排班方式范文(精选7篇)
排班方式 第1篇
1 护理排班新模式
1.1 组织管理
护理部统一管理, 护理部下设护理管理委员会。我院妇产科有病床40张, 护士11名, 其中包括护士长2名 (正、副护士长各1名) , 重症监护病房 (ICU) 设责任护士1名, 普通病房设责任护士1名, 主任1名, 其余护士全部轮转夜班。
1.2 制订合理的排班方案
严格按照护理统一要求, 病区打破了传统的排班方式, 护士白班、夜班相对固定, 护士在安排护士值班时考虑到了诸多方面。如护士资历、专业知识水平、性格、身体状态等。切实合理搭配人力, 充分发挥了每个护士的优势, 不仅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也做到了人尽其才。
1.3 白班、夜班工作时间及人员安排
白班 (总责任护士、ICU责任护士、病房责任护士) , 时间为07:30~12:00, 15:00~18:00;早班08:00~15:30, 17:30~21:30;周六、周日07:30~12:00, 17:30~21:30;夜班21:30~08:00 (次日) 。
2 讨论
2.1 白班相对固定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了护理安全
首先, 缩短了护理在频繁轮转夜班中对班次的适应过程;其次, 便于护士长管理, 责任护士相对固定, 这样可以做到班班有人负责, 病人遇到问题能找到相关护士并能及时解答病人的问题, 易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
2.2 弹性排班
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科内最忙的时间, 保证了两位护士在岗, 使护士在岗时间内分工明确, 最大限度满足了病人的要求, 使护理工作能够护理到位, 也使护士工作忙而不乱。
2.3 保证了夜班护士参加继续教肓的机会
社会及病人对护士的要求逐年增高, 为了满足护理工作的需求, 很多护士都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学习的机会, 强化基础护理理论学习。排班方式对护理工作满足感以及留住护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总之, 科学合理的排班方式, 将会更好地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促进了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使护士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
摘要:介绍根据妇产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进行合理的工作班次微调及弹性排班来确定排班方案, 以便于护士长管理, 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人力资源,排班方式
参考文献
新的排班方式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第2篇
1 原有排班方式
1.1 排班模式
我科开放了床位50床, 护士长及护士共13人, 配有责任组4人, 主班1人, 治疗班1人, 药疗班1人, 大夜班1人, 小夜班1人, 中班1人。
1.2 存在的问题
(1) 责任组每人分管患者12~15人, 负荷过重, 压力太大, 疲于应付, 与患者交流、沟通不足。如分管患者中有重患者, 其他患者的治疗护理根本跟不上, 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及护士的身体素质。 (2) 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中断。从主班转抄医嘱, 治疗班配药完后通知责任组执行须经过2~3人, 易遗漏或出现偏差。 (3) 治疗时间晚。责任组在主班转抄医嘱、治疗班和药疗班配长期医嘱用药后才为患者做治疗, 时间太晚, 患者不满意。 (4) 治疗班护士任务重, 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5) 易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及纠纷。因治疗班在晨会后, 就立即配药, 经常出现配药后才被通知出院或不在, 造成工作脱接。
2 改进后排班方式
2.1 统一思想
在改变排班方式前, 组织我科护士讨论以往各班的缺陷及漏洞, 分析新的排班的优点, 达到共识。让我们护士在思想上取得一致, 调动主观能动性, 以利于工作的开展。
2.2 排班模式
注重向病房管理倾斜, 增加责任组1人, 机动班1人。取消治疗班、药疗班。现配有责任组5人, 主班1人, 大夜班1人, 小夜班1人, 中班1人, 机动班1人。
2.3 建立床边交接班本
每天责任组根据分管患者的病情、治疗、心理动态等, 交代下一班需注意的患者及护理措施, 床边交班后签字。特别对于癌症极度衰竭的患者, 呼吸、心跳随时都有可能停止。通过建立床边交接班本后, 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 各班责任明确, 避免了口头交班的误差或遗漏却无据可查的现象, 有效地防止了事故的发生, 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2.4 工作流程
(1) 主班:负责办公室、治疗室、换药室的清洁管理;长期药品的领取;接待新进患者并通知各责任组;交接班工作。 (2) 中班:8:00~10:00负责领取临时医嘱的药品, 中午11:30~14:30值班。 (3) 机动班:上班时间为8:00~13:00。因为我科手术患者多在中午返回, 接患者, 给氧, 心电监护, 加上这时液体更换频繁、集中的特点, 实行弹性排班, 机动班上至13:00, 协助上午各班尤其是中午班的工作, 有效地减轻了中午班护士的压力, 并可协助摆放次日的长期液体。在病床使用率低时, 围着责任护士班次运行, 让责任护士下夜班后多休1d。 (4) 责任组:每人分管患者8~10人, 1、2组, 3、4组各为一大组, 5组分管抢救室。因分管患者少, 重患者、手术患者就较分散, 使每组之间工作均衡。
3 结果
两大责任组协调完成晨间护理后, 就配长期药品, 执行医嘱, 一般8:30就能完成治疗。在病床使用率高时, 9:00也能完成治疗, 较以往提前了1~2h。通过自己处理医嘱, 对分管患者的姓名、病情、每天的治疗方案都了然于心, 就能准确地与患者交谈, 及时地反馈治疗信息, 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8.38%, 入院、住院评估符合患者状况由80.33%上升到98.14%, 护理措施率达100%。同时责任组根据所给予的治疗和护理来记每天费用清单, 避免了以往清单与实际的治疗护理费用不符, 或做了未记帐, 或未做的反记了帐, 造成不必要的纠纷。有效地杜绝差错的发生。随着责任护士对患者的了解加深, 就能因了解而有话可说, 能有的放矢地与患者交流, 从而愿意深入病房。患者知道谁是分管护士的由89.4%升至100%, 患者有什么问题都先找分管护士。宣教覆盖率由64.40%升至98%。而护士更乐意接受这种新的排班方式。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获取工作成绩的主要因素, 护士长要大胆创新, 与时俱进, 把经营作用应用到护理人员管理上, 找到最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在工作中有效地得以实施, 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护理理念, 为患者提供主动的、感动化的优质服务, 在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增强了护士的自信心、责任心和爱心, 并激励她们不断学习、适应新的护理工作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全科护士一起分析各班次存在的缺陷, 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对每班工作进行量化后, 按患者需求进行调整。详细制定各班岗位职责和工作量标准, 每日记录自己的工作量, 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加强监督力度, 奖征结合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因人施用, 充分发挥每个护理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护士长在排班时, 充分考虑每位护理人员的特点, 扬长避短, 以满足患者需要和满负荷工作量为标准使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电话中心排班算法的设计 第3篇
1 排班算法软件需求
排班系统主要是根据呼叫中心的运行情况和数据, 对于话务员上班的班次进行自动安排, 以便用最小的话务员实现最大的服务水平。排班系统要能够在呼叫中心历史数据的基础上, 对未来的话务量与话务特性进行准确的预测, 然后根据预测合理地安排话务员, 保证人力、技能都能够合理部署, 达到期望的呼叫中心服务目标。
通过排班系统, 可以有效的安排人员, 提高效率, 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接通率过低带来的不良影响。
本项目涉及的模块包括:预测、排班、设置、班次管理、监控等。
排班系统与呼叫中心平台 (以下简称CTI平台) 的关系, 主要是排班系统需要从CTI平台获得历史话务数据, 以及部分实时监控数据。历史话务数据用于话务预测, 部分实时监控数据用于排班系统监控以及动态比较预测排班的实际效果。排班系统的主要产出是话务员班表。
排班系统需输出的各种结果及其定义如下:
1.1 话务预测表: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话务量情况, 按照技能队列分类, 时间间隔为15分、天、周, 分别对应按照天、周、月/年的时间段。
1.2 班次模板表:
对可能的班次模板进行设置, 话务员上班的班次将属于其中的一类。班次设置可以为各个技能队列所采用。班次设置需要包括每周的工作/休息日、每工作日的工作/休息时间等内容。
1.3 班次设置表和人员预测表:
班次设置表为各个技能队列的班次计划, 即按照班次模板计划本呼叫中心的多个班次, 是班次模板在一个呼叫中心的具体体现。人员预测表为排班系统根据历史话务数据和班次设置自动计算出的上述班次的人员预测, 主要是人数方面的规划。
1.4 话务员上班班表:
针对各个班次, 排班系统为每个话务员制订的上班计划。
1.5 话务员假期计划表:
话务员请假、休息的计划安排。可以对班组或者话务员进行设置。
1.6 事件表:
各种事件类型 (包括培训) 及其对话务量的影响力。
排班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服务水平定义:在30秒 (时间可以设置, 缺省为30秒) 内, 被接听话务占总话务的比例, 其中总话务应扣除5秒内 (可以设置) 的放弃呼叫数。服务水平的定义由管理人员制订。
2 排班算法概要设计
2.1 术语
预测话务量:各种业务, 各个时段预计的话务量, 由预测模块提供。
预测通话时长:各种业务, 各个时段预计的通话时长;由预测模块提供。
员工班表:即每个员工每天各个时段的工作安排表, 这是排班算法的最终输出。
班次表:各种业务, 各种班次各需的人员数量, 这是排班算法根据预测话务量与预测通话时长计算而得。
班次表的成本:根据班次表安排员工所要付的工资总数。
班次组:不同业务的, 包含相同时段的所有班次的集合。
2.2 总体设计
排班算法以预测的话务量、通话时长、排班限制等为输入, 其输出为员工班表;逻辑上可以将算法分解为以下两步:
2.2.1 根据预测数据, 以满足一定的服务水平为目标, 得到班次表。
满足服务水平的班次表一般不是唯一的, 我们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找最优的班次表。每种班次表都对应一个成本, 这里所谓的“最优”是指在满足限制条件的情况下, 成本最低。
2.2.2 将员工安排进班次表得到员工班表。
班次表规定了各种班次各需多少员工, 要得到员工班表还需要将实际的员工“填入”班次表的各个班次;员工能否被“填入”特定的班次要满足给定的限制条件。
第1步问题描述:
设总共有m个时段, n种班次, 每种班次对应一个长度为m的行向量, 向量的各个分量分别对应一个时段, 并且如果该班次的工作时间包含时段t, 则对应行向量的第t个分量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各个时段要求的服务水平值为SLminj, 1jm, 每种班次的代价Ck, 1jn;班次表对应一个列向量X= (xi) T, 1in, 每个分量对应一个班次, 是班次表中该班次出现的次数;排班问题就转化为如下问题, 下文称之为“问题一”:
xi>=0且为整数。
第2步问题描述:
将员工“填入”班次表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求满足一系列的限制条件, 这些限制条件分为必要条件, 与非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即员工班表必须满足的条件, 非必要条件是员工班表要尽量满足的条件。
必要条件主要包括:周期最大工作天数、周期最小工作天数、允许连续的工作天数、允许连续的休息天数、每天上班最大小时数、每月上班最大小时数、每人每天至多只能上一个班次等等。
非必要条件主要包括:员工根据班组设置排班、员工的班次偏好、上班的间隔时长、班次的人数限制、班组的人员限制等等。
2.3 总体设计说明
按照排班算法逻辑上的步骤, 将系统分解成两个模块, 即“人员预测模块”与“排制班表模块”;人员预测模块对应问题的第一步, 排制班表模块对应问题的第二步。
由于受排班限制条件的约束, “人员预测模块”得到的最优的班次表经过“排制班表模块”未必能得到最优的员工班表。基于这个考虑, 我们在步骤2完成以后计算出预期的服务水平, 然后使用启发式搜索来改进排班方案。系统的流程如图2所示。
2.3.1 人员预测模块。
利用排队论模型, 以预测模块的输出 (各时段的话务量、平均通话时长等) 作为输入, 预测出各个时段所需的人员数;然后利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出各个班次所需的人员数作为输出。
2.3.2 排制班表模块。
以人员预测模块的输出 (即, 各个班次各需多少人员) 、参与排班的人员信息 (人员、技能、班组安排以及各种限制条件等等) 作为输入, 输出班表。
完成了以上几步后, 就得到了最终的人员班表, 这个人员班表还存在不足之处, 但绝大部分功能,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算法方便了话务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提高其人员利用率和服务水平有较大帮助。
摘要:排班系统是话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部分, 它本身又由两部分组成:话务预测和人员排班。主要阐述了预测之后的排班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Cooper.Introduction to Queueing Theory, 2nd Ed.
[2]赵凤治.线性规划计算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3031.1667.
[3]薛嘉庆.线性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Ger Koole.Call Center Mathematics.
[5]Ger Koole.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in customer contact centers.
[6]Green, L.V., P.J.Kolesar, J.Soares.2001.Improving the SIPP approach for staffing service systems that have cyclic demands.Oper.Res.49549-564.
ABND排班模式的探讨 第4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士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而由于历史原因, 目前各级医院普遍存在着护士缺编的现象。如何通过更加合理地利用护理人力资源解决工作量增加带来的人手进一步短缺的问题, 已成为目前护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1]。我院新医疗综合大楼的投入使用, 使得床位增加, 临床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而新聘的部分护士目前尚不能完全胜任护理工作。因此, 我们打破传统护理排班方法, 探讨出一种适合我院现状的ABND排班模式, 并于2011年7月在消化科病房试运行。经过3个多月的临床实践, 证实效果较好, 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医生的赞同, 即将在全院推广。现将其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消化科开放床位61张, 护理人员20名, 其中护士长1名, 主管护师2名, 护师5名, 护士12名 (包括新聘护士5名) 。主要收治消化内科患者, 收治患者的特点为危重患者多、内镜检查治疗患者多, 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工作量大。
1.2 班次设置
在充分考虑患者需求及优质护理服务要求的前提下, 设置ABND班次。即:A班8:00~16:00;B班8:00~12:00, 16:00~20:00;N班20:00~8:00 (12h) ;D班8:00~12:30, 14:30~17:30。
1.3 排班方案
1.3.1 责任护士分管病床制度
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负责, 其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都由该责任护士完成。1.3.2小组责任包干制1名护士负责6~8张床, 2名护士为1个责任小组, 其中1名高年资的护士任责任组长。依据消化科的床位数、患者的病情轻重安排8名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分别安排A班4人、B班4人, 各责任小组有1人上A班、1人上B班。
1.3.3 N班固定4名护士
2人1组 (其中高年资护士1名) , 上班1天休息1天。采用护士自愿报名, 科室绩效倾斜的办法, 以鼓励护士参与N班。
1.3.4 D班4名护士
护士长、办公、药疗、外勤各1人。
1.3.5 机动4名护士
节假日轮班、婚假、产假、公休假等。
1.3.6 各班次均有新老护士搭配上班
2 效果
2.1 减少交接班次数, 缩短交接班时间, 提高交接班质量
传统排班方式一天之内要进行5次全病房的交班, 而ABND排班全病房交班次数减少至2次, 责任小组内部两人之间小交接2次, 从而简化护理工作程序, 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相对能较为集中地在一个班次由同一位护士完成, 减少交接班内容, 节省了时间, 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时数, 真正把护理时间还给患者。
2.2 加强薄弱时段的护理, 保证护理安全
传统的排班方式:中午时段2名护士, 小夜、大夜各1名护士, 节假日值班4名护士。而ABND排班方式:中午时段4名护士, 夜班2名护士, 节假日值班6名护士。每个班次均采用新老搭配方式, 加强了中午、夜间、节假日薄弱时段的护理力量,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患者安全。
2.3 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及工作负荷
一项关于护理人员现状的调查显示:76.96%的护士感到工作强度大, 89.01%的护士担心工作出错[2]。传统的排班方式白天1名护士负责一组30名患者, 小、大夜班各1名护士, 且以年轻者居多。护士的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大, 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ABND排班方式1名护士负责6~8名患者, 夜班有2名护士值班, 而且由于新老搭配值班, 减轻年轻护士和夜班护士独立上班时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 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4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的排班模式让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和经验的护士都包患者, 激发了每名护士奋发进取精神, 由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指导、帮助, 护士有充分的专业成长空间和时间。因此, 年轻护士的成长强化了临床岗位传、帮、带, 高年资护士的价值体现了专业成就感。为专科护士的培养与护理专业的发展搭建并开放了管理平台。主管患者的护士可跟主任查房,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 培养年轻护士专科护理知识, 从而积累临床经验[3]。
2.5 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
ABND排班模式推行责任护士分管病床制度, 对患者而言, 护理的连续性更有保证。护士相对固定, 有利于护患沟通, 增加了患者的归属感、安全感, 使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得到了真正体现, 工作职责不再局限于只执行医嘱、书写护理记录, 而深入病房, 了解患者治疗需求、护理需求的个性和特殊性, 并根据实际情况施以相应的个性化护理, 护士与患者沟通良好, 达到预期的目的[4], 患者满意度从93.06%提高到98.66%。
2.6 加强医护协作, 医疗、护理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
ABND排班模式实行了责任护士分管床制度, 由相对固定的医生和护士负责相应的患者, 使医、护、患3者做到无缝连接、沟通畅通, 同时又减少交接班次数, 使护士有更多时间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跟医生查房, 更好地实践了临床3贴近, 回归护理本源, 保证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高质高效。
2.7 提高护理管理效率
我院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的同时引入护理质量控制及绩效考核机制, 医院督查组、护理部督查组每月对各科室进行护理质量督查, 督查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ABND排班模式做到责任护士包患者, 工作责任明确, 便于护理质量的追踪及绩效考核, 提高管理效率。
3 结语
护士排班和排班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 找到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并在工作中有效地得以实施, 才能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才能在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屹红.护士排班方式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65.
[2]刘晓荣.部分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现状调查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 (2) :155-156.
[3]李素娥, 熊莲花, 张静玉, 等.实施APN排班模式的研讨[J].全科护理, 2009, 7 (3) :814-815.
产房助产士排班模式探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2013年本院产房助产士人力资源情况
助产士总人数17名。不参与夜班助产士7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3名 (工作时间20年左右、年龄40岁左右, 分别为护士长1名、护理组长1名、老年资助产士不安排夜班的1名) , 护士职称3名 (均为工作5~10年、年龄25~30岁、为哺乳期助产士) , 护师职称1名 (工作12年、因疾病不能上夜班的助产士) 。参与轮夜班助产士10名, 其中主管护师职称1名 (工作15年、年龄37岁) ;护师职称4名 (工作10~15年、年龄30~35岁) ;护士职称5名 (工作1~5年、年龄18~25岁) 。
1.1.2 2013年本院产科业务量情况
总分娩量7362人, 其中上半年分娩3556人, 下半年分娩3806人。上半年与下半年产妇的年龄、身高、骨盆大小、孕产次、孕周、胎儿体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因素无明显差异。
1.1.3 助产士各班次时间安排
行政时间班 (上午8∶00-12∶00, 下午14∶30-17∶30) ;A班 (8∶00-15∶00) ;P班 (15∶00-22∶00) ;N班 (22∶00-8∶00) ;弹性班 (7∶30-17∶30) 在此时间内随叫随到, 工作时间累计7 h为一天班, 可循环叫班。
1.2 方法
1.2.1 排班方法
1.2.1. 1 旧的排班方法
按功能制排班, 虽然可确保各班各项工作有人做, 但各助产士独立工作、不分层级、不交叉, 年资高助产士几乎不接产, 参与接产助产士不论年龄或年资高低, 所担负的职责或责任是一样的;虽是连续性、弹性排班, 但是明显日班和夜班不力不均。具体排班如下。 (1) 不参与夜班助产士7名 (每天有5人上班、2人休息) 。①行政时间班 (8∶00-12∶00, 14∶30-17∶30) 有4名。其中, 护士长1名, 负责科室外协调、科室内管理工作;行政组长1名, 负责科内协调、科室设备、仪器、消耗材料的申领补充及各种资料的整理、登记等工作;护婴班助产士1名, 负责到手术室对剖宫产出来的婴儿进行护理, 并对新生儿情况进行评估记录, 有空闲时协助A班工作;辅助班助产士1名, 负责协助接生班观察产程和台下工作, 当多名产妇同时分娩时, 协助接产工作。②A班 (8∶00-15∶00) 助产士1名, 负责接受新进产房产妇, 并与产前区助产士做好交接工作, 根据产妇情况安排弹性接生班一对一负责产妇的产程观察及接产工作;负责计划引产产妇点滴催产素时的产程观察。 (2) 参与轮夜班助产士10名 (每天有6人上班, 4人休息) 。①弹性班 (7∶30-17∶30) 助产士2~3名, 负责此时间段内的产妇产程观察及接产工作。一般15∶00之前尽量只叫2名弹班助产士, 第3名弹性班助产士若15∶00之前有叫班要一直上到22:00, 若没叫到班则于15:00上班直至22:00下班, 即兼P班。②P班 (15∶00-22∶00) 助产士2名 (其中一名兼第3号弹性班) , 负责这一时间段所有产妇的产程观察及接产工作, 17∶30以后负责产房的所有工作。③N班 (22∶00-8∶00) 2名助产士, 负责这一时间段内产房的所有工作。
1.2.1. 2 新的排班方法
实行组长带班、层级、弹性、连续相结合方法。将17名助产士分为4个技术层级。N4级:3名 (均为副主任护师, 包括护士长1名、行政组长1名、因高年资不安排夜班的助产士1名) 。N3级:4名 (包括主管护师1名、工作15年以上护师3名) 。N2级:5名 (工作10~15年护师2名、工作5~10年护师3名) 。N1级:5名 (工作1~5年) 。其中N4级为A班或P班带班组长, N3级助产士为N班带班组长, 或A班及P班成员, 其余为各班组员。每班都会有高年资助产士作为业务技术组长, 各班至少会有3名上班, 每班都有高、中、低年资助产士搭配着上班, 各年资助产士所担负的职责及责任将有所不同。具体排班如下。 (1) 不参与夜班助产士7名 (每天休息1~3名) 。①N4级助产士3名:A班组长1名 (护士长或组长) , P班组长1名 (另一名高年资不安排夜班助产士担任或由组长担任) 。各班组长除负责各班的业务技术进行指导、监督、并负责较高危产妇的接产工作外, 还应负责科内行政管理及传达、协调工作, 护士长每周至少要上1~2 d行政时间班, 处理科室的管理工作。②N2级助产士4名:行政时间班3名, 其中护婴班1名, 辅助班1名, 办公文员1名 (负责科室日常事务, 各种资料整理、登记, 在护士长指导下负责物资申领, 并完成护士长或组长的指令性工作。 (2) 参与轮夜班助产士10名 (每天有6名上班, 4名休息) 。①N3级助产士4名:N班组长1名 (负责夜班各项工作的协调、分配、指导、监督工作, 并负责所有产妇的评估及较高危产妇的接产工作;A班1名 (负责新进产房的产妇交接、治疗、观察, 以及计划引产产妇的治疗、护理、产程观察) ;P班1名 (接A班各项工作及接产工作) 。②N2级1名, N1级5名:N班2名 (在组长的指导下负责夜班产妇接产及一切事务) , 弹性班2名 (在组长的指导下负责接产工作) , 其中N2级的1名助产士偶尔会上N3级的A班或P班。同时制定应急调配方案:每天A班或最早离开科室的弹性班助产士为夜班应急被叫人员;第二天连休助产士为白天班的应急被叫班人员。
1.2.2效果评价
(1) 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各级助产士在新旧排班模式下的工作感受, 主要从忙碌情况、协作情况、技术提高或技术价值的体现、助产士对新旧排班模式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2) 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新旧排班模式下产妇及家属对助产士工作的满意度。 (3) 开放式提问10位产科医生对助产士实行新的排班模式前后工作的满意度。 (4) 选择2013年下半年, 新排班模式下产房自然分娩率、新生儿窒息率、会阴伤口不良愈合率等几项重要助产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回顾分析2013年上半年产房这几项重要助产质量, 并将两者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级助产士在新旧排班模式下的工作感受
2.1.1 年轻助产士工作感受
所有年轻助产士认为, 新的排班模式各班人力相当, 忙闲较均匀。旧的排班模式“办公班”时间内人力较多, 比较轻松;但其余时间只有2名, 人力太少, 风险较大, 工作起来压力大, 总担心顾不及而发生事故, 特别是夜班, 若手术室要护婴, 产房又有产妇分娩时, 产房台下无人, 万一抢救或来个急产, 就会有危险。而新的排班模式除办公时间外, 其余时间最少也有3名, 大大降低因太忙而无法顾及的风险。新的排班模式有高年资的技术组长带班, 在技术组长的指导下对产程观察、评估、助产技巧、会阴缝合技术都有明显提高, 协作精神更好。
2.1.2 高年资助产士工作感
N4级助产士认为, 旧的排班模式本人已基本不参与接产, 故很多技术方面的技能会逐渐荒废, 所掌握的助产经验知识不常运用, 造成浪费, 对医院对产妇都要是一种损失, 慢慢地在年轻助产士面前也失去底气。而新排班模式可让自己的技术实现价值, 然而感觉工作压力加大, 责任也更大, 却很充实, 很快乐。N3级助产士认为:旧的排班模式是与年轻助产士一起轮夜班, 职责一样, 突出不了技术的积累所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而且年龄越大, 体力越感不支, 却还要和年轻助产士一起拼体力, 会有点伤感, 新的排班模式是以年轻助产士的老师角色受到年轻助产士的尊重, 而且夜班产妇不多时还可休息, 体力上可以适应。各层级助产士对新的排班模式都表示满意。
2.2 新旧排班模式下分娩产妇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旧排班模式下分娩的产妇有12%的人认为晚上助产士人力太少, 对产妇有疏忽, 担心自己分娩时无人接产, 担心自己和小孩的安全。新排班模式下分娩的产妇只有2%的人担心晚上同时几个产妇一起分娩, 助产士能否保证自己母子的安全。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行政班时间内分娩的产妇, 不管新旧排班模式都没这方面的担忧。
2.3 开放式提问10名产科医生对助产士实行新的排班模式前后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开放式询问调查10名产科医生, 都认为新的排班模式因有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助产士把关, 助产士报告医生的异常问题精准度更高, 报告的次数大大减少, 特别是晚上, 大大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
2.4 新旧排班模式下几项助产工作指标情况
新旧排班模式下几项助产工作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关于《2011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3]提出以改革护理模式为核心, 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的要求。笔者将一种以组长带班、层级、弹性、连续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应用于产房。此排班模式灵活、机动, 白班、晚班人力资源相当, 通过组长带班、弹性、连续的性质, 既可应对白天因较多计划分娩产妇或宫缩乏力需点滴催产素产妇, 因点滴催产素须专人看护, 以及白天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较多的特殊性, 又可应对夜晚产妇可能因为夫妻性兴奋而致产妇催产素分泌的量增多, 诱发临产。针对大多数产妇在晚上临产的特点, 晚班还有一名高年资助产士把着助产质量关。
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 人的最高需要层次为自我价值实现[4], 旧的班模式因高年资和低年资助产士统一轮班, 当高年资助产士因体力不支, 无法胜任一线值班时, 很多助产士就会申请转岗, 终止自已的助产工作, 高年资助产士离开产房, 她的技能、经验无法为产妇服务, 对产妇、年轻助产士、医院都是一大损失;而新的排班模式, 高年资助产士以年轻助产士的老师或产房工作的督导者身份要继续在产房工作, 既可带教年轻助产士, 帮她们实现工作安全需要, 又能为助产质量、母婴安全把关, 实现高年资助产士的自我价值, 也让年轻助产士可看到自己工作的未来, 使年轻助产士对自己技术职称方面的追求。
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护士对患者所提供的护理质量, 是评判护士排班成效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5]。新的排班模式能得到助产士、产科医生、产妇及家属的认可, 和谐了医、护、患的关系, 提高了助产士的工作效率, 从而提高了助产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 新的排班模式, 在工作量增加、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保证了助产质量, 使高年资助产士实现自我价值, 提高年轻助产士的技能, 减轻了年轻助产士和产科医生的工作压力, 得到医生、助产士、产妇及家属的认可。值得同行借鉴。
摘要:目的:为响应卫生部创优质护理的号召, 在助产工作量大、助产士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探讨一种既能保证助产质量, 又能使医、护、患满意的排班模式。方法:调查了解助产士及医生对产房原有的排班模式的意见, 并了解助产士对排班模式的预期, 整理调查结果, 确定新的排班模式。确定一种由组长带班、弹性、连续、层级相结合的排班模式, 并于2013年7月1日开始运行。现新的排班模式已运行半年, 总结分析这半年来产房助产质量情况, 调查了解医、护、患对新旧两种排班模式及助产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自然分娩率明显增高, 新生儿窒息率下降, 会阴伤口不良愈合率明显下降, 医生、助产士、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的排班模式能够在工作量增加、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保证助产质量, 并得到医生、助产士、产妇及家属的认可。
关键词:产房,助产士,排班模式
参考文献
[1]宋洪玉.产房助产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6) :106-107.
[2]任建华, 王国玉, 姚建蓉.优质护理服务下产房排班方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2, 9 (1) :89-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S].卫医政发[2011]23号:6-7.
[4]周三多.管理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12-113.
统筹安排复合病区护理排班的实践 第6篇
1 病区简介与护理人力配置
本病区现有胆胰病床39张, 重症监护床位8张, 共2个护理单元。普通床位主要收治胆囊、胰腺及胃、肠等疾病, 为我院普外科病区中收治疾病最重的1个病区, 平均日加床4张~6张, 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均较大。我科为省级优质护理示范A类病区, 护理部给予的人力支持是:在编护士床护比1︰0.46 (加床不计) , 共18名, 内设护士长1名, 其中高级职称1名, 中级职称3名。重症监护床位主要收治普通外科重症疾病病人, 配有呼吸机5台, 除颤仪1台及其他监护设备;配有护士12名, 内设组长1名, 其中中级职称3名。另外, 全病区自聘助理护士10名~13名, 中专学历, 有护士注册证书, 开始主要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
2 传统排班方式及不足
2.1 传统排班方式
传统排班主要是2个护理单元独立排班。重症监护配4名助理护士。组长和1名高年资护师不参与轮班 (高年资护士每天负责办公兼治疗) , 其他10名在编护士, 双班制, 5 d轮班1次。胆胰病区配9名或10名助理护士, 护士长和1名总责任不参与轮班外, 其他均轮班, 病、产、孕28周以上者除外。
2.2 传统排班的不足
为了保证重症监护夜班的工作质量, 至少双人在岗, 护士5 d轮班1次, 三班五交接。护士的生活节奏严重被打乱。况且这种排班导致监护白班人员有过多现象。一旦遇到超过3例重危病人, 护士的压力就会相当大。据报道, 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原因[2];研究发现, 倒夜班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紧张因素[3], 影响神经生理节律, 使体温、代谢功能、血糖水平、脑力效率发生异常改变, 最终导致与紧张有关的疾病。
胆胰病区传统的排班, 仍然是三班五交接, 护士夜班人员数量相对满足, 8 d~9 d轮班1次;但是由于年轻护士多, 在编护士中有14名初级职称护士, 助理护士均是初级职称, 加之病、产、孕等因素, 导致白班护士不能满足每人分管6例~8例病人 (卫生部2010年要求) , 急诊、加床也较多, 助理护士主要负责生活护理, 不独立管床, 工作积极性不足, 晚夜班护士压力大, 护理质量内涵得不到提高。2个护理单元的这种独立排班, 如同时遇上病区病、产、孕时 (实际工作中常有此情况) , 在班护士常不能完成1周休息2 d, 全区护士的年休假也常较难完成, 护士长的工作压力较大, 护理隐患多。
3 改进后排班的模式与特点
3.1 改进后排班的模式
将2个护理单元整合, 全部由病区护士长统筹排班。统一将原先的三班五交接 (白班07:30~11:30, 14:30~17:30, 中班07:30~15:30、11:00~18:00, 晚班17:30~01:30, 夜班01:00~08:30) 改为三班三交接 (白班07:30~11:30, 14:30~17:30, A班07:30~15:30, B班06:00~15:30, P班15:00~22:00, N班21:30~08:30, 加强班07:00~11:30, 16:30~20:00) 。N班接班时间由全科护士民主投票决定。同时安排胆胰部分护士进入监护上夜班, 调配监护白班护士到胆胰分管床位, 遇到病、产、孕时合理调配, 护士工作量分配也相对均衡。基本上保证了2个单元护士7 d~9 d轮班1次, 每天能保证监护2个A班, 1个B班, 3个P班, 2个N班, 办公兼治疗白班护士1个, 组长负责监护病人的质量控制;胆胰每天有3个B班, 2个A班 (其中1个是责任组长) , 5个P班, 2个N班, 1个加强班。每天有2名责任组长, 1个白班, 1个A班, 各分管6例~9 例病人, 其他责任护士每人分管6例病人。
3.2 改进排班后的特点
3.2.1 减少了交接班次数, 保证了责任护士护理的连续性
交接班次数由5次减少到3次, 原先每天交接班时间需要225 min, 现在每天只需120 min。
3.2.2 节省了护士人力
排班改进后全区自聘助理护士由原先的13名减少到7名;排班改进前的护士累计欠休87 d, 改进后不但完成全部欠休, 至2011年12月已完成全部护士休假170 d, 病假累计152 d, 产假392 d, 支援其他科室17 d。
3.2.3 人性化的管理
监护每天设立1名B班护士协助监护N班护士完成监护病人早间的晨间护理, 胆胰每天设立3名B班护士在06:00~07:30期间负责病人的洗漱、擦浴、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早餐等基础护理, 全区每天至少有1名男护士负责男病人的会阴护理、尿管护理, 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同时为了保证连续性上班的护理质量, 病区在09:50~10:00、10:00~10:15, 设立护士茶歇时间, 相邻组护士各相互兼管10 min, 护士可以利用茶歇时间饮水、吃点心等, 既缓解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也更好地保证了护理质量。
3.2.4 分工与职能交叉模式[4]
采用护士分层级使用与管理, 高年资主管护士担任组长, 分管重病人的同时, 负责相邻组年轻护士 (包括助理护士) 的带教与质量把关, 为保证人人满负荷且能力与岗位对应, 在总体护理任务分配上, 根据病人需求量大小和护士能力高低来分工, 随时服从护士长对整体工作的调配。同时强调需求即为职责, 因此, 虽然在职责上有明确的分工, 但在病人有非技术性需求时, 任何人员只要可能, 就必须及时提供, 使每个人的职能又处于流动和相互交叉的状态 如责任组长也可参与病人生活需求护理等。
4 体会
4.1 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 减少了安全隐患[5]
改进后的排班, 加强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人力, 使病房重要时间段至少有1名高年资护士在岗负责。不但保证了外科手术病人不确定时间回室的安全, 也减少了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不但确保了基础护理到位, 也减少了安全隐患, 提高了护理质量, 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4.2 助理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 年轻护士工作责任心加强
排班模式改革前助理护士不单独分管床位, 随同在编护士共同分管15张床位, 虽然能够保证了病人的基础、生活、治疗、康复等护理, 但是每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参差不齐, 分工界限太明确后 (护士主要负责治疗, 助理护士负责生活护理) , 临床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 不利于病人的整体护理, 也不符合2010年卫生部关于优质护理的指导思想。排班改进后, 我科在原有工作质量考核的同时增加了助理护士工作的量化, 加大助理护士的培训与绩效考核, 工作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收入, 同时在全科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 大大提高了助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年轻护士工作责任心也提高了, 主动性也有了较大的促进, 真正实践了整体优质护理。
4.3 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改进后的排班, 实行小组责任包干制。相邻小组1名高年资护士, 1名年轻护士 (包括助理护士) , 在06:00~07:30期间由年轻护士负责两小组 (12张床位) 病人的基础生活护理, 07:30~15:30期间各分管6张床位, 负责病人的基础、生活、治疗、康复及心理指导, 分工明确, 责任包干。全区分2个大组、6个小组, 两两合作, 高年资护士要指导、检查、协助年轻护士的工作, 年轻护士有何困难可以直接寻求组长的帮助, 遇到手术病人两人相互协助, 同时每天病区设立了固定的茶息时间, 大大提高了护士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4 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排班改进后, 取消了总责任护士, 所有护士均分管病人, 病人接受护理的时间增加;高年资护士均分管病人, 设立了责任组长分管床位;每天重要时间段均有高年资护士在岗;护士分管床位相对固定, 即使护士去就餐, 相邻小组仍有1人在岗熟悉、负责病人。这些不但利于护患之间的了解, 更能及时解决了病人的护理问题, 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改进后的出院病人满意度逐年提高, 现已经提高至98.45%。同时收到病人直接表扬护理团队和个人的表扬信与锦旗也明显增加。
4.5 排班更富有弹性
2个护理单元统一排班, 人力资源取长补短, 减少了人力成本。改进后的排班目前减少了助理护士7名, 护士正常休息及休假充分保证, 遇到病、产、孕或其他突发事件时 (如重危病人增多, 急症加床增加等) , 护士长可以科内进行调剂, 机动性较大, 更富有弹性, 不但减少了对上层护理部的干扰, 也能及时保证了科室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说明的是, 2个单元护士混合一起排班, 最大的不足就是病区护士长排班压力大, 但改进后的排班所带来的好处超过排班改进前。
摘要:[目的]整合复合病区护理人力资源, 探讨护理排班的实践。[方法]分析传统排班模式的不足, 有效整合2个护理单元人力资源, 统一排班, 改进排班模式。[结果]减少了交接班次数、减少了护士人力、护理分工与智能交叉、更富有人性化。[结论]统筹安排复合病区护理排班, 使排班更富有弹性, 可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提高年轻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增强护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复合病区,护理人力资源,护理排班
参考文献
[1]包永兰.APN连续排班层级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0) :882.
[2]冀孟菊, 康彬.肿瘤科护士的心理与工作压力源的相关性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 2006, 1 (6) :60-62.
[3]Selye H.Stress in health and disease[M].Boston and London:But-ter Worths, 1996:1012.
[4]顾则娟, 王水.舒心病房护理运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929-931.
基于遗传算法的民航机组排班系统 第7篇
关键词:机组排班,人员指派,遗传算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不同企业间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民航企业想要获得更快的发展,并立足于国际市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本的降低,自然而然的会被考虑在内[1]。
1.2 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机组排班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他们根据不同算法,提出了数学模型或解决方案、思路。在排版算法上的研究主要有国际性研究团体和科研机构。对于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由航空公司和面向航空公司的IT企业完成。在国内,研究还是侧重于理论方面,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3 使用算法简介
本系统使用遗传算法实现,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2]是一类模仿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然法则)演化而来的随机化搜索方法。它是由J.Holland教授1975年提出。
2 机组排班问题分析
所谓的航空公司机组排班结果,是一个包含所有航段的勤务组集合,将飞行人员根据要求指派到合适的航线上,同时还要考虑机组人员执行勤务时间为最小[3]。这种组合优化求解的具有NP-hand难题。与其他人员排班相比,航空公司机组人员排班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要求更高也更复杂。
2.1 机组配对问题描述及相关规则
一个机组配对由一系列时间和空间相连接的航段组成,起始站和终点站为该机组所在的基站。机组配对问题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找到一个包含所有航段的配对集合,之后再从中选择成本最小的配对作为结果集。要获得包含所有航段的配对集合,首先要将航班的飞行航段按时间要求组合成勤务[4]。
2.2 勤务编排规则
勤务编排规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飞行航段连贯性。前一个航班的目的站要跟下一个航班的起始站要是衔接,航段间的经停时间或交接时间要符合最短经停时间规定。
(2)飞行时间限制。由民航当局的规定可知,连续7个工作,飞行时间不允许超过40小时;每月飞行时间不允许超过120小时;每年总飞行时间不允许超过1400小时。[5]
2.3 机组成员指派
机组成员指派的目标是将产生的机组配对指派给已经确定的机组成员。
航空公司机组指派必须满足如下原则:
(1)结果的合理性:指派不得违反民航总局的各项规定。
(2)结果的可行性:指派的机组人员在执行航班飞行任务中应符合航站之间的衔接、过站时间的衔接的要求。
(3)结果的公平性:由于不同航班所飞行的航线、航程以及飞行时间不同,造成了不同航班机组人员的工作强度、复杂性、待遇不同。在配对时要做到尽可能的公平。
3 机组排班系统设计
3.1 总体设计
该系统根据功能模块,可分为勤务生成、机组配对、机组成员分组和机组人员指派。
功能模块结构图如图4.1所示。
3.2 勤务生成模块设计
勤务计划的生成是整个排班系统的基础。勤务生成就是将航班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以便后期排班系统的运行。勤务受到一些固定的约束。
(1)单枢纽线性航线网络结构是当前国内的基本航班组织方式,围绕一个基地机场安排设计,航班的起始站也是航班终点站。
(2)在勤务开始时,航班飞机机型是确定的。
(3)根据每个航班的起始站、到达站、起飞时间和到站时间构建一个有向无环图。
(4)对有向无环图进行深度搜索,在搜索过程中记算航班飞行时间总和。
3.3 机组配对模块设计
染色体编码结构如表3.1机组配对编码设计所示。染色体的长度为n,n的值跟配对生成阶段所产生的航班配对集合元素的个数相等。基因位值为1时,表示该位置对应配对编号所代表的航班配成功进入最后的解集合中,为0则没有进入最后的解集合。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系统程序设计语言:java
开发平台:windows 7
开发工具:myeclipse 9
数据库:Mysql 5.5
开发技术:swt+spring+jdbc
4.1 数据库实现
数据库一共三个表。
Table Flightschedules(航班时刻表)
Table Pilotinfo(飞行人员信息表)
Table schedulingtable(排班表)
如其中排班表主要数据字段如表4.1所示:
4.2 排班系统运行演示
整个排班系统总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勤务配对、机组人员分组、排班。
1.勤务配对生成
内部操作过程为:首先将航班时刻表里面的所有航班,根据出发城市、目的城市、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以航班为节点,两个节点之间的弧代表前一个航班节点的目的城市与下一个航班节点的出发城市是一样的,并且时间上的顺序是自然顺序的,同时也要保证两个航班节点之间的休息、过度时间是符合民航总局的要求。根据以上规定生成一个有向无环图。之后对有向无环图进行深度遍历,求得所有根到末梢节点的可行路径,并进行编号。最后将所有可行路径交给遗传算法主程序进行求解。求得配对结果。
2.机组人员分组
本界面为完成人员分组时的操作界面。点击生成飞行人员分组按钮,即可自动进行机组人员分组。
3.排班
在进行完航线配对和机组人员分组后,就可以进行排班操作了。选择你所要排班的日期,点击开始排班。
排班过程为按日进行排班,在排班日中,依次对每个航线配对进行指派机组人员,优先指派为飞行时间较少的机组,直到当日航线配对任务分配完成,再进行下个排班日进行排班。如此重复进行。排班结束后,可以点击查看排班结果。
5 总结
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航空机组的排班问题。侧重于排班问题理论的和遗传算法的学习。本系统最主要两部分,一部分为人员分组,还有就是人员指派问题。
系统基本完成了当初的设计目标。因时间和能力有限,开发经验的不足。本文对排班问题复杂程度做了一定修改和限定,降低了系统排班问题的复杂程度,后续工作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建.航班机组自动编排研究及实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01.
[2]J.Holland《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1975
[3]王红、齐雁楠、刘金兰.分阶段飞行人员排班方法的研究,中国民航大学,2006.
[4]孙宏、杜文.飞机排班数学规划模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04.
[5]孙宏、李锋、黎青松.民用航空航班直接运行成本测算分析.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