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拼音版古诗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拼音版古诗范文(精选8篇)

拼音版古诗 第1篇

古诗元日拼音版

yuán rì

元 日

wáng ān shí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是一首诗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在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一首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拼音版古诗 第2篇

春日

zhāng lěi

张耒

rú sī jù jiǎ dìng chūn pán ,jiǔ yè jīn huáng xuě wèi gàn 。

如丝苣甲饤春盘,韭叶金黄雪未干。

lǚ fàn èr nián wú cǐ wèi ,gù yuán qiān lǐ jǐ shí hái 。

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

yì fāng shí jiē sān zhī jiǔ ,cán suì fēng yān yī cǎn yán 。

异方时节三巵酒,残岁风烟一惨颜。

céng fèng lóng qí diǎn bāng lǐ ,suì qióng cí sì shǎo xiū xián 。

曾奉龙旗典邦礼,岁穷祠祀少休闲。

作者张耒简介

张耒(1054~11),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

作者风格

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张耒 相关书籍体察甚深,因而对劳苦百姓的关心也颇切,如在《劳歌》一诗中对那些“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民”以怜悯;在《和晁应之悯农》一诗中对那些“夜为盗贼朝受刑”的“南山壮儿”以同情等等,等等。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着一股勃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教学反思

拼音版古诗 第3篇

诗词对于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历代皆备受重视。孔子以《诗三百》为教材,鼓励弟子学诗。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三百》因此成为经典。这不仅体现古典诗歌的教育功能,也奠定了其教材地位。王阳明在 《训蒙大意》中讲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必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古典诗词所表现的情感抒发与教化义理通常含蓄委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这正是古典诗词带来的启蒙教育功能。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在指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词句以及生动的韵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深蕴的情思,并经由此体悟传统文化美、善和兼融的人文精神。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常是开蒙识字之后的重要教学内容。古诗词的教育功能涵盖了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层面,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使用范围广泛,教材编排方面遵循《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理念与要求。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为研究对象,从选文数目及体裁分布、题材选择角度考察其选文现状, 从而探析其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选文现状

1.选文数目及体裁分布

《课程标准》推荐了义务教育阶段背诵古诗词篇目120篇,其中小学阶段的推荐篇目是70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2册课文选古诗词53篇(其中元曲1篇),练习中出现古诗词12篇,共选编古诗词65篇,其中32篇包含在新课标推荐的篇目中,其他为教材编者选文。

根据表1分析可知,各年级古诗词选文占选文的总数均不超过25%的比例,古诗词在各年级教材中的分布未完全遵循年级高低的因素。其中,五年级选文最少,课文中选文6篇,练习中选文2篇,总数仅为8篇。选文最多的是六年级,其古诗词选文课文中出现14篇,练习中选文4篇,占课文总数的比例也最大,达到23.68%。

从体裁分布角度看,古诗词各种体裁类型分布的数量不够均衡。曲的选文最少,仅六年级下册出现一篇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在教材中,对于格律相对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的古体诗,选文较少,尤其是课文部分数量分布较少,只有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六年级下册的《七步诗》,以及练习中选用的《敕勒歌》和《明日歌》。词在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分别有2篇选文,共6篇,且全部出现在课文部分,其余40篇全部是近体诗,占12册中古诗词全部选文的61.54%,其中律诗4首,绝句36首。选文数量上,近体诗尤其是绝句在课文的编排遴选中占主体地位, 古体诗、词、曲居于从属地位。

2.题材选择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更好地学习、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通过对人教版小学阶段12册教材考察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类:赠友送别诗、羁旅怀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等。

亲情和友情是小学阶段学生较早的情感体验, 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选文中表达这类情感的选文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赠友送别、羁旅怀乡两大类主题当中。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在熏陶感染之下, 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古诗文题材选择的范围相对广泛,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开阔的视野,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选编教材“多样性”的要求。写景抒情题材在各个年级古诗词选文中均占较大比例,这类题材占古诗词选文总数的33.85%,其他题材分布较分散。山水田园题材占总数的18.46%,咏物题材和羁旅怀乡题材约占总数的15.38%,赠友送别占总篇数的6.15%。 各类体裁类型选文大都是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心智。

3.年代分布及作者构成

古诗词的创作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往往涉及历代朝政、史事、典故、地理、器物和时令等诸多方面。如果要了解历朝各代文化,古代诗词是一个重要渠道,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范围较广,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至元、明、清(除两汉之外)各个朝代的作品皆有涉及,其中各代的作家共计39位。

由表3可知,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年代分布看,选入的唐代作品有35篇,占总数的53.85%,从比例上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优势地位。宋代古诗词选文19篇,占总数的29.23%, 清代古诗词6篇,占总数的9.23%,魏晋南北朝选文2篇,约占总篇数的3.08%,先秦、元代级明代各选文1篇,约占总篇数的1.53%,两汉时期未有古诗词入选。 这样的选文年代分布,集中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教材选编应遵循的文质兼美、典范性的原则。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的巅峰,其中不乏古典诗词的杰出代表。这两个时代诗人词人亦是人才辈出,成果颇丰。

入选的古诗词中,各代的作家共计39位,其中, 唐代20位,宋代11位,清代4位,先秦有1位,魏晋南北朝有1位,元代1位、明代1位。从这角度讲也体现出了“典范性”的选文原则。唐代诗人李白(6首)、杜甫(4首)、王维(4首)的选文最多,宋代则以苏轼的词作为多(词作3首、诗作1首)。他们几位都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思想价值。

三、古诗词选文得失

教材容量有限,选文的取舍体现着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及课程理念,这也直接关系到教材在教学中运用的成败。

1.古诗词选文的优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大了古代经典诗词的选文比重,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为主干的教材编写结构体系。《课程标准》 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对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责任,古典诗词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教材中选入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乞巧》这几首诗体现着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了重阳节的风俗,《元日》表现传统春节的景象,《乞巧》描绘出七夕节的场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与中秋相关,又如《嫦娥》用简短的诗句讲述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古诗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同时深入学习这些节日的背景及历史,使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亦能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选文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使学生从认识生活起步逐渐训练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注意到基础性以及阶段性,并关注各个年级以及三个学段之间的衔接, 依照合理顺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编排教材内容。 这样的编排与选文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与生活的直接关系和实用价值。如在第一学段选入的 《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等这类古诗词,或情感浓郁、或妙趣横生,没有空头的说教,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较高学段的选文中有或富于哲思、或知识性较强、或有较深历史底蕴的作品,如《春日》《乞巧》 《题西林壁》《石灰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等,信息量相对较大。学生从中不仅能学到方法和更多的鉴赏诗歌技巧,而且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

当然教材在选文上的优点远不止上述内容,从细节方面把握还有更多值得探讨之处。但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在选文方面也有缺失之处。

2.古诗词选文的缺失

(1)儿童视角的缺失。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与成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有所不同,但他们感性思维的能力更强,他们的情感及想像力都极为丰富。因此教材选文应该适应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朗读、朗诵时领会情感,感受其中的内涵,充分挖掘出儿童身上特有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而奇特的想像能力。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文大都具备节奏、声韵的美感,生动活泼、饶有情趣的内容,但某些选文却缺乏情感体验与儿童心理的契合度。例如在一年级练习中选入了明代诗人唐寅为自己的画作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画鸡》。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该诗从语体风格来看,具有“不避口语”的特色,富有儿歌风味。然而细究之下,个性张扬、善于在各种场合展现自我的小学生们,在他们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恐怕很难理解“平身不敢轻言语”的低调心理状态以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隐忍和抱负。因此,在小学阶段古诗词的选文应契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否则儿童会因为不理解作品而产生排斥心理。

(2)主题意识的忽视。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的,作者对生活及他所描写事件的总的看法就是主题。主题往往与作家的主观情感及思想倾向联系在一起。古诗词涉及题材非常广泛,但往往由于年代久远,格律音韵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我们在古诗词文本的编排上,将其主题进行分类整合,并在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给学生提供主题分类的指导,会使学生对作者所抒之情以及观点、态度的理解,及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而在人教版语文课本的古诗文编排中主题往往被忽略。通过对教材的考察,古诗词的编排体例很少考虑古诗词各篇目之间的联系与整合。除了写景抒情的题材在每个年级都有以外,其他主题的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分布规律可循。

拼音版古诗 第4篇

摘要本文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成语拼音标注的修订情况,指出其仍没有妥善解决成语拼音分连写方面的疏漏和矛盾,根源在于编者在古今汉语确定词的两种标准间游移不定、顾此失彼,进而指出应该以古代汉语标准为主给成语分词,并给出了分词标准。

关键词成语注音按词分连写《现代汉语词典》

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把成语当作一个词而规定的拼音连写规则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实践起来困难重重,成语拼音应该实行内部按词分写。《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唯一一部在成语内部按词分写拼音的权威工具书。但是,《现汉》成语拼音在哪些成分应该连写、哪些成分应该分写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疏漏甚至矛盾,不少研究者对此多有指摘(如:王金鑫、余桂林、王飙等)。2005年推出的《现汉》第5版作了大幅度的修订。本文拟考察其对成语拼音的修订,借此探讨一下成语拼音按词分连写的标准。

王金鑫指出,《现汉》所收成语词目词的拼音有不少该连写的而分写,该分写的而连写。余桂林经过统计指出,《现汉》所收录的成语中,有71个《现汉》未立词目的非词双音节成分,注音采取了连写的方式,应予分写;以词的身份在《现汉》立目而在成语注音中分写的双音节成分则多达733个,“这和成语注音‘按词分写的基本原则是相矛盾的”,应予连写。

上述文章都是以《现汉》1996年第3版为基础考察的。此后,2002年《现汉》增补本问世;2005年《现汉》第5版推出。经过比较,第5版较之增补本,内部拼音分连写有所改变的成语共77条,罗列如下(连写的音节用同一字母标示,分写的音节用不同字母标示;小写字母表示音节首字母小写,大写字母表示音节首字母大写):其中,删去连字号的有4条(1—4);双音节分写改为连写的有50条(5—54),共56例;双音节连写改为分写的有21条(55—75),共24例;两两连写改四音节全部连写的有2条(76—77)。双音节成分分写改为连写的,有“大步、狼子、三从、四德、三教、九流、血光、渔人”等8个词《现汉》第5版未予立目;连写改为分写的,有“量力、出头、露面、满面、偷闲、相当、山河、大观、相依、兄弟、一如、既往、学舌”等13个《现汉》第5版立目词。仅从此即可看出,第5版没有真正严格做到“按词分写”。

增补本中有许多意义完全相同的成分,在一些成语中作为词拼音连写,而在另一些成语中却作为非词成分拼音分写。第5版对此作了改进,进行了统一处理。下列成语中的词语,在增补本的成语中拼音分写,第5版改成了连写,与其他出现相同成分的成语统一下列成语中的词语,在增补本中拼音连写,第5版改成了分写,与其他出现相同成分的成语统一但是,仍然留下了一些疏漏,举例如下:

此外,第5版对成语注音的修订还有一些明显的疏漏。例如,增补本中“三教九流”和“九流三教”都是abcd式,第5版把“三教九流”改成了aabb式,“九流三教”则保留了abcd式。又如,把“心心念念、孜孜砣砣”由aabb式改为aaaa式,与绝大多数重叠式四字格相一致,而“期期艾艾、条条框框、熙熙攘攘”则保留了aabb式。

王飙在分析《现汉》成语注音疏漏和矛盾时指出:“这种矛盾有的是因为编校失察,但更多的可能是反映了编者在古今汉语确定词的两种标准取舍中的游移不定、顾此失彼。”从上面的举例来看,这个问题在第5版中仍然没有圆满解决。

据《现汉》1978年第1版主要修订人员之一曲翰章介绍:“《现汉》对于成语中本词典已收录为词的一律连写,因‘春风,已收条,故在‘春风化雨中连写。‘暴风因本词典未收条,故在‘暴风骤雨中分写,如果将来‘暴风收做词条,就也应连写了。”显然,这里所采用的是现代汉语分词标准,要求用《现汉》的立目词取齐成语中的连写成分。余桂林的观点与此一脉相承。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尽合理。

一个双音节成分拼音是否连写,取决于它是不是词;而判断它是不是词,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不是拿它是否被一本词典收录为词当作标准。有一些肯定是词的成分,比如表1中拼音分写改为连写的“光怪(陆离)、首鼠(两端)、望洋(兴叹)”,都是联绵词,虽然没有被《现汉》收做词条,拼音却必须连写。就一部中型现代汉语词典而言,必然存在收词不全的问题。在采用现代汉语分词标准的前提下,由于收词规模的局限而被排除在某部词典之外的现代汉语词,如果出现在该词典所收的成语中,同上述联绵词一样,其拼音无疑仍然应该连写。此外,这种用自身的立目词取齐成语中的连写词的做法只能勉强适用于综合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专门的成语词典由于完全无所依傍,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

即便严守这种做法,也很难让《现汉》“真正严格做到‘按词分写”。由于历史原因,《现汉》没有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词频统计作为收词依据,一些立目词的选择可能受词典编撰者主观影响较大,其可接受程度存在一定分歧。以《现汉》成语中出现的词语为例,“冷嘲热讽、玩火自焚、自吹自擂”中“冷嘲、玩火、自吹”等,虽然没有收录为词,拼音也是分写的,但是比起一些基本上只能出现于成语中却被立目连写的词语,如“百无聊赖、不同凡响、招摇撞骗”中的“聊赖、凡响、撞骗”等,显然更具有作为立目词的资格。在《现汉》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中,高频词需要被收录,低频词需要被淘汰,《现汉》每次修订,都要增删不少词语。这些词语的增删又可能涉及成语中词语的分连写,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就会造成拼音疏漏改之不尽的局面。

采用现代汉语分词标准,还意味着必须遵从现代汉语的拼音正词法规则,而《现汉》的一些做法又恰恰与正词法矛盾。比如,“者”在古代汉语中是代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当作名词性后缀。按照《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4.2.1的规定,单音节后加成分“者”与前面的成分拼音应该连写。增补本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局者迷、始作俑者”中“者”都与前面的成分分写,只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中的“者”符合正词法规定,与前面连写,但第5版统一改为分写。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修订者显然明确地放弃了现代汉语标准,转而采用古代汉语标准。再如,《现汉》“十万火急”、“亿万斯年”中“十万”和“亿万”的拼音都是分写,这也是与现代汉语拼音正词法相违背的。

因为编校失察而造成的错误,在重印或再版时小修小改即可;但是,如果在古今汉语两种标准间游移不定、取舍失度,则小修小改就显得治标不治本了。所以,我们认为,成语拼音按词分写需要一个独立稳定的分词标准。

我们逐条分析了《现汉》所收的全部成语,试图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分词标准。经过实验,我们认为,成语中包含了古今汉语词汇、语法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历时因素,不可能找到一条适用于所有成语的简单的共时标准,对于分别起源于古今汉语的不同成语,必

须而且只能分别使用不同的分词标准,才能合理地加以分词。

来源于古代汉语的成语,应该使用古代汉语分词标准,除了在以下条件下连写外,其他情况下拼音都应该按单音节分写:

1成语中的联绵词应该连写。“踌躇满志、光怪陆离、所向披靡、望风披靡、首鼠两端、望洋兴叹”中的“踌躇、光怪、陆离、披靡、首鼠、望洋”都是联绵词,增补本分写,显然是错误的,第5版修订正确。

2成语中双音节的事物名称应该连写。成语中的双音节地名,如“暗渡陈仓、邯郸学步”中的“陈仓、邯郸”,双音节官名,如“五日京兆、司空见惯”中的“京兆、司空”,和一些双音节动植物名称,如“杳如黄鹤、沐猴而冠、昙花一现、铁树开花”中的“黄鹤、沐猴、昙花、铁树”,等等,都应该连写。《现汉》即是照此标音的。

3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应该连写。例如“东郭先生、夫子自道、梁上君子、匹夫之勇”中的“先生、夫子、君子、匹夫”。《现汉》即是照此标音的。

4从词法上看,前缀、后缀与词根应该连写。例如“老鼠过街”巾的“老鼠”、“狮子搏兔”中的“狮子”,以及一些带“然、尔、如”等形容词后缀的词,如“勃然大怒、卓尔不群、突如其来”中的“勃然、卓尔、突如”。《现汉》是照此标音的,但没有把“如”作为后缀,“突如其来、空空如也”中的“如”都与前面的词分写,这应该是《现汉》的疏忽。

5叠音词和词的重叠式应该连写。《现汉》增补本成语中的叠音词和词的重叠式基本上是连写的,但存在为数不少的不统一之处,如“察察为明、刺刺不休、格格不入、闷闷不乐、默默无闻、天网恢恢、喜气洋洋、想入非非”中的“察察、刺刺、格格、闷闷、默默、恢恢、洋洋、非非”显然都是叠音词,应改分写为连写,但是第5版只把“刺刺、闷闷、默默、洋洋、非非”的注音由分写改为连写,而疏忽了“察察、格格、恢恢”;aabb式的“期期艾艾、条条框框、熙熙攘攘”,也应该像“轰轰烈烈”一样,统一标注为aaaa式。此外,“高高在上”中的形容词重叠式“高高”,“步步为营、面面俱到、丝丝入扣、言人人殊”中表示遍指的量词或名词重叠“步步、面面、丝丝、人人”,作为一种语法的重叠现象,也应改分写为连写,但第5版只把“高高”改为连写。

至于近现代新创的成语,也大多表现出古代汉语的特征,由单音节词构成,如“争分夺秒、破旧立新、与时俱进”,都应按音节分词。只有少量新创成语是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构成的,如“糖衣炮弹、空头支票”,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分词标准,写成aabb式。

根据我们逐条检查,《现汉》所收成语的拼音基本上可以分别标注为以下五种格式:

abcd式:生死存亡惟妙惟肖

aabc式:斤斤计较首鼠两端

abet式:大腹便便身陷图圃

aabb式:扑朔迷离斑驳陆离

aaaa式:兢兢业业洋洋洒洒表1中有4个aa-bb式成语归入其他格式,我们认为其他aa-bb式的成语也完全可以归入其他格式。不符合上述各式的只有“言人人殊abbc”和“空空如也aaab"两条。而如果使用现代汉语的分词标准,则四言成语除了上述五种格式以外,还必须加上abbc式、abbb式和aaab式,如“一衣带水、自以为是”、“打抱不平、戴高帽子”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仅从书写格式来看,依古代汉语分词标准给成语分词也更简便一些。

断句古诗带拼音版 第5篇

断句

liú chǎng

刘昶

bái yún mǎn zhāng lái ,huáng chén àn tiān qǐ 。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guān shān sì miàn jué ,gù xiāng jǐ qiān lǐ 。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2 古诗断句刘昶的意思

白云翻腾而来,云雾的.浓重,黄沙漫漫而起。

关山高耸入云,荒凉穷僻,四顾皆山,故乡望而不见。

3 古诗断句刘昶赏析

一年级古诗拼音版 第6篇

jū 村

ɡāo dǐnɡ(qīnɡ)

(清)

cǎo

chánɡ

yīnɡ

fēi

âr yuâ

tiān 草

天,fú

yánɡ

liǔ

zuì

chūn yān 拂

ãr 儿

mánɡ忙

quán 泉

shù 树

xiǎo 小

zǎo 早

tïnɡ

chân

yǎn

yīn

荷 yǒu

烟。

sàn

xuã

ɡuī

lái

zǎo

早,dōnɡ

fēnɡ

fànɡ

zhǐ

yuān

鸢。

xiǎo

chí

yánɡ wàn lǐ

(sînɡ)杨

(宋)

shēnɡ

liú

流,zhào shuǐ

ài qínɡ

rïu

柔。

cái

jiān jiān jiǎo

角,qīnɡ

tínɡ

shànɡ tïu

头。

chái

鹿

wánɡ

wãi(tánɡ)王

(唐)kōnɡ

shān

jiàn rãn 空

人,dàn

wãn

rãn

xiǎnɡ

fǎn 返

ɡē

yǐnɡ

shēn

zhào

qīnɡ

tái

suǒ

jiàn

yuán mãi(qīnɡ)袁

(清)

tïnɡ

huánɡ

shēnɡ

zhân

lín

mínɡ

rán

kǒu

响。

lín

林,shànɡ

上。

niú

牛,yuâ

樾。

chán

蝉,lì

立。

chí

shànɡ

bái jū yì

(tánɡ)

居 易

(唐)

xiǎo

chēnɡ

xiǎo

tǐnɡ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chuánɡ 床

jiě

cánɡ

zōnɡ

pínɡ

dào 萍

jìnɡ

bái(tánɡ)李

(唐)qián

mínɡ

yuâ

shì

shànɡ

tïu

wànɡ

mínɡ

tïu

ɡù

回。

迹,kāi

开。

ɡuānɡ

光,shuānɡ

霜。

yuâ

月,xiānɡ

乡。

chūn

xiǎo

mânɡ hào rán(tánɡ)孟

(唐)chūn

mián

jiào

xiǎo 春

晓,chù

chù

wãn

niǎo 处

huā 花

ã

bái 白

hïnɡ 红

lái

fēnɡ

luî

zhī

duō

yǒnɡ

ã

luî bīn wánɡ

(tánɡ)骆

(唐)

ã

ã,鹅

,鹅

xiànɡ

xiànɡ

tiān

máo

绿

zhǎnɡ

qīnɡ

shēnɡ

shǎo

ɡē

shuǐ

波。

dēnɡ

ɡuàn

quâ

lïu 登

wánɡ

zhī

huàn(tánɡ)王

(唐)bái

shān

jìn 白

huánɡ

hǎi

liú

ɡânɡ

chūn 春

qiū

nïnɡ农

qiïnɡ

qiān

shànɡ

cãnɡ

mǐn

nïnɡ

shēn(tánɡ)

(唐)

zhǒnɡ

shōu

wàn

hǎi

xián

yïu

â

饿

lïu

sù 粟,zǐ 子。

tián

田,sǐ

死!5

yïu zǐ yín 游

子 吟

mânɡ jiāo

(tánɡ)

(唐)

shǒu

zhōnɡ

xiàn 慈

线

,yïu

shēn

shànɡ

lín 临

shuí 谁

bào 报

chú

hàn 汗

xínɡ

kǒnɡ

chí

chí

yán

cùn

cǎo

sān

chūn

mǐn

nïnɡ

shēn(tánɡ)

(唐)

dānɡ

xià

衣。

fãnɡ

,ɡuī

归。

xīn 心,huī

晖!

午,tǔ

土。

shuí

zhī

pán

zhōnɡ

cān 谁

餐,lì

jiē

xīn

苦。

lí 离

chūn 春

yuǎn 远

qínɡ 晴

yîu 又

qī 萋

fù dã ɡǔ yuán cǎo sînɡ biã

赋 得 古

bái

(tánɡ)白

(唐)

yuán

shànɡ

cǎo

草,suì

rïnɡ

荣。

huǒ

shāo

jìn

尽,fēnɡ

chuī

yîu

shēnɡ

生。

fānɡ

qīn

ɡǔ

dào

道,cuì

jiē

huānɡ chãnɡ

城。

sînɡ

wánɡ

sūn

去,qī

mǎn

biã

qínɡ

情。

Sāi xià

(qí sān)

(其 三)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yuâ

hēi

yàn

fēi

ɡāo 月

高,dān

dùn

táo 单

lín 林

jiānɡ将

pínɡ平

mãi 没

jiānɡ

qīnɡ

xuě

mǎn

ɡōnɡ

sāi xià

qǔ(qí âr 塞

曲(其 二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àn

cǎo

jīnɡ 暗

jūn

yǐn

mínɡ

xún

bái

zài

shí

lãnɡ

在石

逃。

zhú

逐,dāo

刀。))

fēnɡ

风,ɡōnɡ

弓。

羽,zhōnɡ

中。

Sāi xià qǔ

(qí yī)

(其 一)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jiù

línɡ

jīn

ɡū 鹫

姑,yàn

wěi

xiù

mïu

qiān 千

qiānɡ

zuì

lãi

弧。

yánɡ

xīn

lìnɡ

令,yínɡ

ɡînɡ

呼。

sāi xià qǔ(qí sì)

曲(其 四)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chǎnɡ

qiïnɡ

yán

筵,rïnɡ

láo

xuán

旋。

jīn

jiǎ

舞,ɡǔ

dînɡ

shān

chuān

川。

Sāi xià

qǔ(qí wǔ)

曲(其 五)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diào

jiàn

yîu

yīnɡ

鹰,jù

wãn

chū

shì

nãnɡ

bēn 奔

sǎo 扫

tínɡ 亭

dànɡ 荡

wãi 唯

能。

jiānɡ

bânɡ

zhì

雉,jìn

ɡǔ

qiū

línɡ

陵。

sāi xià qǔ(qí liù)

曲(其 六)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tínɡ

ɡuì

贵,dànɡ

qīnɡ

清。

lín

ɡã

阁,yīnɡ

mínɡ

名。

fēnɡ

lǐ qiáo(tánɡ)李 峤

(唐)jiě

luî

sān

qiū

yâ,解

叶,nãnɡ

kāi

âr

yuâ

huā。

花。

ɡuî

jiānɡ

qiān

chǐ

lànɡ,过

,rù

zhú

wàn

ɡān

xiã。

竿

斜。

yuán

wánɡ ān shí

(sînɡ)

安 石

(宋)

bào

zhú

shēnɡ

zhōnɡ

suì

chú 爆

除,chūn fēnɡ

sînɡ

nuǎn

sū 春

苏。qiān mãn wàn

tïnɡ

tïnɡ

rì 千

日,zǒnɡ

xīn

táo

huàn

jiù

fú 总

符。

xiǎo

ãr

chuí

diào

lìnɡ nãnɡ

(tánɡ)胡

(唐)pãnɡ

tïu

zhì

xuã

chuí

lún 蓬

zuî

mãi

tái

cǎo

yìnɡ

shēn 侧

映 lù

rãn

jiâ

wân

yáo

zhāo 路

招 pà

jīnɡ

yīnɡ

fēnɡ

luï

yǐn(tánɡ)罗

(唐)bú

lùn pínɡ

shān 不

xiàn

fēnɡ

ɡuānɡ

jìn bâi 无

cǎi

bǎi

huā chãnɡ

mì采

成蜜

wãi

shuí

xīn

wãi shuí为

shǒu

rãn

jiān

zhàn

hîu

tián

sù xīn shì xú ɡōnɡ diàn 宿 新

徐 公

yánɡ wàn lǐ

(sînɡ)杨

(宋)lí

luî

shū

shū

jìnɡ

shēn 篱

深,shù

tïu

huā

luî

wâi chãnɡ

yīn 树

ãr

fēi

táo 桃

成tïnɡ

zǒu zhuī huánɡ

cài

huā

chù

zânɡ

wānɡ

lún 赠

bái(tánɡ)

(唐)bái

chãnɡ

zhōu jiānɡ

yù 白

wãn

àn

shànɡ

ɡē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花

wānɡ

lún

sînɡ

我 阴。

diã

蝶,xún

寻。

xínɡ

shēnɡ

chǐ

qínɡ

wànɡ lú shān pù bù

庐 山

瀑 布

bái(tánɡ)李

(唐)rì

zhào xiānɡ

shēnɡ

yān 日

yáo kàn

ɡuà

qián chuān 遥

fēi 飞

cháo 朝

qiān 千

liǎnɡ 两

qīnɡ

liú

流 shì

àn

岸 zhōu 舟

zhí

xià

sān qiān

yín

luî

jiǔ

zǎo fā bái dì chãnɡ

发 白

bái(tánɡ)李

(唐)bái

cǎi

yún

jiānɡ

línɡ

yuán shēnɡ

ɡuî

wàn zhînɡ

chǐ

tiān

jiān

hái

zhù

shān

jué

(tánɡ)杜

(唐)liǎnɡ

ɡâ

huánɡ

mínɡ

cuì

liǔ

xínɡ

bái

shànɡ qīnɡ

tiān

chuānɡ hán 窗

mãn

qiān

lǐ 千

běi

fēnɡ 北

chïu 莫

tiān

xià

西

dōnɡ

biã

ɡāo 高

huánɡ 黄

chuī

qián

shuí

lǐnɡ

qiān 岭

wàn 吴

dǒnɡ

大 shì

(tánɡ)适

(唐)

yún

bái 云

yàn

xuě

rén

qiū

fēn

zhī

shí

xuě

chuán

xūn

fēn

jūn

chū

sāi

wánɡ

chānɡ

línɡ

(tánɡ)王

(唐)qín

shí

mínɡ

yuâ

hàn

shí

ɡuān 秦

wàn

chánɡ zhēnɡ

rãn

wâi

hái 万

dàn 但

zuì

ɡǔ

里 shǐ

使 jiāo 教

táo 萄 yǐn 饮 wî

lái 来

lïnɡ

chãnɡ

fēi

liánɡ

zhōu

wánɡ

hàn(tánɡ)王

(唐)měi

jiǔ

shā

chǎnɡ

jūn

zhēnɡ zhàn

jiānɡ

yīn

阴 cí

ɡuānɡ

shàn 上

rãn 人

zài

在shān

bēi

cuī

xiào

huí

xiǎo chū jìnɡ

cí sì sînɡ

lín zi fānɡ

慈 寺

yánɡ wàn lǐ

(sînɡ)杨

(宋)bì

jìnɡ

liù

yuâ

zhōnɡ 毕

西

中,fēnɡ

ɡuānɡ

shí

tïnɡ。风

同。

jiē

tiān

lián

qiïnɡ

碧,yìnɡ

huā

biã

yànɡ

hïnɡ

红。

yì jiānɡ nán 忆

bái jū yì

(tánɡ)

居 易

(唐)

jiānɡ nán hǎo,fēnɡ jǐnɡ jiù

cãnɡ

ān。江

好,风

谙。

chū jiānɡ

huā hïnɡ shânɡ

huǒ,日

火,chūn lái jiānɡ

shuǐ

lán。

绿

蓝。

nãnɡ

jiānɡ

nán ?

chì lâ ɡē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ɡē

chì

chuān

yīn

shān

xià

川,阴

tiān

sì qiïnɡ

lïnɡ ɡài sì

庐,笼

tiān cānɡ

cānɡ

mánɡ

mánɡ

苍,野

fēnɡ

chuī

cǎo dī

jiàn niú

yánɡ

低,见

ɡǔ lǎnɡ yuâ xínɡ

古 朗

lǐ bái(tánɡ)李 白

(唐)xiǎo shí bù shí yuâ,hū zuî bái yù pán。

月,呼

盘。

yîu yí

yáo tái jìnɡ

fēi zài qīnɡ yún duān。

镜,飞

在 青

端。

xiān rãn chuí liǎnɡ zú,ɡuì shù

hã tuán tuán。

足,桂

团。

bái tù dǎo yào chãnɡ,wân yán yǔ shuí cān 白

成问

餐 ?

chán chú shí yuán yǐnɡ,dà mínɡ yâ

yǐ cán。

残。

luî

jiǔ

wū,tiān rãn qīnɡ qiě

ān。

羿

安。

yīn jīnɡ cǐ lún

huî,qù

ɡuān。

惑,去

观。

yōu lái 忧

其如

hã ?何? qī chuànɡ cuī xīn ɡān。

七夕古诗杜牧 拼音版 第7篇

七夕 杜牧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

银烛秋光冷画屏,

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

轻罗小扇扑流萤。

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

天阶夜色凉如水,

w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ǚ xīng 。

卧看牵牛织女星。

描写七夕的古诗

1、《七夕》

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七夕》

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4、《鹊桥仙》

卢炳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

牛郎织女两逢迎,胜却、人间欢悦。

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

细思怎得似嫦娥,解独宿、广寒宫阙。

5、《七夕》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7、《七夕》

乐府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9、《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赋咏成篇》

许敬宗

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

飘飘罗袜光天步,灼灼新妆鉴月辉。

情催巧笑开星靥,不惜呈露解云衣。

所叹却随更漏尽,掩泣还弄昨宵机。

11、《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2、《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13、《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14、《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5、《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拼音版古诗 第8篇

一、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进行研究的意义

1. 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

中国是个绚丽多彩的诗歌国度,传统的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她蕴涵了东方文化的真谛,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国自古就有良好的诗教文化,历来都将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传承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今天随着与世界交往的增多,青少年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教育孩子珍惜自己国家优秀的民族文化。

2.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以民族化为特色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十分注重引领学生在古诗文的殿堂中寻珍探宝。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在江苏乃至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很多学校都把它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参与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等也都对其作出较高评价,认为它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需要

笔者发现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选编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古诗词脱离学生生活,无法引起共鸣;一些古诗词并非名家经典,典范意义不强;儿童题材的古诗文数量欠缺;选编的古诗文缺乏必要的注释,造成学生预习的难度加大;六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选编一篇浅易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加上长期以来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保守、教法陈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中国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研究视域与创新论点

从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研究的人员正在由原来的单一研究视角向多维视角转变,这一趋势给“古诗文选编及教学”问题的研究拓展了思路与空间,同时拓展的每一视域也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视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古诗文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并研究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的民族尊严、引导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

2. 美学视域

有不少教师通过古诗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余清华老师在《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一文中就提倡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这条古诗的教学途径。[1]丁道群老师在《动画呈现方式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古诗学习的影响》一文中提倡用动画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2]另外,胡永义老师在《诵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刍议》中则提出要有效利用教材范本,通过在诵读过程中美学的点拨,切实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欣赏水平。[3]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将美学理论引进古典诗词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3. 心理学视域

黄春雷老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认为,我们所固守的古诗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为小学古诗教学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4]如何找?就是要重视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来开发古诗文教学资源。

三、目前的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

对苏教版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对手上已掌握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简单整理,试图探索其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

1. 研究不够系统

从研究现状来说,对苏教版小学古诗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法的研究比较零碎,尚未发现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比如,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的赵淑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中从教材的角度提出,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古诗与古词、儿歌与儿童诗。而现在诗歌的学习几乎成了古典诗词的学习,他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在文体选择上,理应考虑到它的复杂性,体现对儿童当下生长状态、情感萌动、心灵世界的关怀。[5]其他的一些论文中也只是零星分析了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一些原则、理念、标准等,尚未全面展开论述。当然,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例如范维胜在《古诗词教学:不该或缺的教材意识》中提出,不同的文体确定教学内容是有它的规律性的,比如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小说的形象、情节、环境,戏剧的冲突、对白、潜台词,散文的选材、手法、结构等。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有一种教材意识![6]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的任运昌老师在《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中指出,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内容,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但具体的教学方法最好要回归传统。[7]

2.“以诗解诗”是研究的趋势

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说,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小学古诗教学以诗解诗’教学方法”这个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用“以诗解诗”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令学生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培养小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古诗教学的“以诗解诗”教学体现了教师课程理解能力与资源开发的能力,能促进古诗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理应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重视。

四、小结

纵观以上研究,我国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小学古诗教学上做出了许多实践与探索,他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古诗学习有相当的作用,值得教学新手学习和借鉴,但是他们的研究与实践较为零散,没有系统。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小学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尚缺乏系统全面理论研究的现状,既要对目前的古诗文选编进行革新(体例要更多样,内容要更丰富,各朝代选文要更有代表性),同时也必须对目前古诗文的评价形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才能让他们探寻到古诗文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余清华.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2).

[2]丁道群.动画呈现方式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古诗学习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3]胡永义.诵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刍议[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4).

[4]黄春雷.小学古诗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赵淑华.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J].淄博师专学报,2011(1).

[6]范维胜.古诗词教学:不该或缺的教材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0(9).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