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精选9篇)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1篇
关键词:高血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联合用药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一旦确诊即伴随着终生管理与随访治疗。有资料显示[1], 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经超过2亿, 70%的患者不知自身患病, 在已经知道的高血压人群中, 大约有50%的患者血压未接受治疗, 其中75%的患者治疗未达到目标水平。高血压多采取药物治疗, 患者需要终生规律服药控制血压, 疾病的影响以及各种费用给患者生活与家庭带来极大困扰[2]。有研究显示[3], 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均较为显著, 可良好控制患者血压。我院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研究, 治疗方案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4], 排除心力衰竭以及肝肾疾病患者, 排除有精神障碍患者, 患者肌酐、血清尿素氮均正常, 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参与本次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8例, 女32例, 年龄55岁~83岁, 平均年龄 (71.2±4.2) 岁, 病程半年~8年, 平均 (4.1±1.6) 年;试验组患者男39例, 女31例, 年龄52岁~80岁, 平均年龄 (71.0±4.4) 岁, 病程1年~9年, 平均 (4.2±1.4) 年。2组患者的病程、年龄、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5 d停用降压药, 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 (国药准字H20093187, 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 治疗, 口服, 5.0 mg/次, 1次/d, 2周后患者血压未降至正常则增加为10.0 mg/次, 1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 (国药准字H20040805, 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 进行治疗, 口服, 40.0 mg/次, 1次/d, 2周后患者血压未降至正常则加至80.0 mg/次, 1次/d。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患者血压≤130/80 mm Hg, 降至正常;有效:患者坐位舒张压下降<10 mm Hg, 降至正常;无效:患者血压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5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9%,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不良反应, 试验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 高血压发病率不断升高[6], 老年高血压常常表现为血压波动大、脉压大、并发症多、代谢异常等。临床多采取药物治疗, 有研究显示[7]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均效果显著。
替米沙坦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是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其性能高, 不影响缓激肽效应, 降压效果佳;同时还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 降低血管通透性与免疫调节作用, 降低尿蛋白排泄。氨氯地平为一种长效钙离子拮抗剂, 血管选择性较高, 可扩张患者小动脉从而达到降压效果,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改善心肌供氧, 降血压的同时还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减少尿蛋白排泄量。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佳, 可更好地起到降压效果。本文研究发现, 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稳定患者血压, 达到降压目标。2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率相当,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降压效果好,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卫.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4) :703-705.
[2]吴兴润, 郑刚, 颜江, 等.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4) :447-448.
[3]马香芹, 张琨, 黄显峰, 等.替米沙坦、氨氯地平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钠素、醛固酮水平和左室重构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1) :1750-1753.
[4]史文英, 李建玲.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8) :1830-1831.
[5]刘娅, 苏瑶, 唐金国, 等.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变异性[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3) :275-276.
[6]王晋梅.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误区及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4) :1852-1584.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2篇
【关键词】替米沙坦;氢氯噻嗪;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71-2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近几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至少在1.6亿人以上(也有统计讲,目前国内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多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脑血栓、心衰等均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但在我国目前对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很不令人满意,联合用药是公认的控制血压的较好方法,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运用效果好、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高,是一种较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作者将它们联合应用,以观察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与耐受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自我院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轻、中度老年高血压病人12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5.3±8.3岁,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且收缩压为140~179mmHg,舒张压为90~109mmHg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经过询问病史、体检及相应辅助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痛风、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者。
1.2血压测定每天测血压2次,均在当天上午8~10时及下午15~17时,静坐5min后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右上臂动脉血压,每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记录值。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停高血压药3d后开始治疗,治疗前测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和电解质、血尿常规及心电图,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服替米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1次/d口服,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每天测血压,定期做心电图,复查血糖、血脂及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尿常规。
1.4疗效评价[1]①显效:坐位舒张压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坐位舒张压下降小于20mmHg或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为收缩期高血压则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
1.5统计学处理各项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血压指标的对比用t检验。
2结果
2.1降压效果经4周的治疗血压均有明显的下降,具体见表1
2.2症状的改善随着血压的逐渐下降,头晕、心悸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3讨论
2000~2001年亚洲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研究中全国35~74岁人口的大样调查,发现约有1.3亿的中国人患有高血压,也就是10个人中有1个患有高血压,控制率仅8.1%,只有美国的1/4,因此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受到高度关注。高血压防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有效降压,控制危险因素,保护靶器官,预防心血管危险事件,降低卒中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替米沙坦是一种高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拮抗剂[2],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高血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降压药组成复方制剂使用。因为替米沙坦的半衰期很长,使得在24小时的用药间歇期间,药物都能有效地降低血压。除了能控制血压外,替米沙坦还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血脂水平,左心室功能和肾脏功能。由于替米沙坦在用药间期降压效果持续存在,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所以替米沙坦可以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线治疗药物。
氢氯噻嗪的降压机理不详,但与利钠作用有关,服药初期,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Na+和水的再吸收,减少血容量,使心输出量下降而降压。持续用药数周后,血容量、体内钠总量和心输出量渐趋正常,但外周血管内含钠量减少,通过Na+嗪-K+交换使细胞内Ca++含量减少,因而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缩血管反应降低,因此血管扩张成为降压的主要机理,最近研究还发现,利尿剂能增加高血压患者前臂血流量、降低前臂血管阻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小剂量利尿剂具有平稳降压、作用持久和良好的安全性,美国的新指南(JNC-7)将噻嗪类利尿剂列为首选的抗高血压药物。
氢氯噻嗪与替米沙坦联用优点(作用机理):氢氯噻嗪是一种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可影响肾小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使肾脏对Na+和Cl-的排泄增加而产生利尿—降低血容量的作用。此外,该类药物还可产生间接作用,由于血容量降低,刺激肾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增加,从而促进排K+和降低血K+,低血钾是氢氯噻嗪最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中间环节是血管紧张素II,替米沙坦等AT II受体拮抗剂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抑制醛固酮产生,抑制氢氯噻嗪引起的K+丢失,大大减少甚至消除氢氯噻嗪引起的低血钾。此外,单用氢氯噻嗪可使肾素活化而限制降压效果,而替米沙坦可拮抗AT II的作用,减轻继发性醛固酮增加,从而减少水钠潴留,并减轻醛固酮作为生长因子引起心脏肥大等的不良作用。在这次临床观察结果也证明这一点。联合用药最初目的是增加降压效果,而实际获益常远远超过降压范围,更常表现在依从性增加,副作用减少,生活质量改善,血压控制更平稳,钝化反调节等,近来世界各国的临床试验均表明合并用药后死亡事件及非死亡事件均较单用者低,而安全性,依从性更好[3]。
因此,替米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运用治疗高血压效果良好,副作用减少,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药理基地.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88,4(4):245.
[2] 曾红.抗高血压药物[J].中国乡村医生,2001,17(8):18-21.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3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由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C H I E F中, 选取1 0 8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 1名, 女性5 7名;6 0岁以上患者2 7名, 6 0岁以下患者8 1名;心率≥8 5次/m in的患者2 4名。
1.2 治疗方案
苯磺酸氨氯地平2.5 m g和替米沙坦4 0 m g, Q D, 晨服。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以治疗2 4周末与治疗前的血压下降值作为主要疗效指标, 即试验后与试验前差值进行疗效评估。服药2 4周后血压下降至<1 4 0/9 0 m m H g定义为有效病例。
1.4 统计学处理
用样本配对的t检验同一组治疗前与治疗2 4周后的比较;计数资料两组间的比较用F检验, 所有数据采用S P S S 1 7.0进行统计分析, P<0.0 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治疗2 4周后, 1 0 8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显效7 2例 (6 6.6 7%) , 有效2 7例 (2 5.0 0%) , 无效9列 (8.3 3%) , 总有效率达9 1.6 7%。
此1 0 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2, 比较不同性别的降压效果, 降压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效果不受男性和女性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的影响, 治疗效果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此药对男女患者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由于受试者年龄段不同, 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不同, 抽取本实验中6 0岁以上患者2 7名, 与6 0岁以下患者8 1名疗效进行对比, 统计结果显示, 本实验年龄在6 0岁以下的受试者服药后有效率为9 2.6 0%, 高出总体1 0 8例患者总有效率0.9 3%;年龄在6 0岁以上受试者有效率为7 7.7 8%, 低出总体1 0 8例患者总有效率1 3.8 9%。患者年龄越大, 该处方的有效率越低。分析原因, 可能有的患者经常忘记服药或不按医嘱服药、服药不定时, 随意增减药物及剂量, 与服药依从性有关或与患者生活干预、调理不好有关。本实验中6 0岁以下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 生活干预良好, 收缩压及舒张压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经过观察分析, 本药物对心率≥8 5次/m in的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影响。特抽取本实验中服药前心率≥8 5次/m in的患者共2 4名, 对其心率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平均心率由服药前9 0.8 8次/m in, 降到服药2 4周后8 3.8 8次/m i 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而对于受试前心率<8 5次/m in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说明此药物影响患者服药期间的心率, 调整9 0次/m in以上的心率, 使之降到8 0次/m in左右, 有一定的作用并持久有效。
2.2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结束后, 抽取样本中1 0 8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报告。
2.3 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控制率较高, 对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的患者均有降压疗效。对心率≥8 5次/m in的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安全性良好。
3 讨论
选用更安全的降压药:从安全性和疗效更佳的角度出发, 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用药, 应尽量选用副作用少的药物或联合方案。
与其他药物相比, 钙拮抗剂 (C C B) 安全性最好, 是E S H 2 0 0 7推荐中惟一无绝对禁忌证的药物, 仅快速型心律失常和心衰为其相对禁忌。C C B的受益者主要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能最有效的降低收缩期高血压, 由于C C B的有效性, 各个指南仍将C C B作为六类降压药的一线药物之一。尤其是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作用独特。长效C C B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 C E I) 、利尿剂比较, 心血管事件无明显差异, 且C C B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氨氯地平是长效钙拮抗剂, 其生物利用度高, 血浆半衰期3 5~5 0 h。它在钙通道复合结构上, 在结合部位有高度特异性的亲和力, 可阻滞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 具有抗高血压作用, 其降压开始作用较晚, 但其作用缓慢持久, 疗效显著, 降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心痛定 (P<0.0 1) 。
W a e b e r等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 氨氯地平在老年高血压病降压方面比其他药物更有效, 耐受性更好。因而认为氨氯地平为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3]。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阿米洛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实验证实, 两组均能有效控制血压,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总有效率为9 2.0%, 氨氯地平联合阿米洛利降压总有效率为8 4.0%, 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短期疗效更佳。
在另一组实验中, 使用与本实验相同药物与相同剂量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 仅治疗第8周血压控制率就达到了7 2.6%[3]。说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率较高。
A C E I是一种用途广泛, 生物效应明显的药物, 它不但可以抗高血压,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心肌梗死, 抗动脉粥样硬化, 还有抗心肌缺血和保护心肌的作用。我们应该正确的使用此类药物, 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 Jama.The AntithyPertensive and LiPid-Lov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Heart Attack Trial[J]. ALLHAT,2005,288:2981-2997.
[2] Julius S,kjeldsen SE,Wwber M,ea al.Outcomes in hyPertensive on valsartan or amlodiPine:the VALUE 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04,363:2002-2031.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入院的5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制定的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者。将50例患者按照治疗药物不同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25例, 缬沙坦组男14例, 女11例, 年龄在48~79岁, 平均年龄 (58.63±5.21) 岁, 病程在3~9年, 平均病程 (5.76±2.24) 年;替米沙坦组男15例, 女10例, 年龄在50~81岁, 平均年龄 (59.41±4.97) 岁, 病程在3~11年, 平均病程 (6.33±2.14)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组后均停用其他降压药物及可能影响血压的一切药物, 给予氨氯地平 (国药准字:H20094101, 规格:5 mg×14 s) , 5毫克/次, 1次/天。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胶囊 (国药准字:H20040217, 规格:80 mg×7 s) , 80毫克/次, 1次/天。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片 (国药准字:H20041082, 规格:40 mg×14 s) , 40毫克/次, 1次/天。两组均于清晨7:00左右给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8周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且<90 mm Hg, 或舒张压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但<90 mm Hg, 或舒张压下降<20 mm Hg, 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2]。
1.4 观察指标:
参照上述疗效标准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计算两组治疗8周后的药-效比 (效果/价格) , 效果=治疗总有效率, 价格参照本院门诊收费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 18.0统计软件包对本文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缬沙坦组治疗后显效12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23/25) , 替米沙坦治疗后显效10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88.0% (22/25) , 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药-效对比:
治疗8周后缬沙坦组药品费用共计671.0元, 药-效比为0.137, 替米沙坦组药品费用共计487.2元, 药-效比为0.181, 替米沙坦的药-效比高于缬沙坦组, 药-效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缬沙坦组有2例患者出现头痛症状, 替米沙坦组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水肿症状, 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的治疗基础是降低血压并将血压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最好的给药方法是1天1次用药即可维持24 h的药效, 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目的[3]。因此, 理想中的降压药物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有效降压、不良反应少、服药方式简单、价格低廉。临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多表现出明显的收缩压升高症状, 单纯采用某一种降压药物很难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这就需要联合采用多种降压药物以降低靶器官损害程度。氨氯地平是常规降压药物, 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扩张动脉血管, 但其发挥药效需要一段的时间。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缬沙坦、替米沙坦两种药物联合氨氯地平在高血压中的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在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但替米沙坦的药-效比更高, 与缬沙坦相比治疗成本更低。
摘要:目的 探讨缬沙坦、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高血压疾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入院的50例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成缬沙坦组和替米沙坦组, 分别采取相应药物治疗, 观察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替米沙坦组药-效比高于缬沙坦组,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缬沙坦、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高血压中的治疗效果满意, 不良反应少, 但替米沙坦的用药成本更低,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缬沙坦,替米沙坦,氨氯地平,高血压,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锦华, 潘雯, 宫建, 等.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11) :996-999.
[2]吴泽兵, 张颖, 余其贵, 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 (1) :8-13.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5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02例,随机性分成两组各101例。观察组中男性61例(占60.40%),女性40例(占39.60%),年龄最小的60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为(74.65±1.21)岁,合并冠心病21例(占20.79%),糖尿病4例(占3.96%),风湿性疾病3例(占2.97%);对照组中男性60例(占59.41%),女性41例(占40.59%),年龄最小的61岁,最大的83岁,平均年龄为(74.58±1.31)岁,合并冠心病20例(占19.80%),糖尿病3例(占2.97%),风湿性疾病4例(占3.96%)。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总病例数、性别比例、年龄、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没有统计学意义,适合进行分组对比观察。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1.2.1 对照组
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给予辉瑞制药有效公司生产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10950224,起始治疗剂量为5毫克,每天一次,日最大使用剂量为10毫克[2]。
1.2.2 观察组
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给予辉瑞制药有效公司生产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10950224,起始治疗剂量为5毫克,每天一次,日最大使用剂量为10毫克[3]。同时给予天津怀仁制药有效公司生产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41938的替米沙坦片治疗,初始剂量为40毫克,每日一次,日最大剂量为80毫克。
1.3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参照我国药物临床研究中对心血管系统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效果优:经治疗,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大于等于10毫米汞柱,并且已经控制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
效果良:经治疗,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小于10毫米汞柱,并且已经控制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19毫米汞柱;效果差:经治疗,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未达到效果优或效果良的标准。
效果优良率:(效果优的病例数+效果良的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计数资料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判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当P<0.05时,说明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效果评价
经分组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效果优45例,效果良52例,效果差4例,效果优良率为96.04%;对照组效果优21例,效果良54例,效果差26例,效果优良率为74.26%。可见,观察组的效果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3.87,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安全评价
经分组治疗后观察,观察组发生潮红1例,心悸1例,头痛1例,嗜睡1例,恶心2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3%;对照组发生潮红2例,心悸0例,头痛0例,嗜睡1例,恶心3例,皮疹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4%。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χ2=2.12,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是指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其动脉的收缩压或者(和)舒张压出现增高,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同时可能合并血管、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疾病。高血压已经成为一种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为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2004年,中国进行居民营养和健康现状的调查发现,我国18岁以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18.8%,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6亿。近些年,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群比例显著增高,老年高血压患者也出现显著的增多趋势,目前我国将6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老年人由于主动脉壁弹力纤维的显著减少,胶原纤维的含量明显增多[5],中层及内膜出现增厚,胶原纤维、脂质、钙含量发生增加,进而导致大动脉弹性的降低,进而导致外周阻力的增加,出现收缩期血压的增高,同时舒张压保持较低水平。传统研究结果认为舒张压的增高要比收缩压增高所导致的危险更大,同时临床上也经常把收缩压的升高认定为一种因为人自然衰老而导致的血管弹性减退的一种正常、良性过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的发生会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近些年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
氨氯地平是硝苯地平类的钙拮抗药物。其药理作用为有效抑制钙诱导的主动脉收缩,临床效果是硝苯地平的两倍,临床药理特点是和受体结合、解离的速度比较慢,所以药物的持续作用时间更长,对于血管平滑肌的选择性明显优于硝苯地平,对于存在心肌缺血患者,替米沙坦可以显著提高心输出量以及冠脉流量,帮助提高心肌的供氧以及有效减低耗氧,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肌运动能力,并且氨氯地平可以激活LDL受体,会减少脂肪在患者动脉壁上的累积以及有效抑制胶原的合成,所以对于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也具有积极影响。替米沙坦为一种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是一种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治疗的首选临床治疗药物。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临床降压效果,并且可以显著降低多种老年慢性病的发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具有保护心肾功能的效果
经分组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效果优45例,效果良52例,效果差4例,效果优良率为96.04%;对照组效果优21例,效果良54例,效果差26例,效果优良率为74.26%。可见,观察组的效果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3.8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分组治疗后观察,观察组发生潮红1例,心悸1例,头痛1例,嗜睡1例,恶心2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3%;对照组发生潮红2例,心悸0例,头痛0例,嗜睡1例,恶心3例,皮疹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4%。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χ2=2.12,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方面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氨氯地平,并且没有带来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02例,随机性分成两组各101例,对照组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经分组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效果优45例,效果良52例,效果差4例,效果优良率为96.04%;对照组效果优21例,效果良54例,效果差26例,效果优良率为74.26%。可见,观察组的效果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3.8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分组治疗后观察,观察组发生潮红1例,心悸1例,头痛1例,嗜睡1例,恶心2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3%;对照组发生潮红2例,心悸0例,头痛0例,嗜睡1例,恶心3例,皮疹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4%。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χ2=2.12,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方面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氨氯地平,并且没有带来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老年,轻中度高血压,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宏星,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效果显效[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Guide,2008,10(4):638639.
[2]孙艳梅,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1,4(6B):47-48.
[3]马春华,华琦,陈慧敏,等,左旋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2):135-136.
[4]谢英,段珊瑚,汤惠高,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疗效研究[J],中外医疗,2012,23:92-94.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 来该院治疗的60例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 女性24例, 男女比例为1.5:1。按照数字法所有患者被平均分成两组, 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30例患者。研究组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均在 (33~70) 岁之间, 平均年龄 (60.56±8.27) 岁。病程3个月~12年, 平均病程为 (7.56±2.87) 年, 对照组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均在 (35~68) 岁之间, 平均年龄 (61.29±8.54) 岁。病程5个月~11年, 平均病程为 (7.25±2.38) 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选患者经该院心血管科诊断符合高血压2级及以上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3]。排除高血压急危病症, 合并严重心、脑、肾、肝脏等重大器官疾病, 排除哺乳期妇女及孕妇, 排除对本药物过敏者以及其他影响蛋白尿含量的药物或疾病。
1.3 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优质低钾低蛋白基础饮食治疗。然后给予对照组患者仅仅采用氨氯地平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801) 药物治疗。服药时间和药量:每日早晨饭后, 口服5 mg/次。给予研究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801) 联合替米沙坦 (国药准字J20090089) 药物治疗。服药时间和药量:每日早晨饭后, 口服5 mg/次氨氯地平和40 mg/次替米沙坦。选由同一名医生采用同一个水银血压计为两组患者测量血压, 每日固定时间测量3次, 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详细记录并统计。
1.4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显效:舒张压降低值≥20 mm Hg或者10 mm Hg以上;有效:舒张压降低值10~19 mm Hg或者10 mm Hg以下;无效:血压没有降低到正常范围。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5]。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 比较两组患者蛋白尿含量。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7.0软件, 收集和记录两组患者所有数据,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用 (±s) 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显效20例, 有效7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患者显效12例, 有效8例, 无效1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 两组尿蛋白含量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蛋白尿含量 (166.24±5.68) mg/24 h, 对照组蛋白尿含量为 (164.89±6.03) mg/24 h, 两组比较差异不大 (t=2.537,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测量两组患者24 h蛋白尿含量得知, 对照组患者平均24 h蛋白尿含量为 (157.36±4.89) mg/24 h, 研究组平均24 h蛋白尿含量为 (145.23±4.56) mg/24 h, 研究组蛋白尿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t=13.58,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头昏, 1例面部潮红, 1例水肿, 不良反应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头昏, 2例面部潮红, 不良反应率为10.00%,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可自行消除, 无严重不适不良反应。
3 讨论
伴随国家经济基础的日益雄厚, 居民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方式改变, 生活环境负担加重,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发病率一路攀升。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加重了对身体靶器官的损伤, 特别是肾功能损伤, 对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就是尿微量蛋白, 因此, 控制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的24 h蛋白尿含量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性价值。
从目前来看,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疾病之一, 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因素[6,7,8]。其中,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成为诱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控制高血压患者。
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重要方式就是要稳定好患者血压, 并有效降低蛋白尿含量, 保持正常范围。氨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 达到降压目的主要是通过扩张血管, 对老年人群体比较适用。替米沙坦属于一种受体拮抗剂[9], 其达到降压目的主要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来实现的, 同时抑制肾素释放, 降低心脏血液输出量, 减少心脏压力。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 具有良好协同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高血压病理特征, 实现稳定降压, 并有力控制蛋白尿含量, 减少水肿、头昏、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 安全、可靠。
该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90.00%VS66.67%) , 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 两组患者蛋白尿含量无显著变化, 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研究组平均24 h蛋白尿含量为 (145.23±4.56) mg/d, 明显低于对照组 (157.36±4.89) mg/d, 研究组蛋白尿含量趋于正常范围, 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平均24h尿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结果与张文辉等[10]文献报告相一致, 研究意义突出。
综上所述,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升高, 保持正常范围, 还能有效降低患者24 h平均蛋白尿含量, 效果突出, 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 该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 对所选患者进行数字编号, 按照数字奇偶法平均分成两组, 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仅仅采用氨氯地平药物治疗, 给予研究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药物治疗,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24 h蛋白尿含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显效20例, 有效7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患者显效12例, 有效8例, 无效1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蛋白尿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测定24h蛋白尿含量明显比对照组少, 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率均为1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药物治疗效果甚佳, 比仅仅使用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改善和降低患者蛋白尿水平,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高血压,合并蛋白尿,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1]汪全海, 贺连平, 姚应水, 等.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改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微蛋白尿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3, 18 (7) :774-777.
[2]宋素莉.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 2013, 9 (12) :1855-1857.
[3]黄振文, 张菲斐, 邱春光, 等.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 2009, 1 (13) :225-228.
[4]张文辉.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病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 2013, 23 (7) :325-328.
[5]于丽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9) :2762-2763.
[6]邹玥.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9) :276-277.
[7]骆琼, 马丽, 叶瑞林.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34 (4) :61-63, 66.
[8]左珊如, 刘世坤, 吴翠芳, 等.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与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5, 50 (1) :70-74.
[9]宿丽新.分析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11 (12) :164-165.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7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老年患者132例,其中男73例,女59例,年龄60~87岁。纳入标准: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2]。排除标准:(1)严重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者;(2)明确或疑似继发性高血压者;(3)严重血液疾病、严重出血倾向,不能接受动态血压监测者;(4)假性高血压和白大衣型高血压者。所有入选的老年患者均为未系统接受过降压治疗,或已接受降压治疗,但已停药半个月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66例。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9±1.3)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1±2.3)年;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60~86岁, 平均年龄(69±2.0)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3±1.8)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和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停止服用降压药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商品名:络活喜),剂量5 mg/次,1次/d ,疗程为8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剂量40 mg/次,1次/d ,疗程为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美国Sigma公司PD-MEGLE3510-A型动态血压监测分析仪,监测时间设定为上午8时至次日上午8时。监测方法: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自动充气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记录数据并储存于记录盒内,白天(6:00~22:00)每30 min自动测量1次,夜间(22:00~6:00)每60 min自动测量1次。在监测血压过程中,受试患者可正常生活和进行日常活动。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70~260 mm Hg,舒张压40~150 mm Hg, 脉压20~120 mm Hg, 24 h有效数据≥90%。血压晨峰判断方法:患者起床后2 h内收缩压的平均值与夜间最低收缩压前后1 h的平均血压之间的差值,如果差值≥55 mmHg, 则认为血压出现晨峰现象, 若<50 mm Hg则认为无血压晨峰现象[4]。用药前后记录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和药物不良反应。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每组均数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8周时24 h动态血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8周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脉压(24 h P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及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mm Hg
mm Hg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检测结果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 肌酐(SCR)、 尿酸(UA)、 三酰甘油(TG)、 空腹血糖(FPG)、 尿蛋白(UPRO)、 尿微量白蛋白(U-MA)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晕、头痛、皮疹和肠道反应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衰竭等心脑肾疾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生理状态下,血压在一天24 h内不断波动,呈现 “双峰一谷”的昼夜节律。晨峰高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是指血压从深夜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的一段时间(6:00~10:00)内由较低水平迅速上升到较高水平,最高上升幅度可达80 mm Hg[3]。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急性时间存在明显的时间节律性差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不稳定心绞痛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心脏病发作危险率达40%,心脏猝死率高达20%,各型中风的危险度高达49%。而上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急剧变化密切相关,已证实明显的血压晨峰可增加靶器官损害,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
血压晨峰现象发生的机制可能为患者清晨前后从清醒并开始活动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交感神经活性迅速增强,可引起周围血管阻力迅速升高[5];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血浆中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过度释放升高,使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清醒后的剧烈运动、吸烟和高钠、高脂摄入等,都会导致血压晨峰现象。袁航等研究发现,血管疾病与高血压晨峰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互为因果关系,血压晨峰会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和速度,二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6]。
苯磺酸氨氯地平为第2代二氢吡啶类长效钙通道拮抗剂,其独特的分子结构造就了其独特的分子特性和药理作用,通过较强的抑制平滑肌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舒张血管平滑肌,直接扩张动脉引起血管外周阻力下降,进而引起血压下降。苯磺酸氨氯地平增加红细胞膜收缩蛋白含量, 改善能量代谢,防止体循环中钙超载,从而提高红细胞变形性和膜稳定性。苯磺酸氨氯地平具有良好的亲脂、亲水性,生物利用度接近80%,半衰期长达35~50 h,其与受体结合和解离的速度均较慢,故其药物作用缓慢而持续时间长,口服吸收迅速且生物利用度高(64%~80%),每日服用1次即可控制血压达24 h以上,尤其对清晨高血压也能有效地控制。替米沙坦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Ⅰ型)拮抗剂,选择性与ATⅠ受体结合,从而起到降压和保护靶器官作用。替米沙坦可抑制RAS,氨氯地平则可持久阻滞血管壁平滑肌钙通道,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壁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晨峰血压。
本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治疗8周时24 h SBP、 24 hDBP、24 hPP、dSBP、nSBP、dDBP和n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晨峰高血压,治疗组患者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8篇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氢氯噻嗪;高血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R1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90-01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极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极易并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控制高血压变化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目前多采取降压药联合应用的方法治疗,但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探讨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62~78岁,平均(64.6+3.3)岁;病程3~14年,平均(5.8+2.5)年。采取随机双盲法将7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分级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饮食干预、运动训练和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口服降压药。实验组采取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其中缬沙坦 80 mg/d,氨氯地平 5 mg/d,联合用药;对照组行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方案,缬沙坦 80 mg,氢氯噻嗪 12.5 mg/d,联合用药。2组疗程均为 14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以舒张压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显著: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下降到正常或下降 20 mmHg 以上;好转:舒张压下降到正常但少于 10 mmHg或下降 10~19 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差异 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对比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治疗后收缩压下降幅度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数据反映来看,实验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的91.1%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种联合用药方法均对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确切。
3 讨论
关于老年高血压的界定,WHO将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8.6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12.0kPa(90mmHg)认定为老年高血压,这符合高于高血压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 。从我国来看,高血压病已成为老年人群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且随着老年化的加速,其发病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势必将随之上升。实际上,绝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通过长期服用降压药来达到缓病情,控制血压的目的[2] 。近年来,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疾病,关于高血压的药物选择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大量新型降压药陆续问世,目前来看主要形成了以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为代表的6大类降压药种类[3] 。
本文探讨的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代表性药物,对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循环和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的动脉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增加有特殊的疗效,能有效地达到强力和持续降压目的。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噻嗪类利尿剂降压效果肯定,已成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4] 。本组研究表明,无论是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还是联合氢氯噻嗪,均对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有显著的效果,二者使用后降压效果相当(P>0.05),说明缬沙坦无论联合氨氯地平还是联合氢氯噻嗪,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状况,延缓靶器官损害。不过,有对比研究发现,采取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白天血压波动次数药少于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或提示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更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和不良反应,不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唐勇,唐玉洁. 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高血压伴尿蛋白患者肾脏保护作用对比[J]. 山东医药. 2012, 52(8): 65-67.
[2]杨彬,成蓓,王秋芬,等.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12): 1084-1086.
[3]吴泽兵,张颖,余其贵,等.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1): 8-13.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2年1月至2 01 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肝肾功能不全及对本文药物过敏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0~70岁,平均(63.8±5.4)岁;病程2~11年,平均(5.9±1.5)年;高血压分级:1级57例(57.0%),2级43例(43.0%);合并冠心病25例(25.0%),糖尿病13例(13.0%)。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接近。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及饮食、运动指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拉西地平片(哈药集团三精明水药业有限公司,4mg/片),1次/d,初始剂量为4mg/d,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逐渐增至8mg/d。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胶囊(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40mg/粒),1次/d,初始剂量为40mg/d,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逐渐增至8 0m g/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评价疗效,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DBP下降至正常水平或下降≥20mm Hg(但未至正常水平);有效:治疗后DBP下降10~20mm Hg或SBP下降≥30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显效或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表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0/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 1.3%(3 9/4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 6,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表2)
治疗前,两组SBP、D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14.6%),其中心悸、皮肤潮红各2例,头痛、眩晕、外周水肿各1例;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14例(26.9%),其中头痛、皮肤潮红和腹泻各3例,心悸、外周水肿各2例,眩晕1例。上述症状均较轻微,停药后自行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 9,P>0.05)。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脑血管危害极大,只有长期有效地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才能减少血压升高带来的靶器官损害,避免心脑血管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复杂,与遗传、心理因素、免疫调节紊乱、血浆游离钙浓度下降等有关,治疗药物种类繁多,联合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降压效果更明显,但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
拉西地平是新一代的钙离子拮抗药,属于二氢吡啶类,主要通过阻滞钙离子跨膜内流,舒张血管平滑肌发挥降压作用。虽然该药半衰期只有14小时,但其脂溶性较高,能够在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中聚集并不断释放,发挥持久的平稳降压作用。替米沙坦是一种血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药,能够特异性阻断AngⅡ导致的血压升高,促进全身微动脉、静脉舒张,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且该药物的半衰期为24小时,降压时间持久。拉西地平和替米沙坦联用可协同作用,降压效果更快、更持久。本文结果中,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替米沙坦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替米沙坦联合拉西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摘要: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口服拉西地平片,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胶囊。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疗效、血压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不大。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
关键词:拉西地平,替米沙坦,原发性高血压
参考文献
[1]黄汉菊,卢建雄,杨月嫦.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54.
[2]贾坦,张李军,战义强,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4):301.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
[4]常彦飞,丛洪良.坎地沙坦酯联合拉西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