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范文第1篇
谈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本学期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发现问题。
1、问题一:为什么预习在学生眼里根本就不算作业? “真是无语了,怎么回事啊,明明是叫他们昨天预习好的,今天上课都跟不知道似的,手都不会举的”办公室的同事又抱怨了。是啊,似乎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想,也许有这几点。老师自己不重视预习。傍晚布置作业,其中有一项是预习下一课,自己都觉得这算不上一项作业,形同虚设。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甚至部分学生干脆就不进行课前预习。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以为语文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写写字词。看到有预习这一项,很高兴,数有几项作业的时候往往不会把它数进去,反正老师也看不出来我预习了没有。家长不重视预习这项作业,给孩子检查的时候也就问一下而已。久而久之,预习就真的变成了可有可无。
2、问题二: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预习。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在班上我问过我的学生,老师让你们预习你们都怎样预习啊?学生回答说把课文读一遍,然后再划出生字新词读一读,读会了就预习完了。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老师的放任自流或要求过死,导致学而无趣。老师的放任自流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不闻不问,不作任何要求,要求过死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千篇一律,比如:课文你得读两遍,哪几个字你得划下来查字典注音,哪些词语你得查词典解释含义,分段落写段意,等等。结果是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可言,只有做预习练习的“不自主”。这样缺少正确的引导或是要求过死,都导致了学生对预习的茫然。
3、问题三:老师缺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就我平时的教学来看,虽然我也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文,却没有给学生讲要怎样去预习,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你要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学生不知道,老师也没有讲,似乎以为这些事情是学生都会的,就不 应该是 老师讲的东西。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老师不应该过问;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也就很简单草率:课文读一读,抄写字词两遍。时间一长,学生既不会预习的方法,也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去预习。
二、改变现状,做到有效预习。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就不难解决,那么面对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如何来改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变现状?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1、重视预习指导,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必须做到对预习的指导到位,而且要循序渐进。
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对学生有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 当然,关于学段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最低要求,学生如果能较好较快的发展,那么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进取愿望。
2、预习的指导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其次,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3、预习的检查预习评价。
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检查,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范文第2篇
谈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本学期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发现问题。
1、问题一:为什么预习在学生眼里根本就不算作业? “真是无语了,怎么回事啊,明明是叫他们昨天预习好的,今天上课都跟不知道似的,手都不会举的”办公室的同事又抱怨了。是啊,似乎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想,也许有这几点。老师自己不重视预习。傍晚布置作业,其中有一项是预习下一课,自己都觉得这算不上一项作业,形同虚设。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甚至部分学生干脆就不进行课前预习。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以为语文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写写字词。看到有预习这一项,很高兴,数有几项作业的时候往往不会把它数进去,反正老师也看不出来我预习了没有。家长不重视预习这项作业,给孩子检查的时候也就问一下而已。久而久之,预习就真的变成了可有可无。
2、问题二: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预习。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在班上我问过我的学生,老师让你们预习你们都怎样预习啊?学生回答说把课文读一遍,然后再划出生字新词读一读,读会了就预习完了。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老师的放任自流或要求过死,导致学而无趣。老师的放任自流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不闻不问,不作任何要求,要求过死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千篇一律,比如:课文你得读两遍,哪几个字你得划下来查字典注音,哪些词语你得查词典解释含义,分段落写段意,等等。结果是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可言,只有做预习练习的“不自主”。这样缺少正确的引导或是要求过死,都导致了学生对预习的茫然。
3、问题三:老师缺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就我平时的教学来看,虽然我也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文,却没有给学生讲要怎样去预习,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你要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学生不知道,老师也没有讲,似乎以为这些事情是学生都会的,就不 应该是 老师讲的东西。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老师不应该过问;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也就很简单草率:课文读一读,抄写字词两遍。时间一长,学生既不会预习的方法,也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去预习。
二、改变现状,做到有效预习。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就不难解决,那么面对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如何来改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变现状?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1、重视预习指导,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必须做到对预习的指导到位,而且要循序渐进。
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对学生有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 当然,关于学段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最低要求,学生如果能较好较快的发展,那么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进取愿望。
2、预习的指导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其次,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3、预习的检查预习评价。
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检查,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范文第3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一、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求知欲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上做过调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8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7。8%。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 4.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硬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具体来说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改革的环境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价值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活动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要求小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与启发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前准备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工作,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教学资料,能对教学内容、文化背景与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资料收集与分享来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W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与结果,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并且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与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加以奖励与鼓励,以激励全班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前预习活动当中。
二、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
由于课前预习活动是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是学生独立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过度参与,但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意识,不明白要预习什么,在课前预习时,仅仅会采用通读全文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够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预习行为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预习方向,从而保障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1]。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篇幅较短,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九岁小孩巧妙应答的故事,这篇文章选编的目的是让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印象与认知,并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九岁孩童的机智与幽默。教师可以对学习目标加以分解:第一,浏览全文,找出生字并查字典;第二,通读全文,大致体会文章含义,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幽默与巧妙之处;第三,收集相同类型、描写小孩子机智应答的文言文,如《陈太丘与友期》《诸葛恪得驴》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目标分解,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文言文的美,并且通过资料收集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科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正确的方法,往往做了很多预习工作,最后却劳而无功。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并教导学生学会预习资料的搜索、查询、收集与整理,并对预习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确定有益的知识点与预习资料,并在课堂学习中加以运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阅读全文,进而思考以往所了解的诸葛亮的故事,对比其他故事中诸葛亮与《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形象有没有不同,查找《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思考,明确收集到的资料是否与课文有较强的关联性,明确是否适合在课堂活动中加以分享,以此判断资料的价值,养成对预习资料独立取舍的能力。
四、采取小组合作课前预习方式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可能会存在由于课程难度较高、预习资料来源复杂或者预习工作量较大的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难以独立完成预习工作,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前预习的实际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制定不同的预习任务,通过小组的力量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同时,由于每一组的预习任务与预习目标各不相同,因而在课堂分享中,通过不同小组的预习资料共享,学生就能够实现资源交互,共同成长,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2]。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查找相同题材的古诗词,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分享,但由于这类型的古诗词较多,教师可以以不同朝代进行小组划分,如唐诗小组、宋词小组、元曲小组等,每一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朝代进行相同类型的古诗词查找,在确保预习效率与预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与视野的进一步开拓。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眼界,帮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启发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方向,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并进一步打开思维与视野。
参考文献:
[1]戴兴玲.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61.
[2]陈甜.把好窗口关 重在预习时:摭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的构建与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0):33.
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范文第5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一、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求知欲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上做过调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8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7。8%。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 4.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硬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具体来说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改革的环境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价值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活动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要求小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与启发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前准备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工作,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教学资料,能对教学内容、文化背景与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资料收集与分享来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W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与结果,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并且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与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加以奖励与鼓励,以激励全班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前预习活动当中。
二、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
由于课前预习活动是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是学生独立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过度参与,但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意识,不明白要预习什么,在课前预习时,仅仅会采用通读全文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够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预习行为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预习方向,从而保障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1]。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篇幅较短,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九岁小孩巧妙应答的故事,这篇文章选编的目的是让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印象与认知,并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九岁孩童的机智与幽默。教师可以对学习目标加以分解:第一,浏览全文,找出生字并查字典;第二,通读全文,大致体会文章含义,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幽默与巧妙之处;第三,收集相同类型、描写小孩子机智应答的文言文,如《陈太丘与友期》《诸葛恪得驴》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目标分解,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文言文的美,并且通过资料收集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科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正确的方法,往往做了很多预习工作,最后却劳而无功。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并教导学生学会预习资料的搜索、查询、收集与整理,并对预习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确定有益的知识点与预习资料,并在课堂学习中加以运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阅读全文,进而思考以往所了解的诸葛亮的故事,对比其他故事中诸葛亮与《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形象有没有不同,查找《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思考,明确收集到的资料是否与课文有较强的关联性,明确是否适合在课堂活动中加以分享,以此判断资料的价值,养成对预习资料独立取舍的能力。
四、采取小组合作课前预习方式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可能会存在由于课程难度较高、预习资料来源复杂或者预习工作量较大的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难以独立完成预习工作,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前预习的实际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制定不同的预习任务,通过小组的力量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同时,由于每一组的预习任务与预习目标各不相同,因而在课堂分享中,通过不同小组的预习资料共享,学生就能够实现资源交互,共同成长,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2]。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查找相同题材的古诗词,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分享,但由于这类型的古诗词较多,教师可以以不同朝代进行小组划分,如唐诗小组、宋词小组、元曲小组等,每一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朝代进行相同类型的古诗词查找,在确保预习效率与预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与视野的进一步开拓。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眼界,帮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启发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方向,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并进一步打开思维与视野。
参考文献:
[1]戴兴玲.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61.
[2]陈甜.把好窗口关 重在预习时:摭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的构建与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