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镇痛(精选10篇)
剖宫产术后镇痛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剖宫产产妇195例, 年龄24-36岁, 文化程度:小学、初中89例, 高中至大学106例, 职业:干部、职员74例, 工人、农民和无业人员121例。术前均留置尿管, 术中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结束后接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汞 (PECA) 。上述产妇无认识能力缺陷, 能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新生儿外观无畸形, 无严重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剖宫产术后不舒适原因调查表》分别于产妇手术回室时, 术后4h, 8h, 12h, 24h, 48h对产妇情况进行床边调查, 调查由笔者3人完成。调查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向产妇和家属做好解释, 重点询问产妇自认为引起疼痛和不舒适的原因, 如有无疼痛, 是切口痛, 这吕缩痛, 还是腹腔内其它部位的疼痛, 是否存在体会不适或下肢麻木, 有无尿管刺激和其它不适等。
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 0分无疼痛, 10分为最痛。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1]。
2 结果
2.1 产妇舒适改变的原因见表1
自表1可见, 产妇术后回病室时, 寒颤是导致不舒适的主要原因, 1-2h基本消失。术后4h半数产妇出现切口疼痛, 12h疼痛达到高峰, 宫缩痛在术后24-48h明显。体位不适, 下肢麻木等在术后当天发生率也较高, 此外, 输液部位不适, 尿管刺激等也是引起产妇不适的常见原因。
3 护理对策
3.1加强保暖, 在产妇手术回室前, 应作好保暖准备, 将室温调至22-24℃, 增加盖被, 冬天使用电热毯或红外线暖炉, 输液部位放置热水袋等加强保暖。据文献报导[4]。术中使用输液恒温器能有效地预防体温的降低和热量的丢失, 减少术后寒颤的发生。中流量吸氧。防止因寒颤导致机体氧耗量增加而引起的缺氧。
3.2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和体位, 保持病室安静, 光线适宜, 协助照顾婴儿, 促进睡眠, 术后4h内腹部压砂袋嘱其活动肢体。下肢麻木者采用被动运动和按摩, 下床活动时应加强安全防护, 防止因下肢无力而跌倒。术后12h血压平稳者, 取半卧位, 术后24h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 妥善固定输液管、尿管、镇痛等及监护仪各导联。尽量缩短尿管停留时间。拔除尿管前先夹管, 根据产妇需要问歇开放, 训练膀胱功能, 拔管后嘱产妇多饮水, 尽量排尿, 预防尿道感染和术后尿潴留。
3.3重视心理护理合理镇痛与产妇和家属建立可依赖的关系, 对疼痛的规律和不舒适的原因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 消除紧张心理, 提高痛阈。教会产妇疼痛的自我评估和处理方法, 如疾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病人自控镇痛泵的使用方法等, 使她们能参与镇痛。宫缩过强的时采用下腹扰触, 按摩和热敷。严密观察病情, 了解生命体征及有无麻醉, 镇痛药副作用, 定时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 主动询问产妇有无不适, 避免因留置PECA泵后而忽视病人的感受。对轻度疼痛者采用意象, 音乐, 松弛及分散注意力等辅助疗法[5]。中度以上的疼痛, 尤其是夜间疼痛, 不仅干扰产妇的休息和睡眠, 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而且会使组织分解代谢增加, 影响伤口愈合, 因此, 应主动与医生联系, 采取积极而有效的镇痛措施。
参考文献
[1]韩如泉, 李学斌, 王保国, 等.神经外科术后疼痛的调查[J].中华麻醉学, 2009, 21 (6) :376.
[2]张涛.控制疼痛须符合JCAHO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7, 20 (9) :418-419.
[3]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65-368。
[4]李海燕, 王振香.不同温度输注对妇科术中病人体温及热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35 (8) :459-461.
剖宫产术后镇痛 第2篇
[摘要]对剖宫产术后硬膜外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得出结论是硬膜外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镇痛方法。
[关键词]吗啡;硬膜外镇痛效果
1临床资料
2007年-2008年间选择在我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6例,年龄21-39岁,平均27.2岁,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两组病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孕次、剖宫产手术指征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均未用镇静药物,均无产科严重并发症及凝血机能障碍,无药物成瘾史。
2镇痛方法
两组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选择L2-3穿刺并置管。置管成功后,蛛网膜下腔1次注射0.75%布比卡因1ml,拔出腰麻导管、保留硬膜外导管,视麻醉效果,硬膜外酌情给予2%利多卡因。阻滞平面控制在T6以下。观察组于手术结束前10-15分钟,硬膜外腔一次性注射吗啡稀释液4ml,含吗啡2mg、氟哌啶1mg(稀释液由10mg吗啡、5mg氟哌啶加生理盐水至20mI组成)。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对照组术后常规采用平痛新及氟哌啶联合肌注的方法镇痛。观察术后24小时镇痛效果、阴道出血量、肛门排气、泌乳时间、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
3疗效判定标准
按WHO疼痛分析法将术后疼痛分为4级。0级;无痛;1级:轻度可忍受疼痛,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中度持续疼痛,睡眠受干扰,需用镇痛药;3级:强烈持续疼痛,睡眠严重受干扰,需用镇痛药。镇痛效果:0级为显效,1级为有效,2-3级为无效。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
4镇痛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观察组0级14例,1级37例,2级1例,3级1例;对照组0级4例,1级4例,2级11例,3级34例;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产妇术后监测24小时阴道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两组生命体征平稳,无尿潴留、发热、切口不愈合等情况。观察组:恶心、呕吐3例,皮肤瘙痒1例;对照组恶心、呕吐1例,无皮肤瘙痒。
5讨论
吗啡作为术后镇痛药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硬膜外腔注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镇痛时间长,但常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等并发症。既往研究发现,布比卡因溶液与地塞米松溶液配伍应用硬膜外术后镇痛,其镇痛时效显著长于单纯布比卡因溶液的镇痛时效,可能是地塞米松分子所具有较大分子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影响了布比卡因的释放与吸收过程,从而导致布比卡因药理作用显著延长。吗啡是术后镇痛常采用的阿片类药物,其镇痛时效可持续12-24h,而用布比卡因地塞米松溶液与吗啡进行配伍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其镇痛时效可更持久。地塞米松又有抗过敏作用,能减少皮肤瘙痒的发生,加入氟哌利多可预防和防治恶心呕吐的发生。药物粘度测定结果显示,地塞米松溶液的粘度显著大于吗啡和布比卡因溶液,三种溶液混合后的粘度显著增加,延缓了吗啡和布比卡因的释放、吸收,延长了术后的镇痛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吗啡、布比卡因、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配伍硬膜外应用,不需持续给药,即可获得良好和持久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它是伤害性刺激通过神经介质传向机体神经组织的一种警告,这种疼痛可造成机体的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及内分泌、免疫功能等一系列的改变和心理、行为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安危,人体耐受疼痛的程度存在差异,对于剖宫产后的产妇而言因疼痛而影响睡眠、情绪、活动及进食,机体免疫力下降,致使排气晚、尿潴留率增高等并发症发生,影响机体恢复。利用PCA能达到术后无痛,但费用高、携带不方便,不适合于基层医院。硬膜外腔注药镇痛效果肯定,所用药物很多,但报道较多和公认镇痛效果最佳,对脊髓无毒理作用的仍属吗啡,吗啡作用于脑和脊髓的受体,向硬膜外腔注入吗啡,使其渗透过硬膜进入脑脊液,并通过脑脊液的循环作用于脊髓的阿片受体阻断疼痛向中枢传导通路,此外,吗啡与受体结合可能激发内啡呔的释放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持续时间维持长。基本上渡过了手术后疼痛最剧烈的时间。园无痛苦,睡眠充足,产妇可以早期活动而促进胃肠蠕动,使排气早,腹胀发生少,尿潴留发生少,促进机体尽快恢复,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吗啡镇痛时效与剂量不相关,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剂量呈正相关,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尽量减少吗啡的用量,但必须保证术后镇痛的效果,吗啡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胃肠蠕动减少尿潴留、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我院采用小剂量2mg硬膜外腔给药副作用发生少、程度轻,基本能满足剖宫产术后镇痛的需求,值得推广,适合于各级医院。硬膜外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只要恰当地把握好剂量,镇痛效果满意。为了预防副反应的发生要常规心电监护,床边备用抢救设施及药品如纳洛酮以防患于未然。
吗啡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选择性有效地缓解或减轻各种疼痛。氟哌啶是典型的神经安定药,亦称安定镇痛药。具有增强镇痛及止吐作用,二者合用可以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及抵抗吗啡引起的呕吐。稀释液由硬膜外腔弥散,透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与脊髓后柬阿片受体结合,阻断伤害性疼痛的传人而发挥镇痛作用。一次性注药有效时间可达20-36小时,呕吐及瘙痒等不良反应较轻,可用艾茂尔、苯海拉明对症处理,该剂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呼吸抑制。我院采用一次性硬膜外注射吗啡、氟哌啶稀释液进行术后镇痛。结果表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平痛新、氟哌啶联合镇痛,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阴道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总之,硬膜外腔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对产妇阴道出血量、排气时间及泌乳时间无明显影响,并能改善产妇对术后疼痛的恐惧紧张心理。
参考文献
[1]李仲廉,妇产科麻醉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1-173
[2]赵俊,硬膜外药物镇痛机理的探讨,中华麻醉学杂志,1989,(疼痛治疗专刊):4
[3]盛卓人,况铣,李文硕,临床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30
[4]费宝良,杭燕南,孙大金,等,硬膜外注射吗啡术后镇痛最低剂量探讨,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12:178
剖宫产术后镇痛100例疗效观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12月100例足月妊娠剖宫产孕妇, ASAⅠ~Ⅱ级, 年龄22~35岁, 体重50~85kg, 身高150~168cm, 无心、肝、肺、肾等疾病, 无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 无镇痛、镇静药物成瘾者, 根据病人的自愿分为2组, 每组50例, 年龄、身高、体重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孕妇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 入手术室后均施行L1~2连续硬膜外麻醉, 穿刺成功后推注2%利多卡因, 总量为12~15mL, 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无辅助用药, 手术时间25~40min, 手术顺利。观察组于缝皮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镇痛液 (吗啡2mg+0.375%布比卡因5mL+地塞米松5mg+Ns5mL) , 对照组术后即拔除硬膜外导管, 术后疼痛难忍者给予哌替啶50mg肌注。
1.3 观察内容及疗效的判定
观察内容:术后24h镇痛效果, 术后母乳喂养情况, 生命体征变化及副作用, 2组病人术后都留置导尿管, 未进行尿潴留的比较。
判断标准:采用患者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 (Vrs) 法[1]:0级:完全无痛;Ⅰ级:轻度可忍受的疼痛, 能正常生活, 睡眠不受影响;Ⅱ级: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 要求用镇静剂, 睡眠受到干扰;Ⅲ级:疼痛剧烈, 不能忍受, 睡眠受到严重干扰。0级为显效, Ⅰ级为有效, Ⅱ、Ⅲ级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疼痛效果比较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使用术后镇痛的产妇, 其中48例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满意, 有效率>96%, 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
2.2 镇痛组初乳时间和胃肠蠕动恢复优于对照组 (P<0.05) (表2)
2.3 副反应观察情况
2组产妇术后生命体征稳定, 未发生发热、切口感染、呼吸抑制等现象。观察组有1例发生恶心, 无呕吐, 对症处理后好转, 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长久以来, 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常规方法是肌注阿片类药物, 如哌替啶等。但血药浓度常常是用药后能镇痛和镇静, 药效过后, 又出现疼痛的现象, 效果不可靠, 不利于产妇的早期活动和哺乳, 采用自硬膜外腔单次推注药物镇痛效果确切, 既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又促进了乳汁的分泌和胃肠蠕动的早日恢复, 显著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配方中药物的作用: (1) 吗啡属阿片类镇痛药, 具有高效镇痛作用, 小剂量应用自硬膜外腔弥散透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与脊髓后角鸦片受体相结合, 阻断伤害性疼痛的传入, 由于剂量小无呼吸抑制情况发生。而局麻药布比卡因既有镇痛作用, 又有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 使迷走神经张力相对提高, 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2) 吗啡虽然镇痛效果好, 但其作用出现慢, 硬膜外腔注入低浓度的布比卡因镇痛, 作用出现快, 对呼吸无明显影响。采用小剂量吗啡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镇痛, 效果好[2], 各药量减少。 (3) 采用地塞米松, 抑制了吗啡的恶心、呕吐和瘙痒等不良反应[3], 其机理是地塞米松在中枢和外周水平上抑制5-羟色胺的产生与释放降低血液中5-羟色胺作用于大脑后极区化学催吐感受区的浓度从而抑制恶心, 此外地塞米松还可以通过抑制5-羟色胺、组胺的释放, 达到稳定细胞膜, 控制瘙痒的作用。2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产妇产后要求能泌乳早和乳汁充足, 是保障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产后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受许多因素所影响, 睡眠、新生儿吸吮及产妇早期活动可加速泌乳;疼痛、焦虑及交感神经兴奋则抑制泌乳。剖宫产手术后的切口疼痛及宫缩疼痛以术后24h内较剧烈, 可严重影响产妇的情绪和休息, 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则可抑制乳汁分泌。传统控制产后疼痛的方法是肌肉注射哌替啶, 但镇痛时间短, 且用药导致过度镇静镇痛妨碍哺乳。
硬膜外腔单次推注吗啡、布比卡因和地塞米松镇痛能促进血清催乳素的分泌并增加产妇泌乳量[4]。同时由于镇痛效果明显, 产妇24h内开奶时间提前, 哺乳次数增加, 又由于产妇休息好, 食欲好, 促进了乳汁分泌, 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由此可见, 硬膜外腔单次推注吗啡复合布比卡因和地塞米松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的同时, 可缩短初乳时间, 有利于早哺乳和产妇术后恢复, 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的特点, 既解决了产妇下床、照顾婴儿不方便的问题, 同时费用低廉, 达到了节约医疗经费,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此方法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欢迎。
参考文献
[1]唐艳辉.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 (8) :1184~1185.
[2]粱洁.吗啡复合布比卡因60例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 2005, 34 (9) :1412~1413.
[3]庞洪生, 李越.地塞米松对吗啡硬膜外镇痛不良反应的影响[J].上海医学, 2005, 28 (11) :976~977.
剖宫产术后镇痛 第4篇
【关键词】剖宫产患者;剖宫产手术;术后镇痛;剖宫产;镇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9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3-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也相应不断改善,临床上对于手术的镇痛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镇痛也成为围产手术期处理的一个主要问题,许多学者阐述了硬膜外或静脉连续注射药液用于术后镇痛的优越性。近几年来,我院对剖宫产产妇采用芬太尼等硬膜外或静脉持续注射药液进行镇痛,并对此进行了临床上的观察,并进一步观察了其对初乳及产后恢复、肠排气等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年3-12月,在产科手术后的患者60例,孕周在37-41周,年龄23-35岁,孕周、体重、手术指针、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等差异均无明显性,具有可比性。术前无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疾病及产科并发症,乳房发育均正常。术手持续使用镇痛患者30例。其中二次剖宫产术后5例,平均手术时间(1.1+0.2)h,平均留置尿管时间26.88h。
1.2一般资料临床收集的60例剖宫产患者中均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分两个组,对照组和镇痛组各占30例。
1.3具体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或静脉通道相连,通过镇痛泵给予生理盐水100ml+曲马多ml/h+芬太尼0.2mg+氟哌利多mg,用微量注射泵均以2ml/h匀速输入;患者自觉疼痛时可自觉追加药液,追加剂量每次为0.5-1ml。平均置泵时间为术后48h。对照组术毕拔管,术后4-6h疼痛时肌注盐酸哌替啶100mg。记录并观察患者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初乳时间、睡眠程度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经检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结果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是:镇痛组的30例患者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用时是25.07±3.40h,对照组的30例患者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用时是28.10±4.08h。镇痛组的30例患者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是24.32±6.65h,对照组的30例患者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是31.47±4.47h。镇痛组的30例患者的初乳时间为18.18±6.72h,对照组的30例患者的初乳时间是23.32±4.92h。镇痛组的30例患者睡眠质量较好,对照组30例患者睡眠质量欠佳。3观察与护理
对于剖宫产患者来说,主要在于术前护理,术前应当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泵对机体恢复的促进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做好一般护理,手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应及时给患者接上生命体征监护仪,随时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防止呼吸抑制情况的发生,护理时防止导管在活动或翻身时脱落扭曲,护士巡视病房时应注意观察背部固定情况及导管有无堵塞、扭曲、滑出。由于镇痛泵体积小,便于携带,患者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肛门排气增快,可使产妇早日进食,利于精神与体力恢复。4腹部切口和子宫收缩(以24h内为剧烈)是剖宫产术后疼痛主要原因
产妇交感神经因为手术的剧疼而兴奋,术后的疼痛刺激引起体内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动性物质的释放,如儿茶酚胺、醛固酮、皮质醇等,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内源性儿茶酚胺的释放使外周伤害感感受末梢更为敏感,使患者处于一种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中。而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又抑制了催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分泌量减少。产妇在手术后24h疼痛最为严重,因为这种剧痛刺激从而使产妇失眠、焦虑等一些不健康的表现,使手术后的康复过程延长。采用肌内注射镇痛时间短,镇痛效果差,产妇术后有早开奶哺乳的需要,术后要及时镇痛,芬太尼药物发生作用较快,持续时间较,且是亲脂性药物,所以芬太尼适合连续用药,这种用药方法会利用药质量一直维持有效的镇痛状态。氟哌利低浓度利用会使传入神经及交感神经受到阻滞及伤害,从而增高了迷走神经的张力,肠蠕动速度加快。局部麻药的低浓度使用使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得到促进,肠道平滑肌在血液中吸收麻药后可起到兴奋作用。使手术一系列不良反应得以减轻。使用结果表明,镇痛组镇痛效果好,睡眠较好,并且剖宫产术后镇痛能促进血清催乳素的分泌并增加产妇的泌乳量。产妇由于早期哺乳的需要,活动量相应增加,而对照组产妇由于切口疼痛明显,活动相对减少有关。在观察中,两组血压、心率都表现非常正常,没有不良反应,脉搏、呼吸频率都显示正常,同时没有各种不良的并发症发生。
总之,剖宫产术后运用芬太尼等是一种较好的术后镇痛药品,提高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催乳素水平,从而进一步改善了产妇泌乳。同时促进了肠蠕动的恢复,对宫缩无明显影响,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产妇的产后康复。参考文献
[1]杨青云.《剖宫产术后不同的镇痛方法对产妇恢复的效果观察》.《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6期.
[2]孙丽香.《剖宫产术后患者硬膜外持续镇痛效果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第11期.
[3]朱春仙.《比较剖宫产施行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对胎儿影响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体会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剖宫产产妇285例, 年龄在19岁~37岁之间, 平均为27.8岁, 孕周38周~41周, 初产妇211例, 经产妇74例;所有产妇均无心脑血管疾病, 肝肾功能均正常, 无麻醉药物使用禁忌证, 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85例产妇在剖宫产术后使用一次性持续注入镇痛泵, 并给予针对性护理。
1.2 方法
临床上根据镇痛的原理不同可将镇痛泵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控硬膜外麻醉给药 (PCEA) , 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 常用药物为吗啡和芬太尼, 通过持续硬膜外给药达到止痛效果。另一种是自控静脉给药 (PCIA) , 常用药物为0.1%~0.25%布比卡因加小剂量芬太尼或吗啡, 通过持续静脉给药达到止痛效果。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多数产妇会因术后疼痛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负担, 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影响[3]。首先由医护人员向产妇介绍静脉自控泵的原理、作用以及治疗效果, 正确指导自控泵的使用方法, 嘱咐其按需给药, 出现疼痛应立即给药, 否则影响药物的疗效。并告知产妇剖宫产疼痛带来的影响、进行镇痛的必要性, 讲解一些成功案例, 进一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负担, 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 护理措施
护士必须了解镇痛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镇痛泵正确的操作流程, 准确判断镇痛效果, 做好以下5项工作: (1) 产妇回房后护士应妥善固定好镇痛泵和连接导管, 打开开关, 观察其镇痛效果。如果患者镇痛效果不佳, 应及时通知麻醉医师处理, 不可随意肌注止痛药物以避免药物过量导致并发症的发生[4]。 (2) 检查镇痛泵的三通连接是否正确, 开关是否打开、导管是否通畅、有无漏药和堵塞。 (3) 定时观察穿刺点处的皮肤有无疼痛、红肿、渗液或出血。 (4) 嘱患者在感到疼痛时才可以按键给药, 不可随意增加用药量。 (5) 镇痛泵常用止痛药物对产妇的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 呼吸抑制对产妇的生命威胁最大, 故护士应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的变化。
2.3 并发症的护理
2.3.1 镇痛不全
是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发生9例, 发生率为3.16%。对于镇痛效果不全的产妇, 护士首先检查镇痛泵的开关是否打开, 三通连接是否正确, 导管和留置针有无堵塞、弯曲和打折, 询问患者按压的力度是否达到标准。如硬膜外导管脱出时, 改为静脉给药, 药量不足时可追加药物剂量。若30 min左右患者疼痛仍未减轻, 应及时报告麻醉医师, 做出相应处理。
2.3.2 恶心、呕吐
也是术后使用镇痛泵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发生22例, 发生率为7.72%。剖宫产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原因很多, 可能是患者体质的影响而发生, 也可能是手术和麻醉用药原因。护士在发现此类症状时, 应嘱其在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镇痛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是阿片类药物兴奋延髓中枢所致[5], 嘱患者深呼吸, 同时可遵医嘱应用止吐药多可缓解, 不可夹闭镇痛泵。
2.3.3 嗜睡
也是术后使用镇痛泵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发生8例, 发生率为2.80%。由于术后镇痛大多选用了麻醉性镇痛镇静药, 所以产妇出现轻度嗜睡, 尤其多见于经过试产和产程时间长而疲倦的产妇。在呼吸和意识无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不做特殊处理, 但要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
2.3.4 呼吸抑制
呼吸抑制是使用镇痛泵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本组发生1例, 发生率为0.35%。虽然镇痛泵镇痛中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 由于呼吸抑制对产妇的生命威胁最大, 所以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在产妇回房后, 护士应常规监测Sp O2和呼吸的频率、幅度、意识及表情变化, 如果出现有呼吸抑制的现象时, 应先夹闭镇痛泵的开关, 给予面罩吸氧, 紧急时行人工呼吸, 以纳洛酮0.2~0.4 mg静脉推注, 并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3.5 腹胀和便秘
本组发生21例, 发生率为7.37%。因为镇痛泵中的芬太尼、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均可抑制肠蠕动, 因此剖宫产术后产妇易出现腹胀和便秘[6]。腹胀引起了腹压增加, 加剧刀口疼痛, 增加了产妇的痛苦, 故术后应鼓励产妇床上早期翻身活动, 拔出导尿管后及早下床活动;也可早期给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西沙必利, 可在术后6 h常规给胃复安10 mg肌注, 每日2次, Vit B10.1g, 每日1次肌注, 以减轻腹胀和促进肛门及早排气。
2.3.6 尿潴留
本组发生3例, 发生率为1.05%。局麻药和阿片类药都有可能引起尿潴留, 此类产妇拔出导尿管后, 容易发生尿潴留。临床处理尿潴留的方法有: (1) 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膀胱区, (2) 用温水冲洗外阴, (3) 让产妇听流水声等方法诱导其排尿, 必要时再次留置导尿。
3 健康教育指导
3.1 饮食指导
产妇在术后6 h后即可以进流质饮食, 24 h后可进半流食。由于产妇术后活动少, 加之又有出血发生, 饮食宜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进油腻过大的食物, 而影响消化功能。
3.2 母乳喂养指导
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要做到“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婴儿的含接姿势, 从而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增进母子感情。对不宜哺乳的产妇, 做好回奶指导, 可用中药麦芽回乳, 嘱产妇不要进过多的流质饮食, 必要时可用芒硝外敷乳房促进回乳。
4 结果
285例使用镇痛泵的剖宫产产妇中277到了满意的镇痛效果, 满意率为97.2%。
5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 医学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舒适程度的要求有所增加[7]。剖宫产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疼痛不仅增加了产妇的痛苦, 也增加了产妇的焦虑情绪, 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从而增加了各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传统上多采用肌肉注射镇痛药进行治疗, 但效果不佳, 作为一项广受医患双方欢迎的术后镇痛技术, 自控镇痛泵目前已得到肯定。但使用镇痛药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所以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总结近两年的临床经验, 笔者认为, 护理的重点是:确实教会产妇和家属使用镇痛泵的基本知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积极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这样方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患者的疼痛, 增加了产妇的舒适度, 提高了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雪峰.剖宫产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效果及恢复情况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5) :124-125.
[2]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0.
[3]李香萍.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与护理方法[J].求医问药, 2013, 11 (3) :226.
[4]王新华, 严晓云.147例手术患者应用自控镇痛泵镇痛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 2004, 44 (14) :31.
[5]郝进梅.镇痛泵在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 19 (4) :158.
[6]卞素琴.鼻部手术后使用镇痛泵止痛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 2002, 8 (5) :340.
剖宫产术后镇痛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产妇110例, 年龄21~32岁;美国麻醉协会分级 (ASA) Ⅰ~Ⅱ级, 单胎足月妊娠, 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自控组65例和非自控组45例。2组年龄、身高、体质量、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镇痛方法
术毕自控组硬膜外导管接患者自控镇痛泵, 镇痛药配方:芬太尼0.5mg+0.75%布比卡因15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持续泵注2ml/h, 患者自控追加0.5ml/次, 自控追加锁定时间15min。非自控组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 术后伤口疼痛剧烈时肌内注射哌替啶50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 记录产后初次泌乳时间、初次泌乳后24h内哺乳次数。
1.4 疗效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镇痛效果[2]。0分为无痛, 1~2分为良好, 3~5分为满意, 6~9分为无效, 10分为剧痛。总有效率= (无痛+良好+满意) /总例数×100%。母乳喂养效果:开始泌乳后, 婴儿慢而深的吸吮及吞咽持续5min以上, 或婴儿吸吮后有满意感, 记为母乳喂养1次。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镇痛效果
自控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5.38%高于非自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开始泌乳时间及泌乳次数
自控组术后24h内开始泌乳时间短于非自控组, 24h泌乳次数多于非自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自控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 轻度皮肤瘙痒2
注:与非自控组比较, *P<0.05
注:与非自控组比较, *P<0.05
例;非自控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 轻度皮肤瘙痒1例。
3讨论
母乳由于具有喂养方便、无污染、营养较好、温度适中、有抗体等优点, 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是产后早泌乳和多泌乳, 产妇充足的睡眠、婴儿的吸吮等可增加泌乳, 疼痛、焦虑、交感神经兴奋及营养欠佳可抑制泌乳。剖宫产术后的伤口疼痛, 尤以术后48h内最为剧烈, 给产妇带来痛苦, 影响产妇的精神状态和哺乳行为, 疼痛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抑制催乳素 (PRL) 分泌, 使乳汁分泌减少, 延迟了初乳及首次母乳喂养的时间。另外, 疼痛引起的焦虑、精神紧张等情绪反应抑制缩宫素释放, 从而阻止乳汁排出, 延迟了母乳喂养的时间[1]。
硬膜外自控镇痛是应用镇痛泵匀速将药物注入患者硬膜外, 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镇痛效果持续稳定, 药剂量小, 最大限度避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使患者较轻松而舒适地度过术后疼痛期[3]。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好、起效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用时间可达72h。产妇术后平卧6h后, 无疼痛不适, 有助于采取舒适体位进行早接触、早吸吮, 利于早泌乳, 避免了产妇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恐惧心理, 克服了传统方法应用哌替啶镇痛存在的镇痛时间短、用量大而导致过度镇静、抑制哺乳等缺点。本结果显示, 自控组镇痛效果优于非自控组, 且自控镇痛组产妇产后泌乳时间短于非自控组, 术后24h母乳喂养次数多于非自控镇痛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自控组良好的镇痛消除了疼痛及其伴随的焦虑、紧张等不适, 使产妇有充足的睡眠, 因而不影响PRL的正常分泌和泌乳, 婴儿早吸吮后建立起较强的吸吮反射, 刺激PRL的分泌, 使乳汁分泌早且多;且术后镇痛有助于产妇早期翻身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有利于提前进食, 增加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取, 从而使乳汁分泌明显增加。另外, 术后镇痛所采用的芬太尼能促进PRL的分泌, PRL又能刺激乳腺泌乳, 增加产妇的泌乳量, 明显提前初乳时间[4]。
综上所述, 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产妇镇痛完全,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明显提前初乳时间, 初乳后24h哺乳次数增多, 显著提高了剖宫产术后早期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剖宫产产妇据术后镇痛方式随机分为自控组65例和非自控组45例。自控组术后予镇痛泵镇痛, 非自控组予常规药物镇痛。观察2组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自控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5.38%高于非自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自控组术后24h内开始泌乳时间短于非自控组, 24h泌乳次数多于非自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好, 安全性高, 并可有效促进母乳喂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控镇痛,剖宫产,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肖长珍.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对母乳喂养影响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3) :73.
[2]饶娟.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促母乳喂养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0) :51-52.
[3]张涛, 李杰.剖宫产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3) :38-39.
剖宫产术后镇痛 第7篇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镇痛泵,拔除时机
剖宫产术后的巨大疼痛对每个产妇来说都是一种身心上的不良体验,它能够严重影响到产妇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恢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镇痛泵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剖宫产术后的疼痛情况,减少了产妇的痛苦和并发症的产生。但是镇痛泵的使用不当也容易引发其他的身体不适。因此正确把握镇痛泵的应用时间、及时拔除镇痛泵对于防止因镇痛泵的使用而引发并发症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在某院产科进行剖宫产手术且应用镇痛泵的正常产妇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三组,拔除镇痛泵的时间分别为术后24 h内、术后24~48 h内、术后48~72 h内。通过对三组产妇使用镇痛泵后疼痛、排尿、哺乳、肛门排气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探讨剖宫产术后镇痛泵的拔除时机,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在某院产科进行剖宫产手术且应用镇痛泵的产妇90例,孕期为35+2~41+5周,年龄为22~30岁,平均(25.3±4.21)岁。所有产妇均为第一次生产,统一采用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方式[1],于耻骨联合上做横切口进行手术。产妇术前均符合手术指征,无其他重大疾病。术后采取统一的常规护理,同种抗生素及缩宫素[2]治疗。在使用镇痛泵的过程中,管道衔接良好。将90例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产妇在年龄、孕产数、麻醉方式、手术指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后给产妇安装同种型号的容积为100 ml的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为:吗啡5 mg、布比卡因20 mg、氟哌啶5 mg,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镇痛泵以2 ml/h的速度给药。A组产妇24 h内拔除镇痛泵,B组24~48 h之内拔除镇痛泵,C组48~72 h之内拔除镇痛泵。其他医疗护理措施均相同的情况下,密切观察和记录产妇拔除镇痛泵后的疼痛时间、排尿顺畅情况、泌乳情况和肛门排气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术后产妇的疼痛时间对三组产妇进行拔除镇痛泵操作后,观察记录产妇对疼痛难以忍受的时长,结果见表1。
2.2 术后产妇的排尿情况
观察三组产妇术后的排尿情况,对排尿困难的产妇进行诱导排尿,诱导排尿不起作用的产妇再次进行导尿,统计发生各种排尿情况的人数,结果见表2。
2.3 术后产妇的泌乳汁情况观察三组产妇术后分泌乳汁情况,结果见表3。
2.4 术后产妇的肛门排气情况观察三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情况,结果见表4。
3 讨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三组产妇拔除镇痛泵后疼痛难以忍受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剖宫产术后于48~72 h之内拔除镇痛泵,患者疼痛难以忍受的时间最短,但是与B组24~48 h时间段内拔除镇痛泵的患者疼痛难以忍受的时间相差不大,而A组疼痛时间明显较长,可见镇痛泵的最佳作用时间在24~48 h之内,这段时间内,镇痛泵内的作用效果最明显。较早拔除镇痛泵,体内药物代谢完之后,产妇的痛觉神经仍然长时间受刺激,使产妇感受到的痛苦时间延长。而较晚拔除镇痛泵,由于最佳阵痛时间已经过去,镇痛泵的作用已经不明显。继续使用镇痛泵不仅浪费药物,而且会对产妇造成其他的不良影响。因此从产妇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方面来看,在24~48 h之内拔除镇痛泵时机最好。
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三组产妇术后自然排尿成功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自然排尿成功率最高,优于A组和C组。表2数据显示了镇痛泵对产妇术后排尿的影响,镇痛泵的使用能够使产妇发生排尿困难的几率增大。这是由于镇痛泵中的药物对产妇的排尿中枢产生了干扰。人体的膀胱壁上有牵张感受器,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牵张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性。这种兴奋性通过盆神经传入排尿反射中枢的同时也向上传输到大脑高级反射中枢[3],进而产生尿意,促使排尿。产妇术后应用的镇痛泵混合药物中含有麻醉药物成分布比卡因和氟哌啶能够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性,这就对排尿反射产生了干扰。当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神经冲动无法传达到神经中枢,从而不能产生尿意,尿液留存在膀胱内无法排出。当尿量过多时,膀胱被过度充盈,肌肉被过度舒张,由于镇痛泵内药物对膈肌、腹肌收缩力的减弱,即使产生了尿意也无法排尿,从而形成尿潴留。所以,对剖宫产术后的产妇,不能长时间使用镇痛泵,以免造成排尿困难。从这一方面来看,在48~72 h这个时间段内拔除镇痛泵明显不可采取。在24~48 h之内拔除镇痛泵既能够缓解产妇术后的疼痛,又能够减少造成排尿困难的风险,是剖宫产术后拔除镇痛泵的良好时机。
从表3数据可以看到,三组产妇术后泌乳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短时间内就可以分泌乳汁,并且乳汁充足,每天哺乳次数达到(8±2)次。与之相比,A组泌乳时间短,且乳汁分泌量少。C组虽然泌乳时间较B组短且乳汁分泌量也较高,但是两组之间差别很小。首先,从表3能够看到,应用镇痛泵能够明显的缩短产妇泌乳的时间。24~48 h之间拔除镇痛泵对产妇乳汁的促进作用已经有很明显的效果。48 h之后至72 h之内镇痛泵催乳效果并没有更大的改善。首先,乳汁的分泌要受到产妇生理、心理、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剖宫产手术本身对产妇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对手术的恐惧引起的精神紧张,术后伤口的疼痛不适、因身体不适产生的烦躁情绪、疼痛刺激所产生的肾上腺素等原因都会使产妇乳汁分泌延后[4],同时也会损害产妇的健康。其次,乳汁的分泌要受到泌乳素和缩宫素的共同影响,而不良的情绪、低质量的睡眠等原因却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这两种激素的分泌造成乳汁分泌困难。而镇痛泵的使用却改善了这种情况。镇痛泵的镇痛作用快速有效,能够在术后短时间内减少疼痛感,从而缓解了产妇的情绪,促进乳汁的分泌。同时,镇痛泵中的药物能够使产妇的应急反应降低,减少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还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儿茶酚胺的分泌[5],从而增加了泌乳素的分泌,从而加快了产妇分泌乳汁的进程。乳汁分泌增多,对新生儿喂养次数增多,为婴儿的生长营养需要提供了量的保障,也降低了新生儿因为母乳缺乏发生新生儿黄疸的机率,这对产妇和新生儿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从对产妇的泌乳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在24~48 h之内拔除镇痛泵能够保证产妇乳汁分泌,也不会因为药物留存时间过长通,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对新生儿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这一阶段最适合拔除镇痛泵。
从表3数据可以看到,三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排气时间最短为(40.4±4.4)h,其次是B组(40.6±4.7)h,最后是A组(56.3±5.2)h。A组较B、C两组差别较大。从镇痛泵的使用对产妇术后肛门排气的影响来定夺镇痛泵拔除的时机。我们可以从表3看出,24 h内拔除镇痛泵的患者肛门排气的时间明显较长,且24~48 h之间拔除镇痛泵与48~72h的时段内拔除镇痛泵对肛门排气的影响效果极其相近。剖腹产术后,产妇的肠蠕动会完全消失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产妇无法排气。术后48~72 h候肠道的蠕动才会慢慢恢复。但是不能排气容易产生腹胀造成不适,肠蠕动减慢也阻碍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不利于产妇的恢复。镇痛泵中的吗啡能够提高胃肠的括约肌和平滑肌的肌张力,加强胃肠非推进型节律性的收缩,同时显著减缓推进型节律性的收缩,加快了胃肠蠕动[6]。这大大缩短了胃肠蠕动恢复的时间,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使产妇术后尽快进行肛门排气,减少了发生腹胀的可能性。同时肛门排气后的产妇在病床上的体位可以适当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妇的舒适度,也减轻了护理工作者地负担。因此,从促进产妇肛门排气尽快进行这一方面来看,再结合对产妇镇痛作用发挥的时间段,剖宫产术后产妇镇痛泵拔除时机最好在24~48 h之间。
4 结论
近年来,由于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剖宫产术后产妇疼痛明显降低。但是在镇痛泵应用不当的情况下,也会对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镇痛泵拔除时间过早,产妇难以忍受疼痛,随着时间延长,会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害;镇痛泵拔除时间太晚,可能造成产妇尿潴留,增加产妇排尿困难的风险,很有可能使产妇再次插尿管进行导尿,对产妇来说又是一次极大的身体损害,因此要准确把握镇痛泵拔除的时机,尽量减少因镇痛泵的使用给产妇造成的其他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孙乐英,余卉,许雪芳,等.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护理干预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3:96-98.
[2]王素红.剖宫产术后镇痛泵副作用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78-179.
[3]黄秀美.应用镇痛泵的剖宫产术后产妇拔尿管时机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2):89-91.
[4]卞静洁.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6:67-69.
[5]陈比雄.循证护理对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0,10:65-67.
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控式镇痛泵的护理 第8篇
湖南省衡阳县妇幼保健院产科自2006年开始使用硬膜外自控式镇痛泵, 在征得产妇及家属同意后使用有1654例, 随机将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患者80例与同期非镇痛泵80例比较, 观察对术后泌乳的影响, 初次肛门排气的影响。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均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 鲁米那0.1g, 麻醉方式均选择连硬外麻。术毕镇痛组接自控或镇痛泵, 镇痛药为吗啡+海俄辛+地塞米松,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自控追加时间为15min, 对照组伤口疼痛时肌内注射哌替啶50mg。
两组监测内容:术后均严密监测P、R、BP、SPO2, 伤口疼痛情况, 并记录早吸吮, 24h内哺乳次数、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并发症。
2 观察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情况
术后非镇痛组P、R、BP高于镇痛组, SPO2差异不明显。
2.2 早吸吮, 24h内哺乳次数, 初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 24h内哺乳次数多于对照组触按需哺乳。
2.3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 镇痛组未出现, 对照组2例, 皮肤瘙痒5例, 对照组2例, 术后拔除尿管排尿困难3例, 对照组5例, 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3.1 对产后泌乳的影响
母乳是新生儿最佳食物, 产后早泌乳和多泌乳是保障母乳喂养的关键, 然而, 剖宫产术后疼痛导致的焦虑,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浆儿茶酚胺增高抑制了母乳的产生, 使用镇痛泵后, 减少了机体的应激反应, 消除了因焦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儿茶酚胺增高对泌乳的抑制。且产妇舒适感增强, 睡眠质量好有利于泌乳, 哺乳时不受疼痛限制, 有利于早吸吮, 多吸乳哺乳次数增多, 进一步促进了乳汁的分泌[1]。
3.2 对术后肛门排气的影响
应用镇痛泵镇痛效果好, 产好术后活动不受疼痛限制, 在肢体感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及肺栓塞的发生, 初次肛门排气时间提前, 未出现肠胀气。
3.3 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影响
术后应用镇痛泵, 可减少术后患者因疼痛刺激而导致的体内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素的释放, 有利于降低心率, 降低血压, 减少心肌做功和耗氧量, 对产后血压增高的患者有利[2]。
3.4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3.4.1 恶心呕吐
术后镇痛选用阿片类药, 偶有恶心呕吐, 但较轻微, 给予精神安慰, 严重者应用止吐药。
3.4.2 尿潴留
局麻药及阿片类药可能引起尿潴留, 产妇在拔除导尿管4h后一般所自行排尿, 偶有排尿困难者, 予诱导排尿, 如听流水声或温水冲洗会阴, 效果明显, 无须夹闭镇痛泵。
3.4.3 皮肤瘙痒
多见但症状轻微, 未出现皮疹, 无须特殊处理, 严重者试用抗过敏药物。
4 总结
剖宫产术后使用自控式镇痛泵, 医护人员应在术前耐心向产妇及家属讲解镇痛泵的使用方法、镇痛效果、恢复, 并告知有利促进母乳分泌及产后恢复。在出现不良反应时, 根据症状轻重, 给予心理安慰及解释, 消除紧张心理, 症状严重者遵医嘱予以对症治疗。术后使用镇痛泵, 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翁培清, 王宏梗, 刘炜烽.妇科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临床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12) :23.
术后镇痛的“新武器” 第9篇
PCA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将止痛药泵入特殊的止痛泵,当手术结束后,药物通过与止痛泵连接的导管、穿刺针经静脉、皮下和硬膜下任一部位输注到病人体内,病人通过按压止痛泵来达到自我镇痛。
PCA的问世是镇痛领域的一个飞跃,为手术病人带来了福音。它最大的优点是病人可以根据自己对疼痛的感受,自行给药,即需要多少给多少,避免了因个体差异引起的用药量不足,同时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镇痛需要。PCA为少量多次给药,可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不会产生欣快感,不易成瘾。
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静脉PCA。静脉PCA有两种。一种为绝对自控型,病人在按压止痛泵后,止痛药才能进入人体。如果按压一次止痛泵后,病人还有疼痛感觉,5分钟后可以再按压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病人不痛为止。如果镇痛后,病人不能入睡,可 隔15~20分钟按压一次。病人入睡后,按压的间隔时间可长一些或不用,但绝对不能等到病人疼痛难忍时再按压止痛泵。另一种为有背景流量的PCA。它本身有一定的流速,即使病人不按压止痛泵,也有一定量的止痛药缓慢地注入人体,如果这个流量可以满足病人的止痛需要,就不需要按压止痛泵。有些病人单靠背景流量不能满足镇痛需求,可隔一定时间按压一次止痛泵,或在翻身活动、咳嗽前按压一次止痛泵。
PCA是目前临床上最合理的一种止痛模式,可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不少病人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愉快地接受这种方法。而把这种理想的镇痛方法,说成是"不管用""还不如打止痛针"。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人们认同的传统止痛方法为肌内注射度冷丁,这种观点已根深蒂固地印在脑海中,要接受一种全新的镇痛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②部分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这种新方法,其言行对病人及家属产生了误导作用,以致病人无法判断,当疼痛来临时还是打止痛针了事。③部分病人及家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止痛药有一种恐惧,怕用多了伤口会长不好、成瘾等,所以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用药量普遍偏小。实际上,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抑制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并 术后镇痛的 新武器 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剖宫产术后镇痛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健康产妇300例, 按术后镇痛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1~38 (29.4±5.4) 岁, 孕周37~41 (38.1±2.6) w, 体重59~76 (65.4±5.9) kg, 手术时间44~61 (54.3±10.3) min;观察组年龄20~39 (29.9±6.1) 岁, 孕周37~42 (38.4±2.1) w, 体重58~75 (65.8±5.3) kg, 手术时间46。60 (54.9±9.1) min。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重及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显著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术后采用镇痛泵镇痛, 泵内药物为曲马多500mg+托皖司琼6mg+生理盐水100ml, 以2ml/h的速度持续泵人, 镇痛时间为48h。对照组术后维持静脉输液, 产妇诉伤口疼痛时给予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肌肉注射, 最大剂量为200mg/d。
1.3 镇痛效果评价及观察指标
参考WHO疼痛评价标准[3]进行镇痛效果评价。0级:完全不痛;I级:轻度间隙性疼痛, 可以不用药物;II级:中度持续性疼痛, 影响产妇的正常休息, 需要应用止痛药物;III级:重度持续性疼痛, 不应用止痛药物时疼痛不能缓解;IV级:严重的持续性剧烈疼痛, 常常伴有血压、脉搏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观察产妇泌乳状况。其中, 初次泌乳以专门的医护人员挤压乳晕后有乳汁溢出为参照标准, 以婴儿吸奶时有下奶感且持续时间≥5min, 或者婴儿吸奶后表现出满足感且能安静入眠为哺乳1次, 以3d后无泌乳或少量泌乳为泌乳不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两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分析, 以P<0.05为标准, 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术后镇痛效果的优良率为94.7%, 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6.0%,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术后产妇泌乳状况比较
术后,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24h内泌乳和哺乳次数>10次的产妇例数明显增多, 而泌乳不足的例数明显减少, 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见表2。
3 讨论
手术切口疼痛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不仅影响产妇的机体功能、正常休息及睡眠, 导致失眠、焦虑等情绪改变, 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 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而抑制泌乳, 从而延缓产妇的康复过程, 抑制乳汁分泌[4]。因此, 术后镇痛是剖宫产术后一个重要环节, 有利于产妇的身体康复及母乳喂养。
盐酸哌替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可以结合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而产生抑制作用, 缓解疼痛, 是传统的术后镇痛药物, 具有确切的疗效[5]。但是, 临床上常采用肌肉注射方式, 产妇不易接受。而且, 在临床工作中, 因担心重复用药导致成瘾、抑制呼吸的风险增高, 常常不采取重复给药, 因此降低了术后镇痛的效果。近年来, 新型镇痛方法静脉镇痛泵逐渐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并受到了患者的欢迎。曲马多是一种中枢镇痛剂, 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及5 ̄羟色胺的吸收, 增强下行抑制系统作用而发挥镇痛效果。该药镇痛疗效可靠, 且无呼吸抑制及成瘾的不良反应[6,7]。另外, 镇痛泵可以将药物以恒定的速度泵人体内, 作用时间相对长, 并且能够根据产妇具体疼痛情况调整速度, 不仅可以满足个体化需求, 还能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中, 静脉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中应用效果良好。与哌替啶镇痛治疗组相比, 静脉镇痛泵组的镇痛效果优良率明显提高, 且24h内泌乳和哺乳次数>10次的产妇例数明显增多, 泌乳不足的例数明显减少。结果表明静脉镇痛泵可以有效的减轻剖宫产术后疼痛, 并通过消除疼痛导致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有效降低神经系统兴奋, 减少儿茶酚胺释放, 从而促进泌乳素的分泌, 保证母乳喂养的成功。
综上所述, 静脉镇痛泵是剖宫产术后有效的镇痛治疗方案, 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并可以促进产后泌乳, 有利于母婴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0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按镇痛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哌替啶注射液肌肉注射镇痛, 观察组给予曲马多静脉镇痛泵镇痛,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及泌乳状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镇痛效果优良率为94.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0%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24h内泌乳和哺乳次数>10次的产妇例数明显增多, 而泌乳不足的例数明显减少, 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静脉镇痛泵是剖宫产术后有效的镇痛治疗方案, 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并可以促进产后泌乳, 有利于母婴健康。
关键词:静脉镇痛泵,剖宫产,舒芬太尼
参考文献
[1]唐龙观, 何春妮.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 (2) :201-203.
[2]周娟, 樊雅静, 路潞, 等.妇科手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持续时间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8) :24-26.
[3]赵霞, 李琳, 司志英, 等.自控静脉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06, 27 (3) :304-305.
[4]丛海涛, 陈斌, 王惠琴, 等.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和静脉镇痛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7) :955, 999.
[5]张若涵, 陈蔚军, 吴宝磊, 等.褪黑素的镇痛作用及对哌替啶镇痛作用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4 (2) :181-184.
[6]孟馥芬, 维拉, 杨峰, 等.曲马多伍用小剂量纳洛酮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 (5) :436-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