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实验范文(精选11篇)
评估实验 第1篇
众多的数据挖掘算法和技术为无线传感器定位提供了可能性。最基本的技术是使用接收信号强度作为定位的判断方法。在无线网络中, 利用无线信号去完成节点的位置估计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可以被用于室内和室外环境, 并且只会增加额外的软件配置而不需要多余的硬件环境。RSSI被认为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中一个极其重要技术。RSSI指标及其相关寄存器一般内置于无线芯片中。大多数基于RSSI的定位实验使用的是CC2420[1], CC1000[2]。本文中使用了AT86RF230芯片。
实验主要任务重复测量在室内室外不同环境下不同距离的亮点之间的RSSI值。距离估计数据库将考虑衰减因子的障碍、功率水平的节点和天线的方向的影响。此外, 使用这个数据库, 在同一平面的移动节点的位置估计使用N-三角位置测量法定位法。
1. 实验方法
1.1 RSSI模型和问题
从理论上说, 无线信号的能量从信号源逐渐衰减, 因此, 无线信号的传输应该能够利用接受信号的能量来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所有的节点都有无线信号, RSSI能够用于计算距离定位。
假设传输能量为, 路径损耗因子α是已知的, 接收者使用接受信号强度Prcvd去计算距离d
在计算RSSI过程中, 有以下问题需要考虑
(1) 即便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没有位置变化, RSSI值通常也是不固定的甚至可能出现大的偏差, 这种偏差可以通过反复的测量消除哪些不正确的值。
(2) 如何设备未完成校正, 即便相关的信号强度在不同的设备上会测量出不同的值。同样, 这种收发器的实际发射功率存在多径衰落的差异。
(3) 组合中的障碍与多径衰落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间接路径的信号衰减是高于直接的路径, 可能导致得出一个比真实值更长得距离。
1.2 RSSI测量
在实际实验中用于测量RSSI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是IRIS节点。这RF接收器使用RF-CMOS 2.4 GHZ高性能无线接收器 (AT86RF230) .
AT86RF230芯片在实际实验中用于测量RSSI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是IRIS节点。这RF接收器使用RF-CMOS 2.4 GHZ高性能无线接收器 (AT86RF230) .
AT86RF230芯片带有敏感度为-91dBm的RSSI指示。芯片有两个主要的寄存器记录接收信号强度。
a.RSSI_VAL寄存器存储5bit RSSI值, 从这个寄存器中获取的RSSI值是一个整数值, 节点需要把它转换为dBm格式。
Prf是一个dBm的RF输入功率, RSSI_BASE_VAL=-91dBm, RSSI从寄存器中过渡区的一个1-28之间的数值。
b.能量检测, ED寄存器存储的是RSSI平均值, 它的范围是0-84, 也需要转换为dBm格式
通过读取RSSI相关寄存器的值, 信号强度被计算出来, ED值通过计算RSSI值和距离关系得到。随着电池供电的改变RSSI值随着改变, 因此, 电池电压也与每个数据包一起传输。
2. 实验步骤
实验包括两个部分, 距离估计和位置估计, 距离估计是开发数据库RSSI值计算距离。位置估算是开发的数据的有效性。假设在2.4GHz范围内的室内和室外环境没有干扰源。
2.1 距离估计
这一步将使用IRIS两个数字和一个基站。一个称作为参考节点, 一个称作为移动节点。移动节点以R/sec速度向相关节点移动。移动节点在每一个增量R时传递一个带有节点ID和电池电压的包给相关节点。用5cm的R测量距离为2m的一个范围。因此, 在一个方向上的参考节点收集了40包和在40点测量40个RSSI的值。
每个包得的RSSI的值和接收的电池电压传输给BS, 然后连接到PC机, 记录所有的数据。在找一步骤中, 实验执行先后执行60次。实验环境如下所示:
a) 室内没有障碍物
b) 室内有障碍物
c) 室外
所有的实验和数据曲线拟合在一起绘制成RSSI与距离关系图。使用数据库来分析拟合曲线的分割直线度。
2.2 位置估计
参考节点放置已知的、对称的位置上。集中定位方法适合位置估计。在初始化过程中, 所有的参考节点在他们的范围内朝着移动节点转发自己的位置。移动节点推导出接收信号RSSI的值, 并和坐标一起转发给基站。移动节点真正的坐标通过使用N-三角测量算法来计算出来。
步骤1:N个参考节点对称的分布在一个平面内, 坐标表示为{ (x1, y1) , (x2, y2) , ..., (xn, yn) }。
步骤2:让移动节点m与位置节点 (x, y) 在M参考节点的范围内。记录M个坐标的值, BVM和RSSI值, 来自这些M个参考节点的RM并转发给基站。
步骤3:如果BVM<2.3:滤掉RSSI的值。
步骤4:BS利用从距离估计数据库中得到的RM计算移动节点到M相关节点的距离DM。
步骤5:M和m形成了所有三角形的顶点。
步骤6:计算Mi-Mj
步骤7:Dmi和Dmj使用三角理论, 然后去计算移动节点 (x, y) 坐标
步骤8:获得M移动节点的M坐标
步骤9:最终M坐标给出最终的移动节点坐标 (x, y)
步骤10:参考节点的设置是预定的, 那么数据库应该根据Mi节点的下降类别选择。
步骤11:一次实验测量每个参考节点的10RSSI值, 重复步骤3-10四次。
在试验中, 四个IRIS节点放在一个举行平面 (如图1) , 使用不懂的节点计算移动节点的位置。
在这个步骤中, N=4, M=4按上面的算法, 计算X和Y值。位置估计的精度依赖于距离估计的精度。由于将在距离估计不准确, 错误被列入上述的数学公式, 从而导致更多的位置估计错误。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距离估计
在本节中, 我们提出了一个分析的结果, 这是在实验分两个阶段取得的实验数据。这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在室内实验室, 另一部分是在实验大楼外侧沿着车辆比较少的路段进行。
一般情况下, RSSI值随着距离、障碍物类型, 天线方向和发射功率等有关系, 试验中, 相同天线方向条件下, 反复观察。显然, 电池电量将下降在试验中, 并导致发射功率的改变。
室内环境中, 其中的60个观测值是在没有任何障碍中获得, 其他的60个值是在有静态障碍或者移动障碍环境中中获得的。图3显示的是两种测量的均值曲线。从这些曲线中可以看出, RSSI值下滑与障碍物存在有关系。在这两个测试中, RSSI值的变化随着电池电压变化而变化。IRIS节点操作消耗在2AA电池, 节点接收到的最大电压大约2.8V, 节点操作所需的最低电压是2.0V。因此, 电池电压范围为2.8-2.0V。当电池电压下降到2.3V以下时, RSSI信号值明显下降, 这些值将会从数据库中过滤掉。
相同的实验在室外同样进行, 60个观测均值图如图3所示, 室外观测延伸到45m, 图4显示RSSI值波动特征。
从室内和室外可以观察结果可以解释为在室外环境中, 波动越小, 障碍物引起的多路径衰落和阴影效影响就越少。
3.2 位置估计
位置估计实验在位于在200*200矩形平面内的四个参考节点中进行。根据N-三角自适应算法, 计算图1中包含一个移动节点和他规定范围内的所有参考节点的四个三角形。在算法迭代过程中, 三个位置坐标得到了在某一移动节点的位置, 最后一次迭代的坐标则是移动节点的位置, 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最终的移动节点的位置更接近于实际位置坐标。
4. 结论:
RSSI值很容易受到干扰和信号衰落影响的。通过增加实验次数, 减少干扰源, 使用不同的校正算法可以减少误差。如果距离估计的误差较小, 那么位置估计的结果相对精确, 为了更进一步精确测量值, 可以采用自适应滤波对RSSI值进行过滤, 并将大量的障碍物衰减因子存入数据库中。本实验只是一个实验室模型, 但是, 核心代码可以适用于任何规模平面。
参考文献
[1]Ambili Thottam Parameswaran, Mohammad Iftekhar Husain, Shambhu Upadhyaya, Is RSSI a Reliable Parameter in Sensor LocalizationAlgorithms-An Experimental Study, Field Failure Data Analysis WorkshopSeptember 27-30, 2009:Niagara Falls, New York, U.S.A.
实验室评估总结 第2篇
检查评估情况的通报
驻区各中小学:
为了认真落实自治区、市迎接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推进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自2008年6月2日至6月26日共15个工作日,市教育局委托市教育信息中心组成专家组对我区除民办和兵团以外的41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15所、中学含小学17所、纯中学9所)的实验室进行了检查评估。本次检查评估以查找学校迎国检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主,专家现场指导培训为辅。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专家组对辖区41所学校57个中、小学实验室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估,满分为120分,90分为及格,硬件严重不达标或者实验资料有严重问题的不予评分,小学实验室达标的有7所学校:36小(103分)、51中(95.5分)、35小(94.5分)、实验学校(小)(93分)、80小(90.5分)、62小(90分)、66小(90分)。中学实验室达标的有11所学校:68中(107.4分)、9中(104.4分)、29中(101.3分)、70中(100.3分)、师大附中(南校区)(99.4分)、实验学校(中)(99.2分)、37中(中)(99.2分)、67中(98.8分)、66中(96.9分)、44中(中)(95.9分)、47中(中)(90.2分)。中学实验室不达标的有15所学校:15中、83中、52中、54中、76中、医科大附中、77中、科学院子校、林业局子校、81中、72中、56中、90中、小地窝堡子校、师大附中分校(北校区)。小学实验室不达标的学校有24所:师大附中(南校区)、师大附中分校(北校区)、76中、44中、79小、63小学、83中、15中、60小、科学院子校、林业局子
评估实验 第3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计算实验;评估
中图分类号:U4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01-02
1 概 述
对交通解决方案进行全面、准确、及时地评估和优化是交通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评估及优化工作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评价实验难以开展。中国科学院王飞跃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交通管控的研究与实践中引入复杂系统和智能控制的相关成果,提出了平行交通系统控制与管理的理念。该理念基于人工系统(Artificial systems)、计算实验(Computing experiments)和平行控制(Parallel control)所组成的方法体系,简称为ACP方法。基于人工交通系统的计算实验设计为交通方案的评价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这种实验方法在提高可实施性的同时,能提供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价结果,对保障交通管理控制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ACP方法体系中的计算实验理论,构造智能交通管控方案评估及优化平台。该平台由交通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交通管控与服务方案计算实验与评估系统和交通人员学习与培训系统三个部分组成。交通管控与服务方案计算实验与评估系统基于搭建的人工交通仿真系统,模拟真实的智能交通系统的能力,通过海量交通数据的计算实验,完成对智能交通系统各个层面管控与服务方案的学习与优化,提高管控与服务方案的效果,并进一步完善智能交通系统管控与服务方案的决策支持库。该系统由计算实验资源与设置和计算实验运行环境两个功能模块构成。本文将分别针对这两个模块,详细描述其功能设计。
2 计算实验资源与设置
该模块分为城市交通生成器、城市交通管理生成器、城市交通环境生成器和城市交通实验场景生成器四个部分。
2.1 城市交通生成器
包含以下三个生成器:
①城市交通及设施生成器,建立城市的路网、场所分布、线路、检测设备,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基于人工交通系统生成各交通要素;其二,基于人工交通系统生成交通基础设施。
②人口生成器,建立人口分类、人口的运动规则,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管理人口模型列表;其二,在列表中新建、移除及管理维护当前工作区的人口模型;其三,支持将其他人口模型文件加到当前工作区;其四,支持对人口模型的内容进行配置。
人口配置包含: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人口年龄区间与比例分布、人口性别比例、人口出行交通工具选择习惯、人口使用各种交通工具时的自由流习惯、 人口配置还包括以年份为单位生成该年内的人口构成;
③车辆生成器,建立车辆类型分类,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在列表中显示设计的车辆模型(允许增加、修改、删除);其二,指定城市的车辆拥有数量; 其三,指定城市的车辆类型及其分布;其四,系统支持将其他车辆模型文件加到当前工作区。
2.2 城市交通管理生成器
包含三个方面的管理功能:
①信号控制,建立城市路网下的信号控制方案,可以为每一个信号机指定信号控制,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在列表中管理信号控制方案;其二,维护信号控制方案;其三,支持在列表中維护当前工作区内的信号控制模型;其四,信号控制模型必须针对一个路网进行设置;其五,信号控制模型中必须指定信号控制模式以及信号机、最大绿灯、最小绿灯;其六, 选择路网后列出路网内的实路口进行路口机方案配置;其七,每个路口机允许指定一套控制方案;控制方案包括相位配置方案和相位配时方案;其八,相位配置方案:每个路口机的控制方案中根据路口形状进行相位配置;其九,相位配时方案:系统允许为每一个相位指定相位的绿灯时间、黄灯时间和红灯时间;其十,一个路口机的方案的时长为绿灯时间+黄灯时间+红灯时间;其十一,允许通过每个相位图直观的查看相位方案。
②信息发布,建立信息发布模型,包括接收率及发布周期,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以列表形式管理信息发布模型(允许增加、修改、删除);其二,指定信息发布模型中的是否有信息发布以及信息被交通参与者接收的比例;
②交通管理,建立城市路网下的管理,包括限速管理等,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在列表中管理交通管理模型; 其二,维护交通管理模型;其三,交通管理模型必须制定对应的路网;其四,交通管理模型中必须指定城市自由流速度;其五,交通管理模型中必须指定城市公交车自由流速度。
2.3 城市交通环境生成器
包含三个方面功能:
①天气环境,建立天气类型,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在列表中维护天气环境模型;其二,天气环境模型指定了一种典型的天气环境,通过降水强度、持续时间、造成能见度影响、风力进行描述;其三,天气环境模型列表提供各种典型的天气环境模型,供人工系统使用。
②事故生成器,建立事故类型,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在列表中维护事故模型;其二,交通事故模型指定了一种典型的交通事故,通过发生概率、事故影响严重程度、事故影响持续时间进行描述;其三,交通事故模型列表提供各种典型的交通事故模型,供人工系统使用。
③大型活动生成器,建立大型活动类型,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在列表中维护大型活动模型;其二,大型活动模型指定了一种典型的大型活动,通过活动类型、活动影响程度、活动持续时间进行描述;其三,大型活动列表提供各种典型的大型活动模型,供人工系统使用。
2.4 城市交通实验场景生成器
建立实验场景,一个实验场景指定了一类典型实验所包含的条件,可以根据实验场景设计实验,包含如下功能:
①在列表中管理实验场景;
②支持预先根据实验条件设计不同的实验场景,以提供实验设计时复用;
③实验场景中必须指定一个路网;
④实验场景中,必须根据选择的路网选择信号控制模型及交通管理模型;
⑤实验场景中,可以指定多个天气模型,并为每个模型指定发生的时间;
⑥实验场景中,可以指定多个事故模型,并为每个模型指定发生的位置及时间;
⑦实验场景中,可以指定多个大型活动模型,并为每个模型指定发生的位置及时间;
⑧实验场景中,可以不指定天气模型、事故模型及大型活动模型。
3 计算实验运行环境
该模块分为以下四部分:
①城市交通计算实验设计器,选择实验条件因素,一次实验设计中,除了路网,其余的都可以多选,表示设计不同条件因素的实验,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支持两种实验设计方式:根据场景设计和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其二,根据场景设计时,允许选择同一个路网下的多个实验场景;其三,根据实验条件设计时,只允许选择一个路网模型,其他模型可以设置多个;其四,设计实验时,必须指定实验的基本运行参数以及输出设置;其五, 设计实验时,如果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必须指定实验方式;其六,设计实验时,必须指定路网、人口、车辆、信号控制、城市交通管理模型,否则实验资源准备不充分。
②城市交通计算实验生成器,选择一次实验设计,对设计中的实验,生成实验前的各种因素的xml文件,如出行需求等,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选择实验设计,列出包含的实验;其二, 选择准备生成的实验,顺序生成;其三,实验生成实际上是准备实验所必须的各种资源;其四, 实验生成过程中,要对实验的生成进行监控。
③城市交通计算实验执行器,选择设计好的实验,调用人工系统顺序开始执行系统,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 选择实验设计,从实验设计中选择已经生成的实验开始执行(可以按照顺序执行,每个实验对应一个人工系统);其二,执行实验时,要求对实验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
④城市交通计算实验查看器,选择实验结果,可以查看实验结果的avi动画、简单交通流信息、实验报告等,包含如下功能:
其一,以列表形式列出要查看的实验;其二,对于查看的实验以动画回放的形式查看;其三,对于查看的实验以图表的形式查看;其四,对于查看的实验以输出报告的形式查看;其五,支持一次性選择一个实验,打开窗口(非模态)播放动画;其六,当选择一个实验时,可以设置输出哪些具体的路段;当选择多个实验时,只能输出所有的路段;其七,允许设置是否输出实验平均值。
4 结 语
本文以智能交通管控与服务方案评估及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ACP方法构建智能交通管控方案评估及优化平台。针对该平台组成部分之一的交通管控与服务方案计算实验与评估系统,分别从计算实验资源与设置和计算实验运行环境两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其功能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会,于泉,刘金广,等.平行系统理论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浅探[J].交通 信息与安全,2009,(S1)
[2] 王飞跃.关于复杂系统研究的计算理论与方法[J].中国基础科学,2004,(5).
[3] 宁滨,王飞跃,董海荣,等.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平行系统体系 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6).
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评估 第4篇
关键词:生化检验,实验教学,教学评估,教学质量
医学检验属于实验室医学, 是一门以培养经过高级训练, 主要从事临床日常工作的临床检验技师为目的;是在实验室对人体的送检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判断的学科[1]。其中生化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课,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检验技术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本学科整个教学过程大部分在实验室进行, 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实验操作技能培训, 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专业教学的重点。
基于目前教学情况, 本文通过对26名学生的9个不同生化实验报告进行逐一分析, 以期对临床生化实验教学进行评估,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可用人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我校检验系2001级四年制高职本科某实验班26名学生的9个实验报告。分别为:O-T法测血糖、GOD法测血糖、去蛋白碱性苦味酸法测血清和尿液肌酐、双缩脲法测血清总蛋白及回收实验、溴甲酚绿法测血清白蛋白、磷酸苯二钠法测血清碱性磷酸酶、碘-淀粉比色法测唾液中淀粉酶、硝酸汞滴定法测血氯、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甘油三酯的九次生化实验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方法见文献[3,5,6]。
1.2 方法
分析研究对象一学期所做的9个不同生化实验的实验报告, 以实验报告中所涉及的目的、原理、操作要点、结果的分析判断、注意事项及讨论为观察点。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及讨论两项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分。
1.3 评分标准
原理评分标准:优, 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清楚。良, 用书上或老师板书语言表达正确。合格, 表达基本正确。不合格, 表达不清楚或有错误。
注意事项及讨论分标准:优, 正确运用自己的语言并能与相关试验分析比较, 条理清楚观点正确。良, 正确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注意事项。合格, 照抄书上或板书。不合格, 无分析讨论或讨论有错误。
2 结果
学生在报告册上的目的、操作要点、结果的计算基本上等同于黑板, 出入较大的主要体现在原理和注意事项及讨论上。
2.1 原理得分
见表1。对原理正确表述与否表明了学生对该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程度。由表1可见, 得分为优 () 的占11.5%, 良 () 占46.6%, 合格 () 占30.8%, 不合格 () 占了5.56%。
2.2 注意事项及讨论得分
见表2。实验结束后, 注意事项及讨论最能体现和暴露问题, 它是对整个实验的成败进行总结性分析, 更能体现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一般学生把注意事项及讨论大约定格在4条左右, 且语言单调空洞, 多数是从实验书上照抄几条干瘪的文字, 往往对实验所涉及的问题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仅是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由表2可知得分优 () 占10.7%, 良 () 占33.3%, 合格 () 占40.2%, 不合格 () 高达15.8%。
3 讨论
生化检验在医学检验的临床工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且更为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目前, 医学教育界对实验教学的评价均比较概括, 而缺乏针对某一细节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具体栏目的观察分析, 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供商榷。
3.1 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由于生化实验结果主要是通过测量后计算或换算, 故较其他实验课而言, 更为抽象、空洞、枯燥,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而学生实验前大多也不会花时间去预习实验的有关内容, 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均无准备。实验时, 只是机械地“照搬”黑板, 操作几乎完全等同于老师黑板上的模式, 一味地将反应试剂逐一加入, 而后只需等待反应到时间后进行比色测量即可完事, 也不会思考实验设计思路的可取性及各操作步骤应注意的一些问题[7]。没有了预习的前提, 自然也就缺乏对实验的进一步思考。实验结束后, 对结果的分析判断多是就事论事, 将计算结果与书上的参考值比较, 得出实验结果正常与否的结论。
3.2 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
实验课上, 老师一般都会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注意事项及讨论板书在黑板上, 这只能是反映前人或老师对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学生往往“依葫芦画瓢”机械操作, 不能或没有自己的独到创意, 去尝试有效的改变或变换实验方案的某一环节, 监测是否对实验效率有所提高而又不至于造成实验结果的太大偏差。
3.3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为临床操作提供的基础训练, 生化实验操作仅仅只是涉及临床极小的一部分。书上给出的参考值只适合于临床上按相关条件得到的实验结果。学生往往就事论事, 针对结果与参考值的差异去寻找操作步骤中涉及的比较肤浅的问题, 对一些被掩盖的实质性问题却抓不住。由于临床实验室与学校实验室存在适应性差异[4], 学校实验室的结果分析只能反映当时的环境条件和样本状态, 其干扰因素比临床要简单得多。如果单独以某一方面实验结果作数据分析, 必然会遗漏临床相关问题, 对以后的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8]。如果通过实验启迪思考, 将理论用于实际, 从不同角度提高并加深对某一实验的认识, 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思考能力, 抓住容易忽视的细节, 对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因果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 生化检验实验教学是传授生化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场所。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的工作, 实践工作又反过来可以丰富理论知识, 将二者相互联系,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将来的临床实习和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月玲.《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J].检验医学教育, 2003, 10 (1) :15-17.
[2]张如春, 李艳霞, 王江雁, 等.生化检验实验检验教学的几点经验[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2) :1652.
[3]钱士匀.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 (第3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
[4]王治丽.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检验教育, 2001 (3) :44-45.
[5]周新, 府伟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第4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
[6]王琰, 钱士匀.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
[7]柴红燕, 周新, 郑芳, 等.临床生化检验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 2007, 14 (1) :26-28.
实验教学评估汇报材料 第5篇
我校是一所市级一类农村初级中学,占地面积35350平方米,校舍面积2710.96平方米。有主教学楼一栋,教学平房两栋,标准化食堂宿舍一栋。标准化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各一个。全校藏书7951册,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达92%以上。学校不但拥有农村初中堪称一流的硬件设备,更有一支敬业爱岗、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8名,在校生388人,三个学年12个教学班。其中高级教师6名,中学一级教师18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县级骨干教师18名。专任教师100%拥有大专及本科学历。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继续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科研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现代实验技能,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中考成绩连续6年名列全县18个农村中学前茅。XX年,翻盖了一座将近600平方米的d级教学平房。2010年安装了全县最先进的标准化物理和化学实验室各一个。涌泉中学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推进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实验教学地位:
1、我校把实验教学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认真落实国家、省、市(行署)关于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的有关政策,并有实施方案。实验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认真落实。制订了实验室建设发展五年规划和计划,并有具体落实措施。
2、能把实验教学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日程。每年召开实验教学专题会议,有部署,有总结。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研讨并认真加以解决。
3、明确实验教学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实验教学领导小组和实验教学研究小组,开展实验教研、教改及科研工作。由副校长分管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及教学设备管理工作责任到人,由胡春桥同志兼职负责实验员。
三、实验教学经费:
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经费落实到位,有预算、有计划、有决算。设有实验教学专项经费,并根据需要逐年增长。每年都有经费投入,用于添置和更新、维修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有经费保障,实验材料和低值易耗品能按教学需要及时补充。
四、实验教学条件:
1、实验教学场所。物理、化学等各学科有标准的实验室,达到了XX年省教育厅颁发的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验室内部设施配套齐全,设置科学合理,采光、通风、照明等环境设施完好,均达到了省教育厅规定标准。
2、实验仪器配备。实验设备台(套)数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达到了省里规定标准。仪器品种,数量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达到了XX年教育部颁发的标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满足“三级”课程教学需要。
3、实验室管理。我校的实验室利用率及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2%。由专职人员胡春桥老师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各项制度完备,仪器设备账目齐全,领用、借出、维修、损坏等都有记录。仪器设备分类科学,摆放合理,账物相符,有防尘、防潮、防腐、防锈等设施。安全保卫制度完备,防火防盗用电安全设施齐全,危险品有安全防范措施。仪器设备说明书,线路图,管线图,实验教学记录等实验室档案资料齐全。
五、实验教学管理:
有实验课的教师,每学期初都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学校实验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并有学期课程计划和周课程计划。在开课率上,能按新课标要求,100%完成各学科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务处加强了实验教学的管理。制订了健全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目标、设计方案、学习环境、教学组织、教学评价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建立起一整套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实验教学过程有核查分析和改进措施。能够定期召开实验教学专题研讨分析会,实验课示范教学活动。分管领导关主任听实验课达10节以上。实验室对学校随时开放。
六、实验教学实施:
1、课程安排。学校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全了各类实验课程。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实验课程安排合理,课表编排科学。
2、实验内容。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占实验课程一定比例。
3、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教师重视现代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等各种有效教学手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能积极探索符合课程要求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努力营造了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4、综合实践活。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成立了探究性活动小组,开展了实践性的课外活动。
5、教学教研。理化生教研组,在宋平组长的带领下,广泛开展实验和实践教学研究,确立了研究课题,并能应用于教学实践。
6、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填写上,做到了记录详实,书写整齐,能正确的分析实验结果。
七、实验教师队伍健设:
1、实验教师管理。学校按规定落实实验教师编制,教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科比例合理,符合实验教学需要,人员相对稳定。实验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受同等待遇。专(兼)职实验教师所占的比率达到了黑教【XX】70号文件要求。
2、实验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我校实验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工作。掌握课程标准,能按课程要求确定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教师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在设计实验时,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3、实验教师培训与奖励。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根据课改和学校实际,我们每学年均制定了实验教师培训规划。预算了实验教师培训经费。实验教师持均有本科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对成绩显著的实验教师能够给予表彰和奖励。
八、实验教学效果测评。
1、实验操作考核。各学科按时开展实验操作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在期末考试中实验题目均占有一定比例。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理解实验原理,并能运用实验原理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能够运用学到的相关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验中的问题。
3、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能根据实验项目正确选择实验材料。认识,了解了各学科有代表性的实验仪器,如:显微镜,天平,烧杯等,能够熟练使用。能够正确进行各学科实验的基本操作。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观察,亲自动手,如实记录实验过程,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中大多学生熟练掌握了科学实验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验证,正确制定实验计划,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能力。
5、教学总结。教务处在学期未对各学科实验教学效果都进行真实的评价。
6、获奖情况。教师每学年都上交多篇优秀教学成果,科研论文。学校每学年都进行优秀实验教师的评选。师生能够自制教具,2010年的教具制做大赛中,涌泉中学上报四件优秀作品均获得县级奖励,其中《晾衣架》一件还被推荐到省里参加评比。
评估实验 第6篇
以实验设计为例,实验的方法是否合理、实验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考虑到尽量减小误差等都是评估的范围。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有着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设计之间的优点和弊端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估,挑选出最优化的实验设计。
如果教师因担心时间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而直接指出采用何种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学生就不能经历评估的过程。通过学习他人的实验设计,积极思考,批判接受,发现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展露思维过程,在评估和改进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实验设计,从而使学生在这些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形成对评估的正确认识。
一、课堂引领,思维碰撞
课堂上师生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教学对话原则,采取师生、生生双向或多向之间的接触、会谈,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的教学形式。对话既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改进学生评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对话中产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在对话中解决问题,为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电学实验中借用错误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以错误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此做法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纠错效果显著。例如在“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经常出现这些现象:①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始终不亮,换了灯泡依旧不亮。②并联时,两个灯泡一个不亮,一个亮。③串联时,两个灯泡一个不亮,一个亮。④串联时,开关还没有闭合,两个灯泡就亮,当闭合开关,只有一个灯泡亮……
当教师遇上错误案例时,正是切入问题情境的最好契机,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关键时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所看到的现象发生冲突,他们会感到惊奇,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估,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老师适当的引导以及师生的对话共同解决矛盾和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也使学生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促使团队合作的精神得到提高。
比如出现前面的第④种情况时,我把小组同学连接的电路拍照并投影,又调动另一组同学过来支援这一组同学,让他们共同讨论解决,而我则在旁边耐心观察他们的表现,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检查电流的连接,最后终于找到问题的所在,原来是灯泡被短接。我也将他们正确连接的电路拍照,并投影出来,由小组代表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我又提了几个问题:怎样快速找出电路故障?短路和短接有何差别?如何避免错误连接电路情况的出现?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做好引领,充分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中得以升华,同时学生团队间的合作又关注到整体性和差异性,引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在激烈讨论中完成实验并敢于评估实验从而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敢于评估,充分发挥评估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后反思,智慧结晶
当前我校采用学案教学,实验课所采用的学案,更多的是学生的反思以及能力的体现,学生在课后的及时反思恰恰是弥补课堂不足和全面落实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的关键,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创造性等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设计一个评估表,作为学生评估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反思时的指引,强调实验后几个评估的内容:实验中出现的奇怪现象及处理、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实验中采用器材的不足和建议,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从而完善对学生实验评估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学生的实验评估能力需要慢慢培养,虽然现在有一些困惑,但是通过良好氛围、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强化课后反思,必将促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学生评估能力的提高也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充分利用实验评估,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发现物理规律,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红英.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试探[J].青海教育,2008(Z3).
[2]邢红军,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08).
民办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探究 第7篇
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实践课程, 科研工作等重要教学任务, 可以说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民办院校近一步崛起, 一方面偏重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方面相比公办院校, 民办高校在实验室教学上存在着资金、规模、人才、经验等各方面不足。发展实验室对民办高校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何有效地提高民办高校实验教学水平, 满足教学需要是当代民办高校工作者尤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般而言, 实验室教学水平可以通过完备相关器材、扩大实验室规模, 或引入更多专业人才等方式提高, 但对于资源有限的民办高校而言, 这些以提升“硬件”为主的方式存在相当的阻力。另一方面,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对管理学理解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在管理层面提升“内功”也是一剂良方。一直以来, 管理水平的高低都是决定高校办学质量的重大因素, 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存在着办学时间短, 管理经验不足等短板, 这在实验室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各种诸如评价指标单一, 标准不切实际, 缺乏主动性, 责任认定不清等的问题层出不穷, 而其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正因为此, 为了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 提高实验室教学水平, 同时也为了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尤须创建一套符合民办高校自身情况的实验室管理评价标准与评价系统。
2 民办高校实验室评估的基本原则
高校实验室教学评估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2.1 区别性原则
在制定实验室教学评估标准之前, 应明确实验教学与普通教研教学之间的区别, 在标准制定上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教研室评估往往侧重于考评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而实验室专任人员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实训任务、实验课程开发, 以及器材维护方面的考评。
2.2 兼顾过程与目标原则
民办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往往急于求成, 只注重硬件堆砌和任务目标的达成, 而忽视过程与管理细节。其实考核过程与目标同样重要, 通过对过程的分析能够掌握大量数据, 帮助目标达成的同时, 帮助下一步决策的制定。
2.3 整体视角原则
民办高校教学评估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在不同高校, 不同专业院系, 甚至同一院系不同实验室之间, 因为资金投入、人力情况、运转经验等因素导致评估结果呈现巨大差异性, 对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视角, 把不同实验室尽可能放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 同时还要承认其中的差异性。
3 构建民办高校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
民办高校实验室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必须根据民办高校实验教学的特点, 并结合民办高校自身定位与办学模式。一般来说, 我们可将评估指标分为“科研类”、“教学类”、“管理类”三类作为一级指标, 以达到全方位评估的目的。之后根据这三个大类细分出若干个二级指标, 对于每个二级指标, 可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以及一定的分值或等级方便量化。具体框架详见表1。
该教学评估标准所包含的各个指标, 囊括了民办高校实验室教学工作中大部分重要环节, 根据其权重系数得出的评估等级, 可以清晰地概括该实验室综合工作情况。同时, 指标标准的可操作性强, 泛用性强, 能够适用于不同院系和专业。
4 实现民办高校实验室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议
有了具体的实验室教学评估体系,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 还需采取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指标获取, 并通过它得出最清晰准确的评估结果。
4.1 灵活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尽管有了统一的教学评估标准, 但在应用中还应该考虑实际情况, 须知实验室教学本身不是一成不变, 评估标准应该本着灵活多元化的思维, 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评估标准不仅仅要依据评估专家的要求, 还应该参照实验室专任教师、教学督导以及学生等不同评价主体的意见, 做到以人为本, 近一步提高评估的真实性, 可靠性和参与性。
4.2 自查自评与教学评估相结合
实验室教学评估作为一项评估活动, 应该将其与教师自评、定期检查, 以及学生评教相结合, 打造自上而下的全方位评估系统。避免仅以单次评估为结论, 杜绝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情况, 同时也将二级指标的评估对象拓展到实验室的方方面面。
4.3 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评估过程中所有的二级指标数据、信息、等级均可使用信息技术收集, 通过相应的软件筛选加工, 能够大大提高评估效率降低评估成本。得出的评估材料, 交由评估专家组得出相评估结论以及整改意见, 最终存档以备研究。
5 结语
实验室评估标准的制定是根据目前民办高校实验室发展情况, 结合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要求的产物。通过完善的标准以及科学的方法, 能够有效地得出一个实验室的综合情况。这不仅仅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等级的评定依据, 还能为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决策提供帮助。
摘要:文章分析实验室评估重要性, 根据我国目前民办高校实验室现状, 总结出一套质量评估原则。基于此项原则构建出民办高校实验室相关教学评估体系、实现步骤, 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高校实验教学评估意义的重新审视 第8篇
一、开展实验教学评估是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督促学校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2,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实验教学不再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国家已经把加强实验教学从战略的高度,提升至促进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高度。每年教育部划拨给各个高校的实验室修购专项经费逐步提高,实验室管理逐步完善。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全面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然而,即便是在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仍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大学培养的人才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必要的动手实践能力。东北林业大学制定了《东北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并对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测评;制定实验、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开展实验教学评估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实验教学评估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的《意见》中的第一条就是坚持内涵式发展。在国家第一阶段实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中要求,对实验室建设有着明确的评估指标。从2004年颁布的这个评估方案,可以看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但对实验教学有着明确细致的要求,而且所有的要求都聚焦在本科教学上。近几年,教育部相继印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强调了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新的评估文件并没有对实验教学提出具体的标准。但是从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来看,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东北林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因此,新的实验教学评估已经是各个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开展实验教学评估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评估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强调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评估的种类,根据教学环节的差别,评价目标也各有所需。《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实践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密不可分。《意见》中还要求高校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大力开展创新师资培养培训,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体系,一般应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各类社会实践、实践创新平台等。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林业大学不断整合现有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反映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实验、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设计性和创新性科研项目,形成了底层支撑、上层引领、顶层示范辐射的三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实验教学评估会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加强实验室基本建设,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从而逐步完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体系。
四、开展实验教学评估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加强实验室基本建设;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评估目的是要强调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评估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规划纲要,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基础性工作。现阶段,东北林业大学已经形成了教学质量“七维”的评估体系,即从院部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实习教学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等七个方面评估课程教学质量。七个维度相辅相成,覆盖了涉及教学工作的各主要群体,克服单方面评价的局限性。东北林业大学开展实验教学评估,客观地评价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强化实验教学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推动实验室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使实验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对实验教学质量开展网上评估,东北林业大学对每学期的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得分,教务处将予以公布,并及时向相关学院(部)反馈评估结果。
五、开展实验教学评估是提升实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手段
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是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4,5]。学校坚持长期进修、短期培训、专项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和网络培训等五个方面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构建了学校、学院(部)和基层教学组织“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体系。针对各教学单位的一些实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各教学单位制订了明确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制定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政策,并与教师岗位聘任相结合;特别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着力增强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探索多种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实验教师队伍。
六、开展实验教学评估是规范实验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
为加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各项管理工作,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增强实验室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东北林业大学根据原试行文件的运行情况,全面修订了《东北林业大学实验室工作管理条例》、《东北林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东北林业大学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文件,同时制定了《东北林业大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不断整合资源、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实验考核的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考核,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的改革,逐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评估并不是全新的工作,虽然很多高校一直在做,但是一直缺乏深度和有效的科学性。随着我们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评估应该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并不断拓展评估内容。未来实验教学评估将会朝着开展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教师教学、教学效果、学生发展、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对外服务等的综合评估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参与面最广的教学形式,在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文章以国家实施新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背景,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实验教师教学能力、规范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重新审视了开展实验教学评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验教学,评估,高校
参考文献
[1]李耀刚.巩固本科教学评估成果,保障高校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9).
[2]裴艳阳,符纯华.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实验室建设[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
[3]郭楠.绩效管理体系下高校教学设备配置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刘丽,王煦,易锋等.本科教学评估促进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3).
解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设计及评估 第9篇
关键词:解剖学,室验课,考核方法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 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 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理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1], 对保证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人体解剖学实验主要是人体形态的简单验证性实验, 以本学科知识即人体结构相关知识的对应记忆与复述为主, 实验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在尸体标本上找到和教材、图谱中相对应的人体结构并记住名称即可。但由于人体解剖学词汇占医学词汇的一半多, 再加上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及学习主动性不强, 其学习兴趣无法迅速调动, 因此,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成为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而学校是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作为考核评价指标, 把设计科学、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的试卷考试作为考核方法, 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指标, 造成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无法达成;此外, 忽视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又导致学生重视理论课学习、轻视实验课的动手操作, 使实验课教学流于形式。为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需建立起操作性强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实验课的轻视态度, 使其克服对尸体标本的恐惧心理, 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为临床课学习打好基础。为此, 笔者就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法设计在我校护理专业2个班进行了实验, 将121班 (89人) 作为实验组, 130班 (63人) 作为对照组。实验考核方法设计主要针对实验组, 对照组只在数据取得环节与实验组一致, 其他环节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 实验考核方法设计
1.1 实验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选择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应明确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重点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是决定实验教学能否取得教学成果的关键[2]。针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及实用、够用原则, 实验组以教材后附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教学内容为基础, 选出每次实验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及考核要点, 如运动系统实验教学选择全身骨和骨连结的名称及位置、骨性标志、肌性标志及位置、与肌肉注射有关的肌肉及位置。
1.2 实验教学及考核方法设计
要求实验组课前预习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中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内容, 教师在实验教学时简单讲述教学重点及在标本上示教其结构, 并针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较差的特点, 由课代表和学习委员负责, 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之间互帮互教, 在尸体标本上认记人体结构, 再由课代表和学习委员配合指导教师在尸体标本上抽考人体结构名词, 督促学生认记结构, 从而提高实验效果。
1.3 实验具体考核方法
于骨骼 (骨架) 标本上要考核的骨和骨连结及骨性标志部位粘贴数字1~15, 由学生填上结构名词;在尸体标本上由教师、课代表和学习委员用激光笔或镊子指不同部位的肌肉, 让学生回答要考核的肌肉的名称及位置;肌性标志和肌肉注射有关的肌肉及位置由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指认, 课代表统计数目。
2 实验效果评估
由于实验组采用示教教学重点结构学生自己认记具体考核总结回顾促进学生提高的教学方法, 而对照组采用示教教学重点结构学生自己认记总结回顾促进学生提高的教学方法, 因此, 2组考核成绩无法进行比较, 只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估实验效果。
实验效果评估项目 (见表1) 。实验组发放问卷89份, 收回有效问卷84份, 有效回收率94%;对照组发放问卷63份, 收回有效问卷62份, 有效回收率98%。
3 讨论
(1) 能在骨骼 (骨架) 标本上指出各骨名称一项中, 实验组高出对照组21%, 实验组95%的学生能在骨骼 (骨架) 标本上指出各骨名称, 这是因为实验组学生有实验考核具体内容的指导, 加之有实验考核的压力, 所以能够在实验中主动、积极地接触骨骼 (骨架) 标本, 并能在尸体标本上认记人体结构, 这说明实验考核能促进学生主动认记人体结构。
(2) 能在骨骼 (骨架) 标本上指出骨性标志10个以上一项中, 虽然实验组高出对照组27%, 但实验组只有83%的学生能在骨骼标本上指出骨性标志, 这说明教师对骨性标志的强调仍不够, 导致部分学生对骨性标志认记不清, 对照组能在骨骼 (骨架) 标本上指出骨性标志10个以上的学生占56%;对照组能指出骨性标志5~10个的学生占44%, 实验组只有17%, 这说明学生对骨性标志的具体应用缺乏认识。
(3) 能在骨骼 (骨架) 标本上指出各骨连结名称及位置10个以上一项中, 实验组高出对照组13%, 但差异较少, 其原因是关节名词较少, 学生较易区分及记忆, 且这些关节名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
(4) 在尸体标本上能认识及答出的肌肉15个以上的学生实验组占87%、对照组占82%, 2组差别小, 可能是由于表层肌肉易于识别所致。
(5) 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指认肌性标志5个及以上的学生实验组占89%, 对照组占65%,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能是由于实验组考核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促使学生相互认记肌性标志所致。
(6) 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指认与肌肉注射有关的肌肉一项中, 能正确指认的学生实验组为100%, 对照组为97%, 2组基本无差别, 原因可能是与临床肌肉注射有关的肌肉数量少, 且学生普遍对此内容感兴趣有关。
(7) 存在的问题。人体解剖学实验考核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 原因之一是人体解剖学实验内容点多、面广决定了考核内容难以确定;二是让学生在尸体标本上指认具体的人体结构缺乏统一标准;三是实验考核成绩无法与理论成绩相比, 这使学生不重视实验。开展实验考核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而实验教学重点的选择和具体施教, 又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并不是全部教师都能胜任此项工作。
综上所述, 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加入实验考核环节, 让学生在尸体标本上指认具体人体结构并进行考核, 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实验考核促进学生主动认记人体结构,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徐慧丽.中等卫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9) :123~124.
关于医学实验室不确定度的评估 第10篇
1 标准不确定度(Ust)的概念
不确定度的概念是指向结果的终端用户(医生),他关心的是总误差,但对误差是系统的还是随机的不感兴趣。在阐述不确定度的概念时,主张任何已知的一个测量方法的系统误差成分已被纠正,并且特殊不确定度包含了与系统误差纠正相关的不确定度[3]。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但通常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常规实验方法系统误差往往源自患者的样品。例如:肌酐的动力Jaffe′法易受а-酮类复合物的阳性干扰和胆红素及代谢产物的阴性干扰。这意味着系统误差是患者样品本身带来的,一般是不可预测的。
在理论上,将不确定度区分为A类和B类。A类不确定度是标准差(例如一个不精确度的SD)基于频率的估计。B类不确定度是基于频率的SD不可能得到时的不确定度成分。确实,不确定度可被用其他方法估计,或按专家的意见。最终,全部不确定度来自所有不确定度的结合。在此文中,它实际上被称做标准不确定度(Ust),它等于标准差。
将标准不确定度乘上一个转化因子(K),符合一个特殊要求概率水平的不确定度就被计算出来。例如,乘以转化因子2,对于正态分布,得到≈95%的概率水平。当考虑一个常规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的总不确定度时,分析前变化,方法的不精确性,随机干扰,校准和溯源不确定度应当考虑在内。以标准不确定度表达不确定度成分,我们用以下分式:μst=(μ2p Ast+μ2Ast+μ2RBst+μ2Tracst)0.5,以上个体成分分别代表分析前、分析、介质有关干扰随机误差和溯源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可以用各种方式评估,并经常需要结合处理。理论上,不确定度可以直接从测量比较判断,或按照错误产生规律间接来自每个错误源推断。测量比较可以包括按照测量原理用患者样本同一个参考方法的比较研究或通过检定的参考物质(Certified Reference Marerial,CRM)的测量。
2 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
2.1 利用参考物质测量直接评估不确定度
假设一个CRM的定值是10.0 mmol/L和标准不确定度是0.2 mmol/L,独立运行重复10次测量产生一个平均值10.3 mmol/L和SD0.5 mmol/L,均数标准差是0.5/100.5=0.16 mmol/L,均数无意义地偏离于靶值(t=(10.3-10.0)/(0.22+0.162)0.5=1.17)。包括溯源性的总标准不确定度=(0.22+0.162)0.5=0.26 mmol/L。假若偏差有意义,需要考虑对方法做校正,并且标准不确定度将与所给出水平相同。因此,CRM的测量提供了与溯源相关的不确定度的估计,其他成分必需分开评估。关于方法不精确度,长期不精确度(例如从质量控制观察到的)应当采用,而不是从CRM材料中观察到的短期SD。我们假设长期SDA是0.8 mmol/L。分析前变化资料可以从一系列患者双份采样而获得,或通过文献资料或相似分析物资料(B类不确定度)判断。我们假设SDPA等于分析SD的一半(例如0.4 mmol/L),由于我们缺乏可能的随机偏差成分资料,在实际中我们会选择忽略它。那么,标准不确定度的结果变成:μst=(μ2p Ast+μ2Ast+μ2Tracst)0.5=(0.42+0.82+0.262)0.5=0.93 mmol/L。
在这个例子中,主要不确定度成分是实验室长期不精确。
2.2 基于用患者样品将一种方法与参考方法比较研究直接评估不确定度
假设一套患者样本分别用常规方法和参考方法同时测定,2种方法所得结果分别为X1和X2,并且测量结果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我们想评估常规方法结果的偏差和不确定度,是基于参考方法溯源性相关的标准不确定度的信息和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假定参考方法的不确定度是2.5%或表示为分数0.025(=CVA1),并且有关参考方法溯源性链的不确定度成分是0.020(=μTracst)。假定2个方法测量误差成比例,且采用Deming型加权回归分析,误差变量比例不确切以λ表示。由于参考方法随机误差小,我们假定随机误差水平是常规方法的一半λ为1/22=1/4。在一个精确度点(X1’Targetc)(例如符合95%参考区间上限),2方法之间系统差异(Dc=a0+(b-1)X1′Targetc),以标准差估计为:Dc=X2′Targetc-X1′Targetc2=20 mg/L并且SE(Dc)=1.0 mg/L。
符合一个相对SE(Dc)为0.050(1.0 mgL-1/20 mgL-1)。按Deming操作,其标准差可以用jackknife操作软件方便地用计算机计算。我们观察到差异是高度有意义的,并决定用估计的斜率和截距重新计算常规方法与参考方法的关系(例如:重校正的X2值等于(x2-a0)/b。完成上述工作后,常规方法被假定与参考方法之间没有系统误差,但是当考虑到结果不准确度时,我们必须加上偏差纠正的标准不确定度。有关常规方法溯源性的不准确度可以从参考方法固有的不准确度获得,步骤如下:μTracst=(0.0202+0.0502)0.5=0.054。
我们进一步对用回归分析结果推算常规方法的随机误差感兴趣。分析误差和随机介质相关误差两者均应当评估,并应该认识到观察到的总随机误差是2种测量方法贡献的结果。假设回归分析的CV21被计算出是0.10(CV21是SD21的同类物或与覆盖分析测量范围给出的恒定的测量误差SDyx相同(例如,在x-y图中以垂直方向表示随机误差))。从回归中我们得出:
CV221=(CV2A1+CV2A2)+(CV2RB1+CV2RB2)
通过替换CVA1=0.025,CV2RB1=0和CV21=0.10,我们推出:
CV2A2+CV2RB2=0.009 375(CV2A2+CV2RB2)0.5=0.096 8
因此,常规法总误差CV为0.097。假若我们在方法比较实验中用双管或有可用的质控资料,我们能平分总随机误差进入它的成分中。此处假定CVA2是0.035,它相当于CVRB20.090的一部分剩余。这里我们注意到(1/2)2的假定误差比例λ是相当不准确的。按照我们的计算结果,λ应当是(0.025/0.096 8)2。虽然Deming回归原理非常支持错误分类的λ值,我们能够选择经过重分析计算出更正确的λ值,这可能是一个重复过程。最终,假定分析前变异共系数值是0.03,我们推出总标准不确定度估计为:
μst=(μ2p Ast+μ2Ast+μ2RBst+μ2Tracst)0.5=(0.032+0.096 82+0.0542)0.5=0.115
在给出的精确度水平20 mg/L,覆盖因子z,我们得到一个常规测定结果的95%不准确度区间是:
20 mg/L±(20.11520)mg/L=15.4~24.6 mg/L
按上述方法估计不确定度后,应当考虑其他附加的不准确度源。假如比较是在短期内进行,应该在标准不确定度表达中加入一个附加的长期不精确度成分作为一个变量成分。
当比较上述2种方法时,后者信息量更高。假定患者样本是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应用一系列患者样本代替一个样品池,个体随机误差应该被包含在不确定度估计中。天然患者样本也偏向于一个稳定池,为了保证其稳定性,样本以冻干形式保存,在一些分析系统中可以引起人工操作性错误。而采用一种CRM更实用,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也是仅有的可选替代品。
关于从上述患者样本比较研究中得到的不准确度,人们应当慎重考虑。首先,正确评估在选择的精确度点或在覆盖分析测量范围点上的差异的标准差非常重要(例如:在低限,在中部和在上限)。从估计标准差(Dc=a0+(b-1)X1′Targetc)的表达式,人们可以通过截距和斜率的标准差平方相加首先得到标准不确定度。无论怎样,简单的标准差平方相加仅能纠正估计独立的不确定度。在回归性分析中截距和斜率的估计是负相关,这意味着标准差的简单平方和导致了总标准不准确度的过高估计。
基于真正患者样品的方法比较研究代表了一个溯源性的真实评估。应当认识到校准品的基质因实际的原因通常是人工产品(例如,一个校准物基质可能是牛血清白蛋白而非人血清)。许多常规方法是基质敏感的,这意味着校准物和患者样品是不同的。为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的溯源性,我们应该了解一个校准物的指定浓度与实际浓度是不同的。
2.3 从外部质量评估计划(EQAS)中估计不确定度
在许多情况下,与参考方法进行比较或测定CRM可能是不可行的。例如,新检测到的生化标物测量仅能在一个研究实验室中进行手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研究或来自EQAS的资料可以构成一个不确定度评估的来源。假若实验室经过一个时间段的重复测量,在靶值和测量值之间差异的标准差(SDdif)可以加入不确定计算。假若一个有意义的系统差异被观察到,应当考虑做一个校正。SDdif可以考虑是由实验室内短期的固有的不精确(SDintralab)和反应系统误差的长时变异(表达为SDext)组成。例如,一个外部控制材料每月测定2次,并且在靶值和2次重复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被评估,适用下列关系式:
SD2dif=SD2ext+SD2intralab/2将有关采样和样品预处理连同溯源性考虑在内的总标准不确定度如下表示:μ2st=SD2p A+SD2intralab+SD2ext。
在几个实验室用相同分析试剂系统时,一个亚组的共同平均值可以被计算出来。当考虑不确定度时,应当区分开到亚组定义均值溯源性和总的共同意义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别。在EQAS中一组实验数据值的总离散,用如下关系式:SD2Total=SD2intralab+SD2interlab,我们应该得到各实验组一个共同测量水平的可能性范围。额外的分析前不确定性和有关共同均值(靶值)溯源(误差)的不确定度也应该包括在内。这种以标准不确定度表示的总不确定度可以被用做共同决定水平的数据(例如国际认可的诊断和治疗范围)。
2.4 通过个体误差源成分定量的间接不确定度评估
对于一个详细的分析操作的定量模型,标准处理是评估与个体输入参数相关的标准不确定度,并按不确定度规律将它们结合起来[4]。独立(个体)参数x1,x2xn的不确定度与一个值y的结合标准不确定度μc(y)的关系式如下:
μc[y(x1,x2)]=[ΣCi2μ(xi)2]0.5
式中:Ci是一个敏感性系数(y对于xi的部分差异)。这个敏感性参数指出y值怎样对应输入参数xi改变而变化。假如变量不是独立的,关系式如下:
μc[y(xi,xk)]=[ΣCi2μ(xi)2+ΣCiCkμ(xi,xk)2]0.5
式中:μc(xi,xk)是xi和xk之间的共变量,Ci和Ck是敏感度系数。共变量与相关系数ρik相关:μ(xi,xk)=μ(xi)μ(xk)ρik,这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式,并且在实践中很难评价。在许多情况下,无论怎样,这些影响因子是独立的,因此简化了这一图形。下面是一些结合表达的简单例子。这些规则是以所给独立输入成分的结合SD或变异系数(CV)的形式呈现。
q=x+y SD(q)=[SD(x)2+SD(y)2]0.5
q=x-y SD(q)=[SD(x)2+SD(y)2]0.5
q=ax SD(q)=a SD(x)和CV(q)=CV(x)
q=xpCV(q)=P0.5CV(x)
q=xy CV(q)=[CV(x)2+CV(y)2]0.5
q=x/y CV(q)=[CV(x)2+CV(y)2]0.5
上述公式可以用在计算一个校准溶液的总不确定度。这些不确定度包括参考化合物,称重和稀释步骤的不确定度。
一些在SD和非正态分布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与不确定性计算相关的(成比例的)(B类不确定度)。例如,一个CRM值的不确定度是以一些百分数给出,它可以被理解为参照矩形概率分布。在关于烧瓶形、三角形分布的校正中相关经常被采用(见表1)。
实际工作中计算不确定度的案例分析:下面简单地描述一个校准溶液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浓度C等于质量M除以体积V(C=M/V)。我们将在此处用相对值表示标准不确定度并且通过个体贡献因素的平方和衍算出适当的总标准不确定度。从质量开始,在证书上标示的纯度是99.4%±0.4%。假设为矩形分布,相对标准差变为0.004/30.5=0.002 3。已知在实验室称量过程的不准确度CV为0.1%或0.001 0。因此质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变为:μMst=(0.002 32+0.001 02)0.5=0.002 5。烧杯(50 ml,20℃)的证书指出±0.1 ml为不确定度,假定此为一个三角分布,我们推算标准不确定度为0.1 ml/60.5=0.040 8 ml,它转化成一个相对值0.000 816。温度膨胀给出是每度0.020 ml。假定(20±4)℃,其贡献量是±0.080 ml。假定这是一个矩形分布,我们得到一个SD为0.080/30.5ml或0.000 92为相对SD。在实验室内体积分散操作的重复性评估为0.020 ml,表达为SD相对值0.000 40。体积分散操作的总标准不准确度变为:μVst=(0.000 816 2+0.000 922+0.000 402)0.5=0.001 3。
校准溶液的总标准不准确度是:
μCalst=[μ2mst+μ2vst]=0.002 52+0.001 32=0.002 8或0.28%
一般情况下,当加上CV平方时,弱的贡献因素在实际中不被考虑(例如CV小于其他成分的1/3或1/4)。
间接计算操作主要针对相对简单的操作。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针对一个复杂分析方法建立一个模拟模型以按输入不确定度法估算结合不确定度。对于封闭的自动的临床化学操作不可能分辨个体误差元素,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性方面难以考虑。在这些情况下,测量比较的直接操作首先被考虑。但无论怎样,间接操作也已被应用于临床化学[5]。
3 不确定度与传统的系统和随机误差分类的关系
如上所述,由于系统误差已在计算不确定度的过程中被纠正,所以在不确定度的表达中并未特意提及系统误差,但我们还是应将系统误差考虑在内。另外,系统误差已被线性化加入或存在于误差取平方的关系式中[6]。人们可以进一步考虑在系统影响和随机影响检测结果之间的区别是参考体系的问题。例如,一个跨越一段时间的系统误差可能转化成一个随机误差,因为一个偏差可能随时间而改变。试剂批间影响可以解释为系统或随机误差。当一个实验室从旧试剂换成一批新试剂时,测量水平的漂移可能会产生,开始将它考虑为系统改变。无论怎样,经过长期几个批次的试剂,记录到的偏移有上有下,并被认为是一种长期随机误差成分。另外,当考虑一个整组实验室时,一个实验室被当作整体组的一部分,在一个特殊实验室的偏差可能被看做随机误差成分,因为个体实验室偏差随机分布并且定量为实验室间标准差。由此,采用上述不确定度概念总结出一个指向实验室末端用户结果的总不确定度存在争议。另外,如前面提及,与来自特殊患者亚组的样品相连的系统误差可以引起一个问题,因为一个一般的纠正是不可能的。一种定量这个误差贡献的方式是在一个方法比较学研究中一个平衡方式从所有患者亚组中选择样品,所以这种误差类型掺入到与溯源性相关的不确定度成分中。另一个与系统误差有关的问题是它们经常依赖分析物浓度。因此,假若一个特定的CRM的浓度被测量,人们应当考虑一个偏差纠正是仅在所给出的水平是有效的或普遍覆盖分析测量范围。进一步由稀有情况发生的干扰(例如免疫测定有关的嗜异性抗体)引起的意外情况出现也构成一个问题。假若不准确度估计是基于参数的统计(标准不准确度通过一个转化因子扩展而来),偏离基线值很大的数值会增加标准不确定度,且使不确定度参数无用。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首先省略这些数值,计算95%不确定度区间,然后在不确定度参数中加入偏离基线值发生几率的特殊注释。
虽然以一个详细的方式特别计算不确定度是复杂的,通过加上有关不确定度元素CV的平方可以粗略估计(例如,实验室外分组为因子)(推算自溯源链),实验室内分析因子(中间精确度)和分析前元素。在估计不确定度中,包含相关元素非常重要,但是注意不要计算同一元素2次。应当认识到简单的平方和原理需要独立性。最后,由于CV的平方和原理,小的贡献量在实际中能够被忽略。不确定度概念在临床检验领域中的应用是一个正在讨论的课题。
摘要:随着医学实验室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关于医学实验室能力评定的文件(ISO15189)中提出了对实验数值不确定度评估的要求。介绍了不确定度的概念,并对如何应用实验方法与参考方法的比较、利用实验室内与室间质控数据等方法得到不确定度的来源,不确定度与传统的系统和随机误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临床检验工作中不确定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不确定度,评估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Guide to the expression0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R].Geneva:ISO,1993.
[2]Binini P,Plebani M,Ceriotti F.Err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 Chem,2002,48:691-698.
[3]DimechW,FrancisB,KoxJ.etal.Calculatinguncertaintyofmeasurement forserologyassaysbyuseofprecisionandbias[J].Clin Chem,2006,52:526-529.
[4]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Measurement of quantities in samples of biological origin-Descriptionsofreferencematerials(15194)[R].Geneva:ISO,1999.
[5]Linko S,Ornemark U,Kessel R,et al.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in routine clinical chemistry-Application to determi-nation of the substance concentration of calcium and glucose in serum[J].Clin Chem Lab Med,2002,40:391-398.
评估实验 第11篇
1 建立综合实验室,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我院在1998年12月建立了综合实验室,几年的运转实践充分证明,尽管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但勿容置疑,我院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综合实验室的建立提高了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利用率,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刻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格局,建立了学院、系部二级管理体系,设立了基础、预防、临床、药学等几大实验教学模块,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管理效率,消除了传统体制下分散建设造成的“小而不全”的弊端,实验室从教研室管理中剥离,为进一步深化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综合实验室统一协调,在实验室面积不增加的基础上,扩大了实验教学的容量,确保了我院扩大教学规模后,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综合实验室成立后对实验教学设备不断进行优化、重组,使实验教学设备布局趋于合理,避免了低端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将有限资金有效投入,使高、精、尖仪器与常规仪器购置和配套更加合理,为高档次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 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2.1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建立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目前一般高校实验教学队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年龄偏大,学科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相对较好,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薄弱,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强的特点,许多实验技术人员只能做一些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维护等专业要求不高的简单工作,并不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再加上整体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不高,造成一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进取心不强,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只能从事一些与原来学科相关的技术性工作;同时由于长期将实验技术人员放在从属地位,在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技术交流、学术会议上重视不够,也影响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中研究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实验技术操作熟练、有一定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笔者认为,一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更新观念,改变长期以来将实验教学人员看作教辅人员的意识,真正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等同起来,将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一视同仁,才可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二是建立健全实验技术人员奖惩机制,在课时费分配、评先创优、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适合实验技术人员特点的奖惩机制,实验技术人员只有在政治上找到荣誉感、待遇上找到认同感、发展上找到方向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起干事业的激情;三是建立专项实验培养经费。新的技术方法及实验教学改革都需要实验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大培训培养力度,提高实验技术操作水平,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专项经费十分必要。应定期选拔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出外培训,参加本学科实验技术交流,了解本学科实验教学动态,不断充实调整本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加大本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开出的数量和质量;四是选拔选用好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选用好坏直接关系实验室建设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实验室主任应面向全校或更大范围选聘,一经确定,应建立责任状,明确任期目标、责任和义务,同时学校应给予实验室主任在人、财、物上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2.2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能力型人才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竞争归根结底反映在教学质量尤其是培养人才质量上的竞争。很难想象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分配困难,创新意识和能力较低,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在社会上口碑不好,培养学生的高校会是一所教学质量较高、办学质量较强、竞争力优势明显的学校?因此,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型、复合型、能力型,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而普通高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上的改革使之适应创新型、复合型、能力型人才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要到达到这一目标,一是要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倡实验教学改革不是否定传统实验教学,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必不可少,但临床淘汰的实验方法、简单的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只能使学生做起实验来枯燥无味,兴趣索然。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应逐步将实验内容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过渡,注重实验教学中多学科内容的渗透和交叉,注重实验内容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注重学生实验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启迪培养,注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购买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互动多媒体教室等实验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高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兴趣性,丰富了实验内涵,增强了实验效果,很受学生欢迎,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老师按实验指导书讲解,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模仿,最后得出相同结果的模式。学生通过互动多媒体可直接、随时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与教师探讨,教师也可将观察到的典型内容向学生提问,加强了实验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探求问题的热情和实验兴趣被大大激发。此外,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课件、模拟现场实验教学等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3 资源优化配置、共享,建立实验中心,加强科研实验技术力量储备
目前,各高校尽管成立了综合实验室,但综合实验室大多融合不够、学科交叉不明显,形成明合暗不合的情况也有,甚至有的高校由于实验室重组、合并、交叉、融合涉及到各学科的“切身利益”,因无法达成共识而无法进行整合。这样的实验室不能资源优化配置和进行资源共享,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低下、浪费。为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实验室整体建设的集约化,使有限资金投入仪器设备更新,购置相对高档仪器设备提高实验档次上,同时节约实验物品,减少浪费,提高办学效益。笔者认为,一是可试行经费总体包干制度,目前不能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存在浪费和无端消耗,学校可在连续几年对实验教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定经费预算,将经费切块包干到各综合实验室,建立单独账户,原则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原则,结余经费可用于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参观学习、学术交流、学科间协调支持等,这种体制可形成综合实验室良性互动,减少物品浪费和重复购置,减少各综合实验室与物质供应部门的协调不畅,利用结余经费加大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培养力度。二是高校在进行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成立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科研中心,抽调实验技术骨干力量或新充实技术人员,定期去高级别单位培训,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不仅承担综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实验支持等,还承担全校科学研究任务,实验科研中心应配备相对先进仪器设备,完全开放,实验科研中心的成立不仅为综合实验室提供技术保障,也加快学校科研项目的实施进度,提高申报高水平课题的实验室基础条件档次和水平,并为最终争取到高水平课题并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模式借鉴,也没有成熟的路可走,各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积累了许多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和深入探讨。
摘要:结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本院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成效,从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建立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能力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实验中心、加强科研实验技术力量储备等方面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资源优化配置、共享的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设备
参考文献
[1]张生金.面向21世纪的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4):5-8.
[2]左铁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