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P2P网络电视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P2P网络电视(精选11篇)

P2P网络电视 第1篇

关键词:P2P,网络电视,应用层组播,流媒体

1 引言

对等网络[1] (P2P) 是最近几年新兴的网络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C/S模式, P2P模式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节点无需完全依赖集中式服务器资源, 各节点可以直接进行通信。每个节点具有相同的地位, 既可以请求服务, 也可以提供服务, 同时扮演着C/S模式中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双重角色, 甚至还可以具有路由器和高速缓存的功能。在P2P模式下, 由于每个节点都具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 这样, 每个节点在从别的节点接收数据流的同时还向其他节点发送数据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发展, 以P2P技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和喜爱。自2000年开始, 国内外多家P2P产品纷纷问世, 以BT等为代表的文件下载类P2P软件在短短几年时间, 用户量不断增长, 已成为许多网民不能离弃的上网伙伴。

利用P2P网络技术构建应用层组播网络, 可以应用现有的计算资源和有限网络带宽实现大规模网络流媒体播放[2]。P2P技术应用到流媒体领域, 使每个流媒体用户成为一个P2P中的一个节点。虽然原始流媒体系统中用户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但是采用P2P技术后, 用户可以根据他们的网络状态和设备能力与一个或多个用户建立连接来分享数据, 这种连接能减少服务器的负担和提高每个用户的视频质量。P2P技术在流媒体应用中特别适用于一些热门事件, 即使是大量的用户同时访问流媒体服务器, 也不会造成服务器因负载过重而瘫痪。PPLive[3]、PPStream[4]等软件是P2P流媒体成功应用的典型代表。Banacast[5]针对广电行业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可运营网络电视系统, 采用优化的P2P双向传输网状结构, 提供高速的接入速度和稳定的视频直播服务, 同时提供智能EPG[6]、安全监控、用户统计、收费计费等功能。

2 系统分析

一个可运营的网络电视系统, 首先必须具备的是能够以较少的服务器带宽资源来支撑大量的并发用户, 在复杂互联网环境下, 用户可以快速接入观看节目, 如果用户带宽和其它硬件条件满足要求, 则可保证播放的流畅性和稳定性。此外, 一个完整的网络电视系统还需要有频道管理、安全监控、用户访问统计、EPG、收费计费等功能。传统的C/S结构或CDN模式不能够符合低成本运营的要求, 由于系统服务能力始终有限, 难以满足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球赛、运动会等) 用户密集突发的流媒体业务需求。CDN可以提高Internet网络中信息流动的效率。但是, 由于CDN需要设置多个边缘服务器, 这样就提高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而Internet是一种异构网络, IP组播也很难完全推广。在P2P技术日益成熟的条件下, 采用P2P技术实现网络电视直播还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网络电视实时播放的特点, 不像文件下载的BT方式, 有一结点下载完成后就可以完全充当服务器, 而原来的结点则是可有可无, 网络电视直播至少要有一个数据源结点来提供持续的原始数据, 此外, 网络电视直播的用户要求快速接入, 很少人能够忍受花几分钟的时间去切换一个电视频道, 根据这两个特点, 在网络电视中使用完全分布式的P2P结构是不合适的, 比较合适的是采用基于第三代P2P网络结构, 构建非结构化网状结构。

由以上分析, 一个电视频道, 需要有流媒体编码服务器和一个发布源结点, 由于采用混合式P2P结构, 还需要一个以上的目录服务器, 目录服务器在本系统中的地位相当于BT中的tracker服务器, 大量客户端。图1是最简化系统网络拓扑图。

有了核心的流媒体传输模块, 网络电视系统还应该拥有频道管理功能。其作用是管理各个目录服务器与发布源服务器, 并生成频道列表信息供客户端下载和查看。安全监控也是网络电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模块。分两个方面, 系统监控与内容监控。系统监控指的是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 如网络异常、编码器中止、服务进程出错、服务器异常关闭等现象。视频监控则是对应安全播出, 对即将播出的视频内容预告显示在大屏幕或电视墙上, 发现不正常内容可即时中止, 一般要在同一屏幕上显示多个频道, 如四分屏、九分屏、16分屏等。不同传统电视, 网络电视能够很好的了解用户访问情况, 通过对用户访问日志的分析, 可以随时了解到用户的访问兴趣、用户分布的区域等, 传统电视很难统计的收视率, 而在网络电视系统中这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用户访问就是完成这些功能的模块。电子节目指南 (EPG) 是网络电视必须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以往的EPG系统一般是通过人工输入节目单到数据库中, 费时费力, 效率比较低。当前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电视节目预告信息, 我们只要通过搜索引擎的原理把这些信息抓取过来, 可以形成一个智能化的EPG系统, 减少大量的人工操作。当然, 我们的EPG系统也提供了传统的增、删、改的功能, 在自动抓取的内容有误是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改。此外, 收费电视频道要求系统拥有收费、计费功能。

3 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将系统划分为这几部分:频道管理服务器与认证中心 (CACS) 、目录服务器 (DS) 、发布源服务器 (PS) 、智能EPG系统 (EPG) 、用户访问统计系统 (SMS) 、收费、计费系统 (BMS/PMS) 、WEB服务器、视频编码服务器以及客户端程序, 图2给出系统框架图。

3.1 频道管理服务与认证中心 (CACS)

CACS主要实现两项功能:各个服务器的登录认证, 频道列表的生成。

首先CACS有一个CA的功能, 用于确定系统中运行的服务器的合法性, 确保没经过授权的服务器就没有加入系统, 对发布频道的安全和统计数据等方面的保密性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频道发布的安全是通过使用加密手段来达到的, 认证中心采用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 (公开密钥加密技术) 。由CA为用户的签发证书, 该证书证明了该用户拥有证书中列出的公开密钥, 证书的格式遵循X.509标准。

频道管理服务是该系统的另一主要功能, 所有发布源服务器要发布新的频道、修改或删除, 都必须通过CS许可, 并由CS生成一个新的频道列表发送到频道列表接收器, 以后经WEB服务器传到每一个客户端。为了保证频道列表的实时性, CS还要同时将修改的信息发送到每一个发布源服务器, 发布源再通过P2P应用层组播网络将频道信息同流媒体数据一同发送到每一个在线的客户端。

3.2 目录服务器 (DS)

在P2P直播系统中, 为了缩短视频观看的接入时间, 我们增加一个目录服务器来辅助搜索P2P结点以及记录用户访问日志。

DS的存在并不证明这个P2P系统是集中式的, 不同于文件下载模式, 视频直播的特征相当明显:用户访问的数据相关度高、接入时间要短。在一个新的用户接入的时候, 如果完全通过泛洪机制去搜索可用结点, 所花费的时间过长, 影响用户观看的舒适度, 相反, 增加一个中心的目录服务器来处理用户的加入、离开, 记录一些相关的用户信息, 当一个用户加入时, 首先通过这个目录服务器发送一批相对较优的结点回去, 用户再通过这些结点进行扩散连接, 这种做法极大降低了结点的搜索时间, 而且由于传输数据很少, 中心的负载是很小的, 一台目录服务器支撑几十万的并发用户是完全可行的。

对于用户结点的加入和正常离开处理方法比较简单, 直接通过网络 (TCP/UDP) 访问通知即可, 对于结点异常离开的情况 (如断电、断网等) , 我们采用了用户报告机制和心跳机制。用户报告机制是通过一个或多个相邻的结点来报告用户异常离开的消息, 这种方法特点是速度快, 但是对于一些没有相邻结点或者相邻结点同时死掉的情况处理不好, 所以同时增加了一项心跳检测的机制, 为降低系统的负载, 心跳间隔时间设定比较长, 一般为3分钟以上。

DS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很好的用户访问情况进行统计, 记录相关日志, 以后可以通过用户访问统计系统来分析数据, CS也可以即时访问所有DS来了解每个频道当前访问情况, 生成实时的收视率等数据。

3.3 发布源服务器 (PS)

PS是整个P2P系统的数据起源结点, 它从视频编码服务器获取到实时的流媒体数据, 将这些数据封装成为适合P2P传输的数据格式, 再发送给部分连接到本服务器的客户端。起着一个种子结点的作用。

除了导入实时视频流, PS也可以直接导入视频文件来实现轮播, 相当于对文件内容直播, 一般用于经典电视剧、电影等。

PS还完成广告推送 (本频道) , 广告转发 (系统) 等功能。

3.4 智能EPG系统 (EPG)

EPG系统通过自动抓取和手动修改来生成节目预告相关信息。

每周特定的时间, EPG系统将从一些相关的电视预告网站抓取预告网页, 通过WEB语义分析, 自动提取出各个电视频道当周的预告数据, 并存储成为规定的XML格式, 生成相应的静态网页。

在本系统中的智能EPG系统具有搜索引擎的主要特性, 如网络爬虫、网页分析, 不过由于内容比较专一, 可不必采用倒排文档一类的存储结构, 而是直播使用XML格式, 方便其它系统的引用。

EPG还具备增、删、改功能。

3.5 用户访问统计系统 (SMS)

用户访问统计系统根据从目录服务器得到的日志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 统计结果为各频道历史访问情况, 包括收视率、各时间段的收视情况、用户分布区域 (可精确到每一栋楼) 、用户访问时长、平均访问次数等等。

用户访问统计系统主要面向管理层用户, 用于生成报表, 客户端同时提供B/S和C/S模式。

3.6 收费、计费系统

收费和计费是该系统两大部分, 收费就是如果从用户收取现金, 我们在系统引入了虚拟货币, 即无论是通过网银在线、支付宝等方式还款, 还是直接缴纳现金或购买点卡, 最后都在系统中转换为相应数量的虚拟货币。计费系统通过扣除用户剩余虚拟货币来收费。

直播频道的计费过程由计费系统和目录服务器共同协作完成。

3.7 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是面向用户的一个重要部分, 普通用户可能直接登录网站观看在线视频直播, 也可以通过客户端程序从WEB服务器获取频道列表、EPG信息, 实现在线缴费等功能。管理用户也可以用浏览器来查看用户统计报表, 设置频道计费模式, 查看安全监控等信息。

由于相关系统模块比较多, 对定各个功能选用不同的WEB服务器, 用户统计、安全监控因为采用.NET开发, 所以只能使用IIS, 采用JSP技术开发的收费、计费系统则使用Apache Tomcat, 而主网站、频道列表下载点、EPG信息下载点可任意选择一款WEB服务器。

3.8 客户端程序

客户端程序是与最终用户直接相关的模块, 从表面上看, 客户端程序要实现的是一般播放器软件的功能:选择打开视频来源 (URL、文件、从列表选择) , 开始播放、停止、暂停 (由于直播的特征, 一般不能支持暂停功能) , 全屏观看, 音量调节等等。

不过作为一个P2P播放器, 和普通播放器最根本不同的是播放器在下载数据的同时也对其它结点提供上传数据, 也就是除了普通播放器的下载功能, 客户端程序还要有一个类型发布源的功能。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还被集中在一个控件里面,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实现网页在线播放模式。

同时, 客户端程序还要处理NAT、防火墙穿透问题, 尽量寻找最优结点进行连接, 构建优化的P2P网络结构, 关于这一点将在关键问题中详细介绍。

为丰富功能和提高系统可用性, 直播客户端程序率先采用了双屏播放、时移、暂停功能。双屏播放允许在一个播放器同时打开两个频道, 画面显示为一大一小, 并可以方便的进行切换。时移是利用P2P直播的缓冲数据,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用户随意回看过去的节目内容。

4 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实现P2P网络这一模块, 必须完成的任务包括制定严格的通讯协议、处理好用户结点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合作问题, 以及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功能。

(1) 应用层组播网络的选择

关于应用层组播网络的构建有多种方法, 最常用的是在服务器构建一棵组播树, 由系统集中控制管理结点信息, 这种结点缺点在于目录服务器负担过重, 而且构造的组播树并非优化的。

网状P2P结构结构克服了树状结构的缺点, 构建比较灵活, 非常适合P2P电视直播网络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的P2P直播系统采用这种结构, 我们的系统也是建立这个结构基础上。

由于IP匮乏的问题,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NAT用户, 此外, 由于安全问题, 也有大量用户处于防火墙之后, 这对P2P应用是相当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采纳了多种NAT穿透方案, 如UPNP、UDP穿透NAT等, 同时, 双向请求的方案也比较成功。所谓的双向请求就是不管由哪个结点发起连接, 另一端的结点也可以通过这一条链接向对方请求数据, 假设有一个结点处于不可穿透的NAT后面, 另一结点是处于公网或可穿透的NAT, 如果不采用双向请求传输策略就只能实现数据的单向流动, 导致一个可能很好的结点资源被浪费掉。

(2) 结点搜索策略

一般的P2P结点搜索方法是通过中央目录服务器进行搜索, 缺点是中央负载大, 而且很难构建优化的网络。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泛洪搜索, 这可以不需要中央目录服务器的存在, 而且可以构建较为优化的网络, 缺点是搜索速度慢, 消耗网络资源很多。

基于上述问题改进, 采用混合式P2P模式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建立一个目录服务器, 由目录服务器通过简单搜索提供一些相关结点, 这一过程称为预连接过程。在预连接过程, 我们采用了“资源优先”、“地域优先”、“数量优先”等策略对结点进行挑选, 客户端连接少量结点后开始进行扩散和自适应调整, 同时综合考虑客户端所在用户的性能状况, 根据用户的性能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节点贡献的能力) , 尽量做到能者多贡献, 弱者少贡献。减少差的节点对系统网络的影响范围及其相关节点影响的能力, 使系统更加人性化。并且结点可及时适应自身所处的状态, 避免由于频繁的创建网络连接所带来的播放质量下降问题和时延增大问题。

5 测试分析

广州电视台P2P网络电视系统采用了Banacast P2P网络电视核心技术。Banacast是当前先进的P2P网络流媒体信息服务平台, 表1给出了Banacast与国内相关主要P2P应用媒体系统的性能比较分析。从数以百万级的海量用户访问的实际测试效果分析, Banancast系统在网络电视相关关键技术指标方面表现出领先的优异性能。

6 结束语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开发基于P2P的网络电视系统的架构以及关键技术。除基本的网络电视直播服务外, 系统还提供完善的支撑平台, 涵盖了安全播出、统计、收费、计费等方面, 还拥有智能EPG、双屏、时移等特色功能, 用户体验好。测试结果表明, 该系统运行时占用资源低, 用户接入速度快, 能在较低的硬件配置下为大量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直播服务。该项技术自2007年以来在广州电视台开始上线运行测试, 2008年进行了系统功能的重新升级。目前目前该系统运行状态稳定良好, 为广州电视台网络电视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技术支撑平台;该平台由Banacast新媒体技术团队设计开发, 对我国网络电视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Delaney B, Gatarci T, HYPERLINK"http://www.engineeringvillage2.org.cn/controller/servlet/Controller?CID=q uickSearchCitationFormat&searchWord1=%7bLittle%2C+T.D.C.%7d&section1=AU&database=1&yearselect=yearrange&sort=yr"Little T.D.C.The power of P2P.IEEE Multimedia, v8, n2, April/June, 2001:100-103.

[2]Chu Y, Rao S.G, and Zhang H.A case for end system multicas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view, v28, n1, 2000:1-12.

[3]www.pplive.com.

[4]www.pps.tv.

[5]www.banacast.com.

P2P网络电视 第2篇

【中文摘要】P2P(Peer-to-Peer)网络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在现实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P2P不同于传统的基于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强调加入节点的逻辑对等关系,网络中的每个节点既可以作为客户端获取服务也可以作为服务器向其他节点提供服务,两个对等点可以直接互连进行文件传输,整个传输过程无需中心服务器的介入。由于P2P网络具有匿名性和高度自主性的本质属性,节点可以随意的加入、离开网络,部分节点在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上传虚假资源、病毒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降低P2P网络的性能。对P2P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信任模型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规范节点的行为,减少恶意节点的数量,提高P2P网络的可用性。另外,如何从众多资源中快速、准确的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安全可用的资源,是P2P搜索研究的一个重点。信任模型在P2P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已有信任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基于超级节点的P2P信任模型TSN(Trust Super Node)。考虑节点的响应时延因素,改进了模型节点加入算法和节点信任值的计算方法。TSN模型中对节点的信任值采用了直接信任和问接信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信任值计算的精确性,模型还采取了相应的健壮性策略,增强了抗攻击能力。通过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信任模型相比,TSN具有较高的成功请求率和系统安全性。分析了现有搜索算法的优缺点,结合TSN信任模型,改进源节点请求算法和中继节点的转发、响应算法,提出了基于信任模型的搜索算

法SAT(Search Algorithm based on Trust Model),使查询请求能命中信任值高的节点,而信任值高的节点能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源,从而提高搜索的成功率。同时,采取了高速共享资源缓存机制和无重复转发机制以减缓搜索的时延。仿真实验表明,与Random-walk算法相比,SAT算法具有更高的搜索成功率和更短的搜索时延。

【英文摘要】P2P(Peer-to-Peer)network is a new kind of network that had obtained wildly application.P2P changes the mode of tradition network named C/S(Client/Server), demands logical reciprocal between peers, every peer in network can play two role both as client that acquires services and as server that provides services, files can transport directly between two peers without the help of center server.Peers can add in and off network as one pleases own to that P2P network’s essential attribute named anonymity and independent, some peers upload fake resource, computer virus deliberately under the situation without management in order to disturb system operation.The measure that pull trust model in P2P network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malicious peers and make peers’behavior standard,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of P2P network.How to search the needing resource fast and accurate from share files is a research focus for P2P technology.Author analysis features and defect about these model existed, propose a trust model

based on super node named TSN(Trust Super Node).This model improves these algorithms about joining of node, trust degree of peers between groups, Peers’similarity and response delay are considered to trust calculation.TSN model weights for direct trust and indirect trust are dynamically adjusted.Strategies are considered for model’s robustness.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propose model has advantages in successful request and system security over the exiting P2P trust models.Author analysis features and defect about these searching algorithm existed, propose a new algorithm named SAT(Search Algorithm based on Trust Model), this algorithm improves the query algorithm combining forward and response algorithm under the TSN trust model, the share resource cache and no-echo forward mechanism are considered to reduce search delay and make response message from the high trust value which can provide real resource.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propose have advantages in successful request and search delay over the Random-walk algorithm.【关键词】P2P网络 搜索技术 信任模型 超级节点

【英文关键词】P2P network search technology trust model super peer 【目录】P2P信任模型与搜索技术研究

摘要

6-711-19Abstract7目录8-1

111-1

2第1章 绪论

1.2 论文研究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现状12-1612-1

31.2.1 网络信任模型的研究现状1.2.2 P2P搜索技术的研究现状13-16

1.4 论文结构17-19

1.3 论文研究的问题16-17术19-291922-23

第2章 P2P技2.1.1 P2P网络概述2.1 P2P网络定义19-222.1.2 P2P网络分类19-222.3 P2P应用领域23-2

42.2 P2P特征

2.4 P2P网络面临的安

2.6 本章全问题24-26小结28-29-TSN29-42络信任问题的提出29-30-TSN30-40思想32-34

2.5 P2P搜索技术的优势26-28第3章 基于超级节点的信任模型3.1 P2P网络信任模型29

29-30

3.1.1 P2P网

3.1.2 现有信任模型存在的问题3.2 基于超级节点P2P信任模型

3.2.1 概念介绍30-32

3.2.2 TSN模型基本

3.2.4 TSN

3.2.3 节点的加入、退出34-37模型信任值的管理算法37-3939-403.3 本章小结40-42

3.2.5 模型的健壮性策略

第4章 基于信任模型TSN的搜索算法-SAT42-5642-4342-43

4.1 P2P搜索的原理

4.1.2 P2P搜索流程

4.2.1 4.1.1 P2P搜索原理424.2 基于信任模型的搜索技术43-45P-Grid路由算法43-4444

4.2.2 Local-indices算法

4.3 4.2.3 QAA(Query Agent Algorithm)算法44-45

基于信任模型的P2P搜索算法-SAT45-55法(Random Walk)46-47

45-46

4.3.1 随机漫步算

4.3.2 数据结构设计

4.3.4 基于TSN模

4.3.6 无第5章 仿真4.3.3 命令协议设计47-49型的搜索过程49-54重复转发机制54-55实验及结果分析56-6556-6056-5859-6060-646164-656565

4.3.5 高速缓存机制544.4 本章小结

55-56

5.1 TSN信任模型仿真实验

5.1.2 P2PSim的类结构5.1.4 实验结果分析5.1.1 仿真环境565.1.3 仿真过程58-595.2 基于信任模型的P2P搜索算法仿真实验5.2.1 仿真环境60-615.2.3 仿真结果分析61-64第6章 总结与展望65-676.2 后续工作展望65-67

5.2.2 评价标准5.3 本章小结6.1 工作总结6.2.1 展望

浅析P2P网络模型 第3篇

今日的Internet正面临着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试图改变目前以客户/服务器为基本特性之一的互联网架构, 结束以服务器为主导的Internet, 这就是P2P。

P2P是一个网络的模型, 它的基本概念就是任何的节点都可以作为服务器或者客户端。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网络, 都有其预定义的客户和服务器的节点, 而P2P则不同, P2P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特性, 而这些特性的使用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是无法实现的。

基于P2P的模型与客户/服务器 (C/S) 模型相比, 其优势在于降低了对服务器的依赖和它的分散控制能力 (相对于服务器的集中控制) 。一些P2P模型甚至不需要服务器, 用户可以不经过服务器和其他用户进行连接, 但在传统的结构下, 则必须使用传统的规则, 用户在P2P模型下比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有更多的命令。P2P系统和C/S系统不同, 它没有单一的失败点。在一些模型中, P2P把服务器放到合适的位置, 服务器的作用被限制到最小。为了共享文件, 用户不需要服务器的帮助, 他们之间便可以直接进行。P2P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目前互联网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 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从网络看, P2P并不是新概念, 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 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 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 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 客户/服务器计算体系极为流行, 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打破了世界上一些数据提供者的垄断。同时, 它也鼓励资源共享并为它的用户提供不同的防火墙。但是1999年Napster对C/S体系提出了挑战, 它是基于P2P的应用, 延伸了共享的意义, 超出了C/S创建者的想象。通过MP3文件的共享系统, Napster使得网络在深度和广度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并获得更大的可伸缩性而进行优化。

P2P和C/S模型各有千秋。例如, 在C/S模型中, 当许多的用户登录下载信息时, 服务器就成了瓶颈;P2P模型与之相反。除此之外, 在商业的管理和控制方面, P2P模型明显优于C/S模型。关于P2P的流行和使用, 许多商业机构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寻求合作。P2P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公司可以建立集体的计算能力, 因此不必考虑服务器和昂贵的存储设备。P2P已经在共享资源和服务器的开销方面对网络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与C/S模型相比, P2P是更好的选择, 它正在变得更灵活, 更通用。

P2P网络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纯P2P模型; (2) 带有简单的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 (3) 带有发现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 (4) 带有发现, 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模型。

1 纯P 2P模型

纯P2P模型不依赖任何中心服务器而工作, 一旦P2P应用程序下载到计算机的内存中, 网络中的端就会动态地发现其他连接的端, 相连端之间的通信完全不需要来自服务器的任何帮助。

纯P2P模型打破了C/S模型传统的通信方式, 在以前的C/S模型下, 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是基于服务器设定的规则。纯P2P模型允许用户设定他们自己的规则和建立自己的网络环境, 这种模型避免了用户成为利用Internet服务器或ISP的一部分, 完全消除了他们的麻烦。

为了与Internet合作, P2P模型提供了近似的即插即用的特性, 即你只要连上Internet, 就能使用P2P的特性。纯P2P模型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不仅能够在Internet下有效地工作, 而且对于LAN和Intranet也非常有用。

纯P2P模型存在的唯一问题就是网络上的端发现问题, 因为没有一个中心管理者注册登陆到网络上的端, 所以用户自己必须定位其他的端。

2 带有一个简单的发现服务器的P 2P模型

这样的P2P模型实际上不包括一个服务器。因为这种模型中的服务器的作用已经下降, 只是为了实现一些管理。正在加入的端通知服务器它已经登录了, 服务器的作用只限于为正在加入的端提供连接的另一个端的名字。这样的P2P模型通过提供给端一系列已经相连端的清单而超出纯P2P模型, 这样增加了发现网络上大量端的机会。为了下载资源, 端必须单独与每个相连端接触并发出请求, 这样会消耗大量的处理时间。客户/服务器的模型与此相反, 任何端查找资源不需要围绕其他相连的端, 因为服务器本身维护了所有必须的内容。

3 带有发现和查找服务器的P 2P模型

这种模型中, 服务器提供相连端的清单和它们的可用资源。这种模型为增强服务器的功能而继承了纯P2P和带有简单发现服务器的P2P两者的特性, 这种模型减轻了端的负担, 因为不再需要通过访问每个端来查找必要的信息。这种模型中的服务器初始化两个端的通信, 然后, 这两个相连的端建立通信, 保持连接并执行各种活动, 例如登录进入相连的信息数据库, 进入它们共享的资源目录等。

4 带有发现, 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 2P模型

这种模型中, 服务器占有支配地位, 正如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中一样。所有满足端请求的部分都从端的范围内移出而进入服务器的范围。同样, 端之间不允许直接互相连接, 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存储在中心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如果一个端需要信息, 它直接访问服务器而不是和另外的端通信, 服务器处理这些请求并显示信息来源。

这种模型主要的缺点在于如果同时有太多的请求, 服务器的速度会减慢;这种模型的另一个缺点就是成本很高, 因为服务器必须自己管理、存储数据并处理所有的请求。因为这样的模型完全依赖于中心服务器, 所以单点失败影响整个系统的机会就增加了。这和前面几个P2P模型的情况不同。

P2P技术在最近几年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实现了较多得应用, 但到目前为止, P2P中仍有很多的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带宽吞噬、网络可扩展性差和路由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导致P2P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只能是一种小范围不可靠的应用或是满足特定任务需求的专门应用。并且, 作为一种潜在的商业应用, 如何在P2P网络中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如何设计盈利模式将会面临更为严格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美) Ian Foster, Carl Kesselman编著.金海, 袁平鹏, 石柯译.网格计算 (第二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 (美) Dreamtech软件研发组着.吴文辉, 陈建荣, 肖国尊等译.对等网络编程源代码解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陈姝, 方滨兴, 周勇林.P2P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13.

[4]毛薇, 姚青, 李涛.P2P系统发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2002, 6.

[5]雷葆华, 杨明川.P2P技术的组网模式与业务模式探讨[J].电信技术, 2004, 11.

手把手教你正确使用P2P网络电视 第4篇

例如:启动PPStream观看视频文件,不会占用到你的虚拟内存,但是会在你的系统上自己建立一个1GB的临时档案,作为缓存区。

而开启UUSee网络电视软件,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从网上下载很多的视频流量做为缓存。像这样一些临时文件的功能是一样的,只是建立的档案不同。当你关闭正在观看的电影时,这些文件―般会被自动清理,但假如出现意外关闭等情况,缓存文件就不会被清理,这时就需要手动清理来释放内存空间了。

当然同等情况下,不同的P2P网络电视软件,对于电脑资源的占用情况也会不同。因此,选择一款合适的P2P网络电视观看软件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下有一组测试数据,可供使用用户参考:

P2P网络电视播放时,内存资源占用情况对比

P2P网络电视不播放时,占用内存资源的使用情况

从以上参考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各款P2P网络电视对内存资源的占用情况。PPLive内存资源占用最小,主要使用虚拟内存。PPS相比PPLive而言,播放时会更占内存资源。UUSee显得比较贪婪,播放时内存占用超过100M,即使闲置时间,也高达83M。QQLIVE内存与虚拟内存占用则相对比较平均。PPMatme与SopCast资源占用是很小,可惜功能上要比另4款软件逊色不少!

总体来讲,目前市场上的P2P网络电视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普遍都会产生近1G的缓存文件,

不过用户也不必过于担心,通过一些使用技巧,是可以降低或删除这些缓存文件的,有效节省你的内存空间的。以下就以PPlive和PPstream为例:教大家如何删除这些被占用的空间:

PPLive

在安装PPLive的分区的根目录下,会有一个大小为1GB的pfsvoddata.bbv文件,它主要用于点播时的缓冲,使缓冲时间更短,打开点播视频更快。这是PPLive的缓存文件,可以安全删除,也可以在PPive 客户端里面点击“工具/设置/”,手动指定缓存文件的位置,以便到时删除即可。

PPStream

一般在安装PPStream的分区的根目录下,会有一个体积1GB的名叫PPsds.pgf的缓存文件,该文件是使用PPStream点播功能时产生的缓存文件,使用直播功能不会。只要你第一次使用PPStream的点播功能,就会在PPStream安装硬盘根目录下生成隐藏文件ppsds.pgf,有1G大小,硬盘空间不够大的要注意一下。该文件可以直接删除,但要选择不隐藏系统文件属性,才能看到这个文件夹。若不能直接删除可先结束ppsap.exe这个进程,再删除。这个文件不能用WINDOWS的垃圾清理自动清理,操作稍微麻烦一些,但可以尝试用冰刃(ICESWORD)工具强制删除。

常规删除方法:首先打开PPS播放器点--工具--选项--点播服务--取消点播加速器。同时,可以点 开始--运行---输入msconfig---启动。

相信有了上面的妙招,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一款既功能强大,又节约空间,方便及时清理的网络电视软件。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BBC将P2P引入电视技术 第5篇

包括笔者在内的大约5000名用户参与了这次试用活动,与BBC早先推出的无线电广播节目所采用的流媒体格式不同的是,本次所共享的电视节目以MPEG格式存放于服务器之中供用户选择下载。

虽然P2P很容易令人们联想到非法文件共享,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一技术的本质是用于违法犯罪。BBC的系统具有版权管理功能,用户只有在得到授权的机器上才能播放影音文件,而且这些文件会在播放后一周被自动删除;而且该服务还能够对用户的IP进行甄别,因此只有英国境内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服务。这看起来似乎将BBC置于一种限制公众访问共享资源的境地,但是实际上,许多BBC的节目是由其他公司制作的,还有不少属于共有产品。

BBC之所以最终选择了P2P技术,是由于P2P是迄今为止进行内容发布成本最低的方案,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服务器的负载过大。当一名用户下载了一个电视节目之后,他也就同时将该节目共享在了互联网上,不过,PC到PC间的传输会受到共享文件的PC上载速率的限制,一般不会超过500Kbps,拿我本人来说,我第一次下载一个片长为1小时、容量为327MB的文件耗时1小时,而我的宽带接入速率为4Mbps。

众多服务提供商们也都纷纷开始推出类似的电视服务和VOD(Video-on-demand,视频点播)服务,而他们将这些文件存放在用户当地的服务器上,这对于BBC来说是一种有力的竞争,而且理论上说在速度方面也略占优势。而且,现在的宽带接入服务往往采用流量计费的方式,这令使用P2P的用户除了为自己下载的节目付费之外,还需要为那些从他的机器上下载数据的用户付出额外的费用,当然,服务提供商们也可以通过底层技术将用户在P2P使用时所产生的外出流量归到自己的成本之中。BBC的发言人也表示,在本次试用活动期间,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32位服务器成为历史

微软日前透露,该公司计划淘汰32位版本的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下一代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Server版名为Longhorn,它同时支持32位与64位硬件,但是微软企业管理群组的高级副总裁Bob Muglia表示,第二代Longhorn将只支持64位软、硬件产品,但它预计在2009年才会正式发布。

Muglia在巴塞罗那的IT Forum上向开发者们透露,如果采用64位的代码来运行32位的应用程序,效率能够高百分之十。他也承认,新的操作系统需要用户更换原有的32位硬件设备,不过,由于很多企业现在已经开始购买64位的服务器产品,这将不再是很大的障碍。“现在购买的Server已经是64位版的了,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些用台式机充当服务器的底端产品。”而Exchange Server 12、Windows Compute Cluster Server 2003和小型企业版的Longhorn也将有专门的64位版。

网络借贷P2P监管研究 第6篇

2011年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列举了P2P平台的七大风险, 为了避免一些投机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监管缺失, 从事集资和洗钱等非法活动, 银监会明确四条红线, 意在避免平台自融资金从事非法行为。2013年, 中国人民银行对以开展P2P网络借贷业务为名实施非法集资行为进行界定, 提出了三种可能涉及的违法行为, 第一类是理财——资金池模式, 第二类是非法集资, 第三类是庞氏骗局。2015年7月18日, 十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P2P平台是信息中介, 而非信用中介, 不得进行非法集资。指导意见还规定了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要求银行作为资金存管机构, 将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完全分离开来。

2016年6月12日, 国务院在官网上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在激励守信机制、惩戒失信机制、奖惩协同机制, 以及法制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 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关注的是, 该意见提出了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和联合奖惩的协同措施, 对于严惩“老赖”, 弘扬信用价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中美P2P网络借贷监管比较

美国对P2P网贷公司所制定的监管法律法规是典型的细密而严格的模式。在美国, 《消费者信用保护法》等是专门针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 这种专门法, 赋予广泛的小微民间借贷与主流金融机构借贷同样合法的地位。其中, 网络借贷也被《消费者信用保护法》纳入民间借贷的范围内。美国从实质和形式两个层面针对中介行业进行立法监管, 使美国证监会、美国审计总署、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美国P2P行业拥有了监督管理的权力, 使美国P2P行业在整个美国金融行业体系中有了一席之地。

就P2P网络借贷性质而言, 美国要求P2P公司必须依照对于证券的监管措施注册, 要求相当严格, 因此美国的P2P借贷市场仅被为数不多的几家P2P公司所占据。目前, 美国P2P领域内有3家主要的公司:分别是Kiva、Lending Club、Prosper, 其中, Prosper和Lending Club就是普通的纯商业网络借贷公司, 而Kiva是一家类似于公益性组织的机构, 其主要服务项目是为了扶持位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其运营也不以盈利为目的, 后两家公司则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美国对P2P行业的监管不论是从立法目的上还是在实际运行上都主要针对以盈利为目的公司, 存在集约化发展的特点, 现存的P2P公司大都资金实力雄厚, 内部管控机制健全。与之不同, 我国P2P公司的发展则存在分散化的特点, 因为我国P2P公司市场准入口槛低, 数量众多, 并且呈现出质量各异、资质良莠不齐的特点。工商管理部门目前并未针对P2P网络借贷平台设定特殊的准入条件和口槛, 工信部主要对P2P网贷公司的网站平台准入进行监管, 平台只要拥有营业执照, 明确网站的经营范围, 即可网络经营。而且该部门并不监管业务内容, 只负责屏蔽对外公布的非法内容。据测算建立一个P2P网络平台, 只需2-3万元的成本就可以了。

就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而言, 美国P2P公司均采取线上运营的模式, 在整个借贷过程中仅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发生借贷法律关系, 而P2P公司不参与到借贷过程的法律关系中, 这也与国外金融法律体系相对完善, 以及征信体系健全相关。而在我国P2P的发展运营中出现很多诸如人人贷之类的P2P经营模式, P2P公司也参与到双方借贷法律关系中, 比如平台提取风险备用金为投资者提供本息担保, 关联合作企业或担保公司为借款企业提供担保等, 很多做法其实是踩住了政策的红线。其目的在于保障借贷双方的资金利益, 并且, 在我国现行的P2P发展模式下, 我国P2P运营模式大多数都从线下向线上转移,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 实体门店越来越少, 线上模式俨然已经取代线下模式成为P2P发展的主流。

三、我国对网络借贷P2P监管体系的构建

(一) 完善法律法规及行业协会的引导性作用

要对P2P行业进行有效监管, 对其进行有关立法监管是基本的手段, 比如, 《公司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证券法》以及实施细则都可以为了适应P2P这一新生事物作出相应的修订。无论是银监会、央行或证监会作为监管机构, 应当注意在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 可以考虑通过联席会议机制进行沟通合作, 发挥各部门所长, 以应对P2P行业中层出不穷的风险问题。比如由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政策细则, 授权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管理地方P2P平台。

行业协会的监管方式比政府监管更加灵活, 更接近当地金融市场特点, 更能针对地方性P2P平台, 其专业性更强, 更熟悉地方金融市场规律与活动, 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网络信贷服务企业联盟等行业自律组织, 加入这些行业自律组织并签署自律公约的大都为业内信用水平较高、注意打造品牌的P2P贷款平台, 自律组织的成立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平台更加规范化发展, 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加入自律组织的平台提供了潜在的信用认证。未来应当鼓励更多信誉良好、初具规模的P2P贷款平台加入行业协会中, 进一步发挥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网络信贷服务企业联盟等行业协会对于P2P贷款行业的引导性作用。

(二) 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

严格限制P2P进入门槛是从源头上降低风险的最重要的措施。也就是说预防成本比治疗成本低得多, 如果准入门槛低, 导致鱼龙混杂, 会给日后的监管造成非常大的难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定P2P准入门槛:第一, 设定最少注册资金。注册资金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表现, 注册资金越多实力越雄厚, 抗风险能力越强。比如稳做P2P行业龙头老大的陆金所, 注册资金就有8.37亿人民币。第二, 对高管人员和技术人员有相应的从业经验及道德要求。高管人员应该有超过3年的相关金融从业经历, 扎实的理论基础, 且无犯罪或不良信用等记录;平台应该有一定比例的技术人员应对病毒或者黑客的攻击, 将网络技术风险降到最低值。第三, 建立合格投资者标准。每个投资者的资金和风险偏好及承受能力是不一致的, 所以每个平台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 对投资人投资时的金融资产总额和自有资产总额作出要求, 并要求其提供相关的财产证明。对他们进行充分的风险教育, 切勿只讲收益不讲损失, 风险和收益总是并存的。

在退出机制方面, 监管部门应当制定P2P行业退出标准, 构筑良好的进出市场机制, 明确退出机制的各项指标, 包括资产的盈亏情况、转移渠道、客户详细情况等等。第一, 在定期对各平台进行排查后, 对于一些资质不够、风险大或遭到投诉的P2P公司进行行政或司法处置。第二, 在启动退出机制时, 可借鉴商业银行接管的做法, 即当P2P平台发生信用危机时, 由监管机构接管, 如一段时间后, P2P平台恢复为正常经营能力, 则终止接管, 如接管期限届满经营状况仍未见好转, 可以采取被合并或者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鉴于上述内容都可能涉密, 为防范信息的泄露传播, 需要对退出的行业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力求将损失降至最小。

(三) 监管账户资金安全

把资金交给银行或第三方托管是个有效且可行的办法, 避免P2P平台直接接触到资金、进而随意提取、甚至卷款跑路。同时也方便监管部门进行社会融资统计和监测分析, 为进一步的监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我们可以采取第三方支付与银行合作的方式, 即客户资金由银行存管, 支付公司承担资金通道, 这样既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又能降低运营成本。平台要披露的内容主要为借款人的个人信息、用途、还款期限及来源、信用档案及各种证明文件的审核状态等, 贷款人可根据披露的信息, 决定是否出借资金。一般情况下, 信息披露的程度越全, 越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但也越容易侵犯他人隐私权。

P2P网络技术探讨 第7篇

P2P技术即Peer to Peer, 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 是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是一种用户不经过中继设备自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在这种架构中, 每个节点的地位都相同, 不同PC用户之问, 不经过中继设备自接交换数据或服务, 它允许工Internet用户自接使用对方的文件, 每个人可以自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并进行文件的交换, 而不再像S/C或S/B那样先连接到网络服务器上, 再进行浏览与下载, 消除了服务器这个中间环节, 改变了工Internet上现在的以大型网络为中心的状态, 使网络中的信息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上各点 (pc单机) 均匀分布, Internet上的“内容”, 开始中心向“边缘”移动。P2P让人们通过互联网自接交互, 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高效、自接共享和交互, 随着P2P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P2P技术正在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2 定义

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 称为对等联网或点对点技术。它是一种网络模型, 在网络中各节点是对等的具有相同责任和能力并协同完成任务。对等点之间通过直接互联共享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存储资源甚至高速缓存资源等, 无需依赖集中式服务器资源就可以完成。

Intel将P2P计算定义为“通过系统间的直接交换所达成的计算机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这些资源与服务包括信息交换、处理器时钟、缓存和磁盘空间等。IBM则给P2P赋子了更广阔的定义, 把它看成是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的系统, 并具有若干特性。

3 P2P技术原理

P2P应用软件卡要有:文件分发软件, 如Bit Torrent, eMule;语音服务软件, 如Skypeb;流媒体软件, 如PPLive。目前, P2P应用并没有统一的网络协议标准, 种类多、形式多样, 其体系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展。

3.1 P2P的体系结构

P2P应用按照它的体系结构, 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P2P应用的是集中控制;第二代P2P是一种完全的无中心的分布式网络;第三代P2P是一种混合式的体系结构, 同时具备前两代体系结构高效性和容错性的优点。

3.2 P2P的网络组织结构

P2P网络的组织结构是P2P体系结构的具体实现。P2P网络在本质上是无结构、无集中控制的分布式系统, y点通过自组织的Overlay网络 (覆盖层网络) 来实现文件分发、流媒体以及语音等服务。Overlay网络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有结构和无结构两种。有结构的P2P Overly网络是指Overlay的网络拓扑相对固定, 内容的存放也相对有序, 通常使用分布式哈希表来实现, 文件存放的位置由文件的唯一标识符决定;无结构的Overlay网络则通过一些松散的规则组织在一起, 其文件的存放也表现出很大随机性。

4 P2P的应用

P2P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等计算

对等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思想在广域网上的延伸, 目的是将网络上的CPU资源共享, 把网络中众多的暂时不用的计算能力联结起来, 用以执行以往需要超级计算机来完成的任务。在对等计算中, 大型的计算任务被分解成很多个小的分片, 分别分配给网络中的节点独立执行。许多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行业都可从对等计算中获得优势, 如天气预测、动画制作、基因组的研究等。

4.2 协同工作

协同工作是指多用户之间利用网络中的协同计算平台互相协同来完成计算任务, 共享信息资源等。通过采用P2P技术, 个人和组织可以随时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在线、非在线的协同应用环境。协同应用一般包括:实时通信、聊天室、文件共享、语音通信等基本功能。除了这此基本功能, 用户之间还可以共享面板、协同写作、视频会议等。

4.3 文件共享

P2P模式下, 用户可以从任何一个在线网友的计算机中直接下载。典型的有BT.eMule、迅雷等软件, 用户群非常庞大。

4.4 P2P流媒体技术

采用P2P技术, 用户可以根据他们的网络状态和设备能力与一个或几个用户建立连接来分享数据, 这种连接能减少服务器的负担和提高每个用户的视频质量。媒体数据分散传输给每个用户, 再通过用户间的连接, 每个用户就可以得到合在一起的媒体数据。即使每个用户与服务器的连接带宽是有限的, 应用P2P技术, 每个用户依然可以通过流媒体系统享受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 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流媒体带宽不足的问题, 典型的有PPLive、PPStream、OOLive等软件。

4.5 P2P搜索技术

随着Internet的强势发展, 网上庞大的数字化信息和人们获取所需信息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依赖于各类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搜索信息, 集中式搜索引擎虽然搜索较快, 但不能保证搜索范围的深度和结果的时效性, 只能搜索到20%~30%的网络资源。P2P技术使用户能够深度搜索文档, 而且无需通过Web服务器, 也可以不受信息文档格式和宿主设备的限制, 可达到传统目录式搜索引擎无可比拟的深度。

4.6 电子商务

基于P2P技术的直接性和易扩展性, 该模式很适用于用户之间的商品交换。目前主要可用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集市、广告行销、IP电话、购物行为分析等。

4.7 即时通行软件

两个或多个用户使用文字、语音或文件进行交流, 快速直接, 易于同非PC网络设各 (如PDA) 建立通信, 而且它不依赖设备即可辨别用户。利用P2P技术可以弱化甚至摆脱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 通信更接近非互联网通信模式, 典型的有MSN、QQ、Skype等软件。

5 目前P2P技术存在的问题

5.1 版权问题

多数消费领域的P2P服务都将不可避免地和知识产权发生冲突, 尽管目前Gnutella, Kazaa等P2P共享软件宣传其骨干服务器上并没有存储任何涉及产权保护的内容备份, 而仅仅是保存了各个内容在互联网上的存储索引。但可以肯定的是, P2P共享软件的繁荣加速了盗版媒体的产生, 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如何更加合法合理地应用这些共享软件, 是每一个提供文件共享服务的P2P公司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5.2 恶意代码的传播将更快、更隐蔽、更难以控制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深入发展, 计算机病毒对信息安全的威胁日益增加。特别是在P2P环境下, 方便的共享和快速的选路机制, 为某些网络病毒提供了更好的入侵机会。此外, 由于参与P2P网络的节点数量非常大, 网络中逻辑相邻的节点, 地理位置可能相隔很远, 每个节点防御病毒的能力又不同, 因此通过P2P系统传播的病毒, 波及范围大, 覆盖面广, 造成的损失也会很大。

5.3 网络带宽问题

P2P文件共享和下载给用户带来了很大便利。然而, 随着大多数用户利用P2P网络在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 这将大量吞噬网络带宽。P2P下载流量占用带宽接入的大量资源, 被许多ISP视为洪水猛兽。据统计, 在一些地方, inlternet超过70%以上的流量被P2P相关应用占据, 很多公司和学校不得不封杀P2P端口来阻止这种视频、音频文件传输。这样的下载流量在有时会影响某些用户正常使用Web, Email以及视频点播等业务。

5.4 安全问题

P2P网络系统的开发, 除了涉及传统的安全性领域, 如身份识别认证、授权、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 还要受到诸如法律等技术以外的因素制约。

6 P2P技术的未来发展展望

P2P技术发展中, 论人们感到更多的是其局限性, 但是, 其应用又具有相当价值。单从P2P的技术角度出发, 去推测它的发展, 我们就会始终被局限在现有的网络架构里面。

由于IPV4的地址已经即将分配完毕。没有足够的IP地址为所有的电脑分配全球唯一的IP标识, 因此不得不采用NAT等技术进行地址的翻译和转发。虽然通过端口映射等技术手段在NAT上实现内部电脑与Internet上电脑的间接4_联也是可行的, 但P2P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直接和便捷的4_联方式。由于P2P技术是基于IPV6协议的, 而IPV6的地址分配量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在这样一个以为地球上的每一粒砂子分配一个IP地址的环境里, 每一台电脑甚至每一个灯泡和开关都可以拥有IP地址。

P2P非常强调一个词:Serverless。Serverless的提出意味着P2P技术将Internet服务提供方式划分为3种即完全基于Server (Serverbased) ;少量借助Server (withServer) ;完全脱离Server (non Server) 。P2P主要而向后两种情况。完全脱离Server方式是P2P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P2P技术最终的日标。这种方式完全不需要Server的存在。所有Peer都是平等的, 在P2P网络中所有的资源按照某种规则共享, 同时任何Peer可以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加入到某个P2P网络群体中。而这一切都根本不需要Server的配合和支持, 当然works better with server。然而, 目前IM软件还是基于C/S模型设计的。用户的帐号、好友列表等信息都保存在Server上。甚至用户有时发出的消息也需要Server帮助转发。如果服务商的Server坏掉了或者正在检修, 许多功能就会在一定时间内无法使用。很明显, P2P应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IPv6系统的实现。

7 结束语

P2P的火爆程度已经带动了网络中不少软件的蓬勃发展, 另外, 由于P2P流媒体传播正处于发展阶段, 所以各品牌间的恶性竞争也是时有发生。希望不远的将来, 在美好的P2P时代, 我们都能在P2P网络中简单、愉快、安全地进行各种计算活动, 一起感受P2P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的体验。

摘要:P2P技术和应用是日前Internet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P2P让人们通过互联网自接交互, 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高效、有接共享和交互, 随着P2P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P2P技术正在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关键词:P2P,P2P文件共享业务,P2P应用软件

参考文献

[1]陈健华, 黄道颖.计算机对等网络P2P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2]刑长明, 刘方爱.基于P2P的网格资源发现机制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6 (8) .

P2P网络电视 第8篇

IPTV(网络电视)是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都高度重视的宽带视频业务,其特点是利用宽带IP网络,以电视机加机顶盒或计算机作为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包括视频节目、通信、游戏等在内的多种交互式多媒体服务,并提供点播、直播、时移等灵活的收视方式。除了将电视机作为传统的电视终端使用外,还可利用电视机作为多媒体通信终端来开展丰富的多媒体增值业务,如网页浏览、网络游戏、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电子商务、三重播放业务等,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IPTV业务是通信、IT、广电及娱乐业务的综合,是传统电信运营商实现向综合信息服务商和宽带服务商转型的重要手段。

目前的IPTV系统大多采用传统的服务器/客户端(C/S)模式来提供服务。在该模式下,同一时刻服务器所能支持的客户端访问数量受到自身处理能力和服务器所在网络吞吐能力的限制,随着节点的不断增加,服务器的负载就越来越重,很容易形成系统的瓶颈。P2P技术为IPTV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在网络性能方面,P2P的优点在于它是基于互联网的对等架构,可以大大改善资源的流量分布,解决网络拥塞和带宽的瓶颈问题,减缓存储服务器的响应压力。在通信方式上,基于P2P的系统由于peer之间的协作,具有高度的容错性和非常好的可扩展性,可以快速对数据进行发布和资源的聚合,数据传输的即时性和成本都具有C/S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 P2P技术简介

P2P(Peer-to-Peer)技术又称为对等计算,是建立在网络应用层上的一种特殊的分布式系统,每一个对等节点都可以通过各自的路由相互通信。传统的互联网主要的应用方式是C/S模式,在这种网络模式下整个网络是由独立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组成的,两者在功能上有着明确分工。服务器为每一个用户提供独立的资源和服务,当用户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服务器端得贷款资源就会枯竭,从而无法响应用户的需求,形成系统瓶颈。而在P2P模式中,系统降低了对服务器的依赖性,一些P2P系统甚至不需要服务器,用户可以不经过服务器和其他用户进行连接。在P2P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既是系统服务的使用者,又为系统中的其它节点提供服务。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既可以作为客户端向其它节点请求服务,同时也可以作为服务器端为其它节点提供服务,从而有效的利用分布在终端计算机上的边缘性网络资源,以降低对中央服务器资源的消耗需求。

P2P计算并不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或思想,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最初就是将计算机对等相连共享资源,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协议也是对等的。IBM为P2P下了如下定义:系统依存于边缘化(非中央式服务器)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不是从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C/S模式和P2P模式的对比如图1所示。

P2P技术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中心点:网络中的资源和服务分散在所有结点上,每一个对等点具有相同的地位,既可以请求服务也可以提供服务,同时扮演着C/S模式中的服务器和客户端两个角色,无须集中的服务器群组,避免了可能的瓶颈。

2)健壮性和可扩展性强:在传统的C/S模式中,系统能够容纳的用户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主要受服务器的资源限制,一旦服务器发生异常就会影响到所有用户的使用。而在P2P网络中,系统的资源和服务较均匀的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因此部分结点或网络遭到破坏对其它部分的影响很小,整个系统仍能正常运行。在扩展性方面,随着用户的加入,虽然系统服务的增加,但是P2P系统整体的资源和服务能力也在同步地扩充,始终能较容易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整个体系是全分布的,不存在中心点和瓶颈。从理论上说,P2P系统的可扩展性几乎可以认为是无限的。

3)高性能/价格比:优良的处理性能是P2P技术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个人计算机处理能力、存储能力以及接入带宽等都有了大幅提升。P2P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分散在互联网中的大量普通结点,从而以更低成本实现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共享。

4)负载均衡:P2P网络环境下由于每个节点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机,减少了对传统C/S结构服务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的要求,同时因为资源分布在多个节点,更好的实现了整个网络的负载均衡。

3 P2P技术在IPTV中的应用

3.1 IPTV的工作原理

IPTV利用IP宽带网络,以“电视机+机顶盒”为主要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互动多媒体服务的宽带增值业务。其工作原理与基于互联网的电话服务VoIP相似,它把呼叫分为数据包,通过互联网发送,然后在另一端进行复原。其过程与多数数据传输过程大致相同。首先是编码,即对原始的电视信号数据进行编码,转化成适合Internet传输的数据形式;然后通过互联网传送,最后解码通过电脑或是电视播放。但因为所传输的数据是视频和同步的声音,如果效果达到普通的电视效果每秒24帧甚至是DVD效果,显然所要求的传输速度是非常高的。

IPTV能提供点播、广播/自播、视频通信、短信/彩信、信息服务、游戏等业务。IPTV技术是一项系统技术,主要包括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流媒体传送技术、宽带接入网络技术、IP机顶盒技术等。IPTV的特点主要包括:

1)采用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用户可以得到高质量(DVD水平)的数字媒体服务;

2)用户可有极其广泛的自山度,随意选择宽带IP网上各网站提供的视频节目;

3)实现媒体提供者和媒体消费者的实质性互动。IPTV能根据用户的选择配置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可视IP电话、DVD/VCD播放、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游戏、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等。

从层次结构上分析,一个典型的IPTV系统主要包含支撑层、业务层、网络承载层和终端层等部分,如图2所示。支撑层主要完成IPTV用户的管理认证授权以及系统设备的管理。业务层主要是为IPTV提供多种多样的多媒体交互业务,如视频点播业务,体育自播业务等;网络承载层主要是IPTV的物理介质,要求带宽比较大,最好支持组播,并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具体又可分为接入网、汇聚网和核心网三个部分。终端层则表示IPTV的最终用户,他们通过网络承载层进行不同方式的网络接入服务,并在PC或者配介机顶盒的TVSet上观看电视节目。

3.2 P2P-IPTV体系结构

在传统的基于C/S模式的IPTV系统中,服务器端的带宽往往成为限制系统服务能力的“瓶颈”,通过CDN服务方式和组播方式虽然可适当提高系统的服务能力,但成本较高,也不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而在P2P网络中,各节点主机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机,相互共享资源,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基于P2P模式的IPTV系统利用P2P网络的优点,整个系统的服务能力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图3所示是一个基于P2P模式的IPTV体系结构,其中的SuperPeer(超级节点)是在1个用户组内负责维护组内成员信息及各成员所拥有资源信息的用户,它作为信息搜索中心,收集和反馈某一区域内多个对等点的信息,同时还负责响应和转发用户的查询请求,1个组内只有1个超级节点,超级节点一般由性能较高的计算机担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Peer(普通节点)相对性能较弱,它既向其他用户索取媒体文件片段,也向其他用户提供自己拥有的媒体文件片段。每个SuperPeer记录本域中所有Peer的索引信息,每个SuperPeer既服务于本域中的Peer的资源请求,同时也服务于来自其他SuperPeer的资源请求。

图3中,节点A发送一个请求给本域内的超级节点,超级节点返回拥有所查询片段的本组用户的地址及相关信息,如节点B的地址及相关信息,于是节点A从节点B直接下载所需资源,普通节点首先在本域内进行搜索,只有在查询结果不充分的时候,再通过本域的SuperPeer与其他SuperPeer进行信息交互,这样可以减少系统中需要远距离交互的对等点数目,做到检索尽可能少的对等点就能够满足尽可能多的请求,以降低每一检索过程在网络中产生的总负载量。

4 P2P技术应用于IPTV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P2P在技术上解决了Internet带宽永远不足、发布搜索困难等问题,非常适合于Internet上的音乐、视频及文件搜索和点播以及软件、电了杂志发布等业务,但由于P2P应用是一种分散的、自发的行为,P2P技术存在着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较差两方面的问题。

4.1 安全性

P2P网络中大量的交互在用户之间完成,欺骗、伪装相对比较容易。从安全角度考虑,系统有必要记录下参与交互的双方用户的身份,当发生危及系统安全的事件时,追究相关用户的责任。

为此,首先需引入认证机制,在客户登入P2P网络时,鉴定其身份的合法性,用户注册时,服务器向用户颁发一个以服务器私钥签名的证书,证书中包括用户名与公钥等信息。下次用户登录时不仅提供用户名与密码,还会提供服务器签名的证书,更加保证了用户身份的安全;其次用户双方交换信息前也需要互相认证对方的身份。

4.2 可管理性

传统P2P网络是一种自治的网络,节点加入、退出P2P网络,注册、搜索、请求资源都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的参与。这一方面降低了组网的成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答理的难度,P2P网络的运营者很难管理整个网络和单个节点。

在IPTV业务中应用时,则必须要解决P2P网络可答理性差的问题,为此,可以考虑在网络的关键部位布置一定的中心服务器,负责网络的答理工作,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木,但是必须要在成本和可管理性两者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

5 结束语

P2P技术发展IPTV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所研究的基于超级节点的P2P-IPTV体系结构可以使得IPTV业务的广播和转播等门槛得到降低,可以让史多用户参与并使自制的多媒体内容得到基于全球覆盖的共享和分发,同时还可以节约电信运营商之问的对接流量,减少网络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宗勇.基于P2P技术的IPTV服务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

[2]候自强.P2PIPTV技术进展[J].中兴通信技术,2006(3).

[3]何宝宏.IPTV与P2P技术结合将更具可扩展性[N].中国电子报,2007.

P2P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第9篇

关键词:P2P,网络安全

近年来, P2P技术成为互联网技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由于P2P技术可以简单有效地解决在互联网上大规模复制文件的问题, 所以自从问世以来, 发展迅速惊人。如今P2P技术已成为一个覆盖于基础数据网络之上的承载平台, 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应用类型, 从最初的MP3音乐共享扩展到文件共享、流媒体、VoIP、IPTV、IM、协同计算等多个领域[1~2]。

但随着P2P应用的普及, P2P技术给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带宽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在消耗大部分的网络带宽资源的同时, 也给互联网带来新的网络安全的问题, 这将直接影响网络运营商的决策、运营及管理, 也影响着其他互联网用户的应用体验。

1 P2P网络概述

P2P网络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模式, 简单来说, 就是在P2P方式下, 每个对等实体 (Peer) 既是服务的提供者, 又是服务的享用者, P2P把一个文件分成多个片段, 每个用户都可以从多个其他用户处下载不同的片段, 同时也把自已已有的片段提供给其他用户下载。

P2P改变了网络“内容”所在的位置, 使其从“中心”走向“边缘”, 也就是说内容不再存在于主要的服务器上, 而是存在于所有用户的PC机上。P2P使得用户的PC机不再是被动的客户端, 而成为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双重特征的设备。

2 P2P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P2P技术应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3]。由于P2P网络的自组性、开放性和匿名性, 传统的对于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在P2P网络中并不适用。因此, P2P网络中的安全性变差,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安全漏洞

安全漏洞是P2P网络安全中存在最大的问题, P2P技术本来可以为客户提供便利、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方式, 但同样可以给病毒及其他不安全信息的传播开辟新的路径。

造成P2P网络中安全漏洞有三种情况:防火墙漏洞、网关漏洞和软件本身漏洞。大多P2P软件需要打开特定的端口来实现网络的互联, 而往往能够绕过防火墙, 进而使防火墙产生漏洞;P2P技术的实现尚未完善, 因此, P2P软件本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 为病毒的传播提供通道。

2.2 信用问题

P2P网络的资源是系统中客户的自发行为, 但是系统缺乏对这些资源共享的管理, 即便在网络中借助服务器实现目录作用, 但是无法有效的检验每个共享资源的正确性。信用问题[4]不仅仅局限与此, 有些资源的共享者可能会因为特定的目的, 在资源中加入其他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是病毒、木马、广告或者其他一些垃圾信息。而如果没有使用这些资源, 或者这些资源的问题没有暴露, 就可能实现资源共享者的目的, 例如以一些资源为媒介, 借助网络中的漏洞, 实现远程控制;再有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免费下载资源者, 这类用户往往只是下载资源, 而不上传资源, 长期下去, 只会形成网络中资源的枯竭。虽然这是非技术性的因素, 但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中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价。

因此, 在P2P网络中建立信用评估机制将会有利于保证网络中的资源丰富, 对网络客户机的安全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数字版权问题

目前, P2P网络中绝大多数的资源都存在版权问题[5], 很多人也因为这个原因, 担心P2P的发展前途。在P2P网络中, 软件可以在大范围内迅速的被复制, 这就对网络中软件作者的版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P2P的软件开发商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防范, 较为常见的如在线激活, 注册, 数字许可证等多种方式, 这是新的网络环境下对于数字版权的保护, 并且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除了技术手段外, 加强人们对于数字版权的意识, 并且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加以维护, 会对网络中的版权保护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

3 未来P2P安全研究的重点

3.1 建立P2P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在P2P的应用中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安全需求。由于缺乏集中的安全管理机制和认证机构, P2P网络中遍布于不同物理地点的各个网络节点很难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缺乏信任的内容源、服务源、对等节点、应用等, 给各种攻击、病毒等提供了滋生的平台。因此, 信任关系对于分布式系统的安全是尤为重要。P2P技术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取决于它能否在网络节点之间建立可靠的信任关系, 防治恶意的攻击。

3.2 数字版权保护管理DRM (Digital RightsManagement)

数字版权问题一直是P2P发展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如何在技术层面支持合法文件的分发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保证合法的、具有权限的用户对数字媒体内容 (如数字图像、音频、视频等) 正常使用的同时, 保护数字媒体创作者和拥有者的版权, 并根据版权信息获得合法收益, 而且在版权受到侵害时能够鉴别数字信息的版权归属及版权信息的真伪。这就要求在不影响现有P2P共享软件性能的前提下,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实现。该问题也是下一代P2P共享软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3 P2P节点之间的通信安全

P2P对等节点之间的通信安全问题比较复杂, 主要包括节点之间的双向认证、节点通过认证之后的访问权限、认证的节点之间建立安全隧道和信息的安全传输等问题。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采用安全隧道 (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安全隧道) , 结合数据加密、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技术来解决信息安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 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安全等问题。

4 结语

P2P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应用开发模式, 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而各对等节点之问的通信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P2P网络涉及到的带宽问题、安全问题和网络版权问题, 也将随着网络带宽的合理使用、用户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有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健全, 而逐渐得到控制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宝旭, 李雪莹, 于传松.对等网技术及应用概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18:1~3, 12.

[2]赵士伟, 卓力, 王素玉.面向P2P的视频流实时传输技术研究进展[J].测控技术, 2008, 27 (5) :1~4.

[3]罗金玲, 刘罗仁.对等网络P2P系统安全问题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7, 7:20~21, 75.

[4]田英.基于信任介绍的P2P安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18:1553, 1556.

p2p网络贷款发展现状和前景 第10篇

把可贷款人群的数量和范围无限扩大是p2p网络贷款最大的特点。我国国内第一个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拍拍贷,自此p2p网络贷款在我国发展迅速,我国小额贷款的空白被迅速填补。P2p网络贷款在为我国的借贷市场带来繁荣和活力的同时,也由于其行业管理不规范和相关法律不完善等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一片热议和质疑。

国内p2p网络贷款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直到2007年才将网络借贷的相关概念引入国内,此后p2p网络贷款在我国迅猛发展起来,其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以信用借贷为主的发展初期。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于2007年在上海成立,引起了敢于尝试互联网投资的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对p2p网络借贷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很多敢于冒险的投资者开始创办p2p网络借贷平台。在网络借贷平台发展初期,由于创业人员绝大多数只是精通互联网,缺乏民间借贷的有关经验以及金融操作的相关经验,所以他们以信用借贷为主,对平台上借款人的个人资料进行审核后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由授信额度确定借款标。

以地域借款为主的扩张期。在第二阶段,尝试创办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创业者一般同时具有民间线下放贷的经验和互联网技术,网络借贷平台开始发生变化。这一阶段的创业者拥有民间借贷的经验,懂得民间借贷的风险,在吸取前一阶段创建平台的教训的基础上,开始采用线上融资线下放贷的借贷模式,以本地借款人为主,实地考察借款人的资金用途、还款来源以及抵押物等,降低借贷的风险。

以自融高息为主的风险爆发期。第三阶段,网络借贷系统模板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国内各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很多人从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看到了商机,导致网络平台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他们用高利吸引追求高息的投资人,平台通过网络融资后偿还银行贷款、发放民间高利贷或投资自营项目。这种自融高息的做法,加大了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开始爆发提现危机,很多平台倒闭。

以规范监管为主的政策调整期。在第四阶段,国家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很多对互联网金融领域感兴趣而又担心政策风险的企业家加入创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队伍,互联网借贷平台发展迅猛。

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现状

平台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增长迅速。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困难的现状给网络借贷这一新兴的金融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自2007年在我国上海创立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以来,网络贷款在我国发展迅猛,涌现出很多网贷新锐,网络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多,交易金额也随之不断增多。

平台线上与线下业务相结合,模式逐步多样化,理财渠道不断拓宽。今年来,随着p2p网络借贷的迅猛发展,借贷平台开始把线上和线下的业务结合起来,模式趋于多样化,例如,线上模式中的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线下模式。在无担保模式中,网络借贷平台只是承担中介的职责,帮助借贷双方制定交易规则并提供交易平台,不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主要靠收取中介服务费用来盈利;在有担保模式中,网络贷款平台不仅需要为借款人的资金安全作出担保,还要加强对贷后资金的管理,担任着双重的角色;对于线下模式,网络在这种模式中是一种广告渠道。线下模式对借贷双方都有要求,容易发展为非法集资。

平台质量参差不齐。虽然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数量在急剧增长,但是很多借贷平台也宣布了倒闭,还出现了很多诈骗平台。我国目前尚未成立相关的监管部门来对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监管,再加上该行业没有对从业者相关的资格认证,导致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呈现出自由和无序的状态。此外,由于网络贷款公司的业务量规模较小,大部分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资金托管服务,这就为一些诈骗平台提供了可乘之机。另外,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网络借贷平台并实现规模化发展,是很高的资金支持的,市场开发需要成本,交易需要成本,建立信誉也需要成本,再加上较高的经营成本和激烈的行业竞争,很多平台由于没有尽快把付出转为盈利而面临倒闭的局面。

p2p得到商业银行和政府的关注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方向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青睐,即使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着很多发展混乱的现象,商业银行和政府开始关注和参与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这对推动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大作用。

我国p2p网络贷款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很多诈骗事件仍在现实生活中上演,难以有效防范个人的信用风险。再加上p2p网络贷款是在网上进行的,对借款人的真实身份和信用状况更加难以确定,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2p网络贷款的发展;我国缺少有关p2p网络贷款的法律规定,很多p2p网络贷款公司在做一些非法的事情,例如“秒标”,为了吸引投资者而人为地虚构一些超短期限并且高收益的借款项目,还有很多网络借贷平台的创始人利用平台的资金来为自己的项目进行融资,这些都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系统风险,监管层必须加以警惕;借款人的成本也比较高,很多小型生产经营和商业活动的收益承担不起如此高昂的成本;随着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不断发展,若相关的监管没有跟上,会给很多钓鱼网站提供可乘之机,他们发布虚假的网络贷款信息,然后利用交公证费和先付利息等手段行骗,因此,若想使p2p网络贷款发展壮大,保障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真实性以及借款人的信息安全,是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促进我国p2p网络贷款发展的建议

要促进我国p2p网络贷款的发展,首先,要对个人征信体系进行完善,采用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的同时,允许各类民营资本参与到征信系统的建设中来,建立健全个人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完备的个人征信业监管框架,结合p2p网络借贷的特点制定出对借款人的评级标准;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发挥网民的力量,对网络贷款中出现的违约现象进行披露,形成严惩失信者的市场环境和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再次,让p2p网络信贷服务商承担一部分信用风险,若平台只提供中介职能,风险只由贷款人独自承担,会限制贷款人群的数量和范围;政府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在法律框架内加强对p2p运营商的监管,谨慎对待那些通过网络平台吸收公众资金进行集合投资的模式,加强监管,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另外,还要降低高信用等级借款人的利率,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实现财务独立和自由。

展望

虽然现阶段我国国内的p2p网络贷款平台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政府和银行的关注和参与,体现金融领域创新意识的网贷平台,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满足了小额贷款市场的需求,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值得关注和尝试,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下,未来必将健康茁壮地成长。

论P2P平台社会网络属性 第11篇

金融机构的信贷类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关系型信贷,由于借款人与金融机构关系密切,金融机构了解借款人内部信息,进而发生的信贷关系;一种是正常流程信贷,即金融机构根据正规流程对借款人发放的贷款。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使得网络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传统金融中介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因为许多交易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完成。随着P2P市场的发展,有关传统信用中介是否会消失的争论此起彼伏。Gartner公司2008年预测,在未来若干年后,以P2P平台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信贷平台会占据世界零售信贷市场以及理财规划市场10%左右的份额。Bruene(2007)预测,到2017年,美国P2P借款总量将达到100亿美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存在样本选择偏差,相对于传统信贷市场我们确实无法完整说明P2P平台是否促进了信贷的可获得性。平台借款人可能本身就是自身信用水平低、被传统金融机构拒绝的借款人。Agarwal和Hauswald(2008)认为小企业主会进行自我选择,主动进入P2P平台借款,因此无法直接比较小企业主在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借款成本。

以P2P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的社会属性,使得金融的普惠性更为突出。P2P平台将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纳入复杂的、充满信息不对称的金融体系中。人的社会属性与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性的叠加使得P2P平台的社交网络性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属性的角度研究P2P平台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P2P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人的相貌特征与平台借款成功率和利率的关系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人的相貌特征是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被关注的主要外在特征。人的相貌在金融交易中是通过增加相互信任度来影响最终交易结果的。在信贷市场中,个人外表特征与个人信用水平密切相关(Stein,2002)。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会根据陌生人的长相来形成对其的最初印象。社会学家认为,人的长相可以预测其未来的行为结果。Rivina(2008)指出,借款人的相貌和外表是否显得可信度高、是否超重以及借款人照片效果如何都会影响借款人是否成功获得资金。Rivina(2008)认为借款人外表特征对借款成功率影响很大,比如在同等条件下,相貌平平的借款人要比仪表出众的借款人的借款利率高146个基点。Rivina(2008)测算表明,借款人提供自身较好的照片能够提高融资成功概率0.7个百分点,降低利率达到82个基点;如果是女性借款人或者借款人照片显得信用可靠,则成功融资概率会分别提高1.37个百分点和1.69个百分点;如果一个人超重,成功融资概率会提高5.2个百分点;照片戴领带以及发一张家庭合影对融资成功率和借款利率没有影响,但发工作场景照片有助于降低利率。

借款人的相貌、照片和自我描述也会影响贷款人的决策。Herzenstein等(2008)研究了2008年6月Prosper平台5000笔贷款的数据,发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长相会影响借款是否成功。Rivina(2008)使用2007年3月12日~2007年4月16日Prosper平台12000笔贷款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相更好的借款人会更加容易获得贷款,成本也更低。贷款人之所以如此在意借款人这些“软”信息,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软”信息所传递的信息与还款能力密切相关。比如在同等条件下,相貌好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会更高,因此还款能力会更强(Hamermesh和Biddle,1998)。同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更偏好于将相貌好与更可信、社交技巧更强、健康和更有竞争力联系起来,而不管事实如何。

三、P2P平台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团体信贷模式

P2P市场存在去中介化效应。对于市场来讲,中介的作用在于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主要体现在:第一,提供交易完成服务;第二,提供专业知识服务;第三,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可交易性。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买卖双方接触更为容易。即使交易比较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互联网仍然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的直接完成,从而导致了传统交易中介地位的降低。因此许多学者预测,P2P借贷市场会威胁传统金融中介的生存,借贷市场会出现去中介化,但现实并非如此。Sarkar,Butler和Steinfield(1998)以及Hagel和Singer(1999)在互联网与金融融合之初就指出,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会产生新的中介形式。P2P市场给新型中介的产生创造了机会。尽管在P2P市场上信贷关系可以直接发生,但新型中介也一定会出现。这种新型中介形式可以称之为“信贷团体(Groups)”。

贷款人不断地从市场学习的机制是P2P平台不断降低自身交易成本的有效机制。如果每个人都在不断从市场中学习,则会出现Ray(2006)指出的预测金融市场会产生非常准确的信息,即这些准确的信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Malone等(2009)认为,集体的猜测在信息无法清晰获得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最优的结果。Golub和Jackson(2010)指出,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集体的思维也会与个人具有相同之处。他们进一步指出,由于P2P平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借款人信息难以获得,投资者的专业性有限,因此P2P平台的经营环境符合上述集体决策的场景。

P2P信贷交易市场中,金融中介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并发挥作用,尤其会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改善借款人的信用状态,进而给借款人带来价值。P2P市场中的新型信用中介的主要贡献在于审查借款人。授权审查借款人有助于借款人成功融资,因为新型金融中介所给出的信用评论会向市场发出信号,表明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同时如果该中介也对该借款人发生竞标行为,则更有助于降低借款人的利率水平。

P2P平台是沟通借款人与贷款人的桥梁。P2P平台的交易者大多数是个人,机构借款人占比相对较少。在P2P平台上,信贷交易发生在使用虚拟名称的个体之间,因此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一定存在信息不对称。且P2P平台借款人往往不提供抵押品,贷款人面临的违约风险极高。尽管是匿名交易,P2P平台还是会列示出借款人的相关信息。贷款人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虽然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一致性值得怀疑,但仍然有助于贷款人的决策。同时平台一般要求借款人提供其自身背景、家庭资产负债状况以及贷款使用用途等信息。这些“软”信息是人为要求的,其准确性也需要验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有动机粉饰自身的信用水平。

为了降低借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贷款人必须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进行甄别。即使在P2P网站中发布大量有关借款人个人信用信息的指标,但贷款人如何运用这些指标得出正确的信用水平评估,对其来讲仍是一个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P2P市场仍然需要一个中介来评估和缓释信用风险。一个好的做法就是,所有借款人都可以申请加入某个团体。团体的负责人负责制定入团标准,管理该团体成员的行为。在P2P借贷市场中,会存在大量的这类团体,每个团体就是一个小的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同事、朋友、同学,甚至是有共同爱好的人。此团体能够降低信用风险的核心机制是:当人们属于某一团体时,其行为方式会更有责任,要为团体内其他成员考虑,从而其有动机最大限度地降低违约率。团体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团体中每个人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估。在此团体内,成员相互说明各自的收入状况,可以将无法对外界公开的信息汇报给团体负责人,团体负责人运用这些无法公开的信息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公正的评估。团体负责人甚至可以与团体中借款人的雇主确认该成员的准确收入,以便评估信用风险。

团体负责人对成员信用水平的评估是非常消耗时间的,对每个成员往往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做尽职调查。但形成团体并成为负责人也有其内在的激励机制。内部的机制在于奉献所得到的心理享受,或者从领导一个团体中可以维持一种社会关系。外部激励在于经济上的激励,最典型的就是对团体负责人给予奖励。自从2007年9月12日起,Prosper平台就允许各团体负责人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而借款人向团体负责人披露其信息的主要动机在于低成本得到资金支持,团体负责人要监督借款人的还款过程。一旦某借款人违约,Prosper平台会通知此团体负责人,由其负责催促还款,或者进入集体还款环节(Community payments),由此团队成员对该借款人进行一些资金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团体负责人是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中介。虽然P2P平台降低了传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地位,但无数团体负责人却成了新的信息中介。团体负责人承担了润滑资金流转的作用,其机制就是提供信息担保,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并监督还款流程。

四、以团体负责人为代表的新型金融中介的价值

中介的作用主要是解决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P2P市场会产生多个中介,借款人应该关注这些中介的声誉,因为声誉代表着借款人信用评估的水平。虽然对于借款人来说会存在中介费用,但可以通过降低借款利率的方式进行弥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使得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很大局限性。许多贷款人同时监督一个借款人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同时也会存在免费搭车的问题。作为“委派的监督者(Delegated monitors)”,Diamond(1984)认为金融中介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P2P市场中,由于许多贷款人向同一借款人发放贷款,贷款人又面对着无数的借款人需求,因此贷款人需要中介帮助识别借款人没有公开的私人信息,帮助评估信用风险和确定借款利率。此项工作费时耗力,因此需要团体负责人作为中介处理本团体中借款人的私人信息并向市场提供。此种中介形式的存在实现了信息提供的规模效应。由于借款人往往不愿意向公开的借贷市场提供太多的私人信息,因此需要中介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后再提供给市场,即此类型中介的存在有助于信息的分享(Bhat tacharya和Chiesa,1995)。

形成团体给借款人带来的好处如下:

第一,属于某一团体的借款人的借款利率会更低。在金融市场中,借款人可自愿披露私人信息。当借款人属于某一团体时,借款人可以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向团体负责人提供私人信息,由此避免私人信息大量外泄。团体负责人则根据借款人提供的这些“软”信息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并将这些信息保存下来。当形成团体时,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会更为准确,因此借款利率会更低。此外,团体负责人不仅仅负责贷前信用风险评估,还要负责贷款还款监督,尤其是当多个贷款人贷款给一个借款人的时候。一旦借款人违约,Prosper平台会通知此团体负责人,由其负责催促还款,或者进入集体还款环节(Community payments),由此团体成员对该借款人进行一些资金支持,即形成了共同保险机制。总之,团体负责人降低了贷款人的信用风险,因此借款人的利率应该会更低。

第二,团体负责人推荐借款人或者参与对某一借款人竞标与借款利率高低密切相关。由于存在有关借款人信用水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贷款人使用的是公开的信号评估信用风险,而可观测的相关行为往往是主要的信号来源。在P2P市场中,团体负责人的推荐应该是关于借款人信用等级的重要信号。因此借款人有动机向团体负责人提供足够多的“软”信息,以争取获得团体负责人的推荐。而这种推荐行为会被市场中的贷款人认为是信用等级高的标志。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对团体负责人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是存在怀疑的。因此,当团体负责人参与了其推荐的借款人的竞标,则市场应该认为团体负责人的推荐是可信的。所以,团体负责人参与竞标的行为会降低其推荐的借款人的借款利率。

第三,声誉水平高的团体有助于降低借款利率。为了有效解决团体评估的误差,P2P市场需要根据团体负责人对借款人评估的准确度给这些团体设定等级,以代表其声誉。等级代表了某个团体的还款表现,如果某个成员违约,就会降低团体等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团体的等级有助于约束个体的行为。同时此等级也代表了该团体负责人对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度。团体声誉机制有助于防止团体成员与团体负责人形成共谋,从而避免借款人通过贿赂团体负责人来获取团体负责人的推荐和竞标。此机制有助于增加团体负责人行为的可信度,从而有助于降低借款利率。

第四,从属于大型团体有助于降低借款利率。当决定加入某个团体时,借款人需要决定到底加入哪个规模的团体。从关系信贷理论来看,规模小的团体成员之间关系更亲密,可能更有助于团体负责人了解每一个借款人。然而在P2P市场中,借款人会更偏好于大型团体,因为大型团体交易机会多,获取资金会更加容易。大型团体中信息共享充分,成员内的互相监督会增加成员的还款意愿。Armendariz de Aghion(1999)认为,团体规模越大,相互之间的监督作用就越强。在团体形式中,相互之间监督机制的加强有以下几个原因:成员的背景基本相同,比如属于同一家公司的雇员、同一个区域、同一所学校或爱好相同等。基于这些建立的一个社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存在Besley和Coate(1995)提出的社会制裁威慑。某人如果违约,大家会承担,此时个人债务会演变成集体债务,因此不仅仅是团体负责人会有或有负债。这些优势会被贷款人察觉,反应在借款利率的降低上。

五、总结

互联网金融形态的产生给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变革,但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无论是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还是在传统金融的服务中,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都会影响交易的顺利进行。以P2P平台为代表的新型借贷形式会将更为广泛的人群纳入金融交易中,而传统金融中介的信息处理作用将不再适合互联网金融业态。因此P2P平台需要靠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网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风险。在此市场中,不仅人的相貌会成为决定借款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的其他社会关系也会影响借款的成功率和借款成本。团体信贷模式则是适应该潮流而产生的P2P平台缓释信用风险的主要模式,其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此每个人为了维护这种社会关系会最大限度地提供准确信息,降低借款成本和违约率。实践也表明,P2P平台此种运营模式能够缓解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P2P平台发展也应积极借鉴此模式,从而使得更多群众享受到现代金融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摘要:随着P2P平台参与者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将成为维持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P2P市场中,人的相貌都会成为决定借款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团体信贷模式则是适应P2P平台发展而出现的缓释信用风险的主要模式,其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此每个人为了维护这种社会关系会最大限度地提供准确的信息,降低借款成本和违约率。

关键词:P2P平台,团体信贷,社会网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