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精选10篇)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1篇
烟草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内在品质、物理特性、化学成分、香吃味、安全性等方面。多年来, 烟叶质量评价主要通过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来进行, 这样就导致了在烟草质量评价时出现主观差异, 而且由于评吸花费较大, 时间较长, 给烟叶质量评定的准确性和涉及范围带来一定困难。根据国外经验, 我国提出了以烟叶和烟制品的化学指标来评定烟叶及烟制品的质量, 但是烟草的质量并不取决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化学成分绝对量的多少, 而在于一系列有关物质的相对比例及彼此间的协调关系。烟草化学成分指标众多, 关系复杂[3], 据Roberts报道, 烟叶和烟气中化学成分的总数达5 868种, 其中烟叶专有的成分1 872种, 烟叶和烟气共有的成分1 172种[4], 这给烟叶质量评价带来了较大困难。
近年来, 有不少学者已经把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运用到烟草的质量评价中来, 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烟叶的数十个化学指标进行分析, 使得到的数据更有代表性。归纳起来主要有灰色关联度、灰色聚类以及灰色局势分析, 通过实践检验, 证明灰色系统理论在烟草的质量评价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横断学科。他的基本原理是从“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的“小样本”中对“部分”已知信息进行有价值的提取、挖掘, 从而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控制。
1.1 灰色关联度法
灰色关联度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
参考数列X0 (k) 与比较数列Xi (k) 进行关联度计算, 步骤如下:
(1) 数据均值化。计算公式如下:
(2) 求各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系数, 公式如下:
(3) 根据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 公式如下:
(4) 通过比较关联度的大小对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系进行说明, 关联度越大, 说明与参考数列的关联性越好;反之, 与参考数列的关联性越差。
1.2 灰色聚类分析
灰色聚类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个体的多种特性的观察值, 将聚类对象按几个灰类进行归纳, 以判断该聚类对象属于哪一类。而灰色关联聚类是根据聚类指标之间灰色绝对关联度进行聚类的数学方法。其聚类方法基本步骤如下:
(1) 数据均值化。公式如下:
(2) 始点零化象。公式如下:
(3) 得到如下矩阵:
(4) 对其求|Si|、|Sj|、|Sj-Si|, 公式如下:
(5) 对其求灰色绝对关联度及列灰色绝对关联矩阵。公式如下:
得其关联矩阵如下:
(6) 根据实际问题的实际需要, 确定临界值λ (0λ1) , 然后根据λ进行聚类, 在灰色绝对关联矩阵中, 挑出大于等于λ值的项。这些项中, 取标号最小的指标作为各类的代表, 凡与该标号有关的项所代表的对象, 即为同一类型。
1.3 灰色局势决策
灰色决策是指系统中明显含有灰元的决策以及着眼于灰色系统所作的决策。可以把烟草质量作为一个事件, 对事件的处理 (质量评价) 称之为对策。然后根据事件与对策的二元组合成的局势进行决策称之为灰色局势决策。灰色局势决策分析基本步骤如下:
(1) 指定灰色事件与对策。
(2) 构造灰色局势。
(3) 确定灰色目标, 并赋予各目标权重值。
(4) 计算各目标局势效果测度矩阵。计算公式如下:
上限效果测度:
下限效果测度:
适中效果测度:, x0表示指标的适中值。
(5) 将灰色目标加权向量乘以各目标效果测度矩阵, 得到加权效果测度矩阵。
(6) 构造综合效果测度矩阵, 并根据综合效果测度寻找最优局势, 综合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7) 根据烟草质量评价的专业知识对数据作出符合专业意义的解释。
2 灰色系统理论在烟草质量评价上的应用
2.1 灰色关联度在烟草质量评价上的应用
烟草的质量指标包括外观质量、内在品质、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安全性。烟草质量评价不可能对所有的目标进行测度, 并且在进行全面的检测时一些项目的检测本身就不明确, 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清楚。加之烟草的评吸都是以感官评价为主, 大大增加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客观评价是严重的挑战。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以化学指标作为烟草评定的新标准, 但感官质量与化学指标之间的联系也不太明确。
胡建军等[5]在研究烟叶主要化学指标与其感官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时指出:蛋白质、总氮、烟碱等化学指标与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和余味等感官质量指标呈明显负相关, 而与劲头、浓度等呈明显正相关;糖碱比、总糖等化学指标与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和余味等感官质量指标呈明显正相关, 而与劲头、浓度等呈明显负相关。同时也说明了总氮、烟碱含量是较为重要的化学指标, 其中, 总氮含量对香气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烟碱含量对劲头的影响最为显著。文章还指出对糖碱比等反映烤烟质量的品质指标的认识不够全面, 其中一些质量观念需要修正。谭仲夏等[6]也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结果基本相同。李东亮等[7]在对烤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中香气指标的灰色优势分析研究指出:应用灰色优势分析对烤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香气的关系进行分析, 可以找到与感官质量香气关系最密切的一组化学成分指标, 简化化学成分评价指标, 同时也找到影响烟叶感官质量香气的一组关键指标, 对解决烟叶质量评价中评价指标众多、难以确定影响感官质量的关键指标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邱坤等[8]对不同基因类型烤烟内在品质与香气质和香气量灰色关联分析时指出:与烟叶香气质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总氮、烟碱、蛋白质、总糖、还原糖, 其次是钾、施木克值、氯、糖碱比和钾氯比;与香气量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总氮、蛋白质、烟碱、总糖、钾, 其次是施木克值、还原糖、氯、糖碱比和钾氯比。邓小华等[9]通过对烤烟质量与焦油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对烤烟危害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烤烟质量不同, 评价指标对焦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外观质量评价指标中的成熟度、物理特性评价指标中的叶片厚度、化学成分评价指标中的烟碱及评吸质量评价指标中的燃烧性, 是对焦油影响最大的因素。同时文章也说明灰色关联分析在烟叶质量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灰色关联度是一种比较好的分析相关性的方法, 在烟草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在分析烟叶质量不同组分的相关性上具有较好的潜力。
2.2 灰色聚类分析在烟草质量评价上的应用
烟草的评价指标众多, 并且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 难以掌握全部信息。指标众多增加了烟叶品质分析和质量综合评价的难度, 而且对烟叶化学成分适宜区域的确定、叶组配方和烟叶原料的选择都造成了较大困难。采用灰色聚类分析可以对烟叶中化学成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确定同时聚类, 简化了化学成分指标分析。李东亮等[10]在对烤烟化学成分指标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时得到这样的结果:当聚类临界值为0.8时, 烤烟的14个常规化学指标可被聚为5类, 总氮、糖碱比、氮碱比、氯、总挥发性酸可以分别作为每类的代表;当临界值为0.7时, 化学成分指标被聚为酸性和碱性两大类, 糖碱比和氮碱比为代表性指标。与系统聚类相比, 灰色关联聚类比其他聚类更具有合理性。李东亮等在《烤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中香气指标的灰色优势分析》中, 也对烤烟的化学成分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 简化了检测工作的复杂性, 取得了较好效果。灰色聚类分析解决了烟草质量评价中化学成分指标繁多及各指标之间信息众多关系复杂的问题, 简化了化学成分指标分析, 为简化烟草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与其他聚类相比较, 也证明灰色关联聚类是一种更优的聚类方法。
2.3 灰色局势分析在烟草质量评价上的应用
烟草的质量优劣归根结底取决于基因型的好坏, 在此基础上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风格特色, 不同的基因型是其特色形成的基础, 基因型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风格特色的优劣。灰色局势分析可以对基因型的优劣进行评价, 选出优良的基因型。刘艳霞等[11]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烤烟品种综合评估, 通过试验对河南省豫西旱地烤烟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参考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相吻合。灰色局势分析应用到烟草质量评价可以很好的选出适宜本地区最好的烟草基因型, 也可以应用到为不同烟草基因型选出最适宜的地区, 烟草基因型与适宜地区的局势间接地影响烟叶质量及其可用性, 因此灰色局势分析可在烟草质量评价上进行合理应用。
3 展望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 本身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应用于烟草质量评价中的灰色方法只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部分, 以后会有更多地灰色方法应用于烟草质量评价或其他方面。例如近年来, 有人用灰色模型及灰色预测方法对烟草的产量进行了预测, 也有人对未来几年的烟制品的销售量进行预测, 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目前来看灰色系统理论正在与其他的数学分析方法相合, 在分析不确定信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例如灰色系统理论与粗糙集的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与神经网络的结合等。灰色系统理论越完善, 烟草质量评价客观性就越高, 评价就越接近真实值。烟草的质量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 在这个集合内的许多信息不能完整地显示, 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正是基于信息不充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挖掘、对灰色信息的“白化”, 使整个系统更为明朗, 使决策者能够掌握更高质量、更为准确的信息, 作出准确的判断。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到烟草质量评价上, 使烟草质量评价更为规范、科学, 事实证明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烟草质量评价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雷铁栓, 郭瑞林, 王新海, 等.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 1996.
[2]刘思峰, 郭天榜, 党耀国, 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韩富根.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4]ROBERTS D L.Natural Tobacco Flavor[J].Rec Adv Tob Sci, 1988 (14) :49-81.
[5]胡建军, 马明, 李耀光, 等.烟叶主要化学指标与其感官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烟草科技, 2001 (3) :3-7.
[6]谭仲夏, 秦西云.烟叶主要化学指标与其感官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4 (4) :67-72.
[7]李东亮, 周学政, 戴亚, 等.烤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中香气指标的灰色优势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 :378-382.
[8]邱坤, 王可, 付继钢, 等.不同基因类型烤烟内在品质与香气质和香气量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2) :146-148.
[9]邓小华, 周冀衡, 李晓志, 等.烤烟质量与焦油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 (6) :850-854.
[10]李东亮, 许自成.烤烟化学成分指标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4) :411-414.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2篇
运输外部性理论及其在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一、关于运输业的外部性 在10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关于外部性的.概念不仅没有统一反而存在散化的趋势,人们的观点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外部性与内部性的界限是多样化的,物理界限(以“账户”为界)和观念界限(以“市场机制”为界)混合存在,从而导致外部性边界也是不确定的.与一般外部性概念的不一致局面相似,运输业外部性的研究主要有以经济实体即运输产品供给者(运输企业)为界、以系统即运输业交易活动为界和以运输业活动中的个体为界三种主要观点,当然以上各种观点也大多同时倾向于以“市场机制”为界划分运输业的内部性和外部性.
作 者:张洪涛 李红昌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 刊 名: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TECHNICAL ECONOMY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 关键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公园景观;综合评价;应用
公园景观是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决定着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加强对公园景观设计的质量保证是重要关键,可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相应的景观评价指标针对公园景观展开综合性的评定。通常条件下,在景观建设前,要对方案予以评估,建成后的效果也要接受评定,可充分发挥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实现园林景观价值的良好发挥。构建指标体系,强化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与应用,以提高公园景观建设水平。
一、公园景观的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公园景观的设计与施工,其不仅仅在于对装饰性的追求,其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功能强大,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建设内容。为了彰显公园景观的强大功能,应运用相应的方式,建立相应的指标来对景观的功能、效果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是保证公园景观功能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公园植物景观的评价不尽相同,其综合评价方法不外乎针对植物类型、群落、美学特征、生态功能等要素进行评定,对景观元素的存在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估。在我国,针对景观评价方面方法包括AHP法和灰色关联度法、AHP法和SBE法等[1],备受我国各城市的青睐。例如,在北方的哈尔滨,其将景观评价的重点放在景观视觉效果与景观功能方面,在生态型方面涉及较少,不同的地区评定的指标不同,但万象不离其中,结合多种定量评价指标,针对公园园林景观展开综合性的评定。在本文中,以哈尔滨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就公园景观进行了分析与应用。
二、公园景观的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1.调查与评价
1.1资料调查。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应先选取所要调查的样地,本文以哈尔滨靖宇公园景观为例,该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为450-600mm。在本文中,以靖宇公园为调查对象,针对公园景观的植物配置类型、景观种类、高度、草本层、噪音情况等要素进行数据调查,分别记录相关的数据。选择的样地大小面积为30m×30m,这对每个样地都要对以上几种要素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进行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评价。
1.2调查数据分析。经过调查了解到,该公园景观的相关数据,了解到植物景观的类型、群落分布、草本层、乔灌木等的种类情况以及分布情况。
通过对公园景观类型的分析,应强调对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利用Margalel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这三个指标来进行评定[2],其评定的内容与标准为植物景观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分布情况,然后进行生物多样性指标的计算。在计算过程中,Margalel的指数是D=(S-1)/lnN[3],在此公式中,S代表公园植物群落中的总数量,N代表调查的个体总数;所运用的Shannon-Wiener指数是H1=-∑PilnPi,在本公式中,Pi=Ni/N;而Pielou指数是E=H/Hmax,在本公式中,H是所求得的实际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Hmax代表最大指数。
在噪音调查方面,为了充分调查公园景观建设的功能效果,针对其降噪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通多对噪声值、受植物影响导致噪音降低的降低度,通过降低度与零点时噪音值的比例分析来进行噪音情况的分析与计算。
在净化空气方面,公园景观的设计旨在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可以通过测试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来对空气质量进行确认,借助“CI”值进行计算与分析,该数据是空气质量评价系数,可以通过检测负离子浓度与正离子浓度进行空气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1.3建立评价指标。通过对该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评价,经过相关专家的协商,分别就公园景观植物群落中乔灌木的数量比例、降噪效果、质量净化程度、景观的生态功能设定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设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保证公园景观设计的规范性与功能性。通过对各项数据、信息的分析,可制定出综合评价指标,是利用评价因子与权重值来进行综合评价公式的设定,其指数计算的公式A=∑ni-1FiXi。在该计算公式中,A是单个景观的综合评价指数,Fi是指权重值,而Xi则是代表定量或评分值[4]。
2.结果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以哈尔滨靖宇公园为例进行分析,了解到若评分处在4.8-8.0,其平均值为6.79,通过对数据的调查,处在6.1-7.8的有22个群落,在总数中占到将近80%。可见,该公园的整体景观设计较好,通过对其在景观类型、物种多样性、降噪效果和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等情况的分析,该公园的景观功能发挥相对较好,即具有一定的装饰性效果,也存在一定的空气净化与降噪效果,只是其还有待提升,生态功能还有待加强,以加强公园景观建设水平,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公园景观设计效果的充分发挥,应加强对公园景观的评价力度,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对公园中的植物景观、景观的美学性、生态功能等进行综合性的评定,以促进公园景观功能效用的全面发挥。公园景观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立与应用,借助相关数据进行评判,能够促使园林绿化部门予以重视,进而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进而不断的提高公园景观功能效应。
参考文献:
[1]芦建国,李舒仪.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139-142.
[2]唐丽红,马明睿,韩华,王昊彬,由文辉.上海市景观水体水生植物现状及配置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3,03:563-570.
[3]徐新洲,薛建辉.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美感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02:213-216.
[4]单建萍,胡海辉,王圣霖,武正阳.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790-796.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项目评价,评价方法论,评价方法
项目评价方法论是在项目评价中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等的综合。项目评价理论是由项目评价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项目评价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对项目评价方法论及其理论的演进进行分析, 追溯项目评价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 可以为深入研究项目评价问题提供借鉴;为进一步明确评价研究角度提供理论依据;为确定项目评价的研究问题提供理论铺垫。
1 东西方项目评价方法论演进
项目评价方法论是一种思想体系, 其实质就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将众多的项目评价方法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追溯项目评价方法论发展历程, 可以从整体上明确项目评价发展的指导思想, 找出在指导思想范畴内存在的问题, 从而在总体上把握项目评价的方法。东西方评价方法论发展历程迥异, 这对于评价方法论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1 西方评价方法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的评价方法论主要应用于商业、工业、政府或社会组织的评价, Bruscaglion提出组织理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方法的独立、机理互补和不同方法的集成[1]。同样, 评价理论的发展也可以概括为类似三个阶段。
(1) 方法独立阶段
在方法独立阶段, 评价理论有四种模型:目标模型、系统资源模型、多行动者模型和文化模型。其中, 以前三种模型的应用较为常见。与之相比, 文化模型虽然在组织领域有所应用, 但到目前为止, 仍未成为被广为接受的评价形式。
评价理论中的模型都有各自的产生与发展时期, 其对应的主要评价过程也各不相同。这四种模型的主要区别还体现在组织效能的定义上, 如表1所示。
(2) 机理互补阶段:总体系统干预 (Total System Intervention, TSI) 方法[2,3,4,5,6]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对于这些方法而言, 如何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成为了困扰系统领域和评价领域的难题。为解决该问题, Jackson和Keys提出了一种系统方法论分类方式系统方法论系统 (System of Systems Methodologies, SOSM) 。该方式的发展标志着系统方法论从早期的方法独立阶段过渡到了机理互补阶段。
SOSM是问题背景的一个理想类型的分组方式, 基于以下两维:系统复杂性范围从简单到复杂;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致、多元和强制。经过组合, 便形成问题背景的一个六单元的网络结构, 如表2所示。
不同的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 因而有着不同的应用背景, 评价领域急需从早期的方法独立阶段向机理互补阶段进行过渡。20世纪80年代以来, 评价领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使评价方法论能应用于它们最适合的背景。最近, 对于寻找评价元方法论 (Meta-methodology) 的发展趋势是总体系统干预 (TSI) , 促进评价方法论之间选择的合适方式。TSI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阶段:创新、选择、实施。
创新阶段的任务是使用系统比喻来选择目标、关键问题和问题的重点;选择阶段的任务是基于第一阶段所显示的问题, 选择一个合适的基于系统的干预方法论, 通过分析评价方法论关于系统复杂性和系统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假设, Flood和Jackson向SOSM的网络结构中加入问题解决方法论, 在总结观点时通过比喻形成SOSM, 据此对评价方法论进行分类[2,3,4,5,6], 如表3所示;实施阶段的任务是按照特定的变化提出关于行动方案的建议。
TSI有益于在一个给定的背景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方法论, 描述了一种机理互补方法, 该方法不亚于任何一个目前存在于评价背景中可以使用的方法。
(3) 方法集成阶段:混合方法并交叉变量
随着评价环境日趋复杂, 仅采用单个评价方法完成评价工作已经不能支持新的评价实践, Bruscaglion推荐了两个方法集成的策略:①使用系统功能分析来促进组织功能动力学的判断;使用社会结构分析来处理小组冲突问题;使用心理分析来提供对人们之间关系的洞察。②研究由某种方法所观察到的现象, 这种方法使用的变量通常与另外的变量相互联系。
无论把哪一种方法应用到现实组织中, 都必须完全理解后才能正确地运用。这既需要完全理解每一种方法论, 而且需要完全理解在不同条件下其约束和限制条件。
西方评价方法论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方法的独立、机理互补和不同方法的集成阶段虽然确实使得评价方法论更加完善, 而且很多环节考虑地非常细致, 对于指导项目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但究其根本, 却仍然只是评价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并未将整个评价活动从系统角度研究方法体系。
1.2 东方评价方法论分析
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通俗易懂的名词, 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系统工程界才开始使用上述三个名词, 代表学者有:钱学森、许国志[7,8], 许国志进一步提到论“事理”。20世纪80年代, 顾基发教授根据自身实践工作中的经验, 提出将“物理”、“事理”和“人理”相结合的设想。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东方方法论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Wuli-Shili-Renli, WSR) , 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 日本著名系统和控制论专家椹木义一和他的学生提出了西那雅卡 (Shinayakana) 系统方法论, 这是一种柔性方法, 在定量建模过程中加入了定性方法, 或称既硬又软的方法, 已被用于解决环境问题[9]。
WRS作为一个系统方法论, 试图结合古代中国的思想观点, 尤其是新儒家思想和当代系统科学的成就, 以便为从业者提供一个以改进东方系统研究和实践为目的的操作系统指南。由于该方法论是在东方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以东方的哲学观为指导, 因而将其称为“东方的评价方法论”。
在评价中使用WSR方法论并将评价工作分为物理、事理、人理三个阶段。其根本的优点在于, 采用此方法可以很好地指导评价工作者系统地、逻辑地去思考整个评价问题, 确保不遗漏任何有可能引起重要后果的部分;在评价中合理地考虑并处理好人理关系, 可以更有利于评价工作的顺利完成, 并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
中国的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出现, 从根本上弥补了评价缺少系统性这一致命问题, 从而使得项目评价活动可以更加的完满。将东、西方方法论有机结合, 以东方方法论作为战略指导, 西方方法论作为战术指导是构建项目评价方法体系的最佳理论指导。
2 项目评价理论演进分析
项目评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至今已经经历了170多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共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
18301930年产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标志是法国工程师杜皮特提出的消费者剩余和公共工程的社会效益的概念。
19301968年的传统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的发展应用阶段, 主要特点是传统成本效益分析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由美国进入到欧洲和发展中国家, 应用的领域也由传统的水利公共工程领域扩展到工业、农业和其它经济部门。
1968年至今, 新方法的产生与应用阶段, 以1968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提出的项目评价方法为标志, 该方法也称为“现代费用效用分析”。
2.1 项目评价的初级阶段[10,11,12]
富兰克林是历史上运用“费用效用分析”对项目进行评价的第一人。1844年法国工程师杜皮特发表了题为《公共工程项目效用的度量》的论文, 首先提出了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 并且采用几何图形表示了它的涵义。根据消费者剩余的观点, 他提出了公共工程的社会效益的概念, 他认为公共项目的最小社会效益等于项目净产出乘以产品市场价格。这个最小社会效益与消费者剩余就构成了公共项目的评价准则。
2.2 项目评价的发展应用阶段[13,14,15]
二战期间及战后, 在凯恩斯理论影响下, 政府实行福利政策, 大力增加公共开支, 对许多医疗、文化、教育、卫生、水利等社会福利设施和公共工程项目进行投资。社会福利和公共工程项目是以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 所以, 此时项目评价的基本目标就不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了, 项目中费用与效益的涵义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这样, 项目费用效用的分析与计量, 在项目评价中所处的地位逐渐凸现出来, 从而促进了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随着各国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经验不断增加, 以及人们对于生活改善的要求不断增加, 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需求日益强烈, 而且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作用确实在不断增强。同时, 经济学家也逐渐关心社会效用、生产和消费水平、资源配置、社会福利等问题, 这样福利经济学应运而生。福利经济学为项目评价提供了基本概念、原理、福利标准和一般性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模式、社会效用理论、边际分析以及帕累托最优准则成为项目“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石。公共服务和投资项目的增加, 项目的“成本效益”的衡量及分析日渐重要, 这就促使了项目评价理论基础和实践程序的发展, 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方法论。
二战后, 许多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它们大都采用宏观调控、集中计划和公共投资等手段, 促进经济发展。为了保证和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益, 这些国家项目所需的评价受到本国和援助国的广泛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项目评价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在这些国家, 为了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政策和计划就必须从项目实施开始, 因此发展经济学便成为发展中国家项目评价的理论依据, 而且项目评价成为发展经济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3新方法的产生与应用阶段[16,17,18,19,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项目评价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新方法首先由经济合作组织 (OECD) 在1968年出版的《工业项目手册》中提出, 197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发表的项目评估指南也提出了新方法。此后在1980年, OECD出版《工业项目评估手册》一书, 提出以项目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作为判断项目的价值标准。围绕“新方法论”的讨论, 许多经济学家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研究都探索了不同的项目评价方法。
在我国, 项目评价真正发展起来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后, 我国开始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 把可行性研究正式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该阶段开始引进和使用西方国家的项目评价方法, 并结合国情开展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如1987年10月, 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1988年8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布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1993年4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二版) 》和2006年7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三版) 》, 构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项目评价标准和规范。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过程中, 人们发现工业化对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于是分析投资项目对国家 (地区) 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与影响的社会评价应运而生, 它用于分析评价项目的建设与实施, 对收入、就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和影响。
1992年, 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 指出社会发展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对项目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特别重视环境资源的价值, 而且从动态角度强调对它们永续利用, 代际公平等, 这是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所不曾涉及的。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中, 传统的资本或财富定义有所拓展, 除有形资本外, 还将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纳入到传统的资本之中。
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对于费用和效益的认识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认识到项目将对收入、就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子孙后代等方面产生效益和影响, 因此, 评价的内容不断增加, 但是“费用效用分析”的方法始终没变, 变化的只是费用和效用的内容而已, 图1描绘出了项目评价准则的发展过程。
3 项目评价方法应用前景
在项目评价开展的170多年中, 先后产生出多种项目综合评价方法并且被运用到项目评价具体实践中。项目综合评价方法如表4所示。这些方法在评价工作中显示了各自的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缺陷。
从19世纪末开始, 伴随着其他学科以及项目评价领域的快速发展, 项目综合评价方法广泛地出现而且被运用到了项目评价实践活动中。这些评价方法来自多个研究领域, 其中既包括从统计学角度出发的方法;也有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的方法;还包括从具体专业出发的方法。这种状况造成了项目评价方法依旧处于一种分散、零乱的状态, 不利于评价方法真正地推广。只有以项目为平台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评价方法、形成体系, 才能最终促进综合评价方法在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5篇
一、美国沃尔比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1、在确定好评价体系指标之后,确定评价标准值。其标准值是依据上市公司同行业、同一时期、同一指标而计算出的平均值。
2、计算本企业财务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将实际值与标准值相比,得出关系比率。其中:如果实际值/标准值<1,关系比率=实际值/标准值。如果实际值/标准值≥1,关系比率=1。
3、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系数。这一综合系数可作为综合评价财务状况的依据。各项比率的综合系数=各项指标的关系比率×重要性系数。
综合系数的合计数=∑各项比率的综合系数≤1。
4、按100分制对某一企业进行沃尔比重分析法综合评分,各项比率的得分=该比率综合系数×100,企业综合评分=综合系数合计×100,综合评价结果按a、b、c、d、e(或优、良、中、低、差)五档划分如下:
优(a):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
良(b):综合评价得分达到70-85分以上(含70分);
中(c):综合评价得分达到50-70分以上(含50分);
低(d):综合评价得分达到40-50分以上(含40分);
差(e):综合评价得分达到40分以下。
美国沃尔比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具体指标 重要性系数
(一)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 0.06
2、速动比率 0.05
(二)财务杠杆 1、资产负债率 0.06
2、已获利息倍数 0.05
(三)盈利能力 1、销售利润率 0.09
2、毛利率 0.05
(四)投资报酬率 1、总资产报酬率 0.08
2、股东权益报酬率 0.2
(五)经营效率 1、流动资产周转率 0.09
2、营业周期 0.09
(六)成长性 1、三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 0.09
2、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0.09
存量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范围分析 第6篇
存量, 也称容量, 是指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存量控制是指为不同的价格水平分配合适的产品数量, 它最早起源于航空业。为了适应不同的客户, 航空公司一般选择在销售初期出售折价票, 而在销售后期出售高价。因此, 航空公司需要决定多少张机票以折扣价销售, 多少张机票应预留给消费时间较晚的高价票顾客。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存量控制。存量控制就是利用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各种理论方法, 寻找一套方案, 以使航空公司的总体收益最大化。航空业的存量控制方法可以推广到有类似管理问题的行业:例如酒店的客房、剧院的座位、按订单生产制造领域等等。这些行业都有些共同的特性, 将在后面内容详细介绍。
(一) 决策变量
存量控制中常见的决策变量主要介绍以下两种:
1.预定限制:是指预先为每一个价格等级所规定的限额, 即该价格等级最多可以出售的产品数量。当出售的产品数量大于该预定限额时, 及关闭该价格等级。例如:某价格等价的产品的预定限制是20, 是指最多把20个单位的产品销售给这一价格等级的顾客, 一旦超过20, 该类型的顾客将被拒绝。
2.保护水平:是指为某一类或某一部分顾客需求预留的容量。例如某类客户的保护水平是20, 指至少要在总产品中为该类客户保留20个单位。而下面介绍的嵌套和非嵌套两类机制正是针对预定限制和保护水平所制定的控制策略。
(二) 控制机制
当同时需要满足两种不同客户的需求时, 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去把产品卖给低价客户而拒绝高价客户。为了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为两种客户预留的产品数量设定限制, 称为按比例分配, 也称为非嵌套机制;二是在销售的过程中, 因为客户是随机到来的, 会出现高价客户的产品已经售完, 而低价客户的产品还有剩余, 这时可以用低价格客户的预定限制来满足高价格客户, 称为嵌套控制机制。
1.非嵌套控制机制:非嵌套控制机制是指在开始销售之前就为每个等级的客户预留一定比例的产品, 即严格确定每种客户所对应产品的预定限制和保护水平。在非嵌套机制中, 保护水平和预定限制是想同的。例如现有总产品30个, 价格分为三个等级, 如使用嵌套控制机制, 等级1 (高价) 的客户产品的预定限制为12个单位, 等级2 (次高价) 的预定限制为10单位, 等级3 (低价) 的预定限制为8单位。每个价格等级一旦达到预定限制, 就立即停止销售。比如最高价格等级1, 其产品出售量达到12, 则以后该等级的订单就会被拒绝, 不管其他低价格等级是否存在产品剩余。
2.嵌套控制机制:嵌套控制机制是指较高价格等级的预定限制等于不高于高等级的所有产品的预定限制之和。即当最初给较高价格等级预留的量消耗完时, 如还有订单来, 可以使用原本预留给较低价格等级的产品。如上例中, 使用嵌套机制这时等级1产品的预定限制就不在为1 2个单位了, 因为一旦需求超过1 2个单位, 还可以使用预留给等级2和等级3的产品。这时等级1产品的预订限制为30, 与此类推等级2的预定限制为18, 等级3的预定限制是8。
嵌套机制中, 各等级的保护水平也会出现层次上的重叠。假设等级1是收益最高的等级, 等级2是收益次高的等级, 以此类推, 那么第i种等级的保护水平vi是指为等级i, i-1, , 1保留的容量。例如上面的例子中, 等级1的保护水平被设定为12 (即有12个单位的容量仅用于等级1的销售) , 等级1和等级2的保护水平是2 2, 等级1, 2, 3的保护水平是30.
保护水平和预订限制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bi=C-vi-1i=2, , n (1)
其中, C表示容量, bi表示i等级的预定限制, vi-1表示第i-1种等级的保护水平。显然, b1-vn=C
(三) 决策准则
决策准则是在销售过程中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停止销售的标准, 它包括两个方面:
(1) 是根据截止时间还是通过预定限制或是同时考虑两个因素来判断产品是否销售。
(2) 每次做的最优决策是否需要调整, 如果需要调整, 每次所依据的决策变量的数值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主要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决策准则。其中, bj表示第j级产品的最优预定限制, tj表示第j级产品的最优销售截止时间。
1.固定容量准则:b j为第j级产品的最优预定限制, 在销售期内不会因其他情况发生而发生变化, 且这个数量值是在销售之前就设置好的。一旦当第j级产品的销售量超过bj, 则停止对该产品的销售。
2.固定时间准则:这种准则对各级产品和服务数量没有限制, 而是在开始销售之前, 确定第j级产品的最优销售截止时间tj, 一旦到达或超过最优销售截止时间, 则关闭该级产品的销售。同样, tj在销售期内是固定的。
3.静态联合决策准则:在开始销售之前, 确定第j级产品或服务的最优决策规则 (bj, tj) , 根据这个规则来决定是否继续销售。这个销售规则在销售期内同样不会变化。
4.动态联合决策规则:这种规则跟静态联合决策准则有相似的地方, 同样是在开始决策之前决定最优规则 (b j, t j) 。但不同的是, 在销售期内, 将根据相关因素信息 (例如目前的订票情况, 竞争程度, 季节变化等影响需求的因素) 随时调整最优决策规则。
二、存量控制的应用范围分析
1、易逝性:即产品或服务时效性很强, 无法通过长时间的储存来保持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就是服务业, 例如航班起飞后没有卖出的座位, 在假期过后假期宾馆尚未卖出的房间, 都不再具有任何剩余价值在制造业中主要体现为按订单制造行业和库存成本较高的行业, 例如:按客户定制生产的运动服, 流行性饰品。
2、随机的需求和固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频繁波动, 或低于或高于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刚性的即可以理解为存量是固定的, 在短期内无法通过改变生产能力来适应需求情况。
3、高能力改变成本:如果要调整生产能力, 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为了满足随机波动的需求, 必须通过对产品和客户的有效管理来实施。
4、价格是强有力的杠杆:基于上一个因素, 经营者具有充分利用价格作用
的空间, 通过价格调控可以增加营业收入。通常价格的1%变化, 就会放大成为
总收入1 0%到2 0%的变化。多数情况是单价下降, 总收入上升或单价上升, 总收入下降。
5、可以细分的市场:产品的购买者, 可以根据对产品特性的需要或价格敏感程度的不同被细分为不同的群体。
6、产品或服务可以提前预订:通常是通过预订系统来完成的。一般预订系统综合了需求预测和需求控制技术。
三、总结
本文通过决策变量、控制机制、及决策机制详细介绍了存量控制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理论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 为存量控制的扩展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官振中.按订单生产型企业收益管理定价和能力分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31卷, 第四期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7篇
物流系统作为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和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使得物流系统的可靠性成为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快速、科学的确定物流系统的可靠性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对于物流系统的可靠性的评价问题的研究,无论从科学研究角度还是从企业管理角度,都具有迫切的需要。而从目前看,在理论上, 已经具有解决该类问题的技术和方法,但前提是物流系统的结构是确定的,同时其物流单元的可靠度是已知的。现实的情况是,不同的物流系统虽然结构有所不同,但其构成系统的物流单元是相似或相同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具有普适性的物流系统中常用的物流单元的评价模型以及评价方法,本文即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物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单元“人”的可靠性进行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物流系统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余小川、季建华等[1]在“物流系统可靠性及其优化”中讨论物流系统可靠度的度量,认为物流单元的可靠度是指物流单元在规定时间和规定条件下,提供的物流服务保持在一个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内的概率,提出物流单元( Logistics Unit) 的可靠度的度量方法。龙升照、黄端生等[2]在文献中给出了人的可靠性的定义,即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人无差错地完成规定的任务的能力。同时从连续作业和不连续作业两个方 面提出了 人的可靠 度模型。Halldorsson,Aastrup等[3]研究了物流系统的可靠性和影响物流系统可靠性的一些其他物流属性的方法和度量标准制,然而仅仅是对物流系统可靠性与物流系统其他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没有进行定量的研究。王磊[4]分析了物流搬运系统中物流单元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物流搬运系统可靠性的确定问题。
2基于模糊评价法和AHP的物流单元可靠性评价模型2.1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模糊综合评价法(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 ) 源于运筹学的模糊化处理,是对被评价的事物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特性和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对多个因素、多个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方案、人才、成果等由诸多因素影响的问题,而这些因素一般只能用模糊语言来描述,即具有“认知不确定”的特性,因此对其因素的综合以及结果,也要根据其影响因素的特征给出具有不同程度等级的模糊评价。模糊综合评价通过建立评价因素集、评判集,以及对评价因素进行综合处理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具有上述特征的问题的评价,将定性模糊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定量计算的评价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5,6]。
2.2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2.2.1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物流系统中,人作为重要的物流单元之一,其角色以及承担的任务种类繁多。从负责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到以具体业务操作为主的工人,都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因此在进行人的可靠性评价时,要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针对物流系统中工作内容对体力强度要求较大,又需要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如负责仓库的分拣、理货、搬运设备操作等工作的技术工人。这部分人员通常在其工作中的可靠性对于系统的效率指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前提下,根据调查分析本文最终确定三个一级指标和十一个二级指标,其指标体系见表1。
2.2.2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于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拟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7]。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该方法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并根据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元素相对重要性给以定量表示,并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全部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即权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价和决策。应用AHP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首先,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决策或评价的总目标,把各种影响系统总目标和对象的性质的因素罗列出来,并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层次系列化。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然后,对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 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2.3应用模糊评价法评价物流单元可靠性的基本思路
2. 3. 1构建评价因素论域与评价等级论域
评价因素论域,即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评价或评价者关注什么方面的内容,评价因素论域用因素集表示为U = { u1,u2, u3,…um} ,本文中因素集根据图1有:
U = { U1,U2,U3} = { 基本因素,综合因素,技术因素} , 其中
U1= { u11,u12,u13,u14,u15} = { 年龄,性别,反应速度,体力与耐力,家庭情况}
U2= { u21,u22,u23} = { 心理素质,责任心,文化程度}
U3= { u31,u32,u33} = { 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熟练程度}
评价等级论域,即就单个因素而言,评价者对被评价因素有什么样的判断或以什么方式表示评价结果,评价等级论域通常用评判集表示为 = { v1,v2,v3,…vn} ,本文根据对物流单元可靠性评价结果的常用描述,将评价等级论域设定为四个级别,即:
V = { v1,v2,v3,v4} = { 很可靠,可靠,一般可靠,不可靠} 。
2.3.2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首先确定某一因素ui在各评价集上的模糊向量,建立评价矩阵同时根据已经确定的权重建立一个模糊子集
进行模糊关系的合成,求解评判结果值。模糊关系的合成即确定的值,常用的综合模型有M( ·,+ ) 型和M( ∧,∨) 型,若已知模糊子集和各单因素评价所组成的矩阵R ,则被评价事物的综合评判结果为
3实例分析
设仓储管理系统中有一位负责出货的员工,该岗位工作强度较大,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体力,同时又要掌握相关的库存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经过长期考核,对该员工定性描述如下: 男性,年龄42岁,身体情况良好,做事比较细心且有耐心,高中文化水平,工作经验丰富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基础,工作效率一般。据此对该男性在工作中的可靠性应用以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做出评价。
3.1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根据以上图1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找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就一层的矩阵以及二层三个矩阵进行判断矩阵的打分( 见矩阵A,B1,B2,B3) ,然后应用yaaph软件进行特征向量的计算以及一致性的检验,得出其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
3.2人的可靠度的模糊评价
3.2.1隶属度标准的建立
在研究物流单元的可靠性中,影响因素多具有定性特征, 难以建立其隶属度函数,所以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定。本研究中将影响人的可靠度的因素对可靠度影响程度的大小程度定义为该因素的可靠度。本文只以年龄和性别为例,进行了说明,对于指标中的其他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方法相同,在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首先,关于年龄,因为年龄对人的影响很大,不同年龄段人的操作可靠性波动较大,结合物流仓储管理系统作业特点, 参考相关资料,将人员的年龄情况判断的隶属度函数如表2所示。对于性别情况,一般情况下,物流仓储系统出货作业中,除了要求技术因素,对于人员的体力要求也相对高一些, 所以定义男性的可靠程度要比女性的高一些。判断性别情况的隶属度函数如表3所示。
3.2.2人的可靠度的模糊评价
根据隶属度确定指导标准首先确定出单因素的隶属度向量,进而确定三个子因素集的评判矩阵,例如对于基本因素中的年龄因素,评判对象年龄为42岁,根据表2,其评判集可以确定为:
以此类推,可以确定出所有因素集的评判向量,进而可以确定评判矩阵,如下所示。
根据公式( 2) ,当确定了各因素集的权重以及评判矩阵后,可以对三个子因素集进行模糊评判,在这里选用M( ·, + ) 综合模型进行计算,最后结果为:
最后根据三个子因素的权重以及评级矩阵计算人的可靠性,选用与上面相同的综合模型,最后计算得:
进行归一化处理得:根据得到的模糊向量如果评价对象为多个,可以通过设立评价等级论域不同级别的值,对评价对象进行更为直观的比较,假设本文中四个级别相应地赋值100,80,50, 30,即评价尺度集为E = [100 80 50 30 ],则经过计算以上评级对象的最终评价结果为60。
4结论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8篇
Matin等人 (2005) 建立的评价系统理论 (Appraisal System) 是建立在Halliday (1985/2005) 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词汇语法框架。这个系统关注的是人际意义中语篇或说话人协商和表达特定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意识形态。“系统”是评价理论的中心, “评价”是焦点, 手段是“语言”。Thompson和Hunston (2000) 将评价理论的功能定位在表达发话者的观点, 建立双方的关系和构建语篇。
评价理论把评价资源分为三个次系统:级差系统、态度系统和介入系统, 它们又各自拥有子系统: (1) 态度系统的子系统是鉴别、评判和情感, 情感是态度系统的核心部分; (2) 级差系统的子系统是聚焦和语势, 它对评价系统的资源起到提升、降低、强化和弱化等作用; (3) 介入的子系统是言语的多声和单生。该系统认为几乎所有的语篇都是多声的对话的。所以,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的词汇, 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 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 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结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Martin&Rose 2003:23) ”。这一阐释性的系统描写、解释发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资源来评估、表示、建构语篇角色、调节人际关系, 传递主观判断, 以此来“拉拢”相同观点者, “疏离”不同观点者。评价作为较宽泛的术语, 指的是发话人或作者对所谈论事件或命题的态度、立场、观点和情感。这一理论试图描述态度、判断、情感回应等多种变量如何在话语中得到明确展现、间接隐含、或假设推论;同时也探究这种态度和判断的表达如何得到精心的驾驭, 以应对不同意见者的指责与挑战。
2 评价系统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2.1 对学术语篇的分析。
在评价系统理论的框架下对英语学术语篇进行分析的论文数量日渐增长, 其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李战子 (2001) 对学术语篇中的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进行了解读。唐丽萍 (2004) 和唐丽萍 (2005) 分别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对学术书评的语类结构和评价策略进行了分析。蒋婷 (2006) 基于语料库的视角讨论了学术英语中的情态模糊限制语。唐艺菲 (2007) 阐释了前言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王天华 (2007) 从评价系统的角度考察了学术书序中的人际定位。管淑红 (2008) 研究了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研究。刘鸽 (2008) 探讨了学术语篇中情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及其评价意义。
2.2 对新闻语篇的分析。
在评价系统理论框架下对新闻语篇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刘承宇 (2002) 对英语报刊语篇的评价系统进行了考察与批评性阅读。王振华 (2004) 在评价系统理论的框架下对硬新闻的态度系统进行了研究。胡坚 (2006) 对报刊新闻中的评价系统进行了跨文化研究。陈明瑶 (2007) 对新闻语篇态度资源的评价性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其翻译方法。李祥云 (2007) 对评价在英语新闻中的跨文化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马伟林 (2007) 对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评价系统进行了研究。陈晓燕 (2007) 对英汉社论语篇态度资源进行了对比分析。张雷 (2007) 对新闻报道语篇中的评价意义进行了研究。
2.3 对法律语篇的分析。
少量研究探讨了法律语篇中的评价资源。王振华 (2004)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法律语篇中的“自首”。张琛权 (2007) 探讨了评价理论在刑事判决理由与结果中的应用。张丽萍 (2007) 探究了法庭辩论中的评价资源与其实现手段。
结束语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9篇
本文主要探讨义素分析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 义素分析法可以清楚、深刻地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 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 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词语的意义。有些近义词虽然给学生反复讲, 但由于没有找到好的方法, 效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引入义素分析理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爱好-嗜好”是一组近义词, [爱好]=[+对某事物有兴趣+喜爱-不良习惯+程度轻], [嗜好]=[+对某事物有兴趣+喜爱+不良习惯 -程度轻], 通过义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词语有共同之处———[+对某事物有兴趣+喜爱], 也有不同之处, 前者是[–不良习惯+程度轻], 后者是[+不良习惯-程度轻]。又如“错误”与“缺点”有些学生经常混淆, 如果引入义素分析法, 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异, 错误=[+问题+不对+特征], 缺点= [+问题+不好+特征], 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两个词语差异的核心, 前者指“不对”, 后者指“不好”。又如下面这些近义词, 看-见-望、边疆-边境、取消-取缔、果断-武断、树-树木等。
[看]=[+用眼+向一定方向]、[见]=[+用眼+向一定方向+有结果]、[望]=[+用眼+向一定方向+往远方]
[边疆]=[地域+靠近国境+面积大]、[边境]=[地域 +靠近国境+面积小]
[取消]=[+不让继续存在+程度轻]、[取缔]=[+不让继续存在+程度重]
[果断]=[+做某事+干脆+褒义]、[武断]=[+做某事 +干脆+贬义]
[树]=[+木本植物+通称–总称]、[树木]=[+木本植物+ 通称+总称]
义素分析也适用于区别反义词。反义词以同一语义场的核心义素为前提, 其意义的对立是区别义素, 义素分析使反义词的同与异一目了然。如“鳏夫”与“寡妇”这两个词, 学生只对“寡妇”这个词比较熟悉, 对“鳏夫”这个词比较陌生, 如果引入义素分析法, 就可以比较简明地进行讲解。[鳏夫]=[+人+成年+ 丧偶+男性], [寡妇]=[+人+成年+丧偶+女性], 可见, “鳏夫”与“寡妇”都是指成年人丧偶, 所不同的是, “鳏夫”是指成年男性丧偶, “寡妇”是指成年女性丧偶, 这样通过义素分析, 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关键。可见, 利用义素分析来说明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既方便又简明, 有助于学生对词义的学习和掌握。
其次, 义素分析法有助于说明词语用法和组合能力, 便于学生组词造句。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勇气”与“勇敢”, 主要是没能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如果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这两个词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勇气]=[+不怕危险困难 +有胆量+有气魄+名词], [勇敢]=[+不怕危险困难+有胆量+形容词], 很明显, “勇气”是一个名词, “勇敢”是一个形容词。又如“拘泥”与“拘谨”也是一对近义词, [拘泥]=[+不知变通+受约束+充当动词], [拘谨]=[+不知变通+受约束+充当形容词], 可见, “拘泥”与“拘谨”虽然都是指“不知变通”与“受约束”, 但前者是一个动词, 而后者是一个形容词。又如“侵占”与“侵犯”, 乍看上去没什么区别, 实际上这两个词语的组合能力是不一样的, [侵占]=[+非法占有 + 损害他人-接抽象事物], [侵犯]=[+非法占有+损害他人+接抽象事物], 可见, “侵占”的是“非抽象事物”, “侵犯”的是“抽象事物”。又如“爱护”与“爱戴”, [爱护]=[+喜爱+拥护+与人或物搭配]、[爱戴] =[+喜爱+拥护+与人搭配], 其组配能力也不一样, “爱护”的可以是“人或物”, 而“爱戴”的只能是“人”。可见, 义素分析法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 提高写作水平。
再次, 义素分析法有助于准确地掌握词语的附加意义。词语的语汇意义是词语在语汇系统中的独立的意义, 一般分为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两大类。概念意义, 又称理性意义、指称意义等, 是人们对所指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认识。附加意义是词语所体现的各种联想意义或色彩意味。主要包括评价意义、语体意义等。通过义素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词语的评 价意义、语体意义。如“保护”与“庇护”的概念意义一样, 都是指“尽力照顾, 使不受伤害”, [保护]=[+ 尽力照顾+使不受伤害+褒义], [庇护]=[+尽力照顾+使不受伤害-褒义], 可见, 其评价意义不一样, 前者是一个褒义词, 后者是一个贬义词。又如“团结”与“勾结”的概念意义一样, 都是指“为着一定的目的结合”, [团结]=[+活动+结合+正义目的+褒义], [勾结]= [+活动+结合+邪恶目的+贬义], 可见, 其评价意义不一样, 前者是一个褒义词, 后者是一个贬义词。又如“月儿”、“月球”与“月亮”, 其概念意义都指“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 表面凹凸不平, 本身不发光, 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 三者的语体意义不同, 分别是口语、书面语、口语或书面语。
最后, 义素分析法还可以帮助分析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这里以比喻为例来说明义素分析法在分析修辞现象中的应用。所谓“比喻”其实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打比方。这种“相似点”在语义上的表 现也就是义项之间要有相同的义素, 这些相同的义素要么是能够分析出来的, 即显性的, 要么是隐性的。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 本体是“月光”, 喻体是“流水”。“月光”的概念义指“月亮的光线, 是由太阳光照到月亮上反射出来的”, “流水”的概念义指“流动的水”, 这时候有学生就会问老师不是说比喻句中的喻体要同本体具有相似性吗, 怎么看不出本体“月光”与喻体“流水”之间的相似性呢?这确实给老师提出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有些老师可能会从别的方面找答案, 但如果从义素分析的角度去讲解, 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月光: (概念意义:月亮的光线) (附加意义) [+接连不断][+银白色][+柔和]
流水: (概念意义:流动的水) (附加意义) [+接连不断][+银白色][+柔和]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月光”与“流水”的概念义素不同, 可见它们不是同类的, 但它们的附加义素相同, 可见它们又有相似之处。正是“月光”与“流水”在附加义素上的相似性, 使“月光”和“流水”构成了本体与喻体的关系。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第10篇
随着船舶通航密度的加大, 加上船舶状况和驾引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 在恶劣的通航环境中, 水上交通事故频发[1]。2001年我国管辖水域共发生水上运输船舶交通事故645起, 死亡490人, 沉船290艘, 直接经济损失16 472.3万元。2002年12月18日重庆长寿区下码头水域“宜盛”号船与“长运1”号发生碰撞事故造成8人死亡, 32人失踪;2003年6月19日的涪陵“6.19”特大水上交通事故, 失踪和死亡人数为53人。这些重特大的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事故本身。事故后如何客观、科学地分析, 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 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与事故发生息息相关的航道状况、通航密度、船舶技术以及人为因素千差万别, 错综复杂, 使得水上交通安全问题也超过了一般仅凭意识就可以理解的程度。如果能够重视事故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模型, 则可高效快捷地发现事故的新知识和规律, 有利于真正从事故中汲取教训
80年代波兰数学家Z.Pawlak提出的粗糙集理论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推广与应用, 它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的处理不精确、不准确、不完备的数据信息的数学工具, 能有效的分析和处理各种不完备信息[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属性频度的约简算法和改进的值约简算法的结合, 利用此方法对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 提取规则, 并加入了相应的支持度和置信度, 从而使决策结果具有更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1 RS理论
RS理论是研究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信息的表达、学习、归纳等的方法, 它直接从给定问题的描述集合出发, 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 揭示潜在的规律[3]。
知识约简是RS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知识约简, 就是在保持知识库分类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删除其中不相关或不重要的知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RS理论中的决策表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它可以看做是一系列决策规则的集合, 化简决策表实质上就是抽取决策规则的过程, 即同样的决策可以给予更少量的条件。1.1基于属性频度的属性约简
属性约简可采用许多方法, 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 人们对约简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即求取最佳的属性约简。我们认为所谓的最佳属性约简应当是有一个标准, 该标准的含义为:在不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 或者约简后得到最少的属性, 或者最终得到最优的决策规则, 或者总的数据约简量最大。本文属性约简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决策系统S (假定有记录n条, 条件属性C有m条, 决策属性D有1条) 。
输出:条件属性集C的属性约简集合RED。
算法步骤:
(1) RED=Υ, count (ci) =0, 对于i=1, 2, , m;
(2) 生成区分矩阵M, 计算每一个属性的频度count (ci) ;
(3) 由区分矩阵M生成条件属性的核CORE;
(4) AR=C-RED;
(5) 按照属性的频度大小对属性集AR排序;
(6) 计算depRED=γ (RED, D) , depC=γ (C, D) ;
(7) while (depRED<depC)
{
从AR中选择一个属性ci, 其属性频度值最大;
(8) 输出约简RED。
1.2值约简
值约简就是逐条对表中记录进行观察, 删除所有不影响规则表达的冗余的条件属性值。本文值约简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信息系统T (假定有记录n条, 条件属性m条, 决策属性1条) 。
输出:T的值约简T。
算法步骤:
2基于RS理论的海上交通事故类型的分析
本文根据原始的水上交通事故数据库建立了考虑发生水上交通事故的类型及原因的决策表, 如表2所示;然后应用VC语言编程实现了对这一决策表进行基于RS理论的属性约简及属性值约简的新算法, 并应用了支持度和置信度的相关计算方法, 分析规则, 得出最后分析结果, 如图1所示将该约简算法应用于水上交通事故类型预测的主要流程图。
2.1预处理生成目标决策信息表
水上交通事故数据库记载大量的信息, 如船舶种类, 水域状况, 天气状况, 操作状况等等, 结构非常复杂[5]。综合有关专家意见, 我们对原始信息作适当的简化, 从中挑选一些主要属性进行分析, 见表1, 表中船舶序号作为对象标记, 事故类型作为决策属性, 其它构成条件属性。
对这一分析主题, 需要将数据化为数值型案例表, 转换后表的部分内容见表2。
2.2基于RS理论的新约简算法对水上交通事故
案例表进行分析并提取规则
数据约简是挖掘模型中的核心步骤。本实例应用了文中所描述的基于属性频度的约简算法和值约简算法的结合对水上交通事故案例决策表进行约简。如表3所示, 然后进行相应的规则提取。
注:*为约简后略去者
注:*为约简的略去者
2.3规则的客观评判
在规则挖掘模型中, 确定合理的判定标准是一个重要任务。因为在整个挖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规则, 以A表示规则, B为规则所支持的结果。因此, 就需要对这些规则进行评价。客观评价标准我们主要依据支持度 (support) 、置信度 (confidence) 这两个指标来衡量[6]。分别定义为:
support
confidence
对表2进行处理得到的规则 (取minsupp=0.25, Conf=60%) , 这些规则可理解如下:
(1) 二副值班, 操纵不当=>碰撞, 支持度为:0.41, 置信度为:90%。
(2) 二副值班, 水域恶劣, 操作不当=>沉没, 支持度为:0.27, 置信度为:60%。
经过对规则的对比发现:一般碰撞事故容易在二副值班时间, 操纵不当的情况下发生;沉没事故容易在二副值班时间, 水域恶劣, 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发生。
3结束语
本文使用基于RS理论的新型约简算法, 并加入了相应的置信度, 建立了带有置信度的水上交通事故类型的预测模型, 可以较完善地处理复杂、稀疏、多维、不全的数据, 从而做出更为科学的预测。因而, 应用RS理论分析预防水上交通事故, 对于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 减少国家的经济损失有着积极作用。相信结合实例分析, 通过合理多模型结合的学习, 会为水上交通事故分析预防工作提出新的思维方式。
摘要:水上交通事故系统中数据多维、稀疏、不全, 有效地识别和发现事故数据的新模式及其内在规律能够预防和减少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 应用了基于属性频度的约简算法和改进的值约简算法的结合对 (2000~2004) 年水上发生的20起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并加入相关的支持度和置信度, 以期为水上交通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水上交通事故,数据挖掘,Rough Set理论,属性约简,属性值约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水上交通事故调查报告集.2000, 2001, 2002, 2003
[2]张文修, 吴伟志, 梁吉业, 等.粗糙集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5—105
[3]Tseng Tzu-Liang (Bill) , Kwon Yongjin, Ertekin Y M.Feature-based rule induction in machining operation using rough set theory for quali-ty assurance.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2005;21:559—567
[4]陈小平.基于粗糙的属性约简在企业客户优惠决策中的应用.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04;23 (1) :105—1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典型案例调查分析.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