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排尿功能障碍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排尿功能障碍范文(精选9篇)

排尿功能障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两组各43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损伤节段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纳入标准:年龄≥ 18 岁;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2000 年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标准中B-D级者[3];所有患者均伴有尿失禁症状;无精神病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18 岁;伴恶性肿瘤者或严重肝、心、肺、肾等功能不全者;伴有其他类型的脊柱损伤;合并严重感染者;无法配合完成治疗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患者膀胱功能训练。首先, 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制度, 饮水1 次/2 h, 饮水量约为250 m L/ 次, 从当晚20:00 后到次日早上6:00 禁止患者饮水, 患者每天摄水总量控制在2000 m L左右。其次, 建立定时排尿制度, 嘱患者主动排尿1 次/4 h, 睡前主动排尿1 次。膀胱功能训练方法:采用膀胱刺激法、挤压排尿法及进行间歇性导尿方法进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均半个月为1 个疗程。共治疗4 个疗程。

1.2.2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 取关元、三阴交、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中极、曲骨穴位, 使用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局部消毒后针刺各穴。中脘:直刺深度应达50 mm, 采用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天枢:直刺深度也达50 mm, 采用逆时针捻转泻法;足三里:直刺深度也达50 mm, 采用顺时指针捻转补法;中极、关元、曲骨穴, 采取直刺深度为15 mm, 以患者初觉酸胀感为宜, 采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约30 min, 1 次/d, 治疗10 d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2 d[4]。4 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3 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为观察点, 记录两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参数, 包括每天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变化。

1.4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5]。治愈:疗程结束后小便恢复正常, 基本无失禁发生;显效:小便失禁现象得到显著控制, 患者漏尿次数<5 次/d, 定时导出尿量>300 m L, 膀胱充盈>300 m L;有效:小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漏尿次数<10 次/d, 定时导出尿液量100~300 m L, 膀胱充盈150~300 m L;无效:患者小便失禁现象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观察点两组患者排尿功能参数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参数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排尿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研究组在治疗后, 漏尿次数、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参数比较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 对照组为74.72%,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进入21 世纪后, SCI患者群体不断扩大, 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的危重疾病之一。在SCI发生后, 排尿功能障碍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对患者影响较大, 使患者痛苦增加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临床研究发现, 在人体的排尿活动过程中, 主要受大脑和脊髓的共同支配, 是由多种神经纤维共同协作而完成的生理性活动, 其中脊髓在控制患者排尿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通过控制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功能活动的排尿神经中枢, 是膀胱、尿道与低级和高级排尿中枢间各种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 故脊髓发生损伤后, 很易发生排尿功能障碍, 而影响患者的健康及功能康复[6,7]。传统中医将膀胱功能障碍归属于“癃闭”范畴, 属实证, 是因患者跌仆闪失, 导致筋脉瘀滞, 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其发病与膀胱、肾、三焦有关[8]。随着中医的快速发展,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针刺是治疗脊髓发生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9,10,11]。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多选取的穴位有关元、三阴交、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中极、曲骨等, 其中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可温补下元, 改善膀胱气化;中极为膀胱俞募穴, 可调气血, 促进膀胱气化;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汇穴, 可以健脾、调肾补气;中脘、天枢可以调胃健脾;阴陵泉为利尿之名穴, 可以利小便, 化湿滞;曲骨是任脉经穴, 是治疗尿失禁的经典穴位[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患者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而研究组在漏尿次数、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参数方面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局部针刺关元、三阴交、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中极、曲骨穴位后, 对患者的膀胱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同时可刺激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患者的局部微循环, 抑制膀胱逼尿肌储尿期的无抑制收缩, 使膀胱逼尿肌压力下降, 从而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及膀胱参数[14,15]。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中医针刺治疗SCI伴排尿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这可能是由于针刺关元、三阴交、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中极、曲骨穴位后, 可有效激发患者大脑残存的神经元, 刺激神经反馈调节功能, 大脑皮质对膀胱的调控作用, 避免发生肌肉萎缩, 加强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16], 促使休眠的脊髓神经苏醒, 从而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地恢复, 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疗的目的, 从而提高患者地治疗效果。

下肢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第2篇

一、体位疗法 早期患者床上健肢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前臂旋前,腕关节前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不能自行翻身者,每2h由他人辅助翻身1次;能自行翻身者,双足撑床,头转向翻身侧,向两侧摆动并翻身,每日3~4次,每次30~40min。

二、下肢各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

在开始被动活动之前可先对无力的或长期制动的肌群如髋外展肌群,由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轻揉按摩和轻拍,并点按相关的穴位如环跳、阳陵泉等使之逐步适应之后再活动,在被动活动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则对疼痛部位施以穴位点按或轻揉,帮助缓解疼痛后,再完成关节与肌肉的全范围活动。同时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如下肢的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每日3~4次,每次30~40min。

三、针灸按摩疗法患者平卧,于患肢对侧头顶部取运动区上、中部,感觉区;下肢取患者的环跳、足三里、悬钟、内庭(透陷谷)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穴进针,持续快速捻转手法,使患肢有酸胀或发热感为度,留针30min。取针后在患肢采取提拿、滚、推、搓等手法从下至上进行推拿5遍,关节采用伸屈、运、拉等手法。

四、体位变化训练

床头抬高30°坐位,患者承受的最长时间超过30min后,隔天床头再增高10°再训练,直到能维持90°超过30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

五、单腿搭桥训练

健侧下肢抬起,脚离开床面、膝关节伸展、维持患足单脚支撑的搭桥动作,再将健侧膝关节屈曲放在患腿上。旁恩说本训练可解除健侧代偿,强化患侧下肢的控制能力。

六、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

A、辅助患者坐起的方法:患者仰卧,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并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移至床边。护理人员立于患者健侧,将手从患者头下插至患侧肩胛骨部,将患者头部置于前臂,一手抬患侧肩胛骨部,另一手将下肢向床边移动,利用双手的合力完成患者的体位变化。

B、从健侧坐起训练:患者从仰卧位转换成健侧在下方的侧卧位,然后用健侧前臂支撑,完成坐起动作。

C、从患侧坐起训练:患者从仰卧位转换成患侧在下放的侧卧位,利用健侧手掌及患侧前臂支撑完成坐起,如困难,可辅助完成。

七、从坐位到立位的训练

排尿功能障碍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40例, 其年龄介于25~59岁。这40例患者中, 皆为需要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 并且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失禁和排尿困难等症状, 经过一系列的药物治疗后仍然效果不明显。本文对所有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干预和术前、术后综合干预护理等。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所选患者的患病病程都比较长, 属于慢性排尿功能障碍, 且遵照以前的保守药物治疗都没有见效, 因此在他们的心理都承受了相对比较大的痛苦, 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且多数患者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自卑、烦躁等心理[2]。针对患者的这一心理困扰, 我们结合他们的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等进行心理上的充分疏导, 让患者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同时, 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 手术途径和步骤, 告知患者手术具有创伤的大小且安全的效果, 从而在患者心中建立起对手术的信任和安全感, 减少术前的焦虑和恐惧, 从而能够在进行手术之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护理和检查。

1.2.2 记录排尿日记

在综合护理干预中, 我们还要教会患者进行术前的排尿记录。在手术之前, 患者要详细记录5 d内24 h的排尿时间、排尿时的症状、排尿量等情况。患者要学会正确使用尿专用测量器, 正确详细的记录排尿日记。刚开始要由护士进行全程陪同指导, 指导患者能够对这一方法进行全面掌握。对于一些老年患者, 他们较难掌握这一方法, 则需要配备专职的陪护人员来完成这一纪录。手术后摘除导尿管后再次详细记录5 d内排尿日记。

1.2.3 术前准备

在进行手术之前, 患者要向医护人员提供完整的发病史, 从而使医师对患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从而能够对这些炎症进行手术前的及时控制。因此, 手术之前需要进行血常规、心电图、X线、膀胱镜检、泌尿系B超等检查前的准备, 并了解每项检查的必要性和必备注意事项等。在手术之前要避免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要进行适量饮水, 过多则容易尿频尿急、过少则容易尿液浓缩等[3]。

1.2.4 术后护理

在做完手术的24 h后, 要指导患者对盆底肌进行功能训练, 所选用方法为有规律地收缩耻骨尾骨肌和肛提肌, 训练周期约为20~30次, 每天需训练3~4次。手术之后的5 d, 要让患者进行排尿模拟训练, 即患者要在人工排尿的间歇进行自主性的排尿动作训练, 以对尿道括约肌、膀胱逼尿肌等进行有效收缩训练。

1.3 统计分析

对于研究所得的数据, 本文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并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 对比这40例患者护理前后的排尿日记, 我们得出所有患者的排尿次数都减少, 为49%~64%;每天的尿急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为44%~80%;每次的排尿量则相对增加, 为53%~145%, 见表1。

注:综合护理干预前后, 患者排尿功能明显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进行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之后, 由于手术的创伤和对膀胱周围神经的损伤, 许多患者会患有早期膀胱功能障碍, 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禁等症状, 一般会在手术过后的6个月之内得到好转。经过长期的随机观察和访问, 这些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5%~76%。

在传统的根治性切除术后, 大多数都会对患者的主韧带、子宫骶等下方的盆神经造成一定损伤, 在输尿管子宫壁内进行游离则会对其神经纤维造成损伤[4]。大多数学者认为:尽量保留下腹下神经丛远端的神经末梢可以使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特别是保留位于膀胱宫颈韧带深层在外侧和远端进入输尿管的神经纤维。膀胱宫颈韧带后叶含有大量神经节细胞, 走行于膀胱宫颈韧带深部神经纤维主要是下腹下丛的交感神经成分, 基于有关学者的研究, 损伤后可能导致膀胱储尿、排尿障碍。对于传统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手术, 多数患者都会伴有膀胱功能障碍, 与术前相比, 患者的膀胱顺应性、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尿流率等都有所降低。在近期的一些报道中, 保留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仅保留一侧盆腔自主神经, 术后患者都无明显的膀胱感觉障碍症状出现;保留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除最大尿流率减低及残余尿稍有增加外, 并未出现其他排尿及储尿功能障碍症状。

在进行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之后, 大多数患者会患有思想负担重、易产生忧虑、悲观情绪等。同时手术之后的膀胱功能障碍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进而产生焦虑、紧张情绪, 该不良情绪可对膀胱逼尿肌反射产生抑制作用, 同时影响会阴部肌肉和膀胱括约肌的松弛和收缩, 造成尿潴留。针对该情况, 术前给予心理干预,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指导家属加倍关心和体贴患者, 从精神上给予支持,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 有效促进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进而改善患者的术后排尿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 以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 对他们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以研究其对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排尿次数都减少, 为49%~64%;每天的尿急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为44%~80%;每次的排尿时间也有所缩短, 为48%~79%;每次的排尿量则相对增加, 为53%~145%。结论 通过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 有效促进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进而改善患者的术后排尿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排尿功能障碍,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敏, 胡嫦娥.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相关的解剖要点和手术技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3) :225-226.

[2]沈怡, 王泽华.妇科肿瘤术后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7) :315-316.

[3]王致凤.不同训练方法对拔除留置尿管后排尿功能的影响[J].淮海医药, 2006, 25 (2) :77-78.

排尿功能障碍 第4篇

1、阴茎勃起障碍:包括阳病、阴茎勃起不坚、阴茎异常勃起等。

2、射精障碍:包括早泄、遗精、不射精、逆行射精、射精疼痛、血精等。

3、性生活障碍:包括性生活昏厥、性生活失语、性生活癔病、性生活猝死、性生活恐惧症、鸡精症等。

4、性欲障碍:包括性冷淡、性厌恶、性欲亢进等。

5、尽管有上面所说四个方面,可以单独出现,亦可多个同时出现,称为混合性性功能障碍,由于有共同的致病原因。

很多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时,都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专家表示,男性有此症状产生时,一定要树立信心,女方更不能进行语言上的打击,要积极帮助男方进行治疗,才能最好最快的康复。

长城男科性功能障碍科室是第一个专业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为特色的诊疗中心,引进的男性性功能检测康复系统、多参数阴茎勃起硬度定量分析系统、伟力夜间阴茎勃起测定记录仪、全自动精液采集分析系统、智能型尿流率检查仪等系列化先进的检测诊断评估设备,精确查找病因,并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有机结合,在精准分型的基础上辩证施治,数万例性功能障碍患者重获康复。

排尿功能障碍 第5篇

关键词:脊髓损伤,排尿障碍,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 且出现脊髓损伤后患者一般会出现排尿障碍[1,2]。笔者自2011年10月-2012年6月对28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临床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笔者所在科门诊及住院脊髓损伤患者, 共28例, 所有患者均伴有排尿功能障碍, 无神志昏迷, 血压基本稳定者。其中男11例, 女17例;年龄43~67岁, 平均 (52.61±6.33) 岁;病程3~12个月, 平均 (6.61±2.53) 个月。

1.2 护理方法

1.2.1 清洁导尿技术

清洁导尿技术又称间歇导尿技术, 此措施可不用给予患者留置导尿管, 患者易于接受, 且可让患者自行进行操作。

1.2.1. 1 操作方法

(1) 应用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无黏膜刺激的医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2) 首先让患者进行阴部的清洗, 操作者也应对手部进行清洁。 (3) 操作者手持导尿管插入尿道, 并渐渐推入, 直到尿液从导尿管排出。男性患者注意插入尿道时应避免尿道峡部的损伤。插入前可在导尿管外部涂抹润滑剂以减小插入阻力。 (4) 导尿完成将导尿管拔出。 (5) 使用频率, 如果患者不能完全自主排尿, 使用频率为3~4次/d;如果患者能够部分排尿, 使用频率为1~2次/d。每次导尿导出的尿液一般以400 ml左右为宜。残余尿少于80~100 ml时可以停止清洁导尿[3]。

1.2.1. 2 注意事项

患者必须定时定量喝水, 定时排尿, 以便合理选择清洁导尿时机。患者每日进水量一般不要超过2000 ml, 以保持尿量在800~1000 ml/d。插入导尿管的动作要轻柔, 不宜粗暴, 避免尿道损伤。

1.2.2 留置导尿技术

在脊髓损伤发生后2~10周为脊髓损伤的急性期, 由于逼尿肌无收缩, 膀胱呈无张力状态, 不能排尿, 出现完全性尿潴留, 此时应用留置导尿持续引流为主。

1.2.2. 1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 脱对侧裤腿, 充分暴露会阴, 将一次性治疗单垫于臀下, 消毒, 按导尿术操作插入尿管。固定导尿管:普通导尿管可采用胶布固定法;双腔气囊导尿管固定法:插入导尿管见尿后, 再插入5~7 cm。向气囊内注入适量无菌等渗盐水, 轻拉导尿管有阻力感, 即证实导尿管已固定于膀胱内。检查引流袋, 取出引流管与导尿管相接, 固定于床边。

1.2.2. 2 注意事项

(1) 4~5 d后夹闭尿管, 输液者每2小时放尿一次, 不输液者每4小时放尿一次, 夜间可延迟至6 h。 (2) 注意保持膀胱一定容量, 防止挛缩。 (3) 放尿前询问患者有无尿胀感, 逐步引导患者恢复对膀胱充盈的感觉。 (4) 每日清洁会阴部1~2次, 生理盐水或0.5%碘伏消毒尿道口。根据病情需要1~2周更换1次尿管, 并定期冲洗膀胱。

1.2.3 膀胱控制训练

膀胱控制训练是针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患者存在膀胱功能障碍时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1.2.3.1操作程序水出入量控制训练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的制度。由于膀胱生理容量为400 ml, 因此, 每次饮水量以400~500 ml为宜, 以使其后排尿时的膀胱容量达到400 ml左右。饮水和排尿的时间间隔一般在1~2 h。此外, 饮水和排尿的时间间隔与体位和气温有关, 卧位和气温低时排尿间隔时间缩短, 反之间隔时间长。每日总量800~1000 ml。清洁导尿技术是技术留置导尿的最初步骤。

1.2.3. 2 注意事项

开始训练时必须加强膀胱残余尿量的监测, 避免发生尿潴留。避免由于膀胱过度充盈或者手法加压过度, 导致尿液返流至肾脏。膀胱反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因此, 训练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合并痉挛时, 膀胱排空活动与痉挛的发作密切相关, 因此, 要注意排尿和解除肌肉痉挛的关系[4]。

1.2.4 心理护理

膀胱训练中, 心理疏导占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长期的病患, 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大伤害, 部分患者拒绝治疗或者失去信心, 因此, 尊重患者的人格, 维护患者的尊严,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适时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应给予肯定, 增强其信心,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使患者重新找到自信[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提高, 残余尿量减少, 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康复护理在我国开展较晚, 具有特殊性, 其包含整体护理、综合护理和康复护理三部分。如何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较长的康复期内需要护理人员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 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护理[6], 因此,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重要。笔者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 重建膀胱功能[7], 一方面进行和疾病有关的治疗操作技术[8], 对监护指标正确分析与判断, 及时准确地处置患者病情的突变, 另一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增强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9]。

通过临床应用和观察, 笔者体会到以患者为中心, 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通过护理工作, 在生理和心理上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利的康复环境和条件, 给予综合康复护理, 可以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尊红, 靳汀雁.脊髓损伤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方法与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2008, 17 (12) :736.

[2]王玉珍, 王玉龙, 程薇萍, 等.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8) :10-12.

[3]曹志坤, 井永敏, 田悦平.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l4) :1314-1315.

[4]汤京云.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护理的分析与护理方法[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0) :781.

[5]刘霞, 张朝晖.心理护理干预对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 :61-63.

[6]袁柳仙, 刘才金, 何晓凤.外伤性截瘫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1) :100.

[7]吴爱花.外伤性截瘫患者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6) :83-84.

[8]李军菊.浅论医患沟通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6) :117-118.

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64例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8-09~2010-10我院的住院患者, 共64例,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36例;年龄最小43岁, 最大75岁, 平均57.6岁;病程18天~3.4月。随机分为针刺组31例, 针药组33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见表1。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的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至入院日期小于6个月的恢复期患者。脑卒中前排尿功能正常, 发病后出现的卒中病情稳定后仍存在的尿失禁、尿急、尿频患者;或脑卒中前排尿功能正常, 卒中病情稳定后, 虽尿失禁不严重, 但较卒中前有明显的尿频 (夜尿大于等于4次) 、尿急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意识清晰, 语言功能不影响一般医患交流;认知功能基本正常。年龄40~75岁。

1.3 排除标准

脑卒中发病前即存在慢性尿潴留、尿失禁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因严重失语、交流困难或有严重认知障碍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取穴:①通天、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为1组;②八髎穴为另1组。选用普通 (30号1.5寸) 毫针,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 快速进针, 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 接KWD-80811脉冲电疗仪, 八髎穴接两对导线, 正极在上, 负极在下, 采用疏密波, 电流量以肌肉轻度收缩为度,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l次, 每次针刺30分钟, 每周治疗5次, 3周为1个疗程。

2.2 针药组

针刺取穴及操作同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 (酒炙) 12g、茯苓9g、牡丹皮9g、泽泻9g、桂枝3g、附子 (炙) 3g、菟丝子10g、牛膝 (去头) 10g、车前子 (盐炙) 10g。每日1剂水煎, 早晚分2次口服。3周为1疗程。记录治疗前后连续72小时排尿情况, 评价两组对排尿障碍症状的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小便前有尿意感, 并完全能控制排尿过程;显效:小便基本能控制, 偶尔尿失禁;有效:小便时有尿意感, 偶尔能控制, 但不巩固: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由于在治疗前, 两组均有因尿失禁频繁而未能拔除尿管者, 其中针药组5例, 针刺组4例。疗效统计均为未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其中针药组28例, 针刺组27例。两组疗效对比结果, 见表2。

4 体会

中风后发生尿失禁、尿急、尿频等排尿功能障碍为临床很常见病, 多为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笔者对其治疗采用口服中药壮肾益阳、化气利水, 以附子、桂枝为主药, 取“少火生气”之意, 意在微微补火以鼓舞亏虚的肾中阳气, 补命门之火, 引火归源;再辅以地黄、菟丝子等7味药物滋补肾阴;同时佐以车前子泄太阴之水, 牛膝开少阴之窍, 以达到清热利尿、渗湿通淋之功效。

经络循行全身, 通达表里, 贯穿上下, 对人体具有运行气血, 协调阴阳, 发挥营内卫外的重要生理作用。故取足太阳膀胱经通天穴及八髎穴以畅通气血经络、涩精止遗、通调水道, 配合关元、中极、三阴交以固本扶元、补肾助阳, 进一步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三阴交穴为三阴经交会穴, 能扶脾胃、补肝肾, 更善活血调气, 治气逆腹满小便不利;中极、气海均为任脉穴位, 任脉出于会阴部, 且气海为周身经气会聚之地, 中极为膀胱募穴, 经气结聚之处, 因此, 针刺以上诸穴可从不同角度刺激所属经络, 运行气血, 宣通三焦, 气化有度, 统摄有权, 从而扶正固本, 发挥人体自身调节功能, 解决排尿障碍。

在治疗过程中, 护士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指导病人进行盆腔肌肉收缩运动, 达到自己能够随意收缩, 每分钟进行8次, 每日进行数次; (2) 患者如有尿意后, 应拔除导管, 后嘱病人每隔2~3小时排尿1次, 排尿不畅者, 可用Crede氏手法 (用手在下腹部向耻骨联合后下方施加压力) ; (3)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取得病人合作。

目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 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 带来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护理问题已十分突出, 如何针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病人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及康复训练, 及时解除排尿障碍, 以增强病人生活的信心, 有效改善生活能力, 促进病人最大限度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这将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福梅, 周娜.针刺治疗脑卒中排尿障碍72例.中原医刊, 2005, 32 (4) :44.

排尿功能障碍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1例脊髓损伤患者中男18例, 女3例, 年龄15岁~4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5例, 重物砸伤5例, 高处坠落1例。入院时均行内固定治疗。入院时16例留置尿管, 5例带有尿不湿。入院后尿常规检查结果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感染。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 一般1周内即进行无菌间歇导尿治疗。 (1) 首先评估患者, 做好心理沟通, 取得患者及家属对间歇导尿的认可;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明确有无泌尿系感染, 进行残余尿及膀胱压力测定, 根据测定结果决定是否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间歇导尿计划。 (2) 根据排尿量和残余尿制定导尿计划, 并制定饮水计划。训练间歇导尿前1 d~2 d嘱患者定时饮水 (125 m L/h) , 从晨起至20:00止, 20:00以后尽量不饮水, 以避免夜间膀胱过度膨胀影响患者的睡眠, 从而影响患者第2天的康复训练, 24 h饮水量控制在1 500~2 000 m L。一般情况下残余尿200~300 m L, 4~6次/d;100~200 m L, 3次/d;少于100 m L, 1次/d或停止导尿。每周检查1次尿常规、自主排尿能力、残余尿量、并发症等。 (3) 每次导尿前嘱患者屏气增加腹压, 通过增加的腹部压力压迫膀胱以达到排尿的目的;或用拳头由脐部深按压, 逐渐缓慢向耻骨方向滚动, 压迫膀胱促使尿液排出。同时记录排尿时间及尿量, 然后给予无菌性间歇导尿术, 尿液将导尽时同时挤压膀胱, 尽量清除膀胱底部的尿沉渣, 然后缓慢拔出导尿管, 导出的尿液就是膀胱残余尿量, 将结果记录在间歇导尿记录单上。

2结果

21例患者中经2周~12周治疗, 排尿功能重建16例、4例仍需间歇导尿、1例导尿1个月后出现尿失禁。排尿功能重建患者中14例残余尿量为50~150 m L, 2例残余尿量为100~200 m L;4例需间歇导尿患者残余尿为200~300 m L。间歇导尿前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路感染, 间歇导尿2周后有4例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 经抗生素治疗及加强无菌操作后, 4周后尿常规检查均正常。4例仍需间歇导尿者, 10周时发生泌尿系感染1例。

3讨论

3.1长期留置尿管如何面对日后的家庭、社会生活, 这是大多数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困扰的问题。及时向其讲解排尿障碍解决的科技前沿状态及间歇导尿的目的及重要性, 让其了解间歇导尿是解决排尿障碍最便捷有效的方法。由于每个患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理解和接受间歇导尿也有所差异, 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对患者来说, 不但担心感染、疼痛、出血等, 也不理解间歇导尿缓解膀胱压力对保护肾功能的重要性。我们采用健康教育讲座和视频讲解等有效的教育手段, 以及成功病例自身讲解, 做到了让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认同。护理人员多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 发现患者有强烈的欲望恢复自主排尿, 患者均表示自愿试行间歇导尿术。通过本组21例患者间歇导尿的结果表明, 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施行间歇导尿, 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手段。

3.2间歇导尿是指不将尿管留置于膀胱内, 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 排空后即拔出, 其可使膀胱周期性地扩张与排空, 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 保证膀胱黏膜有充足的血流量[1,2], 维持近似正常的生理状态。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 其能免除留置尿管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尴尬, 使尿路不会长期受导尿管刺激而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保护肾功能,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3.3 Singh等对386例男性和159例女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调查研究证明, 间歇导尿虽然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但其仍是间歇导尿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病例有4例间歇导尿2周后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 1例 (每日1次) 10周时时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 给予治疗7 d~10 d后均治愈。分析本组尿路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或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膀胱排空不全[3,4]; (2) 无菌操作不严; (3) 手卫生执行不到位; (4) 未按制定的饮水计划执行。对于无菌间歇导尿的患者, 首先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及手卫生培训;对于需长期间歇导尿的患者, 要求对其及家属进行手卫生的培训、无菌观念及技术培训, 再教会其自行导尿 (要求其及家属给予护士示范) , 在不影响间歇导尿原则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生活习惯制定饮水计划。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控制到最低限度, 因反复的尿路感染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3.4本组1例患者导尿1个月时出现尿失禁, 不自主地间歇排尿, 患者排尿时无感觉, 测残余尿量为200 m L左右, 经过鉴别诊断为反射性尿失禁, 其由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 排尿依靠脊髓反射。患者目前仍为不自主排尿, 能间隔2 h左右,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给予制定1次/d自我间歇导尿。至于间歇导尿能否导致尿失禁, 还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 间歇导尿不仅能解决患者排尿问题, 有效地保护肾功能, 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而且摆脱了留置导尿管, 消除了患者自卑等心理障碍, 增强了自我认知度, 增加了自信心。同时, 有一部分患者需终身间歇导尿, 要求自我导尿, 而间歇导尿操作简单易学, 患者及家属容易掌握, 为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值得在各基层医院全面普及。

参考文献

[1]李华, 王玉龙.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2) :129-132.

[2]时美芳, 杨在英, 吴雄妹, 等.尿潴留患者间歇导尿与留置尿管细菌学检测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1, 2 (4) :220.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28-534.

排尿功能障碍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腰椎PLIF手术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不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1) 年龄18岁~79岁; (2) 首次手术; (3) 无精神障碍及听力低下不能交流; (4) 不合并糖尿病及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5) 单纯行腰椎PLIF手术; (6) 愿意并参与研究。符合条件的病人共79例, 均采用腰椎PLIF手术,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3岁;对照组39例, 男22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51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对照组

护士采取常规术前指导。告知术前12h禁饮食, 做好术区备皮, 准备好所需的生活用品饮食, 术前1d及术后指导, 体位指导。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讲解手术方法消除其对麻醉和手术的疑虑。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 嘱病人多饮水多尿。观察并记录是否成功自解小便;是否需要2次插入导尿管。

1.2.1.2观察组

手术前3d开始指导病人进行床上排尿练习, 每天至少3次, 具体方法: (1) 平卧或侧卧于床上, 指导病人进行收缩和放松会阴部肌肉的锻炼, 加强尿道括约肌的作用, 以控制排尿功能; (2) 有尿意时给病人送便器, 训练有意识的排尿, 强化排尿反射; (3) 安慰病人, 消除病人恐惧、羞涩的心理, 以取得配合并观测排尿状况。具体指导男病人使用尿壶, 女病人使用专用的接尿器。并告知病人及家属现在练习床上小便是为了减少术后长期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 避免2次插入导尿管带来的痛苦。告知我们要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取得理解并愿意配合我们。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嘱咐多饮水多尿。观察并记录是否成功自行排尿;是否需要2次插入导尿管。

1.2.2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病人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成功: (1) 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 24h内可成功自解小便; (2) 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排尿出现困难, 利用听流水声、按摩、热敷下腹部及变换体位等方法能够自解小便。不成功: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 病人不能自行排尿, 且利用听流水声、按摩、热敷下腹部及变换体位等方法均不能够自行排尿。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能顺利自行排尿病人有20例, 利用听流水声, 按摩及热敷下腹部等方法自行排尿病人有18例, 经过上述方法仍然不能自行排尿病人有2例。对照组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能顺利自行排尿病人有7例, 利用听流水声, 按摩及热敷下腹部, 变换体位等方法自行排尿病人有19例, 经过上述方法仍然不能自行排尿需要2次插入导尿管的病人有13例。两组病人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腰椎PLIF术是骨科常见的手术, 由于腰椎PLIF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神经干扰大;病人大多年龄偏大, 排尿功能较差, 且要求病人术后一段时间内绝对卧床, 一般人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排便, 病人数日不能下床进行大小便, 容易造成尿潴留, 临床上常用热敷、按摩膀胱区等方法, 虽有一定疗效, 但仍有30%左右的病人需行导尿术[1]。因此术后尽早拔出尿管, 自行排尿, 对病人术后正常排尿有重要意义。术前练习床上排尿就尤为重要。通过此次观察, 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训练床上排尿, 等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床上练习小便时, 病人分别使用男女专用便器, 在病人有尿意时平卧或侧卧于床上, 通过让病人听流水声或按摩、热敷病人下腹部诱导其排尿治疗尿潴留[2]。膀胱尿道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精神因素, 对健康人而言, 排尿需要发生在于恰当时间、地点, 如环境不适合、大脑皮层将抑制其排尿[3]。因此术前要为病人讲解术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如伤口疼痛、麻醉缓解期等, 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专家通过实验证明, 排尿环境比排尿量更为重要[4]。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实施术前护理干预, 训练床上排尿, 拔除尿管后多饮水及诱导方法等护理, 降低了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和导尿率。见表1。而传统的护理方法对术后因严格卧床及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的排尿困难未予重视, 致使尿潴留发生率和导尿率明显增加。因此术前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解除病人的焦虑情绪, 说明术前卧床排尿对术后康复的意义, 指导病人训练床上排尿, 使病人养成床上排尿习惯, 术后鼓励其多饮水尽早排尿, 对有尿潴留者及时采取诱导措施, 这对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降低导尿率, 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使用镇痛泵止痛的病人请选择恰当的拔除尿管的时间[5]。

摘要:[目的]观察围术期排尿功能锻炼与应对处理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 (PLIF) 术后病人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PLIF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前指导, 观察组术前3d开始指导病人进行床上排尿练习。比较两组病人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围术期排尿功能锻炼与应对处理有利于腰椎PLIF术后病人排尿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排尿功能锻炼,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排尿困难,尿潴留

参考文献

[1]叶小芬, 钟丽华, 陆雪梅, 等.术前排尿训练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排尿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1) :55.

[2]刘正英, 卫桂梅.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骨科尿潴留病人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 2002 (5) :63.

[3]夏同礼, 梁德江.实用下尿路梗阻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59-85.

[4]吴阶平, 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358-394.

排尿功能障碍 第9篇

关键词: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护理

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以胸髓最易受侵而产生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为主[1]。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截瘫、排尿障碍等。而排尿障碍如不能合理解决不但困扰患者一生,而且会随时造成泌尿系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有效的治疗措施变得迫切起来。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有促进膀胱及括约肌功能恢复的功效,是近年来用于治疗神经元性膀胱引起的排尿障碍或尿潴留的措施之一。但这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上的具体疗效和注意事项还有诸多争议,为切实探讨这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上的具体疗效,特在加强排尿训练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对6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进行疗效观察与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60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已排除梗阻性、糖尿病性、药物性及颅脑疾病所致的尿残余。患者的基本资料为:男24例,女36例;年龄16~80岁,平均(43.03±14.33)岁;有排尿费力21例,尿失禁10例,排尿困难留置尿管29例;残余尿﹥100 mL 33例,﹥400 mL 27例。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与观察指标

治疗均给予激素、神经营养、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家属满意率。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1.3 护理和辅助治疗方法

(1)对照组排尿费力及尿失禁患者,由护士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收缩和放松会阴部肌肉的锻炼,每次肛门括约肌收缩30遍,每日3次。指导训练患者自行环形按摩及轻挤压膀胱区,每次5 min,每日3次。每2~3小时送1次便器以训练有意识的排尿。留置尿管的患者每3~4小时放松尿管1次,锻炼膀胱的舒缩功能。留置尿管期间,每天行尿道口清洁及会阴擦洗2次,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日饮水量>3 000 mL,保证尿量在2 500 mL左右。(2)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期间持续开放导尿管。选用仪器为常州雅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S9002C型膀胱功能障碍治疗仪,由护士进行操作。将两对电极片粘贴于患者膀胱区,打开电源开关,选择同步治疗模式,设定治疗时间20 min,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调节治疗强度值(范围0~99无量纲数)及治疗频率(范围10~70 Hz),每日2次。

1.4 观察时间及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患者能够自行排尿或自主排尿,其残余尿量小于80~100 mL[4]。尿管拔除后恢复自行排尿、排尿费力及尿失禁等症状和体征消失,腹部B超检查提示残余尿≤50 mL为显效;尿管拔除后可自行排尿,有尿频现象,排尿费力及尿失禁等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50 mL≤残余尿<100 mL为有效;不能拔除尿管,排尿费力及尿失禁等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残余尿>100 mL为无效。对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PaCO2、PaO2)进行数据统计并随访半年。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排尿功能恢复的比较

使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治疗组的排尿功能较对照组恢复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2.981,P<0.05

2.2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及护理前后血气比较

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治疗前后血气比较见表3。

注: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来自膀胱壁或括约肌的神经冲动不能上传到大脑,使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发生改变,尿液储存和排空功能障碍导致排尿障碍,由此将造成尿潴留、尿失禁、排尿阻断、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继而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3,4,5]。因此预防尿潴留、防止尿路感染以及重建膀胱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肾功能损害、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措施是留置导尿、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等,但各存在弊端[6,7,8]。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具有无创、安全等优点[8]。治疗过程中治疗仪就在患者床旁,能使患者及家属直观到治疗仪运转的情况,患者又能感觉到膀胱肌肉收缩的强度,能早日看到康复的希望,所以也就能积极配合,愉快地接受治疗。通过该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排尿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提高提前拔管及成功拔管率,甚至使患者免受插管痛苦,从而可有效地预防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9]。

急性脊髓炎患者大多是青壮年,一旦发病大多存在截瘫、排尿排便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使得患者产生自卑感、无用感,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甚至不配合治疗。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床位护士对患者的宣教尤为重要。护士应耐心去解释和安慰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了解疾病的转归,并进行已康复病例的信息介绍,唤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与希望,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10]。护士在操作前须向患者说明治疗仪的原理、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根据个体差异,调节治疗强度及频率值。告知患者,治疗时有麻痛感属正常现象,数值调节要放缓,直到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值。避免患者因麻痛过强而放弃治疗,或刺激强度太小而影响疗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士必须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准确,并且经常巡视病房,及时听取患者的反映,随时调整治疗强度,认真仔细地做好治疗效果的评估、记录和分析,以取得患者的信任[11]。同时护士每天帮助患者会阴护理2次,每班认真观察排尿的量、色、质及次数,定时留取尿标本行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对症处理,积极有效地预防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