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境界范文(精选4篇)
品牌的境界 第1篇
很简单的一句中国俗语, 意思是酒酿得好, 拍开泥封, 香洒十里, 哪怕酒地处深巷也阻挡不了酒香的魅力。这是中国最早的品牌营销现状, 也是品牌营销的第一层境界。
当然, 最早的中国是没有“品牌” (Brand) 一词的, 因为是舶来品, 但比“品牌”更早的“字号”的出现却更加贴近现代品牌的含义。
首先, 在过去的中国经商讲究的是“诚信立业”, 这是任何一家字号的立身之本, 从品牌角度而言, 字号已经被赋予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其次, 虽然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物资十分的匮乏, 但绝对保证真材实料和不弄虚作假, 赚的就是口碑和赞誉。
字号的形象被全部展示在陈木柜台后面, 那里有所需的各种商品, 还有提供服务的伙计。价格是事先制定好的, 一家字号做得再红红火火, 也不会听说来个“品牌溢价”的。没有花样百出的促销, 也没有昂贵无比的包装, 就在一次次简单的你买我卖的过程中, 传达诚信, 积累信赖。
当然, 碰到特殊时期, 商家们也会来一场“事件营销”, 搭个粥棚, 施济灾民, 博个好名声, 也向官府示好。之后, 某某字号的某某是个大善人便流传开来, 形成一次有意识的品牌传播。当然, 这都是附加的活儿, 最主要的还是靠提供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来延续字号的存在, 以信取利, 以义取利, 由诚信积利, 事业才能长远。
正因同仁堂那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百年古训, 才留下了逾百年而不倒的同仁堂。
光鲜境:酒香也怕巷子深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了人们无法想象的巨变。“闻香识美人”却因为美人香太过相似而无法辨别。直到1987 年的那一首“燕舞, 燕舞, 一曲歌来一片情”, 唱响了中国品牌营销大战的序幕, 也是中国品牌营销的第二层境界。
工业化的大生产和不断白热化的市场竞争, 商品同质化趋势愈发明显, 酒很容易酿造, 但要香起来却变得困难。中国市场大而散, 消费群体多而广, 很容易就将你的声音淹没。同时, 在物质上能够满足生活需要之后, 人们开始对精神满足提出要求。此时的中国营销界因为开放的原因受到西方营销理论的极大影响, “品牌”、“营销”、“定位”等概念逐渐被中国企业所认识。它们开始关注广告的价值, 开始变被动为主动, 开始赋予品牌除了质量之外的附加价值。
规模化生产, 让“酒香”的优势不再存在, 广告时代的到来让很多优秀的老字号都消失了, 让人惋惜。沉迷于摆脱“巷子深”的企业很自然地把“酒香”挪到了第二位, “差不多”、“基本上”、“还可以”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商品的代名词。虽然不否认有很多优秀的品牌依然坚持着质量第一的原则, 但大多数企业在利益的诱惑下, 塑造品牌的重要途径推广传播被歪曲成了发家致富的捷径, 如此短视, 中国无世界级品牌便成了必然结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 推广传播的繁荣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 也是品牌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们主动去了解品牌传播的力量并加以发挥和利用。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 主动研究消费者,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从过去的销售转变为营销, 基于传播手段的不断革新和经济全球化, 催化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品牌, 这是中国品牌发展的一大进步。
本原境:不怕巷子深就怕酒不香
千禧年以后, 社会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 人们突然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厌倦了, 时而传来的某某知名品牌造假丑闻, 更让人们对品牌所传达的信息产生了怀疑。科技的进步, 更多体现的是多功能。而传媒的发展, 让传播变得简单, 但效果却大打折扣, 因为品牌的每个细节都被放大到极致, 哪怕一丁点儿的瑕疵都会变成让人难以接受的毛病。而事实上, 当在美发店看到理发师手上那把价值1200 元的日本剪刀时, 消费者的选择已然有了新变化, 亦能说明中国品牌的尴尬场面, 场面叫得响, 却华而不实。在经过了“有香不会叫”、“没香到处叫”之后, 中国品牌营销再次重新思考“会叫也得有酒香”。
在品牌遍地飞的时代, 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品牌?名声还是地位, 抑或是更有个性的生活方式?但有一点却不得不承认, 拨开品牌光鲜如花的外表, 其内在最强大的还是优质。即使如LV这类的奢侈品, 作为地位的象征, 背后价值最基础的还是质量。没听说哪个奢侈品一用就坏还能风靡全球的, 其既是时尚的领先者, 也是质量的领先者。再来说买车, 经常会听说“宝马质量不错, 也有品牌”, 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优秀品牌的基础, 或者叫基因, 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就算吉利收购沃尔沃, 也不会改变吉利低端品牌的形象, 除非吉利车在质量上有质的飞跃。
网络时代, 信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播, 人与人之间,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已经实现零距离的沟通, 带给企业传播便利的同时, 也像一把达克斯魔剑悬在中国品牌头上。已经有三鹿、锦湖、蒙牛、双汇等众多知名品牌牺牲了, 谁是下一个剑下魂, 消费者睁大眼睛在等着看。他们用选择和行动来维护心中崇高的品牌, 叫得最响没用, 拿出实际点的“酒香”来, 我们才认可, 否则迎接你的就是互联网的围追堵截。面对消费者的声音, 兰彻斯特法失效了。血的教训让企业重新审视自己, 审视品牌, 原来质量才是品牌的生命线。
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吃要吃得营养和健康, 用要用得实用和高效。无印良品受到热捧正是人们心中对品牌的最佳表达, 一切只为改善人的生活, 而基础就是质量保证。优秀的品牌除了传达优秀的理念之外, 必须有优秀的质量做支撑。
不怕巷子深, 就怕酒不香。中国品牌需要多几家格力空调的“核心科技”, 多几家三一重工的“世界高度”。品牌不是虚的, 香必须源自酒, 中国品牌营销的第三层境界就是回归本原, 以优质重建企业诚信。要看到, 当iphone在消费者手中翻转滑动, 当消费者从中体会手机世界的快乐, 苹果“再一次改变世界”的品牌誓言才被全球认可。说到就做到, 品牌营销将会创造新的高度。
三个时期, 三种状态, 三种境界。品牌实现了从简单到华丽的转变, 再由华丽到本我的归真, 品牌不再单薄, 也不再虚无, 而是有血有肉、有魂有实的价值存在。中国品牌的舞台在世界, 根却在中国。根深才能叶茂, 期望中国企业做出切实改变, 届时, 相信大众会做出正确的品牌选择。
品牌营销策划的三重境界 第2篇
品牌营销策划的三重境界,你做到了吗
从区隔性说,品牌与产品的不同在于,产品卖的是品类属性,而品牌在其之上增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
从宏观视野看,增加了附加价值的品牌能存在,是因为随着社会物质生活丰富,消费者发生了分化,一些拥有更多物质资源的消费者希冀通过对品牌产品的消费凸显其的不同,或拥有更多价值。
因此,的起源是消费者需求,故而,要做好,就必须以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为皈依。只有如此,而非简单地整合产品基地等外在元素,品牌营销才找到了最为坚实的根基。
从整体性说,找到明确的消费者需求是品牌营销第一步。关键在于整体把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线性的行为流。例如,茅台如果只是定位高端,不经过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等系统行为的整合,很难让高端人群完全认可。同样,对于任何品牌的消费者,其都会经历认知、了解、尝试、对比、忠诚消费等几个过程,品牌营销只有洞悉了这些,并从各层面整体把握,充分满足,形成差异,才是品牌营销。
具体到市场看,中国市场层次多,消费心理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同时在行为上差异性准确满足多个细分消费群。因此,为了品牌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强化品牌的文化性。
品牌文化性,核心在于充分发挥文化的内在弹性空间,尽可能囊括更多消费群。
如王老吉的怕上火,百事的年轻一代乃至康师傅的味道、今麦郎的面文化以及互联网上三只松鼠提倡的慢食快活价值观,都是通过对产品利益的突破,形成价值观从而获得广泛的捕获面,赢得品牌效益最大化。
品牌的五种境界 第3篇
第一、求声:
追求听到声音——简单的追求受众能够听到自己姓字名谁、听到品牌的声音,比如早期的“恒源祥、羊羊羊--绒线羊毛衫”;从上世纪90年代品牌理论进入中国并受到业界重视开始,大多企业初始的追求便是知名度,是炒作名气,并延续至今。
第二、求异:
追求个性尝试--初步进入品牌差异化营销阶段,开始注重更高层面的品牌个性与风格,并逐渐与社会风尚与受众潮流心理相接轨,比如长虹树起“以产业报国,民族振兴为已任”的大旗,或当年VCD大战中的爱多--我们一直在努力;尝试在竞争对手的重重包围中实现品牌突围。
第三、求丰:
追求丰厚完善--开始有意识的完善品牌架构及其在受众心目中的系统影响力,考虑企业的多元化与专业化方向,及相对的多品牌布局或强大的单一品牌战略,考虑主品牌、副品牌或行销品牌,并逐步具有全球视野、为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加深底蕴;比如海尔从“真诚到永远”到“海尔中国造”的国际化发展,多元化产业的介入及多类副品牌的诞生。
第四、求新:
追求与时俱进--能够自觉或被动的意识到品牌的老化迹象,并及时做出顺应潮流的更新变化。比如曾一成不变的健力宝易主后以“第五季”、“爆果汽”及运动饮料“A8”焕发品牌概念的进程,不论其现实销售如何,至少为失落品牌的振兴指出了一条有冲击力的路;再比如夏新毅然将好听难记的“AMOISONIC”焕新成了时尚的“AMOI”,奥康皮鞋将明显具有上世纪时代烙印、草根色彩的“穿奥康走四方”变革成了“梦想,是走出来的”。
第五、求同:
冒险之后,开启品牌新境界 第4篇
时装生活剧与设计哲学
“今年我们把艺之卉品牌的新品发布秀安排在总部深圳,这是一个带有冒险色彩的重大决定”。赵卉洲认为,今年是艺之卉品牌成立的第18年,虽然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平台很好,但这场秀更应该放在艺之卉的时尚创意产业园,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哲学。
按照赵卉洲最初的想法,她希望在这场秀中实现一次大胆的尝试,把时装发布会变成时装生活剧,用“生活的那些事儿”这个主题来让现场的每位观众都有所触动。
在专业团队的协助下,赵卉洲亲自上阵做导演,并提了很多不一样的想法。首先,赵卉洲希望整场发布会的模特全部用公司的员工、设计师,只要是“颜值高”、能展现艺之卉品牌气质的员工都可以参与走秀。
除此以外,赵卉洲还要求整个秀场的布置全部以白色为背景,包括现场观众的服装,都必须穿白色,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只为了突出艺之卉新一季的设计。
在赵卉洲提出这些想法后,制作团队担心会让秀的氛围显得很普通。幸运的是,当发布会大幕掀起的那一刻,每一位观众都沉浸在自由、随意的氛围之中。全程由艺之卉员工演绎的新品发布会,不仅让每个人领略了普通人生活的片段,更让业界看到了赵卉洲的另一面。
“潮流”跟久了,会忘记自己是谁
在深圳总部的这场精彩发布无疑是成功的,但与此同时,
在北京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同行们也很关注赵卉洲和艺之卉的近况。因为从设计呈现的角度看,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平台上的发布传播度、业界关注度都会更高。
在过去的几年中,赵卉洲一直坚持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上做发布,在她看来,这个舞台不仅对她的设计带来了很多的提升,更让艺之卉时尚集团树立了业界地位。
对缺席中国国际时装周,赵卉洲是这样说的:“今年的缺席并不代表艺之卉不参加时装周了,9月份我们刚刚在米兰时装周进行了新一季的发布。”
赵卉洲说,米兰的发布说明艺之卉仍然留在时装周序列里,而且是进入了新阶段。“从米兰回到深圳,艺之卉一直在向业界和市场发声,到12月份,我们将举办四场重量级的文化生活艺术展”。
赵卉洲希望通过这种时装周之外的方式,和消费者进行深层次沟通。“如果全部设计都要紧跟时代潮流,那么,跟着跟着设计师就会迷失自己。”
事实上,如果把赵卉洲这几年的发布放在一起来看,你会注意到她的设计风格越来越呈现出:宁静,细腻,低调,优雅的特点。这种风格和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所追求的快节奏有很大不同,但很多人因此而喜欢,因为它是当今社会缺乏的。
和米兰时装周的发布相比,“生活的那些事儿”这场秀更关注生活中的每个人,做纯粹的、当下的生活,用普通人生活的一个片段、细节,来阐述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这个设计主张。而米兰那场秀是带着所有70年代生人的记忆,走进米兰,表现艺之卉的文化感、沉淀感。
从设计美学上看,赵卉洲算是蒋勋艺术哲学观的追随者: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之所以大家体会不到,是因为普通人缺一种慢下来品味的心态。在赵卉洲看来,“具有文艺范儿的丝心态”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用某一个快乐的瞬间、记忆、细节来表达生活原本应该有的状态,这样的设计看似“丝”,实际上却能展现一个品牌的文化调调、艺术情怀。
很显然,今天的赵卉洲正在用时装设计去带动周围的每一个人来关注当下的生活。但回到现实,所有的梦想总应该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承载的根基。“投资5亿元的艺之卉时尚创意产业园就是我们的根。一场秀既能让大家认识品牌,了解品牌,也能让更多的人到深圳近距离感受艺之卉背后的文化。”赵卉洲说。
今年3月以来,艺之卉时尚产业园就一直在举办各种与时装、艺术有关的活动。这些跨界的尝试丰富了艺之卉的品牌调性,也进一步扩充了艺之卉的时尚基因,可以说艺之卉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些变化也影响了赵卉洲看待企业和品牌存在的方式:“最开始的时候,我希望企业能挣钱,活下来;后来,我们希望艺之卉能健康地活,不依赖其他方式,创造一定的市场份额;而现在,我们需要快乐地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之卉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