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制度政治伦理(精选3篇)
陪审制度政治伦理 第1篇
政治剧是认识政治格局、了解局势发展的一个窗口。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通过政治剧这本活的教科书,不断认识多种行为主体在世界舞台上的跨国互动。《国务卿夫人》这部政治剧描述了一位女国务卿的工作和生活故事———她必须在国际危机、办公室政治和复杂的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据称这位女国务卿的原型就是希拉里·克林顿。透过她,可以一窥美国国务卿的日常工作,可能不仅仅是斡旋外交那么简单。这位女国务卿带着价值情感倾向,加上强大的民意根基,使其在国际政治运筹帷幄中总能展现人性之美。不同于完全批判现实主义的冷峻压抑,而时常带着一份政治圈少见的“温暖”。这便是价值观外交。
一、价值观外交
价值观外交,概指一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与国际交往实践中以其国民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诉求为指导而形成的外交方式(朱锋,2007)。在中国语境下,价值观外交的主要鼓吹者多集中于基督新教伦理占据主导或重要地位的国家,美国即是此类的典型代表。如《国务卿夫人》中,美国因其充足的资源支撑,掌握着国际政治伦理化扩张冲动的主动权,这位怀着深厚的宗教情结的女国务卿更是竭尽全力推行价值观外交。渐渐地,价值观外交折射出的国际政治伦理冲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国际政治现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国际政治伦理在国际舞台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的国家因其具有最强大的社会向心力,探寻其伦理态度是可行的。然而,国际政治伦理问题是一个远比自然科学问题困难得多的问题,国际社会的发展正不断地向现有的国际伦理提出挑战。
二、国内政治需要伦理
探寻国际政治的伦理视野,笔者首先将视野放置国内政治。
伦理在国内政治中的运用有很多。比如,在日益发展变化的现代工业社会中,推行灵活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才能在法律规定模糊性的情况下,积极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支撑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便是伦理。人权也是国内政治伦理化的体现。竭力保护极少数人利益,以求国家和谐——“善”政;牺牲少数人利益,以求国家稳定———“恶”政。在“恶”政中,人民经常要求个人“无私”甚至“牺牲”,而不要求国家“无私”,更别说“牺牲”。“恶”政甚至将“无私”划分为个人的专有名词,这些都与罗尔斯的正义论(差别原则)背道而驰。相反,“善”政于国际政治社会而言是最具攻击性的,恶势力无法使其在国际政治中屈膝。因为“善”政治理的核心是保障并促进人权,即使国家外交部陷入国际政治泥潭,国家间的友好和平关系亦是可以为了国人的利益而牺牲的。即,“善”政的核心坚不可摧,任何违背“善”政伦理的事理将受到“倔强”的打击。国际政治伦理关注的正是各国的“善”政,这个“善”政依靠各国外交延伸到国际社会。
三、国际政治需要伦理
由此,伦理并不只是各民族劳动实践的旨归,亦是一切外交政策态度和行为的标尺。探寻国际政治的伦理视野,笔者将关注目光聚焦国际社会。
无伦理不成自助,非正义无以和平(李建华、张永义,2009)。国家关系是有“道德”的,国家政治亦是有“伦理”的。在国际政治演进过程中,全部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行为无一不是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伦理考量始终伴随着国际政治的整个过程。世界各国通用的外交政策是使之合乎伦理,霍夫曼认为,国际政治伦理是“跨越国界的责任”(Stanley Hoffmann,1981)。伦理不仅是人性社会赖以有序延续的纽带,亦是一个由初始便被赋予人格化内涵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的基本规定。
纵观国际社会,政治结合权力与伦理受到主张。主要表现在,伦理必须监督权力的运行,权力必须在伦理的导向下使用。这里的权力是指国际社会的公权力,如,联合国处理全球环境事务中所赋予的支配、规定、创造的力量。那么,此处的伦理亦是针对国际政治的运行而言的。面对70多亿世界人口,198个主权国家,国际政治权力的运行主体需要严谨使用共享伦理将权力“人性化”。无论是国际政治的目的还是手段、方式还是结果,抑或是国际机制的规范还是国际关系的原则,无一不深度触及人类社会中诸如主权、平等、正义、合法性等一系列广被认可的基本价值。这一系列基本价值即是国际政治的共享伦理。德国东部出身的总理默克尔认为:“利益外交必须以价值为导向。共同的价值观是保证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时代和平共处的基础。”(默克尔,2008)适度培养共同或相似价值,发展共享伦理,是政治结合权力与伦理所做出的有益尝试。
笔者认为,国际政治伦理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伦理与武力使用的对立、关于人权的争议、恐怖主义与国际秩序的冲突。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的武力使用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武力的使用不仅会扼杀人类的尊严、权利和生存,同时可能被政治集团利用来实现利己的目的。因而笔者认为,武力的使用是国际政治伦理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国际社会中,人权普遍原则与国家主权原则常常发生冲突。出于一国政治伦理和发展道义,其要求别国改善人权。无论此人权问题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或宗教文化方面,其必然触及对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核心。国际社会中,大国的崛起使得其利用充足的资源与威胁国际秩序的极端主义国家的军事行径斗争。美军打着反恐旗号,在阿富汗赖着不走。国际社会的秩序与国家行动无节制之间的冲突问题凸显出来。
正如前文所述,国际社会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常处于困难重重、两难抉择的境地。政治成为权力与伦理的结合是否具有合法性?如果是,结合的标准和能接受的尺度是否达成共识?在不同的国情、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迥异的情况下,如何中和差异极大的主权、人权、自由竞争等原则?这一切都意味着国际政治的伦理视野有其独特的态度、立场与挑战。然而不论国家政治伦理探究如何复杂与困难,它终究会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探寻国家政治伦理总会有一个全新的全球视角。
“有些东西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我们已经掌握了无限度地减少世界苦难和辛酸的能力,但当我们容忍了把人类分成互相敌视的集团的这一没有理性的观念时,我们在这方面就不能取得成功。”(伯特兰·罗素,2003)罗素的此番论述,对于寻找国际政治的伦理视野,具有特殊意义。国际政治中需要有这样的记忆:只有独立的个人才能真切感知欢乐和痛苦,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人感知欢乐证明了开明的伦理,任何一人感知痛苦便是对仁慈的伦理的否认。
参考文献
[1]朱锋.“价值外交”与亚洲政治新变局[J].现代国际关系,2007,(3):11-13.
[2]李建华,张永义.价值观外交与国际政治伦理冲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69.
[3]Stanley·Hoffmann.Duties Beyond the Border[M].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1:6.
[4][德]默克尔.“利益外交必须以价值为导向”——在阿登纳基金会年会上的发言[EB/OL].德国之声官网,2008-09-22.
陪审制度政治伦理 第2篇
目的论下政治与伦理的统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观
政治与伦理的关系是历代思想家所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亚里士多德把伦理学从属于政治学,并从成就最大、最高、最广善业的政治目的出发,设计了家庭伦理和公民伦理,提出了政治是公共事业、政治制度的价值理念就是公正不偏等思想,表现出对政治生活的伦理道德价值上的`高度关切.
作 者:詹世友 李建华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哲学系,南昌,330047;中南大学哲学研究所,长沙,410083刊 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017(1)分类号:B82-051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目的论 政治 伦理
论孟子民本政治思想的伦理维度 第3篇
一、从伦理维度解读孟子民本政治思想的理论根据
君主实行有效的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依据就是实现内圣, 只有实现内圣才能达到外王, 内圣外王的必由之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说, 仁政的起点是修身, 而仁政的目的是平天下。君主德行修养的主要方法就是顺从天意, 但天意是民意的反映, 因为上天是为了民众的需要才设立君的, 君主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赢得民众拥护。
1. 伦理政治合一作为思想依据。
孟子的民本思想认为合理性的政治理想取决于满足人伦道德的需要, 政治理想成为政治实践的关键在于君主的精神和行为导向, 一方面要求君主遵守礼义规范, 并通过言传身教教化百姓, 引导民众加强道德修养, 遵从伦理精神。另一方面, 它同时也规定了民众对君主应尽的义务, 必须事君以忠, 履行自身的职责。从而确定这种政治化的道德伦理所起的社会规范作用是双向的。德治的路途是由个体的修身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 从尽己之性达到尽人之性, 靠的是自身德性修养或榜样的推动;从个体的家的角度看, 家政的重心在于如其所是地修身齐家, 通过联结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秩序来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方面, 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细胞, 齐家之道只不过是从家庭伦理维度阐发的政治之道, 另一方面, 社会和国家是由家庭组建而成, 齐家之道又是一种从政治层面阐发的伦理之道。共同体的国的角度讲, 传统的王道政治以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政治理想, 而且强调实现这一政治理想的主要途径就是推行仁义道德与宣扬礼乐, 孟子将这种从伦理维度阐发的王道政治称之德政, 目的是让国家达到伦理政治合一, 从而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宗法血缘关系及其附属的礼俗制度影响和制约人的言论和行为取向, 从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入手, 有效进行封建性的威权统治。民本伦理政治根源于血缘关系, 伦理政治之道是取法宗法血缘关系。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强调德治的实质是仁政, 而“仁之实, 事亲是也;义之实, 从兄是也;智之实,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坚持仁的实质不是别的, 只不过是孝顺双亲;而义的实质不是别的, 只不过是服从兄长;智慧的实质不是别的, 只不过是懂得仁义的道理而不可离弃。由此可见, 政治之道源自于自然天成的血缘关系, 通过伦理秩序来维护封建性政治秩序。
2. 性善论提供德性根据。
孟子的性善论可以从人的心理情感出发推导出现实生活中圣人的存在, 他的论证虽然不具有理性的逻辑自明性, 但是却因其经验论特色而成为每个人内心的自我证明。孟子以恻隐之心论性善, 通过各种经验的方法诱导人们认识自己良心本心的存在, 从每个人的良心的召唤来认识性善论。孟子通过人的心理情感为性善论的感性基础, 揭示了人性善必须通过现实人世的心理情感来认识, 超感性的先验本体见潜存于在人的经验的感性心理之中。孟子认为普遍的道德理性是不离开感性而又超越于感性, 而不是凭空出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道德理性既是一种先验本体同时又是来自于经验现象。孟子提供了一个情感经验到道德本体的推论过程, 确定伦理政治思想的现实化, 雄辩地证明人人都有上天赋予的恻隐之心, 通过“存其心, 养其心”、“反身而诚”等实践体认, 每个人都可能无限接近于现实社会中的圣人。
3. 内圣外王塑造政治模式。
君主主要关注的是外王之势, 依赖的是封建性威权和某种权术, 孟子通过提供道德理性作为国家的合理性依据, 从价值维度阐发内圣外王成为民本政治思想的基调。孟子把传说中的尧舜等君主推到圣人的位置上, 然后利用祖先崇拜把先王与圣人等同起来, 提出可师法的对象;最后把圣人的品质落实到现实的君主的头上, 将现实的君主借助道德理性理想化和圣人化。原来的内圣才能外王的论证模式便转换为外王就是内圣的政治思想。孟子从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同时满足着君子和民众两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要求君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树立爱民理念, 只有顺应民意, 才能对外称王;另一方面强调民众服从圣人, 从国家和家庭两个层面努力进取, 安于现状。孟子坚持内圣外王思想, 认为圣人兼具超越于人的先验品格和人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美德, 成就理想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模式。在孟子的民本政治思想的指导下, 天和君的关系呈现出更理性的外在关系, 社会群体逐渐丧失主体意识, 民众主动接受占据道德高地的统治者的控制。
二、从伦理维度解读孟子民本政治理想的实践意义
孔子提出富而后教的观点, 孟子进一步在《孟子·尽心上》发扬其思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孟子减弱了孔子仿效圣人的重要性, 而是坚持通过启发民众理性, 培养民众道德情感, 达到更高的政治境界。最终达到儒家民本政治思想的最高境界:“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1. 关心民众疾苦。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的时候, 孟子首先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 有什么不同吗?”孟子是要揭示这样的道理:如果不同的手段导致的目的是一样的, 那么不同的手段之间的区别是不重要的。梁惠王果然顺着孟子的思路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接着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失职的统治手段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顺理成章地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 马厩里有的是壮马, 可老百姓面有饥色, 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 野兽相食, 尚且使人厌恶, 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 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用通俗易懂的话循序渐进地让梁惠王明白这样的道理:统治者不能只图享乐, 不关心百姓疾苦, 必须时刻把民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而不是挂在嘴上, 才能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 才能强化统治者的统治。
2. 治国听取民意。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通过一段酣畅淋漓的排比句揭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国君进贤, ……左右皆曰贤, 然后察之;见贤焉, 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 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 勿听;国人皆曰不可, 然后察之;见不可焉, 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 勿听;国人皆曰可杀, 然后察之;见可杀焉, 然后杀之。”统治者不管是治理国家, 还是生杀予夺, 都不能凭着自己的一己私欲肆意妄为, 而是要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
3. 民心决定历史。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分析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 从中得出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孟子认为天下之得失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得民, 而能否得民归根结底又在于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 实际是失去了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反之, 汤、武无敌于天下, 就在于得到了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民心向背不仅决定政权兴衰, 而且决定国家兴亡。孟子在《孟子·尽心下》甚至提出这样的观点:“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社稷只能维系在民众之上才能安稳地存在, 而君主更是等而下之, 只有在民众安乐和社稷安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稳固的统治。
民本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精华所在, 而且指导着了中华民族在治国安邦的实践活动, 有助于民众安家立业。孟子的民本政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周公、孔子“以民为本”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 并以雄辩的论述方式进一步从伦理维度将民本政治思想推向思想和实践的极致。孟子将其伦理思想应用到民本论中, 所以在思想史上称为民本伦理思想。孟子民本伦理思想把民众看作政权的根基, 认识到民众维系政权的重要性, 而且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都具有主导作用, 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把确保民众福祉作为君主执政的出发点, 充分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 具有深刻的民众性和进步性。孟子民本政治思想在当代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伦理价值, 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
摘要:孟子的民本政治思想确定伦理政治合一作为思想依据, 通过性善论提供德性根据, 实现内圣外王的政治模式, 敞开了民本政治思想的伦理维度, 为儒家思想体系中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孟子,民本,政治思想,伦理维度词
参考文献
[1]姜涌.孟子的民本主义政治哲学[J].广东社会科学, 2005 (3) .
[2]苗耀辉.民本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时代创新[J].辽宁大学学报, 2004 (6) .
[3]董传岭.孟子的民本思想述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4) .
[4]黄健.孔孟民本主义思想差异探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4) .
[5]黄广晋.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J].伦理学研究, 2008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