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林地区域资源现状利用方向论文(精选3篇)
彭阳县林地区域资源现状利用方向论文 第1篇
彭阳县林地区域资源现状及利用方向研究
摘要 介绍彭阳县北部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发展区、东南部红茹河谷残塬区生态经济林发展区、西南部土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发展区3个林地区域的资源现状和林地利用方向,以为该县林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林地区域;资源现状;利用方向;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02-0
1结合彭阳县实际情况,按照《彭阳县林业区划》《彭阳县总体规划》等相关材料,将全县林地划分为北部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发展区、东南部红茹河谷残塬区生态经济林发展区、西南部土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发展区3个区域。北部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发展区
1.1 区域范围
该区域包括冯庄乡、小岔乡、王洼镇、罗洼乡、交岔乡、草庙乡、孟塬乡等7个乡镇,土地总面积为136 981.08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57.60%。其中,林业用地的面积为77 293.9
2hm2,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63.81%,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6.43%。
1.2 林地资源现状
林地面积按森林类别划分:生态公益林地75 575.80 hm2,商品林地1 718.12 hm2,是生态公益林地面积比例较高的一个区域。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有林地15 648.92 hm2,灌木林地12
945.77 hm2,疏林地1 640.82 hm2,未成林造林地22 094.65 hm2,无立木林地10 019.01 hm2,宜林地14 939.92 hm2,苗圃地4.83 hm2。该区森林覆盖率为20.87%。
1.3 经营利用条件分析
该区域是安家川河的主要发源地,该区地貌以丘陵为主,海拔1 294~1 992 m,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水平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淡黑垆土和湘黄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农业产量低下;降雨量小,干旱缺水严重,交通条件较差。
1.4 林地利用方向
该区自然条件恶劣,立地条件差,林地利用方向应以增加森林植被、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大力建设水土保持林,构建生态屏障,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持水土,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1]。东南部红茹河谷残塬区生态经济林发展区
2.1 区域范围
该区域位于彭阳县东南部,包括城阳乡、红河乡、白阳镇3个乡镇和新集乡、古城镇的部分行政村。该区域土地总面积88 945.14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7.40%。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8 840.59 hm2,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32.06%,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43.67%。
2.2 林地资源现状
林地面积按森林类别划分:生态公益林地36 656.51 hm2,占94.38%;商品林地2 184.08 hm2,占5.62%。由于光热资源丰富、立地条件较好,适合经济林的发展,该区经济林所占比重较大。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有林地11 078.32 hm2,灌木林地6 719.31 hm2,疏林地1 814.57 hm2,未成林造林地11 055.08 hm2,苗圃地21.10 hm2,无立木林地4 545.29 hm2,宜林地3 606.92 hm2。该区森林覆盖率为20.03%。
2.3 经营利用条件分析
该区是红河、茹河的主要发源地,地貌以残塬、丘陵为主,海拔1 286~1 873 m,地势相对平坦,川塬相间;水平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淡黑垆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是较好的农业生产土壤;光热资源丰富,降雨量大,交通条件便利,是较好的农业生产区,该区是今后发展经济林的主要地区。
2.4 林地利用方向
按照生态彭阳建设目标,该区林地利用方向的切入点是在加强林地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一是对现有生态公益林采取抚育、全面禁牧封育综合措施,提高林地的生产力。二是对以山杏为主的低产、低质、低效林采取嫁接改良综合措施,加快树木生长,提高山杏产量。三是对以优质杏、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强化管理,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平缓坡地优质土壤,积极引进优质、特色林果品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品,加大优质绿色食品等基地建设。四是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生态旅游[2]。西南部土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发展区
3.1 区域范围
该区位于彭阳县西南部,包括古城镇、新集乡2个乡镇的部分行政村。该区域土地总面积11 895.54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0%。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 997.2 hm2,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4.11%,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42.01%。该区为土石质山区,降雨量550 mm以上,气候湿润,海拔1 900~2 416 m,地势陡峻,局地青沙“露面”,岩屑剥离,生态环境较好,生物多样,是水源涵养林发展的主要区域。
3.2 林地资源现状
林地面积按森林类别划分:生态公益林地4 919.65 hm2,占98.45%;商品林地77.63 hm2,占1.55%,该区是生态公益林地面积比例较高的一个区域。按地类划分:有林地970.11 hm2,灌木林地1 683.73 hm2,疏林地282.56 hm2,未成林造林地1 091.07 hm2,苗圃地23.85 hm2,无立木林地502.38 hm2,宜林地443.58 hm2。该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31%。
3.3 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和措施
该区域是茹河的发源地,降雨量大,气候湿润,交通条件便利,立地条件较好,是水源涵养的重点区域。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群落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该区域林地利用方向的切入点是在加强林地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一是对现有生态公益林采取抚育、全面禁牧封育综合措施,提高林地的生产力。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构建生态屏障,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三是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生态旅游
[3-4]。参考文献
[1] 赵华.谈谈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观周刊,2012(35):157.[2] 张丹,张凤娥.浅谈如何实现木材可利用持续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9):38.[3] 张德生,李峰,孙世飞,等.柴河林业局非木质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6):93-95.[4] 苏强,范建新,许建远.钦廉林场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效益分析[j].现代园艺,2012(17):89.
彭阳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 第2篇
1 彭阳县林地资源概况
截至2010年底,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23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44.4%。四旁树15.3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4.2%, 林木绿化率为18.2%, 活立木蓄积量55.62万m3。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 其中有林地面积1.9万hm2, 疏林地面积0.37万hm2, 国家规定的特别灌木林面积2.14万hm2,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41万hm2, 无立木林地面积1.5万hm2, 宜林地面积1.91万hm2。
林地面积按分类经营体系进行划分, 分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2类经营体系。现有生态公益林地面积为10.85万hm2, 公益林地面积按保护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地2.45万hm2、地方公益林地8.4万hm2。全县现有的一般商品林 (全部为果树林) 面积为0.38万hm2, 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4%。
2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多年来认真贯彻《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林业发展方针、政策, 认真落实禁牧封育条例, 林地保护利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2.1 林地总量逐年攀升
自1983年建县以来, 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两杏一果扶贫开发项目等的实施, 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持续的同步增长。截至目前, 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1.23万hm2, 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4.4%, 居宁夏前列;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建县时的3%提高到现在的24.2%。
2.2 林地保护不断加强
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地、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是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每年落实森林资源管护面积5.79万hm2, 落实管护人员268人, 签订管护合同268份。形成了机构健全、人员配套、职责明确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二是依法严打涉林违法行为。开展春、秋季严打整治、绿盾三号等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违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行为。三是狠抓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森林防火领导责任制, 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在全县已建成护林防火站42处, 组建防火应急分队13支260人, 义务扑火队30支600余人。四是高度重视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各乡镇建立了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站, 及时测报森林病虫鼠害和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并根据监测预报结果, 有组织地对甘肃鼢鼠、天牛、沙棘木蠹蛾等病虫鼠害进行综合防治, 确保了林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五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森林公安、病虫害检疫等执法队伍建设和依法治林工作不断加强, 森林限额采伐、林地征占用管理等工作进一步规范。
3 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林地质量不高, 林业投入资金不足
现有森林呈人工纯林多、混交林少, 单层林多、复层林少, 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等现象, 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由于森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 经济效益低, 投入资金量大, 彭阳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地方财政困难, 林地保护利用尚有一定难度。
3.2 建设项目对林地需求量大, 保护与利用矛盾日趋突出
煤炭、石油资源的开发及城镇、道路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加大, 导致违法使用林地案件有所增加, 违法使用林地的形势依然严峻。林地既要承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任务, 又要承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 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
4 集约利用林地的对策
要逐步引导建立全县上下节约用地意识, 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全县林地节约集约使用[1]。
4.1 适度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使用林地, 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
在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基础上, 引导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 适当配套绿化工程, 扩大防护林地面积。加强城镇 (村屯) 配套绿化林、绿化进校、绿化进厂矿 (企业) 工程等城市森林建设。对农村人口转移后的废弃坡地实施植被恢复治理, 保持城镇建设使用林地与生态恢复新增林地的动态平衡。
4.2 限制工矿开发占用林地, 深入实施建设项目用地控制制度
限制独立选址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矿山用地实行生态优先、缴费使用、保障恢复、占补平衡政策, 禁止私挖滥采, 无序开发。建立矿山开发配套实施生态工程制度, 对生态状况严格监控[2]。通过深入实施建设项目用地控制制度, 保持用地结构的合理性, 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提高土地资源整体节约与高效利用的程度。
4.3 制定彭阳县征占用林地项目禁限目录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等, 在国家发布的《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基础上, 细化制定、颁布、实施彭阳县禁止和限制使用林地项目目录。修订和完善林区基建项目使用林地标准。制定限制经营性项目使用林地相应的约束性措施[3]。通过行政、经济补偿、市场等手段引导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 控制多占、浪费林地等行为[4]。
参考文献
[1]张祖衡, 王爱华, 王金荣.林地资源保护管理问题及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 2005, 19 (1) :60-61.
[2]何齐发, 孙玉军.关于江西省林地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 2011 (6) :26-31.
[3]董荭英.青海省林地保护和利用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 (4) :7-8.
彭阳县林地区域资源现状利用方向论文 第3篇
关键词: 二类调查;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林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S75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2-0060-04
中国正步入林业发展的新时期,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热点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其载体林地资源对于我国实现中长期绿化目标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被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
咸宁是一个林业大市,“七山一水两分田”,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具有发展林业的优势。根据湖北林业“生态建设从山上走下来,产业发展从林中走出来,发展林业让农民富起来”的新思路,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正确引导解决好全市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走向良性循环轨道,推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以咸宁市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该市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该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现状及优势与不足
1.1 现状
近两年,咸宁造林势头强劲,全面启动多项重点造林项目,成效显著。根据最新的二类调查数据(表1)[1],咸宁市林地活立木总蓄积量由2009年的876万m3增至1 265.9万m3。作为咸宁两个传统的林业大县,通山和赤壁两地各具优势:通山的林地面积最大,但赤壁市总蓄积量最高,两个地区有林地、纯林和竹林的对比情况类似;但通山的混交林和疏林全市最多,而赤壁市人工矮化乔木林则在全市最多。虽然林地面积和蓄积量不大,但嘉鱼的四旁树和散生木在全市最多。咸安作为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已经具备良好的林地基础,可以作为发展城市森林,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的样板给予重点支持[2-4]。
作为咸宁林业发展重点的竹林[5-6]也有较大发展,立竹量由2009年的1.9亿支增至2.6亿支。通山和赤壁两地依然是本地区竹产业发展的重点,但崇阳和咸安在竹产业发展上也大有可为。
1.2 优势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理自然条件优越[7-8],林地资源具有如下优势:
(1)森林发育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咸宁山场广阔。全市林业用地56.1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0%。气候适宜,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土壤肥沃,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共有8个土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水源充足,境内江河湖泊分布众多,沟渠塘堰交错如网。本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利于多种植物繁衍生存。
(2)树种资源丰富
咸宁共有树种112科、354属、1 114种、54变种;灌木45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近500种,花卉数十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28种(I级6种,包括南方红豆杉、香果树、银杏、水杉、钟萼木、秃杉;II级22种);国家珍贵树种16种(I级4种,包括银杏、水杉、钟萼木、秃杉;II级12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5种(II级10种,III级15种)。本地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植物群落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等五种。
(3)林木资源增长势头强劲
2000年以来,咸宁市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世行贷款造林、日贷造林、长防林、血防林和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林地面积大幅回升,森林资源逐年增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 265.9万m3;楠竹立竹量为2.2亿支,分别比2009年的876万m3、1.9亿支增长389.9万m3、0.3亿支。
1.3 不足
尽管拥有上述三项优势,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咸宁的林地资源还存在以下这些不足:
(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从森林覆盖率来看,咸宁六县市(区)中,通山最高,为64.73%,而嘉鱼最低,为26.8%,差距很大。从林业用地面积来看:通山、崇阳较大,而嘉鱼、通城相对较小。可见,全市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图1)。
(2)林地结构不合理
咸宁市森林结构呈现“三多三少”:即一般用材林多、工业原料林少;幼林多、成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混交林与针叶纯林面积差距显著,以赤壁最为明显,混交林面积为0.34万hm2,而纯林面积为4.13万hm2,后者是前者的12倍(图2)。
(不含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及桂花林管局)
(3)林地生产力低
咸宁市林地面积为56.4 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 265.9 万m3,平均每公顷蓄积为22.4 m3。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国林地面积30 378.2 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9.13 亿m3,平均每公顷蓄积为49.1 m3。可见,咸宁市林地单位面积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半以下,主要是因为咸宁地区疏林地、残次林、低产林比例较大,其次就是幼林地多,而成熟林分则相对较少。
(4)可采森林蓄积比重少
咸宁市森林的木材产出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内森工企业的用材需求,木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比如,以生产成材、细木工板为主的通山新夏松木业有限公司正常生产每年需要15 000 m3杉木木材,但因咸宁本地木材满足不了需求,该公司不得不远到福建、浙江调用木材或木材半成品,以满足生产需要。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虽大,但是大部分是公益林或者不能采伐的幼林地,可采的森林蓄积比重小。
nlc202309040706
2 保护利用的潜在问题
2.1 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发达的林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林业发展也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财政保证。2000年以来,咸宁市交通建设高速发展,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这些大型建设项目的建成,加快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建设项目占用林地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随着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面积还会有较大的增加。如何将林地资源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既满足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需要林业部门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2.2 经济快速发展与林地资源管理手段滞后的矛盾
目前,国家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占林地,政府调整土地利用规划调减林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落后的监管手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脱贫致富、兴办产业的种类越来越多,如林区中的小采石、小采沙等,而且涉及的林地面积大,地形复杂,监管手段落后,还处于人工和群众举报的检查办法,使林地资源监管的压力越来越大,侵占林地的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这将会给林地资源造成很大损失,也是保护林地资源必须解决的问题。
2.3 管理人员保障体系与林地资源后续发展的矛盾
咸宁市以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保障体系问题最为典型。不管是通城的黄袍林场还是赤壁的陆水湖林场,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体制不明,它们面临着体制重新界定的局面。作为名义上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近些年来,林场性质虽然没变化,但管理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林场资源枯竭、负债沉重、生产生活设施破旧、职工收入低、生活贫困、养老金及医保得不到落实,林场生产生活举步维艰。人员保障体制不到位,使得林场职工得不到充实,目前林场职工年龄结构明显偏大,文化程度低,面临后继无人的危局。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是处于林业一线的职工,他们在林业资源的后续发展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管理人员社会保障体系与森林资源的持续、后续发展息息相关。
3 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3.1 节约使用林地资源成为全民共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的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自然资源主体的林地资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发挥林业职工的积极性,把全市林地资源保住、管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制定规划,使其法制化、规范化
当前,咸宁市对林地资源的保护,主要通过加强对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审核管理等措施,这种管理往往处于被动,建设项目占什么林地,林业部门只能批什么林地,这样造成占用林地局部过量集中,对全市林业均衡发展不利。为了达到严格有效地管理林地资源,依照法定权限审核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依法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使用林地总量控制的目的,就要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和全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咸宁林地资源现状,编制咸宁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规划应符合以下原则: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咸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严格执行咸宁确立的林业发展总体目标。③在保护管理好现有林地的基础上,落实发展林业用地,确保有林地面积不减少。④符合咸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相协调。
3.3 提高经营水平,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对于林地的经营,重点是如何提高森林的经营水平,如何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有林的经营要做到定性、定编、定投入,鼓励多种经营形式存在,森林经营人员配置要合理,资金要到位。为提高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很多地方正在实行的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不失为一种办法。林业局(或林场)和管护人员签订责任合同,管护人员应执行规定的森林经营规则,管护一定面积的森林,允许管护人员采集/生产非木材林产品提高其收入,管护人员的收入和管护水平直接挂钩。而林业部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林业推广技术人员要帮助并指导管护人员解决常见问题、掌握基本技能,制订发展森林经营规划及操作规则;另一方面,林业部门作为管护人员和科研单位之间的桥梁,及时提供实用的新技术。
3.4 理顺林地产权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发挥市场作用
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林产品需求不断提高,使林业的长期投资越来越具吸引力,而民间资本的集聚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只有在产权关系明确,投资环境良好,行政干预减少,以及市场信号明确的情况下,农民或民间资本认为他们的长期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才能实现有效的林业投资。
咸宁市集体和个人林地面积比例很大,分别占到全市有林地面积的18%和72%(图3),一直依靠个人和集体投资。因此,要建立起让农民信任、有保障的林地产权制度,真正将林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分开,对承包(或其他形式,比如拍卖、出租等)给个人的林地要切实保障其使用权、经营权以及收益权。而且,这种产权安排要保持长期稳定,要保证投资者有时间收回长期投资。不安全的产权制度要么促使承包者采取过早采伐木材的短期行为,要么就抑制其投资热情,两者都会使资源质量逐渐下降,甚至导致过度开发的恶性循环。
3.5 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充实年轻血液
职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是县一级林业局和基层林业站、林场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因为人员编制及待遇问题,难以吸引到大学毕业生。“后继有树,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制约今后咸宁市林业发展的瓶颈。
盛事兴林,人才为本。为解决此问题,通城县林业局向县政府争取“三支一扶”名额,今年新进三名高校毕业生,为县林业局充实了年轻血液,增添了活力。争取“三支一扶”政策惠及林业基层单位,可能成为解决林业部门人才严重缺乏问题的一种途径。其次,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对现有的林业职工进行全面林业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推广林业应用科技成果等能力。大力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积极推动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单位建设。
参 考 文 献
[1]湖北省林业厅,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湖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2009年调查)[M].2012:54-55.
[2]李秀英.基于区域特征分析的森林城市建设布局与工程框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3:33-36.
[3]钟学斌.咸宁市未来情景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3):7-10.
[4]吴永达.城市公园特色景观营造思路—以咸宁市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28(9):108-110.
[5]袁瑛武,廖卫军,黄艳辉.湖北省咸宁市竹产业发展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13,42(5):49-51.
[6]袁瑛武,陈新安.咸宁市楠竹胸径—质量回归关系调查报告[J].湖北林业科技,2014,43(4):41-43.
[7]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湖北省林业局.湖北林业改革与发展[M].武汉:湖北省林业局,2010:134.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