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作文 第1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作文
刚刚看到课文题目时,我在想:五角星怎么会跑到苹果里去的呢?我怎么不知道?读第一段的时候,我还以为小弟弟在变魔术呢!当读到第三段的时候,读着小弟弟的话,我将信将疑。我以前切过了不知多少次,里面都一个样,哪来的五角星呢?读第四段的时候,我开始想,莫非苹果里真的有颗五角星?我待会儿也来试试。
读过课文之后,我照着书上的方法,切开了一个苹果,我仔细一看,里面真的有一个有点歪的五角星。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苹果里面的籽可以这么有顺序。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吃过了这么多的苹果,从没有留意过苹果籽的`样子,小小的苹果籽都能排出这么漂亮的造型,我现在才知道,我真该细心点儿。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善于观察、敢于去换一种没有试过的方法做一件经常做的事的人,才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想,苹果里面有五角星,别的水果里有什么呢?带着疑问,我顺手拦腰切了一个橙子,只见整个面,就像一朵小花,好看极了。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作文 第2篇
我读了这篇课文后,知道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是作者家的常客。还差不多每天都要去作者家向小作者报告幼儿园发生的新闻,有时还会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
一天小男孩来到作者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作者要了一只苹果迫不及待地说要让作者看苹果里面藏着什么,但作者很瞧不起小男孩认为小男孩才上幼儿园什么也不知道。但令作者很吃惊的是,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是从拦腰切下去。不仅切法不一样,苹果里竟有一颗“五角星”呢!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还知道了遇到任何事情都必须学会全方面地看问题,把发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同时还必须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 第3篇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 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 或者展示展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 他来到我家, 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 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 说:“大哥哥, 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着他说。
“不, 你不知道的, 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 而他呢, 却是拦腰切下去。然后, 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 你看, 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真的, 从横切面看, 可以清晰地看出, 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 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 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 把它们一切两半, 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 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 也许是出于无意, 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 然后又由他传给我, 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 往小处说, 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想一想我们的教学, 教师认认真真地教, 学生循规蹈矩地学, 在学生还未以自己的思考方式来学习之前, 大量的实例和方法已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情不自禁地按照教师的模式和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 这样, 我们还会得到更多的、有创意性的思考吗?加德纳说:“改变思维是永恒的话题, 我们要为学生未来做好思维方面的准备。”美国的教学目标里, 有一条就是思维方法的训练, 可见思维方法的训练对培养创新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联系自己的实际, 我在教学《衣架的联想》一课时, 在导入新课时就在班里做了切苹果的实验。我请学生将带来的苹果切成两部分。全班43人, 只有两名学生切出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问这两名学生为什么不按照常规切苹果的方式去切, 他们的答案也都是源于当时看过的那篇文章, 想切一切, 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五角星”。我问学生:“通过切苹果你有怎样的启示呢?”学生总结说:“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根据切苹果的实例, 我为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便做了以下思维方式的训练。对直线进行联想:比如, 它是中文里的一, 也是一根平衡木、电线杆 (如果有的学生联想到书边、门边、桌子边, 这只能算一种联想) , 2分钟以内看谁想得最多。对直线进行联想, 大家想得最多的是横直线。这个环节的训练就是告诉学生, 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式, 直线可能是“横直线”, 也可能是“竖直线”, 还可能是“斜线”。如果我们多角度地进行联想, 将会有更大的联想空间。
做完了上面的小游戏, 我再让学生对衣架进行联想, 学生似乎找到了联想的方法。他们把衣架正着放、倒着放、斜着放或者进行组合,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联想, 把衣架联想成弓箭、秋千、相框、跷跷板、蝴蝶、渔具……学生的思维角度开阔了, 作品更有创意、更有趣味了。
这堂课, 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 我看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需要教师的培养, 也需要我们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 让他们自由、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索。我想, 学生呈现给我们的结果将会更加精彩、更加多样化。
在课的最后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一个13亿人口大国, 应该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然而近百年来, 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和发明, 竟然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中国人的创造力到哪里去了呢?我希望中国创新型人才从咱们班起飞。
学生看了这段话后, 教室变得更安静了, 每个人都若有所思, 这的确是我们大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我国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迫切。作为美术教师, 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将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
“苹果里的五角星” 第4篇
【关键词】循规蹈矩;多维设计;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篇文章《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记叙了邻居家小男孩传给作者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作者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读完这篇课文,我掩卷沉思:人们面对如此熟悉的苹果,为什么千百年来极少有人发现苹果里竟然藏着颗五角星呢?原因很简单,一般人在切苹果时总是竖着切,从未想到或者从未尝试过拦腰切苹果的方法。看见别人这样切苹果,我们也跟着这样做,因为习惯,所以我们少了思考,因着这样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与苹果里的“五角星”失之交臂。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许多班级都存在着有些学生不做课外作业的现象。问起这些不做作业的学生,他们总是找出种种理由来搪塞应付,为此,教师也都束手无策,久而久之,班级学生不做课外作业之风愈演愈烈。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我的心绪仿佛也豁然开朗:我们每每在抱怨学生不写作业的同时,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乐于完成了呢?多数情况下,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总是喜欢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去布置,这样批改起来比较顺手。例如:抄写某课生字、生词几遍,抄写要背诵的课文等。这类课外作业往往学生只动手而动脑却不多,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最终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让学生不胜其累。长此下去,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根本不利于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外作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课外作业一改过去那种呆板的旧框框,换一副生动活泼的面孔,讨学生喜欢去完成。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课外作业的多维设计,收效较好。
一、给课文配插图
喜爱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从学生抓笔时候起,他们便开始了自己的涂鸦之旅。孩子们喜欢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感受,他们往往沉醉在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之中。教师何不利用孩子的这一兴趣爱好,以绘画代替枯燥的、收效甚微的作业呢?例如在《特殊的葬礼》一文教学中,文中插图描绘的是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情景,而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景象又是怎样的呢?文中仅有一段文字描述。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这段文字描述,画一幅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图。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既感到新奇有趣,同时又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语文课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搜集资料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本领,学生通过查阅书本、上网搜集等途径,实际上就是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例如,教学《秋天》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等,并能熟读成诵。我认为这类课外作业设计,注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小学生在背诵词语、诗句时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词汇,而且也为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这样的课外作业能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为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编故事
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故事伴随着每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编故事不仅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例如教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首先,教师出示一段相关材料:“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当他在一棵大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见了……”,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当乌鸦再次遇见狐狸》,狡猾的狐狸又会怎样做呢?乌鸦会不会再次上当呢?这些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不可待的想把自己的看法告诉其他同学。这样的课外作业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给学生留有选择、想象和表达自我的空间,满足了学生想把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的愿望,他们根据自我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的设计时,可以打破常规思维,让学生从课文中解放出来,从学生语文生活和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教完《第一次抱母亲》,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可以是倒一杯茶或为母亲烧饭、洗衣等,再把故事的经过写下来,注意观察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并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得到了一次习作的锻炼,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再如,学了《走,我们去植树》一文后,我让学生回去自己亲自动手栽种一棵树,并详细记下自己栽树的经过和心情。学生通过植树活动,了解到树木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自然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其实,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演一演课本剧,可以是进行手工小制作,可以是进行各类的竞赛活动等。
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考虑到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喜爱课外作业,都乐于完成课外作业。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虽然教完了,但是留给我的启示却很多。但愿更多的老师、更多的人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 第5篇
看了这篇文字,知道附近的小男孩是作者家的常客。几乎每天都去作者家给小作者报道幼儿园的消息,有时还会展示他学到的新技能。
一天,小男孩来到作者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刀,向作者要了一个苹果。他迫不及待地想给作者看苹果里藏着什么,但作者看不起小男孩,以为小男孩上幼儿园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出乎作者意料的是,小男孩切苹果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从上到下切苹果,他从中间切苹果。不仅切法不同,苹果里还有个“五角星”!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创造力,退一步说,这是一种新的削苹果方式,退一步说,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也知道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学会从各个方面看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同时一定要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 第6篇
往往人们习惯于垂直切苹果,或许是为了方便,或许是为了方便;但是中间剪的人很少。那天心血来潮,发现了一个又圆又满的苹果,我用力横切她,看到了一个清晰的五角星。一边的苹果散发着香味,卷进我的心里。我陷入了沉思,忍不住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胡在他的表演中从来没有失败过。一个英国小镇的居民决定挑战伟大的胡迪尼,请他来看看他是否能离开这里。然而,两个小时过去了,胡听不到期待的春天的声音。筋疲力尽的他靠在门上坐下,门却顺势开了。原来门根本没锁,看似强力的锁只是一个眼神。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 第7篇
起初,我读到小男孩说:“苹果里藏着一颗小星星。”感觉好奇怪!我震惊了。我平时吃了无数个苹果,从来没有在里面看到过星星。带着疑问,我继续看书。”小男孩拿出一个苹果,拿起一把小水果刀,一本正经地给父亲看他找到的东西。他煞费苦心地切苹果。但孩子不是从茎到底部垂直切开,而是水平切开。”看书的时候,我拿起一个红苹果,把它切开。“咦,有个小星星!”我惊喜地哭了。平时削苹果的时候从来不横着切,当然也没见过这个可爱的小星星。所以我也要感谢这篇文章,让我看到这个可爱的小明星。
欣赏完星星,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总是按照别人教的方法去做每一件事,你能有什么收获和惊喜?因为答案是别人已经发现的东西。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作文 第8篇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许多班级都存在着有些学生不做课外作业的现象。问起这些不做作业的学生,他们总是找出种种理由来搪塞应付,为此,教师也都束手无策,久而久之,班级学生不做课外作业之风愈演愈烈。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我的心绪仿佛也豁然开朗:我们每每在抱怨学生不写作业的同时,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乐于完成了呢 ? 多数情况下,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总是喜欢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去布置,这样批改起来比较顺手。例如:抄写某课生字、生词几遍,抄写要背诵的课文等。这类课外作业往往学生只动手而动脑却不多,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最终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让学生不胜其累。长此下去,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根本不利于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外作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课外作业一改过去那种呆板的旧框框,换一副生动活泼的面孔,讨学生喜欢去完成。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课外作业的多维设计,收效较好。
一、给课文配插图
喜爱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从学生抓笔时候起,他们便开始了自己的涂鸦之旅。孩子们喜欢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感受,他们往往沉醉在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之中。教师何不利用孩子的这一兴趣爱好,以绘画代替枯燥的、收效甚微的作业呢 ? 例如在《特殊的葬礼》一文教学中,文中插图描绘的是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情景,而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景象又是怎样的呢 ? 文中仅有一段文字描述。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这段文字描述,画一幅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图。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既感到新奇有趣,同时又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语文课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搜集资料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本领,学生通过查阅书本、上网搜集等途径,实际上就是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例如,教学《秋天》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等,并能熟读成诵。我认为这类课外作业设计,注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小学生在背诵词语、诗句时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词汇,而且也为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这样的课外作业能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为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编故事
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故事伴随着每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编故事不仅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例如教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首先,教师出示一段相关材料:“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当他在一棵大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见了……”,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当乌鸦再次遇见狐狸》,狡猾的狐狸又会怎样做呢 ? 乌鸦会不会再次上当呢 ? 这些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不可待的想把自己的看法告诉其他同学。这样的课外作业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给学生留有选择、想象和表达自我的空间,满足了学生想把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的愿望,他们根据自我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的设计时,可以打破常规思维,让学生从课文中解放出来,从学生语文生活和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教完《第一次抱母亲》,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可以是倒一杯茶或为母亲烧饭、洗衣等,再把故事的经过写下来,注意观察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并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得到了一次习作的锻炼,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再如,学了《走,我们去植树》一文后,我让学生回去自己亲自动手栽种一棵树,并详细记下自己栽树的经过和心情。学生通过植树活动,了解到树木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自然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其实,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演一演课本剧,可以是进行手工小制作,可以是进行各类的竞赛活动等。
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考虑到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喜爱课外作业,都乐于完成课外作业。
苹果里的五角星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创新能力
当你无意间将一个苹果拦腰横切时,你会惊讶地发现横切面会呈现出一颗精致的五角星。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竖切,所以一次又一次地与惊喜和美丽擦肩而过。
在生活和学习中,经验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之趋于统一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发现语文中的“五角星”?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对其进行多元化解读不失为有效的途径。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进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文关怀。
对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师在讲授时,都会提到一个问题,即词的结尾中“那人”是谁?这是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突破口。在引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词中写的‘那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在对整首词进行理解后,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即不同流俗、孤独寂寞、孤芳自赏。接着笔者又提了第二个问题:“‘那人’是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诗人心仪的理想情人。当然,这样理解不无道理。但只是较浅层次的理解。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做多元化合理解读呢?
于是,笔者又提了这样的问题:“词人为什么苦苦追寻这样一个理想情人?对‘那人’寄寓着什么情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谈一谈。”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相较于苏轼的文人士大夫气质,辛则充满了英雄的豪情与气概。在他的词中多是报国杀敌的英雄语,少有儿女情长的温柔细语。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此时,笔者补充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八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虽然辛弃疾志存高远,力图恢复国家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但他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斥,落职闲居在江西,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空留满腔的悲愤、哀怨。
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逐渐打开了思路。围绕“那人”进行了合理地猜测和探讨。有的学生认为,“那人”是指作者自己。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中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作者借“那人”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傲性格。还有的学生结合背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认为“那人”是指作者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这种理解较前两种理解更为深刻,挖掘出了这首词的深层内涵。正如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论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即为了理想披荆斩棘,苦苦追寻,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过程,这恰恰印证了学生的猜测。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那人”有了多层次的解读,从“心目中暗恋的情人”到“诗人自己”再到“诗人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赋予了这首词更为丰富的内涵,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不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多角度甚至反方向地審视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 第10篇
第一次看到正文标题的时候,我在想:五角星是怎么进苹果的?为什么我不知道?看第一段的时候我还以为小哥哥在变魔术呢!当我读到第三段,读到小哥哥的话时,我是怀疑的。以前剪过很多次。里面都一样。五角星在哪里?看第四段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吗?我过会儿试试。
看完课文,我按照书上的方法切了一个苹果。我仔细一看,里面真的有颗五角星。一个小苹果里的种子能这么整齐,我觉得不可思议。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吃了这么多苹果,我从来没有注意到苹果籽的出现。小苹果籽可以产生如此美丽的形状。现在我知道我应该小心了。
学习这篇课文后,我学到了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善于观察,敢于去做一些自己经常做却没有尝试过的事情的人,才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想,苹果里有五角星。其他水果里有什么?带着疑惑,我在中间剪了一个橘子,只看到整张脸,就像一朵小花,很美。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第11篇
贺思婧切完了,老师又让一个人来切第二个苹果。同学们又一次举起了期待已久的小手,老师说:“让潘罕文来吧。”大家失望地放下了手。只见潘罕文拿着刀好像要打仗似的。他熟练地拿着刀从苹果的脑袋上一刀劈了下来,白色的“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掉,里面露出了一颗大大的心。
最后一个苹果了,同学们都迫切地希望老师喊到自己,可是老师确喊了自己的女儿。靓靓妹妹,她的方法却与众不同,瞧!她把刀放在苹果的腰部,慢悠悠地切着那青涩的苹果,她像光头强锯木头一样费力地锯着苹果,可是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同学们在旁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说刀太小了,有的说靓靓的力气太小了。最终她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终于把苹果掰开,露出了一颗星星的胎记。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第12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了启发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姜老师还给我们做了实验,只见姜老师把一个苹果拦腰切开了,然后拿起半个苹果,把它的横切面展现给了我们看,同学们一个个都好奇地伸长了脖子看看姜老师手中作文的苹果,哇!苹果里藏了一个“五角星”。其实,姜老师是想通过这篇课文和实验告诉我们:什么是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从大处说,就是来源于一种打破常规的新思维方式。
苹果里藏着五角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它。它一直在那里,等着心思灵活的人去发现它,生活有时像苹果里的五角星,如果你一直没有勇气和创意新的方法,那么那颗小星星也会永远藏起来,让你错过人生的精彩!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第13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习方法 思维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7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常常受到学习方法的局限,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地学习,导致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方式也受到限制,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解读课文,可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意识。
一、读思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哲理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阅读还要思考,在读思结合中体悟文本中的深刻寓意。小学生受年龄、自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读思。因此,启发学生融入教学氛围,就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样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为例,为促进学生读思结合,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就设置悬念:布置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尝试切苹果,并将所运用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突破了以往的阅读方式或是生活观察方式,采取实践方式来完成,一方面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乐于尝试;另一方面学生在切苹果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怎样切、切成什么样等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进行读思结合。从预习效果来看,学生在尝试切苹果的过程中,已经在接触课文内容了,因此预习作业可作为课前导入教学的延伸。
当回归课堂教学时,学生在课文中读到小男孩的故事,会自动与自己先前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比如:“我怎么没想到小男孩的切法呢?”“如果当时我没有听父母的方法,而是自己想办法,也许会把苹果切成另外的样子。”不待教师提问,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向自己提问了。
有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铺垫,教师在教学中稍加点拨,即会收效显著,比如引导学生谈一谈小男孩的切法创新在哪里,是方法与众不同,还是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没想到过运用小男孩的思维。通过反思,学生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二、突破定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思维方式指人们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心理结构”,具有程式化和模式化的特点。从主体角度来看,思维模式相对稳定,是主体在长期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惯性,受地域、民族和生活群体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动手实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鲜的课题。尽管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尝试了切苹果的实践活动,但在阅读整篇课文,受到文中小男孩切法的启迪后,再进行一次切苹果的尝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有的学生按照小男孩的做法,体会了“拦腰切”的感觉,在看到苹果中央呈现出五角星的图案时,很激动。教师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摆脱常规切法的束缚,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切苹果。结果有的学生斜着切,切出了四叶草的图案;有的学生竖着切,还有的学生避开了中间的核,只切去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在动手实践中被完全释放出来,每个学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
三、链接生活,提高学生思维意识
文学作品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也离不开链接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也是使知识内化外显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切苹果的实践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但还需要使学生的思维意识、识人论世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可在教学总结中,组织学生以“换一种方法切苹果”为主题进行课堂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在生活中,“拦腰切苹果”的处事风格过于武断;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黑白分明;有的学生认为怎样切苹果只是个人习惯;还有的学生通过这一事件联想到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这些都是变换思维解决问题的先例。
组织这一交流活动的初衷,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体会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不要被思维定式所束缚,大胆尝试新方法、新角度,通过课堂交流,使实践活动上升到思想意识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思维意识。
从《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的教学可以窥见,无论教师给学生列举出多少种阅读方法,一旦脱离了这篇课文,学生又会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仅仅渗透学习方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在吸收课堂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个人想法,不拘一格地解读课文。同时,积极地联系生活,将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迅速内化,使之融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可见,在教学中,换思维比换方法更重要。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第14篇
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我知道里面藏什么。”我瞧着他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
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第15篇
回到家,我兴冲冲地跑进厨房取出一个苹果,“啪”地一切,心想:会不会是一个五角星呢?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分开。顿时,两颗苹果种子组成的五角星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高兴得跳起来“成功啦,成功啦”。做完实验后,我便感觉到:原来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创造力啊!
也许你现在会问,什么是创造力呢?读了课文后,我发现:所谓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创造力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举个例子吧,从前有两个报童,他们在同一个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先收钱再把报纸给乘客,而另一个报童呢,却把报纸全部发给每一个乘客,然后再一一收钱。日积月累,那个头脑灵活的报童成了百万富翁。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第16篇
读完《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后,我心里想:苹果横切真的会有五角星吗?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一直没想过,今天,我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苹果里有没有五角星!
到了晚上,爸爸端了一盘苹果上来,我一边吃着苹果,一边想:现在该试一试了!我对爸爸说:“爸,我今天就切个苹果给你看,它里面有一颗五角星呢?”我不信,你切开让我看看吧!“”那一言为定!“我进了厨房,拿了一个苹果,又拿起了明晃晃的水果刀,心里不禁十分紧张,连拿刀的手都紧张地抖动起来,我把苹果小心翼翼地放在菜板上,双手握住刀,”一、二、三、切!“我用力把刀向苹果切去,刀卡在了苹果中间,我又一用力,”嚓“的一声,苹果变成了两半,我拿起其中的一半一看,呀!里面真的藏着一颗五角星呢!我激动万分,欣喜若狂的把消息告诉爸爸:”爸,看,我成功了,苹果里真的有一颗五角星!“爸爸见了也说:”我都不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没想到今天也看到了呀!“我想:看来生活中真是处处有学问,我该继续学习,探索新的奥秘!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品评 第17篇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从小男孩切苹果这件事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这件看似很寻常的事情中感受到了创造力的魅力。
生:我发现创造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
师:两位同学都提到了创造力,能说说创造来源于什么吗?
生:我觉得来源于好奇心,正是有人出于好奇才将苹果横过来切,我们才发现了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秘密。
生:对,要有好奇心,瓦特就是对水壶里的水烧开产生的水蒸汽好奇,才发明了蒸汽机。
生:莱特兄弟对天上飞翔的鸟儿产生好奇,才发明了飞机。
生:牛顿就是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产生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是的,人类因为有强烈的好奇心,才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将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板书:好奇心)
生:我认为创造还离不开观察,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才有发现和创造的可能。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发明家不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才有发现和创造的吗?
师:说得对!(板书:观察)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都很重要,但是,要创造还需要什么呢?
(生沉默)
师: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第6课《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
生:格罗培斯没有自己设计迪斯尼乐园里的路,而是让游客们自己踩出一条条小道。
生:老妇人没有一点点去卖葡萄,而是让大家到她的果园里自选,结果葡萄卖得非常好。
师:是啊,你们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了吗?
生:他们没有按照一般人的做法去做。
生:他们和别人想得不一样。
师:这种不一样就是什么?
生:就是打破常规。
生:就是换一种思路去做事情。
师:说得太好了!(板书:打破常规)切苹果的人换了一种切法,居然发现了——(学生:苹果里有五角星);格罗培斯换了一种设计思路,就有了——(学生:最佳路径);老妇人换了卖葡萄的方法,于是——(学生:她的葡萄卖得最好)这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队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的依次跟着,食物就在枝头,一旦带头的找到目标,停了下来,它们就开始享受美味。有人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做了一个实验,将这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带头的那条毛虫也排在队伍中。那些毛虫开始移动,它们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观察者在毛虫队伍旁边摆放了一些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但是,那只带头的毛虫一直跟着前面的毛虫的尾部,整队毛虫沿着花盆边以同样的速度爬了七天七夜,一直到饿死为止。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真可惜,如果有一只毛毛虫能离开这个队伍,它就不会被饿死了。
生:毛毛虫如果能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就不会都饿死了。
师:是啊,你们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成语“亦步亦趋”的意思。还有这样的成语吗?
生:人云亦云。
生:循规蹈矩。
生:因循守旧。
师:说得真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没有创新和创造就可能意味着不会有发展。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我觉得古时候那个司马光砸缸就是这样的例子。司马光在关键时刻换了一个角度去想,把缸砸破救人。
师:这个例子说得非常好。
生:那我也想到一个人——曹冲,他不是直接去称大象的重量,而是称了和大象一样重的石头的重量。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是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钱,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个个去收。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而且后来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听了这个事例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其实创造不是那么遥远的,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换个角度去想,就有可能是创造。
生:创造也许并不一定都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有创造。
生:我想说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只要我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善于思考。
师: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离创新、创造已经很近了,就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评析】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老师没有只满足于就文本谈创造力。因为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把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理解为创造力,未免过于浅表。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力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一、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创造力来自于好奇心、敏锐的观察;二、 结合下一篇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换一种思维方式;三、 结合补充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如果失去创造力就意味着失去发展动力;四、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创造的真谛——在生活中创新才是真正的创造。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创造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他们创造的信心和热情。我想,这样才能真正让创造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让创造力丰满起来。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第18篇
跟往常一样,小弟弟来到了我家门口,拍打着门,喊:“大姐姐,快开门。”当时我正在做功课,听到小弟弟的喊声连忙跑去开门。弟弟像赶火车一样,急急忙忙的换了鞋子就往我家里跑。我问弟弟:“怎么了?怎么了?这么火急火燎的,是不是你妈妈生病了?”他摇摇头,神秘的向我勾勾手指。我很纳闷。只听他说:“我们老师说苹果里藏着五角星呢!姐姐你说这是不是真的?”我心想: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我还有好多作业,就不陪弟弟玩了?于是随便敷衍了弟弟,回屋继续写功课去了。
过了一会儿,厨房出来了“叮叮当当”的响声,我连忙跑过去对弟弟说:“让姐姐帮你切苹果吧,执着的小男孩。”我按照平时切苹果的方法,切了一刀,可是里面并没有五角星。弟弟皱了皱眉头,歪着脖子思考。我刚想放弃,弟弟兴奋的说:“姐姐,试试横着切呢?”我们换了一个新苹果,一刀下去。哇!里面果然有一个五角星!我和弟弟欢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