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PCC功能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PCC功能范文(精选6篇)

PCC功能 第1篇

PCC是由国际标准组织3GPP定义的动态策略和计费控制技术方案, 采用业务、累积流量、用户签约信息、位置/接入、时间等多维策略手段, 与业务营销、计费策略相关联, 通过端到端业务质量控制机制, 减少资源占用, 实现数据流量业务的差异化服务。

PCC的目的是通过实现对数据流量业务的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和网络运营, 有效应对数据业务流量冲击。从网络演进层面看, PCC可实现2G/3G/LTE/WLAN接入的统一策略控制, 符合网络从哑管道向可管、可控的智能管道演进的发展方向, 符合四网协同的整体战略。

2 PCC市场策略的总体原则

2.1 考虑用户的使用感知

PCC策略的实施要充分考虑网络质量和用户的业务使用体验, 谨慎、合理的实施差异化服务和控制, 避免因网络质量和业务使用体验明显恶化引起受控用户的投诉。

2.2 符合四网协同和流量经营的整体策略

PCC策略的实施要综合考虑2G/3G/LTE/WLAN四网的建设和网络使用情况, 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 引导用户更多使用低成本网络, 降低2G网络负载;对部分重度流量使用用户和高流量业务适当进行限制, 提升网络价值。

2.3 长期规划、逐步推进

PCC策略要做好长期发展规划, 与网络演进、业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尽量做到策略的完善性和长期性;在实施过程中, 要分阶段、分步骤、谨慎稳步推进, 从点到面、从简到繁逐步推广, 并及时总结策略执行效果, 逐步丰富和完善PCC策略。

3 现阶段PCC市场策略

根据四网协同和流量经营的总体策略, 结合2013年流量资费管控等重点工作要求, 优化2G网络资源分配, 实施对2G网络的流量管控功能是近期PCC重点。

3.1 PCC部署目标网络

目前LTE网络尚处于试点阶段, TD和WLAN网络利用率较低, 2G网络承担了绝大部分语音和数据流量, 数据业务信道占用已超过语音业务, 而单位信道数据业务价值远小于语音业务。根据四网协同策略, 2G网络主要承担移动语音, 因此, 近期PCC部署的目标网络就是忙时忙区的2G网络, 通过PCC流量管控, 提升2G网络流量价值。

3.2 PCC部署目标用户群及具体策略

3.2.1 20元WAP不限量套餐用户和超高流量用户

由于历史原因, 目前还有部分20元WAP不限量套餐用户, 每月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此外, 极少数超高流量用户, 以很低的代价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据统计, 月数据流量使用量超过1G的用户数仅为所有数据流量用户的0.06, 却消耗超过17.11的网络资源, 仅带来1.54的数据流量收入。因此对于20元WAP不限量用户和超高流量用户, 当其月数据流量使用量超过一定值时, 要对其进行网络限速, 减少这部分用户的网络消耗。

具体策略:对20元WAP不限量套餐用户, 当其处于忙时忙区的2G网络或者当月累计流量超过1G时, 将其网络使用优先级设置为最低级, 并限速40Kbps;对超高流量用户, 当其处于忙时忙区的2G网络或者当月累计流量超过3G时, 将其网络使用优先级设置为最低级, 并限速40Kbps。

3.2.2 即时消息类业务和P2P类业务用户

即时消息类业务如QQ、MSN以及微信等, 虽然是目前拉动流量增长的主要第三方业务, 但是其流量价值和网络资源占用严重失衡。据统计, 6的手机QQ流量消耗了63的控制信道资源和57的分组数据信道资源。而P2P下载 (电驴、BT等) 和P2P视频 (PPlive、PPTV等) 等业务会长时间、大流量消耗分组数据信道资源, 将影响其他流量业务使用, 严重时会影响语音通话质量。前期部分省公司的试点结果表明, 即时消息类业务的优化能够明显降低其对网络资源的占用, 且用户感知影响较小, 因此应该尽快开启即时消息类业务的优化功能;对P2P类业务要进行限速, 引导用户在WLAN或有线宽带网络上使用此类业务, 降低2G网络负载。

具体策略:对即时消息类业务, 要启用无线动态资源分配功能进行优化, 并将其网络使用优先级设置为最低级;对P2P类业务, 将其网络使用优先级设置为最低级, 在忙时忙区2G网络限速20Kbps, 其他情况下限速40Kbps。

3.2.3 2/3G融合数据卡用户

根据四网协同的总体策略, 2G网络主要承担移动语音业务, 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在保证语音质量的前提下, 可适度承载手机终端的移动数据业务量。对于在2G网络上使用的2/3G融合数据卡要进行限速, 并通过线下的网络完善和产品更新等方式, 引导用户在3G网络或者WLAN网络上使用数据卡产品。

具体策略:对2/3G融合数据卡用户, 当其处于2G网络时, 将其网络使用优先级设置为最低级, 处于双忙2G网络限速40Kbps;处于非双忙2G网络限速80Kbps。

4 PCC工程建设

石家庄作为试点城市, 已于2013年2月7日对PCC设备进行加电, 目前处于功能联调阶段。为配合PCC项目的实施, 同时启动页面型流量提醒 (即欢迎页面) 试点工作。河北移动欢迎页面试点需与现网WAP提醒协同, 由GGSN触发个性化欢迎页面, 同时升级WAPGW, 使WAPGW具备处理CMNET流量的能力, 用户CMWAP/CMNET上网时触发欢迎页面, PCC试点用户流量均路由至WAPGW, 建设统一的“欢迎页面触发”模块, 解决通过GGSN触发欢迎页面时多厂家协调的问题, 且有利于后期全网部署。

PCC策略控制机制及其应用探讨 第2篇

关键词:PCC架构,策略控制,网络流量,3GPP

1 PCC概述

PCC是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的英文缩写形式, 译成中文是策略和计费控制, 其宗旨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具有差异化的服务, 同时还可为用户的业务流提供承载资源的保障以及计费策略。现阶段,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3G产品的推广使用, PCC架构也随之获得广大用户的一致认可。PCC最早是在3GPP-R5中作为一个功能型模块被提出的, 在当时其被称为PDF和PEF;到了R6时, PCC当作一个可选择的功能被独立出来, 但也仅仅对其框架内容进行了定义, 与之相关的细节性问题并未获得深入系统的研究;直到R7版本时, 才将R6中的PDF与FBC两者进行了功能合并, 该功能模块也由此获得了充实, 被重新命名为PCRF和PCEF;在R8这一阶段中, 对漫游场景下的PCC机制进行了重点研究, 同时还综合考虑了多移动性协议和多接入技术对该机制的影响。

为了便于本文研究, 下面对PCC的基本架构进行简介:PCC主要功能单元有两个, 即PCRF和PCEF。另外还包括AF (应用功能) 、SPR (用户签约数据库) 等功能模块。PCC不但能够实现移动网络的策略控制, 同时其也是移动与固定相融合的目标方案。PCC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下面对PCC架构中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进行简介:

PCRF。该单元主要负责提供完善的策略管理、计费管理以及QoS功能, 同时还提供标准的Gx和Rx接口。该单元具体位于网络承载层与应用层之间, 当其与应用层实现对接后, 便可接收到相应的业务请求消息, 并按照用户签约数据库提供的用户信息以及本地策略进行决策, 由此生成的策略规则会自动发给GGSN。通过PCRF单元的各种功能, 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动态预留, 从而使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而且还可以实现业务感知, 进而使网络更加智能化。

PCEF。该单元主要负责完成策略执行, 它的功能实体通常位于GGSN当中。其在执行PCEF下发的策略控制规则时具体分为以下两种方式:其一, 执行Qo S, 具体是指将IP Qo S的各种参数通过相应的功能模块转化为IP-CANQo S属性值, 而DSCP则作为业务数据流的区分之用, 而且能够将所有授权资源控制在授权的Qo S范围之内;其二, 门控执行。该执行方式是指按照相关的门状态开或关, 来决定PCEF是否允许业务数据流通过。此外, 该单元还能够执行基于流的计费功能, 因其策略中含有流标识信息和计费要求, 所以PCEF能够按照这些信息实现计费功能, 这样便可以解决在IP网络中端到端的计费问题。

AF。其属于实体化的应用功能, 它能够按照与用户间的业务协商, 给PCRF提供动态的会话信息, 而PCRF则按照其提供的这些信息制定出相应的计费控制策略, 当策略制定完成后会自动下发给PCEF, 并完成具体执行。

SPR。即用户签约信息库。其能够提供与用户有关的各种信息及签约策略, PCEF按照其提供的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信息策略以及PCC规则。SPR主要负责提供以下签约信息:优先级信息、Qo S信息、计费信息、用户类别信息以及可签约业务信息等等。

2 PCC策略控制机制的具体应用

2.1 PCC架构的部署原则

近几年里, 随着现网中2G和3G业务量的不断增加, 增量不增收的问题随之突显, 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应将PCC策略控制机制尽快引入到现网中, 并在现网中部署PCC架构。在对PCC架构进行部署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其一, 在架构部署过程中, 不可仅依赖于某些特定的移动性协议, 而是要适应基于主机的协议, 还要适应基于网络的协议;其二, 应当在PCEF上针对各个业务数据流执行策略计费控制;其三, 由PCC中发出的信号指令从PCRF传输至PCEF上的方式应为OP, 漫游情况下应使用S9接口, 非漫游则可以适应Gx接口。

2.2 PCC在EPS中的应用

(1) 实现机制。3GPP系统下的EPS通过PCC架构把网络中的Qo S计费控制和策略控制有机地统一到了一起, 从而实现了多样化的服务控制功能。PCC架构的应用使运营商具备了控制网络的服务能力, 其在EPS网络中的作用也得以充分体现。

(2) 实现方案。在EPS不断的演进中, 针对Non-3GPP接入网路的兼容性问题, 出现了三种PCC架构选择方案。 (1) 以移动性信号指令捎带PCC信号指令。该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带内方式。通常情况下, 在PCC架构中, PCEF常分布在Non-3GPP及P-GW的网关上。该架构属于3GPP系统下OP模式的PCC架构, 这就需要OP模式应对IETF的移动IP类协议进行改造方可满足, 而IETF标准组织对这种方式很难接受。 (2) 带外同路传输PCC信号指令, 同时该信号指令与移动性信号指令进行耦合, 并在同一接口上以其他信号指令完成传输。因同一接口的协议栈上需要配有相应的区分机制, 而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 为此, IETF标准组织通常不选用该方案。 (3) 带外不同路传输。该方案继承了Non-3GPP系统下OP模式的信号指令的传输设计思想, 不仅对原有的系统进行了有效兼容, 而且还使该系统的升级变得更加容易。因此, 该方案被IETF标准组织所认可。

2.3 PCC在LTE中的应用

(1) 实现机制。通常情况下, 在进行业务处理时, PCRF需要通过对内部数据库或外部数据库来查询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 同时再从应用层与承载层当中和用户有关的信息确定QoS策略。PCRF便会按照这些相关信息给用户配置具体的QoS策略, 最后通过与其它的核心网元进行交互, 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以此来确保各业务的服务质量。

(2) 实现过程。将PCC架构引入LTE网络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一, 分别对EPC、2G和3G进行独立建设, 同时建设独立的PCRF并以其对试点进行相关测试;其二, 选取适当的时间在原有的平台上部署AF, 借此来实现端到端的QoS保障;其三, EPC、2G和3G网络使用融合PCRF。随着LTE的不断演进, PCC架构在该网络中的具体应用及其相应的建设方案, 还需结合运营商自身的具体情况予以确定。

2.4 PCC试点网络构建方案

整个试点的构建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功能验证。通过构建一个独立的测试环境, 对PCC解决方案中的各个功能效果进行具体验证。其内容主要包括VIP用户保障、基于各种业务类型的流量管理以及基于时间、位置和公平使用策略等几个方面。

(2) 现网数据分析。通过SPR及对现网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给PCC解决方案的效果验证提供详细依据, 该阶段可以同上一阶段一并进行。

(3) 效果验证。以现网数据分析的结论作为依据, 并针对TOP用户及其相关业务, 选择最为合适的区域进行方案效果验证。

2.5 PCC策略控制的实现过程

PCC架构应当能够对运营商控制下的各种服务实施动态的控制, 而且还应实现对非运营商控制下的服务进行动态控制。运营商控制下的服务主要是以IMS为代表, PCRF对此类服务有着非常完整的PCC规则信息;非运营商控制下的服务主要是以第三方或用户提供的服务为代表, 由于此类服务不具备完整的规则信息, 因此, 仅能从UE中提供映射信息生成PCC规则。按照QoS控制模式的不同, PCC架构一般可分为UE-ONLY和UE/NW两种模式, 前者主要是由UE确定IP QoS参数以及承载QoS参数, 通过协商后网络授权QoS;而后者则是指UE提供应用级会话信息, 然后由PCRF对IP级的QoS参数进行确定, 随后再由PCEF按照IP OoS对接入网络的承载QoS参数进行确定。PCC策略控制的实现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其一, 策略生成。主要是指PCRF按照用户的签约、业务以及状态等信息的输入进行决策, 以此来生成完整的控制策略;其二, 策略下发。由PCRF将计费策略和QoS下发给PCEF;其三, 策略执行。PCEF通过对用户及其业务的门控和限速实现端到端的资源管理。

2.6 PCC架构部署的后期问题

(1) 端到端的QoS保障。PCC对分组业务主要有两种控制机制, 一种是流量管控策略, 具体是指由PCEF直接对一部分业务包进行缓存或是丢弃, 借此来降低这部分业务的实际传输速率, 达到限制用户带宽的目的;另一种是端到端的QoS协商机制, 该机制主要是通过PDP对消息进行更新, 由此对整个承载带宽进行更新。数据业务带宽的瓶颈问题并不在PCEF上, 关键是在无线Node B侧。如果想要实现端到端的QoS控制, 那么就必须通过协商机制使PCC策略可以传送至无线Node B侧, 这样便可以实现无线资源的合理调度。

(2) PCC策略规则的制定。按照PCC规则的实际定义和具体部署过程中的差异, 该规则可在网关中预先进行定义, 也可由PCRF提供。

参考文献

[1]黄坤.IMS中策略与计费控制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 2009 (2)

[2]黄之鹏, 邱培茜.PCC规则选择策略的研究[J].江苏通信, 2008 (24)

PCC功能 第3篇

PCC架构在IMS网络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IMS网络中的PCC架构,并且根据PCC架构中的PCRF功能模型、PCC规则生成流程,探讨了IMS网络中的PCC架构引入策略进行研究,给出研究建议。

1 关键技术研究

1.1 IMS系统计费策略研究

R5版本中提出IMS架构后经过了R6、R7版本的发展。IMS实体分为六种主要类型:会话管理和路由类、数据库、网间配合元素、服务、策略支撑实体和计费。计费系统是IMS网络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六大实体之一。无论是离线计费还是在线计费都有众多的网元产生计费信息,一项业务会在多个网元产生计费信息。

IMS计费系统中涉及到的主要接口有:Rf、Ro、Bx参考点。其中Rf、Ro参考点采用Diameter协议,Rf用于收集来自IMS各个网元产生的离线计费数据;Ro用于收集来自IMS网元中生的在线计费数据;Bx接口采用FTP协议,用于将CDR数据传送给计费系统。从PCC架构对于计费控制方面的需求看,计费向网络侧迁移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基于内容的计费需要计费向网络侧迁移。SIP-AS、P-CSCF提供给PCRF的业务内容、编码格式等信息的获取有利于PCRF参与到计费控制中来,完成基于内容以及基于AS提供业务采用的不同编码格式等来进行计费。基于QoS的计费需要计费向网络侧迁移。在PCEF的承载控制层面完成的承载控制是以由PCRF提供的或由PCEF预置QoS信息。可以根据这些网络信息以及SPR提供的签约信息完成基于QoS的计费。

(2)融合计费也需要计费向网络侧迁移。各种模式的融合计费需要计费向网络侧迁移,计费系统关联和核减只在计费系统处理的模式不适应融合计费的需求。

(3)异构网络下的计费需要计费向网络侧迁移。未来基于PCC架构的移动通信网与基于RACS架构的固定通信网之间进行融合计费时,计费向网络侧迁移这种模式使这两种不同通信网之间完成计费控制成为可能。

基于IMS网络和PCC架构的特性分析,在IMS网络中提出一种模型用于在网络侧实施计费控制,该方案的主要设计思想如下:

(1)在AF/P-CSCF侧由运营商预置提供的业务种类信息,这个信息可以由PCRF通过Rx接口获得,用于基于业务的计费和在PCRF中生成对于不同业务的PCC规则,该信息包括QCI、MBR、GBR等,用于提供按不同业务来计费的信息;同时由PCRF提供给PCEF的IP-CAN承载和应用级的计费标识符信息也可以通过Rx提供给AF,由AF完成有关基于业务或者基于承载类型的计费。

(2)通过PCRF与SPR的交互获得用户的签约信息,同时与PCEF进行交互进行计费控制。

(3)将QCI信息映射成3G QoS信息,同时用于基于不同的QoS来计费。这部分也包括提供的不同宽带基于用户的签约等级类型,也可以基于这些混合条件完成计费控制。

(4)由PCRF来生成基于每个业务数据流的计费信息,完成对于每个业务数据流的计费。

1.2 IMS网络PCC架构研究

基于PCC架构以及各网元功能及它们之间接口传递的信息,结合对SIP、Diameter、SDP协议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实现PCRF功能的架构模型。包括Diameter适配器、接入授权管理模块、PCC规则生成模块、承载控制模块构成。

(1) Diameter适配器负责与AF/PCEF之间进行通信:接收AF的会话建立、修改、撤销请求并将Diameter消息解码成PCRF的应用数据,并将请求消息传递给接入授权管理模块。完成PCEF与承载控制模块之间的双向通信。通过Diameter适配器完成对于PCEF的网络实时监控、PCC规则下发等功能;同时PCEF通过Diameter适配器可以发送承载建立、修改、撤销请求,向承载管理模块报送PCEF资源使用情况信息以及PCC规则的执行情况信息。

(2)接入授权管理模块负责处理来自Rx接口的AF会话建立、修改、撤销请求消息,检查请求消息的合法性,完成对SPR的查询。同时SPR中信息有修改的情况,将及时通知接入授权管理模块。在会话状态发生变化时,向AF发送重新授权请求、中断会话请求。

(3) PCC规则生成模块主要的功能是生成PCC规则。可完成与接入授权管理模块以及承载控制模块的通讯、计费规则生成、策略规则生成、业务数据流检测信息生成。

(4)承载控制模块负责当IMS会话跨越多个IMS管理域或穿越IP骨干网时,提供代理功能与其他PCRF进行QoS资源协商,为会话提供全网统一的QoS保证服务;并监控本管理域内网络资源的使用状况,在生成PCC规则前,承载控制模块根据已经承载的业务信息计算网络可用资源,为接入控制提供接纳决策。

2 IMS系统中PCC部署策略

2.1 PCC引入初期

PCC引入初期,由于用户业务量较小,PCC主要配合市场、营销策略,以发展客户、关注客户体验、培养客户习惯为主。这一阶段需要在IMS网络中增加PCRF,可考虑新增PCRF与SPR合设;需在PCEF增加Gx接口基本配置,并视网络实际对部分已有GGSN升级以支持PCEF功能。该阶段PCRF内只为部分用户配置较为基本的用户套餐,配置的规则数及处理能力要求较低,可同时连接多个PCEF,即按照大区制进行部署,同时考虑到现网SPR具体存储内容、格式及Sp接口规范等均无标准定义,故引入初期采用内置SPR方式进行,完成差异化策略制定,实现动态差异化服务。而PCEF可通过GGSN设备升级改造或新建解决,具体建议根据厂家情况区别对待,当两者为同厂家时,采用现网升级或新建均可,若异厂家部署时,建议现网升级,减少异厂家对接接口及异厂家设备兼容性问题。

2.2 PCC引入后期

PCC引入后期,随着IMS业务不断发展,规模用户启用PCC规则,用户量和业务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这时考虑一个大区内新建多个PCRF负荷分担,并通过引入DRA来完成PCRF的发现和选择,并考虑采用独立SPR或UDC架构完成用户数据存储功能。

PCRF通过DRA与多个区域的PCEF进行连接,DRA在这里作为一个关键系统管理和路由功能实体,通过Diameter接口传递了大量来自于PCRF的信息。移动网络中,DRA负责同一用户的不同承载或PDP上下文只使用一个PCRF,对状态、配额管理以及整个承载管理进行关联。对于IMS或使用Rx接口实现互联的应用功能,DRA将AF请求路由到正确的PCRF处理实体,以保证正确地处理和确认应用QoS/计费请求。该阶段SPR的设置应考虑与其他用户数据存储网元融合,统一在UDC架构内。

以拜访网络中的PCEF寻找最佳路由为例,归属网络中的PCRF与拜访网络中的PCRF之间的参考点需进行信息交互。

预先定义的PCC规则,不是漫游协议的一部分,不能够被H-PCRF动态激活。也就是说:如果在归属网络中的业务数据流动态地激活不包含在漫游协议中的预定义规则时,那么这个业务数据流将不得不在拜访网络中使用不同的PCC规则。

2.3 IMS业务漫游QoS问题

通过PCC为IMS业务配置不同的QoS策略,为IMS语音配置GBR策略。AF通过Rx接口告知PCRF语音业务QoS需求,PCRF生成动态策略下发PCEF执行。为了避免流量迂回,减少语音接通时延,漫游场景下,应为IMS业务配置单独的APN,保证IMS业务使用拜访地PGW,此时使用拜访地P-CSCF,即AF位于拜访地。目前IMS业务QoS漫游方案比较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标准研究,提出在PCC架构下计费向网络侧迁移的实现方案以及IMS网络中PCC引入架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IMS网络初期、后期引入PCC系统的部署策略及业务路由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IMS网络和PCC架构结合进行研究,提出IMS网络计费向网络侧迁移设想及相关网络架构模型。在此分析基础上,给出IMS系统架构下,PCC引入初期和后期的引入策略及业务漫游解决方案。

关键词:IMS,PCC,PCRF,PCC规则

参考文献

[1]杨威.IMS版本演进浅析[J].通信世界周刊,2008(12).

PCC功能 第4篇

关键词:储能系统,并网光伏电站,电压补偿

引言

光伏发电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由于其受光照强度、外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电压具有随机波动、难以预测的特点。光伏发电系统通常通过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即逆变器并网运行。随着大规模光伏电站并网运行, 其对电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其中PCC电压跌落是光伏发电系统对电网影响之一[1,2,3]。

目前已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法用于减轻或补偿电压跌落问题, 如无功功率补偿器、动态电压恢复器、交流柔性输电装置、静止无功发生器等[4,5]。然而, 由于安装了大量的附加设备, 系统投资成本大为增加, 同时控制系统也更加复杂。随着新能源并网规范的不断推出和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大力支持, 并网光伏电站在规模和数量上都体现出增长的趋势, 而储能系统成为光伏电站中必不可少的部分[6]。此外, 由于储能系统可以吸收和释放功率, 可以调整有功无功功率的输出, 其在光伏发电中将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针对光伏电站储能系统, 设计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提出基于储能系统的短时电压幅值动态补偿方案, 通过储能系统提供一定容量的无功支持, 解决光伏电站PCC的电压跌落问题。并建立仿真模型, 对所提出的补偿方案及其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

1 电压补偿原理

在光伏电站中, 环境条件的短时变化、大容量的负载切入或切出, 会引起系统输出功率的突变, 从而引起PCC电压的波动或暂时性跌落。按照国内外光伏发电的并网相关标准, PCC点电压需要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7,8]。

如图1所示, 是光伏电站接入配电网的等效电路。US是配电网母线电压, 本文中将配电网容量视为足够大, 母线电压幅值恒定。光伏电站并网PCC与配电网的联络线阻抗为Z=R+j X, 配电网母线向负载方向传输的有功、无功功率为P, Q;PL, QL是PCC本地负载的有功、无功功率;PG, QG, 分别为光伏发电系统向PCC输送的有功、无功功率。一般光伏系统采用最大功率跟踪策略[9]QG=0。QG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提供的感性无功功率 (正负表示发出或吸收感性无功功率) 。

配电网向PCC输送的功率为:

由式 (1) 可得, PCC点与配电网联络线电流可表示为:

配电网母线电压与PCC点电压差值可表示为:

其中:

对于低压架空线路, 电阻分量与电抗接近, 故线路首末端电压相位偏差较小, 电压差值的横分量可以忽略。储能系统补偿无功为正, 即发出感性无功功率。光伏系统不发感性无功功率[10]。

因此, 可得PCC电压: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 光伏电池板受到短时的云层遮挡等环境影响时, 输出的有功功率将急剧减小, 此时将引起PCC的电压跌落, 需要采用无功补偿装置补偿感性无功功率, 控制PCC的电压。在实际光伏电站中, 均配置一定容量的储能系统 (多为蓄电池组) , 作为检修等紧急情况下的有功或无功备用。因此, 可以设计有效的控制策略, 将储能系统这部分容量利用起来, 提供无功功率将会大大减少配置无功补偿设备容量, 降低工程投资费用[11]。

2 储能装置补偿方案

光伏电站中储能系统并网的拓扑结构, 如图2所示。

图2中, 储能可以是光伏电站备用储能装置, 或光储联合发电系统中的储能系统。在PCC电压跌落时, 对储能系统采取电压幅值-无功电流IQ (U) 的控制方式, 通过控制使得储能系统逆变器工作于超前功率因数状态, 在容量限制范围内发出一定容量的无功功率补偿PCC电压跌落。功率控制本质是控制电流, 因此本文采用电流控制代替功率控制[12,13]。无功电流电压调整系统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 在两相旋转坐标系d, q坐标系下, 通过控制并网逆变器, 实现控制储能系统的功率输出。控制系统中, 采用锁相环 (PLL) 实时监测PCC电压幅值和相位, 采用电流环节控制PCC电压, 将检测所得电压瞬时幅值与设定的电压参考值作比较, 偏差信号经过PI调节, 作为无功补偿电流的参考值, 与设定的无功电流参考值叠加作为新的无功电流参考值经PI调节, 得到PWM脉冲信号, 控制逆变器的输出无功功率, 从而实时动态地调整PCC电压。

3 仿真分析

本文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 搭建含有储能系统的并网光伏电站仿真模型, 如图4所示。用电压源等效代替光伏电池, 采用蓄电池模型模拟储能系统。逆变器输出380V交流电压通过PCC接入交流配电网。有功负荷Load1 10k W, Load2 (可控制投切) 5k W。仿真时间取0.5s。图5为系统仿真结果。

在未采用补偿策略的情况下, 在0.3s时刻, 切入负荷Load2, PCC电流及有功功率输出波形如图5 (b) (a) 所示, 此时, 由于系统缺少无功支撑, PCC电压开始跌落到约0.9UN (UN为额定电压, 用标幺值表示) , 如图5 (c) 所示。采取本文储能系统补偿策略后, 在0.3s时刻切入负荷Load2, PCC电压在0.31~0.32s期间稍有跌落;此时, 储能系统迅速补充无功功率并自动调整输出无功容量, PCC电压逐渐回升到额定电压UN。在0.35~0.5s时间段, 储能系统释放的无功功率相应减少, 为了维持PCC电压稳定, 在逆变器控制下, 储能系统继续提供少量的无功功率, 如图6 (b) 所示。结果表明, 基于储能系统的无功补偿策略可以补偿光伏电站PCC电压跌落, 且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和补偿效果。

PCC功能 第5篇

天津市广泛存在着滨海软土区。近年来随着本市经济快速发展,大量高速公路项目在软土区开工建设。而在软土路基上修建高速公路要解决的主要是减小地基的沉降及不均匀沉降、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及稳定性等问题,以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及行车舒适性。适当的软基处理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好的工程质量,而且还可以节约工期和造价。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以下简称PCC桩)是河海大学为进一步发挥桩土复合地基处理效果好、缩短工期、节约造价的优点所开发出的一项新技术。自2004年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首次在天津威乌高速引进PCC桩加固软基新技术,至今陆续在天津境内的京沪一期、京沪二期及京津二通道等四条高速公路上采用该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笔者发现诸如初设时估算单桩承载力的侧摩阻力如何选取等相关设计理论尚未完善。故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2 PCC桩成桩及作用机理

2.1 成桩机理

PCC桩是依靠管腔上部锤头的振动力将内外双层套管所形成的环形腔体在活瓣的保护下打入预定的设计深度,在腔体内浇注混凝土,之后振动拔管,从而形成沉管、浇注,振动提拔一次性直接成管桩的新工艺。成桩过程参见图1。

2.2 作用机理

PCC桩加固机理可归纳以下几点:

(1)挤密作用:振动密实+挤密。

(2)加筋(桩)作用: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环状混凝土管+挤密的封闭土体形成的筒桩。

(3)复合地基作用:在桩顶设置褥垫层,调整桩与桩间土之间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的分担比例,从而形成PCC桩刚性复合地基。

(4)振动作用:成桩过程可简单模拟为点状振源不断下移的过程,成桩过程中锤头的激振能量由桩靴向四周传播,形成封闭球形的等振面。因此应对振动对地基土的扰动而造成其强度降低的情况进行研究。

3 静载荷试验成果分析

威乌高速公路天津西段起自天津市津南区团洼村,终点至天津市西青区宫庄子附近,其中k2+950及K3+760两桥头路基填土高度接近7 m,场地属华北平原北部,为河流冲积-海积平原,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0~2.0m,地质条件较复杂以软土地基为主,地基的承载力、沉降问题较为突出。

本次对这两个桥头PCC桩进行静载试验并观测随着桩顶荷载的变化,桩身、桩芯土及载荷板下桩间土上荷载的变化情况,具体成果如下。

综合分析静载荷试验成果并根据桩身、桩芯土及载荷板下桩间土上荷载的变化情况,PCC桩荷载传递机理应为:

在加载初期,荷载主要由桩外侧土摩阻力承担;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加,桩外侧土体和桩壁之间开始滑移,外侧摩阻力逐步发挥;外侧摩阻力全部发挥后,新增荷载主要传向桩端,由内侧摩阻力和端阻力承担。

由于土塞内侧摩阻力发挥所需要的沉降比端阻发挥需要的沉降要大,因此桩端阻力分担了较多的荷载,内侧摩阻力不会充分发挥。当桩基具有较好持力层时,桩端阻力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内侧摩阻力则发挥较少;反之,如不具有良好持力层,则内侧摩阻力能得到较充分发挥。桩外侧摩阻力由上向下扩展,而内侧摩阻力则由下向上发展,桩管内壁传递荷载是PCC桩荷载传递的主要特点。

4 设计方法探讨

4.1 理论分析

由表1可知,试验段PCC桩极限承载力主要受沉降量的控制,呈典型的摩擦桩特性。因此,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建议采用摩擦桩计算公式。但内侧摩阻力和端阻力亦不应被忽视,该桩型管桩断面占外包断面积的42%左右,当桩端持力层工程性质较好时,单桩承载力的提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计算中建议采用提高系数的方法来考虑内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PCC桩根据成桩机理应为挤入桩,但是由于该桩型管壁相对较薄,桩径、桩距较大。因此,该桩型成桩过程中对桩间土的挤密效应并不明显,桩侧摩阻力取值建议不考虑挤密作用,对于挤密作用对桩周土侧摩阻力的提高,可作为安全储备。

桩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时可只按外壁侧摩阻力计算,但应考虑内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建议设置提高系数,其取值范围建议为1.0~1.3; 当桩底有良好持力层,且为砂性地层,桩下部土层工程性质较好时取高值,桩基影响范围内土层工程性质较差时,取低值。

4.2 工程实例

依据相同的物理力学指标参考不同规范所给出的不同成桩类型侧壁摩阻力建议值,对试验段管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估算,并与静载试验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考虑内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表2计算过程中设置提高系数λ,考虑场地地层情况,其取值为1.1。

通过表2,采用《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 29-20-2000)按钻孔灌注桩计算,结果与静载试验成果比较一致。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按水下钻孔桩计算,结果与静载试验成果相比明显偏大。而采用《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按振动沉管桩计算,结果与静载试验成果相比明显偏小,因此可以认为震动作用对管桩桩侧阻力的影响应该只是暂时的,可不考虑其对管桩承载力的长期影响。

5结论

5.1对于天津滨海软土区管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如无现场试验成果时,可采用《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 29-20-2000),按钻孔灌注桩并只考虑桩外侧阻力进行计算。

4.2对内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可采用设置提高系数的方法。

4.3可以认为震动作用对管桩桩侧阻力的影响应该只是暂时的,不考虑其对管桩承载力的长期影响。

4.4本文仅根据威乌高速两个试验段的研究成果,宜根据其他高速公路应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完善本文结论。

摘要:PCC桩是河海大学开发出的一项地基处理新技术。自2004年被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引进至天津地区后,已在天津高速公路软基处理领域初步应用。本文依据在天津威乌高速公路项目应用该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对PCC桩在天津海积软土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PCC桩,海积软土,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云东,杨寿松.现浇薄壁管桩复合地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8(3) :234-238

[2] 汲长顺,刘建军,李明生,等.PCC桩加固桥头高填路堤软基的工程问题探讨.天津建设科技,2007,增刊:197-200.

[3] 刘汉龙,费康,马晓辉,等.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开发研制与设计.岩土力学,2003,24(2) :164-168.

[4] 刘汉龙,郝小员,费康,等.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工程应用与现场试验.岩土力学,2003,24(3) :372-375.

[5] 周云东,巢捷,刘汉龙,等.现浇薄壁管桩成桩振动影响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5,33(6) :692-694.

[6] 蒋中明,喻小明,张新敏.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与土体共同作用的三维数值分析.中外公路,2005,25(4) :90-92.

PCC功能 第6篇

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相对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方面的需求。微电网是接在配电系统侧的小型系统,相对它而言的大电网称为大系统,微电网与大系统的链接点称为公共耦合点PCC(Point of Common Coupling)[1,2]。

文献[3]建立包含直驱型风力发电机和单级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混合微电网模型,并分析了模型在并网和孤岛模式中的运行特性,得出了蓄电池采用P/V和Q/f下垂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文献[4]建立光伏电池模型、简化燃料电池模型以及柴油发电机模型的微电网模型,对故障情况下微电网系统故障恢复能力和维持电能质量能力进行了仿真试验,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并网模式下大系统的运行状态对微电网的影响。文献[5]研究了不同分布式电源配置方案下低压微电网从并网模式向孤岛模式转换的动态特性。文献[6]建立了光伏阵列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微电网仿真模型。文献[7]借鉴负荷建模的思想,建立了微电网整体模型,存在分布式电源类型比较单一等问题。

本文建立基于PCC端口的系统仿真模型,包括大系统模型和包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的仿真验证,PCC端口电压受到大系统无功影响,燃料电池等值电动势主要是跟随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变化,光伏电池等值电动势主要是跟随太阳辐射强度变化,风能发电机组等值电动势主要跟随风速变化,所建模型能够较好模拟实际运行情况。

1 系统结构分析

大系统从PCC端口看进去是一个带负荷的有源网络,网络中的电力元件非常复杂,微电网靠近配网侧,配网对微电网的影响最为突出。将输电系统等值成一个恒定的电压源;运用配网综合负荷建模(SLM)的思想[8]将配电网络等值成恒定电抗,用RD+j XD表示;在中间设置一个虚拟母线,虚拟母线的电压用UL表示;等值电动机、等值静态负荷和配网无功补偿并联接在虚拟母线上。借鉴美国电力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协会(CERTS)提出的微电网基本结构建立微电网[9],将微电网通过一个变压器接在配网的虚拟母线上,储能装置采用铅酸电池;分布式电源有光伏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小型风电场,如图1所示。

2 大系统的静态等值电路

配电系统通过变压器升压接在110 k V输电系统母线上,如图2所示为输电系统与配电系统的静态等值电路。令输电系统母线电压,则配电网母线电压为;配电网从输电系统吸收的功率为0P,0Q,线路损耗为DP,DQ,则配电网络的等值阻抗为:

虚拟母线电压UL:

虚拟母线吸收的总功率PL+j QL(PL+j QL=P0-PD+j(Q0+QD)),按一定的比例分为感应电动机吸收的功率PM+j QM和静态负荷吸收的功率PS+j QS两部分,根据我国电力系统负荷的实际情况,恒定阻抗或静态负荷的比例一般可取为25%~35%[10],则静态负荷的阻抗RL+j XL:

本文考虑感应电动机稳态等值电路的配电网模型,图3为感应电动机稳态等值电路。令(其中Xsm=Xs+Xm,Xp=XsXr+XsXm+XmXr,Xrm=Xr+Xm);则有:

PM*0=PM/Pe,PM为感应电动机吸收的有功功率,Pe为感应电动机的额定有功功率。由此可以得到关于β的方程:

解方程式(5)得系数β:

那么感应电动机的滑差s为:

s的取值范围为:s∈[0.001,0.2]。

感应电动机消耗的无功功率标幺值为Q*M 0,则功率因数ϕ:

ϕ的取值范围为:ϕ∈[0.45,0.98]。

无功补偿装置的电抗值为Xc,它为系统提供的无功功率为QC0:

3 微电网的等值电路

3.1 微电网的等值电路分析

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类型比较多,每种类型的电源都有自身的特性。根据储能装置的工作状态,微电网的等值电路有两种:一种是储能装置处于放电状态下的等值电路,用M1表示,如图4(a)所示,储能装置作为微电网的一个电源;另一种是储能装置处于充电状态下的等值电路,用M2表示,如图5(a)所示,储能装置作为微电网的负荷。E1、E2、E3和E4分别是风能发电机组、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和储能装置的等值电动势;E11,E12分别是图4(a),图5(a)的戴维南等值电动势,Z11和Z12分别是戴维南等值电抗;U11,U12分别是两种等值电路的微电网母线电压;k1、k2、k3和k4分别是对应电源的可调变压器变比;Z2、Z3、Z4和Z5分别是对应电源到母线之间输电线的等值阻抗。

不考虑微电网母线阻抗,根据戴维南等值原理,有源支路的等值电抗和等值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

3.2 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分析

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和储能装置输出直流电,必须逆变成交流电之后才能并网运行,通过逆变之后的直流电源可以等效为交流电源。图6为直流电逆变成三相交流电单线图,E为交流侧相电压,Id和Vd为直流电源的输出电流和电压;逆变器变压器的变比为gi,内电抗为Xi,逆变器的熄弧超前角为γ,则交流侧母线相电压E:

流入系统的相电流I:

交流侧母线电压E和相电流I通过可调变压器输送到微电网母线上,成为微电网母线电压和微电网母线相电流。

3.3 分布式电源U-I表达式分析

燃料电池采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组的输出电压为Vdf,输出电流为Idf;燃料电池氢气分压为Ph2,氧气分压为PO2,单位:Pa,等效膜阻抗为Rm,阻碍质子通过质子膜的阻抗为Rc,极化电阻两端的等效电容为Cf,流体热动力电化学实验拟合系数为εi(i=1,2,3,4),阴极催化剂界面溶解氧气浓度为ρo2,与电池运行状态有关的常系数为b,电流密度为J,最大电流密度为Jmax;电池组的工作温度为T,单位:K。则求解燃料电池组Vdf-Idf表达式的方程组为:

式中:K=ue0-Idf/Cf,ue0为t=0时刻的总极化电压;N为燃料电池的个数。

光伏电池组的输出电压为Vdp,输出电流为Idp,光伏电池的个数为n;光伏电池输出最大功率时的电压和电流为Um和Im,开路电压为Uoc,短路电流为Isc;光伏模块的串联电阻为Rs,单位:Ω;参考日照下光伏电池的电流和电压变化温度系数为α和β,单位:A/℃;太阳的辐射角度为θ,任意太阳辐射强度为γ,单位:W/m2;光伏电池的工作温度为TP,环境温度为Ta,单位:℃,温度系数为tc,单位:oC⋅m2/W。则求解光伏电池组Vdp-Idp表达式为:

风能发电机通常采用异步发电机,它发出有功功率,吸收无功功率。风能被风力机部分利用转换成机械功率,机械功率又通过发电机转换成电能,本文不考虑机械功率转换成电能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即机械功率Pm等于电磁功率Pe。

式中:ρ为空气密度,单位:kg/m3;v为风速,单位:m/s;S为风力机的扫掠面积,单位:m2;Cp为风力机的风能利用系数。

图7是风能发电机的稳态等值电路,风能发电机的机端并联电容为Xcc;风能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Ew,输出电流为Iw。

求解风能发电机Ew-Iw表达式的方程组为:

风能发电机吸收的无功功率Q为:

4 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的仿真

4.1 虚拟母线电压仿真

配电系统采用IEEE33节点系统[11];配电系统通过变比为1:8.68的变压器接在母线电压为110 k V的输电系统上;配电系统的总负荷为3 715 k W+j2 300kvar,恒定负荷所占的比例为30%,配电网的额定电压为12.66 k V[12]。输电线路的有功损耗PD为135.3814 k W,输电线路的无功损耗DQ为0;等值感应电机的参数Rs为0.077 pu;Xs为0.107 pu;Rr为0.079 pu;Xr为0.098 pu;Xm为2.22 pu。

建立大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图8为系统无功缺损值与虚拟母线电压的关系曲线。当系统的无功缺损值高于1 680.2 kvar时,系统进入崩溃点,此时应该给系统提供一定的无功补偿才能使系统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仿真结果显示:配电网的无功缺损引起虚拟母线电压变化,微电网接在虚拟母线上,如果在PCC处不做任何改善措施,虚拟母线电压变化必然会引起微电网母线电压变化;本文所建的大系统模型,能够反映大系统无功对PCC端口电压的影响,为微电网母线电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仿真平台。

4.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值交流电路仿真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个数N为42个;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T为340.15 K,极化电阻两端的等效电容Cf为2.5 F,流体热动力电化学实验拟合系数ε1为-0.951 4,ε2为3.1210-3,ε3为7.410-5,ε3为-1.8710-4;与电池运行状态有关的常系数b为0.016,最大电流密度Jmax为1.5A⋅cm-2;燃料电池的电流密度J为1.5-10-2t,t为燃料电池的投运时间。阻碍质子通过质子膜的阻抗Rc为0.001Ω;其他参数的计算公式参见文献[6,13]。逆变器变压器的变比k2为1:11,内电抗Xi为0.142 5Ω,逆变器的熄弧超前角γ为58.33o,微电网母线额定电压U为400 V。图9为燃料电池等值电动势E2、燃料电池的可调变压器变比k2与燃料电池微电网母线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0时刻燃料电池等值电动势为404.4 V,当仿真时间接近5.7 s时,燃料电池等值电动势下降到340V,主要原因是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大幅度下降。5.7 s以前燃料电池等值电动势符合系统电压要求,这段时间的可调变压器变比为1;5.7 s以后把可调变压器的变比提高到1.143,燃料电池的微电网母线电压变为0.972 pu,符合系统的电压要求。仿真结果显示:燃料电池等值电动势随时间降低,反映了燃料电池的特性;可调变压器的变比跟随等值电动势成反比变化,它的作用能改善微电网母线电压质量。

4.3 光伏电池等值交流电路仿真

光伏电池个数n为72,输出最大功率时的电压Um为36 V,电流Im为5 A,开路电压Uoc为44.8 V,短路电流Isc为5.29 A;光伏模块的串联电阻Rs为2.0Ω;参考日照下光伏电池的电流和电压变化温度系数α为0.015 A/℃,β为0.7 V/℃,温度系数tc为1℃⋅m2/W;图10为环境温度Ta、太阳辐射强度γ、光伏电池等值电动势E3、可调变压器变比k3和光伏电池微电网母线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保证光伏电池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需要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

仿真时间接近3 s时,即接近早上7点时,太阳辐射强度开始增大,光伏电池开始输出电能,但是由于输出电压太小,没有将这部分电能输送给系统;仿真时间接近3.4 s时,即接近早上8点时,太阳辐射强度增加到64 W/m2,环境温度增加到17.41℃,可调变压器的变比调为3.4,光伏电池微电网母线电压变为403.2 V,电压符合系统要求,开始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能输送给系统。光伏电池等值电动势主要是跟随太阳辐射强度成正比变化,环境温度对光伏电池等值电动势影响不明显。

4.4 风能发电机组等值交流电路仿真

风能的利用系数Cp为0.121 7;扫掠面积A为2 124 m2;空气密度为ρ为1.06 kg/m3;额定风速为8 m/s;异步发电机组的参数R1为1.707Ω;X1为1.07Ω;Xm为0.754 2Ω;并联电容Xcc为2.314Ω;所采用的风速模型见文献[14]。保持风能发电机组的输出电流恒定不变,图11是风速v、风能发电机组等值电动势E1、可调变压器变比k1和风能发电机组微电网母线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仿真初始阶段,风速为8.629 m/s,风能发电机组等值电动势为212 V,可调变压器的变比为1.86,风能发电机组微电网母线电压为394.96 V;仿真时间进行到4.2 s时,风速降低到最小值2.772 m/s,风能发电机组等值电动势降为30.06 V,对应的可调变压器变比为12.95,风能发电机组等值电动势跟随风速成正比变化,可调变压器变比跟随风速成反比变化。

由上述分析可知:等值电动势反映了各电源的特性,它们跟随自身主要影响因子成正比变化,可调变压器变比跟随等值电动势成反比变化;等值交流电源的微电网母线电压跟随等值电动势或可调变压器变比成正比变化。

5 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大系统与微电网的静态等值仿真电路。大系统等值电路考虑了无功补偿因素,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此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大系统无功与PCC端口电压的变化规律,是一种分析微电网母线电压的合理模型。微电网等值电路主要是针对分布式电源的分析,将分布式直流电源通过逆变器转换成等值交流电源。通过仿真分析,等值交流电源能较好地反映各电源的特点,表明本文建立的微电网仿真模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限于文章篇幅,未详细的对储能装置、微电网负荷、微电网母线电流和微电网功率加以考虑,这将是以后研究工作中的方向。

摘要:针对微电网电源类型多样性及其在并网模式下运行状态易受大系统影响的特性,建立了基于大系统与微电网公共耦合点PCC端口的系统静态仿真模型。分布式直流电源(燃料电池等)通过逆变器转换为等值交流电源后,同分布式交流电源(风能发电机组)一起通过可调变压器接在微电网母线上,这时微电网可等值为包含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储能装置及风能发电机组的戴维南电路并与大系统等值电路建立电气联系。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大系统等值电路及各种分布式电源等值交流电路的有效性,所建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微电网提供了良好的仿真平台。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