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普通化学论文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普通化学论文范文(精选6篇)

普通化学论文 第1篇

《化学1必修》给我们的思考

摘 要:本文笔者以一位新手的身份对新出炉不久的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化学1》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提出自己的理解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1;浅析;展望

一、引言

自2004年9月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省(自治区),约有112万学生,6.3万教师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约占全国高中当年招生人数的13%,今年共有8至10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总数的25%至30%;2006年,15至18个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总数的50%至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基于此,无论是现暂未实行新课程地区的在职教师,还是高师在校学生,“走近新课程”的必然趋势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步伐”越快,效果越佳(因为:现在课改正处在方兴未艾,机遇与挑战并存,优胜劣汰是必然结果!)。下面,笔者谈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简称“化学1”)的一些思考,供广大同仁参考。

二、对化学1的浅析

化学1是该系列化学教材之一,(该套课本共八册,两册必修,六册选修),去年在实验区使用过的该教材有3种版本(即:人教版、鲁教版、沪教版)本文笔者是以人教版的化学1为例来讨论的。它与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新课标等相对照。其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基础上,有质的飞跃,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内容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其凸现的特色: 1.课本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标志、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的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2.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又如: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系,胶体(以前高三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后面两章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的,与生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易于入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对于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不做过多的阐述„„这些都是留有余地的,兼顾各类学生,是学生毕业与继续深造所必需的。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教科书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全书94处插图,约120幅经典彩色图片——这是前所未有的!),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与陶冶。精选、多编排实验[全书共计25个实验(不包括探究、实践活动等),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

用心 爱心 专心

指挥棒的功能与方向得改变。否则,编得再好的课本实施起来都会变质,编者的编书指导思想得不到实质性体现。高考的改革和新教材的推广将有何归宿,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致谢: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我系《化学教学论》课程资深的专职教师马容明悉心指导,在此向马老师致谢!)

用心 爱心 专心-3-

普通化学论文 第2篇

章节: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和复杂反

质量作用定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基元反应应,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的概念以及 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重点: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律。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的概念,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 率的影响。教学难点:质量作用定律。阿伦尼乌斯公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80分钟)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1.平均速率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产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

? = d ? / dt(瞬时速率)

= ?? / ?t(平均速率)

举例说明:

3h2(g)+ n2(g)= 2nh3(g)

t = 0 s(mol)3.0 1.0 0.0

t = 0.1 s(mol)1.5 0.5 1.0

以h2计算反应进度

? = ?nh2 / ?h2 =(1.5-3.0)mol /-3 = 0.5 mol

计算其反应速率:

? = 0.5 mol / 0.1 s

= 5.0 mol / s

注意要点:

a.反应速率的单位:mol s-1

b.反应速率与物质的选择无关。

c.数学概念上分清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的不同。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1、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微观)

(1)、基元反应

2no+2h2 = n2+2h2o 2no n2o2(快)(1)

n2o2+h2 2o+h2o(慢)(2)

n2o+h2 2+h2o(快)(3)

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

(2).非基元反应

不是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非基元反应。

1.2、简单反应和复合反应(宏观)

(1).简单反应:

(2).1.3.与以反应

a(a)+ b(b)= d(d)+ e(e)

r =k ca(a)cb(b)-

k 仅由一种基元反应构成的整体反应 复合反应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元反应构成的整体反应。复合反应中决定整个反应速率的那步基元反应,称为控速步 质量作用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 简单反应(或复合反应中任一基元反应), 反应速率式中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简单反应)速率方程 — 反应速率常数

简单反应

a(a)+ b(b)= d(d)+ e(e)

r =k ca(a)cb(b)-速率方程

说明:1.不同反应,反应速率常数 k不同

2.同一反应,k 随 温度、溶剂、催化剂而变,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1.4.应用速率方程注意事项

(1)若反应物为气体,可用分压代替浓度

(2)固体、纯液体、稀溶液中溶剂不写入表达式

c(s)+o2(g)= co2(g)

r = k c(o2)

(3)k、r 的量纲

r 的量纲为[c][t]-1 如mol²dm-3 ²s-1

1.5.速率方程的确定

a(a)+ b(b)= d(d)+ e(e)

速率方程表示为 r =kcx(a)cy(b)

反应级数= x + y

x 为a的反应级数

y 为b的反应级数

(1)若为简单反应

则 x=a,y=b,反应级数= a+ b

(2)若为复合反应

则 x、y 由实验确定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887年瑞典化学家arrhenius总结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发现化学反应速率常

数与温度有如下的关系:

上式称为―阿伦尼乌斯公式‖。

式中: r=8.315 j mol-1 k-1, 摩尔气体常数。ea, 活化能,―阿伦尼乌斯公式‖的用途:

一条直

2式,也可求

(1)、对某一个实际反应,可用―阿伦尼乌斯公式‖,求取其活化能。方法: 在不同的温度下测量其反应速率常数,然后以lgk对1/t作图,可得线。此直线的斜率为-ea/2.303, 截距为a。、如果我们已知反应的活化能和某一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利用此公得另一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三).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碰撞理论要点

1.假设分子是无内部结构和内部运动的刚性小球。

2.分子间相互碰撞是发生反应的首要条件,但只有少数能量高的分子间碰撞,才

活化分子

(2)

1.2.(3)

ea= e*u1 = q + w

出的

构成:分子的平动能、转动能,分子间势能、电子运动能、核能等。是一种热力学状态函数 无法知道他的绝对值,但过程中的变化值却是可以测量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表述:能量只可能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但不能自生自灭。热力学第一定律有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是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归纳总结规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

2.1、热力学第一定律------u、w、q的关系

u2=u1+q +w

(w=we+w’=0)

*u的 △u=u2-u1= q +w 体系吸热,q 为+;体系放热,q 为。三)、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 如果体系的变化是在恒容的条件下,且不做其他非膨胀功(w’=0,则:此时: δu = q+w = qv 即:热力学能变等于恒容热效应。在弹式量热计中, 通过测定恒容反应热的办法,可获得热力学能变δ

数值.?

2、恒压热效应与焓变

在我们的实际生产中,很多的化学反应都是在大气层中(一个大气压,103kpa)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一个体积有变化,但压力恒定的过程(恒压过程)。为了方便地研究恒压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另一个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

——焓。

焓变——化学反应的恒压热效应

现设体系的变化是在恒压、只做膨胀功(不做其他功,如电功等)的条件

下进行的 在此恒压过程中:

*体系吸收的热量记作 qp

*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 p(?v)= p(v2-v1)

因此,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 w =-p(?v)=u1 = ?u = q + w

= qpp(v2u1)+ p(v2(u1+ pv1)

定义热力学状态函数 焓,以h表示

h = u + pv

则:qp =(u2 + pv2)h1 = ?h

重点理解

焓h是一种状态函数,只与体系的起始状态有关。与过程路径无关。

焓变值?h等于体系在恒压过程中的热效应qp。在其他类型的变化过程中,焓变值?h不等于热效应,但并非说,焓变值?h为零。

焓代表了恒压条件下体系所包含的与热有关的能量,具有能量量纲,单位

是j 或 kj。

因为经常遇到的化学反应都是在大气层这样一个恒压环境中发生的,所以焓

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状态函数。

焓与与热力学能一样,其绝对值无法确定。但状态变化时体系的焓变δh却

是确定的,而且是可求的。

焓是体系的广度性质,它的量值与物质的量有关,具有加和性。

过程与焓

(1)对于一定量的某物质而言,由固态变为液态或液态变为气态都必须吸热,所

以有:

h(g)> h(l)> h(s)

(2)当某一过程或反应逆向进行时,其δh要改变符号即:

δh(正)=-δh(逆)

(3)对于任何化学反应而言,其恒压反应热qp可由下式求出: qp=δh= h生成物-h反应物

(在化学反应中,可把反应物看作始态,而把生成物看作终态)

δh>0为吸热反应,δh<0为放热反应。

由于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其δh=qp,即为恒压反应热。所以焓变比热力学能变更具有实用价值,用得更广泛、更普遍。

3.焓与热力学能的关系

由焓的定义: h = u+pv

则:δh = δu+δ(pv)

i)对于恒压、只作体积功的化学反应,有:

δh = δu+ pδv

ii)对于固相和液相反应,由于反应前后体积变化不大,故有: δh ≈ δu

iii)对于气相反应,如果将气体作为理想气体处理,则有: δh = δu +δn(rt)

式中δn为生成物的量与反应物的量之差。

(四)、盖斯定律与反应热的计算

1.反应进度和热化学方程式

i)什么是―化学反应的进度‖?

——描述化学反应的进行程度的物理量。在反应的某一阶段中,某反应物量(摩尔数)的改变值与其化学计量数的商。

单位:mol 用希腊字母ξ表示。

对于任一化学反应,有质量守恒定律:0=??bb,例如下列给定反应:

式中nb(?)和nb(0)分别表示反应进度为?和0时,b物质的量(mol)。注意:反应物的计量系数取负值,生成物的计量系数取正值。

举例说明:

3h2(g)+ n2(g)= 2nh3(g)

t = 0 s(mol)3.0 1.0 0.0

t = 0.1 s(mol)1.5 0.5 1.0

以h2计算反应进度

? = ?nh2 / ?h2 =(1.5-3.0)mol /-3 = 0.5 mol

以n2计算反应进度

? = ?nn2 / ?n2 =(0.5-1.0)mol /-1 = 0.5 mol

以nh3计算反应进度

? = ?nnh3 / ?nh3 =(1.0-0.0)mol / 2 = 0.5 mol

ii)热力学标准态

热力学在处理化学反应体系时,必须选定某一状态作为―计算、比较的标准‖,这一标准即称做热力学标准状态。

iupac规定:100 kpa为标准压力,以p?表示之,处于标准压力之下

的体系,称为体系的标准状态。各种体系的标准状态规定如下:

纯固体、液体,当该物质处于外压为标准压力之下。

纯气体(理想气体):p = p? = 100 kpa

混合气体:pi = p? = 100 kpa(pi 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

理想溶液:p = p? = 100 kpa,c = c? = 1.0 mol/ dm3(c :标准浓度)

注意事项:

上述标准状态并未指定温度,即:

h2(100 kpa, 298k)是标准状态,h2(100 kpa, 200k)也是标准状态。

iupac推荐298.15k作为温度的一般参比标准,如不注明,则指的是298.15k,其他温度则须指明,用(t)表示。

iii)化学反应的标准焓变、标准摩尔焓变和热化学方程式

在特定的温度之下(如不特别指明,则为298k)如果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包括反应物和产物)都处于热力学标准状态(p=p? = 100 kpa),此时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焓变即称作:标准焓变,以符号δrh?表示之。

例如:

1.5 h2(g)+ 0.5 n2(g)= nh3(g)

δrh ? =-46.11 kj

但是:化学反应的焓变,不仅与温度、压力等有关,还与反应中物质的量有关。

规定:化学反应进度ξ=1时化学反应的焓变为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以符号δrhm?表示之。

δrhm? = δrh? /ξ

例如: 3 h2 + n2 = 2 nh3(气体)

δrhm? = —92.22 kj/ mol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出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热效应的 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thermodynamic equation)。例如,在298.15k时有:

1)h2(g)+ 1/2 o2(g)= h2o(l)?rh?m =571.6 kj?mol-1

3)c(石墨)+ o2(g)= co2(g)?rh?m =s0

所以:st = ?s + s0

= ?s + 0

= ?s

物质的标准摩尔规定熵(简称:物质的标准熵)

在标准状态下(100kpa), 1 mol纯物质的规定熵,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规定熵,以符号sm(t)表示。单位:j ? k-1 ? mol-1。

3、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

在特定的温度之下(如不特别指明,则为298k)如果反应物和产物都处于热力学标准状态(p=pθ),此时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的熵变即称作:该反应的标准熵变,以符号δrs 表示之。

当化学反应进度ξ=1时,化学反应的熵变为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以符号δrsm 表示之。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的计算:

a a + b b = d d + e e

δrsm = dsm(d)+e sm(e)bsm(b)

是向着熵值

、熵变和化学反应的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体系中发生的任何化学反应或化学变化,总增大的方向进行,即孤立体系的自发过程,δs孤立>0。非孤立体系: δs体系 + δs环境 > 0

(三)、吉布斯自由能

1、吉布斯自由能变与自发反应的方向

的因素,据,而δs

提出一

g = h

前已述及:自发的过程,其内在的推动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能量其二还有混乱度即熵的因素。δh仅考虑了能量的因素,不可作为判仅考虑了混乱度的因素,也非全面。为了同时考虑能量和混乱度两方面的因素,1876年美国化学家gibbs个新状态函数g作为等温、等压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 t s δg = δh – δ(ts)在等温、等压下

δg = δh – tδs

上式称为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从中我们看到,δg中包含了δh(能量)

的化学

和δs(混乱度)两方面的影响。化学热力学告诉我们:在等温、等压、不做非膨胀功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着体系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δg < 0, 能自发进行 δg = 0 ,处于平衡状态。δg > 0 ,不自发进行,但反向是自发的。、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a)物质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δfgm

在标准状态下,由1 mol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 mol的纯物质的反应过程中的

a a + b b = d d + e e

小,可

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为该物质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记作:δfgm 注意:只有相对值,无绝对值 单位:kj mol-1、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 δrgm = dδfgm(d)+eδfgm(e)-aδfgm(a)-bδfgm(b)或δrgm = δrhm — t δrsm 必须牢记: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标准摩尔熵变随温度的变化很以忽略不计。但δrgm 是一个温度的函数,同一个反应,在不同的温度下,有

不同的δrgm 值。

4、压力、浓度对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影响

rgm的

a)

aa + bb = dd + ee

——非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δrgm)对于非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我们必须通过计算,先确定δ符号,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压力对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影响(气相反应)

其中: pa、pb、pd、pe为气体的分压(kpa)

pa/ pθ 等称为相对分压,无量纲。

而 = jp(相对分压商)

所以: δrgm = δrgm + rt ln jp

c)浓度对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影响(溶液反应)

aa + bb = dd + ee

其中: ca、cb、cd、ce为浓度(mol / dm-3)

ca/ cθ 等称为相对浓度,无量纲。

而 = jc(相对浓度商)

所以: δrgm = δrgm + rt ln jc

总结

对于非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

aa + bb = dd + ee

δrgm = δrgm? + rt ln j

上式称为化学反应范特霍夫等温式。

d)浓度、分压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

浓度、分压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表现在:分压商jp、浓度商jc对化学反应

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产生影响。

做出是

但是:如果 δrgm > 40 kj/mol 或 δrgm <-40 kj/mol 在此条件下δrgm 已完全决定了δrgm的正负号,即可直接由 δrgm 否自发的判决。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演示 布置作业:p 30---------7,8,学科: 普 通 化 学

章节: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化学平衡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t)与δrgm?

的关系,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有关平衡

2.教学重点: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t)与δrgm?的关系。常数计算。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教学难点:平衡常数k(t)与δrgm?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5分钟)提问:1.何为热力学第二、三定律? 通过什么物理量可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条件如何?

二、新课讲解(80分钟)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

1、什么是―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co + h2o = co2 + h2

应的这种性质,可逆程

很少有化学

kclo3 = 2 kcl + o2

——既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化学反称为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的。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有的度大些(如上例),有的可逆程度小些(例如:ag+ + cl-= agcl?)。反应能―进行到底‖,已知进行得―最完全‖的化学反应是:、什么是化学平衡? 共同特点是(1)、δr gm(t)=0

(2).正向反应的速度与逆向反应的速度相等

(3)、浓度、分压等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4)、平衡是动态平衡

(5)、化学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二)、平衡常数

1、什么是―平衡常数‖?

对于一个特定化学反应 aa + bb = dd + ee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有?rgm(t)= 0

即:

其中:pa、pb、pd、pe是指在平衡时的分压

对上式进行变换:

令:

则有:

此式给出了平衡常数与热力学状态函数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溶液中的反应,可依此类推:

令:

则有:

注意要点:

?平衡常数反应了某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的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反应进行得

? 各反应物质

? 是一个定

普通化学论文 第3篇

关键词:AP课程,化学,课程设置,普通高中

教育的国际化即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鉴于中外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差异,国内的高中毕业生到国外就读大学,学习作为弥补教育差异的大学预修课程即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环节。AP项目由福特基金会于1951年启动,并于1955年由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CEEB)开发并大力推行的一种课程项目,主要目的是为具备学习力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平台,使他们能在高中研修大学一年级的课程。美国一半以上的高中生选择AP课程,若通过AP考试则可以抵大学学分。因此,我国想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均选择参加国内的AP课程。近几年,AP课程在我国东部发达城市高中的发展进一步加快,而且AP课程已经不再是资优生的特权,每个有志向的高中生,在规划职业未来和追求优质的高等教育时都可以自主选择恰当的AP课程。

AP化学课程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成为进入美国乃至世界上知名理工科专业高等教育机构深造的重要基础。[1]AP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与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相比,在推荐和支持先进的教学方式时,两者均是先逐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统筹整合能力,逐步深化学生的化学实际应用意识,使“化学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实践中得以亲身感悟。[2]但AP化学与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在课程内容、课堂环境、评估内容、课程实施四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一、AP化学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对比

AP化学教材有系统而详细的章节编排,国内普通高中化学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能从AP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章节。相比之下,AP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庞大复杂而又系统完整,但课程内容还可以在专业知识方面适当深化。国内普通高中化学教材,特别是新课程教材的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仍然是教学的一大难题。

再者,AP化学教材对国际前沿的化学理论以及新型物质的应用也有详尽的描述。对于科学的发生过程以及理论的推导方式介绍得较为具体,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而国内普通高中化学教材往往不介绍知识的来龙去脉,仅告知结论性的知识点,省略其推导过程。所以,国内普通高中化学教材面向高中生,而AP化学教材教授的则是大学的课程,是高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如表1)。

二、AP化学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课堂环境对比

促使学生发展高级的思维技能,就要参与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使用分类和鉴别的方法综合和分析信息,将原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使用评价策略,得出正确结论等。

AP化学课程着力强调“使学生们体会到化学科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即不断收集数据和解释数据的过程”。相反,普通高中化学课堂在反复对知识点深化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弱化,间接导致了课堂缺少学科思想。

AP化学课程所提倡的以探究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具有以下特征:学生中心———关注学生而非教师的兴趣和观点;鼓励独立性———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开放———允许不同的资源、观点、其他事物进入课堂,甚至是非学术性的;接纳———鼓励教师和学生先接纳他人的观点再评价;复杂———包含大量的资源、视频媒体、观点、方法、任务;高度的流动性———鼓励学生离开座位,甚至出入教室和学校。[3]而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更强调规范性、传统性。

三、AP化学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评估内容对比

AP课程的知识面宽,考点密集,试题难度较大,学生需要经过有AP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和系统连贯地学习,才能达到考试的要求。AP化学与普通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评估内容对比见表2。AP考试想要取得好的成绩,考前还要根据AP教师的指导针对性地备考。

AP考试采取5分制。一般3分以上的成绩即可被多数大学接受,并且在今后上大学时折抵多至一学年的大学学分。少数顶尖大学如哈佛大学等,要求5分才能折抵大学学分。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多项选择题,第二部分为自由答卷。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向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申请,6月底之前考生就可以收到成绩单。

四、AP班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

1. AP化学课程的设置

依据大学预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自身特点,AP课程要求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这是大学预修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校AP课程设置四部分,包括中国基础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美国大学入学必需的考试(TOEFL和SAT)补充课程、大学升学指导课程。高一主要修中国课程,高二选修AP课程,高三主要是复习并报考和申请高校。课程包含了大量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中要体现大学预修教育特有的教学法。[4]

2. AP化学课程的实施形式

AP课程的实施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同步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的同时学习AP课程。学生高中毕业时不仅可以参加中国高考,还可以申请AP考试。另一种是集中模式,即全日制集中学习AP课程,学制为2~3年。[5]课程的组织围绕化学学科中的“大概念”展开,强调概念形成的脉络,使内容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AP课程的施教形式(见表3)灵活多样,富有个性化。除了常规的教授、讨论和练习外,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的方式,即教师预先给出一个专题,以卤素为例,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围绕此专题各自确定小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后确定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然后组间就各自的主题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进行交流、质疑和讨论。通过双语的主题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包括查阅英文资料、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且对化学课堂学习的内容起到总结、补充、延伸和深化的作用。

AP化学课程的实验内容基本源于大学教材,是化学学习的良好载体。例如,课堂中的蓝瓶子实验,学生从起初查阅资料,到设计实验方案,熟悉采用仪器、药品的英文名称,直至实验演示,用英文表述实验过程和完成实验报告,始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取得化学和英语学习的双赢。

3. AP班任课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的期望值

在理论和实验课堂中英语的使用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决定,但遵循的准则是以学生学习化学为本,以不影响化学知识学习的科学性为首要前提。学生通过AP化学课程学习后应具备如下技能(见表4)。

4. 学生学习AP课程的效果

制订相应的调查问卷,以某校为样本,在三个年级的AP班共投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2份,有效问卷138份。其中48份是高一AP班,46份是高二AP班,44份是高三AP班。

高中生通过AP课程提前了解大学学习的内容,有利于选择自己真正擅长的专业。调查结果(如图1)表明,AP课程知识虽然广、深、难,但AP课程的学习使14%的学生视野开阔;13%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12%的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9%的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11%的学生自我管理和生活能力提高;10%的学生获得国际竞争力与迎接挑战的自信;18%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向国外大学平缓过渡;13%的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和清晰表达的能力深化。

可见,AP课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可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丰富多样且适当专业化的AP高中课程体系,为将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专业知识做好充分储备。AP课程还能为引导学生适应大学里探究高等学问的新学习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6]

5. AP化学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的对比

AP教材的内容广泛而繁杂,其课程的具体实施难免会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相似。只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策略,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而中途退出。只将学生是否会做AP试题作为评价教学的标准,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和应试化。AP化学课程的推行模式与实施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7]对普通高中化学而言,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控制必须利用反馈策略。但在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学的针对性比较差,造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

上述可见,两种课程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都需要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做好引导工作。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

当然,教学方式的选择除了与课程本身有关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受课程实施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艺术的约束。课程实施者努力由“知识的拥有者和灌输者”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才会对两种课程的化学教学起到促进与发展作用,才会为更多学生走向国际和国内一流大学提供更扎实的平台。[2]

参考文献

[1]熊言林,徐青.美国AP化学考试与中国化学高考的比较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5(5):56-59.

[2]杨永珍.IBDP化学与AP化学对比分析[J].化学教育,2009(12):10-12.

[3]BOND W B.AP chemistry Teachers Guide[M].Washington:Snohomish High School,2000.

[4]边飞燕.高中化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4):19-21.

[5]张美华.全球大学预修GAC课程解读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中国考试,2011(4):55-59.

[6]李伟,李润洲.对高中教育“大学预修化”的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3):12-15.

浅谈普通高中化学微课改 第4篇

关键词:课题教学;教学改革;问题解决;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4-1

一、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初中基础太薄弱,好多学生连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都不会写,更不要说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复杂的计算了。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化学作为选修学科本来就不被重视,而且还不是必选学科,学生看到高二高三就几个化学班,好多学生高一就放弃了,所以化学教学可以说是如履薄冰。

3.化学课时太少,学生很少有练习的时间。习题课上的也不多,化学是需要多做多练多讲的。

4.教师还处处不放心,补充许多与课题相关的知识,其实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二也不选化学,做了好多无用功。

5.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有时也无暇顾及学生的心声。

6.老师选题不够精,有时不考虑这些习题是否精当,学生完成时是否合理,是否重复。

7.检测时的试卷有时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距离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必须对化学教学进行改革。

二、谈谈对化学教学的改革

1.精讲精练,注重实效。

在教学中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坚决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也坚决不讲。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有所收获,得到满足。

2.激发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1)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当前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兴趣。

(3)利用化学史料激发兴趣

3.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

(2)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4.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多找学生交流,其实多沟通多交流不仅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且可能还会有意外收获。尤其班主任会了解到很多情况,会让一些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5.有效开发资源。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①利用新闻报道。②利用课本资料。③利用电教资料。④利用网络资料。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使动态的课堂精彩纷呈,令师生耳目一新。

6.积极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学生愿意学,肯钻,学起来有劲,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在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老师要尽可能多去引导而不是包办一些事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课堂上采用教学案的做法是成功的,这个可以成为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课前老师必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最佳条件。但是不能一味地叫学生做然后交上来改,有些老师还要求全部做好,其实根本就不可能,尤其对于我们的学生本来基础很薄弱,学习能力就差,主动学习的意识几乎没有,你的教学案他根本无法完成,所以我们必须把部分预习放在课内,习题在知识讲授结束再做。真正适合学生好的教学案需要老师花大量时间去琢磨,去研究,去准备,教学案的习题部分,必须做到精选精练。

7.引导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过去每学习完一定的知识我们老师都要出卷子进行考查或考试,学生最不喜欢考试,但是考试又是很好的检测方式。怎么办呢?我想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出试卷进行考试。但是老师要提出一些要求:自己必须会做;出题必须提供正确规范的答案;不能超出所学的范围;所出的题目数量、题型有规定(选择题几个,填空题几个,计算题几个等等)。

三、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1.关于教学进度的问题。

课堂上把更多时间交给了学生,可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是,教学进度虽然有固定的要求,但其内容也并不是死板的,它并没有规定老师必须要在课堂上讲授哪些内容、讲授到什么程度。我相信,随着课改的实施深入,时间的延长和教学环节的更合理化,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关于课堂容量的问题。

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被强调了,这样一来一节课下来好象解决的问题很有限。比如一节习题课,原来老师不停讲的话,可能完成近二十道习题,而现在让学生参与讨论、自己解决,表面上看可能只是完成了八九道,有时一节课只完成三四道。那么这样的一节课值不值?我个人认为这是值的。教学效果不应该是课堂上量的多少,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如果学生都在努力的参与,虽然并不多的内容但其实都真的掌握了。我想关于课堂容量的问题至少暂时应该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随着我们改革的深入和学生水平的逐步提高,这个问题也会逐渐淡化的。

3.关于少数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问题。

对于有些基础太薄弱的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差,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我想,这种情况是任何学习模式下都会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应做到多鼓励,使其逐渐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慢慢提高自己。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第5篇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110300 课程总学时:56,其中:讲课:56,实验:0,上机:0,实习:0,课外:0。课程学分:3.5 课程分类:(填必修或选修)必修 开课学期:(填秋或春或夏)秋、1上

开课单位:理学院应化系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食品、生物、动医、动科,资环等专业。所需先修课: 课程负责人:刘霞

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英文对照)(包括课程性质、任务、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等,字数约300-500字)普通化学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2).了解现代化学的实验基础;3).熟悉用化学术语描述相关化学反应。

这门课程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溶液和胶体;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平衡原理;化学热力学基础;水溶液中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General chemistry is a kind of course designed to provide following knowledges for non-chemistry studying students: 1).Lear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urrent events related to the majors of the students;2).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modern chemistry;3).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language of chemistry an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s.Topics studied in this course mainly include, solution and colloid, atomic structure, chemical bonding and molecular structure(valence bond theory,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etc.), basic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dynamics,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quilibrium,equilibriums on acid-base, precipitation-dissolution, oxidation-reduction, and coordination, etc., and as well as elemental chemistry.三、各部分教学纲要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8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教学要求: 1.2.3.4.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

了解波函数与原子轨道、几率密度与电子云、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等基本概念;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

掌握单电子原子、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熟练写出第四周期以内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掌握原子结构与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

第二章 化学键分子结构(6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离子键理论 共价键理论 轨道杂化理论 分子间力和氢键 晶体结构

教学要求: 1.2.3.4.5.理解离子键理论的要点、离子键的特点,理解离子的特征(离子半径、离子电荷及离子的电子构型)对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掌握共价键理论现代价键理论要点和σ键、π健的特征;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杂化类型、特征;等性、不等性杂化概念及应用,了解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能正确判断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 理解分子间力类型、特点、产生原因;

掌握氢键形成条件、特征、应用及其对物质重要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 溶液和胶体(4学时)第一节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二节 溶液 第三节 胶体溶液

教学要求: 1.2.3.4.了解分散体系的分类;

掌握溶液浓度的定义及其相互换算;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计算;

掌握胶体的特性及胶团结构式的书写。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4学时)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三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要求: 1.2.3.4.5.6.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10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化学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基元反应、复杂反应等基本概念; 了解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质量作用定律;

了解反应速率理论,了解活化能;理解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等概念;了解速率方程;

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简单应用; 了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要点。

教学要求: 1.2.3.4.5.6.7.8.了解化学热力学基本概念,了解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涵; 掌握化学反应定容热、定压热概念及其与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摩尔焓(变)的关系; 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热化学定律,掌握化学反应热的基本计算方法; 理解自发过程的趋势,了解熵与混乱度的概念;

掌握吉布斯自由能的有关计算,能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方向; 熟练运用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六章 酸碱反应及酸碱平衡(6学时)第一节 质子酸碱理论

第二节 酸碱平衡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移动 第四节 缓冲溶液及其性质 教学要求: 1.2.3.4.5.6.7.掌握质子酸碱、共轭酸碱、两性物质、酸碱反应、酸碱离解常数等概念; 熟练运用近似方法计算酸碱水溶液的酸度和其它有关离子浓度;

理解同离子效应、介质酸度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熟练掌握有关近似计算; 理解稀释作用、了解盐效应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 了解酸碱缓冲溶液的性质,理解酸碱缓冲溶液作用原理; 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 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第七章 沉淀反应及沉淀-溶解平衡(6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溶度积原理 沉淀的生成 分步沉淀 沉淀的转化 沉淀的溶解

教学要求: 1.2.3.4.5.6.7.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基本概念;

弄清难溶电解质溶解度、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关系并能进行有关的近似计算; 掌握溶度积原理;

掌握沉淀生成与溶解的条件、分步沉淀与转化的原理,并进行相关计算; 掌握介质酸度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4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配位平衡 螯合物

配合物的应用

教学要求: 1.2.3.4.了解配合物、配合物内界、外界、中心原子、配体、配体原子及螯合物等概念; 配合物命名(根据化学式命名;根据名称写出化学式); 理解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概念,能进行有关计算;

理解配体酸效应、中心原子水解效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影响配位平衡移动 的因素,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8学时)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电极电势图及应用

教学要求: 1.2.3.4.5.6.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方法;

掌握有关原电池的概念;电极电势概念,了解其物理意义;

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反应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掌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自发方向的方法;

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与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掌握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四、使用教材的名称、主编人、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及主要参考书名称。教材:

揭念芹

主编《基础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主要参考书:

1.赵士铎 主编,《普通化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2.黄秀锦 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2005。3.华彤文、陈景祖、严洪杰、王颖霞、卞江、李彦 著,《普通化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执笔人:刘霞 鲁润华 审定人:杜凤沛

普通化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第6篇

普通化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有何新感想

(河北大学 魏海英)

2009年9月25日——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精品课程《普通化学》的高校师资网络培训。在这里领略了同济大学吴教授的风采,严谨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授课经验、以及独特的授课艺术,让我深受感触,收获很多。

本次培训以分机构为中心,以班级为团队进行在线讨论,大家分别创建BBS课程论坛、班级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在这里自由的交流,传授课程经验、提供经典教材、理出关键问题、吐露教学心声,在这里大家擦出了教学上的火花。网络的盛行让大家没有了距离,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大师面对面,与专家面对面,从更深层面理解了普通化学相关内容。同时大家也把各自对本课程的看法也进行了相关的表达和阐述,让我们对本课程有了新的见解。

我从2008年开始给生命科学学院一年级学生讲授《无机化学》这门课程。大一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求知欲也很强。作为一名教师,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也有很大的压力,希望能竭尽所能将知识传授给他们,但课后总觉得这堂课效果很差,对课程内容的讲授不够清楚、深入,没有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所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次培训给我提供了思路,经过思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以后工作中做到几点: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对于无机化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原子结构中的电子云伸展方向、分子结构中的轨道杂化、晶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章节中的部分内容采用flash动画演示,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讲解起来也比较直观; 第二,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讲授内容,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如图片、化学故事、生活中的化学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活跃课堂气氛;简单介绍科研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多启发学生,让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和解决无机化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自学能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第三,对于难点重点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并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问题的实质和解决的方法;将各个章节的知识串接起来,既有利于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有利于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