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常德市农村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6
1

常德市农村范文(精选12篇)

常德市农村 第1篇

1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

鼎城区为传统农业大区, 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普及中有得天独厚的业务优势, 为其信息产品服务于“三农”, 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宣传应用平台, 可有效深化农村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巩固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合理规划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可持续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风险决策水平, 是发展公共气象应急响应系统的重要因素, 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外, 鼎城区农业人口生活比例大, 居地和生活垃圾分散, 管理难度大, 易对人畜、水产品和农作物造成污染, 直接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因此,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根据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特点有效安排清理时间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鼎城区地处中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 温、光、水等气候资源较充足, 植物生长较快, 作物种类丰富,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由于其农业气象条件相对较好, 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1 决策前

准确的天气气候趋势预测预警, 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科学决策是降低气候风险、趋利避害技术应用的最得力措施。应围绕鼎城区粮、棉、油、果、林、水产开展研究和成果引进与应用。因此, 对农作物种植制度、熟性安排、品种搭配和适宜播种期等提供科学的气候论证, 为塘坝保水蓄水和防洪提供天气保障服务甚为必要。

1.2 过程中

在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当中, 经常会遇到天气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 气象部门能够准确预警预测天气, 提出因时因地农业生产避灾减灾关键技术措施, 及时开展科研与灾情监测, 补充订正预平模式。

1.3 灾后补损

灾情一旦结束, 应立即进行灾情调查, 了解灾情程度,为减灾救灾物资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分析农产品存贮场地准备、收购与运输及其保质销售可能带来的气象影响。

2 鼎城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特色

2.1 气象观测基本信息结合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农情、苗情实况, 以多种作物产量结构形成过程为分析重点, 反映出当地农业生产的区域特征

鼎城区西接武陵山余脉, 东连雪峰山余脉, 北临西洞庭湖平原, 小气候特征明显, 大型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出现机率就全省而言属正常偏多县 (区) 。气候分析以粮、棉、油、果为重点, 对基本的温、光、水要素和旱、涝、低温、高温等主要灾害进行应对分析[3,4,5]。

2.2 建立多种基本数据库和灾情数据库, 对各种大尺度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开展专题服务

鼎城区中贯沅水, 东承澧水, 堤防长度210 km, 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中小尺度灾害发生较频繁, 适用采用覆盖全区45个自动气象网站实测资料, 坚持点面结合、面略点详的原则, 开展主要作物产量分析与滚动预测。

2.3 对作物当前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农业气象分析评估, 结合高新农业生产技术, 促进高产稳产技术稳定推广

气象条件不仅影响农事活动的正常进行, 更影响农事活动的效果。如农药、叶面肥的施用需要3~5 d晴好天气, 便于其有效吸收;化肥的施用还应根据天气、土壤湿度、降雨、田间水分状况, 采用撒施、浇灌或深埋方式进行。作物移栽、收割大面积作业时, 不仅天气条件要有保障, 而且在其后的成活、产品晾晒、收藏和运输期间也应有良好气象条件。目前, 气象部门对大尺度天气过程发生时间和强度的预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 由于作业范围大, 持续时间长, 要求气象预报有长效性。因此, 生产建议中结合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强弱提供关键和应关注的要点,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 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和专项服务的针对性

通过对逐月、逐旬温、光、水要素的监测、评估, 并了解掌握当前农作物苗情、灾情、虫情与农事活动, 能够在作物产前、产中、产后, 灾前、灾中、灾后开展连续滚动监测, 特别加强对各级气象分级指标和产量要素、生长状况平行监测的分析, 将气象指标体系逐步普及应用。

3 开展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建议

长期以来, 气象部门围绕“资源气象”“安全气象”开展了很多科学研究, 形成了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防御措施等发展高效农业的研究成果, 其信息产品通过短信、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送达到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市民手中。由于农业气象信息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地域性、具体性等特征, 成为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决策依据之一。目前, 由于政府对该项事业支持力度不大, 专项资金投入少, 仅靠气象部门支撑难以为继, 以致有效渠道不畅通, 网络系统不健全, 没有形成信息反馈机制, 全区范围不能全覆盖。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农村公共气象信息联合服务平台

建立政府和气象部门发展“农村公共气象信息”的联合服务平台, 提升科技生产力的服务水平, 充分认识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制作与传递的资金投入, 政府每年财务预算保证气象局、乡 (镇) 、村一定配额的公共气象事业维持金费。

3.2 多方协作配合, 构建信息员队伍

公共气象内涵覆盖面广, 需要政府牵头, 多部门、多单位协作与配合共同完成为农服务系统工程。目前为止, 鼎城区建立了41个气象自动站。但农作物信息、林业信息、畜牧业信息、水产业信息和山洪地质灾害信息等, 须由当地干部和信息员获取和提供。由此可见, 建立一支由部门-乡 (镇-村-组人员构成的信息员队伍确有必要。

3.3 开展面向基层干部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员培训与示范

农业气象是介于农学与气象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当地作物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并且还与土壤、肥料、水分、种子、密度、植保、管理、人工等有关。农业高新技术知识的应用, 对农村干部来说, 由于具有长期实践工作经验而容易掌握, 缺少的是农业气象知识, 一旦作物出现状况, 难以准确诊断。因此, 先对乡 (镇) 村、组干部和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 然后以点带面推进鼎城区科学种田、科学种养和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等新理念, 有利于开创鼎城区科技信息的普及与应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夏云海, 张美玲, 张慧.对滕州市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6) :336-339.

[2]唐春燕, 申双和, 邱小忠.气象服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8) :175-177.

[3]白瑛, 苗东梅, 金庆荣, 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增刊1) :44-46.

[4]董中强, 郑海霞, 徐芙枝, 等.中国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科学, 2002 (11) :8-9.

常德市农村 第2篇

常德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村办主任 贺丽君

编者按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强化“一化三基”的战略举措,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出台已三年多了。三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状况如何?成果如何?

不久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办公室对此专门组织了调研。经他们推介,本报今天特刊登常德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村办主任贺丽君同志的调研文章,介绍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做法和经验,展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部分成果,以期对我省新农村建设有所促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三年前,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出台不久,来湖南任职不久的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当年的省党代会上寄语常德市委代表团,希望农业基础较好的常德市能下决心探索一条适合湖南实际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常德市地处湘西北,素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辖9个区县(市)、207个乡镇、3858个村,总人口608万,其中农业人口460万,耕地面积700万亩,林地面积1200万亩,可养水面130万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就全国而言,是典型的中西部农业大市。

中西部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

三年多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先行一步”的要求,从生产力水平和农村实际需要出发,变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同治,集束式开展办点示范,渐进式推进大面普惠,顺应了城乡一体化趋势,走出了一条较低生产力水平下“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普惠扩面”的建设之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局部突破,新农村建设的规模、档次、受益面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是农民收入逆势而上,形成了持续增收的新格局。2008年,在特大冰雪灾害、历史罕见冬汛、全球金融危机、柑橘大实蝇等重大事件几碰头的情况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达到4450元,比上年增加484元,增长12.2%,超预期目标。在常德农业发展史上首次连续五年增收300元以上,是建国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大、最稳定的时期之一,形成了持续增收的新格局。

二是镇村同治创出特色,探索出城乡统筹的新路子。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普惠扩面”的总体思路,以镇村同治示范片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办点示范和大面普惠成效显著。全市建成了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汉寿南湖、津市灵泉等二十个镇村同治示范片和500多个村美民富的示范村,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人民群众的真诚欢迎。三是产业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产业富民的新成就。2008年,全市新增规模企业40家,总数达到28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50亿元,同比增2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29家,其中合作社130家,增105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再上新台阶,建成“三品”农业基地500多万亩,新增“三品”认证62个,全国循环农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农民教育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全年培训农民17万人,组织了60名农村创业人才和企业老板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学习。

四是公共事业加速推进,迈出了改善民生的新步伐。三年来,全市完成村庄整建规划编制1140多个;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2518个;新解决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启动37座大中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34座水质明显好转;新建户用沼气池6万口,总量达到26万口,启动大型沼气池建设57个;400多个村建立了清洁工程、义务清扫、有偿包干等保洁机制,建成43个省市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新建或改造乡镇敬老院76所、村级五保之家430个,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2万人;新建或改建52座乡镇卫生院和846个村级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2%、参合人数404万。

五是改革创新局部突破,步入了制度建设的新阶段。积极探索了城乡产业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财政均衡覆盖的体制机制,出台了《关于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水管体制改革、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完善、农机管理体制调整、乡村低限运转等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农业保险全面铺开,农业农村发展更具活力。

三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结合常德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始终坚持从以下五个方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按照建设“全省城乡统筹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新农村工作推动机制。一是领导推动机制。市、县两级党政组织切实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县形成了“书记牵头、党委总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财政投入机制。市、区县(市)财政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本级财政投入从“千万起步”到“亿元预算”,开了新农村建设预算投入的历史先河,2006年5830万元、2007年8350万元、2008年1.185亿元。在政府投入拉动下,政府与农户投入比达到4:6。三是项目整合机制。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分工负责、各计其功、各计其账”的原则,以区县(市)为平台,整合土地整理、综合开发、通村公路、农田水利、沼气能源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优势产业集中区、重点项目建设区、镇村同治示范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本级每年整合涉农资金5亿多元投入新农村建设,3年来各区县(市)累计整合投入17亿多元。四是考核奖惩机制。建立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体系,考核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逐年调整。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区县(市)和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及干部任免考核内容。建立新农村建设奖惩制度,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作为单位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荐干部的重要标准。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核心工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粮、棉、油、猪、鱼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创新领导方法,实现工作方式由指导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对柑橘、蔬菜、茶叶、油茶、烤烟、杨树、楠竹、乳品、肉牛、肉羊等十大优势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五年来,市财政累计安排产业化专项引导资金2500多万元,用于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精深加工。同时,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原则,上至市级领导,下至乡镇干部,层层参与办点示范,建成了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建设万元田土,实现农业生产由低效经营向高效经营转变。“三高”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常德化”,即在平原区建设高效田土、丘岗区建设高效庭园、湖区建设高效水面,逐步形成了一条符合常德农村实际、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新模式。澧县张公庙兔子口三千亩葡萄园和千亩大棚椿树芽生产园、西洞庭百亩双孢蘑菇园、石门刘家坪高效蔬菜种植园等高效农业迅速壮大。同时,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特色农产品基地、自然风景名胜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市星级休闲农庄达到15家,休闲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50元以上,就地转移农民就业6000多人。三是培育农村大户,实现农业经济由小农经济向大户经济转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大户经济,发挥能人效应,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目前,我市已有种粮百亩以上、养猪万头以上、养羊千只以上、养禽万羽以上、水产千亩以上的各类专业大户10288户,基地面积20多万亩,辐射一般农户30多万户。四是扩大农业开放,实现资本投入由政府为主向民间多元为主转变。市委、市政府“像重视工业招商一样重视农业招商;把农业招商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工业招商一样的政策待遇。”近三年,吸引工商企业、干部职工、务工人员、个体经营户等非农群体,累计投入20多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民间资本在产业化建设中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五是壮大合作组织,实现农业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29家,其中合作社130家,增105家,拥有会员14万户,带动农户38万户,连接基地320万亩。农民不仅成为“第一车间”的利益获得者,而且成为整个产业链条的利益共享者,入社会员人均年收入比未入社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1900多元。

三、坚持把连片示范、镇村同治作为城乡统筹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生产力水平和政府财力实际考虑,从示范片建设突破,办点示范从“连片示范”向“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深化拓展,实现了城乡统筹的局部突破,建成了一大批“镇亮、村美、民富”的示范片和示范村。一是三级示范。实现了从市县到乡村的全面布点,相继启动了20个示范片、514个示范村、400个乡镇示范点的建设。示范片(点)实行市、县、乡党政领导联系制度,市委常委联片、县级党政领导包村、其他县级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包户。市县下派工作组302个。示范片建设直接惠及50个乡镇、159个村、近20万农民群众和小城镇居民。二是连片推进。根据市县财力实际,我们适当集中力量,以连片推进的方式开展示范,每个片3-5个村,受益人口4000-8000人左右。示范内容包括垃圾治理、饮水安全、公路建管、丘岗开发、宜居住宅、文明新风等方面。三是镇村同治。从区域性中心镇入手,实行镇村同步规划、环境同步治理、产业同步发展、文明同步创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良性互促、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中来,更快地形成“以镇带村”的一体化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武陵河?、汉寿南湖、临澧合口、津市灵泉、安乡丰裕、澧县张公庙等20个镇村同治示范片,一举解决了多年来小城镇“脏、乱、差”的问题。四是动态管理。示范片和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定期调整,示范片(村)一定两年,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另行转点。据测算,如果动态办点坚持15年左右,全市可办成1600个示范点,惠及240万农民群众,占到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基本辐射所有的村组农户。

四、坚持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准则,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我们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入手,明确了五年内“千村规划到村、万里村道硬化、十万沼气入户、百万人饮安全”的建设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办民生工程。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坚持把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位,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村公路、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等公益设施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三年来,硬化通村公路5818公里,通村公路里程超过建国以来的总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115处,并按每年解决20多万人的速度推进。为了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率先启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所有大中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直接或间接保证了1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今年又将禁投范围扩大到219座小型水库和所有饮水水源保护区,并压减珍珠养殖面积6万亩。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已成为农民群众反映最好、受益最多的德政工程。二是推行民主决策。通过成立农民理事会,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本村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建与不建、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由群众说了算,理事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务的主要组织者。全市先后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1950多个,代表农民行使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三是调动社会参与。通过开展“十大功臣”评选、“百企联百村”、市登光荣榜、县建功德碑等活动,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浓厚氛围。3年来,动员了187家企业与234个村对口联系,对接项目296个、投入近3亿元,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3亿元,其中捐款百万元以上的5人、10万元以上的328人、万元以上的2160人、5000元以上的近万人。

五、坚持把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按照省委“一化三基”的要求,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重点抓了乡村低限运转、改善办公条件、配强基干力量,乡村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活力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改善乡村办公条件。针对乡镇条件差、生活苦、搞走读的问题,市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500万专项资金,帮助25个乡镇改善办公条件。二是配强农村基干力量。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实行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由一人兼任、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坚持定期从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中选拔担任市直机关处级领导干部,坚持选派市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任职、乡镇干部到市直机关跟班学习制度。改进和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考录用乡镇公务员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建立离任村主干生活困难补助制度。三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全面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健全党支部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两委三会”制度,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驻村工作组指导、村民理事会论证、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党员和村民监督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监督机制。总结推广村民监事会制度等多种加强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健全乡镇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和村干部勤廉双述、村民问询质询、民主评议等监督制度。四是保障村级组织低限运转。按照政策衔接、分级负担、适当补助的原则,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由区县(市)承担。在省定最低保障标准每村2.2万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全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保障水平,2009年村平全部达到4万元,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资金来源以上级转移支付为主,不足部分由区县(市)财政补足,市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各区县(市)根据行政村人口规模、地域面积等分大、中、小三个档次,使每村最低财政保障分别达到5、4、3万元。

常德市市区全民健身现状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常德市;市区;体育;全民健身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市区面积48.31 平方公里,人口61.9万。全市所建各类体育场地总面积18.7847万平方千米,人均面积0.315平方米。目前,国内已有数篇城区广场健身的研究报道,针对湖南的极为罕见,并且没有对常德市的相关研究,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

1.广场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

常德市城区广场常见健身项目共36种,人均约3项,主要有散步、跑步和交谊舞等。从表1可以看出,青壮年男性喜好足篮排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散步、太极拳是老年男性首选的项目;女性喜欢具有表演性、强度适中的有氧项目,其中,青年女子喜欢体育舞蹈,老年妇女则爱好门球。交谊舞、街舞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健身项目男女参与比例相当,以中青年人为主体。

2.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状况

2.1广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性别结构

以年龄分段法对不同性别人群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状况作比较,男性参与者普遍多于女性,而56~65岁组则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造成前者的原因,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以娴静为美为大多数女性所接受;而后者主要是因为妇女退休年龄比男性早,闲暇时间增多,而对体育的需求增加。

2.2不同年龄人群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比例

不同年龄人群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16~25岁的青少年大部分是学生,由于在校时学过体育,常会参加一些自己比较熟悉,又有兴趣爱好的文体活动;56岁以上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者剧增,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有了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26~55岁人群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比例较少,这与该年龄段家务及工作负担重有关。

3.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目的

关心体育就是关心健康,重视体育就是重视群众。 体育作为一种集健身、益智、娱乐、消遣、审美、激励等作用于一身的手段,成为当前居民减轻压力,丰富余暇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选择。调查结果表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占总数的79.5%。男女健身目的大致是相同的,只是在“交朋友”和“美容健美”两个选项上区别较大,反映了各自的性别特征。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已经成为广场体育活动的主力军。总之,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在健身、健心两个方面,其中以健身为主。

4.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形式

居民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是与朋友一起等自发形式为主,占总人数的68.01%。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日、法、德等)和我国香港,30%以上居民是通过俱乐部或辅导站来实现体育锻炼的。国内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俱乐部和辅导站也已经初具规模。一定时期内,如何加快俱乐部和辅导站的发展,是我国中小城市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5.影响参加广场体育活动的因素

5.1广场自身条件设施影响广场体育活动的开展就近参加体育活动是居民选择广场健身的一个基本原则。体育活动场所与家庭的距离不要超过15分钟的路程,否则将不利于其参与体育活动。广场已有的健身氛围对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广场的硬件设施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5.2坚持参加广场体育锻炼的原因

从表4可以看出,在诸多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学生时代喜欢并养成习惯”中选率最高(占57.14%),虽然其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降低,但作用不可低估。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集群倾向性 ,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是体育工作者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5.3广场体育锻炼的障碍

调查结果表明,城区广场全民健身的最大障碍是“自己坚持不下来”,占到总数的23.9%。

由此可见,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意志力方面的原因。

6.结论

6.1常德市城区广场全民健身活动项目是多样的,常见健身项目共36种,人均活动项目3.3项。

6.2锻炼人数随着年龄的变化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趋势,其中老年人是主体,中青年人的活动项目更具时代气息。

6.3女性锻炼人数普遍低于男性,但在56~65岁年龄段实现反超。

6.4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较为集中,主要是在健身、健心两个方面,其中以健身为主。

6.5加快俱乐部和辅导站的发展,是引导我市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6.6广场健身氛围好是居民选择广场进行健身的最主要原因,“就近活动”是居民选择广场进行健身的一个基本原则。

6.7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意志力方面的原因,广场自身的条件设施制约着广场体育活动的开展。

7.建议

7.1政府有关部门要迅速将广场全民健身提上日程,以广场健身来带动整个全民健身,以整个全民健身来推进广场健身。要结合常德广场已有的条件,发展常德特色的广场体育文化。

7.2加强对广场体育的管理,增加对广场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添置相关运动设备,出台相关法规,规范广场全民健身。

7.3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采取优惠政策,为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鼓励他们来城市创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和辅导站,开展各种体育培训活动,指导人们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

7.4发展竞技运动,争取舉办一些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使人们能接受体育精神的激励,感受体育审美的愉悦,引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终身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振铎.现代汉语辞海(上)[M].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

[2]陈君文.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1月4日在常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N].常德日报:2004.01.13.

[3]常德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常德市志(上、下册)[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甘霖.以人为本发展体育运动[N].湖南日报:2004.11.12.

常德市农村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常德市多中心卒中登记研究项目的入组标准包括: (1) 年龄为18~95岁; (2) 3个月内发生脑血管事件 (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3) 在常德市辖区所在地居住2年以上; (4) 由专业神经科医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 (MRI或CT) 确诊;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5) 由患者本人或者监护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 (1) 静脉窦血栓形成; (2) 瘤卒中; (3) 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卒中登记数据库制定

本研究项目主要参照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神经内科的成都卒中登记项目和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 采取表格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各项资料 (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院前急救信息、院前院内关键延误时间、卒中亚型、溶栓信息、随访信息等) 进行登记;用Access 2007建立数据库, 并将登记患者信息录入数据库。对各中心负责登记人员以讲座方式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和登记方法培训, 并在登记过程中进行指导。

1.2.2 质量控制

(1) 主要研究成员进行病历溯源质控, 严格按照登记要求进行核查; (2) 进行连续性登记随访, 对失访和脱落病例注明原因, 确保失访率小于15.00%。

1.2.3 内容

按家庭住址来源分为农村组和城镇组, 并依据脑卒中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年龄大于50岁、吸烟) 和相关因素 (肥胖、大量饮酒、缺乏体育运动、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男性、用药依从性等) , 对两组脑卒中危险因素和相关因素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5 338例脑卒中患者中, 反复 (≥2次) 脑卒中患者1 744例 (32.67%) ;男3 146例 (58.94%) , 年龄22~95岁, 平均 (62.3±12.7) 岁;女2 192例 (41.06%) , 年龄23~94岁, 平均 (64.0±12.3) 岁。末次脑梗死3 214例 (60.21%) , 末次脑出血1 369例 (25.65%) , TIA578例 (10.83%) , SAH156例 (2.92%) , 其他21例 (0.39%) ;农村组脑卒中患者3 265例, 其中男性1 826例 (55.93%) , 年龄22~95岁, 平均 (60.3±11.2) 岁;女1439例 (44.07%) , 年龄23~92岁, 平均 (62.2±11.3) 岁;出血性脑卒中926例 (28.36%) , 缺血性脑卒中2 339例 (71.64%) 。城镇组脑卒中患者2 073例。其中, 男1 206例 (58.18%) , 年龄23~90岁, 平均 (59.7~12.8) 岁;女867例 (41.82%) , 年龄23~91岁, 平均 (60.5±10.9) 岁;出血性脑卒中620例 (29.91%) , 缺血性脑卒中1 453例 (70.09%) 。农村组与城镇组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脑卒中类型构成在两组中的分布基本一致, 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2.1 农村组与城镇组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

农村组与城镇组在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年龄大于50岁、吸烟等比较, 两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

2.2 农村组与城镇组脑卒中相关因素比较

农村组与城镇组脑卒中相关因素比较发现, 相关因素肥胖和用药依从性比较, 农村组比城镇组好,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缺乏体育运动和男性比较, 农村组比城镇组差,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注:两组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 P>0.05

注:覮两组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 P<0.05

3 讨论

探讨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和相关因素是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寻找相关致病因素及提供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国外以区域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为研究背景, 来分析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认为不同区域由于居民有其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 脑卒中危险因素和相关因素不尽与其他地理区域完全相同[2]。本研究提示农村和城镇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构成在两组中的分布基本一致 (P>0.05) 。这与最近的国内大样本研究结果相一致[3]。HANSEN等[4]人在一项持续13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在总体水平上来讲, 不同区域在业已论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等是一致的。本研究表明常德市区域内, 农村组与城镇组在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年龄大于50岁、吸烟等比较, 两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也提示本区域内脑卒中的防治可参照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

但是,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 农村组与城镇组脑卒中相关因素比较发现, 相关因素肥胖和用药依从性比较, 农村组比城镇组好,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缺乏体育运动和男性比较, 农村组比城镇组差,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国内也有相关报道脑卒中的防治应有地理区域的差异, 应做到脑卒中的个体化防治[5]。SZABO等[6]研究提示印第安人部落中, 长期食用当地菌类的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相对要高。依据本研究, 积极宣教农村居民减肥、改变导致肥胖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为防治脑卒中的有效手段;同时, 对已进行脑卒中预防的患者, 应加强随访, 强化用药依从性。而针对城镇居民, 应积极宣教积极的体育运动;城镇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应酬多、饮食欠规律、运动少、熬夜等以及工作压力大也可能为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能的生活方式、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等。

本研究进一步提示脑卒中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由于人种、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差异, 各地理区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能不尽相同, 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EEVES MJ, ARORA S, BRODERICK JP, et al.Acute stroke care in the US:results from 4 pilot proto types of the Paul Coverdell National Acute Stroke Registry[J].Stroke, 2005 (36) :1232-1240.

[2]MARSHALL IJ, WANG Y, MCKEVITT C, et al.Trends in risk factor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before first stroke:data from the south London stroke register 1995-2011[J].Stroke, 2013 (10) :262-268.

[3]安中平, 张东威, 巫嘉陵.2 103例脑卒中登记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283-285.[3]AN ZP, ZHANG DW, WU JL.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2 103 cases of cerebral stroke register[J].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8, 10:283-285.Chinese

[4]HANSEN BM, NILSSON OG, ANDERSON H, et al.Long term (13 years) prognosis after primary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long term mortality, prognostic factors and causes of death[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3 (12) :163-168.

[5]李卫征, 刘鸣, 吴波, 等.不同性别脑卒中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学, 2009, 5 (29) :444-445.[5]LI WZ, LIU M, WU B, et al.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types of sex differences in stroke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J].Chinese Practic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9, 5 (29) :444-445.Chinese

常德市农村 第5篇

【发布日期】2008-06-17 【生效日期】2008-06-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宁德市人民政府转发市卫生局等部门关于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卫生局等部门制订的《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六月十七日

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

市卫生局 市农办 市编办 市发改委

市民政局 市财政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农业局 市审计局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八年五月九日)

根据党的十七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的部署和2008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议精神,按照《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实际,特制订《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全面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广大农民“病有所医”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逐步提高筹资水平,着力巩固和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善管理体制,健全与完善符合农村实际要求的组织、筹资、基金使用、管理、监督等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受益面,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基本要求

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必须达到的要求: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二是按照《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办法,建立规范的统筹补偿方案、基金管理制度、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和监管办法、农村居民补偿结算制度、监督管理和公示制度等。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工作到位,以户为单位知晓率达100%,充分动员农村居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参合率。四是确保政府承诺的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基金管理规范,运行平稳安全。五是健全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履行好部门职责,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六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卫生服务市场,整合农村卫生资源,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七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配合,互相衔接,推广一站式服务。八是加强管理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有独立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备等。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信息数据系统,逐步实现定点医疗机构联网运行,做到网络信息实时传输和网上实时监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范运作,巩固提高的原则。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惠民工程,各县(市、区)要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基本要求,规范运作,巩固和完善制度建设,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平稳发展。

(二)坚持政府组织,群众自愿的原则。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县、乡、村三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责任制,保证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科学合理设置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配备编制、人员。实事求是地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做法,让农村居民知晓参加合作医疗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健康风险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民主参与监督意识。在自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村居民(含大中小学、农垦系统、华侨农场、良种场、林场、各类开发区中属于农业人口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按属地化原则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做好进城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在制度上不留空白。

(三)坚持科学决策,求真务实的原则。综合分析上一基金运行基础上,统筹考虑基金收支情况,科学制订补偿方案,提高基金使用率,实现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实行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的县办县管形式,要在大病统筹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划出一部分基金,用于门诊统筹,适当扩大受益面。补偿方案的确定要统筹兼顾,各县(市、区)之间方案差别不宜过大,要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便利的原则。每一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享有公平公正受益的权利。基金管理严格实行办事公开制度,资金筹集与支出向群众公开,鼓励农民群众参与监督,接受法律、民主、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医疗服务监管,控制医疗费用;提高信息化水平,便民利民,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真正让农村居民方便、受益。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等工作。健全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组织、指导、评价机制。

市本级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成立由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代表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有关单位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有关职能科室承担。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顺利推进、平稳发展。

2、加强经办机构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编制由县(市、区)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中调剂解决,按程序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县(市、区)经办机构可在乡镇委托有关机构办理日常业务。

要按照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要求,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经办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义务,规范管理行为,保障参合农民的合法权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均不得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管理、服务费用,确保所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包括利息收入)用于参合农村居民的医疗费补偿,切实保证农村居民最大受益。

3、加强制度建设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组重点做好跟踪指导、资料汇总、评估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不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技术指导、评估分析与答疑,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及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二)建立筹资水平稳步增长的保障机制

1、个人缴费。农村居民的缴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而提高。从2008年起,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由于今年农民个人缴费工作已经结束,2008年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仍按每人每年10元。2009年起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按每人每年20元。经济条件好、农民收入高的县(市、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提高缴费标准。

2、政府资助。从2008年起,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80元:省(含中央)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60元,县(市、区)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今后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级财政可适当增加资助,提高筹资总额。县(市、区)应将政府承诺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长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的资金全部按规定时间进入基金账户,统一管理。

(三)基金收缴与管理

1、管理方式。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订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各县(市、区)要选择网点覆盖广、信誉高、服务好、优惠条件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作为县(市、区)基金代理银行,财政部门应当在代理银行设立独立的基金专用账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应与社保等基金专用账户分开)。所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纳入代理银行基金专户储存、管理。县级经办机构按月填写用款申请书,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县级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材料审核无误后,应在规定时间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付到县级经办机构开设的支出户。经办机构负责审核兑付补偿。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不得挤占挪用。一旦发现挪用挤占或贪污基金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严处。

2、收缴方式。农村居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个人资助的资金,由乡镇政府组织收缴,及时缴存收入户,并与银行签订协议,明确收入户资金余额月末全部划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农垦系统、华侨农场、良种场、林场、各类开发区参合的农村居民缴费资金由单位统一收缴,集中向所在县(市、区)交纳。积极探索农民个人缴费方式,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安全稳定的筹资机制。可在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并签约承诺的前提下,由收缴部门一次性代收;农村居民个人自愿,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可以由村民自治组织代为收缴农民的个人缴费,并及时缴存收入帐户。不论采取何种缴费方式,都必须向农村居民开具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专用票据,并及时、足额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含利息)存入财政专户。

建立政府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核查制度。各级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和资助标准核定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将本季度资金拨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当年省、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必须在当年第四季度第一个月内全部拨入基金专户。市、县(市、区)应足额落实承诺的政府资助资金。各县(市、区)不得弄虚作假,套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旦发现要严肃查处。

(四)补偿标准和报帐方式

按照福建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完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的意见》的要求,做好我市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在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下,统一采取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模式,对住院和部分门诊重要病种医疗费用进行补偿。筹资总额扣除风险基金后,分别按住院统筹基金80%、门诊统筹基金20%设立,基金累计结余达到当年筹资总额10%的,按当年筹资总额分别设立住院统筹基金和门诊统筹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尽力保障、略有结余的原则,根据上一基金运行情况、当年筹资总额和参加新农合后农村居民就医需求增加等情况,科学合理适时地调整和完善补偿方案,确定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补偿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提高基金使用率。今年要全面开展门诊统筹,最大限度提高参合农民的补偿水平和受益面。门诊统筹病种在省定的10种病种范围内选择、确定,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扩大门诊统筹的范围。在同一筹资水平内各县(市、区)之间的补偿水平不宜差异过大。综合运用起付线、补偿比例和补偿范围等方法,引导病人就近到县(市、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采取倾斜措施,优先鼓励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就医。要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比例,引导农民选择安全、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县(市)内定点医疗机构无法诊治的特大病种,确需转到上级医疗机构住院的,经严格审查批准,其住院费用可以比照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予以补偿。

各县(市、区)历年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含风险基金)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25%,其中当年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含风险基金)。风险基金按当年筹资总额的3%提取,应留存在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累计规模保持在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0%以内,主要用于弥补基金非正常超支造成的基金临时周转困难等。动用风险基金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申请报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新农合结余基金(含风险基金),不得以结余的基金抵充下一政府承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资金及农村居民个人缴费。

农村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并垫付规定补偿资金,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应及时审核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垫付资金,保证定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在审核医疗费用账目时,如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有违反相关规定的兑付,已发生不应报销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未建立之前,农村居民到县级以上(或县外)医疗机构就医,一般先自行垫付有关费用,再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按相关规定及时审核、补偿兑付。有条件的地区可与县外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审核,先由县外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补偿资金,后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结算。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建设。依照《卫生部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扩容的基础上,依托医保网络和设备平台,建立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操作平台,在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异地就医费用结算中心,以县为单位统筹进行参合农民住院费用的结算,加快定点医疗机构与县级经办机构联网运行,实现网上审核补偿兑付、监管和信息传输,实现农民群众就医即时报销。要保证信息安全和根据工作需要共享信息资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资源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政府主管部门共享、检查新农合信息系统资源。

(五)监督机制

逐步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监督为主,内部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体系。建立定期汇报、公示、举报、审计和通报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农村居民参与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1、监督机构。县(市、区)、乡镇可根据本地实际,成立由人大、相关部门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其中农村居民代表不低于总人数的20%,并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主要职责是负责定期检查、监督基金使用和管理以及新农合政策执行情况,每年至少2次;定期组织评估本县(市、区)实施办法。

2、监督措施。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布置,相关部门每年应对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新农合制度建设及资金到位、使用情况,通报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并向省、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省、市领导小组汇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包括各级财政专项基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汇报或通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

要采取张榜公布、媒体发布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障农村居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各乡镇、各建制村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缴、支付情况作为乡镇政务、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至少每季度张榜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要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举报、投诉、查处制度,设立投诉电话,对于投诉事项,有关机构要及时给予答复。县级审计部门每年定期对本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要特别注重对各级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到位情况实行监督。市审计部门对县级不定期进行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根据规定程序和情况公开审计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督促纠正。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及相关部门要自觉接受并配合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各县(市、区)要定期组织检查和评估。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参合率是否保持基本稳定、农村居民缴费管理是否规范、各级财政补助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拨入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基金管理是否安全有效,基金运行是否规范、基金使用是否合理、经办机构是否健全、信息网络系统是否完善、农民就医结报是否及时方便、医疗服务费用是否有效控制、农村居民医疗负担是否有所减轻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整改,重点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3、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对资金不落实、到位不及时,挤占、拖欠、扣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和其他徇私舞弊的行为,以及经办机构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对贪污、浪费、挪用、骗取新农合基金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的案例要坚决曝光。构成犯罪行为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健全和完善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农村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医疗救助和补助政策,并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推广“一站式服务”。资助医疗救助和补助对象缴纳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的资金,同时对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或补助。充分发挥医疗救助或补助的作用,尽量减少基金结余。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协调互补,缓解贫困农村居民“病有所医”的问题。

开展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试点,探索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农民等特殊群体参合或参保的有效衔接办法。处理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扶贫助残、孕产妇住院分娩、计划生育和医疗救助、补助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关系,做到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建立计划生育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制度,对农村独女户和二女节育户个人缴费资金由政府统一补助。县(市、区)应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孕产妇住院分娩费用纳入基金的补偿范围,按同等的住院补偿比例予以补偿;要按照省政府《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规定,将农村低保对象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六、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医药费用的监管

加大我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市发改委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省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深化县级以上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探索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有效开展农村医疗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外部监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制度;要根据全省统一的新农合基本诊疗和用药目录等严格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定点医疗机构目录范围外医药费用超过规定比例的,当年医疗机构评价不合格,并且延期参加医院的等级评审。农村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具体的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以及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指标评价体系,定期考核、评估。

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要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转变观念,端正医风;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诊疗规范,严格控制参合农村居民就医不可报销医疗费用比例,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药事管理,制订和完善诊疗规范,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保证农村居民医疗安全、经济、有效。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监督,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控制农村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农村居民医药费用负担。

七、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要目标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重大任务的重要措施抓好落实,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组织好各方力量,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加强政策指导,切实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要注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机构编制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牵头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建设,并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筹集和监管,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农业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配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协助对筹资的管理,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民政部门、老区办要做好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重点优抚对象及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工作,主动衔接、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处理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关系,明确权责,避免出现“空白区”或“重叠区”,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与补助等工作的衔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规范农村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渠道,做好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供应工作,保障农村居民用上安全、有效药品;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贮存和使用行为。

常德市紫红薯品种品比试验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红薯;紫红薯;评比试验

1 引言

紫红薯,又称黑薯(紫甘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它除了具有普通红薯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紫薯具有防癌、抗癌作用,花青素和绿原酸有抑制诱癌物质的产生和减少基因突变的作用,富含的硒元素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由此可见,紫红薯具有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的特点,红甘薯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十分受欢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当今,各国育成了不少紫红薯良种,我国目前各地栽培的紫红薯品种有以下几种:

(1)山川紫。该品种从日本引进,色素含量高,比普通紫红薯的花青素含量高2倍以上,除食用外还可用来提取色素,667㎡产量一般在1500kg以上,薯形细长、整齐度差,主蔓茎长6~7米,用该薯的嫩茎叶(尖)做菜,口感比空心菜还好。

(2)美国黑红薯。该品种从美国引种,产量较高,667㎡产量为2000kg左右。该品种适应能力强、口感好、粉而糯、抗病害能力较强,但薯块上有深条状沟。除食用外,还可用来提取色素。

(3)美国短蔓黑杂薯。该品种由美国航天育种中心培育而成,口味细腻甜滑、香味浓郁。此薯萌芽性强、分枝多、粗壮、不旺长、半直立,一般667㎡产量为3000kg,其营养丰富,赖氨酸和锰、钾、锌等微量元素以及具有抗癌作用的碘、硒均高于美国黑红薯,色、香、味、形均佳,属目前最为理想的健康食品。此外,它还可用于提取色素。

(4)德国黑红薯。该品种于2002年引进中国,中蔓、分枝多,薯块大小整齐、肉质细腻、香甜可口,抗病性较强,一般667㎡产量可达4000~5000kg,单株结薯可达10kg以上,最大单薯重5.7kg。除食用外,还可用于提取色素,是紫红薯品种中的最佳品种之一。

我国目前已育成的主要的紫红薯品种有济薯18号、广薯135、宁紫4号和京薯6号。

近年来,紫红薯种植在常德市发展非常快,面积已达千余亩,尤其是常德市桃源县的丘陵地区具有种植红薯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随着紫红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品种杂乱、品质退化已成为制约紫红薯生产的主要问题,因此,进行品种的比较试验,通过试验选择最适宜常德栽种的紫红薯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可为其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情况

试验区设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工程系实验基地进行,试验区属中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地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全年平均气温温和适中,一般在16~17℃之间。若以1、4、7、10这四个月代表四季,春秋两季气温多在16~18℃,且秋温略高于春温;夏季酷热,7月平均气温在28℃以上;冬季气温多在4℃以上;光照东多西少,农业增产潜力大,东部滨湖堤垸和丘平区的年日照多在1700h以上;雨水充沛,光热同步,全市年降水平均值在1200~2300mm,无霜期为272d。

2.2 试验材料

试验选择引进的3个新品种:越南小紫薯、济薯18号和宁紫4号。

2.3 试验方法

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 3次,共 9 个小区。小区面积为20㎡=5m×4m,行株距为 80cm×25cm,每小区 5 行,每行20株,每小区定苗100株(相当于5万株/ hm2,基本接近大田种植密度)。4月12~14日整地起垄,垄高20cm、宽 80cm。施肥量按施草木灰1500kg/hm2,复合肥均匀拌入敌克土壤杀虫剂 37.5 kg/hm2。试验用苗要先进行育苗,育苗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草花基地塑料温室大棚中进行,4月16日栽苗,先浇水后栽苗;4月29日进行田间检查,移栽成活率为99%;4月30日补苗;7月15日在试验小区红薯叶面喷洒 15%复硝酚钾可湿性粉剂 450g/hm2,对水450kg/hm2;9月1日喷施0.4%~0.5%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每隔7d喷施1次,共喷3次,每次每667㎡喷施肥液70~100kg,喷施均在晴天傍晚进行;9月28日收获,测产。全生育期未追肥、未浇水、未发生病虫害,生长正常。

3 结果分析

3.1 产量结果分析

3.2 效益结果分析

三种品种的产量差异较大,济薯18号产量最高,为3093kg/667m2;宁紫4号产量第二,为626kg/667m2;越南小紫薯产量最低,仅为515kg/667m2。济薯18号的产量与越南小紫薯产量相差2578kg/667m2,济薯18号是越南小紫薯产量的6倍。但是经济效益不能单从产量来看的,还要看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从市场的调查来看,由于宁紫4号和越南小紫薯个体比较小且紫色较济薯18号深,更受鲜食或是宾馆薯类蔬菜的欢迎,所以宁紫4号和越南小紫薯在常德市的售价高于济薯18号,宁紫4号和越南小紫薯售价约12元/kg,而济薯18号约4元/kg,价格相差3倍。此外,由于宁紫4号和越南小紫薯产量低,在采收时也可以节省一些人工,按每人每天采收100kg计算,1hm2济薯18号需要30.93个人工、1hm2宁紫4号需要6.26个人工、1hm2越南小紫薯需要5.15个人工,按现在人工费150元/d,济薯18号需要人工费4639.5元、宁紫4号需要人工费939元、越南小紫薯需要772.5元。从表2中可以看出,济薯18号由于产量比较高,每667㎡效益也比较高,为7732.5元/667m2,宁紫4号为6739.5元/667m2,越南小紫薯最低,为5241/667m2。

4 推广建议

从试验的结果来看,尽管济薯18号的经济效益略好于宁紫4号和越南小紫薯,但还是要根据紫红薯市场的销售方向来选择种植的品种,如宁紫4号和越南小紫薯由于个体小且紫色深,因而宜做鲜食产品来开发,且这两个品种的花青素含量较高,也适宜用来提取色素而开发种植;而济薯18号由于花青素含量低,不宜用做提取色素而开发种植,另外3种紫薯均可作为加工全粉来开发种植。而在常德的市场主要是鲜食,因而选择宁紫4号和越南小紫薯比较好。

从种植土壤的选择来说,应选择肥力中等、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排灌方便、通气性与保水性能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适宜在常德市的桃源、澧县、临澧、石门等县的山地种植,不宜在常德市的西洞庭、西湖、安乡等地的棉田中种植。

参考文献

[1]崔娟.紫红薯田间管理及贮藏技术[J].河南农业,2013(6):52.

[2]杨红莉,葛菊芬,高方雨等.紫红薯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2(2):35.

[3]李周虎,刘利利.陕西渭北旱塬红薯品种评比试验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09):16-17,39.

[4]张子明,红薯栽培技术措施[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22(8):59-60.

[5]马文玲,张蕊.紫薯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27-128,126.

[6]张鹏云.紫薯的营养功效与保健[J].吉林蔬菜,2011(5):10.

[7]蒋丙和.紫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蔬菜,2011(5):9.

[8]陈梅香,魏俊杰,贾春凤.紫薯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发展趋势[J].2012,33(8):199-200.

作者简介:

梁继华,(1979-)女,湖南涟源人,讲师,从事植物与环境研究

资助项目: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紫红薯引种以及引种驯化后营养价值研究(项目编号:ZY07)

常德农村扶贫攻坚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 在高速经济增长和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共同作用下, 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贫困人口的收入不断增加,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由于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2011年国家贫困标准大幅提高之后, 扶贫对象的规模更大了, 相对贫困问题更严重了。党的十八大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道路, 推进信息化和深度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四化”中,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难以攻关的重点, 它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农村扶贫到农村富裕、农民富裕是解决扶贫攻坚的重点。

乘着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东风, 常德市扶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3年来, 常德市就率先实施驻村帮扶, 投入扶贫资金11.6亿元, 减少贫困人口30万人。目前还有342个贫困村, 贫困人口3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98个。其中, 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6.9万人,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18.8万。要确保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常德市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还比较紧, 任务还比较重。

1 常德农村扶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总人口620多万, 农业人口400多万, 超过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二, 因此农村扶贫攻坚尤为重要。常德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积聚性, 主要分布在如下四个区域:石门西北山区、桃源武陵山雪峰山板块、澧县甘码片区和安乡、汉寿西湖等环洞庭湖低湖低洼区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件、资料和走访调查, 发现常德市农村扶贫攻坚面对的挑战如下:

1.1 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目前存在的342个贫困村和98个贫困人口3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 多在低湖低洼区、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区。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偏僻、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田土分散, 农民依旧是一家一户, 从事着难以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些地方耕地本身也比较少, 再加上耕地不是挂坡地、天水田, 就是低产丘、內渍区。澧县甘码片区的太青、洞市、杨家坊、甘溪、码头铺、火连坡、方石坪等七个乡镇贫困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为0.5亩左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1.2 基础设施落后,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尽管党和政府下发了多项农村扶贫攻坚的政策, 常德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贫困的村子多在高寒区、深山区、石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使得虽经多次扶贫建设, 但总体来讲, 这些山村的交通、电力、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这些山村的村民获取外援的能力较差, 机会也比较少。村民不具备跑项目、争取资金和化外援的能力。村民自己掏腰包更是难上加难, 只能坐等政府的帮助, 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很大困难。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制约着常德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3 人口素质不高

贫困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除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外, 还与当地群众整体素质不高有关。主要体现在:第一, 有劳动能力或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没有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没有一技之长。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毫无优势, 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辛苦活。即使出去打工, 一年上头赚的钱也比较少。虽然常德市政府之前也开展了农民技能培训班、农村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活动, 旨在提高这部分贫困人口技能素质的活动, 但是由于他们居住的比较偏远, 受交通、信息传递的影响, 没能去参加或者没能参加完整个培训。另外, 部分村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东西, 去进行改变。第二, 基础教育落后, 村民文化素质较低。通过走访澧县甘码片区的部分小学, 发现基础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与城区小学还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部分小学生家庭住址和学校之间有十多里的山路, 老师都没法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到校。种种原因, 使得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水平偏低, 直接导致当地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第三, 贫困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贫困农村自然条件恶劣,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比较低, 或者是出于对家庭的考虑等, 使得高素质人才在扶贫第一线难以留下。他们还是更加倾向于物质文化生活都比较高的城市。虽然常德市政府之前采取了驻村帮扶等措施, 但对于高素质人才还是比较缺乏。

1.4 致贫返贫率高

一边扶贫脱贫, 一边却又是返贫。根据调查, 常德市每年因学、因病、因灾、因生育等返贫的人数在3000人左右, 占到脱贫人口的近3%。这种返贫比原先的贫困对贫困人口的打击更大。特别是反复返贫使得村民容易丧失信心。有的因病、因灾返贫的甚至会陷入“宿命论”中, 使得扶贫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因生育返贫的往往抱着“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便好了的”思想。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这种家庭环境, 孩子多, 生活水平有限, 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条件有限。有的父母为了拼命赚钱, 给予孩子的关爱程度也有限, 使得很多小孩成为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成长缺乏有利环境, 使得一部分家庭继续延续贫困, 到了“贫二代”甚至“贫三代”。

2 对常德农村扶贫攻坚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建议把常德地区农村扶贫攻坚的重点由保障贫困人口温饱向实现贫困人口稳步致富中转变, 由输血式扶贫到创造性造血式扶贫转变。通过政府自上而下主导, 社会广泛参与支持, 共同构建社会大扶贫和区域综合扶贫开发路径。本研究提出具体策略如下:

2.1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对已建成的桃源县油茶和七星椒、澧县茶叶、汉寿县水产、西湖蔬菜和水产等扶贫示范基地加强管理, 是其扶贫示范区域的农民继续获益。继续加强对石门、澧县、桃源、汉寿、西湖等扶贫示范基地的扶持。

2.2 移民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策略

城镇化发展策略本身就是我国新四化发展的重点战略, 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源泉。常德贫困农村多处于深山区、石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这些地方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 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弱, 给政策的财政支出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可以将实施移民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选择基础条件好、对农村发展辐射大的城镇加大建设力度,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提高生产条件, 改善人居环境。对移民安置要从人口、资金、土地、产业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 统一安排, 综合规划, 要使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村群众自愿进行移民扶贫搬迁。但民众思想落后, 小农思想, 自给自足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存在“穷家难舍”的落后思想。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充满感情, 习惯固守田园、自承祖业。所以宁愿在故地挨穷受累, 也不想搬迁离家。因此, 在进行移民搬迁时, 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主动吸引移民扶贫群众;另一方面, 多做扶贫移民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能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

2.3 人力资本积累策略

第一, 对完全具有劳动能力或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继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扶贫活动, 加大培训的宣传力度和培训的点、面。但重点是要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 对于有劳动能力或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通过鼓励参加上述的培训活动, 获得一技之长, 促进就业。另外, 在进行扶贫援助时, 对于有劳动能力或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家庭, 可以规定其每个月必须达到的工作时间和接受援助的期限。

第二, 对于贫困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不同的问题:一直以来, 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就不平衡。虽然前期常德市政府已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证城乡之间的教育平衡:比如拍部分优秀的去农村学校指教;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师作为特岗教师去农村学校教学;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学习、交流。但由于贫困农村生活物质条件特别差, 无论从生活上还是从教学上, 对于老师的挑战性很大。使得城区学校年轻教师多, 优秀教师多, 学生数逐年增加, 学生学习热情也较高, 形成了良好了良性循环;而与之相反, 贫困农村学校年轻教师少, 优秀教师少, 学生数逐年减少,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较低, 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必须根据目前城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继续巩固和强化之前所采取的措施, 拓宽扶贫教育资金, 增加贫困农村学校的经费划拨, 提高贫困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为全面消除农村贫困, 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累计教育基础。

第三, “输血式”引进人才:要想“扶贫”扶得好, 人才是关键。目前已经到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 本地区的人才可能不能满足所有需要。因此可以进行“输血式”的人才引进, 要不断开辟人才引进渠道, 多层次多形式引进。可以去外地招揽人才, 深知可以引进国外专家。于此同时, 也要善于发现本土人才, 为本土人才的生存和发展创设条件, 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2.4“富民先富心, 防患于未然, 减少返贫率”的策略

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 派驻扶干部多进行心理沟通, 从思想上对村民进行帮扶, 使他们始终保持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对于二次或者三次返贫的, 根据具体返贫原因进行帮扶。

另外, 很多二次返贫是可以避免, 防患于未然的。因学返贫的, 目前常德市政府出台了很多帮助贫困学生的政策, 对于贫困大学生入学还可以办理助学贷款,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因学返贫现象。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由于绝大数贫困人口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 信息不畅通, 村民本身又缺乏获取外面信息的能力, 使得家里小孩上学的一多, 家庭立马再次陷入贫困。因病、因灾返贫的也很多, 可以建议政府在完善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之外, 对于贫困地区的某些贫困人口购买相应保险, 增加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 防止因病、因灾再次返贫。因生育返贫的:在贫困山区, 很多人还是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 结果越生越穷, 越穷越生, 结果因生育再次返贫。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去进行改变, 在扶贫的过程中, 落实目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2.5 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看病难”的“先诊疗后付费”的策略

针对于常德市农村贫困人口, “小病抗, 大病拖”, 每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过多的现象, 开展“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可以先选择一部分贫困村试点, 然后再全市范围内推广。对于参加农合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符合要求的患者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住院不用交押金, 出院时只需缴纳个人应承担的医疗费用部分。确因家庭困难, 不能一次性结清医疗费用的患者, 可到所在村委会开具贫困证明, 加盖乡 (镇) 政府公章后, 可以向医院申请分期付款。具体还款期限由医疗机构视具体情况确定。切实解决建档贫困人口就医看病筹资难得问题, 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过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风险机制和恶意逃费患者预警机制, 防范恶意逃费、赖账、欠账等现象发生, 并引入诚信机制。

2.6“透明扶贫”“精准扶贫”策略

最近“甘肃一家六口因贫自杀”的新闻充斥在各大新闻的头条, 不禁发人深省。对于常德农村扶贫攻坚也是一次教训。在接下来的扶贫攻坚中, 常德市政府更要“透明扶贫”、“精准扶贫”。基层在贫困户识别和退出过程中不能简单化操作, 不能仅用收入作为衡量标准, 特别是不许用村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享受低保, 是否为贫困户。另外, 着力核查和解决存在的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问题, 切实保障好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3 结论

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消除贫困, 常德市政府各部分已经采取较多的政策并进行落实, 前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农村扶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越是到后期难度越大。本文对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合之前采取的相应政策对常德农村扶贫攻坚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对策建议, 以期为常德农村扶贫攻坚提供借鉴。

摘要:扶贫, 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生产, 摆脱贫困的社会工作。本文基于贫困与扶贫的相关理论, 以常德市农村扶贫攻坚为研究对象, 针对其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对常德农村扶贫攻坚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以期为常德农村扶贫攻坚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扶贫攻坚,对策

参考文献

[1]范小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 干部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OB/EL].www.Gov.cn, 2011-12-01.

[3]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进程的意见[R].云南省财政厅, 2011-03-29.

[4]李红霞, 等.甘肃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 :266-269.

英德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 第8篇

英德市地处广东中部, 北江中游,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北地区的结合部, 面积5 671 km2, 管辖24个镇 (街道) 。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英德市政府从2008年开始着手准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工作, 计划至2011年底基本解决39.2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截止至2009年10月, 英德市各镇饮水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已基本完成, 进入具体工程建设实践阶段, 并陆续有工程完工、开始发挥实际效益。

1 设计中难点及工程措施

1.1 水源的选择

水源的选择包括水源类型的选择和水源选址, 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在满足水质、水量、水压要求的基础上, 还需顾及经济性原则, 并应便于施工及后期运行管理, 保证工程总体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1.1.1 水源类型的选择

农村饮水工程水源类型主要包括山溪水、山泉水和地下水, 各水源类型优缺点分析如下。

(1) 山溪水类型水源。

以山溪水作为水源, 一般情况下水质良好, 经简单过滤后可直接饮用, 且取水点位置可根据供水压力要求灵活调整, 便于利用重力流进行引水, 施工方便。但另一方面, 山溪水受降雨影响明显:枯水期降雨量少, 水量大幅度减少, 供水保证率得不到保障;而丰水期降雨集中, 暴雨易带来山洪, 影响水质。

(2) 山泉水类型水源。

山泉水作为水源, 水质能得到有效保证, 且终年流量稳定。而不足之处在于流量较小, 对于供水规模较大的工程, 水量不一定能满足要求。

(3) 地下水类型水源。

以地下水为水源, 水质相对山溪水山泉水更有保障, 且较易满足水量要求。但是由于水源点高程较低, 一般需要修建水塔, 水塔的高度根据用户接管点的高程及最小服务水头确定, 施工难度较大, 相对投资偏高。

综合分析各种水源类型的优缺点, 结合本次工程实际, 采用以下几种选择方式。

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就近选用山溪水或山泉水作为水源;对于单一水源水量不足的山溪、山泉水工程, 可采用多水源联合供水或旱季抽取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的方式进行补给。

位于地势相对平坦, 周边没有山脉或者山上无合适水源可用, 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农村地区, 则通过抽取地下水作为水源。

对于终年缺水的山区, 则就近寻找山间水潭, 直接选用适当规格的水泵将水抽至蓄水池, 经过过滤消毒等净化处理后通过管网输送至用水户。

1.1.2 水源选址

水源选址主要从工程安全性、经济性及施工便利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在满足供水压力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高程较低的取水点, 避免过高水压对引水管道安全及给用户端用水造成的不利影响;取水点应选择在不易受到人为污染处, 如远离对水质污染较大的桉树林等;应尽量选择离用户距离较近的地点, 以节省管道造价和便于管理。对于地下水工程, 尽量在供水村庄附近寻找高点修建高位蓄水池以替代水塔, 降低施工难度。

1.2 管网的布置

管网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工程所处地区的地形条件、供水村庄及用户的分布情况。由于本次设计各工程供水规模均不大, 故均采用树枝状管网布置形式。

以下根据供水村庄分布情况的不同分别以示意图辅助予以说明:

(1) 供水村庄大致呈条状分布。当供水村庄大致呈线状分布时, 管网布置采用串联的形式, 局部也可以采用并联 (分支) , 具体情况应根据高程分布、地势走向及供水村庄人口规模等选择。

如图1是采用完全串联 (一管到底) 形式布置的官网示意图, ABCD表示供水村庄 (下同) ;图2所示图2则是局部并联, 即BCBD并联。

(2) 供水村庄呈散状分布。对于散状分布的村庄, 管网布置应综合实际地形、各村庄受益人口和高程等方面考虑, 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多种布置形式。

当各供水村庄受益人口大致相同, 高程也大致相同或沿供水方向逐渐变小, 管网布置如图3所示。

当村庄B受益人口数量相对其他村庄多很多时, 如仍按照图3的形式布置, 则AD段及DB段管径均较大, 造价较高。改为如图4所示布置, 则大管径只有AB段, 节省了造价。

当村庄A高程远高于其他村庄, 甚至高于蓄水池所在地高程时, 对A村进行供水时需要通过水泵升压予以实现。此时如仍按照图3或图4的布置, 将干管先接至A村, 则对升压装置保证率要求高, 使得投资增加且不利于施工及管理。改为如图5所示布置, 仅在CA支管设置升压装置, 则可有效解决问题。

在进行管网布置的设计时, 通过将地形图导入到Auto CAD, 以地形图为参考依据布线示意管道走向。由于地形图比例尺为1∶10 000, 且绘制年代较久远, 与实际地形存在一定偏差, 实际施工时管道走向可能因为新建建 (构) 筑物或者地形的改变而未能按照设计路线, 需要绕行布置。绕行过程中可能因为路程较远, 造成较大的额外水头损失而影响供水压力, 此时可适当增大该管段管径以减小水头损失。

为了减少此类问题发生的频率, 设计前做好实地调查工作是关键, 以实践指导设计。

1.3 供水规模的确定

截止到2004年底统计, 英德市被列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范围的饮水不安全人数为39.26万人。除现状不安全人口以外, 工程还纳入了受益人口, 并考虑10年发展规划, 因此, 本次实际工程的建设将使英德市农村97.36万人受益。

具体到某宗工程, 供水规模由该工程总受益人口和最高日用水量共同确定。考虑10年规划, 工程设计总受益人口P可由式 (1) 算得:

Ρ=Ρ0× (1+1.1%) 10 (1)

式中:P0为现状人口数目, 为2004年底人口统计数据, 饮水不安全人口包含在其中;1.1%为农村人口增长率。

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SL310-2004) (以下简称《供水规范》) 规定, 结合当地政府要求, 平均日用水量取为q0=100 L/ (d人) , 日变化系数取1.3, 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之和取居民用水量的10%计算, 供水规模可由式 (2) 算得:

Q=Ρq0Κd (1+Κ) (2)

式中:Q供为供水规模, m3/d;q0为平均日用水量, L/ (d人) ;Kd为日变化系数;K损为水量损失和未预见水量系数。

由于统计工程受益人口的工作在2004年即已完成, 而近几年由于城镇建设加速, 不少偏远山区农民外出务工, 该部分人除过年过节外一般不生活在农村。农村自然增长的人口抵不上外出务工的数量, 可能导致设计的供水规模较实际需水量偏大, 造成浪费。为合理确定各宗工程的供水规模, 在设计之前, 应确保相关准备工作落实到位: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宣传, 让农民了解饮水工程的福利性和潜在的发展性。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 不仅能保证农民的日常生活饮水, 更对农村未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 须深入当地进行现状人口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 掌握近几年的人口流动情况, 结合前期的宣传工作判断外出务工的农民是否有回村发展的意向, 根据实际资料分析人口发展趋势, 预测规划年农村常驻人口, 进而参照《供水规范》确定供水规模, 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经济性。

1.4 管网水力计算

管网水力计算是饮水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技术工作。计算内容主要包括配水管网设计流量、节点出流量、管径、管道水头损失和配水管网各控制点的压力值复核等。

本系列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均属于中小型, 管网的布置采用树枝状, 下面按照《供水规范》规定, 结合工程实际, 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例对管网水力计算过程做简单介绍。

以大湾镇理桂塘饮水安全工程为例, 本工程供水范围包括理桂塘、汉塘2个自然村, 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1.4.1 供水规模计算

总受益人口参照式 (1) , 得:

Ρ= (320+230) × (1+1.1%) 10=614

供水规模参照式 (2) , 得:

Q=Ρq0Κd (1+Κ) =614×100×10-3× (1+10%) =87.80m3/d

1.4.2 配水管网设计流量

由于供水规模小于200 m3/d, 按《供水规范》规定, 全日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取值范围为2.3~3.0, 本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取2.5, 则配水管网设计流量可由式 (3) 算得, 结果为219.50 m3/d。

Q=Q×Κh=87.80×2.5=219.50m3/d (3)

式中:Q干, 配为引水干管设计流量, m3/d;Kh为时变化系数。

1.4.3 节点出流量

管网中所有节点出流量之和应等于供水总管的流量。本工程供水管道走向为水源点A→水池B→理桂塘村C→汉塘村D, 工程平面布置如图6所示。

BCCD支管出设计流量分别为:

QBC=Q=219.50m3/dQCD=Q×230/ (320+230) =91.79m3/d

由此可得节点CD出流量分别为:

QC=219.50-91.79=127.71m3/dQD=91.79m3/d

1.4.4 管径计算

计算管径由经济流速及管段流量确定, 经济流速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管网布置、地形高差、最小服务水头, 按充分利用分水点的压力水头确定, 《供水规范》中规定, 管道输水的不淤流速为0.5 m/s。故本次设计的经济流速取为0.6 m/s, 则管道计算内径可由式 (4) 算得:

d=4Qve (4)

式中:d为管道计算内径, mm;ve为经济流速, m3/s。

根据管材的标准规格, 考虑到管壁厚度, 一般选取比计算管径稍大值作为实际管径D, 本工程各管段计算管径及实际管径分别如表2所示。

1.4.5 管道水头损失

管道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沿程水头损失hi由式 (5) 算得:

hi=i×L (5)

式中:i为单位管长水头损失, m/m;L为计算管段长度, m, 由CAD量取长度L0乘以扩大系数k得出。由于CAD只能量取平面布置图中的管线长度, 而英德农村大多处于山区, 系数k修正了由于地形起伏造成的管道长度计算偏差, 一般取1.1~1.3, 本工程取k为1.3。

工程选取PVC管作为供水管道, i的计算按照《供水规范》, 可由式 (6) 算得:

i=0.000915[Q/ (24×3600) ]1.774/d4.774 (6)

式中:d为管道的内径。

由《供水规范》, 配水管网的局部水头损失, 可按其沿程水头损失的5%~10%计算, 本工程取为5%。

各管段水头损失计算值结果如表3所示。

1.4.6 配水管网压力值复核

管长和管径确定以后, 还需要验算配水管网中节点处 (接管点、供水出口点) 的水压力值, 即验算节点处总水头与水头损失的差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如果节点处水压过低, 将影响出水流量, 造成“滴流”甚至“断流”;如果水压过高, 超过安全值, 则不仅影响用户用水实用性安全性, 还会对供水管道的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供水规范》规定, 单层建筑物的最小服务水头为5~10 m, 二层建筑物为10~12 m, 二层以上每增高一层增加3.5~4.0 m;用户水龙头的最大静水头不宜超过40 m。

经复核, 理桂塘、汉塘两村服务水头分别是23.4 m、21.3 m, 均高于《供水规范》规定的最小服务水头, 且在最大水头范围内, 满足规范要求。

1.5 高水压的处理

部分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受地形条件、水源情况等因素限制, 所能选取的水源点位于远离村庄的高山上, 以致取水点与用户端间高程差过大。考虑到取水构筑物与过滤池、蓄水池同时施工的方便性, 一般将水池修建于水源点附近, 或者为了便于管理维修, 将水池修建于村庄附近。相应地带来了如下问题, 水池至用户端或者水源至水池间管道的水压过高。如大湾镇及石牯塘镇中多宗工程均存在高水压问题, 取水口只水池的毛水头值甚至高达100 m以上, 以致引水管道承受过大的水压。

根据《供水规范》规定, 重力流输水管道, 地形高差超过60 m并有富余水头时, 应在适当位置设减压设施。常见处理高水压问题的措施有提高引水管道压力等级和使用减压阀逐级减压等, 前者可以有效提高管道承受高水压的能力, 确保引水管道的使用安全, 但是随着管道压力等级的提高, 工程造价也成倍增加;后者则是通过调节流量来降低水压, 虽然出水压力可以设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但却是以损耗流量为前提, 降低了供水保证率, 其应用受到限制, 尤其在山区水源水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宜应用。

本工程针对高水压问题, 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减压措施, 即在蓄水池与用户间增设减压池 (减压池的纵剖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 。其基本原理是高压水流通过进水管进入充满水的1号室, 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涡体而形成紊流, 在此过程中通过水的阻力削减掉一部分能量;水流越过钢筋混凝土隔板跌入2号室, 与2号室水面撞击再消耗一部分能量;水流通过带孔的隔板再进入3号室, 3号室中堆放着卵石, 水流在3#室中形成渗透损失进一步削减能量, 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由于多层减压, 水力学过程比较复杂, 减压池的减压效果很难进行理论计算。经实际检测, 此减压池可以消掉30~40 m的水头, 修建减压池的个数视总水压差大小而定。为确保减压池的结构稳定, 应将其填埋至少一半高度以上。

2 结 语

英德市作为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示范点, 目前大部分工程已进入施工验收阶段, 从已完建工程的试用情况来看, 效果明显, 效益显著。工程设计过程中涵盖了诸多技术性课题, 包括水源类型选择、水源选址、管网布置、供水规模的确定以及高水头的处理等, 积累了一定的工程经验, 总结如下。

(1) 由于对水源的选择工作做得比较细致, 故在水质的保障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本次设计而言, 各工程选取的水源类型主要包括山溪水、山泉水和地下水, 通过取样, 送经卫生部门检测, 90%以上符合直接饮用标准。对于水质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的山溪水工程, 通过在取水口设置简易拦污栅、蓄水池前修建过滤池拦截、沉淀水中杂质, 并进行适当消毒, 即可保证水源达到饮用标准。对于终年缺水的山区, 只能通过就近选取山间水潭或者通过简易集雨器收集雨水作为水源, 如大湾镇深咈饮水安全工程, 对于此类工程, 应侧重于对水源的消毒净化工作。另外, 取水点位置应尽量避开易受人为污染的地方。

(2) 对水量及供水保证率的保证, 工程中主要采用多水源联合供水或旱季抽取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的方式进行补给, 如大湾镇上坝饮水安全工程和连塘围饮水安全工程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式, 工程投入实际运用后, 良好效果, 至今没出现过断水现象。在水量充足的地区, 则优先选择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供水, 如石牯塘镇的龙潭坑饮水安全工程。

(3) 管网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工程所处地区的地形条件、供水村庄及用户的分布情况, 应以实地调查指导设计。由于本次设计各工程供水规模分属于中小型, 故全部采用树枝状管网布置, 根据供水村庄分布情况决定选择完全串联或是局部并联的形式, 并结合地形资料和实地调查情况布置管线走向, 最终将水引至各用户, 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用水的方便程度。

(4) 就工程本身而言, 涉及另一个方便程度的概念工程施工方便程度, 设计中一般采用如下措施予以保证:引水管道尽量沿现有或者规划公路布置, 以方便管材运输及铺设;地形条件适合时, 选择重力流方式供水, 在满足供水压力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高程较低的取水点;附近有山溪水或者山泉水, 且满足水质水量要求的, 一般不采用抽取地下水作为水源;对于地下水工程, 如果供水村庄附近有合适的高点, 则在该处修建高位蓄水池, 降低修建水塔带来的施工难度。

(5) 管网水力计算按照《供水规范》, 并应结合工程实际, 选择合适的参数系数, 确定供水规模、配水管网设计流量、节点出流量、管径、管道水头损失和配水管网各控制点的压力值复核计算。

(6) 本工程在对高水头的处理过程中打破常规思维, 采用在高水压差的建筑物间设置减压池的工程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 对于在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现有的技术措施不能解决时, 应勇于创新, 寻求新途径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 还应注意到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基础性建设, 在设计方案编制上, 应注重与其他相关农村发展规划的衔接。如对供水规模的确定, 需考虑农村人口的增长情况及农村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要求, 应做到既满足人均饮用水量标准又不浪费、不影响其他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对供水压力的设计, 应考虑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目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居住房屋多为单层, 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速, 农民可能盖高房, 故现阶段的设计应预留有一定的剩余水头。

参考文献

[1]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

[2]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3]孙梅.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技术思路探讨[J].给水排水动态, 2008, (10) :11-13.

[4]杜秀兰, 赵岩.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配水管网设计[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 (2) :128-129.

[5]龙家实.浅述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应注意的一些衔接问题[J].水利发展研究, 2010, (3) :50-53.

常德市农村 第9篇

一、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一) 城市概况

宁德市, 俗称闽东, 是一个新兴的滨海港口城市。该市发展有两大突出特点:一、地理区位优越, 南连福州, 北接浙江, 西邻南平, 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 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联结地带, 直接相邻的海域面积达4.46万平方公里, 分布有二十多个优良港湾;二、宁德资源丰富。分布有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绿茶种植基地、银耳主产区, 同时它的旅游资源独特, 白水洋、太姥山、三都澳景区闻名遐迩, 为地区经济创收贡献颇丰。

(二) 宁德市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 宁德充分借助海西发展机遇, 全力融入海西建设。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736.45亿元, 居福建省各设区市第三位。2010年末, 宁德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69.68亿元和718.56亿元, 增长率分别为37.9%和26.0%。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二、当前银行业对宁德市广大农户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调查

(一) 数据来源和样本结构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对农村地区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等融资的用途与渠道, 融资满足状况, 融资形式、农村存贷款便利程度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宁德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状况与需求。调研选取宁德市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县市, 福鼎市和屏南县作为样本数据采集点, 以期充分反映调研分析的科学性、广泛性和代表性。

从被调查村镇得出的农户基本情况看, 收入上, 基于新农村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平均每户的收入在5.15万左右, 农民生活相对宽裕, 除去生产生活消费, 每年还能有一定盈余;所属行业上, 广大农民的就业渠道相对多样化, 在粮食作物种植, 水产养殖、捕捞, 食用菌种植, 经商做生意等领域都有较广泛的涉及, 如图1数据显示, 以上四个行业的比重合计超过70%。

(二) 农户资金借贷的基本特征

1、融资的渠道与用途。

首先, 针对农户融资渠道的调查结果显示, 农户的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和求助亲友, 而且随着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金融服务的深入开展, 越来越多的农户倾向于银行借贷的融资方式。从曾经银行贷款占42.12%和愿意从银行贷款的比重57.14%的差额中可以看出农户的观念转变, 同时也不难看出如今的农村信贷款项还不足以满足农户需求。

其次, 对农户贷款用途方面进行分析 (如图2) 。一般而言, 农户贷款需求按用途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性需求、生活性需求和非正常性需求等三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 农业生产加工占比55.58%, 其次是做生意占比22.53%, 农业生产性需求远超过其他的非生产线需求。可见大部分的融资是用于农业生产, 从长远看这一资金利用方式必将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

2、农户贷款的满足状况。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满足情况, 下文将分别从融资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做进一步阐述。

(1) 贷款额度。

在被问及“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是否有需要借款”问题时, 表态需要的占69.47%, 平均需求额度在5万左右。其中在当前借入资金中, 银行借款占53.73%。而由图3数据显示, 农户对银行已有贷款的满足度相对较高, 表态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58.05%。可见银行在农村融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满足农户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与此同时, 不可否认银行在供应农村金融资金上还存在较大缺口, 还有近半数的农户认为银行贷款难以满足需求。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2) 贷款期限。

由图4, 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期限主要集中在6个月---1年区间的占75.18%, 其次是1-3年, 占18.71%。经过了解, 主要原因是农户贷款主要是向信用社申请, 而信用社放贷的一大特点就是:短期小额。而且鉴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居多, 因此贷款期限一定程度上参照了农作物的收成周期。

(3) 贷款利率。

由图5, 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年利率主要落于8%-10%的区间上, 占64.68%。其次是10%-15%, 占15.99%。而笔者从农户方面提供的信息了解到当前民间借款月息平均为14.49%, 借款成本普遍高于银行借贷成本。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广大农户普遍倾向银行贷款的缘由。同时, 民间借款由于其手续简便, 周转迅速, 借款年限灵活等特点仍在民间借贷中充当重要角色。

综上, 从额度、期限和利率等方面来看, 农村金融借贷的满足度有待提高,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 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贷款难的现状及原因探析

(一) 农户贷款难易度调查

在针对农户银行贷款难易度的调查中, 认为贷款容易的比重超过50%, 调查人员认为这和农户从事的行业密切相关, 尤其在一些乡村, 如果是上规模有特色的农业生产加工行业, 例如食用菌种植、反季节蔬菜生产等, 在整个村镇有着良好的贷款记录氛围下, 贷款的成功率都比较高。以此同时, 仍然有近40%的农户认为贷款难, 甚至有7.17%认为几乎不可能。

(二) 农户贷款难原因探析

由于仍然有大部分农户认为当前在银行贷款存在难度, 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贷款困难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探析。如图6, 调查结果显示, 没有合适的保证和手续繁杂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是贷款条件制约、贷款审批费时过多等原因。没有合适的抵押品及缺少内部人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贷款。下文将依照造成贷款难的主次原因逐一分析。

1、客观上, 涉农贷款供给缺口较大, 供需矛盾突出。

在探访农户关于贷款难问题原因前, 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是涉农贷款在满足农户需求方面的供需情况。农户中表态有贷款需求的占69.47%, 平均需求额度在5万左右。而统计分析显示农户当前借入资金中, 银行借款仅占53.7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宁德地区涉农贷款的供给缺口较大, 供需矛盾突出。

2、涉农贷款手续过于繁杂, 无法及时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

23.17%的受访农户反应贷款手续太复杂。部分受访农户表示贷款审批的时间难以满足他们对现金需求的时效性。从银行业机构角度分析, 一方面, 鉴于涉农贷款模式相对复杂, 各类信贷品种规模效益远不如城区贷款高, 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银行业机构贷款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视不足”现象。另一方面, 银行业机构资金头寸管理与贷款营销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现象, 在资金供应相对紧缺的情况下, 涉农贷款已获审批却未能及时、足额发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农户贷款时往往是对资金需求比较急迫, 供求矛盾及“不重视”现象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的贷款信心, 转而求助于民间贷款。从双方效益出发, 这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3、缺乏合适担保成为农户贷款难的又一道关卡。

农户贷款难, 缺乏合适担保主要体现在抵押担保难上。就当前了解情况看来, 农村宅基地、自建房绝大多数没有产权证, 且非框架结构的房屋变现能力极为有限, 难以达到抵押品标准, 农户缺少有效的可供抵押的物品。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 制定了比较苛刻的贷款担保条件, 不少农户因找不到合适的抵押品或担保人。再者宁德农村地区现有的担保形式比较单一, 以“三农”为服务对象的担保机构很少。这些因素都导致广大农户在贷款过程中阻力重重。

4、农户金融知识缺乏, 不懂如何与银行业机构打交道。

调查过程中27.65%的农户没有过贷款记录, 而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 或者是在与银行业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存在心理弱势, 贷款过程中畏难情绪让农户在贷款上望而却步。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大农户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金融知识匮乏, 与银行业机构打交道的能力有待提高。

由此可见, 造成贷款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银行, 在提高审批效率, 简化部分手续步骤等贷款程序上仍大可有所作为, 为农户提供便利。

四、金融机构在服务乡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银行办理业务时, 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广大农户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服务机构接触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是, 据反映, 银行或信用社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调查结果表明, 农户认为银行或信用社最不让人满意的是网点设置少, 距离太远, 占比57.83%。其次是服务效率, 普遍反映效率低, 排队时间长, 占比达到24.84%。

(二) 广大农户认为银行或信用社在贷款方面应该改进的地方

调查中, 农户认为银行或信用社在贷款方面应该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简化贷款手续 (占比28.84%) 、提高贷款额度 (24.09%) 、降低贷款利率 (21.66%) 、放宽担保条件 (17.24%) 、合理设置期限 (6.41%) 、提高人员素质 (1.77%) 。可见, 金融机构需改进的工作涉及面还比较广, 金融服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五、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若干建议

目前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 又有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理顺农村金融运行机制, 提高农户金融需求满足度任重而道远。为更好地服务三农, 推进新农村发展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一刻不可怠慢, 笔者提出如下若干建议:

(一)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缓解资金供给矛盾

要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状况, 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就要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首要前提是要建立健全信贷考核机制, 努力在控制风险前提下, 加大放贷力度, 提高贷款额度, 同时最大限度防止呆账坏账发生。这有赖于进一步加大信贷评级工作和建立对农村信贷员的科学考核机制。其次, 建议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信用社准入政策, 放宽信用社融资的方式和渠道。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大势所趋。适当放宽其他其他经济实体投资农信社的准入机制, 可以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最后, 完善金融体系还应体现在推动成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努力, 以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

(二) 探索简化涉农贷款手续的新举措, 增强资金供给的时效性

在农村地区复杂的贷款手续容易让农户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 严重挫伤农民贷款的积极性。长远看并不利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金融环境有待改善。而考虑到广大农户在贷款上多具有金额较小, 周期较短、需求急迫等特点, 有关农村金融服务部门, 特别像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户的农信社等机构在贷款上应该对其区别对待, 适当倾斜, 在全面了解农户贷款的特性后有针对性的制定贷款规程, 适当简化或改革不必要的手续, 提高审批效率, 对已通过审批的申请及时高效放款。这将使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 创新风险分担机制, 有效解决涉农贷款“担保难”问题

有效缓解和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增加农民增收致富的筹码, 对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而贷款担保难一直是困扰农户贷款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农村地区担保组织建设, 构筑农村担保体系, 是解决当前农村担保约束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可以借鉴村干部担保、组成联保小组、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农村宅基地和房产抵押等形式。同时也可以尝试探索完善和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等行之有效的担保方式。多元化的农村贷款担保形式对于解决广大农户贷款难问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者, 有必要提倡政府加强对农村担保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对担保组织的运行方式、组织形式、资金来源、日常监管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使新型担保组织的发展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最后, 应加强个人征信系统建设, 为农村担保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四) 继续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力求提升农户的金融理财意识

要提高农户在与银行业机构打交道的能力, 减轻农户在办理银行贷款时的畏难情绪,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做好与农户密切相关的金融理财知识的普及工作。近几年来的“送金融知识下乡”工作, 通过银行业机构从业人员深入基层摆摊设点的积极宣传、开展银行业志愿者与农户面对面的交流访谈等活动, 把最新最基本的金融理财知识和业务传播到广大农户中, 这是一项便民利民的好政策好举措, 应当得到更深入的贯彻和实施。与此同时, 建议农村银行业网点仍应加强柜面宣传, 拓宽交流渠道。在农户朋友对于金融理财业务有疑惑的时候能主动、诚恳的为其解答, 这也是提升广大农户金融理财意识的一项长远工作。

(五) 深化服务意识,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始终放在“为广大农户服务、促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上。为此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应积极采取人性化服务, 改善农村银行业机构与农户的关系。要加强对农村银行业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培训, 以提高其办理业务的效率, 改善窗口服务态度。与此同时, 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电脑网速;适当增设ATM机;尽早实现系统内全国通存通兑;在人口较多, 经济较发达的村舍积极尝试设立村级金融代办点等。

摘要: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下乡一直被视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借助"送金融下乡活动"在宁德市开展契机, 更深入了解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满足程度, 并针对农村信贷供需不平衡, 贷款难等问题进行研讨在深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和意见, 以期更好地推进闽东环三经济区建设, 对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信贷供需度,贷款难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宁德.http://baike.baidu.com/view/43078.htm

常德市农村 第10篇

关键词:新农村,武术运动,农民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农村体育正蓬勃发展。基于这样的形势,武术运动应该抓住这一次历史机遇,因地制宜,广泛地在农村人口中推行,以活跃农村的业余生活,弘扬武术文化。而现阶段,武术在农村中推行的现状是:农村习武氛围淡化,习武人群逐渐减少。本文试图通过对现阶段武术在农村开展情况的分析,结合常德地区的调查研究,探讨武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好的发挥武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湖南常德地区相关部门,包括:常德地区农民、农村村镇教师、农村武术练习者。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查法

查阅2006—2009年新农村体育和武术运动发展情况的相关论文、报刊、报道30余篇。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本次调查地点选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石门县、安乡县、临澧县的多个村庄;共发放问卷500份,完全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调查要求。

2.2.3 专家访谈法

专访部分武术专家、民间拳师和武术爱好者,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他们对武术以往在农村的推广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

3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武术运动的必要性

(1)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武术运动,是贯彻和落实国家建设新农村体育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农村开展武术运动,响应了党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和谐农村体育的有益探索。

(2)以开展武术运动为主要手段,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最佳选择之一。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性、场地的贫乏性、余暇时间的随意性、参与体育组织的单一性等滞后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需选择一些投资小、花费少、对场地没有过高要求、可随意调整时间、容易开展的、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认知度高的项目,而武术能够满足上述要求。

(3)农活不能等同于体育活动,要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选择科学的体育活动是关键。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文化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村民普遍认为:农活就是一种体育锻炼。其实不然,干农活确实能促进人体的健康,但不能代替体育锻炼。这是因为:干农活时,身体常常固定某种姿势来活动,这样就只能使那些参加用力的肌群得到发展,而用力小的肌群就得不到发展。体育活动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必须借助于科学的体育项目。

(4)开展武术运动,重新塑造农民群众的价值观。习武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读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内容,会在武术练习者的性格、品质中潜移默化,从而诉诸于生活实践,使练习者在身体体验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在农村出现的一些伪科学,经过开展武术活动,使农民以科学的理性来剔除传统武术神秘性的一面,还其本来面目,让农民在武术活动中提高对武术的正确认识。

(5)开展武术运动可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据调查,南方农民,一年共有两季农忙。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器现代化在全国范围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体力劳动消耗正在以较大的幅度减少,农民的空闲时间也随之多了起来,然而自身对体育活动技能的陌生,使得他们未能参加锻炼。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地下搏彩等不良风气盛行,更是造成了农民思想上、心理上的不健康发展。组织开展武术活动,倡导广大农民进行武术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远离赌博等陋习。

(6)开展武术运动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中国现在已经趋向老龄化社会,农村居民中的老龄化比重大。然而,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医疗费用一般都靠老年人终身的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另外,人到老年,机体的衰老将引起运动功能和智力的衰退,使老年人的自立和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最终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如自卑感、孤独感和空虚感等。由于农村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他们的这些不良心态则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练习武术,能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无孤独感,更好的调整他们的意识和注意力,改善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

4 可行性调查

2009年1月至2月期间,对湖南省常德市辖下的武陵、鼎城、石门、安乡、临澧五个区县所属的三星、岩桥、高车、南湾等45个村庄共计500名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相关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及武术教师共10人进行了访问调查。其中,问卷主要针对村落武术开展的基本情况,如:认知程度、场地设施、练习时间、村民对武术运动的兴趣爱好及武术运动开展的内容等,由村民填写,并通过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计算统计结果。另外,在此之前相关武术运动在农村开展的情况及经验则通过访问调查专家、教师等获得,帮助分析统计结果。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在农村,农民群众对武术的认知度较高。群众对武术的认知情况,是武术能否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有被调查的村民中,有25%的群众不了解武术,另据统计,这些群众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对武术有一般了解的竟有41%。由此认为:武术现在的群众基础是好的,在农村大部分农民群众对武术的认知较高。

(2)农民群众对武术运动在农村开展持积极态度。通过走访调查并结合表1统计的数据来看,对武术很了解和有一般性了解的人群,均对武术在农村的开展持支持的态度,也就是说65%左右的群众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开展武术运动。同时,7%的群众反对开展,他们主要来自于对武术不了解和说不清这两个群体。而23%的群众觉得无所谓。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区域分类比较同样发现:在经济发展相对要好的农村地区如鼎城区、武陵区的农村,群众对于开展武术运动的热情要高得多;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安乡县、石门县,农民群众的热情较低;但是,这还涉及到一个该地区有无武术传统的问题,在安乡的某些村落,虽然他们经济条件落后,但是由于该地区有武术传统,群众普遍对开展武术运动持支持态度。这一方面表明,农村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现实,制约了武术在农村的开展,只有在满足的广大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后,农民才会有精力、有时间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生活的更加有质量。因此,武术要在农村中获得发展,经济基础是关键。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对于大力开展武术活动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人们练习武术的场地、时间等等。另一方面说明,武术的开展,受当地武术传统影响较大,在有传统的区域,即使经济条件落后,群众总能找到练习的时间和适合的场地。在没有经济条件也无武术传统的农村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在现阶段看来,难度太大。

(3)群众练习武术的目的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由注重武术的技击功能向注重其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主发展。通过调查了解到,过去农村村民习武,目的主要是看家护院或继承家族传统,侧重于武术的技击功能。但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业税的取消,农民的收入增加,余暇时间逐渐增多,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结构也逐渐改变。人们在从事武术运动时,看重的已不仅仅是其技击功能,而更加注重武术的功能开发如强身健体、消遣娱乐等。在所调查的村庄里,有26%的群众认为,武术在当今主要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见表2)

(4)练习武术的场所,以学校操场为主,但随意性较大。场地设施是开展任何一项大众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武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对场地的要求相对于其他的运动项目要低,这也是武术在农村大力开展的有利因素之一。根据对新农村建设,体育设施的建设情况的了解,在调查的地区中,体育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这些地方是群众活动的主要区域。而结合武术运动的调查表明,在学校操场练习武术者最多,其次是在自家庭院、村文体活动场所等。(见表3)

(5)练习时间的以早晨为主。由于农村群众受其固有的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们通常将他们进行锻炼的时间安排在早上,这符合农村人们的生活规律;也有晚上、傍晚参加练习的;而在整个上午、下午练习武术者较少,这段时间人们一般都在从事农活。他们练习的时间也安排在农闲时。现阶段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生产力的制约,农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束缚在农业活动上,空闲时间并不多,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繁重的农活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淡化了他们业余参加健身活动的意识和兴趣。当农村体力消耗与体育体力消耗相矛盾时,对于农民而言,户外体育远不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更能缓解疲劳,所以棋牌、麻将等活动在农村盛行。

(6)体育职能部门工作欠缺,武术活动师资力量缺乏。现阶段在常德地区,少有由体育相关部门牵头举办的武术活动。由于农民群众居住分散,作息时间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人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就很难开展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尽管各村都设立了专门负责体育文化活动的文体服务中心,但是这些负责机构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和履行工作职责,只是零散的组织些活动。此外,据当地常德当地所在高校即湖南文理学院的教师介绍,武术活动在农村的开展,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学习的途径主要是跟随民间武术人士或当地部分中小学教师学习。如今高校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体育专业指导员毕业,他们都为就业而发愁,但是只有少数人愿意投身于农村体育指导工作中来。

6 结论与建议

(1)目前,武术运动在农村全面开展的时机尚不成熟,应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村落进行。

(2)开展武术运动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武术运动自身的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武术在农村地区开展具有提高农民身体素质、重塑价值观、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延续和再建村落传统的功能。开展武术运动,在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3)武术在农村的开展,深受本地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及村民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农村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新农村体育配套设施要落实到位,尤其是武术相关的设施,加快场地建设。在依赖政府投资的同时,也可吸引多方投资来源,如企业、个人等。

(4)加强在农村人口中对武术健身等功能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了解并参与武术运动。在宣传过程中,方法应灵活多样,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网络、媒体等资源,也可以采用发放传单、出板报等方式进行宣传。

(5)政府要重视武术运动在农村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辅导站,构建练习网。从每个村庄挑选一些会武术者或教师参加辅导,是其成为武术活动的指导员,把武术内容有选择性的纳入到中小学教材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6-03-16.

[2]李富刚,贾亮.对农村居民开展武术活动重要性的探索[J].搏击·武术科学,2004(10).

[3]桑全喜.在农村推广老年太极拳的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

[4]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侯广斌,侯安宁.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9).

[6]王君.关于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7]陈永辉,陈勤.对一个地域村落乡土武术的考察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

[8]王键等.以人为本——农村体育“科学发展”的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9]郑强芬.陈家沟武术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3).

常德市农村 第11篇

落实政策到位。每年及时兑现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专项资金区级配套额度高达全省之最,此外,该区还为940个计划生育特扶对象每人每年追加发放生活补助600元。

优待服务到位。每季度乡、村计生工作人员对各地计生对象进行一次走访,建立计生对象需求档案,实行面对面服务,实施“一户一策”的服务措施,并建立计生对象优先、优惠政策,保证计生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优先、优惠服务。

解决困难到位。广泛开展计生家庭结对帮扶活动,落实计生家庭政策帮扶“四个一”制度,即为计生家庭安排一名包联责任人、制定一项发展计划、确定一个生产项目、落实一套优惠政策,为计生家庭发展送关怀。据了解,该区目前共结对帮扶贫困计生家庭1137户,送去帮扶资金160多万元,提供技术培训72次,有效加快了贫困计生家庭脱贫致富的脚步。

常德市湿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常德市汉寿县、安乡县、武陵区、鼎城区、澧县、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湿地的野生药用植物。

1.2 方法

采用踏查法及样方调查法采集标本,收集有关湿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资料,根据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按其药用价值整理分类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特点

常德市湿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初步调查,该地有野生药用植物183种,隶属55科,141属,其中种类为10种以上的科有蓼科、菊科、唇形科、禾本科等。其分布情况有以下2个特点:一是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在洲滩、湿草地、水域等都有分布;二是集中分布,资源蕴藏量大,如益母草,青蒿,藜蒿,水芹等。芦苇成片分布,蕴藏量达万吨以上[2]。

2.2 湿地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类别

常德市湿地野生药用植物按其功效可分为以下15类。

2.2.1 解表药

满江红[Azolla imbricate (Roxb.) Nakai],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三白草[Saururua chinensis (Lour.)Baill.],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 Hance),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2.2.2 清热药m arvense L.

问荆(Equisetu),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四叶萍(Marsile ouadrifolia L.),槐叶萍[Salvinia natans (L.)All.],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Vent.],桑树(Morus alba L.),藜(Chenopodium album L.),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 L.),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 (Trev.)Meisn.],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从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 Blume),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酸模(Rumex acetosa L.),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L.)DC.],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青葙(Celosia argentea L.),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粘毛卷耳(Cerastium visvosum L.),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 (L.)Fries],漆姑草[Sagina japonica (S.W.)Ohwi],繁缕[Stellaria media (L.)Cyr.],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 (L.)Medic.],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s L.),水田碎米荠(Cardamine lyrata Bunge),北美独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 L.),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Focke],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田皂角(Aeschynomene indica L.),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 (Thunb.)Schindl.],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Gagnep.],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节节菜[Rotala indica (Willd.)Koehne.],圆叶节节菜(Rotala rotundifolia (Buch.Ham.)Koehne),菱(Trapa bispinosa Roxb.),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 Korsh.),四角菱(Trapa quadrispinosa Roxb.),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e Roxb.),泽星宿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积雪草[Centeola asiatica (L.)Urban.],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DC.],中华水芹(Oenanthe sinensis Dunn.),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O.Ktze],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Benth.),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金疮小草(Ajuga decumbens Thunb.),风轮草[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O.Ktze.],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荔枝草(Salvia plebeia R.Br.),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狭叶母草[Lindernia angustifolia (Benth.)Wettst.],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 (L.)F.Muell.],通泉草[Mazus japonicus (Thunb.)O.Kuntze.],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a Wall.),车前子(Plantago asiatica L.),猪殃殃[Galium aparine L.var.tenerum (Gren.et Godr.)Rcbb.],白花蛇舌草[Paederia scandens (Lour.)Merr.],盒子草[Actinostemma lobatum (Maxim.)Maxim.],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 ex Walp.),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婆婆针(Bidens bipinnate L.),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飞廉(Carduus crispus L.),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 Bunge),马兰[Kalimeris indica (L.)Sch.Bip.],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稀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小叶眼子菜(Potamogeton cristatus Regel et Maack),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 A.Benn.),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 Miq.),水鳖[Hydrocharis dubia (BL.)Backer],苦草(Vallis neria spiralis L.),看麦娘(Alopecurus aepualis Sobol.),芦竹(Arundo donax L.),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Gaertn.],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 (L.)Beauv.var.major (Nees) C.E.Hubb.],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Benth.et Hook.f.],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Spreng.],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Beauv.],茭笋[Zizania caduciflora (Turcz.ex Trin.)Hand.Mazz.],日照飘拂草[Fimbristylis miliacea (L.)Vahl.],鸭趾草(Commelina communis L.),水竹叶[Murdannia triquetra (Wall.)Bruckn.],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Solms],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 Regel et Maack),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a (Burm.f.)Presl ex Kunth],灯心草(Juncus effuses L.)。

2.2.3 祛暑药

猫爪草(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石荠苧[Mosla scabra (Thunb.)C.Y.Wu et H.W.Li]。

2.2.4 祛风湿药

垂柳(Salix babylonica L.),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土荆芥(Chenop odium ambrosioides L.),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粘毛蓼(Polygonum visosum Buch.Ham.),毛茛(Ra nunculus japonicus Thunb.),扬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ii Miq.),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L.),老鹳草(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Merr.],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L.)A.Br.et Aschers.]。

2.2.5 化湿药

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

2.2.6 利水渗湿药

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Merr.],地肤[Kochia scoparia (L.)Schrad.],腋花蓼(Polygonum plebeium R.Br.),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Griseb.],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沼生水马齿(Callitriche palustris L.),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Juzepcz.],薏苡[3](Coix lacrymajobi L.),千金子[Lepeochloa chinensis (L.)Nees.]。

2.2.7 开窍药

菖蒲(Acorus calamus L.),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2.2.8 止咳化痰药

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无瓣蔊菜[Rorippa dubia (Pers.)Hara],印度蔊菜[Rorippa indica (L.)Hiern],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清明菜(Gnaphalium affine D.Don),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

2.2.9 理气药

水虎尾[Dysophylla stellata (Loun.)Benth.],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L.) 。

2.2.1 0 温里药

蚕茧草(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

2.2.1 1 理血药

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 L.),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 (DC.)Makino],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 Pers.],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db.),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星宿菜(Lysimachia fortunei Maxim.),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Lour.)S.Y.Hu],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a Wall.),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止血马唐[Digitaria ischaemem (Schreb.)Schreb.],光头稗子[Echinochloa colonum (L.)Link.],虉草 (Phalaris arundinacea L.) 。

2.2.1 2 补益药

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野菱(Trapa incise Bieb.et Zucc.),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野燕麦(Avena fatua L.),水稗子[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Fernald.],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L.)Beauv.]。

2.2.1 3 收敛药

戟叶蓼(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et Zucc.),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荠苧(Mosla grosseserrata Maxi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Pers.]。

2.2.1 4 驱虫药

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2.2.1 5 攻毒杀虫止痒药

小窃衣[Torilis japonicn (Houtt.)DC.]。

2.3 对湿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评价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中国拥有的一笔巨大财富。几千年来,中药资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常德市湿地野生药用植物有183种,含有多种不同的生理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可用于多种临床症状和疾病的治疗。如我国自主研制的抗疟药的主要成分是从菊科植物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鱼腥草的有效成分腥草素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妇科炎症的有效药物;益母草、芦苇、水烛等也各有其药用价值[4];藜蒿、中华水芹等可作为食品、蔬菜食用;湘莲在该市分布广泛,莲子产量达千吨,是很好的经济和药用植物。

3 讨论

常德市湿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保护不足,对湿地野生药用植物缺乏研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未能落到实处;二是开发利用不足,除湘莲、中华水芹等植物用来食用外,其他野生药用植物则自生自灭,大量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未能被充分利用[5]。因此,应加大对常德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1]陈功锡, 廖文波, 刘世彪.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有属[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1933-2003) [C].2003.

[2]谷中村, 陈功锡, 黄玉莲, 等.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1933-2003) [C].2003.

[3]王小荣.湖南省禾本科药用植物简介[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1, 10:520.

[4]文明, 曹铁如, 林亲众.湖南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分类及开发利用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7, 4:13.

相关文章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精选6篇)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1篇计量经济学复习笔记CH1导论1、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

3
2025-09-18
激流三部曲范文

激流三部曲范文

激流三部曲范文(精选7篇)激流三部曲 第1篇一、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小说主人公觉新贯穿于《激流三部曲》的始终, 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

1
2025-09-18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精选8篇)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第1篇如何围绕生产抓党建,带职工队伍一.坚持以开磷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思想开磷核心价值观...

1
2025-09-18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精选9篇)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第1篇微微艺术学校画展串词及发言稿王枭丽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1
2025-09-18
近期工作计划101

近期工作计划101

近期工作计划101(精选14篇)近期工作计划101 第1篇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在数学语言中,十进...

1
2025-09-18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精选8篇)《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第1篇《警察体育》教学大纲一、警察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警察体育是人民警察学校教...

1
2025-09-18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精选8篇)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第1篇实习报告学生姓名:赵承鹏学生学号:20072130专业班...

1
2025-09-18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精选8篇)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第1篇关于察哈尔汽贸城建设用地指标的申请报告前旗政府:察哈尔汽贸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

1
2025-09-18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