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校范文(精选11篇)
欧洲高校 第1篇
一、欧洲高校分类的概况
(一)欧洲高校分类的出台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HEA)和欧洲研究区域(European Research Area,ERA)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对高校多样性的重视。同时,“全球范围内关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及排名等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欧洲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是一种优势,但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这种优势。对欧洲高等教育进行分类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欧洲高等教育蓝图中的多样性”。[2]为了确保多样性有效,对欧洲而言,首先需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然后设置透明的指标对其进行分类。[3]
欧洲高校分类始于2004年,并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发布了第一阶段的《机构概况:开展欧洲高校分类》(Institutional Profiles:Towards a Typ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Europe)和第二阶段的《描述多样性:欧洲高校分类》(Mapping Diversity:Developing a Europea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的报告。分类的运作组织机构成员包括理事会(Board)、科学咨询委员会(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利益相关者咨询委员会(Stakeholder Advisory Council)等。[4]同时,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在此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5]
(二)分类与多样性:欧洲高校分类的核心概念
《描述多样性:欧洲高校分类》认为,分类(Clas sification)是“基于相似性对个体进行分组的过程”。分类的目标是提高复杂系统的透明度,在这样一种系统中抓住多样性从而,改善我们对现象和系统的理解,进而促进有效的沟通”。[6]分类最关键的要素是判断谁是潜在的或者是分类的目标用户也即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及他们使用分类的目的。分类是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过程:首先是确定要分类的对象,接下来是界定分类标准。标准选择的维度必须能够使得使用该分类的人能根据自己的要求对高校进行再分类。分类指标设计必须是用户导向的(User-oriented)。最后一步是计算各被分类的对象在各指标上的得分。
“多样性”(Diversity)是指在一个系统内存在多种多样的个体(这里的系统指高等教育系统),反映在具体的时间点系统内的个体变化多样的水平,描述的是一个静态的状态。多样性可分为外部多样性和内部多样性。对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外部多样性指高校之间的差异,而内部多样性则指高校内部的差异。[7]
欧洲高校分类主要关注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即不同机构之间的多样性(外部多样性)。[8]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欧洲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多样性。当前欧洲许多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提高其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如弗兰斯F范富格特(Frans van Vught)所言,高等教育多样性将产生多种积极影响,包括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社会流动、满足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需求以及提高高校的效率(Effectiveness)和为创新带来机会等。[9]
(三)欧洲高校分类的定位
欧洲高校分类中只包含那些已经通过认证或者官方机构认可的高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声誉较好的高校方可进入分类体系。此举是分类开展者为了与质量保障欧洲局(European Register of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EQAR)建立明确的关系。
鉴于对欧洲高校分类和质量保障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欧盟给该分类的定位是:[10]首先,分类不应该被看作是大学排名的工具。分类的多维度(多指标)和非等级的特征能够实现不同高校间的比较。然而,分类工具不能阻止分类的用户从各个维度(指标)对高校进行排名,且这样的排名似乎比整体的大学排名更为有用和合理。“欧洲高校分类”开展者强调,基于多指标的分类的目的是帮助高校树立自身的整体形象,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透明度,而绝对不是在各种类型的机构之间建立等级制度。其次,分类不是评价高校质量的工具。分类并不对高校的质量进行评价,也不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进行评价。尽管分类能够用于质量评价和保障过程,但分类是在客观、实证和可靠的数据基础上描述高校的“整体形象”。通过提供“客观”的数据,高校根据自身的目标和理想在分类中给自己定位。
二、描述多样性:欧洲高校分类报告
继第一阶段2005年的报告之后,欧洲高校分类项目第二阶段工作由屯特大学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CHEPS,University of Twente)、德国大学校长联合会(The German Rectors’Conference)等联合开展。[11]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善分类的指标体系。第三阶段将进一步评价和提炼分类指标,通过网络分类工具完成欧洲高校分类工作,之后形成最后的分类报告。[12]
(一)欧洲高校分类的指标体系
分类项目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对设置的指标体系予以实证调查研究,从而进一步优化指标,同时也致力于探索和提高欧洲高校分类的合法性。《描述多样性:欧洲高校分类》报告描述了14个一级、32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见表1),并公布了关于指标体系的可靠性等的调查研究结果。[13]
(二)欧洲高校分类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分析
罗伯特伯恩鲍姆(Birnbaum,Robert)(1983)和杰克滨哈斯曼(Huisman,Jakobien)(1995)研究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的理论,将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划分为7种:系统多样性(Systemic diversity)、结构多样性(Structural diversity)、专业多样性(Progmmatic diversity)、方式多样性(Proceduraldiversity)、声誉多样性(Reputational diversity)、构成多样性(Constituential diversity)以及价值与氛围多样性(Values and climate diversity),各类型的具体含义详见表2。
资料来源: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CHEPS),University of Twente,the Netherlands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Glasgow,Scotland,The University of Aveiro,Portugal;and the German Rectors Conference(HRK).Developing a Europea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根据伯恩鲍姆和哈斯曼的关于高等教育多样性类型的分类理论,我们认为,欧洲高校分类的指标体系,应该说从系统、结构、专业及价值与氛围的多样性等6个方面体现了高校的多样性(见表3)。
(三)欧洲高校分类指标体系的特点分析
指标体系是分类的核心要素之一,指标体系的特点几乎决定了整个分类结果的特征。总体上,欧洲高校分类指标体系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以相对客观的指标为主,内容丰富。欧洲高校分类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高校的职能,内容涵盖了教学、科研、知识转换、终身学习、创新、国际化程度、高校的属性与高校的社会服务及欧洲高等教育自身的特色。从涉及相关内容的指标数量看,欧洲高校分类注重从高校满足社会需求与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高校的国际化等角度考察高校。值得注意的是科研在该分类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分类中的不少指标体现了欧洲高等教育独有的特点,如参与欧洲交换项目的新生占总的新生的比例和参与欧洲交换项目的学生总数等指标。
资料来源:Birnbaum,Robert(1983)Maintaining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CA 94104.Jakobien Huisman(1995)Differentiation,Diversity and Dependency in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Management and Policy in Higher Education.CHEPS.
第二,若干指标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增加认同度。调查后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具备可操作性,即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得到被调查者的认同。这种认同主要源于指标体系自身的有效性、指标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和指标体系操作的可行性。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是指“指标是否测量了其所隶属的维度即一级指标所描述的核心内容”,[14]也就是指标对所隶属的维度即一级指标所描述的核心现象(内容)的体现程度。从现有指标的有效性的调查结果看,包括授予的最高层次学位、高校所涵盖的学科领域(UNESCO/ISCED学科领域划分法)等在内的8个二级指标的有效性不到15%;包括ISI中的引用指标、通过认证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百分比等在内的11个指标的有效性也只在15%至29%之间(详见表4)。现有指标体系中,有5个维度的指标需要进一步优化,包括:学科专业(Orientation of degrees)、终身教育(Involvement in life-long learning)、创新与转化(Innovation intensiveness)、文化服务(Cultural engagement)、区域贡献(Regional engagement)。
资料来源: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CHEPS),University of Twente,the Netherlands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Glasgow,Scotland,The University of Aveiro,Portugal;and the German Rectors Conference(HRK).Developing a Europea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分类开展者从4个方面评价了数据采集与报告的可行性,包括收集数据的时间、是否“容易收集”、数据是否从现有资源中采集、有效案例的总数。结果发现,为本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的额外课程、参与欧洲交换项目的新生占新生总数的比例、国际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参与欧洲交换项目的学生总数等指标的可行性都非常低。而录取学生总数和高校所涵盖的学科领域(UNESCO/ISCED学科领域划分法)等指标的可行性则比较高,总结果详见表5。至于指标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被调查的6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反馈认为,25个指标提供的“信息非常可靠”,但还有7个指标存在争议,包括3a、3b、6d和14b和14c等。
资料来源: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CHEPS),University of Twente,the Netherlands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Glasgow,Scotland,The University of Aveiro,Portugal;and the German Rectors Conference(HRK).Developing a Europea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三、欧洲高校分类的特点
欧洲高校分类机构在开展分类的过程中与美国卡内基高校分类机构建立了富有成果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分类的理念还是技术路线上,欧洲高校分类或多或少都受到卡内基分类的影响。通过与卡内基分类的比较,欧洲高校分类的特点可见一斑。
(一)欧洲高校分类与美国卡内基高校分类的相似之处
首先是目的相似。欧洲高校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高校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与工具。而“卡内基分类实际上是一种用于政策分析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工具,其目的是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服务,包括学者、院校研究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15]
其次是理念相似。欧洲高校分类和卡内基分类最新版(2005年版)[16]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高校的多样性。如前所述,“多样性”是欧洲高校分类的灵魂。而自从1973年首次公布其分类标准和结果以来,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卡内基2005分类”试图通过增加分类类别的办法解决原有分类过分强调高校的学术研究而忽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问题,使得新的分类系统对高校的职能有比较全面的反映。不难发现,“卡内基2005分类”的最重要变化是由系列分类取代了原有的单一分类,不同类型的高校采用不同的分类指标,高校的多样性特点得以凸显。
再次是基础相似。欧洲高校分类与美国卡内基分类具有相似的基础,即高等教育系统相对都比较成熟,高校自身已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成熟与多样性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开展有效分类的基础。在相对不成熟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要开展高校分类,有可能对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意义不大,也难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最后是定位相似。欧洲高校分类指标体系与卡内基分类指标体系都只对高校现状做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如学位授予情况、专业设置、学科分布及所属地区等,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类,并无判别高校优劣之意。这两个分类对高校的真正意义在于指引它们朝着各个方向发展,即朝着多样性道路前进。提供系列分类可以提醒人们从多角度看待高校的多样性,从而淡化把分类作为层级衡量标准的做法。这样的分类才是对高校系统整体发展有价值的。
(二)欧洲高校分类与美国卡内基高校分类的差异之处
尽管欧洲高校分类与卡内基分类相似之处颇多,但欧洲高校分类也有自身的特点。
从数据采集的角度看,与欧洲高校分类所有指标对应的数据很难在一个国际性的数据库中找到。国家型数据通常比较容易获得,但此类数据由于各种实践的、法律的和方法论上的问题而存在诸多局限。因此,欧洲高校分类的研究者欲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获得更多相关数据。而卡内基分类的数据基础则显得更为坚实。
从指标设置的机制看,欧洲高校分类虽然设置了量化的指标体系,但仍以柔性机制为主,分类并没有对指标设置硬性的数值标准;而卡内基分类指标则相对较刚性,对每一指标都设置了具体的数值或赋予了具体的价值判断标准。欧洲高校分类的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取其中任一指标对高校进行再分类。而卡内基分类用户则难以对已经分类后的高校根据某一指标进行再分类。
从指标体系背后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或对教育的关注点看,欧洲高校分类与卡内基分类间差异显著。欧洲高校分类更加注重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卡内基分类则主要集中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化。如欧洲高校分类强调了高校对文化传递与所在地区的贡献,而卡内基分类则没有。
高校分类在尽可能满足各个利益群体的多样性需求的同时,如政府的政治诉求、学界的学术诉求,必须以尊重高校自身及其开展的教育的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客观反映各个高校的特征与特色,否则高校分类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丧失其最本真的意义促进高校整体发展。分类必须基于当前高校自身已存在的多样性形式,即多样性的高校;同时分类必须致力于提高而不是抹杀高校的多样性。保持和促进高校多样性是高校分类能够长青的生命源泉,是高校分类的基础与落脚点。
参考文献
[1][5]Institutional Profiles towards a Typ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Europe.2005.5,8.http://www.fulbright.nl/cache/ce/ce4e8a37da5a3aaf412e09f5bb4672b6/Institu-tional_Profiles,_towards_a_typology.pdf.2009-04-09.
[2][4][6][8][10][11][13][14]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CHEPS),University of Twente,theNetherlands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Glasgow,Scotland,The University of Aveiro,Por-tugal;and the German Rectors Conference(HRK).MappingDiversity-Developing a Europea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2008.7~8,34,10,7,12,4,16,56~76.
[3]Towards a Classification.http://www.utwente.nl/cheps/resea-rch/projects/ceihe/.2009-04-09.
[7][9]Frans van Vught.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Challenges for the Knowledges Society.Oslo,13 November,2007,2.http://www.uhr.no/documents/Fran_van_Vught_text.pdf.2009-04-09.
[12]ClassifyingEuropean Institu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st-age II).http://www.utwente.nl/cheps/research/projects/cei-he/.2009-04-10.
[15]程莹,刘少雪,刘念才.美国卡内基2005高校分类的借鉴与启示.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37/in-fo24937.htm.2009-04-01.
欧洲的作文:沉醉欧洲 第2篇
对于东方女性来说,要想习惯法兰西的浪漫,须在巴黎待一阵子才好。几乎所有法国男青年的眼神里都含有一种柔情,用咱们中国的老话说就是“怜香惜玉”。开始有些不适应,后来我才明白法国人的优雅是来自骨子里的。法国男士的眼神很有情,帮助你,却让你觉得对方还要谢谢你。真是不可思议的“浪漫”。我对法国的了解,多局限在法国经典的小说描写,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梅里美的《卡门》,可是眼前的巴黎是真实的巴黎,形象的法国。
巴黎圣母院给我感觉并非传统,相反,我却感到它很时尚,真可以称得上是巴黎历史和现代名胜中的名胜。这座由石头砌成的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所有屋顶、塔楼、扶壁等顶端都以尖塔装饰,仿佛整座教堂正在奋力挣脱尘世的束缚,直指天堂。在这里,我领略了法国人庄严、肃穆的一面。这些法兰西人面对偶像,体味着另一种浪漫。这一切似乎把我带回到了年少时印象深刻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只是没能见到美丽的吉卜赛女郎和丑陋却善良的敲钟人,只有教堂的一切是实实在在的。陪同人员介绍:巴黎圣母院一直就是法国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全国性的典仪一般都在这里举行,比如,路易十四1660年在这里举行了婚礼,拿破仑加冕也在这里举行。对普通法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之所以亲切,主要缘于它是一座教堂,所以圣母院是神圣的。每到星期日,很多普通市民来这里做弥撒,教堂著名的风琴演奏也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
从法兰西到意大利,总能让人联想到二战时期两个特殊国家的特殊关系。今天看来,那些曾经微妙的关系完全被一种全新的文化所覆盖,那就是欧洲文化。他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听同样的歌剧,很多意大利人讲法语。可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谁也取代不了谁的,那就是民族精神。我对意大利的了解,是一知半解的歌剧知识和几部关于西西里的的影片。最感动我的就是那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我一踏上意大利的土地,就完全被古罗马文明和现代的节奏所征服。
我又想起另一部有关意大利的影片《罗马假日》。罗马是意大利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如果说它是欧洲的宗教中心,我相信很多人也不会持反对意见。我虽然被罗马眼花缭乱的都市风景所迷惑,可是由赫本饰演的公主在“真理之口”面前的纯真表情总是不能让我释怀,它展现着属于这个座城市的真实和可爱。
每座古城,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传说。相传罗马人的祖先,战神的儿子罗慕洛斯和勒摩被扔到洪水滔滔的台伯河里,他们顺水漂到了岸边,两个孩子孤助无援,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饿死。这时,有一只母狼来了,它刚生下小狼,胸乳胀得难受,当这条母狼看到两个饥饿难耐的漂亮孩子时,非但没有伤害他们,还把自己的奶头送进他们的小嘴从此,两兄弟就由母狼来养育。后来,两个孩子在母狼哺育他们的地方建立了罗马。
这真是一个奇异的传说。看到意大利的率真和激情,还真有些“狼性”在里边。
到意大利是不能不去“西班牙台阶”的。这个著名的台阶共有137阶,据说是18世纪由一个叫桑德斯的人设计的,名称取自相邻的西班牙大使馆,可以说这是整个罗马最热闹的街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必到此一游,可谓熙熙攘攘,行人不绝,到处都是顶级的名牌商店,阶梯两旁是法国和英国风味的咖啡馆,这里也曾留下拜伦、雪莱、歌德等大师的足迹。想到那些文学大师一边品着上好的西西里咖啡,一面听着意大利姑娘悦耳的话语,该是别有一番情趣吧。
说到意大利语言的悦耳,你不得不承认古典歌剧的魅力源自意大利是有其根据的。除了歌剧,罗马的喷泉也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仅在罗马,美丽壮观的喷泉就有三千多处,而且大多数喷泉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和美丽传说。
新欧洲 老欧洲:欧洲再次分裂? 第3篇
亲近美国和回归欧洲,它们陷入两难境地。
最早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将反对美国对伊立场的法德两国贬斥为“老欧洲”,而将对公开支持美国的中东欧国家大加褒奖,美其名曰“新欧洲”。一时间,“新欧洲”的说法甚嚣尘上。
13个国家支持美英对伊立场
不同于极力主张以在联合国框架内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危机的法德两国,在美国呼吁其他国家支持其对伊动武的号召发出后不久,绝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公开表示支持美国的对伊立场。1月30日,波、匈、捷三国会同欧洲五个其他国家,签署了支持美国对伊动武的“八国公开信”;2月5日,由波罗的海三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组成的“维尔纽斯十国集团”(2000年成立,旨在相互支持早日加入北约)的外长们签署了支持美国对伊立场的公开信。至此,中东欧15国中有13个国家(南斯拉夫和波黑除外)支持美国的对伊强硬立场。
“新欧洲”的言行虽然受到美国的称赞,却招致“老欧洲”的讥讽甚至威胁。2月17日,法国总统希拉克颇有几分愤怒地叱责“新欧洲”道,“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失去了保持沉默的好机会”,“加入欧盟意味着起码要理解别的成员国”。他特别警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当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处境很微妙的时候,它们特别不负责任。如果他们想减少其加入欧盟的机会,他们不必另寻他途。”
对此,中东欧国家理所当然地对这些指责进行反击。保加利亚总统帕尔瓦诺夫召见法国驻保大使,向法国提出正式抗议:“保加利亚坚持欧盟成员国和申请国之间、大国和小国间的相互尊重。不允许一国对另一个国家施加压力。”
“新欧洲”为何“异军突起”
那么,是什么促成伊拉克问题上“新欧洲”同“老欧洲”分道扬镳呢?
外因方面,冷战后,欧盟同美国在如何形成“世界新秩序”以及处理若干重大国际事务(包括环境问题)等问题的理念渐行渐远,许多欧洲国家对美国特立独行的单边主义心存芥蒂;此外,虽然欧盟的经济一体化愈演愈烈,但其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严重滞后,致使欧盟不能形成共同的立场。近年来,美国在欧洲的影响重心不断东移,不断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接触和往来,强化美国的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对中东欧国家的立场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内因方面,随着愈来愈多的中东欧国家被邀加入北约,这些新成员努力证明其作为两个相互重叠的联盟——北约和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成员的价值。“新欧洲”与欧盟和北约的老成员国有不同的历史观。“新欧洲”曾遭受纳粹不同程度的蹂躏,而且长期生活在“集权统治”下。“自由”和“民主”这类字眼在中东欧地区有实实在在的含义。因此,今天中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比西欧国家更依赖价值观。它们在伊拉克问题上以及其他许多问题上更容易接受“道德论据”,而不大理会“欧洲的现实政治”。因此,在美国号召推翻萨达姆独裁统治时,中东欧国家油然生出一种“天然”的认同感,认定推翻“独裁”政权是“正义之举”。
其次,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中弥漫着浓烈的“亲美”情绪。这些国家中的许多人觉得,他们欠美国的情。因为,长期以来,美国(而不是欧洲)一直是反共的急先锋,支持东欧国家的反苏和反共的立场和运动。在东欧剧变过程中,美国向东欧国家提供了“巨大的道义和物质支持”。也正是由于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才使得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如愿以偿。正如捷克一位外交事务分析家所说,“我们依然记得,是美国将我们从共产主义的苏联控制下解放出来,保证了我们自那时以来的政治安全”。波兰一家周刊今年初进行的一次民调也显示,5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最可靠的朋友”。
第三,回归欧洲的进程对中东欧国家来说如同五味瓶。虽然许多中东欧国家日益接近其回归欧洲的终极目标,但它们在许多场合仍感觉自己是欧洲的二等公民。在漫长而复杂的入盟谈判过程中,中东欧候选国对欧盟现成员国的苛刻和自私愤愤不已。捷克报纸称:“我们记得,是法国不想让北约或欧盟扩大。是德国在谈判过程中阻挠东欧人自由进入劳动力市场……”
话虽如此,但美国同法德矛盾的公开化确实使中东欧国家无所适从。冷战结束后,这些国家满怀激情地拥抱西方世界。对它们来说,西方只有一个,从来没有意识到欧洲的西方和美国的西方之间有什么区别。但现在,它们陷入了两难的窘境。一方面,绝大部分中东欧国家视强大的北约为安全的主要保护者,且北约又是将欧洲和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另一方面,中东欧国家尚未完成经济转轨,它们的经济未来同欧盟息息相关。但此时的欧盟却因伊拉克问题发生分裂。正如拉脱维亚总统瓦伊拉·维凯-弗赖贝加所说,“我们想加入的不是分裂的欧洲”。
能否真正成为“新欧洲”
客观地说,虽然美国认为今天欧洲的政治地图的重心正向东,即向“新欧洲”移动,并期望“新欧洲”在欧洲乃至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但中东欧国家要成为“新欧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经济上,“新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加在一起只有9620亿美元,而两个老欧洲国家(法国和德国)便有3.68万亿美元;军事上,老欧洲的军队有58.2万人,而新欧洲一共只有53.8万人。在军费支出方面,老欧洲每年的军费开支为853亿美元,而新欧洲一共只有84亿美元。武器装备更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中东欧国家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欧洲”或欧洲政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需取决于几方面的因素。第一,美国是否有意通过“新”“老”欧洲的划分在欧洲大陆制造分裂,进而削弱欧洲与自己的竞争力;第二,欧盟的多边主义和“仁政”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平衡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政策,欧盟的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统一或约束欧盟成员国的对外政策;第三,中东欧何时能够完成经济转轨,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也正因为如此,中东欧的很多人并不买拉姆斯菲尔德的账。“现在我们被称为‘新欧洲’,而在四年前的科索沃战争时期,我们被称为‘摇摆不定者’,况且,没有什么东西一成不变,四年后,形势可能再次迅速改变。”捷克那位外交事务评论员如是说。
欧洲高校 第4篇
一、坚持以“用户导向性”为核心理念的 欧洲高校分类
U- MAP项目是从2004年开始构想开发设计和实施的。它由欧盟委员会赞助支持,以荷兰屯特大学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HEPS”) 的教授范福格特为核心,多个研究者共同参与的研究项目,它是欧洲第一个权威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项目。[2]U- MAP的目的是让高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有更大的透明度,让利益相关者们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战略及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其宗旨是强调用户的参与,满足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要求,坚持“用户导向性”。
(一)分类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尊重用户的意见
U- MAP在分类时遵循了四条原则:1.U- MAP是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涵盖所有高校的分类。2.分类数据是以高校自愿为前提并以问卷调查形式获取的,“尽管欧洲现存一些高校的信息, 但是这些信息经常是分散的,而且数据有限”。[3]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份专门的调查问卷,高校根据自愿原则填写问卷,提供数据给研究小组。3.维度和指标的选择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进行确定, 是不分层次的,且最佳维度的数量也没有客观的标准。[4]4.U- MAP只是对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体系现状进行描述的工具,以尊重用户意见为前提采用描述性的分类。
(二)分类进程始终有用户参与
在过去的十年中,多样性已经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主流话题。目前U- MAP项目中高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分类方案也在日渐完善。U- MAP项目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都是研究小组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决定的。U- MAP项目自2004年11月开始到现在共经历了6个阶段:高校概述、描绘多样性、U- MAP项目出台、实践、U- MAP在荷兰和北欧国家的实施现状和U- MAP推向国际,可以说每个阶段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其中。如在第一阶段,即草案制定阶段是研究小组、专家和利益相关者群体共同商讨完成的;在第二阶段还专门设计了两个用户在线分类工具;到第三阶段U- MAP项目的出台,这一过程中不断地修改方案使分类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在后来的实践阶段进行反复的试点测验,试点把测验结果反馈给研究小组,然后研究小组和利益相关者反复讨论,不断完善分类方案,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对分类指标进行选择;最后网站系统升级及数据系统自动化,使其更加适合用户。[5]
(三)分类工具的研发以“方便用户”为宗旨
U- MAP项目开发了两个用户在线分类工具: 高校概况搜索器和概况查看器。在这两个工具的选择上也充分突出了“用户导向性”的核心理念, 坚持“方便用户”的宗旨。
1.高校概况搜索器(profile finder)是对高校进行分类的一种工具。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分类标准,使用搜索器把符合用户标准的高校一一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比如用户对研究型高校感兴趣,可以在学位层次这一维度下选择博士集中型或硕士集中型这两个指标,随后就会有分类“地图”供用户查看。
2.高校概况查看器(profile viewer)是将分类结果“可视化”的一种工具。它是把搜索出来的高校以一种直观可读的结果呈现给用户,向用户清楚地描述高校的概况特征,不需要过多的解释,用户就能明白“地图”所要传达的信息,而且也可以使用工具对两所或两所以上高校的概况特征进行对比分析。[5]对比结果没有高低层次之分,只是把反映高校概况特征的指标呈现给用户,用户根据指标值的大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高校。[6]
(四)“用户”对分类维度和指标的选择具有一 定的决策权
利益相关者对分类维度和指标的选择上具有决策权,表现在不仅要保证所有的维度和指标都能全面且准确地描述高校的概况特征,而且这些维度和指标还要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学校、工商界等团体的需求。U- MAP维度指标的确定是由研究小组和利益相关者分3个阶段共同讨论完成的,第一阶段二者共同草拟分类维度和指标;第二阶段把细分后的维度和指标用于试点测验,二者根据试点测验的结果进一步讨论修改;到第三阶段二者继续讨论以确定最终的分类方案。 U- MAP在2010年公布的分类标准中,主要涵盖了学生概况、教学、知识转化、科研、国际化导向、 地区参与等6个维度。[8]在利益相关者中,学生关注教学和学生概况,高校关注教学、科研、知识及国际化,工商界关注地区参与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团体根据自身需要关注的方面不同。但是为了尽最大可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研究小组在充分考量各团体利益的基础上,与利益相关者协商讨论且各自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最终以全纳的思想来选择分类维度和指标。这6个维度共同包含了25个相互独立的指标:如在学生概况中, 不仅有全日制学生,还包含非全日制学生、成人学生和远程教育学生等,这是在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生及不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作出的分类指标。[9]其他维度也是从各方面考虑作出的,而且为了避免出现隐形排名,这里的维度和指标都是描述性的。
(五)用户可根据兴趣和需要得到具有描述性 的分类结果
U- MAP分类并没有对高校作出具体的属性划分,具体的分类结果都是依据用户所选择的标准来确定。在分类结果中,25个指标中除去一些特殊的指标,其余每个指标被描述为主导、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这四种的分界点主要取决于指标的类型和数据的可用性,在这里维度和指标的选择是以用户的需求制定,尤其是分类结果的选择, 在此选择四分法,先对高校进行简单的“分类”,严格来讲,四分法并没有完成分类,而是给用户呈现出一个直观的描述性特征显示,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再对高校进行自己所需的分类。[10]在U- MAP分类中特殊指标有4个:学位层次根据高校授予学位的数量分为博士集中型、硕士集中型、 学士集中型、副学士集中型;学位方向根据三种课程类型的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分为通识型、专门职业型、其他职业型、综合型;学科范围根据授予学位的学科数量分为专业型、广泛型、综合型;学生群体规模根据入学学生人数的总数分为超大型、 大型、中型、小型。可以看到上述4个特殊指标同时也采用的是四分法。[11]
二、透视 U- MAP 如何坚持“用户导向 性”的核心理念
高校加入U- MAP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成为参与者,需提供高校的资料及至少一个国家认可的学位信息并交纳1,000欧元的“地图”开发费用就可以成为U- MAP的参与者,参与高校需每三年更新一次信息,并且新的参与高校可以免费享有4个月的会员体验。[12,13]另一种是成为会员,成为U- MAP的会员需要另外交纳1,000欧元的费用, 在这里会员可以享受更多的功能,如高校发展趋势和分析报告、寻找类似高校、展示高校概况、下载高校U- MAP地图、为年度基准报告搜索相关高校、联系U- MAP的参与者、为高校增加额外的用户等。[14,15]以上这些功能都是U- MAP会员所独有的。
目前已经有300多所高校资料存在于U- MAP的数据库中,[16]用户用“搜索器”和“查看器”这两个工具对高校进行选择和对照。在使用“搜索器”时, 用户可以选择多个感兴趣的标准来搜索符合条件的高校,但选择的标准越多,符合要求的高校越少,有时可能搜索不到结果。10月份访问U- MAP网站,使用“搜索器”发现目前有342所高校参与U- MAP,且有77所高校是U- MAP的会员,也就是说这77所高校的相关信息在U- MAP网站上被展示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香港中文大学也参与其中成为了U- MAP的会员。另外76所高校来自欧洲的12个国家和澳大利亚,但2014年11月访问U- MAP网站搜索时却发现仅有8个国家的55所高校信息,对参与高校进行区域统计其分布情况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到,北欧5个国家(挪威、芬兰、 瑞典、冰岛、丹麦)的数据均无变化,但葡萄牙、爱沙尼亚等国家却变化较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参与高校数据到期需更新资料,二是高校自愿移除 “大学地图”资料。U- MAP第五阶段是荷兰和北欧国家的一些高校开始试点参与到U- MAP中来,其中最早的是荷兰,在2010年底就完成了数据核实并在U- MAP网站上公布了“大学地图”。其次是爱沙尼亚和葡萄牙等国家的高校则在2011年10月底左右公布了“大学地图”,而北欧国家高校在2012年秋才召开宣传研讨会并随后公布了“大学地图”资料。[17]由于参与高校需每三年另外交纳费用更新数据资料,时间到期大学地图就会被移除以备更新,且U- MAP小组为了保护参与高校的利益并不会告知第三方或其他机构最后日期,[18]这样表1中出现的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U- MAP的参与高校可以随时通知研究小组移除其高校信息,[19]若某高校有数据资料需要更新则可能提前移除 “大学地图”资料。U- MAP项目这种“用户导向性”做法虽然是基于参与者利益出发,根据参与高校自愿原则进行的,但这种过于用户导向和自愿也使很多未参与高校始终处于观望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也不利于U- MAP的推广和使用。
资料来源:http://about.u- map.org/2014- 10- 12.2014- 11- 14.
在U- MAP的会员高校中,挪威高校最多,共有39所高等学校,[20]会员高校的比例约50%;其次是芬兰,共有24所高等学校,[21]会员高校的比例高达62.5%;再次是葡萄牙,它共有31所高等学校,[22]会员高校的比例高达48%。由于U- MAP收集数据是基于自愿的原则,挪威和芬兰、葡萄牙等国的许多著名高校都参与到U- MAP项目中来并成为会员,是因为首先这些国家本身没有较权威科学的高校分类标准用于高等教育分类;其次是U- MAP在北欧和葡萄牙等国家首先试点,影响力较大。此外,参与院校虽然没有会员院校享有较多的功能, 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如参与院校可以开发自身院校的“大学地图”;可以查看会员院校的“大学地图”及其他信息;可以免费享有4个月的会员体验功能等。但是从参与并成为会员的高校区域分布来看,仅有北欧五国全部参与,东欧、西欧、南欧仅有少数国家参与,这样看来U- MAP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高校分类标准其推广力度还是不够的,影响范围还局限于欧洲的较少国家。从2010年U- MAP实施至今,欧洲高校分类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调整,例如,《高校参与U- MAP的条约》款项繁多;从高校有意向参与U- MAP到申请、填写问卷、数据提交、核实信息、数据分析、公布地图等整个过程纷繁复杂;参与和成为会员都要缴纳费用且每三年更新院校信息仍要缴费,等等。正基于此,像英国、德国这样的高等教育大国也因自身有高校分类标准而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参与进来。
用户在使用在线分类工具查询高校时会遇到两种情况:不确定要查询的学院和确定查询某所学校。
(一)不确定要查询的学校
若用户不确定查询哪一所学校,可以依据分类的维度指标等来查询某一类的高校。首先在高校搜索的首页,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者兴趣使用高校“搜索器”选择一个或几个分类指标进行筛选,随后则会有符合条件的高校被呈现出来,最后用户可以使用“查看器”查看结果以便作出判断和选择。若用户选取“博士集中型机构、副学士集中型、专业刊物主导型”等这3个标准进行搜索时, 可以检索到3所符合条件的高校,分别是奥斯陆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巴塞罗那自治大学,随后在网页中可以看到3所高校的信息及对比结果,从而方便用户对院校的选择。
(二)确定查询某所高校
1.搜索工具引导用户进行查询
若用户想要查询具体一所学校,可以使用搜索器。首先得确定该学校是否参与U- MAP项目并成为会员,用户可以直接查询或者按照学校所属国家找寻,并用高校查看器查看搜索结果。例如, 要查询挪威的奥斯陆大学,则可以在国家选项列表中选择“挪威”,这时会有20所院校信息出现在搜索结果中,用户再从这20所院校中找出“奥斯陆大学”即可,随后就可查看“奥斯陆”大学的相关信息,如建校时间、高校网址、高校性质、毕业生主要领域比例等。用户可以根据各专业毕业生比例大小来粗略地看出该校的学科覆盖面、教学概况及地区参与情况等,若用户想要了解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以去“奥斯陆大学”的网站进行查询。同样方式也可以查询出芬兰的最高学府赫尔辛基大学的院校信息。但是这种方式比较局限,只能查询参与并成为U- MAP会员的院校,使用范围比较小。
2.分类结果以描述性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在分类结果中,用户不仅能够了解到高校的基本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查看“太阳射线图”了解高校各个指标的比例情况且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的各个指标进行对比,使用户更加清晰地了解高校的优势特征,方便学生和家长的择校,方便高校领导者、工商界等利益相关者作出决策。观察挪威的奥斯陆大学和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的“太阳射线图”(见下页图1)[23],“太阳射线图” 中射线的长短代表该指标所占比例大小,以顺时针方向观察图1(从颜色较浅的射线开始),这些射线代表不同的维度和指标:“射线一”代表教学, “射线二”代表知识交流,“射线三”代表学生概况, “射线四”代表国际化导向,“射线五”代表科研投入,“射线六”代表地区参与。相同颜色下的不同小射线代表该维度下的不同指标,射线的长短代表该指标的大小,用户在点击每个小射线时都会有标注所代表指标的比例值出现。用户在查看或对两所高校进行比照时,可以观察“太阳射线图”了解各指标情况,也可以查看各个指标的对比表了解详细的信息。在U- MAP分类中,没有具体的分类结果,没有高校的优劣之分,只是以一个“地图”的形式向用户展现高校的情况,即便是对两所以上的高校进行对比时,“用户导向性”这一理念也贯穿在此。在对比列表中,U- MAP分类只是把高校中的不同维度下的不同指标值展示出来,没有好坏优劣的比较,在列表中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出高校发展的不同侧重点,从而也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作出相关决策。
三、欧洲高校分类的用户导向性理念对 我国高校分类的启示
欧洲高校分类重视高校的参与、以用户利益为宗旨、尊重用户的意见、以方便用户为原则,从分类原则、进程、工具、维度和指标以及结果的制定上都始终贯彻着“用户导向性”的核心理念。这一“用户导向性”的理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高校分类数据的采集要以高校自愿参与 为前提
欧洲高等教育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欧洲在U- MAP之前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提供高校的数据。为了描述高校的概况,清晰透明的向利益相关者展现这些高校特征而设计U- MAP项目。 U- MAP项目中的高校数据收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研究小组先在试点进行预调查,修改问卷,然后让高校自愿参与填写问卷,最后进行统计整理分类,且完全按照高校的自愿来进行数据采集,但这种“用户自愿”又显得过分“用户导向性”,不利于U- MAP在欧洲的推广和普及,目前U- MAP共收录了300多所高校的信息,虽然不断有高校参与进来,但参与高校仅占欧洲高校的10%,显然推广度不够。相比之下美国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就具有较高的普适性,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在数据收集上,U- MAP是完全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的,而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数据来源则是全国教育统计中心和美国大学委员会调查资料。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复杂多样,先前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数据可供使用。只有全面、充分和可靠的数据才能进行有效分类,为了避免欧洲高校分类 “过分用户导向”带来的弊端,我国高校分类要以用户自愿为前提有计划系统性地进行调查问卷或研发专门系统进行高校数据的挖掘,或者借鉴卡内基高校分类数据收集的方式,但是这种数据采集在保证不强制和防止不正当的原则下要尽可能扩大覆盖面。
(二)高校分类要成为一个便于用户使用的工具
U- MAP分类有两个在线分类工具,即搜索器和查看器,这两个工具在设计时都是以方便用户的原则进行。搜索器的“筛选功能”及查看器的“可视化”和“直观可读”功能都能使用户快速、便捷、 详细地了解高校的信息。有一个便于用户使用的工具是欧洲高校分类的优异之处,是美国加州高等教育系统分类法、美国卡内基分类法、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等所没有涉及的。我国目前的大学分类可以说多是高等教育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实际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体系所作出的形成性分类,如学者们从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 学科比例、科研规模等维度出发设计的大学分类, 或者还有研究者根据经费来源、办学导向、社会职能、学科覆盖面、招生服务面向等维度作出的高校分类。这些分类维度都是学者们根据我国实际作出的优异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分类与定位。但是国内的高校分类中还没有一个专门服务于用户的工具性体系。U- MAP分类工具的适用性强、直观可视和操作便利等特点都值得我国借鉴,因此设计出一个服务于各用户且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工具性分类应提上议事日程。
(三)高校分类方案要具有动态性
至今U- MAP项目已经进行了十年,首先在U- MAP开发设计阶段,一稿的分类草案中共讨论出了30个分类维度,后来经过可行性分析和数据可用性的研究,在二稿分类方案中,将分类维度减少到14个。由于14个维度过于冗长且难以确定高校基准。[24]在最后的报告中确定了6个可以突出高校特征和涵盖高校概况的分类维度。其次在分类实践阶段,先在荷兰和北欧国家进行试点测验, 期间研究小组与参与高校不断地讨论核实数据, 从高校开始参与到“大学地图”公布要经历申请、 提交联系人信息、完成问卷、数据处理、核实数据、 技术研讨会、宣传研讨会、公布地图等一系列的程序,且参与高校还需要每三年更新一次信息以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可以说动态的过程使分类更加适合用户。[25]但每三年更新一次信息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开发地图的收费制度使得未参与高校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这也是U- MAP的缺陷之一。在我国各种现有的高校分类方案大多是静态性的, 高校分类涉及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工商界等多方利益,因此一个具有动态性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利益的高校分类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5月国家颁布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对600多所地方高校进行转型,若此次成功转型这必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可以说针对转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高校分类体系制定迫在眉睫。
(四)高校分类维度指标要全面反映高校的职 能,满足利益相关者和不同层次高校的需求
欧洲的高校分类有6个维度和25个指标,纵观这些维度和指标,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优劣等级区分,高校之间也没有等级差别,只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和兴趣对高校的特征进行描述,反映高校的不同职能导向,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从而也描述欧洲高校体系的多样性。高校分类要全面反映高校的职能、尽最大可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当然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所行使的职能侧重取向有所不同,用同一个指标体系去把所有的高校进行分类未免不合逻辑。近几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为了追求“研究型”或 “研究教学型”,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造升格和转型, 使得部分高校原有办学特色反而消失。以往以国家政策引导形成的高校分类多带有行政色彩,可能使高校间出现隐形排名,从而对一些高校的招生和就业情况造成影响;而学界的高校分类也出现分类标准体系多元化不足,甚至有时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从而降低分类的普适性和科学性。因此,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层次类型高校、能全面反映高校的各项职能、尽最大可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高校分类体系,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和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高校分类可采用描述性而非形成性结果
“品味欧洲”之一:欧洲如一面镜子 第5篇
触摸欧洲文明,从碎石窄巷、小桥流水人家;到咖啡馆、面包房;再到爱琴海和葡萄园;直至博物馆和教堂;城堡和王室;还有歌剧院和大学;还有绿色和平;还有从出生包到坟墓的终身福利体制……美丽、富饶、祥和的欧洲,以其超群的山水及花园城市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不过,再动人的景观亦有审美疲劳的一天。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其民众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风范、文明底蕴及文化内涵,堪称超越自然风景的一道绚丽人文彩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件件欧洲细节琐事;才是最能体现深厚欧洲文明的骄傲。
欧洲如一面镜子,照出世间百态。
超越GDP主义的和谐社会
台湾教授钱穆在其《如何研究经济史》的论文中,关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做了如下阐明:“经济无限向上,并不等于人生无限向上。”无节制的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诸多痛苦和贪婪有目共睹。比如,亚洲经济的飞速飚升,其中许多是以漠视劳工福利及损毁绿色环境为代价的。另端飞速运转的美国模式资本主义,造成的不良后果则是:社会上阶级对立,贫富悬殊愈演愈烈,以及积重难返的治安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难题。
与之对比的是“不拼也能赢”的欧洲,欧盟福利社会体制,被誉为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击败苏联体制、美国体制,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在欧洲,总能感到有些生命是专门用来消遣的。余秋雨先生在其《借我一生》中谈及考察欧洲时,抒发过如下的感触:“我在罗马时惊叹因绝大多数市民休假而几乎空城的景象,并由此想到了他们与中国人在文明生态上的重大差异。休假,牵涉到人与自然、艺术、体育的关系,所以这种差异在内涵上相当深刻。”“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息,但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现,亦即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这种观念融化了西方诸如个人权利、回归自然等等主干性原则,很容易广泛普及,深入人心……”此番意境,令我眼前浮现出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向远方,没有奔腾的憧憬,只是悄悄地驶进平安与宁静。
财富不能创造文明,文明却能创造财富。
高福利社会体制供养下的欧盟民众,知足常乐。然而,“人生难得几回搏”观念的外人眼中,欧盟人难免“胸无大志”。这里人民普遍的价值观是,人生不应只是拼命打工赚钱,人生成功的标准,亦不应以财富或社会地位来论英雄。况且,近90%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欧盟社会里,贫富差距及阶级概念已相当淡化。于是,以人为本的欧洲社会里4F人生观便大放异彩。这4F就是:Family(家庭)、F-riend(朋友)、Festival(节庆)和Fun(欢乐);摒弃4P,即Profit(利润)、Performance(表现)、Pay(薪水)和Productivity(生产力)。持这一价值观者认为,若以牺牲掉4F的代价来换取4P那是人生的失败。美国作家史科在《过劳的美国人》专著中指出: “为挣钱而出卖时间的浮士德式交易,是现代社会极大的危机。”
福利社会是大同社会
柏拉图于2000年前创立的柏拉图学院,曾延续了700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在中国清朝光绪年间,欧洲已开始实施6年国民义务教育。
欧盟人一向以其高福利的享受为荣,人民形容出生在此如中了彩票一样地幸运。抽肥补瘦,平均分配,饿不死也撑不死,共同富裕,大概能粗略地勾勒出欧盟福利体制的轮廓。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主要精神是:“全社会的财富,如果不能被全社会的成员分享,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欧盟社会的福利体制,是以人类尊严和社会公平的标准来评价经济关系的原则。若比较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就会发现,在如此火箭般地速成超级富翁方面;在如此众多的人口,却仅冒出如此凤毛麟角的超富方面;在如此个别的超富,却霸占着如此庞大的国民财富方面;欧盟福利国家皆甘拜下风。
英国人动辄喜欢夸耀:“我们拥有社会主义的福利体制,且从出生一路关照到坟墓。”因此多年来,英国人评选其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时,第一名,总是工党领袖艾德礼;第二名,才轮到率领英国人民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保守党强人邱吉尔。遥想当年二战硝烟未尽的当口,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破败,英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自己的战争英雄领袖邱吉尔,转而拥戴无任何“政绩工程”、默默无闻的在野工党领袖艾德礼。大选过后,有媒体替邱吉尔打抱不平:“英国人民简直就是忘恩负义。”对此,邱吉尔公开声明道:“我不认为英国人民忘恩负义,这正是一介伟大民族的特质。”
说到福利体制就必须提及英国人贝弗里奇(1879~1963年),他是现代福利社会的理论构建者,其《贝弗里奇报告》发表于1942年,原名是《社会保险报告书》。此著作里他提出社会保险的概念,包括:对失业和无生活能力者的救助;退休金计划;免费教育;免费保健计划等福利政策。到了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宣布实行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改革,1948年式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即: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失业救济金及低收入者廉价公屋等一整套以民为本的社会福利体制。著名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者罗林女士,即是位曾靠政府失业救济金过活的单亲妈妈。六出蔽空的严冬腊月,烧不起家庭暖气的她,唯有躲到爱丁堡的咖啡馆里,以一杯一英镑的咖啡端坐一下午,从而完成其巨著的。转眼间,罗林女士已拥有数亿英镑的财产,成为英国显赫的大慈善家和利税大户。据英国媒体透露,70%的英国作家靠政府补贴维持创作生涯。
欧洲高校 第6篇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决非偶然, 它的建立、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建立发展既是欧洲各国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适应社会就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结果。它是欧洲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等值不同类的高等学校, 它以专业教育为主导, 以面向工作生活为目的, 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重要使命。
1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分析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它在欧洲各国 (主要指德国、瑞士、荷兰、芬兰、奥地利等国家) 的发展历史虽不相同, 但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区别于普通大学的办学特色。
1.1 办学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从办学定位看, 应用技术大学从兴起的那刻起, 就确立了不同于普通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培养路径, 它强调实践性、突出应用性, 培养的人才主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职业实践中。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为职业实践进行科学教育”, 一方面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性人才及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另一方面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 进行人才培养。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看, 应用技术大学多数在城镇, 这样布局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求, 因此, 应用技术大学最终目的是直接面向社会经济生活, 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人才支撑, 为企业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提供平台。例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于培养解决生产中面临实践问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为各个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理论水平和职业技术的专业人才。[1]
1.2 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从人才培养观念看,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其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毕业考核等都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一目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规模虽然不大, 但办学特色很突出, 它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专业, 主要开设工程、技术、农林、经济等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和职业导向性的专业, 通常不强调学科的完整性, 而是根据职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 其强项专业通常针对所在地的支柱产业, 其课程设置的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外, 多偏重于应用,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2]
1.3 教师聘任:要求具备行业实践经验
从教师任职条件看,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更注重教授的实践应用能力, 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平。它对教师的任职要求比较高, 担任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要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 主要是指在行业、企业担任领导职务的丰富经验及实践操作经验。例如, 德国《高等教育总法》严格规定, 应聘应用技术大学教授, 必须拥有博士学位, 并在本专业领域有5年以上 (其中3年在企业) 的工作经历;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特殊领域的教师要具备多年的工作经验, 同时应为教师在职业技能和教学法方面不断进修提供条件。[2]
1.4 科学研究:主要开展应用性研究
从科研观念看, 应用技术大学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产业、行业等开展合作, 注重实用性研究与开发, 并把应用性科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它为企业提供科研平台与智力支持, 具有短期性、应用性的特点, 以解决在生产实践和企业技术研发中碰见的实际问题为导向, 致力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把从事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规定为应用技术大学的一项必须的或选择性的任务;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把开展应用性研发活动作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主要依赖于与区域经济实体的合作。[2]
2 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高等教育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不断得到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表现为越来越偏重于高层次技术、技能性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类型选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整, 做出与国家、地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相适应的变革。因此, 发展应用技术大学, 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是高等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要求和展现自身价值的正确的、科学选择。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 为匹配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首要的是转变观念, 主要包括政府的观念、学校的观念、社会的观念等, 以最大限度地寻求理解与支持。
2.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树立“应用性”办学理念
应用技术大学, 顾名思义, 就是以“应用性”为主的大学, 应用性是最本质、最根本的属性。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树立“应用性”的办学理念, 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毕业考核等基本问题上突出“应用性”特征。人才培养要定位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强调回归职场, 即强调对职场的适应性, 而不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在专业教育上, 淡化学科体系不等于只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应用性”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 又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
2.2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为核心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当前, 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 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 到2020年, 一方面, 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 我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另一方面, 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数量最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却陷入了发展困境, 人才培养出口遇到了瓶颈。因此, 地方本科高校要想适应社会经济各行业对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新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需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定位,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 加快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步伐, 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
2.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以围绕专业配置资源为突破口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以专业和专业群的改革和建设为突破口, 以点带面来进行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办学资源相对不足, 是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难题, 特别是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 如何用好有限的资源, 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全局。围绕专业配置资源, 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 因为应用技术类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主要是由其专业决定的。教育部明确提出, 应用技术类高校要“淡化学科, 强化专业”。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抓住学生培养这个核心, 抓住专业建设这个龙头, 集中政府、企业、社会乃至国际等各种资源, 为专业的建设服务, 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
2.4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根本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都意识到, 只有培养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 “培养什么样的应用人才”“怎样培养应用人才”, 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应用能力”培养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核心, 因此, 地方本科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 在对学生就业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岗位能力要素, 确定能力培养目标, 设计能力培养方案, 最终把学生需要的每一项能力具体化为一个个教学模块。这种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突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打破了各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格局, 变“教师要讲什么”为“学生能干什么”, 最终实现了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的“零适应期”。这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实践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是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 也是其核心优势。应用技术大学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 即使是理论性课程的学习也注重联系实践, 特别强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 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 要注重与企业、行业、市场、地方政府部门的互动性结合, 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5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教师应用能力培养为关键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教师队伍是关键。一方面, 他们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另一方面, 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瓶颈就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素质偏低。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背景, 产学研合作能力不足, 这是众多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想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应用能力。尤其是要特别注重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为专业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创造各种条件。例如, 地方本科高校可以把实践就业基地搬进企业, 把企业研发中心引进校园, 校企共同打造应用型师资。通过实施校企双方“双聘双挂”的举措, 把企业工程师请到学校聘为教授, 让学校教师走进企业担任兼职工程师;让教师到企业挂职, 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挂职, 以此打造“双能型”师资, 培养实践教学能力。[3]
参考文献
[1]王宝玺, 迪尔特·欧拉.什么是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瑞士圣加仑大学迪尔特·欧拉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 2015 (4) :1-5.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2013年12月10日.
欧洲高校 第7篇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 国内高校与欧洲应用型技术大学开展各种交流合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调研了上海5 所高校与德国、 荷兰应用型技术大学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 从中受到启发, 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若干建议。
一、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自2003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 《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以来,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办学层次逐步提高。 但相较于与美、英等国家高校的合作办学, 国内高校与欧洲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合作办学相对匮乏。 根据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2013 年8月20 日更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名单 ( 本科层次) , 上海高校与欧洲合作办学机构有2 个, 与德国、荷兰的合作办学项目有15 个, 具体如下: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1.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 Sino-German CollegeApplied Sciences of Tongji University) ;
2. 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 Sino-European School of Technolog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上海海事大学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2.上海海事大学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3.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吕贝克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4.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吕贝克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5.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举办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6.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举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7.东华大学与德国劳特林根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轻化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8.上海理工大学与德国汉堡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9.上海理工大学与德国汉堡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10.上海理工大学与德国汉堡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1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12.上海师范大学与德国巴伐利亚州上法兰肯区手工业管理局技术与创新管理学院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13.上海师范大学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14.上海师范大学与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园艺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15.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合作举办德语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在合作办学的专业方面, 这15 个项目中, 有13个理工类项目, 1 个经管类, 1 个语言类;在合作国别方面, 上海高校与德国高校或组织合作的有12 个项目, 与荷兰高校合作的有3 个项目, 除此之外, 上海还未有高校与瑞士、芬兰、奥地利等其他国家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有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
本文选取其中经教育部审批且目前运行较成熟的部分项目进行阐述。
( 一)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与德国汉堡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3 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1998 年9 月上海 —汉堡国际工程学院成立, 并被列为上海—汉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项目。 联合办学的宗旨是引进德国工程师 ( FH) 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双方师资等教学资源, 培养适合中德两国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需要, 尤其是德国在华投资企业与公司需要, 既懂德语又懂专业技术并能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均为全日制、四年制学士教育。 第一学年主要强化德语学习, 由中德双方的德语教师任课, 并相继通过德国歌德学院组织的德语等级考试和德福考试;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 三分之一的专业技术课程由汉堡应用科技大学教授用原版德文教材并用德文授课;第七学期到企业实习, 其中10%的优秀学生被选送到德国本土的著名企业实习, 其余学生在国内德国独资或合资企业实习。 学生合格毕业后可获得中方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赴海外留学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后可获得外方学士学位证书。
( 二)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吕贝克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2 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 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举办2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最早设立的3 所应用型技术大学之一, 是中国教育部公开推荐的正规德国大学之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两个双文凭本科专业, 于2003 年10 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 2005 年和2008 年两次通过了德国高等教育机构DAAD评估, 获得高度评价。 本项目属计划内招生, 学制4 年。 学生第一阶段 ( 第1-5 学期) 在华东理工大学学习 ( 部分核心课程由德方教授承担) , 学生按规定完成并取得第一阶段所有课程学分, 其中第4 学期末须通过出国英语资格考试 ( G类雅思总分6.5 分及以上, 或托福71 分及以上) , 可进入第二阶段 ( 第6-8 学期) 到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英语及汉英双语教学, 第二阶段全部采用英语教学, 学生需用英语撰写毕业论文并完成论文答辩。 学生按规定修完所有课程及教学环节, 成绩合格, 获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同时获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第二阶段不符合出国条件, 4 年全部在华东理工大学学习的学生, 毕业时不能获德方学位。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建校于1775 年, 公立大学, 是德国著名的工业大学之一,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重点建设的体现该校特色的专业, 具有授予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资格, 在德国同类学校中位于前列, 并早已通过专业国际认证。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两个双文凭本科专业, 属计划内招生, 学制4 年。
( 三)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与德国劳特林根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1 个专业:轻化工程。
本项目经教育部批准并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统一招生计划。 按教学计划安排, 从第二学年开始, 德方派教授来中方上课, 用英语讲授八门专业课程。 按照品学兼优的原则, 选拔7~10 名学生 ( 约15%的学生) 到德方完成第四学年的学业, 并可在该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在德方完成第四学年学业的学生将由东华大学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并由劳特林根应用型技术大学授予化学及市场营销学士学位。 该项目中, 约85%的学生四年的学习任务主要在东华大学完成, 约三分之一的课程教学由外方教授来校承担;最后一学年, 该专业学生可自愿申请自费到对方大学实习3 周;完成规定学业, 学习成绩合格者, 由东华大学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并得到劳特林根应用型技术大学颁发的学习证书。 另外, 约5~7 名的优秀毕业生可被免试推荐到德方留学攻读硕士学位。
( 四)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合作举办2 个专业: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机械电子工程。
2006 年上海海事大学与荷兰泽兰德大学正式成立中荷机电工程学院。 荷兰泽兰德大学是荷兰公立的应用科学大学, 以工科和商科专业见长, 设24 个学士学位专业和4 个硕士学位专业, 在荷兰乃至整个欧洲拥有良好的声誉。 中荷合作的这两个本科专业由上海海事大学和泽兰德大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两校的教师共同授课, 基本采用国外教材。 在完成前5 个学期的培养计划后可到泽兰德大学进行后3 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后除可获得上海海事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外, 还可获得泽兰德大学的课程证书。 优秀学生毕业后可推荐到欧美高校继续深造或者在欧洲企业就业。
二、合作办学基本模式
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采用“ 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 一般由中方提供办学场所、基础课教师, 并负责日常管理;外方提供部分语言课和专业课教师, 专业教学计划由双方共同商定, 专业课多采用外国原版教材。
培养模式上,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采取高考统一招生的形式, 多采用“ 3+1”或“ 2.5+1.5”等嫁接培养模式, 具体如下所示。 前半段语言课程和基础课程在国内完成, 中外双方基本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 前半段的教学基本由中方教师完成, 部分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由外方派遣的教师完成。 前半段成绩合格者, 可申请赴国外继续进行专业课学习和实习, 顺利完成后可获得学位证书或写实性证书, 有条件者可申请继续硕士学历教育。 而成绩未达标者, 则在国内完成全部学习, 完成后获得国内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由于前半段学习在国内完成, 可以节省很多费用。 后半段有机会到国外接受教育的学生, 可以深入地了解国外的教育和生活方式, 有机会进入当地企业实习, 还可申请继续硕士学习。 不能到国外接受教育的学生, 在中国可接受外方派遣的教师授课, 可享受与国外学生同等的教学资源;此外, 因本科阶段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生可以较容易申请到外方学校继续硕士学习, 外方学校承认他们本科阶段的学分, 免去了学生补修本科课程的时间和费用。
三、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 一) 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上海高校与欧洲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 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强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 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除理论讲授外, 还包括练习、实验、专题讨论、企业现场考察、专题学术讲座和企业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 专业课不应该长期使用固定教材, 要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断更新。 任课教师会列出大量参考文献, 针对某些课程自编补充讲义, 理论教学时经常会使用在实践中遇到的案例。 课堂讲授学时只占总学时的50%左右, 每学期保证一定课时的实训。 德国的应用型技术大学至少要修满8~9 个专业学期, 前4 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 学生通过中期考试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学生在第二阶段要选择专业方向, 按专业方向深入专业模块学习和校外实习, 特别是假期中学生要参加企业实习, 最后做毕业设计以及撰写毕业论文。 60%~70%的学生选择在实习企业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选题通常就是该企业中的一项具体工作或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整个学制中包括1~2 个实践学期, 学校要求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体验各种人际关系、分工协作, 增强实践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 二) 着力加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与欧洲应用型技术大学合作办学中, 我们发现很多外方教师都具有双文凭或多种岗位资格证书, 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教学水平与专业实践经验, 值得国内教师学习和借鉴。
德国《 高等教育总法》 规定, 应聘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教授, 一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获得博士学位 ( 艺术类专业除外) ;二是应在本专业有至少5 年以上 ( 其中3 年在高等学校外) 的实际工作经验。 在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中, 专职教授占40%, 兼职教师比例占到60%。 兼职教授主要是来自各企业的专业技术工程师、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 通过技术讲座将企业的技术发展状况、新产品的研发动向、市场的需求等介绍给学生。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 我校“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学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要求教师拓展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的综合素质, 使教师把握技能应用型的人才规格、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嵌入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校内外统一的质量标准等。 学校基本的要求是“ 双师”素质,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要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如申请高级职务必须具备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和学历提升, 而不是以科研项目多少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标准, 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实践经历少的教师参加实践进修, 以强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学校要着力推进建立产学研践习基地, 为教师搭建平台, 畅通学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与政府等部门人员柔性相互流动的有效途径和平台。 同时, 学校还应花大力气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这可以成为民办高校改革发展和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
( 三) 鼓励开展应用性研究
开展应用性研究是欧洲应用型技术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他们瞄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与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共同设立研发项目, 教师带学生一起参与项目, 通过项目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芬兰应用型技术大学研发创新活动建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发展网络, 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区域发展研发项目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相融合,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和开展国际项目,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2001 年荷兰应用型技术大学引入了教授席位, 将教育、专业实践和实践导向的研究联系起来, 学生也可参与这些项目。研究队伍与公司、机构在地方、地区、国家乃至国际层面保持合作关系, 共享知识, 开展应用性研究, 开发新知识。 荷兰应用型技术大学与商业部门密切协作, 培养满足商业部门所需人才, 形成双赢局面。 我们可借鉴这种做法, 鼓励有条件的专业, 积极开展与中小企业的合作, 由教师带领学生, 共同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创造社会价值,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刘宗建.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8 (3) :14-17.
欧洲高校 第8篇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技术标准也是推动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陈淑梅 (2004) 指出, 技术标准化伴随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顺应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保障了经济一体化的进行[1]。技术标准是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步的, 是应一体化的需求而不断调整的, 是为之服务并提供保障的。在欧洲的各种技术的标准化过程中, 由跨国公司组成的技术标准联盟 (Technology Standard Alliances)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欧洲跨国公司组成技术标准联盟, 促进欧洲标准化建设并以此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行论述。
1 技术标准的主要实现途径:建立技术联盟
1.1 技术标准的经济学属性
在公共经济学中, 一种物品的经济学属性是按照其是否具有竞争性 (Rival Consumption) 和排他性 (Excludability) 来区分的。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会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排他性是指不付费者可以被阻止消费该种物品。按照一种物品所具有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属性, 我们可以将物品区分为四种类型:私人物品 (既有竞争性, 又有排他性) 、俱乐部产品 (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 即自然垄断的产品, 比如消防、有线电视、不拥挤的收费道路等) 、共有资源 (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 比如海洋中的鱼、拥挤的不收费道路等) 和纯公共物品 (既没有竞争性, 也没有排他性) 。
根据这个标准, 李保红、吕廷杰 (2005) 指出, 由于现代标准中嵌入了越来越多专利的现实, 使标准无可置疑地具有了排他性, 因此丧失了纯公共物品的属性而成为了像消防、有线电视等物品那样的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俱乐部产品[2]。技术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 因此也同样具有准公共物品①的属性。通过对技术标准经济学属性的界定, 我们清楚地看到政府和企业 (特别是跨国公司) 在技术标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 技术标准具有的非竞争性使得技术标准的使用可以促进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减少、规模经济的扩大和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这正是各国政府大力推行国家标准的原因, 欧盟组织和机构大力推行技术标准化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另一方面, 技术标准的排他性也为企业通过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对企业来说, 技术标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带来利润:一是通过标准中嵌入的专利权的扩散以及专利产品的销售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比如爱立信和诺基亚就是集GSM专利技术、设备、终端于一身的公司, 美国高通公司更是既控制了CDMA标准技术又垄断了芯片的生产;另一个途径是通过参与标准的制定可以排除竞争对手, 达到获取垄断利润的目的, 而跨国公司正是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典型代表。
1.2 欧盟标准的制定
一般来说, 技术标准的确定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制定标准的权威机构如政府或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规定, 被称为法定标准 (formal standards) ;二是由相关产业内部组织通过自愿协议而形成的自愿标准 (voluntary standard) ;三是通过市场竞争, 以其他公司认可的行业内主导公司实际存在的标准并采取与之保持一致的方式来确定, 被称为事实标准 (de facto standards) 。
欧盟标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的, 具有集中性特征, 即由政府机构 (欧盟标准委员会) 主导标准的制定, 标准是政府法规的一部分, 标准法规具有强制性。大部分的欧盟标准具有强制性, 欧盟成员国的标准法规必须符合欧盟强制性标准法规。但是, 在美国的压力下, 欧盟的标准一方面维持了集中型体系的特点, 但也加入了自愿性标准的一些成份, 即欧盟标准所定的指标必须达到, 但是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法规要求。所以, 欧盟标准被定义为“半自愿性标准。”欧盟这种灵活的标准制定机制给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大开方便之门。
1.3 跨国公司组成技术标准联盟的动因分析
二战后, 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不断扩张。在促进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作用。科学技术以其提高生产率的独特作用, 使那些最先和最多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 获取到更多的利润或获得更多的垄断优势, 因此技术战略就成为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核心。而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中, 技术标准战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高级形态, 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领域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技术标准对当代跨国公司如此重要, 那么跨国公司如何实现“让自己的技术成为整个行业的技术标准”这一目的呢?
一是成为技术标准的创设者。对当代跨国公司来说,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由本公司成为某种技术标准的创立者, 这样就可以垄断该技术的所有市场份额, 使用这种技术标准的人越多, 本公司的利润就越大。成功创立技术标准的例子有微软、Oracle、美利坚航空公司的SABRE系统;而在行业标准竞争中失利的有诸如苹果公司和Sybase 公司, 导致其利润不断下降。
二是建立技术标准联盟。对跨国公司来说, 成为技术标准的创设者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但这个理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不容易实现, 除了资金、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外, 现代专利制度也成为难以跨越的一道门槛。因此, 现代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建立技术标准联盟对内实现专利共享, 对外实现垄断利润。具体来说, 技术标准联盟的建立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 可以减少标准化的风险和成本。多位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李再扬、杨少华 (2003) 认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建立技术标准联盟可以制定相同标准, 减少市场的风险, 降低成本;Andriew Lin (2003) 在分析Bluetooth标准的确立中也认为, 采用技术标准联盟的方式首先可以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 还可以通过联盟的影响力促使自己联盟的标准成为事实标准, 从而节省大量时间, 迅速占领市场[3]。由于标准对企业如此重要, 而在标准的竞争中失败的概率又很大, 因此成立技术标准联盟联合制定标准就成为跨国公司分散风险的最佳选择。虽然这样会使企业的收益减少了一部分, 但是也极大地减少了风险;同时, 成立技术标准联盟还可以分担技术研发的成本, 对跨国公司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选择。
第二, 可以化解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矛盾。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技术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和集成性的特点, 单个企业想依靠自身实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越来越难, 某一企业完全垄断某一项产品全部技术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此外, 现代专利制度对技术标准提出了更多的限制, 某种产品的技术标准往往包含一系列的技术指标, 这些技术指标分别属于不同的专利, 因此现代技术标准实际上是专利的组合, 是一个由多项专利构成的“专利池 (patent pool) ”。李再扬和杨少华 (2003) 认为战略联盟是解决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矛盾的主要方式[4]。跨国公司通过组建技术标准联盟, 在联盟内部通过某种安排实现专利共享, 而对联盟外部构建专利壁垒阻止外部企业进入, 实现联盟内部各企业共同垄断市场、垄断该产品利润, 达到利润共享的目的。叶明霞 (2007) 认为, 技术标准联盟在本质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专利联盟, 但是包括的范围更大[5]。
第三, 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标准选择预期, 消除消费者顾虑。在外部性条件下, 消费者的选择对标准的确立具有决定作用。从消费者的“经济人”假设出发, 消费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在产品的选择上必然要选择在未来使用者最多的那种产品, 因为一旦选定以后再改变选择会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 使自己的产品成为标准才有可能吸引较多的消费者购买, 而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越多, 跨国公司所获得的利润就越大。对跨国公司来说, 技术标准联盟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统一技术标准, 刺激市场增长, 消除消费者顾虑, 扭转消费者观望态度, 引导消费者购买产品, 从而使技术标准联盟各企业获利。
2 欧洲跨国公司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案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欧盟决定将移动通信作为突破口以摆脱在与美日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局面, 采用统一标准提高欧洲移动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统一标准的制定过程相当曲折, 最终选择的GSM标准是以美国Motorola公司为主、欧洲的十几家电信运营商和设备生产商广泛参与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中, 美国Motorola公司拥有的技术专利最多, 而其他欧洲公司在GSM标准确立后不断加强研发活动, 也陆续拥有了多个技术专利。为了解决GSM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这些公司和Motorola公司结成了技术联盟, 对各自的技术专利进行限量互换, 以实现技术共享。陈欣 (2007) 指出, 联盟成员中的Ericsson公司和Siemens公司拥有的标准中必要的专利数量并不多, 但它们具有其他方面的资源, 如公司拥有交换平台方面的优势, 而这些正是Motorola公司所缺少的。因此这种技术标准联盟对联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是有益的[6]。
GSM标准联盟的效果非常显著。GSM联盟的成立为其成员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一方面, 联盟的成员可以免费获得其他成员的标准专利技术, 实现了专利技术资源的互补;另一方面, GSM联盟提高了联盟成员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根据陈欣 (2007) 的资料, 在1994年以后, GSM专利联盟控制了相关设备生产的绝大多数专利, 任何得不到该专利联盟专利许可的公司都无法进行设备生产, 如法国的Matra公司、丹麦的Dancall公司以及许多日本公司就因未能获得许可证而被排斥在相关通讯产品市场之外, 特别是一些日本公司因此大约推迟了6年时间才能进入相关通讯产品市场。而对于专利联盟以外那些获得许可证的企业而言, 由于其专利使用费占到手机成本的29%, 因此在移动通讯市场的竞争中也难以与联盟内的企业进行竞争[6]。
3 结论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今世界, 技术标准是争夺世界市场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技术标准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来说, 欧盟中的跨国公司希望通过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而获得事实上的领导地位, 获得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从宏观角度来说, 欧盟机构也鼓励本地区的跨国公司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 希望通过技术标准的统一来增强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进而提高欧盟组织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 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占上风。在技术标准的形成过程中, 跨国公司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由此可见, 技术标准是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要求, 也是其不断深化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淑梅.技术标准化与欧洲经济一体化[J].欧洲研究, 2004 (2) :96-110.
[2]李保红, 吕廷杰.技术标准的经济学属性及有效形成模式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5 (4) :25-29.
[3]ANDRIEW LIM.Inter-firm alliance during pre-standardization inICT[J].ECIS Working Paper, 2003 (2) :1-14.
[4]李再扬, 杨少华.GSM:技术标准化联盟的成功案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7) :89-95.
[5]叶明霞.技术标准联盟:企业战略联盟的必然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9 (3) :62-65.
欧洲高校 第9篇
随着欧洲经历的极大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变化, 工作场所也在发生变化。职业安全健康 (OSH) 研究对于解决已知的和新兴的风险因素的信息鸿沟, 确保工作场所安全、健康和福祉是至关重要的。该报告指出了未来几年OSH研究的优先事项, 以促进在国家层面的优先事项设置, 有助于协调研究活动, 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这4个重点主题分别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全球化和不断变化的劳工世界, 安全新技术, 新的或不断增加的化学品和生物制剂职业暴露。
欧洲高校 第10篇
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以来,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的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同属欧盟的德国则有一番不同的景象。这不得不归功于德国独特的经济道路。仔细观察德国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迄今为止相当稳健、真正“不折腾”的一条道路。
德国的经济体制可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它的特点一是自由市场竞争,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点,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第二是秩序,这点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只有德国强调有序的市场竞争,这也是它吸取历史教训后得出的认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因为过于强调自由竞争,导致竞争的无序,加上多方面原因,最后希特勒获取了权力。第三是社会公平正义。德国有深厚的基督教传统,民众大部分为基督教徒,尤其强调社会责任。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非常符合德国国情,使德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1949年联邦德国于二战后的废墟中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只用了15年时间,便已超越世界大部分国家,综合国力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到70年代才被日本超越,前两年被中国超越,目前排名第四,但前面的几个国家无论人口、面积都远比德国大得多,应该说这个成绩是很值得骄傲的。
欧美多数国家的政府经常频繁更换,即使政策实施得当而广受民众欢迎的政府,其首脑顶多可以连任一次。而德国虽为民主体制国家,但对政府首脑的任期并无严格限制。这种制度独具特色:资本主义中蕴含一定的社会主义的元素,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德国历届政府执行经济政策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适中、适度、平衡,从不走极端。德国人对“中庸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水平很高,左右两大党轮流执政,不断对走偏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的纠正和调整,从而避免过度左偏或右偏。从政党的轮替可看出,德国民众是非常理智、理性的。二战刚结束的十几年,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右派政府最在行,于是民众就选择右派政府掌权。右派政府执政了一段时间后,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让左派政府执政,以更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不至于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选择实在精妙,一个人明智不足为奇,难的是选举是全体选民所左右的,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法律框架内活动的经济政策
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内活动,法律制度对政府的行为作了规范,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政府要做什么,如何做,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法律都作了详细规定。经济危机中,德国政府的从容即来源于此。
德国为保证自由市场竞争,于1909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另外有一部颁布于1967年的《稳定与增长法》,是德国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法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规定政府如何稳定经济的法律。20多年后,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法等国才开始群起而仿之。这部法律确定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一是稳定物价,为什么要稳定物价?如果物价不稳定,国民财富就会挥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会高,这是每届政府的第一要务。其次是充分就业。政府必须为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将此上升为政府的目标之一,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三是内外贸平衡。四是在这三点基础之上的“适度的经济增长”。“适度”一词已明确写进德国的《稳定与增长法》,以保证经济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稳定与增长法》规定的四大目标非常高明,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这四大目标是相互冲突的。比如要稳定物价,就会与经济增长产生矛盾,因为经济增长需要钱来刺激;再比如就业政策,如果物价不能平稳,经济增长不快,创造的岗位就少,等等。如何让这四大目标协调发展,这对政府的执政水平是一个考验。
德国政府为此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稳定物价。央行(联邦银行)和政府脱钩,独立于政府而存在——如果央行依附于政府,就如同一个人左手花钱,右手生产钱,花钱的手就不会有压力,很可能浪费资源。稳定物价还需要有“适度的”工资增长的配合。德国的资方和劳方是社会伙伴关系(即资本家、工人并非两个对立的阶级,彼此都要为对方着想),工人不能要求每年快速提高工资,一定要一步步稳健地提升,这样资本家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期间,政府以第三者的角色介入劳资谈判,公布一些数据,如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物价增长多少,预计明年是多少,未来政府财政投入,等等。用这些导向性的数据影响谈判,让双方心里都有条底线,大家有了共识,就能避免漫天要价。
第二是财政投入的问题。德国政府认为当经济平稳增长时,政府之手要尽量减少干预,只有在经济发生波动时,政府的手才要伸出来,但也不能完全伸开。早在1967、1968年德国爆发第一次经济衰退时,政府就开始进行经济干预了。它对财政投入的选点选得非常准确,首先从产业和区域通盘考虑,把更多资金投向经济呈弱势的地方,以弥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再者从企业类型上看,把更多的资金投到中小企业中去,降低银行利率,将金融环境放宽,让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如同中医的针灸一样,对准穴位下针,然后整体就活了过来。
欧债危机中,德国的财政投入也是适度的。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美国财政的投入为7800亿美元,而德国政府计划于2009年和2010年投入1200亿欧元,实际总共才用了800亿欧元。为何在财政投入上一定要克制呢?好比医生为病人开药,对剂量的把握非常关键,适量的药是治病的,过量则会致人死亡。
德国法律中还有一个条款被称为“刹车条款”,即在经济过热时对经济活动有一个“刹车机制”。政府平日会对企业征收“平衡基金”,在发展顺风顺水时,政府悄悄地收一点儿钱,企业的反弹力度也不大,等到经济危机降临时,政府可凭这笔基金刺激经济,企业可拿到一大笔补助。如此政府便不必靠借贷过日子。
德国政府对债务活动也有严格的限制,为此还制定了专门的法案,2009年便计划将债务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0.35%以内,这个目标将持续到2016年。为此,政府必须把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全部砍掉,主要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入手。一方面降低社会福利的开支,另一方面削减对外援助。譬如从2010年起,德国就已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了。德国政府主动限制自己财政支出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虽不会直接拨款给企业,但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工人补贴。比如短工原来一小时能赚8欧元,但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约15欧元才能满足,另外7欧元便由政府补贴。但补贴不是无限期的,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此可让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多雇些员工,付钱少,又能解决就业问题。在这几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德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很小。
德企: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德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强劲,除了上述提及的政策层面,从企业本身也可找到原因。德国企业跟德国人一样,做事不慌不忙,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民族,德国人身边通常都有一个小本本,会在每年年终记下未来一年的工作、生活安排。如果你要跟他预约一个会面或其他活动,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掏出小本本,看跟计划有没有冲突。有的话会直接拒绝。即使在没有安排的空档时间内,若对方只是提前两三个礼拜预约,他也会很不高兴,正常的起码要提前两三个月,他才会觉得妥当,从而欣赏和信任你。可见德国人的计划性非常强,这个特点同样体现在企业身上。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企业跟这个时间点是脱节的,危机的冲击波到了它那里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已经滞后了,冲击波带来的影响也会变得很小。
德国的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我们想起宝马、奔驰,就会联想到诸如“豪华、时尚、尊贵”等词语,想到西门子就会冒出“经久耐用”。这些“关键词”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大企业如此,小企业也一样。德国有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润滑油企业叫卡尔?贝克,这个小企业每年要研发三到五个新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200年时间里总共开发了800种产品。对许多企业来说,一般都是抓大客户,不抓小客户,而这个公司刚好相反,抓“小”放“大”,只为小客户服务,此乃第一招。第二招是非常贴近客户的一种服务方式,即每个客户对应一个服务人员,而且对应服务的时间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30年,所以不容易发生客户流失问题。结果,这一个小企业就占据了全球1/4的润滑油市场。德国企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较真。如以出品汽车工具、冲击钻钻头闻名的博世公司,最重视的便是质量。经久耐用是德国工业产品的一大特点,但这也有不利的一面,客户更换零配件的速度降低,企业盈利就少了。有人为此建议要么把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要么放宽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但公司领导层坚决说不,坚持价格不降,质量更不下降,而是另辟蹊径开发适合产品的群体。他们首先到美国去,美国生产的汽车又大又粗,容易坏,于是公司在当地很快找到了市场,博世在美国销售的产品比在德国本土多出3倍。接下来又发现了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对质量普遍把关不严,博世就有了更大的发展。正是德国企业对低质量、低价格不妥协的精神,使它们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德国的企业80%是中小企业,它们是德国政府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重点扶持对象。中小企业活了,德国经济就没问题了,这也反映出政府的明智之处:并不认为把几个大企业搞好了经济就有救了。大企业往前冲了,但落下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就像下跳棋,光想着冲前面的几个子儿,后边的全都落下了,结果就要输棋。协调配合,整体推进,这非常重要。
德意志民族具有强大的反省能力
面对德国在经济危机中的“独大”,如今欧洲不少国家心存疑虑,毕竟德国前两次称霸的历史条件与今日颇有几分相似。但我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德国这个民族是有“虎牙”的。二战结束后,他们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有效的限制,甚至限制到了让整个民族变成了“和平主义者”,通过法律的规范、教育等手段,让老百姓变成了“合作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是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反对用战争手段,反对用武力解决。故而美国攻打伊拉克,德国是持反对意见的。从另一层面看,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再支持任何武力行动。有几方面的原因对此进行约束,首先是德国的民主体制相当完善,确保政府在框架内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其次再借用法律约束民众的行为,民众也相信在这个体制内能更好地生活;再者是德国人具有强大的反省能力,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思辨的民族,战争这条路走过,但行不通,以后亦不会重蹈覆辙。
德、法、英三国历来是影响欧洲局势的三支重要力量,英国置身欧元区之外,在欧盟中影响力有限;欧债危机中,虽然德、法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争执,最终都不得不以法国作出让步而妥协,但德国人始终不认同“欧元区的命运和欧洲一体化的前途主要取决于德国”一说。德国是一个非常克制的国家,不想让自己的作用特别地放大,放大到整个欧洲都打上德国的烙印。每当别人问道,应该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民众的答案无一例外是“欧洲的德国”。
但在很多政策上,德国对欧洲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比如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其实质就是德国《稳定与增长法》的翻版。公约的核心精神就是限制政府的财政开支,适用范围是整个欧元区国家。在这次的债务危机中,德国政府比较尊重该公约,但南欧国家就没有严格执行公约的规则,突破债务框架,所以才导致负面的结果。
(本文由杨佩昌口述,本刊记者梁思慧整理)
赴欧洲考察报告 第11篇
一、参观丹佛斯公司
从哥本哈根出发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位于Silkeborg的丹佛斯公司散热器恒温器生产工厂,全球产品经理奔特(Bent Rutcon)先生及技术与标准部经理接待考察团一行。
奔特先生介绍了丹佛斯公司在丹麦国内是前十强企业,在丹麦、英国、波兰、俄罗斯及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工厂,在中国有10个销售办公室、5家独资工厂和1个合资工厂。该公司生产的产品涉及制冷与空调、供热、传动控制及工业自动化水控制四大领域,2007年产值达到30亿欧元,全球有23000余名员工,每天能够生产出25万件产品,经济增长率在7.4%。
全体成员认真参观了恒温器的生产流程,丹佛斯的工程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了波纹管制动器(温度传感器核心元件)的制造过程,全自动化高效率的尖端技术,确保其产品均具有一流的品质。回到会议室,技术与标准部经理向大家介绍了散热器恒温器的产品类型及特点、欧洲的产品标准EN215,该公司参加了国内标准JG/T195的编制工作。在欧盟国家热计量收费的实践中,丹佛斯散热器恒温器的成本回收期通常少于2年,而产品寿命在20年以上,为用户创造了显著的收益,散热器恒温器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与手工阀相比,恒温器可节省约20%的能源,防止了污染,净化了环境。
宋为民主任向丹佛斯方面介绍了考察团成员,并介绍了我国的供暖状况,由于政策和技术上的诸多原因造成我国建筑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3倍左右,采用能源调节控制和用热计量的采暖系统能有效的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希望丹佛斯公司与国内的散热器生产企业加强合作,为国内采暖热计量的实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二、参观法兰克福ISH国际展会
今年是法兰克福ISH国际展会的50周年,展会全名为“ISH国际浴室设备、楼宇、能源、空调技术及再生能源展览会”,展会分卫浴设备、空气调节与通风、建筑能源技术和成套技术四个部分,共设于9个展厅,展位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参展商总计2361家,来自全球58个国家及地区,共吸引了全球20.2万名专业观众。两年一届的ISH,展示了这一领域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示了各国技术发展趋势和国际市场需求,规模大,展位多,内容丰富,水平很高,因而享誉全球。
展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信息,而且也是供求双方会面洽谈的场合,给参展商和参观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打开国际市场的通道,是卫浴设施、供暖及空调企业展示新产品,发布新信息的最好窗口。
1. 采暖散热器产品的参展规模
建筑能源技术区域共有1,300家参展商参与,供暖技术及设备的展示集中在8、9、10三个馆,采暖散热器参展企业数量比往届少了许多。参展商主要来自欧洲(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芬兰、波兰及土耳其等),比较知名的企业都参加了展会,如:ZEHNDER、HM、SIRA、DE-LONGHI、RETTIG、IRSAP、KERMI等,国内的兰州陇星散热器有限公司、北京佛罗伦萨散热器有限公司、旺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展示了最新的产品。
2. 采暖散热器产品的参展种类
展出的产品依然以轻型散热器为主:钢制板型、柱型、卫浴型及压铸铝散热器。除了传统的热水采暖散热器外,太阳能采暖、电采暖、地面采暖、热风采暖等个性化或相互结合配套的采暖方式正在快速发展。欧洲各大知名散热器生产企业,在这方面均有较大力量的投入和产品展出,这可能与人们越来越多考虑采暖的舒适性,与欧洲及其它地区住宅建筑分散化、独栋化、个性化有关。传统铸铁散热器展出企业和产品不多,只有一家企业展出,但通过了解,在欧洲市场上铸铁散热器仍然秉持其铸铁产品的厚重、经典、传统造型、高贵、表面处理水平改进的特点和方向发展,仍然是多元化采暖产品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个性化采暖散热器产品多样化不断创新,国内所谓卫浴间使用的管型散热器产品款式继续丰富,抽象、简洁、明快和艺术化,多功能附加化,使用环境也不再局限于卫浴间使用。
3. 采暖散热器产品安装挂件部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基于对客户创造价值的考虑,主要品牌企业对散热器产品安装方式及辅配件研发生产进一步个性化、便利化。挂件部品生产专业化,像散热器接头、安装配件等都有专业的生产企业,这些专业生产厂在配件质量、工艺、装饰及便利性上都具有较高水平。产品安装的人力工时消耗和强度大幅度减少和降低,产品安装的安全性和拆装的方便性进一步提高。
4. 采暖散热器产品表面处理、喷涂及环保有了新发展
表面处理工艺更加考究,颜色及质地选择更加稳健、凝重、低调、收敛,使得散热器在居室装修中,侧重发挥功能,减少喧宾夺主情形。基于对社会节能环保,对用户节约费用,提交用户的采暖舒适性,方便用户控制使用考虑,各散热器知名企业均不仅仅在采暖散热器产品方面用力用功,更是在优化整合供暖系统的先进性、环保性、节能性、舒适性方面努力。各种关注细节的工艺改进、配件产品的改进和选用、系统采暖方案的优化等等,都显示出了欧洲工业制造的先进理念和持续满足客户需求的强大能力。
三、欧洲采暖散热器的现状
1.国际采暖方式进一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2.传统的板式散热器、柱型散热器、压铸铝散热器占有较大的份额,以搭接焊为代表更具装饰性、更有个性化的采暖散热器有上升趋势,太阳能采暖及电采暖的形式发展较快。
3.新型散热器单件生产、组装化销售是展会中受到瞩目的亮点之一,新型散热器外表面装饰的多样化和材质的多元化受到青睐。
4.采暖散热器生产企业有往东欧转移的倾向,压铸铝散热器生产企业集中在意大利。
5.欧洲采暖散热器生产企业通过融合兼并形成几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整合优势,发挥品牌效益,使产品线放大,丰富产品种类。
通过展会能够看到欧洲企业的品牌意识强、创新速度快,在重视散热器采暖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及装饰性的特点。
四、我国采暖散热器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采暖散热器行业历经了1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仍是机遇与挑战、合作与竞争共存。我们行业不论是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还是在企业管理、品牌建设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1.我国采暖散热器产品结构总体变化依然是以钢为主。采暖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为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变化,这对于散热器行业是挑战也是激励。采暖方式多元化对于散热器采暖市场会产生影响,但只要我们应对得法,顺应发展要求,加快散热器行业改革的进程,而不会改变散热器采暖目前在我国供暖方式中的主流地位。
2.创新和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面对市场经济严峻的竞争形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迫切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创新和质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行业从最初传统的灰铸铁散热器到目前的精品内腔无砂,从结构简单到款式丰富多样,从单一材质到钢、铝、铜、铁、塑及各种复合材质并存,这一切无一不体现创新。
3.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产品安全可靠,持久耐用,还要注重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我们的一些企业为实施节能减排和防止污染,投入大量资金采用先进的前处理设备和购置专用设备。铸铁散热器企业更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治污减负,改造和更新化铁炉,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
4.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支撑强企之路。在新经济时代,我们的企业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努力创造、应用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因此,构筑并实施“品牌战略”,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走向强企之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所以,要把品牌战略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来,以科技和质量做基础,注重文化和道德内涵,重视树立自己的品牌,珍惜品牌,保护品牌。
5.人才是兴企之本、发展之源,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探索者、实践者。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采暖散热器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工作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全行业和企业都感到人才缺乏,我们可以组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企业风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创新主线,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