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in的世界(精选4篇)
Olivin的世界 第1篇
一、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认识
1、概念界定
所谓现实世界, 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世界, 包括我们实际上所能感触到的一切事物, 它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存环境,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改造现实世界, 使它更适宜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相对来说, “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 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 使用者 (或称为用户) 能在其中生活、交流的网络世界则被称为虚拟世界。用户可以选择虚拟的3D模型作为自己的化身, 以走、飞、乘坐交通工具等各种手段移动,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交流”。它的最大特点便是虚拟性。
2、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虚拟世界的最大特点便是其独特具有的虚拟性, 但是这种虚拟性并不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它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构”、一种“模拟”。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现实世界则是它的基本原型。两种世界的活动主体都是人, 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两种世界得以互补和融合, 最终彼此都得到发展。
(1) 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补充和扩展
现实世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例如, 它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便会阻碍人们活动的开展, 迫使人们不得不放弃“不合实际”的行为, 造成活动过程的单一性和乏味性。因此, 人们为了拥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基于现实世界的特点创建了一个与之截然相对应的世界——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缺陷和不足的弥补, 是对现实世界的丰富和扩展。例如, 由于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限制的不满, 便开发设计出了Learning Online学习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 人们可以不再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去学校进行学习, 能够“随心所欲”的、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场所。
(2) 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基础和原型
虚拟世界的出现, 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产生的, 它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和模板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属性的转录和反映, 虚拟世界中的事物所具备的属性本质均来源于现实的世界中的物质的属性和关系并与之相对应”。没有现实世界作为蓝图, 虚拟世界是不会出现的。例如, 虚拟世界中的网络学习和现实世界中的学校学习相类似, 学习者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图形展示 (网络上则是通过“视听”模式) 来进行学习的。
(3)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一方面, 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转录和反映”, 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构建的。因此, 随着现实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现实社会中新出现的结构与功能必然会进入到虚拟世界中, 也就是它们在虚拟世界中有所反映、有所体现。另一方面, 由于虚拟世界具有独特的虚拟性, 人们可以将在现实世界中不能进行的活动在虚拟世界中践行。随着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开展, 在虚拟世界中必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用于规范行为的“制度”、“条约”以及新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等。无疑, 这些虚拟“存在”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虚拟世界在移植和模拟现实世界基础上, 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现实世界, 这样便使得两种世界逐步趋于融合”。
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催生新的教育环境
1、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逐步融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兴起和进一步的发展,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现实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几乎涉及到方方面面。学校的教育教学自然也包括在内。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在积极地通过构建虚拟的教育世界来弥补现实教育的固有缺陷, 如改进师生关系、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变革教学手段、优化教育过程、拓宽学校教育的空间等。正是由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使得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也逐步地融合起来。这样, 新的教育环境便出现了。
2、“混合型教育”是新教育环境下的主要方式
虚拟世界的出现和发展, 使得基于这个世界的教育方式——“虚拟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俨然已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它完完全全地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解放了受到时空方面限制的学习者, 使得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到教育的权利。因此, 我们要重视这种虚拟教育的方式, 要正确处理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之间的关系, 使两者之间达到互补和融合的境界;要综合利用两种教育各自的功能, 充分发挥它们在育人方面的优势。“混合型教育”将逐步成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中的主要教育方式。
三、新教育环境的出现, 导致了教育活动中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 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在当今社会中, 由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也在逐步地融合起来, 新的教育环境便在此基础上随之产生。这种新的教育环境作用到师生关系上, 则会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所以说它“新”, 是因为这种师生关系是基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中的, 它不仅仅具有现实世界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而且还具有一些其它新的特质。
1、真实性与虚拟性相互结合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两者的双边活动而产生的。一方面, 在现实世界中, 它具有直接性和真实性。之所以说它是直接的, 是因为这种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直接的互动和交往产生的, 没有这种直接的互动和交往, 师生关系是不会发生的, 是不存在的。说它是真实的, 是因为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师生关系是能够被人们觉察到、意识到的, 并且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真反思进而来积极地改善这种关系。另一方面, 在虚拟世界中, 它具有间接性和虚拟性。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 存在于这种世界的师生关系是不直接的, 也是不现实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世界来完成的, 这个虚构的世界也就成为发生师生关系的一个新的平台、中介。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交往的主体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 是虚拟主体, 那么虚拟主体之间通过在虚拟世界的互动, 进而产生的关系也必然会是虚拟的。因此,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直接性、真实性, 而在虚拟世界中则具有间接性和虚拟性。随着两个世界的融合, 师生关系的真实性与虚拟性也在相互结合。
2、固定性与超时空性相结合
在现实世界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本上都发生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 教师对“固定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而学生则在“固定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 也是固定的。在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中, 学生通过虚拟的网络学习, 可以完全打破现实世界中时间与空间对于学习的限制。教师可以不在学校里、班级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生也可以选择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 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学习, 选择教师的余地会大大的得到拓展, 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 也可以放弃选择那些在教育教学风格上不适合自己的老师, 这种对于授课教师的选择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与之相关联的是, 教师的教育对象也不会像在现实世界中那么的“固定”, 学生的数量、类型等都是不断的在变化, 教师可以通过不固定学生的多种反馈,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讲授方法等, 来适应更多的学习者, 从而扩大教育范围。因此, 发生在两个世界中的师生关系既是固定的, 也是不固定的;既是受到时空限制的, 也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
3、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相结合
在现实世界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有知”和“无知”、“知之甚多”与“知之甚少”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在师生关系上便出现了教师的师道尊严和学生要尊其师信其道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 有其利处, 也有其弊处。在虚拟世界中, 虽然也会发生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尊师重道的现象, 但发生更多的则是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关系。这不仅取决于虚拟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虚拟性特点, 同时还和它的操作性强大有关系。虚拟世界中的师生关系受到现实世界因素的影响较少, 学生的民族、性别、年级、外貌、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等都被“虚拟”起来, 被隐藏起来, 现实世界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疏、尊卑等也会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彼此的需要、共同学习等方面上的。在现实世界的师生交流交往中, 学生既要考虑老师的“一举一动”, 也要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防“得罪”了老师, 在老师面前产生不好的印象。学生在这样的交往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并可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不安。然而, 这种现象在虚拟世界中就可以得到避免, 学生可以不再考虑教师的感受, 不再考虑外在的环境而“随心所欲”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因此,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 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也在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基于两个世界, 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不断壮大和发展, 加之与现实世界的逐步融合, 致使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新的教育环境, 并衍生出新的师生关系。因此,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的基础上,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特别重要。作为此种背景下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构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随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不断的融合、联系不断的加深, 师生关系更为注重民主、平等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将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平等协作型师生关系逐步地转化到现实世界中来, 转变师道尊严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勇于放下所谓的“尊严”, 与学生“平起平坐”地交流、合作, 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的自学能力, 培养他们明辨是非、辨别对错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最终让他们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促进学生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升华学生的学习观。另外, 在两个世界进一步互补与融合的背景下, 教师不仅仅要在现实世界中培养、指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行, 更要在虚拟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 双管齐下, 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角色从教育的演奏者转变成为教育的伴奏者。
2、注重提升自身素质, 加强自身修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自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 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上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当今的世界是个信息化不断加速发展的世界, 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逐渐融合的背景下, 如果教师还是一味的仅靠书本知识和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学生的话, 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时代背景的要求。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修养, 通过学习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知识视野, 丰富知识结构, 掌握专业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不落伍, 教学方法不落后, 在专业知识、专业修养上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敬。同时, 教师要把握好虚拟世界能够提供的条件, 强化自己的交往意识,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话, 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另外, 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两个世界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努力觉察到两个世界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利弊因素, 做到去弊从利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逐步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构成两个世界中的各种因素对这种师生关系既有积极的影响, 也会产生消极的弊端。例如, 在虚拟世界中,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搭建起来的平台进行的, 在这种基于网络的“人——机”或“人——机——人”的学习环境中, 师生的现实情感交流会大大地减少, 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会慢慢地变大, 这样便会直接导致师生之间的感情淡薄化。另外学生长时间地面对机器, 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学习, 容易使他们变得麻木和冷淡。同样, 在现实世界中, 我们要抛弃不合时宜的理念, 大力提倡和发扬师生之间注重情感交流的优点, 使两个世界的师生关系达到互补和融合的境界。因此, 教师要想处理好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必须具有一双慧眼, 即要能够觉察到两个世界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利弊因素, 又能够善于利用积极的因素为新型师生关系服务, 去除消极弊端的不良影响。
4、虚心好学, 追求卓越
正是由于虚拟世界的蓬勃发展, 使得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了,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在某些方面学生了解的知识信息甚至远远比教师丰富。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虚心好学的品质。在现实世界中, 教师要勇于放下自己的“权威”, 在不足的方面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教师要敢于从讲台上走下去, 从办公室中走出来, 以虚心好学的心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 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虚心好学的基础上应当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教师对自身能力和人格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在两个世界相互融合的背景下, 教师的卓越人格显得特别的重要, 因为教师是人类文化的引领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人格关乎到社会的未来。因此, 教师不仅要追求卓越的人格, 而且要通过自己的虚心好学实实在在地行动以达到人格的至真、至善、至美。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逐步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大事件”, 并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并随之产生了, 这种师生关系具有它自身独特的特质, 如真实性与虚拟性相互结合、固定性与超时空性相结合、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相结合等。在教育教学中, 师生关系的影响较为深远, 教师要想提高教育学教学质量, 必须认清这种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积极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百度百科.虚拟世界http://baike.baidu.com/view/47107.htm.
[3]冯鹏志.从混沌走向共生——关于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7) .
[4]张立新.两种世界, 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6) .
[5]王亚芳.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3) .
世界主题作文《精彩的世界》 第2篇
这也许就是现实的悲哀吧。它总愿意把散去的珍珠自作聪明的穿在一起,是让人舍不得去恨,却也没心情去爱。人的精神很是脆弱,如果没有点寄托的话脆弱的神经便是最后功亏一篑的途径。可我在我身边的世界中并没发现什么太让我惊喜,到多是让人憔悴。也许有些话不说才珍贵,可本来就疯狂的世界中人们都把自己的一片天抹去,偏偏要千篇 一律。在我昏暗的世界中,我也舍去了自己的一片天,可我没有再去装饰什么。我不想用外表来掩盖无知,没有那一副眼镜会装点学识。也许一只披着狼皮的羊会“圆满”的活一辈子,但它每一天都在提心吊胆的度过,在痛苦中提前体会着地狱的煎熬,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我在求索,因为我知道我距离真理还很遥远。
我以为别人的天空会很蓝,可我不敢抬头看看窗,因为我知道我也许无法承受别人很容易就拥有而我费尽心思也没得到。我怕我又会怨天尤人,又会生活在暗的世界里。要想忍,就要有耐力。可我怎经受的起诱惑?渐渐安慰了自己一下,鼓起勇气朝窗外看了看。在抬头的那一瞬间,在眼睛离开自己的那一瞬间,我笑自己怎么如此懦弱,连看看的勇气都没有?也许这一眼带着我太多的复杂心情,这一眼便象一杯咖啡。刚进嘴是苦涩的,渐渐的失去了滋味,最后才如大梦处醒般的笑了。对,我笑了。笑得那么龌龊。
因为我发现,在窗外,也依然是灰色。
我兴奋的告诉我生命中的每一个过客,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他们大多数都无语,有的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或者干脆不理不睬,该怎么活还怎么活。我愤怒了!这么伟大的科学竟然没有人认同。我丢下了我的过客,去寻找真正的智者,我相信回有人理解我。又是一段跋山涉水,穿越了生命的极限,我找到了智者。我告诉了他我的发现,我充满信心的等待着他的回答,印证我的思想,好回去嘲笑我的过客。
沉默。
Olivin的世界 第3篇
歇洛克福尔摩斯 (Sherlock Holmes, 又译为夏洛克福尔摩斯) , 柯南道尔的小说集中塑造的大侦探, 现已成为世界通用的名侦探的最佳代名词。
福尔摩斯设定好的家庭和独特的个人经历都为了说明为什么他能够了解两代以前的社会风俗, 为什么他能适应乡间生活、熟悉乡下的情景, 而且为什么从没放过任何法国的案件。另外, 福尔摩斯还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使自己具有了高潮的侦探推理才能。他所进行的侦探合乎逻辑, 入情入理, 他对各种案件的判断和推理都头头是道, 这就使很多读者认为福尔摩斯真有其人。
福尔摩斯的相貌和外表, 乍见之下就足以引人注意, 他有六英尺多高 (合约180厘米) , 身体异常消瘦, 因此显得格外颀长;细长的鹰钩鼻子使他的相貌显得格外机警、果断;下颚方正而突出, 说明他是个非常有毅力的人。经常拿着烟斗与手杖, 喜欢把情节弄的戏剧化, 外出时经常戴黑色礼帽, 唯一不好的就是注射可卡因。他独特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也成为了很多侦探小说主人公侦探的模板, 使得很多读者对侦探都有一个性格怪异、推理缜密、爱好奇特的印象。
二、柯南道尔与华生
阿瑟柯南道尔 (Arthur Conan Doyle) , 英国杰出的侦探小说家、剧作家, 于1859年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二十二岁获得医师资格, 二十六岁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行医十余年。在此期间, 收入微薄, 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 后来毅然决定弃医从文, 专门从事侦探小说的创作。
书中华生的经历和柯南道尔的如出一辙, 作者将自己化身为华生, 陪伴在福尔摩斯左右, 用福尔摩斯伙伴的身份讲述了福尔摩斯的一生, 而且, 通过作品也使读者看到作者的一生。
三、福尔摩斯式的推理法
“我的论断来自于我对表象的推理。这虽然是在一瞬间完成的结论, 可中间却是有一定的步骤作为根据的。在对你的判断上, 我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这位先生具备医生的风度, 又不乏军人的气质。那么, 显然他是个军医。很明显, 他从热带回来不久, 脸上还带着日晒的光泽。他腕部皮肤黑白可辨, 可见黑色不是他的自然肤色。他面黄肌瘦, 这暗示出他的饱经折磨、历尽艰险。他左臂伤过, 现在动作还不灵便。试想, 一个英国军医在热带战区经历曲折, 并且臂部负过伤, 除了在阿富汗还能在什么地方呢?’这一系列连贯的想法, 一闪而过, 我便很快地得出了你来自阿富汗的结论, 你当时还很奇怪呢。” (《血字的研究》)
这便是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 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大前提是一般事理, 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 结论就是论点。
对象的身体特征是推理过程中第一时间获得的推理前提。胖与瘦, 高与矮, 强与弱, 黑与白这些前提无疑能帮助我们推断出对象的大量背景资料。这种方法在书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要想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必须从身体特征方面的推理开始。
1、肤色与四肢
小说的时代是英国对外扩张的黄金时期, 加之福尔摩斯所处的伦敦市鱼龙混杂, 许多人士都有过在外国生活的经历, 所以有些人的肤色和常人有所差异, 而且在不同纬度生活的人的肤色也有差异。同样, 当时英国社会工作的多样性, 不同工作的人在四肢 (尤其是手部和胳膊) 留下了不同的印记, 这些都将成为福尔摩斯对象判断的重要依据。
2、伤痕与纹身
小说中出现的委托人和犯罪嫌疑人许多都有非比寻常的经历, 这些经历都会给推理对象留下各种不同的伤痕和纹身, 而这些伤痕和纹身都附带着重要的断案信息。
3、气质
福尔摩斯善于从对象的气质与神态中得出经验性的论断, 作为整体推理的补充。这种推理是经验性的, 所以有着很高的不确定性。气质方面的推理更偏向于归纳推理。
4、综合状况
综合状况方面的推理与气质方面的推理有相似性, 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并且在对综合状况进行推理的时候, 推理对象有造假的可能 (如《最后的致意临终的侦探》中福尔摩斯巧借装病骗过了好友华生和欲致其于死地的柯费顿司密斯先生) 。但是相比气质方面的推理, 综合状况的推理需要一定的医学支持, 所以这类推理的可信性更大。
四、影响和意义
毋庸置疑, 福尔摩斯已经成了名侦探的代名词,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 好多人更将福尔摩斯当成了聪明人的代名词、一种象征智慧的符号。《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对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侦探小说均有深远影响, 不愧为世界侦探小说之经典。
摘要:《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剧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著名侦探系列小说, 他虚构了大量扑朔迷离的神秘案件, 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个家喻户晓的神奇人物。柯南道尔侦探小说的艺术技巧, 对以后侦探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福尔摩斯,柯南道尔,华生,推理法,影响
参考文献
[1] (英) 阿瑟.柯南道尔著, 祁万连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2] (英) 阿瑟.柯南道尔著, 李家云、李广成、欧阳达、刘树瀛等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群众出版社。
[3] (英) 阿瑟.柯南道尔著, 安娜等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哈尔滨出版社, 2008年1月第2版。
绘本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 第4篇
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坐在家盒子的绘本馆里,看着阳光透过格子射进来,暖暖地慵懒地抚摸着孩子们,孩子们依偎着妈妈,听着已经听过很多遍的“云朵面包”,不时地抬起头来,纠正妈妈讲错的地方。
21-30个月的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喜欢学习新技能,获得更多的自信。这一阶段语言能力显著发展,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能够记住和复述能够的故事,需要家长静下心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分享故事,尤其是睡前故事。所以绘本馆每天都有四次绘本讲读时间,下午四点钟,是我和孩子们与绘本的约会。召集小朋友们散坐在台阶上,“小朋友们,故事姐姐来啦,空提-空达„„”借着“卡梅拉”里的故事爷爷的开场白,我们的故事就开场了。
小美最爱听故事,她2岁半了,妈妈说,家里的动物故事她最喜欢“象冢”这一篇,不厌其烦地让爸爸、妈妈、奶奶、爷爷轮番讲这个故事,直到自己能够背下来,每每听到大象倒下了,就会捂起耳朵,但是又忍不住想听下去。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从自己认识到成长和死亡,尽管他们并不知道死亡的真正含义,但是喜欢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于是今天我们选了一本《爷爷变成幽灵了》的绘本。
将书打开,面向孩子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看到,并且是正面的),翻到第一页,小男孩面对着爷爷的照片在哭。我会问孩子们,他为什么哭,孩子们会回答我,玩具丢了,糖没了,„„总是他们头脑里认为最重要的事,然后我告诉他们因为他的爷爷去世了,因为心脏病犯了。妈妈说爷爷去了天堂,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但是小男孩艾斯本不相信,终于爷爷变成幽灵回来了,会穿墙而过不再需要钥匙,从此他就“生病”了。爷爷说忘记了东西,艾斯本每晚等待着爷爷回来,和爷爷找遍了家里的每个角落,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艾斯本也想起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终于爷爷想起来,忘记跟艾斯本说再见,当爷爷挥挥手消失在黑暗里,艾斯本觉得自己的“病”终于好了。故事讲到最后的时候,小美的眼睛里湿湿的,这个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