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精选7篇)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1篇
目前广泛使用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有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等, 以灭活疫苗使用得最多。国内有多家生产厂家生产灭活疫苗, 但质量良莠不齐, 免疫效果差异很大。为了解湖北省内使用的四种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 以期为今后有效指导猪O型口蹄疫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我省养猪业健康发展, 特进行本次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疫苗
国内四个主要口蹄疫疫苗企业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名称分别定为A疫苗 (批号为1002003) 、B疫苗 (批号为1002012J) 、C疫苗 (批号为9232053) 、D疫苗 (批号为2010003) 。按规定保存, 使用时按照说明书所述剂量进行。
1.1.2 试剂
猪O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抗原 (批号为10514) 和配套阴阳性血清、稀释液, 均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按农业部标准, 间接血凝抗体效价≥1:32 (即5log2) 为免疫合格。为了减少人为的判断误差, 对临界值的样品需进行二次检测。
1.1.3 试验动物
80头40日龄健康的大白长白杜洛克的三元杂交商品仔猪由某规模化猪场提供, 按常规进行饲养管理, 其他疫病的免疫程序不变。
1.2 方法
1.2.1实验分组与疫苗接种方案试验猪随机分成4组 (20头/组) , 分别为A、B、C、D四种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试验组。实施免疫前1d对所有试验猪进行血样采集并开展口蹄疫抗体本底调查, 结果均为阴性。40日龄时对各试验组的猪只进行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 于耳后颈部肌肉分别注射1m L/头份的相应的口蹄疫灭活疫苗。
1.2.2接种疫苗后的临床变化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24、48、72、96h后检测直肠温度, 同时观察临床表现, 如精神状况、过敏反应、腹泻和咳嗽等情况。
1.2.3样品采集与检测分别于接种疫苗后14、28、60、90d进行血液样品的采集, 每次每组随机采集10头份, 每份3~5m L。血样冷藏保存, 及时送至本中心试验室。分离血清后, 按《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检测血清抗体效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疫苗后的体温变化
各组猪群接种口蹄疫灭活疫苗后的体温变化趋势相同, 均在38.81℃~40.13℃之间波动。具体见图1。
由图1可知, 接种后24h体温出现极显著提高 (P<0.01) , 平均上升幅度为0.75℃~1.26℃不等;48h体温变化不显著 (P>0.05) ;72h体温出现极显著降低 (P<0.01) , 下降幅度为0.47-0.67℃不等;到96h后体温变化不显著 (P>0.05) , 维持在39℃±0.5℃。
2.2 猪群的健康状况
各组猪群接种疫苗48h内, 表现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等, 逐渐恢复正常, 局部未出现红肿、发炎等现象。
A疫苗试验组有1头猪出现精神沉郁、乍毛、生长发育不良, 进行了淘汰处理;C疫苗试验组有1头猪出现轻微咳嗽和腹泻, 经治疗后痊愈;D疫苗试验组有1头猪在接种时出现全身震颤、口吐白沫等症状, 紧急注射地塞米松后恢复正常。
2.3 不同疫苗的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各组猪群接种疫苗后的抗体平均效价和抗体群体阳性率见表1和图2。
由表1和图2可见, 各组的抗体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接种后抗体水平逐步攀升, 60d时达到峰值, 最高达到8.4, 最低只有6.3, 随后逐渐下降。各组的群体阳性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A疫苗在免疫后14~28d逐渐升高, 28~60d逐渐下降, 而到60~90d间又逐渐升高;B疫苗和C疫苗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在免疫28d后最高, 之后呈现下降趋势;D疫苗的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14~60d持续升高, 在60d时达到峰值80%后又逐渐下降。其中, 免疫后28~90d A、B、C三组疫苗的抗体水平一直维持在5以上, 群体阳性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
比较免疫后不同时相的抗体水平:14d时, 各组疫苗间无差异 (P>0.05) 。28d时, C疫苗显著高于A疫苗和D疫苗 (P<0.05) , 与B疫苗无差异;A疫苗显著低于B疫苗和C疫苗差异显著 (P<0.05) , 与D疫苗无差异。60d时, C疫苗同样显著高于A疫苗和D疫苗 (P<0.05) , A、B、D三种疫苗间无差异。90d时, 各组疫苗间无差异。
3 讨论
口蹄疫具有高度传染性, 一旦暴发将给世界各国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好, 免疫程序简单, 在其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许多国家和地区仍使用的灭活疫苗, 还有些国家通过免疫灭活疫苗成功实现了对口蹄疫暴发流行的控制, 我国使用的最普遍的也是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为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 通常需要大量的抗原, 待抗原收获物灭活后加入佐剂, 且存在较高比例的非病毒蛋白, 因此在免疫接种时常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全身震颤、口吐白沫, 伴有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 如不能及时救治甚至会发生死亡。另外, 不同来源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不同, 疫苗佐剂不同, 免疫效果也不同。从本试验中4种疫苗免疫后的应激反应、临床表现和抗体水平, 也充分证实了不同厂家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存在差异。
考虑到国家强制免疫计划中要求的散养家畜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 故本试验对试验猪群免疫了1次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结果表明, 4种疫苗均能在免疫28d后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抗体, 至少维持3个月时间。
综合分析免疫后的应激反应、临床表现和抗体水平比较:C厂家疫苗的免疫效果最好, A、B两种厂家疫苗次之, D厂家疫苗效果最差。
参考文献
[1]蔡宝祥, 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49-156.
[2]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J].中国动物检疫, 2009, 26 (2) :1.
[3]易悦, 等.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猪业科学, 2011, (2) :44-48.
[4]张淑刚, 等.口蹄疫灭活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12) :43-47.
[5]厍大亮, 等.口蹄疫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概述[J].中国兽药杂志, 2011, 45 (1) :41-44.
[6]陈永辉, 等.猪注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后引起应激反应的调查[J].养殖与饲料, 2009, (6) :4-5.
[7]何成伟.猪口蹄疫疫苗引起副反应的调查报告[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 (7) :30-31.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2篇
目前, 广泛使用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有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 其中以灭活疫苗和合成肽疫苗使用得最多。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是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在体外人工合成含有口蹄疫病毒主要抗原位点的多肽, 并连接人工合成的可激活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短肽, 以此作为免疫原, 加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3]。研究表明, 该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免疫副反应较小[4,5,6]。传统的口蹄疫的防疫中使用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是采用细胞培养病毒, 然后加灭活剂和油佐剂混合乳化而成, 在免疫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大[7]。
为进一步探讨这两类疫苗在诱导抗体产生和安全性上的差异, 试验选择某规模化猪场, 应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 (Ⅱ) 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试验, 并用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 以期更好地指导猪O型口蹄疫的预防控制, 也为制订合理的免疫方案提供依据。
1 材料
1.1 试验用疫苗
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 (Ⅱ) (批号为0801002) , 申联生物医药 (上海) 有限公司提供。
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批号为L219654) , 中牧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1.2 检测试剂
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 (批号为200710001) , 上海优耐特公司生产。
1.3 受试动物
在广东某规模化猪场选择品种、来源相同的75日龄商品猪48头, 人工投料, 自由采食和饮水, 常规管理, 饲喂广东某猪场常规分阶段饲料。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分组
试验共分4组, A组为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单次免疫组, B组为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次免疫组, C组为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双次免疫组, D组为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双次免疫组, 各组均为12头育成期商品猪。任何发生在工作中的不能预料到的事件 (疾病、事故等) 均记录在临床观察记录本中。
2.2 免疫接种
从2008年9月8日开始分别对4组猪进行首次免疫, 耳根后深层肌肉注射, 1.5 mL/头;C组、D组在进行首次免疫后28天再进行第2次免疫, 也于耳根后深层肌肉注射, 2.0 mL/头。
2.3 接种疫苗后的体温检测
首次免疫前检测直肠温度1次, 疫苗接种后每天检测1次, 连续检测4 d;第2次免疫前检测直肠温度1次, 疫苗接种后每天检测1次, 连续检测4 d。
2.4 接种疫苗后的采食量检查
首次免疫前检测采食量1次, 疫苗接种后每天检查1次, 连续检查4 d;第2次免疫前检查采食量1次, 疫苗接种后每天检查1次, 连续检查4 d。
2.5 接种疫苗后的临床观察
观察接种疫苗后猪的临床表现, 如精神状况、过敏反应、腹泻和咳嗽等情况。
2.6 血样的采集
首次免疫前采血1次, 第2次免疫前采血1次, 以后分别在首次免疫后和第2次免疫后15, 30, 60, 90, 120天采血1次 (每份血样存留1份备查) 。
2.7 抗VP1结构蛋白抗体水平的ELISA检测
按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免疫副反应观察
3.1.1 体温变化
各组免疫后第4天, 猪体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但波动范围均在猪的正常体温范围之内。使用合成肽疫苗的试验组 (A组和C组) , 免疫后4 d内猪群体温在39.4~40.2 ℃之间;使用灭活苗的试验组 (B组和D组) , 免疫后4 d内猪群体温在39.8~40.8 ℃之间。具体见图1。
由图1可知, A组和C组在免疫后第1天体温均出现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0.384 ℃ (P<0.05) 和0.484 ℃ (P<0.01) , B组和D组分别为0 ℃ (P>0.05) 和1.095 ℃ (P<0.01) 。
3.1.2 采食量变化
各组免疫后3 d内采食量有所下降, 第4天恢复正常, 属于正常免疫不良反应[8], 具体见表1。
3.1.3 猪群健康状况
接种合成肽疫苗后猪只精神状况良好, 无咳嗽和明显过敏现象, 但其中有2头猪在首免后发生轻微腹泻, 经及时治疗后痊愈。接种灭活疫苗后猪只精神状况良好, 但其中有2头猪发生轻微咳嗽和腹泻, 经及时治疗后痊愈;二免前采血时有1头猪应激过大出现休克, 使用肾上腺激素抢救有效。
3.2 VP1结构蛋白抗体水平的ELISA检测结果
A组首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后, 以OD值作为判定抗体水平是否合格的标准, OD值≥0.117时合格 (达到合格标准时保护率为100%) , 于第60天达到100%, 120天时仍然达到83.33%, 且抗体水平相对比较高[OD值在60~120 d较免疫前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P<0.05或P<0.01) ];B组首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灭活苗后, 抗体保护率于第60天达100%, 但抗体水平相对比较低, 30天达到显著 (P<0.05) , 60天达到极显著 (P<0.01) , 但从90天开始抗体水平迅速下降, 维持时间短, 从总体上来看猪群免疫不合格;C组二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后, 抗体保护率于第30天达100%, 并一直维持到120天 (见表2) , 且抗体一直处于极高水平;D组二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灭活苗后, 抗体保护率于第60天达100%, 但抗体水平相对比较低, 维持时间短, 从总体上来看为猪群免疫不合格。不同方案免疫后抗体量变化见图2。
注:同列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3.3 VP1结构蛋白抗体经ELISA检测后合格率比较
以OD值作为判定抗体水平是否合格的标准OD值≥0.117时合格。首次免疫合成肽疫苗后于第15天可检测到VP1结构蛋白抗体, 第30天抗体合格率达到75.00%, 第60天达到100%, 后逐步下降;首次免疫灭活疫苗后于第15天可检测到VP1结构蛋白抗体, 第30天抗体合格率达到66.67%, 第60天达到100%, 后迅速下降;二次免疫合成肽疫苗后于第15天可检测到VP1结构蛋白抗体, 第30天抗体合格率便达到100%, 并一直维持到商品猪上市;二次免疫灭活疫苗后于第15天可检测到VP1结构蛋白抗体, 第30天抗体合格率达到50.00%, 第60天达到100%, 后迅速下降。合格率比较结果见表2。
4 讨论
4.1 应激反应情况
在试验过程中, 接种灭活疫苗的商品猪有的出现过敏反应, 而接种合成肽疫苗的商品猪无明显过敏现象。临床上猪出现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是传统灭活疫苗采用全病毒颗粒,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致敏因子对异体蛋白产生变态反应[9]。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多肽抗原纯度高, 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灭活剂灭活, 不存在异体蛋白, 是一种单一的抗原, 能够有效避免异体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10]。由图1可见:A组和C组在免疫后第1天体温均有明显提高, 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0.384 ℃ (P<0.05) 和0.484 ℃ (P<0.01) , 上升幅度不大, 而且比较平缓;B组和D组分别为0 ℃ (P>0.05) 和1.095 ℃ (P<0.01) , 值得注意的是D组, 第1天体温上升十分显著, 说明二次免疫灭活疫苗对机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4.2 免疫次数
试验在进行二次强化免疫后的试验组 (C组和D组) , 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率不但高而且维持的时间长, 这说明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率与免疫次数呈正相关, 即强化免疫可以保持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率高水平且维持时间长。从图1可以看出, 合成肽疫苗采取首次免疫的效果远好于传统灭活疫苗首次免疫的效果, 若在首免28天加强免疫1次, 对猪群将具有很强的保护, 保护率达到100%。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有大幅提高, 有效增强免疫力和延长疫苗免疫期。据了解, 广东省大多数猪场只免疫1次, 不进行二次免疫以及短期内加强免疫, 猪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差, 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难以控制疫病的传播。
4.3 两种疫苗免疫效果对比
由图2及表2可知, 4组的猪O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均在免疫后60天达到最高值, 合成肽疫苗首次免疫、合成肽疫苗二次免疫、灭活苗二次免疫的抗体合格, 以合成肽疫苗二次免疫的抗体水平最佳。说明合成肽疫苗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较高, 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优于灭活苗。
在试验中, 经ELISA检测, 合成肽疫苗注射组在二免后30天抗体合格率达100%, 抗体合格率长时间维持在高水平, 至试验结束时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考虑到生产实际中的性价比, 笔者认为采用合成肽作单次免疫已经能够达到对育成猪免疫保护的效果, 而合成肽疫苗加强免疫则可长时间显著提高抗体水平, 颇适合于对母猪的免疫, 通过母乳传递, 可使仔猪获得较强的被动免疫力;而灭活苗抗体水平反应迟缓且较低, 而且加强免疫时有较强的免疫不良反应, 说明疫苗中杂蛋白含量较高。研究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严格的免疫操作规程, 提高免疫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
就O型灭活疫苗本身来讲, 还存在一定缺陷, 一是只对O型病毒有效;二是由于疫苗是灭活苗, 只能产生体液免疫, 不能产生细胞免疫, 因此免疫期短, 1头肉猪从出生到上市需要进行多次免疫接种, 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具有一定不良反应, 对其他猪病的防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O型合成肽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于其合成肽成分较单一, 有效抗原浓度高, 加之含有能够刺激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短肽, 因此免疫效果特别好, 如能配合双次免疫程序则可以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疫苗。
参考文献
[1]李润成, 罗卫强, 刘雪松, 等.三种试剂盒检测猪O型口蹄疫抗体的比较[J].湖南畜牧兽医, 2007 (3) :9-11.
[2]王清玉.浅谈猪口蹄疫[J].今日畜牧兽医, 2005, 21 (12) :11-13.
[3]唐彩华, 毛江森, 陈勇.合成多肽疫苗的免疫原性[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7, 34 (3) :171-174.
[4]QIAN P, LI X M, JIN M L, et al.Anapproach to a FMD vaccinebased on genetic engineered attenuated pseudorabies virus:one ex-periment using VP1 gene alone generates an antibody responds onFMD and pseudorbies in swine[J].Vaccine, 2004, 22:2129-2136.
[5]肖怀红, 牛建祁, 张荣军, 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安全性实验报告[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口蹄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254-257.
[6]魏孔福, 祁淑芸, 林密.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牛抗体消长动态的LPB-ELISA检测[J].中国兽医科学, 2007, 37 (9) :787-790.
[7]杨志军, 林焱, 李光金.含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抗O型FMDV基因工程疫苗诱导豚鼠产生免疫反应[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9:564-568.
[8]印春生.合成肽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 2005, 39 (11) :29-33.
[9]王光华, 独军政, 丛国正, 等.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J].生物工程学报, 2007, 23 (5) :961-966.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3篇
1 生产工艺
口蹄疫灭活疫苗是利用常规技术制造的以灭活病毒为抗原的一类疫苗, 是通过实验筛选的田间毒株作为疫苗种毒, 经病毒培养系统大量增值, 对获得的病毒灭活处理添加佐剂制成的疫苗。1947年, Frenkd首次采用牛舌上皮培养病毒抗原, 成功制成FMDV甲醛灭活疫苗, 用该疫苗接种牛群后发现其能明显降低口蹄疫的发病率, 该疫苗有效控制了当时欧洲口蹄疫的流行。1962年英国科学家开始用乳仓鼠肾传代细胞 (BHK-21) 培养口蹄疫病毒, 生产口蹄疫灭活疫苗, 并很快商业化。1966年Tening等应用BHK-21细胞深层悬浮培养法制备口蹄疫疫苗, 可大量培养细胞、增殖病毒和制造疫苗。20世纪80年代用大型发酵罐培养细胞、增殖病毒和制备疫苗获得成功, 这些使病毒快速、大量繁殖技术的诞生, 成为口蹄疫灭活疫苗的迅速发展的基础。最早应用的FMDV灭活疫苗是经甲醛灭活而制成, 但因甲醛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且存在因灭活不彻底而散毒的可能性, 因此推动了后来作用于核酸的N-乙酰乙烯亚胺 (AEI) 和二乙烯亚胺 (BEI) 作为灭活剂的研究[3]。目前我国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的灭活剂主要为BEI。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主要生产工序为培养细胞、病毒生产、抗原浓缩与纯化、抗原的灭活和乳化。目前应用细胞生产口蹄疫灭活疫苗, 其灭活剂BEI只灭活口蹄疫病毒, 对培养液中的酶等没有作用, 而酶在疫苗存放过程中会逐渐裂解灭活的口蹄疫病毒, 使其效力逐步减退。对于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 国外大部分疫苗生产企业已不采用转瓶生产技术, 改用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 目前国内企业的转瓶培养技术由于生产规模过大, 每个班组每天接种转瓶数达到千余瓶, 很难保证零污染, 过多的转瓶根本做不到逐瓶进行无菌检验, 仅靠肉眼观察, 根据培养液颜色变化排除污染转瓶, 很难做到万无一失, 只要有一瓶污染培养物混入抗原液中, 就可能因内毒素引起疫苗的副反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疫苗质量问题, 必须改转瓶培养为悬浮培养, 悬浮培养技术不仅可保证生物安全, 也可提高疫苗的均一性, 结合现有的疫苗抗原浓缩纯化技术, 生产出高度纯化的高效疫苗, 是提高现有疫苗质量, 降低疫苗副反应的根本措施[4]。在悬浮培养技术方面, 各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正在加紧研究力度, 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已攻克了悬浮培养的技术难题, 实现了悬浮培养工业化, 另外全面采用悬浮培养技术的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企业也在加紧建设之中。在未来十几年内, 悬浮培养技术必然能够完全取代转瓶培养技术, 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实现跨越式前进。
合成肽疫苗是一种仅含免疫决定簇组分的小肽, 即用人工方法按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合成保护性短肽, 与载体连接后加佐剂所制成的疫苗。合成肽疫苗是依据天然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 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包含抗原决定簇的小肽 (20~40个氨基酸) , 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T细胞抗原表位。Bittle等人工合成FMDV VPl蛋白的141~160aa和200~213aa的抗原短肽, 制备出2种合成肽疫苗, 免疫牛、豚鼠和家兔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Doel等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A型、0型和C型FMDV VPl的2个抗原表位 (141~158aa和200~213aa) , 制成3种合成肽疫苗, 免疫豚鼠和牛后可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0、A型肽可完全保护豚鼠抵抗同型FMDV的攻击, C型较差[3]。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生产工艺则能够完全克服灭活疫苗存放过程中效力逐步减退和生物安全的缺陷,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 在体外人工合成口蹄疫病毒主要抗原位点 (合成肽) 并连接人工T细胞位点, 以此作为免疫原与进口佐剂混合配制而成油乳剂疫苗。合成肽疫苗质量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 口蹄疫病毒VP1蛋白的合成及细胞位点的结合系采用全球最先进的合成仪控制, 抗原含量精确稳定。合成肽疫苗经过十多年的生产, 工艺日趋成熟稳定, 相比于灭活疫苗具有很大优势。
2 免疫方式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和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的免疫方式基本相同, 均为仔猪40日龄后初免, 采用耳根后肌肉注射, 首免后间隔1个月后进行强化免疫, 此后每隔4-6个月再次进行加强免疫。唯一的区别是注射剂量的不同, 每头份猪合成肽疫苗肌肉注射1ml, 灭活疫苗需肌肉注射2ml。猪口蹄疫0型合成肽疫苗是针对病毒最重要的抗原位点没计, 其特异性强, 能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 其有效抗原非常稳定, 在生产疫苗的过程中抗原能够准确定量, 注射1ml可以保证动物体产生坚强的保护力。而猪口蹄疫0型灭活疫苗要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 通常需要较大量的抗原。因此, 灭活疫苗为保证免疫效果而采用2ml注射。其次, 口蹄疫灭活疫苗, 其灭活剂BEI只灭活口蹄疫病毒, 对培养液中的酶等没有作用, 而酶在疫苗存放过程中会逐渐裂解灭活的口蹄疫病毒, 免疫效力逐步降低, 临床应用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也需要足够量的抗原[5]。这就造成在增加注射剂量的同时, 灭活疫苗的免疫副反应也相应的增大, 而合成肽疫苗则完全克服这一缺陷。
3 免疫效果
3.1 安全性
临床上由于传统灭活疫苗采用全病毒颗粒,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致敏因子对异体蛋白产生变态反应, 导致猪不可避免的出现食欲减退、呕吐、体温升高等过敏反应。而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不存在异体蛋白, 多肽抗原是一种单一的高纯度抗原, 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灭活剂灭活, 同时结合法国SEPPIC公司专为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设计制作的专用佐剂 (Montanide ISA 50V2) , 从而能有效避免异体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是目前国际上最安全的防控口蹄疫动物疫苗。2007年10月份以来, 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大量使用了合成肽疫苗, 免疫猪 (包括妊娠母猪) 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 也未对妊娠母猪造成流产, 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情况。这与曹任辉[6]和黄志坚[7]关于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更安全、更稳定、更便捷、副反应更小等特点的报道相一致。
3.2 免疫原性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只能产生体液免疫, 不能产生细胞免疫, 因此免疫期短, 1头肉猪从出生到上市需要进行多次免疫接种, 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而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于其合成肽成分较单一, 有效抗原浓度高, 加之含有能够刺激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短肽, 因此免疫效果特别好, 配合双次免疫程序则可以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合成肽疫苗一免后, 猪体内能够快速产生较高抗体, 二免后抗体合格率长时间维持在高水平。灭活疫苗一免后抗体水平反应迟缓且较低, 二免后抗体水平相对较低, 免疫持续期短。有资料显示, 合成肽疫苗首次免疫后6个月, 依然能抵抗200MID/头OR/80MF8强毒的攻击, 保护率达100%, 而且采取一次免疫的效果要好于传统灭活苗免疫一次的效果, 若在首免4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 免疫后8个月的攻毒试验对猪群具有很强的保护, 保护率达到100%。2013年, 戚磊[8]在对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对比试验时, 确认合成肽疫苗首免后3周平均抗体水平较高, 且抗体平均合格率达80%以上, 二免2周后抗体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且合格率达100%;而灭活疫苗首免后3周抗体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抗体合格率也较低, 二免2周后抗体水平升高, 但抗体水平及检测的抗体合格率并不是很理想。根据陈才等 (2013) 报道, 无论一免、二免, 或三免中,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组的抗体合格率均高于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组, 特别是一免后, 合成肽疫苗组的抗体合格率已达到农业部规定抗体合格率≥70%的标准, 而灭活苗组的抗体合格率则远低于农业部规定标准, 但经二免后, 抗体合格率明显提高, 均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抗体合格标准 (≥70%) 。因此,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 正常情况下一免就可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而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则至少进行二免后才能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9]。
3.3 抗体持续性
上海市畜牧兽医站自2007年10月份使用合成肽疫苗在浦东新区一规模化猪场进行了免疫抗体水平持续期试验。在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样, 用猪口蹄疫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后用VP1-ELISA检测, 21天80%的样品呈阳性, 而且阳性值较高;二免后2周100%呈阳性, 而且抗体水平普遍升高;二免后5周、9周、13周、17周抗体水平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阳性值范围内, 直至猪出栏前抗体水平仍较高。由此说明, 加强免疫后抗体有大幅度的提高, 也证明其能有效增强免疫力和延长疫苗免疫期。这对我国日前防控猪口蹄疫采取一年春秋两次防疫方式的地区显得意义重大[5]。
3.4 质量稳定性
在2~8℃保存12个月后, 对猪按标准剂量进行免疫。28天后, 用200MID强毒攻击, 达到100%保护, 从而克服了传统猪口蹄疫灭活疫苗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免疫原性下降甚至大幅下降的缺点;将合成肽疫苗存放在4~8℃冷库保存12个月后, 除粘度有少许减少以外, 疫苗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合格。对仔猪和家兔按标准剂量进行免疫, 28天后, 用200MID强毒攻击, 达到100%保护。疫苗的免疫效力没有很大影响, 依然能保持很强的免疫效力[5]。
3.5 免疫抗体检测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抗体的检测使用的是传统的血凝试验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而检测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有专用试剂盒 (VPl-ELISA) , 同时有鉴别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的试剂盒 (NS-ELISA) 。因为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的致敏抗原非纯净病毒粒子, 而是含大量的细胞蛋白, 故而特异性不好。同时其致敏抗原是全病毒粒子, 而检测抗体是全病毒结构的多克隆抗体。因而通过它们检测结构蛋白中微小的多肽抗体的敏感性最然远远不够。因此, 合成肽疫苗的抗体检测必须使用VPl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进行检测[10]。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一次即可通过专用试剂盒检测出免疫抗体 (检出率95%以上) , 因此, 可以通过抗体检测评价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同时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可谓一种带有检测标记的疫苗, 它采用VP1中的一段多肽来免疫, 不含NS蛋白, 因此对病毒感染产生的NS抗体检测不构成影响, 结合口蹄疫合成肽诊断试剂盒 (NS-ELISA) (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 更易将免疫抗体从感染抗体中区别开来。
在使用两种不同ELISA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上。VPI结构蛋白抗体ELISA相比传统液相阻断ELISA缩短了检测结果所需要的时间, 且成本较低, 灵敏度高, 重复性好。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可用专用的试剂检测出免疫抗体, 可以通过抗体检测评价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 在免疫血清抗体监测方面显然更有意义。
4 小结与讨论
口蹄疫作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是世界关注的头号大病, 其未发病之前的免疫就显得非常重要。从对新型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和传统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之间的比较, 可以发现新型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不管在生产工艺、免疫方式和免疫效果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近年来国内外对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报道较多, 也认为其免疫谱广、免疫持续期长、生物安全性好、免疫副作用小, 能够很好地预防猪O型口蹄疫的发生, 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 是目前预防猪O型口蹄疫的理想疫苗[5,11,12]。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4篇
传统口蹄疫灭活疫苗常常产生较大的免疫反应,若救治不及时可继发感染,严重的可造成动物死亡,给养殖业主造成重大损失,从而给免疫工作实施带来较大困难。临床上猪出现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是全病毒疫苗中存在着异体蛋白,对致敏因子产生的变态反应所致。近年来出现一种新型猪口蹄疫疫苗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2570+7309),与传统灭活苗相比不含任何感染因子,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抗原为纯化的中和性抗原多肽,无任何杂质干扰,具有免疫的高效性,并且该疫苗不含任何多肽以外的异体蛋白,基本上不会产生过敏反应。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多肽抗原纯度高,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灭活剂灭活,不存在异体蛋白,是一种单一的抗原,同时使用法国SEPPIC公司进口专用佐剂,从而能有效避免异体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
为验证合成肽疫苗的临床应用效果,2011年春防工作中,我们在2个养猪场和10个乡镇就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与猪口蹄疫O型灭活苗进行了临床对比,现报道如下。
1 免疫接种反应的主要症状* 通讯作者
1.1 严重反应型
注射疫苗后立即(3~5 min)出现步态蹒跚,如喝醉酒样,呼吸急促,站立不稳,肌肉震颤,口吐白沫,倒地,角弓反张,全身抽搐,四肢做游泳运动。皮肤充血潮红,继而发紫,特别是在腹下,可视黏膜发绀,粪尿失禁。抢救不及时甚至来不及抢救即死亡。
1.2 轻微反应型
注射疫苗后8~24 h出现体温升高0.5 ℃左右,食欲不佳,精神萎靡,行动迟缓,24~48 h 后可自愈。
1.3 局部反应型
个别猪注射疫苗后,注射部位肿胀,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患畜不能扭头和低头采食。肿胀部位吸收比较慢,时间稍长会形成脓包或结节。
2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与猪口蹄疫O型灭活苗的临床应用比较
2011年4月,我们在贵州省六枝特区郎岱镇章人上养殖场,郎岱、洒志、陇脚、中寨、毛口5个乡镇使用进口佐剂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同期在贵州省六枝特区落别乡何艳畅欣养殖场,木岗、落别、大用、平寨、新窑5个乡镇使用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表2。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5篇
我国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20世纪60年代,曾使用弱毒疫苗防疫,80年代研制出了第1代灭活疫苗。虽然推出不少种类的疫苗,但面临猪口蹄疫病毒流行复杂的局面,须对猪群中未来可能流行的口蹄疫病毒进行1次综合评价,筛选出免疫普广的疫苗毒株。
本研究将通过综合分析我国猪群中流行的主要病毒株,研究高效、广谱的新型疫苗以覆盖目前国内猪群中主要流行毒株为目标。选择免疫原性好、抗原普广、对试验动物及本动物致病力强、毒力稳定,以及对研制疫苗材料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制苗种毒,是疫苗研制和免疫成败的关键。本试验将从临床发病猪分离鉴定的12株病毒材料分别进行VP1核苷酸序列测定、乳鼠适应性及毒力测定、细胞适应性及毒力比较、试验室细胞传代和生产用转瓶培养特性比较和毒力测定,部分毒株对猪感染性测定、抗原关系分析、免疫普及免疫原性测定,筛选符合制苗毒株要求的候选制苗毒株。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乳鼠: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进的SPF3日龄乳鼠。
猪:仔猪和健康长白猪均为购自非口蹄疫疫区,未曾免疫过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经检验口蹄疫O型血清抗体为阴性(乳鼠中和抗体效价<1∶4,或者细胞中和抗体效价<1∶8,或者ELISA抗体效价<1∶8和3ABC抗体检测D值小于0.2)。交叉攻毒试验用猪体重40kg左右,安全性检验用猪为30~40日龄。
1.2细胞
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进的BHK-21细胞,传代后冻存于液氮中;PK15细胞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进。
1.3毒株的遗传关系分析
将原始病毒材料和本研究传代3代的病毒材料,按照常规RT-PCR方法进行扩增毒株的VP1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确认序列并确定基因型。同时与国内外口蹄疫参考毒株进行比较,绘制系统发生树。根据VP1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毒株之间的遗传学关系。
1.4毒株主要生物学特性分析
1.4.1病毒的乳鼠适应性研究
将国家口蹄疫参考试验室提供的12株病毒乳鼠组织毒,分别按照1∶10比例加入MEM培养基研磨制成悬液,4℃浸润过夜,2~3日龄昆明系小白鼠每只背部皮下注射0.2 m L,逐日观察记录乳鼠的发病死亡情况,弃掉10h内死亡的乳鼠,收获10h后濒死或者死亡的乳鼠,去掉头部、皮毛、爪子后,剪成小块后加入磷酸甘油,于-70℃保存,同时如前步骤处理连续传代使乳鼠发病死亡时间缩短稳定在16~30h。记录各毒株不同代次乳鼠发病、死亡时间。当传代毒株稳定后制备种子批,并测定其对乳鼠的半数死亡量,以此来评价对乳鼠的毒力[3]。
1.4.2病毒的细胞适应性研究
对12株病毒的传代乳鼠病毒进行BHK-21细胞适应试验,病毒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细胞出现病变为止,记录具体时间,连续传代使收毒时间稳定在24h以内。连续盲传4代不能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通过传代PK15细胞和BHK-21细胞交叉传代的方法进行,接毒量为10%,细胞病变达到90%以上时收获病毒。
1.5对猪致病性的研究和康复血清的制备
将对乳鼠致病力强、细胞适应性好的候选毒株——O/HB/07-4株、O/GX/09-7株和O/XJ/10-11株乳鼠MF4代病毒作1∶10研磨浸润过夜处理后,肌肉注射2头易感猪,观察记录发病情况和对猪的毒力,并在21d采血、分离血清,56℃灭活30min后过滤无菌处理后分装保存,并采用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和细胞中和试验测定血清效价,用于r值的测定。
1.6免疫原性的测定
将备选毒株各试一批疫苗进行交叉攻毒试验,每种疫苗各免疫40kg左右的健康猪40头,每头免疫1头份,分为4组,每组10头,免疫28d后分别用检验用毒进行攻毒试验,设立对照组,统计结果并计算保护率。
1.7制苗候选毒株的确定
综合分析各毒株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关系、抗原关系、免疫原性,从不同的谱系中选择适宜的制苗毒株。
2结果
2.1病毒的鉴定
2.1.1病毒序列测定及定型
将12株病毒进行VP1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株病毒均为O型口蹄疫病毒,同源性见表1。12株病毒与OZK的VP1序列的同源性为76~97%。
2.2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2.1对猪的致病力研究和康复血清的制备
O/HB/07-4株、O/GX/09-7株和O/XJ/10-11株乳鼠MF4代病毒接种猪后,分别于24~48h后发病,表现明显的口蹄疫临床症状。最早可见蹄部病变,随后10d后开始康复。
2.2.2抗原关系分析
选择血清抗体效价较高的猪血清用于中和试验,将O/HB/07-4株、O/GX/09-7株和O/XJ/10-11细胞毒分装,上述3种血清分别与4个病毒株进行交叉细胞中和试验,试验重复3次计算平均值,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知O/GX/09-7和O/XJ/10-11可以作为疫苗毒株以最大限度覆盖目前的猪口蹄疫病毒。
2.2.3制苗候选毒株的确定
通过对12株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遗传学关系分析,选择了分属于Cathay拓扑型、中东-南亚拓扑型和东南亚拓扑型的3株病毒O/HB/07-4株、O/GX/09-7株和O/XJ/10-11株,其对乳鼠、细胞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毒力,3株病毒均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综合分析O/GX/09-7和O/XJ/10-11可以作为制苗株的候选毒株。
3结论与讨论
经VP1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研究12株病毒属于中国拓扑型、中东-南亚拓扑型、东南亚拓扑型三个拓扑型[4],分别经过乳鼠适应性及毒力测定、细胞适应性及毒力比较、试验室细胞传代和生产用转瓶培养特性比较和毒力测定、对猪感染性测定和康复学清制备、细胞中和试验r值测定、单价疫苗制备和猪体攻毒交叉保护试验、免疫原性测定,综合分析后筛选发现O/HB/07/4、O/GX/09/7、O/XJ/10-11 3个毒株对试验动物和本动物毒力强,对BHK-21细胞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免疫原性好,生物学特性符合疫苗毒株的要求,但其单苗免疫覆盖面有限,需要进一步进行组合制备免疫覆盖面广德新型疫苗。
采用O/HB07-4株、O/GX/09-7株和O/XJ/10-11株的遗传关系分析、乳鼠及细胞适应性研究、抗原关系测定、免疫原性等方法综合研究,全面对猪群中流行的不同拓扑性O型口蹄疫病毒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了猪群中O型病毒的抗原关系,为研究保护覆盖面较为宽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提供了支持。
目前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O型口蹄疫病毒,分属于Cathay拓扑型、中东-南亚拓扑型、东南亚拓扑型,长期以来,猪群中一直以Cathay拓扑型占优势,经过多年的遗传演化,进一步可以分为老毒株和新型毒株。在猪群中不时有中东南亚拓扑型的泛亚毒株流行。2010年前后由于新毒株侵入,又有东南亚拓扑型的缅甸-98型毒株流行。
缅甸-98谱系从2003年就已有该谱系病毒流行,近年来逐渐流行面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流行疫苗存在一些问题。该谱系病毒不易直接适应BHK-21细胞,但是经过传代3次后收毒,综合评价其细胞毒价和乳鼠毒价,有良好的乳鼠适应性和细胞适应性。综合考虑,O/HB/07-4株、O/GX/09-7株和O/XJ/10-11株MF 4代病毒接种猪后,发现部分猪肌肉注射接种病毒后无任何反应,观察10d后再采血检测血清抗体仍然维持阴性,提醒试验研究时应注意选择动物和疫苗质量评价,选择动物时不仅要注意有无口蹄疫抗体,还要注意猪的易感性,同时提醒应注意研究口蹄疫不同感染途径与致病性的关系。
摘要:目前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O型口蹄疫病毒,分属于古典中国(Cathay)拓扑型、中东-南亚(ME-SA)拓扑型、东南亚(SEA)拓扑型。长期以来,猪群中一直以Cathay拓扑型占优势,经过多年的遗传演化,进一步可以分为老毒株和新型毒株。在猪群中不时有中东南亚拓扑型的泛亚毒株流行。2010年前后由于新毒株侵入,又有东南亚拓扑型的缅甸-98型毒株流行。选择从临床发病猪最新分离鉴定的病毒材料12株,经综合分析后筛选发现O/HB/07/4、O/GX/09/7、O/XJ/10-11 3个毒株对猪毒力强,对BHK-21细胞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免疫原性好,生物学特性符合疫苗毒株的要求,但其单苗免疫覆盖面有限,需要进一步进行组合制备免疫覆盖面广的新型疫苗。
关键词:猪口蹄疫,灭活疫苗,疫苗毒株,免疫
参考文献
[1]王继华,邵明,施程洪,等.抗原浓缩纯化工艺降低口蹄疫O型和Asia 1型二价灭活疫苗免疫副反应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1):58-61.
[2]王继华,邵明,施程洪,等.抗原浓缩纯化工艺对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兽医学报,2011,31(5):684-686.
[3]库大亮,李冬.口蹄疫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概述[J],中国兽药杂志,2011,45(1):41-44.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6篇
关键词: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试验
猪口蹄疫是国际重点的检疫对象之一, 其传染迅速、发病率高, 会导致仔猪大规模死亡, 因此它也是世界各国的重点防疫对象之一[1]。猪对于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明显的要高于其他各类偶蹄兽例如羊、牛等。猪口蹄疫的多发期在秋末冬初以及早春, 尤其以春季的发病率最高, 但是鉴于养猪场以及生猪集中库的独特环境, 所以在这些地方口蹄疫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的年龄段的猪对于口蹄疫的易感程度不同, 年龄越小的猪感染口蹄疫的可能越大, 发病率越高, 病情也更重, 死亡率也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猪[2]。为了避免仔猪由于口蹄疫而大规模死亡, 尽可能减少农户或是养猪场由于家畜死亡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 同时为了本县的防疫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我们拟抽取全县300头猪作为先期的防疫对象, 观察其防疫效果如何, 现将2011年对于融水县的300头猪进行的试验效果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1年7月5日至2011年9月20日期间选取300头猪, 其中250头肉猪, 50头种猪作为本次O型口蹄疫疫苗的试验对象。其中从融水镇共5个养猪场2775头猪 (包括1499头肉猪, 980头哺乳仔猪, 以及296头种猪 (母猪) ) 中选取100头肉猪, 50头种猪作为A组。从融水镇东良村的50户养猪农户中选取150头肉猪作为B组。
1.2 选取标准
A组100头肉猪的选取标准:从每个养猪场中选取20头60~70日龄, 体重在20~24kg之间, 临床检查健康, 从未进行过任何猪口蹄疫O型疫苗免疫的肉用仔猪;50头种猪的选择标准:每个养猪场选取10头免疫即将过期的母猪。B组150头肉猪的选取:从50户养猪户中选取共150头60~70日龄, 体重在20~24kg之间, 临床检查健康, 从未进行过任何猪口蹄疫O型疫苗免疫的肉用仔猪。
1.3 试验疫苗
本次试验采用的疫苗是有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 生产批号为1102003的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ZK/93株) , 其生产日期为2011年2月, 有效期至1012年2月, 每瓶100m L, 一箱50瓶, 须避光保存在2~8℃的环境下, 有效期1a。
1.4 疫苗接种方法[3]
1.4.1 A组100头肉猪疫苗接种方法
首次免疫疫苗从猪的耳根后的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1m L;首次免疫结束后第34天开始2次免疫, 同样从猪的耳根后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1.5m L疫苗。
1.4.2 A组50头种猪疫苗接种方法
首次免疫疫苗从猪的耳根后的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2.5m L;首次免疫结束后第34天开始2次免疫, 同样从猪的耳根后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2.5m L疫苗。
1.4.3 B组150头肉猪疫苗接种方法
首次免疫疫苗从猪的耳根后的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1m L;首次免疫结束后第34天开始2次免疫, 同样从猪的耳根后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1.5m L疫苗。
1.5 采血
A组100头肉猪首次免疫30d后进行采血, 共采取50份血样, 每个养猪场采取10份血样;2次免疫30d后, 再次采血, 每个养猪场采取10份血样, 总共50份;对于50头种猪采取同样的采血方法采取首次、2次免疫各采取50份血样。B组血样采取是在首次、二次免疫30d后, 分别随机进行抽样采血各100份。首次免疫后, 共取得200份血样进行检测, 二次免疫后同样也取得200份血样以供检查。
1.6 检测方法
采用的是IHA检验法即O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该试验所采用的试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2 结果
A组100头肉猪首次免疫后抗体合格的共有26份, 合格率达到52%;2次免疫后抗体合格的有47份, 合格率高达94%;50头种猪首次免疫后抗体合格共50份, 合格率达100%;2次免疫后抗体合格有50份, 合格率高达100%;B组150头肉猪首次免疫后抗体合格的48份, 合格率仅有48%;2次免疫后抗体合格96份, 合格率达96%。种猪对于O型口蹄疫苗的适应情况明显的要优于肉猪, 首次免疫后, 养猪场肉猪抗体合格率略高于农村养, 但二免后, 农村散养肉猪抗体合格率反而略高于养猪。
3 讨论
口蹄疫是由口蹄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疫病, 其主要表现特征是感染动物的口部、蹄部出现水疱性的病症, 其传播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感染口蹄疫的动物污染的固性物质进行传播, 另一种以气溶胶的方式通过空气进行长距离的传播[4]。一旦感染口蹄病毒, 其发病率高达100%, 仔猪感染该种病毒后, 经常会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猝死。一旦动物感染口蹄疫, 并且没有在早期将其扑灭, 那么其疫情将会迅猛发展, 一发不可收拾, 同时很难将其根治。目前能够扑灭、控制猪口蹄疫的有效手段就是对于病猪以及疑似病猪进行扑杀, 同时限制一定范围内的猪肉进入市场, 但是此方法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旦某个国家或地区爆发口蹄疫, 那么畜产品国际贸易会立即断绝与该国家或地区进行畜产品或是活畜交易, 从而给予感染口蹄疫的国家或是地区的经济以巨大的打击。OIE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将口蹄疫放在15个A类动物疫病名单榜首的位置, 而我国政府同时也将口蹄疫列为动物传染病之首。
由于猪口蹄疫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我们必须加强对其的预防与监管, 因此我们拟对全县的各类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但是疫苗对于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不同, 为了检测其效果, 我们首先对于全县300头猪进行了疫苗注射, 有结果可知A、B组共250头肉猪在首次免疫后抗体检验的合格率均未达到标准, 2次免疫后抗体水平才达标。A组50头种猪首次免疫后, 检测抗体其合格率已经达标。从试验结果来看, 肉猪的免疫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必须进行2免抗体才达标, 这为全县的口蹄疫病防疫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根据此次试验, 表明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1102003批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ZK/93株) 能够适应融水县的地域。
参考文献
[1]魏广.猪口蹄疫的防控策略[J].北方牧业, 2011 (1) :23.
[2]孙宝权, 王昌斌, 王小新, 等.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价[J].养猪, 2013 (1) :102-104.
[3]赵朝美, 聂文军, 张玲琴, 等.不同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及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3) :109-110.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7篇
1材料
1.1试验动物
随机选择55 ~ 73日龄的仔猪若干头,无菌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母源抗体,筛选出母源抗体阴性仔猪30头并进行编号。
1.2试验疫苗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为上海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131203,有效期至20141202。
1.3检测试剂
猪O型口蹄疫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武汉科前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为140302, 有效期至20150112。
2方法
2.1免疫剂量与方法
每头仔猪耳根后肌肉深层注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1 m L。
2.2采血时间
分别于免疫后第7,15,30,45,60,90,120,150, 180天无菌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4 ℃ 保存,次日检测。
2.3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抗体水平。按猪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判定。样品OD630值 ≥0. 4时判为阳 性; 样品OD630值 < 0. 4时判为阴性。
3结果
3.1抗体检测结果
30头仔猪免疫后不同时间的抗体检测结果见表1。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因其他原因导致3头仔猪死亡( 免疫后第15天死亡1头,第45天死亡2头) 。
注: OD 值为 OD630值。
3.2血清样品OD值水平分布及平均OD值
免疫后7 ~ 180 d血清样品OD值水平分布及平均OD值情况见表2和图1。
份
注: OD 值为 OD630值。
3.3免疫不良反应调查
免疫后72 h内细心观察试验仔猪,30头仔猪均没有出现采食减少、体温升高及死亡等免疫不良反应情况。
4讨论
1) 从表1可知,接种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后第7天,有22份血清样品OD值﹥ 0. 4,表明试验猪获得了免疫抗体,阳性率为73. 33% ,平均OD值为0. 621; 第60天平均OD值为2. 027,达到峰值,第150天阳性率下降至77. 78% ,平均OD值为0. 662, 第180天阳性率为22. 22% ,平均OD值为0. 319。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1次,7天时即有70% 以上的猪只获得较好的免疫保护,到第150天时群体保护率仍为77. 78% 。
2) 从表2看出,免疫后的30 ~ 90 d所检血清样品OD值,除1份小于1. 2外,其余均大 于1. 2, 120天时血清样品OD值下降,在0. 4 ~ 0. 7之间的有8份,在0. 7 ~ 1. 2之间的有6份,大于1. 2的有11份,小于0. 4 ( 阴性) 的有2份。表明试验猪体内的免疫抗体水平在30 ~ 90 d时较为整齐。
3) 对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变化的研究表明: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1次即可确保高效价抗体维持150 d。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具备免疫原性高、生物安全性好、免疫副反应小等优点,在生产实践中值得普及、推广。
摘要:为了掌握遵义市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后抗体的消长规律,以便科学地使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2014年在遵义市绥阳县某种猪场筛选30头55~73日龄的仔猪,注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对其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免疫副反应和抗体维持时间调查。结果表明:仔猪免疫后7 d产生抗体,阳性率达73.33%,60 d达到峰值。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1次即可确保高效价抗体维持至150 d,说明猪口蹄疫O型合肽疫苗免疫原性高、生物安全性好、免疫不良反应小,在生产实践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