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

1、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孔子早就提出了“乐学”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培养一种学习欲望和激情。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多给学生说话的权利,伏尔德说过:“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拼死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在这节课中,我让同学做导游来回答大家的提问,让学生分别表述,多给学生谈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生生互动对话、师生平等对话,对学生少一种外在控制,多一些精神解放,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展开探索的翅膀飞翔。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本节课中,学生对吴均、陶渊明、柳宗元、范仲淹这四位文人来到醉翁亭的心情,表达出不同的想象,“作者欧阳修的情感最接近上述哪一位”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感悟不尽相同。学生不同学习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树立大语文观念,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综合性具体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综合。本节课从学习目标看,通过导游活动和自述体验,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整体发展。从学习内容看,注意与前面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几篇课文的联系、比较,同时,本节课教学又走出了课文本身,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语文书,学生要查找、收集资料,要把交通、文化、旅游等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教学中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本领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生长点加以培植,使其获得持续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第2篇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教学《醉翁亭记》有感 第3篇

从教以来, 我曾多次为学生讲授这篇文章。我以为, 教学《醉翁亭记》, 必须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贯之一个“乐”字。作者先写醉翁亭周围的优美风景, 再写醉翁亭周围因时变化的绮丽风光, 最后写醉翁亭众多游人喜气洋洋游赏山水的祥和景象和与宾客宴饮的欢乐情景。这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与民同乐的喜悦心情。但在“乐”的背后, 我们又时时感受到一缕挥之不去的愁情。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 正当四十盛年, 却自号“醉翁”, 然醉翁“饮少辄醉”, 可见并不嗜酒。他曾在《题滁州醉翁亭》中说:“四十未为志, 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 岂复记吾年”。可见他是借酒浇愁, 自称“醉翁”是发泄悲愤。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措施, 以图富国强兵, 但却惨遭贬谪, 只能终日寄情山水, 纵情酒宴, 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悲愤。文中勾勒的“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的太守形象, 正是作者抑郁心情的曲折外现。

二、把握作者描绘的迷人景色

《醉翁亭记》的景物描写是出色的。欧阳修以画家的眼光和诗的笔触来描绘醉翁亭及其周围的优美景色, 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诗的意境。

一是画面丰满, 映衬成趣。开篇五字“环滁皆山也”, 放开视野, 把绵绵群山摄入景中;群山之中,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凸现于眼前;潺潺酿泉环绕而过, “峰回路转”, 则有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作者描绘的这幅画面, 体现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 笔随意迁, 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依次展现, 境界开阔又重点鲜明, 画面充实又浑然天成。苍山、清泉、亭台相依相衬且辉映生色, 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二是景随时变, 美不胜收。醉翁亭景色之美在于因时不同, 景色各异。早晨林中的烟雾, 晚上山谷间的幽暗;春天的野草, 夏日的佳木, 秋天的洁霜, 冬季的枯石。这因时而异的景色, 各有其境界, 故能给人以不同的美学享受。

三是动静结合, 充满生机。作者描绘醉翁亭的自然景物, 既有巍峨的山峰, 也有流动的泉水;既有浓密的绿荫, 也有啁啾的鸟声, 动静搭配, 相得益彰。再有, 自然物相对为静, 而“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不绝的游人,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的欢宴, 则又展现出快乐、生动的人间生活。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 生趣盎然。

三、学习凝练回环骈散结合的语言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 第4篇

琅琊山中有一座开化寺,住持名叫智仙。他热情好客,常和前来游览的太守品茗谈心。一天,智仙对欧阳修谈起山间早晚明暗的变化,他说:“琅琊山间,早晨,太阳升起,笼罩着树林的雾气慢慢消散;傍晚,云雾聚拢,山谷又渐渐暗淡。”他又讲到山中一年四季不同的特色:“春天,漫山遍野山花怒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芳香;夏天,林木茂密,绿荫清凉;秋天,天高气爽,繁霜皎洁;冬天,溪水浅落,清澈见底。”欧阳修听了智仙这一番描述,感到山中景色异常精彩令人陶醉。

智仙为了让游人在这里能更好地休憩,也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增添一点色彩,便在进山六七里处、酿泉之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四角上翘,形如鸟儿展翅欲飞。欧阳修常在亭中设宴招待宾客,筵席上摆着各种野味和蔬果。席间虽没有吹拉弹唱,但有棋局助兴,有醇酒淡茶,人们高声喧哗,尽情欢乐。这时,有点醉意的太守,脱下乌纱帽,露出斑斑白发,斜卧于亭中长椅上,沉醉于山水之中,聆听着枝头鸟鸣,渐渐夕阳西下,山雾迷濛,如同仙境。

一天,智仙特地登门拜访,请太守为这个亭子取个高雅的名字。欧阳修略微沉思:这里的醇酒是香甜而醉人的。山中的风光更加美妙令人陶醉。自己常同朋友们去亭中饮酒畅谈,并且一醉方休,朋友中自己的年纪最大,可自号“醉翁”。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这山水之间啊。欣赏山水的情趣盈盈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于是,欧阳修欣然题上“醉翁亭”三个大字。智仙觉得,既有了“醉翁亭”,那还得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记叙“醉翁亭”的由来。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几易其稿,刻意求工。如开头,初稿写滁州城东面有山,西面有山,南面和北面也有山,还写了山势形状等,共用了几十个字;到定稿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练得体。

智仙听说太守已将《醉翁亭记》写好,便特地在“醉翁亭”上摆了一席酒,宴请太守,并请了几位官绅

作陪。席间,大家都想早点读到太守的新作,而欧阳修也想趁机征求大家的意见,就手捧文稿,高声朗诵起来。当他读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时,停了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反应。只听张主簿赞赏道:“这两句是一篇的文眼,真是千古绝唱。”一位老秀才也点头说:“开头一段,短短百多字,就把醉翁亭的位置、形状和命名的缘由交代得一清二楚。如此简洁,实在难得。”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读到这里,欧阳修又停了下来,看看大家有什么看法。智仙高兴地说:“这一段是写琅琊山早晚四季的景色,如让我来讲,大半天也讲不清楚,而太守寥寥数语,就把它勾画出来了,真是难得的佳句啊!”

欧阳修接着往下读,当他读完全文最后一句时,全座的人,无不击节称赞,都说:“欧公这篇新作,为琅琊山增色不少。”欧阳修自然也不免谦虚一番。

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 第5篇

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就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琊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琊”,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第6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课本中再现生活,学习主人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从而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并积极创造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

2.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明确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春”)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1: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仕途失意、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生2: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被贬谪邓州。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就在这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领略景美,初探太守为何而醉

1、提出问题:那么欧阳修又在本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文中太守又为什么而醉?接下来我们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

(1)依据自己听读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2)生:“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师:到底为何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探索太守“醉”的缘由。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鉴赏欧阳修《醉翁亭记》 第7篇

欧阳修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不属于赋体,实际上也是一首言简意深、优美的散文诗。欧阳修上《朋党论》后,保守势力仍很猖獗,范仲淹被迫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请求外调,欧阳修也受到诬蔑陷害,于庆历五年(1045)出任滁州知州。他到滁州的第二年,自号“醉翁”,写下了这篇《醉翁亭记》。文章既概括精炼,又丰满生动,既有文采,又有气势,既有形象性,又有音乐美。作者贬官滁州,政治上是苦闷的,满怀悲愤,文章中却表现自己寄情山水与酒,自得其乐。看去好像没有摆脱封建士大夫寻求解脱与麻醉的生活情调,实际上是包含有政治内容的,不能与一般文人的流连风景、游山玩水等同看待。作者通过山水之乐,不直接表现苦闷、悲愤,而是以描写与民同乐来显示自己在这远离京城的地方很有政绩,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并不因遭受打击而改变。写了《醉翁亭记》的第二年,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也。”意思是我在这里呆的时间愈长,就愈感到快乐,这不只是在从事学习之外有赏玩山水,弹琴饮酒的生活消遣,而且治理地方,过了一年就初步有了成绩,真正懂得了古人不轻视卑小官职的道理。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醉翁亭记》所写的太守的“乐其乐”。

文章开始从大环境写起,作者像导游一样把读者慢慢引到醉翁亭。

第一段写亭的位置、形势和命名的由来。“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蜂,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几句介绍醉翁亭,写法是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层层推进,步步引入。先是“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都是山,总写滁州的形势。再从滁州周围的群山,把镜头转向西南的峰峦,“其西南诸蜂,林壑尤美”,写出滁州西南方向的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在这片树林和山谷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放眼望去,那草木繁茂,山林幽深而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作者又从“西南诸峰”中,突出“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这时,镜头向着琅琊山曲折推进。“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行走约六七里,忽然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举头一看,是酿泉从两蜂之间奔泻而下。未写醉翁亭,先写酿泉,泉可以酿酒,为下文饮宴伏下一笔,并且已经包含了一个“醉”字,醉翁亭呼之欲出了。果然,“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山路也随之盘绕,拐过去一个弯,那四角向上翘起的一座亭子,好像鸟儿展翅高飞似地靠近在酿泉旁边,就是醉翁亭了。这是一个特写镜头,醉翁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其背景远处是“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近处是“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醉翁亭则处于“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中。作者是从大的地理环境和总的山水景物中来让读者认识醉翁亭的。而山水景物中的山是静的,水是动的,静静的醉翁亭仿佛靠近泉水也凌空飞动似的,作者用“翼然”二字使读者对醉翁亭产生了强烈的印象。醉翁亭出现了,作者暂时把一路名胜风光放下,先来交代醉翁亭得名的由来。“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这是说醉翁亭是琅琊山琅琊寺的和尚智仙建造的。“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是说滁州太守把自己的别号取为亭名。“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是说太守同宾客到这里来饮酒,稍为饮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以上几句是从醉翁亭的得名说到自号醉翁的原因。下面再就“醉翁”的“醉”,字进行申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意趣本来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既然这样,为什么要饮酒呢?那是把心有所领会的“山水之乐”寄托在饮酒之中。文章开头这一段,由介绍醉翁亭到交代醉翁亭的得名到说明醉翁的意趣,三个层次衔接得很紧密,又过渡得很自然,最后点出“山水之乐”。

第二段写亭周围变幻优美的景色,写“山水之乐”。分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朝暮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林霏,指山林间的雾气。暝,是昏暗的意思。清晨太阳出来,山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傍晚云烟聚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山间的景色就是这样清晨由昏暗而明朗、傍晚由明朗而昏暗,交替变化着。第二层再写醉翁亭的四时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各用一句来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是说春天到来,野花开放,到处弥漫着清幽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是说美好的树木长得很繁茂,一片浓密的树阴。“风霜高洁”,是说秋天天空高旷,霜色洁白。“水落而石出”,是写水位下落,水中的山石显露了出来。四句话抓住典型特征,非常精炼而概括地写出四时不同的景色。然后作者收结山间的朝暮与四时的两层叙写,回到“乐”字上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朝而往,暮而归”,是表示终日游赏的畅怀尽兴;“四时之景不同”,是表示四季游赏的各有所得。总之,乐趣无穷。这第二段极写“山水之乐”,是从山水本身来写的。

第三段写游乐与宴饮,是从游人的角度来写,写游人之乐。这游人之乐也分两层展开:一层是滁人之游,一层是太守之游。我们先看滁人之游:“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负者,指背着东西的人。“负者歌于途”与“行者休于树”二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背东西的人与走路的人,有时唱歌走在路上,有时坐在树下休息。“前者呼,后者应”,是写路上的人彼此打着招呼,见出人很多,而且大家兴高采烈。伛偻,是俯身曲背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是搀扶带领的意思,这里指小孩。老年人和小孩都来游玩,身强力壮的人就更不消说了。所以作者写道,“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几句是写滁州的人民游赏醉翁亭。接着写太守游醉翁亭。“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肴野蔌,是山里的野味、野菜。鱼是山溪里打的,酒是山泉水酿的,野味、野菜也是山里现有的。一切就地取材,表明太守不讲究豪华,趣味高雅,所以宴会很简朴。这趣味的高雅,还表现在宴会中的娱乐不同流俗。作者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射,指投壶,古代一种游戏,用箭一样的小棒投射长颈形的壶,以投中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奕,指下棋。筹,即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和行酒令的签子。这几句的意思是,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欣赏音乐。有投壶的,投中了;有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错,人们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多宾客欢乐的情景。有位面容苍老、头发斑白的人在他们中间昏昏沉沉地像要倒下的样子,这是太守喝酒喝醉了。宴会是那么简朴,游艺是那么古雅,这种乐就脱去凡俗,回应第二段所写的“山水之乐”。但众多宾客“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欢乐已极,太守却是“颓然乎其间”,醉了;这又为底下第四段的“太守之乐其乐”埋下了伏笔。

第四段抒写太守之乐,并点出《醉翁亭记》的`作意。“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一段主要是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先写过一会儿,太阳落山,只见人的影子散乱起来,大家跟着太守一道回去了。人一走,鸟就活跃起来了,在树阴覆盖的地方,鸟飞上飞下,发出一片叫声。接着,作者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字这个指示代词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指宾客游人,一说是指太守自己。解释为太守自有他感到快乐的事情,而太守所感到快乐的事情,其实就是宾客游人获得了快乐。所以下文说:“醉能同其乐。”最后,文章由“醒能述以文”点出太守就是“庐陵欧阳修”,收结得很巧妙。

全篇《醉翁亭记》的中心,主要围绕一个“乐”字,一层接一层,有条不紊,自然流畅,写得从容婉曲,千回百转。第一段由醉翁亭之得名引到醉翁的自号,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写“山水之乐”,第三段写游人之乐,第四段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与民同乐”,特意点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见,环绕一个“乐”字所表现的内容,与其说是欧阳修的生活情趣,毋宁说是欧阳修的政治胸怀。

苏询赞美欧阳修的散文:“条达疏畅”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意思是欧文写得明晰流畅,轻快从容,显得毫不费力的样子。该文正是这样,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却出以平易,像是信笔写来,毫不经意,真正做到了意到笔随,自然、轻快、流畅。

《醉翁亭记》融抒情、写景和叙事于一体,文笔非常简洁,善于概括,而不失之笼统,只须一二字,便可以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南宋的朱熹曾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可见欧阳修是如何的讲求精炼。醉翁亭的朝暮四时的景色,只各用了一句,便包括无遗。醉翁亭的游人,只写了“负者”、“行者”,再加上“伛偻提携”,便表现出“往来而不绝”的盛况。再如第二段写山景朝暮的晦明变化,“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说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就消散了;云烟聚合,山谷就变得昏暗起来。这里用了“出”、“开”、“归”、“暝”四个词,都是表形态或明暗变化的,放在一起,使静境变为动境,传达出种跳荡变幻的生气。该文可谓言简意深的典范,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内容却丰富深厚,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读后使人受到欧阳修思想感情的强烈感染,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醉翁亭记》的语言特别显得音韵铿锵。基本上是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的判断句式,一连用了二十七个“也”字,但读起来丝毫不感到平板单调,反而像问答唱和一样,“前者呼,后者应”,高下抑扬,极富于抒情意味。尤其是文中骈句与散句错杂运用,时而表现整齐的美,时而表现参差的美,使文情与声情很好地统一了起来。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射者中,奕者胜”,这是单句相对。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是双句相对。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是三句相对。但有时又有意打破字数相等与句法相同。如“风霜高洁”与“水落石出”,在“水落石出”之间加上一个“而”字,“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下句“名之者谁”后面却是五个字的“太守自谓也”。这样,在统一当中,又包含着变化,显得活泼跳脱,姿态横生。

欧阳修《醉翁亭记》课文翻译 第8篇

首先要弄清的是:欧阳修为什么一贬滁州,就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作文为记,就这篇文章的内容看,那是由于琅邪山的风景使他陶醉,人与人之间亲密淳朴的关系使他陶醉,那香而且洌的酒使他陶醉。因此有人说,欧为此文,意在寓性情于游赏。或者说,纵情山水,表旷达自放的`情怀。但是,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他这次被贬,由于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这些人利用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欧阳修是个个性刚直的人,读他的《与高司谏书》可知其议论之峻切。现在邪正颠倒,他无端被诬,心中怎么能没有愤懑,又怎么能自放于山水诗酒?十年前,因为支持范仲淹,贬为夷陵县令时,他曾写信给同案被贬的尹师鲁,肯定了尹在谪迁中“益慎职,无饮酒”的自处之道,并批评了那些一遭贬逐,便“傲逸狂醉”的人。十年后的今天,写这篇《醉翁亭记》,竟然畅言饮酒,自号“醉翁”,以至苍颜白发,颓然乎众宾之间,前后矛盾,判若两人。要说这完全是出于性爱游乐,纵情山水,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那么,是不是果如另外一些评论者说的,山水之乐无非是沉郁、压抑心情的饰容,像李白那样,以耽酒自寓其愤世傲岸之情呢?考欧阳修之为人及其所为文,可贵处在一“真”字。他决不会矫情伪饰,自欺欺人。他之所以前后矛盾,其中必有一个难以具言的心理历程。十年前,他写了那封著名的《与尹师鲁书》,透露了一点消息。那信中说,不少前代名人,包括韩愈在内,“一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因此告诫余靖(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显然看不起、更不屑做那种患得患失的庸人,他的心有更宽广的天地。再说,受到打击、遭到贬谪就忧戚怨嗟,反而使那些陷害他的人弹冠相庆,无异于为敌张目。因此,他诗酒山林,随遇皆乐,显示自己绝不曾因横遭打击垂头丧气;反而意气自若,心态安怡,表现出泱泱君子的坦荡风怀,铮铮铁骨。这是他在《醉翁亭记》里强调“其乐亦无穷也”的真正原因。再说,滁州“地僻而事简”,他于无意中得此闲太守,正所谓不幸中之大幸。滁州又有琅邪林泉之胜足资畅游,可以涤荡胸中积悃。来滁时过一年,朝往暮归,便渐渐得到一种悠然自适之乐,冲淡了心底的烦忧。更何况,守滁一年,能使滁州的人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又幸滁州人“喜与予游”,而“与民共乐”正是“刺史之事”(以上几处引文均见作者写于与本文同时的《丰乐亭记》),更足以使他化忧为乐,怀此乐心,以涉山林,则寓目之景色无不献美于前;以临卮酒,则入口之涓滴无不“饮少辄醉”。“饮少辄醉”也不全限于酒量的大小,而且包含有心之所乐,未饮先如醉一层意蕴。于此可知,由诫人以“无饮酒”发展到“自号醉翁”,经历了一个从毋为个人忧患戚戚然借酒浇愁,变为真正“得心寓酒”的心理历程。因此说,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相当复杂,分析时不能以偏概全。

从上述分析看,这篇散文涵蕴是非常丰厚的。唯其丰厚,故耐咀嚼。但此文之所以传诵千古,又不限于涵蕴的丰厚,还因为它在艺术上确有独特的成就。欧文最长于抒情。在这篇散文里,他要抒发的是被贬滁州一年后的生活情怀。因此,题目虽是《醉翁亭记》,在“亭”字上反而着墨不多,用主要篇幅来写“醉翁”。林壑泉亭,无不是醉翁活动的衬景;“日出”、“云归”,无不荡漾着醉翁的诗情雅意。这样安排重点,写“亭记”却突出人物,不以亭为核心,乍看似乎离了题面,其实扣紧题旨,是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裁剪上独具的特色。但命题既为“醉翁亭记”,当然又不能完全不点到“亭”。这篇散文写“亭”虽只寥寥数语,构思也很具匠心。全文先用“环滁皆山也”一语喝起,写大景、全景。但这仅仅是远处环视,只可能看见一片模糊的轮廓,故泛言其为“环滁皆山”。镜头拉近到“西南诸峰”,渐渐望见那“蔚然深秀”之色;再拉近到“酿泉”,便听到了流水潺潺之声;再拉近到醉翁亭,终于看清了亭子像鸟翼一般的具体形象。这样迤逦写来,切合步行人远近视听之理,又显得层次丰富,胜境迭陈,使读随着作者的脚印,信步神游于楮墨画图之间,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第二段写山林中的人,先写“负者”“行者”的来往游人,次写坐起喧哗的众宾,镜头扩大,最终写核心人物“颓然乎其间”的太守,推出“苍颜白发”的特写镜头。后段写人禽和谐共乐,也是先写禽鸟之乐,而后写众人之乐,最后归结到太守之乐,结末一句直接点出“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都是从大到小,由远而近,最后集中到醉翁一人。这种移步换形、聚焦一点的艺术手法,使全文重点突出,“醉翁”始终居于画面的中心。所写事物虽不多,却纷繁有序;林壑之胜,朝暮四时之景,休息、行走的游人,以至喧哗的众宾,幽鸣的禽鸟,这众多杂沓的物态人情,都用一个“乐”字贯串,使文意辐凑,凝而不散。特别是结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四句中两用“知”与“不知”,文势遒劲,一转一深,构成螺旋式层层推进,是一篇之警策,显示出作者炼句炼意的艺术功力。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原文 第9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的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的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的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的。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4)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5)壑:山谷。

(6)尤:格外,特别。

(7)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8)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9)潺潺:流水声。

(10)而:表承接。

(11)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2)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回:回环,曲折环绕。

(13)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

(14)临:靠近。

(15)于:在。

(16)作:建造。

(17)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18)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19)辄:就

(20)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1)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2)曰:叫做。

(23)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4)乎:相当于“于”。

(25)的:领会。

(26)寓:寄托。

(27)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28)开:消散,散开。

(29)归:聚拢。

(30)暝:昏暗。

(31)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

(32)芳:香花。

(33)发:开放。

(34)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35)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36)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37)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38)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39)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0)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41)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42)渔:捕鱼。

(43)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44)洌:水(酒)清。

(45)山肴:野味。

(46)野蔌:野菜。蔌,菜蔬。

(47)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48)陈:摆放,摆设。

(49)酣:尽情的喝酒。

(50)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51)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52)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5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54)苍颜:脸色苍老。

(5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56)已而:不久。

(57)归:回家。

(58)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59)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60)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6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62)谓:为,是。

(63)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的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赏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的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解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第10篇

【《醉翁亭记》的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这是把虚词放在句子范围内来进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其中某个(或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但古人写文章用虚词,却更加看重它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虚词用得好,确实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这就要从全篇来看了。清末古文家林纾说:“须知有用一语助之辞,足使全神灵活者,消息极微,读者隅反可也。”“全神”,其实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着眼于全篇,才能更好地领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再回到《醉翁亭记》上来。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

我们无妨来做一点比较。例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巅,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帖。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