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发展历程特点(精选6篇)
欧盟发展历程特点 第1篇
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欧盟几经扩大,从当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今天的25国,从单一经济一体化组织走向包括政治、外交、防务等多方面联合的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004年10月29日,25国领导人在罗马召开的欧盟峰会上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这是欧盟向更深层一体化发展的里程碑。
欧盟风雨半世纪
欧盟全称欧洲联盟,它的诞生和发展是战后世界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建议同德国建立煤钢共同体。这一建议史称“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6国领导人又在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两个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罗马条约》被认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起步的象征。1965年4月8日,6国在布鲁塞尔签署条约,将上述3个共同体合而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1991年12月11日,在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欧共体首脑们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确立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目标,1993年11月1日,条约生效,自此,欧共体发展成欧洲联盟。
在半个多世纪中,欧盟5次扩大,成员国从最初的6个,发展到今天的25个。最近一次扩大是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莎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尔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0国被接纳为成员国,这10国多属原苏联东欧势力范围,人们将这次扩充称为欧盟“东扩”。东扩后,欧盟开始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接壤。
欧盟,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50多年来,欧盟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目前,欧盟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多,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0%以上,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人均收入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欧盟已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强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实力可与美国比肩。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积极发表对国际重大问题的意见,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升。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欧盟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奉行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强调各国都应该尊重国际法,主张尊重世界多元文明,反对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单极战略和一国的价值观主宰世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法、德等欧盟一些国家公开向美国说“不”。它们反对美国撇开联合国执意对伊拉克开战;反对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以及推翻伊朗现政权,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对欧盟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地位和角色的变化,美国极不情愿,非常担忧,但又无可奈何。欧盟一体化进程继续深化的势头不可逆转。布什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就屈尊飞往欧洲,企图同欧盟弥合分歧,修补裂痕。但布什的欧洲修好之行成果有限,双方在对待国际事务的理念和如何解决当前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分歧依旧。欧盟联合自强,追求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出强大声音,对抑制世界力量对比失衡,阻碍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欧盟发展历程特点 第2篇
论“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学院:
专业: 姓名:陈默 学号: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目录
一、摘要--------------------3
二、关键词-----------------3
三、正文---------------------3 3.1动漫史的起源与发展--------------------------3 3.2美国动漫发展史-4 3.3日本动漫发展史-7 3.4中国动漫发展史-9
四、结束语------------------11
五、参考文献---------------12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摘要:
动漫以日本及美国为最高水平,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完成心中的想象向其他人传播的目的,而且日本和美国的动漫事业已经发展到跟电影同样的程度,甚至已经分了级别对应各种年龄段。动漫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来了解下动漫史的起源与发展。
二、关键词:动漫史、起源、发展、影响
三、正文:
3.1动漫史的起源和发展
(1)朦胧意识时期
——野牛图
·旧石器时代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 ·约2000年前埃及墙饰
·人类不断追求的执着和探索的梦想
(2)思想形成时期
—— 幻盘、走马盘 ·19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 ·1832年发明幻盘,将系列动作按顺序排列
·1834年发明西洋镜,娱乐玩具 ·1892年发明实用镜,可放映15分钟(3)技术探索时期
—— 光学影戏机
·1877年,雷诺将诡盘与幻灯相结合,研制出“光学影戏机”
·为电影、电视上放映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最早放映动画片的人,作品有《丑角和它的狗》、《一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杯可口的啤酒》等
(4)动画现突出时期
—— 赛璐璐片
·1914年,美国人埃尔·赫德发明了透明赛璐璐片
·把活动的形象画在赛璐璐片把活动的形象画在赛璐璐片
·再与静止的背景叠放在一起进行逐格拍摄
(5)动画生产成熟时期
—— 《幻影集》
·1914年,美国人温瑟·麦凯 创作了代表当时动画艺术最高水平的真人与动画合成的影片《恐龙葛蒂》和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美国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动画长片。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繁荣时期,持续至今。《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恐龙》等等。20世纪50年代末期,各大制片公司涉足动画界,美国动画异彩纷呈。
剧本好,题材好。制作要求不仅仅是good,而是perfect。
3.3 日本动漫发展史
• 1917年出现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剧情,精美的画面,更加深刻的主题,配乐。• 5.路线分化期(1978-1992)《圣斗士星矢》《龙猫》 • 6.风格创新期(1993-今)完善的技巧和超越时空的构思,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冲击
• 东映动画公司(1928-1989)手冢治虫,用生命和心灵来构筑作品的大师,为动画而生的医学博士,有时连续三天不吃不睡来工作,有时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死前最后一句话是:给我一支铅笔。出产了一系列经典的动画作品《阿童木》《火鸟》《三眼童子》《森林大帝》《蓝宝石王子》等等。其中的价值观和哲学含义深深的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我想人们对他的看法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勤奋的大师而已,他身上散发对动画的热情和真诚简直可以用催人泪下来形容!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吉卜力工作室,是一家日本的动画工作室。作品以高品质著称,其细腻又富有生气,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获得极高的评价。
• ·吉卜力工作室代表作: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
• 手冢死后日本动漫界没有人能称作他的接班人,知道宫崎骏的一系列作品出现。心灵与生命,自然与发展,看来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最深刻的话题吧!• 《白雪公主》美日比较:
• 美:角色富有动态,行动灵活有弹性,较符合原著,动物拟人化。
• 日:动态相比较少,多运用对话,比如白雪公主的美经常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是用配角言语来衬托,剧情有改动。
3.4中国动漫发展史
• 20世纪40年代,中国动画片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三个和尚》《阿凡提的故事》内容趋向深刻丰富 •(6)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 《马可波罗回香都》《宝莲灯》 ·万氏
中国美术片的开拓者。包括万古蟾(1899~1995)、万籁鸣(1899~1997)、万超尘(1906~1992)万涤寰4人。万古蟾、万籁鸣为孪生兄弟,1899年1月18日生于南京。万超尘也生于南京。
万氏兄弟自幼喜爱绘画,很早就萌发万泉河之晨创作中国动画片的念头。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25年绘制成功中国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四、结束语:
什么事物刚开始时都是比较真诚和质朴的,老一辈的动画制作者的作品的确也是这样,让我们感动.在一个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动画的繁荣是自然也是荣耀的。那是世界记住了由中国动画片这个独特的流派,这批具有东方韵味与思想的动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画。现在虽然还是蛰伏期,但是拿破仑说:中国是睡狮。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艺术悠久的历史和哲学,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上说,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有新一代更多的热爱动画的年轻人,我们有热情,时间和社会会赋予我们耐心和眼光。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还会一步步走向辉煌,和这个世界其他的文化科技一起,创作出优秀而精彩的动画。中国的动画,世界的动画。
五、参考文献:《动画艺术概论》
欧盟发展历程特点 第3篇
一、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一) 经济的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化, 因此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欧洲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祥地, 其中世纪的古老大学就具有某种国际性的特点, 欧洲中世纪大学一直被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雏形。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 欧洲国家本身的这种跨文化的传统再加上欧洲大陆重塑大学辉煌的愿望就决定了欧洲必然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这种时代的潮流, 并积极参与。
(二) 欧洲一体化市场的需要
欧盟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带有超国家因素的新型区域性组织,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极。随着其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欧盟各国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能够自由流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这种迫切追求经济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不断驱动了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二、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历程
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 准备阶段 (19571968年)
1957年, 欧共体各成员国签订《罗马条约》, 1958年《罗马条约》生效, 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文化和教育的合作则由欧洲委员会负责。在《罗马条约》中还未提及“教育”一词, 只在第118条和第128条提及提供职业训练, 包括关于原来煤钢共同体的雇员的再培训, 职业培训和继续培训, 以及第57条有关学术文凭认可、证照等的互相认定, 特别是在医学以及药学的专业认证。这些政策显示出欧盟对教育的关心仅仅在职业证照以及训练上[1], 而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直到1967年, 欧共体正式成立, 但是经济方面的合作还是其主要目标。
(二) 起步阶段 (19691986年)
1969年, 欧共体各成员国召开“海牙峰会”。在此次会议中, 欧共体各成员国的教育部长们也同意欧共体应该在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中发挥作用。
1976年, 欧委会颁布了一项行动计划, 即《教育领域的行动计划》 (An action program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 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式启动。在高等教育领域该行动计划主要集中在三个优先领域: (1) 通过加强各类高校组织之间的联合, 短期学术访问, 学习或研究的联合行动来促进高校间的合作; (2) 人员流动开始受到重视, 清楚学生流动的障碍; (3) 努力发展学历互相承认和留学事务。这份高等教育合作的方案也反映出了当时学术界发展的意愿, 主要体现在提出的在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建立学习和研究的联合项目 (Joint Study Programmes) 的建议上。这份方案和1971年通过的决议为未来在欧共体层次上进行高等教育合作打下了基础[2]。
在1983年6月欧共体的成员国签署了 《欧盟索罗门宣言》 (Solemn Declaration on European Union) , 涉及到了高等教育合作。根据这份方案欧共体委员会在1984年向理事会提交的报告中确定了高等教育三项发展目标:通过在另一个国家的学习,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 (到1992年至少有10%的学生) 获得亲身经历, 促进“人民的欧洲”建立。并以联合学习项目为基础, 欧共体委员会提出要为学术流动性、联合课程开发和学分转换作好准备[3]。直到1986年签署的《单一欧洲法令》才算是在欧共体首次在重要文件上正式提到了高等教育合作。《单一欧洲法令》第24条规定, 对《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第三部分增加“标题六研究和技术发展”, 包括鼓励研究中心和大学的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合作活动, 使其能充分开发共同体内部市场的潜力, 并通过签订国家协议、确定共同标准、消除法律和资金障碍来促进其合作[4]。
(三) 发展阶段 (19871997年)
1987年, 欧盟开始发起“伊拉斯谟项目” (Erasmus pro gramme) , 又称“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项目” (Eu- 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5], 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人员流动。任何一个欧盟国家的大学生可以到另一个成员国的大学学习312个月, 欧盟为其提供一定的资助。 (2) 参与项目的大学之间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建立交流网络。 (3) 为方便学生在接收学校所修成绩的承认, 引进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Eu- 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ECTS) 。 (4) 课程开发、国际集中项目、国际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和语言课程及其他辅助性措施。总的来说, 20世纪80年代欧洲在国际化方面强调的是 “共同体维度”, 较少关注欧洲外部的交流与合作。
1991年欧共体委员会发布了《欧洲共同体高等教育备忘录》 (Memoranda on Higher Education) , 提出在尊重成员国多样性的前提下欧共体委员会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合作和共同行动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同年12月又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第一次将欧共体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以法律的形式清楚的表述出来。《欧洲联盟条约》第126 (1) 条款写道:“共同体应该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并且如果有必要, 通过支持和补充他们的行动, 致力于教育质量的发展, 同时充分尊重各成员国对其教学内容和教育体系的组织以及其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所负有的责任。”[4]1993年, 欧盟各国签订《马约》 (the Treaty of Maastricht) 并指出:“共同体将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在需要的时候对成员国的行动提供支持和补充。”[6]《马约》还特别提出了欧盟教育合作的核心政策原则, 即“辅助原则”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 1995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在《马约》基础上, 共同推出了欧盟最为重要的一项教育计划:“苏格拉底项目” (Socrates Programme) 。1997年, 欧盟对质量监管认可程序进行改革, 建立国际学分转移认可系统;同年, 又通过《里斯本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协定》, 在提高学生学术认证的公平性和资格评定的透明度方面, 为各国高等教育机构规定了一个更综合的法律框架和规章制度。
(四) 深化阶段 (19982014年)
1998年的《索邦宣言》 (Sorbonne Joint Declaration) 可以说是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转折点。其指出“:欧洲一体化进程最近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是, 我们应该谨记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体现在欧元、银行和经济领域, 还应当体现在知识的欧洲上。我们现在必须加强欧洲大陆在智力、文化、社会、技术方面的发展, 而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对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7]1999年, 欧洲29国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 表达了在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设想。《博洛尼亚宣言》是欧洲高等教育向前推进的重要一步, 不仅提出了建立易理解、可比较的学位系统, 采用二层级的高等教育制度, 建立欧洲学分与累积系统 (ECTS) , 而且还提出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面的合作, 以及增强高等教育中的“欧洲维度”, 以实现与巩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构想。
2005年, 为了实现把欧洲经济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这一目标,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 也需要获得一个世界性的声誉, 于是欧盟各国在卑尔根召开会议, 并签署了《卑尔根公告》。在《卑尔根公报》中, 各国除了同意发展《柏林公报》的三项优先领域 (品质保证、二层级学制与学位和学习阶段的认证) 。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不断推进, 欧盟各国越来越关注欧盟高等教育的高度整合, 不断采取措施加强欧盟社会维度, 为达成2010年“欧盟高度教育区”不断做出适合各国发展的政策调整。
2009年, 欧盟各教育部长集于鲁汶签署了《鲁汶公报》。 此公报表示在学生流动方面, 树立了2020年实现20%学生流动的标杆;在学位与资格框架上, 明确了2012年完成国家资格框架的设定;提出了2020年测量国家社会维度目标的实现;把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区支配一切的焦点;通过博洛尼亚政策论坛加强全球政策对话;继续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并且呼吁更加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
2012年, 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新一轮的“全民伊拉斯谟”项目, 该项目计划于20142020年将27个欧盟成员国中接受跨境教育的学生提升两倍, 重点围绕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 旨在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性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平台。
纵观各项目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欧盟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发展脉络。无论在哪一个时期, 欧盟高等教育都有明确的定位和确切的目标。而且根据国际化程度, 不断为欧洲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做出调整。而且在改革或推动品质保证上, 欧盟并非要求各国均建立一套同样的制度, 而是在建构相同的学历文凭架构之上, 发展各自的高等教育特色与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 充分尊重各国文化的多元性。如今2010年已经过去, 回顾欧盟在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 这一曾经被认为是“目前不能实现”的“新制度主义的神话”[8], 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基本达成了当初设定的目标。例如, 在学位与资格框架方面, 47个成员国中, 注册一二级学位 (学士 硕士) 课程计划的学生比例, 超过90%的有31个, 70%~89% 的有10个, 50%~69%的有3个, 25%-49%的有3个, 低于25% 的1个。47个成员国中有42个一二级学位衔接已经顺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 从20002007年, 欧洲高等教育区外国留学生 (即从非欧洲高等教育区国家到欧洲高等教育区国家留学生) 的总人数增长了116%, 2007年欧洲高等教育区外国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人数的30%, 而1999年还不到25%[7]。
三、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特色
综观以上所述, 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 我们不难发现其国际化过程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化相结合, 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欧盟高等教育合作发生在主权国家, 是各成员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 同时这种合作也是促进欧盟区域竞争力的过程。欧盟经济政治的一体化为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提供了保障, 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又更好地促进了欧盟经济政治的一体化。比如欧盟于1987年发起的“伊拉斯谟”计划, 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组织和资助成员国的教师和学生在区域内不同国家间流动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 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达到培养具有欧洲意识的高级人才。这项措施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欧盟区域内教师和学生的流动, 加深了其国际化程度, 而且更好地提高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 提高了国际吸引力, 因此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也得到提高。还有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博洛尼亚宣言》、《布拉格公告》以及《卑尔根公报》等都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欧洲维度”问题, 高度关注学生“欧洲公民”意识的培养, 这些都说明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和区域化共同发展、不可分割的。
(二) 政策制定过程中注重“一体”与“多元”、“共性”与 “个性”相结合
由于欧盟各成员国在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上也各有特色, 如何处理“一体”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 也是欧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矛盾。比如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二级设计正是考虑到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各国文化传统的差异而精心打造的。欧盟的二级资格框架体系, 即在欧洲层面建立一个共同的资格框架, 在国家层面建立各自国家的国家资格框架。这种新建的共同学位结构体系不仅能够包容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 又有一个具体的总的参照框架,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为更好地促进各国流动和紧密合作提供了保障。
(三) 利益相关者高度参与的特点
从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制定上看, 博洛尼亚进程体现出利益相关者高度参与的特点。旨在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博洛尼亚进程如今所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各类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合作。各成员国政府机构、欧盟机构、国际合作组织、高教育机构及相关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都广泛参与到此进程中来。博洛尼亚进程最初是由德、法、英、意四国教育部长发起, 到目前已经有47个国家教育部长参与其中。从博洛尼亚的整个进程来看, 其政策的制定都是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与协作, 进而达成一致意见, 签署公报或者宣言, 最终形成全欧范围的政策, 是欧盟各国利益的集中体现。
(四) 国际化政策制定由区域逐步扩散至世界各国
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20世纪80年代还主要集中于区域内的建设, 比如“伊拉斯谟项目”。直到90年代后, 随着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才把目光从区域转至世界其他各国。到了2004年, 为了提升欧洲高等教育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在支持一体化的同时, 注重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并随即发起了“伊拉斯谟世界项目”, 不仅为第三国 (即非欧盟国家) 提供奖学金及相关保险来吸引他国研究生和学者参与其硕士课程;还与第三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了争夺特定地区人力资源市场, 还开辟了“窗口”计划, 比如“亚洲窗口”、“非洲窗口”等[9]。专门为这些地方大学生提供专项拨款和奖学金, 以促进欧盟区域内和非欧盟国家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由此可见, 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由区域内逐步向世界其他国家扩散的, 使得欧盟国际化不论在内容上、视野上、以及国际影响力都大大提升, 为世界其他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亚太地区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希望对欧盟高教国际化的经验有所学习和借鉴, 更好地促进自身高教国际化的发展。
摘要:以时间为基线, 以欧盟高等教育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政策为依托, 对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变革进行梳理, 并通过历史, 总结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化相结合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注重“一体”与“多元”、“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利益相关者高度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由区域逐步扩散至世界各国。
关键词: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3.
[2]Corbett, A., “Ideas,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Entrepreneurs:towards a new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83 (2003) , pp.315-330.
[3]Corbett, A., Universities and the Europe of Knowledge:Ideas、Institutions and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an Uni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955—2005,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5.
[4]魏航.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Council of European Community, Council Decision of 15 June 1987 adopt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rasmus) , EEC 87/327, Official Journal of European Communities, 1987.
[6]耿益群.全球化背景下的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2) .
[7]谌晓勤.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博洛尼亚进程的结构和过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6) .
[8]于尔根·施瑞尔.“博洛尼亚进程”:新欧洲的神话?[J].赵雅晶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2) :92-106.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4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WTO;外资银行的特点
一、引言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4年我国第一部管理外资银行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出台到我国加入WTO前夕这段时间,这一阶段外资银行的特点可以用期待中谋求发展来概括。第二个阶段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的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是迅速扩大推进发展。
二. 1994-2001年间外资银行发展历程和背景
1994年,主要有以下重要事件发生:1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2在北京等11个内陆中心城市,允许外资设立营业性金融机构。1995年,外资银行正式进入我国内陆城市,武汉、西安、杭州、苏州、合肥、成都、重庆和沈阳陆续被批准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1996年,主要有以下重要事件发生:1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在华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暂行办法》。2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洲开发1997年,首批经过正式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四家外资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服务对象仅限于三资企业和外国居民。1998年,主要有以下重要事件发生: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批准深圳为第二个允许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城市。2首次批准包括日本兴业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东京三菱银行在内的8家在上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上海分行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进行人民币的同业拆借、债权买卖和回购。999年,主要有以下重要事件发生:1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实际上限制了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向国有商业银行参股。2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外国银行撤消在华营业性分支机构操作指引》。
截止2001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为450.48亿美元,贷款总额为185.36亿美元;外资银行设立代表处214家、营业机构190家,其中外资银行分行133家,已批准31家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试点,人民币资产已达450亿元,其中贷款390多亿元,逐步转向了以获取我国国内的市场机会为主的发展战略。
三.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发展和背景
2001年,主要有以下重要事件发生:1我国进入WTO,并且承诺入世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入世五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2我国公布入世后银行业首批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项目。2002年,主要有以下重要事件发生:1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2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要求包括在华的外资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发布财务报表。证监会颁布《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2003年,主要有以下重要事件发生:1花旗银行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国际金融公司参股民生银行,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直接投资有限公司参股兴业银行。200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审批,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获准在全国发行引进花旗银行管理和技术的双币种信用卡—浦发信用卡,该卡的发行标志着外资银行已经正式介入我国内地信用卡市场。2005年,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审批,6月美洲银行入股中国建设银行25亿美元,占其股份的5%;8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15亿美元,占其股份的5.16%;10德意志银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入股华夏银行26亿人民币,占其股份的13.98%。2006年,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审批,高盛集团、安联集团、美国运通公司入股中国工商银行37.8亿美元,占其股份8.89%;11月西班牙毕尔巴鄂维茨卡亚对外银行入股中信银行5.01亿欧元,占其股份的5%。
四.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争夺中国市场上,采用全局观点制定了长远的规划和目标。除了那些受业务范围所限专注于某一个或有限领域业务的外资银行以外,大银行在执行贯彻它们的策略时,简直是事无巨细,滴水不漏,同时还追求尽可能高的效率和效益。即使是那些业务范围相对狭窄,更为专业化,实力稍弱的外资银行,也大打特色牌,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比如业务地域一般都集中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部,沿海开放地带和内陆中心城市。这部分地是我国对外资逐步开放造成的结果。由于各大银行都踊跃争取别人可能领先的业务,唯恐落伍,所以具体业务之间的设置上虽然都各有不同的称谓甚至也可能各具特色,但实际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再次在引进外资银行进程当中,实际涉及到的是我国金融业各监管当局、外资银行及其母行、中资银行、我国政府、外国政府、世界贸易组织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等经济组织或个体的多方博弈。其中主要的参与者是我国金融业各监管当局、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它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行动目标,比如我国监管者要在引入外资银行期间,保证其不会对我国国内金融业乃至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起到了裁判官的作用:外资银行当然是希望首先在我国站住脚跟,然后参与和分享我国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回报,客观地分析外资银行不可能不考虑其行为的短期性和逐利本性;而中资银行则希望在存在外资银行的环境中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阎淬.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J].世界经济.2001,(6).47-53.
[2]苗启虎,王海鹏.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4,(8).9-11.
欧盟发展历程特点 第5篇
学
院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
级
2008级
姓
名
王震
论文题目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指导教师
张新伟
职称
讲师
成绩
2012年1月10日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1 绪 论.......................................................1 1光纤通信发展历程..........................................1 1.1 世界光纤通信发展史.....................................1 1.2 中国光纤通信发展史.....................................2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3 2.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3 2.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3 2.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3 2.4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3 3 不断发展的光纤通信技术....................................3 3.1 SDH系统...............................................3 3.2 不断增加的信道容量.....................................3 3.3 光纤传输距离...........................................4 3.4 向城域网发展...........................................4 3.5 互联网发展需求与下一代全光网络发展趋势.................4 4 结束语....................................................4 参考文献....................................................4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摘 要: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是以其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中继距离长、损耗低特点,并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的优势,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光纤通信技术正朝着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和交换、全光网络方向发展。
关键词:光纤通信;发展历程;特点;发展现状
绪论
光纤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通信方式,在现代信息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有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光子世纪”,十年内,光子产业可能会全面取代传统电子工业,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产业。光纤通信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而这一次发展将涉及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其范围更广,技术更新,难度更大,动力更强,无疑将对21世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光纤通信发展历程
1.1 世界光纤通信发展史
光纤的发明,引起了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是构成21世纪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的一大要素。
1966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的英籍华人高锟,发表论文《光频介质纤维表面波导》,提出用石英玻璃纤维(光纤)传送光信号来进行通信,可实现长距离、大容量通信。于1970年损失为20db/km的光纤研制出来了。据说康宁公司花费3000万美元,得到30米光纤样品,认为非常值得。这一突破,引起整个通信界的震动,世界发达国家开始投入巨大力量研究光纤通信。197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亚特兰大到华盛顿间建立了世界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线路,速率为45Mb/s,采用的是多模光纤,光源用的是发光管LED,波长是0.85微米的红外光。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大容量的单模光纤和长寿命的半导体激光器研制成功。光纤通信系统开始显示出长距离、大容量无比的优越性。
按理论计算:就光纤通信常用波长1.3微米和1.55微米波长窗口的容量至少有25000GHz。自然会想到采用多波长的波分复用技术WDM。1996年WDM技术取得突破,贝尔实验室发展了WDM技术,美国MCI公司在1997年开通了商用的WDM线路。光纤通信系统的速率从单波长的2.5Gb/s和10Gb/s爆炸性地发展到多波长的Tb/s(1Tb/s=1000Gb/s)传输。当今实验室光系统速率已达10Tb/s,几乎是用之不尽的,所以它的前景辉煌。1.2 中国光纤通信发展史
1973年,世界光纤通信尚未实用。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当时是武汉邮电学院)就开始研究光纤通信。由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采用了石英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和编码制式通信机正确的技术路线,使我国在发展光纤通信技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从而使我国光纤通信在高新技术中与发达国家有较小的差距。
我国研究开发光纤通信正处于十年**时期,处于封闭状态。国外技术基本无法借鉴,纯属自己摸索,一切都要自己搞,包括光纤、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系统。就研制光纤来说,原料提纯、熔炼车床、拉丝机,还包括光纤的测试仪表和接续工具也全都要自己开发,困难极大。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考虑到保证光纤通信最终能为经济建设所用,开展了全面研究,除研制光纤外,还开展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系统的研制,使我国至今具有了完整的光纤通信产业。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光纤通信的研发工作大大加快。上海、北京、武汉和桂林都研制出光纤通信试验系统。1982年邮电部重点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该工程被称为实用化工程,要求一切是商用产品而不是试验品,要符合国际CCITT标准,要由设计院设计、工人施工,而不是科技人员施工。从此中国的光纤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光纤通信的速率已达到144Mb/s,可传送1980路电话,超过同轴电缆载波。于是,光纤通信作为主流被大量采用,在传输干线上全面取代电缆。经过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中国已建成“八纵八横”干线网,连通全国各省区市。现在,中国已敷设光缆总长约250万公里。光纤通信已成为中国通信的主要手段。在国家科技部、计委、经委的安排下,1999年中国生产的8×2.5Gb/s WDM系统首次在青岛至大连开通,随之沈阳至大连的32×2.5Gb/s WDM光纤通信系统开通。2005年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是至今世界容量最大的实用线路。
中国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光纤通信产业。中国生产的光纤光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系统能供国内建设,并有少量出口。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2.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的传输带宽比铜线或电缆大得多。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限制往往发挥不出带宽大的优势。因此需要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2.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目前,商品石英光纤和其它传输介质相比的损耗是最低的;如果将来使用非石英极低损耗传输介质,理论上传输的损耗还可以降到更低的水平。这就表明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减少系统的施工成本,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2.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石英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而且绝缘性好。而且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很强,它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受人为架设的电缆等干扰。这一点对于在强电领域的通讯应用特别有用,而且在军事上也大有用处。2.4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传播容易泄露,保密性差。而光波在光纤中传播,不会发生串扰的现象,保密性强。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正是因为光纤的这些优点,光纤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断发展的光纤通信技术
3.1 SDH系统
光通信从一开始就是为传送基于电路交换的信息的,所以客户信号一般是TDM的连续码流,如PDH、SDH等。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传输数据也越来越大。分组信号与连续码流的特点完全不同,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传送这种信号,是光通信技术需要解决的难题。而且两种传送设备也是有很大区别的。3.2 不断增加的信道容量 光通信系统能从PDH发展到SDH,从155Mb/s发展到l0Gb/s,近来,40GB/s已实现商品化。专家们在研究更大容量的,如160Gb/s(单波道)系统已经试验成功,目前还在为其制定相应的标准。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系统容量更大的通讯技术。3.3 光纤传输距离
从宏观上说,光纤的传输距离是越远越好,因此研究光纤的研究人员们,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在光纤放大器投入使用后,不断有对光纤传输距离的突破,为增大无再生中继距离创造了条件。3.4 向城域网发展
光传输目前正从骨干网向城域网发展,光传输逐渐靠近业务节点。而人们通常认为光传输作为一种传输信息的手段还不适应城域网。作为业务节点,既接近用户,又能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而用户还希望光传输能带来更多的便利服务。3.5 互联网发展需求与下一代全光网络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业发展迅速,IP业务也随之火爆。研究表明,随着IP业的迅速发展,通信业将面临“洗牌”,并孕育着新技术的出现。随着软件控制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现代的光通信正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它能灵活的让营运者自由的管理光传输。而且还会有更多的相关应用应运而生,为人们的使用带来更多的方便。
综上所述,以高速光传输技术、宽带光接入技术、节点光交换技术、智能光联网技术为核心,并面向IP互联网应用的光波技术是目前光纤传输的研究热点,而在以后,科学家还会继续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从未来的应用来看,光网络将向着服务多元化和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光纤通信的发展不仅要突破距离的限制,更要向智能化迈进。结束语
现在光通信网络的容量虽然已经很大,但还有许多应用能力在闲置,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信息需求也必然不断增长,一定会超过现有网络能力,推动通信网络的继续发展。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一定不断会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欧盟发展历程特点 第6篇
(一)国内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家生产和销售自有品牌商品的传统由来已久,如北京的“同仁堂”中成药、“内联升”的鞋,杭州的“张小泉”剪刀,老商家这种“前店后厂”、产销结合的模式己颇具现代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的雏形,当然这种形式与现代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整体内涵还存在一定差距。
时至今日,一些企业也开始了自有品牌的经营。创建于1937年的上海开开百货商店(现为开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1987年开始实施品牌战略,使“开开牌”产品获得名牌称号,其中开开牌衬衫荣获“中国十大名牌衬衫”,开开牌羊毛衫也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殊荣。“开开”以商业为龙头,积极向生产领域拓展,从“前店后厂”,发展到“头脑在上海,生产在沪郊和江浙,销售在全国”。上海的“恒源祥”自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后,由过去的仅180平方米的绒线商店发展到现在拥有5家工厂、2万多锭子、30多条生产线,占地250亩,厂房面积达5万平方米,工人3000多人,形成年产万余吨绒线的生产能力,并在全国30多个省中建立了2000多个销售网点的企业。北京糖业烟酒公司、上海联华超市、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南京中央商场等己加入到该行列,自有品牌经营在这些企业取得了初步成效[8]。如涉足自有品牌商品较早的华联超市于1996推出了标有“勤俭”牌商标的小商品、面包糕点等系列产品,1998年,“勤俭”牌商品的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北京的华联超市自有品牌自2000年发展至今已经开发20余个品牌156个品种,创下年销售3500万元的业绩。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零售企业经过了二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地方性甚至全国性的连锁超市企业,但他们销售的产品仍以制造企业品牌的商品为主,自有品牌商品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如上海华联、南京苏果、上海农工商等本土超市,所推出的自有品牌商品品种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上,销量不大,销售额比例不超过2%。绝大多数超市对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还处于试探性的阶段[2]。而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外资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市场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发展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大力推广在中国零售市场的自有品牌商品,如法国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开发了超过800种自有品牌商品。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店也都开始自制部分商品,但水平低,甚至缺乏商品品牌,属自有品牌的无名产品阶段或店牌品牌阶段,它们一般集中于烤制食品、生活用纸、粮油、针织品这类投入资金少、技术要求低、见效快的产品上。
但也存在发展自有品牌较为成功的企业———专业店的屈臣氏。屈臣氏连锁店是目前亚洲区最具规模的健与美连锁店,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一直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种类的商品。屈臣氏还调整产品结构,向内地引进国际品牌,将自有品牌的数量增加25 %。直至2006年,屈臣氏在个人护理产品的销售市场中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自有品牌品种数量由最初的200多个产品类别,迅速增长到
1000多个;其自有品牌产品由于良好的性价比赢得了消费者对屈臣氏更多的认同和信任。
我国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商品开发与西方国家相比,从品质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但无可厚非的是开发自有品牌已经成为了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新机遇。并且在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中低收入消费者占绝大多数消费市场,这部分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商品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给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国内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特点
1.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外零售业自有品牌相比,国内对自有品牌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多限于一般性的理论阐述,缺乏更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国内部分学者提出通过建立自有品牌以提高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如吉福林(2003)的“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企业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和罗伟光(2001)的“开辟零售业的第三战场”。这多是从建立自有品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进行分析,或是对国外己经实践较久的营销手段进行简单的引入,而基于国内实际情况的对自有品牌系统的战略模式的体系性研究较为缺乏,从零售企业的角度出发的对自有品牌具体实施对策的研究则更为缺乏。
2.发展水平依然很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仍以销售制造企业商品为主,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几乎是制造企业商品一统天下。对零售企业自由品牌自有品牌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自有品牌的发展水平依然很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冠以自有品牌的商品品种少;二是自有品牌商品都是些低价值的日用品;三是其市场占有率低[9]。
3.自有品牌产品相对处于无名产品阶段或店牌品牌阶段
上海华联、南京苏果、上海农工商等本土超市,所推出的自有品牌商品品种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水平低的商品上,甚至缺乏商品品牌,相对处于无名产品阶段或店牌品牌阶段。它们一般集中于烤制食品、生活用纸、粮油、针织品这类投入资金少、技术要求低、见效快的产品上。如联华、物美等超市及大卖场推出的自有品牌产品,只涵盖食品、服装、化妆品、日用品等几类产品。
4.自有品牌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少、市场占有率低
即使是势力较强的中百仓储,和其它几个外资零售企业比起来,不仅自有品牌的数量少、占总量的比例小,而且自有品牌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一些简单的低端产品上。
(三)国内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内在开发自有品牌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处,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发挥了无形资产的优势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开发自有品牌的基础薄弱
首先是缺乏自有品牌的观念,目前除了华联、联华、华润万家等少数零售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自有品牌商品外,多数商家还没花力气去开发;其次,缺乏自有品牌商品的研发人才、经验。
2.简单仿制制造企业产品,导致产品销售不畅
在自有品牌开发中零售企业将制造企业的某品牌产品作为目标,简单仿制目标产品的配方、包装设计。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类似飘柔的去屑洗发水、貌似奥利奥的饼干、看似喜之郎的果冻等零售的自有品牌。“拷贝”是最安全的方法之一,但是有“误导消费者”和“偷窃制造企业品牌价值”的嫌疑,最后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导致产品销售不畅。
3.本土零售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9]
4.质量控制是本土零售业自有品牌能否得以成长的关键因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