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比较阅读答案(精选4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第1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
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答: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答: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答:
参考答案:
13.(3分)A (顾,看)
14.(3分)
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15.(3分)C (重点落在“丰乐”二字上,歌颂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6.(9分)(1)(3分)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始:才、甘:意动,觉得甘甜,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2)(3分)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乐:喜欢、俗:民风,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3)(3分)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乃:于是、掇:采摘,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第2篇
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试题】
1.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说说诗中描绘的春景的特点?
2.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4)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写出了暮春季节生机盎然,色彩绚烂的特点。
2.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之情。
3.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4.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者,领导了北宋的诗革新运动。以往所说“唐宋八大家”,就有六大家属于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里的。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
【注释】
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滁县)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侧,是作者任滁州太守时建造的。
红树:指鲜花盛开的树。红,花的代称。
长郊:广阔的郊野。
无涯:无边际。
至:逝去。
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译文】
满树的红花与青山在夕阳的照耀下相应成趣,郊外一片茫茫草色好像没有尽头。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鉴赏】
本诗选自《欧阳修全集》。诗人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三首绝句,这里选一首。诗中描写诗人尽情春游,如醉如痴,简直不肯放过春天的样子。可以说,这是《画眉鸟》诗中“自在啼”的.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注脚。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景交融,清新明丽。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这首诗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第3篇
②顾:向四周看。
③按:查核。
④胜:尽。
⑤及:到达。
⑥涵煦:滋润化育。
⑦幸:庆幸。
⑧因为:于是就。本:根据。
⑨道:称道。
⑩夫:句首语气词。宣:宣扬。A滁:滁州[安徽省]
11.书:写下
12.名:命名
B:丰山:在滁州西南
C:耸然“高耸的样子
D: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滃(wěng)然:水势充盛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
掇幽芳: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
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
刻露:指秋冬时节,草本凋零,景致萧瑟。
岁物:收成
事简:公务简单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第4篇
【小题1】C
【小题1】民/生 不 见 外 事
【小题1】(1) (我)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2)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小题1】与民同乐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词不离句”,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如果孤立片面地理解某个词语,往往会出现错误。所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4)中的名为动词,命名的意思;(2)中“乐”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乐”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而这个连词的用法的能力。A、表并列。B、表并列。C、表修饰。D、表顺承。例句中“而”的作用为“表修饰”,所以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的时候,除了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1)中乐、简、之”以及“(2)中“芳、秀、繁阴”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所以翻译句子时,第一步: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