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焦虑综合征(精选7篇)
欧洲的焦虑综合征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明确诊断ACS患者100例, (男50例, 女50例, 平均 (68±12) 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5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55例, 有糖尿病史者42例, 有高血压病史者80例, 有血脂代谢紊乱史者45例, 有吸烟史者60例。排除原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既往史者, 所有患者均配合完成问卷调查。随机分为时间护理组 (单住院号) 和传统护理组 (双住院号) 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1.2 方法
在入院1周内, 对每位入组者均经过知情同意后进行情绪调查。A组采用时间护理与常规护理相结合的模式, 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A 组的时间心理护理时间固定在9:00-11:00、16:00-17:00、19:00-21:00。B组则由医护人员的空闲时间决定心理护理时间。
1.3 评分标准
评价方法在抑郁症患者入院时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在分为传统护理组和时间护理组进行干预后六周末, 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3]。SAS和SDS各有20条目组成, 按14级评分;20条目得分相加得粗分, 标准分=粗分×1.25。以我国常模的上限为界。SAS标准分>50分, 表明有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分, 表明有抑郁症状。得分越高, 焦虑、抑郁倾向越明显。分别对传统护理组和时间护理组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进行分析, 对数据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
2结果
100 例ACS患者焦虑者60例, 占60%;抑郁者40例, 占40%。干预前后患者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结果比较, 经过6周的护理干预后, 时间护理组患者的SDS及SAS评分均低于传统护理组, 经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对于患者是应激源, 会导致生理及心理双方面应激反应。生物性反应具体包括体内发生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激活、炎性反应增强、血小板活化等病理生理学变化等[3]。心理反应则包括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等。焦虑抑郁发生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本研究调查的100例ACS患者中100 例ACS患者焦虑者60例, 占60%;抑郁者40例, 占40%。心内科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焦虑抑郁患者早期识别并并及时有效干预, 将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时间护理是指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遵循时间护理原则, 合理分配护理时间, 对患者心理因素、用药时间、饮食等方面采取最优化的时间护理程序 [4]。本研究开展时间心理护理为9:00-11:00、16:00-17:00、19:00-21:00。由于这些时段为人体每天精神活性提高的时间区, 表现为精神欣快, 喜欢与人接近, 乐意回答和提出问题, 所以在护理上把握好患者每天中的这些时间阶段, 对患者实施耐心解释、开导和劝慰, 鼓励和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日后康复治疗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本研究结果表明是晚上19:00-21:00是时间护理的最佳时间, 此时治疗护理操作少, 病区环境安静, 患者非常容易感到寂寞, 护理人员在该时段内能较容易与患者进行沟通, 耐心倾听其主诉, 细致、周密地进行心理护理, 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时开展心理护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 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提高治疗依从性。经过6周的护理干预后, 时间护理组患者的SDS及SAS评分均低于传统护理组, 经t检验, 差别有显著性 (P<0.05) 。由此可见, 时间护理能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病情的特点, 在最佳时间选择最佳护理措施, 达到更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同时, 时间护理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熟知疾病的相关知识, 掌握发病规律, 根据患者的特点而给予不同的护理[5]。护理管理者要合理安排护士的班次, 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减少护理差错和杜绝护理事故。
综上所述, 应用时间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焦虑抑郁的患者进行干预, 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延缓靶器官的损害, 不仅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还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修订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5-88.
[2]林少珍, 林少玲.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2) :17-18.
[3]马文林, 李美婧, 张俊蒙, 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焦虑抑郁时点现患率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 (5) :396.
[4]高丽, 刘均娥, 崔允文, 等.时间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1) :36-37.
欧洲的焦虑综合征 第2篇
1 基本资料
1.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 71岁, 因“活动困难, 小碎步, 四肢轻微震颤, 伴便秘半月余”, 于2012年2月8日门诊就诊。半月前患者感翻身困难, 走路前冲, 开始时未注意, 但症状逐渐加重, 腰背及髋关节疼痛, 贴红药贴膏未见好转。精细动作较差, 穿衣、刷牙、包饺子等日常活动均感困难。四肢轻微震颤静止时略明显。原大便每日一次, 现4~5 d一次。查体:行走小碎步, 右侧肢体肌张力5级, 左侧肢体肌张力5-级;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 齿轮样增高;双侧痛温觉、音叉震动觉对称存在;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腹壁反射正常、对称;双侧Hofffman征阴性, 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阴性。颈部无抵抗, Kernig征阴性, Brudzinski征阴性;皮肤划痕试验阴性。卧立位血压试验阴性。否认帕金森病家族史。
服药情况:患者曾因头晕, 自觉周围物体晃动, 头皮发麻, 先后给予金纳多及手法复位治疗效果不佳, 而于2011年12月13日住院治疗。当时查体:右侧肢体肌张力5级;左侧肢体肌张力5-级, 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无震颤, 四肢无不自主运动;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稳准, 双侧跟膝胫试验正常, 闭目难立征阴性;四肢腱反射正常、对称;双侧Hofffman征、双侧Babinski征阴性;括约肌功能正常。头颅核磁:少许慢性缺血灶。头颅MRA未见明确病变征象。前庭功能检查:不除外中枢性病变, 左向优势偏向、植物神经反应较敏感。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问卷提示轻度焦虑。考虑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焦虑症。予天麻素静滴, 并于2011年12月14日开始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黛力新) 1片/天, 口服。其后因头晕改善于2011年12月21日出院。出院后停用天麻素继续服用黛力新。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服药史, 初步拟诊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2月8日起停用黛力新, 予多巴丝肼片62.5 mg, tid, 治疗4 d后四肢肌张力渐降低, 翻身困难、腰背及髋关节疼痛、四肢震颤明显减轻, 大便正常。其后多巴丝肼渐减量, 至2012年2月18日停多巴丝肼, 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 1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正常。
1.2 最后诊断: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1.3 诊断标准:
(1) 有2个以上帕金森征的主要症状; (2) 服用该药物前没有帕金森病症状; (3) 停药后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 (4) 没有更好的原因解释帕金森氏[2]。
该病例存在强直、运动迟缓、震颤以及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 四肢肌张力齿轮样增高。2012年未服黛力新前无以上症状, 停药4 d后明显缓解。无外伤、中毒、感染及家族史, 其余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2 讨论
在老年人中,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被认为是继特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后引起帕金森征的第二大原因[3]。在西班牙阿罗萨岛的一项调查中, 帕金森病占帕金森征36.6%,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占31.7%,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占17.1%。临床中早期及时识别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2.1 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物: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一般是由大脑中阻滞多巴胺D2受体的亲脂性药物引起, 另外耗竭突触前多巴胺, 假递质, 线粒体呼吸链功能障碍, γ-氨基丁酸能系统或拟胆碱能作用过度活动也是可能的发病机制[4]。几个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研究表明, 达到60%~70%的多巴胺受体被阻滞, 抗精神病药物的药效就出现, 而>75%多巴胺受体被阻断时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帕金森综合征就会出现[5]。
法国在一个290万居民的地区, 回顾了长达17年间上报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情况。药物中大多是中枢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49%) , 其他还有抗抑郁药 (8%)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5%) 、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5%) 和H1受体拮抗剂 (5%) 。锂, 丙戊酸, 乙胺碘呋酮和曲美他嗪等也有报道[6]。也有研究发现, 氟桂利嗪和桂利嗪是其中最常见的引起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用这些药物[7]。随着医师对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的深入, 最近几年这两种药物引发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比例有所下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黛力新) 每片含氟哌噻吨0.5 mg、美利曲辛10 mg。氟哌噻吨属噻吨类 (硫蒽类) 抗精神病药, 美利曲辛属新型三环类抗抑郁药。小剂量氟哌噻吨 (0.5~3 mg) 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美利曲辛具有抗抑郁作用。氟哌噻吨对突触后膜多巴胺D1受体和突触前膜多巴胺D2受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氟哌噻吨根据不同剂量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大剂量氟哌噻吨主要拮抗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受体, 降低多巴胺能活性;小剂量氟哌噻吨的作用却与之不同, 它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 (D2受体) , 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 使突触间隙多巴胺的含量增加;美利曲辛则作用于突触前膜,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 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8]70。氟哌噻吨可削弱美利曲辛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而美利曲辛可对抗大剂量氟哌噻吨可能产生的锥体外系症状。产品说明书中介绍药物过量时, 美利曲辛的胆碱能症状较突出, 而氟哌噻吨所致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则罕见。该患者在常规剂量下发病, 且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药代动力学表明, 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合用并不影响其单独的药动学特性。氟哌噻吨或美利曲辛均可在大约4 h达到血浆高峰浓度。氟哌噻吨的生物半衰期约为35 h, 而美利曲辛约为19 h。除个体易感因素外, 氟哌噻吨的生物半衰期比美利曲辛长是否有利于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2.2 临床特点:
有报道,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多在给药的4~6个月出现症状, 但可短至数天, 长至1年以上出现, 个体差异较大;一旦出现症状, 与帕金森病相比, 病情进展较快, 常以周、月为单位加重。症状中运动徐缓及肌强直明显, 静止性震颤少;但抗抑郁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病例多以静止性震颤为主要表现。总之,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相比有如下特点: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发病多在老年女性, 症状通常对称, 撤药后症状通常可逆, 冻结少见, PET/SPECT成像:突触前膜受体吸收正常, 多巴胺受体吸收减少[9]。
该患者发病距服药时间差不多1个月, 这除个体差异外与药物种类是否相关有待研究。该患为老年女性, 起病较快, 发病症状对称, 具备帕金森病的特点, 这些特点与报道相符。本病例静止性震颤存在但不明显。
2.3 撤药后恢复时间:
有报道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多在停药后3~10周症状改善或消失, 部分病例需更长时间 (1年以上) 症状改善。然而, 有的研究表明, 高达20%的患者停药后症状持续发展。在临床还观察到一些患者最初症状可能恢复了, 但几个月后出现了特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在某些情况下, 致病药物有不可逆的潜在毒性, 且停药后仍然存在。比如,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加快了多巴胺神经元的代谢及儿茶酚胺的合成和代谢。此外, 一些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如氟哌啶醇, 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而对神经元有直接毒性作用, 并能促进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细胞死亡[10]。其他药物, 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通过对多巴胺神经元抑制和毒性作用发挥机制。这表明引发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有一个更复杂的作用机制。该患者撤药后4 d症状明显改善, 但黛力新是否有不可逆的潜在毒性, 在接下来几年是否会出现特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有待时间的检验和进一步研究。
2.4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止相关药物。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被报道不能改善其临床症状, 尤其在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中, 可使潜在的精神疾病加重[11], 应慎重使用。然而, 在存在渐进的退行性帕金森征 (功能神经影像学评估) 基础上发生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旋多巴治疗可能有效。消耗突触前多巴胺的药物, 如丁苯那嗪也可能适合左旋多巴治疗[10]。本例患者虽然应用了多巴丝肼, 但是否其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有待商榷。
金刚烷胺不仅能增加突触前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储存的多巴胺释放, 而且能作用于突触后多巴胺受体, 还具有抗胆碱的作用, 不影响认知和记忆, 可以考虑。抗胆碱能药物有谵妄, 失忆的风险, 对老年人要谨慎。
3 结语
欧洲的焦虑综合征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酒依赖戒断综合症患者198例, 该组患者均为男性,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 CMD3) [1]。发病年龄41~69岁, 平均 (52.85±0.26) 岁, 饮酒史20~45年不等, 饮酒量168~513 g/d (折合纯酒精) , 渴求饮酒, 饮2~3次/d。其中首次住院85例, 多次发病住院113例。轻度戒断状态者32例、中度戒断状态者157例、严重戒断状态者9例。
1.2 方法
将轻中度戒断状态者189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5例, 轻度酒精戒断者47例, 中度酒精戒断者48例, 年龄 (52.9±0.30) 岁;对照组94例, 轻度酒精戒断者46例, 中度酒精戒断者48例, 年龄 (52.8±0.21) 岁。采用酒依赖戒断综合征评定 (AWSS) ≥6分、焦虑量表 (HAMA) ≥14分。研究组入组时AWSS总分 (7.59±5.11) 分, HAMA总分 (25.43±6.32) 分;对照组入组时AWSS总分 (7.61±5.16) 分, HAMA总分 (25.39±6.37) 分。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 如:出现戒断症状后遵医嘱给予地西泮或舒乐安定口服, 精神症状明显者给予安定注射, 所有患者均给与纳洛酮静脉输注, 同时给营养支持, 补充大量的维生素, 维持水、电解质酸解平衡等。研究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即时给予抗焦虑干预。
1.2.1心理康复护理
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核心, 护士对患者都给与了尊重、热情、真诚和积极关注的态度, 充分理解患者, 鼓励患者倾诉自身感受、思想、情感及痛苦, 交谈时要多倾听分析其心理状态, 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 要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安全感。
②寻找患者焦虑的根源解析患者出现焦虑的原因, 用心倾听, 寻找患者交谈中所省略的、未表达的内容, 焦虑出现时间的规律性, 时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 及时且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不允许有任何讥笑、讽刺的言行[2]。
③心理支持护理通过解释、引导, 让患者充分认识经常过量饮酒的危害和疾病后果[3] (如导致胃炎、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失眠、肝硬化、酒精中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可有震颤、肌萎缩等改变) 。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认识停饮后暂时出现在生理、精神上的症状和表现, 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相应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摆脱不安、烦躁、抑郁的情绪, 避免与患者争执与冲突, 努力寻求与患者的相同点, 减轻其心理负担[4]。
④“现身说法”式护理鼓励患者参加有关知识讲座, 组织患者开座谈会, 讲解因酗酒造成的种种危害的现实, 一起讨论, 让患者从自身与别人的饮酒史中吸取教训, 坚定戒酒决心。护理人员让即将出院心理健康的患者现身说法讲解戒酒的心理感受;护理人员也可利用角色扮演的技巧, 帮助患者学习怎么拒绝喝酒, 例:让两个患者扮演与喝酒有关的社交情景, 让他们接受座谈会成员对其扮演的行为作出评价。
⑤舒缓式护理在病房放曲调温柔, 音色平和, 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 尤其是古典音乐, 能安定情绪, 缓解紧张、不安, 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⑥介入专业心理咨询专业心理咨询师根据患者不同时期出现的戒断症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帮助改善其行为应对能力, 消除其不良行为, 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⑦婚姻及家庭的支持酒依赖患者常出现婚姻家庭不和谐, 为患者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在安抚患者的同时, 做好家属的心理宣教, 让家属能像平时一样的亲切, 有耐心地关心照顾病人、尊重病人, 倾听他们的陈诉, 增强归属感, 教会患者和家庭有关心理社会康复的一般原则, 改善家庭关系, 提高患者家庭和婚姻生活满意度, 从而减轻或缓解焦虑[5]。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第2周末给予酒依赖戒断综合征评定, 在干预前、干预后第1周末、干预后第2周末给予焦虑量表评定。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病情及焦虑改善情况。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AWSS评分比较
酒依赖戒断患者在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前AWSS评分研究组 (7.68±4.35) 分, 与对照组 (7.72±1.30) 分, 差异无统计意义, 在干预两周后AWSS评分研究组 (3.27±0.93) 分, 对照组 (4.64±1.7) 分, 分别与同组比较及两组间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前、干预1周后和干预2周后HAMA评分比较
酒依赖戒断患者经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前评分研究组 (25.98±5.34) 分与对照组 (26.03±5.27)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2周后HAMA评分研究组 (10.77±3.56) 分、对照组 (13.79±5.01) 分, 分别与同组比较及两组间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痊愈68例 (71.58%) , 显效19例 (20.00%) , 好转8例 (8.42%) ;对照组痊愈43 (45.75%) , 显效27例 (28.72%) , 好转24例 (25.53%) 。
3 讨论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 人们心理压力很大, 酒依赖患者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戒酒方法不当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戒断症状, 使患者出现焦虑症状。通过及时给予心理康复护理和专业指导, 让患者认识到病态体验与饮酒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心理康复护理对酒戒断综合征患者干预前后病情及焦虑的改善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干预后HAMA、AWS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干预后HAMA、AWSS评分较对照组, 均显著降低 (P﹤0.05) 。证明心理康复护理既能减轻患者的戒断症状, 又能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 优于以往的心理护理, 更能使患者心身处于愉悦状态,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随着病情好转, 患者更能体会到医护人员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使患者和医护人员达到良性互动, 既利于工作的展开, 又利于患者坚定戒酒的信心, 达到心理康复与躯体康复的统一, 使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 回归社会。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康复护理对酒依赖戒断综合症患者的焦虑症状干预效果。方法 将轻中度戒断状态者189例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 (95例) 与对照组 (94例) ,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 研究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即时给予心理护理抗焦虑干预。干预2周后采用酒依赖戒断综合征评定 (AWSS) 、焦虑量表 (HAMA) 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干预后HAMA、AW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P﹤0.05) , 研究组干预后HAMA、AWSS评分较对照组, 均显著降低 (P﹤0.05) 。结论 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酒依赖戒断综合症患者的焦虑症状, 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关键词:酒依赖戒断综合症,焦虑,心理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青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
[2]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3]程军, 李林, 许洁, 等.健康信念模式在1例酒精依赖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2, 19 (12A) :67.
[4]郭蓓馨.酒依赖戒断综合症23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7) :2154.
欧洲的焦虑综合征 第4篇
随着优质护理模式的实施, 在做好病人护理工作的同时, 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放疗作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由于其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对放疗知识的不了解、担心预后等情况会使病人及家属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而人们通常对病人的关注, 多于对其家属的关注, 而病人的家属常常忽视对自身的关注这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症状而得不到适当的干预, 因此他们常被称作“隐性病人”[1]。而家属作为病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其身心状态直接影响病人的病情转归[2]。为改善病人家属的焦虑问题、增强病人的支持系统, 2015年2月—2016年4月对放疗病人家属自愿者进行护理干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于某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科室行放疗的病人家属作为研究对象, 1例病人选择1名家属。病人家属纳入标准:病人的直系亲属 (配偶、子女、父母) ;住院期间持续陪护病人;年龄18周岁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智力及精神障碍, 有一定的阅读及理解能力。共纳入100名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 观察组男20名, 女30名, 对照组男19名, 女31名。两组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指导, 家属有问题耐心解答, 在入院当天和入院1周后让病人家属填写调查问卷。观察组在一般护理指导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1) 环境干预:病人入院时护士衣帽整齐, 面带笑容热情接待, 并进行自我介绍, 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主管主任、责任医生及管床护士。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同病房室友, 带领病人及家属熟悉呼叫系统, 介绍病房配置、便民措施及其位置, 以及需要自己准备的生活物品。落实饮食及家属陪护问题, 并承诺如有困难随时向护士或护士长反馈。 (2) 认知干预: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癌症, 详细介绍放疗的相关专业知识, 如放疗前需要做的相关检查及准备工作、放疗一般所需要的时间、每天放疗的时间点及每周放疗的频率、放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照射野皮肤的保护、饮食的指导、放疗副反应、放疗中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等。告知家属每个病房备有健康宣教手册供自行阅读。每日打印费用清单, 使每笔费用有据可查, 家属如有疑虑及时查询并做好解释工作。 (3) 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鼓励家属诉说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疑惑, 帮助家属正确认识疾病, 根据家属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倾听、解释和安慰工作, 使家属为病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4) 生活干预:向家属介绍医院附近的超市, 为其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提供帮助。由于放疗时间长, 劝说家属尽快调整好心情,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 尽量与家人轮流陪护, 如有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长时间陪护者, 为其介绍有工作经验的护工, 为病人提供生活上的护理, 减轻家属的压力。
1.2.2 调查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 (SAS) [3], 此表有20个测评项目, 每项症状按1级~4级评分, 1分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焦虑情绪, 2分为部分时间有, 3分为大部分时间有, 4分为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有。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 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 就得到标准分,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 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 其中50分~59分为轻度焦虑, 60分~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3 讨论
家属在承担病人生活护理的同时每天目睹病人忍受病痛的折磨, 病人有不良情绪时常向家属发泄, 加之对病人病情担忧、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定以及长期的疲劳生活等都会使病人家属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有调查显示, 100%的放疗家属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而中度以上焦虑者占85%[4]。
本研究通过环境干预减轻了家属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医护人员的热情接待减轻了与家属之间的距离感, 当家属有疑虑能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属的焦虑。通过认知干预使其对癌症和放疗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消除了不必要的担忧, 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有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作为护理人员, 时常观察家属的情绪变化, 鼓励其倾诉和说出心中的想法, 根据家属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使其心情得以平复, 情绪得以宣泄。另一方面, 由于放疗时间长, 许多家属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全程陪护, 通过介绍有经验的护工来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护理问题, 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病人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家属干预后SAS评分降低, 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家属的焦虑是有效的, 这不但使家属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社会支持, 同时也减少了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放疗病人家属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100名住院放疗病人家属,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 对照组给予一般指导,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入院当天和入院1周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 (SAS) , 比较两组病人家属焦虑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家属干预后SAS评分降低, 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 (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放疗病人家属的焦虑状况。
关键词:放疗,家属,焦虑,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夏祥雨, 罗馨玫, 汪英.恶性肿瘤患者家属的负担来源及影响[J].华西医学, 2014, 29 (7) :1384-1386.
[2]王建芳, 周建红, 马俊强.癌症患者的社区护理模式[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6B) :881-884.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5-42.
欧洲的焦虑综合征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收治的妊娠高压征患者186例, 年龄从23~37岁, 平均 (30.9±3.6) 岁;孕周32~40周。纳入标准为休息1h后患者血压高于140/90mm Hg (1mm Hg≈0.133k Pa) 或者血压超过基础血压的30/15mm Hg。经过宗氏焦虑量表诊断, 轻度焦虑142例, 中度42例, 重度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9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病情、孕产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干预, 对病房环境和规章制度进行介绍, 可能用到的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2]。护理组在此基础上, 加用关注患者心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在孕妇刚入院时, 护士便主动进入病房了解患者的年龄、孕产次数等情况, 告知若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联系; (2) 护士主动进入病房, 向患者进行串串和教育, 包括疾病转归、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邀请已康复的患者讲述对疾病的感受和康复的经过, 让患者对疾病有更深刻的了解。 (3) 行为辅导。教会患者分娩时的放松技巧, 主要是采用调节呼吸的放松技巧。同时建议患者平常多在餐后听30min的音乐, 音乐选择上尽量以舒缓、欢快的音乐或者胎教音乐。
1.3 效果评价
采用宗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测量;同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 (SF-36) 在产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量, 以了解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3]。
2 结果
入院时, 护理组的焦虑评分为 (57.4±6.8) 分, 对照组为 (56.3±5.8) 分;产前, 护理组评分为 (49.1±6.2) 分, 对照组为 (54.3±5.1) 分。经过护理后护理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量表 (SF-36)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所有维度上的得分都有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母婴健康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其容易导致胎儿生长迟缓、胎盘早期剥离、产后大出血等, 是产科4大死因之一[4]。因此产前的有效护理, 对产妇及其胎儿的健康成长都有莫大的帮助。
由于我国产妇对于优生优育的追求日益增加, 会出现对用药的焦虑和紧张, 担心会对胎儿不利,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缓解焦虑手段。造成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本次临床护理着重对其焦虑情况和生活质量进行护理。同时进入病房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增加患者对于知识的了解, 从认知上改善其焦虑情况。行为上, 则采取音乐治疗和呼吸放松治疗, 给予患者一个有效的工具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控制。
结果显示, 护理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因此我们认为抓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规律, 进行有效的早期心理干预, 既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 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血压。适合在今后相关护理工作当中推广使用。
注:与护理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邢黎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 2012, 18 (11) :120-121.
[2]胡鸿飞.心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9) :11-12.
[3]刘玉萍.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31) :21-22.
欧洲的焦虑综合征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例, 男8例, 女10例, 年龄37~72岁, 平均 (49.56±8.30) 岁。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国际RLS研究小组2003年发布的诊断标准[1], 排除了周期性腿动、帕金森病或周围神经炎, 排除继发于糖尿病、妊娠、尿毒症等疾病的RLS和药物、酒精、肝肾功能的RLS。
评估方法: (1) 一般资料评估: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评估。 (2) 情绪的评估:工具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 HAMA采用中文版:总分≥29分, 可能为严重焦虑;≥21分, 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 肯定有焦虑;>7分, 可能有焦虑;如<7分, 没有焦虑症状。 (3) 睡眠质量的评估: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 (PSQI) 评定表。18个条目组成7个成分, 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计分, 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 总分范围0~21分, 得分越高, 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患者入院当天和出院前一天填写相同内容的问卷, 当场收回。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 针对性地制定舒适护理方案。
护理方法: (1) 心理舒适护理:患者由于双下肢感觉异常不适就诊, 但明确诊断率低, 导致心情烦躁、焦虑。安静或夜间睡眠时腿部不适迫使患者改变体位, 难以入睡或早醒, 导致白天疲惫、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护士对患者因焦虑而产生的痛苦表示理解和同情, 指出该病通过系统的、正确的治疗可以明显缓解,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症状舒适护理:a.遵医嘱使用美多巴口服, 首次睡前半片, 观察用药后效果, 了解症状有无缓解、有无不良反应、夜间睡眠情况, 如患者无不良反应可加量至1片。对患者做好用药效果的评估, 根据患者反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b.鼓励患者饭后多散步, 可在有陪人的情况下在医院的花园里慢走30 min, 可着重对腿部进行按摩、揉搓、拍打等30min。下肢注意防寒保暖, 避免症状加重。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 水温40~45℃, 可促进血液循环, 有助于睡眠。c.睡前避免饮用咖啡、酒精等影响睡眠的饮料。 (3) 环境舒适护理:a.保持病房安静, 减少病房陪护的数量, 医护人员尽量减少进出病房的次数, 以减少噪音引起患者的反感和烦躁。b.病床保持舒适、整洁。病房的物件应固定放置, 不得随意搬动。保持各通道通畅、无障碍物, 地面清洁干燥无积水。卫生间要保持一定的亮度, 便于患者看清周围环境。 (4) 社会舒适护理:医护人员同时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 让家属经常陪伴, 照顾和鼓励患者, 使患者心中踏实、情绪稳定, 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 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
效果评价:比较舒适护理前、舒适护理后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 (PSQI) 、对疾病是否知晓进行评估。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 舒适护理前、舒适护理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8例患者完成了舒适护理前和舒适护理后的问卷调查。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 (PSQI) 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改善 (P<0.05) , 见表1和表2。
讨论
原发性RL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RLS发病率3.5~4.4%[2], 流行病学显示RLS的诊断率很低, 仅有1/10的患者得到了适当治疗[3]。患者病程长, 本组患者中病程最长3年余, 曾到多家医院就诊, 但仍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病症的反复发作使患者坐卧不安, 害怕睡眠, 精神紧张导致睡眠质量降低, 从而引发白天精神疲劳、头晕、头痛。睡眠的缺失造成机体各项功能的慢性损害, 产生焦虑、抑郁状态, 导致疾病的加重。而RLS的严重程度与更高的心理障碍相关[4], 心理障碍多表现为强迫症状和焦虑。RLS患者存在着焦虑的风险障碍的增加, 而且有相当比例的焦虑是源于RLS症状[5]。患者机体的不适引发精神障碍, 而精神障碍又加重了病情, 两者互相影响。
我科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 做好评估, 制定舒适护理计划, 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 提高疾病知晓率, 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 在生理和心理上使之获得满足感和舒适感, 激发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 有效进行自我改变。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36-437.
[2]Allen RP, Stillman P, Myers AJ.Physician-diagnosed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a large sample of primary medical care patients in western Europe: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J], 2010, 11 (1) :31-37.
[3]尹妍, 司延斌.不安腿综合征及其治疗[J].首都医药, 2008, 12 (12) :12-13.
[4]Scholz H, Benes H, Happe S, et al.Psychological distress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restless legs syndrome:a cross-sectional study[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11, 20 (9) :73.
欧洲的焦虑综合征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10月在某院不同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80例, 包括科室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内科, 每个科室抽取45例患者, 其中男性95例, 女性85例;年龄36~63岁, 平均51.2岁;城市人口122例, 农村人口58例。这些被抽取的患者意识都清醒, 可以自行填写调查评分表, 并且已经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1.2 诊断标准
参照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1.3 临床治疗
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以及脸部表情, 倘若患者表现出叹气、悲观、绝望、愁眉苦脸等, 这些非肢体语言更真实的表达患者的情感, 即便患者不承认心情差, 临床医生也会通过察言观色看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这样不会产生漏诊误诊现象。临床治疗①药物治疗, 在急性期要积极对病症进行控制, 达到临床治愈, 倘若在治疗4~8周后没有效果, 可以选用其他有机质药物进行治疗。②巩固期, 要维持急性期的药物量, 持续治疗4~6个月。③持续治疗要酌情处理。④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 也要注意个体化与灵活性, 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治疗与社会支持。⑤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倘若和其他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合使用, 会导致血浆中游离的抗抑郁药物的浓度升高, 抑制代谢酶CPY, 从而影响抑郁药物的代谢。⑥使用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常规抗抑郁药物。
2 结果
在被调查的这180例患者中, 有9例患者单纯焦虑, 有11例患者单纯抑郁, 有42例患者焦虑联合抑郁, 因此焦虑患者有51例, 抑郁患者有53例。经过一段之间的治疗后, 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病症得到缓解, 可以出院。
3讨论
在抑郁和焦虑的有关报道中发现内科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出现有明显的相关性, 显示焦虑者中84%伴有抑郁, 抑郁者中79%伴有焦虑, 即有焦虑症状的内科患者其抑郁症状的概率高于没有焦虑的内科患者, 有抑郁症状的内科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概率亦高于没有抑郁的内科患者。调查中发现, 居住地在城市和乡村的患者、有无正式工作的患者其焦虑情况无显著差异, 但抑郁情况有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患者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太好, 大量的医疗消费使本来就不太富裕的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 因此患者的抑郁情绪更加严重, 提示医护人员对居住在乡村的患者和没有正式工作的患者应该更要注重心理护理。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应激性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影响, 对患者的健康有着保护作用。
综合医院的临床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度较低, 我国上海只有21%的临床医生可以诊断出抑郁症[2]。抑郁症和焦虑症有大量的病症会产生重叠, 包括:睡眠障碍、慢性疼痛、激越、注意力下降、过度担心、惊恐、坐立不安等。在诊断抑郁症时, 可以使用抑郁症自我评量表进行筛选, 根据得分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失眠, 一般患者在凌晨3点钟醒来, 很难再入睡, 即便睡着也会多梦、易惊醒。焦虑症患者比较容易诊断, 主要症状是患者感到不安、恐惧、心烦, 并伴有植物神经症, 排尿难、尿频、便秘、口渴、血液升高等症状。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有帕罗西汀、米氮平、艾司西酞等;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丙戊酸、利必通、抗精神病药物。
参考文献
[1]许佳佳, 赵皎皎, 魏芳.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当代护士, 2011, 21 (07) :15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