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陵园作文范文第1篇
墓园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墓园的具体特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何为“源”,“源”园的功能和“源”园的主题等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案例研究,以“源”园设计理念,通过“源”园结合。以“源”写园,从空间结构、葬式葬法、绿化种植和建筑小品等方面对安徽亳州云都墓园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中国今后如何提升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水平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园林学;“源”园
公墓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人口膨胀使城市表现出了对城市公墓的巨大需求。此时。传统公墓在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存在着公墓布局不合理,城市景观破碎,公墓绿化、美化设施落后等缺陷。墓园,指“墓地+园林”,即园林化的墓地,墓园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和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传统殡葬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它为我国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提供了可深入挖掘的财富口。在此背景下,文章解析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安徽毫州云都墓园规划设计进行案例研究,以期提升我国现代墓同规划设计水平。
宋庆龄陵园作文范文第2篇
强化基础建设 提升服务功能
xx市陵园公墓现有土地xx余亩,自开园以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逐步建成了以绿色为基色、园林为载体、文化为灵魂的现代化园林式公墓。陵园吸天地之灵气,汇传统之精华,汲现代之文明,融园林、人文景观和殡葬为一体, 为逝者在喧嚣的都市近郊营造了一个永恒的绿色天堂。
根据园区结构,以中轴线对称及自由灵活布置相结合的园林布局手法,划为x、x、x、x、x园等xx个园区,根据需求分成高特级式自选区、个性化艺术区、普通区、树葬区、花坛葬区等。墓碑的材质以坚硬上佳的汉白玉、花岗石为主。陵园内服务设施完善,建有停车场、服务大厅、祭奠烧纸房,大型人工湖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了消防用水,既完善了硬件设施建设,又发展了软环境。配备安防监控系统、电脑管理系统,提供洽谈休息室、殡葬礼仪、殡葬用品等服务工作。随着人们文明祭奠亡者观念的变化,x陵园公墓管理处提出了传承传统理念,探寻现代文明殡葬模式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亲属在故人墓前献一束鲜花、放一首歌曲以及网上祭奠等新的祭奠方式,在为逝者亲属节省时间、费用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要求、降低了安全隐患。先进的殡葬管理模式,创新的管理理念,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公墓建成以来已接纳5千多海内外客户为其亲属安葬骨灰。
强化管理措施 提升服务水平
在提升服务功能的同时,x市陵园公墓还非常重视服务管理,努力提高质量意识,树立环保观念,将客户满意度和环境保护作为陵园的明确管理指标。 作为一个服务群众的特殊行业,x陵园公墓管理处始终坚持“让生者了无憾,让逝者得安息”的服务理念,大力开展干部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通过例会、 组织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加强服务礼仪、岗位技能的培训,拓展干部职工的服务思路、方法,增强主动服务和创新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月”、 “行风评议”、“倡导绿色祭扫,共创和谐社会”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工作人员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客户满意;通过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制定公墓收费价格公示牌和服务公约,实行销售合同制、收费一票制等管理制度,杜绝人情价、关系价,有力地提高了公墓管理处的信誉。与此同时,x陵园公墓管理处积极规范服务程序,在服务过程中严格要求把好“五关”,即“定位选墓关”、 “价格统一关”、“规范手续关”、“入墓安葬关”、“跟踪服务关”,把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每逢重大祭奠节日,公墓管理处都提前做好预案,积极协调交警、消防等部门配合做好群众集中祭扫期间的交通、消防安全工作,并将全体工作人员合理分配、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全力保证期间群众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近年来,陵园区内未出现过大的火灾、交通事故及群众投诉事件,2013年被评为xx市殡仪服务优秀单位。
宋庆龄陵园作文范文第3篇
上海福寿园地处青浦城南,佘山景畔。前期的西园占地350亩,以中式风格为主;东园占地300亩,定位为现代式陵园。陵园中结合上海已故百位名人,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休闲、参观场所。
规划设计立足于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形成现代陵园的新概念。
设计理念
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福寿园东园将建成一座有深厚文化积淀,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公园,与西园共同成为重要精神文明基地。
规划设计原则
陵园公园化的原则
现代陵园要摒弃阴森、恐怖的感觉,要重新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陵园公园化的理念在于把陵园做成一个大公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一座陵园“公园”。让我们的前辈和故人安静地置身于这样一个花园中,每逢祭扫之日,后人可踏着和风,迎着煦日,来缅怀他们。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整个东园基地中,三面环水,地势较平坦,因此在规划中开渠引流,挖土堆地形,以三条水渠贯穿于基地之中,汇集在基地中心形成两个面积相对集中的水面,在相应岸边的四周堆一些微地形,增强景观层次。
阴事阳做的原则
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草坪、鲜花、河流、与之相协调的建筑(艺术雕塑中心、业务房)、园林小品等,耳边传来是悠扬的音乐,天上的飞鸽,水中的游鱼,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
坚持现代式风格的原则
东园的总体规划与西园大相径庭,以现代式风格为主,规划设计中全部采用现代的亭、廊、桥,且大量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如:亲水平台、溪坑石跌水、布膜等,包括主体建筑(业务房)都采用了钢结构、大玻璃钢结构的现代式风格,与西园相比较更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风水学的设计原则
宋庆龄陵园作文范文第4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教研平台永丰县恩江镇肖家小学傅志华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3课《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 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品味感受榕树之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静态美; 4. 扩展学生想象空间,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白鸟欢腾,群鸟纷飞的动态美;
5. 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动物和谐之美。 教学难点:
1. 学生体会众鸟纷飞的景象; 2. 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动物和谐之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知识卡片、图片
.. 教学过程:
一、 回顾画面,为体会“美”而起航 1. 老师用字幕导入巴金老人《旅途随笔》的语句; 2. 播放鸟的天堂实景画面,老师给镜头配解说词:“夕阳西下,天边只留下一片灿烂的晚霞。随着船桨轻轻地划动,我们来到了这株古榕树下,这是一株有着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枝叶繁茂,充满生机,它枯藤交错,硕大无比,远远望去,犹如浮在水面的绿洲,形成了独木成林的神奇景象。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径此处,把这个奇迹付诸文字,奉献给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旅途随笔》中的一篇文,下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美,发现美吧!” 3. 学生欣赏着课件画面,聆听着老师美妙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沉浸到一种自然美的意境中。 4. 请同学自读作者傍晚出游部分,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认为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大家找出比喻句。
(设计意图:刘勰在《文思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不是机械地语言训练,也不是单纯地读法操作。这篇课文以情感为主线,配以教师诗话的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举动引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给他们以优美语言的示范,还能是学生如沐春风,如沐阳光,带来美的享受。课伊始,情已生)
二、 第一次到“鸟的天堂”,为感受“美”而涵泳
1. 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以及想到什么? 2. 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培养学生速度能力,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划出来。 3. 全班齐读榕树冠和气根部分(个人读,小组读)①理解“不可计数”的意思:教师范读后要求学生举手读,注意突出“不可计数、垂、伸、卧”这几个词。②思考:为什么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榕树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4. 请小朋友想象大榕树的样子,教师画出大榕树的主干,请学生画树冠和气根,加以评比,表扬画得好的同学。其间,指出画榕树时提供两张知识卡片,学生在阅读补充资料中对榕树气根和“独木成林”的奇观增强了理性认识。
5. 指名画榕树绿叶部分,这段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一读吗?(教师范读)有何感受?请你再细细地读读,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遍感受,注意突出“展示、簇、照耀、颤动”。你会发现,哪句最美?
当学生说到“似乎第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吗?此时老师要求学生读中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演示加以突破,同时发挥自身语言的优势,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可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还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片叶子都闪烁着熠熠生辉。
6.大家能把这段改写成诗歌吗?请同学动笔写写。
(设计意图:“响鼓要用重锤敲。”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自主读,作画诵读。注:钻研文本,推敲词句;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适度引领学生深究并作点拨。通过感情朗读品味感受榕树之大和充满活力的静态美。)
三、 第二次到“鸟的天堂”,为感受“美”而想象。
1. 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以及想到什么呢?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用~~~~~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 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榕树的动态美的,通过什么来体现?理解“应接不暇”这词语,并会用它来造句。
3. 要求学生品读(个人读、教师范读)在品读鸟的动态美时穿插想象说话训练,用字幕打出句式: 想象空间三选一
①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
②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一会儿______,一会儿______,一会儿________。
③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儿________,时儿_________,时儿_________。
教师范读,着重突出“静寂、忽然、热闹、到处、站、叫、飞、扑、应接不暇、兴奋”这些词帮助学生想象,想象可以增添教学的魔力。 (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拓展说话,丰富了文本蕴含,感受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动态美以及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明晰、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 拓展延伸,为丰满“美”二吟诵
1. 再次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回归正题认识,升华情感,学生换位思考,真情表达,精彩迭现。
2. 教师正要用《旅途随笔》的语句作结,一位学生冷不丁地站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
师(惊喜地笑着)问的真不错,不过要马上回答肯呢个会不全面深刻,怎么办呢?
生:仔细读书,查找资料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请同学各自再读书,再思考,力求从书上找出答案,老师这儿有些资料和图片,如需要,就请来拿,好吗?
(于是学生再次投入读书当中,教师也“钻进”学生娇群里,与学生共同探讨。不一会儿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汇报起来) 生1:老师,我通过认真读书以及和同桌交流,我懂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书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会有很多鸟儿栖息在一块儿,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虫子、果子、嫩叶等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愿再远行了。 生2: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很强,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怕破坏自然环境,这样,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
师:(跟学生握手)您好,榕树爷爷。您已经有五百岁了,但看起来还像小伙子一样,特别精神。人们都说你是鸟的天堂,您怎么看?
生:我为鸟儿创造了温馨的家园,我用自己庞大的身躯筑造了鸟的天堂,我相信将来无论是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年后,这里还是鸟的天堂。 师:为他喝彩!掌声鼓励。
. 教学反思
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一个语文老师,要集诗人的智慧、演员的动力、主持人的风度于一身,才能把赏心悦目的语文课堂奉献给学生,才能是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心灵的诗意栖息地。
教师对文本和课程资源的领悟后以“美”来贯穿全文。一是引用《旅途随笔》的语句导语激情,让学生述读全文,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大榕树的美和群鸟纷飞之美;二是让学生细读第
7、8自然段作画诵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品味感受榕树之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静态美;三是让学生品读
12、13自然段,拓展想象空间,进行语言训练,感受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动态美;四是回览第9自然段,让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动物和谐之美。最后教师引用《旅途随笔》的语句作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
宋庆龄陵园作文范文第5篇
灌木类:冬青、茶花、茶梅、海桐、大叶黄杨、女贞、各色杜鹃、栀子、紫微、石楠、含笑、南天竹
花草类:菊花、朱顶红、宣花、波斯菊、一串红、大丽花、美人蕉、菖蒲、石竹。紫罗兰、勿忘我、沿阶草
松(五针松、马尾松、雪松、白皮松等)、柏(桧柏、侧柏、刺柏、龙柏等) 常绿树种有:广玉兰、桂花、女贞、海桐、茶花、石楠、香樟、枸骨冬青、罗汉松、木莲、法国冬青、栀子、棕榈、夹竹桃等。
银杏、水杉、金钱松如果搭配的好,也能充分体现不同树种在墓区绿化中的作用等。
1、 表现怀念吊念之情的垂丝树种有:龙爪槐、垂柳、垂柏、垂枝桃、紫藤、凌霄等。
宋庆龄陵园作文范文第6篇
应山抗战烈士公墓建于1943年,最初安葬了抗战牺牲的83位烈士。1941至1942年间,抗日战争进入非常艰难和残酷时期,当时新四军四师九旅的卫生部及后方医院就设立在紧邻古集应山的金圩村,在朱家岗战斗以及周边其他数次大大小小对日作战中,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战士,因医疗条件有限,救治无效,英勇牺牲,九旅卫生部就陆续把这83位英烈的尸骨埋葬于此,其中就有在著名的朱家岗战斗中英勇负伤救治无效而牺牲的17位烈士。公墓所占用的20亩土地是由当时金圩开明的大地主高友宽主动捐献。据主动义务照看陵园40多年的老复员军人,现年84岁高龄的金立珍老人回忆,当时九旅卫生部为这83位烈士每人一穴进行安葬,并为他们用木牌立了碑,木碑上刻有烈士的英名、籍贯、年龄。1946年冬,国民党还乡团把83位烈士的木碑拔起并集中烧毁。自此,后人就再也记不清也分不清哪位烈士埋葬于哪座坟墓。
应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66年初,当时由泗洪县人民政府拨款5000元修建了简易的抗战烈士公墓纪念塔和纪念碑。陵园占地约20亩,纪念塔高约6米,塔基2米见方,系青砖混凝土结构,塔的正面刻有“抗战烈士公墓”,塔的东侧刻有“抗战死难者万岁”,塔的西侧刻有“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当时还为抗战死难烈士立了大理石碑,石碑上刻有烈士的英名、籍贯和年龄。
九十年代初,开始筹建朱家岗烈士陵园时,曾指挥过朱家岗战斗的26团团长罗应怀将军来到应山烈士陵园,想把参加朱家岗战斗牺牲的17位烈士的尸骨迁移到朱家岗烈士陵园,终因无法辨认这17位烈士葬于哪座坟墓而未果,当时罗老将军倍感伤怀。
应山烈士陵园除了安葬这83位抗战烈士外,解放后至今,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安葬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献身的13位英烈,加上这83位“无名”英雄,共有96位先烈安息在这块热土上。
遗憾的是,应山烈士陵园不仅始建之初就十分简陋,而后又屡遭国民党反动派和文革期间造反派的多次破坏,加之陵园四周没有院墙,无专人看管,又年久失修,杂草丛生,破旧不堪。纪念塔塔基部分的青砖应经脱落,石碑盗毁现象严重,混凝土覆盖的墓穴也多处开裂。当地少数群众在墓地随便耕种,导致陵园内只有一条一尺多宽的羊肠小道,勉强
单人行走,如遇阴雨,泥泞小道,路人难行。每逢清明节、建军节等节日,当地干群、师生、烈士后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祭奠英烈时,都倍感心酸,盼望国家能重修应山烈士陵园,以告慰长眠于此的英烈。
2010年初,经省财政厅、泗洪县人民政府批准,应山烈士陵园修建工程正式动工,总投资约380万元,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已竣工,包括征地、拆迁、建围墙、300个墓穴、花草、下水道、大门、办公用房等,二期工程预计在2012年8月开工,包括纪念碑维修、大门装潢、红色浮雕、广场、背景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