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范文(精选12篇)
欧洲文化 第1篇
一、欧洲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罗马文化
在古希腊时代, 现在“欧洲”所指的这片土地被称作“欧罗巴”, 来源于希腊神话。随着地中海地区以及现在的中欧、西欧广大地区被罗马帝国所征服, 希腊罗马文明也随之而来。人类文明的中心开始由地中海区域向西转移, 希腊的文化成就和罗马的帝国统治长远而深入地影响着“欧罗巴”地区, 为其同源性文化与社会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诚然, 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高度认同成为了欧洲认同形成的根本因素。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 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 (P506)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之源, 它在诸多领域如哲学, 艺术, 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就以及其繁荣发达的城邦政治文化为欧洲创立了规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理性精神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 也构成了欧洲文化的精神主线。古希腊重视对各种知识进行分类研究, 将哲学独立为一门科学。此外,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构成了其发达城邦文化的精髓。它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开创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先河, 是现代民主制的基石。它促进了近代欧洲文化中民主, 平等, 自由等思想的诞生。正如欧洲人所言, “由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继承性, 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 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 它以理性的光芒和没的甘露感染了所有的欧洲人, 即使我们想要避开它的影响也不可能。”[3] (P2) 总之, 古希腊文化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对欧洲文化产生的影响构成了欧洲认同文化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不亚于古希腊文化。罗马人征服了欧洲这块土地, 并在其统治范围内推行其高度文明的制度和文化, 促进了欧洲地区同一性的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最主要贡献是罗马法和共和制。颁布于公元533年的《查士丁尼法典》中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以来的欧洲法制所采用, 如其在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上所倡导的人人平等, 公正至上的精神, 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 物权制度, 契约制度等。罗马法奠定了欧洲文化中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力的传统, 成为欧洲法律制度的蓝本。罗马共和制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分割, 使权力相互制衡, 相互监督, 为近代欧洲各国所效仿。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涉及到欧洲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任何一个重要城市都可找到某些罗马的东西。”[4] (P96)
二、欧洲认同的精神家园——基督教
基督教在欧洲人共同的习俗, 思维方式, 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基督教文明若干个世纪的浸染渗透之中积累起来的欧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5] (p135-136) 基督教文化将欧洲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欧洲观念”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欧洲,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是在中世纪。“欧洲认同是由基督教的到来和地中海各民族与北方部落的人们独特的混合而决定地形成的”。[6] (P118) 基督教教义符合在精神上教化公民的原则, 被确定为罗马的国教。教会和政权相结合, 政教合一, 教会的权力大大增强, 使得基督教的影响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因此, 在罗马的统治下, 基督教广泛传播, 欧洲地区的各个蛮族相继信奉基督教, 社会的各个阶层民众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彻底, 系统而富有逻辑性的教义将欧洲人征服, “不仅成为他们的启蒙思想, 还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指导原则。”[7]基督教教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高级文化的载体, 它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开化。这一过程使得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精神世界的统治者, 奠定了其在欧洲人统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中的统治地位。作为中世纪意识形态的主导, 基督教的教条成为了欧洲文化中伦理道德的规范。基督教在中世纪时期有着其整体化的机构与活动。其教义的传播者教士是文化的象征, 而其物质载体修道院则成为教化民众的场所, 是当时社会主要的文化中心。修道院因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影响成为现代大学的前身。可以说, 基督教对欧洲人统一性的精神统治在欧洲认同观念的形成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综上所述, 欧洲认同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起源, 基督教文化是欧洲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者为欧洲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深入探究欧洲认同形成的文化根源才能深刻地认识欧洲及其不断加强的一体化进程。
摘要:欧洲认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对其同源文化的延伸。作为欧洲文明的渊源,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中世纪基督教大一统的文化氛围中, 基督教教义成为欧洲人长期共同秉承的精神家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早已深入到了欧洲人的血液中, 成为欧洲认同的重要文化根源。
关键词:欧洲认同,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4]W.Fleming.Arts and Ideas[M].New York, 1968.
[5]陈乐民, 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1999.
[6]Anthony Pagden.The Idea of Europe[M].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K.2002.
欧洲文化入门要点 第2篇
Reformation and Counter-Reformation P138-139
The Reformation was a 16th century religious movement as well as a socio-political movement.It begin with Martin Luther‘s 95 thesis in 1517.This movement aimed at opposing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replacing it with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Bible,The demands of the reformists: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God
---simplifying rituals
---abolishing heavy taxes levied on their countrymen
---abolishing the indulgences
1)Pre-Luther Religious Reformers
John Wycliffe(about 1330¡ª1384)p-139
Chief forerunner of Reformation.English theologian and religious reformer.He believed that Christ is man¡®s only overlord and that salvation depends upon predestination and grace rather than on membership of a visible church.He took up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in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Jan Hus(1372-1415)
A Bohemian Czech religious leader, theologian.Attacked the abuses of the Church/ was imprisoned and exiled/ was burnt at stake / the Hus War
2)Martin Luther(1483-1546)and His Doctrines
Martin Luther was the German leader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His doctrine marked the first break in the unity of the Catholic Church.Beginning of the Reformation p-140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Gospel of love and Ideas of Equality
In the history of Germany, Martin Luther was more than a religious leader, he was a fighter for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a humanist who helped to build a competent educational system and a writer whose forceful language helped fix the standards of the modern German language
3)John Calvin(1509-1564)and Calvinism
Calvin was a French theologian.His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logical works of all times.Presbyterian government
Calvinism stressed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God’s will, holding that only those specially elected by God are saved.Calvinism wa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the capitalist spirit
4)Reformation in England p-143
John Knox Scottish Presbyterianism
Henry VIII / matrimonial affairs / Catherine Aragon / Anne Boleyn
In 1534, the Act of Supremacy marked the formal break of the British with the papal
authorities.Thomas Cromwell---Vicar-General of the Church, King’s Chief Minister further broke from the Pope, closed the monasteries, took away their land and introduced church reforms.In England, the question of reform was not fundamentally one of belief 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but one of rejection of the supremacy of the Pope.5)Counter-Reformation p-144
Council of Trent
The sessions of the Council reaffirmed that the Church had the sole right to interpret the Bible.The Council declared that the Latin Vulgate of Jerome to be the definitiv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It was also stressed that Catholicism was a religion of infallible authority.The Catholic Reformation, that is, counter-reformation afterwards was to a great extent occupi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laid down at the council of Trent.Ignatius and the Jesuits p-145
Ignatius was a Spaniard who devoted his life to defending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Ignatius and his followers called themselves the Jesuits, members of the Society of Jesus.Today the Society of Jesus is still active with a membership of 31000, having institution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6)Protestantism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p--146
Reformation movement broke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Protestantism came into being.Liberal ideas
Science
Calvinism
Navigation and discoveries of new lands
7)Conclusion P147
In education and cultural matters
In religion
In language
In spirit
D.Renaissance in Other Countr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reached every corner of Europe.In France
In Spain
In the north: Flanders
In the Netherlands
In Germany
In England
In one word, Renaissance in Europe ¨produced giants in power of thought, passion and character, in universality and learning.”
1)Renaissance in Franc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 whole generation of humanists emerged in France.They began to study Greek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nd this gave rise to writings of Ronsard, Rabelais and Montaigne.The Chateau of the Loire Valley was a great landmark in architecture
In music, the beginning of polyphony
In religion, Calvinism won great popularity
Huguenots—the Protestant group in France
Renaissance Writers in France
i.Francois Rabelais(about 1483---1553)
ii.Pleiade
iii.Michel Eyques de Montaigne(1533---1592)
2)Renaissance in Spain
By 1479, the union of Castile and Aragon.In 1492, Moors were driven out;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and claimed America for Spain.The 16th century, the beginning of the Golden age of Spanish literature.Meanwhile, Polygolt Bible
Literature
Miguel de Cervantes(1547---1616)a novelist, a dramatist and a poet.Don Quixote was a parody satirizing a very popular type of literature at the time, the romance of chivalry.Its sources are romantic as well as realistic, truthful and imaginative.It is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European novel, and has had great impact on world literature.Art
El Greco(1541---1614)a Spanish painter
Major Work: The Burial of Count Orgaz
3)Renaissance in the North
Renaissance in the Netherlands
Erasmus(about 1466?---1536)a great Dutch scholar and humanist.P-160Work: The Praise of Folly
Renaissance in Flanders
Pieter Bruegel(the Elder)(about 1525---1569)a Flemish painter of landscape and scenes of rural life.He was called peasant Bruegel
Major Works: The Land of Cockayne(1567)
The Return of the Hunters(1565)
Renaissance in Germany
Albrecht Durer(1471---1528)
He was the leader of the Renaissance in Germany.He was a master of woodcut.His engravings are unsurpassed and his Water colours of animals and plants are exceedingly sensitive.Major Works: The Four Horsemen of Apocalpse
Knight, Death and Devil,1513
Hans Holbein(the younger)(1497---1543)
He was the last great German master of the 16th century.His best known works
are his portraits.Major Works: Erasmus of Rottendam
Portrait of Henry VIII
4)Renaissance in Engl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War of Roses(1455-1485)
The Reign of Elizabeth I(1558--1603)was a period of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rity.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re-established, ending the long time religious strife;Commerce and industry forged ahead as a result of the enclosure movement at home and the opening of new sea routes in the world.England began to embark on the road to colonization and foreign control that was to take it onto its heyda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Thomas More(1477---1535)
A great humanist during the Renaissance.Lord Chancellor to Henry VIII.He resigned(!532)after refusing to agree to the king’s divorce from Catherine of Aragon.When he refused to conform to the Act of Supremacy, he was imprisoned, found guilty of treason and beheaded.Among his writings the best known is Utopia(1516)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English playwright and poet whose body of works i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in English literature.His plays, many of which were performed at the Globe Theatre in London, include
historical works, such as Richard II,comedies, including Much Ado about Nothing and As You Like It,and tragedies, such as Hamlet, Othello, and King Lear.He also composed 154 sonnets.The earliest collected edition of his plays, the First Folio, contained 36 plays and was published posthumously(1623).Taken as a whole, it could be said that Shakespeare’s early works showed optimism and his belief that love and benevolence will triumph over everything and concern for a peaceful and unified England whereas his later works, with deep insight, brought to ligh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umanists and the dark and brutal feudal and capitalist reality.E.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among other things, was a revolt against the medieval concepts and an age of creation and discoveries.1)Geographical Discoveries
a.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
Italian explorer in the service of Spain who determined that the earth was round and attempted to reach Asia by sailing west from Europe, thereby discovering America(1492).He made three subsequent voyages to the Caribbean in his quest for a sea route to China
b.Bartholomeu Dias(1466?---1500)
A Portuguese navigator who discovered the Cape of Good Hope in 1487.c.Vasco da Gama(about 1460---1524)
A Portuguese explorer and colonial administrator.The first European to sail to India(1497-1498), he opened the rich lands of the East to Portuguese trade and colonization.d.Amerigo Vespucci(1457---1512)Italian navigator and explorer of the South American coast.America was named in his honor.2)Astronomy
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A Polish astronomer who advanced the theory that the earth and other planets revolve around the sun, disrupting the Ptolemaic system of astronomy.He is known as father of modern astronomy.3)Anatomy
a.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a great anatomist in Italy and during his life time Leonardo dissected more than 30 corpses.b.Andreas Vesalius(1514---1564)
A Flemish anatomist.The founder of modern medicine His work Fabrica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in the study of anatomy.4)Printing
Aldus Manutius(1450---1515)The foremost printer in Italy.5)Political Science and Historiography
a.Dante(1265-1321)
Dante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quality of the divine power and the secular power.Although a poet, Dante was a great innovator.He regards Emperor and Pope as independent, and both divinely appointed.b.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
An author and a statesman.He was called ¨DFather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West.Works: Prince and Discourses
c.Giorgio Vosari(1511---1574)
Vosari was best known for his entertaining biographies of artists, Lives of the Artists(a study of cultural history).F.Summing-up
欧洲文化城市 第3篇
There is a large park in the centre of Bergen which is taken up almost completely by an octagonal lake, around which, lie some of the principal museums in the city.
The Hakonshallen, the most beautiful monument in the city, lies within the walls of Bergen’s fortress. The great 13th century Gothic hall was built for the parties and the receptions in the days of the city’s control over trade in the North Sea.
You get the best view over Bergen, the fjords and the surrounding pine-covered mountains from the belvedere. It’s easy to admire Norwegians for their unique way of respecting the nature!
卑尔根,挪威东南港城,布满了许多颜色鲜艳的房子,它们曾属于汉萨联盟的德国商人们。数次大火之后,卑尔根仍然保持了中世纪港口和商业中心的原来面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把它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
卑尔根市中心有一个大公园。整个公园几乎被一个八角湖所占据,它周围聚集了市内主要的博物馆。
市内最美丽的遗迹霍肯松王行宫位于卑尔根堡的城墙之内,这座13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原是在卑尔根掌控北海海上贸易的时期为聚会和接待客人而修建的。
在观景台上能看到卑尔根海湾及周围葱葱群山的最好风光。在这儿人们将不由自主的对挪威人尊崇自然的独特方式而感叹。
浅析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功与过 第4篇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 古代奴隶制社会瓦解, 欧洲历史进入了漫长的封建时期。连年封建割据带来的战争和基督教的封建统治, 尤其是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 以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统治, 欧洲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发展停滞, 人民生活潦倒, 毫无希望, 这就是传统上所说的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又被称为“黑暗时代”。但是真正深入了解中世纪历史文化之后可以看出, 它并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黑暗, 一切都停滞不前, 而是在教育, 文学, 宗教, 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欧洲中世纪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暗时代”。
二、影响中世纪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之一:基督教对文化发展的双重作用。欧洲中世纪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也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宗教广布, 教皇与各地国间抗争不断, 基督教神学几乎影响到了包括文学, 艺术, 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常年的动乱使得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加之基督教教会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持敌视态度, 只有很少对基督教有利的部分保留了下来, 大量的文物, 典籍被烧毁, 被破坏。这期间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都受制于教会或者宗教神学, 例如教父哲学与奥古斯丁主义。人们生活贫苦, 开始寄希望于上帝, 希望上帝的保佑与赐福, 基督教也因此成为人们摆脱现世痛苦和祈求安乐生活的精神支柱, 并得以快速发展并不断发展壮大, 最终成为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精神主宰, 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基督教与封建制度相结合, 利用其“原罪”“救赎”等思想禁锢人的欲望, 维护其统治。值得注意的是, 也不能完全否定基督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圣经》中宣扬的博爱, 仁爱的思想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宣扬对人的爱与尊重, 宽容自己也宽容自己的敌人。基督教文化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因素之二:外族入侵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公元47年, 由于野蛮的日耳曼人的残酷入侵, 西罗马帝国宣布灭亡, 古代文明在日耳曼民族手中遭受蹂躏, 但是基督教却受到日耳曼民族的保护和发展, 日耳曼人逐渐皈依基督教也可以看出基督教对野蛮文明的同化作用, 最终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征服, 基督教最终成为西方精神世界的主宰。其次这次蛮族的入侵也造成了古代先进文明与野蛮民族的落后文明的融合, 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例如蛮族统治者会利用古代的文化知识或者文化形式传播其统治思想, 利用民间音乐唱圣诗等等。
因素之三:对东方文化的吸收。在日耳曼人南侵的同时, 拜占庭帝国却不仅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文化, 而且又从东方引进先进文化。十字军东征之后, 东西方文化开始交融, 东方新鲜的雕刻, 艺术珍品, 纺织品及美酒珍肴等开始慢慢深入到西方世界中。这些物质上的融合逐渐地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 所以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中世纪文化在夹缝中开花结果
虽然在基督教的严酷统治之下, 宗教哲学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但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依然有所发展, 有的甚至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意义。例如中世纪大学就是现代大学的鼻祖。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欧洲中世纪时期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1、教会对文化的发展
伴随着基督教的辉煌而来的是教会文学的发展, 它主要是僧侣们以《圣经》为题材, 为宣扬基督教义而创的文学形式。中世纪是一个唯信仰是瞻的时代, 教徒们深信教会宣扬的理论和教义, 使得天主教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独立的神权体制, 王权让位于神权, 教会的影响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时候人们所接受到的所有教育都是和教会关联的文化内容, 哲学, 文学, 艺术都成为宗教传播的工具。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绝对的统治地位, 严厉打击异端分子, 控制新思想, 新科学的产生, 用宗教的理论和信仰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但是同时也会支持对自己有利的艺术形式的发展, 例如绘画, 建筑, 文学创作等。英国学者克拉克写到:“这种信仰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我们现在假定这个社会天然是反抗的。令人吃惊的是, 我们看到当时伟大的艺术家, 除了一个例外, 都忠诚的与基督教保持一致。奎尔奇诺的大部分早晨都是在祈祷中度过;贝尼尼总是隐居起来, 修火圣伊格纳蒂乌斯的精神练习;鲁本斯每天上午在工作之前都要参加弥撒。只有卡拉瓦乔是个例外, 他想一模现代剧的英雄, 只是他碰巧画得很好”。怀着对基督教忠诚的信仰, 这些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为人类文明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基督教世界在中世纪盛行修道院制度, 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 修道士们在修道院中唱赞美诗, 研究古代文化, 从事体力劳动, 抄写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除了基督教以外的各行各业的著作。他们一方面紧紧追随上帝, 净化自己的心灵, 另一方面又潜心研究典籍著作, 为继承和发扬古希腊罗马文明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2、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世纪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是基督教在教育方面最伟大的贡献, 它也是现代大学的鼻祖和起源。一般来说中世纪大学起源于基督教指导下的教会学校, 因为当时的教育领域是被教会和教士控制的, 主要是一些修道院学校, 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来教人们写字, 读书, 唱赞美诗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开始形成, 手工业行会成立, 从事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市民阶层兴起, 新兴市民和教会之间存在各种矛盾, 也促使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出现, 目的是培养和训练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美国学者, 著名历史学家哈斯金斯在谈到大学兴起的原因是写到:“在这纷乱扰攘的岁月里, 西方人却创造出了一种更高级的学校, 这恰恰是学术复兴而至……大学自然随着之一时期知识的扩张而产生。知识革命与知识结构的革命手挽手的前行。”
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教士组织的社团形式, 教士们来管理学校;第二种是学生自主组织的社团形式, 有权解雇, 聘请, 惩罚教师;第三种就是教会直接管辖的修道院。这些学校不仅侧重于培养文科, 法律, 医药, 哲学, 法学等方面的人才, 也注重培养专门的神学人员。中世纪大学, 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和神职人员, 也为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 传播当时的科学、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科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也开启了现代大学之门。
3、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的发展既有对古希腊古罗马人文精神和英雄史诗的继承, 也深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其中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文学的主流, 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 既体现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摩擦, 碰撞, 影响和交融, 又体现在手工业和工商业发展带来的新兴文学形式——世俗文学。教会文学是基督教思想长期统治的产物, 其目的就是宣扬基督教教义和理念, 其形式主要是以《圣经》为题材的传说、梦幻故事、奇迹故事, 叙事长诗等, 例如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的《神曲》, 就是中世纪宗教思想的体现。世俗文学又包括:英雄史诗, 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这些都是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 其中英雄史诗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和古老部落的英雄传说, 又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时期反应骑士阶层生活和理想的贵族文学, 全盛时期是在十二、十三世纪的法国, 主要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破晓歌》就是咏唱骑士对贵妇人爱慕和崇拜的抒情诗, 打破了传统的爱情观;市民文学产生于下层民众与封建主的矛盾中, 主要是表达市民阶层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著名的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
4、建筑艺术
盛行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 是日耳曼人在继承罗马教堂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创新和改造的产物, 并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所继承, 这也正体现了建筑艺术由古即今的传承与发展。哥特式教堂与罗马教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罗马教堂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 在结构上以圆拱为主, 窗户较小, 显得阴暗, 威严和庄重, 体现了基督教理念的正统性。而哥特式教堂改圆拱顶为高耸的尖拱顶, 巨大的窗户和漂亮的彩饰使得五颜六色的光线照进教堂, 显得格外明朗和开阔。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兰斯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都是哥特式教堂的典型, 也为后来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正确看待欧洲中世纪文化
综合以上的内容来看,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并不是在日耳曼部落的野蛮入侵后毫无进展, 相反在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发展基督教文化, 融合日耳曼等多民族文化, 吸收东方文化之后, 欧洲中世纪文化成为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文化集合体, 文化发展的链条并没有断裂。欧洲中世纪, 也就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延续, 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在此期间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 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因此对于那种重视文艺复兴, 而轻视中世纪文化的看法应该改变。虽然它不如文艺复兴或者浪漫主义运动时期那么绚烂, 但也有自己特有的魅力和价值, 应持批判和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到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
摘要:欧洲中世纪文化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前夕欧洲发展缓慢时期的文化。自十四世纪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称这一时代为“黑暗时代”起, 许多人文主义者及后人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都持负面的观点。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开始, 人们开始改变对中世纪黑暗面的看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讨论中世纪文化的功与过。
关键词:黑暗时代,中世纪,文化发展,基督教
参考文献
[1]李辰民.对欧洲中世纪文学“断裂”说的质疑[J].嘉应大学学报, 2000 (2) .
[2]刘建军.论欧洲中世纪文学的文化成因及其新质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 1995 (5) .
[3]肯尼斯·克拉克.艺术与文明[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
[4]吴春兰, 陈雅谦.欧美古典文学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5]杨滨章.西方传统文化导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4.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第5篇
在欧洲城市的闹市区漫步,犹如进入中世纪城市之中。
古老的闹市区保存着大量联片的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物,城市昔日的繁荣历历在目。
古老的闹市中心是人们购物和消遣的场所,每天从城市边缘及外围,有大量人口涌入闹市中心区购物和消费。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特色鲜明的城市总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参观,为城市带来滚滚财源。
在今日我国城市发展中,欧洲城市古建筑群及特色保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1 欧洲城市古建筑群与旅游业发展
在欧洲城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城市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而是城市中心地区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形成欧洲城市特有的景观。
欧洲城市的历史一般起源于工业革命前后,许多历史名城则可上溯到中古时期,乃至古罗马帝国晚期。
在这些城市,中古时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及古典文化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在闹市区形成大面积的古典建筑群,给人完整的中古世纪城市的感观,形成了各城市固有的特色。
进入21世纪后,欧洲城市闹市区依然完整地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城市风貌。
在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中世纪的圆顶罗马式教堂或尖顶哥特式教堂象征着古老的庄严;教堂内部以雕刻、绘画装饰得富丽堂皇;教堂四周则是装饰华丽的喷泉及古老雕塑等。
通往商业中心狭长的步行街道上仍保留着中古时期原状,路面不规则的石块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留下深深印痕;街道两旁则是古老建筑物的长廊,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物一起形成闹市区的古建筑群。
『欧洲文化之都』林茨 第6篇
作为奥地利第三大城市、重工业中心,林茨位于多瑙河与其支流特劳恩河交汇处,是奥地利铁路、公路枢纽和多瑙河重要港口,人口约19万。林茨的历史可远溯至罗马人的伦蒂亚要塞,中世纪成为重要贸易中心。15世纪成为省城,以集市驰名,并建多瑙河大桥,成为商路要冲。1672年建全国第一家工厂——林茨毛纺厂。1938年后发展成为重要的重化工业中心。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外,还有拥有电子、造船、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皮革、烟草等产业。
游览这座城市一种惬意的方法就是乘坐黄色的微型观景列车林茨城市快车,该车从中央广场(Hauptplatz)每小时发车一趟。广场中心耸立着1723年建的神圣的三位一体大理石柱,这些石柱是为了感谢林茨免遭鼠疫和战争的痛苦而建。
广场的东边是一座16世纪的市政厅。沿大教堂胡同漫步你就到达了建于1678年的巴洛克式主教大教堂,另外特别著名的还有精雕细刻的教堂唱诗班席位。
林茨过去以钢铁工业吸引劳动人口,然而随着重工业外移,城市也面临没落与人口外流的危机。当地政府想方设法制定许多新的投资优惠措施与新事业创立方案,其中以结合重工业传统加上文化艺术元素的电子艺术至今发展最为成功。每年9月举行的国际电子艺术节(ArsElectronica Festival)邀请来自全球的艺术家、科技专家、社会学家举办展览及论坛,透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分享提供跨界元素的交流平台,同时以普罗大众为对象,电子艺术创作与林茨逐渐画出等号。
林茨电子艺术中心的未来博物馆与未来实验室两大主题馆,成为以科技互动的艺术教育平台,艺术家的创作多鼓励观众动手操作与亲身体验,犹如一座科技艺术主题乐园。经过近30年的转型努力,林茨终于逐渐摆脱过去的工业形象,以新的科技艺术重镇面貌迎接世界。2009年林茨获选为欧洲文化首都,全年活动都有欧盟的经费赞助,城市发展吸引着新的观光人口。
就像维也纳和萨尔茨堡一样,作为2009年“欧洲文化之都”的林茨,也与莫扎特以及音乐密不可分。
在莫扎特的41部交响曲中,第36交响曲《林茨》是莫扎特短暂一生中幸福时光的象征。1783年,27岁的莫扎特偕新婚妻子访问林茨,林茨杜恩伯爵恳请莫扎特创作一首交响曲。莫扎特10月31日写信给父亲说,“11月4日星期天,要在林茨剧场举行一场音乐会。由于我身边一份交响曲谱都没带,所以目前只好专心作曲”。3天后,交响曲《林茨》如期上演了,最终成为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典范之作。
奥地利还拥有晚期浪漫主义的伟大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这位以虔诚著名的作曲家出生于安斯菲尔登。他与布拉姆斯一起成为维也纳音乐柱石的巨人,葬于圣弗洛里安修道院的地下墓室。
在2006莫扎特诞辰250周年,萨尔茨堡上演了莫扎特全部歌剧。2009年,林茨别出心裁地计划把布鲁克纳的11部规模浩大的交响曲和各式弥撒,委约写为一部“合成摘要作品”,将其浓缩进1个小时的时间里。
以众多古建筑闻名的林茨,拥有古城堡、圣马丁教堂、博物院等跨越近8个世纪的建筑。而现代建筑同样值得游览。兰多斯博物馆(Lentos Museum of Modern Art Linz),堪称纯粹主义的完美表现。博物馆位于多瑙河堤上,约100米的多瑙河面,使视野远阔。玻璃博物馆立面上,红蓝荧光照亮玻璃上镌刻的3.5万个博物馆的名字,彩色与朴素的结构使建筑犹如巨大的宝石。
2009年的林茨,从地下废弃通道、战时藏身之地和地窖,与其它古老灿烂的文化一起被列入展览计划,深入探讨工业、文化和自然的关系。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文化工作者和音乐迷,将在这里体验历史与艺术之间迷宫般的关系,以及光明战胜黑暗这一文化的精髓。
Linz: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Linz, with a population of 200,000 people, is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Upper Austria in Austria. It is both the main industrial zone and an important cultural center of Austria. Linz is famous for the buildings of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nd its gorgeous buildings with baroque style decoration.
In the past, the steel and iron industry of Linz attracted many industrial workers. However, with the evacuation of its heavy industries, the city is encountering the crisis of decline and population emigra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made all kinds of effort to establish many new preferential measures for investment and new start-up projects, among which the electronic art, which makes a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heavy industry and cultural art elements, is successful. The ArsElectronica Festival held in September every year invites artis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perts and sociolog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hibitions and forums.
欧洲文化 第7篇
“祥和如意”等五只小山羊是2010年即将在“五羊城”广州召开的第16届亚运会吉祥物。然而, 不少人大约并不清楚山羊在跨文化交际中其实是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角色。
众所周知, 文化负载类词汇如动物类词汇一向为跨文化交际学所关注, 因为各异的文化背景往往赋予了同一种动物迥乎不同的文化内涵。所谓内涵 (connotation) , 是Leech所列的七种语义类型之一, 指的是附加性的尤其是与情感相关的意义, 而文化内涵是内涵义中与文化背景关联密切的一类 (参Xu 2004:129) , 可以定义为词汇指称意义之外受文化背景制约产生的附加 (情感性) 意义。常见文化内涵有别的词汇例如中文的“狗”与英文的“dog”在褒贬暗示上就大相径庭。但实际上动物类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多局限于龙、狗、喜鹊、马、牛等几种, 而从跨文化交际来说, 其实需要对所有常见的动物名词都进行穷尽式研究, 使其系统化, 因此仍有不少漏网之词值得深挖, 山羊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本文不提“中英”而提“中欧”, 是因为欧洲尽管由日耳曼、斯拉夫、拉丁等几个子文化系统组合而成, 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原因, 欧洲文化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共核。随着欧盟的角色越发重要, 欧洲整体作为一个跨文化交际参与方的情况日益增多, 因此本文将对比双方定位为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
二、文献回顾
目前未见研究山羊在中、欧文化中内涵差异的专文, 但有部分论著零星提及山羊在某一文化中的含义。
欧洲方面的论著大多与宗教相关, 如埃及学家M.Murray (1933) 提到欧洲在前基督时期存在“角神” (Horned Gods) 崇拜, 山羊神即其中之一。而角神崇拜在基督教传入欧洲之后被妖魔化了。R.D.Levy (1998) 则讨论了圣经中作为邪恶方的阿撒泻勒 (Azazel) 与山羊之关系及其象征。欧洲文化中的山羊内涵往往和宗教负面意义相关, 民间故事也透露了这一点, 如巴斯克传说Izaro和Lanjoo的故事中就提及女巫们到Akelaro山朝拜撒旦的情景, 而撒旦的形象正是一只宝座上的山羊 (Boulton 1993:205-210) 。
中国方面的研究多从图腾、语言文字学等方面切入, 典型应推刘毓庆 (2002:316-332) 。刘文对中国文化中“羊”图腾及其内涵意义的发展有详细描述, 从中可看出中国文化中“羊”多具有吉祥意义。但刘文并不区分山羊、绵羊, 这是国内同类研究的典型特点, 因汉语中往往以上位概念“羊”统摄两者, 而“羊”概念于欧洲语言中并不存在, 这使得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对象有所出入, 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不过其他文献也多传达出山羊的正面信息, 比如裴氏《广州记》和宋代《太平御览》中都记载了著名的五仙人乘衔穗之山羊降临广州的传说。
概言之, 中、欧文献中虽对山羊的内涵已有论及, 但未见从跨文化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的, 且多为文献梳理, 未见实际调查。因此本文拟以问卷方式对中欧山羊内涵差异作一初步调查并探究其成因。
三、方法论与数据收集
基于相关文献中山羊含义的统计收集, 问卷设计假设中国方面山羊具正面含义, 而欧洲文化中正相反。问卷中共罗列了33个特定的内涵义项, 均系根据已有研究材料及各类欧洲语言词典中相关条目统计而来。调查对象除从中选择自己认可的项外尚可补充未曾列出者。
调查对象方面, 中方主要为各地非外语专业的汉族学生, 而欧方主要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 欧方受调查族群包括日耳曼 (英、德、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佛兰芒语区) 、拉丁 (法、意、西、葡、罗马尼亚) 和斯拉夫 (俄、乌克兰、波兰) 三大块, 此外尚有爱尔兰、布列塔尼、立陶宛等小点。由于调查对象语言的复杂性, 问卷分为中文、英文和Esperanto三种版本, 中文版直接由国内各目标点联络人复制后进行调查, 两个外文版本交由各受调查点联络人译成当地语言再进行, 如波兰由J.Myzik负责对华沙一带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联络人对调查结果整理后发回给笔者进行汇总。问卷调查系于2009年11月发放, 2010年5月基本回收完毕。
四、调查结果及比较分析
中国方面共回收177份问卷, 结果显示排在前七项的内涵意义分别是 (括号内百分比为选择该项的人数与问卷回收总数之比) :善良 (78.53%) 、诚实 (70.62%) 、温柔 (62.15%) 、正直 (52.54%) 、坚韧 (40.68%) 、吉祥 (42.94%) 、年高德劭 (18.64%) 。
欧洲方面共回收168份问卷, 其中50份来自日耳曼地区, 62份来自斯拉夫地区, 47份来自拉丁地区, 余下9份来自其他地区, 基本覆盖欧洲文化主要的子文化区。结果显示排前七项的内涵意义分别是:坏人 (60.71%) 、好色 (60.12%) 、替罪羊 (57.14%) 、愚蠢可欺 (52.38%) 、爱破坏 (43.45%) 、与邪恶的撒旦魔鬼相关联 (40.48%) 、执拗固执 (35.71%) 。
由上可见, 中国文化中山羊的内涵确实倾向于正面积极的意义, 而欧洲文化中则多为负面意义。具体来说, 中国文化中山羊的正面涵义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与优良品格相关如善良、诚实、温柔等, 二是与长者相关如年高德劭, 三是与幸运相关如吉祥。而欧洲文化中山羊的负面涵义也可分为三类, 一是与性欲有关如好色, 二是与不良品格相关如坏、愚蠢、固执等, 三是与宗教相关如魔鬼撒旦、负载人类罪恶的替罪羊等。
调查结果也显示, 山羊的内涵意义其实也在变化之中, 如中国五羊传说中隐含的山羊与仙人相关这一内涵仅有7.34%, 无法进入前列;欧洲“山羊”曾具有的浓厚宗教内涵也已有所淡化, 甚至有2.98%受调查者直接声称山羊就是一种动物而已, 否认其具有任何内涵意义。
五、中欧山羊内涵差异成因探讨
中国文化中山羊的正面内涵成因复杂, 笔者认为首先应归因于中国文化“比德自然”“比类取象”思维模式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反映的是建立在类比推理基础上的中国式认知与评价体系。儒家通过将“天”与“人”在外在形貌与内在道德上进行类比, 建构起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因此中国文化中属于大自然的动物每每获得道德层面的评价, 如“乌反哺, 羊跪乳”“狐死首丘”等皆此类;具有相似外形特征的物与人也常相援引类比, 这在中国传统十分常见, 如山羊因其胡须而与老者“比类”, 华夏尊老敬老的文化因而连带影响了人们对山羊的情感;在道教传统中, 山羊更因其胡须而与龙相联系, 进而赋予其吉祥、神圣的意蕴。
其次, 中国上古时期的山羊崇拜及其在语言文字中的印记强化了山羊的正面含义。炎帝神农氏的“姜”姓及上古族群“羌”都是山羊崇拜的标志, 至今传为炎帝后裔的羌族、苗族、瑶族, 纳西族、侗族等都还有相似的传统, 如侗族古歌中就说其始祖姜郎和姜妹本是山羊。这一上古山羊崇拜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就是一系列带“羊”的字多有正面含义, 如美、祥、洋之类;而“羊”和“阳”的同音也使得“阳”所具有的意义部分映射到了“羊”身上。
再次, 中国文化中对于山羊与绵羊多统称为羊而不加细分, 这使得有时候两者之间会互相影响, 比如本属绵羊的温顺等内涵会转嫁到山羊身上, 从而使得山羊的积极意义来源更加复杂。
欧洲文化中山羊以负面形象为主, 其因由亦有数端。其历史可追溯至前基督教时期欧洲古文化中对角神的崇拜。山羊神就属于角神之一, 如希腊神话中的潘神 (Pan) 和萨梯 (Satyr) 。它们多与性欲象征有关, 源自印欧语人群对山羊旺盛繁殖力的崇拜, 这也是山羊在西方色情类内涵的源头。后来基督教传入欧洲, 在取代异教的过程中, 角神等的异教神祇被基督徒贬斥为魔鬼撒旦的化身而打入另册, 从而奠定了西方语境中山羊代表魔鬼的符号意义。
当然, 基督教中山羊的魔鬼形象也并非无所本, 圣经传说中罪恶的阿撒泻勒就具有山羊的形体, 这一形象的源头其实是共同闪含文化中具有山羊形体的破坏者风暴神。属于闪族的也门人至今保留了宰杀山羊的仪式, 象征战胜风暴、破坏之神 (Baldick 1997) 。这一破坏者形象通过同为闪族的犹太人引入了基督教, 进而演变为罪恶和魔鬼之象征, 并随着基督教对异教的战胜影响到欧洲各地。
再者, 欧洲人对山羊和绵羊的截然二分也使得山羊身上的负面因素被放大, 这种二元对立显然植根于古老的印欧传统中, 范畴间界限分明, 非此即彼。基督教传入后, 绵羊羔 (lamb) 成为耶稣的象征, 山羊则相应变为撒旦的符号。二者间的善恶对比于是越发被强化了。
六、结论
本次调查数据证实了研究假设, 即中欧文化中“山羊”一词内涵的认知有显著差异, 其在中国偏向于积极正面含义而在欧洲则有负面不良暗示。该歧异现象可以在中国、欧洲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根源。
显然, 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忽略了“山羊”内涵的认知分歧, 便可能带来负面效应。比如将销往欧洲的“五羊牌”产品译成Five Goats, 自然很容易遭遇类似昔年白象牌 (White Elephant) 、雄鸡牌 (Cock) 等的尴尬。因此在翻译中, 译者应持功能对等理念, 采取回避或调换策略, 如中文的羊年被有意处理成Year of Sheep, 回避了Goat;广州别名“羊城”则变成Ram City而非Goat City。诸如此类策略都是为了避免发生文化交流中不必要的误会。
不过, 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往益发频繁, 相信在未来, 原先异文化间的诸多内涵差异将随相互理解的加深而逐渐消失, 山羊自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Baldick, J.Black God: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the Jewish, Christian and Muslim Religions[M].London:I.B.Tauris&Co.Ltd., 1997.
[2]Boulton, M.Faktoj kaj Fantazioj[M].Rotterdam:UEA, 1993.
[3]Levy, R.D.The Symbolism of the Azazel Goat[M].New York:International Scholars Press, 1998.
[4]Xu, Lishe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欧洲文化 第8篇
一、欧洲音乐文化历史演绎
欧洲音乐之所以能够引领西方音乐的发展, 是与欧洲历史无法分割的。 特别是欧洲古典音乐的盛行, 出现了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代表的音乐之国, 引领了欧洲音乐的蓬勃发展。到十八、十九世纪, 欧洲音乐受文化的影响, 开始由古典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发展, 特别是十九世纪末期欧洲音乐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欧洲一些民族国家的音乐家开始以本国民族语言来创作音乐, 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 并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而民族感情被赋予了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这一时期, 民族音乐主要以俄罗斯、芬兰、挪威等国音乐为主。 如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就是波兰的女性作曲家芭达捷芙斯卡创作的。 当她的这部作品发表后, 很快风靡全球, 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发行, 乐曲在单纯中显出深刻, 亲切、伤感、柔美, 抒发了她的祈求和激动。 她究竟在祈祷什么呢? 你尽可以自由地发挥你的想象去理解、体会。而这以历史时期波兰正在被邻国所蚕食和瓜分, 因此作者通过作品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进入到二十世纪后, 欧洲音乐发展成为以多元化格局为主的音乐,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欧洲音乐发展流派众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电子乐器得到了应用, 从而推动了欧洲音乐的发展。
二、从音乐文化的历史角度分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
(一) 德意志民族风格的欧洲音乐
德意志帝国主要是由德意志人组成的, 而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正是建立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 因此在音乐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 以德意志民族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欧洲音乐占主导地位。 被后人称之为“音乐之父”的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巴赫, 所创作的欧洲音乐作品正是根植于德意志民族风格之上。 巴赫的音乐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正是展现宫廷贵族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从第一乐章彰显恢弘气势的宫廷庆典开始的活泼欢快, 到第二乐章表现德意志人的善于出现的沉思、忧伤情绪, 到最后第三乐章再回到热情欢快, 其音乐曲式无论是采用赋格曲还是采用民间舞蹈曲都与日耳曼民族文化紧密相关。
欧洲古典音乐是以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特别是古典音乐终结者和浪漫音乐开拓者于一身的贝多芬, 同样是德国作曲家, 其创作的音乐作品的文化渊源也与日耳曼民族无法分开的。 特别是贝多芬最后创作的音乐作品《第九交响曲 》融入了太多的民族情节。作品第一乐章展现了德意志人民在艰苦的斗争, 冲破重重险阻, 前赴后继去取得胜利;而第二乐章中通过乐曲三声中部主旋律中运用奥地利民间舞曲 “连德勒”, 表现人们胜利后的轻松和谐, 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接下来又是表现战斗没有停止, 号角还在猛烈地吹响。 可见,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取材就是描写德意志民族为争取自由、争取独立的战争场面。 因此,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同样是来源于民族发展的历史, 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性。
(二) 奥地利民族风格的欧洲音乐
奥地利作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其奥地利民族也同样在音乐艺术上造诣匪浅, 是欧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被后人尊称为“交响乐之父”, 其音乐作品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其音乐作品饱含着热情、典雅, 充满了幸福、祥和的气氛, 这与当时奥匈帝国的繁荣有着一定的关系, 体现了奥地利人的社会文化生活。 特别是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就是一首典型的器乐小夜曲, 是正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 而这正是奥地利民族的真实生活写照。
约翰·施特劳斯, 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作品旋律优美, 节奏轻快, 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这与德奥民间音乐有一定联系。而且, 约翰·施特劳斯的多数作品都是取材于维也纳市民的社会生活。而《塞尔维亚进行曲》是纪念世界第一次大战时塞维尔亚青年英勇战斗的情景, 这同样是与民族情结无法分开的, 因此奥地利音乐同样是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上的。
(三) 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欧洲音乐
俄罗斯音乐同样起源于宗教音乐, 而经过与民间音乐的不断融合, 形成了俄罗斯音乐。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 正是欧洲音乐发展到民族乐派的代表之一。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都是以反映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人民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 揭示人们内心矛盾为主的。如《悲怆交响曲》描写了人生奋斗与失败、兴奋与绝望, 充满了悲伤、追忆的情绪, 这也是当时俄罗斯人民的真实写照。因此, 作为欧洲音乐的组成部分, 俄罗斯音乐同样是民族语言的表现, 是俄罗斯人民的文化体现。
十九世纪初, 俄罗斯受到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 开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古典主义音乐, 主要以米哈伊尔·格林卡的作品为代表。他的作品在俄罗斯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 融入了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将俄罗斯民族质朴的音乐与专业的欧洲音乐互补, 形成了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 使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俄罗斯音乐水平得到了提高, 并奠定了俄国民族乐派的坚实基础。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 俄罗斯音乐更加具有民族性, 并逐步成为了一个代表多民族音乐的音乐集合。
三、以音乐文化历史发展观分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
音乐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不断的演进的。 音乐从开始记述人类重大事件、歌颂英雄人物、宣扬宗教文化等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脱离了人类发展就不可能有音乐的出现。而世界各族人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 如中国有民歌、欧洲有歌剧、美洲有摇滚乐等, 这些都与不同的民族生活息息相关, 无法分离。 前面已经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史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可以清晰地看出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是与欧洲历史相吻合的, 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而且, 欧洲音乐代表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风格, 是欧洲民族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 可见分析和研究欧洲乃至世界音乐的文化发展不能脱离民族性, 民族发展的历史能够通过民族音乐来表现出来。 正如中国传统音乐都与民族文化有关一样, 欧洲音乐同样是欧洲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真实反映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音乐语言, 从音乐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性可以证明欧洲音乐是欧洲民族文化的共同语言。
音乐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 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 尤其是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依托民族文化, 体现了民族文化。 因此, 音乐文化正是随着民族的兴衰而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欧洲音乐具有民族性, 这也是造就以欧洲音乐为主的西方音乐特征的所在。 可以说, 音乐正是民族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音乐文化历史的角度上, 对欧洲音乐的民族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欧洲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所需要的。
摘要:音乐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国的民歌, 还是欧洲古典音乐, 从其发展历史上可以清晰地发现, 都具有民族性, 体现着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欧洲音乐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瑰宝, 是西方音乐的代表。从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来探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 可更好地学习欧洲音乐, 了解欧洲各民族的社会生活, 使世界各民族在音乐艺术上始终保留着强烈的民族性。因此, 探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离不开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
关键词:音乐文化,历史角度,欧洲音乐,民族性
参考文献
[1]杨久盛.论音乐的民族性——“音乐是世界共同语吗”[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 (4) .
[2]罗时东, 章小淮.浪漫主义时期欧洲音乐的文化特质[J].音乐探索, 2007 (2) .
[3]李小兵, 彭一敏, 傅利民.从宫廷音乐家到自由音乐家——17至19世纪活跃在奥地利的音乐家之社会经济地位变迁阐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 (1) .
[4]朱超, 毕敬.“和谐”与音乐之美——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J].学理论, 2015 (18) .
[5]宋歌.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体现的俄罗斯音乐民族性[J].音乐大观, 2012 (4) .
欧洲文化 第9篇
关键词:欧洲迪斯尼,跨文化商务沟通,建议,上海迪斯尼
20世纪5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的迪斯尼乐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公园,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迪斯尼乐园的开业作为世界上主题公园的成功开发和经营的典型案例, 常常为世人所称道, 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 迪斯尼开始向海外扩张, 1983年迪斯尼成功向日本东京扩张, 日本迪斯尼乐园的成功也为迪斯尼乐园向其他国家扩张提供了信心, 1991年欧洲迪斯尼在法国开业, 这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
鉴于美国迪斯尼和日本迪斯尼取得的重大成就, 迪斯尼公司对于欧洲迪斯尼的前景充满了乐观, 然而事实并不如预想的那样, 欧洲迪斯尼在法国连连失利, 自开始营业后就连年亏损, 甚至在1993年年度亏损高达53亿法郎, 迪斯尼公司称这是“第一个财务上真正令人失望的项目”, 然而, 对于欧洲迪斯尼的失利, 迪斯尼公司把原因归于一些外部因素, 包括当时欧洲经济的不景气、外汇市场上法郎币值的坚挺、银行的高利率等。然而除了这些外部因素, 迪斯尼在经营上有没有自身的问题呢?笔者认为, 迪斯尼的连年亏损是因为迪斯尼公司自己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功课没做到家。
一、迪斯尼公司在法国开发建立中所犯的错误
(一) 迪斯尼选址问题上
迪斯尼通过法国政府低价购买了1950公顷的土地, 并且大部分的土地都来自于农田, 在美国人的眼里不值得一提的土地问题却引起了法国当地人民的不满。法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 并且民族中心主义很强, 他们看不起美国人的文化, 称美国人为“美国佬”。美国人的做法令法国人非常气愤, 法国人甚至认为美国低价收购法国土地是一种侵略行为, 并且美国人将很多的法国农民赶出家园引起了很多农民的不满, 这同时激起了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法国人的民族情结是美国迪斯尼失败的基石。
(二) 迪斯尼在谈判中犯的错误
在适应法国文化中, 欧洲迪斯尼也犯了一些错误。在美国的法律中, 为了保护顾客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自动式喷水灭火系统必须安装, 然而在法国法律中, 自动式喷水灭火系统并不是必需的, 只要有必要的逃生通道以及紧急情况下充足的水源即可。面对文化的差异, 他们采取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然而谈判中, 迪斯尼却犯了一些错误。谈判开始, 迪斯尼就通过律师而不是公司的高管来解决建设以及合同问题。在法国文化中, 只有谈判到最后问题解决不了才会动用律师, 是不得已才会用的方法, 被视为谈判失败的标志。另外, 谈判中美国人的毫不让步进一步激发了矛盾, 好像在宣称美国人的方法要优于法国人的方法。谈判的失利也是欧洲迪斯尼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迪斯尼应该注意的文化差异的细节
(一) 雇员的工作弹性以及穿着习惯
法国人崇尚浪漫喜欢自由。在法国, 对于雇员在工作时的穿着、外貌并没有特殊的规定, 也使法国人习惯了工作时轻松的氛围。然而迪斯尼并没有考虑到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 迪斯尼干净利落的员工外表为傲, 迪斯尼公司规定雇员不得留胡须, 指甲不能太长, 不能带耳环等, 这对于天性崇尚自由浪漫的法国人无疑是一个挑战。
(二) 消费者的消费方式
法国人经常放假长达一个月, 一般来说法国人不会选择只有一两天狂欢的主题公园。另外法国人很少在主题公园内买纪念品, 并不像美国人和日本人那样会买很多迪斯尼主题公园的纪念品, 然而迪斯尼主题公园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 纪念品的经营是美国迪斯尼成功的重要原因。法国人的消费方式使迪斯尼纪念品服务遇到了很大挑战并造成了第一年的巨大亏损。法国人去迪斯尼消费一般只住一个晚上, 并不像美国人那样会住三四天, 这样就导致旅馆的入住、结账程序使用频繁, 迪斯尼安排的电脑不足以支撑如此频繁的程序, 这就导致了顾客结账、入住时的大量堆积。
(三) 饮食偏好
在正常的工作日, 法国人一般不会坐下来吃早餐。然而在假期中, 法国人更偏好于坐下来吃早餐、午饭。并且法国人习惯定点吃饭, 要到了早饭、午饭的时间才会去吃。另外, 天性浪漫的法国人喜欢在午饭时喝点白酒。这些习惯对于迪斯尼来说无疑是个灾难。早餐时间, 迪斯尼的旅馆用餐房间过于拥挤, 同样午餐时间, 公园的餐馆也是过于拥挤造成很多顾客不满。然而过了午餐时间, 餐馆便是空无一人。顾客抱怨等餐时间太长和不得不快速用餐的压力。雇员也抱怨午餐时间工作过度。另外, 迪斯尼在午餐时禁止喝酒也造成了很多顾客的不满。
三、对于上海迪斯尼的建议
中国人在文化上和法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并且中国人在消费习惯、饮食偏好上有固定的模式和西方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上海迪斯尼也会面临欧洲迪斯尼同样的问题。
欧洲文化 第10篇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语言教学中的首要问题,也是个复杂问题。但在外语教学的历史当中,文化问题曾经一度被“悬置”,被“遮蔽”,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单一的语言技能操练上。长期以来,不管是传统的语言教学法抑或是听说法,语言皆与自己置身其中的文化环境相剥离;即便是采用当前颇为流行的交际法的语言课堂,交际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优先权毋庸置疑,但文化的地位仍然没有凸显出来。结果是学生只能使用外语进行浅层次的语言交流,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思维与对话。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一种“单向度”的外语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洲新兴的课语整合式学习突破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种种藩篱,彰显出全新的语言与文化整合的学习理念。本文拟就课语整合式学习的背景以及它所尊奉的文化原理进行介绍和阐释,努力从文化哲学的视野中触摸并揭示教育活动领域中语言与文化的整合实践,进而阐明课语整合式学习所开启的外语教学的历史性文化转向。
一、课语整合式学习兴起的文化背景
课语整合式学习,全称为“课目与语言整合式学习”,英文为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缩写为CLIL),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欧洲兴起。考埃尔等(Coyle Detal)将课语整合式学习定义为一种聚焦语言和课目内容双重焦点的教学方式(approach),即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的课目和语言的教学,另外一种语言通常是学习者的外语但也可能是一门第二语言或某种祖传的(heritage)或当地的语言。[5]课语整合式学习是一类旨在以所学语言为工具将语言学习与课目教学融合起来、形成聚焦语言与课目内容双重目标、超越传统语言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向度语言学习以及单一课目教学本身固有的弊病。
莫兰(Moran P)提出体验式文化学习。[6]该方法从三个框架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文化体验、文化知识和体验式学习循环。学生只有通过接触、参与、尝试、应用、解释与反思真实的文化活动,才能真正与目的语文化亲缘,进而在主体内部发生化合反应,让目的语文化成为主体文化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课语整合式学习也秉承这种体验式文化的学习理念,并深化与融入到课目文化层面,试图描绘并实现一种在语言习得中学习课目文化,在课目文化活动中发展语言的新型学习图景,可谓是语言教育的一种文化转向。
课语整合式学习在欧洲兴起有其独特的文化诱因。众所周知,欧洲是一个多种语言、多元文化聚集的大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洲公民跨越本土前往其他国家和地区工作、生活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自觉需求。在组织层面上,欧盟也积极鼓励欧洲公民学习母语外的其他欧洲国家语言,既为了在统一大市场的范围内便于个人和职业的流动,也为了推动跨文化的交往和相互理解。能运用一种以上的语言达到理解和交流的能力是所有欧洲公民希望获得的一项终身受益的技能。199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M+2”的语言学习目标,倡议欧洲公民除了母语外,还应该熟练使用另外两门欧盟成员国的语言。[7]
欧洲一体化是整合各方面力量、凝聚各方面优势、发挥超级国家作用、维护欧洲国家整体利益的有效途径。各国之间拥有彼此有效沟通的语言,是构成一切行动计划的基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并加强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界对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关切责无旁贷,从而提出、建构,并施行了新型的课语整合式学习。
二、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文化多样性原理
不言而喻,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语言教学将语音、词汇和语法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将听、说、读、写作为发展技能,将语言本身作为一门独立课目(subject),导致的结果是语言与文化相割裂。课语整合式学习的兴起与欧盟国家倡导建立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社会密切相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能(intercultural skills),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直接影响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
马施(Marsh D)从最大化和最小化的视角阐释两种主流的文化观。[8]最大化的视角认为,文化以及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世界观构成一个单一和静止的实体。一个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方式。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决定论。然而,人际交往的世界涉及人们不断地进行意义的解释,因为意义本身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最小化的视角主要反映文化间(intercultural)的交流,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原理。对个人而言,文化间的交流具有更大的亲身实践的价值。
人际间的语言交往是获得文化体验的重要路径。当我们与他人互动交往时,一直都在藉由言语、价值观,乃至于服饰风格和休闲活动,以传递我们个人化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式。[9]交往中所体现的文化很少有同质的现象,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情景、为了不同的目的展现出来。从文化最小化视角来看,跨文化交流时文化会无处不在,并且可能对交际情景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外语课堂中拓展具体文化及其交流的知识和技能是大有裨益的。学习者的思维只有聚焦于语言,而且同时聚焦于语言本身以外的其他具体文化维度,才能取得高水平的认知优势。这是课语整合式学习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
传统语言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使用元语言讨论语言,使语言学习与其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割裂开来,学生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外语水平的提升缓慢。为了摆脱这些负面的影响,课语整合式学习提供超出语言课堂以外的真实的和相关的输入,这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因为课目内容本身就是富有吸引力的,而语言成为了理解、把握和交流课目内容的有用工具。这样一来,在某一特定语境中语言就具有了其本身的意义和目的。
根据上述讨论,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文化视角使我们更加关注课堂上学生间的文化互动,也使我们意识到,从宏观的文化概念具体到微观的课目内容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和语言中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师生、生生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语言互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习得跨文化的知识与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语言与文化二者间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间通过互动在语言学习者身上融合、发展并生成出前所未有的新知识和体验。这也是课语整合式学习倡导将语言和课目内容融合的文化多样性的依据之所在。
三、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文化功能性原理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的功能一方面保障人的生存,另一方面为人的优化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文化是一个不容易定义的词语,既可以定义为历史凝结成的人类的生存方式,[10]也可以定义为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过程。[11]
传统外语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致使公众对其教学效果表示强烈的不满。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超越传统、寻求新的外语教学方式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永远在追求某种创新,人又永远不能满足于或停留于已有的创造,人不仅以某种方式超越给定的或外部的自然,而且也在不断地超越、更新和重建已有的文化造物。[12]在外语教学的历史上,从古到今,人们建构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理论和教学方法,虽然都还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人们学习外语的困境,但是不能否认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提出是基于对先前理论和方法的批判和超越,总是带有某种时代的超越性和创新价值。当人们自觉地意识到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能满足需要之时,也就意味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孕育发生之机。
课语整合式学习,一举击中传统语言教学的“阿奇里斯之踵”(Achilles)语言乃教学内容的单一焦点,进而努力在语言教学中融合认知、问题解决和高级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认知的发展目标。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有效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活动。[13]为了达到有效的课目学习的目标,学生必须在认知方面参与学习活动。教师需要考虑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调动他们参与不同层次的认知活动,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小组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等多种不同的学习策略或其有效组合,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课语整合式学习不仅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而且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
课语整合式学习融合多重教学目标,置语言学习于丰富的、活生生的语境当中。我们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课语整合式学习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高效、更显著地达到掌握外语的目标?研究人员从应用语言学的视角针对课语整合式学习所做的实证性研究亦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凯特蓝(Catalan R MJ)和泽罗比(Zarobe Y R)采用词汇联想测试研究比较了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生,在课语整合式学习和传统语言教学两种语言环境下接受性词汇学习的掌握情况。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接受性词汇测试中取得的分数高于对照组学生。词汇联想测试作为探讨学习者心理词汇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应用语言学领域。尽管该方法还不能提供学习者反应的稳定性的结果,但词汇联想测试提供了一扇洞见学习者心理词汇发展的窗口。[14]兰琪(Llach P A)探讨了母语(西班牙语)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种学习环境下词汇使用中的作用。[15]她首先确定不同时段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接触语言的量和教学方法,然后说明词汇迁移的情况。结果显示,一方面,对照组学生产生的词汇迁移的错误显著多于实验组学生。在词汇迁移错误类型方面两组学生间的借用产出(bor rowingproduction)类错误差异最为突出;另一方面,实验组学生在书面语输出方面的语义转借(calques)和造词(coinages)相对更加频繁。这些结果说明低水平学习者主要是根据形式的、正字法的和语音的原则组织词汇,而高水平学习者则倾向于根据语义联系存储词汇。总之,我们可以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就外语水平发展和语言使用能力整体而言,使用外语作为工具学习课目知识的教学方式优于将外语作为课目学习的效果。
四、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文化建构性原理
艾瑞克森(Erickson F)提出了一种文化建构观。他认为,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建构过程文化建构我们,而我们也建构文化。这样,文化就不是一个被动的继承之物,而是一个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而产生的主动运作过程。因此,文化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它不能独立于社会接触和协作之外。[16]
我们知道,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教学理念重视意义的交流和语言的实际使用。从文化的社会建构观来看,课堂上师生通过一种外语围绕有关课目知识进行意义磋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微观层面的文化建构活动。与传统的、线性的知识传授观不同,在课语整合式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共同编织出的语篇担当着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有关课语整合式学习课堂中语篇特征研究,德尔顿帕夫(Dalton-Puffer C)出版的专著《课语整合式学习课堂中的语篇》给予了全面的揭示。[17]
课堂语篇反映现实中运用的语言,而且表现出结构的复杂性。系统功能语法从抽象的层次上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功能。德尔顿帕夫将概念功能与语篇功能整合起来,用来分析课堂语篇如何实现知识建构、课堂提问如何编织课堂语言以及学术语言(如定义,解释和假设等)发挥的作用。课语整合式学习课堂语篇中,人际功能主要通过分析课堂中的指令性言语行为、请求、反馈和纠错等语言现象来加以认识。
理想的课语整合式学习应该既重视语言,又重视课目内容知识的教学。那么在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话语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德尔顿帕夫指出,教师独白或者教师讲授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一种禁忌。根据信息交流的建构主义模型,课目内容并非是沿着教师信息通道学生这种线性方向纯粹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现实交流中的话语研究表明,纯粹的信息传递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自然发生的话语。自然发生的话语事实上是说话者参与到意义协商过程中,并由他们共同协商达到意义的交流。意义因此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合作在现场产生的事物。从信息传递的媒介来看,口语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不能低估。德尔顿帕夫认为,一堂课就是人际间的相遇,对学习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因为双向的面对面交流是意义表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际上这就是学习。由此,我们可以确立课语整合式学习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是知识传递与建构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渠道。
课堂中师生间对话是学习发生与提升的主要渠道,其结构遵循着发话回答反馈的三步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学习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知识从能力强的参与者传递给能力弱的参与者,而应该看成是参与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断的交往中,学习者本身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达到教育知识的增长。师生间的言语交流可以被看作是构成系统概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话语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表征即将学习的概念。实际上教师的话语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因此,一个精致的发话回答反馈模式的支撑结构,不仅起到保护的作用,而且形成语言学习的基础。
盛开的孔子文化欧洲之花 第11篇
孔子是山东最好的代言人。在山东代表团与上奥州和比爱利亚为图片展的相关事宜与两国当地政府进行洽谈的过程中,对方一听到孔子,眼睛就亮了,“孔夫子!孔夫子!知道,知道。”于是,上奥州政府无偿提供办公大楼的大厅和长廊供孔子文化展使用,并且积极出人出钱负责展台、展板的布置。在州政府办公大厅举办展览这是首次,也是破例,足见孔子的威名远扬。
孔子文化展览也确实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山东文化代表团的“孔子的生平圣迹和思想影响展”,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书画家创作的“儒家文化主题书画展”,以及中华艺术的瑰宝——“汉画像石艺术展”三部分展区闪亮登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荟萃一经展出,立即吸引大家密切关注。开幕式结束后,人们纷纷涌到展位前,或在孔子像前拍照留念,或用手机拍下一幅幅书画作品,还有人像小学生一样在展览前记着所看到的⋯⋯
上奥州的海舍勒副州长表示,希望能在办公大楼持续展出一个月。他还饶有兴致地给山东代表团算了一笔账:每天到州政府办事的要有5000多人,展览要陈列1个月,那将会有多少人参观这个展览!这样的盛情邀请让山东代表团非常感动。
与上奥州相比,比爱利亚对孔子的关注也颇令山东人民自豪。
位于希腊北部的比爱利亚省,面积不大,但名头却不小。传说中的宙斯等12主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就在其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自然风光绮丽迷人。这里的人们更具有南欧人热情豪放的性格,“实在的有点像山东人”。
省长帕帕斯特吉奥先生连任省长职务17年,颇具威望,对文化历史厚重的山东早有了解,“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是和我们的苏格拉底一样伟大的东方哲人,希望展览中能有孔子的内容。另外,山东和比爱利亚是友好省,泰山和奥林匹斯山是友好山。”
在比爱利亚省,山东代表团感受到了像爱琴海一样的热情。展览期间,省长帕帕斯特吉奥先生颇有兴致地做起了山东和孔子的“广告”。他说,我们和山东结为友好省是幸运的,别的省都很嫉妒,因为山东不仅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大省,更是孔子的故乡。他还在随后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倡议让中小学生们都来看看这个展览,了解远在东方的“亲戚”——山东,了解中华文化。
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展览拉近了山东与世界的距离。而孔子文化,拂去了岁月的尘埃,穿越语言、种族、政治的隔膜,在欧洲扎根繁衍。
Confucian Culture Blossoms in Europe
Taking Confucius as the medium, Shandong Province has sent cultural delegations to visit Europe many times and has hosted a series of exhibitions which took Confucian culture as the theme, thus opening friendly tours leading to the European countries.
Confucius is the best spokesman for Shandong Province. When the deleg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launched negotiations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s of Upper Austria of Austria and Pieria of Greece during cultural exhibitions Shandong held in Austria and Greece, hearing the Shandong delegation talk about Confucius, the local governmental officials were every excited: “Confucius! Confucius! We know him!” Because of Confucius, the Government of Upper Austria provided the lobby and corridor of the City Hall free for the exhibi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and rendered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 support to the exhibition.
欧洲文化 第12篇
日前, 欧洲权威机构BSRIA (英国建筑服务研究与信息协会) 发布“2008年度市场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出口欧洲的中国空调品牌中, 海尔直流变频空调平均份额高达67%以上, 其中在意大利占到75%, 在西班牙占到55%、在法国占到71%, 是目前出口欧洲市场的众多中国空调品牌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
据了解, 作为1955年创始于英国的欧洲老牌调查咨询机构, BSRIA (英国建筑服务研究与信息协会) 会不定期发布关于空调成品、配件等方面的全球或分地区的全方位专业市场调查报告,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权威性。在发布此报告之前, 该机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其在一份针对“中国空调对欧洲的影响”发布在《中国印象》的调查报告中就曾经给予海尔空调高度评价。该报告称“海尔空调是在欧洲市场增长最快的中国空调品牌, 海尔空调已在欧洲市场树立起了中高档品牌形象, 海尔空调改变了欧洲消费者对中国空调产品的看法”。
如今,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海尔空调仍然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市场肯定得益于海尔空调在变频技术领域实现了“起步早、起点高、推进快”的成功。回顾我国变频空调的发展历史发现, 从1993年推出第一台变频空调到1998年自主研发成功第一台120°方波直流变频空调;从2005年在国内首家自主研发成功180°正弦波直流变频技术到2008年行业独有的“智能调速省电 (SVE) 技术”, 实现59%的超强省电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