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精选8篇)
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 第1篇
教案
四年级一班张静
教学内容:课27、28页,加法运算定律
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A、36+2929+36
B、68+5151+68
C、72+1313+72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讨论: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结果:相同
位置:交换
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学生读一遍)
36+29=29+36
68+51=51+68
72+13=13+72
像这样的规律,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什么?(加法交换律),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2、讨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课件出示字母表达式)
3、师:其实我们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就是课本28页例1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
4、同学们知道以前哪果就用过加法交换律吗?
5、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300 + 600=++ 65 =+ 3525 += 75 +36+= 64 +56+44=+a+= 12 +
6、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这幅额头的内容?(学生回答)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
+ 104 + 96 88 +(104 + 96)
= 192 + 96 = 88 + 200 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288(千米)= 288(千米)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像这样的规律,我们可以写成:(88 + 104)+ 96=88 +(104 + 96)这样的规律,我们也人它一个名字叫加法结合律。
板书: 加法结合律。
7、打开课本29页看书。(找一名学生读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完成29页练习。
8、练习(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369 + 258 + 147 = 369 +(+)
(23 + 47)+ 147 = 23 +(+)654 +(97 + a)=(654+)+
9、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 + 280 = 280 + 390a + 40 + 60 = 40 + 60 + a
(10 + 30)+ 50 = 10 +(30 + 50)20 + 50 + 80 = 20 + 80 +50
A + 600 = 600 + A30 +(50 + b)=(30 + 50)+ b10、课本31页,第四题。
11、游戏。
三、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P31/3
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 第2篇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及电阻的单位.2.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3.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知道什么是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导体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体会利用U-I图象来处理、分析试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的方法.2.运用数学图象法处理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欧姆的研究过程和“欧姆定律”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及利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问题】什么是电流? 【回答】大量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问题】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回答】①导体,有自由移动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同时导体也提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路”.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②导体内有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电场,或者说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从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③持续电流形成条件:要形成持续电流,导体中场强不能为零,要保持下去,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问题】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导体的电阻以及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3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来研究导体A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问题】在导体的两端加上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探究过程】合上电键S ,改变滑动变阻器上滑片P 的位置,使导体两端的电压分别为0、2.0 V、4.0 V、6.0 V、8.0 V ,记下不同电压下电流表的读数,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写在表格中,换用另一导体B ,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问题】如何分析在这次实验中得到的数据? 【回答】用图象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U ,用横轴表示电流I ,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演示】作U-I 图线
【问题】这种描点作图的方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分析图象,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回答】对于同一导体,U-I 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这个比值可以写成:
I U R = 【说明】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说明这个比值只与导体自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的属性。【总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I U R =,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推导】将上式变形得 R U I = 上式表明:I 是U 和R 的函数
【推导】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解说】介绍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用实验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最后得出用他 的名字命名的定律.【讨论】根据欧姆定律R U I = 得I U R =,有人说导体的电阻R 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的电流没有关系.【提问】电阻的单位有哪些? 【回答】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Ω.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k Ω和兆欧(M Ω: k Ω=103 Ω 1 M Ω=106 Ω 【提问】1 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回答】如果在某段导体的两端加上1 V 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 A ,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 Ω。所以1 Ω=1 V/A
【强调】要注意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气体导体和半导体元件并不适用.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纯电阻电路不适用.使用欧姆定律计算时,要注意I、U、R 的同一性(对同一个导体.【例题】某电阻两端电压为16 V ,在30 s 内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量为48 C ,此电阻为多大?30 s 内有多少个电子通过它的横截面? 解析:由题意知U =16 V ,t =30 s ,q =48 C , 电阻中的电流t q I ==1.6 A 据欧姆定律R U I = 得, I U R ==10 Ω e q n = =3.0×1020个 故此电阻为10Ω,30 s 内有3.0×1020个电子通过它的横截面.二、导体的伏安特性
【过渡】把所得数据描绘在 U-I 直角坐标系中,确定 U 和 I 之间的函数关系.【提问】这些点所在的曲线包不包括原点? 【回答】包括,因为当 U=0 时, I=0.【提
问】这些点所在曲线是一条什么曲线? 【回答】过原点的斜直线.【归纳】用纵轴表示电流I ,用横轴表示电压U ,画出的I —U 图线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是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提问】:在I —U 曲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回答】在I —U 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导体电阻的倒数。即R U I k 1 ==。图线的斜率越大, 电阻越小。
【总结】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具有这样伏安特性的电学元件叫线性元件。【展示】用晶体二极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连成如左下图所示的电路,改变电压和电流,画出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右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图线不是直线。
【总结】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电流与电压不成比例,这类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实验】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装置如图所示
由于小灯泡的电阻较小,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器方式的接法,这样小灯泡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大(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接近额定电压,开关闭合前,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它靠近电路图中变阻器左端接线柱,这时小灯泡的电压为0.【说一说】下图是某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请你根据这条曲线说出通过二极管的电流和二极管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阻的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欧姆定律,表达式: R U I ,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气体导体和半导体元件并不适用.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纯电阻电路不适用.使用欧姆定律计算时,要注意I、U、R 的同一性(对同一个导体.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布置作业】
课本P48,问题与练习1,2,3,4,5 【板书设计】 3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电阻的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欧姆定律
表达式: R U I , 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气体导体和半导体元件并不适用.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纯电阻电路不适用.使用欧姆定律计算时,要注意I、U、R 的同一性(对同一个导体
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科书,机械能守恒定律,人教版,沪科版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史实证明, 正是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推动着这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而物理教科书作为物理学科知识和学生间的连接纽带, 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其编写历来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 从知识分布、插图使用、教材案例和课后习题几方面, 对比了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和沪科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中相关内容的知识编排及呈现方式的差异, 探索两本物理教材中知识的呈现特点。
一、知识分布的比较
“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知识点在人教版与沪科版两种教科书中的分布比较如表1所示。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人教版教材中占一章内容, 知识点呈现较为集中、详细, 但课时安排较多, 增加了教学负担。而沪科版教材将此分为两章, 层次较为分明, 针对性更强。7课时的安排虽少于人教版, 但这样的安排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虽然两种版本教科书关于“机械能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分布有所差别, 但基本上都涵盖了新课标中要求的知识点, 如“功”、“功率”、“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以及“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作者认为, 人教版教材倾向于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关的基本物理量如“功”、“势能”、“重力势能”等优先逐一呈现给学生, 而后, 在学生学习过这些基本物理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教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展开对功能转化以及能量守恒问题的探究。可见, 人教版教材更强调物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 有助于学生建构扎实的物理基础;而沪科版教材则注重在学生探究“功能转化关系”以及“能量守恒”问题的同时将所需的基本物理量渗透其中, 说明其更加注重物理知识间的关联和渗透,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探究思维, 但对学生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插图的比较
物理教材中插图的引用为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插图不仅有助于为学生模拟展现出抽象的物理过程和微观物理现象, 还有助于将教材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爱国热情紧密联系起来[1], 集教育性、趣味性、情感价值观培养于与一体,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趣味的环境中获得物理知识。两本教材中插图使用情况见表2。
对比发现, 沪科版教材插图使用总数较人教版教材多12幅, 其中包括2幅模型图, 9幅实物图和1幅人物图, 人物图涉及物理学史。由此, 作者认为, 沪科版教材更重视利用插图来强化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更强调物理学史的教用价值及其在教材中的渗透。但人教版教材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首页呈现了一副大尺寸且能反映本章节主题的过山车图片, 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 突出了本章知识特点, 设计精妙。
三、教材案例与课后习题的比较
教材案例与课后习题的呈现在两本教材中也存在着差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章节中, 人教版共呈现5道教材案例, 而沪科版这部分内容的教材案例共13道, 分布见表3。
人教版5道教材案例全部涉及计算。, 作者认为其更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虽然案例题量较小, 但内容设计更精练, 重点突出, 为学生仅通过有限的案例计算就能掌握教学重点提供了可能, 同样也为减轻学生课堂负担提供了可能。沪科版教材13道案例中9道计算题, 4道分析题。9道计算题中有4道涉及动能定理应用计算, 较人教版多2道, 可见沪科版教材对“动能定理”相关应用的重视程度。其余案例计算还涉及到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以及能量的转化效率, 可见覆盖面较广, 利于学生强化基础。此外沪科版教材还另设4道分析案例, 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理, 这种设计有利于发挥教材案例对培养学生良好物理思维习惯的功用, 同时也利于提高课堂效率[2]。
人教版“机械能守恒定律”章节共28道课后习题, 沪科版教材共50道课后习题, 见表4。
比较发现, 两种版本教材在习题类型设计上相差不大, 题型多样, 均考查察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但习题总量有所差别, 人教版题量小, 以考查察基础知识为主, 题型分布以简答、计算、推断为主, 难度适中, 有利于由浅及深地强化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沪科版多于人教版22道, 作者发现与人教版相比, 沪科版在每章节后还设有综合习题, 多达17道, 由此造成二者总题量的差别。作者认为沪科版教材设计章节后综合习题, 有助于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有助于学生把握章节知识脉络, 是可取之处。沪科版实验类和活动类习题较人教版多, 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要求较高。
四、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 作者认为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知识点呈现较为集中, 强调物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 有助于学生建构扎实的物理基础;插图突出章节主题, 设计精妙;案例习题题量精练, 重点鲜明, 强化基础, 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系统建构物理知识。沪科版教材针对性更强, 层次分明, 更注重在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注重物理学史的教用价值;案例习题题量丰富, 内容广泛, 注重知识引导和巩固, 有益于学生物理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兰世书.插图与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物理 (初中版) , 1997, (05) .
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 第4篇
【关键词】遗传定律 减数分裂 价值 顺序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4-01
一、对科学发展方面的价值
(一)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性
新版教材调整顺序的首要理由是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性。遗传定律是生物学家孟德尔在1665年提出的,比减数分裂过程的1891年早了两百多年,因此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孟德尔遗传定律确实先于减数分裂出现。顺序调整之后会纠正学生“减数分裂在前,遗传定律在后”的误解。事实上,1665年罗伯特·胡克在自制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胞。1667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在自制显微镜下发现了蝌蚪型的精子,但是直到1884年才由寇里克纠正精子是寄生虫的误解,证实精子是人体或者动物自身的细胞。1875年德国的赫德维希通过在显微镜下海胆的受精全过程,然后发现了众多精子游向卵细胞,但是卵细胞最终只允许一个精子,并且是精子头部进入的事实。1883年比利时的贝内登通过对马蛔虫的研究发现,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体细胞染色体的二分之一,而受精之后的受精卵在体细胞对数上又恢复了原状。随后,在1887年来自德国的生物学家对减数分裂进行了预想和推测,这一预言在1890年由德国的细胞学家鲍维里证实。最后,在1891年亨金对减数分裂看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于1905年Farmer等人将卵细胞与精子之间的分裂正式命名为减数分裂,并沿用至今。
(二)理解孟德尔的伟大之处
在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之前,生物学界已经有了部分关于减数分裂的研究成果。但是孟德尔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借用前期关于减数分裂的成果,而是通过自身的想象,创造性的找出了假设演绎法。并且运用假说演绎法独立的完成了推理实验,得出了高度概括的遗传分离定律以及自由组合定律。试想,如果先讲减数分裂,并用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去解释遗传定律,学生就无法体会孟德尔的创造性思维,无法理解假设的创造性和预见性,更无从体会孟德尔的伟大之处。
二、对教学方面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
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运用于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新版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孟德尔使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定律的过程,教材编写者此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并且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旧版教材中先讲减数分裂,用减数分裂的原理去解释遗传定律这样的做法,就抵消了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是旧版教材没有涉及假说演绎法的重要原因。实际上,现代教育提出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可见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性。而在新版教材中,对于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理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掌握实验中的假说演绎法以及孟德尔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运用遗传定律解释遗传现象。从这一教学目标看出,教学顺序的调换,正是“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体现。
(二)展示新课程的理念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好素材,符合科学研究从现象、问题、假设、推理、论证直至结论的一般流程。学生可以充分借鉴这种模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先讲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意识等综合素养,而且能够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注重学生素质而非成绩的理念,更好的促进教育的进步。
(三)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
顺序调整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应,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不适应新的教学顺序,唯恐降低了自己的教学效率,砸了自己的“饭碗”。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家长和教育学家害怕顺序调换之后,给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加大了难度。事实上,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实质上就是减数分裂原理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在先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即使学生不知道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也会在孟德尔的假说中找到理解遗传定律的支点。值得一提的是,孟德尔的假说往往比后期的减数分裂更简单明了,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例如,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假说与后期的减数分裂相比较,显得更加精简明了,更易于学生的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新版教材与旧版相比,除了调整了遗传定律和剑术分裂的顺序,也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删减,使孟德尔定律更加清晰简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有鉴于此,家长和教育学家关于“调整顺序,是否会加大学生理解难度”的疑虑应该打消,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结语
对于新版教材调整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教学顺序这一问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顺序调整的意义以及价值的分析,阐明顺序调整对还原科学真实,理解科学界的不易和伟大之处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这一调整更易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及对科学方法的掌握运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调整心态,重新设计与顺序相适应的教案,尽自己最大努力体现新教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玉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先讲遗传定律后讲减数分裂”的价值分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8):56-57
[2]胡道旭.孟德尔实验科学方法的分析与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10):31-32
[3]王海娟.“孟德尔思想”在《遗传定律》教学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师版),2010,(9):51-52
[4]张栋.关于现行高中课本中“有性生殖”概念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3期
[5]吴志敬.从一节课的教学看如何使学生由“要学会”到“要会学”[J];生物学通报;1988年12期
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 第5篇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四年级下册课本34页例2, 35页“做一做”,37页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乘法结合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怎样用字母怎么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1)出示主题图所显示的两条数学信息,提问:要求一共要交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条件?看完整的应用题: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做吗? 全体同学做在本上。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指名板书: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人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2.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6×5
3×(6×5)7×4×20
7×(20×4)
25×8×4
25×(8×4)每组算一个题,订正得数后,得出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是相等的.教师板书“=”.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2)它们的运算顺序呢?(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提问:a,b,c各代表什么样的数? 从而明确必须是大于1的整数.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5.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3×4)=(2×3)×4 6×(2×a)=(6×2)×a 2×3×4×5=3×(2×4)×4 2.课本37页第2、3题
四.拓展应用 你会简算吗?
25×19×4
125×4×8×25
125×32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今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加强:
1.复习时间过多。共花费了7分钟,复习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不必每个运算定律都复习概念、图形表示、字母表示、举例子,过多重复的复习,让学生没什么新鲜感,更花费了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拓展训练时间不够,草草收场。
2.全员参与不够。在教学的很多环节,如例题中的列式计算、练习中的判断等等环节都只是指名回答,其余学生没什么事做,从而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多少学生成了观众,显然,这对大部分学生是不利的。教学中应该让全班学生全员参与,比如列式时可以指名到黑板上列,其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列,练习时也可以先自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订正,从而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放手不够。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教师包办代替过多,这对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教学中应该是凡是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想到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去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如在我今天这节课例题中的列式环节,我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也许一开始就达不到需要的效果,但是可以通过引导得出。在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异同,给一定的时间思考分组交流,同桌交流这样的形式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 第6篇
(一)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二)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 加数 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 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之一.在前三年中学生已经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对加法的意义也有了感性认识,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不仅理解加法的意义,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而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都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突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新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加法的意义,通过学生独立解答例题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用加法的意义对具体问题进行说理,以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部分学习加法交换律,通过对例题的不同解法及对几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使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目的明确,最后再进行综合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 17+18
350+150 150+350
274+100 100+274
873+127 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
和远大意义。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渗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二)难点
对库仑定律发现过程的探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展示学案上预习的情况,老师准备必要的课件
六、教学方法
比较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师演示1.1-6的实验。
2.学生注意观察小球偏角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得到: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4.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实验研究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这就是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表达式:5.介绍点电荷:
①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②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③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6.任意带电体所受的力可以看作是多个点电荷所受力的合力。7.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下题)
试比较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已知电子的质量m1=9.10×10kg,质子的质量m2=1.67×10kg,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C。
分析:这个问题不用分别计算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简之后,再求解。
解: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分别是:-27
31,k叫静电力常量,k=9×10 N·m/C。
922
(回答“思考与讨论”)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这是相同之处;它们的实质区别是:首先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力,绝没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计算结果看出,电子和质子间的万有引力比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时,主要考虑静电力,万有引力虽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计。
九、板书设计 1库仑定律
a.内容: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b.表达式:2.点电荷
a.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b.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c.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十、教学反思
1为突破重难点应讲清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说明库仑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顿第三定律。2为定性演示库仑定律,应使带电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电,支架应选绝缘性能好的,空气要干燥。
欧姆定律教案人教版 第8篇
首先用图片展示三角形在机械、交通、建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接着用课堂小测验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以此试题的序号为序, 逐一引导学生去探究这部分内容。其间插入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事例。最后通过感悟与反思, 来达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小结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过程:
师:通过屏幕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在机械、交通、建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
1、三角形为什么有这么广泛的应用?你想知道吗?
2、你想当一名设计师吗?
学生:对于问题1会感觉疑惑、好奇, 但一定会一起回答说, 我想当一名设计师。
师:展示课题并用课堂测试来展示教学目标:
7.1.1三角形的边
课堂测验: (检查预习情况) (略)
师:考一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的图形 (通过屏幕观看图形) , 是三角形的是 () 。
2、如图:
(1) 三角形ABC记作___________。
(2) 在△ABC中, ∠B的邻边是____, 对边是____。
(3) 图中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
师:向学生展示:二.三角形按边分类
探究1:观察下面几个三角形, 你能找出它们的区别吗? (图形用屏幕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一个不等边三角形) , 并进行一定的启发。
生:观察、思考、回答。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如下:
把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又可分为底和腰不相等的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用列表展示出来更好)
师:向学生展示: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究2:假设有一只小虫沿如图所示的△ABC的边爬行。试探究下列各种情况下哪种路线最短? (图形见屏幕或黑板)
生:思考、讨论:
1、小虫想从B点出发到达c点: (1) 直接从B到C; (2) 从B到A再到C。发现:AB+AC>BC;;
2、小虫想从B点出发到达A点: (1) 直接从B到A; (2) 从B到C再到A。发现:BC+AC>BA
3、小虫想从A点出发到达C点 (1) 直接从A到C; (2) 从A到B再到C。发现:BC+AB>AC
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得出如下结论:
三角形的三边有如下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展示横穿马路的图片, 并提问:为什么人们喜欢横穿马路?
生:讨论回答。 (有两种不同的答法 (1) 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出示问题。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 4, 8 () ; (2) 2, 5, 6 () ;
(3) 5, 6, 10 () ; (4) 3, 5, 8 () 。
生:课堂练习。
师:启发学生得出解题技巧:只要选取两条较短的线段, 求出和再与最长的线段比较, 和较大, 则可以;否则不能组成三角形。
师:向学生展示: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用一条长为18cm的绳子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 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 如果围成的等腰三角形有一边长为4cm, 那么各边的长又是多少厘米?
生:分组讨论, 并动手做。抽学生到黑板上做。
师:巡视, 适当地启发。并在最后给出较规范的解题过程。
解: (1) 设底边的长是xcm, 则有:x+2x+2x=18;解之得x=3。6
∴三边的长分别是3。6cm, 7。2cm, 7。2cm。
2) , 当底长为4cm时, 则腰长为:∴三边的长分别是:4cm, 7cm, 7cm。
当腰长为4cm时, 则底长为:18-24=10, ∵4+4<10, ∴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师:出示题目。感悟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