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精选7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1篇
教学目标:
1,感受此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比喻,寄情于景等手法在词中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这首送别词的表达特点以及词人的乐观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在面临分别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们的好朋友突然搬家了,是离你很远的地方,你们之后不能再常常见面了,你会怎么想?(请同学回答)古人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会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送别词。请大家翻开课本,到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朗读:个读齐读
在之前已经学过词的基础上,进行常识问答
1,解释标题,词牌名,题目。
2,词可以根据字数,分为哪几类?《卜算子》属于哪一类?
分析
1,第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题目一:这里说眼波横流,那你们想水有眼睛吗?(没有)那什么才有眼睛,而且眼睛会波光流动。(人)同样的,人才有眉峰紧聚。是人的眼波横流,是人的眉峰紧聚。
题目二:一般的人会有眼波横流的感觉吗?你们想,如果一个眼睛很小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吗,那只有怎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感觉。(美人)
问题三: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四:翻译出来之后,谁来说说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在同学回答比喻之后,会对怎样的作用有些疑问,这时候要说明眼波横流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泪水是怎样的,透明的,并为他们演示眉峰紧锁的样子,这样,学生更能顺利回答问题。
问题五: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山水的特点,有了这些形容词后,请同学更加完整的翻译这句句子。(明净的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起伏的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六: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热泪盈眶,眉头紧锁。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伤心)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个表情是谁的呢?(实际上是人,是此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这是一种寄情于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
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第二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清澈美好的样子
问题一:这里的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之前把眉眼比喻成了山水,这里同样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江南山青水秀的地方)
问题二:这个话透露了怎样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友人要去哪里)
问题三:我们把上片学完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上篇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间接含蓄的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第三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始-刚刚;
问题一:翻译“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问题二: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
问题三:在这句话中,我们有可以得到一个信息
(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
问题四:春天是美好的,美好的春天词人刚刚送走,有送走了友人,你们认为这是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4,第四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一:翻译这句话
(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这句话让学生多次翻译,只要反应出要留住春天的意思就可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
教师作总结: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问题二,上片是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那下片呢?
(抒情,下片直抒胸臆,直接斜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5,学生经过学习,体会到这首词所包含的情感,这首词在感情上是委婉含蓄的,像江南的山水美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词中,全班再齐读一遍。
问题:请同学来回答,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中描写了浙东美景,用了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询问学生之前学过的送别诗,并用其中一首与本首词作比较。
(六)板书
上片水眼波横(比喻)澄澈波光粼粼
山眉峰聚(比喻)连绵起伏
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交代目的地
送春归,送君归春末送友图
下片
千万同春住词人最后的叮嘱,淡化了离别的感伤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昨天是一个值得所有华人记住,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 生:昨天是2008北京奥运生活在希腊的奥林匹亚城点燃,开始全球传递的日子。
师:是啊,圣火的点燃意味着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可是,对于我们,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分别”。现在请允许我读一下一封信的片段,这是不久前收到的:王老师,您好。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但我永远也忘不了你,因为我有许多话只想对你说,要问为什么,我只把你一个人当作我的老师,我所认可的老师。马上要中考了,即将离开中学校园,但不知怎的,我仍然忘不了在小学毕业考试前你领我们高声齐诵《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学步》《我们上路了》,那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想说:老师,我想你。。。生:(沉默,感伤)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到来了,面对同窗六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会非常的伤心。。。(热泪盈眶)舍不得与我的同学分开,因为只有和同学在一起,我才有说不完的话。。。
生:我更舍不得与老师分别,因为在这几年中,我已经把老师当作了自己的父亲。同学都跟我说:你对老师的感情,比对你爸爸都要深(泪流满面)。。。我们都说你像一个父亲,一个严父,一个严中有爱的父亲。。。
生:(哭音)我们都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只要你出去讲课,我们学生都会说老师不在家。。。要是毕业了,这个家就支离破碎了。。。生:(全班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师:(声音哽咽)谢谢同学们,对于你个老师来说,最大的褒奖就是得到学生的喜爱与认可!(调整一下情绪)好了,同学们,我们平静一下心情。。。其实,相聚就意味着分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在分别的时候你们会说到这些,古人呢,也是如此。不过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宋朝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板书课题)。注意,“送”字的偏旁是三笔,后两笔断开。来,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看一下文题,你从中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生:这是一首词。因为他有自己的词牌---卜算子。师:什么词呢? 生:送别词。
生:鲍浩然是王观的朋友,要到浙东去,诗人临别时写给他一首词。生:浙东可能是鲍浩然的家乡。
师:不是可能,就是!浙东就是现在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大家再高声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师: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分别时的心情,因此送别诗一般都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 生:悲伤。。痛苦。。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这首送别词,看看诗人在这首词中又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师:拿起所发的资料,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词,开始吧。(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的读音、断句)师: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汇报读,“那”读成了第四声)师:谁能告诉老师,他有一个字读错了。生:“那”应该读成“哪”,第三声。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句话是个问句。
师:非常好。在这里“那”同“哪”(板书),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注意啊,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哦,在高考中会吃大亏的啊!来,继续。
(生再汇报读,有的语气较为平缓,有的比较沉郁,这时,教师适时进行范读)师:不要坐,你来评价一下,我与你在朗读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读得好像音调更高一些,不那么低沉,变化也多。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那好,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学完之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来自学,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领悟,并巡视,倾听,答疑)
师:讨论声渐渐低了,说明同学们理解的不错了,还有什么疑问吗?(等了一会)没有?那好,老师要问问各位了。(板书)“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山水交汇的地方。师:这个地方在哪儿?
生:浙东。。鲍浩然的家乡。。师:他的家乡美吗? 生:美啊。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就是说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水比喻成眼波,把山比喻成皱起的眉毛。师:美人的眼波是什么样子呢? 生:就是。。就是。。非常的漂亮,迷人。。水汪汪的。。师:对啊,“暗送秋波”嘛,可不是秋天的菠菜哦!生:(大笑)
师:而诗人又把那连绵的群山比喻成了美人皱起的眉毛,这个比喻形象吗?谁能做给大家看看。。
生:(相互表演,表情各异,哈哈大笑)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想想诗人在写上阙的时候,他的内心应是怎样的心情? 生:好像应该是比较轻松、快乐的。
师:(板书:‘轻松’)好,你能读出这种轻松吗?(生读,语调轻盈,教师适时点评)
师:我们再来看下阙。(板书)“千万和春住”。“千万”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
师:为什么一定要同春天住在一起呢? 生:春天天气好,空气也新鲜。。。
生:春天有活力,有生机,冬眠的小动物都出来了。。。生:小草发芽,杨柳吐绿。。。
师:真是诗情画意啊。大家说的太好了,在这里“春”不仅指春天的景物,还可以比喻成自己好友的家啊,如果鲍浩然回到自己自己的家,家人会怎样呢? 生:家里人一定非常高兴,可能会欣喜若狂。师:这个词用的好!
生:家里人还可能会流泪,不过这是高兴的眼泪。师:喜极而泣啊!
生:还可能全家人围在一起,给家人讲在外的经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师: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春天吗? 生:(点头)
师:因此,这句“千万和春住”是诗人对自己朋友的良好。。。生:祝福。。祝愿。。
师:(板书:祝福)来,谁能读出这种祝福与祝愿?(生读得感情真挚而投入)
师:现在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老师在范读的时候用那种感情来读了吧。生:明白了。
师:好,让我们齐读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齐!生:(齐读)
师:从这首词中,同学们能感受到王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生: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没有愁事。(生乐)生:他的心胸应该很宽广。。。。
师:我想他更是一个造诣高超的诗人。大家请看黑板,“眉眼盈盈处”是描写山水,这属于写——
生:景。(师板书)
师:“千万和春住”是诗人对朋友的祝愿,抒发的应该是一种—— 生:情!(师板书)
师:因此,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 生:借景抒情!(师完成板书)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师:看来,借景抒情是送别诗词的重要写作手法。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首诗,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它们的写作方法。(将材料发给同学)
(生自主解决,并不时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这部分时间比较充足。之后,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稍加指导停顿。后学生汇报所想。)
生:《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应该是借景抒情。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师:那李白的《赠汪伦》呢?
生:好像也应该是借景抒情。。。
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主要是写什么呢? 生:李白要走了,忽然听见岸上有歌声传来。生:应该是一件事。
师:那后两句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说明他俩的感情很深。。。生:是夸张。
师:对啊,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应该是—— 生:借事抒情!师:那最后一首呢?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写景,可是。。没有情啊。。师:那你能感受到一种情吗?
生:可以!李白看见朋友的船消失在天边,心里一定很舍不得。。。
师:这就是“景事交融,情寓其中”啊!同学们,送别诗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抒发别情。但是,这种情必须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板书)“情有所依”!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启发呢? 生:(若有所思般的点头)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师:好了,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就要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尽管离别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诗人王观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生:要乐观一些。。
生:要多多劝慰,将未来想得美好一些。。
师: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们离开了我,在离别之前会对我说些什么呢?能用学过的古诗中的诗句赠给老师吗?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此“君”非彼“军”,王汝军的“军”吗?(生笑)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我叫汪伦吗?(生笑)生:不及老师送我情!
师:我更想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师生情”!
师:虽然你们会离开我,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老师的心!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生:老师再见
板书: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借
眉眼盈盈处 —— 景
(轻松)抒
千万和春住 ——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第3篇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清澈的水流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 青青的山峦就像美人的眉头紧皱。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边, 就是那山清水秀的江南。
刚刚把春天送走, 现在又送你回家。 如果到了江南春天还在, 你一定要和春天同住。
[作者]
王观 , 江苏如皋 (ɡāo) 人。 曾经在宋神宗时当过翰林学士, 因作词得罪了太后而被贬(biǎn),所以自号“逐客”。 王观的词作清新生动, 风趣幽默,且通俗易懂,时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品词]
这首词比喻巧妙, 词中的俏皮话写得新鲜、风趣,通俗易懂, 在送别的诗词里别具一格。
朋友归去的地方是锦绣江南, 那里一定还是春光明媚。 既然春色还在江南,朋友肯定会赶上的, 这是表面的一层意思, 更深层的意思是朋友回家与家人相聚。 这时的家一 定会充斥 着欢歌笑 语,就像春天一样热闹,语带双关,俏皮、有趣得很。
[故事]
词人的朋友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浙东, 在山清水秀的浙东大地上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从前, 有个姓曹的渔夫天天都在江上捕鱼。 这渔夫有个14岁的女儿,叫曹娥,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渔民们既盼大水又怕大水,涨水了鱼虾多,但洪水汹猛危险大。 有一年,大雨倾盆, 洪水暴涨,曹娥爹出去捕鱼。
曹娥在家等啊,等啊,等到太阳过了西, 还不见爹爹回来吃饭, 便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沿江向上游走三里, 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 但见洪水滔天, 哪里还有她爹的渔船呢?
曹娥走着走着,碰到几个捕鱼归来的渔民。 渔民们告诉曹娥,她爹被水给冲走了。
曹娥听了, 拔脚就朝下游追去。 她不吃不喝,沿江找啊找啊,边找边哭,哭了七天七夜,哭得眼里流出了血泪。
第八天, 曹娥忽然看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 ,一阵惊喜,大叫一声“爹爹”,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 ” 人们纷纷奔去抢救, 却已经来不及了。
又过了三天,洪水平息。 人们在下游的江堤边看到两具尸体, 一男一女, 背贴着背, 女的反背着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爹! 曹娥虽然死了, 但她还能找回父亲的尸首, 把他背到了江堤边。 人们都说是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
为了纪念她, 人们在曹娥投江 的地方兴 建了曹娥 庙, 曹娥跳水的江改名为曹娥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第4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鉴赏品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思,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将山水塑造成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其中,眼波“横”而未流表现出词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让友人因为自己心情的低落而徒增伤感,有一种含而不露的表达效果;而“欲问行人”二句则用问句提起友人行踪,侧面写送别,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眉眼盈盈处”,亦见其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下片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乎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依次递进,刻画出了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了词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突发奇想,将心中的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若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寄寓祝福之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达标练习】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优美意境。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那么,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5篇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⑤欲:想,想要
⑥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6篇
王观(公元1035年11),字通叟,宋代词人,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庇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 1卷。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7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无论如何,也要启发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思考。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教学研讨课,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因此,每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到其影响性。教师公开课,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文的热爱,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供大家思考与商讨。在本节课里,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收效不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一扇门。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在这次赛课当中,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中略显仓促,特别是还有看教学流程的行为,应予多多批评。在今后的语文公开课或教研课、或比赛课中,本人会更加努力,力求让公开课达到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效果,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