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第三课时教案(精选6篇)
欧姆定律第三课时教案 第1篇
课时跟踪检测
(八)牛顿
说法正确的是()A.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解析:选C 根据牛顿
C.在绕地球运转的宇宙飞船内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因而不存在惯性 D.快速抛出的乒乓球和网球,乒乓球运动距离小,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大的缘故 解析:选B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物体的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与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抛掉副油箱可以减小质量,B正确,A、C错误;乒乓球运动距离小是空气阻力造成的,其质量小,惯性小,D错误。
★7.[多选]在水平的路面上有一辆匀速行驶的小车,车上固定一盛满水的碗。现突然发现碗中的水洒出,水洒出的情况如图所示,则关于小车在此种情况下的运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小车匀速向左运动
C.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减速
B.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加速
D.小车可能突然向右减速
解析:选BD 原来水和小车相对静止以共同速度运动,水突然向右洒出有两种可能:①原来小车向左运动,突然加速,碗中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故相对碗向右洒出。②原来小车向右运动,突然减速,碗中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相对于碗向右洒出,故B、D正确。
★8.(2018·无锡模拟)一个榔头敲在一块玻璃上把玻璃打碎了。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榔头敲玻璃的力大于玻璃对榔头的作用力,所以玻璃才碎裂
B.榔头受到的力大于玻璃受到的力,只是由于榔头能够承受比玻璃更大的力才没有碎裂
C.榔头和玻璃之间的作用力应该是等大的,只是由于榔头能够承受比玻璃更大的力才没有碎裂
D.因为不清楚玻璃和榔头的其他受力情况,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解析:选C 这里要明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因为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效果往往不同,所以不能从效果上去比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故C正确。
[B级——拔高题目稳做准做]
★9.(2018·福建六校联考)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墨子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关于这次卫星与火箭上天的情形叙
述正确的是()A.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前的推力
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
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然向后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D.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解析:选A 火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箭体与被喷出的气体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火箭向下喷气时,喷出的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即为火箭上升的推动力,此动力并不是由周围的空气提供的,因而与是否飞出大气层、是否存在空气无关,因而选项B、C错误,选项A正确;火箭运载卫星进入轨道之后,卫星与地球之间依然存在相互吸引力,即卫星吸引地球,地球吸引卫星,这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选项D错误。
★10.[多选]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平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物体的重力跟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水平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解析:选BD 水平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选项A错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以及墙壁对物体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的作用,因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选项B正确;水平力F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作用在墙壁上,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也不是相互作用力,选项C错误;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D正确。
1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和“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开创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重要科学研究方法。图(a)、(b)分别表示这两项研究中实验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对这两项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a)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合理外推得出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变速运动 B.图(a)中先在倾角较小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可“冲淡”重力,使时间测量更容易 C.图(b)中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是实际存在的,实验可实际完成 D.图(b)的实验为“理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解析:选B 伽利略设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为当时无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所以伽利略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如果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由于当时用滴水法计时,无法记录自由落体的较短时间,伽利略设计了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来“冲淡”重力的作用效果,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所用时间长得多,所以容易测量。伽利略做了上百次实验,并通过抽象思维在实验结果上做了合理外推。故A错误,B正确。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是实际不存在的,故C错误。伽利略用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D错误。
★12.如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特伍德设计的装置,不考虑绳与滑轮的质量,不计轴承、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初始时两人均站在水平地面上,当位于左侧的甲用力向上攀爬时,位于右侧的乙始终用力抓住绳子,最终至少一人能到达滑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甲的质量较大,则乙先到达滑轮 B.若甲的质量较大,则甲、乙同时到达滑轮 C.若甲、乙质量相同,则乙先到达滑轮 D.若甲、乙质量相同,则甲先到达滑轮
解析:选A 由于滑轮光滑,甲拉绳子的力等于绳子拉乙的力,若甲的质量大,则由甲拉绳子的力等于乙受到的绳子拉力,得甲攀爬时乙的加速度大于甲,所以乙会先到达滑轮,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若甲、乙的质量相同,甲用力向上攀爬时,甲拉绳子的力等于绳子拉乙的力,甲、乙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和速度,所以甲、乙应同时到达滑轮,选项C、D错误。
★13.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
套着一个环,箱与杆的总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如图所示,已知环沿杆匀加速下滑时,环与杆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f,则此时箱对地面的压力大小是()A.(M+m)g
C.Ff+Mg
B.Ff+mg
D.Ff+(M+m)g
解析:选C 箱子和杆处于静止状态,由力的平衡条件得,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FN=Ff′+Mg=Ff+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大小,则:FN′=FN=Ff+Mg。
★14.(2017·淄博一模)如图所示,小球C置于光滑的半球形凹槽B内,B放在长木板A上,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在缓慢减小木板倾角θ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受到的压力逐渐变大 B.A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变大 C.C对B的压力逐渐变大 D.C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解析:选A 以小球和凹槽为整体分析,可得木板倾角θ减小时,整体对木板的压力增大,整体受到的沿斜面方向的摩擦力减小,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知选项A正确,B错误;由于木板缓慢移动,则小球C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小球C始终受到重力和凹槽B的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C对B的压力大小等于C受到的重力,故选项C、D错误。
欧姆定律第三课时教案 第2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深刻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三)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
/ 4 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Ω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Ω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Ω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I=U/R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 4(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Ω)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Ω,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经物理量的符号及数值及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 R=807Ω,U=220V,求 I 解 根据I=U/R,得: I=220V/807Ω=0.27A(板书)答:这盏电灯的电流为0.27A 巩固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Ω,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欧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
/ 4 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板书设计
一、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欧姆定律表达式 I=U/R
三、欧姆定律计算
已知 R=807Ω,U=220V,求 I
解根据I=U/R 得 I=U/R=220V/807Ω=0.27A 答 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课题】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2.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小组讨论总结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浅探 第3篇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概念是相对的;②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 会解释有关现象;③理解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思考其规律;
②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验观察、实验分析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研究性学习, 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建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三、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实例一:师:请同学拍手鼓掌, 两只手各有什么感觉?
生:两只手都感到疼。
师:请同学从受力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都疼?
生:两只手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哪位同学说一下拍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谁?
生:左手受到右手施加的力, 右手受到左手施加的力。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完全正确, 初中时就学过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 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那这两个力之间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
2. 新课教学
师:再回到我们刚才的拍手实验, 先把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写下来。
(施力物体) 左手
(受力物体) 左手
F是左手对右手的力, F′是右手对左手的力, 可见, 左手 (右手) 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把其中的任何一个力叫作用力, 另一个力就叫反作用力, 即F和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把F称为作用力时, F′就是反作用力;反过来, 把F′称为作用力时, F就是反作用力。
师:那么,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用给出的器材设计实验,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器材:弹簧秤两个) 关键是从哪些方面考虑呢?
生:大小、方向。
师:一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呢?
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很好, 作用点可不能落下, 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看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上台演示并作解释。
第一组:把两个弹簧秤对拉, 观察读数, 发现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 两弹簧秤示数始终相等, 结论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第二组:同样把弹簧秤对拉, 改变一个弹簧的方向, 另一个弹簧的方向也跟着变, 两个弹簧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也就是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再根据弹力的定义, 可以看出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第三组:把两个弹簧分别命名为A和B, 弹簧A对弹簧B的作用力在弹簧B上, 弹簧B对弹簧A的作用力在弹簧A上, 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所以说作用点不同。
师:好, 我们可以看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满足以上规律, 我们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把这一规律描述出来呢, 就是我们今天的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接下来, 让同学们讨论日常生活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比如, 提水桶, 划船等等。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衡力的概念。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平衡力的概念呢?
生: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
师:很好, 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最后, 请两位同学现场模拟拔河比赛, 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根据我们所学的牛顿第三定律, 甲同学拉乙同学的力应该等于乙同学拉甲同学的力。那为什么, 还有一个同学被拉了过去呢?这个问题, 作为我们的课后思考题, 请同学们下课后认真思考一下。
四、 课后反思
视频网站的第三定律 第4篇
随着Google天价收购了YouTube,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视频网站,从YouTube到优酷,从PPLIVE到悠视、迈视,视频网站也正上演着三个定律,这是一个与搜索引擎定律有着相似过程的定律,是一个由需求到实用,最后到规范演变,也是版权意识与分享模式斗争过程中敷生出的良性规律。
有第三就要有第一,需求是第一定律形成的元素,那么第一定律概念应该是谁呢?必然是YouTube。它成功的将Web 2.0概念引入到视频网站,让更多的人分享视频并形成一个类似社区的模式:奠定了视频网站第一定律的概念,那就是“分享”、“片段”,“片段”涵盖了短片。
谈过了第一定律马上来说说第二定律的概念。可以说,第二定律的形成完全是基于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所造就的,互联网免费午餐永远受到欢迎,中国人务实的精神转化为行动变成了实用,实用成为第二定律形成的元素。
“我认为今年年底可能大多数的视频网站都会退出这个行业。过去一段时间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都有些太不理智。”这是腾讯掌门人马化腾去年对视频行业的解读。
特别要说说第三定律的“高清视频”概念。在中国喜欢看影视作品的分两类人,一类是“抢先体验人”。在大片广告宣传的诱惑下,这类人才不管清晰的问题,马马虎虎的了解下情节,模模糊糊的感受下大片场景,心理满足了,等有清晰的片源以后再认真看一下弥补不足。这类人其实就是盗版、影院枪版的温床,也是第二定律网站流量的贡献者。另一类人是“绝对要求享受的人”。这类人不管宣传多诱惑,坚决不看低质量的“枪版”,他们害怕低质量片源破坏心中对该部电影的美好期待,就象错过足球直播的人要避开所有报道甚至人群,躲在屋里看录播一样,要是有人不慎透露了比赛分数,他杀你的心都有。所以这类人是绝对享受型人,也是高清视频网站的绝对拥护者。在宽带日益普及和提升的环境下,又有了SNS P2P技术,这类人甚至将网络、电脑、电视连接在一起,在电视上看高清晰的片源。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第5篇
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教学策略及方法】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实例分析与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系统的探究方法。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讨论讲授法和演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20对学生用弹簧测力计。DIS数字系统一套、力传感器两个。视频、图片、文本和网站,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min) 实验:汽车前进动力来源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观看演示,讨论质疑
搭建与新知识联系 玩具小车等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起认知冲突,搭建与新知识的联系 一、作用力反作用力
(10min)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概念。(课前)
2.演示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磁铁与铁芯的作用,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1.自主阅读课文,学习概念
2.小组内讨论、交流
(理解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文本
图片 举例例证,熟悉概念
体会物理来源生活 3.对学生的汇报实时评价 3.学生投影学习成果,与全体同学交流 投影 ?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普遍性、作用对象不同、同时性 笔记、理解 板书 ? 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演示实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小磁针相互作用)
1.学生观察:明确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关系 实验器材,实物投影 ? 2.师生互动实验:
请一个女生到讲台前和老师进行拔河比赛(两手互拉) 2.学生观看和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经验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 ?
? 亲身体会,建立经验,获取猜想依据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第6篇
文化基础部 谢智娟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简单问题 ③ 能正确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 知道生活中的事例往往蕴涵着科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三.教具准备
教师用:两把同型号的大弹簧秤、一辆玩具汽车、一块三合板、两块海绵、一对指南针等
学生用:30组同型号弹簧称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用右手拍打左手,左手有什么感觉,右手又有什么感觉?
提示学生回答:两只手都感到疼痛感,这说明,右手拍打左手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这一对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二)新课教学
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的形成阶段)
演示1:将两块相同大小与形状的海绵相互挤压,两块海绵都发生了形变。结论:弹力作用是相互的,A对B的弹力与B对A的弹力似乎是相等的,弹力是同时产生、变化、消失的。
演示2:一个指南针绕另一个指南针转动,总是异名磁极相对。
结论:磁力作用是相互的,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A对B的磁力与B对A的磁力方向共线。
演示3:三合板下放一些圆柱体,玩具小车放在三合板上向前运动,与之接触的三合板向后运动
结论: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的摩擦力与B对A的摩擦力方向相反。小结: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同时性)。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例子呢?
学生回答:学生举例可能会很丰富,如用脚踢足球、用橡皮擦纸上的字、划船、杯子落到地上、人走路、举重等(生活中所有涉及到力的现象都是相互的)。
2. 牛顿第三定律(定律建立阶段)
通过体验、实验与举例、,我们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一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问:通过大量的生活经验与实验,我们可以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间有怎样的关系?(反向共线)
能举出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反向共线的例子吗?(举不出,则一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都反向共线)
提问:通过挤压两块海绵的实验,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怎样?(大小相等),这仅仅是一种猜想,然而定量的问题只靠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通过实验来测量。
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要测力需用弹簧秤,要测两个力需两只弹簧秤,如何同时测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拉)
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要调零,不要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进行实验:1)研究静止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2)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3)研究变速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小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总是指任何物体、任何情况都成立,即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状态、是否接触等均无关系,总是指由有限的事实得出的定律对无限情况无一例外地适用)定律深化阶段
问题1:发射升空时火箭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问题2:放在桌子上的书本所受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问题3:皮带运输机将货物从底端运送到顶端,货物所受的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小结:有意强调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为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作铺垫(异物、同性质)
问题4:吊灯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反作用力怎样?重力与灯对电线的拉力有什么关系? 与平衡力的比较:
1. 相同点:等大、反向、共线
2. 不同点:从作用物体、力的性质、作用时间、作用效果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
定律应用阶段:
1.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破了,这是因为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 2.马拉车而车没有被拉动,这是因为马拉力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这种说法对吗?
马拉车,车前进,为什么马不后退呢?
(问题2进行四个学生一组合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请思考:轮船、汽车、直升飞机等如何获得动力的?(视频剪辑)
(三)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1)牛顿第三定律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反向异物又共线
2)平衡力的特点:同值反向与共线 方法小结:
1)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2)规律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四)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探究两班进行拔河比赛,取胜的因素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