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精选8篇)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第1篇

众所周知,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规律, 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之一, 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形态只能传递和转化, 不能消灭或者创造的客观本质。其中, 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理过程, 而且在微观世界中仍然使用, 在研究相互作用的物体方面是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而能量守恒定律涵盖机械能守恒、机械能与电势能总和守恒以及动能与电势能总和守恒等多个方面, 主要应用于各种运动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总之, 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的研究, 根据实际情况, 有利于我们快速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方式。下面, 我们就结合具体实例, 对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阐述。

一、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所谓动量守恒定律, 就是指如果质点系所受到的矢量和为零, 即ΣF?? (28) 0, 质点系的总动量并不随时间变化。简单地说, 质点系动量守恒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质点系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在物理学中, 动量守恒定律主要反映的是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规律, 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从大的宇宙天体到小的微观颗粒, 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处理低速问题, 而且还能解决一些运动问题, 在宏观低速、微观高速以及各种的变力、恒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 动量守恒的条件是ΣF?? (28) 0,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 情况往往比较复杂, 具体来说,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在研究系统中, 如果相互作用的内力比外力大, 这时也满足适用于能量守恒定律。比如, 碰撞和爆炸问题。第二, 对于一个系统, ΣF??≠0, 但是在某一个方向上外力的投影的代数和为零, 在这一方向上质点系动量的分量保持恒定, 也属于动量守恒。第三, 如果研究系统是刚体时, 所有外力的作用就等于一个合力和合力矩, 如果合力矩不等于零, 只要满足合力等于零, 同样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第四, 还要注意动量守恒定律中的矢量性, 因为我们所说的质点系的总动量就是指系统中所有质点动量的矢量和。总之, 正确理解和把握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我们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下面, 我们就结合具体例子, 对动量守恒定律在解决物理学问题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说明。

例1:一辆武汉―北京的火车正在匀速前进, 其中一节车厢突然脱节。如果火车的总质量为M, 脱节车厢的重量为m, 匀速前进时的速度为v, 在牵引力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阻力与质量成正比关系。当脱节车厢停止的时候, 请问此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当相互作用物体不受外力或者外力为零的时候, 物体系统的动量都守恒。在车厢脱节前, 火车在进行匀速运动, 所以, 列车的合外力为零。当车厢脱节后, 火车做加速运动, 脱节车厢做减速运动, 此时火车和脱节车厢的总阻力还是等于牵引力, 合力等于零。因此, 在发生脱节后, 虽然火车和车厢没有直接发生相互作用, 但是, 他们合力为零, 也同样遵循动量守恒定律。依据动量守恒定律, 我们可以这样解答:

解:设当脱节车厢停止时, 火车的速度为v′。

从上述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 只要满足合力为零, 就是符合动量守恒条件, 我们就可以运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

二、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与动量守恒定律有所不同, 能量守恒定律所侧重于各种运动形式中能量的转化, 即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 而这种能量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或者传递到另一种形式, 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总能量恒定不变。具体来讲, 能量守恒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 主要有机械能守恒、机械能与电势能总和守恒以及动能与电势能总和守恒等。而能量守恒成立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方面是指各种形式能量的等量转换;另一方面是总能量的守恒。这里我们主要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 对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和说明。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除重力之外, 没有其他外来对物体做功”, 即 而所谓的“除重力之外, 没有其他外来对物体做功”, 并不是指“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实际中, 物体也可以受到其他外力的作用, 只要这些外力的代数和为零, 我们就可以认定为“只有重力在做功”, 就是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对于机械能是否守恒, 在大多数情况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系统之中, 如果系统内只有一个物体时, 我们依据是否只有重力在做功从而判断机械能是不是守恒;如果有多个物体, 我们要考虑摩擦和介质阻力因素从而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下面, 我们就以两个具体实例, 来说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2:如下图所示 (图1) , 一个小车停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其中一个物块要沿着水平轨道向上面滑去, 当物块到达一定高度后再下来。假设小车的质量为m, 物块的质量为M, 物块滑行的速度为v0, 请问, 物块滑行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分析:由于水平面是光滑的, 所以小车和物块构成的系统中水平方向的动量是守恒的, 又因为这个系统内没有摩擦做功, 所以研究系统内的机械能也是守恒的。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们可以这样解题:

解:设物块滑行的最大高度为h, 物块达到最大高度时的速度为v。

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v0 (28) (M (10) m) v (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例3:有两个质点, 质量分别为1m、m 2, 当这两个质点处于静止状态时, 它们之间的距离为l, 由于受万有引力影响而运动, 请问当这两个质点运动到距离为 的时候, 他们的速率各是多少?

解:设两2个质点的速率分别为v 1和v 2。

在两个质点所形成的研究系统中, 系统的动量和能量都守恒。

依据守恒定律可得:

由 (1) 、(2) 可得,

同样地, 动能和电势能总和守恒、机械能和电势能总和守恒也与机械守恒定律类似, 在只有电场力做功的情况下, 动能和电势能总和守恒;在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做功的情况下, 机械能和电势能总和守恒。

三、结束语

简而言之, 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在解决物理力学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相比, 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其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经典力学的范围 (低速、宏观的物理过程) , 还被用来解决微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而能量守恒定律则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多种运动形式能量转化之间的问题。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的分析和研究, 为我们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依据。比如, 如果研究系统处在光滑平面上时, 我们就要考虑动量守恒定律, 如果研究系统内出现摩擦做功, 我们就会想到能量守恒定律,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丙国, 刘笃举, 巩克燕, 贺春元.浅析大学物理中力学守恒定律的应用[J].科技信息, , (3) :12-13.

[2]冯燕.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教育研究版) , , (2) :46-47.

[3]舒建明.以“动能”和“动量”为突破口进行小结――小结“机械能”和“动量守恒定律”[J].成才之路, , (19) :18-19.

[4]宋月丽, 高磊.关于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若干问题讨论[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1, (2) :38-39.

[5]朱长军, 翟学军, 薛兵.动量及能量转换和守恒的互动式教学[J].物理与工程, 2010, (3) :21-22.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第2篇

1、知识目标:

(1)知道;

(2)知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知道在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质量随速度而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合理使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简介了,同时提出了物体的质量是随其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实际上是有关静质量和动质量的问题.有了这个观念,就为后来学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相对论的有关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教法建议

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查找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并撰写小论文.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凡事不绝对化;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文字表述能力、资料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同上(本节要求不高,学生深入理解困难).

示例:

自学.

提出问题:1、本节书是从哪两个角度讨论的?2、是什么?3、我们在讨论物理问题时,一直认为物体的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个观点正确吗?应该怎样理解?

回答问题:

1、答: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要受到质点速率和量子现象(波粒二象性)的限制.(学生情况好,可简单提提量子化)

2、答: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不适用于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3、答: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指出:物体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低速运动中,质量增大的十分微小,可以认为不变.

(相对论中的质量-速度公式: )

探究活动

1、内容:让学生选择“关于”的感兴趣的一个内容,查资料,写一篇小论文.例如:研究为什么物体在高速运动中的受力情况不满足牛顿运动定律?什么是微观粒子,“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应该怎样认识?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第3篇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 (Arthur Kun) 根据美国1947-1960年的数据, 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 当经济高速增长时, 就业弹性也高, 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 即奥肯定律。奥肯定律阐明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可以用公式描述:Y=-0.4 (X-2.5) , 其中, Y失业率的变动率 (百分数) ;X实际产出的增长率 (百分数) , 用实际GDP度量;2.5美国长期产出增长率。这个回归方程表示, 实际GDP增长每超过2.5个百分点, 失业率将降低0.4个百分点。

国内许多学者根据经济统计数据, 综合运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各种方法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王明舰 (2001) 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他得出了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定律在中国存在的结论;邹薇 (2003) 选取1980-1996年数据对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分别进行研究, 将就业人口指数替代传统的失业率指标, 构建了可以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的奥肯模式;林秀梅和王磊 (2004) 通过对中国1978-2004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失业率的变动与GDP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黎德福 (2005将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纳入考虑范围, 研究了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转移对通货膨胀、产出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奥肯定律在我国并不成立。由此可见, 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本文以为不同时间段的奥肯定律验证结果应该会有不同以往的时间段如:1980-1996、1978-200等只反映该时间段的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而近些年 (1991-2010年) 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失业率不断攀高的现象并存, 但是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关系未曾有人进行实证分析, 关于近年来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实用性也未曾得到验证。

本文创新点在于:1.选取1991年-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的数据进行研究考察。2.基于中国的国情, 考虑到时间的宏观背景对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的影响, 引入时间虚拟变量, 尝试修正奥肯定律。3.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方法, 借鉴邹薇三产业分析法, 考虑到行业不同, 试图建立修正的奥肯定律模型;本文通过建立区制相依 (regime-dependent) 的模型解释我国长期以来对奥肯定律的偏离, 发现奥肯定律在我国存在非线性的表现形式。本文最后根据当前经济形势提出的政策思考及建议, 为政府指导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二、数据选取

在本文中, 选取我国1991-2010年的年度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根据我国失业率变动与GDP增长率的数据做折线图 (图1) , 可以看出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第一轮经济周期是1991-1998, 第二轮经济周期从1999年开始, 1999-2007年我国的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规模不断的扩大, 将直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通过曲线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经济达到这轮周期的波峰, 随后进入这轮的下降阶段,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国经济缓慢增长, 至2009年到达谷底。2008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后, 美国消费需求进一步放慢, 而我国直接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较大, 影响我国实现出口和增长目标, 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下降, 明显削弱了进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

三、奥肯定律的验证

根据奥肯定律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其中U表示实际失业率, U1-Ut-1表示失业率的变动, 表示实际GDP增长率。α为系数, 为GDP的趋势增长率。

令建立的模型:

通过回归分析得:

通过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t值太小, 回归结果极不显著。且相关系数太小, 说明GDP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变动的解释比例很小。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失业率的变动与GDP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着相关关系。可见, 1991-2010年来奥肯定律在中国并不适用。

四、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奥肯定律修正模型

通过图1, 可以看出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第一轮经济周期是1991-1998, 第二轮经济周期从1999年开始。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转型这些因素的影响, 引入虚拟变量Dt, 当时间在1991-1998时取Dt=0, 当时间为1999-2010时Dt=1。

建立协方差分析模型如下:

yt=A1+A2xt+A3Dt+A4 (xt*dt) +μt

回归分析得结果如下:

通过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 回归结果不显著。说明失业率的变动与GDP增长率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其次, 时间这个虚里变量对失业率变动有显著影响, 且失业率的变动与时间这个虚里变量存在相负关关系。其中, 差别截距1.009系数反映了1991-1998期间与1999-2009期间失业率变动相差1.009。虽然引入虚里变量试图改进奥肯定律, 但是模型无法有效的修正奥肯定律。

(二) 考虑产业影响

由于不同产业在自然资源的配置和所用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 产业的结构可能对失业率变动以及GDP增长率有影响。农业为第一产业, 工业、建筑业为第二产业, 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为第三产业, 分别对失业率变动和各产业的GDP增长率做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0.1574683-0.0098855xt

第二产业:=0.171993-0.0063937xt

第三产业:=0.2960535-0.0156872xt

回归结果表明, 第一产业的模型, 其中系数均大于0, 而且只有6.7%的数据符合模型, 明显模型不符合奥肯定律, 根据“t值2法则”, 可以看出, 失业率与GDP增长率相关程度很低。第二产业的模型其系数均大于0, 而且只有2.9%的数据符合模型, t值比2小, 相关程度很低, 模型亦看来明显不符合奥肯定律。第三产业模型系数也均大于零, 但t值也不显著, 拟合度不高, 没有相关性。经过校正后的模型, 第一、二、三产业均不理想。

综上 (一) (二) 所述, 经过校正后的模型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无法对奥肯定律直接进行校正, 基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 无法找到合适的传统的线性模型可以用来修正奥肯定。

五、我国长期以来对奥肯定律的偏离的解释

我们选取我国1991-2010年的年度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 借鉴林秀梅和王磊 (2004) 的方法, 通过构造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的关系来研究分析, 尝试对我国1991-2010年的奥肯定律的偏离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一) 奥肯定律的区制相依 (regime-dependent) 模型

Moosa (1997) 提出了奥肯定律的线性模型, 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失业的滞后项, 如下:

上式中, μt代表失业的波动部分, yt代表产出的波动部分, εt~NID (0, σ2i) 。本文做出了对奥肯定律区制相依 (regime-dependent) 的设定, 这个假定是对Moosa (1997) 提出的线性模型 (1) 的一个推广, 如下:

其中, μt代表失业的波动部分, yt代表产出的波动部分, εt~NID (0, ) 。εt1独立于εt2。过程处于区制1或者区制2依赖于yt, 所以

设定γ=0, 则当yt<0时i=1, 模型处于区制1, 当>0时i=1, 模型处于区制2。一般而言, GDP增长率的波动部分的正负可以作为经济处于扩张期或者衰退期的一种度量。因此, 在本文中, 我们把yt<0的区制1称为经济衰退期, 把yt>0的区制2称为经济扩张期。

在对参数的估计中, 我们借鉴林秀梅和王磊 (2004) 的处理方法, 对 (1) 式进行了同样的修改, 如下:

其中, k=0和1分别对应 (2) 式中i=1和i=2的情形。k=0表示经济处于衰退期, k=表示经济处于扩张期。

当k=0时, 此时 (4) 式演变成:

当k=1时, 此时 (4) 式可以写成:

(二) 模型的估计检验及分析

我们将首先应用HP滤波分析法对我国1991~2010年的GDP增长率数据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化数据进行滤波。然后将得到的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波动项数据, 分别在EVIEWS中做出各自的波动图, 并分析了波动图的趋势情况。通过比较了线性形式的奥肯方程估计效果和非线性形式的奥肯方程的估计效果, 对我国1991~2010年的经济进行分析。

1. 应用HP滤波方法分离趋势项。

为了估计等式 (4) , 本文借鉴林秀梅 (2007) 的HP滤波分析法。汤铎铎认为在对中国的年度宏观时间序列进2-8年频段的滤波时优先考虑HP (λ=6.25) 滤波和CF滤波。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趋势与波动的分解结果分别见图2、图3。从图2和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 GDP增长率的趋势呈现出波浪状总体而言趋势较缓和, 从1990-1995年GDP增长率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 之后又呈现缓慢平和的上升趋势, 到2008年又小幅度下降;而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动的趋势:首先是在1993-2000年有所缓慢的下降, 然后从2000年开始后迅速上升, 随后又快速下降。总的来说, 失业率变动较剧烈且幅度较大, 不太平稳。

本文已经做出GDP增长率波动项趋势图以及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动的波动项趋势图 (图4) ,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者变化幅度截然不同, 但不难发现, 两者之间存在轻微的负向关系, 较明显的的是在波段2000-2005年, 2000和2004年的GDP增长率波动部分的波峰对应失业率波动部分的波谷;2001年GDP增长率波动部分的波谷对应失业率波动部分的波峰。由此可以看出: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波动部分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的特征。

注:gdpz (%) 表示GDP增长率, dunr (%) 表示失业率变动, hp_gdpz_1表示GDP增长率波动项hp_dunr_1表示失业率变动波动项hp_gdpz_sm_1表示GDP增长率平滑项hp_dunr_sm_1表示失业率变动平滑项

2. 非线性模型与线性模型估计结果比较。

我们使用Eviews7.0计量软件, 分别对带有自回归项的线性奥肯方程 (1) 式和区制相依的非线性的奥肯模型 (4) 式进行回归分析 (自回归的阶数为3) 。分析结果如下 (见表2) 。

由表格2可以看出, 线性模型的R-squared为0.576516, 非线性模型的R-squared为0.654093大于线性模型的R-squared, 同样, 非线性模型的调整R-squared为0.369672, 比线性模型的调整R-squared=0.223613大, 这说明非线性模型更加能够度量失业率变动与解释变量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程度;似然比 (likelihood ratio, LR) 是反映真实性的一种指标, 属于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再来看一下似然值, 线性模型的似然比值为7.531465, 而非线性模型的似然比值为8.253824, 非线性更能真实地反应失业率变动与解释变量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综上可知, 非线性模型比线性模型要好。

因此, 综合上面的结果, 无论从拟合优度方面, 还是从对原始数据所含信息的利用程度方面, 非线性模型均比线性模型要好。本文认为, 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动之间存在着比较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即在我国在1991-2010年中奥肯定律不是表现为一般的线性形式, 而是表现为非线性形式。

六、政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表明, 1991-2010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奥肯定律, 因为奥肯定律在我们的验证中并没有表现为线性形式, 而是表现为非线性形式。本文阐述了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非线性表现形式, 一定程度解释了奥肯定律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第一二三产业都没有得出理想的结果, 都不符合奥肯定律, 可见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促进就业增长;完善劳动力市场, 拓展就业渠道, 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动, 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是指导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文选取1991年-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动进行考察, 发现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于是基于中国的国情, 引入时间虚拟变量, 并考虑到行业不同, 试图建立修正的奥肯定律模型, 发现这些形式均无法反映中国经济运行模式。然后, 本文通过建立区制相依 (regime-dependent) 的模型解释我国长期以来对奥肯定律的偏离, 发现奥肯定律在我国存在非线性的表现形式。最后, 本文根据当前经济形势提出的政策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奥肯定律,适用性,虚拟变量,区制相依模型,hp滤波

参考文献

[1].李晗, 蒲晓红.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商业研究, 2009 (6) .

[2].王明舰.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3].林秀梅, 张屹山, 方毅.我国产业结构效益分析——基于劳动力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 2004 (11) .

[4].周游, 秦向东.2006.奥肯定理在中国适用情况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6 (10) .

[5].刘渝琳, 郭嘉志, 陆建渝.基于转型期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奥肯定律的失灵问题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2) .

[6].邹薇, 胡翾.2003.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 2003 (6) .

[7].林秀梅, 王磊.2007.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6) .

[8].熊祖辕, 喻东.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J].统计研究, 2004 (7) .

[9].汤铎铎.2007.三种频率选择滤波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9) .

[10].黎德福.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法则.世界经济, 2005 (6) .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第4篇

首先,弄清楚该定律的适用范围.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代-温伯格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1)种群足够大;(2)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3)没有突变发生;(4)没有新基因加入;(5)没有自然选择.遗传平衡定律的推导包括三个步骤:(1)从亲本到所产生的配子;(2)从配子的结合到子一代(或合子)的基因型;(3)从子一代(或合子)的基因型到子代的基因频率.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在一个兔种群中,有一半的兔体内有白色脂肪,基因型为AA,另一半的兔体内有黄色脂肪,基因型为aa.那么,这个种群中的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都是0.5.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在满足上述五个条件的情况下,这个种群产生的具有A和a基因的精子的比例是0.5:0.5,产生的具有A和a基因的卵细胞的比例也是0.5:0.5.因此,子一代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不变,仍然是0.5:0.5.如果继续满足上述五个条件,这个种群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将永远保持0.5:0.5,而基因型AA、Aa、aa的频率也会一直保持0.25、0.5和0.25.所以对于满足以上五个条件的种群来说, 如果用p代表基因A的频率,q代表基因a的频率.那么,遗传平衡定律可以写成: (p+q)2=p2+2pq+q2=1. p2代表一个等位基因(如A)纯合子的频率,q2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如a)纯合子的频率,2pq代表杂合子(如Aa)的频率.如果一种群达到了遗传平衡,其基因型频率应当符合

AA∶Aa∶aa=p2∶2pq∶q2.

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推导种群自由交配产生后代的类型及比例

(1)若群体在生长繁殖中不存在选择,个体的生存能力、繁殖机会都相同

要推导含有多种基因型的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一般方法是从具体过程出发,先列出交配类型并计算每种类型的比例,然后分别推导子代,汇总后能得出后代比例.若从另一角度去考虑可以使思维更简捷,自由交配中配子随机结合符合遗传平衡的条件,即从亲代到子代基因频率不变,利用遗传平衡定律公式就可直接求出子代的比例.

例1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型个体占20%,Aa型个体占50%,种群个体之间进行自由传粉,求产生的子代中AA和aa个体分别占的比例为.

解析已知亲代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可算出A基因频率p=30%+1/2×50%=55%,a基因频率q=20%+1/2×50%=45%,从亲本到子代基因频率不变,并通过随机交配达到遗传平衡,因此子代AA频率为p2=55%×55%=30.25%,aa频率为q2=45%×45%=20.25%.

(2)若群体在生长或繁殖中存在选择,某种基因型个体被淘汰

如果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淘汰了某种基因型个体,使其不能生存或繁殖,而选择后组成的亲本群体,它们的配子不再有淘汰且随机交配,则从亲本到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在确定亲本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后仍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公式求子代比例.

例2在一个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4,Aa个体占1/2,aa个体占1/4,aa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种群个体自由交配产生子代,求后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个体所占比例为.

解析 群体中aa个体因死亡而不参与繁殖,亲本群体由AA和Aa两种基因型个体组成,AA型占1/3,Aa占2/3,该群体中A基因频率为2/3,a为1/3,雌、雄配子中A和a型都分别为2/3和1/3,配子随机结合,所以子代中AA频率=2/3×2/3=

4/9,aa频率=1/3×1/3=1/9,Aa频率=2×1/3×2/3=4/9,又因aa型在幼苗期死亡,所以成熟植株中AA和Aa个体各占1/2.

2.在常染色体遗传中的应用

例3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 B.9/19 C.1/19 D.1/2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病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设致病基因为A.遗传病(AA或Aa)的发病率占19%,则正常(aa)的比例为81%,根据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0.9、A的基因频率为0.1,所以AA的基因型频率为0.01,Aa的基因型频率为0.18,故患者中AA占0.01/(0.01+0.18)=1/19、Aa占0.18/(0.01+0.18)=18/19,其与正常丈夫(aa)婚配,生一个患病子女(Aa)的概率为1/19+18/19×1/2=10/19. 故答案为A

变式训练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1人患囊性纤维变性,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该女子离婚后又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 ,婚后他们生一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A.1/25 B.1/100 C.1/200 D.1/625

解析从题中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致病基因用a表示,人群中患者aa基因型频率qq=1/2500,因此a基因频率q=1/50,A的基因频率q=1-1/50≈1,人群中携带者Aa的基因型频率2pq≈2q≈1/25.因此丈夫为携带者的概率约为1/25,而妻子一定为Aa,所以该夫妇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5×1/4×1/2≈1/200.对于某些罕见常染色体隐性的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q很小,正常基因频率p≈1,所以携带者的基因型频率2pq≈2q,且携带者与患者的比例2pq/q2≈2/q,致病基因频率越低比值越大,即差不多所有隐性致病基因都处于杂合状态.用这些结论可推测致病基因在人群中存在的状况,估算随机人群中的患病率

nlc202309041853

3.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

例4人的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性遗传病.在人类群体中,男性中患色盲的概率约为8%,那么,在人类色盲基因的频率以及在女性中色盲的患病率各是多少?

解析遗传平衡定律同样适用于伴性基因遗传平衡的计算.

设色盲基因Xb的频率=q,正常基因XB的频率=p.已知人群中男性色盲概率为8%,由于男性个体Y染色体上无该等位基因,Xb的基因频率与XbY的频率相同,故Xb的频率=8%,XB的频率=92%.因为男性中的X染色体均来自于女性,所以,男性中Xb的基因频率=人群中Xb的基因频率=女性中Xb的基因频率.因此,在女性群体中Xb的频率也为8%,XB的频率也为92%.由于在男性中、女性中XB、Xb的基因频率均相同,故在整个人群中Xb也为8%,XB的频率也为92%.在女性群体中,基因型的平衡情况是:p2(XBXB)+2pq(XBXb)+q2(XbXb)=1.这样在女性中色盲的患病率应为q2=8%×8%=0.0064.答案:在人类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0.08,在女性中色盲的患病率是0.0064.

XBXBXBXbXbXbXBYXbY

在整个人群中1/2 p2pq1/2 q21/2p1/2q

在男性群体中 p q

在女性群体中 P22pq q2

归纳总结在伴性遗传中,已知某基因型的频率,求其它基因型的频率时,则可运用:在雄性中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在雌性中:有两条X染色体,其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即:(P+Q)2=P2+2PQ+Q2=1,P代表XB,Q代表Xb,P2代表XBXB,2PQ代表XBXb,Q代表XbXb.

例5在某海岛上,每一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A.1000人 B. 900人 C.800人D.700人

解析男性中Xb的基因频率等于XbY的频率,q=500/5000=10%,又因人群中XB、Xb的基因频率与男性中的相等,故人群中Xb频率q为10%,XB频率p为90%,而人群中XBXb频率为pq=10%×90%=9%,总人数为一万,所以女性携带者人数为900.

变式训练对欧洲某学校的学生进行遗传调查时发现,血友病患者占0.7%(男∶女=2∶1);血友病携带者占5%,那么,这个种群的Xh的频率是( ).

A 2.97% B 0.7% C 3.96% D 3.2%

解析分析各基因型的频率如下(男女性别比例为1∶1):

男:XhY 1.4%/3XHY (50%-1.4%/3)

女:XHXh(携带者)5%XhXh 0.7%/3

XHXH (50%-5%-0.7%/3)

由以上数据, Xh基因的总数是1.4%/3+5%+1.4%/3,因此,Xh的基因频率=(1.4%/3+5%+1.4%/3)/150%=3.96%.

例6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A.1/88 B.1/22 C.7/2200 D.3/800

解析设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隐性基因为a,人群中其基因频率为q,显性基因为A,其基因频率为p.该群体平衡,aa基因型频率=1/100,则q=1/10,p=9/10,Aa基因型频率=2pq=18/100,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81/100,人群中Aa的概率为18/100,那么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Aa/AA+Aa=(18/100)/(18/100)+(81/100)=18/99,丈夫表现正常,则他是Aa的概率是18/99,于是,(18/89)AaXBY×AaXBXb,后代同时患2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8/89×18/89×1/4×1/4=1/88.

4.若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

以决定人ABO血型的复等位基因IA、IB、i为例.设基因IA的频率为p, IB的频率为q, i的频率为r.不同基因型配子的比例等于相应基因的频率,因此精子中IA型、IB型和i型配子的比例分别为p、q和r,卵细胞中三种类型的比例也分别为p、q和r.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可求出子代的基因型频率:IAIA为p2,IAi为2pr,即A型为p2+2pr;IBIB为q2,IBi为2qr,即B型为q2+2qr;O型ii为r2;AB型IAIB为2pq.

例7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血型频率:A型血(IAIA,IAi)的频率=0.45;B型血(IBIB,IBi)的频率=0.13;AB型血(IAIB)的频率=0.06;O型血(ii)=0.36.试计算 IA、IB、i的基因频率.

解析设IA、IB、i的基因频率分别为p、q和 r.根据以上公式可知:O型血的基因型频率=r2=0.36;A型血的基因型频率=p2+2pr=0.45;B型血的基因频率=q2+2qr=0.13;AB型血的基因型频率=2pq=0.06.解方程即可得出IA的基因频率为0.3,IB的基因频率为0.1,i的基因频率为0.6.

(收稿日期:2014-02-03)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2、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3、知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知道在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难点:

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归纳法、讲练法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自从17世纪以来,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地学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了广泛的应用,从而证明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

但是,牛顿运动定律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适用范围,那么牛顿运动定律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呢?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3:了解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1)指导学生阅读P67页课文;

(2)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

a:对于宏观物体,牛顿运动定律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

b:牛顿运动定律对微观粒子适用吗?

(3)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总结:

a:牛顿运动定律对于处理宏观低速运动问题是完全适用的;

b:但对于接近光速时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牛顿运动定律已不再适用。

原因:20世纪初,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他指

出物质的质量要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经典力学中,认为质量是固定不变的。

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又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更加深入了,而不表示经典力学失去意义。

d:牛顿运动定律对微观粒子不再适用。

2:对牛顿运动定律一章进行小结:

(用复合投影片逐步展示本章的知识要点)

0牛顿第一定律F合0时,a(惯性定律)惯性——一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F合maa与F合方向一致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超(失)重:由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方向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等值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反向共线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牛顿运动定律失去了它的意义。

八、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的应用》教案 第6篇

长流中学物理组

叶纯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2、使学生进一步正确掌握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方法、会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推导出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学会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2、学会用等效的思想,根据物理规律进行正确推导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 重点、难点。重点

1、用“伏安法”测电阻

2、会推导串并联电路总电阻

难: 小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待测小灯泡、开关、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提要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把欧姆定律的公式加以变形会得到什么公式?用哪一个变形公式可以求电阻R呢?

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导入

这里有一个未知电阻,怎样就可以知道它的阻值?教师启发曾经利用电阻箱的等效法可以求的电阻,那么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我们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表示为I=U/R

公式里面就有电阻R,能否利用这个公式来求电阻R呢?

二、讲授新课(新知探究)

一、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1、提问:实验该如何设计? 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得出:用电压表并联在电阻两端测出电压,用电流表与电阻串联测出电流,然后根据R=U/I算出电阻。

2、为了减小误差,应怎样操作?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应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3、设计的电路图是什么? 学生上黑板画出电路图

4、这个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那些器材? 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得出: 实验原理:R=U/I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阻值未知的电阻、滑动变阻器和导线若干

5、这个实验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①根据设计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的最大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分别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得示数填在下面预先设计的表格内。

③再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分别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得示数填在预先设计的表格内。

④重复步骤③,把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内。⑤根据表格内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电阻

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电阻的平均值R/Ω

6、实验注意事项

①连接电路时开关怎样?

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怎样选? ③滑动变阻器如何接进电路?

7、学生实验

学生相互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后教师总结这种利用电流表测待测电阻电流和电压表测电压继而利用公式R=U/I求的电阻R的方法叫伏安法

8、提问:在实验中为什么电压和电流都变小了,而电阻几乎没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这个活动可以仿照上个活动进行

教师提问:同一个灯泡的电阻不同是不是因为误差?

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灯丝的电流就越大,温度就越高,所以电阻就越大。

三、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1、理论推导

我们已经知道串并联电路总电流和总电压的规律,那么串并联电路里电阻有什么规律呢? 设串联的电阻为R1和R2,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1和U2,电流为I,U=U1+U2

(1)

I=I1=I2

(2)

应用欧姆定律的变形U=IR得

IR串=IR1+IR2 所以

R串=R1+R2 如果有n个电阻串联,则总电阻可推出: R串=R1+R2+„+Rn 所以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2、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

3、把n个相同的电阻R串联,总电阻R总=nR

四、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1、理论推导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又怎样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后推导,最后得出 1/R=1/ R1+1/R2+…+1/ Rn 所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2、把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小。

3、把n个相同的电阻R并联,总电阻R总=R/n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精神

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操作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周密性

让学生学习一种新的方法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将R1=3Ω和R2=6Ω的两个电阻先串联,总电阻为R串;再并联,总电阻为R并。则R串:R并=()

A、1∶2

B、2∶1

C、9∶2

D、2∶9

2、关于家庭电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

B、家庭电路中使用的用电器越多,总电阻越大

C、家庭电路中,使用的用电器越少,干路上的电流越小

D、家庭电路中,所用用电器均不工作时,干路上的电流为零

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合上开关S后,向左移动R2的滑片的过程中,两电表的示数变化为

()A、○A的示数增大,○V示数增大

B、○A的示数增大,○V的示数减小

C、○A的示数减小,○V示数增大 D、○A示数减小,○V的示数减小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五、布置作业,当堂训练

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实验原理:R=U/I

2、电路图

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1、公式:R串=R1+R2+„+Rn

2、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3、把n个相同的电阻R串联,总电阻R总=nR

三、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1、公式:1/R=1/ R1+1/R2+„+1/ Rn

2、结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第7篇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

谢丽霞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初接触电学的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学习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题目开始,画出等效电路,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题意,利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题,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选择习题时,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同时强调解题时的注意点,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另外,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第8篇

“二八定律”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7年提出, 他在对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统计后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 而剩下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1]以此类推, 该理论应用于社交网站信息传播领域, 可被理解为80%的优质、行业前端、系统化的信息掌握在20%的高质量用户手中, 其余80%的用户仅占有20%的低水平、行业末端、零碎化的信息。

知乎和新浪微博虽同为SNS社交信息网站, 却代表不同信息传播模式。

知乎于2010年12月上线运营, 初期邀请少数行业精英加入, 奠定其“少量高质”的专业化传播模式之基。2013年开放注册后用户激增, 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也得到了保证。但权威用户在活跃程度、传播范围等方面仍占据大头, 传播主流仍是权威用户对其他用户的精英化单向传播。

新浪微博在推出初期就标示其草根化、大众化的战略规划, 准入门槛低、传播信息碎片化, 尽管打出明星微博牌, 但普通草根在用户数量、发布内容数量、活跃度等方面, 都对明星用户呈现“压倒”之势, 构成大众化传播主流。

二、从知乎与新浪微博之差异看二八定律的适用范围

知乎和新浪微博的传播媒介都是互联网, 用户通过网站浏览、交流、分享和反馈信息, 二者在媒介使用方面有相通之处, 但在用户结构、传播过程模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一) 两者用户结构不同

知乎创建初期, 仅邀请200余名科技创业精英加入, 如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土豆网CEO王微等。第一批用户进入后, 向其认为有资格进入知乎社区的人发送邀请码, 小范围增加第二批用户。早期用户有被动加入、行业精英、专业化、互联网思想显著的特点。尽管只有4万人左右, 但人员专业水平和活跃度高, 答案优质, 用户整体上呈精英化趋势。2013年放开注册限制, 一年之内用户增长到400万。然而, 这些用户受制于影响力、个人素质、专业水平等因素, 并不能像初期资深用户一样在知乎网立足。目前看来, 知乎用户可分为三类:一为权威用户。他们专业素质、可信度和信息质量高, 在“信息流”传递过程中是“意见领袖”, 对普通用户在认知层面的选择性注意发挥了极大作用。“意见领袖”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 他认为, 大众媒介的信息并非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 即“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2]二为普通用户。他们专业度低、活跃度低、影响力小或几乎没有影响力, 信息传播活动多为提问、分享、点赞、收藏。第三类为介于权威用户和普通用户之间的资深用户。他们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的见解, 但并未达到权威层面, 信息传播活动多为回答问题和分享权威用户答案, 活跃程度较高。从用户数量上看, 权威用户、资深用户和普通用户呈“金字塔”式排列。

新浪微博于2009年创办, 虽早期邀请名人加入, 但多为娱乐、体育明星, 发布内容也多为日常琐事和工作宣传内容, 在专业性维度的含金量值得商榷。另一方面, 微博主打草根路线, 名人入驻是为吸引更多的普通大众。只要通过E-mail账号或手机号注册即可加入, 这无疑给它带来了井喷式的用户增长量。新浪微博用户也可分为三类, 分别为名人用户、草根意见领袖用户和普通用户。草根意见领袖用户为从草根出身却在后期拥有影响力和把关能力的用户。从活跃程度看, 三者相当, 仅仅是影响力大小的区别, 名人用户和草根意见领袖用户在数量上相当, 普通用户最多。

(二) 两者传播内容不同

首先, 二者的传播内容和写作风格不同。知乎的口号为“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可见其专业性定位。话题分类状态下用户可自行搜索、关注感兴趣的话题。话题包含科技、政治、新闻、文学、法律、心理、互联网、创业等专业化内容, 用户登录多为获取知识。新浪微博标语为“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用户发布内容多为生活琐事、追星信息等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娱乐休闲类内容。在写作风格方面, 知乎上投票、收藏数较多的回答多具有学术文章写作特点, 篇幅长、层次明显、专业术语和数据引用较多, 有巧妙讽刺风格和文学价值的答案很多。微博受限于140字, 篇幅短、语言琐碎, 加之传播速度快, 网络语言使用很多, 某种程度上是网络语言的发源地, 用户登录多为休闲娱乐。

其次, 两者内容生产追求的效果不同。互联网时代, 网站信息生产模式分为两种, 分别为用户生成内容 (UGC) 和专业生产内容 (PGC/PPC) 。知乎在信息生产、筛选过程中偏向UGC模式, 但作为知识型问答网站, 基于传播内容和用户人群的特殊性, 追求的却是PGC的传播效果, 如知乎日报和知乎圆桌的推出就显示了其对优质内容的把控作用。而新浪微博则偏向纯UGC生产模式, 热搜榜、热门话题等功能仅提供关键词, 对其舆论走向起主导作用的仍是用户, 在热门话题下分享、传播和保留信息的仍是用户的个人微博页面, 强调用户个人参与。

(三) 两者传播模式不同

首先, 知乎的主流传播模式为一对多的单向传播, 辅以多对多的双向传播模式。在权威用户、资深用户向普通用户进行信息传播时, 往往会存在梯级落差。权威用户和资深用户掌握绝对话语权, 普通用户只能完全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状态, 成为“中弹的靶子”。只有在同等级用户的交流中, 才能产生平衡感, 使双方互为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 这种同等级交流显然没有各等级交叉交流状况普遍。

其次, 新浪微博的主流传播模式为多对多的双向传播, 辅以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新浪微博中, 普通用户和名人用户、草根意见领袖用户活跃程度相当, 但群体数量差距悬殊, 故同等级用户间的多对多双向传播占主流, 名人用户和草根意见领袖用户对普通用户的一对多单向传播处于次级地位。

因此,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用户数量分配角度看, 两者普通用户均为多数, 知乎中权威用户和资深用户占少数, 新浪微博中名人用户和草根意见领袖占少数;从资源分布状况看, 知乎中占多数的普通用户面临高质量资源稀缺, 而新浪微博传播内容的浅层化造成资源丰饶常态, 所有用户都能平等地享用资源;从传播内容的影响力看, 知乎中权威用户和资深用户所代表传播特征为信息量大、活跃度高、影响力强, 而新浪微博里拥有与其类似传播特征的却是普通用户。因此, 知乎中的“短头”即为少数用户和其占有的多数资源, 是适用于二八定律的精英知识化文化社区, 而新浪微博只能说是基于数量积累抢占优势的平等娱乐化交友社区。二八定律适用于知乎一类的资源稀缺、信息高质的社交网站。

三、维持二八边界, 建设更完善的精英文化社区

认识到二八定律在SNS社交信息网站中的适用性之后, 如何维持边界、建设更完善的精英文化社区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区分群体, 分清主次, 区别审视

在精英文化社区构建中, 最重要的是要区分出精英和非精英群体, 将占有多数资源的高素质群体分离出来后, 才能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管理, 给二者归属感, 使传播效率更高、内容更优质。

(二) 健全信息筛选、管理机制, 给精英群体优待和部分特权

为了维持高质用户在社交信息网站的忠诚度和活跃度, 应在信息筛选和推送过程中给其制造满足感, 如对精英用户实行实名认证, 将其的传播内容放在页面显著位置形成视觉冲击, 对高质量答案实行产权保护, 并可以对高质量回答者支付费用, 帮助其树立精英意识。

(三) 弱化传播壁垒, 倡导使用通俗语言表达专业知识的方式

专业知识传播中, 传播者受到“知识的诅咒” (即拥有知识的人很难想象自己不知道它会是怎样, 称为知识的诅咒, 1990年由伊丽莎白·牛顿提出[3]) 的影响, 受传者受限于自身素质, 两者之间常存在信息壁垒。社交信息网站要弱化壁垒, 可以倡导精英用户使用普通用户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降低专业词汇的使用频率或对其附上注解。

(四) 管理多数普通用户, 减少信息重复、虚假

由于社会信息网站注册门槛降低, 所以有大量用户, 但同时僵尸用户也会大量出现。社交信息网站可以对其进行剔除, 防止用户质量注水, 也防止低水平、无意义的重复信息浪费网络空间, 更应杜绝虚假信息, 对传播虚假信息的用户封号或禁言, 对虚假信息及时取缔。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 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准入门槛的降低造成信息质量的降低, 精英文化社区的建设和信息质量的提高工作刻不容缓。将经济学领域的二八定律引入传播学领域, 实际上就是实现传播环境优化和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摘要:Web2.0时代, SNS社交信息网站日益兴盛, 信息传播精英模式和草根模式并蒂开花, 其中以知乎和新浪微博最具代表性。二八定律作为经济学理论, 在网络传播中的适用现象也十分明显。笔者从传播学角度出发, 在知乎和新浪微博的对比中探索二八定律在SNS社交信息网站中的适用范围, 并对如何保持该边界以及更好地传播网络精英文化做出构想。

关键词:二八定律,传播学,知乎,网络,精英文化社区

参考文献

[1]刘艳苏, 桂秀梅.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在现代图书馆的共生应用[J].现代情报, 2009 (8) :40-42.

[2]李良荣, 张莹.新意见领袖论——“新传播革命”研究之四[J].现代传播, 2012 (6) :31.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1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2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