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低效现象一瞥(精选3篇)
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低效现象一瞥 第1篇
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低效现象一瞥
● 张松元
苏教版教材安排了“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十个语文专题。这些语文专题分散于六册书中,它们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教材选编的内容便是学生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引子和基础,由课内走向课外。它不同于一般的文体阅读教学,但在农村初中教学的过程中,语文专题教学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它当做知识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具体表现在:
一、认识偏差
在农村初中,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对专题教学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认识专题教学的重要意义,对语文专题教学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课堂教学的资料补充,语文专题教学基本上还没摆脱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模式,只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某项技能上下功夫。比如,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广告多棱镜”,教者只是教学生欣赏广告语,而缺少对广告语的写作指导,或者只是写出,不求新颖、生动、有效。目的指向含不明,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精心预设。
二、教法陈旧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教法陈旧,很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探究的乐趣,教条、机械地照搬照用现成的设计,其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如教学“叶”一位教师注重书上有关叶的诗文几篇文章的讲解,还是教教材,不以生为本,教者“一堂言”、“满堂问”现象较普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最后对书后制作叶的书签等活动只作课外作业,不指导更不检查,缺少以多种方式呈现学生学习的结果,没有激发起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把语文专题课上成传统无趣的语文知识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三、缺乏资源
“专题”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农村初中缺乏诸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活动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我们的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没有利用身边的素材,把它变成活生生的语文专题资源,把专题限定在书本的狭窄范围中,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课本是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如教学八年级下册专题“鸟”,我们农村一些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课堂较沉闷,完全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鸟的图片,鸟的声音等,主办一个爱鸟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构建知识,提高爱鸟护鸟的意识。
四、少语文味
由于缺乏对专题学习内涵的真正理解,好多农村初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所谓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过于讲究形式的新颖、热闹而冲淡了活动的真正目的,把语文学科中最本质的东西——语文味弃置一旁,不加理睬。笔者曾一位九年级的教师讲授专题“气象物候”,先让学生谈今天的天气,拓展天气预报的图标知识,形成天气概念,共花二十多分钟,然后探讨梅雨天气的形成规律。总觉得这是一节地理课,而不是语文课,闻不到语文的气息。
那么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怎么教?笔者在语文专题教学上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以提高语文专题教学的有效性,采取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突出实践活动,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专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专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提高语文素养,真正让语文专题活动化。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专题学习活动,成为专题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设专题教学课堂情境,如“狼”专题中用狼的图片导入或用歌曲《我是来自北方的一只狼》激趣,“鸟”专题中课前提问“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鸟是什么?”导入等,在课堂中对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其次,语文专题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注重全体学生参与率,在活动中进行有效生成,让专题教学走向高效。专题教学活动可以有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开心辞典”等等,如教学“长城”专题时,教师开展以“我心中的长城”为主题举行一个演讲会,我们语文老师就主动介入,积极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传授演讲技巧,并担任评委,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去走进长城,感受长城精神。
二、开发课程资源,在广阔的世界里学习“专题”
开展语文专题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人语文学习,农村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专题学习资源。教师要转变语文课程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专题学习课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专题“鸟”,教师可以结合盐城地区的“丹顶鹤”开展说鹤、议鹤的语文活动,写标语、提建议、写导游词等语文创作。教师也可结合生活时事,开展一些专题学习,如“与世博同行”、“情系玉树,大爱无疆”等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感受了“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三、注重发现探究,在创造的氛围里学习“专题” 在专题学习之前,教师就该告诉学生,“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但只能是较好的,而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我们学生
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专题”学习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形成的过程。学习《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关于莲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人赋予莲的美好品质,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特组织了一个关于“莲文化魅力”的综合性活动。将学生分别分为探究莲的历史、莲叶防水和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莲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莲发芽之谜的五个大组,分别查找、筛选五个主题的资料。小组选出组长,并制作为期两周的活动计划。小组同学互相协作,分工合作,将查找及筛选的资料制成调查报告。
四、洋溢语文味,在语文的天地里学“专题”
1.从语言文字的吟诵出发,通过成语典故、警言熟语等语言精华的玩味和记诵竞比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渐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由此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激情,生发承传民族文化的责任使命。如“长城”专题中感受长城文化交流你所收集的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对联、歇后语、民歌民谣等;“荷”专题中搜集关于荷花的诗词,为以“荷花”为主题的诵诗会做准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配乐、配画朗诵。
2.从文本的研读出发,包括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逻辑的、修辞的等等,通过综合性信息的搜集、筛选、事例、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在快乐用活动中,丰富文化,开拓视野,得到综合收益。如专题“我心中的语文”,让学生用几种修辞描绘你心中的语文,写出独到的感悟,感受语文的魅力。
3.从语文能力的培养出发,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的能力,分开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地操练;也可以部分或整体协调,综合操练;如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写几句简短的话。总之,把语文的专题学习作为语文综合能力锻炼的一个平台。
(张松元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的“低效”现象 第2篇
(一) 教
1.教师素质
全国的各地初中英语教师水平高低不一, 越是偏远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平均水平越低。英语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在中国农村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教师, 他们没有专业的培训和教师资格证, 可能只是凭借岗前培训和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学习就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由于基本功差、发音不标准、专业知识缺乏、听说能力有限等问题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进程, 造成低效的后果。
2.教育方式
长期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育方式掉进了“单向教授”的死循环之中。英语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是国内英语教学的普遍特点。实践课和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停留在教学计划之中, 并没有真正的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之中。“用中文教英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习惯整堂课用中文讲解英语语法和技巧却不能用英语流利的教学, 违背了学生学习英语用以交际能力培养的初衷, 这严重背离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
(二) 学
1.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影响英语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课堂环境、个人学习的条件。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 国内的英语学习缺乏良好的社会语言环境, 学生无法从生活的渗透中学习和运用英语, 而是通过课堂死记硬背的成果投射到生活中。我国农村大部分的英语课堂交流仍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方式, 缺乏情景模拟教学的环节。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条件不同,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例如, 听力薄弱是缺乏口语锻炼、阅读薄弱是缺乏词汇量、写作薄弱是缺乏积累等等。
2.学习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怕学习是影响学生个人英语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学习情绪引导着学习动机的方向, 对英语存在好奇心理的学生会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自觉地吸收新的知识并加以运用;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无法自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无法达到英语教育交际的目的。负面的学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影响英语课堂的学习氛围, 降低整体英语学习的效率。
二、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策略
面对现代化的教育进程, 农村英语教学还处于落后状态。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尝试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总结提高农村英语学习效率的策略:
(一)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核心是要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学生需要从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目的出发, 正确地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 并非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培养自身对英语的好奇心, 在好奇和探索中接受英语的基础知识教育。教师需要从教案入手, 教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 教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制作出高水准的教案。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应具备以下条件, 如:能够引起学生对英语产生学习的兴趣、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完整的教学思路等。
课前预习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从学生方面来说, 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在课堂中做到心中有数, 对难点、重点、考点有一定的认识, 提高了课堂吸收新知识的效率, 加强了对单词记忆的牢固性, 同时预习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从教师方面来说, 课前的预习工作就是做好教学的计划。在实践教学中想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材的整理, 面对新教程的内容, 要有取有舍的进行筛选, 尽可能以打好基础功为根本的前提下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二是添加情景模拟的实训, 课前设计情景对话模拟的片段, 为学生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统一。
(二) 课上实施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我们需要一改教师主控课堂的局面,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开口、多提问, 形成学生提问, 老师回答的新型教学模式。新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听不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能更好地集中上课的注意力, 更精准的抓住上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内容, 便于课后知识的复习和梳理。学习英语的基本用途在于交流, 养成课堂提问和回答都使用英文的交流习惯可以在无形之中培养英语的语感。
教师是课堂的配角,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案例的重要标志。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在模拟英语情境下吸收新的词汇、运用新的语法, 最大限度的利用好45分钟的上课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通过创新教学过程实现。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在英语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日常英语交际的能力, 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注重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疑, 在交流的环境下学习英语知识和技巧。增添英语的情景模拟对话练习, 可以使学生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感知语言的魅力、了解语言的涵义。作为教师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步伐。
(三) 课后测评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课后测评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并加以运用,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练习, 从中培养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达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测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检验自身在学习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身接收新知识的程度、矫正知识点误用的错误, 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的“低效”现象 第3篇
(一)教
1.教师素质
全国的各地初中英语教师水平高低不一,越是偏远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平均水平越低。英语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在中国农村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教师,他们没有专业的培训和教师资格证,可能只是凭借岗前培训和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学习就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由于基本功差、发音不标准、专业知识缺乏、听说能力有限等问题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进程,造成低效的后果。
2.教育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方式掉进了“单向教授”的死循环之中。英语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是国内英语教学的普遍特点。实践课和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停留在教学计划之中,并没有真正的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之中。“用中文教英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习惯整堂课用中文讲解英语语法和技巧却不能用英语流利的教学,违背了学生学习英语用以交际能力培养的初衷,这严重背离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
(二)学
1.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影响英语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课堂环境、个人学习的条件。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国内的英语学习缺乏良好的社会语言环境,学生无法从生活的渗透中学习和运用英语,而是通过课堂死记硬背的成果投射到生活中。我国农村大部分的英语课堂交流仍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方式,缺乏情景模拟教学的环节。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条件不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例如,听力薄弱是缺乏口语锻炼、阅读薄弱是缺乏词汇量、写作薄弱是缺乏积累等等。
2.学习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怕学习是影响学生个人英语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学习情绪引导着学习动机的方向,对英语存在好奇心理的学生会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地吸收新的知识并加以运用;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无法自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无法达到英语教育交际的目的。负面的学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影响英语课堂的学习氛围,降低整体英语学习的效率。
二、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策略
面对现代化的教育进程,农村英语教学还处于落后状态。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总结提高农村英语学习效率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核心是要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学生需要从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目的出发,正确地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并非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培养自身对英语的好奇心,在好奇和探索中接受英语的基础知识教育。教师需要从教案入手,教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教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制作出高水准的教案。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应具备以下条件,如:能够引起学生对英语产生学习的兴趣、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完整的教学思路等。
课前预习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从学生方面来说,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在课堂中做到心中有数,对难点、重点、考点有一定的认识,提高了课堂吸收新知识的效率,加强了对单词记忆的牢固性,同时预习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课前的预习工作就是做好教学的计划。在实践教学中想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材的整理,面对新教程的内容,要有取有舍的进行筛选,尽可能以打好基础功为根本的前提下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二是添加情景模拟的实训,课前设计情景对话模拟的片段,为学生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统一。
(二)课上实施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我们需要一改教师主控课堂的局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开口、多提问,形成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新型教学模式。新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听不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能更好地集中上课的注意力,更精准的抓住上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内容,便于课后知识的复习和梳理。学习英语的基本用途在于交流,养成课堂提问和回答都使用英文的交流习惯可以在无形之中培养英语的语感。
教师是课堂的配角,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案例的重要标志。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模拟英语情境下吸收新的词汇、运用新的语法,最大限度的利用好45分钟的上课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通过创新教学过程实现。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英语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日常英语交际的能力,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注重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疑,在交流的环境下学习英语知识和技巧。增添英语的情景模拟对话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感知语言的魅力、了解语言的涵义。作为教师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步伐。
(三)课后测评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后测评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并加以运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从中培养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达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测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检验自身在学习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身接收新知识的程度、矫正知识点误用的错误,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测评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另一个角度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通过测评的成绩分析教育的漏洞,不断地对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修正,优化和完善教育的形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测评的最终目的在于让教师和学生双方了解现阶段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和教师都体验到学习的成效,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