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大学化学期末(精选6篇)
南京大学大学化学期末 第1篇
一、命名下列各物种或写出结构式:(本大题分8小题, 共14分)⒈
用系统命名法给出化合物的名称:(2分)
⒉
用系统命名法给出化合物的名称:(1.5分)
CH3Cl
⒊
用系统命名法给出化合物的名称:(2分)
Cl
⒋
用系统命名法给出化合物的名称:(1.5分)
CH3NO2⒌
用系统命名法给出化合物的名称:(2分)
CH3BrHCl
⒍
写出3, 7, 7-三甲基二环[4.1.0]-3-庚烯的构造式:(1.5分)
⒎
写出4, 4′-二氯联苯的构造式:(1.5分)
ClBrCH3HHC6H5⒏
写出化合物的对映体(用Fischer投影式):(2分)
二、完成下列各反应式:(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括号内)。
(本大题共5小题,总计10分)CH3(CH3)2CHCH2ClAlCl3()KMnO4H+()⒈
KMnO4稀水溶液()⒉
O2,AgCH2CH2稳定构象
CH2MgBrH2O 干醚H+()()⒊
1,CH2CH2B2H6过量H2O2,OH-⒋
2,()
⒌
三、选择题 :(本大题共8小题,总计16分)⒈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有芳香性的是()O+NNONABCD
⒉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有顺反异构体的是()
⒊
下列化合物构象稳定性的顺序正确的是()⒋(CH3)3CCH2OHA(CH3)3C在HBr
水溶液中形成的主要产物是
B(CH3)2CHCH2CH2BrCH3CH2BrCCH3CHCHBrDCH3CHBrCH2CH3CH3CH3
⒌
下列化合物中无旋光性的是()
⒍
氯乙烯分子中, C—Cl键长为0.169nm, 而一般氯代烷中C—Cl键长为0.177nm,这是因为分子中存在着()效应, 使C—Cl键长变短。
A.σ-p超共轭
B.σ-π超共轭
C.p-π共轭
D.π-π共轭 ⒎
以下化合物硝化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1)(2)CH3(3)OCH3(4)NO2
⒏
下列化合物与AgNO3-C2H5OH溶液反应最快的是()
CH3(1)CH3Br(2)BrCH2 CCH3(3)CH3CHCH3Br(4)CH2CH2BrCH
3四、回答问题:(本大题共4小题,总计16分)
⒈
怎样利用IR谱追踪从1-甲基环己醇脱水制备1-甲基环己烯的反应。(4分)
⒉
下列化合物进行SN1反应的活性大小?(4分)
A)CH3CH2CH2Br B)CH3CHBrCH3 C)CH2=CHCH2Br D)CH2=CBrCH3
⒊
顺-或反-4-溴-1-叔丁基环己烷进行消除反应,何者快一些?(4分)
⒋
下列化合物的四个氮原子中,哪几个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会参与芳香π大体系的形成?
(4分)
31N2N4NNH
五、鉴别分离下列各组化合物:
(本大题共2小题,总计9分)⒈
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5分)
1-丁炔、1-丁烯、甲基环丙烷
⒉
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除去环己烷中的少量环己烯。(4分
六、有机合成题(无机试剂任选)。(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15分)
CH2CH2OH⒈
由苯合成:
(5分)
⒉
由苯和其它有机物和无机物合成:
(5分)
⒊
由苯和其它有机物和无机物合成:
(5分)
CHCH2Br
七、推导结构题:(分别按各题要求解答)(本大题共2小题,总计10分)
⒈
某开链烃为(A)的分子式为C6H12,具有旋光性,加氢后生成相应的饱和烃(B)。(A)与溴化氢反应生成 C6H13Br。试写出(A)、(B)可能的构造式和各步反应式,并指出(B)有无旋光性。
(5分)
⒉
化合物A,C16H16,能吸收1mol氢,使Br2/CCl4溶液褪色,与KMnO4酸性溶液作用生成苯二甲酸,该酸只有一种单溴代产物,给出A的结构。(5分)
八、反应机理题:(本大题共2小题,总计10分)
⒈
写出下列反应的中间体和反应类型:(4分)
(CH3)3CCHCH2+HCl(CH3)3CCHClCH3+CH3CNCH3Br2ROORCNBr⒉
写出下列反应过程:(6分)
CH3CClCHCH3CH3 4
南京大学大学化学期末 第2篇
2013年本科生
一、回答问题题(50分):
1、提取和分离生物碱的方法有哪些?(5分)
2、根据连接苷元和糖的原子可以将苷类化合物分为哪几类?试述苷类化合物的通性。(5分)
3、Simth降解反应——具有邻二醇结构的化合物可以与IO4-作用氧化成醛。氧化
开裂反应主要用于采用酸水解苷元易发生改变的苷类及难水解的C-苷,可以获得完整的苷元。写出Simth降解反应的步骤?(10分)
4、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提取法,说明每一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10分)
5、写出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和二氢异黄酮的基本骨架。(5分)
6、生物碱在植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5分)
7、为什么麻黄碱比伪麻黄碱的碱性弱?(5分)HH
CH3OHNHCH3HCH3NHCH3
麻黄碱伪麻黄碱
pKa9.589.748、天然植物中有哪些主要类型的化学成分?通常将哪些视为有效成分?哪些被视为无效成分当作“杂质”?如何除去这些杂质?(5分)
二、举例论述:半合成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修饰和改性中的应用。(50分)要求:内容要丰富,不得少于2000字。
大学期末考试试卷量化分析研究 第3篇
1.1 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 考试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高等院校也主要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学习成绩, 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考试后对试卷进行分析,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确定考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考试自身的科学性、规范性是通过试卷分析得以检验和证明。试卷分析成为考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一套试卷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要对试卷进行详尽深入地分析。为了提高试卷分析工作效率, 越来越多的院校不断将新的科技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试卷数据经过深层次地分析挖掘, 可以提供许多重要信息对指导教学准确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的意义
考试质量分析是考试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分析结果是对考试工作以及教学工作进行科学总结并给予正确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考试质量进行测量评价, 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 为以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反馈出试卷的命题质量, 以便以后修改或筛选考试试题, 建立试题库和实施标准化考试服务。首先, 通过试卷质量分析, 确保测量结果有意义。其次, 提供筛选试题的依据, 指导课程题库的建设。再次, 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改进教学工作。最后,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试卷分析中, 可提高效率和精度。
l.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在阐述试卷质量分析的研究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界定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从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四个方面对衡量考试客观性的标准给以论述;最后以河西学院09-10学年第二学期理科系期末抽考课程为例, 对试卷质量进行实证性分析, 为具体教学提供操作层面上的参照, 并提供试卷质量分析的基本模式。
2 考试质量的客观性衡量指标
试卷是考试运行的实际载体, 故衡量考试质量主要是衡量试卷的质量。一份好的试卷, 总体上来说, 就是准确可靠、切实有效、难易适当和鉴别力强。在实际的试卷质量评价中, 通常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几个指标来衡量。
2.1 信度
试卷信度是评价衡量试卷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信度是指试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程度。即将同一份试卷, 对同一组参加考试者进行反复测验, 所得结果一致, 那么这份试卷就具有很高的信度。考试中, 随机误差所占比例的大小是决定考试可靠性的重要标志, 随机误差所占比例越小, 考试就越可靠。在学校的期末考试中, 无法方便地取得计算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所需的数据。
2.2 效度
效度是一个测试试卷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数量指标。一般来说, 它表示考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水平, 它反映了测量到的与所要测量的二者之间的符合程度。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想效度。内容效度指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组成的考试内容是否能够恰当地代表教学内容总体。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种切实可行的统计方法可以用来合理地估计试题取样的恰当程度, 只能靠有经验的教师、专家依据课程标准与相应的双向细目表对每道试题进行比较分析来做出估计, 对试卷进行定性分析。
2.3 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的指标。试题的难度决定了整份试卷考试分数的分布。难度可以检测试题对于考试的学生来说究竟是偏难还是偏容易, 无论是太容易还是太难都认为这份试卷是失败的。在经典教育测量理论中, 难度的计算方法有通过率、平均得分率和极端分组法,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目前文献所见, 大多数学者推荐采用通过率。
2.4 区分度
区分度指试题区分考生水平差异的程度, 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差异能力的指标。区分度越高说明试题区分考生水平差异的能力越强;反之区分能力就越差。区分度又叫鉴别力, 是测试学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的指标, 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一份好试卷应该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也就是说各个档次的考生应该适当的拉开距离, 有所区分, 实际水平高的考生应该得高分, 实际水平低的考生应该得低分。这里采用较为简便的方法--极端分组。即将考生按试题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 然后取出高分组段, 试题得分的前27%;低分组段, 试题得分的后27%, 分别计算高分组段、低分组段学生在该题的得分率, 最后作差即可, 故又称作“得分率求差法”。
3 实证研究以河西学院09-10学年第2学期理科系期末抽考课程为例
3.1 试卷统计分析的一般思路
试卷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 对试卷中的数量表现及关系所进行的一种事实判断。运用各种统计量数和统计图表对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既是评价考试质量的基本方法, 也是形成考试评价报告的基本形式。本文将以河西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理科系抽考课程试卷为例, 运用考试成绩分析统计的各种指标, 特别是从难度和区分度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3.2 试卷的实证性分析
一般来说, 对于考试成绩是否成正态性, 集中量数和离散量数的计算是考试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志。利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河西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理科系13门抽考课程成绩的各项统计指标如表1所示。要对考试分数的整体分布进行分析, 偏度和峰度是两个反映分数分布正态性的指标。
在SPSS统计软件中, 如果分数呈对称性分布包括正态分布, 其平均数、中数和众数是重合的。一旦三者错开, 则表明分数偏离正态分布。偏态系数就是描述分数偏离对称分布程度的统计量数, 当偏度指数s3在-1.0到+1.0之间是的分布看作是对称分布, s3>1为正偏态, s3<-1.0为负偏态。从上表一可以看出, s模拟电子技术3<-1.0分布不对称, 为负偏态。峰态系数是描述频数分布曲线高峰形态高耸程度的统计量数, 一般以正态分布的高峰作为比较的标准。习惯上把峰态系数定义为:K=0为正态高峰;K>0表示该分布曲线比正态分布曲线陡峭, 为尖顶高峰;K<0则表示该分布曲线比正态分布曲线平缓, 为平顶高峰。具体而言, 就是当峰态系数s4=0时, 认为数据呈常峰态, 当峰态系数s4<0时, 认为数据呈低阔峰, 当峰态系数s4>0时, 认为数据呈高狭峰。从表一可以看出, s蔬菜栽培学Ⅰ4>1, s基因工程4>1, 说明分数过于集中于平均数两侧。
从历次考试来分析, 试卷难度控制在0.6-0.7之间较好, 有利于测量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不及格率也有较好的控制, P<0.04的试题太难, 学生失分严重, 应着重分析其原因。从表2可以看出, 13门抽考课的难度都在0.50以上, 其中数据结构、蔬菜栽培学Ⅰ、基因工程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四门课试题难度较低 (P>0.70) 。
1965年, 美国测量学家R.L.Ebel根据长期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题目性能的标准, 鉴别指数D≥0.4, 区分度很好;D=0.30-0.39区分度良好, 修改会更好;D=0.20-0.29区分度尚可, 仍需修改;D0.19区分度差, 必须淘汰。依据这一标准, 结合表3可知, 13门抽考课中, 11门课程的区分度较好, 其中蔬菜栽培学Ⅰ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的区分度较低, 结合试题难度可知试题鉴别力较低, 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考试。
3.3 试卷分析的信息反馈
通过对本次理科系抽考课程的试卷定量分析发现, 大多数课程在试题难度、区分度方面设计和把较好, 难度适中, 区分度较好,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和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但也有少数课程成绩的统计结果表明, 该课程的试题难度较低 (P蔬菜栽培学Ⅰ>0.80=0.92, P单片机原理及应用0.80=0.88) 、区分度较差 (D蔬菜栽培学Ⅰ<0.19=0.17, 必须淘汰) , 不能很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鉴别。
4 结束语
试卷分析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衡量一套试题质量优劣的重要方法。在实际应用中, 通常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个参数来反映试卷的质量。根据教育学与统计学的理论, 一次难度适中信度可靠的考试, 学生的成绩应接近正态分布。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是检验考试分数是否正态的两个重要指标, 其中偏态系数反映分数分布非对称程度的统计量, 而峰态系数则是反映分数分布在中心点聚焦程度的统计量。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考生的得分, 难度过高或过低的试题, 考生的得分都比较集中, 从而使区分度较低;难度适中的试题, 不同水平的考生将有较大差异的得分反应, 从而有较高的区分度。
通过考教分离的考试手段, 对实现教育判断、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和行使教学管理均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试卷量化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 少数学生“事事无所谓的态度”仍旧没有改变, 为了应对考试, 作弊与违纪的学生也比较多。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这种考试方式存在的弊端, 因此抽考课程考试方式改革任重道远。
摘要:本研究抽取河西学院09-10学年第2学期理科系抽考课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期末成绩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部分成绩分布呈负偏态和尖峰态; (2) 大部分试题难度适中, 少数课程难度较低 (P>0.80) ; (3) 大部分试题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少数课程区分度较低 (D<0.19) 。通过对试卷质量的科学分析, 对于评估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量化分析,信效度,项目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苏斌, 郑海涛, 邵谦谦.SPSS统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刘宝权, 席仲恩.SPSS在英语试卷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2) :63-65.
[3]王渊.考试质量分析系统的设计[J].医学教育探索.2010 (7) :971-974.
高职院校大学生期末考风调查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期末考试;考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03-02
一、引言
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结业考试过程中,考生为了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进行作弊的风气愈演愈烈,考试作弊导致评价信息失真,不但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教师也无法根据考试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学校也无法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从而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为了考察高职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情况与动机,于2014年6月针对江苏扬州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和动机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为加强学风建设、为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制订有效遏制考试作弊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案
在借鉴冯利君对考试作弊调查问卷的基础上[2],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本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高职学生学风和考风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考察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及动机;第三部分统计学生特征。调查于2014年6月4~5日在江苏扬州市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时间选择在大规模的期末考试即将开始时期,笔者认为在此期间学生对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考试作弊的态度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问卷在每所学校等额发放70份,对各学校教室内上自习的学生随机发放。在做过相应的解释后,要求学生匿名当场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2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有明显错误的问卷,共取得有效问卷186份。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本次调查样本的组成结构分布情况如下:男生71人,女生115人,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8.2%、61.8%;大学一年级67人,二年级64人、三年级55人,分别占36.0%、34.3%和29.6%;担任班级或学院干部的有62人,占33.3%,党员有27人,占14.5%,团员有117人,占62.9%。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职学生对学习和成绩的态度。一般而言,考试作弊行为与学生自身对学习和成绩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本调查中的学习态度通过平时学习情况和应对考试方式来测量。①平时学习情况。调查显示,大一选择“平时学习就刻苦勤奋”的占同年级49.3%,而大二、大三分别只占26.6%和25.5%;大一、大二、大三选择“平时学习就一般努力”的分别占同年级的38.8%、50.0%和50.9%。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②应对考试方式。大一学生中有41.8%选择“平常勤奋,考前重点复习”,而大二、大三对此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3.4%和20.0%。大一、大二、大三选择“平时一般考前重点突击”人数分别为52.2%、43.8%、30.9%,同时选择“平时放松全凭考前突击”的比例为6.0%、32.8%、49.1%。这表明大一学生在对待考试上更重视平时学习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平时的学习重视程度下降,大三的学生有近一半全凭考前突击。大学中的课程考核逐渐变成了突击考试,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反思。③对成绩的态度。大一、大二、大三选择“高分很重要”的人数分别占同年级的83.6%、59.4%、25.5%,选择“考试通过就行”的比例分别为13.4%、26.6%、56.4%。在大三年级甚至有18.2%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无所谓”,而在大一对成绩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仅占3.0%。这表明高职学生对成绩的重视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2.高职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及态度的调查。①考试作弊行为。调查从“自身作弊行为”和“发现同学作弊行为”这两个方面来考察高职学生考风情况。在回答“进入大学以来,你在考试中作弊过吗”问题时,有48.4%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有34.9%的学生“从未作弊”,还有16.7%的学生“想做但不敢”,存在考试作弊的隐性危机。在回答“在大学里,你有发现同学作弊吗”时,竟然有高达91.9%的学生曾发现周围同学考试作弊,其中有40.3%的学生认为在考试中“有很多”同学作弊。可见高职院校中考试作弊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②对同学考试作弊的态度。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考察高职学生对同学考试作弊的态度。在回答“发现同学考试作弊,你会怎么做”时,有37.1%的学生选择“痛恨但不会有所行动”;由于同学关系,没有学生去“检举告发”;更为严重的是有50.5%的学生对周围同学的作弊行为熟视无睹,持“无所谓当作没看见”的态度;还有12.4%的同学想“有机会一同合作”。这说明当今许多大学生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只要没有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就持“独善其身”的态度。同时作弊行为也具有“羊群效应”,会对其他不作弊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在调查“您如何看待同学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20.4%的学生回答“习以为常,自己也经历过”;高达52.7%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同流合污”;15.6%的学生认为“不可理解,但不赞成也不反对”;只有11.3%学生认为“非常不可理解,坚决反对”。竟然有73.1%的学生对作弊持认同态度,并有20.4%的学生还曾经有过作弊行为,这说明当前高职院校中学习风气败坏,考风考纪很差,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发生偏转。
3.考试作弊的影响因素调查。从不同年级以及主、客观两个角度来考察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①主观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在主观影响因素中,选择“平时学习不努力”、“对课程不感兴趣应付考试”、“混及格以免重修”的学生分别为91.4%、66.7%、65.6%,其次是“在乎成绩想取得更好成绩”、“拿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成绩太差难向家长交代”分别占到62.9%、49.5%、32.3%。选择“想取得更好成绩”的比例在大一、大二、大三中分别为77.6%、70.3%、36.4%,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呈下降趋势。在主观影响因素中,三个年级学生认可度一致且皆为最高的是“平时学习不努力”,除此以外,在大一、大二、大三中,第二影响因素分别为“想取得更好成绩”、“混及格以免重修”、“对课程不感兴趣应付考试”,分别占同年级人数的77.6%、89.1%和86.3%。②客观影响因素。在客观影响因素中,居于前三位的是“课程枯燥记忆内容太多”、“整个社会都在弄虚作假,作弊不算什么”、“别人都作弊自己不做亏了”,分别占到82.8%、61.8%和57.0%。在客观诸多影响因素中“课程枯燥记忆内容太多”是三个年级共同的第一因素。大一中有59.7%的学生认为“别人都作弊自己不做亏了”是第二大引发考试作弊的因素。分别有62.5%的大二和67.3%的大三学生共同选择“作弊不算什么”作为其第二大外在因素。说明外部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比较大,学生已经失去了“考试作弊是可耻的”道德标准。此外还分别有47.3%、32.3%的學生选择了“监考不严,很少被抓”和“对作弊惩罚不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由于监考老师在考场中监考不力,对作弊学生出于“同情或宽容”而导致对作弊的惩罚“雷声大雨点小”,使得学生的作弊成本较低,也推动了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本研究以江苏扬州市三所高职院校的186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作弊行为、引发作弊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考试作弊行为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态度密切相关。大一学生总体上平时就学习勤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与努力程度下降,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一半是不够努力、比较放松的,大三学生学习风气最差,绝大多数学生全凭考前突击来应对考试。②当前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近半学生有过考试作弊的经历,高达九成的学生发现同学有作弊行为,但多数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态度,更不会检举告发,对同学的作弊行为采取了默许纵容态度。由于考试作弊行为存在“传染性”,让许多没有作弊的学生产生不平衡及从众心理,由此也造成作弊的隐形危机。③引发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是多重的。在主观上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造成的,客观上主要是课程枯燥、考试记忆内容太多,加上社会的不正之风影响,作弊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等多重主客观因素交织,共同引发了高职院校学生考风败坏。
2.对策建议。①学校需要在大二、大三年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考试氛围,使学生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建立科学的应对考试方式。②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形成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不良影响,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③根据课程的专业特点,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降低最后考试成绩的比重,同时加大平时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读书报告、文献检索、参与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比重,实行灵活多变的课程考核方式,防止学生完全靠考试突击来通过课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刘西,李佳孝.近五年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评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123-124.
云南农业大学大学语文期末作业 第5篇
这学期的大学语文是我上过最有意思的课了。老师的幽默风趣,同学的积极活跃,在课堂上还能学到很多。看了十三个专题以后,我的文化水平有额很大的提高。
下面,我就说一说看了《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所了解到和学习到的。
屈原(约前 340 年——约前 278 年)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 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 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 专著的新纪元。
楚辞渊源于楚国的文化,来源于楚国的民歌。它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楚国诗歌的总称,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 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式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而代 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 漫主义的远祖。这些都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楚辞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作品,与楚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相一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 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祭奠所创作的祭歌,并以古 代乐歌为名。《湘夫人》是《九歌》祭神乐歌中的一篇,和《湘君》是一个整体,分别祭祀 一对配偶神——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这是两首十分优美动人的恋歌。此诗题目为 《湘夫人》,但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抒发了湘君等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心情。虽然表现的是神与神 的爱恋,却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情生活,特别是诗中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全 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久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懊恼心情和一系列的心 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屈原始 终一贯的积极进取精神。
《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它以湘君赴约不遇的复杂变化的跌宕起伏的心情为中心线索,描述了感情变化的流动轨迹: 忧愁→懊恼→追悔→恍惚→幻想→宽解,这种感情流程像一条 抛物线,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平缓,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既起伏跌宕,又融会贯 通。这种将景物、人、事、现实、追忆、理想、幻想都熔铸在一时的心理活动之中,既构筑 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又渲染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悲凉的环境氛围,充满了 浓厚的生活气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描绘湘君哀怨、忧愁、爱慕、怀念等复杂 的内心感受,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富有表现力。“鸟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以景衬情,衬托出湘君内心的焦急和极度的懊丧。屈原用“香草”“芳椒”等高洁雅致的事、物来寄托感情,描摹理想。一方面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恋仰慕,用心良苦,另一方面 也成为屈原廉洁志行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情于物”“托物以讽”也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诗歌的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幽深。
二、读《人间失格》有感
人之沉沦常源于自身性情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但却一心想要融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构架于这个世界主流人的性情之上,这个世界主流人群的人格基础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的主流社会就是什么样的。在这个世界,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常”,多数人的追求就是“主流”。
然而这个世界并非都生存着这样一群的主流人类。相对来说,非主流的是少数人群,或者说是非主导人群。非主流人群被主流社会歧视、边缘、精神同化、异类教化也属寻常。主人公叶藏,性情特异,却仍因想被世人认同,想被世人所爱而用作怪的伎俩来取乐、取信众人,更是想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掩饰真正的自我。可这常常被戳穿的伎俩,又常常带来局促的不安。而自我否定和自我伪装又不断地使人格被撕裂。
叶藏终未能感到可融入于这个世界,最后选择了过早的离开,这是个他难以归属的世界。这是对内心真实之压抑和对社会真实之恐惧双重导致的。作者太宰治和《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的自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想必只有未被分裂的、完整的人格方能成为最坚忍的人格。有时候,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能坚强而不堕落的活下来的,并留下其著作、思想和伟绩的人,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改造和净化主流社会的行为认知。当然,太宰治和龙之介用其笔墨和血泪倾吐的自我真实,其对主流社会中伪饰的控诉更是极具震撼的。
既想取悦于主流社会,然其本性自我又是非主流的人格基础,那么这种冲突必然导致人格的分裂,导致最终人无法承受这种分裂而选择的生命之终结。药方可能也很简单,对主流社会的种种异于自我人格基础的行为和表现给予包容和理解,然又不深陷其中,不出卖自我的真实人格,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精神和行为世界中践诺自我的真实,践诺自我的人格完整和独特之美。这其实就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一缕光芒。
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这种包容和坚忍,放弃了对自我真实人格的一种认同。这是对主流社会的否定和舍弃,更是对自身人格的否定和舍弃。
对自我的真实否定,就会沉迷于伪饰,就会失去真实,造成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对他人的防备,最终就会把悲戚、懦弱、卑微、颓废留存于这个世界!自杀者,因不融于世或不忍于世而选择离开。
尼采属于 “强”的虚无主义者,表现是强者,但是太宰治是“弱”的虚无主义,表现是懦夫——这里的强与弱,只是一种浮在存在之上的姿态,本质上到底还是一致。叶藏悲在无法消除内心的巨大恐惧。这个巨大的恐惧源于对人类复杂的恐惧,源于对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自我否定的恐惧。因为恐惧而成为胆小鬼,“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句话真实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但又因为恐惧而没有爱的能力的痛苦。主人公因为渴望爱而未能择善而友,因为恐惧爱的失去而搞笑取乐于众,因为恐惧而没有爱的能力,更因为没有爱的能力而恐惧被他人爱的太深,这着实是循环不止的悲痛。其实主人公彻底否定了自己真诚和善良的真性情,反去夸大了因为掩盖自身真实而产生的恐惧。世上,也从没哪个否定自我真实的人会具备包容和坚忍的品质。
人应该活的真实,活在不真实的面具下的灵魂,终究是含泪带笑的恐惧和悲苦。真实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
三、1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一、词作刻画了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
与“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及大多数前人和同时代词作的抒情者在词外(即代闺中女性抒情或借词作的叙写抒词家之情)相比,李清照词的抒情者则既抒词中之情,又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的女主人公形象。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随作家年龄身份、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衍变而显示出鲜明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她的早期词作中的表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汁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几个细节、数件物事、一串动作,就塑造了一个轻盈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诗酒相洽,感情深笃,少了几分少女的欢快和娇羞,而多了几分少妇的率直和大胆。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主形象则更具备了感情真挚浓烈,才华超拔不群,志趣高洁开阔,格调清新明净,境界清丽自然的特征。这些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既深溺于夫妻姊妹的爱情亲情,更追求自我精神的广阔发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地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靖康之难被迫难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期的分界。一连串变故和打击,以及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伤的惨烈之痛,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哀痛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哀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大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正是凭借她独具的才华,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婆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中展现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洁哀婉的知识女性的画廊。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二、描写了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
易安词的第二个显著特色,就在于常常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庭院景色、生活场景,并以情入景,以情统景,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她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
在个人际遇发生重大变故之前,作为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李清照的主要生活自然离不开闺阁和庭院,因此易安词大都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和庭院景色,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贵之处在于她既能寄情于物、移情于景,真正做到意物相随、情景交融,又能做到以情率物、情胜于景:而远不仅仅是托物表意、借景抒情。“
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三、语言清新自然,纯净优美,具有大众化和口语化的特色,广为人们传颂。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义便于听。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易安词浅近自然,明白如话,家常易懂。从今天来看,仍然是大众家常口语,甚至比某些让中学生痴迷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还要浅俗易懂,没有一点“掉书袋”的文人的酸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易安词还既剔除了下层民众口语中的但语鄙词,又远离了流行当时词坛的咆词丽语,仿佛雨后莲花,纯净清新如洗,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扭转了自柳永形成的“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域,而词语尘下”的俗艳词风,——后人称赞李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确实的当。品味易安词的语言特色,总难免让人联想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已化为今天人们日常语言的千古名句,感叹于他们惊人的语言创造力和表现力。
总之,李清照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特别优美而又忧伤的一页,不仅其艺术上的许多特点,值得今天的诗歌创作者借鉴。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白己的风格—易安体。为词苑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后代作出了榜样,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单是她所创造的“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婆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高智商高情商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就应该在文学史上给予更高的评价。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传。易安的词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12、谈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一、相同点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式的呼喊,而是很讲究形式和技巧的。如前期词《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用“溜”、“走”、“回首”、“臭”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后期词感情更加奔放。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二)李清照的词作敢于创新,这在她后期词中都有鲜明的表现。例如,她的前期词《如梦令》中“肥、瘦”二字,后期词作中创造新语数量更多。如《永遇乐?元宵》中的“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句,《武陵春》中的结句等等。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秋情》开头就用了七对叠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二、不同点
(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无不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
(二)对意象的选取上。
李清照的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等,其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的无聊和散愁闲情。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其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的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和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由于愁浓的得不到片刻的止息。
(三)选取的题材上。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如《如梦令》、《醉花阴?九日》等都是如此。而后期词作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蓬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大学语文试题二 第6篇
单选:第1题(2分)
1.《诗经》题材内容广泛,能够形象地反映周代社会生活,下列题材内容在《诗经》中未涉及的是()山水诗
2.汉代乐府民歌在下列著作中收录最多的是()《乐府诗集》
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主要性格特征是()阴险狡猾、虚伪刻薄
4.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史记》
5.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著名诗人是()。白居易
6.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7.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句话
是评论的作家是()李煜
8.号为“稼轩”的词人是()辛弃疾
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除了韩愈以外,还有()柳宗元
10.《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
11.戏曲《牡丹亭》表现的是()书生柳梦梅与杜丽娘鬼魂相爱,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喜结良缘的爱情故事
12.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成熟的是()传奇
13.《红楼梦》初名为()《石头记》
14.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5.提出了“新诗格律化”即诗歌“三美理论”的是()闻一多
16.下列散文作品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屐痕处处》--周作人
17.下列作品不属于王小波的是()《一次动情的旅行》
18.下列作家作品中专长独幕喜剧创作的是()丁西林《一只马蜂》
19.其作品以“京味”著称,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剧作家是()老舍
20.20世纪20年代,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人生写实派”偏重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现实
人生问题,下列作品属于这类代表的是()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判断:第1题(2分)
1)《诗经》又称《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收录了300篇诗歌。F
2)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鲁迅曾经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F
3)《史记》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T
4)《孟子》文风雄辩犀利,对后世特别是唐宋古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
5)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陈子昂四位诗人。F
6)伟大的浪漫主义李白以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获“诗仙”之称。T
7)婉约词的主要特征是文辞柔美简约,蕴含深婉。T
8)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浪淘沙”是这首词的题目。F
9)《五代史伶官传序》是苏轼的代表作。F
10)经过唐宋的古文运动,古代散文不断地沿着平易流畅、清新自然的方向发展。T
11)诸宫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样式。F
12)中国古代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种样式,如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T
13)干宝编辑的《世说新语》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F
14)朦胧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一批诗作,这类诗歌注重反思历史,艺术上多
用总体象征,表达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F
15)象征派代表诗人李金发效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作品富于感伤情调和颓废气息,欧化
味道很重。T
16)第三代诗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因此也被称作“民间诗歌
”,舒婷和海子是这一流派的代表诗人。F
17)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早期散文多写漂泊生活中的艰辛,富于自叙传的色彩。T
18)沈从文散文往往以湘西为场景,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人性美和自然美,这类作品有《湘
行散记》和《湘西》。T
19)《茶馆》分别展现了三幅历史时代画卷,这三个时代是:满清末年、抗日战争、新中
国建立。F
20)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一生只写长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均是长篇。F
简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艺术特色。
全文结构完整,清洁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1)郑庄公
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他一生下来就遭到了母亲的记恨,几乎被剥夺了国君的继承权,他是无辜的受害者,但这种险恶的家庭环境以及特殊遭遇也养成了他一套处世本领。姜氏为叔段请制,他明知对方包藏祸心,但表面上却扮成很依顺母亲和爱护弟弟的样子,如同一个“孝子贤兄”,他从容不迫,采取了欲擒故纵的办法,最终赢得了胜利,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外顺而内奸,外宽而内险的任务形象。
(2)武姜
内讧的制造者,这是一个道地的贵妇人,其养尊处优的地位和生活,养成了她吃不得一点苦头和偏私狭隘的性格。她因一点疼痛,就对骨肉结下了怨仇,显得她是那么的毒辣残忍。她的失败原因在于她只凭自己一贯肆无忌惮的性格行事,在斗争中不讲策略,任性而为,笨拙愚蠢,因而她的失败是必然的。
(3)共叔段
他从小就得到母亲的宠爱与庇护,养成了一种恃宠骄纵的性格,在夺权斗争中野心勃勃,有恃无恐,赤裸裸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不讲策略,与庄公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示其政治上的狂妄幼稚,因而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特点。
郭沫若以学者、剧作家、诗人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他的历史剧创作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当他创作历史剧的时候,他是以科学家、历史学家在做渊博的准备,而以革命诗人在进行丰富的构思,最后再以戏剧家的绚丽风格区落笔,所以,他的作品才是这样的征引旁博、才气纵横、想象大胆、联想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