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习惯法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少数民族习惯法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民族习惯法是指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权威自然形成 ( 约定) , 用于调整民族地区的社会关系, 有习惯性和强制性特点的行为规则总和。所谓“三里不同风, 五里不同俗”, 纠纷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用当地民俗或约定来调解。而环境纠纷民间调解所依据的正是一族的习惯法。[1]
一、民族习惯法进入环境纠纷民间调解的途径
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商议为基础的民间调解, 是合意型的解决纠纷机制, 最大特点是调解的过程和结果始终由当事人控制。民族习惯法主要从以下两种途径进入:
( 一) 自发适用
自发适用, 指习惯法已内化为纠纷当事人的思想意识, 即当事人并没意识在解决纠纷过程中已运用了一定的民间规则。在某种程度上讲自发适用也是一种选择。[2]
一是从文化角度讲, 民族习惯法是一种知识传统及生活习俗。这种知识传统及生活习俗在共同体成员内心里根深蒂固, 并使成员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受到其他成员的言传身教。具体在环境纠纷中, 因共同体成员长久深受民族习惯的经意或不经意教育, 当涉及大量的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知识的民事纠纷, 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定法还不能便捷、彻底地解决纠纷。[3]因此, 在湘西州少数民族地区, 运用习惯法解决这类环境纠纷, 对环境纠纷非诉解决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是共同体价值观影响民族习惯的形成或变革。当自动适用民族习惯法的时候, 当事人思想意识中的内化大多源自当事人相同的价值观。尽管, 在实际环境民事纠纷中无具体的规则可言, 但当事人的行为准则中有偏离了共同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与是非观时, 就会受到共同体其他成员及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赖于共同体准则的民间调解, 应该将当事人共同维系于双方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中, 并且提供相同的价值观, 就为顺利解决民事环境纠纷建立基础。
( 二) 当事人选择
按照民间调解机制运行模式的规律, 在调解过程当中, 当事人起的是主导作用, 也就是说, 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调解过程的程序与实体规则。具体表现是, 当事人在选择时, 民族习惯法才有机会进入民间调解。在实际民间调解过程中, 从三点说明相较于国家法, 当事人更倾向民族习惯法的事实。
首先, 因为少数环境纠纷民间调解是不讲究过程而在乎结果的解纷方式, 只考虑双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以及是否有利于解决纠纷的因素, 便可变更出可适用于双方当事人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因此, 在尊重双方当事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共同选择的民间调解的程序与实体规则, 不存在偏离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体现出和谐快捷调解环境纠纷的特点。而以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为目标的国家法, 与来源于生活生产经验的习惯法是天然地相互排斥。[4]
其次, 往往同属于地缘、业缘共同体的环境民事纠纷当事人, 因为他们长期共同居住或者工作在一起, 就已经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共同体成员间关系自治的规范。涉及环境问题的民事纠纷当事人, 多数从心理上就认同这套规范, 并且把它作为解决共同体利益纠纷的依据。但是如果共同体中的某些成员超越了认同的行为规范而去选择国家法解决环境纠纷时, 必定就会受到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排斥。
最后, 民间调解中当事人不论在启动阶段还是调解过程, 都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 主要根据当事人意志设置民间调解程序, 同时被侵害人可随时选择参与到调解过程中。就环境纠纷的民间调解来说, 习惯法的进入, 一般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当事人双方协商选择哪种习惯法来解决他们的纠纷对此达成协议; 第二是让类似调解人的第三方就适用何种习惯法规则提出建议, 再由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可了之后达成调解协议。
二、习惯法下的环境纠纷民间调解的优势
一是民间调解能够减轻环境纠纷当事人的诉累。
环境民事纠纷的解决要耗费双方当事人的大量人力和物力。相较于诉讼, 调解是在当事人双方合意的基础上展开的, 并非一方起诉, 而另一方必须被动进入诉讼的模式, 这样就减少了当事人间的冲突; 调解对于举证、质证等程序无严格要求, 程序相对灵活, 时间的耗费也大为削减; 此外, 又因调解费用较低, 并且无上诉审, 当事人经济上的负担大大降低。以污染企业同周边居民的环境纠纷为例, 假设企业排污未超标, 但是对周边居民造成了损害且要求污染企业赔偿。但在实践中, 受害方并非立即诉讼至法院, 而是与污染企业先行协商, 协商不成再用向环保部门反映、上访等方式解决纠纷, 在此过程中, 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待受害群众的会见以及行政机关的调查。而民间调解在自愿基础上, 双方依据民间约定俗成的方法协商调解协议, 在兼顾双方利益前提下, 达成最终调解协议, 让环境民事纠纷以最便捷、低成本得到解决, 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纠纷当事人的诉累。
二是民间调解可以弥补环境纠纷中仲裁模式的缺陷。
《仲裁法》第二条规定: “主体平等的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间的合同纠纷、其他财产利益纠纷, 可以仲裁。”[5]但是,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粮食减产和养殖业受损这些经济利益, 并且会涉及到健康等方面的人身利益。就当事人的规则与程序的选择权看来, 调解和仲裁的重要区别就是最终的处分权, 这主要体现的方面就是, 当事人选择了仲裁, 就必须要接受仲裁人判定的强制性决定, 其中调解人的作用是促成与和解, 当事人对和解事项的达成有最终的决定权。简而言之, 调解的非决定性作用更加有利于彻底地化解当事人间的矛盾, 也从另一个角度上弥补环境纠纷的仲裁模式缺陷。
三是民间调解有利于纠纷当事人之间冲突的真正化解。
环境纠纷经常是发生在邻里或企群之间。中国从古至今是一个熟人社会, 邻里关系的融洽氛围至关重要。在民事纠纷无法避免的情况之下, 多数人是希望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化干戈为玉帛。环境纠纷当中的利益关系通常十分复杂: 一个方面, 企业为当地居民解决了就业, 为当地财政创税, 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相对的贡献; 另一个方面, 企业排污的行为对居民的人身健康、财产, 以及周边的环境、生态产生损害。在这样复杂的利益关系环境下, 民间调解中的非强制性对话就对达成利益共识提供了平台。民间调解中的主要方式是运用民族习惯说服和劝导, 促成当事人双方能进行真正的沟通, 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双方利益的协议, 这种方式更易于当事人双方对抗情绪的消融与关系的维系, 让社会关系裂痕的修复能力更好。法治社会中, 诉讼制度与社会调解机制并行不悖、协调发展, 两者之间相互衔接且优势互补, 这样就为纠纷当事人之间的冲突真正化解创造了可能。
摘要:民间调解是一种民主协商的纠纷解决机制。这就决定了习惯法进入民间调解的途径必然是通过当事人的选择和当事人自发适用。当然, 民族习惯法在民间调解中较之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 主要体现减轻纠纷当事人诉累、弥补环境纠纷仲裁缺陷和有利于真正解决纠纷。
关键词:习惯法,选择途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
[2] 宋李娜.论我国环境纠纷的民间调解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 2011.3.
[3] [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M].许章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4] 陈文华.民间调解中的民间法适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32 (1) .
少数民族习惯法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研究
3、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等音乐教育
4、带有少数民族音乐属性的盲盒市场调查
5、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6、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发展路径分析与对策研究
7、多元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教育
8、钢琴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应用
9、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策略探析
10、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术语外译的部分问题研究
1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探析
12、少数民族音乐在民族高等院校公共教育的现状研究
1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发展与变迁分析
14、流行唱法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歌曲中的运用
15、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
16、少数民族音乐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传承
17、论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18、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19、浅谈少数民族的民歌歌舞器乐及戏曲
20、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21、中国电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策略
22、探究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23、关于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及传承
24、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5、浅析少数民族音乐赏析中的审美要素
26、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7、让石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走进当地小学课堂
28、高校音乐教学改革过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
29、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及功能研究
30、现代中国音乐史著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现实反思
31、钢琴演奏与少数民族音乐结合的路径研究
32、基于满意度理论和数字化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路径研究
33、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4、新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35、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分析
36、校地共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传承发展机制的基本设想
37、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分析
38、论多元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39、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象中引发的思考
40、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在国际学生中传播的时代背景和策略
41、从多元文化视角看新疆塔城地区少数民族音乐
42、浅谈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
4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
44、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
45、201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综述
46、浅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
47、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思路
48、基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
49、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发展状况及思考
少数民族习惯法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少数民族包围下的两宋外交
3、浅谈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
4、少数民族初中写作教学现状研究
5、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认知情况调研及解决方案
6、中国少数民族乐队的建设与思考
7、家国情怀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8、知识共享视域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
9、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教育研究
10、云南少数民族非遗进校园的策略研究
11、开发并利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相关分析
12、饱览少数民族旖旎风光采撷少数民族服饰之美
13、少数民族影视动画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14、少数民族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
15、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
16、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17、黔东少数民族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18、以学校、医院和社会组织多元参与共同服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
19、书院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体系建构
20、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研究
21、桂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2、民族融合背景下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23、传播学视域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研究
24、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上)
25、“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江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元互动”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26、贵州少数民族神话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
27、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28、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与对策思考
29、少数民族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合渗透
30、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项目的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必要性研究
31、基于西藏少数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的设计
32、少数民族影像视听语言探析
33、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式探究
34、微探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解
35、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36、武陵山少数民族聚居区运动系统健康风险族群体育锻炼与社会支持研究
37、高校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发展探究
38、浅谈少数民族乡镇地区幼儿普通话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39、基于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传承研究
40、基于乡村振兴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41、“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模式下少数民族工艺品与创新型教育结合的研究
42、近十年西部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研究的发展态势与思考
43、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44、浅谈少数民族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教学
45、浅析博物馆少数民族讲解员具备的职业素养
46、浅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47、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电子类文创产品的开发探究
48、少数民族电影视域下《第一次的离别》的叙事主题与文化表达
49、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儿童绘本的创作研究
少数民族习惯法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黎英海声乐套曲《唐诗三首》的艺术特征探析
3、朝鲜族歌曲的民族风格
4、探究丁善德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风格
5、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中蒙古风情的诠释
6、蒙古族风格合唱创作研究述评
7、教材歌曲即兴配弹之十
8、作曲硕士研究生民族风格创作意识的培养
9、论黎锦晖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
10、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回眸
11、鲁日融音乐创作思想论
12、中国影视作品中民族音乐的运用
13、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14、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民歌
15、审美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解读
16、校园歌曲创作漫谈(十)
17、广西钢琴独奏组曲《西山画页》的演绎手法
18、《广陵传奇》的民族性特征解读
19、音乐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
20、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之探索
21、民族管弦乐队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与“拿来主义”
22、浅谈中国民族风格在插画中的应用
23、音乐中民族风格的体现概述
24、论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和普及
25、王志信三首民族叙事性歌曲的艺术特征
26、解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
27、浅谈民族唱法的声音训练和演唱风格
28、浅析王建中的主要钢琴改编曲及风格特点
29、施光南歌曲创作的民族风格与形式研究
30、艺术歌曲《党的颂歌》的①音乐创作特色
31、音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32、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途径研究
33、从小提琴《思乡曲》到民族精神
34、浅谈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中的民族化追求
35、浅述西班牙民族风格在《伊比利亚》中的体现
36、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个性创新与运用
37、电影音乐民族化、民族风格探讨
38、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风格的认知和思考
39、钢琴音乐元素与电影音乐契合的策略
40、论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
41、羌族风格广场舞的创编研究
42、中国钢琴作品《春舞》的民族音乐风格
43、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审美特征
44、古韵新声:从《梁祝》到“南音”
45、从音乐文化的历史角度探析欧洲音乐的民族性
46、浅谈小提琴演奏中国作品的演奏特点
47、浅析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
48、民族管弦乐队低音乐器改革的新进展
4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分析
少数民族习惯法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加强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社会
3、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
4、解读中国多元文化教育
5、长征时期我党关于民族问题探索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
6、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
7、如何在中职新生军训中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8、“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路向探析
9、浅议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创新
10、21世纪以来土耳其外交政策演变及前景
11、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探索
12、和谐社会视域下创新西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3、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
14、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
15、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16、浅谈民族地区的新闻应如何宣传民族团结
17、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对策
18、关于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思考
19、在乡土教材建设中凸显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
20、论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基石
21、浅析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22、形势政策教育对推进民主建设的作用研究
23、论新时期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24、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维度下的广西民族大团结
25、“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教学探索
26、新疆中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探析
27、守望相助: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28、清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承德模式”研究
2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
30、克拉玛依区各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究与思考
31、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与创新探讨
32、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探究
33、民族地区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的思考
34、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35、职业教育对口支援、精准扶贫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6、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37、基于信教学生的“ISIS”热点教学研究
38、非民族类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与问题研究
3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格局、现状与建议
40、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探析
41、广西民族学研究50年发展回顾
4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思考
43、70年青海民族工作欣欣向荣
44、铸牢基层党建工作夯实民族团结桥梁
45、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46、打造靓丽名片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47、新形势下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不足及对策分析
48、包容与开放: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49、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