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中职图书馆思政教育的优势与途径探析
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育人研究
4、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
5、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初探
6、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7、基于学科融合背景打造学校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8、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初探
9、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10、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11、“立德树人”视角下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研究
12、中职应用文写作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探析
13、新课改下如何开展中职语文教学
14、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教育的思考
16、坚持党建引领践行立德树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7、中职语文德育教学策略思考
18、以思政教育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19、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及方法探索
20、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基本模式探析
21、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人文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23、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24、思政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合探讨
25、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策略分析
26、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向
27、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
28、浅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9、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逻辑探微
30、如何结合思政教育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31、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32、中职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及对策
33、五贯制高职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索与实践
34、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35、中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融合研究
36、中职生语文课外阅读行为与指导方法研究
37、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38、新媒体背景下中职语文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初步探讨
39、关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研究
40、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41、课程思政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42、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43、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及方法探索
44、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研究浅谈
45、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中华函授学校办学时间的史实考证(下)
46、以《我的母亲》为例谈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47、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48、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49、中职语文渗透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四史”教育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研究
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五位一体”共建
4、道路养护管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研究
5、依托APP平台听评课,实现系统性评价体系全覆盖
6、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海军飞行学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8、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9、“课程思政”学院的探索
10、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查与分析
11、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12、基于三素养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研究
1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1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1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
16、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智慧化教学创新与建构路径
17、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18、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对策选择
1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20、专业基础课程“水力学” 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融入探讨
21、“课程思政”促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应用研究
2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3、论实践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效果的提升
24、智能课程思政教学素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25、运用网络新词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
26、基于易班平台的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7、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初探
28、研究生思政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现状调研分析
29、基于互联网时期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30、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转变
31、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课堂思政建设研究
32、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
33、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六协同”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实践研究
34、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研究的论域、问题与前瞻
36、物流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讨
37、“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元素挖掘与实践路径
38、“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专业课程的优势及途径探索
39、浅谈提高中职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40、榆林学院思政课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4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探讨
4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流失现象探微
4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44、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思考
45、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
46、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点,大力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
47、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路径研究
48、高职院校中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49、高校工笔人物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职业院校学生社团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3、“大思政”背景下独立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4、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5、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6、党建引领,答好“课程思政”时代问卷
7、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
8、如何上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9、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贡献教研力量
10、课程思政在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融入路径分析
1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关于加强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思考
13、“八个统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教育价值探析
14、课程思政视阈下物流管理专业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15、“四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16、打造优质思政课教学课堂 ,全面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
17、装备制造业视域下实践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刍议
18、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19、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
20、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质的四重维度
21、教育学生成为有信仰的人
22、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3、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4、浅析提升初中思政课育人功能的策略
25、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与路径优化
26、CIPP模式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刍论
27、后疫情时代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初探
28、全人教育理论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9、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混合型模式融合的研究
30、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
31、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32、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融合探讨
33、“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讨
34、基于“三教”改革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探索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35、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36、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应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37、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水利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改革与应对策略
38、“课程思政”融入基础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9、诊断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讨
40、民办高校英语精读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研究
41、“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路径研究
42、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
4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医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对策
44、思政课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45、新时代大中小幼课程思政一体化实证研究
46、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
47、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48、学习“七一”重要讲话 提升会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49、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玉溪探索
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整体设计 实践育人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的主课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思政《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学,寻求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构筑实践平台,融入于“开放性”教育思路,颠覆性的教学变革是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的初终。
一、《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定位与理念
(一)设计定位
1.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素质能力,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②。《基础》课程必须围绕根本任务,突显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道德性和职业发展的导向性,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精神的“职业人”形象,实现会就业、能创业的合格职业人的目标。
(二)设计理念
1.“三向均衡合一”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课堂互动教育――校园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培养核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核心基础。运行《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诚实和职业奉献精神,解决未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教育导向――就业创业: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创业操守的准坐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2.“五元方略”的课程教育思路
教育导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开展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之中。
培养职业性。在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养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会做人、会共事,成为有道德的人。
方式主体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鲜活、校园多姿、社会多态的文化释放,把学习主动、自主探索融为一体。
途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网络体察、热点透视、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深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适应开放性。通过课程网站资源,开展多空间的师生互动交流,展望共同人生的精彩世界;让学生进入全新的科技领域空间。
二、《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革新
1、“一核多维”课程体系教学。“一核多维”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以“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课程延伸体系,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将《基础》课内容研究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二篇,并拆分为“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三模块,设定为八个专题教学。实行核心课的思想观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对接,道德法制观部分与“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途径
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课适应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形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动态趋进式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创立“三?i推进”教学方法。本课程在借鉴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基础上②,构建“知理――体验――评价”三?i推进教学法,以适应动态趋进式的教学模式。
3.开创学生团队学习模式。职业人的核心是职业素养能力,其素养能力离不开团队的辅佐。建立每个自然班8-12人的学习团队。每队设召集人、策划人和主发言人等,课程实践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组合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实行量化与非量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由原来一卷定成绩的终局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平时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占60%),对习作论文、课堂出勤、团队活动、实践表现、服务影响等五部分成绩构成。实行逐项量化计分和非量化相结合。
三. 教学手段革新
1、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要建设不少于12人的教学队伍,形成“一核多维”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优化、专兼合理、教研并重相谐调,高职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2、教学手段要素改革。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弥补教材和黑板的感性缺陷,突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增强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教学信息、知识博览、安全沟通、权益维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就业设计、创业构思等即时性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运行。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司法资源等教育基地,开发现代公司企业、农业场所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校际合作、科技交流、校友联谊等教育自主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空间多维、?r活有益的多功能的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设计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坛报告厅、多媒体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辩坛中心、爱?胫饕褰逃?广场、国防?事教育训练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安全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协”网站等育人基地。
2、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开发红色革命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公司、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建立与企业集团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现代农村、农业的“示范生态园”基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0-9-13
思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会计专业教学的意义
(一) 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 高校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相对比较独立, 高校思政课老师给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 而专业课程老师专注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应该意识到,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 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 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 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 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 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落实教师育人职责。
(二) “课程思政”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想充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构建, 就更需要加强立德树人原则的贯彻。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 发掘会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稳定的实现在知识传授中, 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掌握财务会计的各项技能, 并运用这些技能熟练地处理各种经济业务, 同时,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遵守经济秩序, 以达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一)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水平
会计专业的老师, 首先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 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决贯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用好课堂讲坛, 用好校园阵地, 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做“四有好老师”, 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育德工作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也是教师自我深化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育德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才能更好地在会计专业教学中, 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内容, 将思政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比如, 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 介绍企业是会计服务的对象, 是财务工作的会计主体, 要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 让学生懂财务人员要以公允、客观的态度核算每一笔业务, 严格遵守会计准则, 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财务会计实训》中, 学生需要耐心细致地处理票据业务, 独立审核原始单据, 并根据原始单据编制记账凭证, 完成账簿的登记, 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 在实作中懂得细心、责任心是财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 懂得会计报表是供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定要真实、准确,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 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报表, 客观公正, 不粉饰报表;在《税费的计算和申报》课程中, 要学生理解、领会企业纳税的意义, 懂得纳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税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国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三) 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合理的教育平台
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整体, 因此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发展而言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要融入思政教育, 我们可以为学生搭建课堂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等全方位的教育平台, 让学生处处受感化, 从而提升专业素养、领悟职业操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除此之外, 实践教育平台也非常重要。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章程、爱岗敬业。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给学生, 比如:精品在线课程、微课等, 专业学习不拘泥于课堂, 同时在网络教育平台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今后教育和发展环节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课程思政理念, 将思政教育理念贯彻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在课程思政视角下,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 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够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意识, 具备会计职业道德, 规范会计职业行为, 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会计工作之中, 做到“爱岗敬业,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作为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 任重而道远。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者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 本文就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希望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会计教学
参考文献
[1] 胡苗忠.基于“一个引领、一条主线、三个平台”的课程思政框架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 2018 (14) .
[2] 王立新, 王英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