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与血管性痴呆(精选4篇)
脑卒中与血管性痴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100例患者中, 男性44例, 女性56例, 年龄54~79岁, 平均 (67.93±5.39) 岁;对照组124例患者中, 男性57例, 女性67例, 年龄43~68岁, 平均 (56.93±4.32) 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观察组纳入标准:1IS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颅脑CT或MRI确认;2VD诊断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制定的诊断标准, VD发生与IS有一定的时间关系;3Hachinski ischemic score (HIS) ≥7分;3年龄≥60岁。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是该研究的观察对象, 在结果中有所体现。
1.2 方法
1.2.1病例资料收集自该院病案室电子病例系统调阅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自制患者信息调查表, 调查项目主要包括:1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体质量、文化水平等;2血管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及饮酒史等;3脑卒中情况:既往脑梗死病史、脑梗死灶数目 (单发、多发) 、梗死部位 (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基底节及丘脑) 、脑白质疏松。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版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IS后VD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 (67.93±5.39) 岁,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 (56.93±4.32) 岁, 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8, P<0.05) 。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 (额叶和基底节) 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 (IS) 导致血管性痴呆 (VD) 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发现V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 早期积极防治是可逆的。众多因素是否是VD的危险因素尚无统一的定论。该研究回顾性分析100例IS后VD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未发生VD的IS患者进行对比,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检验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年龄作为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已经获得临床验证。Lin等[3]对157例IS患者进行随访, 发现年龄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柳华等[4]研究发现55岁以上IS患者VD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年龄每增大5岁, VD发生的危险度 (OR) 增加1.322倍。临床研究发现年龄对IS后VD发生的影响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随着年龄的增大, 脑神经细胞功能也逐渐衰退因此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另外, 高龄人群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VD常见危险因素, 因此年龄成为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5]。2性别: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性IS患者VD发生率高于女性, 但大多数研究显示性别不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6]。该研究结果与后者相一致。3文化程度:有研究报道文化程度是IS后VD发生的影响因素, 认为文化程度越高的IS患者, 掌握复杂技能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越强, 对IS的重视程度及对医疗保健措施执行程度较高, 而文化水平低者知识水平储备不足, 执行能力和承受认知功能损伤的能力相对较差, 因此当大脑受到损害后低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发生VD[7]。但该研究未发现文化程度对IS后VD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原因可能与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
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 (67.93±5.39) 岁,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 (56.93±4.32) 岁, 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8, P<0.05) 。邢建丽等[8]研究发现7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发生VD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67倍。陈刚等[9]报道到70~75岁糖尿病患者VD发生率为7.6%, 75~80岁发生率为22.4%, 80岁以上者为32.5%。臧宾宾等[10]报道合并糖尿病的IS患者更容易发生VD。该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以往报道相一致。陈小容等[11]报道血清TC增高是VD发生的危险因素。刘震宇等[1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患者VD发生的危险性是正常者的3倍。高媛等[13]报道心房纤颤者脑卒中风险升高3~4倍。蔡天燕等[14]报道冠心病是VD发生的危险因素。该研究结果显示:IS后VD患者冠心病发生率与IS后无VD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并不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aillard等[15]报道烟龄超过40年的人群, VD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3.5倍。该研究显示IS后VD患者的吸烟率高于IS后未未发生VD者, 但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吸烟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梗死合并血管痴呆20例临床护理 第2篇
【關键词】 脑梗死;血管性痴呆;护理
血管性痴呆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痴呆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也称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痴呆多发生于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脑血管病所致痴呆叫血管性痴呆。导致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遗忘、定向、理解能力错误,计算力差、情绪失控。
脑梗死性痴呆是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提出,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类型,反复发生卒中、双侧半球大脑动脉或后动脉镀铬供血区皮质、白质或基底核受累,导致认知及智能障碍,是老年痴呆的常见病因。
选2006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20例脑梗死合并血管性痴呆20例。在医生积极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合理护理,促进痴呆患者大脑功能恢复,延缓痴呆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取得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中,男15例,女性5例。年龄63—92岁、平均73岁。
2 一般护理
2.1 血压监测和护理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坏死,加速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所以,维持正常血压对预防及延缓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要从下面的各项做好护理;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早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依据情况处理。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协助提醒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患者夜间睡眠时血压偏低,服药时间尽量在白天,以免血压降得过低。并嘱患者坚持长期服药,不要随意停药及减量,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长期卧床的患者,在体位改变站起或者转身时,注意防止血压降低,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稳定情绪、避免急躁。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向患者交待长期血压高会造成脑损害、心肾损害,有症状及早就医,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告脂血症:如果脂质代谢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瘀滞,易形成脑梗死,脑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症状。
脑保护:低温。主要机理降低脑代谢率,提高缺氧耐受力,减少脑损害,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低大脑耗氧,缓和机体对毒素的反应过程。同时可以应用改善脑细胞的代谢药物,常用肌氨肽苷,辅酶A、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等药物。
2.2 饮食及生活护理 饮食上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牛奶、豆腐、鸡蛋、鱼类等可以提高组织活性,延缓痴呆症的病理改变过程,尤其是蔬菜和鱼类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多进食这些食物有助于预防老年性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低盐、低糖饮食、少摄入盐、糖。多食含钙、铁、锌微量元素的食物。少量、多餐,延缓血管老化,防止大脑衰老,多食高纤维素食物,定时排便,避免大便干燥、用力。必要时口服缓泻药。防止脑血管意外发生。病房内空气新鲜,光线充足,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鼓励患者做些益脑的活动,下棋、打牌、看电视、听音乐等活动。生活规律、患者白天尽量减少睡眠时间,晚间睡眠时间充足。避免黑白颠倒。
2.3 情感障碍的护理 脑梗死合并血管痴呆多有程度不同的人格情感障碍,感情淡漠、寡言少语、孤僻、易激动、消极悲观情绪,对生活丧失信心,护士掌握了患者的这些心理特征后,在工作中要理解尊重体贴患者,交流过程中要耐心、仔细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并作出详尽的解答,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患者安心满意,在心理上得到患者的信任,得到宽慰,对治疗护理都有利。对烦躁焦虑的患者了解原因,帮助解决,如果症状较重及时汇报医生,给予药物治疗。
3 特殊护理
3.1 语言障碍的护理 依据患者语言沟通障碍的不同程度进行护理。训练患者的单音字,如“啊、呀等”,患者先模仿口型逐步训练,训练程度由简单到复杂,在由简单的提问方式,让患者作出简单的回答,如“好的、是的”循序渐进,由简入深。逐步到复杂的语句。
3.2 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 脑梗死患者多有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功能练习特别重要,功能练习可使肌肉不萎缩,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供氧量,延缓痴呆有作用,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功能练习,防止肢体挛缩,采取主动活动检测肢体,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有计划地在床上及床下活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自主自立能力的训练,比如:穿衣、行走、洗漱、进食、入厕等基本技能。患者如有进步给予及时鼓励表扬,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3.3 安全护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血管性痴呆患者,因为记忆、视觉空间障碍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容易迷路、走失、跌倒、摔伤、骨折、坠床等,应该给患者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病房要宽敞、整洁,床旁设栏杆,地面要防滑材料铺设,有标志,向家属交代,夜间在床上大小便,防止下床坠伤。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对不能自理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及行走不便的患者应该重点看护,离开病区要有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患者随身携带卡片,注明患者身份、姓名、家庭住址、家人联系方式、住院病区,防止走失意外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血管性痴呆是特殊群体,护士应该给予其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舒适的住院环境,防止意外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积极治疗原有脑血管病,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波.血管性痴呆患者护理体会15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02期.
[2] 傅丽,郑婵燕,陆冬梅.轻中度血管性痴呆3R强化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14期.
[3] 莫飞智,李建强,雷立屏,江钢辉,赖新生,刘颂豪.激光血管内照射结合电针对血管性痴呆SOD、MDA、NO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0年04期.
[4] 陈冬蔚,郑淑蓓.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血管性痴呆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7年01期.
[5] 唐旭丽.血管性痴呆54例综合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王娟.老年血管性痴呆的血压监测[J].全科护理,2009年16期.
[7] 张文婷,肖桂芳,俞丽辉.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住院管理与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30期.
[8] 胡翠娥.脑梗死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32期.
[9] 黄孝悦,王敬宁.生化检验预测血管性痴呆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09期.
脑卒中与血管性痴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诊断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修订的诊断标准[5],同时联合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确诊。依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血管性痴呆组456例, 非血管性痴呆组300例。排除混合性痴呆、震颤麻痹性痴呆、精神病、中毒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观察指标包括: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2两组患者生活习惯和血管性疾病情况,包括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发生情况;3两组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包括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情况;4两组患者脑梗死部位情况,包括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基底节、丘脑的脑梗死发生率。采用脑CT对脑梗死病灶部位、梗死灶特点和脑白质疏松情况进行检查。
1.3 诊断标准
1.3.1 高 血压诊断标准 参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 )》[6], 通过血压计对患者血压值进行测定 ,测量3次计算平 均值 ,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舒张压≥90 mm Hg。
1.3.2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7]诊断标准,任意时间血糖≥11.1 mmol/L或者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是糖耐量试验中2 h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1.3.3高血脂诊断标准参照《诊断学》[8]中高血脂的诊断标准,血清总胆固醇>5.72 mmol/L,血清三酰甘油>1.70 mmol/L;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0.91 mmol/L,表示HDL-C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 mmol/L,表示LDL-C增高。
1.3.4 饮酒和吸氧 饮酒指 50 m L/d, 连续饮酒 5 年以上;吸氧指 10 支/d,连续吸氧 5 年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年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比例、体力劳动者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习惯和血管性疾病情况
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发性脑梗死 及脑卒中 史比较
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缺血性 脑卒中患者 脑梗死部位 情况
两组顶叶、枕叶、丘脑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老年痴呆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逐渐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9,10]。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在老年痴呆中排第2位,其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主要由于脑动脉硬化诱发脑血流量明显降低,继而大脑神经元细胞坏死,神经细胞功能减退,诱发脑卒中,出现血管性痴呆。有研究表明[11,12],血管性痴呆在早期可以进行预防,针对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效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料显示[13,14],年龄和血管性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生理年龄的逐渐增大,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逐渐退化,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也逐渐减退,容易诱发认知功能障碍。同时老年患者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与血管性痴呆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越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高。文化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文化程度水平高的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相对延缓,相反知识储备少的患者,认知功能衰退较快。因而有必要提高国民文化程度和底蕴。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疾病,资料显示[15,16],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概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长期的高血压会诱发脑部微血管动脉发生障碍,出现硬化,血管壁明显增厚,血管腔变窄,甚至发生闭塞,血管阻力明显增加,脑细胞的能量代谢紊乱,继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另外,高血压还会引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细胞缺血缺氧,脑白质深部的穿通动脉灌注降低,白质损害后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表明[17,18],收缩压升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收缩压升高,加速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加快了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有资料显示[19,20,21,22,23],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比同龄的正常人降低的速度要快,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后,病情进展也更快。分析其原因,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脑部血流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增加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同时高血糖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加速红细胞血小板聚集, 促进无氧糖酵解, 造成机体酸性产物增多, 脑部细胞功能代谢紊乱,脑部大动脉小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增多,小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 增加脑白质脱髓鞘和腔隙性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脑组织的血液灌注,加大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因此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降低血管性痴呆。
研究表明[24,25,26],高脂血症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 ,引起脂质成分沉积在血管壁,不断发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另外,粥样斑块脱落后,可能形成栓子,造成血管堵塞,诱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合理地调整饮食,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加强体育锻炼是防治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措施之一。
冠心病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血栓的形成往往来自于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诱发血管性痴呆。研究资料显示[27],房颤发生时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性增加了3倍以上。
吸烟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龄大于40年以上的患者, 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概率是不吸烟患者的3.5倍。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提高凝血因子活性,诱发胆固醇升高,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长期吸烟的患者,肺部的氧气交换受到不良影响,红细胞浓度明显增高,提高了血液黏稠度,影响了脑部微循环,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性,进而诱发血管性痴呆。
多发性脑卒中和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多发性皮层下的梗死灶,对皮层和皮层之间的连接造成破坏,同时还会破坏皮层和纹状体通路,引起脑前部皮质发生分离,内侧边缘环路、基底节边缘环路、防御环路发生中断,基底节和皮层之间的纤维联系破坏,诱发记忆功能障碍,情感和行为出现异常。
脑梗死的部位和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额叶、颞叶、丘脑、角回、尾状核和海马等部位发生梗死后,更容易引起血管性痴呆。另外大脑后动脉分布区,特别是丘脑、颞叶中下回、丘脑内丘脑核双侧蝶型损害,均会对大脑深部特殊联络造成破坏,诱发丘脑皮质之间发生分离,从而出现血管性痴呆。有研究表明,额叶的纤维走行密集,额叶受到损害后,会影响其正常的代谢功能,进而导致额叶代谢功能紊乱,促进血管性痴呆的发生[24]。另外有研究表明,额叶皮层、丘脑、丘脑上皮层间纤维受到阻断后,会诱发额叶为主的脑部循环障碍,抑制扣带回皮层功能,诱发认知功能障碍[27]。大脑前动脉血液循环受阻多是出现在额叶内侧、颞叶内侧受累患者,诱发边缘系统病变,进而造成内囊、丘脑、皮层、皮层下白质发生损害,影响记忆功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基底节区域的梗死使基底核和皮层胆碱能通路受阻,脑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诱发认知功能障碍。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7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结果表明,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高年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比例、体力劳动者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比例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两组顶叶、枕叶、丘脑的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
综上所述,年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比例、体力劳动、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掌握其相关因素可以为指导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抚顺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血管性痴呆组456例和非血管性痴呆组30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活习惯和血管性疾病、脑卒中发生情况、脑梗死部位。结果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χ2=0.17,P=0.207),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年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体力劳动者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t=11.85,P=0.012,χ2=3.24、17.97,P=0.036、0.017),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χ2=6.01、8.27、20.22、7.32、6.38、6.01,P=0.026、0.021、0.012、0.023、0.025、0.026),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χ2=24.09、8.66,P=0.009、0.020)。两组顶叶、枕叶、丘脑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01、0.77,P=0.987、0.987、0.521),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10.58、5.42,P=0.017、0.016、0.027)。结论 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掌握危险因素可以为指导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脑卒中与血管性痴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56例,纳入标准:患者均复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和MRI证实的新发或复发的急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卒中组:男86例,女70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65.6±2.7)岁;病程<7 d。排除标准:出血性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意识障碍>7 d,所有患者严重痴呆、耳聋、完全性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及意识障碍、既往有痴呆史的其他疾病、肿瘤、器官衰竭及并发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6.5±3.8)岁。
1.2 方法
对卒中组与门诊体检健康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搜集人口学资料,记录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记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等病史);家人照料情况;对老年脑卒中组与体检健康者分别进行评分。
1.3 评定标准
对抑郁患者应用国际上通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进行评测。总分<8分为无抑郁状态;≥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痴呆评分标准:轻度≥21分,中度10~20分,重度≤9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脑卒中组156例患者病后3个月后由同一高年资医师进行对患者认知及情感评测,门诊随访时由于各种等原因失访23例,结果资料共156例(占87.15%),统计学分析表明失访病对结果无影响。156例中诊断为轻度PSD为45例(28.85%),中度占10.90%,重度15例(9.62%);而对照组80例中对于PSD轻度13.75%、中度为8.75%和2.50%。两组间比较,对于两组轻度抑郁中度、重度及总抑郁发生率卒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卒中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卒中组中MMSE评分为抑郁中合并痴呆的患者有19例(24.67%),而卒中组非抑郁患者中痴呆患者有5例(占0.05%),因此PSD患者痴呆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S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55,P<0.05);卒中组抑郁中合并痴呆的患者有情感淡漠32例(20.78%),而对照组中出现情感淡漠15(18.75%)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3,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病变而坏死,患者常表现出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因此,卒中后患者大多合并有肢体活动障碍、记忆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往往造成患者行动不便、交流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等身心健康问题,因此脑卒中抑郁及痴呆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会交际、职业及正常生活。
抑郁作为卒中后的发病率较高,对此国内外资料均有报告,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报告不一,在20%~70%范围内[2],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9.35%,其轻度抑郁为28.85%、中度抑郁为10.90%、重度抑郁为9.62%,与国内外研究报告保持一致。据文献报道,我国60以上老年人痴呆人群的患病率为3.6%~6.0%,其中缺血性痴呆患者占2/3[3]。同时有文献报道,抑郁的发生与年龄呈正比关系,老年患者PSD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特别是教育系统的老年人更容易患者脑卒中后抑郁[4]。该研究老年患者PSD患者痴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认知障碍精神症状,而PSD患者更可能并发痴呆,由于PSD患者可能会引起脑组织出现损伤或脑部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神经功能发生相关障碍进而引起出现认知、记忆、言语、情感障碍的发生。该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保持一致[5]。目前,由于引起老年患者PSD发病的因素有很多,对待发生机制还不明确,因此关于对待PSD的发病相关机制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PSD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抑郁的发病并不是脑卒中单独因素引起的,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PSD发生与患者所处的周围环境及家庭、社会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患者的性格,心态、自我评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较好心理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的认知水平的好转[6],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职业与抑郁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照料情况、护理情况对患者卒中后抑郁或痴呆康复及抑郁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7]。对于痴呆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对卒中后痴呆可分为以下3种:①脑组织损伤而引起痴呆;②血管病变及变性病变共同存在时而引发的痴呆;③脑卒中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文献表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卒中性质、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后抑郁相关[8]。同时对于该类疾病治疗宜进行早期定期治疗且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尽量减少痴呆的发生,同时研究指出,舒适的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及认知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配合药物治疗时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手段[9]。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对于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抑郁症是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因此,老年抑郁的治疗及干预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面临一个新课题和挑战,应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梁清芳,张先庚.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9(34):3185-3187.
[2]田海静.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6):3153-3154.
[3]罗伟汀.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61-162.
[4]张晓璐,庞声航.老年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1):66-68.
[5]郭瑞友,李吉柱,赵丽霞,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及与痴呆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2010,25(5):334-336.
[6]杨丽,崔新娟.心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73-174.
[7]黄芸香,刘连杏,姚心女,等.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126-封3.
[8]梅嵘,郭瑾,李求兵,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