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的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2、浅析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商务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3、身在职场,这些商务礼仪细节要注意
4、浅谈商务礼仪在商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5、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日本商务礼仪”课程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6、浅议商务礼仪的分类及其提升方法
7、提升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质的几点建议
8、高职商务礼仪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探究
9、形体训练在商务礼仪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0、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11、基于任务为导向高职营销专业《商务礼仪》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12、商务礼仪在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路径初探
13、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14、高职《商务礼仪》教学方法研究
15、基于情境创设下的《现代商务礼仪》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
16、商务礼仪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讨
17、商务礼仪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18、《商务礼仪》微课程教学设计及制作
19、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
20、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国际商务礼仪》教学改革研究
21、基于网络自媒体的国际商务礼仪实训工作室分析
22、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23、高职学生国际商务礼仪形象养成的研究
24、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汽车营销专业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25、基于柯氏模型的商务礼仪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26、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商务礼仪》课程改革
27、日本商务礼仪教学刍议
28、基于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商务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29、浅谈商务礼仪在现代中俄商业贸易中的认识
30、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实践教学改革
31、多媒体商务礼仪教学课件设计实践研究
32、《商务礼仪》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究
33、角色扮演法在高职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34、高职商务礼仪课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5、在商务礼仪课堂实施模拟实训教学初探
36、中职学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37、信息化教学在商务礼仪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38、高职学生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设计
39、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40、基于云班课的《商务礼仪》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探索
41、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与对策研究
42、翻转课堂在商务礼仪课程营销素养训练中的应用探索
4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国际商务礼仪》课程设计
44、《商务礼仪训练》课程“能力进阶式”教学项目改革和实践
45、基于情趣导学的商务礼仪教与学的探索
46、基于中职《商务礼仪》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47、商务人员怎样规范自己的商务礼仪
48、基于“云课堂+云直播”的商务礼仪混合式教学设计
49、浅谈高职高专商务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商务礼仪的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交际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交际法的教学原则和主要优点,笔者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如何组织交际法的课堂。
[关键词]交际法地位 原则 优点 交际课堂的组织
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或意念法,是以语言的“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做客、看病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强调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交际情景,学生是交际者,教师发起学生间的各种活动,学生间的活动是大量的。
交际法注重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即要培养他们懂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的使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活动是为真实交际做准备而设计。可以是句型操练,对话等项目,目的是对外语中的句型和结构进行训练,为交际活动作好准备。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实际应用的专项人才的地方,它的要求与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这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对学生的教育要着重于对商务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因此,交际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交际教学法主张下列三种学习原则:(1)沟通原则——实际的沟通情境会增强学习效果;(2)任务原则——籍由语言沟通来完成任务的学习型;(3)意义原则——教学内容对学习者能产生意义则较能增强学习效果。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和“学会用语言”(1earning to use language)。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主要优点:①强调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②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③以话语为教学单位。话语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必须在体现交际情景的话语中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④不苛求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允许学生犯一些不影响交际活动的语言错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际活动。⑤创建按功能项目为纲的外语教学体系,在外语教学中引进功能项目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需要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但是具体来说公司的需要和性质,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学生的就业意向,个别差异和原有的英语基础等因素都会使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如何才能使交际法更接近学生的需求呢,光是选用固定的教材是没有办法“因材施教”的。对此笔者在课堂组织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1.课前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作学习和角色的定向分析
第一课堂时笔者会向学生发放调查表,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选择商务英语的目的,以后的职业规划,原有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的主要障碍等,如学生会写到就业方向是: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涉外文秘、内销员、英语教师等。根据笔者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这些职位对英语的使用会有不同的要求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容也会有所侧重,所以在以后的课堂训练中笔者会根据他们以后的企业的角色区别对待学生,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和项目。
2.设置真实的模拟情景
例如,在学习英语面试的内容时,为使情景更为真实,笔者在模拟活动前,先让学生自愿分成招聘官和应聘者两类。招聘官的比例大概为全班的五分之一,而且招聘官的角色还细分为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官(这类学生大多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其他职位已有所体会,想换一个更具挑战的角色或毕业后从事家族生意,希望积累人才招聘这方面的经验)和直接用人部门的主管,如外贸经理、内销经理和行政部主管。按照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把他们安排在适合的职位。整个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带项目的形式,由老师作指引,实际的具体工作由招聘官来完成。招聘官工作包括编写职位说明书、准备面试的考题、统计面试的职位和应聘者,进行面试,登记面试评估表和对应聘者反馈面试情况等。准备的面试考题也接近企业应聘的真实内容,如招聘外贸跟单员的考题是“How do you think of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trade?”等。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以后希望应聘的职位,并根据职位撰写自己的中英文简历,要求应聘者在面试时穿好正式的商务衣服。面试的过程都是全英语交流,面试后由老师提示,组织面试官决定招聘的对象和对面试落选的学生解释原因和提供改善建议。这些课堂组织和安排使商务知识和英语技能结合起来,使模拟活动更具有真实性,使学生主动性提高。
3.强调学习内容对学生以后就业的意义
例如,在讲到company organization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很难理解这一抽象概念与自己的切身关系,笔者就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把工作过程中用到这一概念的实际情况整理给学生。
4.规定一定的模拟活动流程,其他细节让学生自由发挥
交际课堂是开放式的课堂,有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某个活动,有时甚至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来回走动,课堂里噪音很大,这会增加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为此上课前需由老师明确模拟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活动的流程,以免出现课堂失控和时间把握不好的情况。例如,在模拟面试的活动中,笔者会按不同的角色给他们活动过的目标和时间分配。学生感到在活动中责任大了,而且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给他们完成,自然很投入活动中,注意力也很集中,课堂容易控制好。
5.交际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
交际法也有它的缺点,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与其他教学法配合使用。在面试的模拟活动前,笔者会用其他教学形式,如听力练习,句型操练等让学生先掌握好面试的句型和会话。即使课时安排紧,笔者也会把相关资料给学生作为课后练习,以确保学生有学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总之,要使交际法发挥作用,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他们的外语运用能力、材料的设计和选用能力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加强语料库的建设,以便教师能随时从中得到交际教学所需要的大量语料。
(作者单位:广东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商务礼仪的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一、商务沟通中学习礼仪知识的重要
(一) 礼仪修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大学生步入社会后, 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 第一印象非常关键, 人们常常会先入为主, 如果在与人交往时能处处表现出礼貌的语言、得体的举止, 使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彬彬有礼、谈吐大方的气质, 马上就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印象, 就会喜欢与你接近, 平添出几分喜欢。那你的职场第一步首先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二) 礼仪修养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 人与人的沟通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所以对大学生的沟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沟通方位越来越广, 距离也越来越远, 由个人沟通发展为公众沟通, 由近距离沟通发展为远程沟通。在沟通中礼仪需求更显重要, 所以礼仪修养不容忽视。
(三) 礼仪修养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根本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在迈入大学校园时, 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的家长和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好了, 就一切都好了, 往往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 最起码的道德礼仪规范都不懂, 致使学识水平与道德水平严重失调, 这与严重缺乏礼仪知识有关, 步入社会后也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才能使学生的内在与外在完美结合, 培养出内外兼修的合格人才。才能在商务沟通中做到游刃有余。
二、商务沟通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一) 设置情境教学, 在每个任务驱动中渗透礼仪教学
商务沟通教学中包含很多内容, 可以说礼仪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 在每个情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 让学生养成礼貌习惯是很必要的。这将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公司、单位的形象面貌体现。设置教学情境将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设置教学情境之前, 教师对布置的任务提出要求, 例如:礼仪礼貌、服装服饰、语言技巧的要求等等, 并进行竞赛。
1. 在学习商务沟通中《交谈》这一章节时, 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选出每组的组长、摄像、策划、解说等人员, 组长给每位组员布置任务, 同时经过小组讨论决定交谈的题目, 确立交谈内容, 发生的时间地点, 周围环境。这些都由解说完成。同学们可以在寝室进行演练,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学生进行展示, 展示时有评委评分,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交谈时的礼貌礼仪表现是否得体, 比如客户双方进行交谈时, 服装是否得体, 在交谈过程中是否有打断、插话、质疑、纠正、补充对方说话的行为, 是否做到讲普通话、语气语调是否得体等, 无处不在显示着商务沟通中注重礼仪的重要性。
2. 在《电话沟通》一课中同样进行礼仪训练。
情境的设置和交谈差不多, 更加需要注重的是在电话沟通中该注意的礼仪修养。主要包括接听电话时的语气、语调、语速。打电话的时间, 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礼仪知识。
3. 在《面试》课堂上礼仪素养的培养。
方法与上两个相比主要还应重视肢体语言方面的礼仪修养。
4.《商务谈判》时的礼仪技巧。
通过设置情景谈判双方表现在礼仪方面的知识更是无处不在, 比如宴会时谈判双方的座次等, 都表现出礼仪素养的重要, 也体现了职场的规范。
(二) 生活中规范礼仪, 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懂得礼仪学习礼仪知识, 不仅需要在学校学习系统的知识, 同时, 也需要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使礼貌成为一种习惯, 这样只有平时做到彬彬有礼、礼貌待人、谈吐气质不凡才能在未来社会做到真正令人尊敬的人, 才能在职场立足。
(三)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自身修养
礼仪修养的关键是要进行社会实践, 将在校所学知识得到运用, 只有运用好了, 才能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 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进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既要克服妄自尊大、不屑一顾的顽症, 又要克服自卑自怯、不敢涉足的心理, 要勇于去尝试, 即使会漏洞百出也要去实践, 这样才会得到真正的历练, 才会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
在商务沟通中, 礼仪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对大学生未来发展,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都起关键作用, 礼仪修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体现了一种行为准则, 会约束我们行为准则的方方面面。因此, 做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 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摘要:虽然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并不乐观, 本文从商务沟通的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习惯着手, 阐释了如何学习礼仪知识, 使大学生认识到拥有商务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掌握在各种商务场合的礼节、礼貌以及在商务交往中的沟通技巧, 以便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增加自信、提升组织形象, 更好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商务沟通,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商务沟通教程.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商务礼仪的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数字电子技术是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系统性强,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设计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数字电路设计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加深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解,掌握数字电子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法以及系统的调试方法,熟悉常用数字芯片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设计任务
1、用给定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制作一个数字电子钟。
2、基本功能:具有时、分、秒计时功能,用六位数码管和LED显示“XX:XX:XX”(最大显示23:59:59),要求计时准确,能够调整时间。除电源外其它部分均需自行设计制作。
3、扩展功能:有整点报时功能;时分秒之间的间隔符“:”按秒跳动。
三、设计要求
基本要求:
1、根据给定的器件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原理图,仿真实现所设计功能。
2、制作实际电路并测试,用自己设计的秒脉冲源作计时脉冲,+5V电源由实验室提供。要求制作工艺良好,电路能正常稳定工作。
3、写出设计总结报告,除报告封面和电路图可以打印外,其它内容均必须手写(复印、打印的一律不及格)。
扩展要求:完成扩展功能
四、所需元器件及材料
IC:CD4518三块、CD4040、CD4060、CD4081各一块、CD4543六块,DIP16IC插座12个; 其他器件:共阴数码管(CL5011AH)6个,红色LED4个,石英晶振32768HZ一个,电阻220Ω44个,220K、10M各1个,51P瓷片电容2个,轻触开关4个,8针接插件3个,4针接插件1个,9cm*15cm万能板两块、红、黑色导线各1卷,黄、蓝色导线各2卷、焊锡2卷。
实验室准备数字电路实验箱、数字万用表以及实践所需工具。
五、日程安排
周一:接受任务,收集资料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仿真
周二:制作显示板并测试
周三:制作时间计数器和秒脉冲板并测试 周四:总体调试与测试 周五:教师检查验收,写总结报告
六、制作步骤
1、查找资料,设计电路,仿真;
2、制作显示及驱动板,输入8421BCD码验证;
3、制作计时器,先用实验箱或信号发生器输出秒脉冲计时,输出用做好的显示板显示,或用实验箱显示;
4、制作秒脉冲,先用LED测试,可行后接入计时电路测试;
5、连接电路,总体测试。
七、注意事项
数码管、电阻、电容、开关等安装前一定要测试检查,确定没有问题再焊接,数码管不能用5V电源去测试,用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档可测试是否发光,集成块和晶振不便测试可不测。
先要画出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安装时首先考虑好元器件布局,先装IC插座,接好电源线和地线,但不要通电,然后按图依次连接,连好后仔细检查没有问题再通电,连好一个单元测试一个单元,逐次完成,然后再将各单元连接起来,两块板之间用接插件连接。特别注意集成块不要接反!
八、设计报告内容
设计原理思路: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由于计数的起始时间不可能与标准时间一致,故需要在电路上加一个校时电路,同时标准的1HZ时间信号必须做到准确稳定。通常使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构成数字钟。数字电子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石英晶体振荡器和分频器组成的秒脉冲发生器;校对电路;六十进制秒、分计数器、二十进制时计数器;以及秒、分、时的译码显示部分等。
各部分原理:十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
CD4518是
二、十进制(8421编码)同步加计数器,内含两个单元的加计数器。每单个单元有两个时钟输入端CLK和EN,可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或下降沿触发。若用ENABLE信号下降沿触发,触发信号由EN端输入,CLK端置“0”;若用CLOCK信号上升沿触发,触发信号由CLOCK端输入,ENABLE端置“1”。RESET端是清零端,RESET端置“1”时,计数器各端输出端Q1~Q4均为“0”,只有RESET端置“0”时,CD4518才开始计数。
CD4518采用并行进位方式,只要输入一个时钟脉冲,计数单元Q1翻转一次;当Q1为1,Q4为0时,每输入一个时钟脉冲,计数单元Q2翻转一次;当Q1=Q2=1时,每输入一个时钟脉冲Q3翻转一次;当Q1=Q2=Q3=1或Q1=Q4=1时,每输入一个时钟脉冲Q4翻转一次。这样从初始状态(“0”态)开始计数,每输入10个时钟脉冲,计数单元便自动恢复到“0”态。若将第一个加计数器的输出端Q4A作为第二个加计数器的输入端ENB的时钟脉冲信号,便可组成两位8421编码计数器,依次下去可以进行多位串行计数。 译码器
CD4543是一个用于驱动共阴极 LED (数码管)显示器的 BCD 码七段码译码器,特点:具有BCD转换、消隐和锁存控制、七段译码及驱动功能的CMOS电路能提供较大的拉电流。可直接驱动LED显示器。
时间计数器电路
(1)秒计数器
秒的个位计数单元为10进制计数器,当QDQCQBQA变成1010时,通过与非门把它的清零端变成0,计数器的输出被置零,跳过1011到1111的状态,又从0000开始,如此重复。秒的十为计数单元为6进制,当QDQCQBQA变成0101时,通过与非门把它的清零端变成0,计数器的输出被置零,跳过0110到1111的状态,又从0000开始,如此就是60进制。同时秒十位上的0101时,要把进位信号传输给“分”个位的计数单元。
(2)分计数器
分的个位和十位计数单元的状态转换和秒的是一样的,只是它要把进位信号传输给时的个位计数单元。
(3)时计数器
当“时”十位的QDQCQBQA为0000或0001时,“时”的个位计数单元是十进制计数器,当他的QDQCQBQA到1010时,通过与非门使得个位74LS90上的清零端为0,则计数器的输出直接置零,从0000有开始。当十位的QDQCQBQA为0010时,通过与非门使得该74LS90的清零端为0,“时”的十位有重新从0000开始,此时的个位计数单元变成4进制,即当个位计数单元的QDQCQBQA为0100时,就要又从0000开始计数。这样就实现了“时”24进制的计数 电路图
原理框图
6位显示驱动电路
数字钟计数及秒脉冲电路
CD4543
CD4518
商务礼仪的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的理论对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设计进行了改革,有利于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值得在实践和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建构主义 商务英语 教学
一.引言
建构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于儿童认知过程的研究和探讨,而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的教育理论也对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主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了灌输,为目前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及实验分析
建构主义,又称之为结构主义,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建构主义理论之下,将学习看成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而并非简单的被动灌输知识,建构主义下的学习是要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同时,对知识的建构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在建构的过程中务必要与他人达成一致,而且在建构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修改和挑战,同时还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在建构主义理论包含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等四个主要的要素,具体来说:1)情景。在建构主义中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情境,学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才能够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建构;2)协作。协作是指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合作关系。通过协作,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并对知识的建构提供较大的帮助;3)会话。会话在协作的过程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尤其在小组教学中,会话更是非常学习的基础所在,只有通过会话才能有效达到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目的;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知识建构过程的最终目的,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规律、性质和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而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对情景中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练习进行深刻理解,从而在大脑中长期存储,成为自身的知识。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在建构主义之下,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尖刻的批评,其对教学和学习给出了新的解释,在这种理论下,本文认为可以针对商务英语教学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尝试:
(1)商务英语教学目标改革
教学目标是整个商务英语教学的导向,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之下,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的主题和努力的方向。在建构主义下,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建构主义下,针对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愿意纵览当代商务,了解更多的商务世界及其如何运作的人们。培养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思维能力。”在学习完成之后,学生能够还能够掌握与商务、管理相关的知识,这种培养方式更加具体和全面。
(2)商务英语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在建构主义中,其强调的学习是需要对真实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在解决真实问题的任务中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换句话说,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并非是其首要任务,对知识的获取要在实践之中进行,而作为学校来说,其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如何对知识进行获取、运用的能力。因此,基于建构主义下的商务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语言和技能的再输出,以培养实用能力。比如,可以师生互动打造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一切遵循国外的真实情境。
(3)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建构主义下,教师的角色也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该一直都是传统的“学科专家”,而需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辅导者。在建构主义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首先可以按照建构主义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角色定义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尽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将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进行提升,可以针对企业的真实环境进行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担任进出口商、部门经理等各种角色,通过类似于真实的实践训练,可以更大潜力地挖掘学生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商务礼仪的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和“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3个方面。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学术虚拟社区成员类型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较少”,“一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未考虑环境变量和误差的影响”等问题。“进一步探索成员类型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采集纵向数据研究在学术虚拟社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采用怎样提升其知识交流效果的策略”等是未来可关注的领域。
〔关键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5.025
〔
〔
〔Key words〕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knowledge exchange;effect evalu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专业的学术虚拟社区,如小木虫、知乎、果壳等应运而生,并成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学界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展开了广泛研究,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帮助学界了解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进展,学者们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述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关于学术虚拟社区概念、知识共享特征与类型研究的评述。目前有关学术虚拟社区的概念主要是从技术支持、信息共享和社会关系3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界定的[1];也有学者认为学术虚拟社区是以特定的专业主题为内容,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专业社区[2]。此外,蔡小筱等也分析了学界有关学术虚拟社区的内涵、特点与类型的研究[3]。
2)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模式、驱动机制、理论基础研究的评述。
万晨曦等从知识共享的参与程度、参与形式、驱动力3个方面评述了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模式的文獻[4];赵文军则从价值、认知、资本、情境4个视角评述了现有关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驱动机制的相关文献[6]。此外,代宝等梳理了关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5]。
3)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评述。万晨曦等从行为、激励、管理、个体特征4个视角评述了现有关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4];蔡小筱等则从个人、人际、社区3个方面梳理了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3];还有学者从个人与环境两个维度评述了现有关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5,7]。此外,徐美凤等则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成员构成、互动特征、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评述了现有研究[2];张敏等则评述了现有关于信任对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的相关研究[8]。
由前述可知,目前有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述评,主要是从学术虚拟社区概念、知识共享特征、类型、模式、驱动机制、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等方面回顾了现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文献。现有研究述评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虽然已经有一些有关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和提升知识交流效果策略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述评都未涵盖这些文献;二是虽然不少的述评文献都涉及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但是这些评述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且各有特色。从逻辑上来看这些论文对现有研究的归纳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以现有研究为基础,重新构建更符合逻辑的分类体系,组织现有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的文献。为此,本文拟在梳理学术虚拟社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效果评价和提升策略三个方面评述现有文献,以帮助学术同仁更好地把握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现状。
1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
现有文献发现,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因素主要有内容特征、成员特征和社区特征。
11内容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丁敬达等指出,用户通过文本、符号等与社区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其发布内容的质量特征会影响其知识交流的效果[9]。李春秋等以科學网的博文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也发现具有博主观点的、英文的、自然科学的、已经发表的博文的知识交流效果更好[10]。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文献的研究涉及内容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但是专门研究知识交流内容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影响的文献比较少,更多只是在研究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时提及了交流内容及其内容特征。
12成员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现有文献发现,成员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21成员的能力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能力是成员能否有效进行知识交流所需的属性(如知识、技能等)[11]。学术虚拟社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成员参加社区话题讨论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不同专业的社区成员对应着能力等级的差异,能力等级显著影响用户参与度和话语权[2];用户对能力等级高的成员提供的知识更为关注,并积极互动[12],因为能力是成员知识交流的无形驱动力[13]。此外,程艳等通过结合社区成员能力水平等3个方面,确定了网络社区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并验证了一个有效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发现社区成员的能力越高,其知识交流的效果越好[14]。更为有趣的是,Hemetsberger A等的研究发现,Bug的修改通常是新成员贡献的开始,对新成员来说,如果他具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容易被社区其他成员接纳,从而促进了成员间知识交流的展开[15]。
122成员的动机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成员参与知识交流的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如利他主义)与外部动机(如获取收益、提高声望等)[16-17]。从内部动机来看,积极的内部依附动机对学术虚拟社区归属感产生作用,引起成员的公民行为,促使成员自发参与社区,并为社区的生存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且不求任何的回报[18,22]。从外部动机来看,促进成员参与社区知识交流的不是其对社区知识交流本身感兴趣,而是为了得到预期收益[19-20]。此外,互惠原则等,也被验证与知识交流效果有关[21]。
123成员间的信任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成员间的信任对相互的知识交流很重要[23]。当有良好的人际信任时,成员间将会自由高效地进行知识交流[24]。王伟军等以科学网博客社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包括人际信任、乐于助人、私欲、声誉、忧虑感、价值怀疑的一个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成员间的信任有助于促进科研人员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25]。王东等也认为社区中的知识交流可看作知识发酵,信任机制是其中的一种知识酶,能够明显提高用户知识共享效率[26]。张敏等则通过知识交流主题博弈分析,发现成员间的信任关系能有效缓解静态博弈中的囚徒困境,促进社区成员动态博弈中在较小的折现因子条件下选择知识共享的策略[27]。此外,Liang C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级信任的成员的知识交流效果明显优于中级或低级信任的成员[28]。
124成员间的交互关系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成员间关系的性质、结构及强度等会影响用户知识交流的效果和效率[29]。成员间知识交流的互动关系越多,其在学术虚拟社区中所获取的知识越多,知识交流的效果也越好[30-31]。李国鑫等的研究发现,社区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对社区知识贡献的水平具有直接影响[12]。Toral S L等引入了知识交流基尼系数,对社区知识交流的不均衡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也发现高度集中的成员交互关系,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32]。此外,徐美凤的研究发现,学术虚拟社区中,成员通过对熟悉自己的成员发起话题,会引发更多关注,从而更有效地参与互动[31]。
由前述可知,目前关于社区成员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从成员的能力、动机以及成员间的信任、交互关系4个方面展开的。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国外已有学者将信任分为高级、中级、低级3个层次,研究了不同层级信任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但是未见到国内有学者在细分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未来可以在前述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信任,从而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细分信任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此外,尽管相关文献已经研究了前述成员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但是学术虚拟社区成员的其他特征,如该成员是“利他主义者”还是“利己主义者”可能会对其在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具体行为(浏览、发帖、回帖、转发、收藏等)产生影响,因此未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成员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
13社区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现有文献发现,社区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31社区交互系统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好的交互系统,不仅能提高用户参与社区交互的效率,也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受,从而使用户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知识交流活动。用户参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意愿与行为受到其对学术虚拟社区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的影响[33]。社区交互设计[34]、社区的结构特征[35]、社区增长率[36]、内聚性[37]等能促进成员间有效的知识交流。
132社区社会资本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越好,知识交流的效果也越好[38-39]。Nahapiet J等从结构、关系和认知3个维度研究了社会资本对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影响,发现:结构性资本和关系性资本如互惠准则和身份认知等能促进知识交流,并正向影响学术虚拟社区内知识交流的数量和质量;认知性资本如共同语言等,通过对话从虚拟教室扩展到价值开创空间,促进知识交流[40]。
133社区激励机制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学术虚拟社区中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实质性激励(如物质报酬、知识产权保护、职称评定等)及虚拟性激励(如在线声誉、荣誉称号等)[11]。从实质性激勵来看,Zhang D等发现社区物质报酬和互惠关系会影响成员分享知识的热情[41]。从虚拟性激励来看,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激励形式,使成员通过知识交流获得在线声誉,如在学术虚拟社区中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提高等,能够使成员对学术虚拟社区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知识的交流[42-44]。此外,徐美凤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激励机制对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影响,对于自然科学社区成员来说,激励对于共享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是因为有效的激励在于使其提高权限以获得更多信息或资源;对人文社科社区的成员来说,激励对发帖行为有显著的正影响,是因为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其获得一定的身份与荣誉[2]。
由前述可知,目前关于社区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从社区的交互系统、社会资本和激励机制等角度进行展开的。除了从这些视角研究社区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其他社区特征对知识交流的影响,如群组有可能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此外,目前部分学术虚拟社区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理应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然而现有文献都未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未来可以研究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将会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产生怎样的影响。
2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
目前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主要是从投入产出和社区关系两个角度展开的。
21投入产出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
从投入产出角度,学界主要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等一些方法,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展开了研究。宗乾进等对科学网博客8个学科知识交流的效果进行求解,把学术虚拟社区的博主数量和博文数量作为投入指标,把博文的访问量和分享数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4个方面分析不同学科投入产出情况,结果显示:当前学术博客知识交流效果整体上不理想,学科间差异较大[45];万莉则测度了人大经济论坛和小木虫论坛2010-2014年8门学科知识的交流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把学术虚拟社区的用户数量和发帖数量作为投入指标,把浏览数量和回帖数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学术博客知识交流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小木虫论坛4个理科版块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人大经济论坛4个文科版块,纯技术效率低于人大经济论坛,规模效率高于人大经济论坛[46]。此外,吴佳玲和庞建刚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评价方法,以小木虫论坛2007-2016年4门学科板块为研究样本,测度其静态知识交流效率,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知识交流综合效率,研究发现论坛4个版块中,无机非金属知识交流效率最高,但4个版块整体知识交流效率较低[47]。
22社区关系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
从社区关系角度,学界主要采用了社会网络等一些方法,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展开了研究。邱均平和王菲菲,以科学网博客为例,从好友链的属性特点等角度探讨了学科间知识交流效果的情况,研究发现管理类综合与生命科学是其交流效果最好的两个学科[48];屈宝强则以“小木虫”论坛为例,从科研合作诉求、合作契约、合作保障机制等方面对社区知识交流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可以从资源利用和参与者两个方面评价[50]。而张赟是从某高校选取了4种知识共享的团队,运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验证不同知识交流模式的交流效果,结果显示人际网络存在结构洞,建设网络要选取联结程度高的群体,将网络连通完整,还要培养“桥”成员的知识交流方式与沟通技巧[49]。此外,Asoodar等将建构主义和社会交互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使用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调查不同知识交流模式的交流效果,并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这些发现可能会影响评估对在线课程中更多合作模式,并为在线课程中学生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模型框架[51]。
由前述可知,现有研究已从投入产出和社区关系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进行了探讨。值得指出的是,从投入产出角度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都只采用一阶段DEA方法,仅通过投入、产出指标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相对绩效。然而,学术虚拟社区所在国家的网民数量、所用语言和学术虚拟社区类型等环境变量都会影响其知识交流效果,如果在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相对绩效的过程中不考虑这些环境变量的影响,则会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此外,如果所获学术虚拟社区的投入产出指标存在误差,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二阶段的DEA(可考虑环境变量对评价对象相关绩效影响)和三阶段的DEA(可同时考虑环境变量和投入产出指标误差对评价对象相关绩效影响)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进行评价。
3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的研究,主要是从社区环境建设和社区成员培育等方面展开的。
31社区环境建设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为了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在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加强社区的平台建设,营造好的知识交流氛围,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52];第二,建立规范的社区制度和行为准则,以及使用合作契约,来规范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54];第三,加强社区文化创新和提升社区论坛发帖质量,创新的社区文化和高质量的帖子不但能促进成员间的知识交流效果,更能提升社区平台的影响力,进而促进知识交流效果[53]。第四,优化知识交流渠道和形式,积极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虚实”结合,提升成员间知识交流的积极性[52]。第五,提升知识交流效率,可以通过提升社区知识运动效率以及优化社区知识运动情境来实现[53]。
32社区成员培育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为了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在社区成员培育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内容激励、等级特权激励、荣誉激励和态度激励[52]。第二,提高成员知识交流能力,提高成员信息技术水平、缩小成员知识结构差异[52]。第三,培养社区核心成员,并加强对知识求助者和个性化知识交流的支持[36]。第四,塑造团队内认同感,可以定期举办活动,塑造社区的集体意识与共同的印象[53]。
知识交流是维持学术虚拟社区发展的关键,目前从社区成员培育角度探讨促进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并未结合具体平台,量化所提策略能促进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程度。未来研究还应关注:基于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社区用户类型,有针对性地制订社区成员的培育计划。
33学科差异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
针对学科间差异,宗乾进等提出:对于知识交流较好的学科,可以与国外更为先进的学术博客比较,更好地实现技术与规模效益;对于规模报酬递减的学科,应重视学术博客的内容建设,培养高水平博主;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学科,可以适当增加投入以提高产出[45]。徐美凤也对提升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提出了建议: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类的社区,都要对成员的身份进行有效控制,以促进成员间信任的形成,进而提升学术社区知识交流[31]。
由前述可知,为了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社区环境建设和社区成员培育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事实上,社区议题的设置、成员的参与方式等也可能会影响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因此未来可以研究它们会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针对性提升知识交流的效果。此外,现有提升策略基本上都是以截面数据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的,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数据,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基于截面数据研究结果提出对策的有效性,还可以研究在学术虚拟社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提升其知识交流的效果。
4结论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发现,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指标研究以及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策略研究3个方面。然而现有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可以完善的地方:1)尽管相关文献已经研究了成员部分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但是学术虚拟社区成员的其他特征并未含盖,如该成员是“利他主义者”还是“利己主义者”可能会对其在學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具体行为(浏览、发帖、回帖、转发、收藏等)产生影响;2)目前部分学术虚拟社区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理应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然而现有文献都未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3)现有从投入产出角度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都采用一阶段DEA方法,仅通过投入、产出指标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相对绩效。然而,学术虚拟社区所在国家的网民数量、所用语言和学术虚拟社区类型等环境变量都会影响其知识交流效果,如果在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相对绩效的过程中不考虑这些环境变量的影响,则会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此外,如果所获学术虚拟社区的投入产出指标存在误差,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值得指出的是,该领域现存的问题给未来研究提供了契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以下方面:1)进一步探索社区成员其他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2)研究其他社区特征对知识交流的影响,如群组有可能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3)研究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将会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产生怎样的影响。4)采用更为先进的二阶段的DEA(可考虑环境变量对评价对象相关绩效影响)和三阶段的DEA(可同时考虑环境变量和投入产出指标误差对评价对象相关绩效影响)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进行评价。此外,现有提升策略基本上都是以截面数据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的,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数据,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基于截面数据研究结果提出对策的有效性,还可以研究在学术虚拟社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提升其知识交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蒙,刘国亮,毕达天.多视角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7,(5):175-180.
[2]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67-71.
[3]蔡小筱,张敏,郑伟伟.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6,(6):44-49.
[4]万晨曦,郭东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6,34(8):165-170.
[5]代宝,刘业政.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4,(10):201-207.
[6]赵文军.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5,(11):164-170.
[29]张敏,蔡小筱.虚拟社区中基于熟人关系的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5,(2):2-10.
[30]Sapienza R E A H.Social Capital,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 Based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587-613.
[31]徐美凤.不同学科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J].情报杂志,2011,(11):134-139.
[32]Toral S L,Martínez-Torres M R,Barrero F.Analysi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Supporting OSS Projects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Information & Software Technology,2010,52(3):296-303.
[33]Davis F.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User Pre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1993,38(3):475-487.
[34]朱卫杰,鲁若愚.多主体参与的创新社区绩效仿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1):6-10.
[35]Villela M L B,Xavier S,Prates R O.Identifying Collaboration Strateg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and Social Media.Springer,Cham,2015:253-264.
[36]雷静.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129-133.
[37]Yu C,Chu T.Exploring Knowledge Contribution from an OCB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7,44(3):321-331.
[38]Yao C,Tsai C,Fang Y.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Team Learning,Members E-Loyal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15,26(5-6):619-631.
[39]吳翠花,刘凤英,霍亭亭.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3,(6):33-39.
[40]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41]Zhang D,Zhang F,Lin M,et al.Knowledge Sharing Among Innovative Customers in a Virtual Innovation Community the Role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Material Reward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7,41(5):691-709.
[42]孔德超.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0):95-97.
[43]Hsu C,Lin J C.Acceptance of Blog Usage:The Roles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Social Influen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8,45(1):65-74.
[44]甘春梅,王伟军.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心理诱因的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2,31(10):1026-1033.
[45]宗乾进,吕鑫,袁勤俭,等.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效果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4,(12):72-76.
[46]万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70-173.
[47]吴佳玲,庞建刚.基于SBM模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J].情报科学,2017,(9):125-130.
[48]邱均平,王菲菲.基于博客社区好友链接的知识交流状况分析——以科学网博客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1,(6):4.
[49]张赟.基于结构洞的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效果测度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6):111-116.
[50]屈宝强.网络学术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及其反思——以“小木虫”学术论坛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215-218.
[51]Asoodar M,Atai M R,Vaezi S,et al.Examining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Online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Assessment in Virtual Class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0:291-300.
[52]亢慧灵.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32-39.
[53]贯君,毕强,王福.提升虚拟社区信息运动效率的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0):119-125.
[54]李雪松,司有和,安小风.电子商务中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囚徒困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250-253.
(实习编辑:陈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