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理趣范文第1篇
450 李英浩 你是我的六月天 你就是那
孤独夜晚的繁星点点 炎热天气的细雨绵绵 叫我如何不思念 你的十指纤纤?
你是我的六月天 你就像那 人间的天仙无意降落 盛开的牡丹格外娇艳 叫我如何不思念 你的步履翩跹
你是我的六月天 不知何时
无声无息走进我心间 清澈的眼眸如同清泉 叫我如何不思念 你的眉眼弯弯
你是我的六月天 即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从未曾改变
致海子
450张麒 面朝大海
不见春暖花开的壮阔 陪伴他的 只是孤独与寂寞
惨淡离去
虽然昙花一般的短暂 身后留下
确是烈日一样的辉煌
年轻的海子 在天堂里
可有你向往的自由?
如果我可以
450 王志坤 如果可以的话 我愿化作风 在每个清晨和傍晚 吹过你身旁
和你一起见证每个晨曦日落 如果可以的话
我愿化作万千星辰中最平常的一颗 在每个无法入眠的夜晚 闪入你的眼眸 守候你到天明
如果可以的话
我愿一转身 走到人群深处 消失在你的视线 就这样地埋葬、忘记
我是老城的一处围墙 在繁华中被渐渐遗忘
我是遥远的国度、失落的世界 深陷在记忆中的碎片 宛若昙花一般
诗歌理趣范文第2篇
所有的生物纷纷躲藏起来了,只有他渴望这一切来的更猛烈些.
他高傲的去迎接这一切,只有他不畏艰难险阻的面临这一切.
当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花儿把它的绚丽多采的花朵紧紧的聚拢在一起;而那些挺拔直立的大树似乎也有一些畏惧.动物们都落荒而逃,到处寻找可以容纳他们的避难所.
风暴雨来了,胆怯的花朵似乎留下了眼泪,她们又好象在喊着:救命,救命然而太晚了,狂风将她吹的东倒西歪,暴雨把她的美丽的花瓣打落了,只剩下那已被折断的花茎:参天似的大树面临这一切时,似乎也渺小了.他的茂盛的树叶,现在也屈指可数了.他那屈直盘旋的树枝在颤抖,发出嗖嗖的声响.刹那间,只听见”噼啪“一声,树干被闪电劈成两半.
只有微弱的小草不屈不挠.纵然,他没有鲜花的天姿美丽,也没有大树的魁梧高大.但是他的正直、挺拔、坚强不屈、而且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傲然的挺立在那平坦的土地上,任凭狂风的恐吓,暴雨的虐待,也绝不屈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美妙的诗句啊!仅仅是他才能与这么美的诗句相配合.
嫩绿的小草,他的颜色是象征生命的颜色绿色.敌人将他摧毁,他等待着、等待着在敌人不注意的时候,又从新燃起生命之火.齐心合力将残害他们的敌人赶尽杀绝.
小草是一种及为常见的,而又不平凡的一种植物.
别人只发现鲜花的外在美,却没有察觉小草的内在美.它不去计较这些.当人们用带有罪重的脚步,践踏他在他身上时,他也不在乎.
他从来不炫耀他的功劳;他的谦虚、大公无私让别人感到惭愧.正如在边疆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诗歌理趣范文第3篇
一、什么是理
理, 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的一个文化概念。“理”在先秦典籍中已上升为哲学范畴。至魏晋玄学, “理”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玄学即为义理之学。所以, 至宋代, 自然之理、人生之理、社会历史之理、禅道之理早已为学人周知。
二、什么是趣
趣者兴趣。兴趣的内核是什么呢?无论志趣、意趣、旨趣、兴趣、乐趣、情趣、雅趣、妙趣, 一言以蔽之, 国人的理解都是生气与灵机。清代史震林自序《华阳散稿》云:“趣者, 生气与灵机也”,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什么是理趣
理趣一词最早由日本密教融入我国佛教, 唐不空译作《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 略称《般若理趣经》或《理趣经》。收在《大正藏》第八册。“理趣”者, 道理旨趣之意。
四、我们为什么要用“理趣”来打造我校的课堂教学文化及教学模式
首先, 理趣是万物规律与人的欲望的一致, 即“心即理也”, “举物即写心”。其次, 理趣是一种始终处于发展状态的“打通”与“融汇”, 是一种不断进步的境界。“理”刚劲如铁, “趣”柔情似水。其三, 理趣的形象、情韵、气韵、和谐难道不正是现在课堂上所缺少的中国气派、中国风吗?难道不是费孝老所提倡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世界大同”吗?理趣的课堂文化主张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其四, 时下, 由学生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学过程与教育生态方面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因素的深刻影响, 造成的教师垄断课堂教学的情形比比皆是, 严重干挠了学生“生气与灵机”的发育。
五、理趣落实到今天的课堂上, 应该有哪些基本特点呢
(一) 理趣是对教师教育情智的高度概括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说过:“情, 为情趣、情味、情感, 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智, 为智力、智能、智慧, 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有情有智, 情智共生, 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是现代教学的呼唤。”同时, 一个教师情智若不能升化为教学主张, 则理趣无从张显。因为, 教学主张是教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是教师成长的基本动力, 是教师的一张名片, 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内核。果如是, 你才做得到“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二) 理趣是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潜能的开发者, 学习的促进者, 发展的伴随者, 教育的探究者。非如此, 不能做到理趣地引领学生生动发展。因而, 理趣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 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 越是具有深度学习的课堂。也只有这样, 一堂课才会造“理与气会、理与情谋、理与事符、理与性观”皆成妙境的课堂氛围。
(三) 理趣是对学生课堂上生动发展、“动态生成”的高度关注
是对少年儿童学习心理、成长规律的高度尊重;是对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 各色学生才能放胆探究, 既能以技“穷理”, 又于理中畅达情性, 或情景交融、或虚实相生、或艺理趣别;而师则寓庄于谐、理趣结合、遗形取神、理趣盎然;最终师生共同到达“理趣”的审美高度。
(四) 理趣是“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的教学技艺
是教学生发现真理, 是奉送真理的“授人以渔”的考量;是和谐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 它追求的是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 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多维互动的课堂, 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
六、“理趣课堂”主模式
(一) 课前两步骤
1. 六备:备教材, 备目标, 备学生, 备学法, 备练习, 备自己。所谓“备自己”是指发挥自身优势, 使教师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 努力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 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六备做好了则足强迹远, 教学相长。这就是师生学养齐飞。2.一课之始犹如一年之始, 预习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 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 去开展观察、识记、联采、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 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 课内五环节
1. 展标即定向。通过展示目标来帮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全局”, 确定重点、难点, 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这是“理”之所在。激趣则是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 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这是“趣”之所存。理趣神一, 学生则蓄势待发跃如也。2.自学是独学, 共生是群学。“转益多师是汝师”指在引导学生主学合作、探究时, 要培养学生以尽可能多的人或物为师的良好学习习惯, 把同一个问题向不同的良师益友, 甚至诤友提出, 以收“综听则明”之效, 从而形成真正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收自学共生之效, 受深学之益。3.“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面对“愤”“悱”, 既要早预设, 又要巧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关爱;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 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 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只有把握住了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 我们才能点石成金授之以渔, 让教学因预设而有序, 因生成而精彩, 从而形成学科素养。4.课堂练习是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它还具有达标检测功能和教学反馈功能, 师生均能凭此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习。5.江不分大小, 有水即有月;人无分智愚, 有人便有悟性。任何一条江河, 只要有了水, 他就会有明月。这是教师仁心所在。因此, “理趣课堂”整合评价不止于预设项目的效果, 更在于学生对学科的态度, 对学习的态度, 对自我的态度, 对他人的态度, 对相关教学因素的态度的维持、维护与激励, 以此为学生赢得成长的时间、空间和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