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农用地利用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农用地利用范文(精选12篇)

农用地利用 第1篇

土地是生存之本, 发展之基,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利用土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特别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供需矛盾。与此同时, 土地的粗放利用、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利用结构不合理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性障碍。

随着长丰县经济建设快速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特别是近几年, 长丰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占用耕地、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低、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制约了长丰县经济的发展。因此, 长丰县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切实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 保障经济发展的供地要求, 走出一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长丰县县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二、长丰县农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 城镇化速度加快, 耕地保护问题突出

长丰县地处合肥市的北部地区, 受合肥市北城区向长丰南部延伸发展及本县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影响, 占用耕地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速度越来越快, 耕地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二) 农用地经营粗放, 利用率偏低

全县精壮劳力, 以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力, 大多数都外出务工, 留守的很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结果导致部分耕地抛荒或暗荒。耕地抛荒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率、生产力, 有些地区甚至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

(三)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产业化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 以良种良育为主的农业技术在本县得到初步应用, 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本县农业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农业科技贡献率仅在40%左右。

三、集约节约评价的指标建立

结合长丰县农用地的现状, 拟采用以下7个指标对全县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 构建农用地集约节约指标体系。并采用特尔菲法确定长丰县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各因子的权重 (权重值在0-1之间) (见表1) 。

四、集约节约评价

(一) 计算方法

1、评价指标的无纲量化及标准化

为了使长丰县各项农用地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必须将原始数据无纲量化并压缩在[0, 1]区间之内。本研究采用比重法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设有m个参评指标X1、X2、Xm, 且已取得n个参评对象的上述指标的数据Xij (i=1, 2, n;j=1, 2, m) 为原始数据矩阵。在同一指标下, 计算参考对象的取值占全部参考对象取值的总比重。

2、计算参评指标的熵值

对于原始数据矩阵中的某项指标, 如果该指标值的差距越大, 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 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其中调节系数k=i/lnn。

3、将评价指标的熵值转化为权重

计算指标的差异系数hj, 定义为:

则j项的参考系数定义为:

指标权重越大, 熵值越小, 反之越大。

4、土地集约度的计算

公式如下:

Yi为长丰县农用地集约度, 其取值范围为[0, 1], 理论上当Yj=1的时候, 则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 到理想状态, 土地的集约达到最优。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中的Yj<0.4, 所以我们评价的集约度在0-0.4之间波动。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0-0.08, 第二级0.081-0.16之间, 第三级0.161-0.24, 第四级0.241-0.32, 第五级0.321-0.4。

(二) 长丰县农业地集约节约评级结果

1、数据来源 (见表2)

(单位:万元/公顷、公顷/人、万元/公顷、元/人、公斤)

2、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可以得出长丰县农用地集约利用分值表 (见表3) 。

从图1可以看出来长丰县农用地的集约度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但是还是处在第三级的水平, 2005年农用地集约度为0.1712, 与1996年相比提高了70.5%。长丰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的说来处于一个中等水平的集约度, 那么农用地还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 但是由于目前长丰县农用地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未能充分发挥, 长丰县的农用地具有较大的集约利用增长空间和内涵挖掘能力。为了长丰县长远的发展, 应该提高农用地的集约节约水平。

五、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对策

(一)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根据《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 》 (2009年1月1日实施) , 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田间路、生产道等基础农用设施的标准,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如整理后, 田间道路分为主干路、支路两级;主干田间路与支沟或斗沟结合布置, 路面宽度为4米, 占地宽6米, 可供大型农机具单向通过, 中小农机具双向通过, 路面高于地面50厘米, 采用砂石路面;田间支路与农沟结合布置, 路面宽度为2.5米左右, 占地宽3.5米, 可供中小农机具单向通过, 路面高于地面30厘米, 采用砂石路面或土路面等。

按照上述开发整理标准, 长丰县有大量的零星土地可以归并, 农田可通过田坎整理, 降低田埂系数, 还可平坟还耕、平整沟塘拐角地等整理措施, 提高农用地的土地利用率, 节约利用每寸土地。全县现有农用地面积为111442.76公顷, 规划期内, 可整理农地面积为33432.84公顷, 其中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为3309.85公顷, 增加耕地系数为9.90%。全县未利用地面积有3505.81公顷, 在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开发潜力约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98%, 增加耕地系数约为20%, 即本县土地开发潜力约为3465.31公顷, 增加耕地的潜力约为642.09公顷。

(二)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中低产田改造不单纯要提高当年产量, 更要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 提高耕地特别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 要针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采取综合措施, 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 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改造中低产田中应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 增加养地作物, 增施有机肥, 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进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 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长丰县现有耕地的质量总体上不高, 中低产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 粮食增产潜力较大。根据安徽省产能核算的结果预计2010年和2020年长丰县粮食单产将分别达到10745公斤/公顷和11820公斤/公顷左右。

(三) 提高农用地集约度

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度关键是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发展观念,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同时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 促进农业集约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提高农业的技术设施装备水平,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还要大力培养新型的现代农民, 以提高农用土地的集约度。

摘要:文章以长丰县为例, 在分析长丰县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农用地的评价指标体系,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对长丰县节约集约用地进行研究, 最后分别从“质”和“量”提出了提高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用地,集约节约,评价指标体系,长丰县

参考文献

[1]、严金明, 燕新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土地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 2005 (6) .

[2]、黄继辉, 张绍良, 侯湖平, 周献俊.城镇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概念辨析[J].国土资源导刊, 2006 (6) .

[3]、毛蒋兴, 闫小培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 .

[4]、李南洁, 姜树辉.村镇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业, 2008 (5) .

关于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 第2篇

为进一步健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存量盘活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现就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市场化退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内涵定义

低效土地市场化退出是指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准则,对各类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充分利用的建设用地,包括供而未用土地(闲置土地)、项目用地溢余土地、关停并转企业用地以及旧城、旧镇、旧村改造土地等,通过收回、转让、改建改造等办法进行重新开发利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对低效利用建设用地项目,科学合理制定具体的开发实施方案,报经县政府批准后有序推进。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调动政府、集体、建设用地原使用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积极性,按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运作,实现多方共赢,确保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

3、明晰产权,保障权益。正确把握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政策。调查摸清低效利用建设用地现状,做好确权登记工作,做到产权明晰。正确处理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法律关系,切实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4、节约集约,提高效率。通过市场运作和公开透明的方式,强化市场配置土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强化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实施范围

(一)主要对象

1、因城乡规划发生调整或实施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旧城改造;

2、布局分散,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等的厂房(厂区)用地;

3、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要求,属于国家产业目录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的原厂房用地;

4、并购重组企业用地和产业落后、企业经营困难需要退出或实施改造升级的各类产业用地;

5、布局散乱、条件落后,规划确定改造的城镇棚户区区、旧村庄、工业场房。

(二)项目认定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等要求,经发改、国土、建设、规划、工信、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审查同意;

2、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权属清楚、无争议;

3、属于闲置土地范畴或历史遗留问题的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应已依法作出处置(处罚);未按出让合同或补充协议约定开发的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应已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四、处置政策

(一)腾退土地。经依法批准的工业土地原土地使用权人无能力动工建设,或者项目溢余土地和预留发展用地,企业自愿腾退土地的,可向县国土资源局申请退出。由国土部门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收回补偿协议后,由国土部门报经县政府批准,依法履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手续,并可结合区域基准地价在不超过重新出让成本范围内给予适当补偿。

(二)改建改造。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空间开展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工业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符合城乡规划及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控制指标的前提下,经批准后实施拆建、改扩建、加层改造、利用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增收地价款。

(三)分类处置低效用地

根据低效利用土地成因,对这些地块实行区别对待、差别管理、分类处置,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乡(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第3篇

关键词:建设用地;永安镇;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1 永安镇社会经济发展及用地现状

永安镇位于浏阳市西部,东邻北盛镇和洞阳镇,南连长沙县江背镇,西靠长沙县春华镇和黄花镇,北接沙市镇。2011年,全镇总人口65964人,其中城镇人口27978人,城镇人口中从业人员21428人。永安镇为长沙市乡(镇、街道)等别中的第一等乡(镇、街道);是国家六部委确定的全国重点镇之一,是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所在地。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6.0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7亿元;截至2011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22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1.42亿元。

2011年,全镇建设用地面积2780.00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862.44公顷,农村建设用地区面积1505.26公顷。根据空闲地清理情况统计,截至2011年,全镇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空闲地面积2.81公顷。

2 节约集約水平测算及结果

2.1 指标现实值测算

2.1.1城镇建设用地区指标现实值测算

根据《长沙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中城镇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永安镇城镇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现实值。具体见表1。

2.1.2农村建设用地区指标现实值测算

根据《长沙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中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永安镇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现实值 。具体见表2。

2.2 指标实现度及水平分值测算

2.2.1评价指标实现度初始值计算

3 问题分析及建议

根据城镇建设用地区和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分析,永安镇存在工业用地利用较为粗放、城镇人口增长与用地面积增长不协调、城镇建设用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较低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较粗放等问题。城镇建设用地区和农村建设用地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采取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进一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严格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等措施,以提高永安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锡辉,雷涯邻.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2004,10:35.

招远市转型期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 第4篇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招远市始终注重黄金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按照“以金兴农”、“以金兴工”、“以金兴服”的工作思路,在拉长黄金产业链条、发展非金产业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黄金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底,黄金采选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3.5%下降到30.7%,其中以金兴农稳步推进,主要体现在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是招远市部分镇属金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进转型的成功实践。招远市作为中国金都,在黄金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作为重要的有限资源,转型期的招远市急需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

1 招远市转型期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结合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性原则即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多样性、精简性等修正指标体系。其中目的性、全面性、多样性界定所有指标的选取范围;代表性则提供了简化指标的定量方法。基于产业转型的特殊时期,将利用程度、投入程度和产出三大类共12个指标,招远市转型期农用地利用效率具体指标体系如图1。

1.1 利用程度

(1)农用地利用率。农用地利用率表示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农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2)耕殖系数。耕殖系数表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它反映了土地用于耕地的比例程度。计算公式为: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3)用地结构高级化指数。用地结构高级化指数表示农用地用于园地和设施农用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园地+设施农用地)面积/农用地面积×100%。(4)复种指数。复种指数表示农作物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它反映了耕地面积用于农作物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5)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表示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计算公式为:耕地面积/总人数。(6)矿区农用地转化率。矿区农用地转化率表示矿区变为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为:矿区农用地/农用地面积×100%。

1.2 投入程度

(1)单位用地劳动力。单位用地劳动力表示单位农用地所占农村从业人员数,反映的是劳动力投入。计算公式为:农村从业人员数/农用地面积。(2)矿区单位农用地投资额。矿区农业投资额表示每年投入到矿区农业的投资额。计算公式为:矿区农用地投资额/农用地面积×100%。

1.3 产出

(1)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产值表示单位农用地面积上农林牧渔的产值,具体计算公式为:农林牧渔总产值/农用地面积。(2)矿区单位面积产值。矿区单位面积产值表示单位矿区农用地上的农林牧渔的产值,具体计算公式为:矿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矿区农用地面积。

2 招远市转型期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2.1 C2R模型

设有n个待评价的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个输入指标,有S个输出指标。以Xij表示第j个DMU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Xij>0;yrj表示第j个DMU对第r种输入量的产出量,yrj>0;vi表示第i种输入量的一种度量(或称“权”);ur表示第r种输入的一种度量,i=1,2,…,m;j=1,2,…,n;r=1,2,…,s。

对应于一组权系数v=(v1,v2,…,vm)u T=(u1,u2,…,us),每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

取权系数v和u,使其满足hj≤1,j=1,2,…,n

对第j0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1≤j0≤n),目标函数取决于效率评价指数最大,约束条件为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数小于1(也包括第j0个决策单元),可建立最优化模型如下:

其中,X0=x0j,Y0=y0j,j=1,2,3…,n。

最优化模型(P)是一个分式规划问题,通过Charnes-Cooper变换,令t=1/v Tx0,w=tv,μ=t·u。可将其变换为一个等价的线性规划问题后,在运用线性规划对偶理论转化为对偶规划问题同时对输入资源的不等式约束条件引入松弛变量s-,对输出资源的不等式约束条件引入剩余变量s+,得到C2R模型:(ε为无穷小的正数,可取10-6)

若线性规划(C2R)的最优值θ=1称DMU为弱DEA有效(C2R);若线性规划(C2R)的最优值θ=1且对每个最优解λ*,s*-,s*+都有s*-=0,s*+=0,则称DMU为DEA有效(C2R);若线性规划(C2R)的最优值θ<1,则称DMU为非DEA有效(C2R)。在C2R模型之下为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既是“技术有效”,也是“规模有效”。

2.2 C2GS2模型

在模型中加入约束条件Σλj=1(j=1,2,…n),则可得到基于输入优化的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C2GS2模型。

与C2R模型类似,该模型适用于评价技术效率,设其最优解为:θ*、λ*j、s*+、s*-。

(1)θ*=1,则被评价决策单元j0为DEA弱有效;(2)θ*=1,s*+=s*-=0,则被评价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即技术效率有效;(3)θ*<1,则被评价决策单元j0为非DEA有效即技术效率无效。

2.3 DEA模型“投影”分析

DEA投影分析各DMU的有效性对各输入输出指标的依赖情况,了解其在输入和输出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对于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更应在输入或输出方面加以改进工作,以达到有效性目标。

为DMU对应的(X0Y0)在DEA相对有效平面上的“投影”。不难看出,若DMU为弱DEA有效,则X0′=X0-s*-,Y0′=Y0+s*+;若DMU为DEA有效,则X0′=X0,Y0′=Y0。可以证明,(X0′Y0′)所代表的新DMU,相对于原来的n个DMU来说,是DEA有效的。这样,就为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提供了今后改进的目标。

记ΔX0=X0-X0′=(1-θ*)X0+s*-≥0,ΔY0=Y0-Y0′=s*+≥0并分别称为输入剩余和输出亏空。

3 招远市转型期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

研究对象选取了招远市转型期2004-2009年的建设用地利用状况,研究指标均来自的《统计年鉴》以及政府报告,具体数据参见表1。

(1)农用地利用率的表现出招远市农用地占招远市总面积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趋势加快。(2)矿区农用地转化率表现出招远市2004-2009年将矿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力度比较大,在农用地农用地利用率不断降低的前提下,招远市矿区农用地转化率却成上升趋势。(3)矿区农用地投资额表现出产业转型期招远市的农用地投资额总体呈现下降趋势。(4)矿区单位面积产值表现出在招远市单位面积产值不断增加的同时,招远市矿区单位面积产值超过了单位面积产值,招远市产业转型期间,矿区发展农业带动了招远市整体的农林牧渔业的发展。(5)单位用地劳动力表现出产业转型期单位用地劳动力呈现下降趋势,结合人均耕地面积,说明招远市农民愿意利用农业地的意愿不断减弱,面临撂荒抛荒危机。

3.1 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有效性分析

表2表明:(1)招远市农用地利用的综合技术规模效率在2006-2007年是无效的。(2)2004-2009年,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的技术效率都有效。(3)2006-2007年,招远市土地利用规模无效,占据评价年限的1/3,且均是规模递增即通过增加部分投入,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还能进一步的提高。

3.2 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投影分析

依据模型CCR的最优解和DEA“投影”得到表3。

表3为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DEA投影分析。表中的数据为2006年、2007年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指标的输入剩余和输出剩余,并且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1)输入剩余的指标有农用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2006-2007年,农用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都输入剩余1.00%、1.00%,即招远市2006-2007年,应该增加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分别为1.00%、1.00%使农用地利用效率有效。(2)输出亏空的指标有矿区单位面积产值,2006年、2007年的亏空分别达0.02万元/公顷、0.04万元/公顷,即在增加农用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的情况下,矿区的单位产值还能增加0.02万元/公顷、0.04元/公顷。

3.3 招远市农用地评价结果分析

3.3.1 土地市场监测制度不健全

招远市相关部门还没有及时公开有关供地动态信息,同时,各个地区的耕地减少、新增用地、违法用地等情况的监测方面存在很多漏洞。

3.3.2 土地退化严重

耕种条件环境差,耕地作业分散,劳动强度大。土壤质地较差,招远市的中低产田土占总耕地面积2/3以上。山区交通状况恶劣,影响了招远市农作物的销售。

3.3.3 农业技术落后

部分农田、水、林、路等的综合配套技术仍然较落后,农业种植区内的农牧林建设不协调,防护林建设、水利建设等保护性和实用性技术非常落后,农地开发存在着很多生态隐患。

3.3.4 农业生产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较低,每亩农用地年净收入不足500元。大部分耕地的种植作物品种以种植水稻、蔬菜等传统作物为主,开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新农作物的成本高于传统作物,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价格波动幅度大,风险高,农民为减小风险宁愿放弃经济农作物的种植。

3.3.5 缺乏资金支持

国家现行土地补贴政策给老百姓带来补贴的同时造成了部分村民宁愿抛荒土地也不愿将土地承包流转于他人或因承包成本较高而承包者放弃承包。招远市以天鹅湖东岸和曹家洼山庄为重点,高标准建设农家乐生态旅游带等条件较好,如果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就能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 改进招远市农用地效率的建议

4.1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力求土地流转合法,严禁非法交易土地或炒卖土地的行为,使交易程序规范化,同时,需要严惩任意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行为,加强农用地产权管理和强化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管理。

4.2 遏制土地抛荒

(1)查明村民抛荒耕地的原因,按照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考虑为他们尽早制定出荒地复耕的详细计划,定期督促和检查他们的荒地复耕。(2)建立消除抛荒解地工作小组,确保消除撂荒耕地工作的执行。(3)针对不同村民耕地的特点确定适合自身的耕作目标,便于进行目标管理,同时加强了分类指导。(4)强化各部门间的交流配合,提高村民耕作的积极性。

4.3 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1)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无公害生产技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经济施肥技术、机械化作业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生产-销售-加工一体化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2)加强耕地保护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重点开发保护性耕作、退化耕地修复、中低产田改良、地力培肥等技术,研究并建立耕地保护的预警、预报、评估技术体系,实现耕地保护的中长期规划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

4.4 提高农民收入

(1)鼓励村民引进新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请专家到当地考察,科学分析当地土地情况,找出适合在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及其种植技术,使村民进行科学种植,更好地利用土地。(2)促进粮食销售多元化,在农村发展农村经纪人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出他们联系企业、市场和种粮大户的纽带作用,使粮食销售渠道畅通。(3)普及农业技术服务,不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

4.5 发挥农民主体地位

(1)加强农民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意识,落实政策,加大补贴审查力度。根据招远市各地实情,适当合理地改革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按土地承包面积打卡直发的方式,健全耕地用档案的登记,严格控制抛荒土地同样享受补贴现象的发生。(2)优化环境,搭架招商引资平台,招远市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意识,为外商公平合理赚钱提供平台、优化自身环境。

5 结论

招远市产业转型期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就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的情况缺乏科学合理地评价,没有找出制约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论文通过对转型期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找出制约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的建议解决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问题。

摘要:文章首先构建了产业转型期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招远市转型期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并评价招远市转型期农用地利用效率;最后,提出改进招远市农用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招远市,转型期,农用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传明,李红,贺巧宁.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优化对策[J].经济地理,2010,(11):1891.

[2]中共如皋市委,如皋市人民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跨越[J].群众,2010,(5):16-17.

[3]鲍新中,刘澄,张建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09,(4):46-50.

[4]周伟,王秀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02).

[5]李萍,谭静.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64-367.

[6]Feng Yuxia,Niu Lianfeng,Zhu Cuiqin.Determining economicproduction scale of petroleum by input-output analysis[J].Techno-Economicsin petrochemicals,2003,19(1):16-19.

[7]范瑞彬,李志勇,张绍杰等.招远市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研究[Z].山东省“数字国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140-142.

农用地利用 第5篇

————以广东省为例

广东人多地少,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并日趋紧张。在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示范试点省工作中,“充分挖潜,盘活现有建设用地”无疑是提高用地整体效益,缓解建设用地需求压力,保障广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同时,也是科学盘整用地空间和布局、促使广东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关键措施。

一、广东低效建设用地概况

严格意义上讲,低效建设用地是指土地用途、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产出率和人均用地等指标未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要求,仍有调整利用空间的建设用地。按其利用形态可分为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和在用低效建设用地。

根据近几年相继开展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四清查、闲置地专项清理、低效建设用地清查工作结果,2007年全省在用低效建设用地199.8万亩,占建设用地总量的7.5%,占低效建设用地总量的70%;城镇存量建设用地86.69万亩,占建设用地总量的3.25%,占低效建设用地总量的30%。从区域分布来看,低效建设用地土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和粤西地区。

二、关于低效建设用地挖潜建议

土地,是经济建设最基本的资源,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建设用地的效益发挥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理念、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开展低效建设用地潜力分析的意义不仅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产出,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和服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脉建设用地使用的模式、方法,在挖潜的同时,为完善土地管理调控政策,以及为今后科学、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提供借鉴,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1、明确原则,整合标准,开展建设用地调查评价

借鉴开发区清理整顿经验,依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整合现有各行业用地标准,从管理层面上对现有建设用地批、供、管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定标控制战略,通过督促项目用地单位根据行业用地控制标准限期整改,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建设用地使用空间。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状况,从使用层面上对进一步挖掘建设用地潜力的方向和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低效建设用地改造计划。

2、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土地循环经济效应

根据建设用地调查评价结果,分区域测算所有土地的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以宗地为单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体系和动态评价信息系统。并以此为指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引导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推行企业退出机制,促进土地的循环利用。

动态评价信息系统同时也可作为加强监管力度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已供应土地的开工建设进度、投资建设比例等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闲置土地,以及依法或按合同收回未按进度完成投资的土地。以有效杜绝新的闲置土地,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

动态评价信息系统还可为严控土地供应总量提供标准依据。存量土地未充分利用之前不新征、新占用地;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项目投资量的大小、项目的土地产出率等各项指标确定项目用地规模。

3、实施土地资产化管理,倡导土地资产经营

坚持以产出定面积的原则,严格按照行业建设用地定额标准核定用地量,强化土地投入产出指标控制。量化土地资产价值,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综合考虑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开发成本和市场需求,进行土地资源的成本核算,依据限量供应原则,根据区位、用途、项目类型确定最低保护价。严格按国家规定,以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完成工业用地供应,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规定的标准。在实现建设用地资产价值的同时,消除土地闲置的成本诱因。

4、科学打造企业发展平台,实施协调发展战略

归根结底,低效建设用地挖潜要通过是企业的参与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打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平台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经济、区位均不占优势的地区。包括优化投资环境,优化服务观念,强化产业聚集拉力。广东建设用地潜力巨大,但实现资源与资金的有机结合、用地者与管地者间的协调配合;企业与企业间的互惠互利,是将潜力变为现实的重要前提。

5、加强立法建设和宣传教育,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农用地利用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消耗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处于从数量扩张向集约发展转型时期,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成为协调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损耗的有效途径。由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城镇外延式扩张给土地资源的利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现象却比比皆是:一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日益严重, 人均占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闲置地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合理,宅基地面积较大,居民点功能混乱,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率和利用效率低下。

1 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1.1 农村居民点的概念

狭义的农村居民点,可称为农村宅基地,是村民用于建自住房以及与居住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1],包括主房、附房以及晒场、庭院、绿地、围墙、道路等用地。本文所指农村居民点涵盖了农民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以及绿化用地的土地利用综合体,集生产、存储、环境服务和承载等功能于一体,是城市外延式发展的基础和腹地[2]。

综合我国学者的研究,国内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主要有4种不同的划分方式,包括按区位划分、按人口规模划分、按地形地貌划分和按发展模式划分。具体分类[3]如表1所示:

1.2 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定义为依据,将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引申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为导向,在某一时期可利用的空间范围内,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强度[4],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高的一种优化配置方式。

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1地域性原则

区域的自然条件、文化内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适当选择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1.2代表性原则

立足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本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科学地反映出评价区域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

2.1.3可操作性原则

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可获得性,考虑评价指标数据的可收集性、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且各项指标、数据易于理解。

2.1.4科学性原则

科学选取能客观反映评价区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的指标,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准确地反映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6]。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确定评价指标

经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查阅文献,确定从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状况两方面设置评价指标。选取的评价指标为以下6个:农村居民点土地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地均居民点面积、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空闲地率。

2.2.2指标定义

评价指标根据其反映土地利用的基本特性,分为正向相关指标、负向相关指标和适度相关指标。

2.3评价模型的应用

2.3.1 指标数据标准化

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收集的各项原始数据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保证变化后矩阵中的各元素数值落在0-1之间,且单调性不发生改变,本文在利用相对系数评分法的基础之上,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3-1)

(3-2)

(i=1,2,……, n;j=1,2,……m)

式中:——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的相对评分值;

——第i个评价对象第个指标的原始值。

评价指标体系中,正向相关指标采用4-1式进行计算,负向相关指标采用4-2式进行计算。

2.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3.2.1权重确定原则

评价指标的权重应依据评价的总目标、各层子目标、指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确定。

评价子目标、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各目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值之和以及指标对于总目标权重值之和应为1。

2.3.2.2权重确定方法

指标权重确定采用AHP法,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1)建立分析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图。

(2)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过程中,一般采用1~9作为元素的值。但当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能够说明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时,相应元素的值采用这个比值。

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判断矩阵。

一致性(CR)检验。当CR≤0.1时,即表示矩阵通过了检验。

(3)采用方根法或者和积法來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①正规化判断矩阵的每一列 ,i=1,2,3,……,n(3-3)

②将经过正规化后的每一列判断矩阵按行进行相加

,i=1,2,3,……,n (3-4)

③对向量 正规化

,i=1,2,3,……,n (3-5)

所得到的 ……就是需要计算的特征向量

④计算最大特征根

(3-6)

式中 i表示向量的第i个因素。得到的特征向量表示各个评价因素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也就是各因素分配的权系数。

(4)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首先需要进行一致性指标 和平均随机性指标 计算。当 时,层次分析法的一致性程度为满意,也就是说各因素权重分配合理。不然,就须调整判断矩阵各元素的取值,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重新分配。

(5)得到指标权重

按照综合评价值的排序,得到综合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值的计算,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3-7)

式中: 为第 个综合指标的评价值; 为指标的个数;

为第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2.3.3评价结果分析

(1)根据已知的评价因素因子的情况,以及计算公式3-1,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值计算。

(2)将评价结果依据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分值划分四个等级:

① 集约利用:≥80分;

② 中度利用:70~80分,包括70分;

③ 低度利用:60~70分,包括60分;

④ 粗放利用:<60分。

3 结 论

土地资源评价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农用地评价和建设用地评价。农用地评价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建设用地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评价相對较滞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充分挖潜土地资源潜力[7],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18.

[2] 周伟.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3):64-68.

[3] 刘晶妹,张玉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11):33-35.

[4] 甄江红,成舜,郭永昌等.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2):25-29.

[5] 王贺封.卞正富.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28.

[6] 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6):24-31.

农用地利用 第7篇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粮食供应的紧张, 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越来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目前, 土地的集约利用在城市用地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而在农用地集约利用上只有少数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1], 在评价方法和对策研究方面则是一片空白。农用地的集约利用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和农用地的合理集中经营, 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 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精耕细作, 由于生产条件和总体收益的限制, 并不能判定为农用地的集约利用, 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 通过增加单位农用地面积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的投入, 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促使农用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化, 从而提高农用地的综合效益, 实现农用地的集约利用。

集对分析 (SPA) 是由我国学者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用于统一处理模糊、随机、中介和信息不完全所致的不确定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3]。目前该方法已经在社会经济、环境、教育、交通、人工智能等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 其数学表达简明清楚, 应用日趋广泛, 但在土地方面的应用至今还没有探索。因此, 应用集对分析方法来研究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意义重大。

1 评价理论方法

1.1 集对分析原理[4]

集对分析从同、异、反3方面研究了2个事物的不确定性, 来描述2个不同事物的联系, 其实质是将确定、不确定看作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在此系统中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用一个体现上述思想的联系度u来统一描述各种不确定性, 从而把对不确定性的辨证认识转换成具体的数学运算[5]。联系度及其数学表达如下:

假设两个集合A和B, 这两个集合组成集对H= (A, B) , 在某个具体的问题背景下, 对集对H的特性展开分析, 假设有 N个对应特性, 其中在S个对应特性上相同;在P个对应特性上相互对立;在其余的F=N-S-P个特性上既不相同, 又不相互对立, 则称比值:S/N 为这两个集合A和B在这一问题下的同一度;F/N为差异度;P/N为对立度, 并用下面的式子统一表示, 即

u=S/N+F/N+P/N

其中, u为集合A和B的同异反联系度, 简称联系度, 可以用a来代替S/N, 用b来代替F/N, 用e来代替P/N, 从而得到一个简化的表达式, 即

u=a+bi+cj (1)

其中, i∈[-1, 1], j=-1。i为差异度系数, 表示在微观层次上的不确定性;j为对立度系数, 根据对立统一关系a, b, c 满足归一化条件, 即有a+b+c=1。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μ是有关两个集合或一个系统在指定的问题和某个分析过程中所得到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的代数和, 在运算分析时, 可以看成是一个数, 称为联系数。

1.2 构建评价模型

集对分析原理应用于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首先来构建一个评价模型。假设有n个评价指标, 由评价指标各个等级标准AJ={yJ, 1, yJ, 2, , yJ, m, , yJ, n}组成一个集合, y为标准限值, J表示级别。由评价区域各个指标值BQ={XQ, 1, XQ, 2, , XQ, m, , XQ, n}组成另一个集合, x为具体评价指标值, Q表示不同的评价区域。由评价等级标准和评价区域指标值两个集合组成一个集对 (AJ, BQ) 。现在来分析这个集对, 求出联系度, 以得出各个评价区域的农用地利用集约度属于哪个级别和排出集约度次序。现假设求区域Q的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农用地集约度级别J的联系度, 比较两个集合的对应项Yj, m和XQ, m, 如果指标值XQ, m处于评价级别J中, 则按式 (1) 取a, b, c的值, 表示与评价级别J相同;如果XQ, m处于评价级别J相邻的级别中, 则按 (2) 式取a, b, c的值, 表示与评价级别J相异;如果XQ, m处于评价级别J相隔的级别中, 则按式 (3) 取a, b, c的值, 表示与评价级别J相反。同理, 依次求出区域Q与其它评价级别的联度, 有

undefined

对于参数的确定, j恒取值-1, i的值在[1, -1]间变化, 是不确定的体现, 把J值确定下来的过程既是把农用地集约度问题的不确定转化为确定的过程, 是集对分析方法的核心。i取正值或负值决定着不确定向确定转化的方向, 当i>0时, 不确定向相同转化, 即评价指标与相对应的评价等级联系度增大;i<0, 向相反转化, 即评价指标与相对应的评价等级联系度减小;i=0时, 不确定无限放大, 不能转化。 取得数值的大小则决定着转化趋势的大小, 当指标值处于评价级别J相同或相隔的级别中, 则b=0, 此时i的取值大小不影响联系度u的大小;而当指标值处于评价级别J相邻的级别中, 则b=1, 这时i的取值大小对联系度u值的大小的影响很大, 现假设有指标值XQ, m处于相邻评价级别中, 并且处于y1, 和y2之间, 则i的取值按undefined计算, 化简后即

undefined (5)

如果指标的相邻级别处于评价等级标准的最高级或者最末级, 由于没有最大和最小限制值, 则分别用此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代替式 (5) 中的y1和y2。

把某一评价区域的各个指标相对于级别J的联系度求出以后, 求取算术平均数, 计算公式式为

undefined (6)

其中, undefined即为评价区域关于评价级别J的平均联系度, 同理求出此评价区域与其它各级别的平均联系度。平均联系度最大值所对应的级别, 就是该评价区域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所属的级别, 而且可以在其所属的级别中, 根据评价区域与最高级别的最大平均联系度进行农用地集约利用度排序。

2 潜江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1 评价区域概况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 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 属于湖北省直管市, 位于东经112°29′39″~113°01′27″, 北纬30°04′53″~30°38′53″之间, 东西横跨50km, 南北纵长63km, 呈不规则长方形。潜江市属平原湖区, 全市平均海拔高度38m, 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为39.78m, 最低处海拔高度25.78m。境内无山, 地势低平, 由北向南略倾斜, 河湖交错, 渠道纵横, 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当代享有“水乡园林”的美誉。全市总人口为101.28万人、所辖10个镇、5个办事处 (其中, 含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6个管理区 (原国营农场) 、3个原种场。2005年初, 潜江市土地详查总面积为1 929.509km2。其中, 平原占土地总面积为98.66%, 农用地面积为154 476.3h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0.06%。这里农用地质地较好, 有机质含量丰富, 酸碱度适中, 有利于各种作物生长, 高产潜力较大, 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商品鱼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是全国明星城市和农业百强县市。

2.2 选取评价指标

以潜江市各乡镇为例, 用集对分析法对农用地的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首先要选取评价指标, 以系统性、分异性、环境适宜性、因地制宜和可量测性为原则, 参考王业侨的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6], 结合潜江的实际情况和本文的研究目的, 选取农作物复种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有效灌溉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耕地防护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如果研究区不同, 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取其他合适的指标, 下面对指标值的意义和获取方法进行说明。

农作物复种指数, 是衡量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复种指数越大, 耕地利用程度越强, 农用地集约程度越高, 其值可以通过潜江统计年鉴查得[7]。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 潜江市所在二级区为沿江平原, 标准耕作制度为:油稻稻、麦稻、麦/棉;指定作物为:小麦、中稻、油菜;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为:中稻1, 小麦3.06, 油菜5.09;根据分等成果各指定作物最高单产:中稻11 079.33kg/hm2, 小麦4 176.25kg/hm2, 油菜2 377kg/hm2;最大产量成本指数:中稻2.02, 小麦1.56, 油菜0.81。

利用农用地分等过程中调查样点指定作物的数KLi, 用式 (7) 计算评价区域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KL, m为各行政区包含村的数量。土地利用系数KL值越高说明农用地利用强度越大, 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式 (7) 为

KLundefined (7)

利用农用地分等过程中调查的指定作物实际单产和实际成本, 根据分等规程计算各个村级土地利用系数KCi, 用式 (8) 计算评价区域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KC, m为各行政区包含村的数量。式 (8) 为

KCundefined (8)

土地经济系数越大, 说明农用地的投入产出效益越好, 集约利用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越高, 说明农用集约经营度越好, 农用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其可以通过潜江统计年鉴的抽样调查统计得到[7]。为了体现集约利用的环境效益, 这里加入了农用地防护指数, 避免只考虑经济因素而忽略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计算公式为

农用地防护指数=防护林面积/农用地面积

防护林面积的增加, 可以带来良好生态效益, 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稳定良好整体环境,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用地防护指数越大, 农用地的农作物生产越稳定, 农用地的集约利用趋势越好, 防护林面积与农用地面积通过潜江统计年鉴获得[7]。

2.3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依据潜江市统计年鉴、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 潜江市的基本数据, 通过计算得出潜江市各地区的农用地利用状况, 如表1所示。

由于农用地的集约利用研究还不完善, 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集约度标准, 这里根据选取的评价指标, 结合潜江市农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 把各评价指标分成3个等级:Ⅰ (集约) 、Ⅱ (适中) 、Ⅲ (粗放) , 制定集约度各等级标准限值, 如表2所示。

将要评价区域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标值和分等标准作为2个集合, 由这2个集合构成1个集对。把表2中各地区的各项指标值与表3分等标准值相比较, 某地区相对于Ⅰ级, 指标值在Ⅰ级范围内的, 按照式 (2) 取a, b, c的值;指标值在Ⅰ级和Ⅱ级之间的, 按照公式 (3) 取a, b, c的值;指标值在Ⅲ级范围内的, 按照公式 (4) 取a, b, c的值。接下来确定i, j的取值, 当b=0时, i值不必计算, 在b≠0的情况下, 按照式 (5) 计算i的值, 而对于j恒取值-1。确定了a, b, c, i, j的值代入到式 (1) , 求出这个地区各指标相对于Ⅰ级的联系度u1, u2, u3, u4, u5, u6, 把6个联系度按照式 (6) 求出平均联系度, 即为此地区的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度等级标准Ⅰ级的联系度。同理, 求取各地区与Ⅱ级、Ⅲ级的联系度。

比较某个地区的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评价等级标准Ⅰ, Ⅱ, Ⅲ级平均联系度大小, 按照平均联系度最大原则, 得出此地区所属的级别。同时, 对于同属于Ⅱ级或者Ⅲ级的地区域, 可以按照此地区的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Ⅰ级的平均联系度大小来排序, 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结果可以知, 潜江市各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等级呈正态分布, 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各乡镇中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属于Ⅰ级 (集约) 有4个, 集约度最高的为龙湾镇, 但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并不高, 要想进一步提高农用利用集约程度, 需要大力发展优良种植业和养殖业, 培育农产品加工业, 逐步提高农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浩口原种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不高, 应改变其种植习惯, 采取更加适宜的耕作制度, 尽可能增加农作物的种植季数;周矶管理区的土地经济系数偏低, 说明农作物的单产不够高, 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力量的投入, 改良农产品的品种, 提高农用地的单位产出水平;园林办事处的有效灌溉率很低, 可以通过完善基础水利设施, 进行农用地平整的方式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属于Ⅱ级 (中等) 有16个地区, 这些区域的农用地利用集约潜力非常大, 还有很大的集约利用空间, 对此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注重科技信息技术的引入, 使农业生产产业化、信息化, 建立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

属于Ⅲ级 (粗放) 有4个, 泽口开发区农用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资金和技术投入都倾向于工业的发展, 对农产品的投入力度不足, 应适度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 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发挥自有特色, 兴办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工农业的和谐发展。总口管理区、运粮湖管理区都属于原国营农场, 其农用地利用集约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比较陈旧, 种植经营体制落后, 造成了单位农用地农产品产量不高, 投入产出率也偏低。棉花原种场虽然不属于原国营农场, 但是情况与以上两个地区类似。对此应该对整个农用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 改进种植经营体制, 全面进行投资, 如更新完善基础设施, 改变农用地种植制度, 进行土地整理等, 同时采取更有效的生产激励措施, 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 结论

应用集对分析原理, 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把农用地集约度指标和等级标准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实例证明可以对农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有效评价。运用集约分析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既是集约分析法应用领域的拓展, 也是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新探索, 通过评价得到的结果可以指导农用地的投资力度和方向, 作为农用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董秀茹, 王秋兵.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3) :7257-7259.

[2]许树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配置模式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2.

[3]陆洲.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集对分析法[J].环境保护科学, 2005, 10, 31 (131) :53-55.

[4]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邓红霞.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生态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6, 23 (6) :35-38.

[6]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6, 20 (3) :24-31.

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 第8篇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前景因金融市场动荡而不明朗,国际旅游业面临经济恶化的挑战,部分地区旅游业出现停滞,甚至小幅下滑,旅游需求疲软。但是,国际旅游业人士均对未来旅游业发展态势持乐观态度。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说,估计到2010年国际游客数量将上升到11亿人次。伴随着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旅游增长必将回复之前强劲的增长态势,甚至会出现新一轮旅游热潮。由于大家对未来旅游业发展保持乐观态度,使得各地方不但没有停止旅游开发和建设,甚至加大投入力度。

随着旅游业如火如荼的进行,旅游用地总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不断提高。据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测算,海南省旅游房地产20092020年的用地需求大约为83.6~93.6平方公里。海南省旅游地产对土地需求的主体是酒店、度假区、高尔夫球场等用地。其中酒店用地方面,省旅游总体规划对未来旅游住宿设施需求的预测是:20052020年的16年时间内,全省需要新建旅游住宿酒店客房大约80 800间~101 800间。规划2020年全省旅游度假区用地53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比重不得超过旅游度假区范围的10%,因此,旅游度假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在53.6平方公里之内。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背景下,海南将大力发展高尔夫体育休闲产业作为旅游发展重点之一。两方面综合考虑,旅游房地产20092020年的用地需求大约为83.6~93.6平方公里。

旅游用地巨量需求的背后隐藏着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为追逐市场效应,新建的旅游用地普遍存在规模较大的现象,有些旅游用地动辄上万亩,小则几十亩。如无锡“太湖影视城”占地20公顷,武汉“中华水浒城”占地66公顷,烟台“西洋五千年旅游区”占地93公顷。此外,在休闲度假旅游用地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浪费现象,或表现为以占地面积大和设计规划高而求大求洋,或以旅游开发名义开发高档房地产,或圈地后不进行实际开发等,特别是标准高尔夫度假俱乐部球场用地求大求洋现象普遍,土地浪费十分严重。北京郊区的40家标准高尔夫球场中,所有18洞标准球场用地都超过了美国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60公顷合理用地规模上限,最小也达到了67公顷,最大的已经达到240公顷,是美国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用地的4倍,而27洞的北京华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球场用地规模竟达到了433公顷。

二、旅游用地复合利用的可行性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载体,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对土地的依赖性非常强。任何旅游资源终究落实在最根本的土地上。但是,随着土地利用采用制度管理,国家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和基本农田占用控制非常严格,城市化扩展所需的建设用地与更低保护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矛盾,未利用地的保护和开发也受到很大争议。旅游用地那么大的需求量无疑加大了两者的矛盾。因此,旅游用地的复合化利用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一方面旅游用地本身就是复合型土地,行政部门和学界至今未有统一的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很多旅游业用地并不是单纯的只为旅游服务,这部分土地实现了多重功能。另一方面,旅游用地的复合化利用能缓解旅游开发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家对土地控制严格,18亿亩耕地数量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建设用地总规模以及新增建设用地数量也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旅游用地需求的不断上升以及土地资源的紧缺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土地分类体系中,不管是1984年9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含义》,1989年9月《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2002试行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还是2007年开始实行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都没有旅游用地这一类别。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我国土地分类的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作为现在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依据,涉及的旅游用途的土地包括商服用地中的住宿餐饮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文体娱乐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但是除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外,其他类别用地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旅游用地。很多旅游用地类别并没有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得到体现,如观光农业用地,这部分土地依旧按照土地的自然属性被纳入农用地中。由于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很多旅游用地既可以为旅游业服务,也可以不改变原来用途,即旅游用地本身可以实现复合化利用。

旅游用地是一种复合化的利用方式,并且不管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角度出发,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都是未来旅游用地的发展方向。

三、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的途径

旅游用地的复合化利用是指在不改变传统用地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开发,使得该土地除了原有的功能之外,同时还具有旅游的功能。旅游用地复合化的途径包括:

(一)加强对已开发旅游用地和新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

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长,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原生态旅游和体验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由于游客们不断追逐那些没有受到破坏的景观以及当地的文化,大兴土木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不住市场的考验,正逐渐地转变模式。一方面新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渐向旅游用地的复合化利用倾向,在利用和提升原有土地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既不破坏或改变原有的土地功能,又使得该资源具备旅游功能。这种复合式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同时还能满足游客追求环境原生态和实现体验游的要求。新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应尽量实现土地的自然属性与旅游新属性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充分挖掘该资源旅游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双丰收”。另一方面,已开发旅游用地为延伸其生命周期,应加强其复合利用程度。如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发展植物栽培、水塘养殖等,不仅可以提升旅游层次,也可以实现土地的多效利用。

虽然很多地区都采取了复合利用的方式,如休闲农庄,这一复合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矛盾,同时也满足了旅游市场需求。但目前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程度较低,只是寻求简单的复合,如农业与观光的复合。而旅游开发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应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复合利用才得以化解。

(二)加强非旅游业用地,如农业、工业、军事及其他特殊用地向旅游用地的转化,实现旅游用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是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最佳代表。乡村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是借助农村和农业,经过特定的规划设计,发挥农业和旅游的双重功能,实现多样化服务。乡村和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均具有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利用这些文化知识,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借助乡野农村的风光、活动等,可设计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游览项目,这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要,同时,旅游业的开发,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农业生产、生活,而且由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使得农业层次有所提高,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此外,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也为工业、军事及其他特殊用地向旅游用地的转化提供了可能。这些用地向旅游用地的转化分为完全转化和部分转化。前者是指改变原有的功能,使之完全成为旅游用地,如把一些废弃的工矿重新建造为酒店、酒吧、旅馆等,但由于此类用地并不是两种利用方式并存,因此,不属于复合利用;后者是指在保持原有的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即复合利用。可以把一些工厂、庙宇、军事基地等发展为旅游用地,开展工业旅游、宗教旅游、军事旅游等。宗教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旅游方式,在旅行活动开展之初,就有了宗教旅行。而工业旅行和军事旅游正逐渐发挥出其市场价值。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像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等,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在我国,也有像四川长虹、广州本田这样的现代化企业,已经兴办起工业旅游,并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近年来,我国著名工业企业如青岛海尔、上海宝钢、广东美的等相继向游人开放。而军事旅游因其特殊“身份”而备受青睐。2005年,国内第一家军事旅游局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设立,这意味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部分景点将向游人开放。此外,还有广东长洲的黄埔军校、明斯克号和基辅号航空母舰、武汉国防教育与军事教育模拟中心等。这些都是在原有产业或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旅游价值,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用地矛盾。

这部分旅游的推广,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使之成为某些旅游产品的替代品。这样既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又可以缓解旅游项目开发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如提升乡村度假旅游层次,使之成为某些用地不集约的旅游项目的替代产品,如高尔夫度假、滑雪、主题公园和度假村旅游,特别是度假村旅游。

(三)充分挖掘一般情况下无法利用的荒漠、裸岩和水域等未利用地,实现土地新的价值

根据《土地管理法》,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建设用地之外的土地。未利用地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及积雪、荒漠、裸岩等。未利用地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区分,正是因为这类土地不能被农用或者建设所用。但是,未利用地并不是不能使用的土地,其独特的自然属性正好能被旅游业所用。如休闲度假用地与水利设施用地及河流湖泊用地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利用冰山雪山开发一些登山、滑雪等旅游项目。但是,由于未利用地属于敏感性资源,如果利用不当,容易遭到破坏,并很难恢复。因此,未利用地的旅游开发应需特别注重环境保护。

四、结论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旅游业作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基本需求以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其规模将不断增长。在旅游创收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地旅游用地将不断膨胀、旅游用地浪费现象将有增无减,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将会一直成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个任务。通过上述分析中得出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的可行性及途径,将有利于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成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董恒年,张妙弟,刘运伟.北京郊区休闲度假旅游用地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J].旅游学刊,2007,(4).

[2]陈树.桂林的旅游与土地[J].中国土地,2000,(7).

[3]罗杰.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旅游用地专题研究———以重庆市某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0).

[4]叶新才,吕宾.旅游区土地集约利用初步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8).

[5]杨荣金,周申力,唐道甫.旅游用地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研究———以广安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3).

[6]张夕琨,白志红.浅析旅游项目中的土地开发问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章牧,李月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旅游用地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4).

[8]程叙,等.休闲农业用地浅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9]蒙睿,等.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用地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10]10年内海南旅游地产用地需求近百平方公里[N].海口晚报,2009-07-06.

[11]叶新才,吕宾.旅游区土地集约利用初步研究[J].资源产业经济,2007,(8).

国内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第9篇

一、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来源于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概念, 从现有文献来看, 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较为统一。目前较为权威的是马克思和理查德伊利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马克思于1864年在批判和继承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基础上, 把耕地的集约化是资本的集中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理查德伊利于2002年在《土地经济学原理》中曾经指出, 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在现有的土地上追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华楠等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分析, 认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一动态概念, 随着社会发展, 其集约利用水平会不断提高, 评价指标也应随时间、地域变化而变化。

二、建设用地集约评价内容研究

郑新奇以济南市为例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的建立方面做了初步探讨, 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常青等侧重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方面: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潜力、效益等。由于大型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尹君等基于RS技术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王道保应用信息熵原理对河北省1996~2006年土地资源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并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彭保发等通过对常州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及与发达地区的比较差距, 找出问题, 结合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和潜力评价成果, 给出相应对策及建议。冯怡宇通过对比瑞安市与浙江省其他7个全国百强县、市的土地利用情况, 对瑞安市建设用地进行了集约利用评价。江浏光艳对成都市龙泉驿区和邛崃市的建设用地采用“目标判断结果”指标体系评价, 运用于县域建设用地规划, 促进节约集约, 实现动态管理的规划。杨大兵基于RS、GIS、网络及计算机等技术, 以唐山市高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 开发了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系统并进行了唐山市土地集约评价。温馨分别从城市群、区域产业集聚和县域及以下三个视角对辽宁省的土地进行集约评价。陈世权等通过分析宁远县建设用地的结构、总体分布情况, 提出针对促进宁远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韩冰等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及对策四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些学者从综合评价的角度考虑, 指出评价指标应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指标、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标四方面。另一些学者则将土地集约利用看作一个整体, 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来计算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有些学者则从空间尺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从宏观 (全国或省) 、中 (市、区) 、微观 (宗地) 尺度三个层次, 分别进行城市集约水平评价。孔美琴等以江西省乐安县为例, 选取正 (土地产出) 、负 (土地利用状况) 、双向 (土地利用结构) 相关指标建立集约评价指体系。王雯等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原理, 层次分析法及特尔斐法从不同方面定量分析上栗县10个乡镇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从中得出空间变化规律。王广杰基于P-S-R模型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对成都市9个区的土地利用进行集约综合评价, 并以土地利用质量相似的同质区进行微观评价。郑新奇提出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的变化:理念实践, 政策行业规范, 定性定量, 被迫自觉, 单体体系, 并对城市用地结构、极限值进行测算, 提出将心理感受或称软性指标加入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中, 实体型、机械型、技术型、宜居性及智慧型集约五个层次。徐韶涵、朱红梅、周斯黎等选取社会状况指数和经济状况指数构建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进行集约评价。王硕于2013年通过系统分析、评价、统计分析、熵值法及构建耦合模型, 对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 发现两者密切相关, 相互制约。

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研究

杨锋等将土地集约利用分为5种模式:土地集约利用的操作模式、发展阶段模式、空间布局模式、利用规模模式和投入结构模式。张剑通过对无锡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将城市土地利用分为3种模式:旧城改造模式、“退二进三”模式、“城中村”改造模式。王月等提出将土地集约利用分为3种模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 突出城市功能的模式;旧城改造模式;对市区、中心城区, 进行立体开发模式。秦丽通过对十堰经济开发区山地整理研究, 将集约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式、BT模式、“村级开发、政府赎买”式三种。

五、结论与展望

农用地利用 第10篇

2009年末精河县土地总面积 (不包括兵团面积) 为1054796.73hm2, 农用地面积为789529.94hm2。其中耕地面积为48485.69hm2, 占农用地面积的6.14%;园地面积最少, 为843.43hm2, 仅占农用地面积的0.11%;林地面积较多, 为292117.05hm2, 占农用地面积的37.00%;牧草地面积最多, 为440549.06hm2, 占农用地面积的55.80%;其他农用地面积为7534.71hm2, 占农用地面积的0.95%。

2 精河县农用地利用结构变化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线性规划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线性规划模型进行研究。线性规划指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如何使其达到效率最高、方法最佳, 它所研究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 使其产量最高、产值最高、利润最大;一种是指当任务量一定时, 怎样统筹安排能以最少的消耗完成任务。它研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是简单的优化问题, 它理论上最完善, 实际应用最广泛。主要用于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进行研究, 即怎样以最佳方式调配和最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 以便在充分展示资源效能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2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

线性规划发展迅速、应用面广、计算简便, 并且线性规划能在确定目标和多个约束限制条件下, 求出一个最优解, 从而找出最优方案, 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因素, 所以线性规划是最佳选择。

线性规划模型的表达式为:

其中, m、n为给定的自然数, d、ci、bj、aji为常数, xi是决策 (控制) 变量 (未知量) 。目标函数f (x) 反映系统目标与土地利用类型和经济效益系数之间相互制约关系, 最大值即为该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2.3 效益系数的确定和目标函数的选择

从精河县土地资源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发展的方向, 全面综合考虑相关资料的可操作性, 设置了4个变量, 即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

采集2004~2008年精河县的农林牧总产值以及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的面积, 通过计算平均值得到线性规划模型中的效益系数。方程中的估计参数就是各类农用地的平均产值 (万元/hm2) , 其中, 耕地和园地都属于种植业, 他们的产值为农业产值, 所以耕地和园地的效益系数相同。

方程模型:Z=A+C1X1+C2X2+C3X3+C4X4

通过计算得到:Z=-89103.4+2.068X1+2.068X2+0.007X3+0.021X4

在进行目标函数的选取时, 正对当地实际情况, 得出农林牧业生产总值, 将生产总值作为被选取的目标, 使其生产总值达到最大, 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约束条件需要通过具体的指标来构建, 从而对整个线性规划模型的解答产生影响。

农林牧业总产值最大:Max Z=2.068X1+2.068X2+0.007X3+0.021X4

2.4 约束条件的建立

2.4.1 土地总面积的约束。

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 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导致土地的利用被总面积所约束。表1中显示农用地总面积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和牧草地面积, 包括了这4个变量, 采取GM (1, 1) 模型方法进行预测, 在2020年, 农用地总面积将达到808822.32hm2。即:X1+X2+X3+X4<808822.32 (hm2)

2.4.2 土地分类的约束。

根据第三章中对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的分析, 得出精河县的土地利用多样化较为明显, 根据表1中数据, 采用GM (1, 1) 模型方法进行预测, 2015年各变量面积 (hm2) 如下:

2020年各变量面积 (hm2) 如下:

2.4.3 生产总值的约束。

根据2005-2008年的新疆统计年鉴, 用GM (1, 1) 预测, 2015年、2020年精河县林业收入分别为737.70万元、876.74万元, 每hm2收入分别为65元、82元。即:

2015年:65X3<73770002020年:82X3<8767400

2015年、2020年精河县牧业收入分别为96566.30万元、318349.58万元, 每hm2收入分别为1442元、4759元。即:

2015年:1442X4<965663000 2020年:4759X4<31834958002.4.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精河县2008年耕地面积分别为36147.89hm2、1074.11hm2、93392.69hm2、670892.57hm2。依据精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知, 2015年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规模分别控制在49140.76hm2、901.03hm2、295594.02hm2、441150.13hm2, 2020年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规模分别控制在49165.18hm2、901.03hm2、296123.62hm2、441161.92hm2。即:

2.5 模型求解

精河县农用地利用结构的目标函数:

2015年线性规划模型:

约束条件:X1+X2+X3+X4<808822.32

2020年线性规划模型:

约束条件:X1+X2+X3+X4<808822.32

应用线性规划软件LINDO求解, 最后得到表2数据:

3 优化结果分析

此次优化研究, 选取农业总产值最大为目标, 构建线性模型, 并设置了相关约束条件, 在数据资料满足预测要求的情况下, 建立精河县中期和远期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 从而优化出各类农用地的面积, 使其模型优化出的成果更具有依据性。优化模拟结果如表2所示, 耕地面积经过优化到目标年将增加8.23%, 首先是由于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 人口不断增加, 为了保证粮食供给, 增加耕地面积, 其次是城镇郊区的菜地开发也保证了耕地的适当增量, 最后由于基本农田的保护, 也提升了耕地面积, 所以耕地面积经过优化模拟被增加;园地保持不变;林地面积经过优化到目标年将增加13.51%, 是由于林业用地是维持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 对于抵御该县域干旱、大风和冰雹等自然灾害, 调节干旱区内农田小气候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应, 因此, 林地面积经优化模拟被增加;牧草地面积经过优化到目标年将减少11.90%, 这是因为牧草地一般属于自然生长的天然草场, 人工影响程度较小, 又由于牧草地中戈壁荒漠所占比重较大, 受到干旱缺水的影响, 其可利用的经济价值较小, 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用地利用总体经济效益, 因此, 牧草地在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中被调减。

4 结论

通过对农用地利用结构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分析, 在对精河县农用地利用现状做出分析的前提下, 根据精河县相关数据资料收集情况和精河县本地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精河县当地情况的评价指标, 构成精河县农用地利用结构分析指标体系,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精河县农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 探索精河县农用地利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精河县的农用地利用及结构调整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耿红, 王泽民.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 25 (2) :167-171.

[2]朱艳莉, 李越群, 廖和平.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4 (2) :97-102.

[3]邓翠.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益变化的关联度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 2012

[4]谢金星, 姜启源, 张立平等.线性规划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4.

[5]王军.基于线性规划的罗甸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8.

[6]耿红, 王泽民.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 25 (2) :167-171.

[7]蔡为民, 唐华俊,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6-18.

农用地利用 第11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民建房的矛盾

有些乡镇,20世纪80年代期间在架设22万伏线路时,电力线正好跨屋顶而过,当时并未考虑到高压线对附近村民生命健康的影响,没有进行搬迁,也没有进行补偿;而随着电力设备的老化和群众对生命健康的越来越重视,以及房屋自身寿命的终结,居民需要申请新基建房。但是遇到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没有从实际出发,欠科学和与现有政策脱离。

建设用地规划的随意性,导致村民建房无地可用。

考虑到高压电线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原有宅基地已不适合建房,需另择新地基建房。但居民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由于在本轮规划集体建设用地的划定和调整期间,所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考虑问题不周全,导致有规划建设用地的地方要么位于电力线以下,要么规划建设用地根本无法满足通风、采光、朝向等建房要求,建设用地规划具有随意性,缺乏实际考量。

基本农田划定不科学,导致村民建房无地可用。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划定以乡镇为单位,没有考虑到各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为达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要求,支持项目和集镇建设,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所有耕地都划作基本农田。而根据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基本农田严禁非农建设,在居民建房无规划用地的情况下,占用其他用地建房也难以实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脱离现有政策,导致村民建房无地可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农村村民建房政策背离。按我国现行农村建房政策,村民建房申请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成员,否则不予批准。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人民公社开始,便形成了以小组为最小集体经济组织,且目前我国实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也确权到小组。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并未考虑这一政策因素,而是以中心村为单位,划定一到两个居民点集中区,引导居民集中居住,从而导致很多小组根本没有规划建设用地,而有的小组建设用地过多。工作人员在为居民选址过程中,就发现邻近组有一处条件较好建设用地,但该居民不属于该邻近集体组织成员,不符合申请条件,该邻近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同意。

协调解决的对策和方案

怎样应对这一系列问题?除了村民在建房过程中,严格控制一户一宅、建房面积和杜绝非农户口在农村建房外,最重要的是怎样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指导村民建房方面更具操作性,而不是陷入“规划,规划,图上划划,墙上挂挂”的“规划无用论”的结局。

结合现有建设用地面积,统筹总建设用地面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平衡。

目前我们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划定在邻近现有居民点的位置,没有考虑现有居民点的退出,没有统筹观念;要在现有建设用地与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之和总量不增加的情况,根据退出原有房屋多少面积,就要在异地补充规划多少面积。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弄清楚规划区域建设用地布局形式和发展趋势,从而明确哪里退出、哪里补充规划。退出的地方不能再建,引导村民建房向补充规划的地方集中。落实到某一户,就是你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处宅基地,我就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还你一处宅基地,而原有宅基地要么自行复垦成耕地,要么由国家组织复垦。这样就避免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房,原宅基地无法建房后,新的地基无地可用的问题;将复垦的耕地纳入基本农田,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好基本农田,既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也保证了基本农田不减少;同时,由于现有居民点布局存在大量土地浪费,在居民点重新布局后,也能缓解计划生育政策分户建房带来的用地需求压力。

结合历史成因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建设用地。

要考虑到规划建设用地是否符合建房要求的地形、地势、通风、采光、朝向、健康等指标因素,在建设用地布局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当地居住习惯,同时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规划。首先要保证用地适合建房;其次要看历史,也要看将来,哪种情况适合点状分布,哪种情况符合带状分布。比如居民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史以来,现有居民点大都成点状分布,但规划用地布局是不是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显然不是,而应考虑其历史形成原因,主要是当时农村道路缺失,居民为方便出行,沿道路而形成现在的长藤结瓜式的点状分布形式;但现在由于交通道路的发达,该村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组组通,横竖分布整齐,且在建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带状分布的趋势,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就应该以带状分布为主。这样,既可以在建房后,最大限度地腾退原有宅基地,并便于腾退土地复垦后与原有耕地集中连片,也能够尽可能做到每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规划建设用地。

项目占用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后,及时调整规划,及时补充。

各类项目用地占用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后,在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及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补充。农村居民点规划调整应在项目立项后前一年实施,而不能占了又不调整,浪费建设用地指标,影响村民建房进度。居民无地建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在新一轮规划修编的过程中,没有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而是简单的用地指标的增加,从而导致在建房过程中障碍重重。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地方往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关注重点项目和集镇发展用地需求,而忽视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需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实用性,纯粹是有多少指标,图上画多少指标,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指导村民建房过程中矛盾重重。而只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尊重历史,把握未来,才能够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管理的前沿阵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长沙县国土资源局)

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 第12篇

建设用地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用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关系到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方面, 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韦素琼、林芳 (2002) 将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益分别与城镇规模、人口规模作相关分析, 得出结论:该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与用地规模的关系不显著、人口数量以及劳动力素质对城镇建设用地的产出率影响较大。韦素琼、陈健飞 (2006) 选择建设用地年均变化量、GDP增加量、非农产业增加值、非农产业结构变化百分点、建设用地与耕地变动弹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对闽台地区不同阶段的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比较, 提出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加大高科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比重;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加强旧城改造;整理工业园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强真、杜舰、吴尚昆 (2007) 采用因子分析法, 提取了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五项主要因子, 对我国各省、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化评价。李焜、马惠兰 (2008) 建立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对新疆14个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进行打分, 根据评价结果总结出新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买晓森、杨庆媛 (2008) 以三峡库区的1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 选取城镇化率、建设用地土地产出率、建设用地投资密度、第二产业劳动产出率、第三产业劳动产出率、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城镇人口人均非农GDP、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等指标对比分析各区县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宋家敬 (2009) 从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GDP四个方面计算东营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找到了建设用地投入与产出的最佳均衡点。

综上可以看出, 学者对于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研究尚有不足。第一, 研究的内容单一, 基本聚焦在对地区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第二, 研究的深度不够, 学者的研究中即使涉及到建设用地利用的社会、生态效益, 也仅仅是将三部分效益进行简单的汇总计算总效益, 并没有深入探讨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 选取的评价指标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联系不够紧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借鉴已有的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引入建设用地利用的社会、生态效益指标, 对西安市建设用地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协调度函数评价模型对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各个评价指标的协调程度进行衡量。通过探讨西安市近年来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状况, 揭示该地区在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研究丰富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对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按照系统性、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本文根据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 并借鉴已有的评价指标, 选取的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地均财政收入、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每万人拥有中小学学校数、路网密度;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

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项统计数据在量纲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使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 必须对各个指标的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按照其数值的相对大小, 对其进行赋值, 以此分值作为评价的基础。处理方法如下:

式中:x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值;yij为第i年第项指标的标准化分值;bij为指标上限, 为指标下限, 由于指标的上下限难以确定, 这里选取评价指标时间序列中各对应指标的原始数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综合评价中,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一般认为, 熵值法可以深刻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能够有效地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因此, 本文采用熵值法, 根据指标之间的离散程度确定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

设样本有m年, 评价指标为n项, xij表示第i年第j项的评价指标值 (i=1, 2, , m;j=1, 2, , n) , 建立mn的原始数据指标矩阵X= (xij) mn。

(1) 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的比重pij

(2)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

信息效用的大小取决于熵值ej与1之间的差值。对于给定的j, ej越小, 说明xij相差越大, 该指标所起的作用越大;ej越大, 则xij的差异性越小。

定义差异性系数:gj=1-ej, j=1, 2, , n

(4) 确定指标的权重wj

计算公式为:可知某项指标的熵值越小, 所占权重值越大。

2.4 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整理《陕西统计年鉴》、《西安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得到2002~2008年西安市的13项原始数据指标矩阵, 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 建立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表1) 。

3 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实证分析

3.1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在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利用公式vij=pijwj (i=1, 2, m, j=1, 2, , n) , 计算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效益。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加和, 可以得到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综合效益值, 为了便于分析, 利用折线图来表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2~2008年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变化规律比较明显。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由2002年的0.0901增加到2008年的0.2306, 以每年约17.2%的幅度增长。从总体上看, 各年份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最高, 社会效益次之, 生态效益最低。经济效益在综合效益中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2年经济效益对综合效益的贡献率为50.22%, 至2008年提高到70.09%。经济效益的变化以2005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效益实现平稳增长, 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差距还不是很大;第二阶段经济效益快速增加, 从0.0781增长到0.1616, 大致翻了一番。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数值较低, 基本保持在0-0.05之间, 其中生态效益的变化幅度最小, 均值为0.0179, 标准差仅为0.0044。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呈线性增长趋势, 其中x为经济效益, y为综合效益, R为相关系数, 由R2=0.991可知R=0.995, 即函数中两个变量相关性达到99.5%, 呈极显著性相关。

分析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各项因素可知, 这13项评价指标中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地均财政收入、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的权重均占到了10%以上, 说明这几项指标在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从各项指标的效益值来看, 在研究期内经济效益的5项评价指标值都是大幅度上升, 西安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西安市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主导产业, 制定了工业振兴计划、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 使西安市经济一直保持13%以上的均衡增长速度, 经济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社会效益方面,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184元增长至2008年的15207元,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此外, 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和每万人拥有中小学学校数的波动起伏相对较大。由于西安市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过快, 城市相应的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 于是造成了这两项指标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在生态效益方面,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 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的波动, 但整体上还是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由此可见, 西安市实施的城市“绿线”管理、“蓝天碧水”工程、“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等一系列措施初见成效, 人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 各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很低, 说明建设用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3.2 结论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核心不仅在于各具体指标值和综合评价值的高低, 还在于各项效益评价指标间协调程度的评价。本文引入协调度这一概念, 对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

协调度的计算公式为:C=w1U (x1) +w2U (x2) +, , +wnU (xn)

上式中:C表示协调度, C∈ (0, 1) ;w表示指标的权重;U (x) 表示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值, 又称功效值。协同理论认为, 当C≥0.8时, 表示高度协调;0.6C<0.8时, 表示比较协调;0.5C<0.6时, 表示基本协调;0.4C<0.5时, 表示不太协调;0.2C<0.4时, 表示不协调;C<0.2时, 表示极不协调。通过计算得到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 (表2) 。

由表2可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 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逐渐增加。2002~2005年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一直偏低, 并且发展缓慢, 年均增长不足0.1。直到2006年协调度为0.5194, 表示基本协调, 但尚处于可持续利用起步阶段。2007、2008年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大幅度增加, 均处于比较协调的状态。从协调度的走势来看, 2008年以后西安市的建设用地效益将进入全面的稳定发展阶段。然而建设用地效益的协调发展还有赖于正确的决策和引导, 政府应当从全局着眼, 切实保证建设用地效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本文选取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密切关系的经济、社会、生态指标, 建立了以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为目标层, 建设用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准则层, 包括13个评价因子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2~2008年西安市的统计数值, 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得到研究期间西安市建设用地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综合效益值, 利用协调度函数模型量化各评价指标的功效从而测算协调度, 根据协同理论的分级确定各年份效益的协调程度。评价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逐年提升, 经济效益增长迅速, 社会、生态效益偏低。目前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日益提高, 属于比较协调状态。基于以上评价结果, 对西安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政府政策措施缓解流动人口的“盆地效应”,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的平衡, 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 改变粗放低效的利用模式, 扩大交通路网规模, 优化城市景观布局、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城市绿化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工业、居住与商业用地的均衡发展, 建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第三, 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对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细化, 根据各区域不同的用地需求, 进行合理分配配置, 充分挖掘建设用地社会、生态效益的潜力, 实现用地效益的全面发展。

第四,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土地, 使城市走外延发展与内部挖潜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将加快发展同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综合效益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韦素琼, 林芳, 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分析[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2:508-511.

[2]韦素琼, 陈健飞.闽台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益比较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下册) [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103-107.

[3]强真, 杜舰, 吴尚昆.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 (1) :92-95.

[4]李焜, 马惠兰.基于熵值法的新疆城市建设用地效益评价[J].现代经济, 2008, 7 (5) :31-32.

[5]买晓森, 杨庆媛.三峡库区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08, 10 (2) :67-70.

[6]宋家敬.东营市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 2009.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