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劝学范文第1篇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初读课文
1.第
一、
三、四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师领读。
2.订正以下字音:
句读
不
阿谀
郯子cháng苌弘
师襄
老聃
蟠
贻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字词疏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学的人
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学者:者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却
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惑的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跟从(他)拜他为师
相当于介词“于”
于:表比较,比。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5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论地位尊贵
地位卑贱
年龄大 年龄小
无无:无论还是
6道
之所存,
师
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为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所字结构中间
(二)内容梳理
1.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责?那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2.明确: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与结尾“余嘉”呼应。 2)第二句:教师的重要作用或职责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 3)
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 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嘛。
这是承“传道”而言的。那么为什么不承“受业”展开呢?因为人人皆知教师有“受业”的职责。
3、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是通假字的,就在它下面划横线。
1.六艺经传(
)
2句读(
)之不知
3.无长(
)无少
4.或师焉,或不(
)焉
5.官盛则近yú
6.孔子师cháng
弘、老dān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二段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第一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疏通
1嗟乎!师
道之不
传也久矣!
从师的风尚
没有传播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也:表句中停顿
2而 耻学于师。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耻: 以为耻。
3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成为
大概
这个原因吧
4则耻师焉。以从师为耻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6或
师
焉,或不
焉。
有的从师
不从师
焉:语气助词
7巫
医乐师百工 之
人,不耻相
师。
各种工匠这些
互相学习
8今其
智
乃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欤!
他们的智慧竟
反而
赶不上 这可真
呀
3、简析
1).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2)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边析边整理出以下板书: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从师
耻学于师
择师
耻师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寓
小学而大遗
其智乃反不能及
从师的重要性
3)小结:本段 一连用了三个对比,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阐明从师的重要意义。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4) 指导朗读。 分析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学生背诵本段。
四、作业
(一)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无贵无贱
2.小学而大遗
3.吾从而师之
4.弟子不必不如师
5.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熟读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
三、四段并总结课文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
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学生自译。3.师指导释疑:孔子师郯子。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简析: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典型精当 说服力强.继而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第四段 1.学生通译本段.
2.释疑: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于,“被”
3.析:结尾交代写作本文缘由。虽然简单,但紧扣中心,照应了开头。
(三)背诵
三、总结
1、思想意义 《师说》的创新至少有三点:一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2、写作特色
1)对比论述,观点鲜明。
2)语言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3)感情充沛强烈
四、有感情地读背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师说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职责 从师必要性(1)
论证 不从师风气 三组对比 (
2、3) 从师典范 孔子言行 写作缘由:赞李蟠行古道
师说劝学范文第2篇
摘要:正向情绪工作素养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感受和表达“正向情绪”的素养,它解决教师“知不知”、“能不能”和“愿不愿意”较好感受和表达“正向情绪”等问题。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培养,更需要良好环境的营建和教师自主自觉的努力。该文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情绪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新概念,再对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情绪工作;正向情绪工作素养
情绪工作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不当情绪工作极易给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带来负面效应。近年来国内对于教师情绪工作的研究开始起步,但对于教师需要怎样的素养应对情绪工作,以及如何促进这些素养的养成还没有看到比较详尽而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情绪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新概念,再对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教师情绪工作研究和促进教师健康幸福做出一些努力。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工作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工作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不同。后者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情绪,它不受课堂教学要求控制,也不具有工具性目的。而前者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本身的一部分,它是受课堂教学要求控制,具有工具性目的,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根据课堂教学要求的情绪规则(注:本文把这种情绪规则称为“正向情绪”),不断通过调节、控制自己情绪,去感受自己情绪和表达所需情绪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师感受到也表达出“正向情绪”,称为真实情绪表达;(2)教师没有感受到但使自己表达出“正向情绪”,称为假装情绪表达;(3)教师感受到“负向情绪”(指与课堂教学要求的情绪规则相违背的情绪,往往指消极情绪),但没有表达,称为负向情绪压抑表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策略进行情绪工作:(1)表面行为,是指当教师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通过调节情绪的可见方面,如手势、声音和面部表情等,使情绪行为按照“正向情绪”的要求表达出来,但是,此时教师的内部情绪感受并不发生改变。教师的这种情绪工作策略关注的是自己的外部行为,是一种暂时的假装情绪表达或负向情绪压抑表达。(2)主动深层行为,是指当教师的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教师通过积极思考、想象和记忆等内部心理过程,激起或者压抑某种情绪,使真实情绪体验与需要表现的情绪相符合,并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当教师运用这种情绪工作策略时,教师的内部感受和外在行为都发生改变。(3)被动深层行为,是指当教师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恰好一致时,教师表现出与表达规则相一致的情绪行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工作对自身的影响:情绪工作为教师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舞台,当教师这一需求得以满足时,教师通常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当教师内部感受和需要表达的情绪不一致时,就容易产生情绪不协调,导致情绪矛盾与情绪压力等不良结果。教师情绪工作的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表达策略都与情绪耗竭和身体不适相关,对长期结果而言,表层行为比深层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要求隐藏或抑制自身真实感受,以及不断监控自身的行为表达来伪装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正向情绪”,表层行为引起教师外在表达与内心体验更大的不一致,耗费了更多的心理资源。教师的主动深层行为也涉及到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对自身感受进行深度调整,但它将内在感受和外在表达调节为与课堂教学期望相一致,从而降低了情绪失调程度。而降低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正向情绪”的认识、理解、认同和转化的程度。教师的表层行为和主动深层行为的过程不仅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而且由于这种要持续保持表达“正向情绪”所付出的努力和不愉快,很有可能导致教师情绪耗竭和心理压力倍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维持被动深层行为,同样需要付出努力,但由于此时教师原有内心感受和表达情绪是一致的,也即都是“正向情绪”,相对表层行为和主动深层行为,它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少些,引发的负向效应也要小。因而,从对教师身心影响而言,被动深层行为是教师较理想的情绪工作策略,教师具有较强的正向情绪工作能力,尤其教师本身就具有“正向情绪”,有利于有效降低情绪工作给教师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教师具有正向情绪素养、具有较强的正向情绪工作能力,是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操作层面界定,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感受和表达“正向情绪”的素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本身具有与“正向情绪”相一致的内在情感,并能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根据需要恰当表达这种正向的情绪感受的素养;另一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内心感受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教师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感受,使其与“正向情绪”相一致,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表达情绪的素养。
在此暂且假定课堂教学要求的“正向情绪”是正确的、合理的、可行的,那么,一位具有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教师至少需要以下三方面的素养:(1)知识方面素养。清楚“正向情绪”的各种规则要求,熟悉各种调控情绪感受和表达情绪的方法策略等,这方面素养解决教师“知不知”的问题。(2)能力方面素养。能够根据“正向情绪”的各种规则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较好调控自己的情绪感受,熟练应用各种方法策略表达所需情绪等的能力,这方面素养解决教师“能不能”的问题。(3)观念、信念、情感方面素养。由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较容易生发或理解、认同“正向情绪”的内心情感,对遵循课堂教学情绪规则要求充满着积极的态度。这方面素养解决教师“愿不愿意”的问题。
具有良好的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观念,坚定的信念,正向的内心情感,掌握“正向情绪”要求,熟练情绪工作方法策略、技能技巧,遇到内心感受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又善于通过正确观念的指引,激发正向情绪或消解负向情绪。这些素养,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更多的表层行为,更多地进行被动深层行为,表达真实情绪;或者由于具有正确观念与较强的情绪工作能力,不需要耗费太多内在资源,就能够较好地完成了主动深层行为,这有利于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绪工作负荷,对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教学生活质量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养成的一些建议
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包含着知识、能力和观念、信念、情感方面的素养,也即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不但要解决教师“知不知”、“能不能”的问题,还要解决教师“愿不愿意”的问题。而过去在对于教师发展问题上,更多关注促进教师的“知不知”、“能不能”方面发展,而较少注意教师的“愿不愿意”,而后者的解决,不仅需要通过教师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更需要营建一个有利于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养成的良好环境和教师自主自觉的努力。
1.教师教育应正视教师情绪工作,注重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培养
情绪工作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情绪工作素养是重要的教师素养之一,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要正视教师情绪工作,注重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培养,这些应当成为教师教育的共识。开设“教师情绪工作”有关课程,引导准教师或教师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工作,学习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掌握情绪工作的方法策略、技能技巧,培养正向情绪工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等,坚定教育信念,涵养正向的内心情感。
2.政府、社会应为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教师是一个社会角色,受到社会的期待,也同时受到社会的评价与奖赏,这些是教师赖以生存的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观念、信念与态度,进而建构着他们关于教师这一职业的假设、信念与情感。当前一方面泛滥着扭曲教师形象、贬低教师职业的社会文化,使“师”为“世范”的教师职业理想遭遇现实的尴尬;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将教师“神化”,并由此制造出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规则来要求教师去遵循,这种过高的社会期待既不公平,也难以实现。这样的社会文化必然难以促进教师正向情感的养成。因而,政府应完善并确实落实保障教师权益的政策法规,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导引正确的社会舆论等,为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3.学校领导应为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发挥强而有力的促进作用
学校领导作为权力符号,有着对教师的聘任、职称晋升、评价等权力,而这些权力又与教师的生存密切相关,教师为了满足需要,更多时候要向这些权力妥协,或者说向代表着这些权力的学校领导妥协。可见,学校领导是直接影响教师正向情感的关键人物。因此,首先,学校领导要怀有并善于充分表达对教师的包容、接纳和喜爱之情,教师则从这种被包容、接纳和喜爱的感受中,不断增强自尊感,这种自尊将驱使他们努力遵守课堂教学规则的要求,加强行为自律,以期巩固和强化所获得的包容和接纳,赢得更高水平的自尊,进而扩充有所归属的感情。而所获得的自尊又不断生成自信感,强化对工作任务目标的追求和投入,使情绪工作获得更强的动力。其次,学校制定的各项规范制度,包括所谓的课堂教学中的“正向情绪”要求,要具有人文性,充分体恤教师情感。再次,注重营建好的学校文化。好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能引导所有学校成员向上的信念与追求,这样的学校文化必然会孕育与催化教师的正向情感。
4.教师个体应自主自觉修炼自身的正向情绪工作素养
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外在于教师自我的工具性和受他人规约的被动式开展的教师教育,是很难真正促进教师素养提高的。因而,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不可或缺教师主体在其中的自主、自觉作用。首先,教师应主动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用正确观念与思想武装自己,坚定教育信念,保持积极乐观的教育教学态度。其次,教师应正确认识与对待课堂教学的“正向情绪”要求。尽管有时规则要求是基于教学管理目标定位,较少考虑教师的感受,但也应认识到这些规则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好师生关系应该遵守的规范要求。接受并内化它们,会使教师自动自发地按照它们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表达适当的情绪。这样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绩效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教师较好地掌控自我形象,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减少了情绪工作带来的负效应,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再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应是教师修炼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情绪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实现场合在教师自己与学生交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两者之间直接关联的行为,就无所谓教师有否情绪工作素养。教师之所以爱学生,不是因为他知道或能够这么做,更不是因为他应该这么做,而是当通过师生接触、了解和不断交流之后,产生的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对学生的依恋与悦纳的内心体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想到自己学生的存在就产生的愉悦或关切。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张辉华,凌文辁,方俐洛.“情绪工作”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6,(1).
责任编辑朱守锂
师说劝学范文第3篇
雨霖铃综述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雨霖铃
寒蝉凄切⑴,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⑵。都门帐饮无绪⑶,留恋处,兰舟催发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⑸。念去去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⑻?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⑼,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⑽,更与何人说?[1] 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
一、
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师说劝学范文第4篇
知识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 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 、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合作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字音 (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3、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五、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字词及句子。
(一)、重点字词解释。
1、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2、今:现在。
3、涂:同“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
4、辞:推托。
5、务:事务。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指学位的一个等级。
8、涉猎:粗略地阅读。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
9、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0、乃:于是,就。
11、及:到了的时候。
12、过:到。
13、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4、非复:不再是。
15、更:更新。
16、见事:认清事情。
17、但:只。
18、孰若:哪里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
19、就:从事。 20、遂:于是,就。
21、何:为什么。
22、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23、始:开始。
24、与:和。
25、论:讨论。
26、议:评议。
27、大:非常,十分。
28、惊:惊奇。
29、今:现在。 3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1、复:再。
32、即:就。
33、拜:拜见。
34、待:等待。
35、当:掌管。
36、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37、更:重新。
38、耳:罢了。表限制语气。
39、邪:吗。表反问语气。 40、乎:啊。表感叹语气。
(二)、重点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蒙以军中务多辞)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推辞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我难道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3、卿言多务,孰若孤?翻译: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六、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赞叹,遂与之“结友”的佳话,说明了学习对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一、二 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情况。
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最初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答: 军中多务
3、孙权给吕蒙提供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学?答: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鲁肃为何与吕蒙结友?答: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7、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三、古今异义字
更 古:重新。 今:更加,越发
但 【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 .今:耳朵
治 古:研究 今:治理
博士 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 古:知道 .今:看见
四、人物性格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方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六、本文成语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七、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布置作业
孙权好学 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别人从学习态度 上重视学习善劝:
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才略大有长进。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鲁肃敬才、爱才。 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 教学反思:
师说劝学范文第5篇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就学 鲁肃 叹学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吴下阿蒙:转眼十年过去了,他进步很大,已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令那些过去对中国有成见的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两个成语在一个句中造句:当他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大吃一惊,果然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现在的他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五、总结
师说劝学范文第6篇
一、基础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C、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地歌。
2、下列各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文思泉涌,一首《沂蒙山小调》一气呵成。
B、对于各种游戏,一些年轻人沉溺其中,乐此不疲,浪费了宝贵的青春。
C、得到朋友的鼓励,他勇敢的走向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明星,真是相得益彰。 D、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二、阅读
(一)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4分),
(二)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晴”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
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
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
”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
”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
”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墨的(3分)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3.阅读第④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 ..
4.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第⑤⑥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
、
、
、
(只填序号)(4分)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墨客
C.墨宝
D.舞文弄墨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引用名句,引出说明对象“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
C.墨的制作过程依次是取烟、制作烟料团、加入配料制成墨团、捣练锤击、入模成型
D.第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