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精选3篇)
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第1篇
课程名称:语言学导论,课程代码:FORE120001.01,姓名:诺欣,学号:06307036088,专业:行政管里
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动关系
摘要 :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问题 ,一直是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的话题。近年来 ,一些学者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甚至排斥符号的这种特性。任意性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性的本体论问题,更是人类文化的本体论问题。可见,这一论题不但是从古至今人们不断探索的话题,而且在当代语言学、哲学和人类学理论界都是公认的具有极其重要基础性作用的课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内涵的界定,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初步探索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 : 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索绪尔认为任意性是一切符号系统的基本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系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许多语言学家都从他那里得到启发,无不折射出他的影子,但后来的诸多学者对这一原则提出了质疑,象似性便成为争论的焦点。大部分的学者对语言任意性的理解是基于索绪尔符号任意性的阐述,而对象似性的理解是基于皮尔斯符号理论中关于象似符(icon)的论述。
索绪尔是符号学(semiology)的创始人,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虽没有详细阐述符号学以及它的研究方法,但把它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确立的思想已初见端倪,“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管它叫做符号学”,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的现象”,“依我看来,语言问题主要是符号的问题”。
1.任意性
任意性(Arbitrariness)。任意性原则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惯例派(代表人亚里士多德),但近代对此作出最明确阐述的是索绪尔。他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说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①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
体,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同语言的存在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证明。这就是说,在各种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概念。索绪尔还把语言与其他制度相比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他认为,其他人文在不同程度上都以事物的自然联系为基础,它们在所采取的手段和所追求的目标有一种必不可少的适应。甚至服装的流行样式也不是完全任意的,因为服装式样不能超过身体形态所规定的条件。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荀子的约定俗成说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
任意性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
2.像似性
像似性(Iconicity)指的是感知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的相似性。换言之,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像似性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派,但明确、全面地论述像似性的是哲学家皮尔斯。他给像似性的定义是:“由于与某物相似而代表某物的符号就是像似符号”。这种符号具有所指对象的某些特点与所指对象的特性相似因而在人的头脑中激起类比或相似的感觉。他举的例子包括肖像、图画、照片、象形文字、隐喻、图表、逻辑符号、甚至代数公式等。这些符号可以概括为3种:第一种是图象,最简单、直接的像似性符号; 第二类是图表,一种建立在标志符号和社会契约关系上的相似性;第三类是建立在两个象征法符号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上的隐喻,强调喻体和本体的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目前的研究,像似性可以具体分为距离像似性、数量像似性、顺序像似性、标记像似性、话题像似性、句式像似性等6类)。
3.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对“任意性”理解的分歧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我们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②
从索绪尔的论述可知,他所指的语言符号是心理现象,是共时语言系统内的、内在于语言系统中的、独立于其他诸如社会文化背景等的符号。对于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看成心理现象,许多持任意观的学者也不赞成。石安石③和索振羽④都认为语言符号就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持象似观的学者大多根据“任意性”的通常意义,认为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间的结合没有任何联系,如许国璋。⑤但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作为术语的“任意性”的定义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涵义,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合以上分析指的任意性有以下特征:共时的、语言内在的、音义间的、无自然的联系。
(二)对“象似性”理解的分歧
美国哲学家珀斯把“象似符”定义为“与所指在某种方式上相似于它某种②
③
④
⑤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 石安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J].语文研究,1989(4):1—8. 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J].语言文字应用,1995(2):73-76.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27,36-37.
形式的符号”。⑥但在使用过程中,象似性所指的范围有所扩大。王寅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⑦沈家煊认为“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并强调说“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介于其中。”⑧《现代语言学词典》(第4版,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对象似性的解释是:“指符号的物质形式与符号所指实体的特点有密切的对应。”但持任意观的学者大多根据任意性概念反推,认为语言符号音义间有自然联系才是象似的。
综上所述,指的象似性具有以下特征:共时与历史的、语言内部与外部的、音义、词形、结构的、密切的自然人文联系。
(三)任意性与象似性是否完全对立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产生于不同的哲学背景下,任意性是在强调客观和理性的大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自治的系统。而象似性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认为语言的各个层面与人的体验以及现实之间存在着诸多象似性,强调语言系统与语言使用者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由于哲学背景的不同,他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截然不同。持任意观的学者强调应该从语音层面讨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他们强调要从语言内部论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持象似观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包括语音、词汇、结构等多个层面来考察,强调从从语言内部和外部论证语言的象似性,比如从所处的社会、文化找证据。因此,任意性与象似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魏育邻认为与任意性对立的是自然性⑨,李二占认为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⑩。象似性所指的范围比任意性大得多。
(四)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是否是完全任意的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语言符号任意性在于语言符号音义关系是任意的。语言符号音义关系是否真是任意的呢?持象似观的部分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比如杜⑥
⑦
⑧
⑨
⑩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 王寅.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5-28.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
文礼、庄和诚、郑立华等对英语字母词的音义关系展开了研究,董为光、延俊荣、辜正坤等对汉语的音义关系的进行了探讨11。另据统计,2500个最常用字中明显含有圆形特征的汉字约计101个,其中圆唇音的71个,占70%12。我们曾经用统计的方法考察了多种语言的指示代词、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的音义关系,发现它们具有统计学上的、倾向性的象似性。
但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只有音义之间的自然的联系,才能构成对任意性的致命的反击。上面所举的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并不能证明有自然的联系,因此,他们并不能反驳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4.结语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语言符号仅仅是具体或感觉到的(如何听到的)声音和相应意义的结合体,然而每个人发出的声音无论在音质还是响度等方面并不一样,可是没有影响彼此之间的语言交际。
由此可见,人听不懂,外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任意的。语言的习得或或者说语法知识的习得,基本上不熟文化差异和人种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人的出生背景如何,在发育之前,都能自然习得在习得场合所使用的母语。在任何一种语言中,任意性和相似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以互补的方式存在的。看来,语言到底是相似性还是任意性的东西不是什么人说了算的,而要有提供证据,要言之有理。
12应学凤,李桂明.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2):149—151. 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面面观[J].外国语,2005(6):32-39.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 [2] 石安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J].语文研究,1989(4):1—8. [3] 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J].语言文字应用,1995
(2):73-76.
[4]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27,36-37.
[5]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
50—54.
[6] 王寅.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7]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8] 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25-28.
[9] 应学凤,李桂明.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
术研究卷),2007(12):149—151.
[10]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面面观[J].外国语,2005(6):32-39.
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第2篇
1.1 索绪尔对任意性的描述
在20世纪初,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1916:) 在论述语言符号的性质时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的同时注意到任意性也有例外情况, 如象声词和感叹词。但是, 他认为象声词和感叹词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词的数量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少得多, 因而不能以此否定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为了说明任意性的存在,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声音组合来代表 (索绪尔, 2007:54) 。不同的语言中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达, 甚至不同语言的存在这一事实, 都可以证明任意性。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语音序列。这说明概念和语音之间没有自然的必然联系。如果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不是任意的, 而是具有自然联系的, 那么声音和意义只能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个概念就只能有一个表达形式, 世界上也只能有一种语言。这是对任意性的一个很有说服力论证。
1.2 试探隐喻与语言任意性的关系
就隐喻而言, 前人的研究视角主要局限在修辞学和语言学, 很少从符号学探讨。隐喻现象与语言符号任意性也不无关系。虽然人们可以用体验哲学或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 但是语言符号本身为隐喻的产生所提供的条件是不可忽视的。试想, 如果语言符号不是任意的, 能指与所指就必然形成一成不变的固定结合, mouse的新义“鼠标”就绝不可能产生;journey一词也不能用于Life is a journey (“生活是旅途”) , 即便这种隐喻产生了也会造成混淆, 使人无法理解 (马壮寰2008:5657) 。因此语言的任意性促进了隐喻的产生, 让丰富多彩的认知体验来到我们身边, 让我们对身边的世界重新思考, 从而获取新的认知感受。
2 对语言象似性的再思考
2.1 关于语言象似性的概述
美国哲学家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性原则。它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本文认为在这一点上, 象似性和索绪尔所说的任意性显然不是在一个维度上的。
海曼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 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的性质。
象似性观点的坚持者提出了体验哲学论, 并将其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认知的象似性原则为人们利用隐喻手段将世界的结构复写到语言的结构提供了理据。
2.2 语言符号象似性与隐喻的认知功能的微妙关系
作为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象似性的关联是认知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隐喻与象似性”曾在第15届语言学家国际会议上进行专题讨论, 极大推进了象似性研究。
语言符号象似性是人类感知观念结构语言形式之间的一定的隐喻象征程度。语言结构形成的全过程, 就是人类实践符号隐喻活动的全过程:人类智能系统将系统外部事件首先内化为内部符号, 经对之加以情感控制及规约之后, 以之再现外部事物。这一过程就是符号的产生、排列和组合的“象似性隐喻认知方式的实践过程。
由此看来, 隐喻的认知作用与象似性理论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日常用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如:“手足”喻兄弟, “朱门”喻大户, “干戈”喻战争。同时隐喻是语言进化和演变的重要内在机制。人们根据所观察事物的部分特征, 用现有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意义。
3 个人对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再思考
人类社会中5000多种语言的存在和语音之间的差异就是语言符号任意性最明显的证明。语言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毋庸置疑是客观存在的, 任意性是第一性的。而语言的任意性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条件。尤其是语言中的多义词, 更是直接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便利, 如果仔细注意身边的每一句话, 会注意到它们无不包含隐喻。同时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象似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
朱永生 (2002) 指出:“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不争事实, 今后讨论的关键莫过于理清任意性和象似性到底在哪些层面上相互排斥, 在哪些层面上彼此共存。”不论从哪个角度研究象似性, 它都不是对任意性的否定, 它更像是从任意性哪里射出的一条射线。
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问题在语言学界一直有所争论, 我们认为对这两个属性做谁优胜于谁的判断是没有必要的, 他们都作为语言的属性而共存。二者从不同视角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国内语言学界非要在谁是语言的第一性上做一个统一的定论, 百家争鸣可以更加全面地去认识语言。置争议不谈, 本文试从隐喻的角度来系统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象似性和任意性两极之间存在一个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正是隐喻。象似性也只能是任意性视野内的象似性。
从隐喻的诞生到隐喻的发展折射到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上, 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任意性还是语言的第一性, 象似性的产生离不开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以任意性为前提, 隐喻在此充当桥梁作用。
4 质疑
我们注意到国内语言学界一直试想用汉语的象似性来反驳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 很多文章都坚持象似性才是语言的第一属性。但是, 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指能指和所指之间 (音响形象和概念之间) 的关系是任意的, 没有自然联系的不可论证的。本文完全可以这样大胆设想:比如“狗”这个概念在人们的认识中就是狗的动物形象, 见到它就会读之为“gou”, 那可不可以读为其它的呢, 比如说“mao”?本文认为完全可以。为什么“狗”要读为“gou”呢?这可不可以说明汉语在这一层面上也是任意的呢?人们之所以那样去读, 是早已规定的并经过规约的, 那为什么我们要去给它规定读“gou”?还是因为任意性吧。
当我们再谈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时, 必须界定好其定义, 界定好要谈论的层面, 然后进行深入理解和论证, 这样才能做好后面的探究工作。
摘要:涉及语言本质问题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说的争辩一直源远流长。本文研究发现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的关系却是辨证的, 隐喻的产生及其认知功能可以来论述两者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同时肯定任意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和第一属性, 象似性是其补充和完善, 二者相互依存。
关键词:任意性,象似性,隐喻的产生,再思考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英汉对照.刘丽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6.
[2]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3.
[3]Richards, J.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UP, 1936.
[4]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浅谈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 第3篇
本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了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内涵以及不同语言学家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二者都是语言符号的属性,只是从不同层面来探讨语言符号的属性而已。就单个语言符号而言,任意性仍然是语言符号不可动摇的最高原则,但在复合词和派生词以及句法关系上来说,语言符号又是高度象似的。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一、 引言
有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话题由来已久,各个语言学派观点各一。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语言学界的一面大旗,语言学家们都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深信不疑,将之作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而此原则的提出者索绪尔也被尊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成为语言学界的鼻祖,他的经典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更是被视为语言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成为语言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许多年里,都很难再出现能与之相抗衡的语言学大作,虽然此教程中的许多观点与问题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受到各方面的质疑与挑战。
二、任意性及象似性的实质
(一)索绪尔任意性的提出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索绪尔被视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语言学思想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是语言学领域的圣经,成为后来的语言学家们研究语言学的必读书目,他们对其中的观点也深信不疑。既然任意性原则成为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经典理论,那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呢?在论述语言符号的性质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三个至关重要的术语:“能指”,“所指”以及“符号”。他指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并高调指出这个原则将支配整个语言学研究。在论证此观点的时候他引用了一个例子,表示“姊妹”这个概念的法语词soeur与它的能指的声符串没有任何内在联系,而且,同一所指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能指,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所指在英语里边叫做sister的理论来源。更通俗地说,为什么我们把一页一页可以翻阅的上面有字的物品叫做书本而不是任何其他的所指呢?这里没有任何理据可言,也可以称作我们后面要提到的绝对任意。请注意,在举类似例子的时候索绪尔用的都是单一词汇,也就是单纯的符号。
(二)象似性原则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象似性原则风靡语言学界,大大地威胁到索绪尔任意性原则。事实上,早在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C.S.Pierce就提出象似性概念。象似性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热门话题。这个原则的基本理念就是,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可据的。象似性的提出者皮尔斯还把符号分为三类,即象似符(icon),标志性符号(index),象征性符号(symbol)。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象似性所做的研究也是源于此,他们继承了皮尔斯的观点并予以发展。John Haiman于1985年出版了其著作《自然句法》和《句法象似性》,详细分析了句法中所存在的象似性,而且将其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二类。从句法结构照应认知结构方面初步归纳,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有以下几种,顺序象似性,接近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等等,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以上提及的几种象似性。
1、他抬头看看天拿起雨伞走到门口。
2、the old black wooden desk
3、①红色的花;②鲜艳的红色的花;③邻居家花园里鲜艳的红色的花。
4、爸爸和哥哥都是老师。
第一句是顺序象似性,它的认知基础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叙事,符合人们直接体验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也强调了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关系,上文提及的凯撒名言也是这一原则的体现。第二句是接近象似,也就是说在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与空间上也比较接近。多个形容词的排列顺序的原则就是与中心词概念上越接近的修饰语与中心词越靠近。第三组属于数量象似,语符数量越多就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这时传达的信息量也就越大。第四句对称象似性,它是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具有对称性。以上提及的例子都是从句法层面论述象似性,即句法象似性,以此来说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完全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三、任意性与象似性原则的关系
上文我们提到了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提出以及主要从句法层面探讨了象似性,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也是语言学界近年来一直存在诸多争议的话题。有些学者认为,语言中存在的拟声词和感叹词比如英语中的wow, murmur, bang等等是语言象似的最好例子,在这一点上,索绪尔给出的说法是,有一部分拟声词源出于象征,而他所认为的象征的特点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点自然联系的根基,这与语言学家们所说的象似是有一定区别的,再者,索绪尔认为拟声词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不会威胁到他的任意性原则,就算是,那数量也非常少,不能够影响其提出的任意性原则。在象似性说里面,学者们认为,拟声词和一些感叹词存在语言上的象似性,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至此,可以说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真正含义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在任何方面都不存在任何(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02页)联系。有些学者根据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复合词和派生词,且这些词在英语中所占比例不小这一事实,得出了象似性主导说。索绪尔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符号都是完全任意的。他举例说,天平和它所象征的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以马车取而代之,就等于承认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象似性,而且复合词和派生词的确带有象似的影子,比如说,apple-tree和blackboard这样的词语,后来的语言学家从句法上探讨符号的象似性是完全可以而且合理的,这样可以帮助人们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语言符号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是对任意性的补充和拓展。对于复合词和派生词所存在的一定程度的象似成分,索绪尔也注意到了,而且据此提出相对任意性和绝对任意性。
四、结语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个由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层次构成的符号系统。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符号任意性主要是从语义与语音这二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而后来国内外强调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语言学家都是从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层面之间的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的。虽然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具有不可动摇性,已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整个语言学研究领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象似性原则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正在向任意性原则发出挑战,这就说明它的存在具有合理的地方。这二个相对的概念必须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加以解释。在对待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看问题,不应该将象似性看做是对任意性的彻底否定,而应该是任意性的拓展与补充。
参考文献
[1]Saussure , F. de. 191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Ed. C. Bally & A. Sechehaye.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Simone, Raffaele. Iconicity in Languag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4.
[3]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第 1 期.
[4]王德春. 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 -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 外国语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