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服务器新特点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检验中国文化贸易偏离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得出中国文化贸易发生在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经济学分析,为未来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流向提供指导,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培育海外文化消费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会员制;文化贸易;需求相似理论;文化贸易结构
收稿日期: 2008-05-10
作者简介:霍步刚(1970-),男,江苏涟水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财政财务管理等研究。E-mai:l miya675@126.com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7 6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文化贸易①(①文化贸易总额包括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和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2006年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3.2亿美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26.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129.7亿美元,其中出口47.9亿美元,进口81.8亿美元,文化贸易逆差33.9亿美元。与庞大的货物贸易额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我国的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滞后。突出的问题是:文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缺乏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
中国有着天然的人口优势,使得中国成为文化服务的巨大市场。国内现有的文化产业生产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与之相反的是,国外文化大国却通过其文化服务竞相抢滩中国文化市场,大量的外国文化软件产品和文化服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中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
2006年中国主要的文化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这六大文化贸易伙伴都是高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根据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 1961)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需求特征,因此,各国应该与具有相似需求的国家存在大量贸易额。
如何扩大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文化贸易的情况是否符合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呢?本文将通过对中国2005年文化贸易的国别贸易结构进行实证检验,说明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检验结果得出未来中国扩大文化贸易出口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文化贸易结构的计量经济分析
1·为什么需求相似理论不完全适用文化贸易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中提出的,主要用来解释工业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服务贸易是货物贸易的延伸,文化服务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更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化服务的出口建立在国内基本需求基础上,并先为本国消费者所接受。其次,文化服务的出口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最后,一国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文化服务消费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服务的需求也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文化服务贸易范围可能越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不同,两国文化服务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一国在满足文化服务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大致相当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服务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但是,文化贸易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在平均收入水平仅仅决定文化贸易的交易数量,不决定文化贸易的内容。货物贸易交易的是有形产品,而文化贸易交易的是无形产品,这种产品的消费与供给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文化贸易的内容取决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情结”,这种“情结”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文化贸易在收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不会有货物贸易那样大。二是文化贸易比货物贸易更有可能发生在相邻国家市场,因为文化传播具有地域上的便利性和文化趋同性,文化趋同又表现为边境附近的文化接受的渐进性。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有可能存在需求相似理论不完全适用文化贸易的情况。
2·对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实证检验
文化贸易结构是否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与贸易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是否高度相关呢?本文将对中国2005年的文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对该理论的符合程度,从而从实践上检验需求偏好、收入水平与文化服务出口贸易扩大是否具有一致性。
(1)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编制的《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我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除了录音带是我国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的出口明显大于进口外,其他的都过分依赖进口。最严重的是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其次是期刊的版权,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74.5倍。还有一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虽然有些品种的文化产品逆差不大,但是,由于文化产品在文化认同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我国出口的许多文化产品大多流向单一,对世界文化贸易的格局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起不到应有的影响。
(2)中国文化贸易国别流向分析。根据中国2005年国别文化贸易结构分析,中国文化贸易的伙伴集中在北美、欧盟和亚洲,中国与美国、欧盟、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贸易占文化贸易总额的75%。中国2005年人均GDP为130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而文化贸易的六大贸易伙伴如美国(37460美元)、日本(34063美元)、中国香港(25163美元)、中国台湾(13252美元)、韩国(11915美元)、欧盟(26046美元)都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根据林德需求相似理论的观点来看,中国与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应该占较大比重。而从结果来看,初步判断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情况与需求偏好理论有较大出入。
(3)计量经济分析。
第一,模型的建立。根据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国别情况,对中国文化贸易伙伴国(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三类收入水平的国家①(①由于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伙伴国集中在高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贸易量极小,为便于计量虚拟变量分析,将上中等收入国际和下中等收入国家都归为中等收入国家。)、前二
者的乘积,以及中国与各国文化贸易总额的对数构建回归方程,前三者为自变量,最后一个变量为因变量,检验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
LnXM =C (1) +C (2)×LnAVGDP+C (3)×CLASS+C (4)×GDPC (1)
其中, LnXM为中国与各文化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总额的对数, LnAVGDP为中国文化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水平; CLASS为依据世界银行按收入将各国分为三类,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类别; GDPC为CLASS与LnAVGDP的乘积,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阶段;本文构造CLASS和GDPC虚拟变量的目的在于考察收入结构对文化贸易额的影响。
为了初步判定各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为模型设计做出初步规划,对各变量作滞后2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的检验结果看,中国文化贸易总额和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绝对值因果关系不强;收入类别和收入阶段是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变化的原因;这说明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受贸易伙伴国收入类别和收入阶段的影响。但是,直接对上述变量进行普通统计描述,以对模型进行修订,得出图1散点图和表2统计描述表。
由图1 (散点图)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与各国文化产品的贸易额和国民收入差距基本没有相关关系。初步判断现实中国的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上述两种统计描述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究竟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否能够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进行较好的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计量经济分析。由Eviews4.1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LnAVGDP、CLASS和GDPC均未通过T检验,模型拟合优度相当小, R2也太小,显示出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度不强。总体来看,该模型对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国别的解释能力较差;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能完全用于解释中国的文化贸易状况。
接下来通过对残差进行检验,以反映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残差检验结果说明模型的拟合方式符合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模型本身设定并没有问题,变量未通过统计检验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解释力度较低,这说明中国文化贸易的情况确实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三、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相似理论的原因探析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导致这种偏离性的原因是由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货物贸易特征决定的。本来,不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文化传统方面,西方国家都不应该是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进出口流向地,而实际却出现了这种贸易状况。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移民”可改变消费者行为,消除民族国家的文化“情结”,从而改变文化消费内容,扩大两国之间的文化贸易。
首先,从中国文化输出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主要由两部分人群构成:一是一部分需要了解中国的西方人,西方国家首先是中国的货物出口流向地,伴随着巨大的货物贸易量,了解中国包括中国文化,成为搞好对华贸易的重要条件,这样,文化产品贸易量的增加是自然的。二是移民及其后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移民90%是流向西方国家的。移民对于母国文化的自然的亲和力,使其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这也导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地域结构特点以及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相违背。美洲是中国移民增长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移民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人数增长很快,超过了500万人,占中国海外华人移民总数的14%。欧洲的中国移民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了显著的增加。目前大约有40万中国人合法居住在西欧各国,欧洲华侨华人总数有148万人。大洋洲也是一个中国移民聚集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2006年,大洋洲各国约有华侨华人90万人。非洲大陆的中国移民目前才13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南非等30余个国家。移民的上述分布情况,与文化产品出口流向正好对应,客观上形成了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的消费人群,自然也就与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符。
其次,从中国文化输入角度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占据了世界文化贸易总额的75%,发展中国家在总文化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西方文化产品正在影响现在和未来部分中国人的文化产品消费偏好。任何产品在市场上销售都面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问题,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深层次上取决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信念体系。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在他国培育西方的意识形态理念,并在发展中国家争夺文化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文化产品的忠实消费群体。
从中国本身文化出口的现状来看,文化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尤其是产业集中度过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而很多文化发达国家对外的文化出口都主要是集中通过少数几个文化巨头完成的,要与之竞争,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经济上没有雄厚的规模是难以与其抗衡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如好莱坞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市场营销的成功。相比而言,中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在世界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世界市场观念,盲目地陶醉于国内市场的庞大,结果不仅使内容的生产缺乏原创的想象力,而且使国内的文化消费资源在国际文化产品面前大量流失。
四、启 示
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通过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就能强大起来的,还必须拥有影响并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文化力量,首先就表现为我们有多少文化产品能够出口到国外,使外国的消费者对我国的文化产品产生消费依恋心理。但是目前我们没有什么可供出口的,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已经远远落后于韩国、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了。从初级生产要素到高级生产要素升级的国际贸易模式来看,只有三流的国家才只去开展货物贸易,而二流的国家却开展服务和技术贸易,一流的国家去开展文化贸易。只有在技术、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贸易引导下的货物贸易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造福于民的贸易。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和经济学分析,得出未来中国文化贸易的流向应该是和我们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而不是差距相近甚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未来应重视培育发达国家市场,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改变发达国家消费者行为,另一方面,重视移民政策的影响力,强行文化输出,移民成为输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扩大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是贯彻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把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蒋伟·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竞争的新领域[J]·商业研究, 2003, (16).
[2] 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10).
[3] 赵有广·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J]·国际贸易, 2007, (9).
[4] 王蕾·试论我国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竞争优势[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
(责任编辑:杨全山)
视频服务器新特点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国际贸易摩擦在不同经济周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当前有从常规性摩擦升级到体制性摩擦的趋向。从历史角度看,世界贸易体系存在的三种矛盾决定常规性摩擦转化为体制性摩擦的必然性。未来我国将面临更多体制性摩擦,我国应具有战略性的远见,积极参与国际体系重构;深化国内政治经济改革;避免国际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冲突;积极应对国有企业在国际体系中面临的挑战。在摩擦纷起的过程中找到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体制性摩擦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其中,贸易摩擦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特别是国际贸易摩擦由常规性摩擦向体制性摩擦的升级值得关注。本文研究不同周期下贸易摩擦的特点及摩擦转化的规律;区分贸易摩擦的不同种类,提出常规性摩擦和体制性摩擦的概念,并分析体制性摩擦的特点;指出常规性摩擦转化为体制性摩擦的一般规律。本文认为,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面临体制性摩擦,需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体制性摩擦的内涵与特点
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奇洛(Renato Ruggiero)对体制性摩擦的定义是:“(国家间)更深层次的一体化正在产生一种摩擦,这种摩擦不是基于经济竞争或保护压力,而是基于不同国家制度之间的冲突——投资规则、反托拉斯和竞争法、税收、劳工、环保和文化政策。”体制性摩擦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体制性摩擦不是基于市场行为的摩擦。第二,体制性摩擦是制度间的冲突。第三,体制性摩擦可表现在某些具体法律和政策上。与体制性摩擦相对应的是常规性摩擦。所谓常规性摩擦指那些基于市场行为而产生的摩擦,这类摩擦多由市场主体——企业自发产生。
体制性摩擦为国家间的摩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各国贸易体制、意识形态不同而引发的冲突;由于各国在具体领域制度设计不同而产生的摩擦。与常规性摩擦相比,体制性摩擦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反映国家间或国际体系内的根本性制度冲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制度体系,国家间的契约就是通常所说的国际条约,国际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国家之间的差别,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差别,尤其是各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经济模式和不同的调控经济活动的手段。体制性摩擦通常表现为一国通过国际法或其他制度性手段挑战另外一国政府的体制和行为,这也是对一国经济主权的挑战。
二是体制性摩擦往往针对具有重要国家利益的领域。国家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意味着对内维护发展民族经济的经济主权,对外维护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保障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关系的稳定发展。
三是多由政府主导或支持。常规性摩擦多由企业发起,因企业具体的商业利益冲突而产生。体制性摩擦多由政府主导,摩擦的解决也通过政府间的谈判或国际法途径解决。
四是体制性摩擦是经贸摩擦由量的冲突向质的冲突的表现,具有周期性特点。在世界经济平稳运行时期,各国多实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贸易摩擦的数量不多。当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矛盾深化时,体制性摩擦会伴随世界经济周期而发生。
二、世界贸易体系的三种矛盾及体制性摩擦产生的必然性
自从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以来,国际贸易体系存在三种矛盾。一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矛盾。一般讲,一国经济崛起使得某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加深,这时该国会主张自由贸易。相反,一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需要保护国内市场,往往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才会有贸易摩擦的存在。二是国家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在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背景下,国家间的发展水平出现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贸领域的矛盾会长期存在,因而贸易摩擦也将长期存在。三是国际体系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国际体系不仅包括国际机构也包括国际法,是国家让渡其主权而建立的。国际体系越发展就越意味着国家要让渡出更多的主权,从而产生矛盾。当一些国家认为国际体系不能满足其利益要求时,这一矛盾就会加剧。
以上三种矛盾反映了国际贸易体系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冲突,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常规性摩擦就会转化为体制性摩擦。三种矛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贸易层次,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对立,这种对立的主体多是企业,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贸易摩擦,甚至爆发贸易战。二是国家层次,这一矛盾的对立会发展成贸易摩擦,多具有体制性摩擦的特点。三是国际层次,是国际体系、国际法与国家及国家主权的对立与摩擦,从而构成国际体系的动荡。三种矛盾的对立通常首先表现为贸易层次的摩擦,然后升级为体制性摩擦,甚至是国际体系的重新构建。图1展示了三种矛盾的发展及常规性摩擦向体制性摩擦的转化过程。
三、常规性摩擦转化为体制性摩擦的条件
常规性摩擦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体制性摩擦,当前已经具备了摩擦升级的转化条件。
(一)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通常会导致贸易摩擦升级
当世界经济处于增长期时,各国的外贸政策就会相对开放,贸易摩擦只是数量上的积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各国经济,有的国家财富大幅缩水,经济增长放慢;而有些国家则能较为平稳地渡过危机,保持温和的增长势头,经济实力继续上升。未来几年,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将会重新排序,从而会导致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增多。
(二)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制度冲突加剧
国际金融危机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获得国际体系的认可。而此次危机暴露出这种模式的诸多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问题;既有经济上的问题,也有政治和制度上的问题。相反,中国及一些新兴国家的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危机后发展模式之争将导致贸易摩擦走向制度层面。
(三)现有的国际制度不能满足各国的实际要求从而引起矛盾升级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发达国家越来越感觉到世界贸易体系内出现谈判势均力敌的情况,世界贸易组织(WTO)不再是发达国家管理世界贸易的有效机构。因此,发达国家在WTO框架外解决贸易摩擦的情况越来越多。现有国际制度受到挑战,改变国际制度的需求增多,从而使常规性摩擦转化为体制性摩擦。
四、我国将会面临更多体制性摩擦
我国加入WTO后的前十年,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打击对象,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入世后前十年我国所面对的摩擦大多属于常规性摩擦,贸易摩擦只涉及某种单一产品,由企业竞争引发。未来我国有可能面临更多的体制性摩擦,表现在:
(一)发达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疑问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国际上从体制上认同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市场取向改革的政治含义就是政府与经济的分离,国家权力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但近几年,政府投资增加,各级政府成为当代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投资主体,这种情况引发一些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疑。
(二)WTO体系外的制度设计不断出现,其中制约中国的意图明显
目前,WTO体系停滞不前,各国大力推进区域贸易协定,这说明各国在进行新一轮的体制性战略布局。以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为例,2011年起,美国大力推进TPP,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以获得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TPP虽然是贸易协定,但在亚太地区谈判的过程中,地区安全、外交、环保、文化等领域均被涉及,这说明新一轮的体系构建更具有制度性冲突的可能性。美国推进TPP的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东亚的新兴国家,通过新的地域构建来参与亚太事务。TPP的推进过程可能会引发体制性摩擦。
(三)贸易摩擦的焦点转移到政府的政策性问题上
以反补贴为例,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最初的反倾销到现在的反补贴意味着贸易摩擦模式升级,因为反补贴调查涉及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四)国有企业成为新的目标
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每年都对在华的美国企业做问卷调查,了解美国企业主要担心的问题。在2010年的调查中,第一次提到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担心。2011年10月26日,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出版内部报告《中国国有企业及国家资本主义分析》,详细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构成、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及相关政策。该报告在美国国会受到重视,为美国针对中国国有企业采取战略性行动提供了依据。中国国有企业会成为体制性摩擦的主要目标的原因在于:一是国有企业多属于国家战略性行业,具有攻击价值。二是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政策、立法反映了我国改革的方向和国家政治体制的性质,发达国家对我国政治体制的诉求将具体表现在对国有企业的态度上。三是我国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如果对国有企业发动贸易战,具有对华的针对性,目标集中。四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引发了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担心。
五、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世界体系重构的时代,贸易摩擦一般会从常规性摩擦升级到体制性摩擦。我国加入WTO体系后的第一个十年,经历了大量常规性摩擦,未来体制性摩擦会逐渐增多。
体制性摩擦是贸易摩擦的一种质的转变,涉及国际体系、国家体制、国家利益等重要问题。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体系重构过程并避免与国际体系及其他国家发生矛盾冲突;深化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内体制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体系的需求;避免国际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冲突,减缓矛盾,维护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积极应对国有企业在国际体系中所面临的挑战。我国必须具有战略性的远见,着手处理体制性问题,并在摩擦纷起的过程中找到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发展机会。
视频服务器新特点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以我为主、保障产能、立足国内、科技支持、适当进口”的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美国是中国粮食进口的重要来源国之一,确保中美粮食贸易平稳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供应、拓宽中国粮食安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粮食贸易现状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粮食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美粮食竞争性强,中国竞争力较差;双边粮食贸易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兼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针对中美两国贸易特点,中国应在发展中美粮食贸易过程中,审慎把握形势,针对不同贸易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贸易策略。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贸易;贸易互补性;国际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4.13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2013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2016年,粮食产量达61 623.9万吨,虽然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减幅0.8%),仍稳定在6亿吨以上。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亦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且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已经跌破90%。[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在农村调研时强调,“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解决”。[2]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思路,将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概括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3]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额已达到414.20亿美元。其中,美国是中国粮食进口的最重要来源国之一,[4]近6年(2010—2016年)中国从美国粮食进口量占中国粮食总进口量的平均份额达到35%。加强中国与美国之间粮食贸易往来[5],确保中美粮食贸易平稳健康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供应、拓宽中国粮食安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6]
近年,许多学者主要基于贸易结构及贸易特征对中美农产品贸易进行研究,其中对两国农产品贸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热点。[7]因为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同美国之间有很大区别,而且从口粮消费的组成来看,中美也有不小差距,所以,针对农产品贸易而言,两国具有结构不协调问题;[8]当下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究其根源,人们对农产品存在质量方面的不同需求,却不是相关的消费偏好问题。[9]还有学者借助贸易指数对两国贸易情况进行计算,认为中美在相关贸易方面,竞争性较弱而互补性较强。[10]从现有文献看,目前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各细分品类的贸易特点研究较少,尤其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重点品种——粮食,對中美粮食贸易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和结构变动的研究尚属不足。为此,本文依据2010—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互补性指数,对两国不同种类粮食贸易特点和结构的研究与探讨,立足于这些特点确定与其相应的贸易方式和贸易策略,以推动两国粮食贸易更加精细化发展。
一、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现状分析
对“粮食”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尚有不同认识。本文采用国内通用的“粮食”口径,即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参考中国海关协调编码制度(HS2007)的商品分类,把薯类(0701马铃薯,0714木薯、甘薯)、谷物(1001小麦,1002黑麦,1003大麦,1004燕麦,1005玉米,1006稻谷,1007高粱,1008其他谷物)和豆类(0713豆类,含豌豆、鹰嘴豆、绿豆等,1201大豆)共12种品目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并以出口国报告的数据为基准。总体上,中国—美国粮食贸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中美粮食贸易规模增长逐步放缓。中国是美国第一大粮食出口市场,表1数据显示,2010到2012年,美国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发展很快,规模由117.30亿美元提高为172.84亿美元,增长了4735%;但自2014年起,美国对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出现大幅下降,2015年进口增长率为-1735%。2012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粮食贸易规模达118亿美元,但2016年跌至0.68亿美元,其中2015年下滑最为迅猛,达-220%。中美粮食贸易逆差亦从2010年的11671亿美元扩大到2016的15223亿美元,其中2014年为最高峰,贸易逆差高达18345亿美元,2013—2016年随着美国出口增长趋缓,中美两国贸易逆差亦逐渐减少。
第二,中国常年处于贸易劣势地位。就中美全部出口贸易而言,2010—2016年,由美国到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占据了全部数额的约12%;由中国到美国的粮食出口额仅占全部份额的近0.02%,两者相差多达11%,所表现出的差距较大。
第三,中美粮食贸易结构单一。如表2所示,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粮食以豆类(0713)为主,占中国粮食出口总额的45.55%;排名前三的还有大豆(1201)、薯类(0714),共占到98.72%。从美国出口至中国的粮食类型单一、结构不均衡,其中,大豆(1201)占据了我国粮食进口额的89.84%,排名前三的还有食用高粱(1007)、小麦(1001),占到粮食进口额的99%。
因此,当下中国与美国的粮食贸易逆差很大,且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但已有放缓趋势,进出口粮食种类不协调。唯有全面研究两国在贸易方式上的特点,针对不一样的粮食品种,使用特定的方式,才可能妥善处理以上问题。
二、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结构特征
(一)中国与美国粮食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就是某国家的全部出口额中,某种产品所占据的比例同这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全球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之间的关系。若这一数字越大,就代表该国在这种产品上的出口活动更具有竞争力。公式如下:
RCAij=Xij/XkjXiw/Xkw
式中,Xkj代表j国全部的出口额,Xij代表j国i类产品的出口份额,Xkw代表全球全部的出口数额,Xiw代表全球i类产品的出口额。若RCA>1,则意味着j国在该种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若RCA>2.5,则意味着j国在该种产品的出口上占据十分显著的比较优势;若1.25 中国与美国的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2010—2016年,中国粮食RCA指数绝对值均在1以下,总体平均水平在0.068左右,而美国粮食RCA指数虽然存在波动,但均大于1,总体水平维持在314左右。由此可知,在粮食出口领域,伴随我国出口份额绝对值的持续降低,总体上没有比较优势,竞争力远远不及美国。美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十分显著,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状况。 协调编码制度(HS)分类下中国与美国粮食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 知,相对美国而言,中国没有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粮食产品。中国粮食类RCA较高的是薯类(0701、0714),且近年呈持续攀升态势, 2016年达到0676。豆类(0713)RCA从2011年的1.102下滑到2016年的0.383,跌幅较大;稻谷(1006)RCA近年呈震荡走势, 2014年以后在0.2之间徘徊。其他类别的粮食RCA则普遍在0.01以下,大麦、燕麦在2014年以后已趋近于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玉米(1005)、食用高粱(1007)以及大豆(1201)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虽然在不同的年份有明显的波动,但RCA都保持在4以上。以食用高粱为例,2014年以来RCA维持8以上。薯类(0701和0714)、小麦(1001)、稻谷(1006)、其他谷物(1008)的RCA指数虽有波动但大多都呈下降趋势。最不具竞争优势的是大麦(1003),2016年其RCA只有0256。从整体上看,美国虽然粮食RCA指数在某些细分类别不能维持较高水平,但整体的竞争优势优于中国,近乎每一细分章节粮食的RCA都要高于中国。 (二)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互补性分析 对于全球贸易而言,某国家会运用专业化的手段完成某种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制造与出口活动,同时进口国内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商品。若两国在这些商品方面彼此互补,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较好的贸易发展潜力。可以借助贸易互补性指数考察进口与出口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其公式為: CCij=RXSki*RMXkj 其中: RXSki=Xkiw/XiwXkww/Xww,RMSkJ=MKiw/MwwMkww/Mww 式中,RXSki代表i国在k种产品上的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体现出该国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状况;在结构上,RMXkj同RXSki大致相似,体现着进口某一产品的国家的进口强度,即进口国在该种商品上的比较劣势。若某国常见的出口商品种类同其他国家进口的情况相似,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较大的互补性指数;若不相似,那么它们之间就没有显著的互补性指数。也就是说,国家之间在进出口方面的互补性越大,指数也就相应增大。 以中国为出口国和以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两国粮食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5。从表中可知,以美国为出口国,美国在薯类(0701、0714)、黑麦(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具有出口优势,特别是黑麦和其他谷物,中美贸易互补性 指数区别很显著,这代表着两国在这些产品上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三)中国与美国粮食产业内贸易分析 Lloyd、 Grubel首次提出G-L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它可以用来衡量某种产业中的贸易程度。公式如下: GLi=1-Xi-MiXi+Mi 式中,GLi指i商品或产业的贸易指数,Xi指第i种商品或产业的出口值,Mi指第i种商品或产业的进口值。该指数取值在0到1之间,若为0,意味着全部产业间贸易;若为1,意味着全部产业内贸易。若大于0.5,意味着产业内贸易具有优势;若小于0.5,意味着产业间贸易具有优势。 中美两国粮食的G-L指数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见,产业内贸易占优势的粮食仅有豆类(0713),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近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016年达0.95。剩余种类的粮食则一般具备产业间优势。近年粮食领域的贸易结构也出现了变动。如大麦(1003),2014年和2015年产业内贸易指数维持在0.4左右,2016年回落到0.12;稻谷2014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6,尚属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优势,但2016年却急速接近于0,成为产业间贸易优势。从时间走向的整体大势来看,就粮食贸易而言,中国与美国正从产业内贸易逐渐转变为产业间贸易,代表有小麦(1001)、大麦(1003)、燕麦(1004)、稻谷(1006),维持产业内贸易的有豆类(0713)。剩余种类的粮食还保持着产业间贸易。总的来说,中美粮食贸易表现出产业内贸易较弱、产业间贸易较强的特征。 三、中美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有许多因素会对我国粮食进出口产生作用,作用最为显著的因素如下: (一)资源因素 1.耕地资源 粮食进出口活动的根基在粮食生产,也可说是农业生产,这种生产离不开土地,所以耕地的状况会对粮食贸易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我国总共有960万km2的国土面积,美国同我国差别不大,也有983万km2的国土面积,仅仅多出23万km2,然而就耕地资源来看,美国为160万km2,而我国仅有112万km2,较之前者少了30.32%。从人均耕地来看,美国为0.51 hm2,而我国是它的1/6,仅为0.08 hm2,全球人均耕地约0.2 hm2,亦为我国的247倍,因此,就人均这一意义而言,我国耕地严重匮乏。[11] 2.水资源 粮食生产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支持。我国年均水资源为28 400亿m3,美国为30 690亿m3,为我国的1.08倍,就人均而言,我国平均每人占有2 00471 m3的水资源,而美国为9 589.10 m3,为我国的5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较为匮乏。 3.人口因素 中美两国具有相似的耕地面积、国土面积和水资源占有量,然而在人均意义上,这些方面差距悬殊,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占全球人口 的20%,美国人口总数仅为我国的1/4,少了约10多亿人。因此,我们要用全球8%的耕地满足全球20%人口的需求,问题十分严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大多都被国内人口消费掉了,很少能用于出口。 (二)汇率因素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起伏势必影响两国的粮食贸易活动,该汇率的上升会增加我国进口美国的粮食。[12]同时,就粮食贸易而言,香港、日本、英国、欧盟等也同我国有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美元、港币、欧元、英镑、日元等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持续降低:1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在1994年为86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却变为6.31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在2005年为10.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却变为8.11元;2005年到2015年,港元的汇率从1.05元变为0.81元;2006年到2015年,英镑的汇率从15.06转变为10元;仅日元汇率有所增加,然而增加并不显著。我国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会随人民币的升值而提高,势必会影响其他国家居民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导致出口规模持续降低。相反,我国要进口外国商品,只需要花费较少的人民币即可完成外币的兑换,所以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降低,导致我国居民对进口的需求大幅上涨,规模持续扩张。就算我国货币的升值并没有引起出口产品外币价格的提高,但所取得的外汇收入却不能兑换大量的本币货币,出口商的获利情况很不理想,必然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 (三)科技因素 从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粮食市场份额看,从世界粮食竞争力来看,中美两国差距悬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粮食附加值不高、科技水平较低。[3]我国粮食生产依旧保持着以往老旧的种植培育技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化肥当季利用率、科技转化率仅在30%~40%之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却高达70%。同时,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偏低,国家尚未构建出健全的农业创新制度,也使得我國粮食单位产量不高,劳动效率很不理想。 (四)农业生产方式 粮食生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粮食生产效率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粮食生产形式方面,美国主要使用商业化的家庭农场方式,拥有超过200万个农场,近几年来“公司农场”数量持续上升,已经超过7万个,在美国的全部农场中,无论销售金额还是占地面积,这种农场都占据很可观的比例。美国的粮食种植方式多为生产带,比如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等,这种形式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在粮食销售方面,美国多采取“从土地到餐桌”的模式。比如,在食品销售方面就构成了从给予农资、收购和加工农产品,到零售批发,最终走向政府食堂的一体化方式。 规模化、产业化、产品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高是美国粮食生产的典型特点,粮食产业在美国可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我国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规模较小的小农经营,生产分散,依靠人力完成精细耕作是其主要特点,机械化程度很低。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1)中国和美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很不平衡,我国的贸易逆差严重。总的来看,从2010到2016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始终以进口粮食为主,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但这一差额正缓步降低。我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尽管出口额在持续上涨,但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贸易逆差。(2)较之美国,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较低,但在很多方面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根据中国与美国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有所发展,但较之美国仍然欠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从协调编码(HS)各类别的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不难发现:中美都有比较优势较为显著的产品,但在大部分产品上,我国的优势十分微弱,就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种类而言,我国所拥有的种类数量也很少。(3)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的粮食进出口活动存在较好的互补性。按照贸易互补性指数的统计结果,黑麦(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互补性很强,这意味着伴随两国在粮食进出口贸易方面专业化水平的加深,互补性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伴随两国贸易结合水平的上升,上述种类的粮食进出口活动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4)兼备产业间与产业内两种贸易特征。借助G-L指数不难看出,中美农产品具有比较居中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但2016年仅一种产品的这一指数超过了05,这意味着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很不显著,呈现较强的产业间贸易特点。这验证了两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拥有良好的互补性,各具产业间的比较优势;但在部分产业内部,竞争性较弱。(5)中美粮食贸易受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发展缓慢。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的几个影响因素包括汇率、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农业科技等,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应主动予以改善,扩大粮食出口。 总之,我国出口美国的粮食贸易活动发展迅速,但因为不具备较高的竞争力,较之美国出口中国的粮食贸易活动,其发展势头还比较微弱。伴随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行,我国农业市场还有待更深、更广的开放,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粮食进出口活动还会持续发展。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应对竞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需要:(1)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出口。不断完善和升级粮食结构,重视薯类、稻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大其生产和出口的规模;(2)提升科技含量,推广产业内贸易。大力创新,不断健全创新促进制度,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强其出口竞争力;(3)进行差异化生产和销售,增强互补性。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现状,充分结合自己的优势,相互吸收借鉴,延长产业链,完成对产品的细分,立足于境外的实际需求状况发展生产,增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实现中美贸易的互补;(4)确保主粮生产,保障农产品安全。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只有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完成社会分工,但目前我国农产品严重依赖于国外,粮食安全亟需加强。尽管我国已经在政策层面强调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颁布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等政策,但还需要谨防粮食浪费,提倡节约,大力创新,使用不同的方式提高重要农作物的產量。 参考文献: [1] 马晓河. 新时期我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制度安排[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3):26-28. [2]杨艳红, 熊旭东. 加入WTO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12):40-43. [3]陈晓华.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4-7. [4]翁鸣.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及其特点[J]. 国际贸易, 2013(6):30-35. [5]蒋和胜, 张新春, 余梦秋. TPP协议框架下的美国农产品贸易战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J]. 农村经济, 2016(8):125-129. [6]苗长青, 王鹏智, 郝英楠. 后危机时代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12):127-128. [7]宫智新.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产品结构影响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 2011. [8]孙露晞, 黄楠. 汇率是否是决定中美贸易差额的主要因素——基于中美产业结构差异的实证分析[J]. 经济科学, 2011(5):18-25. [9]张宁宁, 吕新业, 白描. 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9):73-79. [10]王曦, 帅传敏. 中美农业贸易的互补性研究[J]. 经济问题, 2010(4):81-84. [11]朱红波, 孙慧宁. 我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变化测度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8):41-43. [12]王锐. 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2003至2014年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6):25-30. [13]崔奇峰, 蒋和平, 吴颍宣.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背后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农村经济, 2016(2):3-7. (责任编辑:钟昭会) 本文利用TI公司推出的多媒体处理芯片TMS320DM642作为视频服务器的主处理芯片, 采用具有高压缩比、低码率、低延时和网络适应性强等特点的H.264编码标准作为核心压缩编码技术, 设计实现了具有网传功能的视频服务器, 该服务器在确保视频采集和压缩的实时性的同时, 支持视频流在工业以太网的IP传输, 实现了煤矿监控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1 煤矿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如图1所示, 煤矿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过程描述如下:前端由摄像机采集井下视频序列经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在缓存器中, 视频服务器从缓存器中提取视频序列进行前处理, 如压缩、RTP协议打包, 也可以进行本地解压播放和存储刻录, 打包后的压缩视频数据再经过网络使用UDP传输至客户端, 客户端开发沟通视频服务器的唯一IP地址接收RTP包, 对压缩数据包进行解压、播放, 记录等, 还能向视频服务器发出控制指令来控制云台、视频通道等。 2 视频服务器系统硬件设计 结合煤矿应用环境特点, 摒弃了传统计算机扩展插卡的设计形式, 采用嵌入式网络化设计。本文采用了TI公司推出的具有高性能数据处理能力的主控芯片DM642, 在其丰富的外设接口上配以必要的外设, 构建成嵌入式视频服务器系统的硬件平台。 视频服务器实现的功能有:视频捕捉和显示、视频数据的压缩和存储、音频的获取和播放、数据的打包和网络传输。因此根据这些功能, 硬件的整体设计分为音视频输入显示、外部扩展存储器和网络传输三大部分。 2.1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DM642配有三个可配置的视频接口 (VP0、VP1、VP2) , 支持各种视频标准的输入输出。其中VP0、VP1口用作视频的输入端口, VP2作为视频的显示端口。这里主要介绍视频采集输入口的设计。前端采用PHILIPS公司提供的9位SAA7115HL解码器, 与DM642的VP0口连接, 该解码器支持NTSC、PAL和SECAM制式格式信号输入具有高性能梳状滤波器, 提供高精度缩放器, 能进行图像分辨率的缩放以提供各种分辨大小的图像。输入信号为复合基带信号 (CVBS) , 解码器有两种工作模式, 由XTRI和ITRI引脚的状态决定。 2.2 外围扩展存储器设计 DM642具有32kB的L1和256KB的L2内部存储器, 但对于视频图像处理这样大的数据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要进行外部存储器扩展。 本文配置64位数据宽度4M字节的SDRAM在纵向EMIF上, 使用分区CE0, 用来存放压缩的数据、视频信息等。用来存放程序的FLASH ROM配置在分区CE1上, 使用8位宽总线EMIF, 大小共4M。帧FIFO配置在分区CE2中, 用来存放采集的像素, 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2.3 网络传输模块设计 DM642的MDIO、EMAC接口与网络收发器LXT971ALC、网络隔离变压器、RJ-45插头共同构成系统的网络通信模块, 该网络收发器支持10Mbps和100Mbps的全双工、半双工操作, 可自动协商工作状态。 3 视频服务器软件设计 3.1 H.264编码的DSP实现和优化 H.264是采取一系列高效压缩编码技术的开放式标准。官方提供的H.264算法不仅在结构上需要改进, 在核心算法上也需要较大改动才能达到实时要求。所做具体工作为:去除冗余代码;去除所有文件操作和可视化界面操作;合理安排内存空间的预留和分配;规范数据类型;重新定义和调整全局和局部变量;调整结构体等。 结合DSP本身特点, 对算法进一步优化, 实现H.264算法对视频图像的实时处理, 措施如下。 (1) 通过CCS提供的编译优化参数-g、-m w、-k等进行编译, 再联合使用-o 3和-pm等选项对文件和程序级别进行优化, 以达到最优的优化效果。 (2) 运用const、register等关键字来定义一些变量、数组或者指针, 在运算中可以消除存储空间的相关性, 充分利用指令操作的并行性, 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改善多重循环体性能, 进行循环展开提高软件流水性。 (3) 对反复调用和影响编码速度的C代码进行线性汇编, 并对原模型进行裁剪, 去掉相关性不大的算法部分。采用内联函数intrinsic优化C程序, 有助于减少指令周期, 提高代码性能。 (4) 利用EDMA实现大容量数据传输, 优化EDMA和内存复用调整, 加快数据处理速度, 充分利用TI提供的库函数, 提高性能, 降低代码长度。 3.2 网络传输软件设计 监控系统的软件可提供网络多用户IE界面下的多画面实时图像监控。因此, 网络传输部分的软件必须实现两个功能:一是视频点播的管理;二是视频数据的发送。 视频数据量非常大, 但允许一定误码率, 可采用高效率的、节约资源的UDP协议传输, 而对于管理监控终端的控制信息, 要用到可靠的TCP协议。因此本部分软件设计是在UDP协议之上, 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来完成数据的传输。它建立于传统的TCP/IP协议之上, 能够支持多方流媒体数据高效率传输, 以及多方用户连接建立、网络状况实时侦测和用户管理等。一方面以RTP协议标准把数据封装, 再由IP网络层封装为IP包传输, 另一方面周期性地发送RTCP报文, 并根据传输质量的反馈来控制RTP包的传输。由于煤矿井下环境及其恶劣, 因此除了对视频服务器进行软硬件设计外, 还需考虑电路板的防爆特性。基于功耗和现场安全要求, 采用防爆外壳, 并能通过振动、冲击、淋水、湿热、高低温工作、电压波动等10多项安全检测, 使其能安全运行在井下有爆炸性气体的环境中。 4 结语 H.264优异的压缩性能和较强的网络亲和性, 使其成为实时视频通信的首选。应用测试结果表明, 本文设计的基于DM642的嵌入式H.264网络上视频服务器具有良好的视频处理能力, 可在64~300kbps内调节帧率以获得不同级别的图像质量, 在128kbps码率下, 能达到25帧/s的实时传输速率, 可满足煤矿视频监控要求。同时它能直接接入以太网进行远程视频监控, 有利于煤矿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 构建基于IP的管控一体化网络。 摘要:针对构造高可靠性的煤矿视频监控系统, 本文设计了运行于DM642上的基于H.264编码标准的嵌入式视频服务器, 详细介绍了视频服务器中核心模块的软硬件设计。经测试表明, 该服务器可满足煤矿视频实时监控的要求, 有利于煤矿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关键词:视频监控,视频服务器,H.264编码,DM642,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玲玲, 林智强.MPEG4网络视频服务器在煤矿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 2005 (3) :120~122. [2] 鹿宝生, 陈启美, 丁胜军.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网络视频服务器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7) :2362~2364.视频服务器新特点论文范文第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