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损伤范文(精选10篇)
脑血管损伤 第1篇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4例, 女3例, 年龄16~48岁, 平均26岁。穿透性损伤9例, 闭合性损伤8例。
1.1穿透性心脏大血管损伤
9例中刀刺伤左心室2例, 猎枪伤2例,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滑入主动脉弓1例, 刀刺伤腹部下腔静脉和胸廓内动脉各1例, 食管异物刺伤主动脉2例。其中4例伴急性心脏压塞, 6例伴出血性休克, 2例合并腹腔脏器损伤。
1.2闭合性心脏损伤
8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胸外伤, 3例单纯胸外伤伴胸骨骨折, 3例颅脑损伤伴胸、腹腔脏器破裂出血, 2例胸、腹部伤伴四肢骨折。其中6例重度休克, 5例为多发伤伴急性心脏压塞。
2治疗和结果
穿透性损伤6例系急诊入院, 对伤情严重伴急性心脏压塞和/或失血性休克者, 仅在急诊室开胸或剖腹解除心脏压塞、修补心脏和血管裂伤或压迫止血。本组腹部下腔静脉刀刺伤1例, 急诊时血压测不到, 生命垂危, 紧急行大纱块伤口内填压止血, 快速补液等治疗, 血压基本正常, 病人清醒, 直接推进手术室。胸廓内动脉刺伤1例, 急诊时右肺呼吸音消失, 叩诊浊音, 血压4/0Kpa, 急诊室气管插管开胸结扎胸廓内血管。除克氏针滑入主动脉1例, 食管异物刺伤主动脉2例外, 6例均因病情危急, 仅在急诊室作简单检查和处理, 直接送到手术室或急诊室手术, 包括全麻下开胸探查、心包切开减压、修复心室和血管破口、异物摘除术等。8例闭合性损伤中3例伴胸骨骨折者有明显心肌挫伤, 2例限期手术, 1例保守治疗。多发伤伴急性心脏压塞者予抗休克、心包穿刺、急诊手术和合并伤处理, 1例为迟发性心脏压塞, 伤后当日手术, 手术切开心包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 术后顺利恢复。
全组死亡3例, 1例多发伤伴急性心脏压塞死于脑干伤, 1例腹部下腔静脉刺伤急诊室剖腹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后清醒送手术室, 因手术处理不当死亡, 1例食管异物刺伤主动脉, 术后第二天主动脉腐烂破损大出血死亡。
3讨论
3.1穿透伤的诊断治疗
心脏大血管穿透伤可分刺伤、枪击伤及医源性损伤, 诊断一般均不困难, 但诊断必须准确迅速及时, 凡伤口位于心前区及其附近或上腹部都应考虑心脏损伤的可能, 应避免作复杂费时的检查, 及时手术抢救生命。手术指证为:①疑诊心脏大血管伤, 伤情重, 心脏濒于停博者, 应在急诊室或监护室进行抢救性手术;②胸部穿透伤后几分钟或1小时内即出现大量血胸或严重失血性休克, 提示有心脏或大血管损伤, 应及时开胸探查才不致于延误抢救时机;③胸内尤其纵隔内异物 (食管异物刺伤主动脉) 行CT检查可明确部位及病变周围病理变化, 视病情决定手术方式, 该类手术需极高的专科水平, 术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3.2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治疗
闭合性心脏损伤多为多发伤, 易漏诊误治, 尤其多发伤中急性心脏压塞, 迟发性心脏压塞少见, 本组仅1例。多发伤病人的急性心脏压塞诊断和治疗非常困难, 因为:①病人伤情重, 伤情复杂, 急性心脏压塞被颅脑, 四肢和胸腹伤掩盖;②病人严重休克, 意识不同程度障碍, 急性心脏压塞表现均不典型, 一般只注意失血性休克而忽视了急性心脏压塞;③病情不允许做更多和更进一步检查;④急性心脏压塞多伴有胸外伤和血胸, 心包穿刺诊断往往有一定困难, 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多发伤伴急性心脏压塞病人一般均伴胸外伤, 心胸外科为主的多科协作是抢救成功的一个关键。我们的经验是:①注意鉴别早期心脏压塞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的不同点, 前者脉压差小或无脉压差, 但有奇脉和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后者脉压变化不大, 无奇脉, 颈静脉不充盈;②严重休克者, 心脏压塞三联征不明显, 注意与失血不相称的低血压, 与休克不相称的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和周围静脉充盈, 与肺部休征不相称的呼吸困难;③注意心包穿刺对诊断和治疗均有价值, 但心包积血可凝固, 穿刺可出现假阴性;④注意治疗反应, 快速扩容或应用升压药物, 单纯失血性休克血压回升, 有心脏压塞则血压回升或稍回升后即下降, 病情反而恶化。可疑的诊断可通过测定中心静脉而加强, 它是可靠的测定方法, 对中心静脉压动态观察, 可鉴定病人休克是由于失血、心脏压塞或两者兼有。如有条件, 伤情允许者可做心动超声检查确诊, 但很少取得实际效果, 且若心包内有凝血可有假阴性。本组1例迟发性心脏压塞即由此法确诊。对于胸骨骨折者, 应注意纵隔血肿引起的病理变化, 可出现与心脏压塞相同的临床表现, 只是病情发展较慢。胸腔闭式引流对判断出血情况, 解除肺压迫, 协助诊断有帮助。治疗包括抗休克、心包穿刺、手术治疗和合并伤处理。注意快速而适当扩充血容量, 合理运用正性肌力药物和升压药, 同时注意多发伤的处理顺序和原则, 应早期及时手术治疗, 手术以左前外侧切口较常用, 若有腹部伤, 以剑突下切口心包开窗术更方便。
参考文献
[1]吴英恺, 王一山, 李平.国际心胸外科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932.
脑血管损伤 第2篇
42例心血管系统疾病伴损伤死亡案例均接受系统病理学解剖和组织学观察,且死因明确。结果42例中40岁以上者占到
64.28%,男性较女性死者多。擦伤和挫伤在损伤中比例最大共占到80.95%,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死亡者各占
45.24%、16.67%。
损伤和疾病共存死亡案例共20例。结论在死因分析中年龄、性别、损伤类型、疾病分布有其规律性,死者中年龄偏老年化,损伤多为钝器、摔跌所致擦伤、挫伤。疾病中冠心病、高血压为最多。损伤和疾病对死因共同起作用的案例主。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心血管疾病;损伤;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3—0212—0
3forensic study of injury 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42 cases.huang ping,zhang ji-ren,wang et o1.depart—
ment offorensic medicol,medical school,xi an jiaotong un ers y,shanxi,china,71006
1【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orensic pathological~amr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 wit}i trauma.
m etho~ 42 death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 with trauma were autopsi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sections al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results 64 .28% happened in 40 years of age or above,males ale more than females,bruise and contusion ac—
count 80.for 95% of the injur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account for 45.24% and 16.67% of the disease respec—
tively.conclusion the elderly and female ale at high risk;most injuries are bruise and contusion caused by blunt force or tumble.
as for disease,com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are most.injuries joint disease to play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majority of
the death cases.
【key words】forensic pathology;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i6ury
损伤和疾病共存的死亡案例在法医学实践中所
占比重很大,心血管系统疾病因最为常见、病种最多、致死率最高,在此类案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z]本
文对42例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外伤共存死亡案例进行
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所有的案例均来自200o年1月~2003年6月西
安交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各类涉及损伤致死
案件,选出心血管系统伴损伤死亡案例42例,男性29
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15~74岁,平均年龄55岁。
二、方法
每个案例均经系统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和病理
组织学观察,死因明确。
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与年龄
详细统计死者性别和年龄,40岁以下死者共1
5例,40岁以上27例。男性60岁以上死者12例,女性
仅有2例。损伤、心血管疾病共存死亡多发生在40岁
以上的患者(见表1)。
二、损伤方式
擦伤占到损伤方式的一半.挫伤次之占到
30.95%,骨折最少仅有4.76%(见表2)。擦伤、挫伤多
为躯干部位,钝器伤为主,也有与地面摩擦所致。6例
内脏损伤其中有4例均为心脏贯通伤,2例为锐器刺
人胸腔,伤及肺脏。骨折
2例,1例为与人争执后疾病
发作摔倒在地而使头部骨折,另1例骨折为钝器击打
胸部致使肋骨骨折。
三、案件类型
涉及刑事案件共15例,其中故意伤害7例,过失
伤害8例;其他27例为民事纠纷,其中医疗纠纷占到
19例。
四、损伤位置、死因类型
按照一般的法医病理学实践,可以把损伤和疾病
分
成4组。疾病类型见表3。
i组,死亡纯系损伤或损伤并发症所致.与原有
[作者简介]黄平(1979一),男,满族,在读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研究方向为法医损伤。
[通讯作者]王振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教授。tel:029—82655472(fax); e-mail:wzy218@mail.xjtu.edu.c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3期)
表1 42例案例性别年龄构成比
table 1 sex,age proportion in 42 cases
o一20 2l一40 41—60 6l一80 人数
l
42男 3
女4
例数 7
比例 l6.67%
628
19.05%
8l3
30.95%
l2
33_33%
表2 42例损伤、心血管疾病共存案件损伤类型
table 2 the subtype of injury in 42 cases
疾病无关,共8例。5例是匕首刺人心脏,造成心脏贯
通性损伤,并伴两肺多处锐器刺创.失血性休克死亡。
1例锐器伤刺伤主动脉和右肺.心包填塞、血气胸死
亡,伴有心肌肥大。另外2例非胸部的损伤,为外伤致
脑干出血死亡.但又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存在。
ⅱ组,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疾病是辅助原因,共9例。4例冠心病患者都受到胸前损伤并伴胸骨骨
折,其中3例心肌有多处挫伤,伴广泛陈旧性梗死灶,引发心律失常死亡。3例为身体多处软组织损伤,2例
为交通事故致股骨骨折.在外界损伤刺激下.结合原
有的疾病,但损伤到死亡时间较长。
ⅲ组,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损伤是诱因,1
1例。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疾病死亡有6例,心肌炎
2例,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例,marfan综
合征、脂肪心各1例,都有身体非致命伤损伤,5例胸
部被钝器致擦伤或挫伤,6例为躯干部创伤、骨折。尸
解发现都有很严重的疾病,损伤检查并非致命伤,损
伤到死亡过程短。
ⅳ 组,疾病是死亡的原因,死亡与损伤无关,1
4例。此类型损伤极其轻微,类型多样包括擦伤、挫伤、裂创,位置在身体各个部位,多分布于体表,但不能构
成死因。解剖发现有严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存在。
讨论
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极高.美国每年
有40~70万人发生心性猝死,平均每天约有1200人.
· 213·
我国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虽然较低.但近20年来
死亡率、死亡人数有所上升而且居各类疾病首位[14j。
损伤是法医病理学实践中最常见的暴力性因素,因此
实践中心血管疾病与外伤共存的案件相当普遍.明确
损伤与疾病关系、分析死因、判断损伤和疾病在死亡
中的产生参与度,是国内外法医工作研究的热点。[ ]
本文分析42例心血管疾病伴外伤死者,发现年龄、性
别、损伤方式、疾病类型等有一定规律性,并就伤病在.
死亡中的参与度进行分析。
一、心血管疾病伴损伤死亡的特征
(一)性别年龄
从资料来分析,死者男性多于女性.性别上的差
异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生于男性.加之男性从
性别角度倾向于情绪激动,易与他人争执,40岁以上
者占到了总数的64.28%。这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多在中
老年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血管功能下降,高血
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不是短期形成的,可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到50岁之后大多数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老年人体质下降,在机体受到外
伤后,身体发生应急变化,从而使潜在急病发作,或诱
导原有疾病加重。20岁以下死者也占到一定比例.死
亡原因多为外伤引起,疾病多为遗传性疾病。
(二)损伤方式
从资料分析发现,多为擦伤、挫伤,这类损伤本身
多不致命而且有些程度很轻.并未有脏器损伤,这类
损伤多发生在ⅲ组、ⅳ组.死者本身有很严重心血管
系统疾病,死因多为疾病.但机体受过损伤并留有损
伤痕迹,因此常造成双方的纠纷。损伤位置多位于胸
部,这与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i组多分布
于胸部,其他组依次下降。ⅳ组位置分布较平均,但大
都位于体表,内部脏器未见损伤。
(三)疾病种类
冠心病、高血压在本组资料中所占比重最大分别
占到45.24%,16.67%,这是由于这两种疾病在人群中
发病率最高。存在这两种疾病的死亡者.可发生在i~ⅳ组中任何一组.但死亡年龄偏向于中老年人。血
表3 42例损伤疾病并存死亡案例中疾病类型
table 3 the subtyp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42 cases with injury
疾病组别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肌炎 主 层嚣 脂肪心 萎篓 总计
· 214·
管破裂多见于大脑基底核豆纹动脉破裂引起脑出血
死亡。故在冠心病和高血压死亡损伤案例中,对大脑
不仅观察其表面有无出血坏死,其内部检查也很重
要.大脑冠状切面可显示脑内白质、灰质有无其他病
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本组资料中占第三位,多发
生于老年人,但死亡原因机理不同,损伤多为擦伤、挫
伤。有文献报道交通事故导致主动脉瘤破裂较为常
见。[8 3 marfan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夹层动脉瘤,是一
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二、伤病在死亡参与度中的分析
(一)损伤是死亡的原因,损伤对死亡的参与度为
10o%
这类案件中损伤十分严重,往往涉及人体重要组
织器官,如心脏的贯通伤、心脏的挫伤等。各脏器的组
织病理学检查,通常并没有发现疾病的存在,或者发
现有病变但程度很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影响;一部分
死者也可发现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存在,但疾病与损伤
相比较,由于该类的死亡原因完全是由严重暴力所
致,损伤仍为死亡主要原因。损伤位置多为胸部、脑
部,这些部位拥有维持人体的重要器官,对心脏、肺
脏、脑的严重损伤,可致人快速死亡。如1例有严重冠
心病男性死者,被锐器刺人心脏造成心脏贯通伤、心
包填塞快速死亡,虽然死者有严重冠心病存在.但在死亡参与度上却不起作用。
(二)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疾病为辅助原因.
两者共同参与构成死亡原因
死者身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且损伤较为严
重,同时死者又有严重的疾病存在,但该类损伤和疾
病在正常情况下不致命。在损伤作用机体后,死者多
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有一定存活时间.由于死
者严重疾病的存在,身体自身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和
防御力下降,身体素质较差,在损伤和疾病的共同作
用下死亡,损伤位置多样。该类型死者多为中老年人.
本研究中l例冠状动脉硬化ⅲ级伴心功能衰竭的6
4岁男性死者,在与他人斗殴中,身体软组织挫伤和多
处皮下出血,在治疗的第三天发生心肺功能衰竭而死
亡。该类型做出损伤和疾病在死亡原因参与度上的比
例比较困难,要根据案情、损伤、疾病3者具体分析。
(三)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损伤是死亡的诱因
损伤多不十分严重,精神刺激往往也伴随在损伤的过程中。在本研究中该类死者都具有严重的心血管
疾病,在受到损伤后死者迅速发病.在很短时间内死
亡。损伤位置多在胸前部,躯干也有涉及,损伤多为刺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l2卷(第3期)
激因素使机体在损伤后发生应急反应.交感神经兴
奋,引发血管强烈收缩、心功能快速增加,引发心律失
常或大血管破裂。死者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在本
研究中l例2l岁男性marfan综合征死者.被足球击
中胸部后,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破裂形成心包填塞迅
速死亡,损伤在死亡中起到诱导作用。损伤诱因在死
亡中的参与度较低,判定一般不超过50%。
(四)疾病是死亡的原因,疾病对死亡的参与度为
100%
该类疾病多为程度十分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损伤十分轻微。本研究中损伤类型多样,包括擦伤、挫
伤、裂创,但都在体表且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并且死
亡与损伤间隔时间较长,根本无法用损伤来解释死亡
原因。解剖发现心血管系统有极为严重的病理改变.
包括:严重的冠脉硬化,心肌炎、脂肪浸润且往往涉及
传导系统、心血管系统遗传性疾病等。
关于损伤和疾病在死亡中参与度的划分,在类型
i和类型ⅳ 中都是各占到o%或100%,这类判定在实
际案例中较为简单。但对于损伤和疾病共同参与死亡的案件其参与度的判定则比较困难,对损伤的部位、类型、时间及心血管疾病类型、特征、程度要认真分
析。在ⅱ、ⅲ中,损伤对死亡的参与度分别为大于50%
和小于50%,在进一步划分参与度在实际工作中则多
凭借法医工作者个人经验和感觉,这虽然对案件审理
很有价值,但主观性很强,找到客观评价指标是将来
法医的研究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景元.现代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吴军.损伤与疾病:损伤、疾病、伤病关系[j].法医学杂志,1995,1
1(1):40-
42[3] 刘静,赵冬,王薇,等.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与美
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结果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
f2):167-172
[4] orford jl’sesso hd,stedman m.et a1.a comparison ofthe fram—
ingham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prediction models in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j].am heart
j,2002,144:95~100.
[5] 刘桂琴.疾病、损伤与死亡关系探讨[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7,12
f4):145-247
[6] 黄光照,刘良,张一鹄.损伤与疾病讨论(附4例错案分析)[j].
法律与医学杂志,1995.2(2):57~59
[7] 高长斌,张桂华,陈辉,等.1o种心脏病不同年代构成分析[j].吉林
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9(4):491~494
[8] 易旭夫,陈晓刚,林霞,等.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死亡3o例法医病理学
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1):46~48
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围术期护理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外伤性血管损伤;围术期;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0-02
外伤性血管损伤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和护理才能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本文对外伤性血管损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了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共收治了100例外伤性血管损伤患者,选取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共有60例患者属于开放性损伤,40例患者属于闭合性损伤,主要致伤原因有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切割伤、骨折脱位等,主要的致伤部位有:肱动脉损伤、上肢血管损伤、腋动脉、颈静脉损伤、颈外动脉损伤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观察组资料: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2.1±12.6)岁;对照组资料: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3.1±13.0)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给予全麻并行血管吻合,对于无横断缝合无张力则采用直接修补缝合,若患者血管损伤比较大且不能直接缝合的患者则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 ePTFE血管移植修复,并对进行血管结扎等手术。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固定。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如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等,在术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如迅速止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以及患肢护理和感染护理。
1.3 评价指标[1]
痊愈: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好转,患者无感染现象,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好转: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有所患者,生活质量略有提高;无效:通过上述方式护理之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或病情进一步加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2]
对两组患者记录的数据进行整合,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汇总的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时,则表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表示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和精心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其总有效率达到了92.00%,其中痊愈30例(60.00%),好转16例(32.00%),无效4例(8.00%);对照组中有效率仅为60.00%,其中痊愈15例(30.00%)、好转15例(30.00%),无效20例(40.00%),其临床效果明显低于的观察组,对两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差异较为显著,(X2=12.4375,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外伤血管损伤伤情较为复杂且变化迅速,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易导致患者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文献报道显示[3],每年因外伤血管损伤死亡率约6.7%,伤残率约在20.1%。因此,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除了治疗之外对患者的护理也尤为重要,其是患者康复的关键。尤其围术期的护理,如术前对患者进行护理,帮助患者快速止血,迅速包扎,控制血管的出血量,进行包扎时应选择无菌敷料加压包扎,还要注意包扎的力度,不能影响血液循环。另外还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在建立通道时尽量避免患者附近部位,以免对患肢造成二次伤害,影响病情。在此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的病情变化,由于的患者血管受到损伤,身体各个机能都会受到影响,护理人员首先要查看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并严密监测患者心律,心率情况,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情况,并做好的相关记录。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患者术后护理,如一般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帮助患者擦拭患肢,避免滋生褥疮。由于患者受伤心理和生理都承受着较大压力,易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心理安慰,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最后要对患者的进行抗感染等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患肢血液循环等情况,并给予患者抗感染处理,发现渗血、渗液现象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其干燥性,以防感染。
在本组试验中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了以上护理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达到了92.00%,而進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0.00%,其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的对比差异也较为显著。有上述数据可知,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梅.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围术期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06-207.
[2]戴璐.外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9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50-2651.
脑血管损伤 第4篇
1 不同年龄段患者静脉输液技巧
1.1 儿童患者静脉输液技巧:
儿童患者静脉输液主要在于穿刺部位的选择。5个月以下的婴儿患者, 由于手部运动发育系统尚不完整, 还不能自主地抓握实物, 如果可以穿刺成功的话, 可以有效完成婴儿静脉输注药物, 可以选择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头皮静脉、大隐静脉等处作为穿刺血管。12个月前后的患儿, 手部发育比较完整, 应首选头部静脉输液, 其次为足部静脉输液。14个月以上的患儿对穿刺有一定的耐受力, 在护士和家长的鼓励和配合下往往会完成静脉输液过程, 因此应首选手背静脉进行静脉输液。
1.2 成年患者静脉输液技巧:
患者在静脉输液前30 min应适当吃一些温热食物, 达到加强静脉充盈的目的。也可用50℃的温水浸泡手部3 min左右, 之后用干净毛巾擦拭干净, 可以达到扩张浅表静脉的目的。护士为患者扎紧止血带后, 应嘱咐患者不要紧张, 并作握拳-松开运动, 使浅表手背静脉充盈。用止血带扎紧穿刺点上方肢体, 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欲穿刺部位, 用大拇指沿着穿刺部位稍稍用力按摩3 min左右, 酒精可以稍微多些, 这可以加速扩张血管, 之后以自身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取得患者信任,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降低其紧张、恐惧心理, 完成穿刺过程。在固定环节, 先将针柄部用胶布固定, 用无菌胶带固定穿刺部位, 另用胶带固定输液管。为避免拔针时增加患者疼痛感甚或穿破血管, 切忌胶布不可重叠。
1.3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技巧: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 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 必须使其充分暴露, 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应选择5号针头, 输液前2 min嘱患者前臂沿着椅子扶手自然下垂, 以使外周静脉得以扩张。止血带的位置应该距离穿刺点在5~10 cm左右, 穿刺时嘱咐患者握拳, 完成后慢慢松拳。但是这样掌关节会妨碍进针, 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 护士需要手握患者五个手指使其向下, 最后使手掌面弯成弧形, 使皮肤纹理呈纵向, 这可以减少穿刺阻力, 减轻患者疼痛感, 增加进针的速度。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 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 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 采用自然放松法, 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 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 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 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 cm处进针, 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 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 用4条胶布固定。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 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 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 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4]。
2 静脉输液时血管的护理
2.1 静脉输液穿刺时血管的护理: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 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 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 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 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 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 然后轻轻挑起皮肤, 当针头进到1/4时, 针尖稍向下倾, 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 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 以免刺破血管;浮肿的患者, 应选择粗血管, 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 使之暴露, 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患者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 如血管过细, 可使针头阻塞, 造成穿刺失败, 应选粗直的血管。
静脉留置针输液时血管的护理:对静脉血管比较脆弱的患者, 一般不选用头皮针而选用静脉留置针的方式进行输液。因为留置针具有保留时间长、不易刺破血管、避免长时间静脉穿刺所致血管损伤等优点。静脉留置管保留时间一般在3~5 d, 最长不可以超过7 d。如果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现象, 应立即拔出留置管。每天输液完成后, 按常规护理留置管, 用常温生理盐水加肝素封管, 分5次脉冲式注射3 m L左右封管液。
2.2 输液完成时血管的护理:
输液完成后, 撕下固定输液管的胶带并放在第二条胶带的上方, 然后轻轻撕下第一条和第二条胶带的一侧, 使针柄和柄梗游离出来, 同时左手固定输液管, 最后快速拔针并让患者用手按压穿刺点处, 用力要适宜。在为患者拔针时, 可以使用保存输液液体以及联合棉签的按压方法, 按压时间一般在5 min左右, 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 min以上。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 为达到止血目的, 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 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
2.3 输入刺激性和高浓度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为患者输注刺激性和高浓度药物时, 应缩短药物在某一部位的停留时间, 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作用, 穿刺点应选择粗大的静脉血管。护士还应掌握相关药物的药理知识,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掌握正确的药物浓度和滴注速度, 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静脉血管, 必要时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滴注药物时应, 确保头皮针或留置针在静脉血管内, 避免患者过度活动导致针头刺破血管, 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药液外渗的症状和体征, 以采取2.4项下积极的应对护理措施。外环境温度较低时, 要为患者保暖, 减轻因寒冷所致微血管收缩, 促进血液循环, 最终减少刺激性和高浓度药物在血管中的停留时间。
2.4 药物外渗使血管的护理:
对于小范围的药液外渗, 一般对机体组织刺激性较小, 普通和辅助药液很容易被机体吸收。此时可以采取热敷法, 或湿敷50%的硫酸镁, 肿胀一般可很快消退, 这时可坚持完成输液。对大范围药液的外渗, 一般为输入刺激性较大药物所致。此时可湿敷50%硫酸镁或95%的酒精, 必要时配合物理疗法, 进行局部封闭, 在渗漏部位注射解毒剂, 加快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常用的方法是皮下注射5 mg地塞米松加0.5%的利多卡因, 可以阻止药物与细胞组织的结合, 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静脉输液,血管护理,血管损伤
参考文献
[1]郑普春, 陈晓云, 李宁.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2) :258-259.
[2]张艳.血液病化疗时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8, 22 (3A) :622-623.
[3]黄春蓉, 姚倩.住院患者静脉血管保护的护理措施[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9, 7 (4) :227-229.
脑血管损伤 第5篇
【摘 要】目的:探讨普伐他汀(Pravastatin)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58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PS+3mg/kg、10mg/kg、30mg/kg普伐他汀共5组,建立小鼠ALI模型。48h后,每组随机取一半小鼠注射伊文思蓝( Evans blue dye,EB),另一半小鼠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的含量以及注射EB小鼠的肺湿重/体重比、肺干/湿重比和肺组织中EB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白蛋白、MPO、肺组织EB含量及小鼠的肺湿重/体重比均显著增加(P<0.01),肺干/湿重比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普伐他汀组的白蛋白、MPO、肺组织EB含量及小鼠的肺湿重/体重比均显著降低(P<0.01),肺干/湿重比显著升高(P<0.01),且随着普伐他汀剂量的增加,效果更為明显。结论:普伐他汀可降低LPS诱导的ALI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使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
【关键词】普伐他汀;肺血管通透性;急性肺损伤;内毒素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86-02
脑血管损伤 第6篇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是一类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 在血管正常张力、微循环正常流态、外周血压的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就VVFI与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VVFI与内皮素 (endothelin, ET)
ET是目前已知最强的收缩血管物质,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 可通过与内皮细胞上的ET受体结合而产生强烈的缩血管作用。KOHOUT等[1]测定严重程度不同的振动病患者的血清ET水平, 发现病情越严重的患者, ET水平越高;而病情好转, ET水平相应下降, 认为ET水平的检测可作为评价振动病分级及预后的一个指标。PALMER等[2]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1例振动病患者的ET-1水平, 发现在正常环境中VWF患者的E T1的基准水平低于正常人, 而受凉刺激后 (6℃、6 min) , ET1浓度的升高较正常人明显, 研究认为正常情况下, 由于机体的代偿机制或内皮的损伤使ET的基准水平低于正常人。林立等[3]将32只家兔分为三个接振组和一个对照组, 将接振组家兔放置于自制固定架中, 使其双后肢密切接触于振动台面, 分别在接振前, 接振后10d、20d、30d测定血中ET浓度。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试验后各个时间的ET浓度均较试验前显著增高, 随接振强度的加大, ET浓度总体上有增高的趋势。且在接振后10、20、30 d, ET浓度均显著高于处于相同试验时间的对照组。张强等[4]将64名煤矿掘进工按累积接振时间不同 (5 000 h、5 000~10 000 h、>10 000 h) 进行分组, 测定其血浆ET水平, 发现其血清E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且随接振时间的增加, ET水平也逐渐增高。TACCOLA等[5]分别测定冷水负荷实验2 min和5 min后接触振动组与对照组的ET浓度, 发现冷水实验后ET水平均有升高, 但仅在5 min后接触振动组升高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2 VVFI与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NO也是一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 可使血管舒张, 同时还可以干扰黏附因子的作用而减少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在正常情况下, NO与ET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即NO/ET保持在一定范围, 而且二者在血液中浓度相对恒定, 与年龄无关[6,7]。林立等[8]用家兔, 江俊康等[9]用小鼠进行局部接振试验, 结果均显示实验动物后肢接触振动可导致其血清NO浓度下降, 且随着接振强度的增大和接振时间的延长, 血清NO浓度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呈明显的接触水平效应关系。NO的降低使血管收缩效应占优势, 导致外周血管的收缩、痉挛。但也有研究发现短时间的局部振动可使NO合成增多[10], 认为血管壁的切应力与NO合酶的活力有密切关系:振动导致了血管切应力的增加, 继而使NO合酶基因上调, NO合成增多, 但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振动刺激下NO合酶的活力及NO的合成量是否增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11]。此外, KNNEDY等[12]研究发现, VWF患者血管平滑肌对NO的反应性降低, 从而使NO的舒血管平滑肌效应明显下降。
3 VVFI与血栓素A2 (TXA2) 和前列环素I2 (PGI2)
在正常情况下TXA2和PGI2在体内处于动态平衡中, 且两者作用相反。TXA2使血管收缩, 并可降低血小板中c AMP而使血小板聚集;PGI2可舒张外周血管、解聚血小板而使血流畅通。TXA2和PGI2在体内可自发地转化为无活性的TXB2和6-keto-PGF1α。因此, 测定TXB2和6-keto-PGF1α浓度可反映TXA2和PGI2的体内水平[7]。林立等[13]对煤矿掘进工的研究显示随接振时间的延长和接振强度的增大TXB2和6-keto-PGF1α浓度分别增高和降低。
4 VVFI与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 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AngⅡ部分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14], 使血管收缩、内皮细胞增殖、内皮黏附性增高。当内皮功能受损时, AngⅡ合成增多[15], 同时又可促进内皮素的释放而加重缩血管效应[8,16]。CGRP是已知体内最强的内源性血管舒张物质, 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在正常情况下, AngⅡ与CGRP作用相互制约, 处于动态平衡中。与其他血管内皮活性物质一道共同维持着正常的外周循环功能[7,14,15]。林立等[17]对家兔的实验研究发现, 局部振动可致实验家兔血AngⅡ水平的增高;同样的结果出现在其对煤矿掘进工血AngⅡ水平的研究中, 而这些矿工血CGRP水平的变化则刚好相反, 手臂振动作业使CGRP水平降低, 此种变化随接振工龄的延长更加明显[4]。
VWF的出现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在接触振动时, 血管内皮受到机械刺激而出现损伤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导致ET基因表达增强、NO合成酶的活力下降及CGRP的合成减少[18,19]; (2) 局部振动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副交感神经功能受抑制, 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 微循环缺血、缺氧, 使得ET-1浓度升高并刺激AngⅡ的合成与释放[20,21]。
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临床治疗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79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股骨骨折20例、下部胫骨骨折19例、腓骨骨折16例, 肱骨骨折12例、桡骨骨折7例、尺骨骨折5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 符合研究标准;患者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9例, 重物砸伤者19例, 坠落伤13例, 锐器伤6例, 其他2例, 患者就诊时间1~48 h;将其中合并血管损伤的4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其余33例设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31例, 女15例, 患者年龄22~80岁, 平均年龄 (66.5±3.2) 岁, 其中血管受压者11例, 内膜损伤血栓形成10例, 完全断裂者10例, 不完全断裂12例;股骨髁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者11例, 股骨干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者5例, 胫腓骨骨折合并胫前后动脉损伤者9例,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者7例, 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6例, 肱骨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5例, 尺桡骨折合并尺桡动脉损伤3例;对照组男24例, 女9例, 患者年龄21~79岁, 平均年龄 (67.3±2.9) 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所有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无菌操作, 根据其骨折类型, 采取接骨板内固定术、克氏针内固定术、髓内钉手术和支架固定术进行治疗;采用碘伏覆盖钉孔和伤口, 术后常规用药, 预防伤口以及钉道感染。
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管损伤治疗, 止血稳定后行骨折治疗, 根据其骨折类型, 采取接骨板内固定术、克氏针内固定术、髓内钉手术和支架固定术进行治疗;采用碘伏覆盖钉孔和伤口, 术后常规用药, 预防伤口以及钉道感染。对血管完全断裂者行血管端端吻合术或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 对不完全断裂者进行血管修补术, 使用罂粟碱 (国药准字H63020199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 预防血管痉挛, 对于血管受压者, 同时行血管探查术和骨折治疗。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恢复其损伤部位的神经功能。
1.2.2 护理方法
①术前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 在术前由护理人员向其讲解骨折相关知识、麻醉方法、手术步骤、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消除其思想顾虑, 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 增强其治疗的积极性。协助患者完成完各项检查, 以排除相关疾病, 及时予以对症治疗。多发骨折患者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抗休克、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者术前进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为主。术前1 d对患者皮肤进行彻底清洁, 采用75%乙醇对术野皮肤进行消毒, 然后采取无菌巾包扎。术前30 min肌注抗生素。
②术后护理:采用牵引床、枕头抬高患者患肢, 以缓解其患肢肿胀状况。纠正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严密观察患肢末梢循环、皮肤温度以及活动情况, 注意严重复合伤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发现患者出现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症状及时上报医生进行抢救。用侵润乙醇的纱布覆盖钉孔处然后覆盖无菌敷料。换药1次/d, 钉孔处每日滴3次75%乙醇, 以保持患处清洁。若患者钉孔处出现脓性分泌物, 及时报告医生做药敏试验, 使用抗生素治疗。敦促患者进行关节和肌肉运动, 促进血液循环。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作用。术后6 h后, 可进行趾关节伸屈活动等, 然后可进行腕、肘、踝关节的伸屈、旋转运动。严重复合伤者需适当延长, 术后3~5 d, 协助患者进行伸、屈、旋等主动运动, 加强其肌力;2周后患者可扶拐下地行走, 勿过度负重。向患者耐心讲解卧床休息对术后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作用, 与患者保持沟通, 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以及引起心理变化的原因, 对患者烦躁、激动情绪予以必要的精神安慰, 通过听音乐分散患者注意力;指导患者饮食, 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禁食过热、冷硬、辛辣的食物, 多进食水果和蔬菜, 鼓励患者多饮水。确保病房安静、整洁, 紫外线消毒1次/d。定期摄片复查, 6周后患者可去拐行走, 8周可延长外固定装置索纽, 使支架重力通过断端, 进而促进骨愈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包括无效、有效和显效, 其中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二者之和;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评价方法
显效:骨折部位完全愈合, 损伤完全恢复, 四肢功能显著改善;有效:骨折部位基本愈合, 损伤基本恢复, 四肢功能有所改善;无效:骨折愈合状况不佳, 四肢功能丧失或死亡。
1.5 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73.9%、治疗总有效率93.5%与对照组72.7%和97.0%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对照组患者在骨髓炎、软组织感染、骨不连方面均显著优于观察组,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1%显著优于观察组17.4%,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四肢骨折的患者并发血管损伤的可能较大[4], 血管损伤可致使患肢出现肢端缺血、伤处张力性以及搏动性血肿等症状, 在合并骨折后, 常被骨折的表现所掩盖。肢体缺血一般表现为皮肤苍白[5,6]、皮温下降、肢端动脉搏动减弱、针刺后肢端无活跃出血等, 因此临床需细心观察。杨庆民等研究报道[7], 血管损伤后期易形成继发性血栓, 此时血流中断, 已丧失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 根据患者骨折类型以及血管损伤情况, 把握好手术时机对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疑似血管损伤者应及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诊断, 继而采取护理措施, 做好术前准备, 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该组实验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5%与对照组9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优于观察组, 由此可见, 血管损伤增加了四肢骨折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 除手术治疗外, 护理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 单独采取手术治疗手段无法达到预期疗效[8], 具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以及康复指导对提高临床疗效, 控制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消极心理因素, 树立其康复信心, 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以及手术有一定的了解, 对增加其治疗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是确保手术成功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邱雪立, 蔡植英, 林本丹, 等.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21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13, 16 (2) :125-126.
[2]李主一, 翁尤江, 郑达, 等.周围血管火器伤的急救与修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 志, 2012 (7) :88-90.
[3]许九生, 蔡会玲, 李同森.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6) :243-244.
[4]杨炎, 杨惠林, 钱忠来, 等.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胴动脉损伤24例治疗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24 (2) :245-246.
[5]MeHenry TP, Holeomb JB, Aoki N, et al.Fractures with major vaseular injuries from gunshot wounds[J].implieations ofsurgieal sequenee.J Trauma, 2012, 53 (4) :717-721.
[6]辛宏有.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临床治疗分析[J].北方医学, 2013, 10 (4) :80-82.
[7]杨庆民, 吴红军, 丛海波, 等.下肢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1 (7) :586-587.
脑血管损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 男28例, 女7例;年龄15~41岁, 平均年龄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5例, 锐器伤6例, 重物压砸伤6例, 坠落伤5例, 机器伤3例;开放性损伤20例, 闭合性损伤15例;骨折与血管损伤部位:股骨干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1例, 股骨髁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10例,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8例, 胫腓骨骨折合并胫前后动脉损伤10例, 肱骨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1例, 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2例, 尺桡骨折合并尺桡动脉损伤3例。血管损伤类型:完全断裂7例, 不完全断裂13例, 内膜损伤血栓形成8例, 血管受压7例。诊治时间:最短2h、最长72h, 平均7h。
1.2 治疗方法
1.2.1 骨折的处理
接骨板内固定26例, 髓内钉2例, 克氏针内固定3例, 外固定架固定4例, 合并脱位者复位后修复关节囊, 石膏外固定。
1.2.2 血管损伤的处理
根据血管损伤情况采用端端吻合术13例, 自体大隐静脉移植5例, 血管修补取栓7例, 血管探查松解3例, 骨折脱位手术复位解除骨端压迫4例, 结扎3例。其中17例同时修复了伴行静脉。术中行筋膜切开减压8例。肢体血循环重建时间在6h以内18例, 6~12h 10例, 12~24h5例, 24~72h 2例。
2 治疗结果
1例经救治无效死亡, 21例经救治后肢体循环功能恢复正常, 占60%;肢体有不同程度障碍者10例;截肢3例, 截肢率为9%。
3 讨论
3.1 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临床特点
血管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多与四肢的严重开放创伤, 关节脱位、骨折等损伤合并发生。暴力引起骨折后, 骨折断端刺破或压迫邻近血管, 以及骨折后肢体严重水肿造成肢体内部压力增高, 血管受压或痉挛, 形成血栓, 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其特点主要有: (1) 近大关节部位、近血管部位的骨折易并发血管损伤 (2) 血管损伤部位大多与骨折在同一平面。 (3) 骨端压迫血管致血管痉挛、挫伤者, 血管损伤程度呈逐渐加重。早期因血管连续性存在, 仍有血运, 以后逐渐形成血栓而致管腔阻塞、肢体坏死, 易延误诊治, 造成截肢[2]。本组1例患者就是此情况造成的截肢, 并因此而获赔。 (4) 周围软组织挫伤严重, 易合并周围神经挫伤。
3.2 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通常认为缺血4~6h是周围血管损伤修复的时限。开放性损伤早期诊断多无困难, 而闭合性损伤肢体早期缺血症状不明显, 易延误诊断。故对闭合性损伤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全面认真检查, 注意远端动脉搏动情况, 反复、细致地观察肢体有无组织缺血或肢体肿胀等血运障碍情况, 检查时可与健侧对照, 以便及早诊断。对不典型病例根据病情及时行多普勒 (Doppler) 超声探测或血管造影, 尽早明确诊断。近几年有应用64层螺旋CT做下肢血管造影 (CTA) 报道的, 效果不错。我们认为如出现活动性出血、张力性或搏动性血肿、皮温下降、皮肤苍白、运动感觉障碍、肢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针刺肢端无活跃出血等临床征象应尽早手术探查, 漏诊或延误处理可造成肢体丧失或危及生命。本组18例在早期得到有效的诊治, 效果良好。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
对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临床上对修复血管和固定骨骼的先后顺序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原则上要求在骨折端稳定的情况下尽早行血管修复, 骨折的固定应力求简单、牢固。对闭合性骨折可选择接骨板或髓内钉等其他内固定, 对严重开放性损伤首选外固定架进行骨折的固定。当缺血时间超过6~8h威胁到肢体存活时, 应先修复血管, 再处理骨折。对肢体缺血时间较长、软组织挫伤严重、肢体肿胀明显者, 应同时做深筋膜切开减压, 以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还可减轻肢体的再灌注损伤[5]。本组8例行深筋膜切开减压, 术后及时更换敷料和使用抗菌素, 并未增加感染的机会。
3.4 关于截肢
此类伤患导致截肢的原因主要有: (1) 早期延误诊断或漏诊; (2) 血管内膜损伤, 迟发性血栓形成, 肢体缺血时间过长; (3) 肢体广泛性损伤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感染、肌肉广泛坏死、肾功能减退等危及生命时, 为保全生命被迫截肢[6]。本组3例截肢, 其中1例为小腿严重广泛损伤患者, 术后出现严重感染及小腿肌肉坏死, 并出现肾功能减退、少尿现象, 为保全患者生命而截肢。我们认为对严重损伤患者, 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 对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残肢, 保肢已无意义, 应果断截除。
关键词:骨折,血管损伤,重建循环,截肢
参考文献
[1]王相如, 衣英豪, 王汝武, 等.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8) :497-498.
[2]李俊明, 郑水长, 张云, 等.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诊治[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2 (5) :575-577.
[3]杨庆民, 吴红军, 丛海波, 等.下肢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7) :586-587.
[4]Green NE, AllenBL.Vascyular injufies associated with dislocationof the knee[J].J Bone Joint Surg, 1977, 59 (4) :236-239.
[5]汪群力, 王钢.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10) :638-640.
如何降低甘露醇对小儿血管的损伤 第9篇
1 预防性护理
1.1 全面评估患者全身及局部静脉情况
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穿刺部位,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做到一针见血。血管选择: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静脉血管,避开关节及静脉瓣,防止活动时发生药液渗漏。首选前臂静脉穿刺,其次选择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避免在血液循环差的部位穿刺,以降低血管损伤,保护血管,防止渗漏。由于偏瘫患者患侧血液循环差,一般选择健侧穿刺。
1.2 选择合适留置针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并注明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少于3 d。甘露醇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时期、不同剂量,遵医嘱,q4h,q8h,q12h,静脉滴注。按量及时,保证液体快速顺利输入。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减少甘露醇对血管壁的刺激。正确掌握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方法,输完甘露醇后静脉推注0.9%氯化钠注射液5 ml,再行肝素帽封管,减少甘露醇液体在局部的滞留时间。
2 减轻滴注过程中疼痛的方法
2.1 翻转针柄固定
甘露醇静脉滴注时因渗透压高,静脉滴注速度快,静脉可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轻者仅有局部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出现无菌性静脉炎,表现为穿刺点向上的皮肤发红、炽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呈硬索状,反应疼痛程度的神经主要分布于静脉的表层皮下[3],翻转针柄可使针尖斜面对血管下壁,相对远离或避开了对体表敏感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使疼痛发生率降低。
2.2 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覆盖穿刺点周围皮肤
康惠尔透明贴是一种水胶体新型敷料,密闭的半透明膜能保持局部的低氧张力,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组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加快吸收渗液,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和代谢;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防止皮肤坏死。康惠尔透明贴在静脉留置针使用中,能较好地预防静脉炎,它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患儿的痛苦。
2.3 局部热敷
由于甘露醇药液的温度低于体表温度,输注速度快且刺激性强,注射部位发凉可增加疼痛感,可在在手下垫暖手袋,增加局部血液循环,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使用时水温保持在50~60℃,防止烫伤。
2.4 防止外渗
甘露醇为高渗药,少量渗入皮下可产生疼痛,大量则可造成组织坏死。静脉滴注时应经常观察注射部位,如有红肿疼痛,立即停止输液,可用硫酸镁湿敷及行普鲁卡因封闭,或将2~3 mm的新鲜土豆片外敷于红肿处,待土豆片干后更换数次。马铃薯内含有茄碱及龙葵碱,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强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以加速漏液的吸收,一般可在4~12 h使局部水肿减退甚至消失。另外,马铃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有利于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侵害。
参考文献
[1]韩雪玲,胡淑芳,张文香,等.甘露醇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处理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60-261.
[2]马海燕,孙桂莲.长期静脉输液病人血管保护[J].当代护士,2005(9):49.
脑血管损伤 第10篇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损伤相关因子,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极易引发脑卒中,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应及早诊断及进行治疗干预。而此类患者因为一定程度的脑缺血情况的存在,故考虑其对神经相关指标的影响及脑部血流指标的变化,因此本文中我们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损伤相关因子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1,2],以进一步了解本病,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4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对照组的34名健康人员中,男性20名,女性14名,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4.8±5.3)岁。观察组的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4.9±5.1)岁,其中发作频率>1次/周者18例,1次/周者16例。两组人员的男女比例及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两组人员的血清神经损伤相关因子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及比较,其中血清神经损伤相关因子包括NSE、MBP及S100B,均取患者5.0ml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检测指标包括Vmean、Qmean、R、DR及Wv,均采用MEDENG CBA CV-300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软件包方面选用SPSS16.0,本文中的年龄、神经损伤相关因子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均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处理,男女性别比例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处理,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神经损伤相关因子比较
观察组的血清NSE、MBP及S100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发作频率>1次/周高于发作频率1次/周者,P均<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发作频率1次/周者比较,#P<0.05
2.2 两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
观察组的Vmean、Qmean均低于对照组,R、DR及Wv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发作频率>1次/周者Vmean、Qmean均低于于发作频率1次/周者,R、DR及Wv均高于发作频率1次/周者,P均<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发作频率1次/周者比较,#P<0.05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约1/3可发展至脑卒中,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对于其治疗及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3]。另外,本病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导致管腔狭窄,而这是造成供应脑的血流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其必然对神经功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而这种不良影响的程度的相关研究较少。再者,此类患者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必然受到一定影响[4],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可以作为了解脑部血供的重要方面[5,6,7],因此对于其了解可有效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部的血流指标的变化程度。
本文中我们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损伤相关因子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发展转归及治疗干预措施的制定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清神经损伤相关因子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员,说明其神经功能方面的指标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其脑部Vmean、Qmean明显降低,而R、DR及Wv则明显升高,进一步说明脑部血供受到的不良影响,且这种程度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8,10]。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损伤相关因子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均呈异常状态,可作为疾病诊断和了解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周艳玲,阎志惠.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TXB2、PGF1α和NSE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21):34~36
[2]吴新贵,许永成,苏兰花,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63~65
[3]张丽雅,高志翔,周旭峰,等.MR血管成像与动脉质子自旋标记探讨脑血流异常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2):2190~2192
[4]祁风,余科,韦朝霞,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7;13(1):55~57
[5] Kim JT,Kim HJ,Yoo SH,et al.MRI findings may predict early neurologicdeterioratio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due to in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J].European neurology,2010;64(2):95~100
[6]向明清,成祥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证候分类与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5):4524~4525
[7]黄海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发生脑梗死风险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8):52
[8]蒋祝昌,毕桂南,石胜良,等.脑梗死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J].临床荟萃,2003;18(9):493~495
[9]陈士军,刘汉德,黄红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6):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