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根据工学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出当前高职院校数据库类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励机制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实践表明,该方法在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实效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数据库;工学结合;教学方法
1 高职数据库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资源。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商业、产业、医学等诸多领域,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基础,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企业部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中海量商业数据普遍存在,通过培养大量熟练掌握数据库知识的专业人才来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因此,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数据库类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例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的必修课程,还是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理论教学60学时左右,实训教学30学时左右:经济管理系所开数据库类课程一般40课时左右:全校公选课18学时左右。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也重点以实践技能及相关理论作为讲授重点,教学辅助手段也应用较多,根据笔者多年的数据库类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数据库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①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这三类学生的授课内容只是做了简单的章节的取舍。没有深入调研各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真正所需的实际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的需要,从而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取更加符合相应学生基础、更加符合相应学生以后工作中实际所需相应技能的需要的教学内容;
②在教学方法方面,常常套用一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工作,例如: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就不适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类学生的不同之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研究相应学生以后工作中所要用到的有关数据库技能的差异,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③在学生学习方面:目前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还没有突破;
④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目前的考核评价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以笔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平时成绩为主,以课堂作业为辅。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工学结合的精神。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兴趣激发、考核评价优化的依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精选整合,然后力求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期望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设计、安排、教材编写、课程标准、课件开发、教法、学法、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改革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数据库类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行业与企业的需求。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同一门技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核心技能需求、课程基础、实际能力及教学时数,以工学结合为依据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励机制和考核标准进行适当的改革。
2.1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的特性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培养的统一。通过认真分析三类不同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数据库技能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对数据库技能要求较高的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工作岗位,而且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程序设计能力较强,因此应该多讲些解数据库理论知识及数据库设计知识,例如:一、二、三范式、关系图等。除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对于这类学生还应该引入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实际开发一个真实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来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数据库产品则选择最新版本的SQL Server或Oracle系统。对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与数据库管理相关的工作主要有:使用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协助开发应用管理软件等。因此对这些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适当降低。例如,数据库原理方面只需作常识性介绍,应用主要偏向于SQL等查询语言的学习、系统设计以及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简单开发等。其数据库产品则选择相对容易的Access或SQL Server系统。对于把《数据库》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想通过《数据库》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数据库,以便以后在工作中对数据存储与处理有个基本概念。因此对这类学生来说我们的数据库教学就不能过多讲解数据库理论与开发或SQL等查询语言了。而应该重点讲解:数据库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数据库,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方式。并通过让学生实际使用并分析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来感受数据的存储方式和数据库的神奇之处,知道数据库是干什么用的。使这部分学生能对数据库应用系统有个大体了解,在以后的工作工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利于其所使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2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选取教学方法
由于数据库类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还是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那么不同的类型的学生,以及以后工作中所要用到的有关数据库技能的不同,就不可能套用一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工作,例如: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就不适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类学生的不同之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研究相应学生以后工作中所要用到的有关数据库技能的差异,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更为注重于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例如“学生选课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我们可以把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立看成是一个大的任务,这个大的任务又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或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骤完成。因此,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的工作中主要是使用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协助开发应用管理软件等。因此不需要其具有完成的开发数据库系统的能力,因此不能完全照搬“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笔者认为,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技能导向下的案例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具体来说就是选取一个已经开发好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核心数据库技能来设计一个个的案例来实施教学。例如:对“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工资信息进行统计。就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实施教学。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案例,掌握原理和方法。对于把数据库类课作为公选课的学生,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上网实际操作真实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还能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数据库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存储、显示和传输方式。
2.3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方面还很不够,学生学习主动性还不够,需要大力培养。不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培养起以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类学生的不同之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计算机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为了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分组式教学”法。就是把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来共同完成教师所安排的项目。组内成员可以密切配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攻坚克难,自主解决实际开发过程中所能碰到的所有问题。以培养学习的实际开发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还可以选拔来参加各类程序设计大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以进一步锻炼这部分优秀学生的工作能力。
对于把数据库类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学生,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数据库的基本思想及其哲学原理仍是最基本的东西,就目前而言仍万变不离其宗。正是由于数据库的哲学思想,可类比的东西非常丰富。因此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例如我们可以把数据库比作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需要接触的图书馆,可把数据的存储、查询方式与图书馆图书的存储、查询方式进行对比,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的考核评价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以笔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平时成绩为主,以课堂作业为辅。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体现工学结合的精神。
笔者认为传统的笔试能够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但为了真正调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和培养以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以后的考核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并在教学中加以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把这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自觉培养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类和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可以把其在项目组实施的项目的难度作为整个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把各个学生本人在项目组中的作用和表现来作为其个人的考核指标。对真正在项目组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学生在考核评价上要体现出来。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可以采用教师观察和组内同学互评的方式来进行,对于把数据库类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学生的考核评价,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谈谈对数据库的认识、使用一个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感受、以及如何把所学到的数据库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3 结语
本文对高职院校数据库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数据库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层次数据库应用人才。教学改革是我国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数据库类课程的教学而言,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和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进行,高中教育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阶段的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教育成为家长、教师和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中班主任作为家校教育的重要的沟通桥梁,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家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进而针对家校教育的现状,提出改善的措施,希望对促进家校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家校教育;有机结合;探索研究
引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重视学生的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提高对高中学生的教育,才能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证。因此作为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家庭和学校要探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学生的成长,共同努力,发挥联动作用,帮助更多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综合立体式的教育。及时解决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为子女提供的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厌烦自己的父母,并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不管孩子的性格差异和具体情况如何,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的孩子,并利用他们的爱好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这些已成为现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在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系统的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其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活动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过程进行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有时会无法理解学校的某些做法,并且会有些抵触。当学生具有叛逆的心理和行为时,他们将在随后的学习活动中遵循自己内心的道路。如果这种行为继续发展下去,不进行及时纠正,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家庭教育主要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进行,对孩子产生影响和示范作用,使孩子能够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为指导,从而使孩子得以发展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技能。在过去的教育过程中,许多父母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高中班主任主导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学校教育更加系统化和集中化,旨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具有一定优势,而学校教育则更加专业。首先通过有效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满足高质量的教育要求,从而扩大了教育范围,也扩大了学习范围,并且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为学生提供发展才华的机会。彼此的结合与合作可以成为学习的目标,执行各种教育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家校教育的现状分析
盡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同时许多高中班主任也在积极寻找机会,通过与父母的积极沟通,组织个人教育活动和开展课堂活动来实现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高中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会议和其他方法使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总的来说,家庭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对学生的教育存在误解,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将学生送入学校后,他们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将减弱。同时,由于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出现了很多留守学生,导致该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家庭教育。其次一些学校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的交流平台和机会相对较少,许多父母不参加学校教育。高中班主任和父母之间的信息相对受到限制,并且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教师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缺乏了解。因此,他们制定了课程和训练活动,这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特点,或多或少会有缺陷,但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它们有时是一致且互补的,这导致仅使用一个角色进行高中学生的教育将会产生弊端。要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用不同的科学手段和相关方法,来实现提高和改善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有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个性形成、性格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包括家庭教育。父母要成为教育和培训过程的一部分,与子女一起学习和发展。因此要在高中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对学生共同开展教育。
(1)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一致,二者不能同时实现。学校教育应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积极互动,并且保持有效联系。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必须服从于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核心内容和基础教育措施,紧跟学校教育,同时履行其独特的职能。在兼顾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班主任还应通过家访的形式,加强与家庭的互动。在进行家访时,高中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教育环境等。同时,家访也是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有机结合的最直接方法。在进行家访时,班主任应与父母和学生讨论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状况,学习困难等。进行有效对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状况,并为班主任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家庭访问可以使高中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将有助班主任开发和利用家庭学习资源,并扩大学校与家庭合作的范围。
(2)组织亲子活动
在家庭教育协作教学过程中,学校还可以从校园文化出发,组织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学过程,为学生家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来了解学校教育,以及开展家庭教育的合作。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亲子体育比赛,使家长和学生可以一起参加体育运动,拉近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家长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了解学生,然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庭生活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主题演讲,例如感恩演讲等,让学生对父母表示感谢,尊重父母并了解父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还可以允许家长走进教室,观察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等,并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相互合作和协作来提高学习质量,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创建以生活为中心的实用作业,以便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有效地完成家庭作业,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并有效利用家庭教学资源来扩大学校的学习范围,使其能够进一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度更高,并获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3)家校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叛逆的心理意味学生极大地重视他们的自由和自我效能感,当学生表现出压力时,如果压力比较大以至于威胁到他们的自由感,他们就会在心理产生抵触情绪。孩子通过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性,需要引起班主任和家长注意的是,孩子们需要一个放松情绪的空間。目前学生的叛逆现象很普遍,高中班主任和父母不适合使用批评和打压来应对叛逆的学生心理。不能通过下达命令的方式让学生遵守相关规定,而是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因此,当父母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相关信息时,尤其是在学业表现方面,高中班主任应增加一些分析,鼓励父母通过与子女的沟通来积极引导学生,并放弃殴打、谩骂和指责,以有效应对学生的叛逆,以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使高中班主任和父母成为学生的可靠朋友。高中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群体中,并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也希望属于某个群体,因此,顺从性是最佳选择,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当孩子有从众行为,而负面影响更为明显时,高中班主任和父母应适当进行一些有关通俗文化和人格文化的知识,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同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聊天,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减少其从众心理的决定。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高中班主任要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桥梁的作用,有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全面教育,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能认为将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管了,殊不知家庭教育作为对学生身心教育重要的场所,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家庭教育要紧跟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水平。此外高中班主任也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亲子活动,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家长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校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促进学校教育的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长过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江.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研究[J].学周刊,2020(01):163.
[2]金娟.对高中学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途径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26.
[3]杨海清.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52-53.
[4]柳正赟,邢瑾.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5):23+28.
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逻辑发展。李叔同美术实践及教育活动与中西融合的美术教育思想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李叔同 艺术教育思想 艺术救国 中西融合
梁启超的艺术教育思想突出的是艺术教育作为政治手段的重要意义,这和传统儒家将艺术教育作为道德工具虽有不同,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美学功利性思想的羁绊,更没有认识到人本身就是主体,不是政治制度和党派的工具,没有从个体的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人自身完善的问题。所以梁启超没有真正领会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尽管如此,但亦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近代美学观念影响的印记,具有思想启蒙的全新意义。
王国维是近代意义的中国美学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把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融合中西古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美学思想体系,为艺术教育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美学理论基础。他把美育(艺术教育)建筑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个人价值体现的大背景下,在理论上冲破了封建“诗教”、“乐教”等传统美学思想的功利性樊篱,极富西方人道主义色彩。
从美术和美术教育角度合理处理中西问题是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的基本成就之一。李叔同虽然有着极其浓厚的民族和传统情愫,但他不是民粹主义者,他敢于主动积极地学习西方的东西,大胆地多方面地介绍西方的艺术,并有着十分深厚的西学功底。李叔同在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是中国艺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极具开拓性的人物。他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来源于宽广而深厚的人文教养和胸怀,以及他融会中西的博大精深的精神和魄力。
“中西融合”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处理“中西问题”上较为积极合理的观点,具有当代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李叔同的又一创举。
一 善于学习西洋画,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
在近代中国美术领域里的一个最大变化是西洋油画的逐渐兴起,以及伴随而来的素描、水彩和水粉等画。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就将油画带到中国,但其影响只局限于宫廷和贵族。鸦片战争后,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中,油画慢慢流传开来。直到20世纪初,这种新颖的绘画方法才在国内推广开来,这主要是出国攻读西洋美术的留学生们的努力,而李叔同就是其中最早和最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李叔同于1905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师从黑田清辉、中村胜治郎、长源孝太郎等学习西洋画。不久就撰写了几篇美术论文,其中《图画修得法》和《水彩画法说略》发表在留日学生高天梅主办的《醒狮》杂志上。这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洋油画和水彩画知识的文章。
李叔同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新的绘画手法,成绩突出。1909和1910年,他曾两次参加了当时在日本久负盛名的西洋画美术团体“白马会”年展,白马会第十二次展览(1909年)有他的《停琴》,第十三次(1910年)展出他的《朝》、《静物》、《昼》三件作品,其中《朝》被收录在《庚戌白马会画集》中。能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展览本身,就说明李叔同学习西洋绘画的成功。《都新闻》报记者三角子评到:
“47号李岸的《朝》,用笔用色都很大胆,远非清国人所擅长的笔法,好像是刚学来的,然而作为新时代的一个清国人,如此新奇独特的画法是很有意思的。”
根据浙江杭州“雨夜楼”的多幅李叔同藏画,可知他的画风接近印象派,他也临摹过马奈、莫奈、弗拉芒克等人的风景画。“雨夜楼”的《采果图》和《冥想》两幅油画是李叔同学习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或新印象派画家修拉、西涅克的典型之作,画面用点彩画法,画意简洁、线条流畅、笔力遒劲、设色沉着,创作手法大胆,即使在当时的日本画界也是走在时代前面的。
油画《裸女》整个画面构图典雅,自然流畅。姜丹书先生说其画“为印象派之作风,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如生,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也。”《素描少女像》是李叔同留日时用木炭条画的,素描技法高超,用笔生动,手法概括,又无空泛之感。少女长发垂肩,眼帘微启,若有所思,表情丰富,整个画面形神兼备。
水彩画《山茶花》,于 1905年冬作于日本,并自题一词:“回阑欲转,低弄双翘红晕浅。记得儿家,记得山茶一树花。乙巳冬夜,息霜于日京小迷楼。”全幅作品类似中国画的写意风格,略写山茶花其形,是表达思家思国之情。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从中可看出其在中西艺术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1911年3月,李叔同毕业于东京美专第11期西画科。他是中国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美术,完成学业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第一人。回国后,他先后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几所学校,担任图画音乐教员,通过讲授西洋美术史、美术理论和美术知识,以及在他主编的《太平洋画报》、《文美》、《白阳》等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和理论文章等,这些与美术教育有关的工作,为西洋画法在中国的传布,做出了贡献。
李叔同1912年秋就任浙一师图画手工科教师后,开设了素描、油画、水彩、图案、西洋美术史等课。李叔同开设了画室写生课,设立画室,画石膏像和模特儿。1914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设立裸体写生课,开了中国绘画界实行裸体写生教学的先河。同时他又开设野外写生课,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这种新的教学法不仅在杭州是破天荒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味临摹的教学模式,使浙一师比较全面地具备了现代美术教育的规模和内容。
二 主张改良中国传统绘画
李叔同中西艺术融合思想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改良。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具体说就是西方绘画艺术的冲击,看到西方绘画表现力强、流派纷呈,我国近代有识之士在其中寻到了革新传统文化艺术的契机。
据曾任国立艺术学院院长的著名中国画家吕凤子先生的回忆:
“严格地说起来,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首倡者,应推李叔同为第一人。根据现有的许多资料看,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
的确如此,就在李叔同悄然出家的前夕,即1917年,《新青年》上就发表了吕、陈独秀等关于“美术革命”的讨论,探讨如何改良中国画。当然“美术革命”不只是艺术问题,而是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先导。
后来又有徐悲鸿、李毅士和徐志摩等如何看待西洋印象派和野兽派绘画的论战。至1928年成立的杭州国立艺术院,就打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旗号;再到50年代又兴起的关于改革中国画的大讨论,以及潘天寿等在中国画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实践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得益于李叔同改良传统中国画思想的启示的。
三 对中西绘画进行比较
中西艺术比较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李叔同较早地关注了这一问题。他从中西绘画的文化传统、基本方法、观察角度、使用材料、表现手段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进行了区别。不过在中西绘画的冲突与融合中,李叔同有特别强调中西艺术融合的思想。
1 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是理解和实现中西融合的前提
李叔同在处理中西艺术问题时,首先承认中西艺术之间的差异。如中西绘画的差别,他认为中国画注重写神,西画重在写形。“写神”与“写形”只是侧重点的不同,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写作材料的不同,技法、作风、思想意识上种种不同,形式内容也做出两样的表现。”而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说是中西绘画差异的根本。充分认识这一差异,是中西绘画乃至艺术融合的基本前提。
除了文化传统的基本差异之外,李叔同更注意到了绘画艺术的特殊性问题,即表现的差异问题。他认为,中国绘画之所以“写意”,主要在于其注重“主观的心理描写”,表现手法是以线条为主,重在表现而不在写形;而西方绘画则是依据自然科学的方法,注重客观准确的写形,常常以“团块”为其表现手法。
2 在差异中探寻同一,是中西融合的本质特征
在关注中西艺术差异的基础上,李叔同还特别注重“异中求同”。认为不论中西,初习绘画,都必须经过写形的严格训练,接受科学的方法,进行写生等。中国绘画尽管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但“必须从形似到不拘形似方好”。同样,西画注重“形似”而不求“神似”,如果西画能够“从形似到形神一致”,那么西画就会“更到出神入化”之境界。这里的“中画”、“西画”通过相互交融产生出了新的质——中西艺术融合的本质特征所在。
3 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实现中西融合和具有时代性的创新
“同”、“异”问题(即中西问题),在李叔同那里不是目的,而只是他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面对“宇宙事物既广博,时代又不断前进。将来新事物,更会层出不穷。观察事物与社会现象作描写技术的进修”等形势,他认为要真正解决中西艺术的问题,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并吸收多种学科尤其是新学科的相关知识,不断推进中国艺术的发展。他认为只有尊重传统艺术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多吸收新学科,多学些新技法”,不断进行创新,中国艺术才有生命。这一点是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努力的基本方向。
四 大胆使用西方美术教育模式
如上所述,李叔同在浙一师的艺术教学中,大胆使用西方艺术教育模式,如人体写生、野外写生等,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以李叔同的《石膏模型用法》一文为例,阐述其中西融合的艺术教育思想:
“自来图画专门之练习,每取古代制作品及其复制品为范本。但近来于普通教育图画之练习,亦采用此法。其范本以用石膏之制模型为主。
普通教育设图画科,不仅练习手法,当以练习目力为主。此说为今日一般教育家所公认。因眼所见之物体,须知觉其正确之形状。此种知觉之能力,为一般人所不可缺。但依旧式临画之方法以养成此种之能力,至用困难。于是近年以来,欧美各国之普通教育,以实物写生为图画之正课,即用兼习临画者,亦加以种种限制。因临画之教式,教以一定之描写法,利用小巧之手技似甚简便;然能减杀初学者之独创力,生依赖定式之恶习惯,且于目力之练习毫无裨益。故学图画者,当确信实物写生为第一良善之方法。
实物写生,取日常所用简单之器具为范本,固属有益。但初学者练习画线,以单纯之直线曲线构成之物体为宜。又练习阴影,以纯白之物体为宜。石膏模型,仿实物之形状,以美妙之直线与曲线构成,其色纯白,阴影处无色彩错乱之虞。阴阳浓淡之程度,容易判别。故学图画者,当确信石膏模型为实物写生用第一完全之范本。”
李叔同在这里以“石膏模型”的应用,阐述了美术(图画)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此外,还在《图画修得法》、《水彩画略论》等著作中,在大量介绍西方艺术思想的过程中,努力探讨中西艺术的融合问题。
他还把中西艺术表现手法相互使用,如《音乐小杂志》的封面设计就是西方的水彩与中国书法的和谐统一。在《太平洋画报》上李叔同最早向国内介绍西方装饰画如《欧美流行之装饰画》,以线条为主,类似白描笔法对其摹写,融中国传统绘画于其中,笔力遒劲、流畅、生动、传神。
综上所述,李叔同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面前,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和参与近代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勇于开拓进取努力实现中西艺术的融合,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叔同:《弘一大师全集》(十卷本),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
[2] 李叔同:《李叔同集》(郭长海、郭君兮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李叔同:《弘一大师文集》(四卷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4] 潘耀昌编:《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刘基玫,女,1969—,湖北荆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 基于临床实用性,对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病证分类体系框架进行整理研究。方法 基于系统整体框架的构建原则,参照中医病证相关国家标准、教材及医院实际分科情况,对中医临床术语系统v2.0(TCMCTS v2.0)病证分类体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TCMCTS v2.0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教材和临床诊疗实际需要,目前形成中医疾病一级分类9个,证候一级分类10个;并根据临床实用性和证候概念的自身特点,形成了证候类概念多维度归类的原则。结论 TCMCTS v2.0病证分类体系的构建,使病证类概念结构更加系统和完善。采用多维度归类的方式对证候类概念进行归类,规范了分类方式,避免了分类不完整的问题。
关键词: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体系;中医病证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5.003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Frame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of TCM Clinical Terminological System v2.0
JIA Li-rong, LIU Jing, LIU Li-hong, GAO Bo, ZHU Yan, BAO Lei, LI Hai-y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Key words: TCM clinical terminological system; classification system; TCM disease and syndrome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61601521);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z110321)
第一作者:贾李蓉,E-mail: jialr@163.com
*通讯作者:李海燕,E-mail: li_haiyan01@126.com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erminological Systems, TCMCTS)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05年起开始研制的,专门面向中医临床的大型术语系统[1]。系统内容是经过编排的描述健康状况和中医医疗活动所需的术语集合,主要服务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化工作,为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提供标准化术语支持。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建立在近10余年中医临床信息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解决了一些中医临床信息化问题[2]。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该系统自身的一些问题,如概念术语收集的书本化、系统结构的相对不合理性及整体系统的冗余现象严重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术语系统的研究和认识的提高,2017年,研究团队在系统框架、关系类型、定义方式等方面对原系统进行了重构和升级(http://tcmcts.org/)[3],于2018年1月正式发布中医临床术语系统v2.0(TCMCTS v2.0)。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中病证类包括的是“中医疾病”和“证候”,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TCMCTS v2.0的分类框架中,病证是18个顶层分类之一[4]。
1 资料与方法
1.1 参考依据
TCMCTS v2.0病证类分类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分类方式,能够囊括病证类所有概念和术语,又要充分考虑临床实际使用需要。其主要参考依据有2种:一种是标准规范、中医药辞典(词典)、教科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成果等,主要有国家标准《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ZYYXH/T 4-49-2008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系列教材,及《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 妇科学 儿科学》《中医药学名词·外科学等六科》《中医大辞典》等;另一种是参考目前各级中医院的实际分科情况,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分科情况,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5]。
1.2 分类原则与方法
1.2.1 指导总则 符合中医理论体系,且满足临床实际需要,保证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1.2.2 病证体系构建方法 TCMCTS v2.0病证类包括“中医疾病”和“证候”2个子类。“中医疾病”描述中医理论指導下对异常健康情况的总结,表现为症状、体征、行为、病理变化等异常;“证候”指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
1.2.2.1 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体系的构建首先考虑目前各级中医院的分科情况(参考《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其次参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6]、《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7]、《ZY/T 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结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系列教材(见表1、表2)。
1.2.2.2 证候 TCMCTS v2.0证候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国家标准《GB/T 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证候部分[9]、《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中医诊断学》[10]的辨证部分(见表3)。证候(辨证)分类显示,证候分类多从中医理论的病因、病位、病性出发,根据证候发生的原因、部位和性质的不同而归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疾病体系构建
目前,各级医院医生在撰写病历时,其中的“中医诊断”要求使用《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疾病和证候名称作为中医疾病和证候的诊断,为了临床实际使用方便,TCMCTS v2.0疾病类框架构建首先要考虑与该国标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医院临床科室设置,增加了中医口齿科疾病,并与中医鼻疾病、中医耳疾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眼疾病一起归为“中医五官科疾病”。另外,综合考虑行业标准及临床诊疗实际需要,将中医皮肤科疾病从中医外科疾病中独立出来。最后,根据《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收词,单独设置“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中毒及其他疾病”,这两类疾病在临床中医诊疗中散在于内外妇儿各科,但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单独归类更加方便诊疗使用。在一级分类基础上,又根据临床具体应用,增设二级分类。
综合国家标准、教材及《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分类方式,最终形成TCMCTS v2.0中医疾病的结构体系,一级分类9个,其中中医内科疾病、中医外科疾病、中医妇科疾病、中医儿科疾病、中医五官科疾病又设了二级分类若干(见表4)。
2.2 证候体系构建
TCMCTS v2.0证候体系构建充分考虑临床实用性,保证分类框架清晰。为了避免层级过多,将一个主题直接设为一级分类,例如,将《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证候部分的“脏腑经络证候”拆分为“脏腑证候”和“经络证候”;《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基本虚证类”“基本实证类”和“虚实夹杂证类”合并为“八纲证候”。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二级类,使具体证候概念能清楚归类(见表5)。
由于每个证候概念会包含多维度的含义,一个证候概念不仅归入一个分类中。例如,“肝气郁滞证”既可以归入“气滞证”下,也可以归入“肝系证候”下,即“肝气郁滞证”有2个广义概念(见图1);“风热犯肺证”既属于“风热证”,也属于“肺系证候”。给每个证候概念多维度归类,更加方便用户使用,使每一类概念都完整清楚。
图1 TCMCTS v2.0“肝气郁滞证”展示图
3 讨论
TCMCTS v2.0病证分类体系的构建本着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的原则,为系统内中医疾病和证候部分的概念赋予了合理的分类位置,使病证类概念结构更加系统和完善。并采用多维度归类的方式对证候类概念进行归类,规范了分类方式,避免了分类不完整的问题。
TCMCTS v2.0的升级与完善包括系统框架的重构和概念的重新选取。在系统框架重构方面,TCMCTS v2.0着重强调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使新一版的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在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更加贴近临床使用需求。中医疾病的分类体系充分考虑到临床分科的实际情况,使之在临床电子病历的使用中更为便捷;证候的多维度归类方式也更为方便地为临床信息的结构化存储和应用服务。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作,根据临床术语使用变化、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等因素而不断改进。本次修订充分调研了中医临床术语使用情况,并研究了近年来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 - Clinical Terms, SNOMED CT)的发展,使系统整体更加符合中医临床信息化需要,TCMCTS v2.0的修订是十余年来项目组成员研究的结果。但该系统并未真正投入临床信息化系统使用,以后将结合具体使用中遇到的问题继续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燕,李海燕,崔蒙,等.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建设概况与改进措施[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8):43-48.
[2] 崔蒙,李海燕,杨硕,等.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科学领域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5):1-6.
[3] 董燕,李海燕,贾李蓉,等.2017版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特点及应用前景[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12):2-6,12.
[4] 董燕,朱玲,朱彦,等.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与顶层本体分类的比较[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8):32-34,53.
[5] 医政医管局.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通知[A/OL]. (1994-09-05)[2018-03-03].http://www.nhfpc.gov.cn/yzygj/ s3577/200804/4e62749aefed4c679231f8c1a3015a95.shtml.
[6] 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3.
[7] 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7.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 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9] 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3.
[10]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论文范文第5篇
2、剪纸艺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3、数字时代剪纸动画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4、论定格动画在影视广告中的价值体现
5、影像艺术的符号化意识探析
6、从动画的创作与运用谈高校动画教育
7、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探讨
8、动画专业联合实验创新课程改革
9、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艺术形式
10、基于新媒体下动画艺术短片创意及传播
11、动画专业雕塑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12、以树喻学:让每一个儿童活泼地生长
13、定格动画在小学社团活动中开设的教育设想
14、方法论在三维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15、注重艺术修养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6、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7、类型化影视理论在日本动画片中的应用
18、《电影与科技》通识课程建设
19、小学第二课堂轻黏土定格动画教学实践探究
20、以影视创作提升校园活力
21、当《兔侠传奇》遇到《功夫熊猫2》
22、现代摄影技术的进步对定格动画制作的影响
23、动漫专业应用型美术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24、核心素养下利用动画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25、超轻黏土原创定格动画“五步一体”主题教学的探究
26、“忽如一夜春风来”,动漫课程怎么开?
27、定格动画场景模型制作初探
28、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动画专业分布变化情况统计
29、试谈中国传统动画的发展方向
30、中国哲理性动画短片创作研究
31、5G时代高校动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究与实践
32、数字时代定格动画的发展前景
33、童话的超越:动画电影《犬之岛》的历史言说与寓言指涉
34、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35、版画动画的形式特色与发展前景
36、动画技术对动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37、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漫谈
38、工作室平台模式下定格动画创作实践探索
39、动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40、“互联网+STEAM”中小学动漫课程实施研究
41、关于动画广告设计制作的技巧探析
42、基于动画生产过程为导向的高校动画课程若干问题研究
4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44、动画技术与传统纪录片真实性的融合研究
45、定格动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拓展实践探究
46、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47、“动”于童真 “画”美品行
48、小学动画与信息技术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
49、国漫创作热潮下“白蛇传传说”动漫改编作品综述
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分析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创新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对教育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价值的实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希望可以为教育机构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概念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将社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市场与教学进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非常必要。现在我们就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究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需要树立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首先是市场的取向。工学结合中的“工”是指企业、行业、市场等要素,而“学”则代表学校、学生以及学术研究等内容。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市场化的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围绕市场展开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树立培养目标,一切以市场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其次是合作的导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坚持合作的基本精神,只有加强教师、学生、校企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才能保证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等满足市场的需求。再次是开放的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姿态,在办学、科研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吸收其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优点,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师资力量,在管理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改革,實现与社会的完美对接。最后是革新的方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要,亟须进行不同于传统的、不逐同大众的、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改革,以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主要因素发生变化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教育主体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体基本上就是学校的教师,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学校的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轮流担任。这样的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教育客体的变化。由于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的机会,学生的身份将向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进行转变,提前适应企业的环境,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准备。
3.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校园会与企业进行合作而使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样的话,学生就不再处于单纯的校园环境,而是开始进入企业,面对企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用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势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在制定调整教学目标时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二)对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开展对于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时所不能获得的。尤其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等,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所以说,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严谨工作作风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环境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耳濡目染与真实体验,对于企业的文化与氛围进行不断地了解,职业品质与道德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再加上在学校接受的职业道德理论的教育,学生在走入社会、进入企业之后,很容易融入到现实的职业行为中。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自律意识。学生身处企业的环境,除了更利于塑造职业素养之外,对于学生合作与自律意识的培养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企业的条例、规范时刻都约束着学生日常的行为与思想,比如说,在进入企业之后,着装整洁、自动熄灭香烟等等。而在与其他的企业进行项目竞争时,企业内部的成员一致努力工作,争取为所处的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政府、企业以及当今的教育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外界环境与实施要素两方面来看,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面临着较大的现实困境。
(一)从外界环境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目前,工学结合的支持体系还未真正的确立,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政府机构、企业建设以及学校自身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从外界环境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现实困境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政府在教育职责的明确、鼓励企业的参与等方面都处理的不到位,不能充分调动企业接受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的积极性,而企业更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把选人用人方面看做是高职院校份内的事,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公益性的教学目的与企业营利性的招收目标之间有一定的教育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接受实习时,会因为在校接受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存在冲突,降低学生实习的效率。最后,在政府鼓励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往往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从实施要素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高职教育管理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而无法进行全面的改革。一方面,在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程模式势必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在进行专业课程的编写时,需要按照进入企业实习时具体的操作规范进行组织与编写;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改革只是单纯的停留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形式的调整上,并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真正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为了迎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课程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与试岗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忽视的重要部分。
四、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面向市场、企业,积极寻求创新的办法,使得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完美结合。调查研究发现,只有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倾向性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要把学校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育、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构建符合当地企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特征成立主体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尽可能的让企业的专家人员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制定中来,鼓励学生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加快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由于高職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实训基地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尽快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建设,把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生产流程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加大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使得高职院校管理更好的发挥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特点
在高职院校全面展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之后,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骨干队伍与带头人。并且,为了更好地明确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领导,不定期地为学生讲解企业的职业要求,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能够增强对于企业的了解,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为正式参加工作做准备。
(四)科研开发的共同进行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并不单单是指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而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要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并把科研开发的重点放在应用与共享上面。具体的科研开发的措施有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开展科研开发的创新建设;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建立重点学科的实验室与科研中心等等。
(五)人事机制的活力与激励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在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人事分配机制,不断地完善教职工的工作考核标准与奖惩措施,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校园管理体系。
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快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实现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通过增强实验、实训以及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尽快地融入企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韩奇生.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角色重塑论析[J].高教探索,2013(6)
[2]余荣宝,王欣,刘红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策略探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成果介绍[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龙屏风,肖庆丰.构建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教学刊,2016(8)
[4]周兵.构筑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J].财会学习,2015(12)
[5]吕益萍.中外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之浅见[J].教育与职业,2012(14)
[6]刘成尧,韩承江.高职工学结合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
【作者简介】罗 梅(1980—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