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精选8篇)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病患当做研究对象, 内镜检查结果表明结直肠息肉直径>2 cm, 且均为广基息肉。通过随机抽样法将120例病患分为实验组 (60例) 和对照组 (60例) , 实验组26例女性, 34例男性, 发病年龄为31~71岁, 平均发病年龄是 (52.2±11.8) 岁, 病灶分布位置为别是直肠 (35例) 、降结肠 (11例) 、升结肠 (8例) 、回盲部 (6例) ;对照组28例女性, 32例男性, 发病年龄为30~71岁, 平均发病年龄为 (52.4±12.2) 岁, 病灶分布位置分别为直肠 (36例) 、降结肠 (8例) 、升结肠 (11例) 、回盲部 (5例) 。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和病灶分布位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60例病患均接受结直肠吻合手术疗法, 即病患取截石位, 游离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 保留回盲以上5 cm离断升结肠, 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吻合直肠残端、升结肠切除端和盲肠底部, 缝闭结肠断端。实验组60例病患均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手术疗法, 具体方法时:准备超声内镜 (EG-367URK) 、电子肠镜系统 (Olympus Evis 260) , 手术前先行内镜检查, 明确病患的病变位置及深度;运用氩气刀环周标记病灶, 沿病灶标记点外缘行粘膜下注射甘油果糖 (国药准字H20054525) 和美兰 (国药准字H20060999) , 每个点的注射量是1.8 m L, 待病灶隆起后停止药物注射;用IT刀在标记点的外侧环周切开病灶, 沿肌层用Hook刀分离粘膜下层, 使肌层和病灶组织充分分离, 最后行病理检查。
1.3 判定临床疗效
分析两组病患接受不同手术后的创面直径、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治疗状况, 以及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状况等数据。
1.4 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处理数据, 用 (±s) 代表病患的手术治疗状况;以[n (%) ]表示病患术后并发症和疾病复发状况。分别对上述组间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的比较行t检验和χ2检验, 检验标准是α=0.05[5,6,7]。
2.1 比较病患接受治疗的效果
由表1可知, 实验组病患的创面直径、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病患, 且这些治疗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较病患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疾病复发情况
手术治疗后, 2组均有穿孔和延迟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其中实验组病患发生并发症率是8.33%, 对照组则高达23.33%, 它们的并发症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实验组无术后复发情况, 对照组共5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是16.67%, 两组病患的复发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5例病患通过再次治疗后均痊愈。见表2。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属于常见临床结肠疾病, 病患肠内息肉大小会影响癌变发病率[8,9]。当前, 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结直肠息肉病患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性病变会引发结直肠癌[10,11]。病患息肉越大, 其恶变率也越高, 所以, 及早发现结直肠内存在的息肉, 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能显著阻断病患腺瘤癌变进程, 进而降低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12]。因而, 应将完全切除息肉作为避免人体结直肠癌变的一种重要渠道。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病患在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手术后, 其60例病患的创面直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胃肠道和肛门直肠恢复时间等都明显低于60例对照组病患, 且它们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病患术后无病患出现复发, 其并发症发生率也仅为8.33%, 对照组21例病患的复发率和发生并发症率则都高达23.33%, 王伟福等人[13]研究结果显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并发症率为8%, 该组研究结果与之基本一致。这证实内镜下粘膜剥离手术可以明显地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可靠性;这也提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结直肠吻合手术疗法。
总之, 内镜下粘膜剥离手术病患肛门直肠、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短, 能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同时该术式有很高的可靠性及临床安全性, 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寻结直肠病患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纠结直肠病患当做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法将120例病患分为实验组 (60例) 和对照组 (60例) , 两组病患分别接受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手术、结直肠吻合手术疗法, 收集创面直径、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治疗状况, 以及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状况等数据。结果 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手术的实验组病患, 肛门直肠恢复、胃肠道恢复、住院时间、创面直径等均优于对照组吻合手术病患;其中实验组病患的并发症率 (8.33%) 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患 (23.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内镜下粘膜剥离手术能显著提高广基结直肠息肉病患的治疗效果, 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第2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5—76岁;术前经超声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窦早癌1例,食管黏膜下平滑肌瘤4例;食管黏膜下脂肪瘤3例;胃良性肿瘤2例;手术时间60-240分。本组8例发生出血的患者中(小血管渗血7例,出血量10—50ml;较粗血管出血1例,出血量大于50ml),2例发生穿孔,1例胃穿孔,1例食管穿孔。8例出血患者均采用热活检钳电凝止血以及金属止血夹夹闭止血等措施。2例穿孔患者采取金属夹夹闭,穿孔患者术后1—2周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1 术前评估
ESD在国内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内镜室护士接到手术预约通知单后要对患者进行术前护理评估,详细介绍治疗过程(手术医生,配合护士、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及术前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护士正确回答患者的疑问,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消除恐惧、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使患者心情放松,增加治疗信心。
2.1.2药物指导
护士在术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服抗凝药物史,是否有出血倾向,术前要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血小板数目及出血时间等。对于平时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嘱其按麻醉师的指导服药使血压降至可控水平,减轻术中出血风险。[1]
2.1.3 消化道准备
上消化道治疗的患者手术前ld进软食,手术当日禁食水。
2.1.4 器械、物品准备
器械护士术前检查,器械:电子胃镜OLYMPS公司GIF-2TQ260M、GIF-Q260J、GIF-H260型胃镜 海博刀系统、 透明帽 、止血钳、止血夹、喷洒管等器械的性能良好保证术中正常运行。药物:0.1%盐酸肾上腺素lml+0.4%亚甲蓝+生理盐水100ml混合液、生理盐水、及2%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溶液(表面喷洒止血用)等。
2.2 术中并发症的护理配合
2.2.1 术中出血的护理配合
术中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与医生密切配合.在准确判定出血部位和血管走向后。器械护士快速准确传递电止血钳夹住出血的血管略向上提拉。电凝止血后将钳瓣松开,不要过度牵拉黏膜,避免引起再出血。巡回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如发现患者血压明显下降提示失血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输血、补液及静滴止血药物[2]。本组8例发生出血的患者中(小血管渗血7例,给予电止血钳夹止血;较粗血管出血1例,给予金属夹子夹闭止血。同时巡回护士遵医嘱随时调整海博刀系统参数,保证剥离黏膜时凝切效果。
2.2.2 术中穿孔的护理配合
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食管壁较薄,过度通电电凝止血以及操作空间小,会导致迟发性穿孔,治疗时护士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准确判定出是否发生消化道穿孔。本组2例1例胃穿孔,1例食管穿孔。1例胃穿孔术中观察发现患者腹腔胀气较轻,由巡回护士给予腹部按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无明显下降。病灶切下后立即给予金属夹夹闭,并用注射器进行腹部穿刺放气。1例行ESD治疗后患者出现粘膜切开深至粘膜下层暴露肌层,引发纵隔气肿,患者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即遵医嘱给予直径细的微型夹子夹闭后禁食、胃肠减压、止痛、抗炎等保守治疗处理,微型夹子的尖端不会损伤肌层,过多使用金属夹子夹闭会增加纵隔气肿的恶性程度,故食管穿孔部位不建议使用金属夹子夹闭。[1]
2.3 并发症处理后的护理
2.3.1 做好麻醉复苏后护理
ESD术治疗后待患者麻醉复苏后.详细记好术中护理记录,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①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呕血及黑便,以及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尤其是体温的变化,如体温明显升高,考虑感染加重,通知医生。②对于穿孔的患者继续观察有无腹痛加剧、呼吸困难及血压下降的症状,必要时可转至外科手术。如患者出现呕血、大量黑便或鲜血便、血红蛋白和血压持续下降可行急诊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止血。[2]遵医嘱患者给予卧床24—72h,3d后适当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因剧烈活动可使焦痂过早脱落而出血,本组未发生迟发性出血。
2.3.2 饮食护理
一般ESD术中止血术后禁食水48~72 h,避免食物与创面摩擦,间接减少胃酸对创面的侵害,创面大且并发出血者,延长禁食时间72~96 h,然后改为流质(可食米汤、清淡不油腻的汤、脱脂牛奶),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如粥、面、蒸蛋等),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食物温度应适中,不宜太烫,嘱患者定期胃镜下随诊1-12月[3]。如发生穿孔后应视穿孔后的治疗效果嘱患者禁食3—5d.同时给予胃肠减压。应以静脉营养为主,下消化道穿孔禁食7—14d。
参考文献:
[1] 姚礼庆,周平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2] 赵丽霞,张永红,王萍,殷积美,刘冰熔.1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第9期.
早期胃癌内镜粘膜剥离术疗效观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 2012年12月期间收治56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无淋巴结转移者或淋巴结转移可能性非常低,其中,男32例,女24例 ;年龄32 ~ 72岁, 平均(56.62±4.18) 岁 ;肿瘤位置 :胃窦部30例,贲门胃底16例,胃角部10例 ;肿瘤大小 :12 ~ 33mm,平均(18.53±4.72)mm。病例排除标准 :(1)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 ;(2)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3)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自愿签署ESD治疗伦理学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治疗仪器奥林巴斯(Olympus)GIF-XQ-260型电子胃镜 ,EU-M30内镜超声系统,超声探头频率分别为12MHz、20MHZ。注射针、电刀、热活检钳、高频电切装置、止血夹、透明帽等。
1.2.2方法前常规检查和准备,予以气管插管下全身静脉麻醉 ;经超声内镜检查对病灶的大小、位置、范围、浸润深度进行详细了解,排除淋巴结转移。ESD操作方法 :(1)标记。采用靛胭脂染色法予以肿瘤边界确定后,采用针状刀或Flex刀于肿瘤边界外侧约5mm处作电凝标记 ;(2)粘膜下注射。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采用5% 果糖、10% 甘油、lml肾上腺素、5ml靛胭脂和100ml生理盐水混合液予以粘膜下注射,每次注射量为2ml,至病灶明显凸起[1];(3)环形切开。针对充分抬起病灶,沿病灶边缘标记点采用钩形电刀将病灶外侧缘粘膜环形切开 ;(4)病变剥离。于病灶下方采用针形切开刀予以粘膜下层剥离,剥离过程中及时追加粘膜下注射,以保持剥离视野清晰和病灶充分抬起 ;(5)创面处理。待病灶切除后,针对创面处所有可见小血管予以氢离子凝固术、止血钳等行预防性止血处理 ;(6)术后处理。常规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粘膜保护剂,酌情加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近期疗效指标包括一次性整块切除率 :即ESD下将大块病灶一次性切除 ;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 :术后内镜切除活组织标本经病理切片证实(至少2次)切缘和基底均无肿瘤细胞[2]。
术后予以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观察随访,观察并统计患者复发率,复发判断标准为 :原病灶切除部位发现相同组织学类型肿瘤[3]。
术后急性大量出血(患者出血量大需外科干预或输血干预)、急性少量出血(出血量< 100ml)、延迟出血及胃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本组56例患者ESD手术时间52 ~ 182min,平均(58.83±5.12)min ;56例患者中,54例完整大块切除,2例分块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6.43%(54/56);56例患者中,术后组织学病理证实4例切缘或基底有肿瘤细胞累及,同时因分块切除无法进行组织学评估,因此被认定为非治愈性切除,故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89.29%(50/56)。
2.2 远期疗效
本组50例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患者中,5例失访,完整随访45例。45例患者随访期间,术后6个月无患者复发,复发率为0 ;术后12个月,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22%(1/45);术后24个月,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67%(3/45)。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组56例患者经ESD治疗后,无急性大量出血者,7例急性少量出血者,1例胃穿孔者,2例延迟出血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6%(10/56)。其中,7例急性少量出血者经内镜下成功止 ;1例胃穿孔者,穿孔部位于胃角部,经金属夹夹闭、胃肠减压、补液、禁食等对症治疗后好转 ;2例延迟出血者经硬化剂、金属夹止血成功。
3 讨论
3.1 ESD 治疗早期胃癌可行性
临床上,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关键因素,因此在ESD开展之前,外科根治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是早期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标准方案。然而,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粘膜内癌约为3%,粘膜下层癌约为10%[4],因此,针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淋巴清扫都不必要。ESD即在内镜辅助作用下,使用高频电刀等专业器械将病灶与其下方正常粘膜下层进行逐步剥离,最终实现将病灶完整切除手术效果。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针对无淋巴结转移患者,ESD可取得与外科根治术相当效果,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显著特点。因此,自20世纪末期始,ESD为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路径。相较于传统外科根治术,ESD主要优点在于 :(1)能将直径>2cm较大肿瘤病灶完整切除,最大限度预防肿瘤病灶残留和复发 ;(2)手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3)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同时,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ESD手术适应范围逐渐扩大,在大量实践研究基础上,国内诸多学者认为,无论病灶直径大小,针对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转移早期胃癌患者均可予以ESD治疗,且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陈坚[5]指出,即使对于大病灶(直径为4cm)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予以ESD治疗也是安全可行。
3.2 ESD 治疗早期胃癌手术效果
肿瘤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是反应ESD手术效果重要指标。本研究中,56例患者ESD治疗下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6.43%,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89.29%,与文献研究报道一致。内镜医师剥离技术、患者肿瘤形态、年龄及生理状态等均是影响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的重要因素。本组2例患者未实现完整大块切除,主要是因为患者胃上部粘膜下层结缔组织相对较多,术中即使行多次粘膜下注射,病灶仍抬举不良,造成病灶剥离困难,不得不予以分块切除。而分块切除又是影响ESD下病灶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重要危险因素,即分块切除下,切除边缘越多,病灶组织边缘所存在肿瘤细胞残留风险越高,ESD后期复发风险就越高。因此,在准确分析患者肿瘤病灶信息基础上,积累手术经验,提高手术医师ESD技术水平,尽量提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是提高ESD手术效果关键。
ESD治疗下肿瘤病灶复发率是影响患者预后重要因素 ;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复发率依次为0、2.22%、、6.67%,复发率较低。同时,周平红等[6]对比分析了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临床疗效,结果显示ESD治疗组患者一次性整块切除率高达100%,组织学完整治愈率高达99.0%,术后复发率仅为0.04% ;而ESD组患者3年存活率为99.8%,外科手术组为98.4%,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胡浔科等[7]指出ESD术后虽有复发情况,但复发率较低。而关于复发原因,有研究者对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治疗后,随访2年余发现7例患者复发,且该7例患者均为非完整大块切除者,故认为ESD术后肿瘤局部复发与非完整大块切除有关 ;也有研究报道指出肿瘤部位(胃体上部)和肿瘤大小(大于3cm)是影响ESD术后复发率重要原因。但关于ESD术后复发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而针对ESD治疗后复发患者,有研究报道指出,在予以患者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评估后可考虑再次行内镜下治疗。
3.3 ESD 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性
与其他内镜治疗技术一样,ESD也有一定危险性,急性大量出血、急性少量出血、胃穿孔、延迟出血为其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 ~ 10%[8]。其中,术后出血主要与病灶部位粘膜下层血管网丰富、操作难度大有关 ;胃穿孔则是ESD最严重并发症类型,多为小穿孔,临床上多能通过夹闭等措施得到良好处理。本研究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6%,高于文献报道发生率 ;主要是因为本组患者急性少量出血者较多,可能与操作医生忽略了创面预防性止血干预有关。但所有发生并发症患者,经临床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综上,56例早期胃癌患者经ESD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疗效 ;因此,针对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经ESD临床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均较高,且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经临床对症处理后可为临床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内镜粘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临床效果。方法 :以56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排除淋巴结转移后予以ESD治疗。结果 :ESD手术时间52~182min,平均(58.83±5.12)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6.43%,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89.29%;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的复发率依次为0、2.22%、、6.67%;术后急性大量出血、急性少量出血、胃穿孔、延迟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7.86%,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针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经ESD临床治疗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均较高,且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经临床对症处理后可为临床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80例观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来自本院消化内科住院病人, 年龄29~70岁, 平均45岁。包括胃息肉、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食道平滑肌瘤、黏膜下类癌、异位胰腺。
1.2 器械准备Olympus GIF-160型电子胃镜、Olympus
2UM2000型超声系统、急救用品及药品, NM-200∪-0525注射针, KD-620LRHook刀、顶端带有绝缘陶瓷圆球的电刀 (OLYMPUS KD-610L IT刀) 、KD-630L FLEX刀、FD-410LR热活检钳、HX-610-135止血夹及OLYMPUS HX-110QR钛夹推送器、POWER-420BM高频手术器、透明帽、医用胶布等。
1.3 病人准备
①完善术前检查, 如血常规系列, 输血准备, 心电图等;②术前常规禁食6~8h, 禁水2h;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告知医疗风险。
1.4 手术过程
①行ESD治疗之前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病灶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②治疗时.先行内镜下色素染色等方法确定病灶范围。在病灶周围做好标记 (可用针状电刀等) , 然后行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层隆起, 随后用勾刀将隆起的黏膜层切开一小口, 紧接着用IT刀插入小孔切开黏膜.沿着标志好的边界将黏膜逐渐切剥、继续注射.最终将整块病灶切除, 或者用圈套器直接将病灶套切;③酌情用钛夹夹闭切口, 防止出血或者迟发型出血的发生;④将切除的病灶固定并查看病灶剥离完整情况, 送病理科进一步检查。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术后部分出现轻度腹痛, 经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后疼痛缓解。术中发生出血的8例, 出血量小, 经抑酸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未见大出血、穿孔及梗阻。3个月后, 280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创面已愈合, 未见复发。
3 结论
通过本组病例的研究, 我们认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 且切除率高, 复发率低, 而且操作简单, 患者易于接受, ESD是治疗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的理想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切除消化道平坦型及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方法采用内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280例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患者, 用特殊电刀剥离、切除病变, 并及时止血。结果 280例患者顺利一次性完全切除, 无穿孔、大出血及梗阻, 3个月后, 280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创面已愈合, 未见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 切除病灶完整。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平坦型肿瘤,黏膜下肿瘤
参考文献
[1]任旭, 徐晓红, 孙秀芝, 等.经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 1:45.
[2]周平红, 姚礼庆, 徐美东,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11:23-24.
[3]张斌, 邹晓平.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肠道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12:45-46.
[4]尧登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112-113.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82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合治疗组, 每组各41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胃镜检查与剥离活检手术, 均经病理证实。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 (52.93±5.15) 岁, 病变位置在胃窦患者17例, 胃角患者13例, 贲门胃底1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33~79岁, 平均年龄 (52.52±5.26) 岁, 病变位置在胃窦患者19例, 胃角患者14例, 贲门胃底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 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满意后, 取腹直肌旁切口, 沿着横结肠游离大网膜并切除胃部的大部组织, 完成消化道重建后常规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 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后, 使用Olympus公司生产的胃镜, 高频设备使用Erbotom ICC200, 黏膜下使用注射液为甘油果糖加入适量美兰, 按照1:100000配备肾上腺素。医师在内镜下找到病变后采取放大功能观察明确和正常黏膜交界, 距离病变的边缘0.5cm处的间隔0.5cm点状环绕热凝固进行标记, 病变边缘的黏膜下注射直至黏膜隆起, 在标记点外0.5cm部位环绕病变进行切开黏膜到黏膜的下层, 在切开的过程要及时止血, 沿着黏膜的下层逐渐进行剥离至病变黏膜完成的脱落, 手术过程中可反复黏膜下补充注射。小血管的出血使用Dual刀凝固止血, 较大的血管破裂使用电热止血钳凝固止血, 剥离过程见到较大的血管使用电热止血钳凝固预防出血, 病变的黏膜完整的剥离对创面显露血管使用电热止血钳进行凝固, 防止出现迟发性的出血。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 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定, 划10cm长的直线, 两端标注为不痛和剧痛, 患者根据自身对于疼痛的实际感受标记疼痛程度[3]。记录两组患者止痛药物的使用次数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详
注: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使用止痛药物次数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使用止疼药物次数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详
注:与对照组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χ2=5.1447, ★P=0.0233<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3。
3 讨论
我国属于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区域, 同时也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胃癌占到胃恶性肿瘤95%以上, 而且早期常缺少临床特异性的症状与体征, 一旦发现多为中晚期, 因此手术后的预后较差, 生存率较低[4~6]。早期胃癌一般局限在黏膜和黏膜的下层, 内镜下的表现是小的息肉样的隆起与凹陷。以往在临床上对于早期胃癌经典的治疗方案是进行胃大部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 对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科的根治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但是手术后的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且存在晚期的并发症。自从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产生了新的变化。早期胃癌在内镜表现下为第1~3层管壁发生融合、增厚与变薄或者缺损等, 通过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扫描可以明确早期胃癌的部位、分型与是否伴有淋巴结的转移, 这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时通过普通或者特殊用途的胃镜并选择适合的电刀, 运用高频电作用将早期胃癌部位的黏膜一次完整从黏膜的下层进行剥离的方法, 其具有以下一些优势:首先, 该手术方法能够通过手术一次性切除较大范围病灶。其次, 该方法可以为病理科提供完整标本, 这对病理科医生对于病变浸润广度与深度、局部淋巴结或者脉管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第三对于降低局部遗残率和手术后的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手术方法应用在临床治疗早期胃癌过程中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内镜技术与手术经验, 其操作的难度会由于病变部位与大小的不同而难度不同, 贲门部位与胃窦部位的黏膜下血管分布较为致密, 一旦操作的不谨慎会发生小动脉的破裂出血, 这对于处理显露血管会白嫩的尤其重要[7~9]。由于胃壁在胃窦的部位较厚, 因此视野相对较好, 操作的范围也较广泛, 手术可操作性好, 但是后壁相对较前壁和小弯侧相对与大弯侧的难度较大。而胃底由于是胃壁的最薄位置, 在手术过程中要在内镜翻转的状况下实施, 这要求医师要很好的控制切割的方向与深度, 因此在临床发生穿孔的几率较高[10,11]。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 (66.47±18.16) min, 术中出血量 (134.64±62.18) ml, 住院时间为 (7.19±1.33) d, 均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 (4.89±0.87) , 使用止痛药物平均次数 (1.08±0.29) 次, 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88%, 对照组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9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减轻患者手术疼痛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82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1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 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减轻患者手术疼痛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
参考文献
[1] 陈峻青.胃癌外科治疗几个问题的新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7 (1) :1~4
[2] 施新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25 (11) :574~575
[3] 杨晓钟, 王琼, 高成城, 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10;16 (6) :597~599
[4] 李晓波.早期胃癌内镜下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1) :24~26
[5] 汪嵘, 陈星, 毕淑娟.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对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1;28 (7) :390~392
[6] 施新岗, 李兆申, 徐丹凤,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杂志, 2009;29 (10) :670~673
[7] 朱夕章, 徐国茂.85例胃癌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1 (7) :1185~1186
[8] 姚礼庆, 张轶群, 周平红.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疾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31 (6) :491~493
[9] 华娴, 陈志荣, 任伯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11) :1905~1906
[10] 周平红, 姚礼庆, 秦新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13 (5) :324~326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第6篇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护理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是一种内镜下整块切除病变黏膜的治疗方法, 已成为早期胃癌的治疗选择之一[1]。与外科手术相比, ESD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在ESD治疗早期胃癌过程中, 需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 才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现对我院在该方面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进行ESD且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4例;年龄33~69 (50.34±4.35) 岁;贲门部病变6例, 胃窦部病变19例, 幽门病变5例, 胃体病变6例, 伴溃疡10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3例;年龄34~69 (51.22±4.92) 岁;贲门部病变5例, 胃窦部病变20例, 幽门病变6例, 胃体病变5例, 伴溃疡9例。
1.2 方法
患者在手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手术风险和手术益处有所了解。患者行ESD手术。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 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护胃、止血及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行整体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胃癌患者往往对疾病产生较大的恐惧感, 心理方面难免沮丧、焦虑, 缺乏治疗的信心[2]。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克服恐惧, 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承受能力。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多沟通, 让患者对ESD有所了解, 说明ESD有创伤小、痛苦小、安全性高等优点,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护理人员还应该向患者简要介绍手术过程、麻醉措施等内容, 减轻患者的心理疑虑, 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 舒适度护理: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舒适护理工作。患者在手术后, 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做好常规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工作, 让患者保持呼吸畅通。对患者术后进行疼痛评估, 辅助评价术后恢复效果。 (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工作,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ESD手术过程中用止血夹止血, 术后常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3]。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多休息, 千万不能下床活动, 禁止饮食、饮水,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是否有呕血等情况, 做好相关记录。对于烦躁、表情淡漠等征象, 及时进行输血、补液;对于出现腹痛、腹胀等情况, 要及时报告医师, 做好救治工作。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差异性比较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结果如附表所示。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6h、12h、24h疼痛评分及止痛剂使用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技术[4]。ESD主要是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进行治疗, 在内镜黏膜下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的黏膜剥离, 而达到目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 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5]。通过整体护理, 在治疗早期胃癌方面, ESD患者能能够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由此,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整体护理意义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洪秀凤, 沈洪章, 王龙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早癌的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6) :1-3.
[2]崔盈盈, 卢忠生, 令狐恩强,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 (4) :341-343.
[3]廖素珠, 李秀梅, 苏雪芬,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7) :216-217.
[4]陈桂权, 张志坚, 程树红, 等.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黏切除术治疗胃部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3, 24 (4) :498-501.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5月经本院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为黏膜下层15例, 男10例, 女5例;年龄28岁~71岁;肿瘤位于胃窦部11例, 食管3例, 贲门部1例;隆起灶大小为1 cm~3 cm, 均为扁平状。
1.2 结果
病灶都完整切除, 病人都在异丙酚持续输注下完成, 时间60 min~120 min。所行ESD术的病人基本成功, 1例术中出血较多, 给予钛夹、APC、FD-410LR电凝抓钳止血、冰肾盐水冲洗。术后病理检查10例为高级别瘤变, 4例为低级别瘤变, 1例为异位胰腺。基本与术前诊断相符。术后无出血穿孔发生, 6例出现腹胀、腹痛、胸骨后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给予高剂量质子泵抑制剂 (PPI) 治疗后, 不适症状逐渐好转。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护理
病人对ESD术不了解, 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因此应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进行病情、手术及相关的心理咨询。鼓励安慰病人, 使他们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术前禁食12 h。签署手术同意书,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ESD术的目的、并发症、禁忌证, 告知ESD术后部分病人还需要手术的可能性, 以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治疗的必要性, 这样有利于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并常规签署手术同意书, 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2.2 术前准备
同一般胃镜检查前准备。麻醉师评估是否可行全身麻醉。经过超声内镜检查, 确定病灶仅局限为黏膜下层。术前准备协助医生充分了解病人既往史,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型等;如有凝血机制障碍和重度贫血者, 应矫治后才能进行治疗;必要时行心肺功能检查。术前30 min口服消泡剂, 保证镜下视野清晰。器械和设备的准备[2]:普通内镜、放大内镜、双腔内镜、软氏透明帽、注射针、电极板、IT刀、钩状刀、三角形刀、针状刀、KD-630L刀、FD-410LR电凝抓钳、钛夹、泡沫板和大头针、10 mL的0.4%腚铟脂、高频电刀。黏膜下注射准备, 即10 mL的0.4%腚铟脂、250 mL甘油果糖、1 mL的1∶10 000肾上腺素。
2.3 术中护理
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正确固定病人体位, 取左侧卧位, 两腿屈曲向胸前靠拢;使用固定型牙垫, 吸氧及心电监护。在全身麻醉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由于整个手术时间较长, 须建立静脉通道, 以便麻醉意外时的抢救。配合稀释染色剂10 mL的0.4%腚铟脂向病变部位喷洒着色定位, 使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分界明确。术前配好的10 mL的0.4%腚铟脂、250 mL甘油果糖、1 mL的1︰1 0 000肾上腺素混合液在距病灶外缘0.5 cm处分多点刺入黏膜下层, 然后均匀注射, 使病灶处隆起并与黏膜下层分离。根据医生指令配合手术器械完成整个切除和剥离过程。术中应多次进行黏膜下注射混合液, 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 防止剥离太深造成出血和穿孔。黏膜下注射时, 遇胃大幅度蠕动时, 应及时收针入鞘, 以防损伤胃黏膜。配合手术器械的护士应把握好针形和钩形电刀的长度, 不可在电切时伸缩电刀, 防止造成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而绝缘头电刀则可避免穿孔的发生。切下的标本用大头针固定在泡沫板上, 标贴好送往病理室。
2.4 术后观察和护理
2.4.1 一般护理
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和穿孔的症状和体征, 询问病人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 遵医嘱予制酸、止血、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麻醉用药较多, 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4.2 出院指导
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院指导, 包括饮食、服药注意事项等, 重点是术后6个月内随访复查, 提高病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3 体会
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和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减轻病人的不良反应,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而且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丁静, 蒋新香.内镜下黏膜切除术34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8) :100.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94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47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2例, 年龄29岁~75岁, 平均年龄 (56.8±7.4) 岁;对照组中男24例, 女23例, 年龄31岁~73岁, 平均年龄 (57.2±8.3) 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胸片、心电图及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 排除内镜手术禁忌证, 并再次确诊病情, 以免病情恶化影响手术实施。
1.2.1 对照组
实施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在内镜下对病灶染色并放大观察, 取病灶进行活检, 明确浸润层次, 先将甘油果糖注射于患者病灶黏膜下, 使病灶抬起, 在透明帽中安装高频圈套器, 并将其套于内镜前端;负压吸引病灶黏膜至透明帽中, 应用高频圈套器进行切除。若病灶过大导致无法一次切除, 可将病灶分块切除。切除后对创面进行染色, 观察病灶是否残留, 如有残留, 给予氩气烧灼进行二次治疗, 采用热活检钳电凝或止血药物等方式进行止血。术后辅以抗酸、止血、补液等治疗。
1.2.2 观察组
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内镜指引下, 采用靛胭脂对病灶组织进行染色, 应用疝气刀在病灶边缘约8 mm处做电凝标记, 将甘油果糖与美蓝混合后注射于病灶黏膜下, 并采用多点注射方式, 2 m L/点, 将病灶黏膜充分游离。沿病灶边缘应用Hook刀将黏膜环形切开, 剥离病变黏膜下层, 期间不断注入混合液, 至充分暴露病灶, 以便剥离取出病灶, 剥离过程中尽量减少损伤血管, 并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出血较多时可采用金属夹或电凝进行止血。完全剥离病灶后, 可见性畸形血管采取预防性止血。置入负压引流管, 给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进行血管凝固或采用金属夹缝合伤口。术后24 h禁食、48 h后给予流食。
1.3 评价指标
对比2组患者病灶切除、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1) 完整切除:全部病灶一次性切除;分块切除:将病变黏膜分块切除, 病变黏膜基底与边缘均未出现肿瘤细胞;部分切除:淋巴管、脉管仍存在癌变组织, 且其基底与边缘浸润深度>500μm。切除成功率=完整切除率+分块切除率[3]。 (2) 手术并发症:出血、感染、穿孔、疼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比较
观察组切除成功率为93.6%, 对照组切除成功率为65.9%,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我国, 胃癌是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危险性疾病之一, 且分布范围广, 隐蔽性强, 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由于胃癌早期特征不明显, 临床诊断困难, 常导致病情迁延, 影响治疗效果。临床研究显示[4], 给予胃癌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恢复消化系统功能意义非常重大。传统上临床所应用的首选方式为外科根治术, 虽可有效切除病灶, 但具有创伤大、痛感强、恢复慢、费用高等缺点, 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5]。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内镜诊断技术及治疗技术不断完善, 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消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研究表明[6], 在内镜指引下进行病灶切除术优势显著, 大都能够完整切除病灶, 保持完整的病理标本, 以便判断病变发展程度与评估预后情况。早期临床主要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 其对病灶直径<2 cm且淋巴结未转移者具有显著疗效, 但病灶较大时内镜切除手术难以将病灶完整切除,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7]。目前临床为改善病灶切除效果、提高手术适用范围, 在内镜切除术的基础上逐步探讨应用剥离术的治疗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利用内镜的指引, 采用高频电刀将病灶于正常的黏膜下层剥离, 以便完整切除病灶。本研究中, 观察组病灶切除成功率为93.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9%,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较切除术适用范围更广, 病灶切除效果更佳, 且能够有效提高完整切除率, 减少患者痛苦。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4%, 复发率为2.1%,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 17.0%, 差异显著 (P<0.05) , 与谢晖[8]的研究结果相似, 说明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显著增强临床疗效, 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弥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范围小等缺点, 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降低手术风险,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彭志华.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27) :2986-2988.
[2]白顺滟, 肖思洁, 吴俊超,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4, 20 (8) :874-877.
[3]周炳喜, 李晓芳, 张慧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5) :57-58.
[4]韩龙才, 刘远廷, 赵辉,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 2013, 28 (5) :516-517.
[5]金敏.内镜钻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6) :1073-1074.
[6]黄杰, 于鹏飞, 许淼,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8) :178-179.
[7]马丽莉.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J].天津医药, 2013, 41 (11) :112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