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论文范文第1篇

关于民族认同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被广大研究者普遍接受的界定, 但我们可以从“民族”、“认同”两个组成概念来着手探讨“民族认同”的内涵。

1 关于“民族”的概念

民族概念是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民族” (Nation) 的定义众多,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过界定, 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当属1913年斯大林于《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为民族所下的定义。这是第一次为民族所界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 阐明了民族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认为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概念的经典定义, 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在我国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学者和理论界从多学科角度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总结和反思创新,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理论的新发展。如金炳镐将民族作为实体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认为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三维基本属性、四个基本特征、六个基本结构和八个基本素质的客观实体, 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繁衍现象, 它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种属性等多维属性;它是与这些属性相对应的民族自然体、社会体、人种体的统一体”[1]。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审议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中发 (2005) 10号) 中将民族概念界定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 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些概念都是在借鉴中外民族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理论的重要贡献。

2 关于“认同”的概念

“认同” (Identity) 一词概念争议也较多, 作为心理学术语, 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于1921年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论述认同的作用, 他认为“认同是精神分析已知的与另一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 它在俄底浦斯情结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作用。”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根据弗洛伊德的界定, 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将认同解释为“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指的是主体同化、吸收其他人或事, 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后来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森将认同发展为自我同一性理论, 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 “有时指一个人对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 有时则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3], 并将其应用在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的研究中, 产生广泛影响。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认同理论被西方学者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社会学、文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诸多领域。

我国学者对“认同”的概念也进行过深入探讨。《辞海》对认同概念的界定为“认同, 一译认定’, 在心理学上指认识与感情的一致性, 认为经过认同, 形成人的自我概念。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 在人们交往活动过程中, 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 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 彼此产生内心的默契”。[4]朱智贤认为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是“一种防御性机制, 指由于某种动机而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为”。[5]顾明远认为认同即“自居作用, 是把自己亲近的人或尊重的人作为行为榜样进行模仿或内投自身的过程”。[6]中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认同是“一种社会学习的历程, 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从社会认同转变为自我统合”。[7]可见, 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结合机制的重要概念, 是人们对自我角色以及与他人、社会关系等社会角色的定位, 是一个动态和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3“民族认同”概念探讨

我们可以从以上“民族”、“认同”两个概念的内涵管窥“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 但“民族认同” (National identity) 的概念, 非由“民族”、“认同”两概念简单组合而来, 但与两者在内涵、外延及特征上有着密切关联, 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吉恩菲尼 (Jean Phinney) 在艾里克森 (Erikson) 认同发展理论概念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他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涉及人的自我概念的复杂结构, 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的文化感兴趣和实际行为卷入参与情况等[8]。卡拉 (Carla J) 等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而且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 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9]。迈尔威利斯图沃德 (Melville Y.Stewart) 认为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 并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接近态度[10]。可见国外学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大多是狭义的民族认同, 即族群认同, 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少数民族的认同。

国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最早应起于费孝通先生, 他把民族认同的发生看作是一种“人己之别”形成的过程, 并将斯大林经典民族定义四要素中的“共同心理素质”解释为“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 而“所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实就是民族认同意识”, [11]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王建民先生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相互之间包含着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知, 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12]。王希恩教授指出“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3]。庄锡昌先生则明确指出了民族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 “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 即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一国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 即族群认同”[14]。由此可知, 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了民族认同的双重属性及其重要作用。

因此, 从以上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民族认同具有如下共同涵义:民族认同是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认知、感情和行为依附, 具有对本民族的归属感, 在此基础上区别我族与他族, 是同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对内的异中求同、对外的同中求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金炳镐, 栾爱峰, 李泰周.新中国60年民族概念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二[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 (2) :4.

[2]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375.

[3] [美]简卢文格著, 李维译.自我的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360.

[4] 夏征农主编.辞海 (缩印本) [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433.

[5]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990, 535.

[6]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390.

[7] 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过失[M].台北:台湾东华书局、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3, 26~29,

[8] Jean Phinney.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y Bulletin, 1990, 108 (3) :499-514.

[9] Carla J, Reginald J.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 26 (1) :28-36.

[10] [美]迈尔威利斯图沃德 (Melville Y.Stewart) 编, 周伟驰、胡自信、吴增定译.当代西方宗教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6-93.

[11]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8.173

[12] 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2) .

[13]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 1995, (6) :17.

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论文范文第2篇

(一) 校园足球文化的涵义

校园足够文化是校园足球运动不断发展所形成的文化活动。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文化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校园足球文化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上, 在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校园足球文化, 使得校园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校园足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校园足球教学及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营造了良好的氛围[1]。

(二) 强化高校足球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 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足球运动是一项团队运动, 在足球运动中要求运动员必须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开展足球活动。在足球运动中, 团队成员需要通过灵活的战术, 通过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来展现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高校通过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开展, 通过足球运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可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

足球运动需要发挥学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运动, 学生通过参与激烈的运动和对抗,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对于学生未来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二、校园足球改革背景下高校足球文化的内涵

(一) 坚持“育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在终身体育发展的背景下, 体育课程需要贯穿到整个大学生学习生涯中, 要将体育课程设置为必须课, 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必须要体现出体育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2]。随着我国对于足球运动的不断重视, 我国在相关文件中也针对高校足球教育和高校足球运动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明确了高校作为我国足球运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足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在我国高校足球运动和足球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 坚持“育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确保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相吻合, 全面提升高校足球运动的质量和水平。

(二) 坚持“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基本点

1. 物质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的基础

足球场地和相关设备的建设是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是足球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积极根据我国相关政策和文件加大了足球场地建设的力度, 使得我国高校的足球文化的物质文化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也提升了足球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2. 制度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的保障

制度文化为校园足球运动和足球教学提供了保障, 是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高校足球制度体系和制度的运行模式两个方面。在高校足球制度的建设方面需要以国家相关文件和制度为基础, 结合高校足球的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体系[3]。同时为了确保制度能够顺利得到贯彻和执行, 必须要制定保障性的措施, 建立合理的组织模式。

3. 精神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高校及我国社会对足球运动的期望和发展目标, 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需要通过教师展现平台、高校形象窗口等来构建精神文化, 为高校足球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校园足球改革背景下高校足球文化构建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 进一步丰富高校足球精神文化

为了建立与校园足球发展相适应的足球文化, 需要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校园足球精神文化, 为校园足球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 提高领导的支持力度

高校领导的支持力度对于校园足球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领导的支持有利于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高校来讲, 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不但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和理论技能, 同时还必须要大力发展体育运动, 而足球运动则是高校体育运动中最为组要的组成部分, 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在高校足球精神文化的建设中, 高校相关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足球运动和足球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为高校足球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2. 及时改变错误的观念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而这些因素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和学生情绪的变化, 进而会导致出现部分错误的观念。如果教师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则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心理层面的内容, 积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足球运动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也是学生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而高校足球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帮助学生及时改变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情绪,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对高校足球的制度文化进行不断的充实

制度文化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在校园足球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必须要积极构建高校足球制度文化, 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和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完善和充实校园足球制度文化, 确保高校足球文化的不断发展。

1. 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观念的改革是高校足球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教师不断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 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 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爱好程度。在高校校园足球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推动和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 提升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时效性。

2. 积极的开展高校足球联赛活动

足球文化是在足球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 因此高校在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足球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开展足球联赛, 通过足球联赛为学生参与足球活动提供平台和机会, 通过竞赛活动来提升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 加大校园足球物质文化的建设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基础部分, 为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投资力度, 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如果缺乏必须要物质基础和条件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积极性和热情。要求高校要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制定相关的标准。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提供物质保障, 构建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推动和促进我国高校校园足球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校园足够是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基础, 同时也是培养健全人才的重要途径。各大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校园足够运动, 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精神以及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 高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以及校园足球的发展过程需要积极构建足球文化, 通过足球文化的构建为需求运动在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进而提升高校足球的教学水平, 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足球运动水平的提升。

摘要:足球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学生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 同时在校园足够的发展过程中, 各种类型的比赛为足球在高校内部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随着我国社会对足球运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校园足球的发展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构建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成为提升校园足球水平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和研究中针对高校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等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高校足球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校园足球改革背景下,高校足球文化,内涵,构建

参考文献

[1] 姜付高.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化”建设实证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 2016 (04) .

[2] 张卫东, 邬凤.校园足球文化类型及其建设方式[J].体育文化导刊, 2016 (05) .

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传统中国画教学中,色彩是必修课,而色彩的观念性、象征性、哲学性意蕴成为传统中国画审美的重要内涵。色彩本身具有多样性表现,挖掘传统中国画色彩的精神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情感旨趣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着重探析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内涵,并从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形式美、色彩的情感等方面,来探析色彩教学的内涵传达。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色彩内涵;审美意蕴

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用色是展现画家精神旨趣的重要内容。传统中国画的色彩搭配非常讲究,而不同的色彩所呈现的绘画形式美学以及所蕴藏的情感价值也是不同的。色彩的运用是传统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彰显中国画独特匠心与魅力。学习中国画,色彩教育至关重要,如何将色彩运用融入到中国画实践中,就需要从色彩的精神内涵挖掘上来梳理其审美意蕴,促进学生掌握中国画的色彩技巧,提升中国画绘画水平。

一、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的精神内涵

总体而言,对于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体现了东方哲学意蕴,尤其是在壁画、漆画、花鸟画、重彩人物及山水画中,对色彩的表现与审美更具特色。

(一)对儒家思想的体现

梳理传统中国画中的色彩意蕴,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儒家提出的“礼”,作为社会认同价值,不仅是孔子“不越规矩”的一生写照,也在于从“礼”的践行中表达言行一致的秩序理念。传统中国画中的色彩是基本元素,而儒家将色彩与尊卑、贵贱、等级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传统中国画的色彩秩序。如“青、赤、白、黑、黄”为正色,而“绿、碧、红、紫、骝黄”为间色。《论语》中提出“恶紫之夺朱也”,将紫色与红色不能并论,体现了色彩之间也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同样,儒家思想对色彩的定级,崇尚色彩的主次、秩序,突出五色与其他间色的和谐关系,必然对传统中国画在用色方法上带来更多的要求。

(二)对老庄道家思想的体现

老庄道家思想与其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老子提出“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这些都是“罪恶的人”造成的。所以,从老庄道学思想来看,人与自然本身是和谐的,只是人的欲望、恶行破坏了天人合一的秩序。庄子也提出,人的欲望要顺应自然的实际,要从“无为”中来顺受自然,才能成就一切。由此,对于传统中国绘画中的色彩,其运用首先要服务于人的精神表达,而非单纯的视觉审美。道家思想对传统中国画色彩的使用,不求艳丽夺目,而主张返璞归真,追求寂静沉稳,突显朴素之风。如在五色体系中,老子推崇黑白,将黑白视为色彩的本源。尽管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的,而对于大美,唯有朴素能够与之争美。后世对老庄道学思想的继承,也讲究“无”即是“道”,對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带向了自由表达心灵境界的时代,尤其是在传统山水画中,水墨样式成为中国画的色彩审美理想。

(三)对佛教思想的体现

自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以来,其在中国画色彩审美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佛教中对青色、绿色的大量使用,与儒家思想是悖立的,但其佛教思想与儒家的并立,使其对后世传统绘画带来更为多元的色彩认知。我们从汉代的帛画、陶器等绘画中不难看出,黑、白、红、黄、金为主要暖色调,而南北朝以后,佛教壁画开始大量运用蓝色、绿色,特别是在色彩表现的绚烂上,更是盛极一时。当然,佛教思想所带来的传统绘画的技法,敷色的方法多用平涂,对色彩浓淡过渡不讲究,以色彩的明暗变化来突显立体感,更受到传统中国画的借鉴和接受。

(四)对禅宗思想的体现

除了儒家、老庄、佛教思想外,禅宗文化在唐代发展至巅峰,后续年代也是流传深远。禅宗精神讲究“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对传统中国画绘画而言,反对森严的戒律,倡导顿悟、修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传统文人画的影响更是深刻。传统中国画画家们,往往让精神逃离喧嚣,让精神沉静于山水意境中,在内心宁静中寻找绘画的永恒形式与表现。因此,禅宗思想对文人画的色彩审美带来的冲击是最直接的。如文人画喜黑白,追求朴素、静穆,抛却艳丽与华彩。

二、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审美意蕴

(一)传统中国画色彩的情感意蕴

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色彩除了呈现作品的颜色变化外,更多的是融入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也让欣赏者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色彩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表现载体,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意义。生活中的色彩是多样的,色彩本身与画家的情感是相通的。如对于灰色,可以传递忧郁的心态,多用于表达内心苦闷、怅惘的情绪;如对于黄色、橙色以及红色,作为暖色调,其多反映了画家积极的心态。可见,在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体系中,情感表达是其重要表现方式。无论是研究传统中国画还是创作中国画,对于色彩语言的表现,更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墨分五色”,来挖掘色彩的丰富意境。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笔墨是重要表现手段,也是洞悉画家思想情感的重要内容。不过,对于中国画中的色彩,并非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而是具有广义性的色彩。如黑与白都是重要的色彩,也是画家应用最广泛的色彩表现手段。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具”,虽然后世对该“五色”提出了不同理解,但对墨色的运用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义却是一致的。

(二)传统中国画色彩的意象意蕴

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意象是藏于形的本质内涵。在艺术创作领域,意象是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感受与理解,也是其在创作实践中表达的某种精神旨趣或主观意念。意象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表现特色,往往也通过色彩的应用来实现。很多画家在对色彩的理解与运用中,融入了丰富的主观意象,来展现作品自身的意象美。色彩是可以变化的,不同色彩的变化表达了创作者内心的主观想法。我们从色彩本身的意义来延伸对色彩的丰富理解,再通过作品的色彩来挖掘所要表达的意象内容。可以说,意象是色彩运用的重要目标,也让色彩更加有意义,而非单纯的色彩本身。意象升华了色彩,也让传统中国画的意义更为深远。我们研究传统中国画,往往从意象写生与古代绘画中发现色彩的丰富寓意。古人读书破万卷,行走万里路,其对大自然的理解与对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实践,都将之融入到内心,并付诸于绘画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画家所看到的物象与所想到的意象进行融合,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创作境界,才能将绘画与画家的感受,对景物的理解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在意象创作实践中,画家的创作过程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意象内涵,从而借助于色彩的意象来创造中国画的意蕴格局。

(三)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节奏意蕴

色彩的节奏美是色彩艺术形式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传统中国画中,敷色、烘染过程需要强调色彩疏密、粗细、浓淡的变化,而这些色彩创作手法,给传统中国画赋予了丰富而多变的节奏意蕴。同样,在单一的墨色体系中,利用墨色深浅变化,来弥补单一色彩的视觉形式,恰恰能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视觉愉悦。事实上,每个欣赏者在面对色彩变化时,都能够感受到节奏感,而节奏感于人的视觉审美,又是通过色彩的色差、线条变化来实现。对于静态的绘画作品,色彩明暗的变化、线条的曲直都反映了色彩节奏之美,这也是构成中国画传统形式美感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如在《唐人宫乐图》中的人物绘画中,不同女性人物在形象上的变化,都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刻画妃嫔的行为举止,有的行酒令,有的吹乐助兴,从她们的面部神态上可以看出陶醉于声乐中的恬淡与释然。这些细节的实现,就是从红、白、黑、褐等色调的合理运用来实现,也给欣赏者如痴如醉的色彩节奏感。再看《千里江上图》中的江水、群山,这些自然景观在刻画中,王希孟选用大青绿色调,也让整幅作品壮观雄伟,动感十足。也就是说,在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的节奏本身是有规律的,就好比人的呼吸、昼夜更替一样。同样,在欣赏传统中国画时,也会随着人的内在心境变化,对色彩节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清代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残荷、怪石,空白也是一种色彩节奏的运用表现。在欣赏过程中,怪石往往被置于左下方,而旁边呈现石榴树,树上有鸟,鸟有大小高矮之分,使得整幅画面趣味横生,浑然天成。色彩在疏密相间、浓淡相宜中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情境。

三、传统中国画色彩内涵的审美传达

(一)从色彩视觉性上把握色彩精神内涵的传达

视觉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感觉,人是通过视觉神经来形成对物象色彩的呈现。在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的地位独具特色,而色彩视觉性把握,就需要从色彩精神内涵的挖掘中来体验,来感知。欣赏传统中国画,色彩视觉所蕴涵的丰富精神内涵,可以从作品的审美意蕴中来感受。如借助于传统中国画中所表达的物象,来分析画家的精神意旨。墨竹、墨兰、墨梅、墨菊,本身黑白水墨样式,能够表达出画家的人格精神,追求高洁、超逸的精神寄托。在传统中国画中,文人画往往借助于创作题材来表达理想人格与心态,他们在选题、绘画、色彩语言的运用中,将作品与人格特质相融合。如青、赤、白、黑、黄五色观念中的儒学思想,就是通过以情运色手法来展现色彩视觉特性,关注色彩的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

(二)从色彩实践与表现上来传达色彩的审美精神

依托传统中国画对色彩精神内涵的挖掘,在展现色彩的审美意蕴上,要强调对色彩精神内涵的梳理,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感受色彩意蕴,传达色彩内涵上,要立足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表现,从创作实践中来学习传统绘画的色彩方法。当然,对于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的色彩表现,首先要从模仿中来学习,之后,要融入对作品的理解,对创作对象的艺术表现力,在把握中国画色彩精神内涵基础上,融入绘画技巧的创新,提升色彩的审美精神。如在对黑与白的运用中,黑又为实,白又为虚,虚实相生而传达出至简至朴的色彩意蕴。潘天寿提出“黑与白为至明朗、确实之对比,又为至高雅、质朴之配合,吾国绘画以黑、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

(三)创新色彩教学方法,强调色彩思维的养成

探究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内涵与审美意蕴,需要从传统的色彩教学中,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要引导学生挖掘对色彩的深层意蕴的理解。通过对色彩色相、纯度、补色、面积、明暗、冷暖的對比运用,来分析其规律和特性,展现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审美意义。

四、结语

如果说线条是中国画之骨,那么色彩便是中国画之肉,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以珍贵的矿石及动植物的提取液为原料,色相纯正明丽,最具表现力,也是传统中国画营造画面意境、传达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方法,把握传统中国画的色彩精神,合理运用色彩,寄托情感与意蕴,营造丰富多彩的色彩感情世界,是当今中国画创作所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希.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

[2]孟和乌力吉.浅谈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J].科技资讯. 2015,(02).

[3]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体育教育学院

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国际航运中绝大多数提单为纸质载体,但纸质提单传递时效性差、容易被伪造。相比之下,电子提单更为有效和安全。随着分布式记账、时间戳、公钥基础结构等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发展,能够保证区块链电子提单有效背书、转让、放货。同时,联合国联合国近年来发布的电子商务领域示范法,肯定了区块链电子提单与纸质提单同等的法律地位。由此,区块链提单可以履行货物收据、运输合约的证明、物权凭证等提单三大功能,改善纸质提单和传统电子提单的缺陷,广泛适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 电子提单 国际贸易

2017年11月,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之一ZIM集团完成了首个区块链电子提单试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提单成为了现实。本文将从区块链电子提单适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使用实践等三个方面,论述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运用。

一、适用区块链电子提单的必要性

提单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单据,具有货物收据、运输合约证明、物权凭证三大功能,是国际航运的基石,国际贸易中使用的绝大多数提单为纸质。在使用过程中,纸质提单暴露了较多缺陷。首先,纸质提单和背书容易被伪造。在The Dolphina案 See The Dolphina [2011]SGHC 273; [2012]1 SLR 992; [2012]1 Lloyd’s Rep 304.中,第三方伪造了提单背书,导致了实际收货人的损失。其次,传递时效性差。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货物到达卸港前通常不止一手交易,提单在不同国家之间寄送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导致提单正本晚于船舶载货到达卸港,并可能因此造成卸货和清关迟延。

相比之下,区块链电子提单更为安全高效。区块链系统作为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使用分布式记账技术、点对点传输,使得提单签发、转让、背书、交付各环节中的所有相关方可以在系统中完成相应操作。同时,区块链系统采用当今广泛使用的、最安全的加密方式 See Shawn S. Amuial, Josias N. Dewey, and Jeffrey R. Seul, The Blockchain: A Guide for Legal and Business Professionals (Thompson Reuters 2016) para.1:3.来实现数据完整性和用户身份验证,相关数据对所有参与者来说不可篡改。因此,推广适用区块链电子提单,将有效解决目前国际贸易提单流转中的痛点。

二、适用区块链电子提单的可行性

物权凭证是提单最核心的功能。区块链电子提单适用于国际贸易领域,必须能够作为物权凭证,对此学界有较大争议 Stephen Girvin,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2nd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ara 13.02。本文认为,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近年来发布的电子商务领域示范法,确认了区块链电子提单的物权凭证功能。

(一)国际贸易中对物权凭证的要求

1870年英国最高法院判例Barber v Meyerstein See Barber v Meyerstein (1870) LR 4 HL 317,确立了普通法系对提单作为物权凭证的认可,引用该案中Hatherley大法官的判词:“持有人拥有提单即意味着拥有货物本身”。在国际贸易中,提单项下货物的所有权是“通过提单的背书和交付来进行转让” See Sanders Bros v Maclean & Co (1883) 11 QBD 327.,提单上注明“可转让”(transferable) 或“可流通”(negotiable),是提单构成物权凭证的关键要素 杨良宜.提单及其他付运单证[j]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31.。对于有形的纸质提单,背书和交付动作很容易实现。而对于区块链提单而言,能否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背书”和“交付”,并由此使得该提单“可转让”,是区块链电子提单履行提单功能的关键问题。

(二)区块链电子提单具有可转让性

1.使用电子签名“背书”。要背书纸质提单,背书人需要在提单的背面手写签名。在区块链系统中,则需要使用电子签名进行背书。2001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通过了《电子签名示范法》(Model Law on Electronic Signatures,以下简称“MLES”)。MLES旨在“通过建立可靠技术性的标准,使得电子签名等同于手写签名,由此启用和促进电子签名的使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也都制定了电子签名相关法案 See UK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Act 2000. ,承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因此提单背面的手写签名和区块链系统内的数字签名都将被视为有效背书。

2.“交付”区块链电子提单。有形文件在交付之后,交付一方不再持有该文件。但在数字环境中电子文件可以无限复制,且副本与原件完全相同。如果允许转让人将电子提单发送给受让人后仍保留提单副本,将导致一货多卖的风险,区块链领域称之为“双花”(double spending problem)。作为可靠的电子提单,必须保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唯一的,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仅有一个持有人。

區块链技术为“双花”问题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满足了“唯一性”的要求:区块链是在时间上有序的、由区块组成的一根链条。通过时间戳(time stamping)技术,每个区块都包含对其前一个区块的数字指纹(哈希值)。如果更改区块的任何部分或其中的任何交易,则将产生不同的哈希值,且该区块将不再有效 K. Blythe Daly, ‘Blockchain: Potential Impact on Shipping and Logistics’ (11 April 2018) <https://m.hklaw.com/files/Event/a470c8c6-5304-494e-99f0-e9c832501deb/Presentation/EventAttachment/0dac6986-b7d9-486f-9b63-4a507b2c6690/SMABlockchainPresentation.pdf> (访问时间2020年7月16日)。如比特币发明人中本聪所述,“要让收款人知道付款人没有就该比特币签署任何较早的交易” Satoshi Nakamoto,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访问时间2020年7月16日)。同理,时间戳技术保证了在区块链电子提单转让之前,当前的提单持有人没有进行任何其它背书,避免了区块链电子提单的“双花”。

三、使用区块链电子提单放货

(一)区块链电子提单“正本”问题

电子系统中的物权凭证,最终要落实到现实世界的放货指令。根据提单放货规则(presentation rule),船东应当向正本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 See The Stettin (1889) 14 PD 142, 147(Butt J)。但“正本”是一个基于纸质的概念。在数字环境中何谓正本?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Model Law on Electronic Commerce,以下简称“MLEC”)曾给出定义:电子正本是指“初始生成的最终版本(first generated in its final form)”。但本文认为,MLEC的定义不适用于提单这一特殊单据。国际贸易实践中,在货物交付给最终收货人之前,提单持有人通过背书转让,将提单正本在贸易链条中传递。每一次的背书都会改变提单所载信息,形成一个新的版本。按照MLEC的定义,电子提单需要等到最后一次电子签名背书后才构成“正本”,这显然与贸易实践不符。

2017年,《电子可转让记录示范法》(Model Law on Electronic Transferable Records,以下简称“MLETR”)发布,对MLEC的“正本”概念做出了改进。针对电子可转让记录,MLETR并没有使用“正本”这一名词,而是通过判断提货人是否“占有”(possession)电子提单,来识别该提货人是否拥有货权 参见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发布的MLETR注释:Explanatory Note to the UNCITRAL Model Law on Electronic Transferable Records (UN,2018)。这意味着在电子提单系统中,根据提单放货规则,船东应当向占有电子提单的人交付货物。

(二)区块链密钥与“占有”问题

MLETR第11条进一步对“占有”的构成要素提出要求:“如果使用可靠的方法满足如下要求,则法律视为对电子可转让记录构成占有:(a)建立一个人对该电子可转让记录的排他性控制;(b)能够确定控制人身份”。

本文认为,区块链电子提单系统满足MLETR对“占有”的要求。首先,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一个人对电子可转让记录的专有控制。公钥基础结构(PKI)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当今广泛使用的最安全的加密形式。它通过使用数学方程式生成一对数字密钥,被称为公钥和私钥。公钥向全网公开,私钥则由持有人保管 Shawn S. Amuial, Josias N. Dewey, and Jeffrey R. Seul, The Blockchain: A Guide for Legal and Business Professionals (Thompson Reuters 2016) para.1:3.。私钥构成了区块链中“占有”的基础,拥有私钥的人拥有对数字资产的排他控制权。

另一方面,公钥提供了识别区块链提单实际占有人身份的方法。公钥是将私钥通过算法推导出来,且推导过程单向不可逆。用私钥对原数据进行签名,只有对应的公钥才能验证签名串与原数据是否匹配 同上注。由此,区块链提单各环节相关方都可以通过提单持有人提供的公钥来验证其是否为该提单的真实占有人。

(三)匿名性问题

尽管区块链系统的PKI能够保证持有人对提单的排他控制,并能让所有环节参与人有效验证控制人身份,但这并没有解决区块链提单放货的全部问题。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参与者都是匿名的,这意味着“占有”提单的人是一个化名而非真实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船长只能将提单项下的货物放给“向船长提供可验证匹配的密钥的人 参见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发布的MLETR注释:Explanatory Note to the UNCITRAL Model Law on Electronic Transferable Records (UN,2018)”。

但是,除了船东以外,国际贸易中还有海关和银行等其他角色。目前这些政府和金融机构不接受匿名货物和资金跨境往来,以防由此产生的逃税和洗钱等问题 同上注。对此,MLETR的第5条规定:“本示范法的任何规定均不影响任何可能要求个人披露其身份、营业地点或其他信息的法律规定的适用”。尽管认可区块链技术,示范法仍然强调了必须遵守其他法律规定的披露义务。

(四)全套提单“一式三份”问题

国际贸易实践中纸质提单通常成套签发,通常为三份正本。这种一式三份的做法,长期为实务界诟病。在著名的Glyn案 Glyn, Mills & Co v East & West India Dock Co (1882) 7 App Cas 591.中,提單持有人以三份正本中的第一份去质押贷款,又用第二份正本私自提走了货物,且没有清还债务。因此,有学者建议在区块链电子提单系统中应删除提单正本一式三份的规定 Elson Ong, “Blockchain bills of lading” (2018) CML Working Paper Series, CML-WPS-1807239, http://law.nus.edu.sg/cml/wps.html。本文对此持不同看法。

区块链电子提单正本也应当“一式三份”。Bowen大法官在Sanders Bros案中曾指出:“提单是用于打开或仓库门的钥匙。该仓库可能漂浮在海上或固定在陆地”。对钥匙持有者而言,拥有备用钥匙显然更保险。区块链系统无法基于公钥信息生成私钥,如果私钥所在的存储介质发生物理损坏或故障,则对应账户中的区块链电子提单将永远消失 Shawn S. Amuial, Josias N. Dewey, and Jeffrey R. Seul, The Blockchain: A Guide for Legal and Business Professionals (Thompson Reuters 2016) para.5:5.。“一式三份”发行区块链电子提单,将有效降低因某一个私钥存储故障带来的风险。

四、小结

本文旨在探讨区块链电子提单是否可以作为纸质提单更高效和更安全的替代方案。本文认为,区块链电子提单具有与纸质提单同等的法律地位。尤其是作为可转让的电子货权凭证,时间戳技术保证了每条记录的唯一性,区块链电子提单可以在数字环境中可靠地背书、交付和转让。在放货环节,公钥基础结构确保了持有人对提单的排他占有,船长只需将货物交付给提供可以验证的密钥的人。

目前,以色列科技企業Wave和新加坡国际贸易电子平台GeTS等许多机构都致力于开发区块链电子提单。有了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示范法MLETR的加持,相信区块链电子提单能够蓬勃发展,但其取代纸质提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海关、银行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认可,以及目前比特币市场面临的交易时间较长等问题,都是区块链电子提单需要不断完善之处。但无论如何,从环保角度来说,国际贸易的无纸化将是行业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Amuial S, Dewey J, and Seul J. The Blockchain: A Guide for Legal and Business Professionals [M]. Thompson Reuters, 2016.

[2]UNCITRAL. Explanatory Note to the Model Law on Electronic Transferable Records [R]. UN, 2018.

[3]Girvin S.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M]. 2nd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4]Nakamoto S.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EB/OL]. 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5]Ong E. Blockchain bills of lading [EB/OL]. http://law.nus.edu.sg/cml/wps.html. (2018) CML Working Paper Series, CML-WPS-1807239.

[6]Takahashi K.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bills of lading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Law, (2016) 22.

[7]UK P&I Club. Electronic Bill of Lading [EB/OL]. https://www.ukpandi.com/knowledge-publications/article/legal-briefing-electronic-bills-of-lading-138374. May 2017.

[8]杨良宜.提单及其他付运单证[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柯卿,中石化国际事业(新加坡)有限公司矿产部〕

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论文范文第5篇

一、“版画”与“当代艺术”的概述

1、广义与狭义“版画”的概述

广义的版画概念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 前提是因为当下图像复制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与十九世纪照相术取代版画复制的时代相比, 这一百年来复制技术的进化速度是翻倍的发展。从照片发展到电影, 胶卷进化为磁带, 电脑的普及使显像走向了数码, 虚拟图像对现实的模拟能力甚至超出一般的真实而更加理想化, 更具创造力和视觉冲击力, 并且不需要任何印制的过程, 随时随地便能大量的复制和广泛的传播。这样看来, 所有可复制的图像从版画的间接性和复数性来说都可以归为是版画概念的进化。

狭义的版画概念应包括三方面:1) 复制概念。2) 版画家使用平、凹凸、漏等方式进行创作。3) 用于媒介的版画。

2、当代艺术概述

在西方, “当代艺术”的概念, 客观上是相对于现代艺术一词来说的, 经过中西方文化碰撞, 我们认为当代艺术应从如下方面理解:1) 当代艺术可以理解成一个时间范畴的概念, 我们生活的多元化国际社会环境就属于当下、当代。在当代, 我们对于艺术的兴趣远远超过对艺术的认识, 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另一角度来说, 当代又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 其更属于一种实验和创新的艺术表现, 其是对传统艺术的批判与创新, 是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2) 当代艺术没有规定的原则与条框, 这也是区别于传统艺术创作的重要特点。对于当代艺术来说, 其创作实践与标准并存, 艺术的表现方式只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媒介。

二、“版画”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分析

1、“版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状态分析

在当代艺术环境中, 版画这门艺术形成了一种传统、独立而且具有复制功能的绘画方式, 与此同时, 版画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在当代艺术这一概念中, 版画在具有复制概念的同时, 还具有发展、改造、表达的功能。从整体上来说, 版画的边缘性位置非常突出, 从一种角度来说, 版画承担着复制这一传统的艺术功能, 属于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另一种角度分析, 版画一直处于其他画种发展的附属地位。与此同时, 版画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相互借鉴、互相利用, 不仅增加和丰富版画的内容, 正因如此, 版画朝着不断包容、不断扩展的趋势发展, 这又使得版画传统概念进入边缘地带。随着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艺术家选择版画作为表达情感与艺术观念的重要渠道, 更能真实、客观、全面的反应我们身处的当代社会。

2、“版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

版画这种年轻、古老的艺术, 其经过了单纯复制图像到创作画种的阶段历程, 发展到今天, 版画已呈现出原创、复制以及创作媒介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发展局势。随着拍照技术的发明以及广泛应用, 版画的“复制”功能逐渐被替代, 这也使得版画这种形式成为美术艺术中的重要派别。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 各门派艺术繁荣发展, 在当代版画又相当繁盛的局面出现在我们眼前。与其他艺术发展相同, 版画的发展花样众多、变化多端, 再加上现阶段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 这也给版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这种延伸与发展, 一方面会不断丰富版画语言的表现力, 与此同时, 还会打破人们对版画的传统概念与经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八十年代之后, 版画这门艺术的发展范围不断拓展, 逐渐与其他画种相融合、相接近, 不同观念的融入、多样化的风格, 进一步展现了其丰富的表现力, 版画发展朝着多样化与快速化迈进。当代版画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发展的边界, 这已成为了当代艺术学者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例如, 站在版画艺术角度分析, 版画发展已经历了从平面作品到立体作品的阶段, 从小巧作品到整面墙的作品, 从手工操作到机器拷贝等阶段。现阶段, 版画的界限逐渐模糊, 设计、美术、版画等概念之间互相兼容和重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扫描技术的进步, 版画发展将会进入全新领域。目前来说, 部分国际版画展览会上作品内容非常丰富, 涵盖了声光影像、印刷媒介、雕塑、绘画素描等多方面的媒体材料。就我国而言, 八十年代版画经历了纯化发展过程, 这直接改变了传统版画落后、粗糙的现象, 发展到九十年代, 版画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版画本体性语言建设迅猛, 并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媒介。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版画发展都是在对本体语言的纯化与延伸, 但是, 也出现了一部分对纯技法、主题刻意追求的作品, 这种版画作品与艺术发展规律、版画技术相背离。另外, 复制技术的迅猛发展, 极大促进了版画艺术的丰富, 进一步扩大了版画内涵与概念, 进一步提升了版画的独特魅力与艺术色彩。

三、结语

新时期以来, 当代版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种思潮更迭, 迅速演进, 二十来年的躁动与急迫, 现已趋于平静, 真正的丰富与多元化体现出了当代版画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天, 无论是版画语言的重新思考与深层研究, 还是传统版画革新的积极推广以及当代艺术为消除盲目性和模仿性的努力, 整个版画界都面对自身的生存现实和生存身件, 面对东西方传统而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

摘要:在当代艺术大众化、国际化、多元化格局的影响下, 版画作为与其他艺术等同的媒介, 一直处于当代艺术中的边缘地带。本文试图通过版画概念和版画的基本美学来阐述版画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版画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分析。第二:版画之美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第三:版画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延伸。

关键词:版画,当代艺术,美学

参考文献

[1] 段健.论当代艺术语境下中国现代版画艺术语言的转换[D].清华大学, 2005

[2] 甘庭俭, 赵建府.当代语境下的形式转换与观念认知以中国当代版画语言形式的转换为例[J].当代文坛, 2014 (1)

[3] 周爱民.何为版画?版画何为?“当代版画的语境与转换中国版画发展论坛”综述[J].美术, 2011 (9)

[4] 周举, 柴盖.新锐视角与时代意象2013中国当代版画新人新作展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美术观察, 2013 (12)

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论文范文第6篇

旅游影响理论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谢彦君在《旅游基础学》中认为旅游影响又称为旅游效应,有正负效应之分,旅游影响是指由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中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对旅游活动主体本身的影响,也包括对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旅游影响的范围、波及面是十分广泛的。我们按照旅游影响的内容结构来划分,主要分为旅游经济影响、旅游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按旅游影响的性质划分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按旅游影响的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隐形影响和显露影响,隐形影响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旅游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直接有旅游业发展而增加的就业机会、旅游服务设施;按照旅游效应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旅游者的进入直接向当地经济注入货币收入是一种即时影响;滞后效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旅游带来的局部环境污染很有可能发展为全局性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始于1963年努涅斯(TNunez)发表题为《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分析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旅游活动的开展之所以会对社会文化具有影响作用,主要因为:(1)旅游活动是一种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往来和接触为根本特征的活动。--不经意的文化沟通和无意行为的“文化示范”影响当地社会。(2)旅游的发展已经历了个别偶然现象到大众经常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旅游活动发展的规模之大,已使其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单个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接触是短暂的,不足以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随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的不断来访,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接触就会变成群体性的文化交往,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必然会对目的地社会文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旅游者的积极影响

(1)旅游即生活,旅游是有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特殊生活方式,通过旅游,人们陶怡了情操,舒展了身心,恢复了体力和精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当中,是一种很好的“充电”方式,维系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2)“走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活动有助于人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惯常环境对思维的束缚。旅游活动中,与各种事物、各种各样的任务交际,开拓了视野,旅游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生物、考古、艺术、宗教、建筑、园林等众多学科知识。

(3)培养爱国情操。旅游活动能让人们领略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风土民情、建筑风貌中激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珍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人爱自己的国家和乡土。

2、促进地区间的友好往来,加强各民族相互了解

旅游是民间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旅游活动的开展所涉及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旅游交往方式更有助于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接待入境旅游也是旅游目的地对外树立自身形象的有效手段。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所见所闻的可信度更胜于改过利用各种媒体所做的自我宣传,不仅如此,旅游者还会将亲身体会传递到更大的人群范围,是更加有效的宣传手段。

3、有助于促进目的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发展,原本被人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有重新得到了开发和恢复,这些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旅游的开展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例如: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重构重建了一系列纳西族传统文化,如东巴舞蹈、音乐、文字、民间银器制作工艺、纳西古乐;修复了木府、文峰寺、洛克故居等文物古迹,受到了旅游者的欢迎,也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增添了信心和自豪感。

4、促进了科技交流与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旅行和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国70年代末期发展旅游之初,非常看重的就是旅游业所带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信息。旅游活动的开展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工具、通信技术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方面,要求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从而也推动了这些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此外,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保护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加高,处在水库边缘的武当山遇真宫面临着被库区淹没的危险,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旅游资源,遇真宫被72个千斤顶抬起,在原址上整体顶升抬高15米,顶升高度约为世界纪录的5倍。听说遇真宫顶升后,还将复原,有市民难掩兴奋:“以后这里会更好看,以前来武当山旅游,多数人都去紫霄宫,以后大家也会来遇真宫了。”

5、促进落后旅游目的地的现代化

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接待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吸引游客,契合游客的需求,接待地会出现新的文化设施,文化环境会不断的优化,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比如在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点,会拥有KTV、网络、博物馆、展览馆、传统工艺作坊等文化设施。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个体素质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旅游者带来的异族文化或异地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居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更新,社会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人文素质不断提升,更趋于现代化、开放化。

在金竹壮寨长期坚持族内通婚,与汉族不通婚,20世纪80年代开展旅游业一开,当地的择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族内婚”已退居次要位置,逐渐与外界通婚,通婚范围甚至远达广东、香港,婚姻观念已经从过去的“金换不嫁外面人”转变为“不嫁本地人”。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旅游对社会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又称为旅游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良的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指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当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被称为示范效应,旅游的发展把先进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输入到旅游地的同时,也把都市观念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某些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当地居民。

2、影响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旅游者的道德弱化助长某些不良行为,处于“反结构”状态的旅游者摆脱“熟人社会约束”,具有明显的“责任约束松弛”等特征,随手丢弃生活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随着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和游客密度的增大,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从而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是他们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在某些国家,已出现了反旅游的浪潮。

3、冲击民族传统文化

(1)民族文化被同化,异质文化冲击与相互影响使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趋同、弱化、扭曲,目的地居民纷纷效仿来自文化强势的旅游者,抛弃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性逐渐消失。

(2)民族文化庸俗化,受经济利益驱动,对民族文化嫁接、篡改、编造甚至误读,以低俗、噱头来迎合旅游市场,商品化、舞台化的处理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丧失了真实性。如传统的民间习俗、节庆活动、宗教等,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在特定的意义下进行的,但是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随时进行,并被随意的改头换面,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3)“伪文化”充斥市场,大量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已失去了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甚至出现赝品,起着传播“伪文化”的不良作用。

(4)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

不少地区把风景名胜当做摇钱树,超负荷接待游客;在风景区内乱箭滥造旅游设施,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遭到破坏。

从上述讨论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1、强势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强于当地弱势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

2、旅游地受游客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而旅游者所受的影响是短暂而浮现的。

三、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赞歌论”经济收益与“告诫论”,着重强调旅游业发展对社会文化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影响则不予重视,以上观点显然是两种极端的认识。

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不是无条件存在或必然产生的。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方面,同样也并非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然结果。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一般应是指潜在性和可能性而言,促使旅游消极影响转化为现实问题的条件可能会有很多。

旅游的文化影响是自然而有限的(大旅游)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并非必然

如何规避消极影响:

1、做好旅游规划和分流措施,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

2、有意识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原因在于旅游对经济和社会文化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