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计量经济分析(精选9篇)
农村计量经济分析 第1篇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可以说, 新农村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但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大和持续的资金保障, 因此, 需要合理的投融资模式、多层次的投融资机构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作为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以形成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长效机制, 缓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云南地处西南边陲,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007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34元, 仅为全国农村居民纯收入4140元的64%, 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 投融资缺乏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对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为此, 笔者利用云南1990~2006年的农村金融 (FIR) 和经济增长 (GDP1) 的时间序列数据, 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因果辨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意在揭示云南农村金融深化的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明确云南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为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投融资长效机制的构建提出对策建议。
2 云南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概况分析
2.1 云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 云南农村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 以国有商业银行 (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 为主体, 以合作金融 (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为基础, 以政策性金融 (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为配套, 以民间金融为补充的, 相互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云南农村金融从1979年市场化改革以来, 冲破了市场经济对金融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村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上升, 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其中农村第一产业产值迅速增加, 由1990年168.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49.81亿元, 增长了4.46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 由1990年的540.21元增加到2007年的2634.1元, 增长了约4.9倍。
2.3 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从云南省农业金融总量 (农业存贷余额之和) 与云南第一产业GDP1的增长速度上看, 云南省农业金融总量与云南第一产业GDP1之间保持了相似的同步性增长趋势, 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69, 且达到1%的显著水平 (图1) 。
3 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理论模型及方法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是美国加州大学著名计量经济学家CWJ Granger于1969年提出的, 后由Hendry、Richard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检验方法。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定义是利用时间序列来鉴定因果关系, 假定给定一个信息集At, 它至少包含 (Xt, Yt) , 根据Granger的定义, 如果利用Xt的过去比不用它时可以更好的预测Yt, 则称Xt为Yt的原因。对两变量Y与X,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要求估计以下回归:
可能存在以下四种检验结果:X对Y有单向影响, 表现为 (1) 式X各滞后项前的参数整体不为零, 而 (2) 式Y各滞后项前的参数整体为零;Y对X有单向影响, 表现为 (2) 式Y各滞后项前的参数整体不为零, 而 (1) 式X各滞后项前的参数整体为零;Y与X间存在双向影响, 表现为Y与X各滞后项前的参数整体不为零;Y与X间不存在双向影响, 表现为Y与X各滞后项前的参数整体为零;格兰杰检验是通过受约束的F检验完成。如针对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假设, 即针对 (1) 式中X滞后项前的参数整体为零的假设, 分别做包含与不包含X滞后项的回归, 记前者的残差平方和为RSSU, 后者的残差平方和为RSSR;再计算F统计量:
其中, m为X的滞后项的个数, n为样本容量。如果计算的F值大于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下F分布的相应的临界值, Fα (m, n-2m-1) 则拒绝原假设, 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若F值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下F分布的相应的临界值Fα
(m, n-2m-1) , 则接受原假设, 认为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3.2 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 指标选取及数据整理。为揭示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笔者选择云南省1990~2006年的农村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 以农村金融相关率 (FIR) 来衡量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农村经济增长可以选择农村GDP指标, 但鉴于云南省统计数据只公布第一、二、三产业和全省GDP数据, 笔者用云南省第一产业GDP1替代云南农村GDP。所以云南农村金融相关率的计算公式为:FIR=RD+RL/GDP1, 其中FIR表示云南农村金融相关率, RD表示云南农业存款余额, RL表示农业贷款余额, GDP1表示云南第一产业GDP, 农村金融相关率涉及到农村存贷款, 这一指标的设计方法受到谢平、张杰、易纲等人的启发。
(2) 数据序列平稳性检验。数据平稳性的检验选用ADF方法。而ADF检验法包括三种形式的模型:即包含截距项、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二者都不包含。通过绘制FIR和GDP1数据的时间序列图确定了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模型。模型确定后, 还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 这里笔者通过Eviews5.0中ADF检验中lag length框中Automatic select命令中的Schwarz的选择加以实现, 最后得到有关lnGDP1、lnFIR、DlnGDP1和DlnFIR四个变量1阶和2阶滞后期的相应的ADF检验值及伴随概率P值,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lnGDP1和lnFIR的ADF检验值的P值为0.2467和0.2318, 均大于10%显著性水平, 所以存在单位根, 即lnRGDP1和lnFIR是非平稳序列, 对lnGDP1和lnFIR进行一阶差分后得到DlnGDP1和DlnFIR的ADF检验P值为0.0951和0.0177, 分别达到了10%和5%的显著水平, 所以DlnGDP1和DlnFIR是平稳序列。
(3) 格兰杰因果检验。lnGDP1和lnFIR一阶差分后的DlnGDP1和DlnFIR是平稳序列, 因此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笔者用Eviews5.0进行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并分别取1、2、3、4阶滞后期数分别进行检验, 其中2阶滞后期数的SIC值最小, 可以作为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真实反映, 具体结果如表2。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果表明:从云南农村金融相关率 (FIR) 与GDP1之间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看出, 在滞后期1年的条件下, 农村FIR是GDP1的格兰杰原因, 而GDP1却不是农村FIR的格兰杰原因, 在滞后期2年和4年的条件下, 二者互不为因果关系, 在滞后期3年的条件下, GDP1是农村FIR的格兰杰原因, 农村FIR却不是GDP1的格兰杰原因。以上关于云南农村FIR与GDP1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 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 (1年) , 农村金融的深化会促进GDP1增长, 而GDP1增长在次年 (第2年) 并没有促进农村FIR的发展, 这一作用一直到第3年才体现出来, 同时, 在滞后期4年的条件下, 云南农村FIR与GDP1并没有出现互为因果的情况, 可见, 云南农村FIR深化与GDP1增长之间并没有形成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互间脱节比较严重, 即在云南第一产业的增长并没有步入融资投资发展三位一体彼此促进的良性轨道。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1) 云南省农村金融供给模式和经济增长水平不适应。美国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提出了后工业化国家金融发展的两种模式供给领先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式, 在此基础上, 帕特里克认为, 在国家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 供给领先型金融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 需求追随型的金融模式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依据云南农村经济增长的状况和帕特里克的金融供给理论, 云南农村应侧重实施以供给领先型为主导的金融供给模式, 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创新来刺激农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根据丁文丽和周子元的研究, 针对云南省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应该实施不同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是促进云南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对策。而从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可以看出, 在长期 (滞后期为3年) , 农村经济增长带动了金融发展, 这是需求追随型供给模式的特点, 这说明云南农村金融供给只是在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增长对金融的需求, 金融机构并没有通过自身的创新来推动金融需求, 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 云南省农村金融抑制问题严重。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2、3、4滞后期) 。虽然云南省农村信贷余额 (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 在逐年增加, 从1990年415915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4417987万元, 增长了10.6倍, 但是农村存款与贷款余额之差却在逐年递增, 由1990年-66755万元升到2004年的1837139万元, 可见农村的贷款需求在不断萎缩, 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信贷需求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 导致金融机构在农村业务收缩, 反而成为农村资金转向城市的通道。可见, 农村贷款需求满足度降低, 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已经跟不上农村经济增长的步伐, 其服务“三农”的功能在逐渐弱化, 农村信贷需求的外在性约束已经成为严重抑制农村金融深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障碍。
(3) 云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村经济的增长带来的却是农业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比例的不断下降, 由1990年的2.489降到2006年的1.116, 云南GDP1与农业贷款占存款之比的相关系数为-0.488, 达到5%的显著水平, 说明云南农村经济增长不能带来贷款和投资的增加, 即促进农村金融的深化, 农村经济的增长出现了金融抑制, 这是云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结果。与此对应, 云南省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不断萎缩, 其中,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服务网点数由2000年2406家降为2004年1400家, 同时, 作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的农信社也在撤并网点, 2000~2004年其撤并网点数分别为:73、116、130、95、47家, 这说明了云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正在日益恶化, 造成了云南农村资金回流不畅, 农村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 出现了落后地区支持发达地区的不合理现象。
4.2 对策建议
(1) 构建农村金融多元竞争和优势互补合作的金融模式体系。深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和体制改革, 构建农村金融多元竞争和优势互补合作的金融模式体系, 实行供给领先型的金融供给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问题。金融供给模式选择是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 供给领先型金融是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的金融供给模式选择, 随着经济的增长, 金融供给模式必定会从供给领先型向需求追随型转变。结合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应该实施以供给领先型为主的金融供给模式, 但是, 云南的金融发展却要靠经济增长来促进, 即云南农村金融是需求追随的供给模式, 这与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 为改变这种状况, 要依靠供给来促进金融需求, 依靠新的金融产品来刺激农户的金融需求, 依靠金融创新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潜力, 全力打造以农信社为主体, 以政策金融为保障, 以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云南农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金融抑制问题, 使金融发展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
(2)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 释放农村信贷外部性约束。以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需求为出发点, 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从农村金融供给层面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云南农村现阶段的金融供给主要是以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为目标, 尚未能根据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从而吸引和激发农户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形成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因此金融机构要改变农贷过程中“金额小、期限短、申报过严、手续过繁、审批过分集中”的现状, 推出一系列适应农民需要、手续简单、审批灵活的金融产品,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潜力。
(3) 推进云南农村金融法制建设,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坚实的农村金融法制是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增加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制度保障, 为此, 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法和监管法, 就农村金融性质、资本充足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纳税税率、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 使各种合法资金进入农村金融组织;同时, 完善担保和农业保险等配套法律制度建设, 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权的法律制度, 使农民享有包含土地使用权、收益权、继承权、抵押权的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将农业保险的定位、保险范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界定、保险人的组织形式、农业巨灾再保险机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允许的对保险人的财税补贴等内容以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
本文受到西南林学院2007校重点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文献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 2007, (1) :35~39.)
[2]冯皮斯克.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6:24~125.
[3]丁文丽, 周子元.云南农村发展的地区差异与金融服务对策[J].云南社会科学, 2006, (6) :68~70.
[4]杨小平.云南省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调查[J].调查研究, 2006 (1) :40~41.
[5]约翰·格利, 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贝多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25~34.
[6]云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07.
农村计量经济分析 第2篇
第一节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监督管理
【案例】 某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正在筹建一项新的最高计量标准,准备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在计量标准装置安装完毕进行调试时,企业送来了2台计量器具,需要使用新的计量标准进行检定。该机构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就帮助企业进行了检定,并出具了检定证书。请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筹建中的某项最高计量标准是否能够对外开展计量检定并出具计量检定证书?
【案例分析】 《计量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经上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
农村计量经济分析 第3篇
农村饮水安全, 即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的获得符合标准的生活饮用水[1]。解决农村饮水问题, 可以减少疾病, 解放农村劳动力, 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施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 安全供水、节水、生活污水排放处理“三结合”等综合措施, 有利于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 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在饮水工程项目实施中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 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2]。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成为近年来水利工作的三大亮点之一,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深受农民的欢迎, 被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三个代表”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取得了“小工程, 大德政”的政治效果[3]。
1问题的提出
2003年, 在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积极研究解决部分地区存在的饮用水困难”的任务。这是浙江省首次将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继2003年年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 当年又被列入了浙江省政府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大百亿工程”项目之中。以后又被列为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列入了《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根据规划, 到2013年通过两届政府努力, 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农村公共事业[4], 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5], 受政府政策影响深远, 而地区政策大多具有外溢效应[6]。另外, 邻接地区的水资源并不会由于行政的界限而呈现不同特性 (如水资源量、水污染等在地市邻接区域往往具有相同特性) , 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具有空间相关的特性。如今,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期过半, 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角度, 对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今后的政府决策并提供有益的参考。
2影响农村饮水安全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根据2002年浙江省水利厅曾对全省农村饮用水现状作过的调查, 浙江省农村饮用水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工程型”缺水。浙江省省丽水、衢州、温州等山区水资源量较丰富,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缺乏供水工程。二是“资源型”缺水。舟山、玉环、洞头等海岛地区尽管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较高, 但水资源短缺, 属资源型缺水。三是“水质型”缺水。水质型缺水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的杭嘉湖、萧绍平原及浙东南滨海平原地区, 由于水域水体污染从而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根据浙江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 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饮水工程投资因素;水资源量因素;水质污染因素。
2.1饮水工程投资因素
要解决“工程型”缺水, 就必须投资建设农村供水工程。根据调查, 在需要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的人口中, 80%位于该省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类地区, 且这些地区由于山高路远, 农户居住分散, 城市管网一般难以覆盖, 供水工程共享率低, 许多地方还要兴建水库、山塘等水源工程, 建设成本较高, 人均投资在600元以上。而往往这些地区不仅农户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政府财政也很难挤出足够的资金支持该项工程。因此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和主持下, 省水利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资金筹措原则:省里补一点, 县财政挤一点, 社会筹一点, 农民出一点。但由于农村饮水安全的“准公共物品特性”, 目前浙江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机制主要依靠政府保障和农民自筹资金建设来保障。因此衡量饮水工程投资能力的指标可包括:“农村饮水工程投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本文认为农村饮水工程投资越大, 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 地区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也就越高。
2.2水资源量因素
由于水资源量的局限, 开发利用程度已较高, 进一步开发成本高昂, 造成资源型缺水。因衡量水资源量的指标主要采用“人均水资源量”, 本文认为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越多, 地区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越高。
2.3水质污染因素
伴随着浙江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越来越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水体污染, 造成可饮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 影响当地居民地饮水安全。衡量地区水质污染对饮水安全造成的影响的指标采用“水质污染造成的饮水安全未达标率”, 本文认为, 水质污染造成的饮水安全未达标率越高, 地区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越低。
3浙江农村饮水安全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3.1理论模型
Anselin L (1988) 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 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根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思路, 在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 以判断所选取的因变量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 若存在的话, 才可以利用此方法来构建具体的实证模型进行空间计量估计和检验[7]。
3.1.1空间相关性检验
检验空间相关性存在与否, 常用的是Moran (1950) [8]提出Moran's I指数和Geary (1954) 所定义的Geary's C比率。但Moran's I指数比Geary's C比率更不易受偏离正太分布的影响, 因此Moran's I指数应用更加广泛[9]。
根据Moran (1950) [8]的定义, Moran's I指数表达式为:
式中:xi和xj分别代表第i和j地区的观察值;wij表示二维空间权重矩阵Wij的元素, 采用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 用以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系。一般邻接标准的Wij为:Wij=1, 当区域i和区域j相邻;Wij=0, 当区域i和区域j不相邻, 式中i, j=1, 2, , n。
根据定义, Moran's I取值范围为- 1 Moran's I1, 若Moran's I>0 时, 表明地区间的观察值呈现出空间正相关;若Moran's I<0时, 表明地区间的观察值呈现出空间负相关;Moran's I=0, 表明地区间的观察值相互独立;且Moran's I的数值越大, 空间正相关越强, Moran's I的数值越小, 空间负相关越强。
根据空间数据的分布可以计算正态分布Moran's I的期望值E (I) 、方差VAR (I) 、标准差SE (I) 和标准的Z统计值:
其中
式中:wi和wj分别表示空间权重矩阵Wij第i行和第j列要素之和。
可以根据Z统计值来检验Moran's I指数在正太分布假设条件下的显著性:
3.1.2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有两种基本的模型结构, 即空间滞后模型 ( Spatial Lag Model, 简称SLM) 和空间误差模型 ( Spatial Error Model, 简称SEM) [10]。
(1) 空间滞后模型SLM。
SLM主要探讨各变量在一地区是否有扩散现象 (溢出效应) , 公式为:
式中:Y为因变量;X为nk的外生变量矩阵;ρ为空间回归关系系数;W为nn阶的空间权值矩阵, 一般用邻接矩阵;Wy为空间滞后因变量;ε为随机误差向量。
(2) 空间误差模型SEM。
SEM主要用来度量邻近地区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 该模型假定地区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外生的冲击发生作用, 因此该模型中的空间相关作用存在误差项当中。公式为:
式中:ε是误差项向量;λ表示空间误差参数, 衡量样本观察值中的空间溢出效应, 即相邻地区的观察值y 对本地区观察值y 的影响方向和程度;W 为前面所提到的空间权重矩阵;μ为满足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
3.2变量设置、数据来源及实证模型
3.2.1变量设置及数据来源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 本文构建的指标和影响效应见表1所示。
本文估计模型所采用的数据为浙江省11地市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其中:
(1) 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 (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农村饮水安全未达标人口) ,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水利厅编写的2005, 2006, 2007年的《浙江水利统计资料》。
(2) 人均水资源量来源于浙江省2005, 2006, 2007年的《浙江省水资源公报》, 经作者计算整理。
(3) 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于2006-2008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
(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数据考虑1年的时滞, 来源于浙江省水利厅网站, 经作者计算整理。
(5) 水质污染造成的饮水安全未达标率=因水质原因不达标人口/ (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农村饮水安全未达标人口) ,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水利厅编写的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浙江水利统计资料》。
3.2.2实证模型
鉴于本文需要考虑空间效应及其影响程度的目的, 决定选用空间误差模型 (SEM) 来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根据上述理论假设及变量设置, 基于Panel Data 引入上述控制变量空间误差回归实证模型如下:
模型中, i=1, 2, , 11; t=1, 2, 3。
3.3空间计量分析结果
3.3.1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根据式 (1) ~ (3) 可计算出2005-2007年浙江农村饮水安全达标利率的Moran's I指数值, 具体见表2。
*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 %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 %水平下显著。
根据表2中Z 统计值检验发现, 各时段Moran's I指数值均大于零, 2005年在10%下显著, 2006和2007年均在1%统计水平下均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市农村饮水安全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 也即浙江各地市农村饮水安全的空间分布并非相互独立变化, 而是存在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 Moran's I指数值从2005 开始表现出不断增大的态势, 即浙江农村饮水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增强的趋势。
因此, 通过对Moran's I指数的分析, 我们在研究影响浙江农村饮水安全变化的成因过程中, 不能忽视对空间效应的考虑。
3.3.2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
本文采用Eviews6.0对式6进行了估计, 估计结果见表3。
*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根据表3的计量检验结果, 分别得到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组模型估计结果。从R2值来看, 模型的拟合优度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达到了98.5%;Hausman检验在5%水平下显著, 拒绝了“H0: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 固定效应模型使用起来更为可靠。因此, 我们以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为依据, 分析影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成因。
从实证结论来看, 除“人均水资源量”外, 其余要素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且影响效应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这说明, 人均水资源量的天然存在因素不会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还是要从增加饮水工程的投资力度和治理水体污染着手。从表3还可以看出, 水质污染造成的饮水安全未达标率每降低1%, 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将增加0.352%, 显著高于饮水工程投资的效果 (0.001%) 和人均纯收入的效果 (0.005%) 。这说明,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的重点应在于治理污染而不是增加投资方面。
如前所述, λ衡量了样本观察值中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表3中, λ符号为正且通过5%显著水平下的计量检验, 表明浙江各地市之间的农村饮水安全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进一步验证了前面Moran's I 指数结论。这也说明, 本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会受到相邻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正方面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若相邻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提高1%, 本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水平会提高0.162%。
4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 采用Moran's I 指数验证了浙江各地市农村饮水安全数据存在空间相关的特性, 并利用Panel Data 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了浙江农村饮水安全的决定因素。计量结果显示, 人均纯收入、饮水工程投资和因水质污染造成的未达标人口比例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水平, 并且因水质污染造成的未达标人口比例对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的影响显著高于饮水工程投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造成的影响。同时, 各地市之间的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本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会受到相邻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正方面的影响。
根据上述指数分析和模型估计结果, 可以得到下面两方面的政策启示:①解决浙江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点在于治污。由于水质污染造成的未达标人口比例对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的影响显著高于饮水工程投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造成的影响, 浙江千万农民饮用水建设的重点应从饮水工程的建设上转到治理水质污染上。②按照区域一体化原则, 由省里进行统筹兼顾, 各地市之间加强沟通与协作, 进行工程的联合开发和管理, 共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文中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表明, 各地市之间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存在显著地空间相关性, 因此各地市农村饮用工程应协调资源, 合作开发和协作管理, 联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昆鹏.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浅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3) :60-61.
[2]李代鑫, 杨广欣.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5) :4-7.
[3]翟浩辉.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1) :1-6.
[4]张立群.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举措[J].水利经济, 2004, (21) :31-32.
[5]刘继平.公共物品供给:关于农村饮用水供给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06, (10) :6-9.
[6]Anselin L.Spatial Effects in Econometric Practice i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83 (3) :705-710.
[7]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8]Moran P.A Test for Serial Correlation of Residuals[J].Biomet-rical, 1950, (37) :128.
[9]Griffith D A.Spatial Autocorrelation:A Primer, Resource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Washington: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M].1987.
浅谈计量方式分析 第4篇
在成品油配送数质量工作中,油品的计量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准确的计量,除了严格按照定标定好的各种计量器具外,日常还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计量的准确和精度,各公司都根据各自经验,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内容大同小异,现对数质量交接方式分析如下:
一、计量方式种类以及特点
(一)计量方式的种类以及特点。
受计量标准的影响,采取不同形式的计量方式,大体可归为四类:分别是量空高、流量计、过磅、地罐交接。前三种计量方式操作流程、差异值、优缺点如下表1所示:
表1 计量方式种类与特点
(二)地罐交接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地罐交接是由原来的罐车计量交接转变为以加油站地罐交接的一次突破性的、全新式油品交接方式,也是西方国家国际水准销售企业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所谓“地罐交接”就是成品油公路配送到加油站后,通过计量加油站地埋储罐液位,确定加油站实际标准体积收油数量的一种油品交接方式,这是成品油公路配送和数质量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是现代成品油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罐交接简化了加油站接卸油环节流程,为提高装卸油效率和车辆运行效率奠定基础。
(三)地罐交接的影响因素。
受加油站地罐形状变形、液位仪不精准、温差等原因影响,地罐交接试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加油站地罐液位仪读数误差较大。
2、受季节变化、地势变化等影响,地罐标定罐容不准确。
3、目前采用的标准容器标定、加油枪校验等地罐标定方法繁琐,且准确率低。
4、非中石油资产型油库发油误差较大。
5、大部分车队管理人员和驾押人员不懂油品计量知识,造成工作被动。
6、地罐交接推行中部分销售公司对地罐交接的实施意义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存在部分加油站未安装液位仪、地罐未准确标定就开展地罐交接工作,造成油品交接数质量纠纷,影响了配送运行效率。总之,合理确定综合损耗标准是实施地罐交接计量方式的重之之重。
二、数质量管理与计量方式
(一)计量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1、粗放管理模式。加油站油品进、销、存数量管理,沿袭的是“国标”定额损耗管理和“损溢自理”的粗放模式。油库对加油站的移库数量是以吨为单位进行发货,加油站按吨接卸、验收,业务统计、财会部门的各种手续,台账、报表亦按吨为单位填报管理,而加油站油品数量却是按升为单位对外出售。这种进销、吨升、重量法与容积法的转换,是通过油品密度折算的。油库当日实际检测的密度是个变数,而加油站的销售密度却是“冬春”和“夏秋”两个固定不变的定数。(夏季加油站亏油,因车罐体温度高于加油站底罐,卸油后体积变小,造成加油站盘点亏损;冬季,几乎每座加油站都在赢油,原因如下,车罐温度底于地下罐,卸油后,油品在地罐中膨胀,故加油站普遍赢油。)变数与定数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库、站油品损溢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油品损溢,都在加油站或二级管理部门得到了体现。
2、数质量管理的漏洞给成品油配送带来一定的难度。罐车在油库和加油站之间的数质量交接成为配送过程中比较核心的难题,引起销售分公司在数质量方面的重视。虽然各省公司和配送中心也都积极的将数质量交接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但是由于受油品体积的不确定性影响,成品油计量交接管理规定中给出了合理的盈亏范围,这是为了方便油品交接,但是也给配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个别不法驾驶员提供了可乘之机,时常出现关于数质量交接的扯皮现象。
3、衍生违规违纪行为。近年来,随着加油站的急剧膨胀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油品损溢管理的空当,形成制度的盲区。隐患和漏洞,往往会造成可乘之机,每个加油站都可能会成为效益流失的小漏斗。部分管理部门亦能以此“合理合法”地大做文章,有的甚至出现体外循环、账外操作等违规违纪的现象,严重背离了“效益最大化”的经营宗旨。
(二)标准体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1、标准体积的概念。升进升出,以标准体积(V20)进行验收,是比较科学的油品验收计量方法,可以避免温度对油品密度造成的影响,进而测算出在20摄氏度下的标准体积,不论春夏秋冬,任何温度条件下,都可以计算出标准体积进行比较。
2、标准体积允许的差异情况。空高在2毫米范围内、密度在0.3%范围内、标准体积(V20)在计量温度下体积差异在50升范围内。
(三)地罐交接中标准体积的获取。
地罐交接中,核心工作程序是标准体积的获取,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首先,通过液位仪卸前卸后升数的差量来确认进油升数。具体操作,卸油前记录进油油罐的油高、油温、和体积Vt作为卸前凭证,并通过体积修正系数简便公式:VCF20=1+(20-t)* f(f=汽油0.00123;柴油0.0008)将体积Vt转换成体积V20。卸油操作完成后,稳罐10分钟再重复卸前记录内容,并将此时体积Vt转换成体积V20。而加油站实际收油升数V20 = 卸后体积V20-卸前体积V20将该数与原发V20作比较,得出溢损量,即:溢损量 = 实际收油升数V20 — 原发V20(正数为涨油、负数为亏油)在遇到亏油情况时,应与定耗作比较。其次,通过大零管系统中的“实际收油量”来获得进油升数。
三、成品油公路配送油品计量相关标准
(一)总体标准。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板块相关规定,静态情况下计量,汽车油罐车总不确定度不大于0.5%,即规定体积盈亏不得超过千分之五。各地区销售分公司依据总部文件,制定了各自单位的计量盈亏标准,一般将标准定为0.3%(千分之三),部分升进升出进行验收的单位将体积盈亏标准定为与标准体积(V20)相比小于50公升,还有部分以过磅形式计量的单位将盈亏标准定为50-100公斤。对中石化进行咨询,中石化的计量盈亏标准一般为0.3%(千分之三)。
(二)地罐交接后的数质量标准。
随着计量方式的变化,数质量盈亏标准也在变化,地罐交接作为先进的数质量交接方式,其数质量损耗标准也是更加细化,地罐交接先进的地区数质量损耗标准也是相对较低。图1为部分地区实施地罐交接以来的制定的数质量损耗标准。
图1 部分地区数质量损耗标准
目前,32家销售公司推行的地罐交接,剔除未开展地罐交接的2家单位外,数质量实际综合损耗标准与销售公司基本一致,略有超耗的占13家;需继续校订,复核的有6家;低于销售公司综合损耗标准的有2家;高于销售公司综合损耗标准的有9家。详见图2各地区执行情况。
图2 各地区地罐交接后数质量实际损耗 经过一段时间地罐交接运行情况,能够将数质量差异控制在各地销售企业规定损耗以内。大连、安徽、湖北、广东、海南、云南、重庆、宁夏等地区将油品损耗标准降低到2‰以内;数质量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单位达到27家,占84.3%。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数质量管理方式是与计量交接方式密不可分的,地罐交接作为先进的数质量交接方式将会带来显著的管理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而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为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打下夯实基础。
农村计量经济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指标选取及检测方法
采取水样时间为2011年4月(枯水期)和11月(丰水期),共采取水样9 870份。选取常规水质监测指标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砷和硝酸盐。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规定进行水样采集和检测。
1.2 数据分析
以样本量与各监测指标为基础,建立分析的数据库。通过统计软件SPSS 16.0对监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1.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水质指标的性质、量纲和尺度不同,各项指标差别较大,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目的是消除原始数据之间的量纲影响,使标准化后的数据具备可比性。
1.2.2 监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
求出各监测点标准化后的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从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得出,绝大部分数据绝对值大于0.1,表明全部变量至少与1个以上的其他变量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因而适宜用主因子分析法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7]。相关系数矩阵数据结果见表1(限于篇幅仅列出了部分数据)。
1.2.3 主因子的选取
对相关矩阵的内部信息进一步研究,可以得到相关矩阵各特征值、相关系数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从表中数据可见,用5个主因子模型可包含原始数据矩阵方差的51%以上的信息,表明该地区水质主要受5个主因子控制,5个主因子对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16.428%、14.319%、7.619%、6.907%和6.374%,可大体反映样本总体的信息量。
1.2.4 因子旋转
为使找到的主因子更易于解释,更直观地分析各指标在主要污染因子空间中的分布,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见表3。
2 结 果
根据表3(因子载荷>0.5 作为主要关联因子考虑),结合该地区水源及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各个主因子所代表的含义解释如下。
2.1 F1(第1主因子)
从表4可以看出,影响第1主因子中最重要的水质指标为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第1主因子的特征根是2.628,占总方差贡献率的16.428%;经过旋转后为14.971%,反映的信息量最大。这些指标在第1主因子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均超过0.5,表明与第1主因子存在较大的相关关系。而这4个指标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岩石中钙镁盐、硫酸盐等无机盐的溶解,主要与水体所处的天然地质环境状况有关。第1主因子的影响因素在本文中被称之为地质因子。
2.2 F2 (第2主因子)
第2主因子最重要的水质指标是色度、浑浊度、铁和锰,它们在第2主因子上的载荷的绝对值超过0.5,第2主因子的特征根是2.291,占总方差贡献率的14.319%;经过旋转后为13.293%,反映的信息量较大。第2因子的主要影响指标与感官性状有关,铁、锰含量高会产生沉淀或异味,铁常与锰结合,是地壳中含量较为丰富的金属元素。铁、锰可能来源于地质本身,也可能会由饮水输送管道或者其他途径污染,我们称第2主因子为感官及金属因子。
2.3 F3(第3主因子)
影响第3主因子的水质指标是肉眼可见物和耗氧量,第3主因子的特征根是1.219,占总方差贡献率的7.619%;经过旋转后为8.748%。耗氧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及无机可氧化物质污染的常用指标,肉眼可见物是指存在化学或物理污染,第3主因子在本文中被称其为有机污染因子。
2.4 F4(第4主因子)
与第4主因子相关联的主要指标为硝酸盐和pH值,特征根是1.105,占总方差贡献率的6.907%;经过旋转后为7.527%。硝酸盐指标反映受人或动物排泄物中氨及类似物氧化的污染或施肥污染,pH值是水体水质的直接表现,主要受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第4主因子呈负相关关系。主因子F4 在本文中被称为生活污染因子。
2.5 F5(第5主因子)
与F5相关联的主要指标为臭和味、氟化物和砷。第5主因子的特征根是1.020,占总方差贡献率的6.374%;经过旋转后为7.108%。氟化物和砷为毒理学指标,主要是地质原因所致,表征了该地区生活饮用水受到一定的氟化物和砷污染,会造成地方病氟中毒和砷中毒,第4主因子在本文中被称为毒理因子。
从主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该地区污染有5种主要的污染因素组合,其主要的污染源分析见表4。
3 讨 论
本文采用研究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化学计量学主因子分析方法, 利用SPSS 16.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某地区多处监测点的原始水质指标数据的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及其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经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的水质理化分析模型,并得到了合理解释,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特征。
(1)由云南省原始水质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相关矩阵,经因子分析得到1个5因子的水质模型,分别从污染指标和可能的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
(2)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水质主要受到水体本身的地质环境和居民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及工业污染影响,且其中地质因素占的较大的比重,说明该地区饮用水的其他污染并不是十分严重,并提示应该根据该地区的地质特点进行水处理,以减少地方性水质污染造成的疾病,这就给水质的监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3)由于水体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对该地区水质化学特征的研究和工作只能说是初步的,尚需进一步对水质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晓华.化学计量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0.
[2]倪力军.基础化学计量学及其应用[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5.
[3]张宝泉,刘庆东,张晓清.计算机与环境多因素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15.
[4]刘春龙.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642-10643,10735.
[5]任广平.因子分析及其在河网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4):91-94.
[6]刘德林,刘贤赵.主成分分析在河流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24-128.
农村计量经济分析 第6篇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关系
在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中, 影响消费的核心要素是收入。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中, 收入成为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消费、收入二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中, 当下已有的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消费支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比如, 以往消费水平的影响, 而这是属于消费的“不可逆性”特点, 其现象特别普遍。在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征基础上, 可以知道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较多, 比如, 当下农村居民的净收入, 前期物价指数, 必须全方位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确保所采取的措施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基础性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农业方面的重心被转移到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吗, 尽管如此, 就城乡居民来说, 他们在收入、消费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急需要采取多样化可行的措施进一步缩小彼此间的差距, 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城乡人均收入之间的比例始终在2.4~2.9之间波动, 其消费水平比例为3.1~3.6。换句话说, 以消费绝对量为媒介, 城镇居民在消费方面的支出远远多于农村居民。结合居民消费、收入之间的波动结构图, 可以知道对于农村居民来说, 消费、收入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通常情况下, 收入、消费二者的峰值相对应, 符合绝对收入假说提出的客观要求, 但收入、消费之间的波动变化并不相同, 大多数时候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波动小于收入方面, 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波动较为稳定, 满足持久收入假说客观要求。下面是, 2008年~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与食品饮料消费支出情况。
二、收入与消费协整检验下我国农村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
(一) 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
从某种角度来说, 人均消费、人均收入方面的价格指数极有可能出现偏差, 要以理论模型为媒介, 巧妙地引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主要是因为它属于变量。为了提高所处理信息数据的准确率, 避免出现较大的误差, 需要根据对应的时间点, 进行必要的指数化。以1985年为基期, 取值为100, 结合每年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方面的数据, 同比例变化这些信息数据, 用CS、INC、P分别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数、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在此基础上, 想要进一步提高所设定模型的准确率, 需要指数序列的对数, 即Ln CS、Ln INC、Ln P。而每阶级差便是农村居民在消费方面的增长情况, 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情况, 当然, 包括物价指数方面的波动变化情况, 其中的二阶差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方面的增长变化情况。还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时间序列的单位、检验, 准确检验、估计对应的协整关系。但原序列具有的长期特征并不容易被消除, 甚至会丢失农村居民消费、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数据。就所使用的变量来说, 其差分形式关系式可以客观折射出所研究经济现象的短期状态, 但无法有效呈现出其长期状态, 要尽可能利用变量本身, 深入研究、探讨经济现象的长期均衡状态。此外, 还要准确估计、解释向量自回归模型。
(二) 提高新时期农村消费水平对策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 要结合农村地区发展具体情况, 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 通过不同途径提高农村消费整体水平, 改变农村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政府要借助网络、多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 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还要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具有极大地不稳定性, 在消费的时候, 他们考虑的方面特别多, 特别注重储蓄、积累, “重积累、轻消费”现象普遍化。政府部门要加大在医疗、养老方面的支出, 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保障水平, 减少他们的担忧, 刺激消费, 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做好铺垫。此外, 还可以多角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比如, 通讯、商业、医疗等, 日渐丰富农村市场,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结论
在构建、分析经济学模型基础上, 可以知道农村消费发展是建立在农村收入状况基础上, 其中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关键性因素,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 农村居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农村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 但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并不快, 收入、消费之间的增长属于反比例关系, 而农村居民在消费方面的支出也不多, 极易影响他们的现行走消费。针对这种情况, 急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 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根据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表现, 其平均消费水平并不高。就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来说, 极易受到当下收入水平等影响, 必须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 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因此, 本文作者以收入、消费的协整检验为媒介, 客观地探讨了我国农村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
关键词:收入,消费,协整检验,我国,农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
参考文献
[1]李群霞.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基于协整检验[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1:30-32.
[2]牛凯, 向平.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04:185-194.
[3]胡晖, 王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计量分析[J].商业时代, 2010, 15:14-16.
农村计量经济分析 第7篇
大英县1997年12月28日建县以来, 投入上亿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先后建成35千伏隆盛和红旗桥变电站, 将35千伏蓬莱变电站改造为110千伏变电站, 将110千伏回马变电站增容, 架设回马变电站-蓬莱变电站110千伏输电线路, 形成了由三台县李家湾至大英县回马110千伏线路的国家大网电源和由蓬溪县红江至回马35千伏线路电源, 以110千伏回马和蓬莱变电站为中心, 向35千伏隆盛、红旗桥、河边、玉峰变电站送电。供电线路从建县初期的3条35 kV线路, 增加到110kV线路3条、35kV线路9条、10kV线路42条, 总长达1100余公里;变电站从4座、容量83.7 MVA增加到8座、总容量252.7MVA;年供电量从0.6亿度增加到2.4亿度;基本形成多电源供电的地方电网, 全县通电面积达100%。
大英县近几年农网改造以后, 农村用电实行“四到户”管理, 使窃电失去了村民的相互监督, 导致窃电相当普遍。3条110kV线路、9条35kV线路损率最高达58%, 最低也在25%左右, 42条10kV线路损率最高达47%, 最低也在25%左右, 足以说明农村窃电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笔者近几年跟踪调查归纳, 大英县农村目前窃电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直接性窃电。用户绕越计量装置, 从表前直接将导线钩挂在电力线路上, 将电源引入室内使用。此类窃电隐蔽性较强, 只要不被发现每天都可以进行窃电。二是技术性窃电。短接电流回路, 使电能表的电流线圈完全短接或部分短接;私自启用电能计量装置, 打开电压连片和拆除CT二次接线的情况较多, 有些是因计量柜的下封口过宽, 伸进手去将CT二次接线拆除进行窃电, 更有甚者, 将表罩打开往回拨字;私自打开电能表调整线圈间隙, 电流线圈反接, 更换电能表不同传动比的计数器;将三相四线 (三相三线) 电能表中的一相或两相进出线反接或不按正确相序接线达到窃电的目的;将电能表电压连片退出或松动达到窃电的目的;将电能表 (分类电价用户) 进出线, 一块正接另一块反接, 并采用闸刀控制达到窃电的目的。三是临时性窃电。农村抽水、建房等临时用户, 直接用导线钩挂在电力线路上使用。抽水用户其电机绝缘不合格, 使变压器负荷严重超载, 经常引起台区跳闸, 导致变压器烧坏。建房用户因需使用三相电, 其窃电线路有的长达数公里, 裸露接头多, 无人看管, 对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四是交易性窃电。用电大户与电工勾结, 电工抄表时少抄, 数月后称其表计已坏将其更换实施窃电, 专业用户假报停逃避变损及基本电费, 用户、电工从中获利。
在大英县农村反窃电工作中, 目前存在作诸多困难。一是稽查难。农电用户居住相当分散, 许多用户在收费结束后就开始窃电;而检查人员少, 加之交通工具有限, 一天只能检查几十户;有时刚进入一个村, 用户就用电话相互联系, 窃电的很快拆除现场, 很难查处多个用户。二是查证难。农村大部分用户将计量装在房屋内, 检查时必须让农户开门, 而大多数农户白天大门紧锁;合法进入民宅或企业需具备用电监督检查人员资格, 而一个所一般只有两三个人具备资格, 对于农村广大用户来说是杯水车薪。三是取证难。对窃电现场和窃电时间进行取证需要摄影录像, 而农村供电所一般只有普通照相机, 给取证工作带来不便;窃电时间的取证几乎没有办法, 窃电用户只承认当天的窃电行为。四是定量难。农村窃电用户的定量只能依据《供电营业规则》的规定:不能确定窃电时间的, 电力用户按每日12小时计算, 照明用户按6小时计算, 窃电日数也只能计算180天, 计算时只能按现场查获的窃电设备容量乘以窃电时间。五是执行难。供电稽查人员尺度把握和强制力度远远不能震慑窃电分子, 处罚时只能根据农户家庭状况或企业经营状况;窃电户当地的社、村、乡人情网干涉也给了窃电分子讨价还价的空间和余地, 以致于将窃电分子抓了个人脏俱获, 却眼睁睁地看着他猖狂而去, 不能将其绳之以法。
窃电者为何窃电?目的是非常清楚的, 就是为了无偿获取享用电业职工的劳动成果。窃电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 我认为农村窃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农户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 对“电是商品”认识不够, 思想意识不强;对窃电的违法性认识不明确, 认为窃电与盗窃有形商品不同, 窃有形物为贼, 窃电则是用电不规范, 不违法;认为偷电的人聪明有本事, 不偷电的人笨没本事, 因此导致窃电现象有增无减。二是用电户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于农村用电户来说, 电费是其生产、生活和经营的一大成本, 支付电费是一大难题。特别是一些经营不好面临倒闭的乡镇企业、个体商业用户、私人承包企业等, 由于经济利益驱使, 采用窃电方式来减轻负担、降低成本和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有的甚至完全靠窃电来赢利。三是用电管理上存在漏洞、反窃电技术滞后。“四到户”管理失去了村级管理和村级监督, 形成了大部分人参与窃电的现象;供电管理机构中电能计量管理。人员太少, 个别内部职工思想不健康, 受人拉拢, 胳膊肘向外拐, 内外勾结帮助用户窃电, 对窃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农村电工取消后, 未得到聘用的农电工就利用学到的技术进行窃电, 甚至帮助其他人进行窃电;低压主干线多经过农户房屋上空, 裸线的低压主干线给窃电户造成了窃电上的便利。四是查处窃电没有一支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农村受公务员编制的限制, 至今无法成立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来处理电力行政执法问题, 而供电部门依据的《供用电监督管理办法》和《用电检查管理办法》是原国家电力工业部部颁规章, 虽然制定了一些处理窃电问题的具体规定, 但也不尽完善, 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 法律效力也不够, 对窃电行为未能起到很好的惩治作用。五是对窃电分子打击力度不够。农村查处窃电的阻力大, 只要查窃电人员一入村查获一到二户窃电户后, 全村电话铃声不断, 甚至有人大声呼喊, 以达到通风报信的目的, 农户们会不约而同地到被查获的窃电户家中看热闹、起哄。查窃电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反窃电过程中曾多次发生查窃电人员被围攻、侮辱、谩骂的现象和事件。六是打击窃电的法律依据不足, 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电力法规, 只对禁止盗窃电能作了原则性规定, 但对用电检查、窃电量的计算、窃电行为的查处程序以及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公安等政府部门查处窃电行为的职责未作明确规定, 尤其是窃电时间和窃电数额往往无法认定, 供电部门往往依据《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进行追补电量, 真正立案查处、依法起诉的案件与实际发生的窃电案件相比少之有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反窃电工作。近几年来, 为了遏制大英县农村窃电之势蔓延, 电力部门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 会同公安部门做了大量的反窃电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合当前的形势,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农村反窃电工作:
1 管理措施
1.1 提高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窃电行为给国家、供电企业造成的经济危害, 给社会、农村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给用电者、窃电者造成的不安全后果;其次要充分认识反窃电是当前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电能计量工作者的可靠基础, 是降低线损提高供电企业经济利润的重要工作之一。
1.2 领导重视。
领导理解和支持是反窃电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电力市场整顿、用电秩序规范是地方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要理解电力企业的困难, 形成各级领导把反窃电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和全社会共同反窃电的格局。县、乡、村、社层层签订责任状, 把反窃电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中, 并与基层领导的政绩挂钩, 落实制度和责任。
1.3 加强宣传。
要广泛深入的开展《电力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 加强两个文明建设, 创造守法用电的良好氛围, 建设安全供用电的正常秩序。对一些重大的或具有典型的窃电案例公开曝光、公开审理。树立并强化电是商品, 窃电与偷盗其他公共财物的性质是一样的, 都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观念, 从而增强依法用电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4 保证队伍。
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职工的法制教育和职责教育, 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同时要加大对营销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 发挥各环节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 堵塞漏洞, 不给非法之徒以可乘之机。要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一定执法权限的专业反窃电队伍, 增强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队伍管理工作中制度要严, 教育要勤, 反腐倡廉, 奖罚分明。
1.5 增加投入。
电力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 提高防窃电设备的科技含量, 配备先进的现场检查、校验仪器, 以便于用电稽查人员在现场及时发现计量装置的异常情况。推广使用具有防窃电功能的电能表和互感器, 同时加强对用户的负荷管理, 加快电表在线监测、用户电压监测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步伐,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确保现场数据实时性。
1.6 创新模式。
积极探索农电管理的新模式, 进行体制上的创新, 与当地政府积极协商, 以求农村用电由乡、镇、村、社进行分级管理, 达到自行监督、自行约束的目的。同时, 反窃电工作要常打“游击战”“持久战”, 多几个“回头看”, 随时观察电力部门的“眼色”行事, 让窃电者无机可乘, 切实降低农村地区的配网线损, 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
1.7 打击窃电。
要充分运用法律的教育和惩戒作用, 发挥有关国家机关的管理和专政职能, 抓住典型案例, 除按规定足额进行处罚外, 还要联系新闻单位进行社会曝光。窃电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 要移交司法部门惩处。对于那些窃电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窃电者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做到依法查处、依法严打、防打结合, 遏制其发展势头。
2 预防措施
2.1 现场安装。表计的零线必须与电源零线直接连通, 不得与其它用户的零线
共用。连接表计的电压线应在计量箱内引接, 不得在开关上引接, 以防窃电。进表导线裸露部分必须插入接线盒内, 使表孔不流间隙, 防止短接表计。将所有电能计量装置都安装在计量箱内。
2.2 电表选用。
推广使用具有防窃电功能的电子式分时电能表和互感器。防窃电电子式分时电能表具备485通信接口, 功能可靠, 耐用 (至少8年) , 价格适宜。电子式分时电能表具有不能倒字, 底度不能清零, 不可更改表计常数, 有失压、失流记录及电流不平衡记录、逆相序记录、编程等事件记录的防窃电功能。
2.3 抄表监测。
农网可利用公众网开展电力信息数据传输, 建设区域性局域网进行数据加密网络通讯, 准确无误的传输电力线路、配变、用电负荷、计量表计的三相电压、电流、有功、无功, 功率因数等数据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2.4 计量方式。
安装全电子基波高精度电能表, 适应宽电压、宽电流量程, 消除谐波对电能计量的负面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证供电企业的利益。
2.5 安装失压仪。
失压仪在防窃电管理中起着重要因素, 现已把失压仪列为计量设备进行管理, 抄表人员抄表同时抄失压时间, 作到当月失压当月追补电量。
2.6 有效补偿。
有效补偿PT二次压降, 减少电能计量损失。以PT端子侧电压为基准, 通过压降补偿仪补偿PT二次压降所引起的误差, 使计量表头电压升高;增加二次回路电缆的截面;在PT出口经熔丝接专线供电能计量装置。
2.7 安装S级防窃电互感器。
农网用电负荷一直存在季节性用电问题, 农忙与农闲时, 用电负荷相差10倍以上, 安装S级电流互感器, 才能保证计量综合误差合格。
3 技术措施
3.1 供电方式。
为防止用户表前接线, 用户供电线路尽可能采用电缆暗敷, 提高防窃电能力;计量点尽可能设在产权分界点, 或用户工程电源接入点, 防止用户表前接线或改接进表线;高供高计采用专用计量柜、专用计量箱;对低压单相用户, 尽量采用集中电表箱, 便于抄表和用电检查。
3.2 工程检查。
注意用户隐埋工程是否按图施工, 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防止用户私自改接接线方式实施窃电。
3.3 装表接电。
在按规程验收的同时, 综合考虑装表位置, 计量装置外围防护是否完善, 如表箱、封印等是否还存在窃电可能, 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如贴封条、加焊等;送电检查计量运行情况, 作好记录, 同时请用户现场签字认可。
3.4 计量管理。
将用户月电量和日平均用电量, 负荷利用率归入档案, 为日后分析用户用电变化, 判断用户是否存在窃电行为, 做到有目标查处窃电提供参考依据。
3.5 线损管理。
按台区、线路计算出理论线损和考核线损, 制定切合实际的降损措施及奖惩管理办法;实行分线分台区专人负责, 考核部门班组及个人, 发挥每个部门职工的积极性。
3.6 监督审核。
由用户核对电费单的当前电量, 互相监督, 提高抄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领导监督, 由有关人员定期进行抽查核对, 必要时到现场核对, 防止窝电少计。
3.7 封印管理。
推广使用新式签封, 低压瓷柱到计量装置间的连线可用电缆或用塑料套管将所有导线一起套住, 利用密封盒对计量端子全部加封。计量柜加封及封条。封印编号记录完善, 便于用电检查。
3.8 电表编程。
电能表设置密码应有防止失密、丢失或遗忘的安全保存措施;编程只能在试验室完成, 严禁现场调整误差;编程软件和编程器应妥善保管, 防止流失。
总之, 防窃电是电能计量管理工作的可靠基础, 只有从用电业务一开始层层设防, 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三管齐下, 坚决实施严格的、规范的管理措施, 科学的、民主的预防措施以及完善的、可靠的技术措施, 才能有效的防治窃电, 最大限度地减少窃电造成的电量损失, 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农村一、二期农网建设的顺利实施, 电力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供电企业代行管理职能和权力逐步消失, 农村违章用电、窃电现象日益泛滥, 严重危害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加强农村防窃电工作是电能计量管理工作的可靠基础。为此, 研究分析农村窃电方式、反窃电困难、窃电原因和反窃电措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窃电方式,反窃电困难,窃电原因,反窃电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农网“十二五”发展纲要 (国家电网农〔2011〕580号) .
[2]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反窃电、强管理、保效益”专项活动的通知 (2009-08-27) .
计量站自动化计量技术分析评价 第8篇
1 计量方式工作原理
1.1 常规玻璃管计量方式
在计量站内采用油气分离器作为主要的计量设备。油气分离器顶部与计量站出液汇管通过气压平衡阀门连通, 在计量过程中保持压力相同。在油气分离器侧壁安装计量玻璃管, 玻璃管上下两端分别和分离器上部和下部相连通, 组成连通器。分离器内部液柱压力通过分离器下部水包传递到玻璃管内, 使两液柱压力平衡。某井计量时玻璃管内水柱随分离器内液柱变化而变化。记录玻璃管内水柱上升高度所需时间, 根据已知的分离器内径就可计算出这段时间内液量重量, 进而折算出该井日产量。计量结束, 人工打开分离器底部与计量站出液汇管连通阀门, 人工关闭气平衡阀门, 分离器内气压上升压出分离器内液体。重复上述操作, 实现再次计量。
常规玻璃管计量方式需人工记录计量时间, 计量后需人工切换控制阀门。如果操作不及时, 有油液溢出分离器的可能。整个过程离不开人, 员工劳动效率低。
因分离器容积有限, 如常规内径800 mm分离器容积仅为0.25 m3, 用分离器进液体体积折算全天的产量, 计量误差高。特别是对于高产井、间歇井、措施井等特殊井, 相对误差大于10%[2]。虽然通过连续多次重复计量可减少误差, 但反复操作增加员工劳动强度, 计量时人工看表记时、手工换算, 存在虚报、篡改数据的现象。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常用。
1.2 多通阀计量方式
研制思路是应用多通阀及控制系统, 更新原有计量站工艺, 实现自动选井, 多井多次自动计量。
更新原有计量站工艺, 新工艺由集油多通阀、掺水多通阀、计量控制系统等组成 (图1) 。集油多通道回转阀 (多通阀) 是一种特殊阀, 阀体由计量分配器、备用分配器、集油总管、各井集油分管和中心分管构成。与旋流式分离器、质量流量计等计量装置及工控机等控制系统结合, 可实现自动选井和连续自动计量。正常生产时, 计量分配器将各井集油分管来液汇集后从集油总管输出。当开始计量时, 根据事先通过工控机界面输入的井号、计量时间, 控制系统旋转中心分管, 计量分配器可将中心分管与需计量井的集油分管单独导通, 形成密闭通道, 通过旋流式分离器, 实现气液两相高效分离, 液相经质量流量计完成单井计量工作。未导通的其它各集油分管来液汇集于计量分配器, 通过集油总管输出。当计量分配器出现故障, 通过阀门切换, 启用备用分配器, 不会因为故障检修而停止正常生产。达到事先通过工控机界面输入的计量时间后控制系统旋转中心分管导通下一计量单井。计量数据传输至工控机进行数据处理、显示、存储、打印。
1.3 U型管积算仪计量方式
研制思路是依然采用油气分离器作为主要的计量设备, 研究配备积算仪取代玻璃管, 根据设定上下液位连锁控制系统实现多次自动记录, 解决人工记录问题 (图2) 。将分离器出液管线延长, 倒U形, 与分离器构成连通器, 使计量过程中分离器液位不高于U形管顶部。配备电动执行器替代气平衡阀门, 配备数传仪等控制装置, 根据设定液位控制电动执行器的开启、关闭, 实现自动排液, 解决常规计量需人工切换控制阀门, 有效防止油液溢出分离器事故的发生。
当计量操作时, 油气分离器出口阀门、电动执行器处于开启状态。分离器、积算仪、倒U形管构成了一个连通器。U形管顶端的气压和分离器内的气压相同。单井进液时, 积算仪及倒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随着分离器内的液柱同步上升。积算仪的液位由低到高经过设定好的计量下限时开始计量并自动计时, 当液位达到积算仪上限时, 一次计量结束, 积算仪将计量时间等信号传输至数传仪进行保存。数传仪发送信号至电动执行器执行关闭。电动执行器关闭后, 单井来液继续进入分离器并继续进行气液分离, 来液在不断增大的气体压力下从U形管排出。当液量达到积算仪下限时, 电动执行器被控制开启, 再次计量循环重新开始。连续自动计量的次数可在数传仪上人工设定并随时终止[3]。
2 计量方式对比评价
从工艺特点 (表1) 、生产适应性 (表2) 、设备投资 (表3) 进行了对比评价。
通过对比可知, 多通阀计量分配器计量通道易刺漏。且设备零部件均为专用, 需生产厂家维修处理;多通阀计量方式需更新原有计量站工艺, 投资较高。
3 结论
1) 常规计量方式计量误差高, 而U型管积算仪计量方式和多通阀计量方式在自动化过程中提高了录取数据的准确性, 保证了连续计量的可实施性。
2) 常规计量方式员工手工调控效率低, 而U型管积算仪计量方式和多通阀计量方式在计量过程实现了自动调控, 提高了员工劳动效率。
3) 多通阀计量装置自投用以来, 出现问题较多, 影响数据录取。而U型管积算仪计量方式投资较少, 工艺简单, 可在原有常规计量方式基础上改造, 且在生产中出现问题少。
4) 综合分析, 推荐U型管积算仪计量方式。
摘要:计量站是油田油气集输中汇集采油井油气、计量单井液量、调控单井掺水、热洗的处理中心。针对常规玻璃管计量方式的不足, 研制应用了多通阀计量、U型管积算仪计量等新的自动化计量技术。能够实现自动计量并记录单井液量等数据。针对上述三种计量方式进行了分析评价, 推荐U型管积算仪计量方式。
关键词:计量站,自动化计量,U型管积算仪,多通阀
参考文献
[1]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 (工程卷)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538-539.
[2]赵晶.玻璃管量油与U型连续量油电动装置量油对比[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2 (7) :66.
农村计量经济分析 第9篇
1 低负荷下互感器对计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低负荷环境下, 受到角差和比较差影响, 互感器的电能计量误差是计量设备中最大的一种。根据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公式:I2/I1=W2/W1。通过此公式可知, 互感器内电流经过一次绕组, 必然会产生部分损耗, 由此才能进行二次绕组, 这种互感电动势能消耗而产生的电流会使得磁通在铁芯部分产生, 并用i0来表示励磁电流, 因励磁安匝, i0W1, 使得一次安安匝不等于二次安匝, 同时一次安匝提供了励磁安匝, 即i1W1-i0W1=-i2W2。其中主磁通由i0产生, 互感器磁密一般为0.08~0.10Wh/m2, 可知i0在i1中占比例较低。低负荷下环境下, i1与i2呈现正相关关系, 但是由于仍然需要产生励磁, i0与额定负荷并不显著相关。因此, 相对于i2来说i0相对较大, i1用来励磁而消耗的比例变大, 导致低负荷下电能表误差较大。因此, 互感器的安装方案必须科学化, 不但要保证经济合理化, 使得二次回路阻抗最小化, 这样最低的降低电能计量的误差;还要合理选择CT、PT比的电流及电压互感器, 确保低负荷下电力计量误差的最小化。
这几年, 随着电力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 系统容量也随之增加, 其安全风险性也得到关注, 用户对于电力供应的安全更加重视。因此, 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也逐步深入, 比如, 在电力系统配置电流互感器的过程中, 为了提升安全性, 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增加了母线的短路容量, 而电流互感器的准确性则没有放在首要位置进行考量。在低负荷环境下, 电流互感器计量经常会低于额定电流的10%左右, 这不但造成了电能计量的误差, 而且超出了一次测电流在额定电流33%-67%之间的比例。由此可知, 电力系统的设计与改造过程中, 就需要通过增加电抗、降低母线短路容量等技术手段来减少剂量误差的出现, 最终使得电能计量误差的最小化, 提高计量设备的准确性。
2 低负荷下电能表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电能表的正常运转不但需要制动、转动力矩正常工作, 还需要电能表内部避免摩擦、滑动和补偿等辅助力矩出现异常。在功耗比较小的状态下, 电能表内部摩擦力矩一般使用补偿力矩的数值来表示。在这种状态下, 电能表会通过降低摩擦力矩的可调节部分的转速来减少误差的产生。也即是说, 要保持电能表的常量状态, 那么电压自动力矩也必须在额定电压状态下, 这样所产生的电能表转速才能保持常量。因此, 低负荷下, 电能表对电能计量受到电流运行时磁通的变化影响, 这种变化属于非线性的变化。一般状态下, 电能表要保持较为精准的计量, 那么对电流范围必须控制在极限电流至10%的额定电流范围内。当然, 目前也有较为先进的电能表, 能叫这一范围扩大到极限电流至5%的额定电流。虽然范围扩大能够提高计量的精准性, 但是对电能表却会造成极大破坏, 其磁化曲线与阻力将会直接导致电能表指针旋转迟钝或者停止偏转, 损坏电能表的灵敏度, 反而造成了更大的计量误差。因此, 本文建议为了保护电能表的情况下, 提升计量的准确性, 最好是将电流控制在10%的范围内。
不管采用何种机械电能表, 其启动电流都不能大于负荷电流工作, 不然将直接导致电能表停止工作, 造成误差。此外, 在低负荷的环境下, 有功电能表也会产生比较大的负误差, 并很大程度上损坏电能表, 缩短其工作寿命。综上分析可知, 为了尽量减少电能表误差造成的电能计量失误, 应该使用负荷较宽的电能表, 并将其启动电流设置为较低状态, 来减少低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的误差, 提高其准确性。
3 低负荷下二次回路降压对电力计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由理论可知, 电流互感器的外接阻抗越高, 其计量误差则相应的增大, 因此, 导线电阻接线端子存在的阻抗, 对计量误差的增大有重要影响。由此应非常注重导线截面的科学选取, 应把握一条原则, 也就是说, 只有在互感器所允许的准确度的范围内, 导线电阻与互感器间的二次负载的合成负载容量才能保持正常状态。在二次回路中, 电压互感器所接导线的截面除了与负载阻抗和互感器的额定负载容量相配合外, 还应符合互感器二次端纽到电能表链接端纽间允许电压降的要求, Ι类计费用计量U降≤0.2U2, 其他U降≤0.5U2, 且最小截面也应>2.5。这是由于:高压电能表的计数是加在其他线圈上的电压与流过其线圈电流之乘积。因电流回路的涡流与线路损耗等因素, 电能表的功率, 实际损耗后的功率, 用户应计量功率是二者之和才准确。对此可采取应对措施:
(1) 科学选取尽量大的横截面导线以降低二次导线压降的影响;
(2) 可考虑安装大小容量的母子变压器, 高负荷下母子两台同时开启或开启大容量母变压器, 低负荷下则开启小容量子变压器;
(3) 加装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补偿表。
4 结束语
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促使着电力需求量的爆发式增长, 任何形式的电力供应不足都会给经济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 本文通过计量设备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分析, 从低负荷下互感器、电能表和二次侧回路三方面入手, 详细研究了电能计量的准确性问题, 并对这三种方式的改进策略进行有效分析, 最终提升我国电力计量的准确性。
摘要:经济发展促使着电力需求量的爆发式增长, 与之相匹配的电能计量也应该不断进步和精准化。本文主要从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个层次分析了计量设备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的写作能为电能计量的准确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负荷,计量设备,电能计算
参考文献
[1]赵玉富, 陈卓娅, 郭洪.电子式互感器[J].电测与仪表, 2006 (06) .
[2]张克武.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及应用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3 (05) .
[3]常聪伟.试论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J].电子制作, 2013 (23) .
[4]张明贵.浅谈电力谐波在电力计量中的应用及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