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优秀体操运动员(精选4篇)
男子优秀体操运动员 第1篇
1.1、研究对象
参加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男子体操比赛的34名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现场观察与录像调研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2、分析与讨论
2.1、男子体操奖牌分布
本届东亚运动会中国体操队获得14枚金牌中的11枚金牌完美收官, 中国男队获得8枚金牌中的6枚, 银牌5枚, 铜牌2枚, 以13枚奖牌高居金牌榜与奖牌榜首位。日本与中华台北各获金牌1枚, 日本与朝鲜以4枚奖牌获奖牌榜第二, 韩国居三。通过奖牌的分布情况, 可以发现, 我国在参加本次体操比赛中优势明显, 团体、全能、四个单项均有不错的表现, 从侧面反映我国小将综合竞争力实力不俗, 技高一筹。日本队这次参加比赛所获两枚银牌主要是团体和跳马两个项目, 自由体操项目获得铜牌, 从奖牌差距来看, 并不代表日本体操后备队伍不堪, 从运动员的组成来看, 日本队也是本着锻炼队伍的目的, 以老带新, 抱着重在参与、积攒大赛经验的目的而来。因此奖牌不代表差距, 成绩不能说明优劣, 通过本次比赛, 我们也看到了对手的训练优势和技术发展趋向, 为我们的训练取长补短。
2.2、运动员年龄统计情况
从参加本次东亚运动会体操比赛男子运动员年龄结构看, 中国队参加的六名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1.3岁, 日本和朝鲜分别为25.2岁和27岁, 韩国为22.2岁。从备战奥运会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来看, 中国、韩国、中华台北相对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日本偏大。从日本运动员个体年龄看, 有四位运动员是24-27岁年龄段, 有一位30岁大龄运动员。朝鲜均是26-28岁的大龄运动员参加。中国台北、蒙古、中国香港运动员也相对年轻, 蒙古与中国香港没有参加团体比赛, 表明这两个国家或地区体操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 体操尚未完全普及。从中日两国参加本次比赛的运动员年龄, 结合2016年伦敦奥运会的备战, 中国运动员年龄较为合理, 日本年龄平均偏大, 但是从个体年龄而言, 以老带新, 新人锐气, 也将为下一届日本备战注入活力。
2.3、团体比赛统计分析
体操团体比赛是衡量一个国家体操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 在目前赛制下, 对一个国家的全能和单项的比赛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本次东亚运动会体操比赛采取“65-4”的赛制, 从本次参加团体比赛的5个国家或地区来看, 真正意义上具有竞争力的其实也就是中国与日本, 韩国、朝鲜、中华台北虽然参加团体比赛, 但是整体实力不尽人意, 成套动作难度不高, 动作完成质量一般, 竞争力不强。因此, 本文对获得本次团体比赛的前三名国家进行了分数上的梳理, 从难度分、完成分、得分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统计, 针对每个单项存在的差距结合竞赛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统计可知, 从最后总分中可以看到, 中国队获得团体冠军, 分数遥遥领先, 领先第二名日本队6.1分, 第三名韩国队20.1分, 从分数上看, 中国队在东亚男子体操项目竞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 但是从中日比赛情况以及各指标分数统计来看, 中国队不可掉以轻心。从数据统计看, 中国队在自由体操、鞍马项目上整体实力相对较强, 在单杠项目相对较弱。日本队单杠项目优势明显, 鞍马项目分差较大。那么从这些数据统计看出, 中国队获得本次团体冠军主要是赢在起评分相对较高, 运动员发挥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而从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上, 我们与日本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在这几个项目上, 难度分不高, 但是完成质量上乘, 规格较高, 这是日本体操业已形成的传统优势。
2.4、单项决赛情况分析
(1) 自由体操决赛。
从统计数据分析, 中国两名小将分获冠亚军, 日本运动员获第三名。从他们的分数统计看, 起评分中国队邓书弟占有一定优势, 难度高, 但在单个动作的完成质量上, 落地的稳定性上还需要提高。黄熙成套动作也熟练完成, 只是落地瑕疵较大, 扣分相对较多。日本选手TATSUKI成套动作基本干净完成, 落地只有小分腿或小跳步, 空中身体姿态控制较好, 转体度数准确, 落地充分, 也说明了日本在自由体操项目上的训练优势和高规格要求, 尤其该运动员在边线上的一串动作印象深刻, 踺子后手翻接直体后空翻转体900o接直体前空翻转体540o, 一般运动员是利用对角线距离长来完成的动作, 该运动员在边线上连续四个动作一气呵成, 表明其具有超强的爆发力和身体控制能力, 也反映出日本在自由体操训练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从单项决赛难度动作统计看, 中国与韩国分别有两个E组以上难度动作, 其余均是以D组与C组难度组成, 连接加分最多为日本与韩国运动员, 成套动作中有三串连接, 从而表明日韩在自由体操技术发展上不但注重单个动作难度的完成, 更注重连接加分因素。从整个男子单项决赛得分情况看, 本届运动会自由体操决赛运动员起评分相对不高, 动作完成质量一般, 与世界大赛得分情况来看, 还相差甚远。动作的连接习惯中国运动员是以D+C的难度连接居多, 即前直720o接前直360o或后直900o接前直540o, 难度高动作在前, 难度低动作在后, 而日本运动员是以C+E或C+D连接居多, 即后直540o接前直900o或前360o接前720o, 难度低动作在前 , 难度高动作在后。从44届世锦赛日本白井健三的成套动作连接习惯可以看出, 这是日本运动员的习惯, 但是也表明对动作的掌控驾驭能力和超强的爆发力。
(2) 鞍马项.目决赛。
从表2中可以看到, 本次鞍马决赛D分最高为6.4分, 最低为5.3分, 从E分看平均扣分在2分左右 , 有一半人有大的失误或失败, 因而表明, 东亚运动会鞍马项目决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质量上和动作规格上, 还有待于提高。从动作难度上看, 前四名运动员基本上都是以D组和E组难度组成, 但成套动作中均有B组或A组难度, 从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上就大打折扣。日本在此项目上本次比赛失误率较高, 在资格赛比赛中, 有四人次失败, 也表明该项为日本队最弱项目。但是在44届体操世锦赛上, 日本队后起之秀龟山耕平以D分6.9, E分8.933, 总分15.833分获得鞍马世界冠军, 这是继日本队十年之后才染指该项金牌, 对于日本体操队的“软肋”起到弥足珍贵的弥补作用, 也提高了日本队的士气。我国在该项目自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来, 基本上在国际比赛中都占统治地位, 滕海滨、肖钦、张宏涛等优秀选手的表现, 捍卫了我国鞍马的世界霸主地位。但随着肖钦的退役, 张宏涛的状态下滑, 我国鞍马项目出现了真空, 目前国内在该项目上缺乏顶尖选手, 因此, 对于鞍马的训练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也是我国继跳马项目之后, 又一需要着重考虑的项目。
3、结论与建议
(1) 从参加团体比赛情况看, 东亚各国二线队员整体实力一般, 成套动作难度不高, 完成质量稍欠, 竞争力稍弱。中国队以老带新, 以赛促练, 运动员平均年龄小, 大赛经验缺, 通过本次比赛, 达到了锻炼队伍的目的, 增加了比赛经验, 提高了场上控制能力。?á??á??áè?áé?ááááá? á
(2) 通过国家队上一周期训练思路的调整, “重团体、抓全能、促单项”举措初见成效。国内全能选手日渐增多, 团体比赛排兵布阵游刃有余。但是随着日本队近年的表现, 我们不难发现, 全能运动员中有一至两项必须突出, 有兼顾单项争金实力, 减少单项争金压力, 将是未来全能型选手的发展方向。á$áá??á á ááá?) á ááá?á?) á á áá?á?á?áááá? áááá á? ááá$áá? á
(3) 综观本次比赛, 结合世界锦标赛, 在备战2016年世界锦标赛过程中, 发现我们与日本队及世界体操强队相比, 任重道远。日本队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卧薪尝胆, 提高了整体实力, 团体比赛伦敦虽然失利, 不能掩盖其团体优势;个人全能项目内村航平霸主地位无人可捍, 加之涌现出的全能新秀加藤凌平, 使日本队全能实力大增, 形成双保险, 从而也增加了团体的多金实力。
(4) 自由体操日本新秀白井健三的横空出世 , 对于该项目的统治地位, 恐怕其他选手望尘莫及;鞍马选手随着肖钦的退役, 张宏涛状态的下滑, 需要弥补新锐, 迫在眉睫;吊环项目刘洋仍需历练, 储备比赛经验, 提高动作质量, 加之巴西本土选手双料冠军扎内蒂的状态保持, 刘洋备战需加倍努力;跳马项目落后差距明显, 提高难度与质量依然是备战主题;双杠项目有训练和团体优势, 但是与目前双杠项目技术发展相比, 没有多大优势, 仍需我们在动作完成质量与编排上多下功夫;单杠项目差距明显, 提升训练理念, 提高训练质量, 减少扣分点是备战的首要任务。
摘要: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体操比赛于201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天津举行, 本次比赛有来自东亚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中国香港、中华台北等七个国家和地区, 共计65名 (男子34名、女子31名) 运动员参加, 参加团体比赛的有5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调研, 发现东亚各国竞技体操发展状况, 尤其是对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体操的发展, 从成套动作难度编排、完成情况以及技术发展等进行观察与分析, 对于我国体操训练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期许为备战2016年奥运会体操比赛未雨绸缪。
关键词:第六届,东亚运会,男子体操
参考文献
[1]傅道华等.关于世界体操运动员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5.
[2]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 (2009-2012年) [S].2009, 12.
男子优秀体操运动员 第2篇
北
滘
职
业
江
端
技
术
学
校
中外优秀男子100米运动员途中跑摆动腿技术的研究
中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运动员的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步频、步幅等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与国外短跑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特征上有较大的差距,旨在为短跑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和依据。关键词:中外运动员,短跑,100米,途中跑,摆动腿技术前言
我国学者王保成提出短跑技术就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技术和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其技术特点是快速伸髋和摆动式积极着地。摆动腿技术是短跑技术中的基本动作。当今世界男子100m跑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我国的男子100m跑水平虽在不断进步之中,但距世界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要尽快改变现状,缩小差距,对中外优秀短跑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在摆动技术过程中的差距原因进行努力改进。本文对中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途中跑技术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研究中寻找我国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技术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影响成绩提高的原因,为短跑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和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国外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6名,具体特征见表1 表1 中外优秀短跑运动员身高与特征
姓名 身高(米)最好成绩(秒)
国外 格 林 1.8 9.79 刘易斯 1.88 9.86 克里斯蒂 1.89 9.86 国内 陈文忠 1.78 10.2 周 伟 1.8 10.17 郑 晨 1.81 10.36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中国知网和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有关于影响短跑运动成绩的摆动腿技术方面的文献进行搜集、分析、归纳和整理,为论文的论述问题时提供理论依据。2.2.2 对比分析法:对中外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途中跑摆动腿技术的参数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中、外优秀运动员途中跑摆动腿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2 中美优秀100m男子运动员摆动腿技术参数比较
美国 中国
大腿最大后摆角(度)56.9 54.6 大腿最大前摆角(度)163.1 160 小腿最大折叠角(度)29.8 33.5 小腿下地时的角速度(弧度/s)3.8 1.7 大腿前摆角速度(弧度/s)9.3 8.5 蹬离地面瞬间支撑腿膝角(度)151.5 161
随着众多的科研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摆动腿技术的认识的深入,从大量中外优秀短跑选手途中跑摆动腿技术分析来分析,学术界关于摆动腿在提高途中跑速度中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研究表明,优秀短跑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而摆动时间却占77.9%,两者之比为1:3.5。由此可以看到摆动是短跑技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与美国短跑运动员相比,中国短跑运动员在摆动动作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中国短跑运动员摆动腿摆动幅度明显小于美国运动员,美国短跑运动员大腿后摆角为56.9°,中国短跑运动员为54.6°,美国短跑运动员大腿前摆角为163.1°,中国短跑运动员为160。其次,中国短跑运动员摆动腿前摆较迟,美国短跑运动员在支撑结束后0.025s就转为前摆,而中国运动员则需0.31s,第三,中国短跑运动员摆动腿摆动速度较慢,美国短跑运动员小腿下地时的角速度为3.8弧度/s,中国短跑运动员为1.7弧度/s,美国短跑运动员大腿前摆角速度为9.3弧度/s,中国短跑运动员为8.5弧度/s,中国短跑运动员摆动腿的折叠也不够紧,小腿最大折叠角大于美国短跑运动员(见表2),也影响了摆动速度。
由表2可见,我国运动员在大腿最大后摆度、大腿最大前摆度、小腿最大折腾角度、小腿下地时的角速度、大腿前摆角速度以及蹬离地面瞬间支撑腿膝角(屈膝、缓冲、送髋技术)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有明显差距,影响了途中跑两大腿的夹角和蹬地角度,直接影响步幅,降低了力的效益。由表2看出国外短跑运动员的共同特点是摆动腿前摆速度快,大腿抬得高,蹬地结束后小腿充分放松折叠,脚后跟收起紧贴臀部,脚底朝天,能缩短摆动半径,加快角速度,为高抬大腿、加大两大腿夹角创造了有利条件。
3.2中外优秀男子短跑选手途中跑步长和步频的分析
表3 中外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步长与步频的比较
姓 名 身高(m)步频(次/s)步长(m)步长指数 步频指数 格 林 1.8 4.65 2.2 1.222 8.37 刘易斯 1.88 4.36 2.33 1.237 8.198 克里斯蒂 1.89 4.60 2.193 1.253 8.05平均值 1.237(A1)8.539(A2)陈文忠 1.78 4.95 1.98 1.148 8.546 郑 晨 1.81 4.49 2.15 1.187 8.123 周 伟 1.80 4.51 2.18 1.16 8.354平均值 1.165(B1)8.341(B2)注:步长能力差距A1-B1=-0.072;步频能力差距A2-B2=0.198 步长与步频决定跑速,对比中外优秀选手步长与步频情况有助于了解我国选手在那些方面与世界选手差距较大,哪方面更有潜力发展提高跑速。我们经常用步长能力指数(步长*身高)和步频能力指数(步频/身高)来表明运动员在步长和步频方面的能力与潜力从表中看,我国运动员步长能力低于国外运动员,步频能力高于国外运动员。且我国运动员的步长指数大部分小于1.2,说明我国运动员在步长上潜力大,而步频能力的大部分值均大于8,说明我运动员大部分属于步频型即步频能力,但步长能力相对较弱。与此相对国外的优秀运动员的步长能力指数均大于(1.222-1.253)且远远超过我国运动员的能力。据统计成绩10s以内的选手其技术风格为相对均型和步长型,而步频型极为少见。再者前面说过我国运动员多数靠增加步频来提高成绩使得疲劳提前,不利于长距离加速。即使身高相同的运动员,我国运动员的步长指数远远低于国外运动员。例如郑晨和周伟与格林身高均为1.8m左右,步长指数格林为1.222远远大于周伟的1.16和郑晨的1.187,说明我国运动员在步长上仍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因而,我国运动员应在步长方面多加训练,以提高步长来提高100m成绩.但在提高步长时,不应以减小步频为代价,而应当寻找合适的步长与步频的比例。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成绩,步长不仅受技术动作,如着地点离重心的距离,小腿折叠程度,大腿前摆向前髋程度的影响,而且受解剖学因素如身高腿长,髋关节灵活性,下肢力量,肌肉韧带柔韧性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训练中应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注意。
总而言之,我国短跑运动员与国外短跑运动员的差距主要就在于途中跑过程中,步幅较国外运动员小,摆动腿技术不够明显。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和训练中,广大教练员和老师必须要重视对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训练。4 结论与建议
4.1在途中跑摆动腿技术上,国外优秀运动员摆动速度与幅度均大于中国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在大腿最大后摆度、大腿最大前摆度、小腿最大折腾角度、小腿下地时的角速度、大腿前摆角速度以及蹬离地面瞬间支撑腿膝角(屈膝、缓冲、送髋技术)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有明显差距。
4.2在途中跑的过程中,我国运动员的步频要较国外选手的快,这也正是我国短跑选手提高速度的一个弊端,过多的强调其步频而忽略步长的提高。以髋为轴的摆动腿技术不但可以提高了步幅,而且人体在腾空运动时摆动腿解决向下后方的摆动及扒地技术减小了地面对人体的水平面制动力,无明显的速度损失。
4.3根据对优秀短跑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分析和结果显示,只有加强摆动腿每个动作的实用性才能做到以摆促蹬,摆蹬结合,在教学和训练中必须依据运动员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短跑动作的技术水平和成绩。
4.4.4在今后的训练中,教练员应多注重短跑运动员摆动腿摆动技术和支撑腿后蹬动作中伸髋的速度和幅度,强调以摆促蹬和蹬、摆技术合理结合。
4.4.5途中跑摆动技术要求短跑运动员具有各种良好的身体素质,发展短跑运动员摆动腿内收肌群的力量,以提高摆动腿摆动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国莉.短跑途中跑摆动腿动作技术对速度影响的分析[J].南京体育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2] 杨东锋.短跑运动员摆动腿摆动及缓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3)[3] 纪凯斌.改进途中跑摆动腿技术对提高短跑速度的作用[J].长春师范 学院学报, 2006,(10)
男子优秀体操运动员 第3篇
关键词:山东省,23届运动会,体操,比赛成绩
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天昊凯旋杯”体操比赛于2014年8月23日至8月30日在济宁市任城区文体中心举行,本次运动会共有来自全省九个地市的13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下面,笔者就本次体操男子比赛成绩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旨在为山东省体操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体操比赛决赛男子三项全能及各单项比赛成绩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本次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体操决赛男子比赛成绩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能决赛分析
男子全能比赛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心理等综合能力的较量,依决定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类,要求运动员各个项目都要均衡发展并有所特长,在比赛中不容许有任何项目的失误。
2 . 2 单项决赛成绩分析
男子自由体操比赛是以个人高难度的空翻动作、力量、平衡和柔软动作及舞蹈等来展示运动员的难度实力和良好的耐力的比赛项目,本届省运会男子甲组自由体操比赛成绩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曹永昌以12.650分获得了冠军,第二名与第一名的分差仅为0.150分,在动作难度得分上第二名的苏炜德甚至比第一名的曹永康得分还高。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可知,苏炜德在做成套动作中因琐碎的小动作及稳定性发挥不好等导致E分比第一名低。但总体来说,苏伟德还是具有很强的冲金实力的。因此,各单项运动员在发展D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E分的得分。
鞍马比赛是最典型的支撑项目。从表2中可看出,潍坊队的曹永昌以12.500分获得了冠军,淄博队的苏炜德以11.450分的成绩获得亚军,而且苏炜德的D分比曹永昌还高出0.100分。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可知,苏炜德这次取得第二名,主要是因为在决赛时出现了一些小失误,由此可以看出苏炜德在鞍马项目上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从表3中吊环决赛的成绩来看,潍坊队的曹永昌以12.450分排在了第一位,淄博队的苏炜德和周健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前三名的D分最高为3.800分,最低为3.200分,极差较大,而且运动员的D分无一人超过4.000分的,这表明山东省的男子体操运动员在该项目的D分上与国家队的运动员还有一定的差距。前三名的E分离散度较大,最高E分为8.650分,最低E分为7.500分,相差1.150分,这表明运动员在各方面还存在差异,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可见,想要在该项目中胜出,就必须提高动作难度,并尽可能地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和动作的表现力。
跳马比赛与其他项目相比,显著特点是时间短、腾跃器械,是运动员强有力的推手,充足的腾空高度和落地稳定性的综合检验。由表4及其他表格可以看出,跳马的最高分在其他所有项目最高分的排名中最低,且完成质量也不高。这表明,教练员在对跳马项目的训练过程或训练方法中还有待提高。其次还要重视团队的延续性发展,保持充足的后备力量。
双杠在男子竞技体操六个项目中一直是我国的强项,但在本次比赛中却显示出一些问题。如表5,第一名和第二名分差为1.050分,其E分相差不大,只有0.450分,但其D分却足足相差1.500分,由此可见,高难度动作才是取胜的关键。此外,这还表明同一代表队运动员之间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教练员在平时也要注重运动员弱势项目的提高。
单杠一直是中国的弱势项目,直到2008年奥运会上,邹凯以稳定的发挥和高超的动作难度,获得了奥运会单杠比赛的金牌,我国的单杠水平才略有起色,但与世界高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表6中可以看出,只有烟台队的宋文涛正常完成了比赛,其他两位运动员都因伤没有完成比赛规定动作,甚至弃权。这说明山东省各地市体操教练员在单杠的训练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改善单杠训练方法,在完善该训练方法,保证运动员减少受伤概率的前提下,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3 结论与建议
(1)综合以上成绩分析表明,山东体操各单项都有几名非常优秀的运动员,有些甚至具有进入国家体操队的实力。
(2)全能选手的各单项成绩发展不均衡,各地市体操队组建进度参差不齐,山东省体操队要想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必须不断提高教练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全能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决赛的作文 第4篇
20xx年8月14日,我随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国家体育馆看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决赛。
国家体育馆坐落奥林匹克公园,从外面看很壮观,里面很大,设施十分先进,坐满了中外观众,也有很多的中外记者,很多的奥运志愿者在这里为大家服务。随着广播,在音乐声中,裁判员、运动员先后入场,听说这24个运动员是经过很多比赛筛选才有资格到这来参加这个比赛,所以参加这个比赛的.人都很强。中国有杨威、陈一冰两人。比赛开始了,杨威在第一组,先跳自由体操,观众们一看见杨威就非常激动,喊:“杨威加油!杨威必胜!”果然杨威跳得很棒,几次落地都非常稳,没有什么差错。接下来是鞍马,杨威的动作非常熟练,完成的比较好。杨威第三项比吊环,他的动作非常到位,落地时也几乎没怎么动,非常棒,得了很高的分数。我想,他们的训练一定很累很苦,但他们没有放弃,我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强的精神!出色完成跳马之后,杨威接下来比双杠,杨威的动作非常到位。一位德国的运动员比双杠时,不小心把手划破了,从双杠上掉了下去,当他站起来重新比赛时,观众为他鼓掌,德国选手做完后,我们看见鲜血把杠染红了,我们又一次为他鼓掌,为他的精神鼓掌。前五轮比完,杨威总分排名第一。最后一轮,杨威比单杠,有很多外国选手在单杠这方面做的非常好,根本就没什么差错,所以给杨威产生了压力,我们都全神贯注地看杨威做,生怕错过了一个动作,杨威做的很棒,平稳落地后,引来了观众的欢呼声,他双手举过头项,做出了胜利的姿势。比分出来了,杨威总分第一,杨威是最棒的,他获得了冠军,得到了金牌!他证明了自己是男子体操的全能王者,他冲着观众竖起了大拇指,全场沸腾了,观众们都站起来,挥舞着国旗,高喊着杨威杨威!杨威第一,大家都很兴奋,现场还来了真人扮福娃,他们在一起跳舞,翻跟头,跳得兴高采烈,看来是为前3名获奖选手颁奖助兴呢,5个福娃,个个都很可爱,最后,其他4个把贝贝举起来,贝贝向我们高兴地挥手。最后,为杨威等获奖运动员颁奖,升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们齐声唱完后就陆续退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