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立体造型教案(精选8篇)
女装立体造型教案 第1篇
《立体造型②》教学设计
-----------六 年 上
孙 颖 娜
教学目标
1.发现生活中简洁、美观的立体造型
2.学会把平面的纸制作成立体造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激情引趣
欣赏感受
教师出示各种立体造型图片包括纸立体图片,引入课题“立体造型②”(课件展示)
三、探究新知
1.请学生观察两组纸立体造型的不同 2.学生尝试说出纸立体和纸浮雕的不同之处。3.教师课件出示,并小结纸立体的特点。(课件出示)• 占有三维空间,相比纸浮雕更具立体感。• 想象概括夸张、线条简练、装饰性强。• 工具简单、材料易找、制作方便。
4.请学生尝试把平面的纸张制作出立体效.讨论、交流不同的制作方法。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剪、折
组合、粘贴(板书)
6.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剪、折的方法并让学生试着照图做,进行指导。
启发学生还可以进行刻、卷、插等都可以让平面的纸张呈现出立体效果。
7.让学生尝试卷出不同的形状。8小结出示各种基本形(课件出示)
四、合作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草图并交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2.教师巡视并给以指导
3.老师建议设计的时候、线条不宜复杂要注意线条的疏密、曲直组合和变化。
抓住动物特征,建筑要注意对称与稳定。(课件出示)
4.强调制作步骤
①设计草图
②用剪刀轻划需折制的线条
③用刀片刻划需刻的线条、部位
④折制最后完成纸张的立体效果。
五、展示评价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所用的方法。
2.互评教师评议。
六、拓展延伸
出示其他线、块材料立体造型图片,为下节课准备材料。(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女装立体造型教案 第2篇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点和线
三 教学重难点:学生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思想差异。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一、设计:
设计源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阶段,也是人们学习、研究的第一步。设计不是存艺术,它是美学和技术的结合,是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二、设计的产生
设计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更来源于对对象的思考,我们所要设计的主题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它和平面的构成又有着怎么样的不同。
三、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的区别
平面构成 立体构成
基本特点
视觉表现虚幻的二维空间
触觉表现真实的三维空间
点
二维的平面(无厚度)
三维立体的点(有厚度)
线
二维平面的线
。
三维立体的线
。
面
二维的平面
三维的立体
体
二维的虚幻的立体
三维可触摸的立体
四:立体构成的点 点在不同位置的心理感觉
居中;平静、集中/偏上:下落、不稳定/偏下:安定下沉/右下角或左下角:落入空间感觉/右上角或左上角:离开空间的感觉.五:点的构成形态 1.大小不同点无序排列 2.大小不同的点渐变排列 3.大小不同的点规律穿插排列
练习:指出生活中点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课堂小结:
一: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线
点的移动或连续排列成了线。线既是点移动的轨迹,又是面的边缘。线是立体空间中的基础元素之一,不同的线性结合,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线形态。二:线的形态 直线
水平线
垂直线 斜线 ④ 折线 2 曲线
几何曲线 自由曲线
三:线的构造形式
线立体的构造形式是以线材为表现元素,营造空间的体量感。通过线与线之间不同的排列和交错关系,形成不同的构造形式。
线的构造形式主要有以下集中形式:框架结构、垒积结构、桁架结构、抻拉结构、线织面结构、曲线层构造、自由构造。练习:指出生活中常见的线结构的建筑形式和构成手法。课堂小结:
*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面和体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面和体
三 教学重难点:学生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思想差异。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面是线的移动轨迹,也是点的面积扩大,是空间立体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一:面的基本形态
平面
规则平面
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
不规则平面
曲面
规则平面
几何曲面、自由曲面
不规则平面
二:面的表现形式 1 重复排列折切构成 3 插接构造 4 薄壳构造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之体
体是面运动形成的立体形态 三:体的基本形态
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自由曲面体四大类 四:体的构造形式
体的构造形式,是通过块材的变化和不同的加工手法进行变形,通过加法、减法的创造来实现各种形态的变换。主要分为:变形、切割、积聚。1 变形
扭曲膨胀内凹④倾斜 2 分割
分裂破坏切割④镂空 3聚合
重复聚合对比聚合
练习:指出生活中常见的面和体结构的建筑形式和构成手法。题目:以“生命”为题,举例自然界中具有生命力的线性形态,并描述其在三度空间的生命力表现形式。
要求:注意观察自然界中的生命内在运动规律,注意生命生长感的表现,注意生命运动感的表达。课堂小结:
*空间概述和空间类型以及空间形态的创造(第二周)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空间类型和空间形态 三 教学重难点:了解各种形态的类型和构成空间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态演变出来的,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的形成的过程,同时赋予自然形态的生命力感。要创造一个空间形态,首先要赋予它设计意念,赋予它生命,这样它才具有美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Switzerland)保罗.克利 一:空间概述
各种形态空间图片欣赏。
空间是指实体形态与实体形态之间,或是被实体形态所包围的间隙。在立体构成各要素中,空间占据具足轻重的低位。二:空间类型 1 半立体空间
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形态,兼具二维和三维的空间特征。可以利用纸张、泡沫板、玻璃、塑料、金属等创造半立体空间。浮雕训练
浮雕图片展示以及纸张 雕、切、曲、折加工,产生方向,距离,高低等方面的立体效果。2 三维立体空间 三维立体空间的立体形态是可以被感知的,具有机理、材质、体量感的实际存在。
三维立体空间的实体与虚体之分
实体指积极的立体形态。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材料、工艺、美学等。根据其外部特征可分为:线性立体、面材立体、块材立体和综合立体四类。
虚体指消极的立体形态,常被称为空间。虚体是被实体所限定的,具有长宽高,但没有材质、色彩、肌理等特征的三维空间,是一种依据实体存在而被消极感知的空隙。空间的线材构成
线材主要以长度单位为特征的型材。具有长度的方向性和运动感。线材分直线和曲线。
线材的排列组合:平行直线、交叉线、放射线等。线材的垒积组合:索扣、插接、粘结等。
线材的框架结构:立方体、柱体、锥体、曲线、园等。线材悬吊式结构:支撑架--悬挂装饰。空间的面材构成
多为板材的组合结构,商品包装、建筑墙体、家居板材都属于面材立体构成的范畴。面层排列
基本排列方式:直线、曲线、折线、分组、错位、倾斜、渐变、发射、旋转等。插接构造
材料一般以纸板、KT板、金属片、木片、塑料等板材。插接方式:几何单元形体插接和自由形体插接。
④立体空间的体块形体
单元形体 球、圆锥、圆柱 有机形态的创造
⑤立体空间形态的综合表现
将点、线材元素、面材元素、体块元素等不同的形态根据一定的造型方法重新组织形体,形成新的空间形态。空间形态和综合构成 3 多维空间
是将实体重复延伸、扩展成群组的空间形式,由多个个体空间组成的三维空间体。多维空间用不同重复组合的限定空间群体带给人类不同的物理和心理刺激。在实践操作中,空间的多维延伸和思维空间的组合。
空间的多维延伸包括塑造空间立体元素、分割移位和重组以及空间的运动组合。
思维空间组合包括联想空间和假设空间。
练习:指出不同的空间类型并对其进行空间的类型剖析,运用什么构造和手法形成的立体空间。课堂小结:
*空间形态的创造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的创作。三 教学重难点:从理论到手工的转变。四 教 学 方法:讲解,手工教授。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一:从平面到三维的空间分割
(1)切割
切割是平面元素转换成立体构成的重要方式。(2)折曲、弯曲
重新塑形的方法折曲、弯曲、拉伸、插接等。(3)压曲
压曲指的是材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质的改变。二:立体空间形态的创造(1)创造与创造性思维(2)空间形态的塑造 课堂基础训练:
运用排列、折曲、弯曲、垒积、插接等结构形式,进行点、线、面,体的立体成型。
要求:利用KT板、卡纸、木材、塑料、金属、玻璃、纺织材料、纤维、复合材料等进行创作,颜色、尺寸、表现手法不限,作品复合或点、或线、或面或体的立体构成这一主题。课堂小结:
*形式美法则训练(第三周)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的美的法则训练
三 教学重难点:理论的升华,了解什么样的形态是可取的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场景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立体构成的多种形式关系,解释了自然界中各种空间形态。一:对比与统一
对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比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统一是指从物质形态上来讲,整个大千世界虽然物种繁多,形态各异,但都一致归于物质。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两对图形或者物体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相应的关系,同时给人以大方、端正、稳定的感觉,产生静穆、高贵、理性的美,体现一种物理学的原则。
均衡是指图案的形式大都左右对称、上下均衡,或四面都采用均衡的形式。
平衡有对称的的平衡和非对称的平衡,均衡和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三:节奏与韵律 节奏存在于多种方式中。比如点课通过对比大小、疏密、粗细、聚散形成节奏,也可通过单元组合形成节奏,还可通过有序或无序对比变化形成节奏。节奏是运动的结果,表现运动的感觉。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韵律。在立体构成中,韵律表现主要有三种:起伏韵律、渐变韵律、交错韵律。四:比例与尺度 黄金分割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经过反复比较,发现最完美比例1:0.618.德国美学家泽辛称之为黄金比例。立体构成制作作品中还常用:
形态和重量完全相同的分割法--等形分割 形状不等重量相等的分割法--等量分割 不规则、自由性的分割法--自由分割法 一组数列中,比值不变的分割法--等比分割法
尺度是指准绳、衡量长度的定制,还指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在制作作品时,会考虑作品的大小、材料、比例等问题、要把握好尺度。
五:稳定与轻巧
卢浮宫金字塔,现代立体构成作品,结合稳定与轻巧的双重特征。稳定是一种状态,指所处的环境或者心境在一定量的时间之内不会轻易变化。带来平稳、安定、自然的感觉。
轻巧,基本的解释是轻便灵巧、外形轻巧、简单容易和操作轻松:视觉上是具有轻盈感、运动感:心理状态上活泼、松弛、自然和运动之感。
两者关系密切,稳定在于整体,轻巧在于局部。一般来说,立体构成既要求实际重心稳定也要求视觉稳定,让人产生物理和视觉上的满足。
六:意境与联想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镜像为基础的,是通过对镜像的把握与经营得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点不仅是创作的依据,也是欣赏的依据。在立体构成中,意境是通过具体的立体作品在空间中表达某种精神特质。立体构成意境:双重意境、虚拟想象、矛盾想象、练习:讨论各种形式美法则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你喜欢的不同的产品和环境,并分析是如何处理比例与尺度的关系。课堂小结:
*立体构成材质训练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的材料认知和使用 三 教学重难点:了解各种材料语言对结课作业服务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场景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这样,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可作如下界定:材料就其自身审美特性来说,不进入审美客体,但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个要素,它又是审美客体必不可少的技术要素。”
-----(Russia)巴赫金 对于设计审美样的作品以及要表现的是什么?
材料对于作品有决定性的作品。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效果,要进行深入的了解。
自然材料:木材、石材、泥土
工业材料:金属、纸材、玻璃、塑料、陶瓷、纤维 综合材料,多种可能性,各种新兴材料 根据不同的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手法。一:材质
材质,材料的组成及性质
木材、玻璃、泥土、钢材等。选择合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密度、弹性、强度、硬度、抗酸性、抗碱性。二:肌理
肌理指物体表面的感觉、形态,属于视觉与触觉的范畴。天然肌理;人工肌理
肌理含义:1,材料本身的自然纹理和人工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工艺肌理,它使材质增加了装饰美的效果。2,构成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视觉关系,不同肌理具有不同的视觉与触觉感受。(天然粗犷、自然;人工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
三:立体构成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和选材原则 1.艺术与技艺的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3.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四:材料要素和视觉感受
材料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能,也决定了立体构成造型物的强度,加工等物理性能。泥土:原始、笨拙、质朴 石材:厚重、粗犷、富贵 纤维:柔和、舒适
玻璃:庄重、神秘、空灵迷幻 钢材:坚硬、沉重等。五:自然材料 木材、石材、泥土等
1.木材加工-锯、刨、磨、钉、塑形、雕饰、刮刻 木质的材质美感和物理特性表现为组合、弯曲、切割等。2.石材
石材分为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两种 3.泥土 雕塑、陶器常用易找的构成材料。六:工业材料
1金属
黑色金属(生铁、碳钢、合金钢)有色金属(重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金属质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具备的特性,表面独特的色彩和光泽;良好的延展性;电与热的良导体;容易氧化而生锈腐蚀。
金属材料的种类 铁、钢、铝、铜、其他金属材料 2纸材
水彩纸、宣纸、铜版纸、色卡纸、牛皮纸、瓦楞纸。纸材加工方法:
增量加工---粘接;插接;栓接;编织;膨胀 减量加工---划;切割;撕;磨
等量加工---卷曲;弯曲;扭;拉扯;揉搓;折
④变质加工---烧;腐蚀;
3玻璃
白玻璃;钢化玻璃;花纹玻璃;磨砂玻璃 4塑料
聚氯乙烯PVC聚酰胺(PA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树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
阳光板;有机板;亚克力;塑料PVC管 5陶瓷
强度高;耐火;耐用;耐酸碱;腐蚀;耐水;耐磨 普通陶瓷 特种陶瓷 金属陶瓷 6纤维
线性材料,质地软、疏松,给人温暖的感觉。天然纤维(棉、麻、纸绳、毛线等)合成化学纤维(锦纶、腈纶、涤纶、丙纶等)人工纤维(塑料绳、橡皮管)七
综合材料概述 八
新材料
合金材料;新金属玻璃;高分子材料; 九
实践
形式美原则;材料选择;材料加工 练习:制作面材形式和体块形式的立体构成 课堂小结:
*实践环节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使用立体材料综合制作实践立体构成 三 教学重难点:综合材质进行专业训练 四 教 学 方法:手工指导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女装立体造型教案 第3篇
在平面样板的衣袖设计中, 一般将衣袖的静态垂下状态设为圆柱体形状, 但并非是规整的圆柱, 上肢根部与躯干部位的截面近视为椭圆, 可采用被一斜面所截的圆柱体来描述袖山部位, 如下图1所示。
(椭圆短轴为r, 长轴为b, 截面与水平成β)
在穿着时, 袖身因加了松量而成扁平柱体, 并非规整圆柱体。但袖身的横向变形不改变袖山部的垂直高度, 所以采用圆柱体简化展开过程[1]。
根据其对成型, 将椭圆的1, 2, 3点连线的弧线做研究对象, 展开可得:
O1为椭圆长轴的中点, O1P1为短轴, 平面C1CBB1//平面O1OPP1。
令∠BAO=ψ, ∠A1DA=β。令弧线AB为x, 则
在三角形AOB中, AB=2rcosψ, AC=ABcosψ=
把式⑴代入式⑵, 得到:
由此可见, 这一椭圆曲线展开平面状态为余弦曲线, 图3 (b) 中AD=πr, A1A=2rtanβ, P点为AD中点, P1点为弧线A1D中点, 且为拐点。
对于同一形状的袖窿, 可对应不同的袖山高, 相应的袖山形状也不同[3]。在设计中, 袖肥宽比袖山高更容易把握, 因而选择由袖肥宽、袖窿弧长设计袖山形状[4]。袖山与袖肥之间成反比。
2 模型参数分析
由余弦曲线相对直线A1D的最外凸或内凹点M点、N点, 可求得曲线外凸或内凹的距离d。在图3中, 曲线方程为:
令椭圆长轴b=kr (k﹥0) , tanβ= (k2-1) 1/2, y对x求导:
直线A1D的斜率KA1D=-2 (k2-1) 1/2/π最后导出M点到A1D的距离d。
显然d值不仅与A1D的垂直高度有关, 也与A1D的水平距离有关, 求的θ (图3∠A1DA) 的变化, 弧线外凸值d与弧线所对应的线段L的关系 (L=A1P1) :
设计袖山时, 其形状与标准的椭圆斜面展开曲线变形很大, 但可根据D’D=2袖肥宽, A1A=袖山高, 确定袖山弧线的基本框架, 并根据d与L的变化规律确定袖山弧线外凸或内凹的值。
3 立裁中的袖身裁法
大手臂与身体部分由关节联在一起, 活动范围较大, 从功能的角度出发, 袖子的结构一般都与衣身分开[5]。
3.1 一片袖的立体裁剪
先完成衣身的立体裁剪, 量出袖窿弧线长, 定出袖长和袖宽, 取适量的布料一块, 标出袖中线、袖山顶点和袖长后, 在14cm的袖山高处画出水平辅助线, 根据袖窿弧线的长度来确定袖山线。按平面裁剪的方法画出袖山弧线, 并连接袖底线。
将袖片与衣身复合, 注意褶皱的均匀。
标出记号后, 从人台上取下袖片, 重新修正袖山线。
3.2 公主袖的立体裁剪
公主袖的肩宽应窄于一般的服装, 其目的在于体现袖型的饱满和坚挺。
取无省一片袖的板型对折, 覆盖在布料上在袖中线处放足褶量, 剪出泡袖基础袖样。
将基础袖样覆盖在肩臂处, 使袖中线与肩线对齐, 并逐一作出褶形, 注意褶量的均匀, 检查造型是否符合要求, 确认后, 用笔做上记号。
从人台上取下袖片, 展平并重新修正轮廓线。
3.3 两片袖的立体裁剪
两片袖结构是由大小2块袖片组成[5]。以手臂为基础, 先完成大小袖片的基本形, 再用平面裁剪的方法标出袖山弧线, 最后在人台上确定二片袖的造型。
分别2块布样在手臂上量出长度与宽度加放一定的松量并标出中心线。
将手臂前中心线朝上, 平放在台面上, 从布边至袖山顶3cm处作一记号, 覆盖在手臂上, 同时将布样在中心线处放松度3cm左右, 顺手臂向下逐一固定, 余量向两侧推移至袖缝处, 并作出记号。
小袖片操作步骤与大袖片相同。
基本型完成后分别取下, 置于平台上, 依据平面裁剪的方法画出袖山弧线, 并留有一定的余量, 剪去多余的布料。
用手针将大小袖片缝合并与衣身复合, 重新修正, 最后确定袖片板型。
3.4 连身袖的立体裁剪
连身袖的立体裁剪方法同上述方法基本一致, 不同的在于由于衣身与袖子是连在一起的, 故而, 在制作时需考虑手臂的活动量。
4 结 语
袖身部分比较不易立裁, 这里应该要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贴合人体, 缝制出更新颖更创新的服装。由于立体裁剪是在人台或人体上直接造型, 一些常规款式的操作过程比平面裁剪繁琐、效率要低, 所以要对结构有很深的了解, 才能灵活运用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6]。现在立裁的优点越来越显著, 但平面裁减也有其无法超越的特点, 故需要将其好好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关于服装裁剪制版中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比较研究[J].美苑, 2009, (1) .
[2]王子欣.立体裁剪[J].河北纺织, 2008, (2) .
[3]刘冬云.立体裁剪到纸样的过渡[J].2003, 31 (4) .
[4]顾春华.浅论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4, (4) .
[5]姚忠妹, 张文斌, 张渭源.袖山结构模型和结构设计方法的探讨[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1999, (6) .
浅析我国职业女装造型与结构设计 第4篇
1 我国职业女装研究背景及现状
职业女装是由西方服饰体系中的女西服等经典款式演变而来,秉承西方服饰的特点,采用曲线裁剪,大多采用刀背缝或公主线结构、装袖、西服领,这种结构注重体面表现和胸腰臀的造型,是服装符合人体的外轮廓,外观整洁。
与时装不同,职业女装虽然也表现时代特征、关注时尚和注重流行趋势,但职业女装总是恪守职业规则,讲究严肃性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立足职业特点、从业需求以及突出团体形象标志。中国企业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关键转型期,建立个性鲜明的团体形象标识,是很多国内大型企业都关心的问题。此外,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原则,经济上不依附,精神上不屈服于任何一个西方大国,一致主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照搬他们的成果,是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自己的方法。
职业女装设计中,原型法制版使用最广。原型法是以标准人体主要控制部位的净体尺寸为依据制作服装原型,再根据服装基本部位的尺寸和款式特点在原型基础上做加放,通过剪切、展开、折叠等方法做出所需平面结构。我国服装界所使用的原型主要是日本文化式原型,主要是以基本胸围作为推算其他各部位的尺寸依据,并在计算中加入所需的放松量,制成服装基础版型。但由于地域差异,使得体型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因此原型法必须经过改进,使得其符合中国人的人体特征。
现有的女装结构设计的规律无法直接应用于职业女装的结构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时,采用的是近似处理的方法,过多的以来设计师与制版师个人经验,要达到较理想的合体造型款式效果,需要反复的实验和修正,缺乏准确性,随意性较大。
2 我国职业女装造型发展趋势
职业装是职业女性在工作场合和比较正式场合穿着的一种较为正规的服装,分为制服和职业装,而职业装又不同于制服,职业装不带有明显的企业标识,穿着不具有强迫性。传统的职业装强调合体、收身、实用、大方,突出职业女性服饰的特质,多采用简洁的款式、稳重的色彩搭配、合体的版型和舒适的面料,以满足职业女性的工作需要,而不过多强调装饰或流行元素的加入。其造型也多以H型和T型为主,线条简洁、款式变化比较稳定,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
随着潮流变化,现代职业装设计不仅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多注重服装的时尚性,大量的流行元素被应用到职业女装的设计当中。在造型、色彩和面料上都有突破,与传统职业女装合体、简洁不同的是,现代职业女装设计不拘一格,款式多变、富有层次、细节设计别致、醒目,表现了现代职业女性时尚、独立、追求个性的品质。
另外,随着生活理念的转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节奏高效而紧张的生活,职业女性不愿再在职业装的严肃表情里感受紧张情绪,渴望以休闲化的款式为自己在紧张的办公场合营造轻松舒适的好心情,因而职业装也向休闲化、时尚化转变,职业女装在款式、色彩、结构造型方面也逐渐多样化。
3 我国职业女装结构设计注意问题
造型美感的设计固然重要,但为实现造型美感而进行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关键,服装的结构设计是从技术上实现的,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款式设计成功的在成衣上体现出来,其关键是实现立体的形象思维向具有完整数值的平面构图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结构设计的合理化和可操作性分析来定款式设计的可行性,并整合二者之间的实质联系,以实现服装的整体美感。
3.1 省量的设计
女性躯体形态复杂,从肩经胸、腰至臀经历了由扁变圆又变扁的过程,从侧面看,乳房隆起、背部后倾、颈部稍向前伸,再加上盆骨宽阔、倾斜度大、臀部后凸,平面的衣料要形成与体表曲面相适应的结构,只有通过剪切和收省处理,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在我国多种不同的平面制版方法上,为塑造女装胸部的立体感,进行胸省设置各有不同。在已有省量范围内,省量越大胸部的立体造型越突出,例如胸省量在3cm以下的设置较偏重于塑造女性含蓄、稳重的气质,而胸省量在3cm以上的设置则偏重于塑造时尚前卫的着装气质。我国女子胸高角度一般为24°,胸部至高点在腋窝以下,在结构设计时,必须将平面的服装纸样通过收腋下省、在袖笼处设刀背缝分割线等手段设计胸部造型。
3.2 局部放松量的设定
职业女装的结构设计中,除了要满足静态时的造型,还能适应人体的活动需要。通过对女职业人员穿着职业装调查发现,职业女性在工作环境经常做的动作主要有手臂伸展前举,手臂弯曲上抬,上半身前弯等动作,穿着职业装容易在肘部、背部等支撑点产生压迫力,影响穿着舒适性。
传统的职业女装,上肢在90°以内前举时,无论身宽、袖肥的松量多或少,侧长袖下长的长度都可满足上肢运动的需要,但上肢上举的幅度加大时,测长就不能满足需要,底摆被大面积吊起,袖下长长度不足,袖口被大幅拉回;而身宽的变化相对于侧长和袖下长来说不太明显,主要体现在背宽,背宽在前举90°的时候最大,但职业女装作为一种工作装,身宽过于大的情况下,不适合灵巧的工作,所以身宽设计要适中、侧部较长,活动灵活方便。
3.3 衣身结构平衡处理
衣身结构是指依附在穿着状态下,外观平整服帖,各个部位与人体在围度、长度及曲面形态上都能够很好吻合,显得自然、轻松、得体。
衣身结构平衡的关键在于服装穿着时浮余量的消除,可通过收省、缝缩、撇胸、归拔等工艺实现。收省是将浮余量转化为省道量,通过不同部位收省的方法,使得服装达到合体的效果。省道是职业装设计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富于变化。缝缩是将部分吃量作为吃势进行缝合处理;撇胸则是省缝转移的应用,将胸省进行转移,使得前中心领口处收省,将前身领口处的余量缝进去,使得穿着时胸部平整服帖。“归、拔”是通过工艺将服装衣片在制作时将多余的量归进、不足的量拔出,以达到服装合体效果,在高档服装缝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美术课题-纸的立体造型 第5篇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立体性思维,完成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认识过程并通过亲手制作的作业练习,懂得创造立体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重点: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从平面到立体的创造过程和具体的制作方法和手段,并理解平面和立体的区别所在。
教具准备:符合要求的纸的立体造型若干
学生准备:稍厚的纸,三角板,裁纸刀,白乳胶,镊子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纸造型的发展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以纸为材料,创造出各种纸造型艺术。这些纸的艺术,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传统的纸扇、折纸艺术等。尤其是折纸艺术,一张平面的纸几经折叠,可以巧妙地再现动物、花卉、高塔等极其概括的装饰造型。童年时代喜欢的风车、风筝、灯笼以及各种头饰、面具等,无一不是对纸巧妙利用以其实现造型的目的。近年来,以纸为材料制作的纸包装、纸模型、纸手工教学等不断发展,它既吸收了传统折、剪纸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原理,成为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性思维的基本手段。
2、展示教师课前制作的示范作品并介绍制作过程及方法。着重讲解从平面到立体的形成过程。
3、八面体的制作。
(1)选择一张白纸,按书中所表示的图形用铅笔画出八个等边三角形
(2)将多余的部分沿图形外轮廓去掉,按虚线折叠,在图中所示抹胶处抹好胶。(3)组合成八面体。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1、教师巡视,检查作业准备情况,并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八个等边三角形,随时纠正画图中的问题。
2、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协助其将图形画完整、准确。
四、小结
1、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平面制图,并请同学们互相看一下是否符合要求。
2、准备好剪刀、胶水和下节课的粘接材料。
《纸的立体造型》案例设计
纸立体动物造型——长颈鹿 第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模仿制作纸立体动物造型,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动手、动脑制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2)、通过设计制作练习了解纸立体造型的艺术特点、构成原理和基本技法,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感知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纸雕塑的特点和基本技法,学生初步运用基本方法临摹折纸动物作品,提高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和立体表现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临摹作品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以及纸雕塑的设计构思、各部件的大小比例、色彩的搭配。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种造型的长颈鹿若干个。制作步骤图一幅。铅笔、色卡纸、(旧挂历)、剪刀、彩色笔。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问引出主题
(二)、引导阶段
首先让学生欣赏纸立体动物造型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欣赏总结观察几种纸立体动物作品,体验纸立体的的美及纸立体造型的分类特点:(1)、浮雕:欣赏角度只有一个,作品必须依附在一个平面上;(学校大门上的校标)
(2)、圆雕:欣赏角度多方位,且作品可以独立存在。(校园名人雕像)
纸塑的技法:描、剪、卷、折、接、粘等方法
(三)发展阶段示范创作方法
1、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模仿制作,并认识纸塑的步骤和技法。结合长颈鹿造型的步骤,边示范制作。(出示步骤图)
2、归纳总结纸塑造型在各部件制作过程中可用得上的基本技法:
(1)、直线折——在需要折痕处用直尺比好,用硬物划痕再折。(2)、曲线折——在需要折痕处用硬物划曲线痕,再轻轻折出。(3)、卷曲——借助圆笔杆把纸卷在笔杆上,松开后即可。(4)、剪——右手握剪刀,比好要剪开的线,剪出需要的形状。
3、引导学生在模仿制作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各部位是否比例都适当。
(四)、品评欣赏
老师要肯定每个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功后的愉悦体验。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用手中这些普通的纸折出各种精美的造型来装饰我们的生活。
(五)、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让学生课后想一想,是否可以用所学的方法制作其他动物。
附板书:
纸立体动物造型
一、塑造型的基本技法:直线折、曲线折、卷曲、剪
面材的立体造型教学反思 第7篇
《面材的立体造型》经过多次教案的修改及上课验证,整个过程不断推敲,终于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案例呈现出来了,让人甚感欣慰。
为什么要选择《面材的立体造型》作为重点研究的课例?我觉得是因为这一课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它的前面的教学内容是平面构成设计,后面的教学内容就是整整两个单元共六个内容的立体造型制作。所以,这一课是平面与立体的过渡,绘画与手工的交接,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所以,上好这一课相当重要。
如何设置它的教学难点?我开始的设想是把教学重点定在“立体造型的设计”,希望解决学生在造型方面的困难。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因为平时比较少动手,对折、剪、切、插接、粘贴等操作很不熟悉,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一大张卡纸上剪下一个形状,如何安全使用剪刀等等没有多少概念,必须得给学生补充一下这些基本动手的学习和练习。所以后来还是把教学重点设置为“学习面材插接组合的方法”,解决“怎样做”的问题较为逼切。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证明这是适当的。
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我认为关键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给予适当指导和充分练习。
告诉学生怎样做很容易,老师说,然后示范,学生跟着做就成了。但这样简单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发现的欲望。我为了让学生形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了以下辅垫:在面材的成形阶段,我出示完整的面材立体插接范品,先让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形状构成的,探索它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再让学生把这些面材立体构成一一拆开,再尝试组合,自己总结它的制作方法。然后再由其组合的基本形探讨:它是怎样得出来的?你如何在一大片的面材上得到一个小的基本形?自己动手尝试做一下。引导学生比较动手操作的`结果,让他们各自说说成功的地方,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经过几次练习、比较,学生得出较好的剪切基本形的方法。例如要剪出一批圆形,有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以圆的直径为高,剪一长纸条,再以圆的直径为宽,折叠成方形,再剪掉四个直角,逐步加工成圆,这样一次可剪出多个相同大小的圆形;有的学生则先剪一适合大小的圆,把它放在折叠好的多层纸片上作为模板,按样圈剪,同样能一次成形多个圆。我给予他们肯定的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实操,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就更有信心和动力参与创作了。
本节的学习难点“学习面材插接组合的方法”,学生因为有了上面折叠、剪的探索和发现热情作为基础,也能主动地研究更复杂多变的插接组合方法了。在插接过程中,发现接口的深浅直接影响插接的紧密度。接口剪得太深了,基本形互相衔接就很松,容易掉落;接口剪得太浅,也会出现相同的问题。最后通过不过的深浅度对比,发现接口剪基本形边长距中心的二分一深度最合适。这个深度让两个插接好的基本形不但紧密相接,还能基本定下插接时的角度,让下一步插接更顺利。另外,在在组合成型阶段,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为如何让立体造型“立”起来大费脑筋。纸材能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如何让它组合成型并稳定呢?我让学生观察范品的底部组合方式,发现有三角形的组合方法,也有四边形的组合方法,也有不规则的组合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整体造型设计选择适合的方法。
“怎样做”的解决帮助了“学习面材插接组合的方法”这个学习难点的解决,同样,学习难点的解决,也直接有效于本课“立体造型的设计”这个更高目标的达成。
从学生作品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本课“架构稳定、插接紧密、造型别致”的要求。尤其在“造型别致”方面,学生的创作新奇多样,琳琅满目,充分体现了他们充满活力的创造精神。
折纸造型在女装造型中的运用 第8篇
一、服装历史中运用折纸元素所塑造的女装造型
服装历史上, 运用折叠、编织、抽缩、皱褶、堆积、褶裥等手法作为服装的装饰或造型手段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折纸工艺中折叠的手法在服装造型中的表现,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轮状褶裥领, 它最初是为了达到褶皱的效果, 用束带把衬衫的衣边尽量朝领子拉拢。轮状褶裥领在德意志风格服饰中初见端倪, 在西班牙风格服饰时代发展至极致, 它完全脱离了内衣, 成为一种独立制作、可以摘卸的部件。轮状褶裥领以层叠的交错达到视觉上横向的扩张, 巧妙地改变了颈部的线条, 有效地烘托出穿着者的面部。
中国魏晋时期妇女服装的裙多褶裥裙, 裙长曳地, 下摆宽松, 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东方文化的含蓄在层叠包裹中, 因人体的行动渗透出自然的风韵,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传统的审美理论对服装风格造型起了重大的影响。[1]
不同时期世界各国的服装中都不约而同的使用这些可以形成如同雕塑般立体的装饰造型手法, 无论是否是从折纸工艺中得到启发, 这种通过折、叠等的手段达到造型效果的方法早已是深入在服装之中了。
二、设计师品牌中折纸元素运用的典型
服装的消费理念日趋个性化, 风格化和时尚化, 对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设计去表现服装不同寻常的气质品位, 就一定要考虑服装设计的文化延伸意义。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延伸, 指的是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要素设计, 使服装内在价值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更大的延长和扩展。作为服装设计师, 要准确表达作品的设计思想, 采用文化元素语言称得上是绝好的表达方式。正如2007春夏掀起的折纸时装风一样, 折纸带来的独特的外轮廓造型为设计师们的廓型、细节设计带来灵感, 服装不再仅仅是一件衣服, 而是被赋予了设计师的思想, 也承载着文化艺术的传递。
第一节三宅一生的极致褶皱风格服装
三宅一生的作品总是极富个性, 三宅一生自己对时装的解释是:我试图创造出一种既不是东方的风格也不是西方的风格的服饰。
他是最早将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设计理念引入西方并产生轰动的亚洲设计师之一, 从日本的传统折纸中获取灵感, 由他创造的“皱褶系列”成为当时东方文化与巴黎时装文化结合的旗帜。提到褶皱, 就没有人能够忽略三宅一生。折纸灯笼般的长裙, 边缘锐利的大褶皱, 独树一帜的奇特面料, 运用褶皱表现他的个性, 是他的出发点之一。“在巴黎, 我不想模仿任何人, 我只想做我自己。”在以运用褶皱为设计特色的前辈设计师VIONNET的风格中, 他找到了设计语言并加以发扬光大。另一个出发点是他希望自己设计的服装像人体的第二层皮肤一样舒适服帖, 他最具代表性的“一生褶”来说, 那缕缕纤细的褶皱好像工笔画流畅优美的线条, 随着人体的运动, 这些线条变得鲜活起来, 或勾勒出妩媚的身姿, 或表现出飘逸潇洒的气质, 而褶皱的轻盈质感, 则使着装者倍觉舒适轻松。
三宅一生很好地解决了东方的服装注重给人留出空间和西方式的严谨结构之间协调的问题, 在看似完成度不高的服装中, 顾客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三宅一生曾以一个设计师的眼光, 面料专家的敬业态度, 对传统的日本布料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 使传统粗布的苍劲、古朴风貌得以强化, 素雅、细腻的韵味得以保持, 同时面料的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改进。用这种面料他设计出了许多带有民族特点, 又不乏他本人特色的前卫服装。他的这种用面料表达感受, 用面料触发灵感的设计方式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更为突出。九十年代被称作素材的年代, 以三宅一生为首, 许多设计师的设计是从素材的设计开始的。以他的一九九八年秋冬流行时装展“未来之服”系列为例便可见一斑。比如他在白色的正方形双层面料中加入薄棉, 按体形回转进行折叠, 再涂上丙烯涂层, 制作出带有纸质感的新款外套;他将全棉服装折叠出褶子后, 覆以金银箔片压印成型, 展开褶子, 金银箔片便撕裂成褶绉花纹等。由此可见三宅一生的褶皱服装是通过顾客的穿着行为最后完成造型的。他的褶皱方案是永久性的, 在整理阶段就以高科技的处理手段完成褶皱的形状, 并且不会变形。同时, 他也用完美的色彩感觉给他的服饰以商标式的外观。在谈到他自己创立的这种风格的时候, 三宅一生说:“那是个实验, 也是个冒险。”幸运的是, “我要褶皱”系列在他成功后创立, 并且把他的事业引向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节John Galliano从折纸中获得戏剧般的奇思妙想
2007年的春夏Christian Dior Haute Couture被众多时尚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是John Galliano接手Dior之后地巅峰之作。John Galliano再一次超越自己想象力与技术的极限, 为世人献上服装可能达到的最为戏剧化的效果:艺伎的大白脸, 和服的锦缎, 花魁的头饰以及夸张的折纸造型雕刻捆绑, 立体的几何造型塑造出如同折纸效果般的花儿或是盘旋的鸟儿, 让人怀疑那些究竟是布做的衣服还是纸折出来的衣服?采用了上层的麻、薄呢、棉织物等具有挺括的质地的面料, 利用收褶、毛边、折叠装饰手法, 让原本平板、柔软的面料有了非凡的雕塑感。也选用了悬垂性好的丝、绸以及纱来表现轻柔飘逸的裙摆, 塑造出层叠堆积的波浪效果。高超的立体裁剪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呈现给世人的是场绝美的视觉盛宴, 不得不再一次为John Galliano的才智所折服。John Galliano似乎对折纸艺术情有独钟, “Plisse”系列手袋设计灵感也来自于日本的折纸艺术。将皮革用全手工折叠出优美的大大小小的褶皱线条, 使包呈现出优雅的弧度造型。
第三节上海本土设计师凌雅丽的雕塑感设计
中国不乏有创意新颖, 基本功过硬的设计师, 例如上海本土设计师凌雅丽充满创意的、具有独特的雕塑美感的服装令人感叹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正与世界时尚舞台接轨。凌雅丽的服装用大量的堆积、折裥形成层叠的折纸般视觉美感, 锐利的边缘线设计繁复而华丽, 造型夸张却不惊骇, 如同一座座瑰丽的软雕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正是来自服装锐利的边缘线的组合设计, 加上精致的折叠细节设置。为了维持服装的厚重感和立体感, 面料大量运用了硬挺面材, 同时巧妙地加入真丝、天蚕锻等, 保持了质感的通透, 也衬托出了服装的梦幻气质, 使整体造型形成强大的立体感, 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般。款式与材质的完美结合, 体现出了设计师的独特审美情趣。
三、女装造型中实现折纸造型效果的一般技术手段
折纸的形式通常来说分为两种, 一种是不通过裁剪, 直接将一张纸 (大多是正方形的纸) 通过折叠形成造型效果;一种是需要实现在纸上画好样子, 通过裁剪、折叠、粘接等来形成比较复杂的造型效果。由此可见, 折纸的造型手法与服装的造型手法极为相似, 可以借鉴于折纸的造型手法为女装的造型设计带来新鲜活力。折纸工艺形式多种多样, 形成的造型风格也各有千秋。折纸元素在于女装造型之中的运用, 通过各种手段的表达形成不同的风格, 使女装造型设计富于变化。
第一节褶裥
折叠是折纸的基本工艺, 通过在纸上一折一屈的活动, 使一张平面的纸张能呈现出简单的立体效果;多次的折屈活动压缩纸张, 使折叠后纸张具有收缩功能。由此得到启发, 在女装的造型设计中加入褶裥的设计。
(1) 在面料上使用褶裥加工, 利用高温和高压来进行压褶, 让褶裥半永久地保存。加工好的褶裥面料直接运用于服装造型中, 由于面料本身具有了伸缩性质, 使紧身的服装无须再做多余的分割线等处理就能很好的贴合人体;宽松的服装在层叠落差关系中活跃起来。三宅一生的设计注重用整块面料进行构成, 并出于对面料自然属性的尊重, 他尽可能少地去“破坏”面料。这是他“单块面料成时装”的设计特色。为保持面料的整一性又要适合人体的曲线, 他采用别、折、叠、捆等手法, 参以日本和服中的缠绕、披挂等传统手法, 使服装显得朴拙而不乏现代感。其中, 他使用类似折纸的构成方法极为独特。通过大面积的反复折叠, 形成多层面的视觉效果, 并打破了人们关于里面有别的思维定势,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宅一生的褶皱在他所设计的服装中的淋漓尽致的表现, 让我们看到新型面料的开发让服装的表现不再仅限于廓型的改变。
(2) 褶裥作为人们对服装中余量的最初的处理手段, 在结构设计中加入褶裥设计成为服装造型设计的基本手段。这样的做法可以是单纯的装饰性的褶裥, 如洛可可时期的女装中大量运用褶裥的装饰手法, 使服装呈现出极端的雕塑般华丽美感;也可以是承担了省道量的褶裥;也可以是兼具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褶裥。
第二节立体布纹
折纸所能形成的具有半立体浮雕感的造型效果, 通过对纸张进行沿线的折屈、切割、弯曲等活动实现其造型上的凹凸, 甚至可以呈现出特别的肌理效果。面料的性能较为柔软, 虽然可以通过后期整烫加工实现造型, 但不易定型, 并且成型的造型单调、乏味。辅以线缝等手段加以固定的造型则为立体效果提供了可能, 有效的实现了对纸材肌理效果的模仿。立体布纹的面料加工手段为造型的使用和装饰功能提供了便捷。
第三节编织
折纸手法中, 通常用纸条间的相互编织、套结的手段来造型, 将其运用于女装造型中就体现为面料的编织。编织的手法采用条状绳带的交错编织或扭曲连接等方法进行, 形成视觉上的错觉审美。需要通过立体剪裁的方式实现, 造型线的走向设计、疏密设置体现出设计者的审美情趣。材料也不仅限于面料的编织, 特殊材质在这里的运用也相当广泛, 如塑脂材料、绳结等, 效果也多种多样。
第四节服装廓型中体现折纸造型元素
从折纸的棱角分明的廓型外观中吸取灵感, 通过平面制版或是立体裁剪的手段, 在服装廓型设计中加入多变的边缘设计, 或是塑造立体的几何形态, 都可以为服装的造型设计带来趣味性的实践。但为了能达到折纸造型在廓型中的体现, 对服装面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甚至一些造型需要特殊工艺支持, 如利用龙骨等支撑造型。
文化是在对历史文化不断的总结中发展起来的, 文化对服装设计的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越来越成为设计师们获得灵感的源泉。在东方元素设计大行其道的今天, 折纸元素设计当然不让的占据了一席之地。服装不再只是人类自我炫耀的工具, 它同时承载着文化传递和交流的重任。设计师们从传统折纸工艺中寻找灵感, 不断创造出极具个人风格的系列, 精致的细节, 令人感叹的造型轮廓, 为世人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惊喜。
参考文献
[1]邓跃青.现代服装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1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