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什么是综述性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9
1

什么是综述性论文范文第1篇

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的新兴技术,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正在改变诸多行业的应用场景和运行规则,是未来构建新型信息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从区块链技术中索求当前科研管理痛点的解决方案,既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医院科研管理平台

(一)现有状况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近30年的建设,医院信息化已经逐步由最初的单机操作、局部网络化逐渐发展至全员医疗信息网络化的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往往存在项目实验结果数据零散、数据质量不高和信息化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医院科研交流的载体主要是管理文件和科研文档,管理手段以统计为主,大部分工作局限于以Word或Excel文档进行科研数据信息的管理,导致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不足、成果水平低、低水平重复研究。

在对科研管理平台的现代化实践上,国内诸多医院做出了许多杰出、有益的探索。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例,其在2011年上线了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包含科研信息公告、纵向课题库、横向课题库、匹配经费库、发表论文库、获奖成果库、专利库等21组模块,实现了科研信息发布及各类数据库功能,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

(二)平台的组成机制

在“硬件”构成上,医院科研管理平台的主体是人,载体是信息化设备,核心是科研数据流。从使用主体来讲,科研管理平台的使用者一端是科研人员,另一端是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是平台的数据生产者,平台上的资料,无论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或审批流程发起等均通过科研人员的工作产生;另一方面,他们所产生的数据传输至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根据需求进行汇总统计上报等管理工作。从信息载体上讲,传统的计算机、服务器与因特网已经构成一个基本的数据交互的网络环境,随着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媒介有所更新,例如网络传输由4G升级至5G,终端由计算机扩展至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但本质仍未脱离该框架。图1给出了科研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

在“软件”组成上,医院科研管理平台主要包含以下两类:一是以经费管理、课题管理为代表的流程审批账簿;二是存储论文、实验数据等的数据库功能。

(三)现阶段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最大局限性是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的碎片化。国内多数科研管理平台是单独的系统,与医院管理信息(HIS)、财务管理、线上办公等系统缺乏联动,造成信息流中断,需要手工将其他平台数据录入到科研管理平台,易出错或遗漏,给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不便。此外,在科研管理平台内部亦有功能性模块碎片化的问题,如数据库与审核流程未统一,不能形成全链条管理,不能满足现代化的科研管理需求。

其次是系统架构落后。传统的框架往往以单位内部的服务器为中心,管理权限集中于某些管理员,此类中心化架构不能排除服务器被攻击或者管理员恶意损坏或操作失误使平台数据遭受篡改,严重的会使科研成果遭受巨大破坏,浪费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心血。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大国之间的博弈愈加激烈,医学科研数据的安全性更要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去衡量。

二、区块链

(一)区块链的定义及类型

区块链作为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链条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特定数据结构,以此验证和存储数据,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去中心化共享总账。换言之,区块链是记录信息和数据的分布式数字账本,该账本存储于对等網络的多个参与者之间,参与者可以使用加密签名将新的交易添加到现有交易链中,形成安全、连续、不变的链式数据结构。

区块链技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具有公共链(public blockchain)、联盟链(consortium blockchain)和私有链(private blockchain)三种类型。公共链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无官方组织及管理机构,无中心服务器,参与的节点按照系统规则自由接入网络、不受控制,节点间基于共识机制开展工作。联盟链是部分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由若干机构联合发起,接入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取舍两者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并对分布式账本的访问做一定的控制,适用于多个实体构成的组织或联盟。私有链则是完全中心化的区块链,其写入权限由中心机构控制,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适用于特定机构的内部数据管理与审计等。

(二)区块链的技术架构

2018年中国通信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8)》给出了一种通用型的区块链系统技术架构,将区块链系统划分为基础设施、基础组件、账本、共识、智能合约、接口、应用、操作运维和系统管理九部分,各层级的主要功能如表1所示,其技术架构逻辑关系如图2。

(三) 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基于区块链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架构,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分布式。区块链系统内没有中心化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机构,各节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近乎均等,每个节点都能获得完整的数据拷贝,系统由多个节点共同维护;二是多节点共识。基于区块链系统分布式的特点,各个节点之间无需相互信任,通过共识机制对入链数据进行验证,数据内容和系统运作规则公开透明,节点之间通过技术手段自动实现信息关系;三是公开透明。通过共识机制,账本和商业规则可以被所有人审阅,并可利用时间戳机制对用户行为进行追溯,保证了系统的公开透明;四是不可篡改。区块链上的区块只能新增、不能被替换,交易可以通过新增区块的方式予以修改,但是区块记录将永久保留。

三、区块链与医院科研管理耦合性分析

耦合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常用来说明两类现象之间的关联程度:关联程度越小,独立性越强,耦合性越低;反之,关联程度越大,独立性越弱,耦合性就越高。能否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应对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或者说引入区块链技术能够多大程度上缓解医学科研管理平台与科研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分析区块链与医学科研管理耦合性的意义所在。

(一) 区块链技术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耦合性

1. 分布式结构与区域医疗中心

区域医疗中心是以国家医学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用,在京、沪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若干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多种方式,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更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此外,还有各地的区域医疗联合体等机构本质上也产生并存储医学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本质上就是一种可以在多个网络节点、多个物理地址或者多个组织构成的网络中进行数据分享、同步或复制的去中心化数据存储技术,因此,各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本身即可看作为区块链上的节点,自然地为由各地医疗机构组成的联盟链提供了基础设施。

2.医疗机构多节点共识机制

共识机制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和系统性能等。目前,主流的共识机制主要有工作量证明(Proof ofwork, PoW)、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 PoS)和委托权益证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DPoS)。其中PoW共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分布式节点的算力竞争来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共识的安全性;PoS共识是采用权益证明来代替PoW中的基于哈希算力的工作量证明,是由系统中具有最高权益而非最高算力的节点获得区块记账权;DPoS共识机制的思路类似于“董事会决策”,即系统中每个股东节点可以将其持有的股份权益作为选票授予一个代表,获得票数最多且愿意成为代表的前101个节点将进入“董事会”,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轮流对交易进行打包结算并且签署(即生产)一个新区块。

薛腾飞等人(2017)结合我国目前执行的《医疗标准机构基本标准》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改良了DPoS的初始化方法,以现阶段的医疗机构评级和信息中心配置规模作为排序依据,设计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数据分享模型(MDSM),其共识机制以排在前101位的信息中心被指定为医疗机构联盟服务器群,排在第101为之后的20位被指定为审计联盟服务器群,轮流校验每个被签署的区块是否真实有效,并引入了信用积分作为评分依据,为该链上“董事会”的更替、新增及退出提供了完整机制,保障了所有链上区块功能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由此可见,区块链建设所必须的共识机制也同样具备条件。

(二)医学科研管理需求与区块链功能之间的耦合性

1.医学科研数据可追溯性与链式结构

科研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产生,保障科研数据准确无误是科研管理平台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医学科研数据不仅来自于临床研究,也来自于基础实验等,不仅参与者众、数据获取周期长,且数据量大,复杂维度高,保障科研数据的一致与可靠并非一件易事。

区块链是一个链表的数据结构,每个区块相互连接,存储了一系列的有序事物,是一个特殊的数据库。与普通数据库最主要的区别是采用了带有时间戳的链式区块结构存储数据给数据增加了时间维度,具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既保证了科研数据的准确性,也为科研数据提供了追溯的途径。

2.医学科研经费使用与区块链账簿属性

科研经费使用是否合法与合規、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是否科学和规范,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科研经费使用中广泛存在的问题除了浪费和低效外,主要是科研人员违法或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区块链本身的公开透明且无法篡改的属性使得区块链自身即可作为去中心化账簿。例如,将实验设备、科研试剂、耗材等供应商纳入以医疗机构中的科研管理、采购、财务、课题组、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盟链中,每笔经费支出均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公开透明且无法篡改,保障了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与效率。曲广强等人曾对基于区块链的实验教学经费可信任回溯机制进行研究,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减少实验经费腐败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区块链技术可以消除传统的购买、开发票报销流程,使得经费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最重要的,区块链中的共识机制为跨部门协作沟通提供了共识基础,在对接财务等较为敏感的信息时,既保障了数据的安全可靠,同时也节省了审批时间,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管理方案,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图3为借助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的现代化科研管理平台框架,相较传统架构,新的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流进行的改造,使其更加安全高效。

四、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剖析了现阶段医院科研管理平台的组成机制与面临的挑战,并向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索求解决之道。通过分析区块链的技术架构与主要特征和科研管理平台之间在运行机制和功能需求上的耦合性,为医院科研管理平台引入区块链提供理论基础。区块链技术的引进不仅能够切实保障科研数据的安全性,并且有助于在不同机构间建立共识机制,有效降低沟通成本。更巧妙地将不同机构科研管理平台的重复性建设转化为区块链节点,节省建设费用的同时,既维持了科研管理平台开发的高水平与一致性,又整合了全国的医学研究数据资源,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提升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有力工具。

什么是综述性论文范文第2篇

2、将高等有机化学引入应用化学本科培养计划的必要性及实践

3、设施蔬菜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4、基于产学融合育人创建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5、基于“虚—实”组合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课中的应用

6、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应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①

7、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8、“对分课堂”在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9、任务驱动法在食品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0、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实习改革与实践①

11、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2、应用化学在先进材料中的发展探索

13、浅谈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研究与实践

15、浅谈关于工业化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思考

16、Trial and Error策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17、应用化学驱动性问题链教学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18、腐植酸的应用化学研究

19、应用化学学科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0、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方向的确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

21、高中应用化学学习探讨

22、浅议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23、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建设之体会

24、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制备力学性能优异的聚烯烃热塑性弹性材料

25、基于“课堂—竞赛—项目”三维联动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6、具有电力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信息化实验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

27、对分课堂在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8、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的研究

29、物联网在应用化学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总结

30、校企共建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31、探讨应用化学专业《电化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

32、农业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33、新疆高校应用化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34、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35、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36、强化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能力的途径浅析

37、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些探讨

38、浅谈农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39、关于应用化学的历史和意义分析

40、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材编写探讨

4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化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研究

42、微课在师范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浅谈

43、基于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的设计研究

44、关于腐植酸应用化学研究进展分析

45、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及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46、转型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产教融合”教学探讨

47、在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8、关于工业化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思考

49、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核心课程建设探究

什么是综述性论文范文第3篇

2、癌性腹水模型制备方法及在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艾拉莫德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4、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5、“心”“音”交融,探索音乐新认知

6、浅谈乳腺癌的预防与检查治疗

7、癌症临终患者家属的哀伤护理研究进展

8、针吸细胞学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文献评价

9、骨桥蛋白在鼻咽癌发病遗传易感性中的研究进展

10、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1、防治长春瑞宾所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12、肥胖与三阴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

13、贝伐珠单抗在我院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14、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15、MDT模式下PBL教学法在乳腺外科临床教学实践的应用和探讨

16、浅析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17、CA—9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18、雄激素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9、植物药提取物影响肿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20、脂肪酸合成酶促进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的研究进展

21、补骨脂主要不良反应的研究与思考

22、坤泰胶囊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绝经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3、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

24、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进展

25、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信号途径及其对口腔慢性疾病的作用

26、BSC在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进展

28、《毛泽东个性化的健康之道》等134则

29、癌症抑郁共病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

30、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任

31、“正念疗法”研究状况概述

32、恩曲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33、坚果果壳色素生物功能研究

34、专科护士在乳腺癌护理中的发展现状

35、miRNA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36、灵芝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

37、补肾中药熟地治疗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

38、哺乳动物肌动蛋白调节蛋白在肿瘤进展和转移中的作用

39、维吾尔族男性乳腺癌30例临床病理相关问题探讨

40、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41、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治疗分析

42、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

43、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研究概况

44、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45、青蒿琥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46、2021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总目次

47、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48、CD146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与作用

49、P2X受体介导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什么是综述性论文范文第4篇

陶行知,中国教育家,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主张。他的作品《创造宣言》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读下面的选文,你会对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生活教育這个词是被误解了。它所以被误解,是因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混在里面,令人看不清楚。这理论告诉我们: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得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随着这个理论而来的几个口号是:“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这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根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动物来,给鸟儿做陪伴。小鸟是比较舒服了,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所可怪的是有的养鸟者偏偏爱说鸟笼是鸟的世界,而对于真正的鸟的世界的树林反而一概抹杀,不加承认。假使笼里的鸟,习惯成自然,也随声附和地说,这笼便是我的世界,又假使笼外的鸟,都鄙弃树林,而羡慕笼中生活,甚至以不得其门而人为憾,那么,这些鸟才算是荒唐了。

我们现在要肃清这种误解。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在这个理论指导之下,我们承认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过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盘散沙的教育:过有计划的生活,便是受有计划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换个说法: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但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但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讲卫生的笔记,但不算是受着讲卫生的教育。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它,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授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的学校,生活是大众的教育。大众必须正式承认它,并且运用它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

(选自《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原载于《生活教育》1934年2月16日)

【链接】

陶行知语录

1.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2.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

3.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够在长期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

4.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5.追求真理,讲真话,驳假话。

6.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7.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

8.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透过集体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

9.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10.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选自《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有改动)

什么是综述性论文范文第5篇

时间:2019年3月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这种最新的美学建构已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基本共识,2005年之后西方学界出版了关于“生活美学”的多本专著。其中,2014年由我筹划主编、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出版的《日常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West),就是以国际化语言向西方昭示:“生活美学”并不只是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美学新潮与主潮,更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美学的原生形态。

作为东西方美学家当下的共同事业,“生活美学”由此趋成一种“全球生活美学”成为可能。在斯坦福哲学百科(Stanford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当中最近新增“生活美学”词条,美学杂志《美学与艺术批评》(JAAC)的主编苏珊费金(SusanFeagin),在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今天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美学与生活的重新结合。在我看来,这个发展趋势似乎更接近于东方传统,因为中国文化里面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与人生理解、日常生活结合一体的。”

由此可见,国际美学界不仅视“生活美学”为国际美学的最新主流,而且看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中国美学对“生活美学”已经与正在作出的贡献。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生活美学”却多有误解,甚至在不甚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这个新生长点做出了某些“过度的阐释”。在这些误读纷纷出现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厘清:“生活美学”究竟是什么,又到底不是什么?

审美观的变化与实用美学

第一种对“生活美学”的误解,就是仅仅把它当作“实用美学”。以某本名为《生活美学》的专著为例,这本书所说的生活化的美学,从分类上就包括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和旅游美学。然而,这种以“生活学”为核心的生活美学,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实用美学”,这是将传统审美观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产物。因为,“人的艺术追求并不以产生个别的艺术作品为满足,而是要力图渗透到我们全部的生活(Dasein),我们的住宅,我们的服装,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交通,我们的举止,我们的语言,我们都要追求一种美的形式”。有趣的是,这里所用的“生活”之德文“Dasein”就是海德格尔的核心术语“此在”,生活美学即使从实用的根基上说也是“此生”的美学。

这类的实用美学尽管意识到了审美泛化并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并没有根本认识到:生活美学的首要变化就来自于审美观之变。这样的实用美学只是将“生活美学”看作是门类美学而非本体论美学。传统的审美观被认定是“非功利的”与“无目的性的”,然而,这种古典审美观念斩断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只是雅俗分赏的“文化神圣化”时代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审美经验的神话”在世界美学主流中就已得到解构,所谓“非功利”“审美距离”“不及物”等一系列的传统审美话语被给予了最后一击。当代文化艺术的彻底转变,却再度聚焦于审美与生活的本然关联:首先,“审美非功利性”被“生活实用的审美化”所驱逐了,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其次,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被“有目的的无目的性”所取代了,这是艺术文化的“产业化”所带来的;再次,“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被“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性”所代替了,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所带来的。所以说,“生活美学”首先就是一种审美观得以彻底转变的美学。

生活观的流变与“日常美学”

在“生活美学”当中得以转变的不仅是审美观,而且还有生活观。第二种误解就在于将生活美学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美学”。日常生活美学的确是最新兴起的一种思潮,它是直面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而产生的,将重点放在大众文化转向的“视觉图像”与回归感性愉悦的“本能释放”方面,从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然而,“生活美学”尽管与生活美化是直接相关的,但“当代审美泛化”的语境转化当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的“审美日常生活化”对生活美学而言仅仅是背景而已。

“生活美学”更是一种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而非仅仅是文化研究与社会学意义上的话语构建。这意味着,生活美学尽管是“民生”的美学,却并非只是大众文化的通俗美学。但是,日常生活美学却成为了只为大众生活审美化的“合法性”做论证的美学。在理论上,它往往将美感等同于快感,从而流于粗鄙的“日常经验主义”;在实践上,又常常成为中产阶层文化趣味的代理人,从而易被诘问“究竟是谁的生活审美化”:究竟它本质上是“食利者”的美学,还是表征了审美“民主化”的趋向?更何况,“牛活美学”具有更广阔的文化历史语境,随着当代中国文化的“三分天下”格局的出场,“政治生活美学”“精英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都应该成为“生活美学”中的应有之义。这三种由历史流变而来的独特的生活美学形态,恰恰也说明了本土化的生活美学在中国本土始终占据着主导。

艺术观的转变与“艺术美学”

第三种误解在于,“生活美學”的兴起就会驱逐“艺术美学”的存在,生活化与艺术论的美学似乎是势不两立的。在欧美的美学界看来,分析美学”的主流传统曾只聚焦于艺术本身,而超出了“艺术哲学”的研究之外的两个主要对象,就是作为日常美学的“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与“人类生活美学”(the aesthetics of human life)。从这种视角看来,关于艺术与关于生活的美学理应是彼此绝缘的两个领域。然而,“生活美学”却试图更开放性地看待艺术。生活美学之所以包容“艺术美学”,就是因为,它将艺术本身视为一种“生活的形式”。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反思,恰恰是应该“在生活之中”而非超出生活之外的。

所以,“生活美学”有个“互看”的原则:一方面,我们是从生活美学来“观照”艺术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是从艺术来“看待”美学生活的。同时还要看到,“艺术观”只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美的艺术”也只是欧洲现代性的产物。“艺术自律论”仅仅囿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西方人用这个视角审视了文艺复兴以前的“前艺术”文化,从而形成了艺术史的基本脉络;而且还将这种视角拉伸到非西方的文化当中,从而将东方艺术纳入其中。这突出表现在,在时间上旧石器时代物品的艺术化,在空间上非洲物品的被艺术化,在19世纪的欧洲就曾有一段将人类学博物馆当中的物品搬到美术馆当中的热潮。当欧洲“艺术观”舶来的时候,如“美术”这个来自日本的新造词(英译为bijutsu),移植到中国本土之时就逐渐缩小了疆界,从原本所指的“大艺术”聚焦于以绘画为主的造型艺术,这也说明了西方艺术观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作用。然而,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的深厚传统却从未中断,“艺”与“术”的传统也是深深地植根于本土生活当中的。其中至少有两个传统至今绵延未绝:一个是以“书法”为代表的“文人生活美学”传统,另一个则是以“民艺”为代表的“民间生活美学”传统,它们都使我们回到艺术与生活的亲和关联,来重新定位艺术与生活。

环境观的改变与“环境美学”

将生活美学当作“环境美学”的分支,还是把环境美学作为“生活美学”的分支,这也关系到对“生活美学”的误解。当代欧美环境美学家更多地把生活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当代发展环节。这里面引导出来的问题就是:生活是从环境里面延伸而出的,还是环境是围绕生活而生成的?按照环境主义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认定环境就是围绕着主体生成的,那么,这种思想本身就蕴涵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意味。

但是,环境毕竟还是针对人类而言的,没有人类也许就无所谓环境的存在与否,可以说,环境总是“属人”的环境,无论针对每个个体还是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如此。尽管环境与每个人的亲疏关系是千差万别甚至相差甚远的(如从家居环境到地球大气层的距离那么遥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万年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化之后的改造自然活动的全面展开,整个地球很难说还有尚未被“人化”的部分,整个地球的环境都是“人化”的环境。实际上,环境与生活就是密不可分与交互规定的,环境更应该被视为“生活化”的环境,它具体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部分。活生生的“人”及其生活的环境的互动关联,恰恰是“环境美学”融入“生活美学”的必然通途。

哲学观的变动与“美善之学”

关于“生活美学”还有一种误解,觉得“生活美学”既然主旨在于提升生活经验的审美品格,进而达到“以美促善”“化美为善”“以善为美”,那么就可以将生活美学视为伦理学的分支,从而成为一种“美善之学”。这是部分正确的,因为从历史渊源上看,“生活美学”恰恰反击的也是自“感性学”奠基以来的将审美纯化的趋势,它一方面是对于古希腊“美善”合一观念的某种回应,另一方面亦是回到了本土儒家的“美善相乐”的圆融思想。

然而,“生活美学”却不仅仅是“伦理美学”,从本体论上说,“生活美学”理应成为真善美的合体之学。这是由于,“生活美学”所正面反思的是现代性所造成的“认知工具”(cognitive-instrumental)、“道德实践”(motal-practical)与“审美表现”(aesthetic-expressive)的割裂,这是启蒙时代的产物,也是启蒙思想的缺失。既然美本身所呈现的是人类基本的经验世界,而真善美在这一世界中也是未经分化的,没有概念化与制度化的分隔,那么也就可以说,真善美恰恰是统一于美的活动的。在美的“本真生活”的状态之中,真善美是本属一体的,它们差异的绝对化,只是在西方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下发展起来的。超脱西方形而上学藩篱就可以看到,本真生活的意义是不能得以概念化区分的,而是只能被现象性地直观的,它同时是真,是善,亦是美。所以说,“生活美学”就本体论而言就是“真美善合一”之学,它并不赞同现代性带来的“客观的科学”“普遍的道德和法律”与“自律性的艺术”的裂变,从而以“美是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与“美学是未来的生活伦理学”两个基本命题来整合真美善。

质言之,我们试图为生活美学的“开放性”进行积极的辩护,而反对对之进行“封闭化”的理解和“过度化”的阐发。通过审美观的变化,可以看到,生活美学绝非只是“实用美学”;通过生活观的流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不仅仅就是“日常美学”;通过艺术观的转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兼容而不能驱逐“艺术美学”;通过环境观的改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吸纳与融会了“环境美学”;通过哲学观的变动,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并非只为“美善之学”。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回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它所持的是崭新的审美观、生活观、艺术观、环境观和哲学观。

在2010年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生活美学成为了国内外美学家们热议的话题,这也说明,“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已经成为全球美学的新生长点。在中文的专题会议上,特设了“日常生活美学”与“传统与当代:生活美学复兴”两个会场,以推介中国学界的生活美学的最新思潮;在英文的专题会议上,“环境美学”“美学与新媒体”“当代中国艺术”专场都不同程度上涉及了生活美学的话题,走向生活的美学与美学走向生活,正在东西方美学家们那里形成某种基本的共识。只不过,中国本土出现生活美学是为了摆脱实践美学的传统,而欧美大陆出现生活美学则是为了超越分析美学的窠臼,但是,在他们开始转向了生活的时候,卻都强调了

我们要依靠生活美学来观照艺术,与此同时,我们又要依赖艺术来看待生活的美学。

为什么生活美学会成为中外美学家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这首先是由于,当代文化和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皆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美学的兴起就是对这种最新动向的一种直接的应对。真正使得生活美学得以出场的历史要素,不仅在于当代文化的各个层级在逐渐审美化,这是审美要素向文化与社会的蔓延和普泛,同时,更在于当代艺术家们突破了审美的藩篱,从而致力于在“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进行拓展的工作。

面对这种新的历史境遇,新兴的生活美学就要面对传统美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进行“解构”:一个就是“审美非功利”观,另一个则是“艺术自律”论。二者几乎成就了古典美学观念与艺术理念的内在定性。在古典时代人们所身处的“文化神圣化”的语境里,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理性,那种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

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便是,艺术和审美不再与日常生活发生直接的关联,而在当代社会和文化当中,这些传统的历史条件都被新的语境所刷新了,从而出现了三种观念的交锋:“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生活实用的审美化”对“审美非功利性”;艺术和文化的“产业化”所带来的“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日常生活化”所带来的“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体”对“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而且后者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当代审美所面临的历史境遇居然具有了某种“反审美”的性质,审美理论在“后康德时代”要得以重新审视。

与此同时,“艺术自律”论也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西方的艺术文化呈现出“沙漏结构”,也就是中间细、两端呈双漏斗的结构。在欧洲文化史上,从“美的艺术”的形成直到当代艺术之前的阶段,就是这沙漏的中间部分。在这个中间部分之前,“前艺术”阶段的人造物逐渐被规约到美的艺术体系当中,比如對原始时代物品的“博物馆化”与对非洲地区物品的“现代艺术化”。

从东方的视角看,艺术的产生只是现代性的产物,而在欧美现代性之前(时间性的)与之外(空间性的),都没有凸现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问题。在此,时间性的“在先”,指的是欧洲文化中唯美的艺术观念产生之前的时段;空间性的“在外”,则指的是在欧洲文化之外那些“后发”地获得艺术视角的文化空间。

更具体地说,在以欧洲为主导的现代性这段历史展开“之前”与“之外”,现代性意义上的艺术都没有产生出来,自律的艺术观念只是欧洲文化的产物而后才得以全球播撒。在“沙漏结构”的后半部,当代艺术又出现了突破艺术边界的倾向,极力在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缘地带进行创造,从而使得艺术走向了更加开放的空间,这正是我们所面临的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阶段。

所以说,生活美学在目前之所以已成为“走向全球美学新构”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因为,它既可以用来反击“艺术自律化”与“审美纯粹化”的传统观念,也可以将中国美学奠基在本土的深厚根基之上。

追本溯源,中国古典美学其实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审美者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不能脱离传统而空创,而要形成一种古与今之间的“视界融合”。

以儒家美学为例,儒家美学就可以被定位为一种生活美学,以情为本的生活美学,这是来自于郭店楚简的启示。对于儒家美学的哲学化解读,往往尽着欧洲哲学研究的色彩,如以“仁学”作为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之类。从“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解读儒学,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语境来言说问题,“礼”及其与“乐”的合一更能代表儒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在孔子时代,“礼”“乐”相济才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转化为“礼”与“情”的合一,而且“乐”对于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所以,我们主张从生活美学与“情之本体”的角度来重思儒家美学的基本定位。

而且,儒道两家生活美学的同体化的互补,恰恰构成了“忧乐圆融”的相生境界。用“忧乐圆融”来描述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架构亦非常贴切,因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生活美学,都是“通天下之忧乐”的。同样,正如禅宗生活美学虽起于出世之忧,但“禅悦”却如此亲和于现世生活一样,儒、道、禅之“乐”都是归属于生活并始终未超离于生活的。

将生活美学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这是就逻辑与历史的双重意义来说的。一方面,所谓“原色”就逻辑而言,生活美学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生成范式”,所以谓之“原”。

“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便形成了两种基本原色,并与后兴的“禅宗生活美学”共同构成中国美学的“三原色”。另一方面,所谓“底色”则就历史而言,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古典美学的奠基者那里开始,中国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所以才谓之“底”。但无论是作为“原”色还是“底”色,中国美学从本根上就具有“生活化”的取向。

从先秦、魏晋到明清形成了生活美学的三次高潮,这是不同于欧洲美学传统的最深层的差异,也是我们重新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的最新的路径。因此,我们也要回到中国古人的生活世界来把握儒道两家的美学,从而为阐释中国古典美学探索出一条“回归生活”的新路。在这种视界当中的儒道两家美学,已经基本摆脱了依于“仁”与志于“道”的老路,这恰恰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然结果。

生活美学,正是未来美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但这种发展并不是囿于中国本土的独创,而已经成为了国际美学界的共同的发展趋向,同时,也折射出这样两种趋势:一个是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问性”转向,东方与西方、西方与西方、东方与东方之间的美学交流日益频繁;另一个则是中国美学已经融入到了全球对话当中,并将在其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而生活美学正是中国本土美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途。

相关文章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1.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2. 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

2
2025-10-24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第1篇3.既然痛苦是躲不过的,那么就痛痛快快去接受。 4.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你原先决定想要到达的远方!把书山...

1
2025-10-24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第1篇1.运行条件海拔不超过3000m 设备运行期间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55℃,不低于-25℃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月平...

2
2025-10-24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第1篇无论买的期房、现房及二手房,都存在着办理房产证的问题。首要要了解什么是房产证?房产证是通过交易对所购买房...

3
2025-10-24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s("wzfz");上一篇: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下一篇: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1
2025-10-24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s("wzfz");上一篇: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下一篇: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2
2025-10-24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本学期即将过去,根据学校安排6月27-29日全校统一进行期末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

1
2025-10-24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第1篇由于聘任制的实行,目前医院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对医院不满意可以随时提出辞职,不利于医院的工作安排,也对医...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