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变魔术教案(精选14篇)
茶水变魔术教案 第1篇
茶水变魔术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物质使得茶水变颜色的原因。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长聪明才智,发展智力。
[教学重点] 探究不同物质使得茶水变颜色的原因。[教学难点] 探究不同物质使得茶水变颜色的原因。[教具] 一杯棕黄色茶水,绿矾(硫酸亚铁),草酸,硫酸,盐酸,氨水,碘酒,试管,玻璃棒,蒸发皿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的实验是加碘食盐中碘的鉴定。现在咱们一起复习一下如何确定食盐中是否含有碘。(食盐溶液——稀硫酸酸化——滴加淀粉溶液——滴家碘化钾溶液)。
同学们看,咱们的科学就在身边!
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结束时老师让大家今天都带来一杯茶水,非常高兴大家都带来了。咱们今天的实验课题目是“茶水变魔术”,茶水怎么会变魔术呢?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和仪器:绿矾(硫酸亚铁)、草酸、硫酸、盐酸、氨水、碘酒、试管、玻璃棒等。
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1、哪些物品可以让茶水变颜色?
同学们,仔细思考老师给的这些材料,动手试一试,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看看哪一些物质可以使茶水变颜色。
学生先自己加入不同物质,然后和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怎样让变色的茶水再变回原来的颜色?
很好,我看见有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实验,现在谁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答案?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表扬。
3、探究不同物质使得茶水变颜色的原因。
(1)高锰酸钾是其本身的颜色掩盖了茶水的颜色,无法再变回茶水的颜色。
(2)碘酒可能也是其本身的颜色掩盖了茶水的颜色。无法再变回茶水的颜色。
(3)绿矾可以使茶水变成蓝黑色,草酸又可以使变色的茶水恢复原来的颜色。
重点探究绿矾可以使茶水变成蓝黑色,草酸又可以使变色的茶水恢复原来颜色的原因。
教师提示解答:茶水含有一种叫做单宁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与绿矾中的亚铁反应生成单宁酸亚铁,接着被氧化为蓝黑色的单宁酸铁,而草酸可以将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所以,茶水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
四、教师点评。
表扬同学们的猜测,激发大家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总结归纳。
物质改变颜色的原因很多,本节课我们就学习了两种方法。一种有新物质生成,就是一种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思考,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科学呢。
[板书设计] 实验名称:茶水变魔术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使得茶水变颜色的原因。
实验器材:一杯棕黄色茶水,绿矾(硫酸亚铁),草酸,硫酸,盐酸,氨水,碘酒,试管,玻璃棒,蒸发皿等。实验过程:
1.试管中加入少量茶水。2.尝试不同物质对颜色的改变。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茶水含有一种叫做单宁酸的物质,它可以与绿矾中的亚铁离子反应生成单宁酸亚铁,该物质接着被氧气氧化为蓝黑色的单宁酸铁,而草酸可以将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所以,茶水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
茶水变魔术教案 第2篇
【活动目标】
1、观察实验操作,发现实验中的变化现象,激发幼儿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对科学的现象产生好奇,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三个、茶水、硫酸亚铁、草酸、筷子、小勺
【活动过程】
1、看一看,魔术师的表演
(1)出示操作材料,提问:这是什么?
(2)猜测魔术咒语,教师变魔术。重点句:我的魔术需要有咒语的,猜猜看,我的咒语是什么?一起念咒语,我们看它变不变。
(3)观看魔术表演,激发活动的兴趣。
2、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导语:为什么茶叶水会变成黑色,又变成黄色?
(1)幼儿大胆猜测。
(2)揭露谜底,其实是加入了不同的化学药品。
(3)观察:两种不同化学药品的颜色和形状。
(4)再次实验,观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3、试一试,大胆操作并细心实验
导语:你想不想也来当魔术师,用茶叶水变魔术?
(1)强调操作的几点要求:(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1、杯子放置的正确位置。2、加入药品的量。
(2)幼儿细心实验,认真观察实验变化。
(3)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幼儿所用的方法及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4、说一说,实验中的发现
导语:小朋友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和大家分享?
(1)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实验时发现的有趣现象。
(2)提出问题:最后变成的茶水能喝吗?为什么?
5、记一记,实验中我是这样做的导语:请小朋友看看这张纸上的记录,你能看懂吗?哪里看不懂?
(1)要求:桌子后面有油画棒及记录纸,请小朋友把你刚才的实验记录下来。
(2)操作:幼儿认真记录。
总结:今天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当了一回魔术师,把茶叶水变成黑水,又变成饮料水,观察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并且实验时认真操作,没有把杯子弄打,很能干,提出表扬。
茶水变魔术教案 第3篇
师:进入第七单元, 我们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两篇课文。这是两篇战争题材的故事, 写得生动形象。今天, 我们放慢学习的脚步, 回味学过的两篇课文, 来研究研究如何把大家熟悉的事写成一篇好作文。A同学, 你喜欢看电视吗?
生:特别喜欢, 我是电视迷。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段话, 用这段话来表现自己是个电视迷。
生:每天学校一放学回到家, 我就坐到电视机前看电视, 常常是一看就入迷, 妈妈叫我吃饭, 我都不去。我看完了动画片, 又看电视剧, 看完了电视剧, 又看娱乐节目, 看完了娱乐节目, 又……
师:停!别看了, 再看都得看到下课。 (生笑) 你这样写, 字数是多了, 但也不能表现你是电视迷呀, 没完没了地看电视, 只能说明你感觉无聊。要体现你是一个电视迷, 这放学回家的一个过程, 就能写上一百多个字, 你信不信?
生:不可能吧?
师: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与你放学的时间离得很近, 放学铃一响, 你是慢慢悠悠地走出教室吗?
生:我拎起书包就往外冲。
师:“冲”这个字用得很好, 体现出了你的着急, 你越是着急, 越能让人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小小电视迷。电视迷拎着书包冲到马路上的这个过程谁能描述一下。
生1:在交通路口也不等信号灯变绿, 直接就要往对面过。
生2:为了抄近路, 也不走斑马线了。
生3:从马路中间的护栏翻过去, 心里想着自己要是变成刘翔就好了。
师:说得不错, 一个人在着急的时候, 不仅仅在动作上会有体现, 还会有一些心理活动。我把你们刚才说的内容总结一下, 大家听听与刚才A同学说的那两句话有多大不同:放学铃一响, 我拎起书包就冲出了教室。在回家的路上, 我一边跑一边想:昨天老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 我都没看够电视节目, 今天正好要演关键时刻, 我可不能落下一点儿的剧情啊!我跑着跑着, 来到了交通路口, 看着远处的斑马线我摇头叹息, 再看一眼手表, 离节目开演, 只剩下5分钟了。我决定跨越护栏, 横穿马路, 就在这时, 一辆小轿车正好从旁边驶过, 惊出我一身冷汗。可我顾不得多想, 纵身一跃, 跨过护栏, 只听“呲啦”一声响, 一股凉风灌进裤腿儿, 不用看, 准是裤裆又开线了, 我撒腿继续向家奔去。同学们, 我说的这段话已经超过一百字了, 这还没开始看电视, 只是介绍了回家的过程。电视迷到了家门口, 还会有一连串的动作, 你们想一想, 电视迷进家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直接就撞进去。
师:那就没命了, 现在楼房里装的都是防盗门, 那可都是铁的呀!
生: (笑) 应该是拿钥匙开门。
师:拿钥匙这个动作怎么体现出着急?
生:拿错钥匙了, 打不开门。
师:对, 拿错钥匙的情况很有可能出现, 忙中出乱呀。电视迷掏出钥匙, 对着锁孔就往里插, 可是怎么也插不进去, 急得他满头大汗, 也顾不得再去翻找正确的钥匙了, 抡起拳头就往门上砸, 还抬脚上去踹, 一边踹门, 一边大喊:“老妈, 快来开门!”妈妈过来给电视迷开门, 又是需要你动脑筋想怎么写具体的地方。你们说, 妈妈打开门后, 电视迷会怎么进门呢?
生:背着书包就往屋里跑, 把妈妈都撞倒了。
师:开门的时候, 都会把中间的路让开, 而且开门的时候, 是先开一半儿, 再说一个小孩子, 没那么大力气把大人撞倒吧?
生:从妈妈胳膊下面钻过去, 来不及换鞋, 就冲到了屋子里。
师:说得很好, 现在的家里进门都要换拖鞋, 电视迷着急看电视, 所以就顾不上换鞋了。他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这段是最关键的, 最能体现出他是一个电视迷。你们说说, 他看电视时是什么样子?
生: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节目。
师: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这些成语我也会用, 可今天不让你们说这些词, 请你们来描述一下, 目不转睛地看电视, 是什么样子的?
生:睁大眼睛, 都不舍得眨眼睛, 眼珠一动不动地看。
师:这样写才叫生动呢!你能理解一个成语的意思自然是件好事, 你会用一个成语当然也是好事, 但在作文里, 这样的好就可能变成不好。你们看, 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描述, 是不是要比用一个干巴巴的成语好得多呀!电视迷为什么会舍不得眨眼睛呢?
生: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师:说得对!在看电视的过程中, 电视迷又是什么样子的, 会有什么变化?
生:变化?一直都是盯着电视看呀。
师:随着电视节目情节的变化, 他……
生: (恍然大悟) 随着电视节目情节的变化, 他一会儿紧张, 一会儿害怕, 要是电视节目有意思, 他会哈哈大笑。
师:电视迷已经完全融入到节目中了, 所以妈妈叫他吃饭, 他都听不到。“我是个电视迷”这件事儿虽然小, 虽然很平常, 却可以写出一篇三百字以上的好文章。
揭秘:写出他的“样子”来
师:我们为什么会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如此丰富呢?那因为我们在运用一种写文章的重要方法——用形象说话。 (板书:用形象说话)
生:什么是形象呀?
师:“形象”这个词, 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儿来解释。刚才我们在讨论“电视迷”的时候, 多次提到过一个词儿, 电视迷在做一件事儿的时候, 是什么……
生:什么样子!
师:对!用一句通俗的词来解释“形象”, 就是“样子”。我们描述电视迷着急回家看电视, 并没有提到“着急”这个词, 而是介绍了他着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样写, 不但把一个电视迷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而且让整篇作文富有趣味。由此可见, 在一篇好的作文里, 形象起着多么关键的作用呀!现在, 我为大家读一个作文片断, 这个片段是要说明小主人公的一种心情, 但在这段话里, 却没有提到这个词。我读完之后, 请大家猜猜, 小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师朗读) “我站在老师跟前, 耷拉着脑袋, 脸火烧火燎的, 眼睛眨巴眨巴, 泪水在眼圈里直打转, 嘴唇翻动几下, 想说话又不敢, 两只手没地方放, 只是一个劲儿地搓着衣角, 两条腿无力地支撑着身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好像打翻了五味瓶, 酸甜苦辣麻, 什么滋味都有。同学们信任我, 选我当中队干部, 我却干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 我对得起谁呀, 是学校里的老师、同学, 还是家里的爸爸、妈妈?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索着, 如果发现一条裂缝的话, 我一定会钻进去。”在我刚读了这段话的开头部分时, 就有同学在下面小声说, 这段话是描写“我”难过, 还有的同学说是伤心。我先不评价你们说得对错, 就凭开头的几句话, 大家都意识到这段话是写“我”的情绪很糟糕, 可见小作者的本事多大呀。“我”做了错事, 觉得对不起家长、老师和同学,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惭愧!
师:哈哈, 说得好!作文虽然是由文字构成的, 但一篇好的作文, 让人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 情节和画面都是连续出现在眼前的。如果这段话变成一句“我做了错事, 我觉得很惭愧”, 你还会为这篇文章叫好吗?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讲话的, 这叫叙述, 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一件事儿讲完。在作文里可不需要你这样, 作文里要用到的方法是描写。现在我考考你们, 描写的种类都有哪些?
生:夸张、拟人、比喻……
师:看来我这个问题是问对了。你们刚才说到的词可不是描写的种类呀, 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 叫修辞手法。我给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画画:一幅简单的人物图) 如果我要写一篇关于这个人的作文, 我都可以从他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呀?
生: (恍然大悟) 心理!
师: (在黑板上画画:在人物图上画一个心形, 板书:心理描写) 你说得对, 这才叫描写, 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了吧, 谁来说说还有哪些描写?
生: (纷纷回答) 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神态描写!
(师在黑板上分别写出几种描写方法)
师:你要表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只有运用这几种描写, 才能把一个人写活, 我可不希望在同学作文里出现的都是“死人”呀!活人要有面部表情, 有动作, 他还要会说话, 有时候也会有心理活动, 写出了这些, 才能让人在作文里“活”起来。
生:怪不得老师总说我写的人物一点也不生动呢!
表演:作文本上“大变活人”
师:这回你们都不敢小视描写的功劳了吧?今天我们就要让描写的成就发扬光大。你们知道人物都会有什么心情吗?
生: (纷纷回答) 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紧张、后悔、得意、激动…… (师在黑板上写出同学们说到的词)
师: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大家刚才说的词, 又给你们补充了几个, 现在就请你们任选一种人物心情, 写一篇百字左右的片段, 要做到“用形象说话”。比如你写高兴, 文中不要提到“高兴”这个词, 也尽量不要提到与“高兴”有关的词, 你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这四种描写来表现人物高兴时的样子。如果大家能准确地猜到你写的人物是什么心情, 你的文章里还没有提到类似的词语, 那你的这个片段就算成功啦!
(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20分钟后)
师:请A同学来读一读他写的片段, 其他同学来猜一猜他写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生:星期三的下午, 我放学回家, 悄悄地打开家里的房门, 探头向家里看了看, 确定家里没有人后, 我立刻藏到了家里最隐蔽的地方——大衣柜。躲在大衣柜里, 我的心怦怦地乱跳, 现在真希望妈妈永远别回来。可是, 躲在大衣柜里的我, 还是隐隐约约听到了钥匙开门的声音, 紧接着就是重重的关门声, 随即我听到妈妈的声音:“好小子, 你竟然考试不及格, 赶紧给我出来!”我心里一凉, 完了, 刚才光顾着躲起来, 我自己的鞋忘记藏了, 妈妈一看就知道我已经回来了。没办法, 我只好憋着气, 不发出一点声音。没过多久, 我就听到有脚步声向我走来, 妈妈一把拉开大衣柜的门, 拽着我的衣领把我拎了出来, 将我摔到床上。我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 妈妈的巴掌就朝我挥了过来, 她大声向我吼道:“你还敢躲起来, 今天看我怎么教训你!”
师:你们猜到他要写人物的哪一种心情了吗?
生: (纷纷回答) 害怕、生气。
师:A同学自己说说, 你要写的是什么?
生:我要写妈妈生气时的样子。
师:我也从你的这段话读出了两种心情, 一个是你的害怕, 另一个就是妈妈的生气。我倒觉得你把自己的害怕写得更好呀!这段话里, 最好集中体现一种心情。不过, 既然大家都猜到了你要写的人物的心情, 说明你已经成功啦, 这个小片段也写得非常好。我刚才走了一圈, 看到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害怕、生气、紧张这样的心情, 而且基本上都是因为考试没考好, 或者等待考试发分引起的。大家好像都生活在恐惧中呀!有没有同学写了其他心情, 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生:我的好朋友方亮站在领奖台上,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脸上带着笑容, 我在方亮的脸上找不到一点喜悦的神情, 在他的脸上, 好像还带着严肃, 他明明是得了第一名, 怎么一点也乐不起来呢?当校长走到他的面前, 亲自为他戴上花环, 又为他颁发了长跑冠军的荣誉证书时, 方亮的嘴角轻轻动了动, 两行眼泪涌了出来。校长让他讲话, 他声音哽咽着说:“谢谢, 谢……谢谢大家……”当他带着这些荣誉来到我的面前时, 我看到他眼圈红红的,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为了这次比赛, 他每天付出那么多, 流了那么多汗水, 这样的辛苦, 只有他知道。方亮打开他的荣誉证书, 仔仔细细地端详了好久, 终于笑了。
师:你们猜到B同学写了方亮的什么心情吗?
生:是激动!
师:看来B同学写的这个小片段也是成功的, 让你们一猜就猜到了。人在激动的时候, 是和高兴有区别的。高兴时, 人都会咧开嘴哈哈大笑, 但激动时就不一样了, 有个成语叫喜极而泣, 这就是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我把A同学的作文变成一句“我考试没考好, 心里很害怕, 妈妈很生气”, 把B同学的作文改成“方亮得了第一名, 他激动极了”, 你们一定无法想象“我”害怕是什么样子, 妈妈生气是什么样子, 方亮得了冠军后又是什么样子。
生:要是这两大段话就变成两个句子, 作文就没意思了, 还是让作文丰富起来好。
师: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用形象说话”。我们刚刚学习过的《倔强的小红军》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两篇课文, 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变得生动的。你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 对这句话加深理解, 让你作文里的语言生动起来。希望大家再写作文的时候, 不要忘记带上我们今天讲到的四种描写, 不要再让活人变成“死人”啦。
备课笔记
把薄书读厚
你知道吗?我们的肚子和脑子都需要吃东西。可是,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喂肚子的时候, 孩子们喜欢抓大的:大个儿的“巨无霸”、大个儿的烤鸡翅;喂脑子的时候, 孩子们喜欢抓小的:薄薄的小册子、短短的小文章, 最好只是一个小笑话、一则小寓言。难道是肚子喜欢吃大的, 脑子喜欢吃小的吗?根本不是, 而是懒惰心理在作怪。这样吃下去, 孩子们将撑出一个肥肚皮, 饿出一个瘪脑子。
一本语文书, 只有一百五六十页, 算是一本薄册子了, 可是, 我们却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阅读。所以, 语文教师要拥有把薄书读成厚书的本领。
高尔基说:“读了一本书, 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所以, 捧起小笑话、小寓言, 你先别高兴, 如果你一边阅读一边联想自己的生活, 一本薄薄的书, 也会变得厚厚的——小东西里藏着大学问。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长途跋涉者拖着疲惫的像灌了铅似的双腿, 在漫漫长路上艰难地挪动着身体。突然, 一个神秘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请捡一些石头装在背包里。”跋涉者没去理睬那有些讨厌的声音。“如果现在捡了石头, 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 你就会既高兴又后悔。”这句话让跋涉者停住了脚步:怎么会既高兴又后悔呢?好奇心驱使他弯腰捡起两块石头, 塞进背囊。第二天, 太阳升起来了, 跋涉者一骨碌就下了床, 打开了背囊。背囊里放出耀眼的光芒——两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竟然变成了两颗价值连城的钻石。“耶!”他手捧钻石, 惊喜得一跃而起, 但是立刻, 他懊悔地长叹一声:“唉, 如果昨天多装几块石头, 该多好啊!”
如果你读完了这则寓言, 只是叹一口气:“唉, 这个傻瓜, 多捡点儿石头该多好。”然后, 就把书翻到了下一页, 那你就成了寓言里的“傻瓜”了。你想想, 难道寓言里讲的只是一个傻瓜跟两块石头的故事吗?跋涉者怕累, 只捡了两块石头, 这与我们往大脑里装知识, 是否很相似呢?如果你怕累, 只装一点儿知识, 将来是不是要后悔呢?今天, 多几块“知识石”装进背囊, 明天, 飞翔的翅膀就增添一份力量。由此, 你可以继续展开联想的彩练, 想到“知识就是力量”, 想到成功者的故事, 想到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对知识的渴望, 想到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是勤奋, 还是懒惰……这样一来, 一则小寓言就变成了一个大话题, 够你思考半天的了, 也够你写好几篇文章的了。
就这样, 一边阅读, 一边联想, 你会把小文章读成大文章, 把薄书读成厚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文, 备课时也应该展开联想, 把丰富的读写知识引入课堂, 这样, 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变厚了, 一间小小的课堂就变大了。
教育文摘
调查查:半数以上教师不幸福
教师节来临之际, 教师的幸福感问题备受关注。为此, 《人民政协报》开展了专门调查。短短5天, 关注此调查的已高达103066人。被调查者16.79%来自一线或省会城市, 46.63%来自中小城市, 36.58%来自边远地区。其中公办教师高达93.91%, 民办教师仅占6.09%。就教师身份而言, 中学教师占59.55%, 小学教师占27.17%, 其他教师占13.28%。
在关于“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的选项中, 只有4.24%的教师选择“幸福”, 选择“非常幸福”的仅占0.87%, 38.71%的教师的幸福感“一般”, 57.87%的教师感到“不幸福”, 其中觉得“很不幸福”的教师占21.19%。选择“幸福”的老师, 29.43%是因为喜欢孩子, 21.15%觉得收入不错, 19.76%则是出于社会大环境好, 比较受尊重。而收入少, 待遇差, 工作压力大, 重复劳动, 缺乏成就感, 社会尊师重教的大环境不佳, 晋升空间有限等因素则降低了很多教师的幸福指数。
魔术变小品 第4篇
主持人报幕:“下面欢迎汤豆同学给大家表演‘巧变乒乓球’!”话音刚落,就见汤豆慌里慌张地走上台来。我们以为马上要表演了,没想到他却出人意料地问:“谁见到我的乒乓球了?”一句话把大家问愣了。班主任赶紧发动全班同学找乒乓球。
一个同学在教室的角落里找到了乒乓球。这时,汤豆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乒乓球放进他右边的口袋里。
“表演开始!”汤豆自己宣布道。他用左手拿下戴在头顶的帽子,展示给同学们看了一看,表示里面是空的。
这时候,同学们明显注意到,他悄悄地把右手放进了右边的口袋里,掏出放在里面的乒乓球,并把它放进帽子里,用手捂着晃了两下,嘴里还说着:“变!变!变!”手一拿开,乒乓球果然在帽子里了。
看到他得意洋洋的样子,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笑岔了气,有的笑得鼻涕都流出来了。更厉害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捂着肚子笑得说不出话来,走上台时,还被笑成一团的同学们绊了一跤。等大家都笑得差不多了,班主任拍了拍肚子,又拍了拍汤豆的脑袋,说:“你这样的小把戏,骗骗我家的小宝宝还差不多。”
汤豆抓了抓后脑勺。他弄不明白,自己明明表演的是魔术,却怎么产生了小品的效果呢?
《变魔术》小班教案 第5篇
这首歌曲内容简单、节奏型变化不大、乐句重复性强,比较适合小班幼儿演唱。考虑到小班孩子学习的特点,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运用了游戏情境、难点前置、图谱引领、置换歌词等生动的教学方法,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提升了幼儿的学习效率。
活动目标:
1.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能边唱边表演。
2.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小手变魔术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教师用手套图谱、幼儿用手套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击掌打招呼,熟悉XX XX X O节奏。
2.观看魔术表演“小手变魔术”。(3遍)
(二)感受歌曲
1.配音乐再次感受歌曲
提问:这次小手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2.师幼互动,重点练习12345,12345,变成小剪刀。
(三)学唱歌曲
1.集体学唱,引导幼儿边唱边表演。
2.戴上手套边表演边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活动
1.师:魔术师你们还想让小手变什么呢?回去后试一试把这些东西也编到我们的小手变变变的歌里,唱给其他的好朋友听,好吗?
2.师:挥挥我们的小手和老师们再见吧。
活动反思:
半圆变魔术教案 第6篇
教学地点:幼儿园教室 教学班级:中班 授课教师:李翠霞 活动目标:
1、尝试对半圆形大胆想象并进行添画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鼓励幼儿添画适当的场景,丰富画面。
3、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半圆形实物、半圆形添画的范画、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油画棒和画纸人手一份。
3、活动重点:能对半圆形进行大胆添画。
4、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丰富画面。
5、活动方法:观察法、操作法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前小游戏激发兴趣。
2、认识不同形状的半圆形。
(1)教师;猜猜看这是什么?出示不同形状的半圆。
1(2)教师:在生活中,你在哪见到过半圆形?幼儿找一找、说一说。
(3)教师:点击多媒体,欣赏半圆形就在我们身边。
二、基本部分:
师示范画图,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半圆形很会变魔术,看看它变成了什么?
三、讨论交流:
你知道半圆形是怎么变的吗?它还会变成什么?
四、欣赏范画,拓展想象。
五、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你想把半圆形变成什么呢?
2、你觉得还需要添画一些什么就更好?
六、结束部分:
1、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
变魔术教案 第7篇
1.知道直角三角形可以组合成其他图形,了解三角形之间的组合与变化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三角形进行组合。
3.体验几何图形变化的乐趣。
知识点:进行移动、翻转、拼接
准备:
教具准备—视频《三角形的旗子》、课件《三角形变魔术》、直角三角形卡片;
学具准备—直角三角形卡片组
过程:
一、情景“三角形的旗子”导入,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一天,海里的小动物在一起聚会。突然,他们发现了挂着很多三角形旗子的沉船,他们会用这些三角形的旗子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知道直角三角形可以组合成其他图形,了解三角形之间的组合与变化
1.欣赏课件《三角形的旗子》,观察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的组合变化。
小海马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2.尝试用直角三角形进行两两构图。(重点讲组合的方法)
小朋友们能用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吗?试一试。(幼儿尝试品长方形)
两面三角形的旗子还能拼出其它图形吗?请小朋友们试一试。(幼儿尝试用两面三角形拼其他图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你用两面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图形?(个别介绍)
3.欣赏课件“三角形变魔术”,尝试用四个三角形进行构图。(在两个的基础上直接变化)
如果用四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请你试一试。(幼儿尝试)
我们看一看小朋友们都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形状?
用四个三角形还可以拼出哪些形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你能用四个三角形变出这些形状吗,试一试。(调整结果)
你用四个三角形变出了什么图形?(个别介绍)
4.欣赏课件“三角形变魔术”,尝试用六个三角形进行构图。
用六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请你试一试。(幼儿尝试)
我们看一看小朋友们都用六个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形状?
用六个三角形还可以拼出哪些形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你能用六个三角形变出这些形状吗,试一试。(调整结果)
你用六个三角形变出了什么图形?(个别介绍)
三、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三角形进行组合。(组合情景:船、房子、树)
除了我们刚才学过的构图方法,你还想用几个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请你试一试。(分组自由尝试)
你用几个三角形组合成了什么图形?
如果用所有的三角形一起组合能组合成什么图形,请你试一试。
延伸:
水的“皮肤”变魔术 第8篇
来来来,魔术很简单,你也可以照着学。
魔术
诡异的水面浮沙
水面浮沙,看到这个标题,你心里是不是就犯起了嘀咕:沙子遇水只会沉底,怎么可能浮在水面上呢?嘘,先别出声,看仔细了,魔术已经开始啦~
第一次
用手捻一捻,这是一把货真价实的沙子,这样的沙粒都是岩石碎粒变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另一种形态的石头,它们怎么可能浮在水面上呢?
失败
捏起一把沙子,“唰”地投入水中,一眨眼,全沉了。瞧瞧,它们果然无法浮起来!水哪里有皮肤呢?
魔术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水没有皮肤,而是因为水的皮肤很脆弱,像那样一把将沙子撒在水面上,水的皮肤就会被撕破,托不住沙子。如果把沙粒轻轻地放到水面上,水的皮肤就能把沙子托住。现在,取一只捞鱼用的小网子,首先在网子上撒一层沙子,然后轻轻地将纱网平放到水面上,慢慢地将纱网向下压,使纱网沉入水面以下。瞧,奇迹出现了!纱网已经沉到了水下,而沙子却稳稳地浮在了水面上。水面上的沙子连成一片,压得水面都凹下去了。看来,水的皮肤快被他们撕破了。
第二次
用筛网选出大小适中粗细均匀的沙子,然后……
成功
奇迹发生了,沙粒浮在水面上了!为什么这次能成功呢?秘诀是……
之所以第二次放入的沙子没有沉底,是因为魔术中所用的沙子事先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首先,分别用粗细不同的两种筛子将过大和过小的沙粒筛除,留下大小适中粗细均匀的沙子;然后在沙子中加入一些蜡烛的碎末;最后在炒锅中翻炒,使沙粒表面包裹上一层薄薄的蜡。由于水不能浸湿蜡,包裹了蜡的沙粒也就不容易撕破水的皮肤,所以轻轻地把这些沙粒放在水面上,就不会沉到水下去。
秘诀在于,在筛好的沙子中加入一些蜡烛的碎末。
然后在锅中翻炒,使沙粒表面均匀包裹上一层薄蜡,包裹了蜡的沙子当然不容易撕破水的皮肤喽!
魔术
带孔的纸能托住水
水面浮沙的魔术是不是很令人惊叹?现在你隐约有那么一丝相信水也是有皮肤了吧?如果你还是觉得太过匪夷所思,没问题,下面这个实验肯定会让你更为叹服!
准备一只杯子,先往杯子里滴几滴红墨水,或者放几粒高锰酸钾,再注满清水,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杯红彤彤的液体。
用锥子在一张比杯口大的纸上扎满小孔。
将扎满小孔的纸片盖在杯口上,并用一只手捂住纸片。
将杯子倒转,使杯口朝下,再将捂住纸片的手移开。
睁大双眼,仔细瞧瞧发生了什么?
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从小孔中流出来!
有孔的纸片真的能够托住水,太奇妙了!
纸片之所以能托住杯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在帮忙。大气压作用在纸片上,形成一股向上托的力,托力大于水的重力,所以纸片托住了杯中的水。就好像在纸片下面有一只无形的“气压手”顶住了纸片一样。那水为什么没有从小孔中流出来呢?因为小孔中的水形成了一层水膜,空气不能从小孔中钻进去,水当然也就流不出来,就像水表面的皮肤帮忙“盖住”了纸片上的小孔,防止水从小孔流下来。
魔术
“漏船”水中漂
仔细给笼屉擦油,一定要全都擦到哦~
“船底”抹油,果然不同凡响,看,就算再多“搭载”几枚硬币,也不会发生沉船事故。
电饭煲上的笼屉有的是用塑料做的,也有的是用铝做的,不管用什么材料,笼屉的底面都有很多小孔,把它们放入水中就会沉到水底。可是,魔术师偏要用笼屉当小船,这可能吗?
用一块纱布蘸上食用油,在笼屉的底面擦一遍。然后,将笼屉轻轻放在水面上,笼屉便稳稳地浮在了水面上,水从小孔中鼓了出来,形成了一个个馒头的形状。这时再往笼屉上没有小孔的地方放硬币,看看它在不沉没的情况下能承载几枚硬币。
Why
塑料和铝制笼屉都比较轻,涂上食用油以后,由于油不溶于水,水就不会把笼屉底面浸湿,水的皮肤就不容易被撕破,“水肤”盖住了漏水的孔,所以笼屉也能当船用。
魔术
“水肤”上的自行船
水的皮肤很奇妙,不是吗?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让纸折的小船在水的皮肤上自由航行。瞧,魔术师教你,就这样做:
叠两只小纸船,悄悄在其中一只纸船尾部夹上一小片泡软的肥皂。
将两只小船轻轻放入水中,呀,尾部夹了肥皂的小船真的自动向前行走了!
Why
肥皂同洗洁精一样,能使水的皮肤变得脆弱,容易被撕破。在夹肥皂小船的船尾,水的皮肤撕裂开来,而在它的船头,水的皮肤是完好的,会主动收缩,所以尾部夹了肥皂的小船就会被拉着往前走。
揭秘水的皮肤
嘿,真是神了!说来说去,水到底有没有皮肤呢?
其实所谓的“水的皮肤”,是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在水的表面,有一种能使水的表面收缩并张紧的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很容易见到。有些昆虫,如蜘蛛、水黾,并不会游泳,但是它们在水面上行走却如履平地,靠的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积会尽量变得最小,相同体积的水变成球形时表面积是最小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植物的叶片上有一层蜡质,水不能把它们浸湿,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水在叶子表面就会滚成一个个小水球。最典型的是,夏日荷叶上的雨水,就像一个个银球儿,风一吹,滚过来滚过去,有趣极了。
变魔术中班语言教案 第9篇
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想象变化的神奇,明白贪吃冷饮的坏处。
2、大胆想象,尝试仿编故事情节,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具准备:
故事录音磁带、幼儿画册、大的冰激凌图片。
教学过程:
1、教师变魔术,引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过魔术师表演吗?今天,老师来变个小魔术。(老师就用绸带来变火柴)
2、师生共同阅读幼儿画册中的故事《小猴变魔术》,通过观察、猜测、提问理解故事主要情节。
1)你们喜欢魔术吗?小猴也学会了魔术,它请森林里的好朋友到他家来玩,说它可以变出朋友们喜欢的东西。看看谁来了?(观察画面一)
2)小熊、小猪想让小猴变什么呢?(观察画面二)让幼儿根据画面自由回答。
3)原来他们想变一间大大的冰激凌房,有没有变出来呢?(观察画面三)呀,小猴吹了一口气,真的变出来了,让我们来看看,冰激凌房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大的冰激凌房的图片)——黄黄的房子,绿色的瓦片,大红的门,漂亮极了。
4)如果你看到了一间冰激凌房,会怎么做呢?(让幼儿自由回答)小熊、小猪他们会怎么做呢?(观察画面四)。
5)小熊、小猪吃饱就睡,睡醒就吃,真快活。吃了这么多的冰激凌,会怎么样呢?(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看看他们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观察画面五、六)
6)小猪在医院里躺了四天才醒过来,他还想再住到冰激凌房去,可是太阳出来了,冰激凌房早就被晒化了。你认为小猪这样的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7)小结:夏天天气炎热,可以适当的吃点冷饮,既能祛暑,也不会伤害身体的。但不能像小猪一样贪吃,多吃了会肚子疼,影响我们的健康。
3、完整的欣赏故事,引导幼儿接应老师的讲述。(幼儿翻阅画册听、讲)
4、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创编故事。
(1)提问:如果你是小熊、小猪,你想让小猴变出什么?你会做些什么?
(2)幼儿自找朋友说说自己的创编。
(3)分别请两三为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5、延伸活动:让幼儿把想变的东西画在纸上,并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炎热的夏天来了,在找找、说说夏天的快乐活动中,很多小朋友都讲到了甜甜的冰激凌。可见,孩子们喜欢形状、颜色、味道不一的冰激凌,为了让幼儿懂得多吃冷饮的害处,我就通过故事《小猴变魔术》的故事内容和生动的画面,让孩子明白夏天应该适当的
吃冷饮,做到既祛暑,也不会伤害身体。
首先我采用了“绸带变火柴”的小魔术来引出活动,接着请孩子们观察画面,凭自己的经验说说故事中小猪想变什么,通过猜猜、看看、想想,并出示特大的冰激凌房,让幼儿说说冰激凌房的样子,从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描述冰激凌房的语句:黄黄的房子、绿色的瓦片、大红的门,漂亮极了!并引导幼儿“假如自己有一间大大的冰激凌房,你会怎么做?”从而来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最后,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像小猪一样吃饱了睡,睡醒了就吃,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吃了很多的冰激凌会肚子痛;会身体不舒服;感觉会很冷;会变成冰人的……满足了孩子们表述的渴望。
为了感受故事想象的神奇,在阅读故事后,我让幼儿尝试创编故事情景:“假如你是小猪、小熊你会让小猴变什么?为什么?”给予了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幼儿互相交流,表述,并把想变得的东西绘画下来等,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体验想象的乐趣。
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当出示图片冰激凌房时,虽然没有诱色可餐的画面,我可以适当的加入修饰的语言:白白的奶油、一个个绿绿的青苹果味的小点点,里面还有各种口味的冰激凌,看到这么甜又漂亮的冰激凌房,你会怎么做呢?采用这样的引导方式,幼儿一定会怦然心动,就会大胆发言,就会有不同的表述结果。对于个别孩子还沉浸在故事中,很想再次听故事时,我也该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别按照原计划来实施。
《会变魔术的水》教案 第10篇
2、知道水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形态。
3、能用准确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让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看开水烧开是什么样的,了解冰块是怎么来得。
教师准备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热水冰块。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冰块,引入课题。
2、讨论:冰是怎么来得
幼儿将从家里的得到的经验互相交流。
教师小结: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也就是0摄氏度以下时,水也就变成冰了。
3、试验:冰变水
(1)幼儿用小手摸摸冰,说说感觉(冰冰凉的、很硬、滑滑的、、、)
(2)想一想,老师把把冰块放到烧杯里加热会怎样?
(3)教师试验,验证幼儿的猜测。
(4)讨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冰变成水?(晒太阳、用手握着、、、)为什么?
(5)让幼儿验证自己的想法。
4、试验: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
(1)师:水在杯子里烧一会儿会怎么样?在烧杯上加一块玻璃片,你们会发现什么?
(2)教师试验:水加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变化。
(3)幼儿讲述试验过程及结果。
会变魔术的香蕉教案 第11篇
香蕉若干;地垫;方纸盒。
【教案过程】
一、导入教案,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做神秘状态:“这个盒子里面有一个好吃的,样子是长长的,皮是黄黄的,拔下皮来就能吃。是什么东西呢?”
二、拿出香蕉,启发想象,鼓励幼儿用动作展现。
师:“这个香蕉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
1、面带微笑,轻轻把香蕉呈现。(香蕉弯腰状)
师:“香蕉开始变魔术了,这样看,香蕉像什么?”(幼:像月亮。)
2、轻轻把香蕉呈现。(躺状)
师:“香蕉又变魔术了,这样看,像什么?”(幼:像小船,像小床。)
3、把香蕉放在耳朵边。(打电话的样子)
师:“这样看,又像什么呢?”(幼:像我爸爸/妈妈的电话。)
4、把香蕉放在鼻子前。
师:“这样像什么呢?”(幼:像大象的鼻子。)
三、与幼儿分享食物。
1、分享前让幼儿洗手,并擦净。分享过程中告诉幼儿有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完后,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在指定的盘子里。
2、让幼儿尝试自己扒香蕉皮,对不会的幼儿加以帮助。让幼儿在自己的尝试中获得成功。
3、在分享过程中,让幼儿边吃边说:“好吃,好吃,香蕉又变小了。”让幼儿在吃香蕉的过程中,感受香蕉的整体、部分、变小、没有的.过程。
四、与幼儿一起整理果皮。
五、教案延伸。
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香蕉都可以变成什么。
魔术香蕉故事儿歌分享:
1.我有一根魔术香蕉。
2.看,神气的喇叭手来了。
3.我的鼻子比小象的还要长。
4.弯弯的香蕉船快要出发了。
5.瞧,它又变成了香蕉姑娘。
6.给香蕉姑娘戴顶小帽子。
7.啊呀呀,小狗也要来抢香蕉姑娘啦!哈哈!才不让你够着呢!
8.玩了那么久,肚子都饿了,大家一起来分享香蕉吧!
9.香蕉皮还能变吗?
会变魔术的香蕉教案 第12篇
1、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2、发展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用肢体语言进行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香蕉若干;地垫;方纸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做神秘状态:“这个盒子里面有一个好吃的,样子是长长的,皮是黄黄的,拔下皮来就能吃。是什么东西呢?”
二、拿出香蕉,启发想象,鼓励幼儿用动作展现。
师:“这个香蕉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
1、面带微笑,轻轻把香蕉呈现。(香蕉弯腰状)
师:“香蕉开始变魔术了,这样看,香蕉像什么?”(幼:像月亮。)
2、轻轻把香蕉呈现。(躺状)
师:“香蕉又变魔术了,这样看,像什么?”(幼:像小船,像小床。)
3、把香蕉放在耳朵边。(打电话的样子)
师:“这样看,又像什么呢?”(幼:像我爸爸/妈妈的电话。)
4、把香蕉放在鼻子前。
师:“这样像什么呢?”(幼:像大象的鼻子。)
三、与幼儿分享食物。
1、分享前让幼儿洗手,并擦净。分享过程中告诉幼儿有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完后,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在指定的盘子里。
2、让幼儿尝试自己扒香蕉皮,对不会的幼儿加以帮助。让幼儿在自己的尝试中获得成功。
3、在分享过程中,让幼儿边吃边说:“好吃,好吃,香蕉又变小了。”让幼儿在吃香蕉的过程中,感受香蕉的整体、部分、变小、没有的过程。
四、与幼儿一起整理果皮。
五、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半圆变魔术》教案 第13篇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画出半圆形物体以及想象的半圆形物体。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所添画的内容。
二、活动准备
1、教师范画。
2、画有半圆形图卡若干,勾线笔人手一支。
3、PPT图片。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半圆形是多变的。
难点:通过想象画出半圆形的物体。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女,她有一支魔术笔,她走过每一个地方,只要用魔术笔一画,那些五彩的半圆形的石头就会变成各种东西,非常神奇,小仙女也送给老师已一支魔术笔,她说让我教我们班做的最好的小朋友变魔术,你们想学变魔术吗?
2、教师:你们想看老师变魔术吗?老师这里没有五彩的石头,但是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半圆形,我们在半圆形上变魔术好吗?(幼儿答)但在变魔术前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咒语:乌拉乌拉变。你们学会了吗?
二、出示范画:引导幼儿欣赏范画,拓展幼儿的想象。教师:好,老师的魔术要开始了,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说出我们的咒语吧!“乌拉乌拉变”,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看看老师变出了什么?(出示范画,幼儿答:救护车。)
三、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添画的方法。
(1)教师:你们还想看老师变魔术吗?这次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老师是怎么在半圆形上变魔术的?(在半圆形上慢慢的画出了太阳帽。)
(2)教师:你们看出老师是怎么变得了吗?(幼儿回答,要及时给与鼓励)。
小结:刚才老师变出来的物体都是在半圆形的基础上添画出来的。
四、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对半圆形进行添画活动。
1、教师:除了刚才老师变出来的物体,小朋友们想一想半圆形还可以变出什么来?(请幼儿自由回答,提醒幼儿想象出更多半圆变出的物体)。
2、教师:你们想不想也在半圆形上变魔术呢?那老师现在把魔法传给你们,你们就把刚才说的变到纸上去吧!
五、幼儿进行添画活动,教师交代添画要求。
教师: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半圆形,那请我们的小魔术师们也来变一变吧!但老师对你们有个要求,在变魔术的时候要想好自己要变什么,然后在开始变,但是不能说话,要不魔法就没有了。
六、引导幼儿完整的描述自己的作品。
请幼儿用完整的话大胆的表述自己的作品。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都是半圆形变出来的,只要平时我们细心观察,多动脑,一定能添画出更多和半圆形有关的物品。
七、延伸活动。
中班科学眼睛变魔术教案 第14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材料,发现眼睛的错觉现象。
2、能将发现的和看到的错觉现象,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
3、感受错觉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两组圆环组合图一幅;方格黑白图片一张;直尺一根;各种错觉图片若干;投影仪、电脑。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小鸟和笼子、蜜蜂和花、鱼和鱼缸、蝴蝶和花、雨滴和雨伞、刺猬和苹果、青蛙和荷叶、等双面转片;陀螺、滚桶若干;动画小书若干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爬呀爬。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爬呀爬的游戏吧!”师:“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了头顶上……”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得不同部位。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感知错觉现象带来的乐趣。
1、师:“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师:刚才小朋友都讲述了自己看到过的有趣的现象,现在我请你们来看一幅有趣的图,请小朋友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环,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图上有两组圆环,两组圆环中都有两个紫色的圆环,它们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组圆环是以紫色的圆环为中心,外面的圆环一个比一个大,另一组圆环以紫色的圆环为最大的圆环,里面的圆环一个比一个小)
②将两个紫色的.圆环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教师小结:由许多大圆环围绕着的紫色的圆环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小圆环围绕着的紫色的圆环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紫色的圆环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出示黑白格子图,请幼儿观察讲述。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线条有什么不同吗?教师用量尺验证线条,总结:原来线条都是平的,我们看到的线条变斜了,这也是眼睛在和我们变魔术。
(3)出示双面转片玩具。
①发给每位幼儿一个双面转片的玩具,请幼儿观察自己双面转片的图案,操作并观察图案的变化。
②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并和同伴交换玩。
(4)为幼儿发放滚筒、陀螺、转筒等玩具,进一步体会眼睛的错觉现象。
3、出示投影,依次出示不同的错觉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讲述“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他们像什么?”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总结:这些都是错觉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在变魔术三、出示教师自制的动画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