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精选7篇)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诊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选取54例, 按照随机排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27例常规指导, 观察组27例康复指导。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症状表现等均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
1.2.1 记忆力训练
采用卡片作为辅助工具, 为患者讲解单个卡片的名称, 帮助其加强记忆, 10min后根据卡片适当提问, 在获得正确答复后, 即可适当缩短记忆时间或增加卡片数量, 每次训练时间应持续15min以上, 每两日训练1次。
1.2.2 注意力训练
通过视觉跟踪法进行训练, 例如运用三个透明杯子, 用其中一个杯子将弹球盖住, 将三个杯子的位置进行随意移动, 停止后让指出弹球在那个杯子内, 训练后期可将杯子换成不透明杯子, 重复上述动作即可, 注意前期移动速度不宜过快, 随着训练时间推移, 可适当增加杯子的数量。每次训练时间应持续15min以上, 每两日训练1次。
1.2.3计算能力训练
通常情况下, 从普通的加减法开始训练, 例如:以超市购物清单作为辅助工具, 告知患者支付多少钱, 应找多少钱等。初期训练时, 应当选择10以内的加减法, 不断重复已完成的计算题, 强化记忆, 后期可适当增加计算难度, 适当情况下可加入乘除法。每次训练时间应持续15min以上, 每两日训练1次。
1.2.4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认知训练结合进行
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 了解患者的兴趣方向;为患者提供杂志、报纸和书籍等, 鼓励其在阅读中增加健脑运动;通过重要日子或生日暗示提醒的方式, 强化记忆力;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认识并介绍, 且进行适当提问, 使其记忆力能够不断强化;将室内物品贴上标签, 鼓励患者介绍这些物品的用法及用处;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了解,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消除不良情绪;加大对患者家属的宣传教育, 让其参与患者康复训练, 使患者得到精神支持, 进而增强自信。
1.3 效果评价
给予两组患者1个疗程的治疗, 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SSS) 、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 和Bathel指数量表 (BI) 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2]。
2 结果
根据表1统计结果可知, 两组患者治疗前SSS、MMSE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 观察组SS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MMSE及BI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性较强的刺激, 使受损脑细胞能够逐渐再生, 进而达到恢复受损功能的效果。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注意力、记忆力及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使患者的认知障碍得到有效改善, 使其空间定位能力、时间定位能力及专注能力均有所提升。总而言之, 从本组资料来看, 通过康复训练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改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4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27例, 常规指导) , 观察组 (27例, 康复指导) 。结果 观察组SS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MMSE及BI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琰萍, 张晓玲, 朱敏初, 等.认知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电特征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 34 (6) :453-455.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首次发病且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发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2010年编制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关于该疾病的诊断标准, 且经头颅CT检查并确诊;中医诊断符合气滞血瘀型中风病的诊断标准。观察组中男性17 例, 女性14 例, 平均年龄为 (66.8±4.1) 岁;平均发病时间为 (29.1±2.7) 天;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4.6±0.4) 年;发生脑卒中的部位包括基底节、内囊及其他, 分别为16 例、10 例及5 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 女性12例;平均年龄 (67.6 ±3.1) 岁;平均发病时间为 (28.1±2.3) 天;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4.3±0.5) 年;发生脑卒中的部位包括基底节、内囊及其他, 分别为18例、11例及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补阳还五配方颗粒治疗, 早晚各1次, 药物组成为黄芪30g、当归20g、地龙6g、赤芍10g、红花6g、川芎12g、桃仁10g。上述药物均已制成颗粒, 用温水冲服即可。对照组患者口服吡拉西坦片治疗, 每天3 次, 每次0.8g, 温水送服。疗程均为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多4分;有效: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多1~3分;无效:患者MMSE评分无明显变化或较治疗前减少。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周疗程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认知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和83.8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急且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 患者在接受救治后留下各类后遗症的概率高达50%以上, 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占所有后遗症的25%以上, 其中约10%的患者会发展为血管性痴呆[2]。造成血管性痴呆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为患者发病后大脑在短时间内迅速缺血缺氧, 最终导致其认知功能区灰、白质和海马结构遭受损伤。已有大量研究证实, 认知功能障碍已经成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正常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其负面影响不亚于神经及躯体功能障碍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应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予以及时诊断及治疗, 减轻脑损伤程度, 以便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返社会[3]。
(n)
目前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西药较多, 但效果不甚特别理想。中医学认为, 急性脑梗死是由瘀阻日久、气血耗伤造成的。目前, 西医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改善患者脑部血管微循环, 增加脑部血流量[4]。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 主要由精气亏损导致, 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微温、性甘, 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赤芍药、桃仁、川芎、当归、红花具有活血补血、祛瘀通络的功效;地龙具有舒筋通络的功效, 具有良好的抑制血栓生成和抗凝血效果[5,6]。
本研究结果显示, 4周疗程结束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认知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和83.8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补阳还五配方颗粒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性好, 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 促进其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珊瑚, 蔡苗, 李雅国, 等.合并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9) :993-996.
[2]郑纪平, 赵伟丽, 李国丽, 等.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2) :106-109.
[3]吴远华, 朱广旗, 曹丽平, 等.通窍化栓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Ang-1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 (8) :1446-1448.
[4]田志强, 牛延良, 姜炎, 等.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5) :3742-3744.
[5]曾一君, 郑华, 张幼林, 等.代谢综合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3, 25 (8) :1203-1205.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诊断[3]。轻度VCI:记忆力相对保留, 注意力和执行能力等认知功能受损。有脑血管因素或脑血管疾病的存在。上述两者间有关系, 而且排除其他疾病。不够痴呆的诊断。中度VCI:界于轻、重度之间, 在脑六大功能如记忆、视觉空间技能、语言、情感、人格和认知 (概括、计算、判断等) 中有少于二项的受损。重度VCI:符合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1.2 入选标准 脑梗死后符合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且排除炎性反应、肿瘤及严重昏迷的脑血管疾病。颅脑MRI均有阳性发现并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测试。排除标准。其他神经科疾病:如脑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皮质梗死、脑白质疏松、痴呆、癫痫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内分泌紊乱或脏器疾病患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或安眠药者及精神病患者。有中毒史者:如一氧化碳、酒精等。在检查者充分配合下, 采用龚耀先1983年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 (WMS) 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MoCA) 对两组进行测查。同时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排除抑郁患者 (假性认知障碍) 。有一定文化程度, 既往能阅读简单的报纸文章和写简单的小文章。日常生活能力维持正常, 一些复杂的日常活动可受到轻微影响, 但其严重程度还不足达到目前的痴呆诊断标准。排除有系统性疾病、服用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变性疾病等其他非血管性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减退。排除严重的视力, 听力障碍, 严重的失语或肢体力弱影响检查者。患者或家属自愿参加本实验。
1.3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及住院部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 男45例, 女15例, 年龄42岁~73岁, 病程1.0年~1.5年。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痴呆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 严格戒烟、戒酒, 鼓励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读书、看报纸、看电视等日常活动, 多与外界交流, 多参加社会活动。治疗组口服石杉碱甲片, 每日2次, 晨服0.2 mg, 中服0.2 mg。对照组口服银杏叶胶囊1粒/次, 每日3次。每组30例, 疗程为24周。
1.5 疗效评定标准 用药前和用药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中文版) 评分为主要参考指标, 用韦氏记忆量表中文版评分了解血管性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显效:MoCA分数提高>6分, 有效:MoCA分数提高>4分, 无效:MoCA分数提高<3分, 恶化:MoCA分数无提高, 或者减低。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5例, 有效1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3例, 无效27例, 总有效率为10.0%,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MS、 MoCA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头晕和胃肠道不适各1例 (1.33%) , 为首次用药时出现并没有出现血压的变化。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导致人们认知障碍等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的增加, 患VCI的人群不断增加[4]。传统的VD概念及其诊断标准正逐渐被新的VCI所取代, 目前国内外对VCI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长期供血不足及微梗死与VCI的关系, 但对VCI的全面认识还不足,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定义尚未被公众所认可, 对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自然病程、病因及治疗干预, 可以用现代的研究技术与方法如神经精神评估和神经影像学等来研究[5], 同时对国外诊断VCI的量表进行汉化、简化, 形成更适合中国人的诊断量表。在药物干预方面目前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这三大类。在脑血管性疾病患者中, 有证据提示钙的自身稳定性发生改变, 过度钙内流是大脑皮质细胞死亡的一个可能机制, 特别在胆碱能缺损的老人往往有钙的代谢改变[6]。石杉碱甲片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 是从天然植物千层塔中提取的生物碱, 生物活性高, 对真性胆碱酯酶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有较高的脂溶性, 分子小, 易透过血脑屏障, 进入中枢后较多地分布于大脑的额叶、颞叶、海马等与学习和记忆有密切联系的脑区, 在低剂量下对乙酰胆碱酯酶 (AchE) 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使分布区内神经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 (Ach) 含量明显升高, 从而增强神经元兴奋传导, 强化学习与记忆脑区的兴奋作用, 起到提高认知功能、增强记忆保持和促进记忆再现的作用。对真性Ach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易通过血脑屏障[3]。具有促进记忆再现和增强记忆保持的作用。由于本品用量极小, 目前尚无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药物检测方法。动物实验表明,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分布亦快, 分布相半衰期 (t1/2α) 为9.8 min, 生物利用度高, 排泄缓慢, 消除相半衰期 (t1/2β) 为247.5 min[7], 主要通过尿液以原型及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体外, 是改善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的药物之一[8]。
本研究应用石杉碱甲片治疗脑梗死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WMS和MoCA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石杉碱甲片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银杏叶胶囊, 且没有发现明显的肝肾毒副反应, 临床治疗中, 患者的依从性比较好。
摘要:目的 观察石杉碱甲片对脑梗死后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研究石杉碱甲片在正常治疗状况下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口服石杉碱甲片, 每日2次, 晨服0.2mg, 中服0.2mg) 和对照组 (口服银杏叶胶囊1粒/次, 每日3次) , 每组30例, 疗程为24周。应用韦氏记忆量表 (WMS) 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状况, 进行石杉碱甲片的有效性研究。通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心电图、TCD、头颅CT或MRI检查进行石杉碱甲片安全性和耐受性的研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 (P<0.01) 。治疗组韦氏记忆量表评分和MoCA评分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石杉碱甲片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好, 韦氏记忆量表和MoCA评分改善明显, 且毒副反应小, 安全性高, 患者依从性好。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石杉碱甲片,韦氏记忆量表,MoCA评分
参考文献
[1]孟红旗, 全亚萍.尼莫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杂志, 2010, 8 (1) :31-22.
[2]贾建平, 左秀美.血管性痴呆诊断与治疗[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7, 13 (1) :1-2.
[3]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专家共识组, 2007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12) :1052.
[4]李海军, 于盈.尼莫同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4) :105.
[5]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70-272.
[6]吴江.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90.
[7]高旭光.卒中病理生理、诊断及其治疗[M].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07.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治疗的68例脑梗死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8例,女6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58.65±6.05)岁,平均受教育时间(9.12±1.03)年,高血压10例,糖尿病11例,血脂稠9例,合并几种疾病4例;观察组男10例,女24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2.25±6.06)岁,平均受教育时间(9.72±1.16)年,高血压10例,糖尿病9例,血脂稠10例,合并几种疾病5例。所有患者经头部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确诊为脑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中国卫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181)治疗,1片/d,5 mg/片,临睡前口服,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和银杏叶片治疗,盐酸多奈哌齐片服用方法参照对照组,银杏叶片(江苏晨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7948)19.2 mg/片,1片/次,3次/d,3餐后口服。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HDS和MMSE评分,评判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变化情况。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HDS和MMSE评分对照组治疗前HDS评分为(20.26±1.05)分,MMSE评分为(16.65±3.70)分,3个疗程后HDS评分为(22.41±1.60)分,MMSE评分为(18.04±3.80)分;观察组治疗前HDS评分为(19.92±1.02)分,MMSE评分为(16.97±3.34)分,3个疗程后HDS评分为(26.54±1.73)分,MMSE评分为(22.01±3.47)分。两组治疗后HDS和MMSE评分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DS和MMSE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对照组7例出现头晕、恶心及食欲不佳症状,不良发应发生率为20.59%;观察组1例出现头晕、恶心及食欲不佳症状,不良发应发生率为2.9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伴随着老龄化的加深逐年增高,多部位梗死和多次梗死的患者尤其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逐渐表现出性情改变、精神不正常、情感冷漠、语言功能障碍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给患者自身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感情伤害,同时亦加重了经济负担[3]。
据报道,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时间常在脑梗死后2~3个月,与患者脑梗死的位置、梗死的面积大小和梗死灶的数量多少有极大的关系。其中梗死的面积大小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和认知功能相关[4]。从解剖学和临床学上看,发生于顶叶、额叶、颞叶及边缘叶(额叶、前脑和左侧大脑)的梗死最易引发认知能力缺失[5]。多奈哌齐是第二代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增加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水平,抑制脑内乙酰胆碱酯酶,从而提高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银杏叶片(含有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酚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和萜内酯类等)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避免神经细胞受到伤害,增高神经递质含量、加快脑功能恢复、提高脑细胞能力,激活残存的神经元细胞,保护海马苔状纤维的功能,提高海马与维生素的亲和力及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记忆力,提高患者的注意力,改善认知功能。
综上所述,多奈哌齐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筠.银杏叶片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精神状态、负情绪的影响.陕西中医,2015,36(7):820-822.
[2]刘洋.银杏叶片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2015,36(3):284-286.
[3]刘扬,刘春岭.银杏叶片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4):130-131.
[4]蒋黎,叶青,游咏.银杏叶片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β淀粉样蛋白及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社区医学杂志,2013,11(22):3-5.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急性脑梗死280例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 上述患者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排除脑出血病例、不能顺利接受临床和康复治疗病例、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实验疗程病例、血管性痴呆病例、精神病史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分别为140例。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9例和61例, 平均年龄为 (63.8±6.3) 岁;其中大学和大专文化患者49例、中学及中专病例共75例、小学及文盲患者共16例。对照组患者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0例和50例, 平均年龄为 (64.1±7.2) 岁;其中大学和大专文化患者50例、中学及中专病例共75例、小学及文盲患者共15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药物治疗, 同时给予促进脑细胞代谢类药物、保护神经类药物、抗血小板类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待到病情稳定后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做好患肢的体位摆放、定时对患者变换体位;对患者关节进行被动锻炼, 被动活动量逐渐增加, 训练过程中患者关节没有感觉到疼痛为宜。对患者健侧进行翻身练习, 利于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双上肢交叉上举锻炼, 对患者进行桥式运动训练。协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上楼梯和下楼梯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 (穿衣、上厕所、洗脸、刷牙、进餐等) 能力进行训练。同时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训练:早期嘱咐患者家属和患者进行交谈、为患者读书或读报, 让患者听轻柔的音乐, 上述训练能提高患者辨认环境能力;中期对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进行训练;后期继续对中期的功能进行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记忆力和注意力。早期的康复治疗措施中包括心理治疗, 缓解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配合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评定) 。
1.4 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下进行分析,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见表1。观察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和对照组治疗前上述指标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和本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提高此类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早期康复治疗是在急性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实施的康复治疗, 而早期实施康复治疗目的是尽早预防病理性协同运动模式产生, 也是为了预防误用及废用综合征。早期康复治疗是利用了神经损伤早期其可塑性强的特点, 尽早使脑组织侧支循环通路建立。而康复治疗本身不但能够防治关节僵直及肌肉萎缩等, 同时还能够通过训练重建运动反射条件, 对神经通路上的神经元兴奋性起到调节作用[3,4]。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说明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改善, 疗效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继振.早期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3 (1) :19-21.
[2]李建标, 何锦照.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6 (7) :157-158.
[3]金志萍, 刘学源.低频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电子版) , 2012, 10 (2) :92-95.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SCI组
SCI组55例,均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10-2009.10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38-83岁,平均67.8岁。入选标准:全部患者均否认曾经患过脑卒中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头颅CT或MRI提示脑梗死病灶,所有患者均为排除其它脑部器质性疾病及既往有精神疾病者。排除标准: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其中CT检出17例,MRI检出35例,CT与MRI共同检出3例。全部为右利手。受教育情况:大专以上9人,中学24人,小学19人,文盲3人。
1.1.2 对照组
对照组31例,均来自于门诊体检或住院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51-78岁,平均64.0岁。入选标准:全部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或MRI未见异常。排除标准: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全部为右利手。受教育情况:大专以上4人,中学18人,小学7人,文盲2人。
1.2 研究方法
检查取得被试者的同意和合作,均无明显语言障碍。两组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中文版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MoCA表是一种快速检测轻度认知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工具,它从注意力和集中、执行功能、记忆力、言语能力、视空间、抽象思维、计算以及定向力等8个领域进行评估。每份MoCA表限制在10min内完成,总分为30分,≥26分为认知正常,若受教育年限≤12年,则评估结果加1分(即分界值为25分)。
1.3 统计学方法
定量资料以表示,使用SPSS 13.0软件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频率分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以上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教育程度及职业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秩和检验,P>0.05)。
2.1 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
SCI组55例患者中有认知功能障碍者39人(占70.9%),对照组31例中有认知功能障碍者15人(占48.4%)(考虑与年龄因素有关)。SCI组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χ2=4.304,P<0.05
2.2 MoCA量表评分及其各项指标比较
SCI组的MoCA量表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CI组的视空间/执行功能、抽象思维、定向力及注意力和集中方面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命名、计算、语言及记忆力方面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SCI的检出率逐渐增高。众多研究显示,SCI不只是症状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且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研究发现:SCI未处理者今后2~4年内其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性上升2倍~10倍,同时易发展为血管性痴呆[1]。10年前Price等采用MMSE评估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发现10%~20%的SCI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损害[2]。刘玉华等采用MMSE对SCI患者及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组MMSE总分无明显差异,大部分SCI患者MMSE评分正常[3]。本组采用MoCA量表对55例SCI患者及31例对照者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结果发现SCI患者中有39人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70.9%),明显高于实验对照者(48.4%),表明SCI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但在本组中,SCI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为70.9%。本组中SC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高主要考虑与MoCA量表对认知功能损害筛选比较敏感有关。MoCA量表的创始人Nasreddine等研究显示,MoCA对筛查MC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MMSE明显增高[4]。表明MoCA量表对筛选SCI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敏感性高,可行性较强,适合用于SCI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
SCI可引起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认知功能损害,国内外报道各不同,这可能与研究者所采用的评估量表及特定的调查人群的人口特点等因素的不同有关。国内马建军等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测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发现SCI患者在抽象思维、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及语言等方面的认知均有受损[5]。钟剑萍等采用视觉保持测验评估SCI患者认知损害的效度,发现SCI能引起知觉、视觉记忆和视空间结构能力的下降[6]。荷兰鹿特丹调查研究(Rotterdam Scan Study,RSS)采用MMSE测定认知功能发现,梗死灶发生在丘脑的SCI患者存在记忆力减退[7]。本组中发现SCI患者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抽象思维、定向力及注意力和集中方面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命名、计算、语言及记忆力方面各评分虽然较对照组低,但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SCI患者的视空间/执行功能、抽象思维、定向力及注意力和集中各方面受损比较明显,这与上述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而在命名、计算、语言及记忆力方面受损不明显,考虑可能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第一,本组中SCI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但程度较轻,尚未达VD,而尽管是在VD的早期仍较少出现严重的计算、语言及记忆功能障碍[8];第二,本组中SCI患者脑梗死部位不局限于丘脑,大部分还发生在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等部位,因而SCI患者虽然存在记忆力减退,但尚未达RSS报道[7]的那么严重,能更全面地说明SCI患者记忆力减退的程度。
总之,尽管SCI不引起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但可发展至症状性脑梗死,并可能引起或加剧认知和智能障碍。因此,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血症及吸烟等SCI的高危因素,降低SCI的发病率。另外,对于已发生SCI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预防发展至症状性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早期发现SCI,早期就诊,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55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与31例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进行评测,观察两组认知功能及其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55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中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1例对照组(P<0.05);无症状脑梗死组的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集中、抽象思维及定向力方面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命名、计算、语言及记忆力方面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集中、抽象思维及定向力方面。
关键词:无症状脑梗死,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Schneider J A,Boyle P A,Arvanitakis Z,et al.Subcortical infarcts,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and memory function in older persons[J].AnnNeurol,2007,62(1):59-66.
[2]Price TR,Manolio TA,Kronmal RA,et al.Slient brain infarction on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and neur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adults[J].Stroke,1999,28:1158.
[3]刘玉华,张素平,何锐,等.无症状脑梗死记忆功能障碍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8(26):1047-1047.
[4]Nasreddine ZS,Phillips NA,Bedirian V,et al.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a brief screening tool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AmGeriatr Soc,2005,53:695-699.
[5]马建军,孙翠萍,李久一,等.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智能及相关电位P300改变[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9-151.
[6]钟剑萍,戴慧寒.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与视觉空间认知功能损伤的关系[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8):488-491.
[7]Veneer SE,Prins ND,Den Heijer T,et al.Silent brain infarction and the riskof 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J].N Engl J Med,2003,348:1215-1222.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 第7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4月收治64例罹患脑梗死患者,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0.4岁,所有患者住院前均行常规脑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同时经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确定为认知障碍患者(其总分尚未达到痴呆水平)。本次筛选的要求如下:不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器质性疾病,排除存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原先不存在痴呆症状和精神异常症状;年龄需达到40岁以上,但低于70岁,生命体征平稳达3周以上。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认知障碍程度、病情、病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于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及降低颅内压等),研究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剂量为30mg,与生理盐水250ml混合配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而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剂量为1.0g,与生理盐水250ml混合配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待治疗2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断
将患者预后情况分为三种类别:(1)显效:提高分率≥20%;(2)有效:12%≤提高分率<20%;(3)无效:提高分率<12%。其中提高分率是按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计算所得,即提高分率=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得分]×10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待患者治疗2周后,根据卫生部所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分,并记录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记录的数据经SPSS16.0软件进行统一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状态评分
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状态评分也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医务人员更多的是看到患者肢体功能的障碍和异常,但是非常容易忽视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对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如果及早诊断,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诊断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减缓患者发展为痴呆的进程。所以,在早期如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高效地治疗,目前是医疗界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本文采取长春西汀及胞二磷胆碱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发现长春西汀的疗效明显优于胞二磷胆碱。长春西汀是从长春花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其作用机制是能够扩张血管平滑肌,使椎动脉明显扩张,进而改善脑梗死区缺血缺氧的状态[4,5],同时可以提高组织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最终改善微循环状态,促进脑细胞的循环代谢及损伤细胞的修复。综上所述,长春西汀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并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时间、空间及视力的定向力,所以利用长春西汀干预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一套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董筠.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79.
[2]曹燕滔,李振洲,刘燕,等.长春西汀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1):65-66.
[3]史德海,张卉田,赵梦杨,等.认知功能训练联合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0,13(24):28-30.
[4]郝晋东,王梅康,武程程.长春西汀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9):699-701.